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保险的产生及在我国的现状分析

2024-06-22

汽车保险的产生及在我国的现状分析(精选6篇)

篇1:汽车保险的产生及在我国的现状分析

汽车保险的产生及在我国的现状分析

[内容择要]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生长迅速,随着人民大众购买力的增强,汽车数量的急剧增

加,汽车意外伤害事件的多发推动了汽车保险业迅速生长,特别是根据入世协议我国将渐渐

开放保险市场,对国内汽车保险市场既会产生积极影响,创造许多新的机遇,也会有许多不

利因素,带来客观挑战。汽车保险成为了财产保险中份额最重的一项。中国汽车保险业将面

临严厉的寻衅,怎样应对这一寻衅,成为我国汽车保险业不容轻忽的题目。

[关键词]汽车保险;圈外人欺凌责任保险;第三者责任保险;无分歧错误责任

一、汽车保险的源头

(一)近代保险与今世保险分界标志之一——汽车圈外人责任险

汽车保险是近代生长起来的。对于这种新起的保险种类,保险公司承保机动车辆的保险

基础是凭据水险、火险、偷窃险和综合责任险的实践履历而来的。汽车保险的生长非常迅速,现在己成为天下保险业的重要业务险种之一,以至于超越了火灾保险。现在,大多数国家均

接纳欺凌或法定保险要领承保的汽车圈外人责任保险,它始于19世纪末,并与产业保险一起

成为近代保险与今世保险分界的紧张标志。圈外人欺凌责任保险是社会各部门之间协调以来

解决第三者在交通事故中尴尬情况的制度保障,这和社会现状以及政府财政实力有一定的关

联,这之间包括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交通部门与车辆,医院与社会救济基金之间的行为,是

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

(二)汽车保险的起源地——英国

国外汽车保险起源于19世纪中后期。当时,随着欧洲一些国家汽车的出现与发展,因为交通事故而导致的意外伤害和财产损失随之增加。尽管各国都采取了一些管制办法

和措施,汽车的使用仍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引起了一些精明的保险人对汽车保险的关注。

1.1896年,由英国的苏格兰雇主保险公司发行的一份保险情报单中,刊载了为庆祝

“1896年公路机动车辆法令”的顺利通过,而于11月14日举办伦敦至布赖顿的大规

模汽车赛的消息。在这份保险情报中,还刊登了“汽车保险费年率”。最早开发汽车

保险业务的是英国的“法律意外保险有限公司”,1898年该公司率先推出了汽车第三

者责任保险,并可附加汽车火险。1899年,汽车保险责任扩展到与其他车辆孕育发生碰撞

所造成的丧失。这些保险单是由意外险部的综合圈外人责任险组签发的。1901年开始,保险

公司提供的汽车险保单,已具备了现在综合责任险的条件,在上述承保的责任险领域内,增

长了碰撞、偷窃和火灾。1906年,英国建立了汽车保险有限公司,每年该公司的工程技能职

员免费检查保险车辆一次,其防灾防损意识领先于其他保险大国。

2.实验圈外人欺凌责任保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机动车辆的盛行加重了公路运输的包袱,交通事故屡见不鲜,有些事故中受害的圈外人不知道应找哪一方赔偿丧失。针对这种情况,政府提倡了机动车辆圈外人欺凌保险的宣传,并在《1930年公路交通执法》中纳入欺凌保险条款。在实验机动车辆圈外人责任欺凌保险的历程中,政府又针对现真相况对划定作了许多修改,如发表保险允许证,取消保险费缓付限期,修改保险条约款式等,以期欺凌保险业务与执法完全切合。欺凌保险的实验使在车祸中殒命或受到伤害的第三方可以得到一笔数额不定的赔偿金。

3.1945年,英国建立了汽车保险局。汽车保险局依协议运作,其基金由各保险人按汽车保费收入的比例分管。当肇事者没有依法投保欺凌汽车责任保险或保单失效,受害者无法得到赔偿时,由汽车保险局承保证险责任,该局支付赔偿后,可依法向肇事者追偿。

英国现在是天下保险业第三大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据英国承保人协会统计,1998年在通常保险业务中,汽车保险业务首次凌驾了产业保险业务,保险费到达了81亿英镑,汽车保险费占每个家庭支付的9%,足见其紧张职位地方。

二、汽车保险的生长成熟

(一)汽车保险的生长成熟地——美国

美国被称为是“轮子上的国家”,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生存的必须品。与此相随,美国汽车保险生长迅速,在短短的近百年的时间内,汽车保险业务量已居天下第一。1927年是汽车保险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美国马萨诸塞州制定的举世闻名的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的颁布与实施,表明了汽车第三者责任保险开始由自愿保险方式向法定强制保险方式转变。此后,汽车第三者责任法定保险很快波及到世界各地。第三者责任法定保险的广泛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汽车保险的普及和发展。车损险、盗窃险、货运险等业务也随之发展起来。2000年美国汽车保险保费总量为 1 360亿美元,车险保费收入占财险保费收入的 45.12%。其中,机动车辆责任保险保费收入为820亿美元,占60.3%,机动车辆产业丧失保险保费收入为 540亿美元,占39.7%。机动车辆保险的综合赔付率为105.4%,其中,净赔付率为79.3%,用度率为 26.1%。美国车险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都相对自由,猛烈的市场竞争,较为完满的执法规则,使美国成为天下上最发达的车险市场。

(二)美国汽车保险生长的四个阶段

1.汽车保险问世。美国最早开始承保汽车圈外人责任险是在1898年,由美国旅行者保险公司签发了第一份汽车人身伤害责任保险。1899年汽车碰撞丧失险保单问世,1902年开办汽车车身保险业务。

2.议决《赔偿本事保证法》和《欺凌汽车保险法》创建了未保险讯断基金。1919年,马萨诸塞州率先立规则定汽车全部人必须于汽车注册登记时,提出保险单或以债券作为车辆孕育发生意外事故时赔偿本事的保证,该法案被称为《赔偿本事保证法》。该法实验的目的在于要求汽车驾驶人对未来孕育发肇事故孕育发生的民事赔偿责任提供经济保证,但是由于这种保证的滞后性,以及该法无法欺凌每一汽车使用人推行赔偿使命,车祸受害者求偿仍然困难重重。为了革新这一做法,1925年,马萨诸塞州议决了汽车欺凌保险法,并于1927年正式收效,成为美国第一个发表汽车欺凌保险法的州。该执法要求本州全部的车主都应持有汽车责任保险单大概拥有付款保证书。一旦孕育发生交通事故,可以保证受害者实时得到经济赔偿,并以此作为汽车注册的先决条件。以后,美国的其他州也相继议决了这一执法。

