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考备考策略

2024-06-30

历史中考备考策略(精选6篇)

篇1:历史中考备考策略

2016年中考历史复习备考策略

各位很高兴能和各位老师一起交流分享我校中考复习备考策略。这其中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也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建议。

下面我两个方面来介绍我校的备考策略:

一、研究考试说明及试卷——把握中考方向;

二、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复习落到实处。

一、研究考试说明及试卷——把握中考方向

历史学科的中考命题注重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说明》还特别强调:中考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要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中外关联,近现贯通,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这些给我们的复习备考指明了方向。

分析研究近几年河北中考说明及试题,我们不难看出:中考试题越来越注重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考查再认再现低层次能力的试题数量逐渐减少,运用学科思维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高层次能力的考查力度逐渐加大。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更高。具体表现在:

1.试卷中材料题的数量、字数加大。选择题中大部分的试题都以材料形式出现;非选择题中每题所选材料也都在两段以上。10、11年的13题题干简单明了,考查知识点的再认再现,而14年13题,则以材料的形式出现,要求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能力要求更高。

2.此外,阅读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同样问题,不同的阅读,难度有提高。如2013年14题和2014年13题,它们考查同一历史事件,但后一题较前一题阅读量更大,难度增加,根据材料回答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 PPT 3.重视对教材知识的拓展和课外知识的考查

中考的命题指导思想之一是“不拘泥于教材”,近几年的中考中,所选取的材料涉及到一些教材中从未提及的内容,如15年18题试题要求考生在全面、准确解读材料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分析其原因、特点、影响等,这种既考查教材但又不失灵活的题目大量出现,要求我们在复习备考时不拘泥于教材,又不能脱离教材。

这些变化告诉我们:只教教材的“唯教材论”和题海战术的传统教学和复习模式,显然难以适应中考的变化趋势,在历史复习中,应以教材为依托,设置新情景,补充新材料,在解决问题中考查对知识的掌握。鉴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在复习课中就应把这些落到实处。下面我具体介绍一下我校的复习模式。二、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复习落到实处

依据考试说明要求以及宣化区中考历史复习方向,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校中考复习分三阶段进行。PPT 一轮主题复习;二轮专题复习;三轮关注热点,全面演练。(一)一轮主题复习——重基础,重联系

一轮主题复习以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等为指导,以通史为线索、分单元,分章节,依据课程标准和考点要求复习,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夯实基础,培养基本技能。整合教材内容时,既要注意知识之间的时序性和整体性,又要在整合过程中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因此在主题复习时,应注意:

1、注重主干知识的复习。

中考试题着重关注的是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我们在复习时首先要依据课标,对主干知识给与足够的重视。主干知识是指对历史进程能够产生广泛影响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制度等。在主干知识中应特别加强对“原因”、“影响”的分析。它们往往是命题的“亮点”。如2016年27、28、30题都涉及到主干知识的背景、影响。

2、把复习课与新授课区分开,主题复习要有深度。

现在有些课堂出现新授课面面俱到夹生饭,复习课简单重复炒旧饭,因此,主题复习时,除了注重夯实基础外,还要深入挖掘教材,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应上出复习课的深度。

如在复习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时,我们注重挖掘教材中知识的联系,同时也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思考等不同方式,多角度构建知识的联系:每课内小标题与小标题之间的联系,每一主题内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小标题、课与主题之间的联系。

教师在学生讨论总结展示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给出结构图,从这个结构图中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本主题内小标题与小标题,课与课,小标题与课之间的联系,也能体现出我国改革开放的特点:由农村到城市,由经济到其他。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找出本主题与其他主题之间的联系,深入挖掘这些联系,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事件的前因后果,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通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落实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为二轮复习打下基础。

3、主题复习要突出主题的特征,加强情感教育

主题复习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联系,还要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感受历史的时序性。如在复习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时,要抓住“兴起”这个主题特征进行分析。这一“兴起”:既包含着产生,又包含着力量的弱小到壮大,也包含着有了优秀的领导集体和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

通过对这一特征的分析,让学生感受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艰难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共产党不断纠正自己错误的过程。利于让学生感受历史的时序性,更具有情感教育的价值。

(二)二轮专题复习,中外史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提升能力。

二轮专题复习,要在一轮主题复习的前提下,重新组合教材,进行知识归类,以专题为载体,加强中外史联系,形成大历史观,全面把握历史知识。

由于课时有限,我们将精选专题,最终确定了以下专题:ppt 专题复习不同于主题复习,它要求纵横结合、中外结合,同时,需要培养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能力、高度归纳能力。针对以上情况,我们依托学校的“五环课堂教学”打造复习课堂,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题作用。下面我以《美国发展史》为例具体介绍一下我校专题复习的模式。

