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市镇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2024-04-14

禄市镇教育工作汇报材料(共8篇)

篇1:禄市镇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禄市镇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一年来,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禄市镇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镇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科教兴镇战略,积极落实基础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保障教育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探索教育发展新思路,推动了禄市教育事业一年上一个台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华蓥市禄市镇位于华蓥市最北端,距离蓥城10公里,离广安市约30公里,东与天池镇,南与双河镇接壤,西与永兴镇相连,北与广安区的代市镇隔河相望,全镇辖10个村民委员会,5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4123人,农民人均收入3408元,教育事业费支出10余万元,比上一年增长11%。全镇从学前教育到成人教育的体系已经形成,使禄市镇的“两基”工作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我镇现有初级中学一所,小学一所,民办幼儿园2所。各学校校舍、场所等教学设施设备均符合“普九”标准。今年,全镇共有教职工149人,其中:专任教师137人,占教职工总人数的91.95%;工人11人,职员1人,占教职工总人数的8.05%;大专文化程度112人,占专任教师的81.75%;专任教师取得高级职称的2人,占专任教师的1.46%;取得中级职称的55人,占专任教师的40.15%。全镇共有初中班20个,学生1097人,小学班43个,学生2013人,学前教育班13个,学生569人。

二、教育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我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教育工作部署,紧扣发展 不能少。

(一)中小学布局调整成效显著

我镇通过广泛宣传、组织代表视察,既确保了稳定,又促进了布局调整,又撤并教点2个,小学设中心校1个,村小教学点5个;初中由2所降为1所,这样变分散办学为集中归点办学,便于科学管理。

(二)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一年来,通过镇上争取资金,学校投入相结合的方式,整治危房校舍,硬化操场,美化校园,建起了学生公寓1所,投入大量资金添置大批电教、仪器、图书、课桌等教学设备,配备了计算机教室3个,多媒体教室2个,远程教育接收系统9套,促进了学校的规范化、现代化建设。

(三)“普九”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全镇小学阶段适龄儿童2013人,在校学生2013人,入学率为100%;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达100%;全镇残疾儿童入特教班或随班就读,入学率为100%,小学在校生掇学率为0,15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为100%,17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100%,中小学生违法犯罪率一直保持“零”的记录。

(四)成人教育及科技培训科学合理

1、我镇有青壮年人口13156人,在青壮年人口中非文盲人口12978人,非文盲率98.65%,文盲人口中丧失学习能力的86人,15—24周岁人口中文盲率为0%。复文盲人数为0。

2、学校利用远程教育设施设备,又培训党员5期,共计376人次;进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7期,共培训学员689人次。

(五)“两支”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大力推进名师工程,评选出镇级骨干教师15名,市骨干教师2名。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了业务过关考试,激发了广大教师加强自身建设的积极性。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累计培训教师186人次,使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更加靠近新课改。引导教师走读书、科研成才之路,开展教学论文评比活动,选评出优秀德育论文45篇。认真抓好师德师风,通过培训、考评,教师师德达标率为95%。目前,通过进修,拥有大专以上合格学历的达80%

以上,学历达标100%。在岗教师实行全员培训,继续教育率达100%。积极开展以“八荣八耻”教育为重点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我们结合实际,在中小学开展以“八荣八耻”教育为重点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采取举办讲座和集中培训等方式,对教师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提升师德形象。

三、主要做法

回顾一年的实践,我镇经历了一个不断统一思想、统一步调,不断完善思路、调整部署,不断改革创新、开拓前进的过程。在探索和实践中,进一步加深了对镇情的认识,加深了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既经受了时代的考验和磨炼,也积累了进一步前进的经验。

(一)党政重视,措施得力,为工作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我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教兴镇战略,以为小康社会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责任感,始终将教育工作作为贯穿全镇一切工作的主线,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重教的社会氛围,全面坚持教育工作优先发展。

教育督导室,全面开展督政督学工作。

(二)统一认识,大力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

我镇中小学办学规模小、效益低、配置不合理,严重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我镇充分认识到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是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加快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途径。为此,党委政府适应山区人口居住分散、小学生源减少的特点,制定目标,广泛宣传,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积极进行布局调整,大胆走出了一条创办镇中学、中心小学、寄宿制学校的集中办学路子。

(三)加快改革与发展,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是始终坚持实施岗位培训、职务培训、学历进修、基本功大赛、名师工程、学科带头人等一系列管理办法,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在全镇教师中开展师德教育和师风检查,增强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

三是始终坚持“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思路,切实加强班子建设。要求学校班子要讲团结、讲奉献、当表率;要求学校班子成员敢于说“看我的,跟我来”;要求学校班子成员齐心协力,共谋发展,采取定期不定期走访教师及班子成员、召开学校班子成员会等形式,既推进了学校班子建设,又促进了全镇教育事业发展。