3.保险公司推出未保险驾驶人保险。由于未保险讯断基金由州政府管理,因此被各保险公司责怪为政府过多的过问保险业。为了制止政府的这一举动,许多保险公司开始接纳步伐举行自觉的抵抗。保险公司推出了未保险驾驶人保险,提提供被保险人在汽车意外事故中遭受身段伤害,而驾车人是事故责任人,但是驾车人大概:(1)没有购置汽车保险;(2)虽有汽车保险,但是其责任限额低于该州要求的最低限额;(3)肇事后逃跑;(4)虽有汽车保险,但其保险公司由于某种缘故原由拒赔或休业。现在,美国大多数州保险监禁部门已要求贩卖汽车保险的保险公司提供未保险驾驶人保险。

4.无分歧错误汽乍保险。赔偿本事保证法、欺凌汽车保险、未得到赔偿的讯断基金和未保险驾车人保险虽然淘汰了在汽车事故中未得到经济赔偿或不能得到充实经济赔偿的受害者,但仍然无法管理诸如下列一些题目:(1)受害人的索赔历程既费时又费力,通常须要很永劫间的视察取证,而且终极也很难确保这些证据能证明对方驾驶人确有分歧错误;(2)状师的用度和其他检察用度均来自于着末受害人赔偿到的赔偿金,因此受害人纵然获赔,得到的赔偿金也已大打折扣;(3)虽然轻细受伤者得到的赔偿一样平常还能增补其经济丧失,但紧张的受害人得到的赔偿却匀称不到其经济丧失的30%,以致许多终极基础得不到赔偿。因此,一些汽车保险制度的革新者们在20世纪70年月提出了将无分歧错误责任的执法制度推及到汽车保险中。

三、我国汽车保险的发展进程及现状

(一)中国汽车保险的试办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0年,创建不久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就开办了汽车保险。但是因宣传不够和认识的偏颇,不久就出现对此项保险的争议,有人认为汽车保险以及第三者责任保险对于肇事者予以经济补偿,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增加,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于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955年停止了汽车保险业务。直到70年代中期为了满足各国驻华使领馆等外

国人拥有的汽车保险的需要,开始办理以涉外业务为主的汽车保险业务。

然而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产业保险公司却把车险业务看成一块庞大利润源头,当客户脱险时,保险公司找理由拒绝赔付,延误赔付的情况时有孕育发生。而外洋保险公司,偶然纵然不在赔偿责任领域内,保险公司也酌情予以赔偿。

(二)我国汽车保险实力及经验的不足

汽车自诞生并发展以来,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如期而至的也是各种汽车风险。如何面对车险市场的风云变幻和外资保险公司迅速涌入的挑战,是当前各保险公司必须清醒认识的首要问题。外资公司的进入,必然会使国内保险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但是无论是资金实力、产品开发技术、展业方式、业务管理水平,外资公司都远远高于国内保险公司。中国人保是成立时间最长的国内公司,已有55年的历史,但其汽车保险仅仅只开办了25年,与国外保险公司几百年的保险史和几乎上百年的汽车保险史相比,国内各保险公司的管理能力和整体水平都不可同日而语。

(三)车险费率厘定因素众多而各国偏重差异

议决视察我们可以发明:各发达国家的车险费率厘定均由多种因素决定,基础上都包罗:车辆调养情况、行驶地域、车型、历史赔付纪录、年行驶里程数,驾驶人年岁、职业、性别、驾驶年限、投保人不动产拥有情况、名誉纪录和完婚年限等等。而列国由于国情差异,其偏重点也差异。美国事一个提倡法治和自由的国家,且看重敬重人的天性,而美国人行事又较为散漫,以是美国的车险费率厘定更多思量人的因素,统一辆汽车,由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差异,保险费率可以相差3倍。而日尔曼人的行事审慎是天下有名的,德国的车险脱险率非常低,因此德国车险定价中车型是最紧张的因素,其变更幅度最高可达2700%。

中国车险费率厘定距发达国家尚有相当差距,暂时2003年1月1日起实验自主费率,由于中国车险生永劫间短,而各大保险公司还不能实现信息共享,因此国家保监会应该从各保险公司网络车险数据,警惕发达国家的车险要素费率体制的履历,并团结中国国情,拟订出公正的引导价钱,供各保险公司参考。

(四)车险营销以署理为主以服务竞争

各发达国家车险贩卖均重要寄托署理机构,特别是德国由署理机构贩卖的保单占到总保单的 87.4%。随着科技的生长,列国保险公司也不停探索新的贩卖要领,电话直销,网络直销的份额开始不停上升,美国网络贩卖的车险保单已占到总业务的30%

发达国家车险市场猛烈的竞争,使各大保险公司由价钱竞争转到服务竞争。美国务保险公司提供种类繁多的细分保险项目,供投保人依据自己的情况与偏好选择适当自己的保险组合,而且当投保人脱险时,向投保人提供替换车服务,给投保人最大的方便。英国保险公司

最先免费为投保人检查车辆,防灾防损意识领先。而法国汽车保险业以社会管理功效突出而著称。

在我国随着机动车辆保险条款、费率以及管理也日趋完善,尤其是中国保监会的成立,进一步完善了机动车辆保险的条款,加大了对于费率、保险单证以及保险人经营活动的监管力度,加速建设并完善了机动车辆保险中介市场,对全面规范市场,促进机动车辆保险业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中国汽车保险业和那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不足,我们应该罗致发达国家的履历教导,制止恶性的费率竞争,使用后发上风实现凌驾式生长,各保险公司应以优质的服务来赢得市场份额。

总之,我们要认清目前我国汽车保险的发现现状和存在问题,同时借鉴汽车保险发达的国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保险市场的实际情况,找过解决汽车保险产业问题的有效方法,将整个汽车保险产业链整合起来,共同解决问题,提高服务质量,以应对未来的竞争。

[参考文献]

[1]周延礼.机动车辆保险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金融出书社,2001.[2]陈欣,等.产业和责任保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书社,2002

[3]段昆.今世美国保险.上海:复旦大学出书社,2001.[4]中国保监会视察团.美国和加拿大保险业先容及其警惕.保险研究,2004,[5]王祺.德国车险生长外貌及对我国的开辟.保险研究,2004

[6]王祺.法国车险谋划简介.上海保险,2004

篇2:汽车保险的产生及在我国的现状分析

对人身保险的认识及在我国的发展 对人身保险的认识

做为三大金融支柱行业之一的保险,在中国可以说是蓬勃发展10多年了。老百姓对保险已经不再陌生,越来越多的人也在关注或购买人身保险。据本人对各类人群的接触,人们对保险的认识还是非常肤浅、零散、片面,相当部分甚至是误会、误解。这个现象一方面跟国内对保险常识缺少宣传有关,另一方面跟保险销售环节中部分人无意或有意的误导宣全也有关。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变革日新月异,人身风险、金融秩序的跌宕起伏风险跟我们每个人都如影随形。那么人们在考虑如何获取和拥有财富同时,如何对手中的财富进行保值或增值,在遭遇到各种人身意外灾难时,如何让个人或家庭财务平稳过渡都是摆在人们面前需要思考和规划的现实问题。购买保险就是其中一个首要的理财环节。购买保险就是以相对较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人身风险保障。其表现形式就是集众人之财来救助少数遇到灾难的人,所以每个投保人客观上都在有意无意地做善事、尽责任。那个受救助的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别人。花钱买风险保障是种科学而积极的理财安排,同时也是种消费(风险保障是要花钱的,这点无数人转不过弯来)。但并不能因为风险保障的消费本质就拒绝保险,因为你消费一笔小钱的同时就拥有了一份人身保障,那个保障额度往往会数倍于你的保费。目前很多险种除了提供基本人身保障外,还附加了其它理财功能从而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比如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这里要提醒的是,即使购买理财型险种,不管其收益如何、回报怎样,保险公司因为承保和承担赔付风险而扣除的管理费和风险保障费是不可能退回来的。在合适的保额设置和保费缴交以及相对不错的收益回报下,或许感觉不到那些被消费掉的费用,尤其经过一定时间段的投资回报后。理解和认识了保险产品的风险保障的消费本质,就不太容易被人误导,保险公司提供的风险保障都是要花钱的。其中保障费率目前由保监会统一审核监管。