第一环节是【情境预设、导入复习】在这一环节利用视频、材料图片、或教师讲解等方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重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是【任务呈现,明确目标】在这一环节,我们依据《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制定复习目标,学生齐声朗读,了解本节课的复习目标,PPT 对课堂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第三环节是【梳理知识,落实目标】在这一环节,我们主要是纵向联系和横向归纳相结合拓展历史 2 宽度和深度。

每一历史事件都前后发展、依次交替,所以按时间轴纵向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串联起来,有助于学生对美国史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整体知识。课前学生按时间顺序对美国发展史的有关史实进行纵向整理,并把对应史实填写在时间轴上。

课上学生展示填写成果。这样既起到检查的效果,又可以规范学生的书写。

在纵向整合知识后,根据历史知识多样化特点,我们又从横向上拓展知识。美国的发展在内容上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理清同一时期各方面知识与美国发展的关系,以及对世界的影响,达到知识的多元化。同时也要注意从全球史观上认识历史事件。这一部分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每小组根据问题,对美国发展史的有关史实进行横向整理,并把答案完成在学案上。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书写的训练。

在梳理完知识后,第四环节【当堂检测,检验目标】在这一环节首先依据考试说明紧扣专题内容,参考各省市中考题从经济、政治、思想等多角度精选习题,达到强化训练、掌握方法的目的。学生课上自主完成,检验复习效果

第五环节【总结提升,形成认识】在这一环节依据三维目标,带领学生重温课堂的内容,构建知识框架,总结提炼,形成共识。升华感情。以上是我校专题复习的模式。

(三)三轮关注热点、全面演练——掌握方法,优化训练。这一阶段的复习,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回归课本,查漏补缺。中考试题源于课本,在中考前学生必须回归课本,吃透教材,熟悉教材。

(2)关注热点。

当今社会重大时政、热点常常被用做中考命题的背景材料。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关注热点,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找准热点问题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点,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从历史角度出发分析现实问题。(3)精讲精练。

第一,精心选题。在选题过程中要注意:

①选题的依据是课标和《考试说明》,选题应以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的题型为主。注重一点多练多角度设问。如2015年28题第一问材料一中的“他”是谁?在复习中可以依据这段材料,换角度设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他在这次改革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结合材料概括他推行改革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这次改革过程有什么特点?同一个材料多角度设问,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拓宽学生历史思维的广度,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②注意多角度论证类试题的训练

多角度论证是这几年连续考查的题型,是复习中的重点。多角度论证题大致有以下几种:使用课本上的材料考查课本上观点;使用新材料印证课本上的观点;使用新材料概括课本外的观点。这就要求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运用学过的知识、形成能力去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这对学生综合能 3 力的要求非常高,在选题中应多予以关注,加强训练。第二,仿真训练。训练要采用限时、闭卷形式。

第三,上好讲评课。讲评时重点分析共性问题,总结学习方法。在学法指导上应注意: 1.指导审题

①明确“提问语”,如“是什么,有哪些,怎么样,原因、背景、性质、作用、影响、特点”等。②明确限定语,如地域限定语:“中国”“世界”“中外”等;时间限定语:“近代”“现代”“多少世纪多少年代”等。

③明确答题方向词,基本有三类:一是“依据材料”回答;二是“结合学过的知识”回答;三是“依据材料并结合学过的知识”回答。另外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带着问题阅读,重点“四读”:题首、中心句、出处、注释(或省略号前后的文字)。2.指导答题

①寻找答案。一是从课本中找答案,往往没有提示语或具体说明(如结合学过的知识回答);二是学会从材料中找答案,往往有提示语:阅读材料回答、依据材料回答、读材料回答等;三是从材料和课本中找答案,往往有提示语:结合材料和学过的知识。

②规范答题。在书写上,务必注意格式的规范,在字迹清楚。段落化。要点化。

总之,我们的中考复习要以课标为经,考试说明为纬,在全面布好的经纬网上,安排好考点,相信经过努力,中考我们一定是赢家。感谢大家的聆听!

