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论文

2024-05-19

网络安全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论文(精选8篇)

篇1:网络安全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论文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数字设备化、社会信息化、通信网络化的信息社会。人、物、机构已经被互联网、物联网和社交网络等联系在一起,无处不在的信息引发了各种信息安全问题。因此,网络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网络安全学科专业已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专业。文章主要从网络安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机制出发,对学科专业体系和结构优化等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网络安全;学科;建设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网络安全学科人才的培养,国务院学位办于2015年6月11日正式批准网络空间安全成为一级学科,促进了我国网络安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但是,网络安全学科专业人才数量与我国网民数量的巨大悬殊,各种网络安全问题的不断出现,对我国网络安全人才体系的培养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如何构建网络安全学科的建设机制,完善学科专业体系和结构,成为我国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的一大难题。

1网络安全学科存在的问题

我国网络安全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发展已进入崭新阶段。据相关统计显示(见图1),我国网络信息产业数据近年呈现逐年显著增长态势。同时网络安全相关事件频发(见表1),给我国的网络安全造成一定困扰。其根本原因在于针对网络安全控制的后续人才补给存在一定问题。2011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开办信息安全专业,至今我国已经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信息安全相关专业。然而,我国网络安全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仍处于刚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长期的探索。

(1)网络安全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据2015年网络安全公司发布的《全球网络安全会场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信息安全领域的并购资金已经突破了28亿美元,而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交易量达到269件,预计到2019年全球网络安全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50亿美元,到2020年,亚太地区在关键基础设施上的安全支出将达到20亿美元[1]。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网络安全相关专业每年的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总共8000余人,而我国网民的数量近7亿人。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曾经与互联网实验室共同做过一份关于我国信息安全从业人员队伍状况的调查,调查显示该行业的从业人员以本科毕业生为主,占到60.9%,研究生学历的人员仅占到24.1%[2]。因此,网络安全学科的人才缺口非常大,网络安全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2)网络安全学科师资队伍落后虽然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但往往出现重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体系,而忽视了网络安全学科专业的建设。所以,师资力量的结构配置十分不合理,而且与网络安全专业完全对口的教师本来就相对较少,很多主干课程的任课教师往往是由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的教师兼任的,这就偏离了确立网络安全课程的最初目标和培养计划,使得学生甚至社会产生了网络安全学科是边缘学科的误解。

(3)学科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严重多数学校的网络安全学科的课程设置中,往往理论课较多,实践课较少,培养出来的学生常常只会“纸上谈兵”,理论讲得头头是道,但真正应对实际问题时,却无从下手。

篇2:网络安全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论文

(2)网络安全学科的培养目标网络安全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工程教育学科,英国、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都将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视为当下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这种理念对于培养网络安全学科专业人才也同样适用。根据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理念,网络安全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应该确定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来确定教学内容、安排课程、组织实践环节等。网络安全学科人才的培养应以适应网络强国建设为总目标,培养出既有学术创新能力又有国际视野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从事网络安全行业的人才应该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追求真理、献身科学事业的奉献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专业技术方面,网络安全学科专业人才应扎实地掌握网络安全学科基本理论,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密码学等方向具有专业的知识技能。在网络安全方面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网络安全学科人才的知识能力网络安全学科的人才应该具有以下的知识和能力:高等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数学方面的知识;光学、热学、力学、电磁学等物理方面的知识;高级程序语言的编程能力;电子路线的设计、调试能力;使用外语获取信息、写作、口语交流的能力;解决复杂网络安全工程问题的能力等[4]。使得网络安全学科人才符合我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要求:图2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4)模块化的培养方案由于网络安全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本身就具有跨多门学科的特点,所以,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该采用模块化结构。对于网络安全学科研究生的招生,可以面向电子信息类专业、数学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信息安全类专业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给学生安排必要的网络安全基础课程后,应该根据方向来安排不同的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向。

3网络安全学科人才的培养建议

(1)创新网络安全学科的培养模式网络安全学科人才较为注重实践能力,因此,可以对本科生采用3+1模式,即3年校内理论知识学习,1年校外实习;对研究生可以采用1+X模式,即1年在校内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在实际工作岗位完成论文工作[5]。学校可以和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并聘请行业资深专家或工程师担任一部分教学工作,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建立开放的网络安全技能实训平台学校的教师聘用方式应该更灵活,不只看教师的学历和学位,还可以聘用有特长的人员作为学校的专职教师,也可以请一些国内外、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教授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给学生们讲授最前沿的技术。教师的晋升不应该只注重论文,对于那些解决了国家重点工程问题、对网络安全技术转化研究有重要成果的教师,都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3)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应该与企业进行合作,政府可以资助高校与企业合作平台的建立,让企业中有实战经验、技术能力过硬的专业人才到学校任职,为学校培养高技术、高素质人才。企业也应为在校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到企业中实习工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学习。

4结语

网络安全学科设立为一级学科,体现了国家对网络安全学科专业人才的重视与迫切需求,为网络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然而,我国的网络安全学科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在如何快速有效地培养国家网络安全人才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探索和讨论的地方。本文从培养模式、技能实训平台、校企合作三个方面,为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对国家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程琳.加强特色网络安全学科建设培养高素质网安人才[J].中国信息安全,,(11):97-99.

[2]李斌勇.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J].计算机教育,,(9):58-60.

[3]尹丽波.重视网络安全人才培养[J].中国信息安全,,(12):117-117.

[4]张晓菲,李斌,王星.美国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状况[J].中国信息安全,,(9):84-86.