保险的首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是花钱买保障,关注保障高低时,不可太强调收益,更不可避开其风险保障功能来拿它其它金融工具比较收益。毕竟保险的基本功能永远是提供风险保障(我说的是基本功能,不是全部)。它是种未雨绸缪(是未雨绸缪,不是躺在病床上或甚至别的什么地方才想到保险)的财务安排,是个人或家庭财富的防火墙,是责任的高度体现,是对家人爱的体现(这句话很多地方提到,听似很玄乎,购买人身险,尤其以身故为给付标的的险种的确能体现爱心和彰显责任)。保险不能简单地用好与不好来评价,它是人生中的一种实实在在的需要,保险既是理财工具,也是理财环节。就象家里备雨伞、皮袄之类的东西一样,是用来以备不时之需的。

上面提到保险是集众人之财来救助少数遇到灾难者。投保目的是为了转移风险或者化解风险转。在遭遇人生灾难或意外时,通过保险公司获得经济补偿,从而不致于自己或家庭原有的生活质量一落千丈,甚至因此令家庭进入万劫不复的尴尬境地;或者不至于使原本捉襟见肘的日子更加雪上加霜。通过保险公司的现金补偿,哪怕是让家庭短时间内平稳过渡也好。买保险是有讲究的,尤其在有限的保费投入情况下。既要选择合适的被保险人,也要选择合适的险种,更要重点保证家庭主要经济责任人的保额。否则,把为数不多的保费投入放到不合适的人选和险种上,就很容易让家庭保障效率低下甚至形同虚设。建议保障安排先

大人后小孩;对于成人,收入越高、责任越重者,要优先和重点投保。对于险种,优先保障型,后选投资理财型。如先意外、健康医疗、消费型责任寿险,后投资储蓄理财险。因为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家庭责任和经济状况,自然也就有不同的保障需求和安排。这也就决定人身保障安排的动态性,在量入为出、合适合理的原则上,需适时对个人、家庭保障做调整优化。提醒投保人别把家庭保单长期束之高阁。经常有人出险了竟然想不到自己有相关的保险,或者有些人的两全保险到期了也不知道去领取满期金。

买保险越早安排越好。道理很简单,风险的来临没有迟早,遇到了就悔之晚已。早买早拥有保障,人身险的不少险种是有健康状况观察期的,处于观察期的疾病或因病身故是不赔付的;早买核保容易通过,这不难理解。人越年轻,身体状况相对越好。反之年龄越大,健康状况就越差。拿男性来讲,35岁后的健康状况明显相对转差;健康有问题时往往不容易承保,可能会面临拒保、加费或有关保障内容或额度的限制。早买早受益,尤其对于那些理财类、养老类的险种;越早保费越相对便宜,保费费率是参照一个生命表制定的,费率的高低跟年龄的老少是息息相关。同样保障,保费相对便宜,这样也就不容易给自己带来保费压力。一般来讲,可将收入的15%左右用于购买基本保障型保险。(其实这个比例也不是绝对的,看各人的收入水平和财务状况及家庭负担、以及理财规划)

投保既然是理财需要,是个人或家庭的财务安排。自然买保险是自己的事,主观上是给自己做财务安排和规划,做风险防范管理,不是给别人帮忙或凑人情。因此建议投保人尽量积极主动地物色专业的保险代理人(也就是一直以来说的保险业务员),参与并配合保险代理人拟订和讨论保险方案。保险也是商品,投保跟到商场购物没什么两样,代理人只是个介绍、促销的角色,不论促销的还是购物的大家是完全平等的。尽量选择可信的专业代理人,选择实力雄厚、服务网点广、信誉好的保险公司。因为一张保单往往要牵涉到几十年,涉及的保费也不是一两元。

保险作为三大金融支柱行业之一,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人们对保险的认识和理解的不断深入,以及行业竞争的加深和监管水平的提升。保险的功能和服务也会越来越完善,它所涉及的投资领域也越来越纵深;保险作为金融产品,其功能也会越来越多元化。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理财意识及理财能力的增强,保险产品除了提供风险保障的基本功能外, 保险的附加理财功能会更加多元化、更加完善和明显.就象手机除了拨出和接入最基本的功能外,它的附加功能已日趋完善而且很多功能变得不可或缺。希望在未来的不久的将来,保险不论作为观念还是作为产品能更加快速而深入地进入中国的千家万户,让更多人或家庭拥有更广泛而实在的保障。

我国人身保险发展现状

一.我国人身保险发展的现状:

1982年,我国人身保险公司重新开办了人身保险业务。自此,人身保险经过多年的时间,已经取得较大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身保险保费增长速度快。1982--1996年,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97.26%,而同期家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82.15%,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74.85%,货物运盘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68.18%,运盘工具及责任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63.65%,企业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21.6%,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增长速度名列各险种之首,高出国内商业保险总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38.54)58.72个百分点。

(二)人身保险的发展水平低且不稳定。

(1)虽然人身保险保费总额1996年已达到214.8亿,但人均保费仅为7.55元,低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

(2)人身保险发展很不稳定。(3)人身保险在保险市场中所占份额仍然偏低,且不稳定。在工业化国家,人身保险在保险市场中所占份额都超过50%,有些国家甚至超过了70%,而且险人身保险的市场份额还在进一步提高。然而在我国,尽管人身保险的市场份额有了很大提高,但即使最高年份也未超过。不仅如此,我国人身保险所占的市场份额很不稳定,1986就增达26.77%,但1996年也只有25.62%,比1985年还低1.15个百分点,1988年其市场份额为36.14%,但在1989—1996年的8个年份中仅有1个年份超过36.14%。

(4)人身保险的承保率低。虽然人身保险已开办了1年多,但投保人身保险的居民还不多,大多数居民都仍未投保任何人身保险。估计人身保险的投保率不会超过20%,这意味着大多数居民不想从保险公司那里获得保险金额来保障老年生活或灾后生活。

(5)人身保险的发展在地区间很不平衡。目前的格局是城市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人身保险发展较快,保险密度和深度较大,承保率也较高。而在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地区,人身保险发展比较缓慢,保险密度和深度很小,承保率也很低。人身保险市场仍然是“东热西冷”