篇2:历史中考备考策略

1.梳理专题知识。依据课标编排的各版本教材,都是专题式的。而教材是学生的依托,因此最好通过复习教材来梳理专题,进而巩固基础知识。所以一轮复习基本上就是专题复习(也有部分学校例外)。

2.培养通史意识。跳跃式的专题教学打破了时序性与整体性,而历史时间是构成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离开历史時间也就不存在历史,更谈不上历史思维。况且,考试大纲和中考选择题都是按通史体例编排的,故培养通史意识、构建立体历史很有必要。至少让学生知道一个时期或朝代的起止时间,某一时期最重大的事件和最突出的特征,注意三本必修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

3.注意史学理论。的《考纲》突出了唯物史观,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但也应适度关注新史观,特别是文明史观。了解基本的史学方法,如史料处理、史论结合等等。当然,高中毕竟不是大学,不需要过于专业和深刻的理解,但是在学习中需要渗透,至少知道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模式、基本方法和基本结论。

4.有效整合教材。(1)原则:一轮宜细,把书读厚,以求厚积薄发;二轮宜粗,抓主干和特点。记住基本史实,突出重大史实;理解基本结论,了解其他观点。(2)体系:“合纵”以梳理专题知识,“连横”以构建通史体系。(3)版本:以一种版本为主,便于学生把握;但也要多本兼容,尤其是其他版本中一些较好的材料、观点和表述。(4)选修:选择1至2本认真学习,为选修题做准备。建议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作为备选之一,一是可以补充两次世界大战和现代国际关系的相关知识,二是其对应的中考选修题一般都与教材联系紧密。其余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也可以用于补充或深化。

5.平时加强训练。(1)练能力:选择题需加大难度,强化理解运用;主观题应注意分层次,低起点、小坡度,逐步爬升。教学中可以典型问题(也可以是周年大事或热点问题)为小切口,做深分析或多元探讨。(2)练效率:鉴于文科综合背景下历史考试处境不利的现状,可以稍早进行文综训练。也可以进行历史单科的限时训练,或者题型的专门训练。选择题平均速度大约是每题1分钟,总共耗时不超过15分钟。主观题每题10至12分钟,40题费时可稍长。(3)练方法:以月考或联考为参照,及时反思;利用周末文综和单科周练进行调整,训练解题能力,熟悉解题方法。认真审题,找准方向;仔细阅读,获取信息;用心回忆,联系所学;做到“四化”(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术语化),规范答题。文综训练还需注意时间分配和答题顺序(先易后难或以学科为序等),通过多次经验教训的积累,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题答题方法。

篇3:数学中考备考策略

目前, 教育主管部门叫停了以往视为常态的延时辅导, 要求减轻课堂内外的学业负担问题, 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这多多少少让正在报考的初三教师及学生有些措手不及.教学进度的安排、教学计划的调整、测评与反馈等都不能按以往的经验进行.这对教师是严峻的考验, 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时间紧迫, 学生主动性不强的情况下如何突破, 这是我们的工作重心.我认为把握准确的方向、制定科学的备考策略是前提和保障.

二、中考指南

数学学科, “数学教材”是命题之根本, “课程标准”是命题之准绳, “考试说明”是命题之纲要, “沈阳考题”是命题之参照.因此在整个备考过程中, 我们会紧扣数学教材, 研读课程标准, 认真学习考试说明, 分析沈阳中考试题.

紧扣教材.梳理清楚知识点, 把握准应知应会.

研读课标.由备课组长负责, 把课标细化为双向细目表, 每周集备时间组织教师先分析课标, 各抒己见, 最后达成共识.为一轮复习定准星, 把好脉.

领会说明.应从四个方面来领会考试说明.一是了解考查的知识层面;二是看哪些知识点是灵活运用的;三是对给出的中考类型题一一仔细阅读;第四要看列举的例题的书写格式和步骤, 每个复习阶段至少要看一遍考试说明.

分析考题.近7年沈阳中考试卷的启示是注重基础、突出重点、控制难度、强调应用、关注衔接.今年中考命题趋势应是强化基础、提升技能、重视通法、杜绝偏难、关注创新.基于此, 我们制定“三力”备考策略.即教师合力、课改借力、方案给力.

三、备考策略

(一) 教师合力

备课组8名教师群策群力, 做到“五统一”:统一计划、统一进度、统一训练、统一资料、统一检测.目的是让团结协作的备课组发挥最大效力.

(二) 课改借力

我校2010年开始实施“导学帮教”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面对当前的减负增效是有一定优势的.首先我们将以往课上的学和练移到课前预习来完成.课前:以“课标细目表”为依据, 备课组成员按知识模块分工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通过字体变化实现分层教学) , 按教学安排提前一周完成初稿, 集体备课时研讨改进, 最后成稿复印, 上课前一天下发给学生, 内容全是双基和必考, 争取全员预习过关.课上:同学组内核对、个别帮教, 老师强调重点、规范格式、收集易错、当堂反馈. (依据数学中考的三大领域, 安排3位老师分别整理课本中的典型例题和习题, 并将其按复习计划中的课节数做成“当堂反馈小卷” (大约10分钟) ) 力争堂堂清.课下:分层作业.我们按9:1的难度比例自编跟踪检测试卷, 其中宋体字是全员过关内容、楷体字是学有余力的同学选作内容.每周一次过关小考.以沈阳历年中考试题为标杆, 由负责老师整理近7年的沈阳中考题, 将必考内容按知识模块整理成“周过关小卷”, 力争周周清.每周一次错题重考.由该模块负责教师将各班收集的错题统一整理成卷, 利用自习时间二次过关检验.间周一次模拟练兵 (3:00-5:00) .由负责老师查找与沈阳考试要点接近的其他省市的近年中考题精选组卷 (配有标准答题卡) , 个别小题换成学生曾经做过的错题 (三次过关) , 让学生尽早熟悉考试题型, 学会驾驭试题、掌控答题时间.

