中学生心理调查报告

2024-06-21

中学生心理调查报告(精选9篇)

篇1:中学生心理调查报告

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我们于2006年3月~5月,对渔峡口镇的两所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渔峡口镇第一、第二初级中学进行,共发问卷1021份,回收有效问卷1004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四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师、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16%的初中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农村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高中中专毕业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小学毕业生挣钱多,只有2%的学生认为文盲能获得较高收入。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中专或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劳技学习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57%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篇2:中学生心理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本文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试图探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规律,以便为自己和其他的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者提供一些心理学研究依据。

调查时间:20xx年12月10日——20xx年2月28日

调查对象:XX县部分农村教师、学生、家长、教育管理人员

调查方式: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法,个别谈话和召开部分学生座谈会的方法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研究(。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界和全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社会变得十分复杂,价值观多元化,家庭不稳定,还有各种社会思潮无不影响着广大中学生的健康成长。适应社会,学校环境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已经是很困难的事情。从各方面调查来看,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令人担忧:据加拿大、日本学者估计,中学各年级学生中,约有15%的学生具有各类的心理问题,其中男生高于女生,城市高于农村,包括情绪障碍、不良习惯、性格问题等。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为广大教师提出一个时代的命题,我们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教师预备队伍,更应该从现在起就开始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以便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能够及时有效地给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辅导和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培养。

调查结果和分析:

1、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健康除了身体无病外,还要具备心理的稳定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中学生心理健康是指具备健全的智力、情感、意志;连续统一的人格及对己、对人、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和良好的适应。

2、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我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以下四个方面:学习适应性,自我认知与现实感,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个性发展的良好性。

A、中学生学习适应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通常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目标具体,切合实际;学习的自觉性强,善于制定学习计划,并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表现出意志力强;学习信心足的特点,在对待考试问题上,他们沉着冷静,灵活应对.

通过调查学习适应性,大体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种类型占26.11%,从中学生从调查问卷中可知:对于无老师看管的自习课学生会自觉学习;第二种类型占60.32%,学生会选择小声聊天或讨论学习;令人遗憾的是第三种类型10.5%和第四种类型3.07%,对于无老师看管的自习课,学生会选择看杂志漫画或干脆睡觉(以下用A,B,C,D四种代号表示四种类型)。当回答对考试的感受时,A类和B类学生表示喜欢做些难题,而C类学生感到怕,D类学生则表示无所谓。当问卷中提出老师讲课出现错误时只有30%的A类学生敢于提出来,其它(包括B类、类C类、D类)的学生都选择保持沉默或在下面议论。可见传统教育中“教师绝对权威专制”的弊端。对于学习的目的性,A类学生表示学习一技之长,B、C类学生表示如父母所愿,或考上大学有个好出路,而D类学生表示不明确。

B、学习自我认知与现实感

自我认知指对自己的心理过程与特征及其表现的认识,而现实感则指个人对自己同现实之间关系的认识。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往往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恰当。在对现实的感知能力上,他们能够客观地认识现实,并根据对现实的认识给自己做出恰当的人生发展定位,有与现实联系紧密的自我价值体系。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按计分方法把学生分为四种价值类型:踏实型、从众型、功利型和冷漠型:

踏实型:顺从社会规范,积极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有自律的内控和自我导向表现,重视传统和社会评价;

从众型:基本顺从社会规范,但这种顺从是他人导向、盲目的随波逐流、也有享乐主义、及时行乐的倾向,顺乎自然生活方式,倾向于保守;

功利型: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功利主义,对于道义及人情这类价值不甚注意,认为金钱至关重要,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是公益;

冷漠型:是不在乎社会规范,回避人际交往,也不注意他人的价值取向,所持的态度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C、中学生人际关系

中学生人际关系包括同学之间的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关系。在我的调查问卷中分数最高为10分,表示人际关系最好;最低为0分,表示最差。调查结果只有17%的学生达到8分以上,是人际关系较好的类型;40.2%的学生达到6分―8分数段,表示人际关系一般;有42.8%是低于6分,人际关系较差。突出体现的问题是:当问及“你喜欢拿别人的缺陷开玩笑吗?”80.67%的学生都答“会”,当问及“你的好友学习成绩超过自己时,你会真的感到眼红,妒忌吗?”70.3%的学生答“会的”,这是令人心颤的回答。也许只有在心理健康不记名的调查中学生才会说出自己的“阴暗一面”,但是又非常真实的一面。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因此,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做到在精神上成为学生的父母、朋友的.角色,这样才有师生之间真正的心灵沟通,才能帮助学生解除困惑,让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去对待学习和生活。

D、中学生的人格特征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出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其中把学生人格倾向分为八个方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

3、中学生主要的心理特点

A、抽象能力有较好发展,独立性要求高,不愿接受约束与限制;

B、情感容易激动,心里话愿和朋友谈,但不愿与家长、老师谈;