(三)人身保险已达到一定规模。1982年,人身保险费收入只有159万元,1990年增至49.0797亿元,1996年则达到21.481亿元。1982年是1996年13510倍。1982—1996年,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年均达到61.6781亿元。

(四)人身保险在我国保险行业已占较大份额。1982年我国人身保险保费在国内保险保费收入中所占比重仅为0.21%,而到1996年达到25.62%,上升了25.41个百分点,1982年到1996年,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在国内保险市场所占份额平均为24.07%。

(五)人身保险在养老和居民灾后生活保障中已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投保人身保险,一些居民获得了养老金给付,一些居民获得了残废金给付、死亡给付、医疗保险给付等。人身保险赔付额1982年只有21万元,但到1996年已达到101.6682亿元,这意味着有一部分居民的晚年生活或灾后生活得到了完全或部分保障。人身保险的发展业绩是必须予以肯定的。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在人身保险的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二.制约我国人身保险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一)人身保险险种结构不太完善合理。我国人身保险业务起步较晚,缺乏精算,在设计险种时虽依据了一定的精算数理基础,但缺乏相关的险种设计经验。人身保险条款的内容和包装均落后于国际水平,产品质量普遍欠佳,没有完全照顾到居民对保险的需求。中国地大物博,人口分布广泛,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区对人身保险险种需求千差万别。比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购买人身保险时更倾向于选择保障水平较高的、具有较大风险防范能力的险种,而西部内陆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居民则更需要物美价廉、立足于基础保险的险种。缺乏多样化、结构合理的险种,势必影响我国人身保险的发展。

(二)保险金额低以及保险责任范围小。目前,我国保险行业普遍存在着保险金额低、责任范围小的问题,尤其突出的是医疗险和意外险。同当今物价水平不相称的保险赔付额使得越来越理性化的消费者觉得,即使投保也不能获得所需的经济保障,况且需要保险的一些项目又被划在了保险责任范围以外。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保险业的发展。

(三)人身保险营销环节薄弱。虽然我国从1992年就出现了人身保险的个人代理人,专门负责营销环节。但是,对北京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对人寿、医疗这两类保险“非常了解”的人为零,“比较了解”的人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1.3%、3.7%。由此可见,我国人身保险营销环节薄弱。我国居民自古都习惯、偏好以个人储蓄的方式积累生活保障基金,对于保险这种泊来品,要让人们信任并接受它,必须从营销宣传上下大力气。而目前人身保险中的营销员普遍存在缺乏上岗培训、业务素质不高的问题,这样的从业人员在进行产品销售时,往往让人感到不够专业,不被客户所信任,因而顾客也不积极购买人身保险。

(四)人身保险业务开展中存在重城轻农,重东轻西的经营策略问题。目前各保险公司几乎都将人身保险业务发展重点放在大中城市,而对农村地区业务的发展很不重视。我国70%的人口分布在农村,他们又都是享受不到任何社会保障体系的群体,更需要商业性人身保险介入。保险公司重城市、轻农村的经营策略,使人身保险的潜在市场得不到开发利用,极大限制了保险公司业务的发展。另外,由于我国地域经济上存在东富西贫的特点,保险公司在东部沿海地区因保费高而盈利多,在西部内陆地区因保费低而盈利少甚至亏损。由此,引起东、西部人身保险业务发展不平衡,不利于我国人身保险市场的开发与成熟。

三.针对上述问题的建议:

(一)大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新险种,优化险种结构。人身保险发展的生命力,关键在于险种的生命力。保险公司应审时度势,根据居民保险需求的变化与差异,加快开发人身保险新险种的步伐,同时要努力调整优化险种结构,以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针对我国人身保险现状,建议加强以下方面险种的完善和开发:(1)完善具有储蓄功能的人身保险。我国居民多数认为,如果投保寿险而在保险期内未出险,保费便白交了。但如果到期还本,还能返还较高的利息,居民往往较容易接受,这需要保险资金收益率的支持。(2)加强对医疗市场的开发。对大多数居民来说,就医看病所需要的开支还是比较高昂的。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居民自然而然会寻求医疗保险作为保障。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开发很不完善,尤其是65岁以上的居民医疗保险,在所有的寿险公司中基本都是一片空白,可尝试小规模探索或试办。(3)团体寿险应加强有储蓄性质的终身险开发。目前的团体寿险除团体养老保险外,几乎没有终身保险的险种,而人们往往更关心退休以后的保障问题。

篇3:汽车保险的产生及在我国的现状分析

一、纯经济损失的概念、特征及分类

(一) 纯经济损失的概念和特征。

纯经济损失是英美法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法律概念。但对其的界定仅在学者的著作及司法判例中偶有提及, 除了瑞士在其赔偿法中做了简单规定以外, 至今尚无其他国家予以明确规定。[1]Robbery Bernstein 对纯经济损失的概括被认为是其经典定义:“纯经济损失, 是指出了因对人身的损害和对财产的有形损害而造成的损失之外其他经济上的损失。”纯经济损失有如下特点:

1.纯经济损失具有无形性。

纯经济损失是被害人因为他人的侵害行为 (不仅仅是侵权行为) 遭受了经济上的损失。被害人既没有遭受人身的伤害, 也没有遭受财产权的侵害, 而只是遭受了一种经济上的不利益, 即纯经济损失是并不依附于任何财产权利或人身权利侵害所造成的损失。

2.纯经济损失可以金钱来计算。

在纯经济损失发生后, 这种经济上的不利益可以金钱计算。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但可以根据被害人在加害原因发生前后的财产差额予以计算, 它体现为被害人总体财产之变动, 而与具体的物或人身损害无关。

3.纯经济损失具有不确定性。

纯经济损失经常被称为“一个重复发生的不可确定的损害类型”。尽管该损失与行为有所关联, 但是, 一方面, 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因果链条拉得过长, 对于损害的对象、损害的时间、损害赔偿的范围等都存在不确定性;另一方面, 其损失不能像财产损失或人身损害那样能通过市场价格准确计算。所以, 对于纯经济损失而言, 如果赔偿问题解决不善, 将出现美国著名法官卡多佐所说的“对不确定的人, 于不确定期间, 而负不确定数额的责任”[2]的后果。