篇3:网络安全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论文

关键词:专业建设,物联网,课程体系,实践体系

自2001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开设网络工程专业,其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均处于发展中,各学校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发展进行了有关研究[1,2]。许多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的办学基础上新开办了网络工程专业,为社会输送大量精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人才。长沙理工大学于2003年申请了此专业,虽然在制定培养方案之前做了大量调研,也借鉴了不少其他院校的办学经验,但是网络工程毕竟是一个开办时间不久的专业,最早开办此专业的院校时间也不长,大家都还处于研究和发展阶段,因此,在最初的培养方案制定过程难免会考虑不完善,在随后的教学和培养过程中需要不断根据实际发展来进行调整。

以射频识别、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技术为核心的物联网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是一种实现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被认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领跑者。物联网是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国内的物联网热推动了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工程专业如何适应新技术的要求,设置良好课程体系,满足社会需求,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必须时刻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掌握网络及其相关技术的高素质人才,满足不同行业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为了专业发展的需要,如何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成为一个需要迫切解决和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已经在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方向课程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3,4]。但以上研究从学科建设角度关注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开展具有行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本文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发展进行了大一到大四四个年级的调研,提出了加强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技能训练、增加实验室实践机会等新思路,探讨了在新技术条件下,如何将网络工程专业改造成适合社会需要和学生需求的优势专业。

一、专业调研目的

由于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受到新的挑战,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课程体系与所想掌握的知识及技能需求,同时了解学生的就业预期,收集在校生对工作单位、岗位、薪资水平的实际想法,旨在为本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设计和课程改革获取第一手资料,也为人才培养提供真实有效的反馈信息。

二、调研对象及内容

调研对象为长沙理工大学网络工程专业2009—2012级在校学生,约230位。因为新生2012级学生刚入校,所以设计的调查问卷有所区分。在发给学生调查问卷的同时,通过当面交流了解学生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议。此外,通过和学校的招生就业等职能部门了解本专业的招生就业情况。调研内容设计围绕调研目的进行,以专业技能、专业课程体系、就业意愿为调研主体,为了后期分析统计的需要,调研表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辅助当面调研了解。调研问卷设计主要包括三个主要内容。1.学生急需了解的专业技能;2.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反馈;3.学生对就业的意愿和期待。

三、调研结果分析

经过对四个年级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调研,与学校就业职能部门联系,学生对这次调研表现出极大的支持,网络工程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与所学课程在应用程度方面进行填写调查表,同时将学生对专业技能各方面重视程度反馈给学校。许多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专业技能和课程结构方面进行了答复。而且,学生大都在教育教学等方面给学校和老师留言,对教学的肯定、建议,这些对老师启发很大。本次调研,我们发放调研表230份,收到有效调研反馈表共计217份,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

1.物联网技术课程的开设。针对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而我校尚没有开设物联网专业的情况下,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了解情况以及希望掌握的技能情况,进行了相关调查。得到了有关的反馈数据。反映目前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对物联网知识的了解程度,在哪个方面的技能最重要的选项中近一半的学生选择物联网方向,而在最希望参加哪方面的培训的选题中43%的同学选择了物联网方向的知识,远远超过其它选项,说明我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没有开设物联网专业的情况下,对物联网知识是比较期望学习的。

2.实践动手能力的需求。在对课程设计如何完成的问题中,51%的同学是独立完成的,并且剩余的中有39%是自己在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只有一成的同学没有自己去实现,说明同学对于动手实践的机会比较珍惜,希望能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期望学校改善哪方面的条件时,有45%的同学选择了开放实验室和提高实验室条件,比奖学金(7%)、自主研究性课题(17%)、专家讲座(5%)、的比率都高表明学生希望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就业岗位、地域及薪资分析。针对学生比较关心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率和预想的就业薪资和就业区域问题进行了调查。以下是调查结果的情况。在和学校就业职能部门的帮助下,本文得到了近五年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率,网络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尤其是近两年不断攀升,在今年更是达到了98.48%,相对其它专业,具有较明显的就业优势。而关于在校学生对就业后的薪资和地域分布,可以得到学生对就业后的刚开始薪资还是有比较理性的看待,将近70%的同学把起始薪资定位在4000元以下,而有近80%的同学讲就业地域定位在省会以上城市,可能和IT行业的发展机会有关。

四、调研结果应用

根据调研结果的分析,我们在专业建设方向调整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将原来的网络工程培养人才方向由四个方向网络管理与安全、网络软件开发、网络工程与设计、物联网集中调整为两个方向,即网络安全与管理和物联网方向。在相应的课程设置上,增加网络防护技术、数字认证技术、操作系统安全等课程,而在物联网方向上增加传感器网络、RFID、云计算等课程。更加明确学生所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

加快建设物联网实验室,目前我们学校已经决定利用省部共建实验室资金建设物联网实验室,满足学生对物联网知识的需求,增加其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尽可能开放现有的实验室,开展远程实验等研究。

而关于学生的就业预期要求,学校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导,更好的满足学生就业愿望,实现更好的就业。

五、结语

在物联网等新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调整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已经成为其适应社会需求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本校2009级到2012级两百多名学生中开展了新技术条件下,学生对专业建设的需求调研。本文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应用,论证了在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中增设相关物联网技术课程的必要性,并提出进一步建设和开放物联网实验室满足学生的需求,了解了学生的就业预期期望,将有利于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更大地促进了本校网络工程专业发展同时对高校计算机网络专业设置物联网方向有一定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田生文,邹海林,杨洪勇,网络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2,(5):101-105.

[2]王春枝,李红,熊才权,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2,(23):86-89.

[3]姜腊林,易建勋,陈倩诒,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和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28(3):67-69.

