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非机动车和摩托车管理条例意见稿

2024-05-10

广州市非机动车和摩托车管理条例意见稿(精选5篇)

篇1:广州市非机动车和摩托车管理条例意见稿

广受关注的《广州市非机动车和摩托车管理规定》为立法项目,203月提交市人大会会议一审,到年10月进入二审,三审于今年3月底进行。广州市人大会内司工委副主任从翠玲说,如无太大争议,三审后将提交表决。

共享单车去年以来成为市民出行的又一选择,但如何规管也引发公众讨论,其管理规定会不会增补到非机动车和摩托车管理规定中?对此从翠玲表示,共享单车是新生事物,对其发展还需要观察,目前离立法程序还有距离。

而《广州市停车场建设和管理规定》也是社会聚焦点,规定草案的征求意见稿拟提出,对于实行市场调节价管理但市场竞争不充分、交易双方地位不对等的停车场,如果漫天要价最高将可能面临20万元罚款;根据此前市城管委透露,广州拟于今年推行“垃圾强制分类”,首先在机团单位推行。

篇2:广州市非机动车和摩托车管理条例意见稿

作为外来的电动自行车企业,惊悉《广州市非机动车和摩托车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简称《条例》)正在市法制办官网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对于政府部门开门立法、广泛征求意见我们表示认可。经仔细研读并与广东省其他企业展开讨论,我们就部分内容提出意见与建议若干,恳请广州市政府给予考虑。

一、电动自行车存在的意义

当今全球能源供应的日趋紧缺和环境污染的日趋加剧,如果一种交通方式比另一种交通方式消费更少的化石能源,更少的排放CO2,更少的承担交通安全死亡代价,那么这种交通方式对社会的贡献就可以通过她广泛使用而呈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正如中国自行车协会理事长10月19日在江苏电动车交易会上所说:我国新能源产业最好的结合点就是电动车。电动自行车对节能减排的贡献具有现实性和长期性。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预计达到2亿辆,是私家车200%,摩托车的160%,以其经济、便捷、节能、环保、安全的特点,获得了广泛认可,已成为我国老百姓使用最多的交通工具。透过这个庞大的数字,可以解读出四大看点:

1.它的出现,有效破解了城市化扩大过程中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难题,成为了老百姓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与重要的谋生手段,它的大量使用极大地减轻了城市交通的压力,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让许多的百姓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标志着我国普通老百姓收入与生活水平的提高;

2.它为扩大内需、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提供了数百万人的`就业,给国家与地方增加了巨额的财政收入,给从事这个产业者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3.它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钢铁、重金属、化工、塑料、电子、机械制造等多种行业的发展,形成了以天津、江苏、浙江、广东、山东、河南等为主的制造基地,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地方相关产业的进步与发展;

4.电动车的大量使用为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降低PM2.5,减少国家对交通设施的投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雾霾严重侵袭并困扰着城市居民生活的当下,电动车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外来品牌进驻广东的理由以及对广东板块的促进作用

1、进驻的理由

改革开放后,广东因对外优势,被首选为中国开放窗口,成为海内、外文明大规模交流的热土,广东一跃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其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雄厚的经济基础、丰富的人力资源、卓越的地理优势,无不吸引外来企业投资兴业。另外,“十二五”时期,广东省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进一步加剧。能源消耗居高不下,污染减排压力增大,资源环境对广东省经济发展的约束强度将进一步加大,必将对节能环保产业提出更高的要求。综合众多因素与发展条件,我们外来品牌义无反顾地选择广东这块宝地。

2、对广东板块的促进作用

(1)极大提升了广东板块竞争力

近年来,以爱玛、雅迪、绿源、新日为代表的知名品牌陆续进驻广东,带来先进的生产、销售、管理经验,先后数次在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的引导下开展企业间的交流学习活动,一系列举措为广东电动自行车板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广东板块的产品质量、售后服务、技术创新等方面已成为行业标杆,在全国电动自行车板块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增加当地税收近亿

爱玛、雅迪、绿源、新日等企业每年为东莞市创造超过1亿元税收,且并未给当地产生污染、能耗等不良影响,当地政府对电动自行车产业持欢迎扶持态度。

三.电动自行车管理政策现状

电动车带来的交通管理难题普遍困扰着各大城市,如何权衡各方面利益,维护城市正常交通秩序,对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是一种艰巨的考验

