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调查与分析论文

2024-06-21

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调查与分析论文(通用10篇)

篇1: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调查与分析论文

[摘要]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调查与分析,由此掌握调拉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掌握有效的心理调整技术,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障碍 成因 调控

在体育教学中,心理过程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心理矛盾随客观情况变化而变化,虽然表现形式不一,但仍有规律可循,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调节好学生的心理状态,消除其心理上的障碍,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学生在体育过程中的心理卫生问题,还应掌握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心理障碍的成因,以便遵循体育心理健康规律,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措施来提高心理品质,排除心理障碍的影响和干扰。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时象。

以滨州市滨城区第二中学2008级学生6个班,共320名男、女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研究方法。

(1)采用调查分析法、资料文献法、数据统计法。

(2)问卷调查情况。将学生分班集中起来,先讲解填表内容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认真、如实地填写后当场交表。为消除顾虑,一律不填姓名。发放问卷320份,全部回收且均有效。

二、研究结果的分析

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既有自身的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全面分析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根源之所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工作者一项新的教育任务。针对学生对体育课态度体验分析,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引发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轻视体育课。调查结果表明,学习体育课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完成考试,认为体育课不是主课,只要及格就行,而应当认真学好其他文化课的不良心态,占被调查人数的54.4%。担心参加体育锻炼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果,从而轻视体育课。学生进人高中学校后,主要是为了考大学,由于这种思想和心态的根深蒂固,因此大都应付体育课考试,出现故意请假,无故缺席,情绪不高,不愿主动去练,练习效果不好等轻视体育课的不良心理状态。

(2)厌学体育课。认为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乏味,缺乏新鲜感,不喜欢上体育课,并把上体育课作为一种心理负担,占被调查人数的59.8%。首先,高中体育课的内容与初中、小学的内容基本相似。教学中教师统得过死的军训式教学,枯燥的讲解、示范、练习,单调的教材教法,因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不愿去上体育课。其次,部分学生体形较胖或较瘦,性格内向,体育基础、身体素质又差因而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在体育课上过分担忧具有一定难度技术和竞赛性的练习,害怕练习不好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鄙视,因而厌学体育课。

(3)恐惧、厌倦耐力跑。耐力跑教学中,产生恐惧、焦虑心理,占被调查人数的85.2%。其一是由于耐力跑多数是在跑道上进行练习,这样一圈接一圈周而复始地在跑道上进行单调动作的频繁练习,极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从而在心理上对耐力跑练习产生恐惧与厌烦情绪,由此而使运动兴趣下降。其二是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普遍娇生惯养,心理脆弱,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日趋减弱,对耐力跑这样一种枯燥的训练内容必然产生一种回避心理。

(4)人际关系不协调。在调查中有38.5%的学生人际关系不协调,不能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现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普遍娇生惯养,心理脆弱。心理症状主要是交际范围比较窄,缺少和别人交往的能力,经常出现退缩、害怕他人、不能容忍挫折、固执己见等。有的学生在学习动作技能的过程中不能正确理解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自尊心受到伤害。有的体育教师在对学生批评和纠正错误时不注意方式、方法,态度强硬并凌驾于学生之上,导致学生情绪低落,并容易产生烦恼情绪,长期下去就会形成人格适应不良的心理障碍。

三、对体育教学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调控

(1)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要注意培养学生刻苦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注意激发和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明确锻炼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思想上要树立不怕苦、不怕累,具有顽强毅力的品质;在锻炼中,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要有意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强化终身体育的思想。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和能力。(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老师应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应将快乐教学、尝试教学、情境教学等有机地渗透于教学之中。要发扬协作型教学,重视教学一与其他诸要素的协调,使启发式的教法与创造性的学法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内容上强调“发现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形式上强调“过程的自组”,多为学生提供获得成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努力实现参与练习的全体性,人人都有练习的机会;练习内容的层次性,确保全体学生在不同层面上获得成功;练习要求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要;练习过程的自主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目标意识,从而使他们从自学、自练、自评中,从互教、互学、互评中,从友爱团结的多向交流中,从自我肯定中得到满足,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自我意识,发挥主体作用。

(3)精心挑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课的教材不仅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还要照顾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体育需要,尽可能地扩大选用教材的范围,使学习内容弹性化。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应加强它的趣味性、科学性、对抗性,变“无味”教材为“有趣”教材。另外,体育课中要多讲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能够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

(4)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在学习中多创造一些良好的心理氛围。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可减少在练习时出现的紧张和害怕心理。教师对具有紧张、胆怯心理的学生应多加关心,少批评,更不能讥讽,应及时鼓励,使他们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满足感”、“成功感”的情绪体验,从而逐步树立起信心。教师还可以利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暗示。教师的语一言要生动、形象、准确,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5)加强体育教师的自身修养。在新的时期,旧的知识结构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因此教师必须从健身育人的角度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出发,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如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组织形式和评价标准等。作为教师不但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还要掌握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提高人文素养。体育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其品德、修养,直接影响学生。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保持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在教学中以熟练、优美的示范动作和生动、有趣的讲解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论

(1)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目前心理问题颇多的高中生,应该倾注更多的爱心,关心他们的成长,使其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专生心理素质。

(2)影响高中学生体育学习障碍的内、外因素很多,其中有体育兴趣、体育意识、体育能力、教师素质、场地器材、服务设施、学生的消费水平等。因此对于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消除措施和方法也是多渠道的。从诱发的原因来看,首先是个体心理因素,其次是外界的影响。