篇4:网络安全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论文

【摘要】本文阐述了湖南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情况以及特色专业建设对本专业发展的作用和成效。

【关键词】湖南科技大学安全工程 特色专业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11624),湖南科技大学教研教改项目(G3150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20-02

引言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换,特色专业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2007年国家启动“高等学校本科生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育部设置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鼓励高等学校建设特色专业,办出专业特色。特色专业建设是各高校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获得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湖南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于2010年被列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借此发展机遇,进行了全方位的专业建设,力争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特色鲜明的安全工程专业。

1.建设成效

在分析湖南省以及南方有关省份经济发展对安全技术及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等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提出了具体的专业能力要求,优化了安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完善了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建设了重基础、重实践、重应用、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具体成效和作用如下:

1.1全面修订培养方案,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我校安全工程专业自身的特点及南方有关省份经济建设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要,组织了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全体专业教师讨论、修改和审定新的培养方案,建立了和完善了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准确定位了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全面调整了专业课程体系。

1.2加强课程建设,探索新的课程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

加强了课程建设,探讨和优化了课程教学内容,及时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所有课程都开发了多媒体教学课件,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使之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所有专业教师具有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和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的能力。组建了合理的课程教学团队,积极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和Mooc课程建设。

1.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积极引进高水平的教师,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专业建设期间,送培博士7人,引进博士5名。目前,安全工程专业教师中,现有教授8人,博士17人,硕士5人,青年教师学历都在硕士以上。三年的特色专业建设,使本专业的师资力量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术水平都比以前有更大改善和提高。

1.4加强实验室建设,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验教学条件

改革实验室教学,让实验室教师更多地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学校投入近千万资金建设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重点建设了瓦斯实验室、火灾实验室、粉尘实验室、压力容器实验室、矿山救护实验室、矿井通风实验室和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室等。经过三年的建设,安全工程专业的实验设备得到了较大的补充和更新,能满足了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要求,增加了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和时间。

1.5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有效落实实习教学

在充分发挥新建立的科研平台和校内实习基地的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加强横向联系,努力改善现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实习条件,并积极开辟新的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创造更好的条件,使实习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实践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①更新和充实实践教学内容;②设置生产型实验课程;③利用科研优势,建立导师制,吸引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④开放性实验和开放实验室;⑤紧密与生产实际结合,加强学生实习环节,提高实践与动手能力。

1.6更新图书资料,加强特色教材建设

购置一批新的图书资料,更新、补充毕业设计(论文)参考资料,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为配合专业的建设与改革,将积极进行教材讲义的编写。学院每年将拿出一部分资金奖励优秀讲义制作者,资助鼓励专业教师自编特色教材,完善教材体系,使之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1.7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地方工矿企业联合办学

为煤矿企业培养懂矿山安全技术和管理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煤炭行业和地方产业培养安全工程高级技术人才作出贡献。每年聘请2~3名现场专家为本科生讲课或做讲座。

1.8以科研带动学科建设,凸显专业特色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湖南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注重以科研为导向,带动学科建设,突显专业特色。近五年来,本专业承担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几十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和ISTP收录50余篇,有多篇论文获省部级优秀论文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5项。丰硕的成果,有效地带动了学科建设和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支承了专业特色建设持续稳定的发展。

结语

篇5: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各学院:

学科建设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层次、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为迎接审核性评估,大力促进我校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各学科教学科研水平,经研究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制定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

1、坚持立足当前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要结合各学院、各学科实际,充分发动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全体教师进行深入研讨,同时,要以发展的眼光,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了解安徽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坚持协调发展与重点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各学院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应兼顾本学院各学科,并在此基础上,选准主攻方向,整合资源,优先发展特色学科,尽快形成优势学科。

3、从一级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高度着手,认真研究和规划二级学科,各学院建设和规划的重点、特色学科应具体到二级学科。

二、学科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

1、学科建设现状:主要指本学院学科建设的现有情况,包括现状和差距等。

2、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要求言简意赅。

3、学科建设目标和任务:包括总体建设目标,并围绕重点特色学科建设、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工作、硕士点申报等方面阐述具体建设目标,要讲清学科发展的规模与布局,体现重点和特色。

4、学科建设的保障措施:即实现学科建设目标的主要举措,要求明确、具体。

三、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注意事项

1、建设目标及任务均需有刚性指标。

2、规范格式和用语。规划应力求语句简练、条理清晰、数据准确、内容科学合理,原则上不超过5000字。规划应按照要求的格式分“现状分析、基本原则、建设目标、保障措施”四部分撰写。

3、请各学院分别制定两份学科建设规划,具体时间为:2009年-2011年;2012年-2015年。

4、规划标题统一确定为:《皖西学院XX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2009—2011)》;《皖西学院XX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2012—2015)》。

5、请各学院务必于10月10日前将编写好的规划加盖公章交科技处,并将电子稿发至电子邮箱:xshjl@wxc.edu.cn。

各学院要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写工作,规划形成后将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学科建设和评估的重要依据,各学科应充分研讨、形成共识,并确保按时提交。

联系 人:陈慧

联系电话:3307053

科技处(学科建设办公室)

二O一二年九月十八日

关于制定各系(部)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的通知(2014-2016)

[日期:2013-10-17] 阅读:561 次

各系(部):

学科建设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层次、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为大力促进我校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各学科教学科研水平,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制定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

1、坚持立足当前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要结合各系(部)、各学科实际,充分发动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全体教师进行深入研讨,要以发展的眼光,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了解广东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坚持协调发展与重点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各系(部)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应兼顾本系(部)各学科,并在此基础上,选准主攻方向,整合资源,优先发展特色学科,形成优势学科。

