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档案馆解决方案

2024-06-21

智慧档案馆解决方案(共8篇)

篇1:智慧档案馆解决方案

第四章 档案备份制度

第十六条 公司所有有价值的文件、报表、业务记录等必须备份。

第十七条 各部门应尽量采用电脑管理和工作,便于业务资料的数字化处理和保存。对存入电脑的资料、档案,按《计算机管理办法》管理。

第十八条 备份盘与源盘应分开存放,公司的备份盘应在公司外保存。

第五章 处理条例

第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据情节轻重,给予50~500元扣薪处理,若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 毁损、丢失或擅自销毁企业档案

2. 擅自向外界提供、抄摘企业档案

3. 涂改、伪造档案

4. 未及时上报归档或管理不善的档案管理者

5. 未按手续就借阅、外带者或越级查阅者(档案管理者同罚)

第六章 责任

第二十一条 本制度适用于伟凡公司各员工各部门。

第二十二条 本制度监督责任部门为公司办公室,第一责任人为各部门指定的资料员;第二责任人为资料员所在部门的部门经理。

篇2:智慧档案馆解决方案

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读后感

――城西小学 盘带全

《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这本书收录了16位在当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师,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魏书生、李吉林、李镇西、顾泠沅、唐盛昌、刘彭芝、龚正行、刘京海、李希贵等名师。打开这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仿佛让我与智者进行了尽情的对话,令我在字里行间看到了教育的真谛,每一页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触摸到了一个个大写的“人”字。他们每一位都让我深受启发,同时,也被他们诸多事迹而感染。虽各具特色,但我看到了他们身上的共同点:那就是对中国教育的艰苦探索和追求,对孩子真诚的爱。本书的每一页,都给我带来了启迪和快乐。

他们中魏书生是我较熟悉的、敬佩的名师之一,他的教育理念也是我身体力行的。魏书生是一个凡人,只是他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了――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成才。他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他说:“人生有什么啊,每个人都是来这个世界走一趟,关键就看你怎么走。其实怎么走都是走,你好好做事也是走,你稀里糊涂也是走,我觉得还是做点事情的好,()这样你会感到快乐,这快乐,只有去做,才会感觉到!”最让我佩服的地方是他那独特的教育方式,“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着想,和他们一起想办法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一起进步,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想想自己在从事教育的点点滴滴,虽然有时候也会和学生一起快乐,一起进步,但是在内心的最深处,还是把学生当做是孩子,当做是教育对象,并没有真正做到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其着想。我想魏书生教育的成功也是得益于从学生出发,凡事都以学生为主去商量,去做。我想这是对我今后工作的一个启迪,我也要时刻提醒自己这样去想,这样去做。

李镇西也是给我触动很大的一位名家。其中我读到关于李镇西老师这篇时,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他说“不是我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我。学生都是爱老师的,关键是老师能否感知学生的爱。”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是这样,我从教这20多年来也身有感触,有爱我们才会很耐心的给学生讲解;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学生和学生心贴心。要亲近学生,要多和孩子们接触,首先在感情上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融为一体之后就基本上站在管理的制高点上了。孩子们从心底里佩服你、接受你,这时可以说嬉笑怒骂皆文章,你不用去特意多讲什么东西。而且接触孩子一定要带着一颗童心,以一颗童心走进童心,这里面就包含民主的内涵。教育无痕,亲近学生,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受到爱与被爱的力量,方才能体现教育的力量。

他们的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为了孩子的幸福和快乐。李吉林说:“我为儿童的成功、进步和健康而感到欢乐和幸福。”她深入的研究情景教学,使课堂丰富而生动起来;张思明以带着学生去发现数学的乐趣为目的,开拓了五花八门的.思考题让学生享受数学的乐趣。他们所有的思想、行为都落实到一切为了孩子上,孩子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教育家的教育理念、思想都体现在这一目标上,不是夸夸其谈,说一套做一套而是体现在他们对人的关注――一种最深层次的人性的关爱,之中无私的爱。教师要始终以理念深入到教学工作中,才能真正地给孩子们幸福和快乐。

篇3:智慧档案馆研究综述

一、智慧档案馆研究概况

1、起步既十分火热

国内智慧档案馆研究开始于2013年。是年《中国档案》发表了杨来青、徐明君、邹杰《档案馆未来发展的新前景:智慧档案馆》一文。截至2015年4月底,共有14篇以智慧档案馆为题的文献发表。其中2013年1篇,2014年11篇,2015年2篇。虽然时间不长,但发展速度很快。如果我们将2013年称之为智慧档案馆研究元年,那么2014年就已经成为智慧档案馆研究高峰年。

2、虽限于档案界圈内,但已成研究热点

14篇文献中有12篇来自期刊,占到了85.71%,远远超过会议(1篇)和报纸(1篇)各占0.71%的比例。12篇期刊文献全部出自7种档案学期刊,其中中国档案4篇,占全部期刊文献的三分之一;档案学通讯、北京档案各2篇,各占全部期刊的六分之一;兰台世界、档案、湖北档案、黑龙江档案各1篇,合计占全部期刊文献的三分之一。其中档案学核心期刊4种,占档案学期刊的57.14%;发表文献9篇,占档案学期刊发表文献的75%,在期刊数量与发表文献数量上均占优势。一来表明档案学期刊,特别是档案学核心期刊对此问题敏感,且反应迅速,二来说明国家与地方层面的期刊对此问题的关注不差上下,但同时也反应出研究主要还局限于档案界自己圈子中,视野尚窄。