(二) 纯经济损失的分类。

在德国, 一些学者将纯经济损失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指那些涉及有代理权或没有代理权订立了合同的人的责任;第二类是指那些涉及没有与他人交叉、从不受合同约束之他人的寻求或接受其重要商业信息的人;第三类是指一方当事人的经济利益受到 (错误) 信息或他人提供的服务的负面影响, 不是受到合同向对方的影响。”另一些学者将纯经济损失分为信息失误 (information failures) 、缺陷建筑物与危险活动、服务责任、产品责任、国家责任。在法国, 一般将纯经济损失分为两类:其一, 因故意侵权造成的纯经济利益损失;其二, 因过失侵权造成的纯经济利益损失。普通法国家的分类则与此有所不同。在加拿大, 法庭认可的纯经济损失类型有五种:即过失虚假陈述、其他专业服务的过失履行、过失生产假冒货物或伪劣建筑物、过失执行规定职责或权利以及有关经济损失的完全不同的情形。由此可见, 纯经济损失的分类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我国学者多认为从纯经济损失的主要形态来看, 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一是间接致损。这是纯经济损失最主要的表现。间接致损又分为几种情况: (1) 物致物的损害所引发的各种间接损失。例如, 被告的房屋倒塌堵塞了原告餐馆的大门, 影响其正常经营, 由此给第三人不能进餐而造成了损失。 (2) 某个损害行为所引发的各种间接损失。例如, 被告不慎破坏了电力公司的电线, 因此导致某餐馆不能正常营业, 冰箱里的各种食物不能食用, 其做出的饭菜不能保存, 一些顾客在黑暗中相互碰撞造成的损害等等。二是失去使用价值的损失。例如, 在某个港口边的甲公司的厂房有发生倒塌的危险, 为了防止倒塌, 甲公司用柱子支撑厂房, 此种支撑的结果是导致港口部分无法使用, 间接地使得港口中的乙的船只也无法使用, 从而造成乙的损害。对于港口所有人而言, 甲公司的行为造成了其直接损失, 但对于第三人乙来说, 其遭受的损失就是纯经济损失。三是不实表示 (misrepresentation) 。不实表示也称虚假陈述, 因不实表示产生的侵权责任, 是指行为人所表示的“意思”不实, 导致他人因信赖该意思表示而产生损害后果。例如, 某个商业银行的雇员因为提供了一份部分内容不真实的有关某公司的财务情况报告, 银行因此贷款给该公司, 后来此公司无力清偿贷款, 银行因此遭受损害。

二、纯经济损失的保护模式

对纯经济损失的认识差异, 形成了各国对纯经济损失的不同规范立场。

(一) 大陆法的保护模式。

法国民法典对侵权行为在规范模式上采取的是概括规定的立法技术。根据1382条与1383条的规定, 法官在认定当事人是否承担侵权责任时, 只需考虑三个要素:过错、因果关系和损害。过错和损害因此成为法国侵权行为法的核心概念。法国民法典未对过错作出明确的规定, 因而激发学者们的各种意见。但无论存在怎样的分歧, 大家几乎一致承认“所谓过错实际上就是对法定规则或惯例规则所规定义务的违反。”至于被违反的义务之渊源, 法官和学者并没有统一的意见。损害是法国侵权行为法上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经此概念可以发现法国侵权行为所保护的法益范围, “不限于权利, 纯经济损失亦包括在内。”[3]法国民法典没有使用纯经济损失的概念, 法国学者对该概念也极为陌生。这种状况不是说对纯经济损失的保护未得到重视, 而是因为法国民法典仍然拥有世界上最开放、最自由的侵权责任制度。以过错与危险原则为基础的个人责任制度可由法院精巧地加以运用。任何损害, 无论是有形的、无形的还是纯金钱上的, 根据该法均可以要求损害赔偿;侵权责任制度关注的重点是致损事件, 而不是原告所享有的特定权利的性质和范围。换言之, 任何人均享有法定的损害赔偿权利, 只要损害是由他人的过错造成的, 或有对危险物的保护中存在的过错造成的。德国民法典在关于侵权责任的规定上采取了一种折中主义的立场, 由此创设了三个基本侵权类型:“对权利的侵犯”、“违反保护性规定”、“违反善良风俗”。对社会财富怀有的等级观念以及对侵权行为类型化的处理方式, 使纯经济损失的保护在德国法上演变为一个问题。德国侵权行为法以权利为主要保护对象, 对纯经济上利益重视不够, 也未加以明确规定。根据判例法的发展, 德国民法第826条规定的“违反善良风俗”的侵权行为类型被认为是以概括的方式保护纯经济上利益。对纯经济上利益的过失损害, 德国法缺乏明确的规定。为克服过于严格的侵权行为规则, 加强对纯经济损失的保护, 德国法院经由两种途径发展了侵权法:第一, 将纯经济上利益权利化, 夸大所有权的保护范围, 使之及于物的使用功能, 或创设所谓的营业权;第二, 适用合同法上具有保护第三人作用的合同理论, 或创设新的合同关系。

(二) 英美法系的保护模式。

在普通法中, 纯经济损失一直被认为是不能得到救济的, 除非此种经济损失构成对人身或财产损害的附带损失。传统英国法认为, 纯经济损失主要是合同法所关注的问题, 可以侵权法为依据得到赔偿的例外情况是, 该损失仅限于是由故意行为所造成。即如果因为对他人的人身或有形财产以外的经济利益造成的损害而导致原告遭受纯经济损失时, 则原告不能请求侵害人对自己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这就是所谓的“排除性规则”。但1964年Hedley v. Heller案被认为是对排除性规则的强烈挑战。该案确立了过失不实陈述的案型。该案向人们昭示这样一个思想:英国法开始允许对非故意造成的纯经济损失在侵权法上给予保护。随着以后案例的发展, 对过失引起的纯经济损失的赔偿上英国法呈现了波折反复的过程。总之, 除了对故意侵害纯经济上利益行为给予具体明确的规范外, 英国法对过失侵害纯经济上利益的行为在法律规制上相当保守。在美国法中, 纯经济损失是侵权行为法上的问题。对故意侵害纯经济上利益的行为, 例如欺诈、胁迫等, 均可由侵权行为法加以规制。但对于过失导致的纯经济损失, 却不允许获得赔偿。之后美国有些州, 如加利福尼亚州、新泽西州等出现了一系列的案例, 这些案例已经突破了对过失引起的纯经济损失不予赔偿的限制。而适用于律师与会计师的职业性玩忽职守侵权法长期依赖一直是对“过失侵害纯经济损失上利益不负赔偿责任”规则的例外。1977年, 第二次侵权法重述设立了过失虚假陈述规则, 该规则承认了有限地对合同相对性原理的修正。此外, 在美国, 已经普遍确认了在专家责任中可以赔偿纯经济损失的观点。