3、从一级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高度着手,认真研究和规划二级学科。

二、学科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现有基础

(二)学科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

(三)学科建设的具体目标

1、学位点建设目标

2、重点学科建设目标

3、重点实验室建设目标

4、科学研究

5、教学

6、学科队伍建设

7、人才培养

(四)学科建设的措施

三、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注意事项

1、建设目标及任务均需有刚性指标。

2、规范格式和用语。规划应力求语句简练、条理清晰、数据准确、内容科学合理,原则上不超过5000字。规划应按照要求的格式(具体情况见附件)。

3、请各系(部)制定学科建设规划时间为:2014年-2016年。

4、规划标题统一确定为:《惠州学院XX系(部)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4-2016)》。

5、请各系(部)于10月25日前将编写好的规划加盖公章交科研处,并将电子稿发至电子邮箱:cxyk@hzu.edu.cn。

各系(部)要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写工作,规划形成后将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学科建设和评估的重要依据,各学科应充分研讨、形成共识,并确保按时提交。

联系人:胡松

联系电话:0752-2529062 附件:各系(部)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

科研处

二〇一三年十月十二日

附1:中长期(2005—2010)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提纲(返回)

一、学科名称

二、本学科发展概况

1、本学科建设与发展面临的形势

2、所在领域发展对本学科的需求

3、本学科的特色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三、本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目标

四、本学科的研究方向(两个以上)及其特色

篇6: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

王较过

(陕西师范大学西安 710062)

(“西部园丁培训计划”第三期昆明培训)

一、教师队伍建设

没有高素质和高水平的教师,就不会有高品位和高质量的教育。因此,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应该包括教师队伍结构建设和教师个人素质与能力建设两大方面。

就教师队伍结构建设而言,一个学校的教师应该形成合理的梯队,如老中青教师的年龄结构合理,不同专业教师数量结构合理,教师职称结构合理……等。

就教师个人素质和能力建设而言,关键要解决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要比教师队伍结构建设困难得多。这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

首先,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充满活力、生机勃勃、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青少年学生。他们正处在身体和心理成长发育的时期,思想活跃,勇于创新,不断追求上进等特征就决定了教师的工作具有挑战性和难度。其次,教师的工作目标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育人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但要通过自己的工作为国家培养各方面的建设人才,而且要通过自己的工作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做出贡献,这充分说明教师的工作责任重大。

再次,教师的劳动成果更多的表现为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它们既是显性的,又是内在的,既有短期的表现,又有长远而深刻全面的影响。

教师工作的这些特点,一方面决定了对教师工作业绩和效果进行考核的难度,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困难性。作为一名校长,不仅要搞好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建设,更重要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专业成长。要达到这一点,首先必须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条件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持续发展、达到专业成熟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这是决定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因。

由于教师的劳动成果既不能用完全刚性的指标考量,在一定程度上也不能只用学生短时间内的表现情况完全衡量教师工作的绩效。这些特征不仅增加了对教师工作业绩和效果进行考评的难度,而且使得新手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难以把握成长的策略和有效途径。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促进一个新手教师尽快成长为优秀教师,在成长过程中教师个人应该如何努力、采取哪些策略呢?

1、敬业奉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敬业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起点和基础,对教师职业而言,尤其如此。一方面,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以教学为例,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面对不同的学生,就要采取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存在“放之于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教师的劳动成果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具有一定的内在性和长效性,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用刚性的固定指标考量。因此,要成为一名好教师,就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总结得失,不断改进,不断追求卓越、追求教学的不断创新。做到这些必然要求教师具有极强的敬业奉献精神。只有具备敬业奉献精神的人,才能热爱教师职业,把不断追求卓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职业生涯中享受无限的乐趣,优秀教师的成长案例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奉献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 敬业奉献就要以满腔热情投入教学工作,把教育教学工作当成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其它职业的工作对象不同,基础教育的教师面对的是青少年学生。学生既是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未来公民,也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还是有理想、有情感、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完整个体。面对有情感的学生,教育教学过程必然缺少不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影响。因此,教育教学工作只有教师情感的投入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只有教师满腔热情的投入,才能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亲其师”、进而“信其道”。

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有许多因素影响他对其职业的兴趣。如教育效果周期长影响教师的工作成就感,教师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工作辛苦、压力大等等因素都有可能引起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影响成长。如果教师能够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就会从工作中获得乐趣,把工作的压力变成发展的动力,把工作的挑战看成发展的机遇,把工作中的困难视做不断进步的阶梯。这样,教师在工作中就会勇于承担责任、不断挑战自我,从工作中获得强烈而持久的前进动力,在工作中不断成长。

 敬业奉献就要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

从职业角度考虑,教师的社会责任就是教书育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实施教育的感情基础,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基本条件。很难想象,一个见了学生就心烦的教师能够取得极佳的教育效果。因此,我国学者把教师对学生的爱看作师德的核心,并称其为师魂。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的职责,是一种关爱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成才的真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真心地热爱学生,才能以心灵感动心灵,以真情打动真情。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样不仅能够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同时教师从中也获得了学生最好的感情回报,使教师享受自己的工作成就和快乐,从而不断激发教师的职业兴趣。 敬业奉献就要坚持不断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教师的业务水平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衡量教师素质的重要标志。在一定意义上讲,业务水平是教师敬业的主要内容,教师的成长过程也就是其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下苦功夫学习,不断钻研,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教师的业务水平充分体现在教师的学术造诣和教书育人两个方面。要提高学术造诣,教师就必须学习和追踪本学科专业的最新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还必须积极参加本学科专业的科学研究。只有自己研究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其本质,从更高层次上对本学科专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进而使自己的学术造诣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要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除本学科专业知识外,教师还必须学习教育科学及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广泛涉猎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内容。只有教师具备了丰富且渊博的知识基础,才能使自己在课堂上纵横展开,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充满活力。同时,教师自己渊博的知识和高深的学术造诣也展现了教师的一种个人魅力,它同时也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深刻感染。

