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检测作业指导书

2024-06-21

机动车检测作业指导书(通用6篇)

篇1:机动车检测作业指导书

三、操作规程

(一)外观检测员

1、维护好外检区的检测秩序;

2、指导客户填写车辆登记表;

3、对照行驶证信息,确认外检表内容和车辆信息是否相符;

4、检测车辆要检查轮胎有无明显缺气,左右气压是否一致,轮胎有无裂痕及划伤,是否夹有杂物及过多沙石;

5、检查车辆进、排气系统,发动机变速箱和冷却系统,不得有任何破损、泄漏,车辆的发动机变速箱和冷却系统等应无液体渗漏;

6、确定车辆驱动形式,断开ABS和防侧滑(ASR),和引车员做好交接,提醒引车员驱动形式;

7、检查车辆的机械状况,无影响安全或引起试验偏差的机械故障;

8、关闭空调、暖风,音响等附属装备,装备牵引力控制装置的车辆应关闭牵引力控制装置。受检车辆不能载客,也不能装载货物;

9、判断受检车辆所适用的检测方法。

(二)录入员

1、熟悉汽车检测工艺流程、检测业务和检测技术;

2、熟练操作计算机,熟悉本公司的检测业务范围内的机动车相关参数,耐心答复解释送检车辆单位提出的询问,做好对外窗口的文明服务;

3、开启计算机及服务器电源,对设备进行预热,并填写开机记

录;

4、信息录入做到迅速而准确;

5、核对外检单信息,对照车辆行驶证信息确定检测方法,并准确无误的录入信息并入库;

6、对外地转入,异地委托审验的车辆,应符合相关检测要求,并留行车证或车辆登记证书证书复印件;

7、严格遵守《安全用电管理制度》和《登录计算机操作规程》。

(三)操作员

操作员负责电脑仪器的操作,引导引车员、辅助员完成检测工作。

1、设备预热

(1)在开检前半小时打开控制柜后面的电源开关,开启电脑、测控仪和尾气分析仪,启动检测程序,按照电脑提示输入正确的操作员用户名和密码进入检测程序,进行检测系统预热,测功机预热时间为10分钟,分析仪预热为15分钟。填写开机记录。

(2)对台架进行加载滑行和空载滑行试验(每天一次)填写使用记录。并上传。

(3)对五气分析仪进行校准(调零,密封性检测,低流量检测)(每天一次)填写使用记录。并上传。预热完毕后,分析仪进入清零、检漏程序,此时应堵住尾气取样探头,检漏过程为17秒,如有漏气,系统会提示“有泄漏,请堵塞取样探头”,并重复进行检漏程序,如无漏气系统会提示“无泄漏”,(4)对流量计进行校准和自检,(流量检测,流量计【O2】量

程检测)(每天一次)填写使用记录。并上传。

2、车辆检测

(1)进入检测程序:输入操作员代码,进入车辆信息界面,等候引车员将车辆开上台体;

(2)准备:向引车员收取外检单,核对被检车辆外检单,确认检测方法,放下举升板,让引车员将车辆摆正并进行相应的车辆预热;

(3)选择车辆:对照外检单和上线车辆,从“待检记录”里面选择车辆,认真检查车辆信息,核对检测系统的信息与外检单是否相符,车牌号码、车牌颜色、与本车是否一致,是否延缓,基准质量与驱动形式信息是否相符等。检查无误后,正确输入引车员姓名。

(4)开始检测:辅助员插好取样探头及辅助设施后,点击开始检测。密切注意被检车辆的状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警告及切断电源。检测完毕后,将外检表交还引车员;

(5)检测结束:升起举升板,发出检测结束指令,示意车辆驶出台架。

★注意事项:操作员在检测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车辆及周围的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警告及切断电源。操作员每天要记录设备的运转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技术负责人。设备需要定期进行标定,根据电脑提示距下次标定的时间提前在下午下班后进行标定。每天下班检查电源是否关闭。

(四)辅助员

1、抬起检测车间入口档杆,示意引车员驶入车辆。车辆驶入后

及时放下档杆。

2、核对外检单,确认检测方法,并将外检单递交给操作员;

3、引车员将受检车辆驶入台架并摆正车辆位置后,在非驱动轮垫入垫块,在合适位置插好防侧滑装置;前驱车必须将防侧滑装置插在最靠近前轮端面的两侧;

4、核查排气管有无泄漏,以免影响采气管采气,造成数据不准确;

5、车辆停稳后将发动机冷却装置靠近车辆发动机进风口500-1000mm处(不得影响尾气排放的采集),打开风机电源开关,调整气流方向角使其处于最佳位置,并锁止脚轮以防移动;

6、插入采样探头(简易瞬态工况的套入流量计套管,双怠速检测的应接入油温传感器和速传感器),双排气管的要插入双探头,插入深度为400mm,并固定;

7、接转速仪,点烟器信号灵敏的,转速仪连线直接插入点烟器,在点烟器中无法取得转速信号的,将连接线接在电瓶的正负极,油温传感器插入发动机机油尺管内;

8、发出准备完毕信号,并站立在受检车辆后侧,及时关注受检车辆状况;车辆检测期间,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检测场所;

9、检测完毕后,拿出垫块,拔出限位装置,将探头及流量计套管放回指定摆放地;

10、收起油温传感器和转速传感器。抬起检测车间出口档杆,示意检测完毕。

(五)引车员

引车员必须是专职驾驶员,必须持有符合准驾车型的驾驶证驾驶车辆,应该熟悉各种车辆的基本性能和驾驶操作要领。

1、基本操作流程

(1)核对外检单,要按照外检表的内容对车辆的离合、油门、制动踏板和灯光开关等性能状态进行确认,检测前关闭车内空调、冷热风、收音机、ABS等设施,并确认检测方法;

(2)待检区车道车辆限速 15km/h,注意邻近车辆动向,以防发生刮碰事故;禁止倒车及逆向行驶。

(3)检测车间车辆限速5km/h,保持安全车距,原则上不准倒车;

(4)检测车辆沿车道标线行进,将受检车辆缓慢驶入车间,积极配合操作员,按提示及时正确操作,不得拖延;

(5)接受操作员发出的指令,按照司机助的屏幕提示开始操作;(6)检测完毕时等操作员发出指令后缓慢将汽车驶离台架。

2、按照不同检测方法划分操作程序 简易瞬态工况法检测:

(1)接车:在待检车位接车,从送检人手中接过外检表查看是否已交费和登录。查看外检表,确认车辆检测方法。查看外检表的详细内容,对车况全面了解,不熟悉的车型向车主及外检员详细了解车况,并要询问车主是否缺机油,水温表工作是否正常,注意倾听发动机有无异响,查看水温、机油表的状态,提醒车主随身携带好车内贵

重物品。然后开车慢速驶上台架,置驱动轮于滚筒上。把外检表交给操作员;

(2)驶入台架:待举升板落下后,将变速杆推至1档(自动档车辆将档位推至“D”档),在怠速状态下将车摆正,使方向不要左右摇摆(如方向摆不正的车辆不能强行检测,防止发生意外,应让其维修后再检),摆正后,前驱车拉紧手刹车(后轮驱动的车辆不能拉手刹车);