3、学科交叉与社科理论性明显

文献除全部与档案本专业相关外,还涉及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电信技术2个其他专业。文献的学科相溶性超过了14%(14.3%),研究具备学科交叉性的特点,有比较高的交叉比。从研究涉及的学科层次看,有13篇来自社会科学,仅有1篇来自自然科学。13篇来自社会科学领域的文章中,基础性研究10篇,行业指导2篇,职业指导1篇。只有1篇属于自然科学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4、高产作者与核心研究机构突出,合作研究普遍

14篇文献涉及作者19人,发表2篇文献以上的4人(薛四新、杨艳3篇,杨来青、卫化昱2篇),占分部作者的21.05%;发表文献5篇,占全部文献的三分之一略强。发表1篇文献的15人(陈静、韩海涛、苏龙高娃、谭雪、檀竹茂、陶水龙、田雷、田伟、王雷、徐华、徐辉、徐明君、许桂清、余露、邹杰)。薛四新、杨艳、杨来青、卫化昱是目前研究智慧档案馆的高产作者,而这些高产作者中75%来自高校。14篇文献中有6篇为多位作者合作完成,占到了全部文献的42.86%。文献的个人合作率超高。

14篇文献涉及机构12个,其中发表2篇文献的5个(清华大学档案馆、重庆大学档案馆、北京市档案局、辽宁省档案局、山东省青岛市档案局),占机构数的41.67%,发表文献10篇,占全部文献的71.42%。发表一篇文献的机构有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大学、北京联合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天津工业大学档案馆、内蒙古乌审旗档案局、广东省国土资源档案馆7个。高校7个,发表文献9篇;档案行政管理机构4,发表文献8篇;专业档案馆1个,发表文献1篇。无论从机构数或机构发表文献数量上看 ,高校均位居第一,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第二,档案馆第三。14篇文献中有2篇是由3个 (清华大学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重庆大学档案馆)或4个(重庆大学档案馆、清华大学档案馆、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内蒙古乌审旗档案局)机构作者合作完成,合作率虽然低于作者个人合作率,但合作单位数量较过去一般由2个机构作者合作要多。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 未来档案馆发展的趋势

有人认为:智慧档案馆是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馆发展的高级形态,[1]档案馆未来发展的前景是智慧档案馆,强调:档案馆应跟进技术发展的新趋势,研究智慧档案馆的发展理念、工作目标和实现路径,开展智慧档案馆建设,为档案馆事业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2]也有人认为:智慧档案馆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指出:我们需要及早研究智慧档案馆的特性,把握智慧档案馆建设的基本规律,积极推进智慧档案馆建设。[3]

2、智慧档案馆的基础体系架构

以薛四新教授为核心的高校研究团队,在分析数字档案馆研究局限和智慧城市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智慧城市生态环境下智慧型档案馆的基础体系架构。结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最新技术的应用特点和档案馆全面现代化管理的愿景,研究智慧档案馆的新特点,提出智慧档案馆技术系统实现的典型特征主要体现在档案馆信息化管理的全面化、档案馆藏资源管理的精细化、档案馆业务实现的感知化、档案信息服务的知识化等多个方面。北京市档案局田雷就物联网和智慧档案馆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功能,分析并设计了物联网在智慧型档案馆建设中的技术架构,分析并论述了物联网在档案馆中的部分典型应用和并不适宜在档案馆应用的物联网技术。[4]而天津工业大学档案馆陈静、韩海涛、田伟则设计了一种大数据时代基于RFID技术的智慧档案馆架构,探讨了智慧档案馆的运行特征。最后展望了智慧档案馆服务的几个发展方向:基于全面感知的一站式服务,基于信息移动的主动推荐服务。[5]

3、智慧档案馆建设的思路

陶水龙认为:智慧档案馆的建设核心就是促使数字档案馆更加智慧化,促使档案馆实体管理智慧化。[6]也有研究者认为:未来的智慧档案馆必将跨越传统实体档案馆的边界而以数字形态且富有智慧地存在和发展,实现馆际IT基础设施共享,档案资源互联,制度、技术与业务集成,档案人之间及其与利用者之间的业务协同和服务交互,这一发展态势需要在实践中研究和提炼一整套包括目标、功能、组织、人员、制度等。[7]谭雪则认为应当借力“智慧因子”来完善智慧档案馆功能。[8]

4、档案管理范式的转换

檀竹茂以青岛市智慧档案馆为例,讨论了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管理范式的转换问题。认为:智慧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为档案管理从政府范式向社会范式提供了契机。在青岛档案历史知识库成功运行的基础上提出的智慧档案馆,使档案管理范式转换有了理念基础和实体依据。物联网和云计算提供的强大技术支撑进一步促使档案管理范式转换从理论走向现实。[9]

综上所述,智慧档案馆是伴随智慧城市建设研究而生的一个概念。虽然智慧档案馆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相关的国家规范、行业标准及行业案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但可以预期,智慧档案馆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档案学研究的重点与热点。

摘要:我国智慧档案馆研究具有起步既火;数量有限,热点已成;学科交叉性与理论性明显;高产作者与核心研究机构突出,合作研究普遍的特点。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未来档案馆发展的趋势,智慧档案馆的基础体系架构、智慧档案馆建设的思路和档案管理范式转换四个方面。

篇4:智慧档案馆研究思考

摘要:智慧档案馆是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馆发展的高级形态。本文从发展的视角分析了智慧档案馆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并在分析数字档案馆研究局限和智慧城市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智慧城市生态环境下智慧型档案馆的基础体系架构和主要研究内容。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档案馆数字档案馆