三、我国对纯经济损失的侵权损害赔偿的承认及限制

纯经济损失问题在我国的研究刚刚起步, 在我国法律中也没有这个概念,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侵权法对纯经济损失拒绝提供救济。事实上, 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关于侵权行为的一般规定是这样表述的: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 侵害他人的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其中的“财产”应当认为既包含物质性财产, 也包含无形的经济利益。同时在一些特别法如《会计师法》、《证券法》中也能找到对纯经济损失的侵权损害赔偿依据。然而, 在笔者看来, 侵权法对纯经济损失不应当一概予以救济, 而应当有所限制。其理由主要在于:许多纯经济损失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如果这些损害都要求被告赔偿, 则可能导致诉讼泛滥。“一旦允许受害人对损害人提起侵权诉讼, 要求侵害人对自己的纯经济损失承担法律责任, 则该种规则会开启诉讼泛滥的大门, 导致纯经济损失的侵权诉讼大量发生, 使被告有可能要对大量的不确定的人承担大量不确定的损害赔偿责任。”[4]因此, 笔者认为在侵权法对纯经济损失提供救济的同时, 也应当对其保护的范围加以必要的限制, 这种限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善良风俗之要件限制纯经济损失的保护范围, 对违反善良风俗的纯经济损失不予保护。 (2) 以因果关系限制纯经济损失的赔偿范围。只有在纯经济损失是加害人在通常可以预见的情形下才可以认定因果关系成立, 从而要求加害人予以赔偿。 (3) 明确受害人的范围以限制纯经济损失的赔偿范围。这主要发生在专业人士不实陈述致他人纯经济损失的情形。为避免陈述人承担过重的责任, 不能认为凡信赖该不实陈述的人都是受害人, 应当对受害人的范围予以限制。即如果受害人与陈述人没有合同关系的话, 则其不应当是陈述人已经知道或已经预见到将要信赖陈述并进行交易的人。

参考文献

[1].朱广新.论纯粹经济上损失的模式[J].北京:当代法学, 2006, 5

[2].[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张新宝译.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 (下册)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3].李昊, 梁慧星.论纯粹经济上损失[A].民商法论丛 (第二十八卷) [C].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篇4:汽车保险的产生及在我国的现状分析

关键词: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保险优势;存在的问题;应用研究

一、引 言

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农业保险是迄今为止对农业生产风险防范最为有效的手段。鉴于农业在一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弱质性,许多国家除了对农业生产给予一定的补贴外,都对农业保险也给予一定程度的经济补贴。在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其供给品种逐渐增多,农户的投保热情也逐步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都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但由于当前我国实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采用传统农业保险,传统农业保险因难以有效解决其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系统性关联风险、道德风险等诸多缺陷及在交易过程中存在的理赔难度大、勘查定损难等许多难题,导致农户投保率较低,从而不利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国外农业保险的发展表明,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在对农业生产风险的管理上相对于传统农业保险更为有效。我国一些学者也依据国外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理论就其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试图采用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对农业生产遭受的气象灾害风险进行管理。尽管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相对于传统农业保险具有诸多优势,但它也存在着诸多缺陷,因而本文就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优劣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国情就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应用进行研究,试图为完善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和对策措施。

二、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农业保险,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优势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业气象指数保险能够有效解决农业生产风险的空间关联难题。由于传统农业保险的保险原理来源于财产性保险,财产性保险要求被保险的各个单元是独立的,这样就可以在空间上对其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然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在空间上是相关联的。当一个地区发生气象灾害风险时通常整个区域内都遭受气象灾害,并且在一些相邻地区也会遭受同样的气象灾害风险,如果气象灾害较为严重,农业生产遭受的气象灾害损失根本无法在空间上进行分散,这导致传统农业保险在管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时必然失灵。而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恰恰是针对于农业生产中各种气象灾害风险的关联性设计的,它根据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关联性以及各种农作物对气象灾害的敏感性,设计了在不同区域不同气象指数下各种农作物的损失程度并对其进行赔付,从时间尺度上对各种农作物遭受的气象灾害风险进行管理,解决了传统农业保险在管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时的系统性关联难题。

第二,农业气象指数保险能够有效地防范农业气象灾害管理中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难题。由于保险公司经营的各种保险产品在地域上范围较大,一些承保公司诸如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都在全国范围内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各个地区各种农作物遭受的气象灾害风险了解有限,而农户由于在当地生产,对各种农作物遭受的各种气象灾害风险相当熟悉,这必然导致承保公司和投保农户的信息不对称。农户愿意投保的肯定是一些遭受气象灾害频繁且灾损率较大的农作物,不愿意投保一些气象灾害发生频率较低且灾损率较小的农作物。由于承保公司和投保农户对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遭受各种气象灾害的信息不对称,必然会出现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就造成承包公司收取的投保费低于赔付给农户的保险金,使承包公司入不敷出,难以有效经营各种农作物保险。而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赔付依据是国家权威气象部门公布的各种气象数据,这样气象数据和各个地区各种农作物的区域平均产量对承保公司和投保农户来说都是透明的,不存在信息不对成问题,因而也就可以有效地规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第三,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与传统农业保险相比,大大地管理成本和操作难度。这是因为在采用传统农业保险方式时,承保公司为了防范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必然要建立相应的农业生产风险监督和信息管理体系。鉴于传统农业保险是逐户进行赔付的,这需要对每户的投保农作物在田间地头进行勘查定损,或者设立相应的样板田以确定不同农作物在遭受各种气象灾害时遭受的实际损失以此来作为赔付依据,这必然导致承保公司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有85%以上的为小规模农户,小规模农户从事的小农经营不仅保单很小而且数量上极为庞大,这无疑会提高承包公司的管理成本和操作难度。当采用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时,由于承包公司和投保农户信息透明,不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管系统来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只需根据当地权威气象机构提供各种气象数据,一旦各种气象数据低于或者高于约定气象指数就可以依据实际的气象数据进行赔付,无需住户勘查定损,大大地降低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管理成本和操作难度。

第四,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合同设计透明合理,有利于对农业巨灾风险进行管理。鉴于巨灾保险的赔付额度较高,当前我国各个承保公司在设计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险合约条款时,都有意或者无意地回避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巨灾保险,以降低灾害发生时的赔付额。鉴于全球气候的变暖及各种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如果不对农户遭受的巨灾进行保险,无疑会降低农户投保的积极性,不利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也使政策性农业保险所具有的经济社会功能大打折扣。由于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是根据客观的各种气象指数对保险合约进行设计的,合约条款透明、客观合理。其赔付依据既可以根据全国权威气象部门发布的各种气象数据资料,也可以依据高精度遥感卫星提供的监测信息,这些数据和信息对于承包公司和农户来说都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客观性,使设计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合约在进行再保险时具有相当客观的再保险优势。比较容易与其他各种农业生产风险管理工具衔接,从而有利于农业生产在遭受巨灾时在更大的范围内对其风险进行管理。

三、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业气象指数保险赔付的精准性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在理论上需要根据各个地区各种农作物对气象指数的敏感性制定相应的赔付标准,这种精准性直接关系到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投保费率和承包公司的运营收益率。鉴于中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气象灾害风险,且在同一区域内也存在着不同的气象灾害风险。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地貌地形的多样性,即使在同一区域内也存在着不同的小物候区域。要想针对我国许多地区的小物候区域制定精准的赔付标准及各种农作物在遭受双重或者多重灾害下的赔付标准,在我国现有的气象和农作物统计数据下还难以完成。

第二,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基差风险难以有效克服。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是根据保险合约条款中设定的各种气象指数与约定的赔付指数之间的偏离值进行赔付。在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实际运营中,在气候类型相同的农业生产风险区域内,针对同一保险品种一般都按相同的投保费缴纳农业保险费。因此这一区域范围内只要达到约定的赔付指数,所有农户都以同一标准进行赔付。由于不同农户在管理水平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即使在相同的气象灾害下,不同投保农户遭受的灾损程度也不尽相同。当采用相同的赔付标准进行赔付时,管理水平较低的农户得到的赔付远低于实际的产量损失,势必影响这一部分农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投保率。

