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2024-04-16

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调查报告(精选6篇)

篇1: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社区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在社区这一特定的社会组织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而城市社区文化是指城市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在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社区文化是社区的精神内涵所在,社区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的紧张程度和精神压力也随之增加,社区作为人们工作外赖以生活和休憩的主要场所,人们不仅希望所在社区具备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硬件设施,更希望社区能够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成为大家赖以生存和坚守的“精神家园”。为推动“文化自贡”建设活动的开展,更好的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国家统计局自贡调查队于近期在XX市城区抽选了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100名16周岁以上的城市居民,就其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现状进行了一次问卷跟踪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市民对 “社区文化”内涵的了解程度、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情况、社区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内容和项目、市民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情况、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满意度、当前社区文化服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市民对社区文化活动的建议意见等。为使这次调查更具科学性、代表性,在抽选调查样本时,充分考虑了被调查者的年龄、学历、职业、收入等结构。调查结果显示:XX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社区文化设施滞后,社区文化活动单调、枯燥等让市民不满意的问题。广大市民迫切希望加快社区文化建设步伐,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资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自贡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和特点

1.多数市民对社区文化内涵了解不多不深

对于社区文化的内涵,几乎没有人能较完整的回答。对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有52%的人回答了解;有41%的人听说过,但不是很了解;有7%的人不清楚。

2.社区文化活动远不能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

(1)当问到主要通过哪些途径满足文化需求时,认同率较高的分别是网络93%、电视89%、书籍59%,而真正通过社区文化活动满足文化需求的只有44%的认同率。

(2)社区文化活动主要面向老年人,服务群体不够宽泛

调查结果显示:社区文化活动主要面向老年人,认同率为58%;此外有38%的受访者认为,社区文化活动无明显的对象之分,要视需要而定。认为面向青年的认同率仅为4%。

3.市民对社区文化设施现状的满意率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市民对社区文化设施的现状不满意或不太满意,36%的市民比较满意,觉得非常满意的比重仅为5%。

4.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1)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据本次调查,社区文化活动由社区委居民员会组织的比例占78%,由居民自己组织的比例占16%,其他组织形式占6%。

(2)市民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有33%的人参加文艺表演,有24%的人参加棋活动,9%的人参加文化竞赛。还有34%的人基本不参加社区文化活动。

(3)市民最喜欢的社区文化活动项目:最喜欢文艺类活动的人占30%,最喜欢文体竞技类活动的人占19%,最喜欢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的人占17%,最喜欢游戏类活动的人占15%。其余人员不太喜欢参加社区文化活动。

5.社区文化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1)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频率逐步加大。有68%的被调查者表示,社区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较多的文化活动。有21%的被调查者表示,社区偶尔会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另有11%的被调查者表示,本社区几乎没有开展过文化活动。

(2)初步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使社区居民能够自觉遵守社区文化公约,认同率为32%。通过社区教育、社区舆论、群众讨论等形式,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认同率为45%。通过社区文化的熏陶,社区经常涌现出好人好事,认同率为6%。另外,觉得社区文化活动对形成良好社区文化氛围没有帮助的`认同率为17%。

5.大多数市民认为,社区文化建设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对构建和谐社区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调查显示:有88%的受访者认为,社区是大家的环境,与每个人都有密切的联系,都应该积极参加到和谐社区文化活动中来。

二、自贡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文化建设经费没有保障,严重制约了社区文化的发展

社区文化建设经费没有保障,是XX市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而现实的问题。调查中发现,各个社区配备的干部一般是5 名,每个干部每月平均工资及补助908元,每月社区支出的工资就要4540元,一年就要54480元的工资支出。除工资外一年上级下拨的办公经费大约 4000-5000元左右,可见,社区用于公益性社区文化的经费少得可怜。据了解,现在社区在筹集文化活动经费方面,常常是采取“化缘”的方式,凭着社区干部的人缘关系,到所在辖区的单位、业主委员会、个体户筹措资金,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有力出力。这种筹措资金的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区文化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但此法毕竟不是长远之计。

(二)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匮乏

社区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是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各地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培育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还不能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社区文化工作者中兼职人员多,根本没有专职文化工作者,都是身兼数职。他们由于工作、时间、精力等多种原因,使得他们很难全身心地投身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二是社区文化骨干队伍缺乏。搞好社区文化建设,需要有一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同时具有文化专业的一技之长、热心于社区文化的骨干队伍。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各类文化人才普遍较为缺乏,支撑社区文化工作的多数为年纪较大、专业层次偏低的非专业工作人员。且由于开展文化活动和培训的经费不足,社区文化骨干队伍的培养力度不够。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社区文化活动档次和水平的提高。

篇2: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一、**市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基本情况**市目前有8个旗县市区和**经济开发区,2005年总人口310.92万,其中农牧民223.9万,乡镇苏木165个,嘎查村2757个,农产品批发市场8个,农贸市场17个,集贸市场105个。2004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889元,比2001年的2067元增加了822元。自1999年哲里木盟撤盟设立地级**市以来,随着“三化”(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牧民收入的逐年增加,**市农村流通体系市场建设逐步完善,农村牧区流通网络已基本形成,农牧民的消费环境和观念有了很大改善,过去农牧民“买难、卖难”的问题,随着市场和经济的发展已得到基本解决。[找文章到大☆秘☆书☆网-/-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扩大了农村的消费和需求。农村商业新型业态发展较快,小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在我市乡镇地域内较为普及,每一个乡镇、苏木、村、嘎查都建起了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商店、售货点,其中多数以私营为主,经营业态多种多样,非紧密型的农牧区流通网络基本形成。农牧民的日用品基本上从本村都可以买到,农资产品在乡镇政府所在地也可以买到。