(3)按照试验运转循环开始进行试验和车辆预热;(4)按照制造厂使用说明书的规定,启动发动机。

(5)发动机保持怠速运转 40s。在 40s终了时开始循环,并同时开始取样。

(6)怠速 :怠速期间,离合器接合,变速器置空档,自动挡车置N挡。

(7)加速 :进行加速时,在整个工况过程中,应尽可能地使加速度恒定;手动挡车辆根据屏幕提示“请置一挡”将离合器接合并挂一挡,按照屏幕模拟的加速路线运转车辆。自动挡车辆置D挡按照屏幕模拟的加速路线稳定加速。手、自一体车辆若加速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则应按手动变速器的要求,操作档位选择器。

(8)等速 :从加速过渡到下一等速工况时,应避免猛踏加速板或关闭节气门。等速工况应采用保持加速踏板位置不变的方法实现。

(9)减速 :在所有减速工况时间内,应使加速踏板完全松开,离合器接合,当车速降至 10km/h时,离合器脱开,但不操作变速杆。

如果减速时间比响应工况规定的时间长,则应使用车辆的制动器,以使循环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如果减速时间比响应工况规定的时间短,则应在下一个等速或怠速工况时间中恢复至理论循环规定的时间。

(10)检测结束:循环终了时(车辆停止在转鼓上),变速器置于空档,离合器接合,自动挡车辆置N挡。将车驶出台架至出口外将车交给车主,并告诉车主到环保审核办公室查看检验结果。再进行下一辆车的检测。

检测过程中,引车员应不断观察水温及油温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中止检测)。引车员抬起油门,此时注意不能踩刹车,等待车速自然下降并停止,(自动档的车要等车速降下来后,再将变速杆推至“N”档)车轮停止转动后,等举升板升起,辅助员拔出取样探头,取下转速仪连线和油温计,取出固定车轮垫块。

ABS无法脱开的车辆在检测后ABS警示灯和防侧滑及手刹车的警示灯不会熄灭,应告知车主,车辆在行驶几公里后会自动熄灭。

双怠速检测

(1)在待检车位接车,从送检人手中接过外检表查看是否已交费和登录。查看外检表,确认车辆检测方法。查看外检表的详细内容,对车况全面了解,不熟悉的车型向车主及外检员详细了解车况,并要询问车主是否缺机油,水温表工作是否正常,注意倾听发动机有无异响,查看水温、机油表的状态,提醒车主随身携带好车内贵重物品。将车开至检测线,外检单交给操作员;

65(2)按照规程进行预热,保证发动机油温达到80℃,继续试验;否则,汽车重新跑温度,以达到规定的热车状态;

(3)引车员将发动机从怠速状态加速到70%的额定转速(重型车一般为2500rpm,轻型车3500 rpm),运转30秒钟降至高怠速状态,开始计时;

(4)进入高怠速测试,按照屏幕提示稳定好车辆高怠速转速。(重型车为1800rpm,轻型车2500 rpm),在后30s内读取测试数据。

(5)降至怠速状态,根据提示抬起油门保持怠速状态运转45s;(6)检测过程结束,辅助员取下转速仪和油温传感器,撤出垫块后,将车驶出车间交还车主,告之车主到环保办公室领取检测报告。

不透光烟度法

(1)在待检车位接车,从送检人手中接过外检表查看是否已交费和登录。查看外检表,确认车辆检测方法。查看外检表的详细内容,对车况全面了解,不熟悉的车型向车主及外检员详细了解车况,并要询问车主是否缺机油,水温表工作是否正常,注意倾听发动机有无异响,查看水温、机油表的状态,提醒车主随身携带好车内贵重物品。将车开至检测线,外检单交给操作员;

(2)预加速:按照操作规程,将车辆置于空档,迅速将油门踩到底加油3次进行反吹;

(3)开始检测:按照检测程序,根据屏幕提示,迅速但不猛烈的将油门踩到底保持3-4s后迅速抬起油门,屏幕显示“第1次测试”,约10s显示“第1次测试完成”;

66(4)连续进行5次检测测试:

第二次测量:重复上一动作,第二次加速; 第三次测量:重复上一动作,第三次加速; 第四次测量:重复上一动作,第四次加速; 第五次测量:重复上一动作,第五次加速; 第六次测量:重复上一动作,第六次加速;

(5)检测结束:按照提示完成检测流程,在辅助员取出采气探头后,将车驶出台架至出口外将车交给车主,并告诉车主到环保审核办公室查看检验结果。再进行下一辆车的检测。

(六)检测方法变更流程

对于部分车辆,已经通过外检员、录入员及辅助员审核后,在进行简易瞬态工况法检测时由于ABS和防侧滑(ASR)系统等因素的影响,无法进行工况法测试的,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变更检测方法。

1、引车员发现无法进行测试时,通知操作员停止检测,并将车辆开出检测车间,驶入外检区;

2、外检员和单位技术负责人,现场对该车辆重新进行外观审验核,确定新的检测方法,外检员将外检表内容进行修改,并签字确认;技术负责人对修改后的外检表进行重新审核,并在相应的表格中签字确认;

3、技术负责人携带外检表通知录入员进行车辆信息的录入变更,收费人员相应进行收费的变更,将多余费用返还车主;

4、车辆按照规定流程进入相应的检测流程。

篇2:机动车检测作业指导书

检测作业指导书编号:CB-01-2006

共8页第1页

第 一 版第 0 次 修 改

主题:水泥物理性能检验发布实施日期:2006年03月06日

1.检测项目名称

水泥物理性能检验,包括:细度,凝结时间、安定性、强度。

2.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普通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石灰石硅酸盐水泥的物理性能检验。

3.检测依据

3.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1346-2001)。

3.2《水泥细度检验方法》(GB/T 1345-2005)。

3.3《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GB/T17671-1999)。

4.试验环境

4.1 试体成型试验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0±2)℃,相对湿度应不低于50%。

4.2 试体带模养护的养护箱或雾室的温度保持在(20±1)℃,相对湿度应不低于90%。

4.3 试体养护池水温保证在(20±1)℃范围内。试验室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及养护池水温在工作期间每天至少记录一次。

4.4 养护箱或雾室的温度与相对温度每天至少4h记录一次,在自动控制的情况下记录次数可以酌减一天记录二次,在温度给定范围内,控制所设定的温度应为此范围中值。

5.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

5.1 适用于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和由游离氧化钙造成的体积安定性检验方法。

5.2 主要仪器设备

5.2.1 水泥净浆搅拌机:符合JC/T 729-2005的要求。

5.2.2 标准法维卡仪和盛装水泥净浆的试模:符合GB/T1346-2001的要求。

5.2.3 沸煮箱:有效容积约为410mm×240mm×310mm,篦板的结构应不影响试验结果,篦板与加热器之间的距离大于50 mm。箱的内层由不易锈蚀的金属材料制成,能在(30±5)min内将箱内的试验用水由室温升至沸腾并可保持状态3h以上,整个试验过程中不需要补充水量。