(三) 方案给力

1. 分工.

备课组长事先明确任务, 组员分工负责每课的“导学案”、每堂的“反馈页”、每天的“检测卷”、每周的“错题篇”、每段的“专题库”、间周的“模拟卷”.

2. 精细.

为了更好地落实备考策略, 我们在以下六方面做了精细的设计. (1) 备课组长提前制定了“课标细目表”, 让每位教师明晰中考数学148个考点; (2) 列出了“中考知识清单”提前下发给学生, 方便学生随时自检自查; (3) 编制模拟卷之前先制定“命题双向细目表”, 让我们自编的模拟卷更有效度和信度; (4) 每套模拟题都配有“标准答题卡”, 让我们的模拟练兵更加接近实战; (5) 备考期间重新规范了全校学生的“错题档案”, 更方便学生反思、积累和提升; (6) 我们还创编了“教师反思集锦”, 这里不只是课堂教学的成功与不足, 更有教学机智和学生的创新, 为日后教学积累经验.

3. 落实.

我们的课改课堂, 课上“练”、“评”、“考”, 课下“过”、“理”、“找”, 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时间上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知识梳理, 激发热情.

把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形成网络, 强调一个“实”字.

目的:明晰考点, 夯实双基, 知识组块.

做法:低起点、多归纳、快反馈.

经过系统的一轮复习, 应使学生努力达到以下要求:

(1) 能按中考考点清单说出重点题型和易错题型.

(2) 能熟练解答中考试卷中的基础题 (模拟练兵不低于105分) .

(3) 能注意解答过程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几何证明、概率等) .

关键:这个阶段要深钻教材与课标, 稳扎稳打, 千万别求快, 更不能好高骛远.

第二阶段, 专题复习, 树立信心.

以积累解题经验、形成能力为落脚点, 强调一个“精”字.

目的:突出重点, 关注热点, 讲究方法.

做法:精选择、多思考、重细节.

经过系统的专题复习, 应使学生努力达到以下要求:

(1) 学困生至少能解答综合题的第1问;

(2) 中等生至少能完成综合题的前2问;

(3) 优秀生至少能完成综合题的前3问;

(4) 尖子生力争满分.

关键:重视通性通法, 忌题海战术;对于典型的题目尽力做到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关注学生审题能力, 特别是把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符号语言的能力;强化错题本的效力.

第三阶段, 模拟训练, 平和心态.

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训练解题策略, 强调一个“细”字.

目的:平和心态、自信迎考、正常发挥.

做法:先测试、再讲评、后补偿.

关键:查漏补缺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学生非知识角度扣分的情况, 比如, 答错位置、审题不细、思维定势、计算不准、格式不规范等.同时帮助学生调适心理, 平和心态, 让他们放下包袱, 轻装上阵.

4. 情感.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生活中我们要多关心学生, 课堂上要多激励学生, 平时要多帮助学生, 让他们觉得数学老师是最可信任的师长, 是最可交心的朋友.那时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主动的学、快乐的学.也就是占用学生的时间, 不如占据学生的心灵!

最后注意考前两回归, 回归考点清单、回归错题档案, 再一次帮助学生扫除知识盲点.同时也给学生一个心理暗示, 我已准备好, 可以迎考了!

篇4:历史中考备考策略

文科主观性试题原则上“言之成理即可给分”,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人文方面的素养(不像解答理科试题那样死扣答案),以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更好地成才。中考历史实行开卷考试以后,设计开放性试题和开放性答案一直是其命题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例如,写小论文、写标语、让学生自己谈感想、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历史方面的宣传板报等,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中考历史的开放性答题在我们充分适应了以后,出现了一种误区,即在操作中出现了有“字”就给分的现象。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在考试中不认真审题、因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准确而盲目堆砌知识点的后果。事实上,有不少孩子在进入高中后,连基本的史实和常识都要靠翻书才能知道。