(3)体育向来以其内容的丰富,教育方法的多样,特有的游戏活动,以及相当强的实践性吸引着喜爱它的学生。它以几乎包含了人的所有活动(知识的、身体的、情绪的、意志的)使学生身体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可以影响人的个性成熟与发展,乃至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融知识、技术、技能、道德品质培养为一体,采用切实可行的途径一与方法,努力使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4)由于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各自的生活环境不同,因此产生不良心理也带有倾向性。要以关心人、信任人为出发点,以感情为纽带,以内在动因激发为重点,引导学生心理机制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在当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进程中,应加强自身的多方面的修养,全面掌握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积极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科学、合理、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健康水平,提高学生们的体育文化素养,以及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

篇2: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调查与分析论文

【摘要】运用自编的《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问卷》对我校学生468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结果显示,在中学阶段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四个方面是:人际关系、学习、情绪、情感。学校心理教育的重点是人际关系辅导、学习辅导、情绪辅导、情感辅导。通过人际关系辅导应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点,掌握人际交往技巧,提高同学之间的相容性,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通过学习辅导要切实解决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学习焦虑等问题,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通过情绪辅导使学生掌握情绪疏导和调整的技巧与方法,学会正确的看待挫折、失落、孤独等问题,形成正确的自我观;通过情感辅导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树立正确的异性交往观念。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状况问卷调查心理教育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由此,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人们急需了解的一份资料。我们认为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学习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方法、学习焦虑、学习动机等方面)、情绪问题(主要指由学习问题、交往问题所造成的失落、自信心不足、孤独、自卑、情绪低落等问题)、情感问题(主要指异性交往中的爱恋问题)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对失败、失望、惩罚的不安,导致了在交往中更多的对人充满了敌意,并失去别人的爱和关心,无法满足情感需要,由此产生了深深的自责、恐惧和焦虑,使他们更多的产生了消极体验,对其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据此,我们自编了《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问卷》,对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2.方法

以不记名方式,运用自编的《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问卷》对我校学生468人进行问卷调查。

3.结果及分析

3.1 人际关系

表1列出了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对学生的影响程度。

表1:不同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影响

同学关系

师生关系

亲子关系 高一(%)56 28 16 高二(%)46 41 13 高三(%)46 35 19 合计(%)50 33 17

3.1.1 同学关系中学阶段是最重视同伴关系的阶段,中学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无助感,比如,同学之间经常会因小矛盾而闹的很僵;由于竞争,有的同学之间总是不很友好;由于性格不和,经常会爆发战争;由于对同学的不良品行接受不了,不愿与其交往,但却还要天天面对。还有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等等。还有的因处理不好与异性的交往问题而苦恼,如害怕因搞不好而成了所谓的早恋;怕会受到其他同学的谈论;很难把握度;不知道怎样交往,交往不自然;无法沟通等。

3.3.2 师生关系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压仰心理、攻击行为,教师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学生的困感和烦恼等。

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其不良态度使学生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笔者曾在一次问卷调查中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你心中的秘密最愿向谁说?”,结果,在234个学生中只有2个学生选择了自己的老师,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师生关系问题的重要性。

3.1.3亲子关系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主要还是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对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学生反映比较多的问题有:考试不好时家长会批评;和父母很难

沟通;在许多问题上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差异;受不了家长的唠叨;父母的期望值太高,给我的压力大;父母的关心无形中增加了压力;有时父母的脾气很坏;不理解我;觉得考不好对不起父母;父母总是限制我;一到家就和父母有吵不完的架等。

3.2 学习问题

学习是学生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学生最为关心的事情,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对其心理状况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咨询实践中,相当一部分问题直接或间接源于学习问题,根据对我校心理中心个别咨询记录的统计分析,64%的问题是由于学习问题所导致。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关心的5个学习问题是

1、如何尽快提高弱科成绩。(30%)

2、如何克服粗心大意,眼高手低所致的无谓失误。(17%)

3、如何培养兴趣,增强动机,克服厌学情绪。(13%)

4、如何提高注意力,上课不分心(12%)

5、如何提高学习效率。(9%)

3.3 情绪问题

学生的情绪调整问题大多是由生活、学习中的不适造成的,它对学生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89%的学生把情绪调整作为最关心的问题。在被调查的学生中,25%的同学“由于遇到很多问题,一直就闷闷不乐,很少能高兴起来”;35%的同学“情绪不稳定,常因一些小事而或好或坏”;10%的同学“情绪不好的时候容易发火,控制不好”。学生的情绪问题较多的体现在自卑、挫折、自信心不足、孤独等所造成的焦虑、抑郁、苦恼、羞怯、悲观、沮丧、愤怒、不良应激等方面。中学生负担的压力非常大,尤其是他们处于成长阶段,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时,缺乏经验,容易产生挫败感,因此他们极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体验,如若不及时加以疏导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3.4 情感问题

情感问题指的是异性同学之间的爱慕、好感、恋爱问题。中学生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在“心中的秘密最愿对谁说”的调查中,36.4%的人选择了异性朋友,占第一位。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恋爱”这个对于中学生来说尚早的话语,出现在了校园中。校园恋爱,这是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根据调查结果,36.6%的学生认为,谈恋爱是因为对对异性好奇,有神秘感 ;0.7%的学生认为是模仿成人;29.9%的学生认为是无聊;32.8%的学生认为是因为真的喜欢他(她),说明学生对异性交往中情感问题的认识水平不一,这也正是情感辅导的重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谈恋爱”越来越“认同”,42%的人认为“只要不发生越轨行为就行”。并且,这几年学校里男女同学发生性行为的现象也呈上升趋势,伴随出现更严重的问题,这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4.结论与建议