(二)农牧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经过农村消费结构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的日常消费过去主要集中在吃、用两大方面,随着农村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心理的成熟和消费需求层次的提高,农牧民消费也从过去的吃喝穿戴的满足,转变到对扩大再生产和教育、文化的需求,用于改善居住条件、购置家具设备和文化教育卫生方面的消费都有所增加,从过去的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到现在的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和品位提升。(三)农牧区流通市场的不断发展。农牧民生产的农畜产品可以便捷地通过各种交易形式出售,如主产地的各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流通经济人的订单农业、合同收购,以及农牧民通过集贸市场自己交易、小商贩上门收购等多种形式都有效的解决了农村卖难的问题。**市农牧区现有的流通市场形成主要方式,一是自发形成的集贸市场,它是由农牧民自发组织、以乡镇、苏木为集中地,例如开鲁麦新镇的农贸市场,库伦扣河子集贸市场等,都是以镇政府所在地为集中地,辐射周围。据不完全统计农牧区集贸市场达到 105 个,基本覆盖了各个乡镇、苏木。二是地方政府有意培养的有特色的农畜产品市场,如科尔沁区余粮堡牲畜交易市场市场,开鲁的蔬菜批发市场,经过当地政府和商务部门的培育和扩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显著。目前**市农牧区集贸市场有以下特点,一是交易方式多种多样,有批发,有零售,有易货等,在支付方式上也基本上以对手交易为主,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二是交易时间以定期为主,农牧民自发性的集贸市场交易日期是定期的,即固定在单双号开市,或每隔3天、5天进行交易。三是交易量季节性强,瓜果、蔬菜的大批量交易集中在夏季,牛、羊等牲畜交易集中在秋季(其中育肥牛常年交易),交易集中期的交易量占市场全年交易量的70%以上。过去农牧民买难、卖难的问题,随着农村流通领域消费网点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得到了初步解决。(四)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积极配合大力支持,形成合力。随着中央连续就农村问题发出“中央一号”文件 ,“三农”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全社会的关注,我市把解决“三农 ”、“三 牧”问题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如:开鲁县委政府提出了工业富县、商贸活县的经济发展战略。市商务局、发改委、财政局、农牧业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供销社等部门密切配合积极贯彻落实自治区有关部门印发的《关子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政策法规。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近年来,**市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知名品牌不断涌现,各乡镇、旗县立足本地优势,把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通过扶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和开拓市场的能力,达到扶持一个企业、致富一方群众的目标。科尔沁牛业公司、蒙牛乳业公司的发展带动了育肥牛业和奶牛业的发展,金锣集团公司的建立和发展带动了养猪业的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有效解决了大宗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加快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三是发挥具有资源优势的农畜产品市场的带动作用。我市围绕优势农畜产品集中产区,建设产地批发市场,发挥市场信息相对灵敏的优势,把市场信息、适用技术、管理经验等及时传递给农牧民,组织开展农畜产品购销,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例如开鲁县红干椒市场,就是依托当地优势农业红干椒的种植优势,针对农户缺乏市场信息,资金、技术、销售渠道受到多方限制的现实,建立起以开鲁道德红干椒市场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年吞吐量达到近1亿公斤的红干椒交易市场,由此带动了**、赤峰和辽宁、吉林等周边地区的红干椒到开鲁县交易,提高了其知名度,推动了开鲁县红干椒产业化经营和区域特色经济的长足发展。四是积极引导农村流通经纪人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协会的发展。农村经纪人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随着结构调整的深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迅速兴起,方兴未艾,它适应了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需求,利用经纪人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信息灵通、服务优良,信誉好等优势,在生产厂商和农村之间筑起沟通的桥梁,我们把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市

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来抓,通过整合生产、流通、服务等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引导、扶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农牧民经济人8000多人,主要经营瓜果、蔬菜、杂粮、药材、牲畜、皮毛、水产品、农机配件、农资产品等,涉及农、林、牧、副、渔等各行业。多年来,农民由于信息闭塞,对于市场的需求不太了解,农产品产量高,收益反而小的现象时常发生,农村流通经纪人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增产不增收的被动局面。一是经纪人可以及时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二是农产品订单,合同销售,解决了销路问题。三是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农民减少了运费开支,降低了生产成本,确保农民增收。在农村市场流通中,经纪人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商品流通中的买难、卖难和农民增收滞缓问题。如开鲁县的农民红干椒协会、蔬菜协会和科左中旗的葵花仁协会等在连接产销、活化流通、推进农村产业化和促进农牧民增收方面都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二、**市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农牧区流通网络虽然已初步形成,但与经济和市场发展,农牧民需求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

1、农村流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流通领域是我国率先改革开放的领域,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城市商业网点的改造升级已经跟上了现代流通业的发展需求,甚至存在投资过剩的问题。但是农村市场一直处于自然发展状态,几乎没有基础设施的投入。原因在于:一是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国家对农村流通领域停止了投入;二是投资者追求高回报,对投资农村市场没兴趣。由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村流通市场的环境改善缓慢、交易手段落后、信息不灵,影响了农村流通网络的深入发展。基础设施的落后,使农畜产品不能调节季节性销售,加上加工能力不足,影响了产业化的形成和农畜产品的升值,农牧民增收缓慢。如开鲁县红干椒交易市场,由于缺少财政投入和支持,社会资本由于投资汇报率低也不敢进行大规模投资,至使市场的软硬件建设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其作用的发挥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2、缺少支持农牧区流通网络发展的融资渠道。据我们的调查,在农牧区市场的发展中,都存在着资金的困扰。主要原因:一是原有的商业银行网络在收缩,现在工商、建设、中国银行在农村没有网点,农业银行也逐步从农村收缩撤出;是信用社布点少,资金不足,放贷办理时间长,不能适应农村流通业的发展需求。由于资金市场的缺位,民间的“钱庄”黑市盛行,大部分流通经纪人在急需资金时不得不借“高利贷”,抬款以应急用。借“高利贷”的流通经纪人又压低收购价,打压农民利益,以保证他们自身的利润空间,这也是造成农牧民增产不增收的一个重要原因,农牧区流通经纪人和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对资金问题反映最强烈,也是制约他们发展的首要问题。

3、农牧区流通经纪人、经济合作组织还有待加强引导和规范。当前农牧民流通经纪人队伍和各种经济合作组织虽然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市场发展的需求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一是政府信息引导不够,农畜产品资源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部分农畜产品仍不能顺畅卖掉,形成积压和价格损失;二是部分偏远地区的农畜产品习惯于经纪人上门收购,由于经纪人不足或经纪人资金不足,使农畜产品错过最佳销货期,加上农畜产品不好储存,造成了损失;三是流通经纪人、经济合作组织的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由于目前经纪人大都是各自经营,经济合作组织的规模也很小,尚不能承担农畜产品市场与大企业的链接作用,应对市场变化的抗风险能力差,对市场发展壮大的推动不足。四是部分经纪人和经济合作组织不能够守法经营,还不同存在着向农村倾销过期食品、劣质价高商品等坑农害农行为。

4、农产品批发、零售集贸市场软硬件档次低、管理水平差。**市农产品批发、零售集贸市场大部分起点低,投入不足,管理水平也大部分停留在卖摊位、出租摊位和收费的水平上,市场的建设和管理还基本处于自发的阶段上。如:**市白音太来果菜批发市场,占地8万平方米,年交易额达1.8亿元,辐射**、赤峰、兴安盟等广大地区。但由于软硬件环境层次低,特别是管理水平差,已经严重制约了市场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

三、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必须站在“执政为民,加快发展”的高度,以为“三农”服务的视角,采取综合配套的政策措施,才能够达到促进农牧民增收,扩大农村内需,提高农牧民消费的目标。