C、学习自觉性较高,但也容易表现出独断性,争强好胜,坚持错误,但仍稚嫩;

D、能根据社会要求约束自己,自我控制力较好;

E、理想逐步向概括性发展,能够对自己理想中的人物特点加以分析;

F、对人生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对人生和世界评价带个人人性特点;

讨论与建议: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通过调查资料显示结果是不容忽视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健康心理已成为当前农村十分紧迫和重要的课题。这就给教育者一个“历史责任”:怎样去培养一个健康向上、求知进取的二十一世纪接班人,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仅供教育者们参考:

1、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教育的观念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 学校开设心理辅导

(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产生;

(2)开发学生各种潜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3)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

(4)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

(5)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3、学校内形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的体制与教育形式。

(1)进行群体辅导、个别辅导;

(2)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包括智力发展情况、非智力发展情况、学习成绩、职业兴趣、学习态度方法等);

(3)组织心理辅导专门活动与训练,进行个案(特殊学生)研究;

篇3: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调查报告

1 总体情况

1.1 高离婚率产生庞大单亲家庭群体

通过对我校24个班1 256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校有单亲家庭学生232名,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18.47%。其中,63%的单亲家庭学生是由于父母离异而造成的,30%的单亲家庭学生是由于丧失父母其中一方而造成的,其他情况占7%。调查结果还显示:我校学生家住乡镇地区因父母离异形成单亲家庭的比例高达75%。

1.2 单亲家庭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情绪状况

由于家庭的因素,造成了单亲家庭学生的性格缺陷,他们通常表现出孤僻、内向、任性等性格特点。绝大部分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的未成年人常常感到空虚、寂寞、惶恐不安和焦虑。在接受调查的232名单亲家庭学生中,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单亲家庭学生,大都行为习惯差,甚至染有不良习气,诸如抽烟、赌博、早恋、打架斗殴、寻衅闹事等。

1.3 单亲家庭学生的生活状况

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只有少数单亲家庭的经济条件较好,多数单亲家庭的生活状况不良,生活条件差,生活质量跟不上需求。在调查中发现,232名单亲家庭学生中有51%的人随母生活,46%的人随父生活,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亲属扶养的有近3%。调查结果显示,在生活条件较差的家庭中,父或母为了寻求生计,外出务工,甚至将子女交给他人看管的情况比较常见。

1.4 单亲家庭学生监护人的文化结构

所调查的单亲家庭中,监护人的职业是农民的居多,占89.7%,是工人的占4.2%,是干部及其他的占6.1%;他们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其中,小学文化程度者占60%,中学文化程度者占3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只占6%。

1.5 单亲家庭学生的受教育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学习成绩特别突出的单亲家庭学生属于个别现象,只占1%,学习成绩较差的占72.5%。由于单亲家庭学生的监护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不具备给学生进行家庭辅导的素质和能力,因此,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学生,大多数未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通过表1中的比较可以看出,单亲家庭学生的总体成绩明显偏低。

1.6 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健康状况

在232名单亲家庭学生中,多数学生的健康状况一般,部分学生的健康状况不佳。91%的学生内心深处渴望有一个完整、和睦的家庭,能够同时得到父爱和母爱;45%的学生渴望不再受到别人的歧视;50%的学生希望得到社会的救助。

2 存在的问题

2.1 单亲家庭教育功能弱势化,质量较差

单亲家庭的父或母一人为了生活既要努力工作,又要承担沉重的家务,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常显得力不从心。对子女的关心和教育不够,是造成单亲家庭教育功能弱势化的一个普遍原因。特别是在农村单亲家庭中,多数家长常年外出务工,甚至有一部分出国务工,一走就是三五年。其将孩子托付给家中的长辈,由于长辈年龄大,和孩子之间存在代沟,又由于本身文化水平偏低,思想素质不高,严重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所以不具备对孩子进行良好家庭教育的能力。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单亲家庭教育的质量差。

2.2 单亲家庭学生思想及行为习惯出现空缺

在调查的单亲家庭中,孩子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在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却无法得到完整的父爱和母爱,这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打破了他们心理上和感情上的平衡。同时,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学生有45%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别人的歧视,50%生活条件较差。在这种缺少教育和关爱的环境中生活,导致他们形成了因空虚、寂寞、惶恐不安和焦虑等不良情绪导致的孤僻古怪的性格以及比较极端的对人处事的态度。他们常常表现出内向、不愿多接触他人、不愿与人交流、自控能力较差、情绪冲动、好斗,甚至做出危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等特点。

2.3 单亲家庭学生学习向极端发展

在对单亲家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他们的学习状况向2个极端发展。一种情况是父母离异或丧偶后,把孩子作为整个家庭的精神支柱和依靠,在对孩子的学习教育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这类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学校里出类拔萃,但是他们性格孤僻,敏感,心理承受能力差,而且自卑,缺乏爱心。另一种情况是父母双方互相推卸责任,视子女为累赘,在这种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往往自暴自弃,有厌学情绪,在学校表现恶劣,不思进取,任意逃学,学习成绩差,而这种情况在单亲家庭中占绝大部分。