(五)依法治教,依法行政,推动教育工作规范化发展

党委、政府把《教育法》纳入普法的重要内容,增强全社会的教育法律意识,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保护师生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六)、强化德育工作,营造优良育人环境。

一是德育工作追求实效。每个学校建立起了值日中队监督制度,教师值日制度,流动红旗激励制度。同时开展文明班级争创活动,做到目标明确,验收规范,反馈及时,通过每日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加强行为规范训练力度,调动全体师生参与行为规范训练的积极性,力争公正、合理、公开。

二是德育教育培养素养。学校在行为规范教育中突出“实”、突出“活”。建立行为规范无小事,养成良好习惯从点滴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开展了“持为规范从我做起”的教育活动,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三是德育环境提升素养。学校结合革命传统教育,结合家长学校,结合法制教育提升德育素养。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进行法制教育和环保教育。定期举行“教育教学法开放周活动”,邀请学生家长来校,参观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听孩子们上课,感受学校的教育氛围。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引导全体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与公安、司法等部门配合,开展好学生的安全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保护、自我防范意识。每年聘请法制副校长、法制校外辅导员为全校学生上法制教育课。

(七)加强管理,教育质量得到了稳步提高

一年来,在市教育局的指导、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素质为本,全面提高”的办学宗旨,扎实开展了教研教改动,教育教学成绩稳步提高。学校班子内抓管理,外塑形象,学校工作有章可循,效率提高。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学校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吸引和稳定了高质量教师队伍,实现了学校的稳步发展,两校的学风浓,班风正教育质量稳步上升。

(八)多方努力,积极为教育工作办实事。

一是积极资助贫困学生上学。镇党委政府每年都要对我镇辖区的25名贫困学生进行资助,给他们送去资金,切实解决老百姓孩子“上学难”问题,让那些真正上不起学的适龄儿童回到学校,接受完义务教育,甚至上完大学。

二是积极争取资金,对山门口村小进行了维修。

三是帮助村小解决饮水难问题。三圣寨村村小地处偏远农村,师生饮水困难。今年镇政府在学校附近该校点打了一中机压井,切实解决了师生饮水

难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在新的教育经费体制下,教师待遇偏差,造成青年教师流失多,教师队伍极不稳定,严重影响教育的发展。

三是学校设施设备有些落后,部分教育器材急需购置。

四是农村学生家长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增多,缺乏家庭教育,影响儿童健康成长。

回顾过去,我们在教育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上级督导检查为契机,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真抓实干,团结协作,努力促进我镇的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中共禄市镇委员会

禄市镇人民政府

2008年12月11日

篇2:禄市镇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情况汇报

胡市镇地处天门市东北边缘,东面与汉川市相连,北面与皂市镇、南面与卢市镇、九真镇毗邻,辖区人口3万余。2007年胡市镇中心学校实行一校制改革后,下辖胡市初中、胡市小学、杜并山小学、新民小学、陈集小学共5所分校。几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采取多种措施,改善了全镇各分校,特别是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管理水平,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一、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们通过各种渠道争取资金100余万元,全部投入到全镇5所学校的维修建设中,使全镇整体办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初中分校占地4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和学生宿舍楼的改造维修,使初中学生有了舒适的食宿环境;胡市小学寄宿生综合楼的兴建使胡市小学的寄宿生迅速增加;杜并山小学的食堂建设和陈集小学的食堂改造,成功地解决了学生中午在校用餐问题;初中分校又投入一定的资金打了深水井,彻底改善了师生生活用水。胡市小学为了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将教学楼门窗和校门进行了改造,新民小学办公楼和厕所进行维修,整体办学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二、加强支教力度,均衡师资资源配置。

为确保区域内师资资源均衡配置,探索出了人才流动的有效途径。2009年秋季,初中分校派出7名骨干教师和领导到杜并山小学和新民小学实施走动教学,为村小教学提供了 1

师资保障。

三、教学教研质量逐步提升。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主旋律,多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教研促发展,围绕质量抓教学,围绕教学抓教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连续三年荣获镇“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和市“最佳文明单位”称号;教师有12人次获国家级奖,20人次获省级奖,42人次获市级奖;学生有10人次获国家级奖,12人次获省级奖,28人次获市级奖。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惑。

1、全镇教育教学质量纵向比较虽略有提升,但与兄弟乡镇相比还有一段距离,还不能满足上级领导的和人民群众的要求。

2、历史原因学校布局调整不够合理,学校建设相对滞后,中小学学生流动过大,这些因素也极大程度的制约了师资力量的合理利用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师待遇微薄。学校实行“一费制”后,可用经费极其有限。

4、市有关义务教育学校划片招生,就近入学不准招择校生的政策不能落实,造成乡镇之间、学校之间的无序竞争,抢拉生源,导致胡市这个边缘地区生源大量流失,造成我镇初中和小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生数严重不足,资源浪费。