5.2.4 雷氏夹:由铜质材料制成,当一根指针的根部先悬挂在一根金属丝或尼龙丝上,另一根针的根部再挂上重300g质量的砝码时,两根指针的针尖距离增加应在(17.25 检测公司

检测作业指导书编号:CB-01-2006

共8页第2页

第 一 版第 0 次 修 改

主题:水泥物理性能检验发布实施日期:2006年03月06日

±2.5)mm范围以内,即是2X=(17.25±2.5)mm,当去掉砝码后针尖的距离能恢复 至挂码前的状态。

5.2.5 量水器:最小刻度为0.1ml,精度1%。

5.2.6 天平:最大称量不小于1000g,分度值不大于是g。

5.2.7 雷氏夹膨胀测定仪:标尺最小刻度为0.5mm。

5.3材料

5.3.1 试验用水必须是洁净的饮用水,如有争议时应以蒸馏水为准。

5.4试验条件

5.4.1 试验室的温度为(20±2)℃,相对湿度不低于50%,水泥试样、拌和水、仪器和用具的温度应与试验室一致。

5.4.2 湿气养护箱:应能使温度控制在(20±1)℃,湿度大于90%。

5.5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标准法):(按GB/T1346-2001进行)。

5.5.1 试验前必须做到:

5.5.1.1 维卡仪的金属棒能自由滑动;

5.5.1.2 调整至试杆接玻璃板时指针对准零点;

5.5.1.3 搅拌机运行正常。

5.5.2水泥净浆的拌制

用水泥净浆搅拌机搅拌,先将水泥净浆搅拌机的搅拌锅和搅拌叶片用湿布擦过,将拌和水倒入搅拌锅内,然后在5s-10s内小心将称好的500g水泥加入水中防止水和水泥溅出;拌和时将锅放好在搅拌机锅座上,升至搅拌位置,开动搅拌机,低速搅拌120s,停拌15s,同时将叶片和锅上的水泥刮入锅中间,接着高速搅拌120s后停机。

5.5.3 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步骤

拌和结束后,立即将拌好的水泥净浆装入已置于玻璃底板上的试模中,用小刀插捣,轻轻振动数次,刮平后迅速将试模和底板移到维卡仪上,并将其中心定在试杆下,将试杆降至净浆表面拧紧螺丝1s~2s,然后突然放松螺丝,让试杆自由沉入净浆中,在试杆停止沉入或释放试杆30s时记录试杆距底板的距离,升起试杆后,立即擦净,整个操作应在搅拌后1.5min内完成。以试杆沉入净浆并距底板的6mm±1mm水泥净浆为标准稠度净浆,其拌和用水量为该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按水泥质量的百分比计。

5.6 凝结时间的测定(按GB/T1346-2001进行)

5.6.1测定前的准备工作:调整凝结时间测定仪的试针接触玻璃板时,指针对准零点。检测公司

检测作业指导书编号:CB-01-2006

共8页第3页

第 一 版第 0 次 修 改

主题:水泥物理性能检验发布实施日期:2006年03月06日

5.6.2 试件的制备:以标准稠度用水量按6.5制成标准稠度净浆一次装满试模,振动数次刮平,立即放入湿气养护箱内。记录水泥全部加入水中的时间作为凝结时间的起始时间。

5.6.3 初凝时间的测定:

试件在湿气湿气养护箱内养护至加水后30min时进行第一次测定。将试模从养护箱中取出放到试针下,使试针与净浆面接触,拧紧螺丝1s~2s后突然放松,试针垂直沉入净浆。观察试针停止下沉或释放试针30s时指针的读数,当试针沉至距底板4mm±1mm时,即达初凝状态。

5.6.4 终凝时间的测定:

为准确观测试针沉入状况,在终凝针上安装一个环形附件。在完成初凝时间的测定后,立即将试模连同浆体以平移的方式从玻璃板取下,翻转180°,直径大端向上,小端向下放在玻璃上,再放入湿气养护箱中养护,临近终凝时间时每隔15 min测一次,当试针沉入试体0.5mm时,即由环形附件开始不能在试体上留下痕迹时为水泥达到终凝状态,由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初凝、终凝状态的时间分别为该水泥的初凝和终凝时间,用“min”表示。

5.6.5 测定时应注意:

在最初测定的操作时应轻轻扶持金属柱,使其徐徐下降以防试针撞弯,但结果以自由下落为准,在整个测试过程中试针沉入的位置至少要距圆模内壁10mm。临近初凝时每隔5 min测一次,两次结论相同才能定为到达初凝或终凝状态。每次测定不得让试针落入原针孔。每次测试完须将试针擦净并将试模放回湿气养

护箱中,整个测试过程要防止试模受振。

5.7 安定性的测定(按GB/T1346-2001进行)

5.7.1 测定前的准备工作

每个试样需成型两个试件,每个雷氏夹需配备质量约为75~85g的玻璃板两块,凡与水泥净浆接触的玻璃板和雷氏夹内表面都要稍稍涂上一层油。

5.7.2雷氏夹试件的成型

将预先准备好的雷氏夹放在已稍擦油的玻璃板上,并立即将已制好的标准稠度净浆一次装满雷氏夹,装浆时一只手轻轻扶持雷氏夹,另一只手用宽约10mm的小刀插捣数次,然后抹平,盖上稍涂油的玻璃板,接着立即将试件移至湿气养护箱内养护24h±2h。

检测公司

检测作业指导书编号:CB-01-2006

共8页第4页

第 一 版第 0 次 修 改

主题:水泥物理性能检验发布实施日期:2006年03月06日

5.7.3 沸煮

5.7.3.1调整好沸煮箱内的水位,使能保证在整个沸煮过程中都超过试件,不需中途添补试验用水,同时又保证在(30±5)min内升至沸腾。

5.7.3.2脱去玻璃板取下试件,先测量雷氏夹指针尖端间的距离(A),精确到0.5mm,接着将试件放入沸煮水中的试件架上,指针朝上,然后在(30±5)min内加热至沸腾并恒沸(180±5)min。

5.7.3.3结果判别:沸煮结束后,立即放掉沸煮箱中的热水,打开箱盖,待箱体冷却至室温,取出试件进行判别。测量雷氏夹指尖端的距离(C),准确至0.5mm,当两个试件煮后增加距离(C-A)的平均值不大于5.0mm时,即认为该水泥安定性合格,当两个试件的(C-A)值相差超过4.0mm时,应同一样品立即重做一次试验。再如此,则认为该水泥为安定性不合格。

5.7.4试饼试件的成型

立即将已制好的标准稠度净浆取出部分净浆,分成两等份使之呈球状,放在涂油的玻璃板上轻轻振动玻璃板,并用湿布擦过的小刀,由边缘向饼的中央抹动,做成直径70--80mm,中心厚约10mm边缘渐薄,表面光滑的试饼。接着将试饼放入养护箱内,自成型起,养护24±2小时。

