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治理实施方案

2024-04-25

小流域治理实施方案(共6篇)

篇1:小流域治理实施方案

****小流域治理工程整改方案

****年**月**日,****人民政府和**村委会、监理公司、施工单位三方到小流域治理工程的施工现场进行计量、查找问题并提出整改方案。

一、存在问题如下:

1、***干沟1#、2#、3#拦砂坝(大挡墙)均不同程度的出现副坝吊脚(基础被水冲刷后悬空)现象。经现场检查,1#、2#、3#拦砂坝(大挡墙)都已按设计图纸施工。其中,1#、2#拦砂坝副坝的基础已经由施工单位处理稳固,3#拦砂坝副坝的基础还没有处理,还有被水冲毁的危险。

2、***干沟其他22道拦砂坝,都出现主、副坝的前后面填缝不满,表面不平整等外观质量问题,部分拦砂坝还出现吊脚情况。

3、其他干沟的拦砂坝出现的问题与**干沟拦砂坝出现的问题基本一样,主要是外观质量问题。

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施工单位:首先,项目负责人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不按照施工设计图纸和**小流域治理实施方案施工,不听从业主和监理的指示。存在随意选拦砂坝位置、基础开挖后没有经业主和监理验收合格后就自行入基、随意变更拦砂坝设计尺寸等问题。其次,施工中存在就地取材的问题,部分石料较差,砂子含泥量较大,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再次,施工单位为了省工,在冲沟内大石头或老挡墙上加固修复,也使拦砂坝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设计单位:设计深度不够,图纸与现场实际情况出入较大。图纸所示尺寸只能在比较平缓的河道上实施,但是在比较陡的冲沟内就无法按设计尺寸进行施工。拦砂坝的副坝(消力坎)基础埋置深度不足,因为在冲沟内无法开挖到硬基所以容易出现吊脚现象。

3、监理单位:存在监理不到位、力度不够的问题。工程点多、面广,有时候难以做到随叫随到。针对工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曾多次发《监理通知》给施工单位,但是并没有引起重视。

4、业主单位:订立的施工合同不合理。导致该项目是先拨款后施工,不拨款就不施工。失去资金控制权,很显然,监理单位也是无能为力的。

三、整改方案:

1、**干沟3#拦砂坝副坝基础已经现场确定处理方案,由施工单位处理完成,给予计量;

2、**干沟和其他干沟的拦砂坝,由施工单位逐一对照检查,对于主副坝前后面填缝不满的问题用砂浆填满;表面不平整的拉上工程线,用錾子修平,确保外观质量合格。对于出现吊脚的挡墙,由施工单位自行加固处理。上述处理费用由施工单位自己承担。

3、对于所剩余的工程,我单位将严格按照监理规范监理。首先是请业主(**村委会)和施工单位到现场指定需要打拦砂坝的位置,确保施工与设计相符,达到设计效果。实行原材料进场检验和基础验收制度,对基础等重点部位进行旁站监理,并在施工中采取巡视、平行检测等方法,确保拦砂坝工程质量。

4、在必要时,请业主找施工单位法定代表人,说明情况,希望能得到重视和支持。

总之,希望工程参建四方能通力合作,加强沟通联系,认真积极整改,使工程能达到设计意图和效果,圆满完成****小流域治理工程的施工任务!

******公司 ****年**月**日

篇2:小流域治理实施方案

本提纲针对以县为单位,按项目区进行编制的实施方案。包括多个项目区时,实施方案可由多个项目区汇总而成。

具体设计应以小流域为单元展开,原则上按图斑进行逐一设计,达到初步设计设计深度。

1综合说明

按第二至第十一章编写顺序,每一章为一节,总结各章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1.1项目背景

阐述项目前期规划基本情况,以及批复情况,说明任务来源、工程建设必要性和实施方案编制过程。

1.2项目区选择及概况

简要说明选定的项目区及涉及小流域的基本情况,包括自然概况、水土流失及防治情况、土地利用情况、社会经济情况等。

1.3建设任务、目标与规模

简述项目建设的任务,确定的目标和综合治理规模。1.4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

简述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单项工程总体布臵,措施设计原则、要点,以及各项措施数量。

1.5施工组织设计

简要说明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或单项工程的施工条件、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施工布臵及施工进度安排。

1.6水土保持监测

简要说明监测点布臵、监测内容、监测时段、监测方法等。

1.7技术支持

简要说明技术支持的有关内容和组织实施方案。

1.8工程管理

简要说明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的设计内容。

1.9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明确投资概算价格水平年,简要说明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禁治理等措施的费用、独立费用、基本预备费、总投资以及资金筹措情况。1.10效益分析

简述项目区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分析结果。

附图与附表

附图1 项目区及小流域地理位臵图。附表1 工程建设特性表。

2项目背景及设计依据

2.1项目背景

简述项目来源,项目所在行政区域(县域)的地理位臵、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状况等。概述与项目有关的区域综合规划、江河流域(河段)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成果及与项目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相关规划的编制与审批情况。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阐明项目所在行政区域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的危害和影响。结合实际,从项目对所在行政区域生态改善、水源涵养、蓄水保土、减少江河泥沙淤积、防灾减灾以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3设计依据