城市从“数字”到“智慧”,是富有智慧的人们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不断创新的信息技术,开展各类业务活动所呈现出的典型特征,其目标是构建物与物、人与人、人与物、城市与城市之间互联互通、和谐共处的新型城市生态环境。档案作为记录人类历史活动的信息载体,不仅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过程具有启迪新智慧的重要作用,而且还将持续承担记录城市活动与变化轨迹的独特使命,这使得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档案馆不能不具有与时俱进的新特征。由此档案领域提出智慧档案馆概念并探索其理论研究内容和实践建设方案,这不仅能够支撑和促进智慧城市的快速建设与持续发展,而且能够丰富和拓展档案馆学的研究范围,这一研究必然会推动档案馆从“数字”进化到“智慧”,实现档案馆全面现代化管理。

一、智慧档案馆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促使城市从数字时代走向智慧时代。2013年,我国首批193个智慧城市试点起航,开辟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新征程[1],在此背景下,档案富有的人类智慧的支撑作用凸显,如何留存和管理在智慧城市新型IT生态环境中形成的新的、动态的、海量的数字记忆,确保智慧城市的发展脉络和业务活动以数字档案的形式得以记载和传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传统档案资源多层次分级、分散、孤岛式管理方式与智慧城市的跨行业、跨区域、跨部门的业务协同、资源集约与交换共享等要求形成强烈的反差与不协调,这就迫切需要重构档案馆的基础体系结构,建立一套完整的与智慧城市运营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的档案管理基础理论和方法体系。这一研究在档案馆理论体系构建和实践应用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理论方面,能够丰富和拓展档案学的基础理论。未来的智慧档案馆必将跨越传统实体档案馆的边界而以数字形态且富有智慧地存在和发展,实现馆际IT基础设施共享,档案资源互联,制度、技术与业务集成,档案人之间及其与利用者之间的业务协同和服务交互,这一发展态势需要在实践中研究和提炼一整套包括目标、功能、组织、人员、制度、资源和运作模式等基础理论体系,以指导和支持数字档案馆业务流程优化、档案资源精细化管理和档案信息服务多元化适应。

(二)实践方面,从记载历史、延续文明的角度丰富智慧城市的内涵,从数字生态、城市全局的角度部署档案工作体系架构,提升和延伸档案管理的整体功能。智慧档案馆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单元纳入城市顶层规划而得到史无前例的重视,智慧城市建设集新技术、新行为、新思维于一体的新型城市生态环境,为智慧档案馆的档案资源统筹管理、档案工作高效开展、档案服务能动与个性化提供了从法规到标准、技术到业务、风险识别到安全保障的智能化系统体系框架,在此框架下设计和实施的智慧档案馆整体解决方案将使国家档案馆功能得到提升并融入智慧城市体系。

二、智慧档案馆研究突破了现有数字档案馆的研究范畴

智慧档案馆是在数字档案馆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档案馆发展的高级形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档案专家和学者围绕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加工和信息化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推动了数字档案馆的快速发展,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生态特征开始探讨智慧档案馆的研究。

国外研究者虽未明确提出智慧档案馆概念,但其数字档案馆从建设之初,其标准建立、技术架构和运营模式等都充分考虑了如何实现档案资源整体共享、跨部门协作和不断适应现代新技术和新型智慧城市生态发展的问题。美国的电子文件档案馆(ERA)项目主要从技术视角,研究如何构建开放、敏捷的集成系统体系结构,以适应技术变革与业务拓展带来的潜在需求;加拿大图书档案馆(LAC)提议则从档案管理与资源整合的视角,研究如何将数字文化遗产管理纳入国家战略,从而建立能够管理国家文献遗产的数字保存体系和可信任数字仓储系统(TDR),以适应国家和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澳大利亚数字文件管理协议(ADRI),从标准规范视角开展区域联合行动,推动跨国、跨馆数字文件和档案资源统一管理标准体系的形成,以引导全球范围内档案工作的科学规范开展[2]。我国数字档案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经历了从单一档案业务系统、馆藏数字化到整体信息系统构建[3],从个体数字档案馆到区域性数字档案馆[4]运作模式变革的研究,从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到云数字档案馆[5]的探索。

在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界从数字档案馆功能提升、资源整合和深度挖掘、智慧技术运用、感知计算等角度,对智慧档案馆的概念、功能架构等进行了初步的探索[6];在建设实践方面,上海、浙江、青岛等省市已作了一些有益尝试。这些前瞻性的研究和开拓性的实践为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资源的整体聚合、科学保管和高效利用奠定了良好的档案文化意识、技术系统环境和专业操作技能,为提升档案馆“智慧”营造了基础资源条件和专业业务氛围。但现有这些研究和实践还难以适应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发展要求,主要体现在:

(一)在组织层面,缺乏从国家、城市数字化发展的整体角度规划和安排数字档案资源的整合服务,缺乏城市层面档案管理的组织架构和工作体系的全局部署。以往依附于实体档案馆而架构的数字档案馆系统,难以实现城市档案资源的系统化聚合、统筹化管理和高效化利用,而这一要求正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础保障。

(二)在理论层面,现有的研究多局限于档案管理模式、运行机制、资源整合的宏观构想以及系统功能的中观要求,而智慧型数字档案馆的构建需要有在创新技术应用环境下的制度安排、业务模式和运作机制的一套完整理论体系的支撑,才能高起点、高水平地引领档案事业方向,指导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工作的最新实践。endprint

(三)在实践层面,缺乏深入到系统功能实现、文件对象控制、档案资源聚合和组织管理运作等各个层面的完整的现代档案馆实施方法和操作规程,而局限于指南性的功能要求和宏观描述,难以支撑档案馆现代化运作的全面实现。