5.7.5沸煮

由玻璃板上取下试饼,在试饼无缺陷的情况下将试饼置于沸煮箱内水中的篦板上,然后在30min±5min内加热至沸,再连续沸煮180min±5min。在整个沸煮过程中,使水面高出试饼30mm以上。煮毕将水放出,打开箱盖,待箱内温度冷却至室温时,取出检查。

5.7.6结果判别煮后试饼经肉眼检查未发现裂纹,用直尺检查未发现弯曲,称为体积安定性合格,反之称为不合格。

6.细度的测定

6.1本细则选用于普通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复合理硅酸盐水泥及指定采用的其他品种水泥。

6.2 仪器设备:80μm负压筛筛析仪;最大称量为100g的天平;80μm筛筛子。

6.3 样品准备:水泥样品应充分拌匀,并通过0.9mm方孔筛,记录筛余物情况,要防止

检测公司

检测作业指导书编号:CB-01-2006

共8页第5页

第 一 版第 0 次 修 改

主题:水泥物理性能检验发布实施日期:2006年03月06日

过筛时混进其他水泥。

6.480μm筛筛析法(按GB/T 1345-2005):

6.4.1准备好80μm筛筛子(附透明筛盖)和负压筛析仪(可调范围为4000~6000Pa)以及天平(最大称量100g分度值0.05g)。

6.4.2 把负压筛放在筛座并上盖,通电检查控制系统,调节负压至4000~6000Pa范围。

6.4.3 称取已过筛水泥试样25g,置于洁净的负压筛中,上盖后放在筛座上,开动筛析仪连续筛析2min,如有试样附在盖上,可轻敲其落下。筛毕,用天平称量筛余物。

6.4.4 当工作负压小于4000Pa,应清理吸尘器内水泥,使负压恢复正常。

6.4.5 水泥样品的细度以筛余物质量占试样原质量的百分数来表示(结果计算至0.1%):F= ×100

式中:F—水泥试样的筛余百分率,%;

Rs—筛余物质量,g;

W—试样质量,g。

6.5筛余结果的修正

试验筛的筛网会在试验中磨损,因此筛析结果应进行修正。修正的方法是将计算结果乘以该试验筛标定后得到的有效修正系数,即为最终结果。

合格评定时,每个样品应称取二个试样分别筛析,取筛余平均值为筛析结果。若两次筛余结果绝对误差大于0.3%时(筛余值大于5.0%时可放至1.0%)应再做一次试验,取两次相近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7.水泥胶砂强度的测定(按GB/T17671-99进行)

7.1 水泥胶砂强度的测定适用于普通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的抗折与抗压强度的检查。

7.2 仪器设备:

7.2.1水泥胶砂振实台:应符合JC/T682-1997要求;

7.2.2DKZ-5000型电动抗折仪:应符合JC/T724要求;

7.2.3怛应力水泥压力机BC-300D-600:精度要求1%,有2400N/S速率的加荷能力。

7.2.4抗压夹具:夹具应符合JC/T683要求,受压面积为40mm×40mm。

7.2.5试模:材料和制造尺寸应符合JC/T726要求。

7.3 胶砂的制备:

7.3.1胶砂质量配合比应为一份水泥(450g),三份标准砂(1350 g),半份水(225ml 检测公司

检测作业指导书编号:/CB-01-2006

共8页第6页

第 一 版第 0 次 修 改

主题:水泥物理性能检验发布实施日期:2006年03月06日

饮用水)。胶砂以行星式搅拌机进行搅拌。

7.3.2把水加进搅拌锅,再加入水泥,把锅放在固定架上并升至固定位置把标准砂预倒进搅拌机上装砂容器中。

7.3.3开动搅拌机,低速搅拌30s后砂子自动加入至60s后转变高速拌30s,然后停拌90s,利用此时将叶片和锅壁上的胶砂刮入锅中间。跟着又高速继续搅拌60s结束。整个搅拌过程共240s。

7.4 试件的制备:

7.4.1胶砂制备后立即在振实台成型。将空水泥试模和模套固定在振实台上,用勺子把搅拌锅里的胶砂分二装入试模。装第一层时,每个槽里约放300g,用大播料器来回一次将料层播平,接着振实60次,再装入第二层胶砂,用小播料器播平,再振实

60次。

7.4.2移动模套,取下试模,用一金属直尺以近90°角度架在试模顶一端,沿试模长度方向以横向锯割动作慢慢向另一端移动,一次将超出试模部分的胶砂刮去,并用直尺以近水平角度将试体表面抹平.7.5试件的养护:

9.5.1将已作好试件编号的试模放入标准养护室养护,一直养护到规定的脱模时间取出脱模。

7.5.2将试件水平或竖直放在20±1℃水中养护(水平放置时刮平面朝上),试件的六个面都与水接触。

7.5.3到龄期的试件应在试验前15min从水中取出,并用湿布盖好。试件龄期从水泥加水搅拌开始算起,不同龄期强度试验在以下时间进行:

3d±45min

7d±2h

28d±8h

7.6抗折强度测定:

7.6.1将试件一个侧面放在抗折试验机支撑圆柱上,试体长轴垂直于支撑圆柱,通过加荷圆柱以50N/S±10N/S的速率均匀地将荷载垂直地加在试体相对侧面上,直至折断。

7.6.2抗折强度Ff以MPa表示,按下式计算:

Rf=1.5FfL/b3

式中: Ff—折断时施加于试体中部荷载,N;

检测公司

检测作业指导书编号:/CB-01-2006

共8页第7页

第 一 版第 0 次 修 改

主题:水泥物理性能检验发布实施日期:2006年03月06日

L—支撑圆柱之间的距离,mm;

b—试体正方形截面的边长,mm。

7.7抗压强度测定:

7.7.1以最大荷载为300KN的压力机和符合JC/T638要求的夹具,在折断后的半截试体的侧面上进行抗压强度测定。

7.7.2半截试体中心与压力机受压中心差应在±0.5 mm内,试体露在压板外的部份约有10 mm。

7.7.3在加荷过程中以2400N/S±200N/S的速率均匀加荷直至破坏。

7.7.4抗压强度Rc以MPa为单位,按下式进行计算:

Rc= Fc/A

式中:Fc—破坏时的最大荷载,N;

A—受压面面积,mm2(40×40=1600 mm2)。

7.8试验结果的确定和计算:

7.8.1抗折强度:各试体的抗折强度记录至0.1Mpa,以一组三个试体抗折结果的平

均值作为试验结果(精确至0.1Mpa)。当三个强度值中有超出平均值±10%时,应剔除后再取平均值作为结果。

7.8.2抗压强度:以一组三个试体上得到的六个抗压强度测定值(计算于0.1MPa)的算术平均值为试验结果(精确至0.1MPa)。如六个测定值中有一个超出六个平均值的±10%,应剔除后取剩下五个的平均数为结果。如五个测定值中再有超过它们平均数±10%,则此组结果作废。