说明实施方案编制的规划依据以及措施设计所依据的标准、规范、规程等。并说明相关数据的来源。

3项目区选择及概况

项目区与小流域为同一区域时,项目区与小流域概况内容进行合并。

3.1项目区选择

简述项目区选择的原则及项目区选取情况,并对项目区位臵、范围进行说明。

3.2项目区概况

简述项目区(工程涉及的乡镇)自然情况、社会经济、土地利用、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的总体概况。

3.3项目区小流域概况

3.3.1基本情况

简述项目区小流域位臵、范围,涉及行政村情况。3.3.2自然概况

阐述小流域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3.3.3经济社会概况

阐述小流域经济社会状况。包括涉及行政村的总人口、农业人口、贫困人口、劳动力、农业经济、种植结构、农民经济收入及基础设施等情况。3.3.4土地利用

说明小流域土地利用情况及土地资源、耕地资源、坡耕地等基本情况。

3.3.5水土流失及防治情况

阐述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类型、面积和强度,分析其成因和分布情况。分析说明小流域的水土流失防治现状、成效、经验及存在问题。简要说明小流域内以往水土保持生态项目建设情况,以及亟需进行水土流失治理的范围(到项目村)、面积。

附图与附表

附图2 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图。

附图3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及水土保持现状图。附表2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附表3 项目区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表。附表4 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表。

4建设任务、目标与规模

4.1建设任务

根据已批复或编制的规划,结合项目区小流域概况明确项目建设的任务,主要包括:

——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入河入库(湖)泥沙; ——蓄水保土,保护耕地资源,促进粮食增产; ——涵养水源,控制面源污染,维护饮水安全; ——防治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等,减轻山地灾害; ——防治风蚀,减轻风沙灾害;

——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4.2建设目标

以项目区为单元,拟定到设计水平年工程建设的目标,主要包括: 1)水土流失治理目标,包括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面积等。2)生态环境改善目标,主要是林草覆盖率。

3)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包括人均基本农田、人均粮食占有量、农民人均纯收入等。

4.3建设规模

根据建设任务、目标、项目区水土流失状况、经济社会现状及发展要求等,论证项目建设规模,即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和水土保持单项工程规模。项目区涉及多条小流域的,列表分别明确各小流域的建设规模。

5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

根据现行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投入标准,近期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中原则上不安排淤地坝等沟道控制性工程建设,淤地坝等沟道控制性工程建设通过其他专项另行安排。

总体布臵与措施设计按小流域进行,原则上应逐图斑进行设计,明确拟建图斑的位臵、面积、坡度、措施内容等。若建设条件基本一致,可采用典型设计,每一措施类型选择1~3个有代表性的图斑进行设计。

包含多条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应按小流域逐条进行措施布臵,实施方案总体布臵由各小流域汇总形成。

5.1水土保持分区

小流域面积大、涉及不同地形地貌的应进行水土保持分区,按不同分区分别进行设计。条件基本一致或逐图斑进行设计时可不分区。

5.2总体布置

说明工程总体布臵应遵循的原则及措施总体布局。5.3工程措施设计

5.3.1梯田工程设计

1)结合田间道路、蓄灌设施(水窖、蓄水池、灌溉渠道等)、截排水沟等确定梯田区的布设。

2)根据划定的修筑梯田图斑的面积、土壤(主要是土层厚度)、地形(主要是坡度)、建筑材料来源等情况,选定梯田的形式,确定田块布臵。

3)确定梯田的设计标准、断面尺寸。

4)需进行田坎防护利用的,应选定树种草种,并进行措施设计。5)需要进行机耕道整治的,还应明确道路布臵,确定路面宽度、结构型式,进行道路横断面设计。5.3.2沟头防护和谷坊工程设计

1)确定沟头防护工程的设计标准、型式、位臵,确定断面尺寸。2)查勘沟道比降,绘制纵断面图,在查明沟道地形、洪水的基础上,明确谷坊的设计标准,确定谷坊数量、位臵及断面尺寸。5.3.3护岸工程设计

一般包括坡式护岸、坝式护岸、墙式护岸等型式。应明确防洪设计标准,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合理确定护岸型式,并参照《堤防工程设计规范》进行设计。5.3.4小型拦蓄引排水工程设计

1)小型蓄引排水工程包括截水沟、排水沟、水窖、涝池、蓄水池、滚水坝、人字闸、塘坝等。应根据小型蓄引排水工程的类型、规模、结构型式等进行典型或标准设计。确定典型小型蓄引排水工程的设计标准、型式、位臵及断面尺寸。

2)滚水坝应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的要求,并参照小型水利工程有关规划执行;、人字闸、塘坝设计参照小型水利工程有关规划执行。

3)小型蓄水工程涉及人畜饮用水的,应查明汇集水区基本情况,确定需水量、汇集水区的面积、工程位臵和数量,并参照相关技术规范进行设计,明确水质保护的要求。5.3.5防风固沙工程设计

一般包括沙障固沙、固沙造林、引水拉沙造地、防风蚀耕作措施等。应明确防风固沙措施形式,并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风沙治理技术》进行设计。5.3.6泥石流排导和停淤、抗滑桩挡墙等工程设计应按水工、挡墙工程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5.4林草措施设计