总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敬业,敬业就意味着必须投入比别人更多的精力、时间和情感,甚至牺牲个人的休息时间和利益,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具有奉献精神。

 不断进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教师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过程。要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就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研究新问题、不断地自我反思、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到常教常新。无法设想一位固步自封、满足自己工作能力与业务水平现状、不思进取的人能够成为专家型的优秀教师。

当今时代知识总量迅猛增长,新知识不断涌现,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教师应该学习什么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 认真学习本专业的相关知识

对教师尤其是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而言,切不可把目光仅仅停留在所教的内容上,必须及时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并把这些同自己所教学科紧密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更好地联系学生的经验,联系生活,联系生产实际,把活的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知识有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这样做教师也能够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对本学科全面理解,使业务水平达到更高层次。

自觉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教师和学生都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学校也并非是文化的孤岛。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和组成教育的各个因素也在不断变化。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就要不断改革,不断调整培养目标,改变教育观念,重新确立教育的任务。因此,教师要适应教育的发展,就必须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的有关知识,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掌握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其二,认真学习一些教育刊物发表的优秀文章,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认真思考和探索,从中体会先进的教育理念,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观念并渗透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 认真学习本学科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知识

教师的教学经验,特别是本学科专业教师的教学经验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宝贵财富,这些经验也是教师学习的重要内容。学习教学经验,一方面可通过与周围教师互相交流、互相听课,向同伴学习并从中吸取他人教学的长处。另一方面,研读教学研究论文,尤其是本学科专业教学研究方面的优秀论文,结合自己的教学认真体会,反复实践,将其内化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师学习要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在一般的广泛阅读基础上,必须对重点内容仔细研读、精心思考、切己体会、深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到新的层次。教师学习应以自学为主,同时也要积极进行同伴间的交流,还要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活动。

除不断学习外,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对教师个体而言,把教学与科研和谐于一身才是最优秀的教师。实践表明,不可能有学术水平很低的优秀教学工作者,也不可能有教学十分优秀而不去研究的教师。如果说教师的学习是教师继承前人创造的知识成果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的有效途径,那么,教师的科学研究则是教师进行创新活动、提高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解决教育教学活动实践面临的具体问题的重要手段。可见,教师从事研究同样是其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一个不从事研究的教师,其教育教学能力充其量只能在一定层次上徘徊,他也许能成为一个“娴熟的教书匠”,但绝不能成为一名卓越的教育家。教师的研究不仅应该包括本学科专业的研究,通过研究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为本学科专业的教学打下牢固的根基。而且应该针对本学科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质量,使自己的教学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3、实践创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教师的职业是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标志。研究表明,教师的缄默性个人教育观念不仅是实施教育实践的基础,而且是教师获得自主专业发展的“内在契机”。在一定意义上讲,教师的缄默性个人教育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制约着教师对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的学习和掌握。而这些缄默性知识只有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依靠教师个人在实践中的感悟或经验才能获得。正如专家所说:“教师角色的最终塑造必须在实践环境中进行。”因此,对教师的成长而言,教育教学实践是关键。一方面,只有通过实践环节,教育理论才能应用于教育实践,并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没有实践活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很快也会被教师遗忘。另一方面,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会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形成实践能力、运用实践能力、锻炼实践能力和提高实践能力。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进行品德锻炼,形成教师的教育机智和高尚品格。

教师投身教育实践,就会将自己融入真实的、内容丰富的具体教育情境中。只有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之中,才能面对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学生,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不断生成真实的、情节复杂的真实问题。在应对和处理问题时,教师才有展示和应用教育教学能力、发挥教育机智的场所,教师才能获得领悟先进的教育观念、反思教育实践、锻炼教育能力,形成教育机智的发展机会。事实表明,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真实的教育情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学习、领悟、自我反思和反复实践。

教育的实践创新是优秀教师必备的能力,教育的情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教育的对象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面对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情景和教育对象,教师要能够创造出个性化的教育,这就是实践创新。要做到实践创新,首先,教师必须进行教学研究,积极投入教学实践,研究并解决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其次,教师要自觉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并把它们应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通过反复实践将其内化,从而转变自己的传统教育观念,实现教育创新。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

1、自我导向模式

自我导向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成人学习理论,其基本假设为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能够自我引导、自我驱动,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需要;当个体进行自己计划的学习时,会出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一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的活动:

⑴认清需要和兴趣; ⑵根据需要与兴趣制订发展计划;⑶进行学习活动;⑷评价。

2、观察/评价模式。

观察/评价模式基于三个假设:⑴反思和分析是专业成长的核心手段;⑵被观察者对自己实践的反思也有助于观察者的提高;⑶当教师看到变革的积极结果后,他们会更愿意投入到变革中。这种模式经常会以评价、临床视导、同伴教练等形态出现,一般会经历观察前会议、观察、观察记录分析、观察后会议等几个阶段。“教师同伴指导”就属于这种模式。例如,学校中经常出现的以老带新,让老教师做青年教师的导师,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

3、发展/提高模式

发展/提高模式将问题解决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认为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学习发展的过程。这种模式假设:⑴当成人面对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时,学习是最有效的;⑵当学习与工作联系起来的时候,人们最清楚自己需要提高什么;⑶通过学校革新或课程发展,教师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识和技能。这种模式主要贡献在于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与学校革新和课程的发展紧密联系。校本教研就接近于这种模式。

4、培训模式

培训模式是当前最常见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其基本假设是一些行为和技术值得教师复制,并且能应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主要是借助于工作坊,有专家提供训练的内容及相应的活动,让教师进行模仿学习。微格教学就属于此列。