2.4 单亲家庭经济出现危机

由于大部分单亲家庭都是父或母一个人承担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除了少数单亲家庭生活富足以外,绝大多数单亲家庭经济都十分困难,难以支付高昂的教育费用。很多单亲家庭学生都只能勉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而少数学生甚至早早辍学,连九年义务教育都不能保证完成。

3 几点建议

3.1 学校应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用爱心抚慰他们的创伤

学校要加强调查研究,增强教育实效。针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全面了解他们的情况;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专门档案,分类管理。教师应与外出打工家长及其临时监护人经常保持联系,并建立家长记录卡,以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3.2 学校应创造活动环境,用鼓励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用友情弥补其缺失的亲情

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负担重,耻于让别人知道自己家中的真实情况,经常独来独往。学校要积极创造活动的环境,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各项有益的活动。同时,在活动和学习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使其增进和同学间的友谊,用友情来弥补亲情的缺失。

3.3 学校应鼓励他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单亲家庭的学生在闲暇独处时常常感到无聊和无助,也更多地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打发时间。学校要对他们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做到勤提醒,多鼓励,积极安排一些兴趣相投的学生与他们结成学习伙伴。让他们增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理想。

总之,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是学校单方面努力就能够解决的,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共同努力。

摘要:由于单亲家庭学生家庭环境的特殊性, 使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受到阻碍, 表现异常, 影响他们的学业和人格的完善。在对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和成因进行系统分析后, 笔者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为全面系统地做好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提供切实可行的教育培养途径。

篇4:中学生心理调查报告

【关键词】大兴安岭 中学生 心理健康 MSSMHS

一、问题的提出

大兴安岭地区地处偏远的高寒林区,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无论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文化教育事业的建设,与兄弟地区都有着相当的差距,在过去长期的应试教育的状态下,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一直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近年来,在本地区的中学生群体中,焦虑、抑郁、交往障碍、学习压力大等心理问题在一定范围内较为突出,精神层面的问题甚至自杀也不乏个案,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成长,也极大制约着本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开展,使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学校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在制定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施方案和长远规划方面缺乏科学的依据,在具体的实施措施方面存在相当大的随意性。因此,为了促进大兴安岭地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特此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二、调查的对象、方法和内容

课题实施的对象是大兴安岭地区所辖三区四县的在校初中生与高中生,在确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学校中,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所抽取的高中生和初中生的样本分别不少于500人。课题实施采用测验法和调查法,采用无记名问卷的方式。所选取的测量工具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该量表共有60个项目,有10个分量表构成,包括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和心理不平衡。每个题目有五个等级,即无、轻度、中等、偏重和严重。要求学生根据近十天的状况仔细阅读每题并进行选择。本量表反映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较多,能相对准确地测出被试者的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较具权威性的测量工具。

三、结果与分析

高中组,半数以上的高中生存在着学习压力过大、情绪不平衡、强迫症状及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方面的问题;四成以上的高中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焦虑、抑郁以及适应不良等症状;在偏执、敌对和心理不平衡等因子上,也有着相当比例的高中生得分偏高。初中组方面,半数以上存在着强迫和学习压力过大方面的问题;四成以上的初中生存在着人际关系、情绪和心理不平衡方面的症状;三成以上的初中生感觉不同程度的焦虑;在适应不良、偏执、敌对和抑郁等方面,也有相当比例的初中生存在着异常现象。

两组比较,除了“心理不平衡”因子初中组比例高于高中组外,其余各因子比例高中组均高于初中组。(具体数据见表)

从量表的使用以及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并不能够直接反映出引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在原因,这需要未来做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总体上来看,大兴安岭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着一些问题,多数处于轻度水平,心理健康总体面貌初中组要好于高中组。

对于大兴安岭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目前还尚属首次。本课题的实施,使我们初步了解了大兴安岭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面貌,掌握了相关的科学数据,达成了课题实施目标,为今后进一步进行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篇5:中学生学习心理调查报告

一、调查概况

我于**年9月份,对我实习的一所省重点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六中学进行,共发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三、调查结果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6%的中学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青年人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2、学习态度

篇6:中学生心理压力状况调查报告

彬县城关中学田辉

一、中学生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1、90%的学生认为有心理压力,6%的学生认为没有压力,4%的学生不确定。事实上,有心理压力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学生多用好烦、太沉重、好辛苦等字眼来形容心理压力,这表明学生性心理压力已经超负荷了。

2、学生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学习、人际关系及环境方面。

首先,学习方面造成的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是:考试、成绩排名和学习方法。

(1)、当谈到考试时,70%的学生出现紧张、害怕、厌烦、想逃避等消极因素;17%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考试时适当的紧张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过于紧张或害怕就容易形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在考试中发挥正常的水平。