(一)、健全农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畅通销售渠道,使农产品能够卖的出、卖的好,促进农牧民增收。要抓住国家对农产品市场实施促进市场上规模、促进市场上档次的机遇,大力发展有资源特色的农畜产品交易市场。促进现有农畜产品交易市场提高质量和水平,提升农畜产品市场档次,扩大交易量,促进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打造品牌农畜产品市场。发展有资源特色的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其宗旨就是以资源为依托,以特色创品牌,提高知名度,扩大辐射力,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即一个市场带动一片农牧区经济发展,脱贫致富。**市有资源特色的农畜产品交易市场,都是依托当地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其生产条件较好,产品质量较优,产量大,生产地域相对集中,有良好市场发展前景,经重点培育,能进一步提高市场知名度和辐射力,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特色农畜产品交易市场主要有:

1、瓜果蔬菜交易市场:如:白音太来果蔬批发市场;开鲁蔬菜批发市场;开鲁道德红干椒批发市场。

2、粮食交易市场:如:**玉米批发市场,科尔沁区大林粮油批发市场。

3、牲畜交易市场:如:余粮堡牲畜交易市场,舍伯吐牲畜交易市场。

4、其他各类综合农贸市场:如:三角公园农贸市场,金通农贸市场等。针对我市农产品批发、零售集贸市场软硬件档次低、管理水平差的实际,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重点是促进现有农畜产品市场上档次,上规模,提高质量和管理水平上。首先要加强大型重点市场建设,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建设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辐射力,对农牧业经济有拉动力的大型现代化的农畜产品市场。其次,要加强农畜产品市场的服务管理,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把好市场准入关,提升市场档次;最后,要鼓励农畜产品市场统一品牌,统一包装,实施原

产地名牌战略,大力培育具有市场前景的名牌农畜产品,提高农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加大附加值,提高科技含量和规模效应,增强农畜产品的竞争力。(二)、创建农村现代消费网络,促进工业品下乡,构筑便民消费平台。要抓住商务部在全国农村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战略机遇,用3—5年的时间,对现有农村商业资源进行整合,逐步形成以大型商场、超市、物流企业为龙头,以物流配送、连锁经营为纽带,镇村两级农家店为基本单位的新型农村现代流通网络。首先要选择信誉好,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村百货店,采取鼓励措施,对其改造扩建,使其成为符合连锁要求的农家店。其次,对信誉好,实力强的大型商场、超市、物流企业,实施政策引导,鼓励其开拓农村市场,与农家店加盟,采用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的方式,创新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下乡的新网络、新模式。三是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鼓励多条经营渠道、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形式活跃农村市场,积极培育和发展不同形式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大力发展小型超市、仓储式商店、专卖店等新型流通业态,提高农产品、食品安全性和流通效率,形成生产、消费的良性循环。

(三)、改革和完善农村信贷体制,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随着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加快,由于农村、农业、农民大都处于弱势的产业和地域,各大商业银行纷纷从农村牧区撤出,农村经济发展遇到了融资难的新挑战。因此,必须要以改革的思维建立完善农村信贷体系,为活跃农村经济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一是要改革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政策。现行的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政策是粮食市场封闭不放开的条件下的政策安排,随着粮食市场的放开和市场化,其信贷政策也要做相应的改革调整。变现在的只向国有粮食企业贷款为同时向国有粮食企业、民营粮食企业、农村经纪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贷款。二是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壮大经济实力,转换运行机制,通过改革使之成为方便农牧民贷款的功能健全,网络完善的农村现代金融机构。三是优化农村融资环境,打击地下钱庄和抬款等高利贷行为,保护农牧民的合法权益。

篇3: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为摸清江苏省县(市)级综合医院建设家底,找出存在问题,研究进一步发展县(市)级综合医院的思路和政策措施,制定《江苏省县(市)级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加强县(市)级医院建设,江苏省医院协会受省卫生厅委托,对全省县(市)级综合医院[以下简称县(市)级医院]的建设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来源与调查方法

1.1 资料来源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2008年底床位设置、人才队伍、基本建设、医疗设备、信息建设的函询调查资料;《江苏年鉴》有关全省县(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江苏卫生年鉴》有关医疗卫生服务统计资料。

1.2 调查方法

由江苏省医院协会组织江阴、宜兴、海安、高淳县(市)医院及相关专家组成调研课题组;研究制定调研方案,设计函询调查表,发送全省62所县(市)级综合医院填写;回收调查表,并对调查表填写质量进行检查核对,对其中不符合填写质量要求的,作补充更正,力求数据完整、准确;汇总、统计、分析调查资料。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全省县(市)域经济发展情况

全省62个县(市),县(市)域总面积89541.86平方公里。2007年常住人口5583.62万人,国民生产总值15108.98亿元,财政收入2282.6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7059.43元。2008年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5%。

江苏省不同地区(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发展情况详情见表1。

从表1可见,江苏省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苏北地区比苏南地区低4倍。

2.2 县(市)级医院床位设置情况

2.2.1 编制床位数。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编制总床位2 7 4 9 6张,平均每所443.48张。按地区分:苏南2 0所,共9 4 8 0张,平均每所有4 7 4张;苏中14所,共7053张,平均每所503.78张;苏北28所,共10963张,平均每所391.54张。床位与人口比: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每千人口编制床位数为0.50张,其中苏南0.67张,苏中0.48张,苏北0.40张。

2.2.2 实际开放床位数。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实际开放总床位34605张,平均每所558.15张。其中苏南12416张,平均每所620.8张;苏中7989张,平均每所570.64张;苏北14200张,平均每所507.14张。每千人口实际开放总床位数为0.62张,其中苏南0.88张,苏中0.55张,苏北0.52张。按实际开放床位数量分: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规模,<400张床位的12所,400~599张床位30所,600~799张9所,800~999张8所,>1000张床位的3所。

江苏省不同地区县(市)级医院床位设置与人口千人比情况详见表2。从表2可见,苏南、苏中、苏北县(市)级医院床位设置与人口千人比差别较大,苏南最高,苏北最低。

2.3 县(市)级医院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2.3.1 人员数。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共有人员45031人,与编制床位数和开放床位数的比例分别为1.62和1.30,其中苏南分别为1.69和1.29,苏中分别为1.51和1.34,苏比分别为1.67和1.29,差别不大。

2.3.2 卫技人员数。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共有卫技人员36561人,平均589.69人。其中苏南13345人,平均667.25人;苏中8697人,平均621.24人;苏北14519人,518.54人。全省卫技人员与编制床位数和开放床位数的比例分别为1.33和1.06,其中苏南分别为1.41和1.07,苏中分别为1.23和1.09,苏比分别为1.33和1.02,差别不大。不同规模的县(市)级医院卫技人员与开放床位数的比例见表3。从表3可见县(市)级医院规模越大,卫技人员配置比例越低。

2.3.3 卫技人员学历结构。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卫技人员中,有博士研究生29人,占0.08%;硕士研究生978人,占2.67%,两者合计占2.75%;大学本科13679人,占37.41%;大学专科10985人,占30.05%;中专10872人,占29.74%。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大学本科生的比例,苏南、苏中、苏北分别占卫技人员数的4.4 0%和39.18%;2.27%和38.53%;1.52%和28.24%。可见不同地区高学历人才比例差别较大。