5、探究模式

探究模式假设教师是智性的人,有能力形成问题并寻求答案,形成对教学新的理解。这种模式倡导教师即研究者,通过行动研究来促进专业发展。

四、学校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责任在学校,关键在教师。学校首先应该重视此项工作,向教师进行思想和师德教育,使教师充分认识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并积极谋求自身的专业发展。在此前提下,要使教师的专业发展落到实处,学校还必须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1、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教学研究。这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学校教学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研究的类型或取向,它既有别于学术研究者进行的质性或量化的专业性研究,也不同于完全的行为研究。

“校本教研”的工作目标是通过开展深入有效的教研活动,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其任务是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能力。

“校本教研”包含的基本要素是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依赖,是一个

不可或缺的统一体。教师的自我反思是参与教研活动的前提条件,但是,如果只有自我反思,缺乏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将会使教师自己处于弧陋寡闻、孤立无援的尴尬境地。如果只有同伴互助,只存在教师间同一层次的横向交流,而没有专家与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的专业引领,有可能会使横向交流长期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校本教研”又是专业研究者与学校合作开展的校本活动。这类合作,可以采取较为稳定的形式,如专业研究者与学校的全面合作,或者专业研究者与某些教师的合作,或者是学校聘请专业研究者偶尔就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指导。

“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研活动,进行“校本教研”教师要树立主体意识,增强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融为一体,逐步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实施新课程,每位一线教师都会不时地面临一些具体的、特殊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自觉地针对面临的教学问题,进行教改实践尝试与理性反思,通过校本教研解决这些问题。实践证明,这种自主性研究,对教师教学智慧的不断生成及促进其专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要阵地,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学校要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的状况,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做到互相学习、共同切磋、合作研究、分享经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校本教研”是对多年来教研活动实践经验的自我扬弃、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例如,学科教研的主要内容将不再仅仅是统一教学进度、研究怎样教教材等,更多的应是研究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开发教材,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其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不断发展。

2、进行课例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 课例研究

课堂是学校中最为平常、最为常见、最为细小的细胞,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落脚点。课程改革如果没有真正触动课堂的话,就只能算是形式上的点缀。中小学教师教学过程中面对的是一节节具体的课,他们研究的也正是这一节节具体的课,这种以一节节具体的课为对象的研究,我们称之为课例研究。课例是课堂的具体化和特殊化,课例研究是实践研究,重在回答“做什么”、“怎么做”。

 教学课例、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的关系

从研究成果表达形式来说,三者的关系可简单概括为“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规划和设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犹如建筑之前的图纸,是教学活动的直接依据。教学设计内含着创新和研究因素,按照老传统或照搬他人经验,也就无所谓设计了。

教学实录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实际展开,教学录像可以用文字或录相再现。教学实录与教学设计的不同在于教学活动不是教学设计的翻版,教学设计是静态的,教学活动是动态的;教学设计是预设性的,教学活动则具有生成性。

教学课例除了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是“方案”,教学实录是“做法”,教学反思则是“评价”,它包括任课教师自己的反思,专家的点评,同伴的建议。

说课、听课、评课是课例研究的基本活动形式

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专家领导口头阐述自己课堂教学方案,并与听者共同研讨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案的教学研究过程。如果说,备课是教师个体独立进行的一种静态的教学研究行为,那么说课则是教师集体共同开展的一种动态的教学研究活动,从这个角度上说,说课是集体备课的一种特殊形式。对于备课而言,说课是一种教学改进和优化活动;对于上课而言,说课是一种更为缜密的科学准备活动。说课一般包括:①说课标、说教材(说自己对课标、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定位和界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等);②说教法、说学法(说自己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途径,特别是如何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等);③说程序、说结构(说自己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

听课,是教师同行或专家领导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观摩、观察、调研。对上课教师而言,听课是向同行、专家和领导展现自己教学观念、教学个性、教学思路和教学经验、教学智慧的平台;对听课教师而言,是学习、借鉴同行教师经验和教训的机会。作为教学研究的一种形式,听课,不仅要注重“听”,而且还要注重“看”,所以不少专家建议把听课改为“观课”,其重点包括:看看学生的情绪状态(学习热情高不高)、交往状态(学生彼此的交往、互动如何)、思维状态(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怎样)、生成状态(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成效大不大);看看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否?情境创设恰当否?气氛调节如何?问题处理合适否?教师的观念先进否?文化素养高否?实际上,听课是一种很专业化的脑力劳动,不仅需要听、看,还需要记、思。听课者应根据听课的目的和要求,有所侧重地将听、看、记、思的内容有机灵活地结合起来。

评课,是继说课、听课之后教师之间业务的进一步交流和研讨。评课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反馈与矫正的系统,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无论是作为校本教研或课例研究的活动形式,评课都要致力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提出问题解决的措施,课例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学科问题、教学法问题、认知水平问题、情感态度问题与背景问题,高水平、针对性强的问题是评课的关键,是搭建教师讨论与反思的平台。从发展性评价理念来看,评课要致力于建立评价双方互相信任的双向的、互动的、相长的关系,评课一方要以平等、友好的姿态与被评价者沟通、交流,积极肯定被评教师的优点和长处,认真地指出缺点和不足,并帮助他分析原因,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被评教师要主动参与到评课活动中来,以开放的心态与评价者交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认真听取大家意见,使评课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提升的专业活动。

篇7:网络安全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论文

1 特色优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高校发展的基础

本世纪前二十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时期里,高校间的竞争将会从规模竞争转变为更加激烈的学科之争。高校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发展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每一所高等院校都有一些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其代表着学校的水平和办学特色。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办出特色,就得不断地对学科进行调整、更新、改造,不断保持学科优势和特色,进而积极的促进和带动交叉新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2 交叉新兴学科建设与发展是高校发展的选择