随着智慧城市快速发展,档案馆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将从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拓展和延伸到档案馆的全面现代化管理,包括档案馆运行管理智能化、档案库房管理现代化、档案制度贯彻的系统化、档案信息利用的知识化以及智慧档案人经验知识的代代相传。应该说,智慧档案馆将逐渐突破实体档案馆的组织运作、基础设施使用和档案资源聚合的传统管理运作模式,形成跨实体档案馆乃至跨区域的协同工作组织和城市档案资源一体化集约管理与单点服务模式,它的基础体系架构、系统构建原理和实施方法将随着智慧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和进化,这就需要档案领域专家、学者在档案馆的组织运作和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进行突破。

三、智慧档案馆研究的基础体系架构

与以往档案馆追求稳定的静态思维相比较,智慧档案馆的发展则更需要体现其与时俱进的动态特征。一方面,智慧档案馆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深化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不断进化的新技术,再造档案工作流程、整合档案资源,使档案馆具有感知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智慧能力,作为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单元而发挥其记载历史、传承文明和资政惠民的作用;另一方面,依赖网络而发展的智慧档案馆将逐渐突破其实体档案馆的组织边界、自给自足的IT基础设施和档案资源分层分级的传统运作模式,形成跨实体档案馆乃至跨区域的协同工作组织和城市档案资源一体化集约管理与单点服务模式,它的组织管理形态、技术系统结构、业务工作原理和管理运作模式将随着智慧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优化和进化。

图1勾画出智慧城市背景下智慧档案馆的基础体系结构,它体现了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馆全面现代化管理的新特征。技术层通过支撑保障系统、档案仓储系统来保证档案馆对人、事、物的智慧感知;并将这些感知经过互联网、物联网、通信网传递到海量数据中心,实现档案资源的集约管理和全面整合;应用层通过智慧服务系统和智慧管理系统来满足智慧城市的服务需求,提供档案信息的集成服务和智慧启迪。

这种“双层四系统”的基础模型构建,适应了智慧城市生态特征发展背景下,档案馆的全面现代化管理。因此对智慧档案馆的研究视角从制度、资源、业务的体系结构、技术、馆员、服务六个维度全面拓展和延伸。

四、智慧档案馆研究的主要任务

智慧档案馆基础体系结构决定了它的实现不仅仅是建设一个技术系统,它是档案馆发展的高级形态,它的构建需要深化使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不断进化的新技术,全面整合档案资源、再造档案工作流程,使得档案馆具有感知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智慧能力,作为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挥其记载历史和传承文化的作用。因此,智慧档案馆的实现而是需要将档案人、档案馆基础设施、档案馆业务、各类新型的信息技术和智慧城市对档案馆的信息消费需求进行紧密结合,实现档案馆内部全面信息化,这就需要有一套智慧档案馆的基础理论、技术体系和实施方法论的支持,这些内容将是未来智慧档案馆研究的主要任务:

(一)智慧档案馆的基本理论体系的研究。基础理论是档案馆及其系统建设与发展的统领和指南,其研究需要充分理解智慧城市新型城市生态环境的特征及其对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消费的整体要求,分析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馆的发展趋向和存在形态,明确智慧档案馆的基本概念、组织形态和工作体系,研究其内涵、特征、构成要素、组织结构、职能分工及在智慧城市中的定位、作用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国家档案馆的组织结构和整体部署。

(二)智慧档案馆系统框架结构研究。系统是业务开展的主体要素,是档案资源安全保存和提供利用的主要工具,其研究需要从制度、业务、资源、技术、服务和馆员六个维度研究智慧档案馆的基础体系结构及协同工作机制。从档案工作的全程控制性、档案业务的制度遵从性、档案资源的统筹管理性、档案服务的社会多元性、馆员技能的综合要求性和管理实现的技术支撑性等角度全面设计智慧档案馆的体系结构及六个维度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制约的协作机制。

(三)智慧档案馆的实施方法论。实施方法是理论和业务得以落地的方法保障,其研究需要从智慧人、智慧系统、智慧工作和智慧服务等多个层面研究和分析智慧档案馆对智慧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要求和资源依赖;从管理制度建设、档案资源聚合、业务流程优化、馆员能力提升、系统集成架构和IT服务管理等方面研究智慧档案馆的实现原理和实施方法,结合智慧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档案资源管理的要求,提出一套能够用于指导智慧档案馆建设与实施的整体解决方案,并在一个在建的数字档案馆工程中进行验证和改进。

五、结论

智慧档案馆是档案科学和档案实践领域的一个全新研究方向,在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今天,将会成为档案学研究的热点。因此,从组织、制度、标准、技术、业务、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等多个维度全面思考和研究智慧档案馆的基础理论、系统结构、生态环境、服务模式,不仅推动多学科交叉的智慧档案馆学发展,对全国档案事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林.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薛四新.云计算环境下电子文件管理的实现机理[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上海有限公司,2013.

[3]国家档案局.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Z].2010.

[4]傅荣校,陈荣红.数字档案馆模式研究(二)[J].档案学通讯,2005(5):59-62.

[5]薛四新,陶水龙,崔伟.数字档案馆的云计算建设模式思考[J].档案学研究,2012(3):62-64.