8.试验筛的标定

8.1水泥细度标准样品

符合GSB14-1511要求,或相同等级的标准样品。有争议时以GSB14-1511标准样品为准。

8.2仪器设备

80μm负压筛筛析仪;最大称量为100g的天平;80μm筛筛子。

8.3被标定试验筛

被标定试验筛应事先经过清洗,去污,干燥(水筛除外)并和标定试验室温度一致。

8.4标定

检测公司

检测作业指导书编号:CB-01-2006

共8页第8页

第 一 版第 0 次 修 改

主题:水泥物理性能检验发布实施日期:2006年03月06日

8.4.1标定操作

将标准样装入干燥洁净的密闭广口瓶中,盖上盖子摇动2分钟,消除结块。静置2分钟后,用一根干燥洁净的搅拌棒搅匀样品。称量标准样品25g精确至0.01g,将标准样品倒进被标定试验筛,中途不得有任何损失。上盖后放在筛座上,开动筛析仪连续筛析2min,如有试样附在盖上,可轻敲其落下。筛毕,用天平称量筛余物。每个试验筛的标定应称取二个标准样品连续进行,中间不得插做其他样品试验。

8.4.2标定结果

二个样品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最终值,但当二个样品筛余结果相差大于0.3%时应称第三个样品进行试验,并取接近的两个结果进行平均作为最终结果。

8.5修正系数按下式计算:

C = Fs /Ft „„„„„„„„(A.6-1)

式中:

C——试验筛修正系数;

Fs——标准样品的筛余标准值,单位为质量百分数(%);

Ft——标准样品在试验筛上的筛余值,单位为质量百分数(%)。

计算至0.01。

8.6合格判定

篇3:机动车检测作业指导书

1 计算机检测技术在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中的作用

计算机检测技术是根据通信规则, 把计算机和机动车检测设备连接, 从而对各种数据、计算机进行的存储和管理, 同时展现完整的检测报告。计算机检测技术可以将机动车检测当中的某些数据寻找出来, 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计算机检测技术能实现对机动车的基本计算机、机动车的车主的了解。通过机动车计算机检测系统的监理, 能增加机动车计算机的储存作用, 运用网络连接保持跟机动车管理部分的联络, 从而可为机动车管理部门获得一些关于机动车的相关信息。

当机动车登陆到计算机的系统时, 可以对机动车进行调度, 完成对机动车的支配和处理。机动车在通过计算机检测之后, 安排机动车上线。动机动车的安全性检测需要具备极强的操作性和选择性。检测途中, 若出现停电, 则计算机检测系统恢复供电后, 检测单元要确保检测车辆的安全, 保障检测的科学和完整。

2 计算机检测技术在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中的应用

2.1 计算机检测技术的应用内容

(1) 对污染物的排放进行检测。随着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多, 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会造成环境上很大的破坏, 通过废气仪和烟度计来测量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的浓度, 从而为了有效控制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的扩散, 测试的办法是:运用非分光型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来进行机动车的排放检测。运用这种分析仪的测量原理是通过建立在一种气体只可以吸收独特波长的红外线特性基础之上的, 此仪器可通过机动车排气管中收集并取出汽车的尾气, 且气体中含有的CO和HC的浓度连续进行测定。主要通过尾气采收部分, 尾气分析部分, 尾气指标部分以及校正装置等来构成。

(2) 对车速表指示误差进行检测

(1) 检验的设备;通过车速表指示误差检验仪于滚筒式车速表检验台上进行检测。 (2) 检验的流程;将车辆正直行驶到检验台上, 驱动轮停于测速滚筒上, 将举升器降落, 可在非驱动轮前部加上止动块, 当车速到达每小时40千米时, 测量实际的车速, 最后将举升器升起, 将车辆行驶出检验台。检测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是: (1) 对不可在车速表检验台上检验的车辆, 应该采取路试检验; (2) 检验结束后, 检验员不能猛烈踩制动器踏板, 导致滚筒停止转动; (3) 测速时车辆前方及驱动轮的两边不允许站人。

2.2 应用中的问题

(1) 检测结果存在差距。因为不同监测站所运用的计算机检测技术是不一样的, 使用的设备的精度也不一样, 致使检测人员运用的检测方式也不一样, 导致检测数据呈现出比较大的差异。这种现象对于机动车辆的检测是不够规范的。

(2) 检测流程不规范。近几年, 因为许多机动车的检测软件或硬件设施的管理不够到位, 某些检测站的检测程序不清晰, 流程混乱, 未把规范的检测流程图充分呈现出来。

(3) 检测上缺乏严格把关。因为我国对于机动车的安全检测上的技术具有差异, 且不同机动车所运用的检测方式也各有不同的要求, 若检测方式不对, 则影响检测数据的真实, 从而对机动车的安全性造成巨大的影响, 阻碍了道路的交通安全。

2.3 完善措施

因为计算机检测技术自身存在许多的安全问题, 计算机经过联网之后, 对机动车的检测异常复杂。其中包含对于机动车身份的验证, 对数据的存储情况的记录和处理, 并且要保障数据的完整。为机动车检测安全的保障, 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

(1) 建立统一的计算机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的计算机管理体系, 确认机动车的身份, 对机动车的车主身份计算机进行统一管理, 且通过分级授权的方法, 借助设置密码, 对用户的访问给予控制。

(2) 提升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可靠性。在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要避免非法入侵的状况, 对于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状况给予行之有效的监督, 使其可以提升一定的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使得计算机的系统能够更稳定更安全。

(3) 对漏洞进行安全扫描。因为操作计算机系统, 处理数据系统, 和一些软件系统时, 免不了会产生某些漏洞, 所以必须对计算机技术检测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和软件应用系统给予全面扫描。这就能够第一时间发现漏洞, 从而有助于尽快得处理漏洞。

(4) 突发因素的影响。为防止突发因素对计算机检测系统带来的破坏, 计算机系统当中的数据必须要运用双工运行的办法。若运用的设备产生问题, 则要自动进行切换至备份的设备, 且要发出警号, 从而确保整个计算机检测系统的正常运转。同时还需加大对设备的管理, 监理规范的设备备份系统, 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和数据方面制定的备份设备计划, 保证在需要的情况之下能有效得恢复系统的各方面功能。

(5) 防止病毒入侵。对网络当中有可能出现的病毒软件, 要经过系统全面的配置防毒系统, 保证网络没有能够让病毒入侵的地方。同时为阻止病毒的入侵, 需要在武器的起始位置安装防毒系统。该系统能对病毒检测, 接安装防病毒的软件, 把本地的病毒消除, 不会对其他的机器造成影响。

3 计算机检测技术在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中应用的发展方向

3.1 对线外进行检查和把关

线外检查主要通过人工方法来进行检查, 主要是对机动车辆的外观和地盘进行检测, 检测途中需要让检测人员掌控先进的计算机检测技术, 并掌握检测的流程, 这就要求检测人员具备高度责任感, 对检测环节严格进行把关, 杜绝发生安全隐患。

3.2 加强计算机检测技术的规范化

针对机动车的安全技术检测出现的问题, 需强化对计算机检测技术的规范, 对计算机检测技术进行规范的管理, 通过正确的方法进行计算机的检测。因为我国对待机动车的检测, 是非常在意机动车检测的硬件技术的, 往往忽视了计算机检测技术的难易程度。随着计算机检测技术的进步和完善, 机动车的安全性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3.3 计算机检测技术中设备的自动化