第三,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适用范围也有一定的限制。对于一些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且灾损率较高的区域,较高的赔付和投保费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承保公司和投保农户都难以承受。对于这些区域采用农业救灾的方式相对对来说更为有效,因为这些地区的农户收入一般都比较低,较高的农业保险费超出了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农业救灾一方面能够保障他们的灾后损失和基本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免除了他们缴纳农业保险费的经济负担。还有一些地区,农业气象灾害对他们的农业生产损失较轻,诸如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基本没有气象灾害风险,还有一些地区尽管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比较严重,但由于他们的规避水平较高,没有必要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来进行管理,像一些灌溉系统比较完善的地区,尽管干旱灾害较为严重,但他们不需要对其进行保险。

四、我国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制度建设

第一,加强农业气象指数保险运行的环境建设。首先,大力加强对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宣传力度,使政策性农业保险主管部门、承保公司和投保农户这些相关参与方充分地认识到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优势和实施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给他们带来的便利。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健全和完善对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的健全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明白发展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必要性。

第二,让政府部门制定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制度建设所需要的相关法制,并逐步规范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在运行中的流程及保险产品设计。在此基础上要加强有关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设计和操作运营的人才队伍建设,为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发展提供从产品研发到组织实施等各方面都需要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第三,要加强农业气象指数保险运行所需要的气象数据和各种农作物产量数据的数据网络建设。农业气象指数实施的关键是气象指数与产量指数的相关性,是根据各种农作物对不同气象灾害的敏感性而制定的赔付指数,只有建立健全的各种气象指数和农作物单产指数,才能够保障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有效运营。

第四,加强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保险产品设计。鉴于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产品设计在不同地区不同气象因素下其遭受灾害程度差异不同,因而应针对不同农作物在不同地区不同气象指数下因地制宜因作物品种不同而设计相应的保险产品,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降低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基差风险,便于提高农户投保率。另外在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险合约条款设计时,也应充分地考虑到当地政府的财政支配能力和农户收入水平,便于有效地对其保费进行补贴,使各级政府负担的保费补贴标准和农户个人投保费都在他们各自的经济负担之内,有利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晓峰. 农业保险的发展、挑战与创新——全球天气指数保险的实践探索及政府角色[J]. 区域金融研究,2012(08):62-68.

[2] 魏华林,吴韧强. 天气指数保险与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J].财贸经济,2010(03):5-13.

[3] 陈小梅. 天气指数保险在我国的应用研究[J]. 金融与经济,2011(09):90-92.

篇5:浅析我国汽车市场营销现状的分析

【论文摘 要】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生产能力的发展,与汽车产量快速提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汽车市场营销的相对滞后。在市场经济发展下,汽车作为一种特殊物资,由于被国家控制销售渠道单一,所以,营销受到阻碍,致使形成了我国汽车市场营销现状发展的不足。

本文通过对我国汽车市场营销现状的分析,分别从我国汽车市场营销发展历程、目前我国汽车市场营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以及我国汽车市场营销发展趋势进行了浅谈。

一、我国汽车市场营销发展历程

在84、85年期间,政府允许汽车企业生产超出的部分汽车可以自销,由于一些人手里掌握一些资源,低价进高价卖,把汽车价格炒高,在这种倒买倒卖中获得了高额利润,同时也带动了汽车投资热,是汽车的市场一片混乱,产生了畸形的市场繁荣,与此相反,“汽车市场营销”的萌芽被遏制。在94年,中国汽车销售体系发生了改变,可以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原则和模式自行建立产品销售系统和售后服务系统。在94年以前,汽车销售渠道完全被政府控制,根本谈不上营销。汽车市场基本开放,由于一些汽车品牌价格下降,震动了整个车坛,开始了第一次价格战。,一些汽车企业成立了品牌专卖店,但是由于投资大,没有代理概念,所以,没有推行下去。在以后的几年里,汽车生产企业自主的销售规模体系慢慢发展,而且还是中国汽车销售的主渠道。时,有的汽车企业成立了4S店,并把营销策略、售后服务运用到其中。,轿车产量突破百万辆,在最近几年里,汽车市场销售并没有像起初想象那样销售火爆,很多消费者对于买车还是抱有观望的态度,使汽车营销市场陷入低迷状态。在,由于我国汽车需求量的增长值小于产能增长直,所以,估计汽车业产能过剩状况加大,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市场还是属于买方的,在市场需求后面则是更激烈的竞争,汽车作为一个复杂的工业品和大件消费品,其营销也有更多的变化,更加复杂。

二、目前我国汽车市场营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4S店遍地开花,但汽车市场营销处境尴尬,前景令人担忧。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在近几年4s汽车店将销售、零配件、服务、信息反馈于一体的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但是这样的销售模式对于汽车大品牌来讲是很好的销售渠道,但是,如果经营利润少就支撑不了汽车4s店的费用,可见,4s店在我国的存在已呈现出其弊端。

2、汽车市场营销方式混乱落后。现在,很多汽车企业或是经销商几乎没有根据市场营销观念从事经营活动。他们通过车展的方式来体现阔气,或者运用价格战作为汽车销售手段,这样对于汽车销售根本不会起多大作用。可见。我国的汽车营销方式还处在简单、低级的阶段。

3、汽车经销商普遍存在着汽车市场营销信誉危机。根据调查报告显示出当前汽车消费整体环境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汽车消费投诉的提高与消费者购车热有直接关系。由于汽车经销商在销售中不仅缺乏行业自律,还缺乏道德操守约束,更缺乏一个统一的组织来规定汽车经销商的从业标准。因而对于目前汽车经销这个行业来讲前景是一片混乱。针对于国外的汽车经商他们在各地确立了符合高档地位的品牌身份有严格要求,在我们国家一些高品牌的外国经销商不仅有统一的形象标志,还有统一的信息流通网络,更有统一的严格地培训体系。针对于这些是我们国家的一些汽车经销商从来都没有考虑过的问题。

4、营销队伍素质普遍不高。在以前,汽车销售市场都是由卖方所占据,所以汽车经销商对营销人员的要求并不高。现在,汽车销售市场都是由买方所占据,消费者对于购买行为比较理性,这就要求我们的营销人员既懂汽车、又懂营销。提高营销队伍整体素质是提供优质服务的关键,是联结消费者与销售企业的桥梁,甚至本身就是销售企业的招牌。

三、我国汽车市场营销发展趋势

1、汽车大卖场将逐渐成为继汽车专卖店销售后的重要的汽车市场营销模式。虽然目前我们国家还是抱有支持4S店的态度,但是随着我国加入WTO之后,汽车产业的逐渐开放,汽车销售价格马上下降到与国际市场价基本相同,结束了汽车暴利时代,由此可见,4S店只是适合少数奢侈型的汽车品牌,对于中、低档以及经济型汽车品牌来讲不适合,所以说汽车大卖场的销售模式是其最佳选择。