(2)、考试后,60%的学生最关心的是成绩,58%的学生最怕的是排名。成绩是学习效果的反映,学生对于成绩的关心和获得高分的愿望自然十分强烈,却畏惧成绩排名。成绩排名对对于优秀的学生是鼓励与肯定,但也会造成很大的心理负但,他们需要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否则,就会被师长视为不正常;而成绩排名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意味着一次又一次的被击败,受老师冷落、同学歧视和家长责备,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甚至自暴自弃。可见,成绩排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沉重的心理压力。

(3)、是否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造成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为此,学生常常感到苦恼、无助、不知所措。

对策:教师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方向;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既要重视课堂教学活动,又要重视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要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要“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最佳学习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分数观。其次、人际关系方面造成的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是:紧张的父子关系和同伴关系。

(1)、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目标过高与孩子的实际差距太大;父母对孩子的平时过问很少,一旦出问题却沉不住气,采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的方法对 1

待;父母不愿倾听孩子的诉说,而以家长权威压服孩子;父母爱把孩子与他人比较——41的学生认为这些容易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继而带来心理压力,59%的学生则认为与父母的关系是和谐的。

(2)、难以处理好同学关系也会带来心理压力。中学生有强烈的交友愿望,30的学生表示不知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摩擦、或嫉妒,或误解、猜疑等,为此深感烦恼。

(3)、相对而言,82%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较为和谐,而老师的批评、老师不公平对待、评价不当或对学生不够理解、不够真诚则容易在师生关系上造成心理压力。

对策: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学生心情愉悦,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一方面,加强人际交往教育,鼓励学生在交往活动中相互认知,相互沟通,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沟通情感、增进了解反省自我是十分重要的。另一方面,在充分认识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基础上,作为父母,与孩子的交往应在和谐、平等、理解的气氛中进行,对孩子应给与充分的爱,对他们的思想、品行、交友身体、学习等方面都要真诚关心和正确为评价,并提供合理的帮助和适当的指导,成功时肯定,失败和挫折时鼓励指导;实事求是,根据自己子女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要求,因材施教。作为教师,在师生交往活动中,形成尊重、信任、平等、鼓励的新型师生关系。

再次,环境方面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环境;学校的规章制度。

(1)、父母离异或突然死亡,父母经常争吵,父母性格不良,经济困难等家庭变化和不良环境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

(2)、学生是基本认同并能认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41%的学生则对学校里的衣物穿着,发式等仪表的规定有异议,在行动中形成个性的张扬与学校制度的冲突,造成心理压力。

对策:家庭、学校环境使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条件,父母、教育者应该为未成年子女创造良好的家庭、学校环境,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承挫能力又是十分必要。

二、中学生心理压力的调适方式

中学有心理压力时,他们的调适方式是:48%的学生默默承受、忍让、自慰;25%的学生靠运动、游戏来转移自己的情绪;5%的学生会以发脾气、搞一些小小的破坏活动求平衡;71%的学生选择向朋友倾诉(包括上网聊天);19%的学生通过写日记宣泄自己的不快和抑郁;13%的学生会与师长谈心;21%的学生能哭时就大哭一场;8%的学生大睡一觉或听音乐等。

对策:心理压力的疏导与宣泄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他们都以各种方式去减轻或解除心理压力。学生多数选择向朋友倾诉,这符合中学生与同龄伙伴交往并建立友谊的需要日趋强烈的心理特点,但不太愿意于师长交谈。主动做他们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教会他们调整心态,积极面对人生,师长是责无旁贷的。

三、小结

篇7: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总结

1.1被试抽样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可靠,这次调查采取了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在调查学生中抽取一个班级40名学生(男25,女15)作为一个随机大样本,然后再在其余的5个班级中每个随机抽取10名学生(男女各5名)。抽样群体年龄分布在15---16、17这一学龄中期阶段(调查学生共248名,抽样比例为37.5%)。

1.2实施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并附指导语,被试做完后将答题卷交回主试老师。回收有效答卷215份,有效率为73%。

1.3调查内容本次调查内容涉及心理适应、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意志品质、情绪、人格等多方面社会问题,各题附设四个答案(有的为两个),受试选择最切合自己的一项作为答案。调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学生个人背景调查;第二个部分为心理健康分项调查;第三部分为学生个项问题自由调查。

1.4数据处理本次调查所获数据采取百分统计法,并由SPSS 10.0 for Windows进行处理分析。

2.调查结果及其具体分析

2.1总体理论界定及评价

根据目前我国学制的具体划分,初中生大致处于学龄中期(15、---16、17岁),在这个时期,个体将完成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重要转变。其间,由于个体生理发育的超前成熟与心理滞后成熟之间的矛盾,使得这个时期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时又充满着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正如日本大西诚一郎在他的《中学生的心理与教育》一书中指出,少年期“在人生中起着特殊作用,处于特殊地位,存在着特殊的问题。”