尽管中考试题是全省统一命制,但是阅卷是各地教育局组织进行的。由于评分细则弹性较大,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各地在阅卷中存在偏离参考答案的现象,这种情况在开放性问题的解答中尤其突出。譬如,一谈感悟就是“要好好学习”、“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种“万金油式”的答案缺少针对性。2011年中考历史的开放性试题已开始试图扭转这种不加分析、盲目答题的趋向,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准确分析和把握问题的能力。例如2011年中考历史第23题第三问“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和毛泽东思想都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对此你有何认识”,回答此问必须根据问题的提示,侧重谈先进理论的作用、理论的继承性或理论产生的方式等内容。若学生回答其他方面的内容,严格说是不能得分的。中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的这种变化已经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注意,他们在平时复习时已开始注意培养学生学科语言的总结能力和对每一时期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能力。

试题参考答案的这种变化在2013年中考历史试题中表现得更加明显:第21题相当于填空形式的问答题,答案必须精准;第22、23、25题,按照问题设计和答案要求,必须“依据材料”进行总结陈述,尤其是第三问的升华部分,必须在提炼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答案基本上是唯一的,根本无法随意胡诌瞎编;第24题沿袭了2011年中考“议会大厦”读图题的形式,给出了关键词,目的是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综合把握能力,考查学生历史知识、专业术语、语言表达、情感升华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一点明显借鉴了高考开放性试题的命制特点,不过由于给了充分的提示,降低了难度。

中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的这种变化,我们必须充分予以重视,尤其在复习阶段更要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训练。

首先,学生必须夯实基础知识,在语言精准的基础上适度开放答题。平时一定要从严要求,不能模棱两可,要牢牢把握相关关键词。例如: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其他阶段性词语也要准确掌握);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是“加人”);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以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等。这每一个限制性的关键词都有其内在含义。以中美关系发展为例,1972年尽管美国总统访华,发布《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中美关系打破坚冰,但是美国仍然与台湾当局保持“外交关系”,所以中美关系只是有了一个大的进步,不能说完全正常化。这些关键词的内涵要求都很精确,所以我们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予以准确把握和记忆。

其次,及时关注高中教材的变化和高考是初中教师当前必须要做好的功课。河南省高中历史教材从2008年起开始大变动,按政治、经济、文化模块安排组织教学,传统编年史的体系完全被打破。学生如果没有较好的通史底子,就会感到很茫然,就会有“怎么正讲着秦始皇中央集权体制,突然间就蹦到了英国君主立宪”之类的感慨。高中历史教师也普遍反映初中生的历史底子是越来越差,有些学生甚至连基本的朝代更迭都搞不清楚,逼得高中历史教师不得不利用自习课把通史再大致串讲一遍,弄得很被动。高中历史教材体系的变化使得初中历史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历史的编年体系主要靠初中阶段来培养。而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误区之一是,很多学生认为一些基础知识根本不用记忆,导致学生历史学科功底欠缺。

在阅卷过程中,为了公平起见,评分细则一旦制定,必须严格据此赋分,学生的答案必须具有精准性。河南省中考历史试题一直在致力于稳妥地探索开放性试题的命制,其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锻炼学科语言表达能力。譬如让学生根据相关画面写出历史短文,为了防止学生答题漫无边际,明确给出了“提示”,要求答案以关键词形式进行呈现。这明确给了我们一种方向性提示,要着力强化对史实的把握,学会用学科语言把历史要素叙述清楚。当然,如果答案逻辑严密、文采飞扬、字迹优美,就更能增值加分了。

篇5:中考历史备考心得

今年的中考已经胜利结束,本届毕业班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组教师的共同帮助下,我较好地完成了毕业班的教学工作,所任班级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回顾一年的教学,体会如下 :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

中考尽管有选拔功能,但大多数的试题是基础题,再说万变不离其宗,对教材基础的掌握是中考决胜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新授课阶段就狠抓这一点。

①要注重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影响学生成绩提高的金钥匙,学生一旦对求知产生了兴趣,就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这样会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在较少的时间内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我们不仅在授课语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结合教材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材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②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虽然我们强调素质教育,但不应该排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这也是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不然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会言之无物,因此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所学知识,双休日再适当巩固。

③让学生从体系上去掌握基础知识。平时的授课中就重视让学生由点成线再形成面构成体系,既容易使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又容易使学生牢固掌握它。

二、注重能力培养。

现在的考试更加注重对能力的考查。如果心中的知识是一盘散沙,想在中考中具有应变能力,那是天方夜谭。因此,为了让学生把知识学活,用活,一定要让学生结合课本,比较对照,重新组合教材,“纵横”串联地归类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一方面在一轮复习时就要让学生对每课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另一方面在二轮复习中,我们将中国古代史归类为8个专题,近现代史归纳为10个专题,和世界历史归纳为5个

专题。这既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专题知识结构,更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提高能力