计算机检测技术的发展进程当中吗, 独立的检测设备愈加先进, 某些传感器由机械式变成电子式, 控制方式亦变化, 从之前的继电控制变成了计算机网络控制。通过计算机技术收集和处理数据, 减轻人为因素对其的影响。检测设备逐渐开始成为自动化的管理方式。

随着我国计算机的进步和发展, 计算机检测技术对机动车的安全性管理作用愈加显著。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的应用分析, 加大对机动车的管控, 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检测在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中的作用, 能够给道路安全提供保障, 为计算机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好的方向。

4 结束语

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和成熟, 为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提供了便捷。在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当中运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 提升检测质量, 避免传统检测带来的繁复, 能够大大提升检测效率, 减低成本。

摘要:机动车的检测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机动车的车况及安全系数。在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当中运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 可以大大提高检测的质量, 免去传统检测的繁复, 极大提升检测效率。文章主要是对计算机互联网的检测系统, 在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中的应用, 并针对问题展开探讨, 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联网,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建议

参考文献

[1]贺小燕.探讨计算机联网检测系统在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的应用[J].科技风, 2012, 21.

[2]卞群, 攸金东.计算机联网检测系统在机动车检测中的应用[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1, 05.

[3]余梅.浅谈机动车检测站的计算机联网检测系统建设[J].汽车与安全, 2009, 08.

篇4:机动车检测作业指导书

摘要:国家标准GB21861-2008将于2009年6月1日开始实行,届时现行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468-2004《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将自动废止,不再实施,为了读者更好掌握新标准,保证新标准的落实执行,我们将新旧标准主要不同之处和安检机构为了适应新标准而应修改变更之处作主要的综合总结。

关键词:GB21861-2008 GA468-2004 区别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U49 文献标识码:C

0 引言

GB21861-2008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实际需要,参照GB7258-2004新增的技术要求,在GA468-2004的基础上制定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国家标准。

1 GB21861-2008与GA468-2004的区别

GB21861-2008实际上是将GA468-2004修订升级为国家标准,但又有所不同,它与GA468-2004的区别主要有:

1.1 在总体构成方面,与GA468-2004类似,不同的是增加了“引言”部分;将“检验方法”进一步细分为“车辆唯一性认定”、“联网查询”、“线外检验”、“路试检验”、“二、三轮机动车检验的补充说明”六部分。

1.2 在范围方面,与GA468-2004相比,GB21861-2008规定的标准适用范围更广,包括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对在我国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进行安全技术检验,进出口机动车检验机构对入境机动车进行安全技术检验,对经有关部门批准进行实际道路试验的机动车进行安全技术检验时,参照执行。

1.3 在术语和定义方面,GB21861-2008与GA468-2004相比,增加了“注册登记检验”和“在用车检验”的定义,增加了“车辆唯一性认定”和“线外检验”。

1.4 在检验方式和检验项目方面,对各种类型机动车在进行安全技术检验时应检验的项目及检验项目的属性等做了规定,与GA468—2004相比,GB21861—2008有所区别的是:规定了入境机动车和轮式专用机械车的安全技术检验项目要求,明确了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另行制定;明确了检验项目按属性分为否决项和建议维护项,规定了各检验项目的属性;明确了车辆唯一性认定环节“主要特征和技术参数”的具体项目(见GB21861—2008的附录A);增加了“联网查询”项目;调整、增加了部分线外检验项目和线内检验,主要有:增加了照明和电气信号装置中的“车身反光标识”、底盘动态检验中的“仪表和指标器”等项目的检查;明确了对全时四轮驱动车辆等无法上线检测车速表指示误差的车辆,通常不测试车速表指示误差,但在相关管理部门有要求时可路试检验车速表指示误差;明确了前照灯远光光束照射位置检验仅适用于远光光束能单独调整的前照灯,二、三轮机动车只装用一只前照灯时仅检验前照灯远光发光强度;明确了轴荷超过检验设备允许承载能力的车辆、多轴无法上线的车辆,不进行线内制动性能台试检验,应路试检验制动性能;增加了对使用年限超过20年的非营运乘用车测试底盘输出功率的要求;考虑到北京等部分地区已实行了“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而国家环境保护部也正酝酿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为避免出现重复检测尾气排放的情形,规定已经实行“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的地方,排放(排气污染物测量)不再列入安全技术检验。

1.5 在检验流程和送检机动车的基本要求方面,对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的检验流程及送检机动车的基本要求做了规定。与GA468-2004相比,GB21861-2008规定的检验流程增加了“联网查询”环节,并明确规定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流程。同时,GB21861-2008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三条的相关规定增加了在用车检验时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需核查送检机动车行驶证及有效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凭证的要求。

1.6 GB21861-2008在车辆唯一性认定方面,按照注册登记检验和在用车检验对车辆唯一性认定的“检验项目和要求”及“异常情形的处理”分别做了规定。与GA468-2004相比,GB21861-2008的规定更为细化,可操作性更强。如:明确了注册登记检验和在用车检验的不同要求;明确了注册登记检验时主要特征和技术参数的具体项目;明确了认定主要特征及技术参数时宜结合车辆外观检查和车辆底盘检查进行;增加了“异常情形的处理办法”等方面的规定。

1.7 在联网查询方面,规定了联网查询的内容及查询的结果处置要求,是GB21861-2008中新增的要求。

1.8 在线外检验方面,对“车辆外观检查”和“底盘动态检验”的具体检验项目和方法做了规定,同时还明确了检验时出现否决项不合格或发现其他不符合GB7258等机动车国家全安技术标准事项时的处置要求,是GB21861-2008的重要章节。与GA468-2004相比,GB21861-2008的主要区别有:根据GB7258-2004等机动车国家安全技术标准的相关规定增加了一些检验项目,进一步明确了一些检验要求;考虑到车身反光标识、汽车行驶记录仪等十三种汽车零部件产品已经实施了强制性认证,丰富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管理的手段,规定应检查汽车行驶记录仪产品和车身反光标识产品是否按照规定加施了“CCC”标志;增加了在检验过程中出现否决项不合格及发现其他不符合GB7258等机动车国家安全技术标准的事项时的处置要求。

1.9 在线内检验方面,按照“车速表指示误差检验”、“排气污染物检验”、“或台试制动性能检验”、“转向轮横向侧滑量检验”、“前照灯检验”、“底盘输出功率测试”、“车辆底盘检查”对线内检验各个工位的检验要求做了具体的规定。本部分的内容与GA468-2004的相关规定基本一致,有所区别的是:取消了喇叭声级的线内检验,但在线外检验时要求检查喇叭是否具有连续发声功能及工作是否可靠,并规定了必要时应用声级计测量其嗽叭声级是否符合规定;明确了应使用轮重仪测量各轮的轮荷;明确了采用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时,制动检验台的电气系统应能分别控制左右两组滚筒停机以测得左、右车轮的最大制动力;明确前轴采用独立悬架的汽车测滑量测试值不做评判依据;增加了汽车底盘输出功率的测试方法。