4.1 学校心理教育的重点是人际关系辅导、学习辅导、情绪辅导、情感辅导。通过人际关系辅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点,掌握人际交往技巧,提高同学之间的相容性,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通过学习辅导切实解决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学习焦虑等问题,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通过情绪辅导使学生掌握情绪疏导和调整的技巧与方法,学会正确的看待挫折、失落、孤独等问题,形成正确的自我观;通过情感辅导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树立正确的异性交往观念。

4.2 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是建设性和预防性的,是主动和积极的,不仅能够解决和处理已经出现的问题,而且能够防患于未然,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在这方面的首要工作就是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为他们的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作为老师要重视排除对学生产生不良心理影响的外在条件,特别是可能带来不良后果的教育方式,以防止出现由于教的不当而产生的群体性心理障碍。

篇3: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调查与分析论文

一、高中艺术类钢琴专业教学的现状

1. 生源素质不参差不齐。

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搞音乐”, 特别是钢琴专业, 需要真正具有音乐天赋的学生才能问鼎。然而许多艺术学生学习钢琴专业, 并不是有很好的钢琴基础与素养, 不一定真正地喜爱钢琴, 也不一定具有音乐方面的天分。他们大都是练习过钢琴, 对于钢琴的弹奏有一点基础, 在初中的后阶段发现自己的文化课功底较差, 参加正常的文理科高考升学无望, 于是就想以艺术高考作为手段来敲开大学之门。其中部分考生乐理知识很差, 有的不认识五线谱, 掌握不了最基本的节奏。

2. 单一的教学方法。

由于艺术类钢琴专业的年年扩招, 造成钢琴教学的师资和教学设备短缺, 因此许多学校改一对一的教学方式为集体授课的形式。集体授课只能单一地教授理论知识, 顾及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 教学质量也就无法保证。部分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 经过系统的钢琴训练, 他们的基本功过硬, 钢琴弹奏水平提高很快。而大多数学生只是学了一两年, 甚至只是在考前几个月的时间里老师布置好应试乐曲, 死啃下来应付考试。

3. 学校条件的限制。

目前高中音乐专业大部分都是普通中学主办的, 有的就有几位钢琴专业教师和几架钢琴, 没有正规的琴房和配套设施, 一般都是集体授课, 学生在课堂上练习钢琴的机会少, 很难谈得上一对一的教学, 让每一位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练习钢琴的机会。

二、高中音教专业学生学琴的优势

1. 肌体方面。

从年龄的角度来看, 在生理和肌体方面高中学生已经开始成熟接近成人, 不存在幼儿钢琴教学中许多由于生理发育水平局限而不能教授的教学内容, 如踏板的运用、六度和八度音程的弹奏和掌握、力度的控制等。这些钢琴弹奏技术方面的训练, 对于幼儿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 而高中生则可以轻松完成, 因为他们对肌肉的控制要比幼儿准确得多。

2. 心智方面。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 多年的综合教育使他们有着比幼儿高得多的理解力、观察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能够积极探索和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 这也是幼儿无法比拟的。高中学生在认知心理上的成熟也使他们能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 对学习目的的确定性和相对成熟的人际沟通能力也使他们能更好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3. 非智力因素方面。

高中学生学习动机明确, 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毅力都很强, 能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多种困难。虽然在学习各种演奏技巧上, 过程都会显得稍慢, 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强, 能够通过反复的刻苦练习, 达到精益求精的理想的学习目标。所有这些都是幼儿无法比及的优势。

三、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1. 注重教法,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

钢琴专业考生按要求弹奏相当于车尔尼740程度的作品, 按常规教学需要八年时间, 而我们硬要在两年半达到, 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像幼儿学琴那样墨守成规。我把每一个学期定位成一个教学阶段, 每一阶段根据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从宏观把握, 微观着手, 积极引导学生完成每一阶段的教学任务, 进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由于学生学习时间有限, 与其让学生浏览大批的练习曲, 不如选择有一定难度且具有代表性的练习曲进行精弹。弹好其中任何一首, 都会对技术的提高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以车尔尼的系列练习曲599、849、299、740为例, 这是一个钢琴技术的系列训练, 包含的十多种单项或综合技术, 分别在这四本教材中不同程度地多次出现。对于艺术高中的学生来说, 可以把其中主要的两类技术即基本手型的综合性技术和伸张手型技术作为重点, 进行相对集中的教学。例如综合性技术的训练教材有:599第58、59和92条, 849第11、14和21条, 299第31、36条, 740第3、12、48条等;伸张手型技术的训练教材有:599第84、87条, 849第15、25条, 299第12、19、39条, 740第4、11、33条等。以上曲目在基本手型稳定以后, 完全可以集中进行训练, 而不必把教材中每一条都依顺序弹完。

2. 注重学法, 科学指导练习。

钢琴弹奏技术是建立在人体运动器官肌肉习惯基础上的技巧, 离开了练习, 人体的运动器官不可能形成肌肉习惯, 因此, 也就谈不上对钢琴的学习和掌握。选择科学的练琴方法, 具有良好的弹奏习惯, 加上合理的练琴时间作保证, 钢琴弹奏水平才会达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由此可见, 重视和抓好练习这一环节是学生学好钢琴的关键。

练琴时耳朵不听、脑子不想, 一首曲子没有目的、没有要求、一遍一遍地弹, 这样盲目的重复实质上等于什么也没练, 所以练琴要有目的和计划。每次练琴, 打算练哪些内容, 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自己存在哪些毛病, 学生都要事先有个考虑。每次练习都要至少解决一、两个问题, 遇到技术难点, 可以通过慢速练习或分解练习的方法来解决。不同的重复阶段应有不同的要求, 以一首乐曲为例, 在读谱阶段的目的就是把音符、节奏、指法按照乐谱的标记搞正确;在练习阶段就是解决技术难点和做音乐处理;乐曲成熟阶段就是完善技术、完善表现、训练演奏心理素质。在时间分配上, 我规定学生每天至少练琴2小时, 每天要安排适当的时间作基本练习。