1、国内部分地市电动车管理现状

在行业迅猛发展的形势下,3月18日,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4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各省制定出台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各地积极响应,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开展调研,陆续制定出相关目录管理办法,其中部分地市结合当地情况先期开展了管理工作。

(1)天津江苏:天津、江苏作为国内电动自行车规模最大的两大板块,其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其监管工作并于8月12日召开天津江苏电动自行车管理政策交流会。天津市非机动车管理处政府职能部门会同行业协会、我们企业代表就电动自行车管理政策进行了探讨和调研,双方一致认为:电动自行车管理政策的出台,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又应充分考虑到电动自行车的生产、使用、安全以及道路条件等诸多方面,使电动车管理更科学、更符合实际,既更好地促进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发展,又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安全环保出行的实际需求。

(2)上海:10月施行《上海市非机动车管理办法》,管理措施:由自行车行业协会制作《上海市二轮非机动车产品上牌备案登记表》(即上牌目录),并送交公安交通车辆管理部门备案,公交交通车管理部门依据目录对电动车办理上牌。

(3)杭州:6月施行杭州电动自行车目录管理,管理措施:①自206月1日起,对在杭州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生产、销售的电动自行车予以登记上牌,并实行目录管理;②对不符合目录规定要求的电动自行车一律不予上牌。

(4)武汉:10月15日起执行《关于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的通告》的相关要求,明确了电动车要实行上牌管理,并对超标车实行过渡期管理,禁止对电动车进行改装,规范了形势要求。

以上地市的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在充分考量当地交通状况、市民出行需求的前提下,明确规定了电动自行车上牌、行驶、停放等要求,管理方法以“限”为主,合理地分配了道路资源,使机动车、非机动车各行其道,效果良好。从政策的制定到实施,充分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也反映了电动自行车产业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政策

我们在天津、江苏板块电动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受惠于良好的政策导向,良好的政策环境对行业发展影响至深。现在将目光投向广东。众所周知,广东板块近两年行业状况不佳,许多中小企业已经关停,部分仍处于挣扎状态。除去企业运营管理等因素,政策的巨大差异性成为行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广东省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管理办法》公布近一年,其目录管理实施细则一直未能落实。根据各地市先期制定的管理规定,我们省内企业为了配合当地政策要求,积极顺应轻便化的发展形势,调整产业结构,逐渐往锂电款电动自行车方向发展。作为进驻的外来品牌,我们深刻感受到南北政策的巨大差异给我们的发展带来的挑战,同众多行业伙伴一样,我们已经尽力调整,全力配合政策变化。现在,《条例》的公布,在广东省乃至全国电动自行车行业引起轩然大波,部分“毁灭性“条款(如第二十四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禁止生产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非机动车,禁止生产未列入国家《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摩托车;第二十五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禁止销售电动自行车,在本市限制摩托车行驶范围内禁止销售摩托车。在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范围内禁止销售人力三轮车。)对已处于挣扎中的广东省电动自行车企业来说,无疑是一道“封杀令”。如果“条例”实施,势必将对广东省电动自行车行业产生巨大影响。

(1)外来品牌退出广东市场,大量企业倒闭,产业被无情地扼杀。

(2)税收减少,经济发展受阻,失业人口大幅增加,各类社会矛盾不可避免地产生和激化。

(3)物流、快递、零售等相关行业成本迅速上升,受到严重冲击。

四、《条例》实施的法理分析

众所周知,公共决策机制至少包括合法性、正当性、必要性和补偿机制等四方面内容。

1、合法性分析。对于政府管理行为,法律没有授权的就是禁止的,而对人民行为,法律没有禁止的就是允许的。这是一条基本的法治原理。电动自行车是《道路交通安全法》认可的合法非机动车类型。根据该法第18条第1、2两款的规定,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决定是否将其纳入非机动车登记管理体系,而没有权力剥夺其上路资格。如果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对其不予登记,那么就意味着不实行登记管理制度,居民可以自由购买并使用合法生产、销售的电动自行车,而决不意味着“未经登记就是违法使用”。而省政府已明确其登记管理制度,故更不应该剥夺电动自行车的经营、上路权。

2、正当性分析。对于无力购买机动车的普通群众来说,电动自行车作为其主要出行工具,当然是受法律保护的合法财产。而今只凭一纸通告,就要车主自行把这种经济、便捷、环保的“先进生产工具”打回人力自行车的原形,既违背了“依法管理、方便群众”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基本原则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也不符合保护私有财产的宪法精神。