如不对这些特殊问题及时进行心理保健,就会出现适应不良和心理疾病,这对他们今后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按照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艾瑞克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学龄中期青少年心理上正处于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二者之间,如果发展顺利,则将成功塑造具有学术、做事、诗人的基本能力;如果发展出现障碍,则将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由此可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对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朱智贤教授曾概括为“过渡期,是从儿童期(幼稚期)向青年期(成熟期)过渡的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至于这一评价是否符合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将从下面的具体分析中找寻到答案。

2.2具体分析

2.2.1环境适应适应能力是人的一种综合心理特征,是人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目前竞争与挑战已成为整个社会的生存运作机制。一个人只有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游刃有余,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方式,才能泰然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并迅速摆脱困境,发挥自己应有的能力水平;而适应力差的人,只有慌乱,不知所措,最终因与时代的不合拍而落伍,甚至“被淘汰”。调查显示,中学生因为身心条件的限制,在环境适应问题上,不可能做到我们期望的那样闪电式的“断乳”,70%的同学表示能慢慢地适应新的环境,只有5%的同学表现出了“强烈的抵制情绪”。对于新鲜事物,他们表现出了极强的好奇,并对其发展抱有坚定的信心。

2.2.2人际交往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的联系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鼓舞人的精神,培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社会价值感,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乐观的人生价值观,使个性健康得到保证;反之,不良的人际关系及交往障碍则会影响人的心理的健康发展。随着交往面的扩大和心理的成熟,中学生有着强烈的了解他人和被他人了解的欲望,渴望拥有一份平淡而真诚的友情。

资料显示,除了70%的同学认识到升入高中后知识学习质与量的巨大变化之外,还有21.25%的同学也认同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在处理朋友关系上,数据显示大多数同学都十分的理性,比如87.5%的同学“能够虚心的接受朋友在公共场合所指出的自己的不足”;在交往原则上,有85%的同学选择了“平等、相互尊重”,可见现时代的青少年已经开始有了独立、民主倾向的社会态度,而这正是后儿童期的发展任务。

2.2.3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又称自我,是指人们在自己意识中觉察到自己的那个心理过程或意识过程。自我意识的发展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到了青春期,人的自我越来越完善,自我调节的系统越来越发展,青少年从而开始注重分析自己的个性,关心自己个性的优缺点,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表现得非常敏感。他们渴望自治、自理,希求能得到周围环境的认可和尊重,并建立起新型的人际关系,走向社会。调查显示,初中生在自我意识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同一性危机,即理性的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不相符所引发的心理冲突。

高一新生正是一个多梦的群体,他们对自己、对未来都作了理想化的设计,但现实中又由于自身的身心特点、成长任务、独立状况、问题解决的行为能力等因素的不完全具备,又常让他们感到挫折、失败的威胁,从而引发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导致心理失常。在自我认识问题上,65%的同学认为很清晰,29.4%的同学认为较模糊。

2.2.4意志品质意志是人们为达到既定目标,自觉地去克服困难,不断地调节个人行动的一种心理过程。意志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重要条件,是其心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一个意志坚强的人锲而不舍、兢兢业业,始终如一地敬业奋斗,就能建功立业;反之,意志薄弱的人,哪怕IQ再高,是很难有较大作为的。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期,意志品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这具体表现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等品质方面。

这次调查,显示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的认识及发展比较理想。比如,“当你面临重要抉择时”,65%的同学选择了“果断抉择”;“当你面临重要抉择时,你会。这些都显示了初中生良好的个人品质及自控能力。

2.2.5情绪情绪是指个体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状态。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绪情感作为人的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心理卫生和社会实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一个人心理是否正常,衡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情绪。大量的事实所证明:当个体长期处于过强不良情绪状态时,可干扰和分散注意力,影响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形成思维僵滞,记忆力下降。由于心理状态不佳,意识范围狭窄,心理反应过于敏感或迟钝,势必会降低学习、工作效率,影响正当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

当前,我国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普遍偏重:过多的课业负担、激烈的考试竞争、家长老师的殷切期望等都无形的给学生情感上加了一道厚厚的闸门。他们感到一些合理的情绪无法得到正常的宣泄,渴望与师长进行心灵的交流,而外加的压力又迫使他们假扮“成熟”、顺从。难怪38.75%的同学感到“焦虑太多”;35%的同学感到“孤寂”,当这一切得不到解决的时候,他们也只选择“静坐”(56.25%)、“发怒”(33.75%),而少有人(3.75%)选择适当的移情。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2.2.6人格心理学上的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及一切环境中的事物时所显示的异于别人的性格。中学生由于知识学习的增强,知识面的扩大,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逐渐趋于成熟,他们能够较好的理解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等深层次问题。

3.存在问题及结论

根据本次调查所获资料分析的结果表明,我校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以下特点:

3.1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交织着复杂的矛盾关系,如:

3.1.1学生与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存在不适应,环境适应力较差。

3.1.2自我意识的增强与行为自控能力、行为解决能力之间存在矛盾。

3.1.3感情充沛与内省探索造成了心理的自我封闭。

3.2学生认知、情感、意志、道德等心理品质发展的同时,行为上显得有些稚嫩,常出现知行不一、言行不一的现象。

篇8: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大学是学生人生发展的黄金时代, 大学生也是当今社会中文化修养较高、思维较为活跃的群体之一。然而,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也陡然上升, 学习、生活以及就业都是当代大学生所需要应对的种种压力。而大学生由于尚未进入社会、生活阅历较浅, 心智发展也尚未成熟, 面对各种压力, 如果不能很好的调整自己的心态就会诱发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笔者在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中各选取了100人作为调查对象, 总共300人, 进行了调查了解, 结果如表一:

从上述统计表格中可以看出, 当今各种心理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已十分突出, 以抑郁症倾向为例, 其通常表现为思想不集中、情绪波动大以及缺乏热情和积极性等症状。在对三个年级学生的调查了解过程中, 发现三年级的学生较一、二年级而言, 情况更为突出, 其比例占到了78%、63%以及53%。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三年级的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 一方面会与自己熟悉的同学们各奔前程, 并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对未来工作、住房以及家庭生活的忧虑。此外, 无论是神经症、抑郁症还是分裂症等各种心理问题在各个年级的学生中所占比例都相对较高, 者就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今大学生所面对的种种困惑以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的每况愈下。此外, 对于不同人群而言, 城市与农村大学生之间、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之间所存在心理问题的表现有所差异。整体而言, 人际交往问题以及感情问题和将来的就业问题是困扰大学生的最主要的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的调查了解以及细致的分析, 可以看出,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问题以及人生规划和就业问题等方面, 具体如下:

(一) 人际交往问题

大学是学生渴望得到他人理解和与人交往的阶段, 人际交往能力的强弱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衡量自身能力的重要指标, 然而有诸多大学生却由于自身性格以及处事方式等问题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在我们的统计数据中发现, 人际交往是困扰许多大学生的主要问题, 详见下表二:

由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大学一年级的新生而言, 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二、三年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虽然有所下降, 但仍旧是比重较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 许多的同学打进入大学后同学间交往平平淡淡, 缺乏交流沟通, 更是缺乏知心朋友;此外, 许多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可能会与个别同学难以处理好关系。由于当前的大学生中有许多都是独生子女,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 用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去衡量一切事情, 者不仅给他们自己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困惑, 也为其他同学与之相处带来了麻烦。在调查过程中, 许多同学坦言, 对于这类同学会感到非常气愤, 但又不得不与之相处, 使得自己感到非常压抑;最后, 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 当今大学生的交往呈现出了虚拟淡漠化的倾向。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 虽然可以帮助大学生传递一些信息和思想感情, 但是却难以真正建立同学们之间的感情, 久而久之, 大学生就会自我封闭, 人际关系开始出现淡漠、疏远等问题。

(二) 人生规划及就业问题

大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的下一步就是步入社会, 然而由于对自身性格爱好以及社会发展趋势的不了解, 许多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的规划, 当面临着就业、读研以及公务员等诸多人生岔路口时往往会比较迷茫, 如果没有正确的疏导途径, 就会逐步走向抑郁, 具体见表三:

由上述统计表可以看出, 当前许多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在大学三年级中竟然还有21%的同学对自己将来的人生选择缺乏认识。这就会导致许多同学人与亦云, 当发现其他同学在准备考取研究生时, 自己也会去准备, 当发现别人在找工作时, 也会去积极参与。这样没有目的性的选择不仅会分散其精力, 而且带来的挫败感也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念头, 殊不知真正的原因是由于他没有目标和方向, 盲目用力的结果, 进而就会导致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除了人际交往问题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问题外, 大学生在恋爱问题、经济来源以及学业问题和承受压力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如果不及时的采取措施加以疏导, 将会极大地影响大学生未来的人生成长过程。在以后的大学教育过程中, 应当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以及定期组织大学生间心理健康交流活动等方式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保障。而作为大学生自身而言, 也应当积极调整自身的态度, 充分利用学校和身边的各种资源, 积极与老师、同学交流沟通, 解决自己心理上的困惑和矛盾, 为将来步入社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康玮.网络对大学生情感发展的影响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 (6)

[2]黄金.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浅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 (2)

[3]柴素芳, 邵艳.轮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目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 (4)

篇9:中学生心理调查报告

关键词:焦虑 人际交往 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

李某,女,17岁,高中在校生,身高161厘米,独生女。生长发育正常,身材适中。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精神疾病家族史。

2、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出生在我市的一个偏远山区,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母亲在家务农,因此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与父母关系也较为融洽。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但很重视求助者的学习,关注她的学习成绩,也努力为她创造各种有利的学习条件,希望她将来能够考上好大学。求助者在小学和初中时学习一直很好,各方面表现也比较抢眼,是父母的骄傲,同龄人中的优秀者,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自我意识强,“优越感”强。初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我区某重点高中的英语实验班。班里集中了来自全区的最优秀的学生,她的学习成绩不再突出,不再担任班干部的工作,成为默默无闻的孩子,在班中朋友不多。