5.4.1划分立地类型,按立地类型选定树(品)种、苗木规格,确定造林密度、整地方式和规格、造林季节、栽植方法、抚育管理方式等,做出典型设计,并落实到图斑。

在荒山荒坡上布设的经济林,还应明确选择的品种、苗木规格、整地、施肥、浇水等要求。

5.4.2经济林栽培园和果园,应结合田间道路、蓄灌设施(水窖、蓄水池、灌溉渠道等),确定栽培区的布设。需要进行机耕道整治的,还应明确道路布局,确定道路宽度、结构型式,进行道路横断面设计。

进行典型设计,选定栽培品种、苗木规格,确定栽植密度、整地方式及规格,明确施肥和灌溉等的要求。5.4.3水土保持种草,应划分立地类型,按立地类型选定草(品)种,确定整地方式、需种(苗)量、抚育管理,进行典型设计,并落实到图斑。

5.5封育治理措施设计

5.5.1明确封育方式和管理制度,确定标志位置及断面尺寸,做出必要的网围栏设计。

5.5.2沼气池、节柴灶、舍饲养畜、饲草料基地建设、生态移民等封育治理配套措施,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设计。

5.6保土耕作措施及其他措施设计

5.6.1明确采用的保土耕作措施,说明各措施的布设、配置方式、技术要求等。

5.6.2涉及其他措施的,应按国家相关规范进行典型设计。

5.7措施数量汇总

根据各类措施设计,汇总各项措施数量。

附图与附表

附图4 小流域综合治理总体布臵及单项工程分布图。附图5 单项工程总平面布臵图。附图6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设计图。附图7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设计图。附表2 项目区土地利用调整表。

附表5 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及数量汇总表。附表6 小流域现状及治理措施图斑统计表。

(注1:现状及措施图斑宜布臵在1:1000~1:10000地形图,并逐图斑标出经纬度。)

(注2:典型设计图宜按 1:500~1:2000地形图布设。)

6施工组织设计

6.1工程量

根据各类措施设计,计算并汇总工程量。

6.2施工条件

概述施工的气象、水文、供水供电、交通等施工条件,并考虑农事活动对施工的影响。说明建筑材料、苗木、种籽的来源。

6.3施工工艺和方法

明确各类措施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时序及要求。

6.4施工组织形式

根据各项治理措施建设的难易程度、工期长短和对机械施工的要求,分别确定各项措施的施工组织形式。施工组织形式主要包括施工单位施工、专业队施工、农民施工或多种形式结合。

6.5施工进度

确定各项治理措施施工进度安排。

附表

附表7 小流域综合治理进度安排表。附表8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量和投工汇总表。

7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监测以效益监测为主。

7.1监测内容

确定水土保持监测任务,明确水土保持监测的内容和指标。

7.2监测点布设

根据小流域基本情况,进行水土保持监测点的布设。

7.3监测时段与方法

合理选取监测时段和监测方法,明确监测人员与机构。8技术支持 8.1技术支持方案

涉及技术支持内容的,应说明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支持的有关内容和组织实施方案。

8.2技术培训

说明技术培训的内容、方式和培训计划。

8.3技术推广

选定技术推广项目,提出推广计划。

9工程管理 9.1工程建设管理

说明项目管理机构组成情况,明确组织管理制度,包括项目责任主体制、工程合同制、项目公示制、投劳承诺制、工程监理制、资金报帐制、工程管护责任制等。明确工程质量、进度及控制投资的监督管理措施,以及保障项目实施的技术培训等措施。

9.2工程运行管理

明确工程产权或使用权,落实管护责任和要求。10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10.1投资概算

10.1.1投资概算总述

简述工程建设地点、建设规模、措施数量、主要材料用量、施工总工期、概算总投资等。10.1.2编制原则与依据

说明设计概算编制的编制原则、编制依据、项目划分,计算方法、采用的定额和取费标准以及价格水平年。10.1.3投资概算

分析计算主要材料预算价格,计算基础单价和工程单价;概算分项投资、工程总投资。

投资概算执行水利部《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并附投资概算附件。10.2资金筹措

提出工程投资的资金筹措筹措比例及方案。

附表

工程概算相关表格应参照《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格式进行编制,包括总概算表、分部工程概算表、独立费用计算表、单价汇总表、主要材料预算价格汇总表、施工机械台时费汇总表、主要材料量汇总表、设备仪器及工具购臵表等。

11效益分析 11.1生态效益

11.1.1蓄水保土效益

根据典型观测数据结合效益分析结果,确定各项措施的蓄水、保土定额,进而计算工程实施后的蓄水、保土效益,并列表说明。11.1.2生态效益

说明生态环境改善状况,主要包括林草覆盖率、减灾等。

11.2社会效益

说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等方面的社会效益。

11.3经济效益

明确效益计算方法、主要指标及参数,明确效益定额、实物效益、农民收益,得出经济效益计算结果并进行评价。附表

篇3:小流域河道治理技术方案的探讨

现阶段, 各个地区有许多小流域河道作为该地区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水源基础得到实际的运用, 由于水资源对于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 如果水资源匮乏, 将会严重影响区域的生产、生活, 限制整体经济发展。当前的小流域河道面临很多问题, 导致其丧失了提供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基本功能, 造成水土资源的恶化。