3. 注重钢琴学习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是指学生的兴趣、注意、情感、意志等。它虽然与学生的智力水平无直接的关系, 但这些因素都能促进智力活动的进行, 调动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效率作用。”在钢琴教学中, 我尽量分散、弱化技术难点,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中的点滴进步, 我都会给他们以鼓励, 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树立学习的信心;为学生营造一种真诚、民主、愉快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我还定期举行钢琴汇报演出, 在学习中引进竞争机制, 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又培养了学生自然应试的心理。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学生的钢琴学习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实践证明, 采用如上教学策略, 使艺术高中的钢琴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希望以此与更多的有识之士共勉, 使之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黄因.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J].音乐研究, 2007, 1.

[2]刘成.成人初学钢琴应抓住的三个环节[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 2008, 2.

篇4: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调查与分析论文

一、不同性别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比较分析

从我所任教的学校中的高一和高二随机抽取4个班共196人进行调查,获得有效问卷134份,其中高一两个班共92人(男48人,女44人),高二两个班共104人(男61人,女43人)。进行问卷调查时,采用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每项症状的严重程度按1~5分的5级评分制)。被试自填量表时主试给予统一指导语。调查只统计前九个因子F1躯体化、F2强迫症状、F3人际关系、F4抑郁、F5焦虑、F6敌对、F7恐怖、F8偏执、F9精神病性及阳性项目数。结果表明:

1.从传统观念影响看,女生在敢为性因素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男生。从调查结果看出,男生在敌对情绪上均分比女生高,可以看出男生比较主动和别人交往,也敢于主动做事情,但过程中会出现冲突。由于男生天生的冲动趋向要比女生强,加上年龄阶段的特征,所以容易产生敌对情绪。

2.从性别的心理差异看,不少女生认为男生更强,所以倾向于与男生交往,而对同性产生挑剔、妒忌、敏感等偏执心理。针对女生的这些心理问题,要重点进行女性生理特征与卫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教育。

3.从生理的反映看,女生比男生要强烈。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女生在躯体化和强迫症方面比男生高,说明女生更敏感,躯体化症状比较强,这可能与女生的较保守的性格有关。男生运动较多,锻炼强度较大,身体素质比女生好,躯体化症状要轻得多。

二、不同年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比较分析

我同时还就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状态进行了对比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从表中可以看出,高中生的心理问题随年级的升高而加重。

农村高中生高一与高二SCL-90因子均分的比较

1.高一新生升学后有轻松一下的心理, 对高中还比较新奇,所以心情是比较好的;可是一段时间后,突然发现自己落后了, 因而紧张、恐惧、自责,由此而产生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等。这需要教师进行引导。特别是农村学生的适应性要时间长一些,在过渡期的学习方法和行为的养成都需要下工夫,还要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

2.高二学生虽然已经适应了高中学习,但学习任务加重了,加上新课程的改革,现在高二有被称为“小高考”的学业水平测试,这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参加以后的正式高考,所以高二学生的压力和紧张程度要高于高一。在这几项的调查中,都看出焦虑症、强迫症和偏执与情绪化等都比高一学生要高。

3.在农村高三学生中,学生为了自己的前途和父母的期望,在巨大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下尽力学习。这给高三年级学生的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学校应该在抓学习成绩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的了解和疏导教育。

三、文理不同分科中的心理问题比较分析

我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高二的162位学生分文科生和理科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52份,经统计分析有效数据124份。

通过对MHT第1~8因素(分别为学习焦虑、人际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不适应症候、恐惧倾向、冲动倾向)进行分析。根据量表计分方法,各因素的总分在3分以下和8分以上都是需要关注的。结果表明:

1.农村理科生比文科生的激情少,创造性思维相对缺乏。在农村,学文科的女生较多,她们在文史知识的熏陶下似乎更有激情,在文艺和文学方面表现特别突出,语言方面也占优势,学校和校外组织的比赛,文科生总有不少人报名,而且成绩都不错,而理科方面由于农村的实验设备比较落后,愿意参与各项比赛的很少。在平时的学习中,由于理科的难度较大,学生的积极性也受到压抑。在这方面,学校还应该给予重视。

2.农村文科生的孤独感和身体不适应症候高于理科生。由于大多数文科生比理科生敏感,感情世界也比较丰富,在与外界打交道时怕受到伤害,特别是农村学生,在这点上更突出,所以自我封闭的较多。在高中阶段,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带来了身体上的不适应症,女生比男生更突出,因此高中文科生比理科生更突出。

除上述以外,我们还注意到农村高中生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学习的焦虑症都很强,且文科生比理科生的焦虑症更突出。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加大心理疏导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迫切的一项工作。

篇5: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调查与分析论文

高中学生心理失衡调查分析及对应措施

通过问卷调查得出高中学生失衡的.表现状况及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有效对策.