2.1 学科交叉融合是当今发展必然趋势

人类很早就用交叉研究解决和探索问题,交叉研究是现代学科交叉研究快速发展并取得成就的基础。近现代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上的重大突破、新的生长点乃至新学科的产生,通常是在不同学科彼此之间交叉和渗透中形成。随着大量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兴起与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出现了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愈演愈烈,形成了大量由多种学科交叉形成的新学科。

2.2 学科交叉是高校新学科生长点产生的源泉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新兴学科的大量涌现与学科的交叉活动密切相关。新兴交叉学科的出现是学科分化的产物。正是基于学科的不断分化,使得解决问题往往要涉及到多个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使得科学研究需要对多个学科领域或同一学科内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相互借鉴。从新兴学科的生长所需机制看,学科交叉能融合不同学科的范式,发现被单个学科所忽视的领域,从而增加各学科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形成独立的、跨越单一学科性的科学理论体系,最终发展为新兴的交叉学科。从学科发展史来看,交叉学科一般是在不同传统基础学科之间的衔接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综上所述,从基础研究领域逐步向新兴交叉学科过渡是当前高校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应顺应潮流,走出一条积极有效的建设新兴交叉学科的道路。

2.3 学科交叉是获得原创性科学成果的重要途径

学科交叉对高校学科发展的贡献不仅在于它推动了新兴学科的产生,也是获得原创性科学成果的重要途径。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是科学自身发展的要求,这也使得重大的科学发现和进展往往难以在一个独立的学科中实现,总是与多学科之间的互动启发与促进有着必然联系。因此,学科之间的`交叉,便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交叉新兴的建设与发展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可以提升高校解决重大科研问题的科研实力;可以增强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因此交叉新兴学科建设与发展是高校发展的必然。

3 以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促交叉新兴学科建设与发展

交叉新兴学科建设与发展是高校学科发展的新增长点,是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兴学科的发展通常都要经历自我发展、交叉培植、整体集成、发展巩固、带动提升等几个阶段。

自我发展阶段是学科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促进学科交叉发展的意识;交叉培植阶段是无意识变为有意识、不自觉变为自觉的阶段,该阶段有意将多个学科进行适当交融或人员进行适当组合;当交叉培植到一定程度后就进入了整合阶段;发展巩固阶段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更加精准的指出学科的发展方向,从而确定主攻方向,将优势特色学科进一步地融入到新兴交叉学科中,以期提升学科水平。

交叉新兴学科发展的有效途径总体上有以下几个:在特色优势学科内孕育新兴交叉学科并对其进行有效培育;移植特色优势学科的学术骨干进行交叉新兴学科建设;建立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中心,尽早形成新学科优势和特色;研究所在院系中交叉,其中研究人员可以来自不同院系。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发展优势,形成独有的办学治校风格和科学人文优势,发展学科培养人才,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4 学校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现实思考

目前,科技的发展在学科分化的同时,呈现出综合化发展的趋势,许多新兴学科在边缘学科和学科交叉中产生。此外,当今世界综合问题不断涌现,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无论从科技发展还是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都应培养具有交叉性学科知识的人才。

中南民族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明显的学科特色,学校现有20门国家、省级精品课程,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2个湖北省高校特色学科,14门省部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品牌专业,其中民族学、少数民族经济、历史学等都是充分体现中南民族大学办学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学科,也是中南民族大学具有传统优势和建设经验的学科,同时也拥有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等一批新兴的学科。从学科和社会发展来看,可以把民族学、历史学与旅游管理结合起来,建设成为有特色的交叉学科。因为这些领域与我校的优势学科密切相关,这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可以紧紧依托现有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同时这些学科的发展既可以丰富已有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又可以对已有优势特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和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不但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方面,而且已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因而迫切需要兼有人文、地理、经济知识的经营管理人才。旅游学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科的综合性,需要主动与其他学科整合,一方面向其他学科渗透,另一方面借助其他学科的优势发展自己。旅游学科作为新兴学科,建设时间短,学术队伍、学术积累和学术规范比较薄弱,但其发展前景好,与其有着较为成熟的历史、民族学等优势学科进行整合通过整合,把相互独立的学科联系起来,使之相互贯穿,相互依托,有效推动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

总之,交叉学科建设有利于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目标的实现,可以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各学科的内在联系,真正做到宽口径、后基础,紧紧依托传统学科优势,促进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将以前单学科对人才的培养扩大为多学科对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在知识结构上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有利于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创新人才。通过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充分体现高校的优势和特色,促进高校办学水平的提高,确保其在未来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宏林,张祥德.以特色优势学科促交叉新兴学科建设与发展[j].辽宁教育研究,(11).

[2]顾浩,董建寅.以推动学科交叉促进学科建设跨越式发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6( 12).

[3]闫宏秀,杜奎松,赵克.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学科交叉问题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6.