2.3.4 卫技人员技术职务结构。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卫技人员中,有正高技术职务900人,占2.46%;副高技术职务3454人,占9.45%;中级技术职务14090人,占38.54%;初级技术职务15730人,占43.02%;未定技术职务2387人,占6.53%。正高、副高、中级技术职务的比例,苏南、苏中、苏北分别占卫技人员数的1.67%、8.96%、36.16%;2.67%、11.25%、40.07%;3.06%、8.82%、39.80%。可见苏北的正高技术职务比例比苏中、苏南高,苏中的副高技术职务比苏南苏北高,总体上高级职务比例偏低。

2.3.5 重点专科建设和学科带头人情况。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建有重点专科324个,其中市重点专科132个,县级重点专科1 9 2个,个别县(市)级医院建有省级重点专科。有学科带头人1223人,其中正高技术职务429人,副高技术职务731人。重点专科建设和学科带头人数量,全省各地差别不大。

2.4 县(市)级医院基本建设情况

2.4.1 医院占地面积。

全省6 2所县(市)级医院占有土地总面积2891484平方米,平均每院46636.84平方米,平均每张开放床位83.56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占地面积705324.8平方米,占24.39%;非医疗用房占地面积359844.8平方米,占12.44%;绿地面积738255.9平方米,占25.53%;道路占地面积5 3 4 2 1 5平方米,占18.48%;其他占地总面积553843.5平方米,占19.15%。以上可见医院占地总面积明显偏低。

2.4.2 医院建筑面积。

全省6 2所县(市)级医院建筑总面积3087113平方米,平均每院49792.15平方米,平均每张开放床位89.21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面积2592369.55平方米,占83.97%,平均每院41812.41平方米;非医疗用房面积494743.45平方米,占16.03%,平均每院7979.73平方米;危房面积积13312.3平方米,占0.47%。2.4.3江苏省不同地区医院建筑面积比较(见表4)。从表4可见江苏省县(市)级医院总建筑面积3087113平方米,平均每院49792.15平方米,平均每床89.21平方米,但地区差别较大,功苏南、苏中相近,苏北明显偏低。

2.4.4 医院其它基础设施。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电力系统,有高压电流58所(94%),低压电流57所(92%),双路供电50所(81%),自备发电配发系统45所(73%),不间断电源供电36所(58%)。供气系统采取燃煤式供气37所(60%),燃气供气10所(16%)燃油炉供气4所(6%)管道供气2所(3%)。供水系统采用外网水57所(92%),深井水19所(31%)。有污水处理设施60所(9 7%)。有垃圾处理设施5 4所(87%)。以上数据表明医院许多基础设施尚待完善。

2.5 县(市)级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情况

2.5.1 医疗设备配置总值。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总值377250.34万元,平均每院6084.68万元,平均每张开放床位10.90万元。其中苏南174416.28万元,院均8720.81万元,床均14.05万元;苏中86073.05万元,院均6148.08万元,床均10.77万元;苏北1 2 5 3 5 0.5 8万元。院均4476.81万元,床均8.83万元。可见苏北医疗设备配置较苏南差别很大。苏中处于中位数。

2.5.2 急救医疗设备配置。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配置10万元以下麻醉机222台(苏南23台、苏中63台、苏北136台),10万~30万元以上麻醉机248台(苏南117台、苏中58台、苏北73台),30万元以上麻醉机29台(苏南21台、苏中5台、苏北3台),三种规格的麻醉机合计499台,院均8.05台。苏南、苏中、苏北的差别在于麻醉机的档次不同。配置呼吸机605台(苏南256台、苏中157台、苏北192台),院均9.76台。建1+6以上中央监护系统96台(苏南31个台、苏中27台、苏北38台),院均1.55台。以上两种急救设备数量差别大。

2.5.3 功能科医疗设备配置。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功能科配置医疗设备价值116853.92万元,院均1884.74万元。其中检验科设备36150.01万元,院均583.06万元(苏南657.04万元、苏中548.70万元、苏北547.41万元);放射科设备4 2 2 9 5.0 1万元,院均682.18万元(苏南938.18万元、苏中701.80万元、苏北489.52万元);超声科设备36109.99万元,院均582.42万元(苏南933.35万元、苏中528.05万元、苏北358.93万元);病理科设备2299.26万元,院均37.08万元(苏南54.02万元、苏中36.35万元、苏北25.35万元)。以上数据表明,功能科医疗设备配置苏南、苏中、苏北差别较大,苏南明显好于苏北,苏中处于中位数。

2.5.4 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见表5)。

从表5可见大型医疗设备配置的总量和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的分布情况。从总体上讲,苏南配置的医疗设备数量和档次高于苏中、苏北。

2.6 县(市)级医院信息建设情况

2.6.1 信息建设投资。

全省6 2所县(市)级医院信息建设总投资38192万元,平均每院6 1 6万元。其中苏南院均1 0 9 6万元,苏中院均4 8 5万元,苏北院均339万元。信息建设总投资中,网络投资1 1 6 5 6万元,占30.52%,平均每院188万元,其中苏南238万元,苏中258万元,苏北117万元。可见信息建设地区差别很大。2.6.2机房及其硬件建设。机房建设面积,平均每院66平方米,地区差别不大,主机安全、及应用安全等方面基本达到要求。机房硬件建设,小型机共6台,其中苏南2台,苏中4台,苏北无;PC服务器4154台,平均每院6.7台,其中苏南院均9.4台、苏中6.8台,苏北4.8台。可见苏北机房硬件建设较差。

2.6.3 计算机配置及应用。

计算机配置数量,全省共13454台,平均每院217台,其中苏南297台,苏中193台,苏北173台。平均应用系统的完善度,全省55.0%,其中苏南70.6%,苏中58.0%,苏北42.4%。以上可见苏南比苏中、苏北计算机配置及应用的情况好。

2.6.4 技术人员。

医院信息技术人员共292人,平均每院4.7人,其中苏南5.5苏中4.9人,苏北3.9人。医院信息技术人员中,有研究生学历6人(2.0 5%),大学本科生1 7 4人(5 9.5 9%),大专生9 9人(33.90%),其他13人(4.45%)。研究生和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员,苏南多于苏中,苏中多于苏北。

2.6.5 工作系统。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中,拥有H I S、L I S、R I S、P A C S、O A、门诊工作站、电子病历、医生工作站等8个系统的有1 5所,只拥有其中7个系统的有3所,拥有其中6个系统的有4所,拥有其中5个系统的有6所,拥有其中4个系统的有4所,拥有其中3个系统的有8所,拥有其中2个系统的有1 6所,仅有HIS、个系统的有6所。表明医院信息化工作系统大部分医院尚未完成。