作 者:李卫平作者单位:灵川县三街中学,广西,灵川,541202刊 名:广西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COLLEGE OF EDUCATION年,卷(期):“”(z1)分类号:B844.2关键词:调查 失衡 状况 原因 对策

篇6: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调查与分析论文

关键词:哲学教学,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品质

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如乐观热情、活泼开朗、自立自强、自尊自信、坚定顽强、有恒心、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胆量、富于想象等。本文主要是从利用教育教学中一切可能的因素的角度,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笔者在高二《生活与哲学》教学实践中, 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切入,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

哲学是世界观、人生观的学说, 是人们对世界的本质看法。因此, 哲学与学生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找准教材中哲学理论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切入点,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如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这一节课中, 根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所构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心理素质教育目标”:通过教学, 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 积极投身实践活动;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引入, 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教育, 培养学生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及健康的心理品质。在讲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时, 可引入“甲同学与乙同学在讨论问题, 甲同学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乙同学则坚持与甲同学相反的观点, 双方互不相让, 两个好朋友从此反目。这件事情你怎么看待?”有的学生回答:“他们都有不对之处, 当认识正确与否很难判断时, 应该把它回归到实践, 由实践来检验!”有些则认为:“坚持自己的原则和观点是正确的, 当发生分歧时应该据理力争!”从学生的不同回答可以看出, 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时还是以自我为中心, 没有容纳不同意见的胸怀。在总结不同看法的基础上, 学生达成了这样的共识:“这两位坚持自己意见的做法有一定的可取性, 但是真理并不是仅由自己的认识来检验的, 而要由实践来检验。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 注意保持和谐的关系, 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只是列举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个别事例, 教材中还有很多可以切入的角度和发挥的地方, 值得我们研究。

二、采用多种教育教学活动形式, 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心理素质

1.进行时政播报, 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在《生活与哲学》教学过程中, 笔者坚持在授课班级进行时政播报活动, 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方面, 收到不错的效果。时政播报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近期发生的时事政治进行播报, 并结合课本知识点对其进行分析的活动。具体做法是:第一, 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组可以由学生自由组合,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负责人, 但人数最好控制在3-6人之间,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收集资料, 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第二, 合理安排。每周安排一个小组负责收集相关的时政资料, 周末组员讨论、修改, 下周一上课时让该组成员或其代表在课堂上用3-5分钟时间进行播报、分析。 (每周抽出一节课进行) 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协调好人际关系, 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自我调节能力和胆量。有些学生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面对全班同学进行播报时, 情绪很紧张, 言行举止很拘谨, 而在第二次、第三次的播报活动中, 这些学生渐渐适应, 情绪和心理状态都有所好转。这说明时政播报在锻炼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及胆量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第三, 播报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时政播报的内容主要以最近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时事为主, 除此以外, 一些与哲学教材知识点相关的寓言、成语、故事、文章等, 也在我们播报的范围之列。时政播报的形式也不是单一、固定的, 学生可以根据本组人员或时政材料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形式进行。如有些播报组模仿一些新闻栏目的形式, 一个组员扮演主持人的角色, 另一个组员扮演专家的角色, 用访谈或对话的形式进行;有些播报组采用小品表演的形式, 把寓言、成语故事很直观地展现在全班同学的面前, 然后由点评员进行点评。这些形式都是由组员自己设计、想象, 然后讨论决定的,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改进和提升。

2.举行辩论赛, 让学生在辩论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辩论赛对学生的要求是必须有一种独立思辨的能力, 不能先入为主, 靠喜好, 凭感觉, 无根无据, 胡言乱语;不能不尊重对方观点, 肆意歪曲, 断章取义, 攻其一点, 不及其余。辩论赛的好处就在于让学生养成一个习惯, 一种凡事都要问为什么的习惯;让学生学会一种本领, 一种通过分析、思辨找到真理的本领。它要求辩手不能只是装有一些固定软件的机器人, 而是具有强烈求知欲望, 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尊重他人的不同的个体。在哲学教学中, 有很多内容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如一次在某个班级, 笔者组织学生进行“顺境易出人才”还是“逆境易出人才”的辩论, 在自由辩论的阶段双方辩手情绪都很激动, 眼看一场辩论赛即将演变为吵架赛, 这时笔者马上让主持人提醒辩手注意自己的情绪, 不要让情绪超越规则。经过主持人提醒, 辩手们恢复了冷静, 调控好自己的情绪, 使辩论赛回到正常轨道上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辩论赛在锻炼辩手心理素质和情绪调控方面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三、注重与学生之间的课外交流

课外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可以让我们发现学生的心理动态, 从而及时、有效地针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疏导, 以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课外交流可采用与学生个别谈心或通过周记、纸条等方式进行交流。 有一学生, 因父母吵架准备离婚而遭受重大创伤, 她在学习过程中流露出一种极端消沉的情绪, 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父母都不要自己了, 不关心自己了, 正是这种心理支配下, 原本比较喜欢政治课的她上课老是走神, 成天精神恍惚, 毫无活力。后来在与她的一次课后交谈中她讲出了反常的原因, 并希望老师帮帮她。在征得她的同意后, 笔者把这件事告诉了该班班主任, 班主任和笔者通过给她父亲做工作, 让她父亲多关心她, 此后该生情绪逐渐稳定下来, 渐渐恢复到正常的学习状态。

在21世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教育工作者不但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挑战, 而且要在贯彻执行教育赋予自身“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基础上, 注重和正确处理好社会赋予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培养、情感影响、道德教育等多层面的教育功能和角色, 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这样才能更好地造就一批在知识经济时代独领风骚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7: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调查与分析论文

【关键词】:学校体育;学生;课外体育锻炼

1、引言

在开展好学校体育课堂教育的同时,如何保障和安排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全面开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思想道德修养以及提高教学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了解当前保定市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对保定市4所中学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保定市4所重点高中学校的高一至高三的三个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并发放调查问卷,男女生共72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男生为353人,女生为367人。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向保定市4所重点高中的学生共发放问卷720份,收回72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717份(其中男生为352人,女生为365人),有效率为 99.58%。

2.2.2文献资料法

查找并阅读了大量与本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本论文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2.2.3数据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2.4逻辑分析法