5、师资缺乏,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如英语、体、音、美等学科教师普遍缺编。我镇有近20年没有进教师,许多学科已后继无人。

6、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投入不足,设备数量偏少,不能满足教师使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辅助教育教学。

五、需请市教育局研究解决的问题

1、市教育局对胡市这样的边缘薄弱地区学校的相关招生政策要予以倾斜,严禁外乡镇来我学区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招生,规范招生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均衡生源,解决农村学校分布不均,结构不优,人心不稳的问题。

2、学校公用经费不能按学生人头数下拨,要以乡镇和学校为单位下拨,让学校能正常运转,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达到规定的建设和配备标准,实现各校办学条件的标准化。

3、师资配备均衡化。本着各地各校的教学实际,分别核定不同学校教师编制,以适应教学的实际需求,对边远地区要加大选派支教教师,补充师资的缺口,对象我们这样相对落后的地区,教师的培养、培训、定期交流和对口援助、帮扶形成制度,逐步均衡配置师资,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篇3:横市镇中心小学开学工作汇报材料

2012年9月17日

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关怀支持下,经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横市镇中心小学开学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呈现出“师生到校齐、教学起步快、安全无事故、收费零违规”的良好局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横市中小人时刻牢记着这一古训,满怀激情,有条不紊的做好了本学期开学的各项工作。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不断提升办学品位,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本学期我校认真贯彻县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严格规范学校管理,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夯实基础,为构建宁乡西部品牌学校打下坚实基础。

1、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档次,密切配合各级政府建成了新的教学楼,完善了多项教育设施的配备,切实改善了办学条件。学校行政组一帮人利用暑假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搞卫生,搬桌椅。保障了工程如期完成,为开学工作顺利开展尽了最大的努力,我们还紧密配合镇中心校完成了幼儿园的搬迁工作。

2、建设团结高效、凝聚力强的教师队伍和领导班子。在中心校完成了教师聘任后,我校立即行动,大手笔高标准在全镇招聘教师。为打造一流的教师群体,作好了铺垫。

二、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各项工作落在实处

我们于8月29日,召开了关于严格规范办学行为的专题会议,传达了县局以及镇中心校有关规范办学行为的会议精神,重点落实班级质量、班额控制等工作,坚决杜绝家教家养、乱收费乱征订等不良现象。我校严格按照县局指定的推荐书目订购教辅用书,严格按照物价局的标准收费,严格规范收费行为。所有的收费都在家长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未出现投诉事例。

我校还与中心校签订了规范办学行为责任状,同时我校的每一位老师均与学校签订了规范办学行为承诺书。

三、严抓安全卫生工作,确保师生万无一失

1、安全工作方面

(1)学校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本着求真务实精神,把安全工作纳入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开学前,学校行政组领导以陈石峰、陈益民为主先后于8月28日和8月30日

对学校建筑、教育设备设施的安全隐患进行了解两次排查,并认真摸底了学校周边环境安全的有关情况。

(2)“生命不保,何谈教育”。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安全工作,以“彻底消除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确保万无一失”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安全管理网络,切实加强安全教育与管理,保证师生安全。在第一轮排查后,学校安排专业人员对电路、餐饮设备、防护栏等设施进行了整修整改。开学初我校对全体学生进行一次交通、防火、防电、防雷等的安全知识教育。在各级会议及工作分工、布置中时时不忘安全工作。每次必讲安全工作,使每位教职工时刻绷紧这根弦,使安全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各班结合日常行为规范及养成教育全面开展安全教育,规范学生行为。

(3)在食品安全方面,我校规范采购、运输、贮藏、清洗、烹饪等全过程,无闲杂人等参与其中,并且每天有专人负责检查、记录。后勤部积极配合各级部门,办理了餐饮许可证,出台了一系列的食堂管理制度、后勤工作计划、后勤人员工作要求等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我校的食堂和商店均由学校后勤部进行专人规范管理,无对外承包的现象。

(4)同时,我们在学生报到注册时,各班清理造册并登记了学生来回学校的出行方式,并与接送学生司机和学生家长签订了责任状。从9月3日起,我们的教师便正式分组进行接送学生车辆的护导工作。每组由两个行政组成员和四位老师组成。早晨6点10到7点50,下午从2:30至5:30。

2、环境卫生工作方面

学校先后组织男教师于8月24、30日修剪了校园绿化带、清理建筑垃圾、清扫公区卫生、整理教室、办公室、功能室等。给学生一个温馨清洁的开学环境。我们还分别于9月1日、9月5日和9月11日,组织了全校学生进行了彻底的大扫除。