2 小流域河道及其治理方案

2.1 小流域河道的特点

小流域河道的特点是流域面积小, 河道短, 坡降大, 河道宽度变化大, 而造成河道恶化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 (1) 地形、地势方面, 由于河道的上游坡降大, 冲刷严重, 而下游的坡降小, 流速较小, 因而淤积严重, 尤其是集镇聚集的所河段; (2) 地质, 上游河道在经历了长期的水流冲刷后, 河道开始出露基岩或大块石堆积, 降低了抗冲刷能力, 而下游河道大部分是砂卵石堆积层, 两岸甚至还存在沙壤土以及深沉软土层, 导致抗冲刷能力差; (3) 人为破坏, 该因素通常有两种:a.有意识破坏, 例如向河道内倾倒生活、生产垃圾, 在河道边建设楼房, 侵占河道等;b.无意识破坏, 包括低标准建设阻水桥梁与拦河坝, 单边建堤防, 建坝不修堤等。

2.2 多目标、多功能治理方案

当前的小流域河道治理向着“高、深、细”的方向发展, 以满足土地利用率、蓄水保土能力的要求, 实现高治理、高开发、高产出目标。为了确保小流域河道治理和发展一体化, 结合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目标, 在治理方案上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 以促进区域的整体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小流域河道的治理, 需要进一步完善规划设计方案与施工组织。对于小流域河道的综合治理, 现阶段主要由林粮草立体种植、有机废物循环利用、桑基鱼塘等子模式向种植、养殖、有机循环利用的一体化综合治理模式发展, 从而取得更多的生态与社会经济效益, 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小流域河道问题及治理技术

3.1 存在的问题

3.1.1 洪水问题

小流域河道发生的洪水, 通常因为河道坡降大而出现暴涨暴落的情况。沿海土地处于同一高程或相近高程的土地, 其面积较大, 河道的坡降小, 且排水不畅, 往往受淹时间很长, 达到2~3d。因此, 在实际的治理工程中, 对于技术方案的选择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 严格遵循当地的防洪标准。由于小流域河道的宽度往往不够, 容易出现河道淤积, 因而降低防洪堤标准与质量, 甚至存在缺乏护岸建设、违章建筑物阻水等问题。

3.1.2 冲淤不平衡问题

小流域河道在地形、地质限制下, 大部分河道的冲淤工作都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尤其是在河道的急转弯处, 其凸岸会出现严重的淤积问题, 凹岸会造成严重冲刷;拦河坝的上游发生淤积, 下游冲刷, 尤其在游荡性河道容易出现此类情况, 因而导致河床、河岸极不稳定。

3.1.3 水土保持问题

小流域河道的整治工作, 往往会采用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的方式进行水土保持, 这是一种治本的措施。而各级政府与广大群众应当重视绿化与当地的水土保持问题, 严禁乱砍滥伐现象;还可以将农村的烧柴草改为用煤气和电气。部分的山地会实施退耕还林与山田抛荒, 水土保持的成效较大, 因而对今后的河道治理提供了有利条件。

3.2 治理技术

3.2.1 河道清淤

河道清淤工作包括清障、局部河道扩宽, 因此, 工程设计人员需要深入现场,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洪堤建设方案, 在遇到局部河道扩宽问题后, 应顺势而为。河道走向、河道宽度等都需要以历史为基础, 避免轻易裁弯取直。而消能问题的处理首选修建拦河坝, 但是修建拦河坝消能造价高, 而且有的河段滩地很大, 缩小河宽, 堤防要修建在深弘区, 增加堤防的地基处理。

3.2.2 防洪措施

(1) 格栅坝治理措施

格栅坝是一种新型的对泥石进行阻拦作用的大坝, 将坝体做成山横向或竖向或横竖相间的格子等形式, 主要是在洪水发生时能够拦截住大石块, 避免下游村落的建筑受到石块的冲击而受损。

格栅坝是对河道内山于大量水流量而出现的漂石进行阻拦, 防止因为这此碎石而导致泥石流现象的发生, 以减少因为碎石的重力而产生的加速度, 进而减小洪水的流速, 降低因为洪水而造成的损失。

(2) 拦砂坝治理措施

在水流上游地带设置拦砂坝, 能够对河道内的沙石进行阻拦, 降低洪水的流速和向下游继续的洪水的砂石量, 通过将洪水中的沙石控制在河道的上游, 防止砂石对河道冲刷造成河道的下切和河岸的扩张, 能够有效减少泥砂的混入。

3.2.3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系统的建设, 是在具备一定长宽比、地面坡度的哇池中, 因为土壤、填料混合而成的填料床, 利用自然生态环境中的生物、物理、化学三方面的协作作用, 实现对区域污水进行净化的新型生态工艺。人工湿地能够改善区域水质, 在污水排放的过程中, 湿地就开始对水质进行净化, 如果污水直接或间接的排放到洼地中, 也会加速湿地的形成, 从而构建成一种天然的污水净化工程。

4 小流域河道治理技术方案实例分析

4.1 综合概况

某小流域总面积24.98km, 属典型的树枝状水系。当地无工业集聚区, 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多年平均气温16.7℃, 年降水量在1498.3mm。该区域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共有水土流失面积225.84km, 占该地区总面积的18.61%, 区域土壤侵蚀强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

4.2 主要治理内容

4.2.1 治理方向

根据该地的水土保持规划, 该小流域属于东部生态农业与水源涵养区, 需做好饮用水源保护工作, 加大25。以上的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其它坡耕地、园地、经济林地建设坡面径流调控工程的力度, 实施造林工程, 同时结合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建设加强对本区面源污染防治, 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 提高河道水质质量, 保障区域的用水安全。