3、必要性分析。“禁电”的主要理由似乎是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国内大城市交通现状普遍存在公共交通体系不健全、道路设计与行驶规则不合理、机动车量大且违章频繁、公交路线布局不科学等现象。行人、自行车与机动车争路的现象确实存在,但是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道路资源的分配天平过度偏向机动车。试想,谁愿意拿自己的血肉之躯跟钢铁之壳较劲儿呢?因此,交通和交管部门应当努力寻找改善交通的治本方案,而不是简单地对电动自行车一禁了之。

即使要禁,也应当审慎地进行以下权衡:根据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采取强化管理和严格执法的有效措施,是否确实不能解决问题?有关部门是不是该拿出一个有凭有据的调研报告,证明电动自行车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交通压力?“禁电”以后是不是也要择期做一做决策的后评估,看看是否确实有成效?

4、补偿机制分析。补偿机制的缺失会助长公共决策不审慎的泛滥,这已在现实中被一次次地证明。有关方面居然很坦然地说,对市民手中的电动自行车,不赔偿,也不回收,头脑里显然没有补偿机制的观念。应当明确,“禁电”从法律上说属于行政许可的撤销,依照《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撤销行政许可对被许可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必须赔偿。

五、相关意见和建议

以爱玛、雅迪、新日、绿源为代表的外来品牌企业会同广东本土150余家品牌企业酝酿讨论,一致同意代表广东电动车产业近100万从业人员向广州市人民政府提出以下建议:

1、效仿其他地市,对电动自行车实行目录管理。尽快落实广东省电动自行车目录实施细则,对符合国标的车辆将予以上牌上路,中心城区(天河、海珠、越秀、荔湾)主干道可对电动自行车实行有限度地限时禁行管理。

2、广东省电动车商会(备注:广东省电动车商会筹备组,以下简称省商会)将积极搭建企业与政府间沟通交流平台,并遵循相关文件积极深入行业进行政策宣贯与质量协管,配合质监、工商部门清理无证无照假冒伪劣源头,着力整顿电动车市场,致力成为政府部门的得力帮手。

篇3:广州市非机动车和摩托车管理条例意见稿

《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自2001年6月16日公布施行以来, 对于规范报废汽车回收活动, 防止报废汽车和拼装车上路行驶, 维护道路交通秩序,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保护环境, 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 国家积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报废汽车再制造试点。现行《管理办法》关于报废汽车回收企业拆解的报废汽车“五大总成”应当作为废金属交售给钢铁企业作为冶炼原料的规定, 已经不能适应开展汽车再制造的需要。同时, 2002年清理行政审批时, 现行《管理办法》确立的报废汽车回收企业资格认定这项行政审批被取消。对此, 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以及报废汽车回收企业多次反映, 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活动涉及公共安全、环境保护以及循环经济发展, 为从源头上加强管理, 确有必要对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实行资格许可制度, 建议通过修改《管理办法》, 重新确立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资格许可制度。

为解决机动车再制造工作的制度障碍,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同时进一步加强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的管理, 商务部在深入调研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 起草并向国务院报送了《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条例 (修订草案送审稿) 》。国务院法制办收到送审稿后, 广泛征求了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人民政府、有关协会以及部分报废汽车回收企业、再制造试点企业、汽车生产企业的意见, 根据各方面的意见, 会同商务部对送审稿进行了研究修改, 形成了目前的征求意见稿。主要作了以下4个方面的修改:

一是增加规定了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关内容。主要是:明确将“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作为立法目的之一;鼓励汽车再制造企业与回收拆解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以促进回收拆解环节与再制造环节的有效衔接;为提高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率, 规定回收拆解企业应当采取有利于资源回收利用和再制造的方式拆解报废机动车;规定拆解的汽车总成以及其他零配件可以交售给再制造企业。

二是重新确立了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资格制度。2002年清理行政审批时取消了报废汽车回收企业资格认定这一审批项目, 但《管理办法》未做修改。根据各有关方面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继续保留了《管理办法》有关资格许可规定, 并根据实际情况, 对取得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资格应当具备的条件做了相应调整, 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实际上是重新确立了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资格制度。