四、认真落实常规工作,教学秩序井井有条

1、在镇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我校迅速着手思考新学年的各项工作。立即召开了学校行政组会议,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并进一步修订学校工作计划,积极讨论教职工分工分课,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紧接着便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校长的学校工作报告鼓舞士气,催人奋进。在学校工作计划的统领下,各部门计划纷纷酝酿成文,并在相应的范围内,进行计划宣讲,落实相应措施。

2、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教育政策法规,进一步增强依法治教的自觉性。认真贯彻执行宁乡县教育局相关会议精神,坚决做到“三个严格”:一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国家标准开

齐、开足、上好规定课程;二严格控制课外作业量,注意体现作业的活动性、趣味性、丰富性相结合的原则,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严禁用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来惩罚学生;三严格控制班级学额,加强学籍的规范化管理。

3、9月1日学生报名注册,9月2日上课半天,9月3日按课表正式上课一天,学生在校早中餐。从9月2日起各项工作均按正常时间作息。导护、红领巾值日到岗到位。9月6日我们还进行了学校教师日常工作自查。教师的学科计划均已完成,并备足相应的课务;同时教导处正筹备开始进行新教师汇报课及见面课的高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4、我校的选修课程活动已作了妥善安排,全校共开辟了二十二个选修课程,从本周二起开始报名,正式开展活动。学校各室已全部投入使用。

5、我们借新教学楼投入使用的契机,充分改善宣传阵地,努力营造校园文化的外在氛围。我们决心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在教室布置方面,特别是班务栏、队角、评比栏、公示栏的位置、尺寸、图案、色调等方面,我们既注重和谐统一又彰显个性,我们于9月7日进行了班容的布置评比。我们还开辟了张贴栏、评比栏、星光灿烂、教师风采等八个宣传窗口。我们对办公室、各功能室的布置进行了统一规划。各个宣传橱窗使学校焕然一新,充满浓郁书香气息,成为校园内的一道道靓丽的风景,让它们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心灵。

五、积极开展主题活动,各项活动精彩纷呈

我校就 “中小学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月”和推普周等活动,以少先队大队的名义,发布了倡议,并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和详尽的实施方案。9月1日,我们集中组织了三四五六年级学生收看了《开学第一课》,一二年级学生放学后回家收看重播,同时我们还组织学生积极撰写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并开展了观后感评比活动,将优秀的作品专栏展示。9月5日,组织全校师生利用第一节课时间进行了升国旗仪式、举行了开学典礼和教师宣誓大会。这些活动极大地鼓舞了人心激发了斗志,让人心潮澎湃奋发向上。

篇4:禄市镇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我受镇人民政府委托,就我镇2004年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向主席团做一简要汇报,请予审议。

2004年,镇政府始终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在税费改革各项镇级收入锐减的情况下,力保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通过压缩非生产性支出,引进业主垫资修建,争取项目支持等途径,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在优化办公条件,道路建设,场镇改造,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为推动镇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改变禄市城镇旧貌起到了良好推动作用。

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今年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优化办公条件,树立良好对外开放形象。

为改变政府办公场窄,办公条件差,影响禄市对外开放形象的现状。通过多次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引资30余万元在禄市大道建设农业服务中心,旨在带动大道建设步伐,引导“工”字型场镇快速建成,拉动经济发展。通过精心筹划,认真实施,于9月底投资70余万元的农业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吸引了附近村民到大道建房、办企业。目前已有住户200余户,多户农业养殖加工企业落户大道两旁,大道区位优势日益明显。

(二)、完善农村道路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禄市地处偏僻,交通闭塞,通过几年的努力,禄市交通现状已有了很大改观,禄市大道除寨梁子段已全面硬化;农村公路实现村村通,甚至社社通。各村各社基本实现了院院通水泥路石板路,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良好推动和促进作用。

今年,镇党委政府又启动大道建设,投50余万元,开挖土石方量30000余方,手摆片石12000平方。目前,寨梁子工程基本完工,初步形成泥结石路面,搁置7年之久的遗留问题得以解决;同时,政府加大了乡村道路整治力度,重点对走马岭、棕树坪、凉水井、小驴山、大坡老等10公里村级公路按照农村道路建设技术规范要求进行了重点整治维修,9月份顺利通过省市验收;走马岭、山门口、月亮坡等村进一步延伸了院院通工程,至此全镇各村基本实现了院院通;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了环山公路建设,为赶工期,工人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战晴天,斗雨天,开山戳壁,奋战3个月,投资150万元,里程长达3.5公里的一期工程顺利完工,二期工程即将启动。

(三)、强化城镇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1、盘活土地,吸引附近农户到城镇建房落户,扩大了城镇规模。禄市大道“工”字形场镇初具雏形。

2、硬化下场口,农贸市场的街道。投资50余万元对群众反映较为强烈、影响镇容镇貌的农贸市场及下场口进行了硬化。

3、建设农民新村,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在山门口、分水岭、月亮坡一带,引导农户启动户办工程,建设农民新村2个。2004年已完成户办工程283户,新村入住户100余户,实行“五改”户83户。极大改观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四)大力兴修水利,做好人饮解困工作。