心理测试结果与分析:

1、抑郁自评量表(SDS)分:粗分46分,标准分55分,提示有轻度抑郁。

2、焦虑自评量表(SAS)分:粗分51分,标准分62分,提示有中度焦虑。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主诉:近两周感觉学习压力很大,在家烦妈妈唠叨,在校也没什么意思,很想出去透透气。

个人陈述:刚考入现在就读的英语实验班时,我对自己信心十足,觉得自己还会像以前一样做个佼佼者。所以开始学习时劲头很足,本以为能有一个好的回报,能够名列前茅,但期末考试成绩并不理想,排名才在中等,与我的预期相差太远,心里特别不舒服。在家里也特别烦。妈妈的态度跟以前也不太一样了,她对我的成绩不满意,认为我的各科成绩和排名都太低了,总拿这事唠叨我,认为我在学校没好好学。现在又开学了,感觉学习压力很大,心理特别不安,我想学但总也学不进去。高中生活与我想象的差的太远了,太没意思了,突然之间我好像什么都做不好了,真想出去透透气,但我知道私自离开学校、离开家,不去上学是不对的,所以很烦。

三、对来访者的观察以及他人的反映

根据观察,可看出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叙述事情流畅,思路清晰,神态正常,情绪无明显异常。性格偏内向,存在一定的学习焦虑和对人焦虑,缺少安全感,心理活动耐受力、心理自控力较弱,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据班主任教师反映,最近情绪比较低落,上课爱走神,询问原因没有得到回答。学习没有主动性,其他各方面表现还算可以。

母亲反映:求助者最近不太开心,总是无精打采的,问为什么也不说,而且最近的脾气也不太好,在家时经常发脾气,一提学习的问题就烦,嫌父母唠叨,不理解她。

四、评估与诊断

(一)诊断:求助者的问题是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1、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求助者知情意统一,主客观一致,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障碍。

2、对照症状学标准: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明显的现实原因引起的。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躁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求助者的反应强度不甚强烈,反应也只局限在学习的范围内,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从病程标准看,求助者不良情绪反应只有1个月。从除外标准看,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样心理问题。

3、根据以上依据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二)鉴别诊断:

1、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的知、情、意是

统一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缉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障碍。

2、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初始反应强度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在症状表现上主要是焦虑,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泛化和回避,反映也与初始时间本身不想管,持续时间长,大于3个月或半年。而该求助者虽然也以焦虑为主要症状,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和回避,而且持续时间只有一个月左右,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三)心理分析

1.生物原因:

求助者神态、智商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精神疾病家族史,基本排除了生物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

2. 社会原因:

家庭教育原因:父母因为文化水平不高,把希望都寄托在她的身上,希望她将来能够出人头地,所以一直非常重视她的学习,关注她的学习成绩,无形中给求助者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父母不是很了解各个学段的学习特点,孩子小学、初中时成绩好,就认为她在什么时候的学习都应该没有问题,应该名列前茅,对孩子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对困难准备的不充分。求助者以前的学习成绩好经常获得他们的赞许,但在得知升入高中的她期末考试成绩不甚理想后,产生了失望与埋怨的情绪,没有给予及时的鼓励与安慰,使一直在表扬声中长大的求助者一时无法适应,感到自已不再被父母喜欢了,从而与父母产生了隔阂。同学关系一般,很少向他人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考试压力加重:求助者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很好,升入高中实验班后,希望还能保持自己的优势,但期末考试成绩并不理想,使自己特别困惑。

3.心理原因:

(1)个性特征:求助者性格比较文静,偏内向,追求完美,争强好胜。

(2)存在明显的认知错误:没有考到班级前几名就认为是一种失败,就感到不舒服。

(3)应对挫折能力不高、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一直在顺境中长大,没遇到过挫折,目前遇到了困难,面对学习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和父母对此的不理解不知道怎样去面对,去解决。

(4)被焦虑情绪所困扰,不能自己解决。

(5)人际关系上与同学交往少,缺乏沟通与交流。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共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改善学习状况,减少内心冲突。

近期目标:树立正确的交友观,改善亲子关系。

最终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人格。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件事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过去事情的评价,对当前事件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生事件的预期。认知是行为和情感的基础,错误的认知和观念是导致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根源,而一旦对这种观念和认知过程加以纠正,就可以改变不适应的情绪与行为。认知行为治疗是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期心理治疗方法。该方法认为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强调通过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绪与行为方面的改变。

七、咨询过程

咨询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心理诊断和咨询关系的建立阶段:第一次咨询

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第二次和第三次咨询

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 第四次咨询

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收集一般临床资料。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人际敏感行为的临床评估,有关心理测量。