2、汽车市场营销的品牌经营势在必行。品牌代表着一个企业发展的兴衰,企业的发展要靠品牌树立的形象,一个品牌可以生存在企业中,也可以独立于它所代表的企业之外,独立于它所依托的产品之外。一个企业可以被收购或是从组,面临破产或是倒闭,产品可以更新,但是品牌却是永恒的,其价值是不变的,同样的产品换个牌子可能就会增值,这足以证明品牌的重要性,有的汽车品牌不管是在企业收购前与收购后,品牌的核心价值不会因为企业被收购而发生改变。因此,品牌是企业树立形象的根本,对于汽车而言,品牌象征着市场定位、产品质量、性能、技术、装备和服务等等的价值,它最终体现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因此,品牌是企业制胜的法宝,是消费者所追求的一种理念,是企业和消费者中间的桥梁。

3、汽车市场营销更加注重公共关系与汽车赛事营销的发展。由于买方市场的到来,国内很多经销商预感到了危机,都在寻找新的营销方式。其中在汽车市场营销中公共关系营销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很多消费者都是通过媒体的传播、介绍以及评价在选择买车决策,运用公共关系使得企业在社会中建立了正确位置,同时也被社会关注,把企业经营利益与社会利益兼顾,实现企业与社会利益的相互转化,最终赢得更大的企业发展空间。

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进入WTO后汽车消费市场慢慢的成熟起来,汽车市场逐渐由买方占据。我们要学习国内外汽车市场营销的成功经验,而且要不断总结,使我国汽车市场营销水平有更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侯雁,李炼,刘军.WTO自我保护规则对企业营销行为的导向[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5期

[2]冯俊,冉斌.服务企业服务力的评价与提升策略[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

[3]张志平.一对一:新世纪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J].商业研究,年01期

[4]杨旭东.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J].商业研究,2006年07期

[5]侯雁,李炼,刘军.略论WTO反倾销协议中的现代营销思想[J].商业研究,2006年10期

篇6:汽车保险的产生及在我国的现状分析

安阳工学院 汽车服务工程10-2班

【摘要】相对于国外蓬勃发展的汽车金融而言,我国的汽车金融尚在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当前的汽车金融的发展及盈利模式现状,并与国外进行比较分析,对我国汽车金融中存在的融、投资渠道有限,汽车金融服务功能整体弱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汽车金融 消费信贷 现状分析

1.引言

汽车金融是指汽车销售过程中对消费者和经销商提供的资金支持,截止到2006年,全球41个国家有38.2%的用户是通过贷款买车的,汽车金融公司已经成为汽车公司利益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具成长性和规模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之一。

如图1所示,在中国,汽车金融尚处萌芽阶段,而在国外,汽车金融公司早已在多年的市场考验中成熟壮大,发达国家的贷款购车比例平均都在70%左右。金融服务是汽车产品流通和消费的润滑剂,对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消费群体的年轻化,大家消费观念的不断发展,以及汽车金融自身的不断完善、发展,贷款购车的比例将逐年升高。而对车企来说,汽车金融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销量,本身的利润也很可观,再加上经营多元化等方面优势,将被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看好。与国外汽车金融服务发展相比,我国汽车金融服务在经营品种的开发方面还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对汽车金融业的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完善具有积极作用。

2.国内外现状分析

2.1国外汽车金融发展现状

国外汽车金融完整的服务具备三项职能:第一,为厂商整合销售渠道,提供市场咨询;第二,给经销商提供设备、库存等融资;第三,为消费者提供汽车贷款。

2.2盈利模式现状研究

2.2.1汽车融资租赁式增值盈利模式

汽车租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融资租赁(如图2),另一类是经营租赁,即有“融资”与“融物”之分。汽车融资租赁在汽车厂家和消费者之间架起桥梁,让消费者先取得汽车的使用权,然后每月付租金,在租赁期满后一般要购买设备的所有权。

2.2.2汽车金融投资理财式增值盈利模式

汽车投资理财业务是以汽车消费为目的专业性投资理财服务(如图3)。

3.国内汽车金融发展现状

汽车金融服务是一个规模大、发展成熟的产业,有着多样化的服务类型。如价格浮动式、投资理财式、以旧换新式、公务用车汽车金融服务等与股票、债券、银行存款等大众化的金融服务相比,汽车金融服务较为复杂,它是围绕汽车销售而展开的。

当前我国汽车金融业务开展主体包括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在我国汽车金融公司 是指:经银监会批准设立的,为境内的汽车购买者及销售者提供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3.1我国汽车金融的发展

2004年8月18日,上海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这是《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实施后中国首家汽车金融公司,标志着中国汽车金融业开始向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主导的专业化时期转换。随后又有福特、丰田、大众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相继成立。2004年10月1日,银监会又出台了《汽车贷款管理办法》,以取代《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开始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截至2008年底,全国各金融机构共发放汽车消费贷款余额1583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余额743亿元,股份制银行余额311亿元,汽车金融公司余额 318亿元;国内汽车和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共发行短期融资券217亿元,中期票据20亿元;以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为基础资产的汽车贷款资产支持证券

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已试点发行19.9亿元。上述数据显示,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在业务开发和市场拓展等方面仍显欠缺。目前我国汽车贷款比例低于20%,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3.2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现状

在我国,汽车金融服务的主要内容是汽车消费信贷业务,该业务的主体主要涉及银行、汽车经销商、汽车集团财务公司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图4是我国自1998年到2008年以来的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现状。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起步阶段,井喷阶段,冷却阶段,专业化发展阶段。

按照各主体在信贷业务过程中所承担职责及与消费者关联度的不同,目前国内汽车消费信贷盈利运作模式可以分为3种:以银行为主体的直接模式,以销售商为主体的间接模式和以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的直接模式,一般性的业务操作流程如图5。

3.2我国汽车金融资产证券化现状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起步较晚,2005 年 4 月 20 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 《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后,才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性质、结构安排、各机构职责、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与交易等各项内容作了初步规定。中国汽车金融业发展主要存在三个问题:第一,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少,而且资金成本比较高,还不稳定。第二,汽车金融公司服务能力不强。第三,部分法规和政策制约了业务开展和产品开发。第四,汽车金融公司融资担保问题比较复杂。

4.对策研究

2008年以来,国家已经先后出台《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意见》等政策,给汽车金融发展提供了宽松环境。

其次,应鼓励汽车金融与汽车产业进一步融合。

第三,应建立和完善统一规范的汽车金融业务法规,降低贷款成本。参考文献

[1] 杨波.我国汽车金融盈利模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7

[2] 栗勤.汽车信贷市场的问题与出路[J],汽车工业研究,2004,(4)

[3] 周昭雄等.国内外汽车消费信贷模式比较分析[J],工业技术 经济,2005,(9)

[4] 王艺明等.我国汽车消费贷款发展与完善的对策[J],农村 金融研究,2004,(6)

上一篇:处处有真情的作文下一篇:微信的经典晚安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