在场镇及分水岭村红光片区建设了自来供水站,解决附近居民5000余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同时,在六水沟、山门口缺水地区启动了“红层找水”工程,补助资金,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帮助100户贫困缺水户打井取水。基本解决了全镇人畜饮水难问题。

二、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一年来,镇政府在人大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和监督下,不遗余力,时刻不忘发展,把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列为头等实事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想尽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确保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如期完成。但也还存在建设资金严重匮乏、进度缓慢,负债经营多等问题,面临基础设施薄弱,建设任务重等诸多困难,群众愿望要求高,而政府投入后劲不足,有心无力,受经济现状所限,很多事情是想办不能办,与群众期望值还有一定距离。

篇5:磨市镇“三万”活动总结汇报材料

磨市镇“三万”活动工作总结

自全省“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启动以来,我镇“三万”工作迅速启动,科学部署,有效落实,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磨市镇地处长阳县城东南,东邻宜都,西接本县大堰,南连宜都五眼泉、聂家河,北与本县龙舟坪接壤。镇域面积226.5平方公里。辖12个村,农村人口8346户,27986人,劳动力18456人。耕地面积30375亩,其中旱地21784亩,水田8591亩,另有山林22万亩,库区水面5万余亩。

二、工作进展

自新一轮“三万”活动开展以来,驻我镇的12个工作组在第一时间下到村级,坚持驻村开展活动。撰写工作日记12篇,积极走访农户5097户,慰问困难群众243人,发放慰问金48500元。

截止2012年3月8日,我镇已完成疏洗沟渠3条,总长450米,疏挖堰塘43口,完成土方2580方,新建抗旱水池26口。整个工程总投资224.40万元,其中三万工作组帮扶27.00万元,农村“一事一议”筹资159.38万元,社会捐赠2.02万元,捆绑农业项目资金36万元,没有出现资金缺口。

三、具体做法

(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宣传发动,全力推进 镇委、镇政府坚持把开展“三万”活动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高度重视,周密部署。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三名副书记为副组长、其他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三万”活动领导小组,同时组建了宣传材料、技术指导、检查督办等三个工作专班,工作任务明确到组,明确到人,保障了“三万”活动的顺利开展。全镇制作条幅10幅,张贴宣传标语60条,加大了宣传力度。明确了49名镇级干部包村联片责任,形成了党政班子齐上阵,干部群众齐参与的责任机制。村组是具体工程建设的责任主体、管护主体,谁受益谁建设谁管理。同时要求镇驻村干部到村开展工作,工作情况一周一汇报,半月一总结,检查督办组定期下村督办,及时掌握各村进展情况,做到了“三个到位”,即人员安排到位,资金筹措到位,项目落实到位。在全镇上下形成统一的共识,为“三万”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

镇领导多次深入第一线,实地调研挖塘堰、疏沟渠等工作。各工作组吃住在联系村,深入农户了解情况,促进“三万”活动深入开展。村民挖堰塘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去冬今春以来,村民挖堰塘活动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二)明确目标,细化措施,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本次“三万”活动的重点是整治农村水利工程,即整治维修塘堰、兴建抗旱水池、疏挖沟渠。磨市镇党委、政府突出工作重点,从五个方面扎实推进“三万”活动工程建设。

1、结合实际、科学规划。镇“三万”活动领导小组对 2

全镇水利工程现状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后,结合实际制定磨市镇制定了《磨市镇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工作方案》。各村结合全镇实施方案,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的原则,在驻村工作组的指导下,结合农村产业发展和环境整治需要,制定本村的活动实施方案。

2、“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镇委、镇政府同各驻村工作组、各村一起,群策群力,多渠道筹措资金。利用 “一事一议”政策,把造福村组百姓的这项水利工程作为“一事一议”项目上报实施。验收通过后,可获得“一事一议”的奖补资金159.38万元。以“三万”活动为载体,深化民企联村,宣传号召民企以资金帮扶、项目资助等多种方式参与到活动中来,有三家企业帮扶资金物资计2.02万元,帮助解决了物资短缺问题。同时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组织受益农户出工出劳4450个,解决整修堰塘的资金问题。乌钵池村4组65岁的村民毛文云,主动借来水泵将堰塘的积水抽干,然后每天战斗在工地;杨万军、肖发坤等村民,放下手中120元一天的打工活儿,积极投入到挖堰塘的活动中,一干就是十多天。据统计,村民参与挖堰塘活动近百人次,义务投工500多个,确保了工程进度和质量,为“三万”工作注入强大的活力。