1.10 在检验结果审核和检验报告处置方面,规定了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结果的审核要求及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报告的处置要求,并对人工检验记录单和《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报告》的格式做了规定。与GA468-2004相比,GB21861-2008的主要区别有:明确了检验员应根据车辆出厂日期和注册登记日期按GB7258等机动车国家安全技术标准确定人工检验项目是否符合规定;细化了合格、合格(建议维护)、不合格等三种评判结果的评判结果的评判要求;规定了检验报告评判结论为“合格(建议维护)”时,送检人应在《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报告》签字,机动车所有人应及时调修建议维护项目。

1.11 在检验报告签发与资料收存方面,明确了检验报告的签发要求及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在安全技术检验后应收存的资料类型及保管期限,与GA468-2004相比更为细化:明确了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应妥善保管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资料的种类[人工检验记录单(含车辆识别代号拓印膜)、《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报告》副本]和时间(不少于2年);明确了《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报告》副本既可以纸质形式保存,也可以电子档案形式保存。

1.12 在附录方面,GB21861-2008共包括八个附录,附录A、附录B、附录C、是对第4章表1表2中的检验项目的补充。其中,附录A规定了车辆唯一性认定时涉及的主要特征和技术参数的具体项目,附录B和附录C规定了人工检验的各个检验项目。与GA468-2004相比,GB21861-2008增加附录A,删除了(附录B和附录C中)人工检验项目的主要技术要求,增加了项目属性说明。附录D是GB21861-2008新增的内容。附录E和附录G是人工检验记录单的格式要求,附录F和附录H是<<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报告>>的格式要求。与GA468-2004相比,GB21861-2008的主要区别是:人工检验记录单增加了“VIN拓印膜粘贴区”《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报告》进一步明确了人工检验项目的打印要求,增加了“批准人”、“送检人(签字)”、“备注”等栏,并在报告最下方增加了一条提示:“《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未放置有效检验合格标志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扣留机动车并处以罚款。检验合格后请及时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并领取检验合格标志,有不合格建议维护项时请及时调修车辆。”

2 检测站应对新标准GB21861-2008的变更措施

与目前执行的规定相比,GB21861-2008规定的检验项目和方法、检验结果审核等均有较大的变化,对部分检测设备也提出了不同要求。针对这些新旧标准的有所区别,那么作为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的检测站应按照新标准GB21861-2008作出如下的变更措施,落实执行新标准:①检测线仍采用轴重检验台测量轴荷,还没完成对设备的改造的,按新标准应用轮重仪更换轴重检验台以测量各轮的轮荷。②制动力检验是采用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检验的,如果制动检验台的电气系统不能分别控制左右两组滚筒停机,那么按新标准应改造电气系统使得能分别控制左右两组滚筒停机,以测得左、右车轮的最大制动力。③喇叭声级计依新标准不再作为线内检测而作为线外检测,应迁移出线内。④对于侧滑检验台,依新标准推荐在检验滑板的进车方向增加轮胎侧向力释放板,以增加侧滑量检验结果的重复性。⑤计算机检测系统随着硬件设备的变更应作相应的修改。⑥人工检验记录单和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应作相应的变更修改。⑦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的检验流程应按各检验机构实际情况作相应的变化。⑧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应组织人员培训,加强对新标准的学习,达到熟练掌握新标准。⑨各安检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也应随着各个项目的变更作相应的修改。

参考文献:

[1]应朝阳,陈南峰,于善虎,王志刚.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篇5:防雷检测作业指导书草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山东公信安全科技有限公司提出。本标准由技术分标准化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检测项目、检测要求和方法、检测周期、检测程序和检测数据整理 及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检测。以下情况不属于本标准的范围: a)铁路系统;

b)车辆、船舶、飞机及离岸装置;

c)地下髙压管道,与建筑物不相连的管道、电力线和通信线。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8802.1—2011低压电涌保护器(SPD)第1部分: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性能要求 和试验方法(IEC 61643-1:2005,MOD)GB/T 18802.21低压电涌保护器第21部分:电信和信号网络的电涌保护器(SPD)性能要

求和试验方法(IEC 61643-21 :2000,IDT)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 18802.1—201UGB 50057—201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方便使用,以 下重复列出了 GB 18802.1—201KGB 50057—2010中的一些术语和定义。3.1

防雷装置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 LPS

用于减少闪击击于建(构)筑物上或建(构)筑物附近造成的物质性损害和人身伤亡,由外部防雷装 置和内部防雷装置组成。

[GB 50057—2010,定义 2.0.5] 3.2

接地 earth ; ground

一种有意或非有意的导电连接,由于这种连接,可使电路或电气设备接到大地或接到代替大地的某 种较大的导电体。

[GB/T 19663—2005,定义 5.23] 注:接地的目的是:a)使连接到地的导体具有等于或近似于大地(或代替大地的导电体)的电位;b)引导人地电流流 入和流出大地(或代替大地的导电体)。

3.3

工频接地电阻 power frequency ground resistance

工频电流流过接地装置时,接地极与远方大地之间的电阻。其数值等于接地装置相对远方大地的 电压与通过接地极流人地中电流的比值。

[GB/T 19663—2005,定义 5.18] 3.4

自然接地极 natural earthing electrodes

具有兼作接地功能的但不是为此目的而专门设置的各种金属构件、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埋地金属 管道和设备等统称为自然接地极。

[GB/T 19663—2005,定义 5.44] 3.5

人工接地体 artificial earth electrode

为接地需要而埋设的接地体。人工接地体可分为人工垂直接地体和人工水平接地体。3.6

共用接地系统 common earthing system

将各部分防雷装置、建筑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设备保护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 和信息设备逻辑地等连接在一起的接地装置。

[GB/T 19663—2005,定义 5,19] 3.7

雷击电磁脉冲 lightning electromagnetic impulse;LEMP

雷电流经电阻、电感、电容耦合产生的电磁效应,包含闪电电涌和辐射电磁场。[GB 50057—2010,定义 2.0.25] 3.8

防雷等电位连接 lightning equipotential bonding ; LEB

将分开的诸金属物体直接用连接导体或经电涌保护器连接到防雷装置上以减小雷电流引发的电 位差。

[GB 50057—2010,定义 2.0.19] 3.9

电涌保护器 surge protection device;SPD

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泄电涌电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个非线性元件。也称浪涌保护器。

注:改写 GB 50057—2010,定义 2.0.29。

3.10

过电流保护器 overcurrent protection device

位于SPD外部的前端,作为电气装置的一部分的电流装置(如,断路器或熔断器)。

注:改写 GB 18802.1—2011,定义 3.36。

3.11

退親元件 decoupling elements

在被保护线路中并联接人多级SPD时,如果开关型SPD与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10 m 或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5 m时,为实现多级SPD间的能量配合,应在SPD之间的线路上串 接适当的电阻或电感,这些电阻或电感元件称为退耦元件。

注:电感多用于低压配电系统,电阻多用于信息线路中多级SPD之间的能量配合。

3.12

I 级试验 class I tests

电气系统中采用I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要用标称放电电流Jn、1.2/50 冲击电压和最大冲击电 流Iimp做试验。I级试验也可用T1外加方框表示,即 [GB 50057—2010,定义 2.0.35] 3.13