在平时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努力创设问题情景,在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后特别要引导学生去如何分析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作答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敢于表达自己对题目解决的独到见解。同时更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三、精选习题,强化训练。初三的复习习题训练非常重要,在练习中我们遵循了以下原则:

① 适量性原则。事实证明,学生所做习题,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精做一定量的习题为最佳。初三阶段的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学生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为了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益,我们在选题过程中,坚持适量性原则。下大力气,精选习题,把学生救出题海。让学生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

② 整体性原则。整个初三阶段的复习如果分成两个轮次,我们在选题过程中,坚持整体性原则。根据每个轮次地复习目标进行选题:一轮复习按教材章节顺序切块复习,选题要体现基础性,强调覆盖面,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二轮复习体现专题原则进行复习,选题要注重本学科内知识的纵向联系,要体现学科内综合的特点,目的是加强学科内的综合;做后几天(或

一、两个星期)的时间的复习回扣课本和进行适量的综合训练,教师选题要突出热点、联系现实,以达到综合训练,提高能力的目的。

③ 适应性原则。教师在选题过程中,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近两年的中考题。《考试说明》强调考生对学科知识的把握,注重学生在知识迁移、问题思考和解决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态度、价值观。教学和复习中就必须在注重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形成。复习什么内容、抓什么重点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通过

知识和现实问题的复习增强素质和能力,这样,才可能自如地应对多种背景,以及多变的设问角度。

四、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临场应试能力。

审题能力是制约学生答题的一个关键,许多考生之所以答不好题,不会审题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学生怎么去答题不能集中到复习阶段去搞,这样可能使学生形成知识和能力两张皮,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要多运用解剖麻雀的方法,教会学生依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引导学生把设问和材料联系起来,找到答题的方向,弄清每个设问的限定要求,留意试题所列分值,举一反三。

五、情系困难生,加强对学习后进生的尽力转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将目标放在抓好尖子生、中等生的同时,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后进生。除了时常找他们谈心鼓励之外,还给他们建立了测验或考试等级档案,及时记录每次的成绩等级,并逐个分析每次考测的进退情况,适时地进行表扬和鞭策,并将成绩等级的提高与班级量化分的奖励挂钩,充分调动了大部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另外平日学习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人人过关,在班级内部建立学习小组,由一名优秀生担任组长,每天逐一过关,并做好记录,随时向老师报告,使老师能在第一时间知晓情况,便于组织抽查,也便于落实量化奖励政策。

六.认真学习《中考复习指导丛书·历史》和新《课程标准》,精心研读潍坊市教研室先后两次下发的《2015年初中历史中考范围》,切实明确和把握考试基本内容与要求。

今年的历史中考要求学生在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热点。强调学生必须培养和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潍坊市教研室大幅度调整了考试内容与范围,因此必须引导学生特别注意本次调整,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中考复习指导丛书·历史》是我们指导学生复习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中考命题的主要依据之一,是我们复习备考的重要依据。所以在复习中我们加强对《课程标准》、《考试范围说明》、考题的研究,把握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复习要求,在指导学生复习过程中少走弯路。

初中历史中考试题分析

今年中考试题在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基础知识理解掌握程度的同时突出了能力立意,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从而检测学生已有的和潜在的后继学习能力,体现出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水平目标测试,体现出历史教学“以古鉴今明智成才”的教育功能,达到了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历史教学全面落实历史课程目标,有利于更新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历史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益和效率。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试题的结构、特点及存在问题。

一、试题的基本结构

(一)题型与题量:全卷共有两种题型,一、选择题20个;

二、非选择题4个大题(共有20个小问题),二种题型所占分值之比为4:6,(二)考查的内容与范围

。从考查内容来看,几乎覆盖了考纲所列的主要知识点,并且对初中历史的主体知识先秦思想家的思想、秦朝历史、历代著名皇帝的成就与失误、建国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近代化探索、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西方文明之源、英美资产阶级革命、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动、科技革命等等都做了重点考查,且中外史所占比例与中考要求保此一致。从考查的范围看都符合课程标准的精神,无违背课程标准要求的情况。

(三)难度与层次整套试题易中难比约为5:3: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比例适中,重视了对历史知识系统性和规律认识的考查,同时有意识体现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二、试题的主要特点

(一)基础优先,突出重点问题考查。

九年级历史第一次模拟试题,其中的大部分题目都立足于考查初中历史的核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的历史方法,紧紧围绕重点问题进行重点考查:

①和平与发展问题。和平与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课题,关系着人类社会的命运和走向。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东西方、南北方经济共同协调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制止战争

和恐怖势力,保护地球环境等问题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试题第1题关于和平共处原则和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的联系;第20题国际合作与交流,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就是这一类重点问题。