篇5: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是依据城市的发展规划,从顶层设计出发,通过构建服务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云服务中心”,已平台为基础,将智慧科技应用于“公共安全、社会服务、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四大应用领域,致力于为城市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智慧生活体验。构建云服务中心

采用云计算技术,以新型建设模式,搭建面向政府、企业、公众的统一标准平台,可为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提供良好的支撑环境。

基础网络平台

信息互联互通的基础支撑。充分运用现代通信技术,通过构建多网融合的网络基础设施平台,全面感测、传送、整合和分析人、物、系统之间的各项关键信息,使城市管理需求得到快速、智能化响应。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平台

城市数据汇集、处理与交互的核心平台。建设空间地理的自然资源、人口、法人、宏观经济等公共基础信息数据库,通过对数据进行存储、管理、检索和分析,支撑城市各业务系统应用。城市公共信息平台

城市应用服务能力的基本体现。以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协同应用为主题,通过数据资源统一管理、交换共享与综合应用,带动各领域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智能化应用和便捷化智慧服务。信息安全管理平台

城市安全有效运作的重要保障。通过推进信息安全基础建设,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及数字认证、信息安全测评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为现代城市管理提供信息安全支撑。

公共安全:

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治安管理、环境监测、应急处置、交通安全等多个领域,全面构建协调、敏捷的公共安全体系,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社会服务:

将智慧融入人工智能、移动传感、物联网等高科技技术,推进政务、交通、医疗、教育、社区信息化建设,打造高效、便利、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环境保护:

利用信息技术,对市政基础设施、城市污染源、污染物进行智能实时监测、及时管控,实现低碳城市建设、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的目标。产业发展:

篇6:智慧城管解决方案

 背景简介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各界对城市环境和城市形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是传统的、被动式的城市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城市管理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在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和评价体系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转。因此,亟需开展智慧城管建设,提升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

智慧城市管理系统(简称“智慧城管”)是综合运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以数字地图和单元网格划分为基础,集成基础地理、地理编码、市政及社区服务部件事件的多种数据资源,以城市监管员和市民服务热线、移动互联网等多种手段为信息收集渠道,创建城市管理和市民服务综合指挥系统,通过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工作,构建起沟通快捷、责任到位、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的监督和处置新机制,全面提高城市管理和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1999年9月建设部提出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数字化工程”项目(以下简称“城市数字化工程”),指出城市数字化工程项目是适应世界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和实现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现代化的一项综合型大型科技攻关项目;2001年10月建设部把城市数字化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十五”建设计划之中,研究推出城市数字化工程的示范城市;2002年7月,科技部正式将城市数字化工程列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作为重点项目组织实施;2003年北京东城区开始建设“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2004年系统正式运行,鉴于该系统在城市管理中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北京市委、国信办、中编办、科技部和建设部的高度评价,并被建设部确认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在全国推广;为指导各地的数字城管的规范建设,建设部2005年6月发布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地理编码》和《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2005年7月,建设部在北京召开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现场会”,充分肯定了北京市东城区创新提出并实践的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同时,建设部指示要因地制宜地在全国各级城市逐步推广这种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会议期间,建设部下发了《关于推广北京市东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意见》(建城〔2005〕121号),在全国选择了十个单位进行数字化城市管理的一期推广工作。

2006年3月份,在一期试点城市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础上,建设部又选择了主管领导支持、经济条件较好、基础条件较好、业务管理流程较清晰的17个试点城市(城区)开展了第二批数字化城管的推广工作。经过近五年51个试点城市和其他城市的不懈工作,部分数字城管已完成项目的建设工作,对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007年1月29日,建设部发出《关于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根据全国建设工作会议的工作部署和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会议要求,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工作,工作目标规划如下:2005年~2007年为试点工作阶段,2008年~2010年为全面推广阶段。

 整体方案描述

智慧城市管理系统是分层次的,各层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专注于本身的设计,各层次依赖度不高可以形成松耦合的协作关系,对实现的技术和产品的选择也提供了多种组合的可能。

系统总体架构建筑在层次模型之上,底层是基础设施平台层,是支持系统运行的必要的系统硬件、软件平台;

网络层提供有线的或者无线的安全数据网络传输数据;数据层包含了本系统的所有基础数据库;业务支撑层,是支持系统运行的必要的支撑中间件和应用服务组件;

应用系统层实现了智慧城市管理系统的业务应用系统的功能,面向信息采集员、监督中、指挥中心、各专业单位、各级领导和综合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等。

标准规范体系、信息安全体系是本系统建设、运行的必要保障。在标准规范体系、安全防护体系的框架内和系统支撑平台上建立整个智慧城市管理系统,通过数据集中统一管理,在视频监控共享、指挥调度通讯、空间定位服务、应用集成服务运行平台基础上建设智慧城管应用系统,各种终端用户登录到各个应用系统。

基本方案架构

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层是支撑智慧城管系统平台的基础层,是支持系统运行的必要的系统硬件、软件平台。包括:外场设备,例如视频监控、各类传感器、GPS终端、手持设备等,监督指挥中心的大屏、呼叫中心等,大数据中心各类服务器、存储、防火墙等。

网络层

网络层为智慧城管各类应用提供数据传输的支撑保障。通过3G/4G网络,将各类监测数据安全高效的回传至中心平台,通过光纤接入专网,支撑视频数据的回传和实时调用。

数据层

数据层由一组基础数据库组成,包括基础数据库、城市管理部件数据库、地下管网数据库、实景数据库、传感数据库和业务数据库等。基础数据是一组公共的、共享的、相对稳定的数据,为各种应用系统共享。

应用支撑层

业务应用支撑层构建统一的数据访问平台,通过视频监控共享、指挥调度通讯、空间定位服务、应用集成服务应用支撑平台,实现不同应用系统对不同数据调用的统一方法、共享算法和共用接口;同时,提供各种可以充分共用、扩展、动态调整的基础方法,使用少量的基础方法支持丰富的应用系统;从而实现共享的基础信息模型和基础方法的标准化、规范化。