2.7 县(市)级医院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2.7.1 医疗服务工作量。

2008年,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总诊疗人次为25224922人,平均每院406854人次,日门诊量1115人次(以无假日计算)。出院人次1 2 5 3 0 4 7人,平均每院20210人次。隹院手术总例数429068人次,平均每院6920人次。门诊手术总例数215435人次,平均每院3475人次。以上表明县(市)级医院工作量较大。

2.7.2 医疗服务工作效率。

2008年,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平均床位使用率109.2%,平均住院日9.8天。表明工作效率较高。

2.7.3 医疗服务工作效益。

2008年,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业务收入1161427.84万元,平均每院18732.70万7万元,平均每床33.56万元。业务收入中,医疗收入580576.62万元,占49.99%。业务支出1092889.16万元,其中医疗支出599440.27万元,业务收支相抵,结余68538.68万元。医院固定资产总值1062199.20万元,其中房屋建筑514735.86万元,专业设备412429.95万元。负债总额579017.66万元,债权总额473129.88万元。可见医疗服务工作效益较好。

3 讨论和建议

3.1 江苏省县(市)级医院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江苏省62所县(市)级医院建设规模有了较大发展,实际开放床位平均每所558.15张,每千人口0.62张,6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有20所,占32.26%。医院人员达到一定数量,素质也有了提高,开放床位与人员之比为1:1.30,其中开放床位与卫技人员之比为1:1.06,卫技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40.16%,具有中高级技术职务的占50.45%。医院建筑面积有了较大幅度增加,平均每所49492.15平方米,平均每张开放床位89.21平方米。医疗设备增加较快,平均每院设备总值6084.68万元。医院信息化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初步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医疗服务利用效率和效益较好,县(市)级医院平均年诊疗总人次406854人,出院20210人,占全省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的9.93%,总出院人次的22.81%;占全省医院总诊疗人次的21.64%,出院人次的32.09%。平均床位使用率109.2%,高于全省医院平均床位使用率的89.45%;平均住院日9.8天,低于全省医院平均住院日的11.7天。县(市)级医院为保障县域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3.2 江苏省县(市)级医院建设的主要矛盾

尽管江苏省县(市)级医院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江苏省县域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状况仍不相适应,与全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覆盖与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医疗需求不相适应。突出的矛盾是医院建设规模床位设置不足和人才队伍建设上的滞后。县(市)级医院床位使用率达到109.2%,就是床位设置不足的有力证明。另外,苏北、苏中、苏南在县(市)级医院建设规模上如此之大的差别,反映了区域医疗事业发展的不平衡,要随着区域经济的共同协调发展,使苏北、苏中县级医院建设逐步缩小与苏南的差距。江苏人均GDP已达到5000多美元,经济发展已达到国际中等国家发展的水平,但医疗卫生设施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相同水平的国家。目前江苏全省医疗机构总床位数,仅为每千人口2.8张,卫技人员3.69人,县(市)级医院总床位数仅为县域每千人口的0.62张,卫技人员0.65人,因此供需矛盾突出。发展县(市)级医院建设规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3.3 对加强江苏省县(市)级医院建设的几点建议

县(市)级医院是农村医疗卫生网络的龙头,主要负责基本医疗服务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并承担对多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业务技术指导和卫生人员的进修培训,建设目标是成为名副其实的县域内的医疗中心。为逐步实现这个目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3.1 合理确定县(市)级医院的建设规模。

确定规模是医院建设的前提。本次调查显示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平均开放床位为558.15张。至2020年,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加到平均开放床位1000张左右。因为2007年江苏省医院总床位由1997年的95092张增加到151532张,10年间增长59.35%,平均年增长5.94%,按照过去10年医院总床位增加的速度,加上今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县域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群众医疗需求的不断释放,县(市)级医院床位的床位设置预计到2020年的12年间将增加80%左右,即平均达到1000张床位左右的规模。当然不同区域(苏南、苏中、苏北)不同县域,由于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病员流向、疾病谱变化等因素,县(市)级医院的建设规模也会有所差别,床位设置也应相应增减,原则上按服务人口的0.8‰~1.2‰设置,一般为1000张左右。

3.3.2 提高县(市)级医院基本建设的标准化水平。

1994年,卫生部制发了二级综合医院基本标准。对指导全国县级医院建设起了积极的作用。15年来,全国县级医院有了很大发展,原来制发的标准已不适应当前变化的新形势。2009年6月9日,卫生部制发了《县医院建设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江苏省应根据《指导意见》的精神,结合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县级医院建设的实际,制订《江苏省县(市)综合医院建设标准》,这个标准应源于全国,高于全国,对江苏省县(市)综合医院建设有指导、评价、促进作用。根据这个思路,江苏省县(市)级医院在基本建设上要着重解决四个难题:一是扩大医院占地面积。目前全省县(市)级医院平均每床占地面积83.56平方米,大大低于《指导意见》规定113平方米的要求。对于一些医院因周边环境限制,难以扩大占地面积的,可考虑迁址。二是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要扩建医院房屋面积,尤其是要大大增加医技科室用房,使其占医院房屋建筑比例由目前的11%提高到27%;加大供应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感染性疾病科房屋建设,彻底清除危房。三是完善配套建设,如环境绿化,院内交通,地下交通,停车场所,供电、供气、供水设施建设等。四是做好规划。按照建设标准要求,科学论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3.3.3 突出县(市)级医院的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县(市)级医院建设,核心问题是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按人员配置标准,增加卫技队伍的数量,保证快速增长的业务工作量的需要。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县(市)级医院工作。同时大力推行华西医院培训住院医师的经验,将合格的住院医师引导到县(市)级医院工作。二是要完善卫技队伍结构。要强调护理人员的补充和素质的提高,加强职业化管理队伍的建设,稳定医院管理队伍。要有计划地吸收高学历人才,按比例评聘各类卫生人员的技术职务,保持卫技队伍的合理梯度。三是要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要把培养和提高县(市)级医院的学科带头人纳入城市支援农村制度的重要内容,使他们成为县域危重症病人救治的把关人。

3.3.4 按“适宜技术”的要求搞好学科建设。

适宜技术是指与医院功能相适应的医疗技术。县(市)级医院的适宜技术主要是能较好解决县域内的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和急危重症抢救病人的诊疗技术。因此,县(市)级医院要在此原则下搞好学科建设,并突出重点,根据病人需求和专科优势,搞好重点专科建设,提升医院技术水平。尤其要突出急诊科(急救中心)、麻醉科、重症医学科、ICU的建设,提高急危重症的抢救成功率和常见病、多发病的治愈好转率。但县(市)级医院的学科建设与城市三级医院的学科建设既有衔接又有区别,因为两者的功能任务不同,各有侧重。

3.3.5 按照标准要求完善医疗设备配套。

配置医疗设备,是完善医院功能,开展医疗技术服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要根据学科技术建设的要求,对照设备配套标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备,增加专科设备,尤其要增加诊断检查设备,急诊、急救、麻醉相关设备,逐步实现医疗装备现代化。对CT、X线机等17类大型设备,要根据医疗需求、疾病谱、社会保障水平和群众承受能力,并按国家有关准入规定酌情配置。