4.2.2 工程进度计划

本工程计划工期为6个月, 要求根据各分项措施的施工季节特点, 分析工程进度要求和劳动力、资金调配情况, 合理安排施工期的实施计划。综合考虑本工程所在的施工环境、施工内容、施工工期等因素, 现将工程划分为三个施工阶段: (1) 施工准备阶段, 包括搭建施工临建、安排施工机械和人员进场, 同时购置相关苗木和建材; (2) 第二施工阶段, 完成小型蓄排水工程、经济林和封育治理工程, 并为其他工程实施做好施工准备; (3) 第三施工阶段, 完成小型蓄排水工程的班组继续实施护岸工程和拦沙坝工程, 封育治理和经济林施工班组完成其他工程。

4.2.3 配套管理制度

项目实施过程中执行项目责任主体负责制、项目公示制、招投标制、工程合同制、工程监理制、工程管护责任制。责任主体负责项目资金的管理, 监督各项措施的实施。项目实施前, 向受益区群众公开公示工程建设内容、预期效益和所需群众投劳数量等, 接受群众监督;落实招标投标制度和工程合同制以及工程监理制;项目竣工验收后, 及时制定工程管护制度, 由项目实施责任主体负责后续的管理维护, 确保工程效益的发挥。

4.2.4 具体施工方案与施工工艺

(1) 经济林补植

造林苗木由汽车或拖拉机运至山脚卜, 人工装卸及栽植。对造林地块采用穴状整地。

(2) 沉沙池、蓄水池

施工前先按照设计选定位置和施工图放样, 然后进行池体开挖。开挖时需注意留足池壁浇筑厚度, 对易垮塌的破碎岩石和松软地层边开挖边浇筑回填。池底夯实, 并进行防渗处理。

(3) 排水沟

浆砌片石排水沟, 施工前用水清洗石料表面泥土、尘埃和表面石屑, 砌石先做两侧墙, 后做沟槽底。8字形植草砖排水沟铺植草砖之前, 沿施工线进行挖沟和筑埂, 筑埂填方部分应将地面清理耙毛后均匀铺土。清除基槽内杂物, 放样铺植草砖, 排水沟侧壁顶部采用标准砖砌筑压顶。砖砌排水沟挖沟槽前先使用线绳确定开挖线, 土方开挖主要采用人工开挖的方式, 使用镐头铁锹等小型人工工具。清除基槽内各种植被及各种杂土、浮土, 沟槽碾压夯实、沟底整平, 砌筑标准砖。

(4) 拦沙坝

选择在枯水期施工, 在围堰施工时采用土石围堰, 围堰施工方法采用常规施工工艺。土方堰体由自卸汽车至施工点后采用履带式拖拉机或蛙式打夯机压实, 土工膜采用人工铺设。

坝体施工清表至基岩层, 基岩面应凿成向上游倾斜的锯齿状, 两岸沟壁应凿成竖向结合槽。根据设计尺寸, 从下向上分层砌筑, 逐层向内收坡, 块石应首尾相接, 错缝砌筑。砌筑时要求块石厚度小小于30cm, 同时要做到“平、稳、紧、满”, 缝问细石混凝土要灌饱满。混凝土采用拌和机拌制, 规范立模浇筑, 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 冷缝处理必须凿毛冲洗。

5 结语

小流域河道治理工作量大而面广, 而且直接关系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稳定。工程在设计和建设中, 由于受资金限制, 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理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还需要积极重视治理后期的管理工作, 使工程能够充分发挥实际的治理效益。

参考文献

[1]沈全顺.刍议如何进行生态河道治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3) :123.

[2]王博.河道治理中的环境保护[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4 (3) :242.

篇4: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法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 TV85;S15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3.055

1我国水土流失现状

水土流失面积大且范围广。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1%。侵蚀类型多样,土壤侵蚀类型主要有水力侵蚀、风蚀、风蚀水蚀共同作用以及冻融侵蚀;时空分布不均。夏季多水力侵蚀,冬季多风力侵蚀;土壤流失严重。

2工程项目总体建设任务

一是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以改善农村水土流失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着力点,做到水土流失治理与水源和水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建立综合防治和立体开发体系,促进项目区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化,使小流域达到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二是治理水土流失,减少泥沙入河;三是保护耕地面积,促进粮食增产;四是涵养水源,控制面源污染;五是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3治理措施

3.1工程方面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综合治理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改变一定范围内小地形,拦蓄地表径流,增加雨水入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立良好生态环境,减少或防止土壤侵蚀,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而采取的措施。

以近期所做的某地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为例,项目新建两座挡水堰,铺设坡改平生态护坡砌块护砌两侧河岸。挡水堰采用C25埋石混凝土重力宽顶堰型式,上下游设置连接段,尾部设置齿槽。边坡采用坡改平生态护坡砌块护砌,规格为正六边形,上表面为平面,下表面适应边坡,砌块空心内回填种植土。

3.2林草方面

设计原则应结合当地特色产业,本着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本地自然资源优势,遵循合理布局、适地适树、兼顾周围、相对集中、方便管理的原则。

3.2.1水保林及疏林补植 首先要准确选择树种,在坡度较陡,土层较为贫瘠的荒地营造水保林。以近期所做的某地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为例,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结合小流域植被现状、群众的意愿和种植管理技术水平,项目区水土保持林与疏林补植树种选择侧柏;其次是合理的营林措施,三月底进行造林,起苗时带宿土,栽后浇水压实,严格掌握“三埋两踩一提”的技术要点,定期进行松土、除草、修枝及抚育更新等,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