应用系统层

应用系统层提供智慧城市管理工作的各种应用子系统,包括建设部规定的各个基础应用子系统。同时,可根据当地需要,定制化开发各类扩展子系统。

 系统建设目标

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智慧技术,实现整个区域的统一资源、设施管理;在此基础上,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整合其他资源,对城市的日常动态信息进行采集、分析以及预警,启动相应的处置工作,并为应急指挥、决策支持、领导查询提供支撑,同时为公众提供城管公众信息服务。构建以基础服务、数据交换、GIS共享服务、统一GPS监管、统一视频监控为应用支撑,以智慧城管、应急指挥、队伍管理、网上办案、决策辅助、行业监管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可以弥补城市管理中信息盲区与管理盲点,实现全区域的信息共享、工作互动、无缝对接,促进城市管理工作由被动向主动、由静态向动态、粗放向精细、无序向规范转变。智慧城管将以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智慧城市管理平台)为基础,首先满足城市网格、部件等基础管理需要,涵盖所有城市基础设施信息。

强化城市服务职能,践行现代化城市管理理念,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实现城市管理由被动管理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由粗放定性型向集约定量型转变,由单一封闭管理向多元开放互动管理转变,实现城市“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的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向的目标:

一、建设“四化”特性的智慧城管信息系统

“四化”特性是指“精细化、可视化、智能化、移动化”。

精细化:运用“网格技术”,整合和应用GIS、GPS、RS等多种技术和各类业务平台,对城市实施网格化管理、事件精确化定位。

可视化:布设城管视频监控点,做到对重点区域、危险源以及建筑工地等实施7×24小时的实时视频监控,使指挥中心能在最短时间对重大事件实现最直观、最准确的掌控,并能全程可视化跟踪事件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对相关执人员和单位作出评价。

智能化:运用“信息分析和辅助决策技术”,实现对城市重大事件的分析决策、应急响应、事后评估的智能化处理。

移动化:运用现代智能终端和无线信息传递技术,实现对信息数据的无线采集,为管理问题的发现提供了全新的手段。

二、资源共享,构筑一个统一的综合平台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已建的政府公共资源(包括政务外网、视频监控等),构建基于“3S”技术统一的城市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对城市部件进行系统编码和精确定位,实现城市管理信息的准确采集、网络传输和实时管理。

三、实行指挥、监督一体化管理

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形成统一指挥,监督有力、沟通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四、统一建设标准,拓展服务功能

统一网格管理数字平台的建设标准,包括电子地图、物理网格区划、事件部件编码、信息交换和接口等标准,使该系统具备扩展覆盖到其它部门和管理领域的功能。

五、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市民提供快速、优质、高效的综合服务

方案价值体现

再造管理模式,实现科学管理

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存在以下弊端:由于无法全面掌握城市管理所需要的信息,相关部门无法系统地规划和管理城市,只能对薄弱环节采取突击性和运动性的整治,整治后又无法巩固整治成果,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及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监督及奖惩机制,粗放管理、定性管理普遍,对各职能部门的制约和监督流于形式,难以对处理效果进行有效评估。

依托统一的智慧城管信息系统平台,在市级建立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市级监督指挥中心负责统一平台的规划维护、标准规范制订、跨区重大事项协调,监督区县级平台运行,实施全市智慧城管运行结果评价等;在县(区)级建立城市管理指挥中心,指挥中心负责辖区内智慧城管事务的协调和监督员管理等工作;在街道办建立城市管理指挥处置中心,负责具体事务的执行处理。

构建城市管理监督与执行相互分离,分工协作的全新管理模式,运行模式可以概括为是“统一接入,分布受理,分级处置,监管分离”。

升级管理工具,提升管理效率

传统的城市管理缺乏对城市管理管理工作的统一指挥和调度。缺乏相应的工具支撑,无法对城市问题及时上报,缺乏对城市问题的实时视频监控及录像取证,缺少对执法车、环卫车等特殊车辆的监督指挥,对一些重要且分布广泛或者隐蔽的城市部件,未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进行管理和控制。缺少对城市部件的信息化处理。

利用中兴软创智慧城管系统各项平台功能及相关外场设施,实现问题上报方式的多样化,上报时间的及时化,发现问题的智能化。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视频监控技术,实现对城市各个角落的无缝、主动管理。城管通协助监督员及时发现和上报问题,监督和指挥中心按标准接受和处置案件。多维度评价城市案件处置效果。远程视频监控实时监控城市日常事件,并保留视频及图片记录。

集成多种技术,提升管理效率

完善互动方式,建设全民城管

篇7:智慧油田解决方案

智慧油田是在数字油田的基础上,通过实时监测、实时数据自动采集、实时分析解释、实施决策与优化的闭环管理,将油田上游勘探、开发、油气井生产管理、工程技术服务、集输储运、生产保障等各业务领域的油气藏、油气井、数据等资产,有机地统一在一个价值链中,实现数据知识共享化、生产流程自动化、科研工作协同化、系统应用一体化、生产指挥可视化和分析决策科学化,提高油气田生产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达到节约投资与运行成本的目的。

将油田生产的自动化与信息化相结合,将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应用到油气生产流程中,通过先进的实时传感系统和网络系统,把先进的实时传感设备、自动控制设备、视频监控设备等,部署到井下、井口、计量间、注水站、联合站及井区厂区、集输管网和车辆等位置,对油气藏、计量间、油气站库、油气水井等资产动态实时监测、实时数据自动采集。通过物联网实现各类设备、人员、井筒等的信息交换与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在可视化、一体化的集成运营中心和协同环境下,管理人员、科研人员根据实时信息,通过在线模拟环境,快速分析、判断趋势和异常,及时指导现场,自动控制和自动执行。

借助基于业务模型的知识库和专家系统,以多学科协作的勘探开发综合研究、单井动态分析、油藏评价、数值模拟等依托,辅助油田进行勘探部署、井位论证、开发生产等决策,科学的预测和决策,实现油田、油气井等相关资产的统筹经营与管理,提高油气田的采收率,对油田进行适时的最优开发。