三是增加规定了机动车生产企业、进口企业在报废机动车拆解活动中的责任。为了提高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的技术水平, 征求意见稿规定:机动车生产企业、进口企业应当以提供拆解指导手册或者在企业网站上公布拆解技术信息等方式, 为回收拆解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四是补充、完善了加强监督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第一, 规定回收拆解企业应当建立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档案和数据库, 如实记录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废弃物处理情况以及拆解后零部件、材料和废弃物的流向, 并按照规定向商务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报送相关数据和信息。第二, 规定商务、公安、工商、环境保护等部门在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监督管理工作中应当密切配合, 加强沟通, 建立信息通报机制, 实现信息共享。

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对《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管理条例 (征求意见稿) 》如有修改意见, 可于2010年8月19日前通过以下3种方式提出:

(一) 登陆“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 网址:http:/www.chinalaw.gov.cn, 在《法规规章草案意见征集系统》, 对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

(二) 通过信函邮寄至北京市1750信箱 (邮政编码:100017) , 并请在信封上注明“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管理条例征求意见”字样。

(三) 电子邮件发至:bfjdc@chinalaw.gov.cn。

篇4:广州市非机动车和摩托车管理条例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关于推进总部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苏府„‟X号),鼓励和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总部企业认定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企业按程序自愿申报、政府审核、社会公示、动态评估制度。

第二章 认定标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总部企业,是指在本市注册并依法开展经营活动,对其控股企业或分支机构行使管理和服务职能的企业法人机构,分为综合型总部和职能型总部。

(一)综合型总部,是指综合竞争能力强,履行本企业(集团)跨地级市以上区域范围的企业规划和运营决策管理、投融资和资产管理、行政和人力资源管理,或统筹供应链配置、科研和生产场所及资源布局、营销市场区域划分等综合管理职能的总部企业。包括集团最高总部及其授权的区域总部。

(二)职能型总部,是指经母公司(集团)授权,在苏州市注册成立,主要承担为本集团内关联企业提供研发、物流、采购、销售、核算、财务、信息处理或其他支持型共享服务职能的企业。

(三)总部企业的投资主体、经济性质不限。新设立企业和本市现有企业均可申请总部企业认定。

第四条 申请综合型总部企业认定的企业,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在苏州大市范围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统一核算,依法诚信经营;

(二)符合苏州市产业发展政策;

(三)本市外分支机构或授权管理的企业原则上不少于 3 个,且对其负有第三条第一款所述某项或多项总部管理和服务职能。

第五条 在符合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基础上,属于以下五类的企业可直接认定为综合型总部企业:

(一)商务部或省商务厅认定或备案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即符合《关于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的规定》﹝商务部令2004年第22号﹞或《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商务厅省财政厅关于鼓励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15‟79号)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规定的企业;

(二)上市公司(新三板除外);

(三)国家和中央部门管理的大企业(集团);

(四)上一年度美国《财富》杂志评选公布的“全球最大500家公司”的中国总部、或者在华区域总部;

(五)上一年度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全国工商联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中国企业500强,国内民营企业100强,中国连锁企业100强。

第六条 未符合第五条规定的企业,在符合本办法第四条的基础上,可按以下分类申请综合型总部企业的认定:

(一)现代农业总部企业

1.上年度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

2.上年度企业在我市入库的税收(即企业所得税40%、增值税25%、营业税100%,下同)200万元以上。

(二)现代制造业总部企业 1.上年度营业收入20亿元以上;

2.上年度企业在我市入库的税收3000万元以上。

(三)旅游业总部企业

1.上年度营业收入3亿元以上;

2.上年度企业在我市入库的税收300 万元以上。

(四)信息服务业总部企业

1.上年度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

2.上年度企业在我市入库的税收300万元以上。

(五)商贸服务业总部企业 1.上年度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 2.上年度企业在我市入库的税收1000万元以上。

(六)现代物流业总部企业 1.上年度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

2.上年度企业在我市入库的税收200万元以上。

(七)科技服务业总部企业

1.上年度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

2.上年度企业在我市入库的税收200万元以上。

(八)中介服务业总部企业

1.上年度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

2.上年度企业在我市入库的税收300万元以上。

(九)房地产业总部企业 1.上年度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

2.上年度企业在我市入库的税收2亿元以上。

(十)文化创意总部企业

1.上年度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

2.上年度企业在我市入库的税收200万元以上。

(十一)金融服务业总部企业 相关奖励和认定政策另行制定。

(十二)其他总部企业

1.上年度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

2.上年度企业在我市入库的税收500万元以上。第七条 申请职能型总部企业认定的企业,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在苏州大市范围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统一核算,依法诚信经营;