对相关的材料和数据进行逻辑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保定市重点中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研究结果显示:保定市重点高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占26.92%,其次是调整情绪,丰富业余生活,占20.01%,娱乐身心,占18.27%排在第三位,并且这三项高于其他的锻炼目的。这说明保定市重点中学学生对体育有很好的认识和理解,有益于学生健康的发展,大部分的中学生都能充分认识课外体育锻炼的益处。

3.2保定市重点中学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持续时间

研究结果显示:保定市重点中学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持续的时间中排在第一位的是 15-30分钟,有321人,占44.77%。锻炼时间持续一小时以上的人有73人,占10.18%,锻炼时间持续30-60分钟的有154人,占21.48%。保定市重点中学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比较少,约为15-30分钟远远低于国家的标准,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活动时间,而且学生的运动量不足。

3.3保定市重点中学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保定市重点中学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7次以上的中学生有71人,占9.90%,1-2次的学生有310人,占43.24%。参加3-4次的人有223人,占31.10%,参加5-6次的人有113人,占15.76%。通过数据显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与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3.4学校组织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

研究结果显示:学校组织的锻炼形式主要是课间操,占26.22%。自由活动占29.71%,班级组织占34.31%,学生自发占9.62%。

3.5保定市重点中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

保定市重点中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是很丰富的,学生最喜欢的项目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羽毛球,有357人,占19.14%,排在第二位的是跑步,有331人,占17.75%,排在第三位的是篮球234人,占12.55%,其次依次为健身操有183人,占9.81%,舞蹈有175人,占9.38%,乒乓球有160人,占8.58%。

3.6保定市重点中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选择的场所

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在住家附近进行体育锻炼的有133人,占12.30%.在公园进行锻炼的有115人,占10.64%。在家里进行锻炼的人为112人,占10.36%,选择体育场馆的人为78人,占7.22%,选择其他的为17人,占1.57%。其中选择到经营性场所进行身体锻炼有23个同学,占2.13%。保定市重点中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主要的锻炼场所是学校有522人,占48.29%,这比较符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特点,与他们的锻炼时间和锻炼项目有关。

3.7保定市重点中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方式

研究结果显示:在保定市重点中学有71.55%的中学生选择与同样爱好的人一起进行体育锻炼,14.64%的中学生选择独自一人进行体育锻炼。13.81%中学生选择与家人一起进行体育锻炼,排在第一位的是与同样爱好的人在一起。

3.8对保定市重点中学学生平时业余时间安排

通过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平时业余时间的安排排在第一位的是聊天和社交,有363人,占17.61%,排在第二位的是体育锻炼有320人,占15.23%,第三位的是看電影,电视有296人占14.36%,其次是阅读课外书刊报纸有258人,占12.52%,睡觉有231人,占11.21%,课余学习有194人,占9.41%。

3.9保定市重点中学学生影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主要有场地,文化学习压力,学生及家长意识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保定市重点中学生对体育有很好的认识和理解,大部分中学生都能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益处。

(2)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

(3)保定市重点中学的体育场地,器材普遍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的要求。

(4)学生的学习负担重,学校对体育锻炼不重视。

4.2建议

(1)提高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举办些体育竞赛。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多组织些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改进体育教学方法及手段,培养中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尽可能多的开展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并充分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增加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

【参考文献】

[1]王则珊.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2:21~22.

[2]严君.关于提高中学课外体育活动质量的几点思[J].浙江体育科学,1997,2:58~59.

[3]阳海英,张庆建.体育活动对社会适应的影响机制[J].体育师友,2006,1:39~40.

篇8: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调查与分析论文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 而且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适应性方面处于一种安宁、完好的状态”。[1]健康是第一状态, 疾病是第二状态, 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过度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称其为“第三状态”, 国内常称为“亚健康”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经过严格统计学统计, 人群中真正健康和患病者占2/3, 有1/3以上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不是疾病, 却是现代人身心不健康的一种表现。预防、消除亚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 (W H O) 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走出亚健康已成为21世纪健康新任务。亚健康已向整个人类出示了黄牌, 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已是本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教育部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 近40%的大学生有体虚、易疲劳、失眠、注意力不易集中、情绪不稳定等亚健康状况[2]。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从赣南医学院04级临床专业与整个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中分别抽取50人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 收回100份, 有效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大学生“亚健康”的成因分析:

2.1 心理失衡、失调

造成大学生“亚健康”的原因有很多, 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因素都是, 也可能有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大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压力过大、睡眠不足等等, 影响了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内分泌调节, 从而影响到了机体各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2.2 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当代大学生中有很多都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 特别是饮食无规律, 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从赣南医学院04级大学生中随机抽取了男女各50人作为调查对象, 结果如表1。

国外研究认为, 吸烟和饮酒行为与青少年的放抗性、攻击性、控制性、低自尊等人格特征有密切联系。

2.3 每天体育锻炼活动时间少

目前的大学生中有很多人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 研究随机抽取了临床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大学生各50人作为调查对象, 结果如表2。

调查结果显示, 临床专业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比运动人体要少, 而且他们运动时间都很短。这当然有多方面原因, 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得较少, 三、四年级没有体育课, 平时自觉锻炼的机会也很少。由于现在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 课余自己安排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 学生每天参加1h体育活动得不到保证,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3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亚健康的影响

3.1 体育运动能环节精神压力, 消除大学生的心理紧张

大学生学业任务重、压力大, 使心理紧张度增加, 研究表明, 通过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