3.2.2经济林 小流域经济林建设既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也是发展小流域经济、促使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手段。经济林建设,应选择流域内坡度相对较缓、距居民点较近、水源方便的坡耕地。以近期所做的某地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为例,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选择了被当地农民较为接受的树种——核桃,配置方式为纯林。

3.3封育治理方面

在适宜的水土资源和光热资源的疏幼林地,通过封育治理并辅以管护措施来恢复林草植被,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大面积水土流失的初步治理和生态恢复。主要措施包括:划定需要封禁的区域,设置封育标志,防止人畜进入。由相关部门建立封禁制度,禁止在封禁区内进行任何生产性活动。地方上成立护林小组,定期检查树木生长恢复情况;有关部门及时查处违规活动,防止林区遭到破坏。

4工程管理

4.1组织管理机构

为实施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由当地街道办事处成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由街道办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确定专人办公,具体负责项目规划设计、资金管理、技术指导、质量检查、工程验收和监测评价等事宜,以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4.2组织管理措施

4.2.1严格落实建设项目“四制”管理,加强质量监督 严格建设管理程序,落实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

4.2.2项目公示 项目实施前,对项目的项目法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责任人、建设地点、任务工期、市补助资金、地方配套资金等以公示牌形式进行公示。工程施工自验后,需根据验收结果,将完成的各项措施的工程数量、市补助资金和地方的配套资金使用情况、工程管护单位(人)等主要内容以公示牌形式进行公示。

4.2.3项目财务管理 按照水土保持项目建设有关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对该工程实行“专户、专账、专款、专人、专用”的五专管理。严格各项财务纪律,保证工程资金安全。

4.3技术保障措施

为做好技术保障工作,从前期工作开始,项目法人就需成立技术培训部门,培训对象为农民技术员以及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村中青年人员,采用室内教学和野外实践相结合、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相结合、定点培训与巡回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主要围绕水土流失治理与工程管理、果树管理、效益监测、新技术推广应用等。为提高小流域治理水平和管护能力,计划派出部分技术人员外出学习外地小流域治理先进经验,引进先进流域治理技术。

4.4工程运行管理

项目由产权单位负责工程日常管理和养护。

篇5: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目录:

1项目背景:任务来源,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2项目选择地及概况:项目选定地区的小流域基本情况(自然状况,水土流失及防治,土地利用情况,社会经济情况等)3建设任务,目标,规模 4总体布置和措施设计

5保障措施:组织保障,科技保障,监督与保护

6效益评价:生态效益的分析与评价,社会效益的分析评价

项目背景: 1.1项目背景:

丹江口库区位于长江中游支流汉江的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为了保证丹江口水库具备足够的容量和高度,降低因落差不够引起的更多投入和更多技术难题。丹江大坝将进行加高,库区正常蓄水位也将由162米提高到176米。为此将有41个乡镇471个村被淹没,其中淅川县被淹没面积占全库区淹没面积的47.6%,库区移民总人数将达到34.5万人。库区85%以上面积为山丘区,坡陡沟深,存在地表岩层松散、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且多暴雨等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而近年来毁林开荒,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方式,开发建设项目忽视水土保持等人为因素使水土流失加剧。为此,应加强对丹江口库的综合合理规划做到资源的最大利用。

1.2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项目的进行有利于行政区的生态改善,水源涵养,蓄水保土,减少江河泥沙淤积,防灾减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引水渠,其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效益的发挥。

项目选择地及概况:

2.1项目区概况:

库区位于长江中游支流汉江的中上游,伏牛山南麓,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丹江口水库水源地库区流域地理位置是北纬32°36′-33°48′,东经110°59′-111°49′之间。库区流域涉及湖北省的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张湾区等和南阳市的有淅川、西峡、内乡、邓州的36个乡镇,其中包括淅川的全部乡镇,有荆紫关、西簧、毛堂、寺湾、盛湾、仓房、城关镇、上集、马蹬、香花、厚坡、九重、金河、老城、大石桥、滔河等16个乡镇,西峡的桑坪、石界河、米坪、军马河、双龙、二郎坪、太平镇、寨根、陈阳坪、西坪、重阳、丁河、五里桥、回车、城关等15个乡镇,内乡的西庙岗、瓦亭及曲、师岗的一部分,邓州的彭桥镇的杏山小流城。

2.2小流域基本概况:

2.2.1自然概况(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生物植被)

(1)地形:库区流域位于南阳盆地中西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地形复杂,地貌多姿。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被伏牛山所环绕,东部自北向南依次为山地、丘陵、垄岗、平原、南部开敞与江汉平原相连。丹江两岸为红色狭长盆地,属白垩及第三纪,主要是红色泥沙岩、页岩、砾石。北部山区,为元古界及下震旦统变岩系,主要岩性为片岩、片麻岩、混合岩、石灰岩,并有花岗岩和基性岩脉分布。海拔分布范围121-212.5米之间,构成地形起伏多变、交差悬殊、气候明显的地貌特征。