3、创新举措、强化质量。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期间做到“五个结合”。一是堰塘整治与配套渠系清理疏挖、田间管理相结合。峰山、玉宝、花桥等三个村兴修了三条水渠450米,与堰塘整治进行配套。二是堰塘整治与产业发展 3

相结合。柳津滩、乌钵池、多宝寺等村,在柑桔、茶叶、油茶等产业示范园整治堰塘,解决了相关产业抗旱用水问题。三是抗旱水池与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农田灌溉相结合。花桥、玉宝、黄荆庄、乌钵池、救师口、多宝寺等村兴建了26个抗旱水池,既可抗旱保农田灌溉,又可解决4500人的饮水困难。四是堰塘整治与村庄环境整治、绿化结合。芦溪村通过整治堰塘,村庄环境治理好了,起到了美化作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对需要整治的堰塘,既保证实用的需要,又节约投资成本。科学组织施工,合理安排施工工期。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既让群众积极参与建设,也让群众加强监督,挖的塘、整的堰要有水装、能装水、水能用。确确实实让广大农民感受到惠农政策的优越性。

4、明确程序、严格验收。实行三级工程验收制度,各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对工程进行自查;镇“三万”办组织驻村工作组和水利技术人员对所有工程进行核查;核查通过后报县级申请验收。在上级验收专班验收合格后,支付工程款项。凡工程验收不合格的,坚决返工,驻村工作组不得撤离,直至工程合格为止,确保工程建一处,成一处,受益一处。

5、建立机制、管护到位。在开展塘堰整治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村组和群众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和长效管护机制,确保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得起、用得好、长受益。经过走访和调查研究,全镇实行两种并轨的管理模式:一种是由村委会与受益中心户签订管理协议的模式。堰塘受益户在20户以下,4

并且受益户相对分散的堰塘,村委会与堰塘所占责任山、责任田的农户签订协议,堰塘所有权属村委会集体所有,受益中心户负责堰塘的清洁维护和安全维护,定期组织受益户开展清沙除淤等工作。第二种是供水协会管理模式。堰塘的受益户在20户以上,受益户居住比较集中,就成立供水协会,村委会与供水协会签订协议书,堰塘权属村委会,供水协会建立供水管理制度,由协会按照制度对堰塘实施维护、维修及其供水设施的综合管理。

以“挖塘堰、强基础、惠民生”为主题的“三万”活动牵动着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承载着广袤田野的绿色希望。我们一定会继续总结上阶段工作中的不足、发扬好的经验和方法,提振精神,扑下身子,打一场漂亮的水利建设大会战,向组织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为争创磨市镇跨越发展新业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磨市镇“三万”活动领导小组

篇6:新市镇中心小学教学视导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校现有教职工65人,26个教学班(包括学区),共有学生1107人。本学期,在县教育局的领导下,在镇教育党总支的指导、帮助下,我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以全面发展为宗旨,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个中心,加强常规管理,突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特色,充分调动全校教师教学教研积极性,努力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稳定和谐的发展。应当说,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能立足学校的实际,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目标,努力提高教学常规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现将我们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规范课程管理,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1、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今年,我校严格按照《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方案》开设课程,在师资相对短缺的情况下,我们优先配齐了体、音、美、信息技术、地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等薄弱学科的教师,把薄弱学科教学常规置于评价范畴,计入教师个人量化考核之中。学校领导组成巡查小组,不定期检查教师是否按照课程表上课,决不允许有随意增减课时现象的发生,教师如有特殊事请假,要由教导处调课安排,否则视为旷课。

2、开发学校课程,整合综合实践课程资源。我们在三、四年级开发了《硬笔书法》课,在五、六年级开发了《黄河》课,并且根据不同年级编写了讲义,教师有备课,学生有活动材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从“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三个方面挖掘活动内容,来充实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二、努力推进“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为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真正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角色的转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我校按照县教学视导的“示范课”“观摩课”“同科异构”课堂教学要求,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成立领导小组,领导做课堂教学的领头雁。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为核心成员的学习型课堂教学领导小组,研究并制定了各种学习型课堂教学实施方案,建立了领导听课、研讨制度。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深入教学一线,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与研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带头人的辐射作用,每位带头人每学期至少上2节示范课,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2、规范课堂改革的管理。学校制定了《新市镇中心小学课堂评价办法》,细化课堂教学的环节,明确教学模式,形成各学科的授课特点。(如:语文突出两读两写;数学问题提出的价值;

英语口语表达)确定每周三为课堂改革研讨时间,确保课堂教学改革沿正确的方向发展。每次教研活动都围绕一个专题,突出一个重点,解决一个问题,集思广益,协作解决。

3、实行集体备课,使之成为制度化。各教研组每周至少活动一次,每次活动时间不得少于 1小时。各教研组集体备课避免走形式、走过场,着力提高备课质量。交流制定导学案。从今年上半年,我校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尝试使用集体教案。