1.2 智慧油田解决方案系统架构

1.3 智慧油田解决方案软件架构

1.4 智慧油田解决方案特点

基于3C融合的物联网技术,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

实时监测、实时数据采集、快速分析

可视化、一体化的运营和协同环境,快速反应、及时指导 

生产和管理流程整体优化,运行效率提高,运行成本降低

强大的知识库,全面、实时、准确的数据支持,专家系统辅助综合研究,快速决策和执行

1.5 智慧油田解决方案主要功能

(1)

一体化集成服务子系统

实现知识库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平台等系统,形成统一的集成服务平台。(2)

勘探开发数据中心 建立勘探开发核心业务的数据中心平台,实现油气田勘探开发相关的基础数据和研究成果等各类资源的采、存、管、用的综合管理和支撑体系。

(3)

油气决策支持子系统

在一体化集成服务子系统和勘探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勘探、开发、采油工程和石油工程的决策支持平台,实现可视化和科学的决策辅助环境,为勘探开发综合研究、井位部署、工程方案管理及工艺设计、生产决策等各项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4)

油气业务协同子系统

基于工作流,实现勘探开发核心业务的流程化管理、集成应用。(5)

油气生产指挥中心

以数据中心平台为基础,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实现生产动态快速把握,生产运行上下贯通、横向协同,建立生产预警分析、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运行机制,为油气田生产运行管理奠定基础

(6)

油气生产操作智控中心

实现油田生产现场人、设备、业务流程的自动感知、智能联作,降低操作风险、提升工作效率、提高现场管理水平。

(7)

油气经营管理子系统

篇8:智慧档案馆建设路径分析

一、智慧档案馆的内涵和特征

1. 智慧档案馆的内涵

“智慧”是指高等生物具有的感知世界、发现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能力。科技发展使得一些非高等生物具备了某些独立感知世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智慧”主体的范围得以扩大。在继“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概念出现之后,人们对“智慧+”的探索逐渐活跃。担负着记载与传承城市文明的重要职责,构成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智慧档案馆,也成为档案馆发展的新趋势。首先,从目标上看,智慧档案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服务城市建设、满足大众需求为目标;其次,从技术层面看,智慧档案馆融入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楼宇等诸多新兴技术,进而改进用户对档案馆的感知方式,这是智慧档案馆之所以“智慧”的关键所在;再次,从内容来看,“形成的一种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跨库网转换互通、跨馆际信息交流的服务与管理新形态”,构建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档案管理模式[1]。

2. 智慧档案馆的基本特征

(1)信息资源的可感知性。智慧档案馆赋予档案馆人格化特征。一方面,智慧档案馆构建的物联网通信智慧系统,实现了“档案工作者与档案、档案利用者与档案、档案与档案、档案与馆、馆与馆、馆与全社会等全面深度的感知”[2]11,满足了公众跨时空利用档案的需求。另一方面,智慧档案馆感知的内容带有全面性,既包括静态的档案实体本身,也包括档案附着的信息以及全社会的信息,做到了对零碎的档案信息的整合与衔接,实现对档案馆内的人与物的全面覆盖,对有效信息的利用做到不留死角。

(2)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智慧档案馆是面向全社会的开放档案馆,这不仅体现在可融合任何有利于其发展的新兴技术于一身,还体现在档案资源突破权限得以面向社会公开。智慧档案馆智能化的控制、组织和管理,可以“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共享和发布,同时在后台建立起跨系统的应用集成,以此实现跨部门的信息共享、跨库网的互通和跨馆际的服务与管理”[3]。这些使档案馆与档案馆、档案馆与社会其他部门、档案馆人员与其他社会人员之间的随时沟通与交流成为可能,降低了社会信息互动的成本。

(3)管理服务的民本化。以人为本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价值追求,智慧档案馆同样需要满足公众的现实需要。首先,馆际间的隔阂消除,档案馆的行政化色彩逐渐消退,公众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通过互联网查找所需档案资料及其流通动态;其次,智慧档案馆使档案资源可感知化,它将海量、异构、分布的各种数据资源进行汇聚融合,从而实现档案管理、查询、浏览、借阅的多层次、全方位方便快捷的服务,充分满足档案用户的需求[4]25;再次,智慧档案馆运行以高新技术作保障,极大地提高了档案管理者的档案搜集与保存效率。

二、智慧档案馆发展的基本思路

1. 正确认识智慧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的承继关系

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在档案馆的代际更替和不断升级中起到关键作用。智慧档案馆是一种新型档案馆,既具有传统档案馆的一般特点,又融合了信息时代的科技元素。一方面,它发展的立足点在于遵循档案馆的一般规律。智慧档案馆是“对传统档案馆的沿革而非否定”[5],其发展需要立足于档案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吸收传统档案馆的基本理论。一般档案馆的性质、职能与建设原则也适用于智慧档案馆。另一方面,它是过去档案馆的升级版,又具备自身的新特点。智慧档案馆发展打破了传统意义上馆际之间的数据围栏,促进了档案馆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被动采集信息到主动搜集资源的转变。

2. 发挥智慧档案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智慧城市是对传统城市建设理念的重大突破,体现出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档案馆作为政府部门或公共事业单位,在信息搜集、传递与传承等方面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信息资源。在智慧城市的推动下,档案馆应主动适应智慧城市发展需要,融入物联网、智能分析、云计算等技术,突破传统档案馆管理利用受时空的限制,满足公众对档案利用的需求。为此,政府应将智慧档案馆融入智慧城市之中,将档案应用系统纳入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之中,做到档案服务模式与智慧城市建设理念的融合。