我国心理工作者对一组原来体质差的青少年, 通过体育运动进行跟踪研究, 发现在提高体质, 其中情绪有如下变化, 由内向变直率, 自卑变自信、羞涩变为大方, 保守变为创新, 苦闷变乐观, 冷漠变开朗, 优柔寡断变为果断敢为, 有大量的研究表明, 体育锻炼可以降低焦虑、减轻抑郁。

3.2 体育运动可以协调人际关系, 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运动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一种特殊活动, 是和造成人们亚健康活动不同的一种活动, 在比赛场上,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中, 用语言和文字进行的交往少, 因身体的动作表情、眼神等非语言的交往多, 我们通过对方的表情就可知道是喜是怒, 进一步根据对方的动作就可理解对方意图, 比赛中,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通过拥抱、拍拍肩膀, 对对手掌或握手等身体接触来表达友好、友爱之情, 这种特殊的交往不分因感情深浅, 身份高低, 对心理亚健康状态有良好的调解作用, 特别是对于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 在适应新的人际关系上有良好的作用。

3.3 体育运动可以培养高尚的情操与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体育活动中, 大学生的情感体验表现得鲜明强烈, 丰富多彩、紧张多变, 而且两极性的情感交织发生, 情绪的发生和变化直接影响到身体各部分能力的发挥, 从而影响到运动成绩。在运动中体验到的轻松感、获得胜利的喜悦感不仅可以引起运动的强烈动机而且有利于激发勇敢拼搏的精神, 使运动技术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而取得良好的成绩。因此, 在体育运动钟, 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 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 不仅可以集中注意力以取得运动的好成绩, 而且可以锻炼个人坚持实现目标, 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3.4 体育运动可预防和治疗生理心理疾病

人的任何一个有目的、有社会倾向性的活动, 都必须以生物功能为基础, 由意识活动即心理活动来调节。人的心理是生物界程度最高的心理, 原因是人的社会程度最高。人的生物功能对社会功能的服从和适应, 必然伴随着连接两者之间的心理过程 (及意识性) 。心理健康乃是构成人的健康的重要部分, 而任何条件下进行的体育活动, 必然使人产生显著的心理活动。研究表明, 强度是以的体育活动, 通过各种感觉信息的输入, 可提高唤醒水平, 使人精神振奋, 消除疲劳, 摆脱烦恼。对精神不振, 心境很差的人具有显著的治疗和调节作用。经常进行体育运动, 可以锻炼人的意志, 增加心理坚强性和自信心, 并具有减轻应激反映以及减低紧张情绪的作用。通过群体的体育活动, 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 使社会交往增加, 身心欢快, 有助于消除孤独症, 并从中获得社会需要感的满足, 从而实现对人生物功能与社会功能间的调控。

4 结论

4.1 加强健康教育, 树立“健康第一”的概念提高学生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当前大学生对健康教育认识不足, 对健康的内涵与外延理解模糊。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加强健康知识的教育, 使学生懂得真正健康的含义。

4.2 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引导学生积极改变原有的不良的生活习惯方式, 克服有害身心健康的行为习惯。学校应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 使学生课余时间过得丰富充实而有意义。

4.3 加强学生的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定期举行有关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讲座,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 及时给予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刘凯.健康必读书.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2.

篇9: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调查与分析论文

1.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采用周步成教授修订的、适用于我国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全量表由八个内容量表构成,分别从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八个方面考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 研究对象。

本调查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哈尔滨某重点中学选取高一学生620人,收取有效问卷607份,其中男生272人,女生335人;一批次学生290人,三批次学生317人。利用心理健康课的时间进行测试。

二、调查结果

1. 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总体状况。

分别计算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各维度上得分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结果见表。高中生在过敏倾向上的得分超出其项目均分,说明高中生过敏倾向水平整体较高。这种高水平的过敏倾向最典型的心理就是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评价,无自我定位,甚至是易迷失自我,深层次上也揭示了学生在重压下明显信心不足,患得患失。其他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平均值。

此外,在各维度高分值域中,学习焦虑高分的学生有259人,即学生表现出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无法安心学习,非常关心考试分数等;对人焦虑高分的学生有11人,即学生表现出过分重视自己的形象,害怕与人交往,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孤独倾向高分的学生有6人,即学生表现出孤独、抑郁、不善与人交往,甚至是自我封闭;自责倾向高分的学生有116人,即学生有自卑的表现,怀疑自己的能力,把学习中的失败归咎于自己;过敏倾向高分的学生有219人,即学生过于敏感,容易为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烦恼;身体症状高分的学生有71人,即自身焦虑水平较高时,学生会出现一些如失眠、呕吐等生理现象;恐怖倾向高分的学生有7人,即学生对于某些日常事物,比如黑暗等,有较严重的恐惧心理;冲动倾向高分的学生有11人,即学生出现十分冲动,自制力较差的特点;全量表分在65分以上的学生有7人,这些学生我们通过问卷结果了解认为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2. 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各维度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不同性别、不同批次的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和各维度上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如表2、表3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高中男女生在对人焦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相对于男生在上述心理健康因素中反映出更多的问题和困惑。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两批次学生在对人焦虑因素上差异显著,一批次学生显著高于三批次学生,其他因素上两批次学生差异不显著。

三、调查分析

1. 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通过此次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健康各因素高分检出率较高,全量表分高于65分,即可能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1.15%,这些学生如同潜在的炸弹,不知何时就会引爆,同时这些学生也表现出高水平的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而在这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人数较多,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调查中我们发现女生高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上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而学生不同批次上没有出现显著的差异,与调查初期假设三批次学生出现更多心理问题不相符,在高二、高三阶段不同批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否出现差异需要我们今后进行后续的调查研究。