4、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摄入性谈话、心理测验。

过程:

1、介绍心理咨询的目的、方法、说明心理咨询的原则,重点重申保密原则,消除求助者的戒备心理。

2、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3、倾听求助者的诉说,鼓励其宣泄不良情绪,调整心态,获取求助者的信任和理解;

4、与来访者会谈,收集临床资料,了解其成长经历,尤其是重大事件。探寻来访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5、心理测验:独立完成量表的自测;

6、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其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7、咨询分析:告知其为心理问题,进一步说明在发生冲突,遇到困难时,以消极的方式对待,可以暂时逃避,但是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需定期进行心理辅导。

8、布置咨询作业:反思并写出所有困扰自己的问题,按由主到次的顺序进行排列。

第二次咨询

目的:

1、加深咨询关系。

2、确定主要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3、确定咨询目标。

方法:会谈、认知行为疗法。

过程:

1、通过反馈咨询作业,明确了困扰求助者的三个问题(1)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成绩下降(2)人际关系不协调(3)与父母的关系不似以前一般好。

2、围绕求助者的主要问题,引导她深入分析这三个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导致上课不能集中精力的原因主要是:对高中的学习没有做充足的思想准备,由于自己原来成绩一直很好,所以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当成绩不理想时就产生了极大地挫折感,感到失望,一时不知如何面对与应对,总是沉浸在失败的阴影中;在班级中缺少朋友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内向、被动,不善于与他人交流、主动交往,二是因为以前生活的优越感给自己造成了一种错觉,觉得别人都应该主动来跟自己示好,对人际交往的认识偏颇加之交往经验的缺乏,使得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较少,因此觉得非常寂寞,非常孤单,生活缺乏乐趣,这也是上课分心、提不起精神的原因;在父母宠爱下长大的自己从小一帆风顺,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不知愁滋味。缺乏生活的磨练,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初次面临家长的批评,感到委屈,痛苦,感到无法承受 。

3、围绕这些问题,协商制定了咨询目标: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习成绩,树立正确的交友观,改善与父母的关系。

4、布置咨询作业:回忆并写出父母关心自己的几件事,思考他们在哪些方面关心着自己。

第三次咨询

目的:

识别自动性思维和认识性错误,学会合理评价。

方法:认知行为疗法

过程:

1、首先反馈家庭作业,运用语义分析技术,对求助者“我不再被家人喜欢和我什么事都做不好”的观念进行剖析,使其认识到一次考试的不如意不代表着失败,学习成绩的高低也并不是评价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而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太擅长或许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父母不满意的只是自己的某一方面。不能因为这些就整个否定自己。指导求助者学会把“我”分解成一些具体的事件和行为,并在一定社会参照下来评价,用对具体事件的评价代替对自我的整体性评价。帮助其正确的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同时正确的对待挫折与失败。

2、对其交朋友当中存在的一些自动性思维和认识性错误进行分析。

对其“别人应该主动与我交往”的观念进行分析,使其认识到这种观念不合理之处,根据人际交往原则,别人是不会无缘无故地对我们感兴趣的。因此要想赢得同学的好感,同他人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就必须主动发起交往活动,主动去接纳他人,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指导其列表说明自己以往与同学、朋友交往时的优点与不足,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掌握与同学和睦相处的技巧。

咨询作业:

1、总结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2、总结在高中生活中自己的收获,回忆班级生活中的趣闻轶事。

3、反思自己的观念中还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4、把自己心里的感受和想法告诉父母,和他们交流,争取更多的理解。

第四次咨询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

过程:

1、反馈作业: 肯定求助者作出的努力和成果,巩固咨询效果。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改善和父母的关系,增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3、结束咨询。建议她写心理日记,及时排解心理压力,学会心理的自我调控与管理。

各阶段的任务与完成情况:各阶段任务比较明确,完成较好。

八、咨询效果的评估

求助者自我评定:

咨询结束后,求助者感觉心里轻松了很多,不再感到那么无助,和父母的关系也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

该求助者社会适应状况:

尝试主动地与同学交往,有了可以交流的朋友。现上课感觉安心多了,注意力也能够集中了。

周围人士评定:

任课教师认为该生目前的表现很好,上课能集中精力学习,下课也能主动请教老师,与同学和睦相处。母亲反应与他们的关系融洽。

心理测试的结果:

SAS:粗分38分,标准分47,提示没有焦虑。

SDS:粗分35分,标准分43,提示没有抑郁。

咨询者评估:

通过四次与求助者的沟通,排遣了其心中的焦虑与压抑,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不合理的认知是产生不良心理反应的关键。求助者在咨询过程中,认识有了转变,和父母的关系有了改善,情绪上变得更开朗了些。学习上也有了进步。与同学们的关系逐渐好转,孤独感减轻。

九、总结

上一篇:主题教育调研成果交流会上经典讲话摘抄_经典发言范文下一篇:小学英语冀教版三年级上册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