3. 实现数字档案馆向智慧档案馆的华丽转型

数字档案馆和智慧档案馆是档案馆发展到不同阶段的产物,这并不意味着两者在发展中相互冲突与对抗,相反,数字档案馆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可以实现向智慧档案馆的华丽转型。相对于数字档案馆,智慧档案馆除了具有馆藏数字化、传输网络化、管理自动化、资源共享化的特征之外,还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等特征的物联网雏形,更多体现为便于档案管理与利用的需要,实现从数字档案馆切入到高品质管理和优良服务的根本转变。

三、智慧档案馆建设的实现路径

1. 政策制定:科学合理规划智慧档案馆发展

(1)将智慧档案馆纳入智慧城市发展规划之列。智慧档案馆作为智慧城市整体建设的一部分,其建设成效影响到智慧城市建设质量。档案部门需要提高智慧档案馆建设意识,争取将智慧档案馆建设纳入当地城市发展之列。统筹规划,统筹建设,在智慧城市的整体发展中协同推进智慧档案馆发展,实现档案馆运行管理智能化、档案库房管理现代化、档案制度贯彻的系统化、档案信息利用的知识化以及智慧档案人经验知识的代代相传[6]。

(2)加强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人才、资金、技术等是智慧档案馆建设的核心资源,政府应重点引进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又具备档案馆专业知识的人员,为智慧城市和智慧档案馆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在资金保障方面,根据需要设立智慧档案馆建设财政预算投入机制,科学合理分配资金,充分保障智慧档案馆建设所需的人员配备、机构设置、场地设施、技术装备等投入。

(3)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目前一些地方智慧档案馆建设存在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设计与统一规划的问题,不利于整个档案馆建设事业的整体推进。智慧档案馆建设涉及具体的建设标准、技术保障、法律法规、组织保障等诸多内容,需要发挥政府在智慧档案馆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此外,也应充分考虑市场和公众需求,形成政府、档案部门、市场和公共共同参与建设的格局,提高智慧档案建设与运行的科学化水平。

2. 技术保障:实现与关键核心技术的高度融合

(1)实现智慧档案馆与物联网的融合。运用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前端技术,获取对档案实体的感知,掌控档案的位置移动和保管区域;运用物联网的网络和通信技术、数据处理与融合技术等后端技术,可以解决档案被标记和识别后的数据传输和利用问题,方便识别不同档案的使用频率和整点用户,从而为档案信息管理提供优化决策[7]。

(2)实现智慧档案馆与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融合。搭建“档案云”,打造基于互联互通的档案网络,将各自独立且分散的档案资源,整合为云存储系统中的一部分,有助于实现若干个体档案馆的联动与馆际资源共享。大数据技术融入档案馆建设之中,可以“从海量数据资源中抓取有用的知识、关系、模式,建立灵活智能的数据资源组合形式,利用数据挖掘和可视化技术进行抽取、整合、分析,实现数据的自动调控、智能处理与多元化呈现”[8]31。

(3)实现智慧档案馆与智能楼宇技术的融合。办公设备自动化、智能化、通信系统高性能化、建筑管理服务自动化是智能楼宇的基本特征,智慧档案馆借用智能楼宇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可以节省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档案馆的运行效率。

3. 平台搭建:建立安全有效的运作模式

(1)加强智慧档案馆的标准建设。平台建设应以标准建设为先。智慧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都应按照国家制定和出台的相应档案标准规范和政策为准则加以建议,避免标准混乱,重复建设。目前我国应该加快出台档案资源建设和安全管理的法规法规,改变我国标准化建设滞后而影响智慧档案馆发展的现实。

(2)注重智慧档案馆的数据安全。从操作系统安全角度,主要采取存储节点透明加密技术、主动防御技术、操作系统内核加固技术、主机虚拟化技术等,对档案平台运行的每个环节进行安全保护;从容灾备份安全角度,“本地数据中心的现有存储架构需要预留多种合理的容灾规划,保证在后期可根据成本、PRO/RTO选择不同容灾技术路线和产品”;从管控安全角度,主要针对数据加密、身份认证过程中密钥的管理和控制等,为智慧档案馆建设提供安全保障[9]15。

(3)加强相应平台的开发与建设。从档案搜集、整理、管理与利用等环节,建立系统的档案信息平台。一方面,需要加强档案智慧搜集平台、归类平台、存档平台、保护平台和监督平台建设[10]68,在每个点上确保档案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应考虑平台之间的连接方式和实现平台之间信息共享,确保档案运行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谭雪.借力“智慧因子”完善智慧档案馆功能[J].湖北档案,2014(12).

[2]唐莉.智慧档案馆初探[D].天津师范大学,2015:11.

[3]许桂清.对智慧档案馆的认识与探析[J].中国档案,2014(6).

[4]陈静,韩海涛,田伟.大数据时代智慧档案馆构建探析[J].北京档案,2015(1).

[5]鲁俊杰,王海弘,侯卫真.对智慧档案馆及其研究的反思性探析[J].档案学通讯,2015(5).

[6]薛四新,卫化昱,杨艳.智慧档案馆研究思考[J].北京档案,2014(5):28-30.

[7]彭平平.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档案馆初探[J].湖北档案,2015(7):20-22.

[8]巨珺.智慧档案馆的“智慧层次”分析[J].北京档案,2015(10).

[9]徐晓屏.“智慧”档案馆——“云”时代数字档案馆发展趋势展望[J].山东档案,2013(6).

上一篇:预算工作总结及改进措施内容提要国资委-附件下一篇:信访工作责任制执政为民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