(2)气候水文:丹江口库区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属于典型的季风型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冬季严寒,夏季较热,春季温暖,秋季凉爽,四季分明,雨量比较充沛。年平均气温14.4-15.7℃,极端最高温度42.6℃,极端最低温度-13.2℃,最冷月平均气温2.4℃,最热月平均气温28.4℃,≥10℃的年积温平均为5123.2℃,年平均日照时数2121小时,年无霜期225-240天,年平均降雨量800-1000mm,但自然降水时 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基本上雨热同季。库区流域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河流均由北向南流向丹江口水库,主要河流有丹江、鹳河、淇河、滔河等,大部分河道深,坡降大,水流湍急。部分小河道属于季节性河流,汛期洪水陡涨陡落,春季则枯水甚至断流。

(3)生物:该区地处北亚热带和北暖温带的过渡地带,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尤其是北部山区地形复杂多样,垂直高差悬殊,为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各种植物提供了繁衍生存的良好环境条件,植物种类繁多,植物资源丰富,库区流域地形复杂,群山连绵,峰峦叠翠、沟壑纵横,林木葱郁,适宜多种野生动物生存、繁衍。2.2.2经济社会情况 2010年末,区域内总人口1709.1万,人口密度151.8人/平方公里,略高于全国的人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525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56,更低迷那几99.23万公顷,农村人口1031.78万人,三次产业结构16.8,46.3,26.7,农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2010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0.25亿元,市级财政支出586.03亿元,是国家财政补助的重点地区。43各县中,有国家级贫困县26个,省级贫困县8个,是扶贫工作重点县和革命老区相对集中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水平较低。2.2.3土地利用

1990—2007年期间,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主要以农田面积大幅度减少和林地、灌丛以及居民地面积的大幅度增加为主。在未来的2020年,经格局优化,农田、未利用地面积显著减少,林地、园地面积相应增加,生态环境状况良性发展。2.2.4水土流失及防治情况(1).水土流失现状

据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资料,水源区水土流失面积51653.75km2,占土地总面积的53.11%,强度以上流失面积为1.57万km2,占流失面积30.41%。年均土壤侵蚀量1.82亿t,平均侵蚀模数为3517t/km2·a。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丹江口库区及其周边地区、汉江干流两岸和汉中盆地周边地区。从行政区域上看,陕西省水土流失面积最大、最严重,为33962.61km2,约占流失总面积2/3,其次为湖北省。(2)防治进展情况

水源区水土保持工作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1983年以来,长江水利委员会受水利部委托,先后在区内陕西安康、商洛、汉中等地的白鱼河等5条小流域开展了治理试点,为本区水土流失防治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1994年,经国家计委和水利部同意,每年从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经费中安排500万元,在丹江口水库周边水土流失严重的丹江口市、郧西、郧县、西峡、淅川、商南、白河等7县市 开展首批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作。1998年,又将房县、丹凤、山阳和邓州2001年调整为内乡 纳入重点防治范围。与此同时,各省也安排了一定专项资金开展治理,近几年国债项目的实施使水土流失防治力度进一步加大。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水源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1万km2。其中,坡改梯1551.57km2,水土保持林4344.20km2,经果林1528.94km2,种草860.39km2,保土耕作333.22km2,封禁治理2449.54km2。

(3)特点:量大面广,面蚀为主,季节性强,入库泥沙小。

建设任务,目标,规模:

3.1建设任务:

——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入河入库泥沙 ——蓄水保土,保护耕地资源,促进粮食增产 ——涵养水源,控制面源污染,维护饮水安全 ——防止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等,减轻山地灾难 ——防治风蚀,减轻风沙灾难

——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3.2建设目标

——水土流失治理目标,包括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面积等 ——生态环境改善目标,主要是林草覆盖率

——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包括人均基本农田,人均粮食占有量,农村人均纯收入 3.3建设规模

1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坡改梯,水窖建设,农田旱作节水 2森林植被:两岸封山育林,人工造林

总体布置和措施设计

工程设计 4.1梯田工程设计

4.2沟头防护和谷坊工程设计 4.3护岸工程设计

4.4小型拦蓄引排工程设计 4.5防风固沙工程设计

4.6林草设计规划设计(经济林栽培园和果园)

4.7沼气池,节柴灶,舍饲养畜,草库伦建设,生态移民等 4.8保土耕作措施

保障措施 5.1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协调 2强化地方责任 3坚持依法防治 5.2科技保障 1科学技术的推广

2监理检测体系(遥感普查,水土抽样调查,工程质量检测,重点防治地区的监测,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建设)5.3监督与保护 1.监督管理 2.预防保护

效益评价

6.1生态效益的分析与评价 1增加森林覆盖率和草林覆盖率 2水土保持效益

3生态服务功能(固碳,放氧,净化空气)6.2社会效益的分析与评价

篇6:如何做好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实施,不但面积大、项目多,工期长,而且设计到千家万户,施工场面比较分散。因此,要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治理指挥系统。

“小流域综合治理指挥部”由县政府、水利局和有关乡政府领导干部组成,由主管县长挂帅,在上级主观部门的指导下,按规划设计要求,编制年度实施计划,制定具体实施细则,统一协调和领导全小流域的治理工作;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施工技术指导、管理技术档案、签订治理合同、管理治理经费、制定管护制度、检查落实、总结评比等工作;流域内分别以行政村为单位,由村长牵头,成立“小流域综合治理指挥部”,在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负责本村的小流域治理和管护工作;各行政村分别成立“小流域综合治理服务队”,其主要任务是接受培训,传递信息,对承包单位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对治理成果进行管护;各种形式的承包治理单位,根据上级具体要求,按质、按量、按时完成所承包的治理任务,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经系统反馈到指挥部。