2.学习焦虑是重点高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

研究中发现,学习焦虑高分的学生占了总调查对象人数的42.7%,而学习焦虑高分的学生其焦虑情况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就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学习焦虑问题在高一学生中较为普遍,也反映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

高中新生学习焦虑水平较高形成的原因,我们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 学生的自身因素。调查对象为省重点高中高一的学生,其对自身的期望值高,使得他们承受的学习压力和竞争压力较大,并且他们在初中阶段大都是学校、班级里的优秀学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竞争,难免会产生失落感和挫折感,因而心理上容易失衡和产生困惑,这一点在学习焦虑水平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② 家庭、学校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社会大环境中,高考体制与导向使得家长、社会对于学校的评价多数仅关注学校的升学率和重点率,学校则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以学生知识学习的情况和考试的成绩为学校工作重点,常常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了解。现在的高中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望子成龙,对于孩子的考试成绩和未来的升学情况十分看重,并且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甚至替孩子制定学习目标和高考目标。学生在达不到家长的目标,或是满足不了家长过高的期望时,心理上就会对学习产生恐惧、焦虑、挫折感等不良的心理。学校方面,重点中学对学生成绩的重视,学生平时的课业量多,定期频繁的考试和成绩排名等,使得学生面临较大的精神压力和竞争压力,学生在这样的压力下产生焦虑,有的学生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3.高中新生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各维度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问题。

从研究结果中我们能够看出,高一女生在心理健康总体和各维度上反映出更多地问题。分析其中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女生相对于男生心理上更加早熟,心理上的发展早于同龄的男生。女生常更追求完美,她们的情感体验更加的细腻和敏感,因而相对于男生更容易出现人际关系问题,特别是青春期异性交往方面的问题,以及焦虑、抑郁等心理上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可以得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其生理结构特点密切相关。

4.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反映出学生归因方面存在问题。

本次研究中自责倾向和过敏倾向高分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19.1%和36.1%。自责倾向的形成常和家长严厉惩罚、教师的批评存在关联。过敏倾向高分的学生常会因为学习和生活中一些小事产生烦恼,对于他人的话、行为反应过于敏感,等等。

篇10: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调查与分析论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分层教学方式,英语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外语,尤其是英语的应用,在酒店行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酒店更以“具备较高的酒店英语服务技能”作为选择员工的一个重要考核标准。这就要求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具备较高的外语应用能力,尤其是良好的听说能力。

在我国,高职酒店英语课程起步较晚,同时,学生的来源日趋复杂,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与外宾进行交流时,无法用英语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不仅影响了酒店工作的顺利展开和个人的职业发展,也严重有损我国酒店业的形象。本次研究采用访问调查方式,实践教学方式,以武昌职业学院旅游学院为例,对英语分层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的影响做出调查。

一、研究方法

1.被试的选取。从武昌职业学院旅游学酒店管理专业在读生中随机抽取国际A班以及普通B班的学生各两名,并分别从两个班的任课教师中各抽取一名进行访谈。

2.研究工具。为调查武昌职业学院英语分层教学而提前写好的访谈问卷,以及在访问时所用的笔、纸张以及录音设备(录音机、MP3)等。

3.调查设计。采用访问调查的方式,对被试进行调查。最后,总结分析所有访问的内容,作出总结报告。

二、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1.研究结果表明。针对武昌职业学院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英语分层教学方式对本专业国际班A班学生可以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但是普通酒店管理B班的同学,不能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甚至一定程度上会让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2.分析与讨论。分班方式有助于A班的同学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也让B班的同学一开始就感觉到英语学习的被动,失去学习兴趣。

高考英语成绩,英文面试以及个人意愿的综合决定学生是否进入A班。根据学生的高考的成绩,把学生分成两个层次,以高考英语60分为基准,但是英文面试主动积极,同时意愿强烈的也可进入A班;在分班的过程中,意愿与态度占了主要的部分,并非高考成绩,这也因此给了许多高考发挥失常的同学一个学习机会。当这些学生进入A班之后,倍受鼓舞,能起到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优化学习氛围,也有利于他们提升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但是反之,那些没有意愿的学生被分到了B班,从师资,课程的配置来看,B班级远不及A班,这就容易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受到英语学习的被动,有着低人一等的感觉,让他们一开始就对英语产生抵触情绪,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英语教育目标激发国际班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不可避免的也让B班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A班与B班班的课本和享用的教学资源是没有区别的,只是在课程的进度、讲课的方式、教学活动的安排方面有所差别。而且教学目标也因班而异,对B班的学生而言,抓基础,让其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做好心理辅导工作,防止消极、急躁甚至极端情绪的出现;鼓励他们敢提问,敢读英语,敢回答问题,敢出错是首要的教学目标,但是由于学生的性格,英语基础的差异,导致预定的教学目标无法更好的实施,不可避免的让某些同学产生自卑心理。对A班的学生,在帮助他们强化语言基础的同时,还要重点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和口语、写作、翻译等应用能力,让许多高中时期英语不好,不受老师关注的同学重新恢复了学习英语的自信,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愈发浓厚。

三、结论与解决建议

分班制英语教学给予部分同学帮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弊端。对于因在“新生英语入学水平考查”中发挥不佳但是意愿强烈的同学而分到B班的同学,无疑在进入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的一开始,即被泼了一盆凉水。因此B班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半学期或一学期后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自觉低人一等,加上由于任课教师在B班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别于A班,教学目标往往无法很好的完成,导致学生在课下与其A班的同学的交流中出现障碍,最终影响其对A班产生偏见或者自卑心理,英语成绩一再下滑。所以,我认为,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鼓励就变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前面所提到的参考学生自己的意见来分班教学也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

上一篇:化学系教育学下一篇:廉政知识竞赛活动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