(二)符合苏州市产业发展政策;

(三)承担总公司在全球范围或国际区域、我国境内外一定区域,受权承担第三条第二款所述某项或多项专属职能;

(四)为母公司(集团)内提供第三条第二款所述专属职能服务的关联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数量原则上不少于 3 个,且本企业营业收入的30%以上来自前述关联企业及其分支机构。

第八条 在符合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基础上,属于以下四类的企业可直接认定为职能型总部企业:

(一)商务部或省商务厅认定或备案的跨国公司功能性机构,即符合《关于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的规定》﹝商务部令2004年第22号﹞或《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商务厅省财政厅关于鼓励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15‟79号)对跨国公司功能性机构规定的企业;

(二)国家和中央部门管理的大企业(集团);

(三)上一年度美国《财富》杂志评选公布的“全球最大500家公司”在苏州设立的职能型总部;

(四)上一年度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全国工商联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中国企业500强,国内民营企业100强,中国连锁企业100强上榜企业在苏州设立的职能型总部。

第九条 未符合第八条规定的企业,在符合本办法第七条的基础上,可按下列条件申请职能型总部企业的认定:

企业上年度营业收入3000万元以上,上年度企业在我市入库的税收200万元以上。

第十条 对一些特定的总部类型或新型业态的企业,或对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但实际履行地区总部职能、实行统一核算、作为纳税主体、对本地经济增长贡献大的分公司(机构),在认定条件上可以一事一议。

第三章 认定程序

第十一条

总部企业认定按照报送材料——初审——复审——审定——授证的程序进行。

(一)报送材料。申请总部认定的企业,需向所在市(县)、区总部经济主管部门提交以下材料:

1.企业法定代表人签署的《苏州市总部企业认定申请表》;

2.三证合一营业执照(或企业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

3.经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本企业验资报告和上年度审计报告(合并);

4.申请总部认定的现有企业应提供本市税务部门出具的本企业前两个年度的纳税证明(指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下同),申请新设立总部认定的企业应提供本市税务部门出具的本企业上年度的纳税证明;

5.控股投资或被授权提供管理和服务的企业名单(附三证合一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和验资报告复印件);

6.企业法定代表人签署的设立综合型总部或职能型总部及履行有关职能的说明。内容包括企业与控股投资或被授权提供管理和服务的企业之间关联关系、组织架构、职能分配、纳税办法、业务收入占比等事宜的陈述和必要承诺。其中,如果拟设立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只管理或服务我国境内(跨省区域)的关联企业,则应说明母公司在全球其他地区或我国其他地区设立类似总部企业的情况;

7.如符合直接认定条件的,提供相关证明资料。上述材料中,除第一、六款需收原件外,各类证照、证明和审计报告均收复印件、验原件。

(二)初审。各市(县)、区总部经济主管部门收到企业申请材料后,由财税部门负责对申请企业上年度在本市纳税情况进行核算,出具审核意见,总部经济主管部门根据税收核算结果和企业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初审合格的,出具初审意见,并连同纳税核算结果和企业申请材料报送苏州市总部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总部经济办);初审不合格的,应当对企业书面答复并说明理由。初审工作一般不超过 15 个工作日。

(三)复审。初审通过的企业,分行业或属性由市主管部门进行材料审核,出具初步意见后,市总部经济办会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共同对初审通过的企业在 15 个工作日内进行复审,复审可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会审、专家评审、实地调查等多种形式。

(四)公示。复审通过的企业名单,由市总部经济办在中国苏州网站公示7天,公示无异议的,上报苏州市总部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审定。

(五)授证。经苏州市总部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审定通过的总部企业,统一授予证书。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 经认定的总部企业,可享受《关于推进总部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苏府„‟XX号)的相关优惠扶持政策。

第十三条 企业弄虚作假,采取欺骗手段的,经查证属实,不予认定,三年内不得再申请总部企业认定。

第十四条 本市原有企业在全市范围分立、重组、转产、更名等,不得申请新设立总部企业认定。第十五条 经认定的总部企业在享受鼓励政策期间有减资行为的,须及时向各市(县)、区总部经济主管部门和苏州市总部经济办申报,并进行重新评估。不再符合条件的,取消总部企业资格,停止享受相关政策;依然符合条件的,重新核算落户补助和办公用房补助。