②科技进步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世界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成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因而试题第11、15题考查了第二、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就,第16题间接考查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③国家统一和发展问题。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课改区试题第2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朝的都城;第17题考查元朝和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措施,以及反映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土尔扈特蒙古回归祖国的史实。第19题考查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三位伟人极其历史功绩。第16题考查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与发展。第5、6、7题考查建国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成就。第17题考查美国独立战争和内战中作用及文件。这些题目涉及到国家的统一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既是重点又是热点。

(二)突出能力立意,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未来。

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是近几年命题所坚持的基本指导思想。本次试题在考查学生三基的同时,更着眼于考查学生的基本学科能力,突出表现在1、注重对学生的归纳概括、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有效的历史学习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应该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形成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使知识得以内化,方法得以形成。如第3题设计,从特殊到一般,从皇帝的个性活动到共性的规律的抽取,考查了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非17题(1)题让学生归纳德美的共同任务考查的是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2、注重对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收集、处理信息,进而解决问题是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是现代信息社会对人们的基本要求,也是这次试题的一大特点。

3、注重对历史叙述能力的考查如19题第(2)问让学生对伟人的重大贡献进行概述。

(三)试题角度新颖,贴近学生认知,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时代性、科学性的特点。这一特点突出表现在试题的情景创设上。试题设

置的情景,或是取材于现实生活、时政、评语,名人名言、歌曲、实践活动、研究课题,文献资料或是一段文字说明,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进而引出对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迁移能力、运用能力的考查。这样的情景设置可称为题引。题引的设置,既体现了命题者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带考的人文思想,又体现了命题者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反映了历史学科注重史料、史实,讲究科学性的特点。如第2题创设情景,游客参观秦朝都城,拉近了考生与试题的距离;第3题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赞扬艰苦朴素、勤俭建国的精神,批判骄奢淫逸,同当前的“八荣八耻”教育吻合默契,古今对照,给考生以启迪、震动和思考。

(四)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发挥教学指导功能。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因此要加强学法指导和训练。为加强这方面的引导试题中尽量避免考查直来直去的死记问题,而是通过多种方式多个角度考察对知识点的理解主要表现在:

其一,试题以教材重点知识为依托,题目与参考答案所涉及的知识点,对应了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的命题原则,比较准确全面的考查了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知识的迁移,文字的表达,以及对知识的整合等。

其二,注重对教材的主体内容在广度与深度上加以适当拓展,灵活性较强。试题突出对知识广度的考查。一方面,通过提供教材内容以外的材料补充、引证教材中的相关知识,使考生以教材知识为依托,并把知识延伸到教材之外,如第3题李商隐诗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第5题“大跃进”时期的报纸报道内容书影;第8题英国历史学家约翰·索利的话„„,就是例证。另一方面,试题对教材中的黑体字内容、楷体字阅读内容、示意图表等信息加以使用,转化为命题的前测材料,如第16题材料二、四,第17题材料一、二。对知识深度的考查,在两套试题中同样有着明显的体现。一方面,试题要求考生将割裂的、分散的、片面的历史知识从不同角度进行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并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如课改区第16题,考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第17题考查美国历史上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第20题考查世界史上地区与国家的经济联系发展状况,就是对知

识深度的挖掘。另一方面,试题重视对“隐性知识”的考查,如课改区第1题,和平共处原则与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联系;第3题的诗句,对艰苦勤奋精神的颂扬;第5、6、13题强调遵循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原则的重要性;第11、15题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等,体现了对知识考查深度的把握,处理比较慎重。

(五)以史为鉴,联系现实,渗透忧患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历史学科本身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传承人类文明和继往开来两个方面,而中考历史试题作为能力考查的载体必然要践行这一功能。从中考题看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命题人通过相关历史和现实世界面临的共性问题的衔接点进行考查渗透忧患意识,让学生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引起关注。如试题之第1题和平共处原则,第10、12题对战争的反思,13题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经验,第20题的经济全球化。分别涉及到问当今世界面临的战争威胁,环境恶化,人口激增,资源枯竭、中国面临的和平演变等问题。这无疑是向考生传递着一种信息,即共同关心人类的发展和未来,“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而且责无旁贷,虽然任重道远。

(六)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开放性。试题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种是要求知识的开放,19题(2)任选一人谈贡献。另一种是对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开放。他集中体现在材料解析题和和分析探究题中。其命题思路是在分析史实的基础上,延伸并加以训练要求谈认识、启迪、启示、感想和看法等,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考察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6:历史中考备考策略

[考试说明]A.识记 知道昙石山文化的基本情况;了解王审知、林则徐、严复、侯德榜等人的主要事迹;知道福州船政局和福州船政学堂;知道福州传统工艺三宝;知道黄乃裳与“新福州”的开发。