4、倡导写教学反思,不断积累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我们倡导教师积极撰写教学反思,记载和积累实验工作中的体会、经验和资料,尤其要认真写好每篇教案使用后的小结反思。

三、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用“成长档案袋”来评价学生。我校不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注重结果,更关注过程。用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的点滴进步。坚持多把尺子衡量学生,根据学生的闪光点,表彰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基本做到年终表彰“每人一张奖状”。不单纯以考试成绩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改革“三好学生”评选办法,对学生的评语体现个性化和鼓励性。采用多种方法评价学生,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健康、快乐地发展。

四、走“科研兴教”之路,创科研强校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兴校之本,我校始终坚持走“科研兴师、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之路。

教育科研工作始终摆在学校发展的首要位置。教育科研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学校工作计划。校领导不仅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而且带头参加教育科研、承担课题研究任务,力争使自己成为领导科研工作的内行。我校在教研方面由5名老师申报了县级课题,多名教师所写论文获县市一等奖.以上是我校在教学教研工作中取得的点滴成绩,当然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也面临着许多困难,一是教师老龄化,骨干教师偏少;二是教师的教育理念、业务水平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三是学校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相对落后。但是,我们相信,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与帮助,有兄弟学校的友情支持,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困难与不足。

篇7:禄市镇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

根据大会安排,我就代市镇新农村建设情况作如下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代市镇设置5个办事处,辖49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431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5000人,非农业人口2万人)。耕地面积4.3万亩(其中田3.2万亩,土

1.1万亩)。代市镇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围绕“思想大解放、土地大流转、结构大调整、基础大改善、素质大提升、收入大增长、面貌大改观”七大目标,于2009年10月启动了涉及大田、百店、龙山、岳庙、偏马、五桥、六桥、金堂、卫桥、金山等10个村的新农村建设。在整个新农村建设中,主要实施了 “五大工程”。

一、基础设施工程

通过整合土地整理、扶贫连片二期开发、小农水及新村建设等项目资金,对10个重点村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改善,总投资2500余万元。完成土地整理1.2万亩,新修水泥路4.3公里,硬化公路13公里,修油路11公里,便民路100公里,新修蓄水池30口,整治山平塘31口,新修山平塘5口,新修渠道1万米,囤水田15处。经过以上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居住条件,为农村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农民收入的大增长创造了 1

条件。

二、产业发展工程

通过土地大流转、劳动力大转移、业主大培育等措施,由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对土地整理项目区12000亩土地实现了集中流转。重点从重庆等地引进了有资金、技术、市场等有实力的业主13户,培育本地业主11户,业主带动地方群众1300余户,大力发展产业,形成了20公里产业带,种植经济作物26000亩,其中发展莲藕10000亩,海椒10000亩,龙安柚3000亩,韭菜等蔬菜3000亩,粮经比例由7.5:2.5调为3:7。农产品主要销往重庆盘溪市场及重庆、南充等各大超市。同时经过引进业主,争取项目支持,发动农户,改造和新修了农村圈舍近300处,大力发展了以生猪、小家禽为主的畜牧产业;并加大了转移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输出。通过这些举措,预计重点村农民年人均收入的增加将超过2000元。

三、人居环境工程

我们围绕“五统一、五结合”的思路,即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实施、统一结算,注重把风貌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农村村庄建设、农村生态建设、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素质的提升有机结合起来,投入1500万元,对全镇13个村,1200余户近30万平方米农房及地面进行了综合整治,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在抓好大面积农村风貌综合整治的同时,我们采用“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农户自建、政府配套”的办法,集

中打造了岳庙、大田、偏马、龙山、百店、五桥六个农民集中居住点。在集中点的打造上,我们将新建房的规划设计、建设与农村旧房的打造有机结合起来;把拆除旧房建新房与节约用地,为小城镇建设用地争取指标有机结合起来;把小城镇经营收益反哺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的改善有机结合起来,效果非常明显,群众非常满意。

四、农民素质工程

通过“挂、包、帮”活动及广安区委、区政府组织的中央一号文件和新农村建设宣讲活动的开展,加大了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及政策、法律法规的普及,以及农村实用技术的普及,使新农村广大群众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的提升,乡风文明进一步形成。

五、公共服务工程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充分运用好上级专项补助资金,同时加大了镇本级财力的投入,对10个新农村的村级活动室、村级卫生站、农村书屋、便民超市、农村警务室、健身活动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了全面建设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篇8:禄市镇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弘扬传统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

新市镇中心学校

新市中心学校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部署、早安排,在全镇所有中小学广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让诵读经典之风充满校园,影响社会。活动的开展,有力推进了各校素质教育,对提升师生精神品位和人文素养,不断深化“高品位校园,高质量教育,高素质队伍,彰显学校文化特色”的目标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中心学校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中心学校高度重视,成立了新市镇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中心学校校长张少波为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教研口工作人员和各校校长为成员,其中教育管理员负责日常工作的落实。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学习上级有关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文件,领会精神,统一认识。通过学习,认识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精神的重要举措,是继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切实提高各校德育工作实效。