3.3.6 科学规划和实施医院信息化建设。

医院信息化是医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县级医院信息化建设,一要高起点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注重实效。防止因缺乏科学规划,出现盲目投资、重复投资现象;二要注重机房后台硬件及网络设备的运行质量和安全,核心服务器要做成冗余或共享磁盘陈列柜,经常对数据进行异地和本地差异备份,确保数据安全。运营设备的安全保障设施到位;三要精心选择合理的应用软件,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各软件运行安全可靠,特别是加强对终端电脑的管理。在所有应用软件中,要以电子病历的应用开发为核心,软件间的系统集成尤为重要;开放的标准的对外接口,要成为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关注的重点;四要加强医院信息化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使医院信息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高效。

篇4:商丘市社区音乐文化现状调查研究

所谓社区主要是指:居住在某一固定区域范围内的居民,比如城市中的一片居民区,或者是一个单位家属院,也可以是游牧民族中的一个部落,或者是一个村子等等, 是与居民群众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社会基层组织。

社区音乐是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泛指社区中一切与音乐(器乐、声乐、合唱、戏曲、舞蹈等)有关的文化活动,是一种集各种组织形式(组织和自发)、教育方法为一体的全方位教育形式,是为了满足社区群众的音乐教育需要和审美需求而开展的一种群众性教育。

商丘市社区音乐文化发展现状

商丘市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东与江苏省相望、北与山东省接壤、南与安徽省相连,是中国东引西进、通达南北的桥头堡,陇海与京九铁路、商杭与徐兰高铁、连霍与济广高速、105与310国道等在商丘市区交汇,商丘市是国家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

商丘市社区音乐文化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器乐、声乐、合唱、戏曲、舞蹈以及社火等。

器乐类主要有传统民间乐队合奏、器乐独奏(二胡独奏、笛子独奏、板胡独奏、笙独奏、唢呐独奏等)、混合乐队合奏(民族乐器与电声乐器的混合、西洋乐器与民族乐器的混合、西洋乐器与电声乐器的混合等)、电声乐队合奏(架子鼓、电吉他、电贝司、电子合成器(由于电子合成器价格较为昂贵,乐队中基本上都是使用电子琴代替)),以及结婚庆典等仪式中所使用的军乐队(主要包括大军鼓、小军鼓、镲、小号、长号、大号、中音萨克斯、单簧管、长笛、短笛)等。

声乐类主要有男声独唱、男女重唱、女声独唱等,表演时大多采用音频伴奏形式,社区条件成熟的也有采用乐队伴奏的,主要以社区居民自编、自导、自演为主。

基本上商丘市大多数社区都有合唱团,合唱类主要分为大合唱、男声小合唱、女声小合唱等,其中女声小合唱和大合唱较为多见,伴奏形式主要采用电子琴和手风琴,也有部分高档社区使用钢琴为合唱进行伴奏的。

戏曲类主要有京剧、豫剧、四平调等,由于商丘市地处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交汇处,因此,也有一部分社区居民非常喜欢黄梅戏、吕剧、昆曲等剧种。由于地域、审美等原因,相比较而言各社区的豫剧社团较之其他剧种的社团更为红火,固定的戏迷更多,有的社区居民的豫剧演唱水平已接近专业水平。

舞蹈类主要有交谊舞、腰鼓舞、保健操以及民族舞(有汉族民间舞蹈、蒙古族舞蹈、维尔族舞蹈、瑶族舞蹈等等)。近年来由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大多数中老年人特别热衷于保健操这一类舞蹈,在娱乐的同时又锻炼了身体,可谓一举两得,保健操在商丘市已经形成了全民参与的发展势头。

社火表演是商丘市的传统,据《商丘地质》记载,商丘市很早就有社火表演的传统,数百年来形成了一种定式,每逢大型节庆日就会有精彩的社火表演。社火表演以社区为单位,参加演出的多是社区居民,社火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划旱船、舞狮、舞龙、扭秧歌、锣鼓、踩高跷等。

虽然商丘市社区音乐形式多样,与前些年相比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相对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而言,商丘市社区音乐的发展还存在有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者较为单一

从社区音乐参与者的年龄结构来看,大多数都是从工作岗位离退休下来的老年人,其他年龄层次的社区居民虽然也有参与,但是所占比例却特别少,这主要是由于离退休的老年人时间非常宽裕,时间上能够受自己的支配,他们通过参加社区音乐活动,可以有效地缓解因离退休而产生的失落感和孤独感.

2.师资较为单薄

由于社区音乐的参与者多为老年人,其师资力量较为单薄,教师这一角色一般都是由一些有音乐爱好的业余音乐工作者所担任的,由于业余师资的整体音乐素养不高,直接导致了整个社区音乐发展的缓慢,另外由于缺少专业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使得一部分参与者感受不到音乐艺术的快乐,直接影响了参与者的学习热情。

3.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商丘市社区音乐的发展尚未达到科学与规范的程度,大多数活动都是文艺爱好者们自发组织的,社区音乐的场所以及一些硬件设施也都是由社区音乐的参与者共同出资购买的,由于各社区参与者的经济能力不同,其所购买的硬件设施差距也很大,经济能力好的社区有室内固定活动场所,配有空调;经济能力差的社区只能在露天广场,伴奏音响甚至只是一个录音机,这就导致了一些社区音乐活动不能按照人们所希望的那样顺利的开展,或在开展社区音乐活动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引起民事纠纷。

4.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

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许多下岗工人以及社会从业人员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继续努力挣钱养家糊口,就算是有想参加社区音乐活动的想法也是有心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音乐文化的发展。

商丘市社区音乐文化的特点

1.寓教于乐

专业音乐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主要是进行规范性、技术性、艺术性的训练,社区音乐由于没有专业音乐教育所具有的“专业性”,因此在学习、演唱过程中不需要受一些“技巧”方面的限制。以声乐为例,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演唱高音时要求演唱者的“喉咙”不允许有丝毫的“喊叫”成分;所塑造的音色要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歌唱位置应在眉心以上;而社区音乐完全不受这些要求的限制,主要是以娱乐为主,声音的质量好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学习、演唱歌曲过程中所得到的乐趣。

2.音乐教育本土性

社区音乐教育的本土性主要是针对社区音乐教育所属地域而言的。以戏曲为例,虽说商丘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社区居民中喜爱黄梅戏、昆曲、吕剧等外省剧种的戏迷也大有人在,但是由于商丘市毕竟地处河南省,各社区居民主要还是以河南省本土居民为主,大家传统的审美习惯还是以本省剧种——豫剧、四平调为主,因此在学习、演唱戏曲时仍然还是以豫剧、四平调等传统剧种作为首选。

对商丘市社区音乐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1.政府应大力扶持社区音乐文化的发展

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职能,制定有利于社区音乐文化发展的相应政策。除此之外,还应该在经济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提供专项资金用以购买社区音乐所需要的硬件设施,从而使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