昙石山文化的基本情况:在闽侯昙石山,白沙溪头村、竹歧榕岸庄边山、福清东张以及福州市郊新店浮仓山等地,也先后发掘出史前文化遗址。其中以昙石山文化遗址最为典型。它与黄河、长江流域同一时期的文化有着明显的不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被称为“昙石山文化”。它带有浓厚的闽文化色彩,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带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

王审知:唐末战乱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姓四处逃难。中原地区人民第三次大规模迁来福建。855年,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跟随王绪军队渡江南下,经江西、广东转入福建。后王潮代替王绪;被推为帅,很快就统一了福建全境。893年,唐政府授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王潮病死后,王审知继任。唐政府授王审知为威武军节度使,后加封为琅琊王。909年,后梁太祖朱温封王审知为闽王,升福州为大都督府,这样福建就成为闽王国。

林则徐:(1)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2)林则徐纪念馆位于福州南后街澳门路。

(3)林则徐,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出生在侯官县(今福州)左营司。他是我国近代第一位反侵略的爱国主义者、伟大的民族英雄。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中进士,先入翰林院,后在浙江、江苏、湖北等地任职。任职期间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赈济灾民、清理积案,做了不少对民众有利的事,有“林青天”之美誉。

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林则徐任湖广总督。面对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他主张严厉禁烟,设禁烟局,配制断烟药丸,禁烟运动在两湖地区取得显著成绩。在他上书推动下,道光皇帝下决心禁烟,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林则徐到广州后,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光辉的抗英禁烟事业。他采取一系列措施,迫使英、美等国鸦片贩子交出鸦片2万多箱,约230多万斤,从6月3日到25日,在虎门海滩将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给了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严复: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福州船政学堂,是船政学堂第一批赴英留学生,留英期间,他阅读了大量当时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著作。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给严复很大的刺激,他开始否定洋务派“练兵自强”的说教,主张只有从“西学”着手,进行维新改革,才能救中国,他把主要精力放在译著上,陆续翻译介绍了170多万字的西方名著,是近代中国系统翻译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第一人,其第一部译著《天演论》影响最大,通过译著,严复将西方社会进化论学说、逻辑归纳法介绍到中国,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变法维新提供理论依据,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他还首次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侯德榜:侯德榜(1890-1974年),闽侯人,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也称侯氏制碱法),使中国制碱化学工业跃居世界前例。他写的《制碱》一书,被世界学术界推为制碱专著的首创。他十分关心家乡建设,1974年在逝世之前仍不忘要在福州创办一个现代化碱厂,为家乡人民生产价廉物美的纯碱。

福州船政局和福州船政学堂:

西方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给左宗棠很大的刺激,他把制造轮船作为抵制列强以“自强”的重要手段,积极提倡建立船政局,经朝廷同意,他在福州马尾建立船政局,推荐沈葆桢为总理船政大臣。

船政局设铸铁等10多个工厂,机器全部从法国进口。从1866年(清同治五年)开始建厂造船到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40年间共制造了大小兵商轮船44艘。船政局规模之大,设备之完善,工人人数之多,是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又是远东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9世纪日本横滨、横须贺船厂,也无法与之相比。它培养了我国近代海军人才和科技人才,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船政局建成后,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近代蒸汽汽船——“万年青”号,又在没有外国人参与下取得试航成功,在我国航海、造船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为了培养船政和海军人才,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船政局内设立了船政学堂,它是我国最早培养造船和航海科技人员的学校,培养了中国第一代驾驶、造船专家,推动了我国近代海军的创建。它是我国最早采用西方科技教育的一所新式学校。船政学堂先后派出了4批优秀学员到国外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近代中国大规模赴欧留学的开始。

船政学堂的毕业生是一支可贵的具有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队伍,他们中有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近代造船专家魏瀚,有为国捐躯的英烈许寿山、陈英、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等海军将领;还有中国近代海军史上的重要人物,如中华民国第一任海军总长黄钟英、民国时期担任过海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的萨镇冰等。福州传统工艺三宝:纸伞、脱胎漆器和角梳。

黄乃裳与“新福州”的开发:福州华侨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勇敢与侨居国人民一起艰辛开拓,发展当地的社会经济,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新福州”的开发。倡议和组织开发“新福州”的是闽清籍华侨。

黄乃裳,闽清六都湖峰村人,爱国华侨领袖,民主革命者。他曾参加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创办福建近代第一份报纸——《福报》,主持创建蜚声海内外的沙捞越“新福州”农场,追随孙中山,投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参与领导福州起义,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上一篇:临沭南古党建工作促进现代农业大发展下一篇:一般人体工学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