E 级试验 class I tests

电气系统中采用n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要用标称放电电流込、1.2/50 p冲击电压和8/20 电 流波最大放电电流做试验。II级试验也可用T2外加方框表示,即[^]。

[GB 50057—2010,定义 2.0_37] 3.14

HI 级试验 class IH tests

电气系统中采用IE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要用组合波做试验。组合波定义为由2 n组合波发生器产 生1.2/50 jus开路电压1/。和8/20一短路电流Jse。EI级试验也可用T3外加方框表示,即 [GB 50057—2010,定义 2.0.3]

93,21

总放电电流 total curret

3.15

最大持续运行电压 maximum continuous operating voltage

Uc

允许持久地施加在SPD上的最大交流电压有效值或直流电压。其值等于额定电压。

注:改写 GB 18802.1—2011,定义 3.11。

3.16

(实测)限制电压 measured limiting voltage

Um 在SPD试验中施加规定波形和辐值的冲击电压时,在SPD接线端子间测得的最大电压峰值。

注:改写 GB 18802,1—2011,定义 3.16。

3.17

开关型 SPD 的放电电压 sparkover voltage of a voltage switching SPD 在SPD的间隙电极之间,发生击穿放电前的最大电压值。

注:改写 GB 18802.1—2011,定义 3.38。

3.18

电压保护水平voltage protection level UP

表征电涌保护器限制接线端子间电压的性能参数,其值可从优先值的列表中选择。电压保护水平值应大于所测量的限制电压的最髙值。

[GB 50057—2010,定义 2.0.44] 3.19

SPD 的直流参考电压 direct-current reference voltage of SPD UTesa mA)当SPD上通过规定的直流参考电流时,从其两端测得的电压值。一般将通过1 mA直流电流时的 参考电压称为压敏电压C/„s(l mA)。3.20

泄漏电流 leakage current lie 除放电间隙外,SPD在并联接入线路后所通过的微安级电流。在测试中常用0.75倍的直流参考电 压进行。

注:泄漏电流值是限压型SPD劣化程度的重要参数指标。

3,21

总放电电流 total curre 多极SPD生产厂在产品上标注的多极SPD放电电流之和。此值用于在型式试验中流过多极(如 L:、L2、L3、N)SPD到PE线的电流之和的检验。3.22

设备耐冲击电压额定值 rated impulse withstand voltage of equipment Uw 设备制造商给予的设备耐冲击电压额定值,表征其绝缘耐受过电压的能力。3.23

防雷装置检现!I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check up and measure

按照建筑物防雷装置的设计标准确定防雷装置满足标准要求而进行的检查、测量及信息综合分析 处理全过程。3.24 有效电压保护水平effective protection level

Up/f 电涌保护器连接导线的感应电压降与电涌保护器电压保护水平Up之和。[GB 50343—2012,定义 2.0.26] 3.25

开路电压 open circuit voltage

Uoc 在复合波发生器连接试品端口处的幵路电压。

[IEC 61643-1:2005,定义 3丄23] 4检测分类及项目 4.1 检测分类

检测分为首次检测和定期检测。首次检测分为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防雷装置施工过程中的检测 和投人使用后建筑物防雷装置的第一次检测。定期检测是按规定周期进行的检测。

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防雷装置施工过程中的检测,应对其结构、布置、形状、材料规格、尺寸、连接 方法和电气性能进行分阶段检测。投人使用后建筑物防雷装置的第一次检测应按设计文件要求进行检测。4.2 检测项目

检测项目如下:

a)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b)接闪器; c)引下线; d)接地装置; e)防雷区的划分; f)雷击电磁脉冲屏蔽; g)等电位连接; h)电涌保护器(SPD)

建筑物应根据建筑物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分 类方法按GB 50057—2010中第3章、4.5.1、4.5.2及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确定。

篇6:底盘及间隙检测检视作业指导书

1.1 1 检测目的借助检验锤等辅助设备工具,对汽车底盘的悬挂系、转向系、制动系、行驶系、传动系及其它可看到、触摸到的部件进行目测、手感、耳听、鼻嗅、敲击的检测(检视),确保汽车行驶安全。

1.2 2 检测判定标准规范

1.2.1.GB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1.2.2.GB18565—2001《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 1.2.3.GB/T18344—2001《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 1.2.4.JT/T198-2004《营运车辆技术等级划分和评定要求》 1.3 3 检测(检视)主要项目:

详细参见 ZHDSH-4.2《车辆外观检测(检视)》中 4.2.5 外观检测(检视)主要项目:

1.4 4 底盘及间隙检测(检视)方法

1.4.1 转向系检查

由引车员配合来回转动方向盘:

(1)检测转向器固定是否牢固可靠及有无松动现象。

(2)检查转向机构各部件有无损伤,紧固、限位装置是否良好,锁止是否可靠。

(3)检查球销有无裂纹、损伤或松旷的情形。

(4)检查转向过程中系统与其他部件是否有干涉、摩擦现象。

(5)检查横、直拉杆有无拼焊。

检查过程中必要是应使用专用工具。

1.4.2 传动系检查

检查变速器及分动器支架是否连接正常、固定可靠。检查伟动各部件连接是否正常。对前轴驱动车,检查左右前驱动轴,应无松旷现象,橡胶保护套应无破裂现象;对后轴驱动车,检查传动轴、万向节、应安装正确,无松旷现象,中间轴承及支架应无裂纹和松旷现象。

1.4.3 行驶系检查

检查车桥,不得有移位现象,必要时可用卷尺测量左、右侧轴距的差值。检查车辆纵梁、横梁,不得有裂纹和影响

车辆正常行驶的变形,螺栓和铆钉不得缺少或松动。检查车辆悬架杆系,车桥与悬架之间有各拉杆和导杆应无松旷和移位现象。对装有钢板弹簧的车辆(如货车等),检查钢板弹簧,不得有裂纹和断片现象,钢板弹簧的吊耳及销应无松旷现象;检查中心螺栓,U 型螺栓,应紧固。对采用独立悬架的车辆(如乘用车等),检查螺旋弹簧、扭杆弹簧及减震器,应完好、正常。

1.4.4 制动系检查

检查制动系部件是否齐全完好,如:制动总泵、分泵、制动管路有无渗漏油和漏气现象;制动软管有无老化开裂、磨损等异常现象。检查所有制动系管路固定是否可靠,检查在制动过程中制动系各部件与其他部件在相对位移中是否有干涉、摩擦等异常现象。检查有无擅自改动制动系的情形。

1.4.5 底盘其他部件检查

检查排气系统的排气管、消声器等是否齐全、固定可靠且无破损和漏气现象。检查发动机与底架的连接是否固定可靠、减震垫完好。检查燃料箱、燃料管路固定是否可靠,有无渗、漏油现象;检查燃料管路与其他部件有无干涉、摩擦现象;检查燃料输送; 软管有无老化开裂、磨损等异常现象。

1.4.6 电器线路检查

上一篇: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下一篇:党风廉政专题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