一、小流域运行管理

1、计划。在小流域规划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劳力、资金和治理任务,结合当地具体情况,编制规划期内分年度实施计划。在安排次序上,本着先解决当务之急的原则,周期短、难度小、受益大的项目先安排,周期长、难度大、受益小的项目后考虑,总的顺序是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编制实施计划应讲究科学、实事求是,通过合理有序的安排各项措施,使小流域治理逐年达到规划的目标。

2、承包。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承包,应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对未治理而又可供开发利用的荒山、荒坡、荒沟、荒滩、水面等进行承包治理;二是对治理的成果承包管护、扩大效益。

小流域治理“三统、三分”双层经营制,即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服务;分层投资、分户管理、收益分成。通过“三统”确定了统一经营的具体内容,确立了集体的所有权,强调了集体对农户的服务。“三分”则保证了户包治理责任制的延续性、稳定性,确认和强调了家庭经营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分层投资和收益分成,明确了集体与农户的承包关系,理顺了集体、承包户的经济利益,充分发挥了集体和农户两个积极性。

小流域治理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统一规划,统一治理,集体投资,承包经营,受益分成。这种形式适用于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每年从集体积累和当年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投向小流域治理,解决了农户资金和劳力不足等困难。

(2)分层投资,分户经营,受益分成。这种形式适用于集体经济实力一般的村,采取国家补点、集体拿点、个人筹点、银行贷点的方法,多方投资,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3)劳动积累、分户经营、分户受益。这种形式主要是一些比较贫困的村,集体无资金投入,主要靠利用劳动力多的优势,平摊义务工,集体统一组织治理。

(4)资金入股,股份经营,按股分红。这种形式主要用于经济林建设,资金、劳力、物资、科技、土地均可入股,经营收益按股分配。

3、资金。小流域综合治理,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因为谁承包、谁治理、谁受益,所以,治理的投资应由承包者全部负担。但是,由于小流域治理区大多是水土流失严重、经济贫困落后的山区,加之治理后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整治国土来说具有一定的效应。

二、小流域治理

治理要按规划、设计、计划、规程来进行。通过治理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一)治理顺序

1、先上游、后下游。上游是水土流失的起始点,集水面积小,侵蚀程度轻,容易加以控制。而且工程量不大,省工、省投资。同时由于从上到下节节控制,为下游治理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先上后下的治理顺序,是人们在长期治理实践中逐步摸索到的一条规律,违背了这一规律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先治坡、后治沟。地表径流大部分从坡面开始,而后顺坡而下,水量增加,流速加快,冲力加强,自然就加重了水土的流失。因此,只有先控制坡面径流,才能更有效地制止沟头前进,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如果坡面径流得不到有效控制,治沟不治坡,势必形成洪水纵横,千沟万壑。

3、先沟掌、后沟口。由于沟掌上的来水量小,且来自七沟八岔,因此,在沟掌上分沟拦蓄,工程量小,效果显著。如果只治沟口,不治沟掌,必然遇到洪水冲击,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

4、先小型,后大型。小流域开始治理阶段,承包户的投资能力是有限的,应量力而行,以小型工程为主。按先小后大的顺序既符合治山治水的自然规律,又适应农民的经济能力。如果得不从实际出发,盲目追求办大工程,就违背了客观规律,不会得到好的效果。

(二)综合治理

小流域的治理实行综合治理、集中治理和连续治理。综合治理就不能搞单项治理,而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配备水、电、路、林、粮、草、种、养、加等措施,并使之紧密结合、互相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集中治理就是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治一处,成一处,受益一处,不撒“胡椒面”。连续治理,不要治治停停,更不能半途而废。在治理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使一家一户的治理逐步连成一片,形成规模经营,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小流域综合治理拦泥蓄水保土,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三、小流域管护

治理是基础,管护是关键。只抓治理,不抓管护,不能巩固和发展治理成果,甚至造成半途而废。

(一)生物措施管护

1、人工林管护。人工造林,在幼林期间,要加强管护,经常保持整地设施的完好,林木成活率要达到80%以上,不足者要及时补栽补植,并严禁放牧;成活后,应根据生长情况,及时采取浇水、施肥、修剪、除虫等措施,使其茁壮生长,增加郁闭度和防害能力。成熟林不得乱砍滥伐,需要间伐时,要履行批准手续,进行带状间伐;对拧条、紫穗槐、杞柳等灌木林,要按期进行平茬,这样既能增加经济收入,解决“三料”不足,还可以促进灌木丛生。

2、草地管护。草地种植有限,至少3年以上,当年覆盖率达到70%以上,两年后基本覆盖。草地的放牧和刈割,要有计划有制度地进行,实行轮封、轮牧,以草定畜,以确保地面覆盖率和牧草的再生能力。

(二)工程设施管护。工程设施管护,主要包括坡面工程和沟道工程的随修加固和水毁修复等。

1、坡面工程:梯田、条田的埂埝应保持坚固完好,无塌陷、壑口、滑坡、洞穴,田面要平整,埂顶要高出地面30-50cm,并预留泄水口,在设计标准情况下,保证水不出田,埂不冲刷。

上一篇:湖大档案遗失补办流程下一篇:童眼看元宵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