第十六条 新设立总部企业在享受补助期间,对受补助的办公用房不得出(转)租出售,不得改变用途,否则停止补助,并按比例追偿以前支付的补助资金。如确因提高房产利用效率而需出(转)租出售的,则按比例退回所享受的补助资金。

第十七条 获奖总部企业,如不按政策意见第二条第四款执行总部企业人才奖励的,政府将收回用于总部企业人才奖励的资金。

第十八条 经认定的总部企业发生更名、重组等重大调整的,应在办理相关手续后 10 个工作日内将相关情况报送市(县)、区总部经济主管部门及苏州市总部经济办,由总部经济办审核后报总部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确认,并公告和重新换发认定证书。

第十九条 各市(县)、区总部经济主管部门每年对已认定的总部企业进行复核,并将复核情况报苏州市总部经济办,市总部经济办将汇总复核结果向苏州市总部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报告。复核所需报送材料每年由苏州市总部经济办另行规定。

第二十条 对已认定的总部企业,每年应按要求向各市(县)、区总部经济主管部门和苏州市总部经济办报送本企业复核资料,进行年度复核。经复核合格的,继续享受总部企业鼓励政策。经复核不合格的,或上年度因涉税及其他重大违法行为受到行政或刑事处罚的,取消其总部企业资格并收回证书,停止享受相关鼓励政策。已享受奖励政策的,责令退回奖励所得,并记入企业信用信息档案;触犯法律法规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新设立总部企业被取消资格后,只能作为现有企业重新申请认定。

第二十一条 总部企业应认真履行企业应尽义务,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做好调查、统计等工作。

第二十二条 预认定总部企业自预认定起两年内无法通过正式认定的,取消预认定总部企业资格,并退回按照原政策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苏府规字„2012‟2号)已享受的落户补助。

篇5:广州市非机动车和摩托车管理条例意见稿

1、目的

为了提高公司现场管理水平,解决员工摩托车、电动车和自行车乱停乱放问题,公司决定将办公楼东面停车场和宿舍内围墙边车棚指定为员工摩托车、电动车和自行车停放点。为了维护停车场内交通及停车秩序,确保停车场内车辆整齐停放,特制定本规定。

2、范围

两个停车点只停放本公司员工摩托车、电动车和自行车,严禁停放三轮车、汽车和外来车辆,应聘员工或外来人员的车辆不得进入公司。

3、管理要求

3.1 摩托车、电动车和自行车的停车场与车棚由公司总务处负责管理,所有需要到停车场和车棚停放车辆的员工必须服从总务处的指挥、安排和管理。3.2 车辆必须停放在划设的停车线内,车辆头朝里,尾靠路侧,整齐摆放。严禁跨线或停放在通道上。

3.3 停放车辆时,要注意车辆间距离,避免发生车辆碰剐事故。

3.4 办公楼东面停车场和宿舍内车棚,是公司为员工提供摩托车、电动车和自行车的临时停放点,公司不提供保管服务。车主停放好车辆后,请带走自己的贵重物品,将车辆上锁,如不幸发生车辆和物品失窃事件,后果自负。

3.5 员工严禁将易燃易爆物或国家明文规定的违禁物品带入停车点,违者按国家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责任。

3.6 保持车辆停放点的清洁卫生,禁止在停放点乱丢果皮、纸屑等杂物。3.7 严禁在停车场内洗车和维修车辆,3.8 报废车辆或无法使用的车辆,严禁停放在停车场内。

3.9无特殊情况,停放超过90天或以上未使用的车辆,公司总务处按无主车辆进行处理。

3.10 停车场卫生清洁工作由清洁工负责,每周清理一次。

3.11违反规定将摩托车、电动车等车辆开进生产区,发生交通事故、车辆被盗等概与公司无关,后果由当事人自负。

3.12违规停放在公司停车场和宿舍停车棚外其它位置的摩托车、电动车和自行车,一经发现,每次每辆车罚款10元,从违规员工下月绩效工资中扣除。

4、本规定由总经办负责制定和解释。

5、本规定经董事长批准后,自发文之日执行。

上一篇:环境保护宣传方式下一篇:led驱动电源恒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