二、整合资源,凸显特色近年来,我们充分运用现有的条件,发挥环境育人功效。践行“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着重加强了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狠抓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为了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常规化管理,中心学校在年初就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纳入课时计划,进入课表,由专职教师进行授课。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人手一册。努力做到诵读与践行并举、环境氛围浓厚、教育评比经常,从而达到传统文化在各校教育教学中的可持续性发展。

1、营造浓厚教育氛围

新市镇各学校在校园内各种建筑,诸如主干道和走廊、院墙上做文章,充分发挥建筑文化、塑像文化、楹联文化、篆刻文化、园林文化等民族传统文化,如前湾小学将国学经典名句、校史校训与墙体文化紧密结合,一进入校园诗词歌赋充溢眼帘,古色古香的教育设施之间散发着浓郁的国学气息,让学生在休闲娱乐、举手投足之间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2、开设国学校本课程

在开设国学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各中小学本着分学段有序稳步推进的原则进行,将经典读物引入课堂,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在各年级段形成了独特的授课模式。

一、二年级:主要以故事带讲,联系生活实际,熟读成诵。

三、四年级:自读自悟,悟中求实,导读成诵。

五、六年级: 温故知新,升华内涵,吟读成诵。七、八、九年级积累感悟,提高品位,了解内涵。各年级组按照自己的教育模式授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开始国学校本课程上,火青中学、前进小学能够持之以恒,并经常开展评比活动,前进小学的学生不论是就餐、就寝、上厕所都排着整齐的队伍,背诵着唐诗宋词,这些场面已形成了该校的基本特色。各学校通过国学教育校本课程的开设,充分开发了学生的个性及潜能,全面实施了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了课程改革。

3、国学渗透各个学科

各校将“国学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如钱岗中学和新市镇小将古诗文与语文教学水乳交融,古典名题丰富数学课堂,剪纸艺术、国画绽放于美术课堂,民乐旋律奏响音乐课堂,墨海书香飘溢写字课堂等等。力求通过构建丰富的课程体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主义精神。钱岗中学的思想品德课上,教师通过大量具体唐诗宋词篇目,讲解了唐诗宋词所包蕴的人文精神,表现出的对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对人类遗留下来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对社会发展和学生人格塑造具有永恒的价值;学生通过品读、吸纳这些文化内涵,决心弘扬和培育这些精神,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4、注重熏陶潜移默化

钱岗小学和邓棚小学利用学校展板开设“一分钟课程”,精选《弟子规》《三字经》、古诗词、儒家经典、格言警句等,每天在展板上更新展出,让学生在进出校门的短短一两分钟里,受到润物无声的文化熏陶。每天的校园音乐还融入中国古典名曲,让学生在古典乐曲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配乐唐诗朗诵设置为上下课铃声,让国学伴着学生上课、下课,陶冶点燃学习激情。文学经典凝聚了祖国的传统文化。火青中学还利用国学课让同学们欣赏《三十六计》《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文学经典,重在使学生学习、挖掘蕴于其中的人文价值,重在给学生精神上的鼓舞与启迪,并得到艺术形象的教益,从而对孩子们的人生输送正能量。

三、长效机制,扎实推进

为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中心学校建立健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监督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要求各校各班级和广大师生,“经典诗文诵读”要做到三“不”:不以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孩子,注意孩子个人的纵向发展;不是所有的经典诗文都适合诵读,特定年龄的孩子应该读特定的内容;不刻意追求学生读懂,力戒“字字落实”、“句句落实”,注重熟读成诵、贵在积累。为进一步调动积极性,建议各校建立学生诵读激励机制,将古诗文诵读纳入“体验成功行动”。各校将精选的古诗文按顺序编号,印制《古诗文经典诵读步步高》记录本。学生会背某一首古诗之后,由老师在记录本上签名,按照“只奖励,不强求”的原则,凭学生的意愿和能力诵读,培养兴趣、爱好。通过国学教育长效机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目前,我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影响力还较为局限,未来,我们将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框架优势,将活动延伸至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横向到底,纵向到边,不留死角。总之,新市中心学校决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打实的开展,不做表面功夫,真正把经典与现实相熔接,感受与践行相结合,引导学生行为,提高文明素质,打造氛围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校园。

(张少波 王春元)

(以下为新市镇各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图片)

图为前湾小学传统文化教育长廊

图为新市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益讲堂现场

图为钱岗小学古诗韵律操比赛现场

图为新市镇小教师传统文化舞蹈比赛现场

上一篇:小班自主性游戏记录下一篇:大二学生暑假实践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