2.充分利用当地高校音乐专业人才

充分利用当地高校音乐专业师资力量,定期邀请音乐专业大学生以及专业教师到社区参与社区居民的音乐活动,并对社区音乐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训练;大学生进社区既提高了社区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准,又让当代大学生有了实践的机会,同时还在参与社区音乐的过程中对传统音乐进行了传承。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规范养老保险制度,让广大下岗职工以及社会从业者“老有所依”,只有这样广大社区居民才能放心的参加社区音乐活动,才能体会社区音乐所带来的快乐。

4.设置灵活多样的社区音乐教育内容和方式

由于参加社区音乐活动的人员在嗓音条件、音乐素养以及审美等方面的差异,社区音乐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不能进行“大锅饭”式的教育,应针对每一个参与者的自身音乐素养设计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从而提高社区成员的参与度,让社区成员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①白娟:《浅析我国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黄河之声》2011年第2期。

②赵亦飞:《大连市社区音乐文化现状调查研究》,《出国与就业》2011年第9期。

③马达,许冰:《国外社区音乐教育的实践及启示》,《交响》2008年第6期。

④金世余,马达:《社区音乐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意义》,《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期。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篇5:关于市乡风文明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市作为**地区的一个传统农业县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素。而这些制约因素直观体现在广大农村的乡风文明的程度上。因此,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成为贯穿**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的中心之一。

一、**市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市是欠发达地区的一个二类农业县市,其精神文明建设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乡风文明的形成缺乏硬件。**市185个行政村中,文化室和文化活动场地齐全的不足20。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的覆盖面较小、参与率较低,精神文化生活比较枯燥单调。大部分农民文化生活贫乏,精神生活贫瘠。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于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相距甚远。

(二)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占领了一定的农村精神文化阵地,文明乡风缺少形成氛围。

1、思想道德观念淡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消极影响在农村显现出来。一是部分青年农民不关心国家集体大事,只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集体意识严重弱化。二是宗派、老乡意识又有抬头。有些群众利用在本乡、本村的宗族、宗派以及老乡势力对乡村民主选举、重大事务决策和管理等方面施加影响,使乡村民主管理受到挑战。三是人际关系淡漠。邻里之间、亲朋之间矛盾纠纷较多,与人为善、互爱互助的风气日渐淡化,不赡养老人现象时有出现。

2、赌博、迷信等陋习屡禁不止。在相对农闲时节,农村赌博之风非常盛行。因赌博致贫、引起家庭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迷信思想和活动也屡见不鲜。重男轻女现象在农村仍较为普遍。

3、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一些农民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却不顾自己实际情况,相互攀比,浪费现象严重。

4、少数群众文化科技意识并没有太大提高。一些农民对子女上学的态度并没有明显转变,辍学现象依然存在。农业科学技术推广难度依然不小。

(三)农村保障机制不够完善,贫困人口影响乡风文明。政府现有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的覆盖率很低。相对于广大贫困弱势群体,只是杯水车薪。农村一些弱势群体的处境一时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投入不足。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当前乡场镇一级财政设置的农村建设专用资金,基本上都投入到农村硬件建设项目上了,而对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投入则较少。加之税费改革后**市村级集体经济普遍极为薄弱,大多数村无力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进行资金投入,使**市乡村文化阵地建设进展缓慢。二是人力投入不足。虽然乡镇均有专门的领导干部主抓精神文明建设,但由于没有专职人员,加之由于农村的复杂性,导致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思想投入不足。一些乡、村干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软任务,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不如抓物质文明,体现政绩明显,导致对乡风文明建设号召多,落实少。就是搞了一些乡村文体活动,也是无长远计划和目的的走过场走形式,使广大村民一笑了之,没有应有的宣传引导效果。

(二)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受“跳出农门”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市农村常住人口中80以上是40岁以上的农民,这些农民基本上是小学或初中毕业。文化素质偏低使农民面对农村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利益主体、就业方式以及农民内部的阶层分化日益多样化的形势,自我“免疫能力”下降,导致了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文化认同趋于多样化,而物质利益标准成为这种多样化的主导,成为是非善恶的主要判断标准,于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重利轻义等思想滋生蔓延。文化素质偏低也使农民面对新技术、新产品等新生事物时崇尚保守,小农意识盛行。

三、建议及对策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句话“二十字”方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它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大量典型事例给我们启示,凡是注重乡风文明建设的地方,经济发展得就好。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乡风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切实转变观念,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把乡风文明建设放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二)因地制宜,切实加强农

村文化阵地建设。乡风文明,重在建设。农村文化阵地是衡量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一是要转变思维,开拓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建设好经营好基层文化站室、图书阅览室、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二是要抓好宣传舆论阵地,积极利用标语、板报及农村远程教育网等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三是要充分发挥乡场镇、村党组织、团、妇、民兵等团队作用,弘扬社会新风尚。

(三)紧贴实际,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一是要以乡风文明为目标,进一步深入开展文明新村、十星级文明农户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尚。二是要在文化产品的“创新”上下功夫。要结合当地农民生活习俗和当地风土人情,挖掘和整合资源,创造出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三是要认真制订和完善农村的村规民约。各主管部门要积极指导各地制订和完善适合当地实际的村规民约,以规范和约束村民的行为,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以民为本,着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当前**市农村农民素质偏低,村人员的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已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及涉农部门要从农村、农民的实际状况出发,采取措施解决在乡农民素质偏低的问题。一是要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要在农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引导农民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提高农民鉴别是非、美丑、荣耻的能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占领农村思想阵地。二是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要从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科学、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战略高度,抓好农村的基础教育。三是要提高农民的技能素质。建议采取开办农民夜校等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的能力。四是要提高农村领头人的素质。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农村努力营造讲文明、树正气的浓厚氛围。

(五)建立健全乡风文明长效机制。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经常性的,也是一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做好这项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不可少的。乡风文明建设应做到常抓不懈,农村的精神文明才能长足发展,乡风文明建设才能始终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一致。不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逐步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村文化阵地建设。乡风文明,重在建设。农村文化阵地是衡量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一是要转变思维,开拓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建设好经营好基层文化站室、图书阅览室、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二是要抓好宣传舆论阵地,积极利用标语、板报及农村远程教育网等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三是要充分发挥乡场镇、村党组织、团、妇、民兵等团队作用,弘扬社会新风尚。

(三)紧贴实际,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一是要以乡风文明为目标,进一步深入开展文明新村、十星级文明农户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尚。二是要在文化产品的“创新”上下功夫。要结合当地农民生活习俗和当地风土人情,挖掘和整合资源,创造出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三是要认真制订和完善农村的村规民约。各主管部门要积极指导各地制订和完善适合当地实际的村规民约,以规范和约束村民的行为,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以民为本,着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当前**市农村农民素质偏低,村人员的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已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及涉农部门要从农村、农民的实际状况出发,采取措施解决在乡农民素质偏低的问题。一是要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要在农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引导农民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提高农民鉴别是非、美丑、荣耻的能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占领农村思想阵地。二是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要从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科学、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战略高度,抓好农村的基础教育。三是要提高农民的技能素质。建议采取开办农民夜校等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的能力。四是要提高农村领头人的素质。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农村努力营造讲文明、树正气的浓厚氛围。

篇6: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课外文化生活在初中学生精神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他们课外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对于了解和研究初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状况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学生家长、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也具有参考价值。

本次调查针对与初中学生课外生活最为密切的阅读书报、收看影视网络和参与各类文化娱乐活动这三项内容。调查范围包括##市一中、二中、三中和五中4所城区初级中学。调查样本通过分层随机抽样获得。共发问卷350份,实际回收330份,其中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为91%。

一、课外阅读

通过对学生平均每天阅读时间、阅读的主要目的、最爱看的书刊类型和获得课外读物的主要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平均每天阅读时间在半小时以内的占25%,在半小时到1小时的占54%,在1到2小时的占16%,在2小时以上的占5%。由于现在初中学生普遍课业负担较重,再加上各种辅导班、培训班的学习,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普遍较少,大部分学生每天阅读时间在半小时到1小时之间。在阅读的主要目的方面,为提高成绩应付考试的占13%,为拓宽知识面的占42%,为提高文化修养的占25%,纯为消遣娱乐的占20%。从中可以看出为提高成绩应付考试的学生人数最少,这可能与他们平常课业学习负担较重有关,他们认为课外阅读应该具有一定的消遣娱乐因素,但有70%的学生是为了拓宽知识面,为了提高文化修养,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求知欲和上进心还是较强的。初中学生最爱看的书刊类型为通俗文学类占40%,历史知识类的占20%,生活科技类的占20%纯文学类和政治经济类各占5%。在获得课外读物的主要途径上,自己购买的占55%,借阅别人的占30%,借阅学校图书馆的占15%。从中可以看出学生所阅读课外读物绝大部分靠自己获取,通过学校图书馆获得的为少数,说明初级中学的图书馆建设还有待加强,应多增加一些受初中学生喜爱的课外读物。

二、影视网络

尽管学生课业学习负担很重,家长也不支持,但看电视、上网等仍然是现代社会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调查显示,有69%的学生每天都看电视,36%的学生每天都上网。最爱看的电视栏目连续剧占42%,影视片占38%,新闻资讯占5%,动物世界占9%,体育文艺占6%。调查中可以了解到初中学生对学校外的世界是充满好奇心的,很想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外部的世界。最受中学生欢迎的还要算娱乐性很高的电视连续剧和电影录象,但也有一部分是受父母的影响而喜欢的。在电视剧的国别调查时,有70%的学生喜欢韩剧,这部分中又大部分是女生,可见韩剧对中学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在对上网目的的调查中,有38%是为了聊天,有36%是为了玩游戏,有16%是为了看自己喜欢的娱乐节目,有5%是为了浏览新闻,有5%是为了学习。可见大部分学生上网的目的是为了消遣娱乐,聊天玩游戏的占了绝大多数,真正用来学习的只占极少数。在调查中还了解到有电脑家庭的学生看电视的时间比没有电脑家庭的学生看电视时间明显偏 1

少,说明电脑对学生的吸引力是相当大的,也说明了电脑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也是较大的。

三、其他文化娱乐活动

学生除了阅读、看影视节目、玩电脑之外,还参加其他一些文化娱乐活动。调查表明,学生主要的兴趣爱好分别为音乐 绘画 体育 舞蹈 收藏 摄影 文学。许多学生表示,平时对很多活动都感兴趣,但因调查要求选择自己“最主要的”兴趣爱好,故只能忍痛割爱,由此反映出当代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广泛的。在对音乐的喜爱程度上,就音乐类型来说,喜欢中国流行音乐的占69%,喜欢中华民族音乐的占11%,喜欢外国交响音乐的占8%,喜欢外国摇滚音乐的占7%,不喜欢音乐的只占5%。在喜欢的音乐风格上,有35%喜欢轻松活泼的,有25%的喜欢热情奔放的,有30%喜欢优美抒情的,有10%喜欢狂热刺激的。

调查还显示,热衷电子或电脑游戏的学生人数众多。有10%的学生几乎每天都玩,有20%的学生经常玩,有50%的学生偶尔玩,有20%的学生从来不玩。游戏的目的在于娱乐消遣的占到了80%。有78%的学生是在公共网吧里玩游戏的。当然,经常玩游戏的学生中有60%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综合上述调查结果,我门可以看出目前##市城区初中学生课外文化生活存在的一些问题,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以外,在家庭、学校和社会诸方面,同样有不尽如意的地方。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主要受到以下这些因素的制约。

一是学生家长对学生课业学习抓得紧,而对课外文化活动不够重视和支持。家长包括老师并不是直接干预他们,没有对他们的课外文化生活给予必要的指导,而是本身繁重的课业学习负担,压得学生根本无法从容地投身课外文化活动。二是学校和社会提供的适合初中学生特点、能满足他们需要的课外活动场所和环境比较缺乏。被调查的中学生,大多不太满意现有的课外文化活动,即使学校开展的课外文化活动,他们也觉得比较单一,缺少吸引力。而社会上的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等,都在利益驱动下以赚钱为目的,服务质量也较低,也很少有对学生免费开放的。

三是文化部门对公共网吧和电子游戏厅的监管不力。虽然命令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这些娱乐场所,但这些娱乐场所为了利益,根本不去考虑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对未成年人基本是来者不拒。

针对目前##市城区初中学生课外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和各方面的制约因素,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充分发挥学校在丰富初中学生课外文化生活中的指导功能。学校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对学生课外文化生活的指导。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课外文化生活对初中学生的价值和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加强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丰富校园的课外文化生活的内容和形式。组织各种社团和兴趣小组,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激发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尽可能满足他们的爱好。

第二,学生家长要发挥在初中学生课外文化生活中的教育和引导管教作用。首先,学生家长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不能因为工作忙等借口而对孩子的教育不管不问,放任自流,也不能只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而忽视孩子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其次,学生家长要以身作则,戒除不良嗜好,不参加对孩子有不良影响的活动。另外,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兴趣爱好,在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也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对孩子的一些不良嗜好,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和方法,给予引导,而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

第三,除了学校和家庭外,社会其他部门也应重视和关心孩子们的课外文化生活。文化部门要加大对未成年文化市场的整顿和治理,进一步净化未成年人文化生活环境。政府要充分利用我市优厚的文化历史资源,要加大对公共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等对青少年影响巨大的场所的投入,不断增加和更新适合未成年人的设施。同时,也要增强城市整体文化氛围对未成年人文化环境的带动作用。

上一篇:中共XX县委2005年度述职报告下一篇:国庆之夜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