[4]王续琨.交叉学科:两大知识板块的交融[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篇8: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平台建设策略

(一)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 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理念, 发掘已有知识和建构新知识,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的过程, 也就是教师由新手逐渐发展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中心, 这种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 是教师的能力和情感不断提高、不断成熟、不断创新的过程, 是教师逐渐增强自信心、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过程。

(二)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根据教师专业结构, 教师专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方面。专业理念主要包含教育理念、专业态度和专业道德三个方面的内容。从教师知识结构的功能出发, 教师的专业知识可以分为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个方面。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方面, 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 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 现代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归结为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四个方面。

(三) 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及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指关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基本取向, 它是一个整体性、原则性的框架。随着教师教育研究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深入, 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以及具体实现途径。

1.理论先行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前, 人们认为教师教学能力差是因为教师缺乏相关教育知识和技能, 因此,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就是获得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基于这种认识, 教师专业发展采取的是理论讲授先行模式 (如图1) 。

该模式认为通过对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 教师的知识和信念会发生改变, 进而会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 实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该类模式的教师专业发展主要途径为集中培训、专家讲座及理论学习。然而, 人们逐渐发现这种模式对于提高教师的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作用较为明显, 但教师并不能很好地将所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 教师知识难以迁移成教师的实践能力。

2.实践先行模式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 随着对理论先行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固有缺陷的认识, 研究指出教师信念和态度变化更直接的原因是教师课堂实践的变革。教师能力的发展应当是教师个体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教师实践性知识 (Practical Knowledge) 的增长, 因而重视对教学实践的各种形式的“反思”。因此, 教师专业发展采用了“实践—反思—重构”取向的实践先行模式 (如图2) 。

该模式认为教师培训并不能马上实现教师信念与态度的转变, 而是教师在接受培训后首先尝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象来决定是否接受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和理念。在这一模式的指导下, “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成为批判性反思者”等教师专业发展理念被提出。然而, 由于这种模式过于重视教师的个体探索性实践和反思, 而忽略了教师理论知识的学习, 使得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走上了教师迷茫、教师教育者尴尬的境地。

3.知行合一模式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情境学习理论的普及和对前期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反思,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再被认为是通过培训获取知识并改变教学实践的过程, 也不能依靠对少数骨干的精英式培训, 而应当构建一种合作的学校文化和制度, 关注全体教师的共同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实践共同体中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向“完全参与”转变, 实现知识与身份的双重建构的过程。教师的理论学习 (知) 与教师教学实践 (行) 不是阶段性分离的, 而是一个“做中学”的过程。因此, 教师专业发展逐渐转向了生态取向的“知行合一模式”。

如果说理论先行模式的主要发展途径是各种形式“培训”的话, 那么, 实践先行模式的主要发展途径是各种形式的“教研”, 而知行合一模式的主要发展途径则是将教师培训、日常教学与教研有机结合、实现教研训一体化。在知行合一模式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核心工作就是为教师提供系统的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这种支持服务体系应当能够支持教师的自主学习、各种形式的培训、校本教研等多种教师学习形式。

(四) 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平台的优势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已广泛应用于教育的各个领域。教师专业发展已不能仅仅满足于常规的教师培训, 网络技术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目前, 许多网站提供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服务, 而且专门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站也越来越多。网络本身所呈现出来的优秀特征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诸如在信息呈现、交流互动、搜索信息、开展教学反思等方面具有传统手段不可相比的优势。通过开展网络学习与研究, 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得到提升, 教师将学会阅读和思考、学会自我反思, 这样可以解决教师教学实践当中的问题, 这些都将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平台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平台的现状, 研究者共分析了55个典型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平台, 其中, 国内平台26个、港台平台5个、国外平台24个, 并对这些平台的整体架构、运作理念、运行机制、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 总结了各种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平台的优缺点, 为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平台建设策略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 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平台整体架构分析

由于国内外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平台模块的命名不同, 所以, 在模块划分过程中, 主要以国内、港台、国外三个纬度进行分析。

国内平台中的模块较为繁多, 主要有网络课程、名师工作室、资源库、教学沙龙、专题研讨、课题研究、说课评课、案例研究、教学评价、课例研讨、示范课、集体备课、在线考试等 (如图3) , 为促使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形式多样的途径和方式。从统计比率上来看, 网络课程模块最高 (19.23%) , 可见, 国内平台十分注重利用网络课程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强调知识的获取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排名第二的是名师工作室模块 (平台) (15.38%) , 由此可见, 国内平台也注重和强调名师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港台平台主要模块有资源、公告栏、教学实践研究、互动社区、网络课程、名师工作室、群组、教师支持中心、TPD规划系统、教师个人空间等 (如图4) 。其中, 统计比率最高的 为资源模 块 (80%) , 统计量高 出其它模 块40%~60%, 由此可见, 港台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十分强调资源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统计中发现, 教学实践研究和互动社区两个模块的统计量也较高, 可见, 港台平台还强调教学实践研究和互动社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强调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教师的互动交流以及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

国外平台提供的功能模块也相对较多, 主要有资源、网络课程、互动社区、专题活动、公告信息、教师个人空间、日程表、TPD规划系统、新闻报道、研究成果和讨论区等 ( 如图5) 。统计结 果较高的 为资源模 块 (54.17%) , 可见, 国外平台也认同在教师成长过程中提供资源的重要性。除此之外, 网络课程 (50%) 和互动社区 (50%) 成为国外平台中促进教师获取知识和与他人交流的重要途径。

(二) 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平台比较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 虽然国内平台提供的方式较广泛, 但是平台运作方式较为单一, 大多数模块都只是采用信息发布的方式开展相关活动, 理论功能和实际功能相差较大, 因此不能有效支持教师开展交流互动、在线研讨、课题研究等活动, 进而不能高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港台平台和国外平台中的“TPD规划系统”等模块在国内平台非常少见。“TPD规划系统”通过对教师个人成长方案的设计、规划教师成长之路, 使教师进一步明确了自身成长的方向和路径, 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整理与分析, 我们发现, 虽然国内外教师专业化能力发展支持平台提供的模块和方式不尽相同, 但其核心框架和功能集中体现在网络课程、协作教研、案例集锦、教研社区、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系统、教师个人空间、资源、专题活动以及辅助功能区等功能模块中, 还有名师工作室平台较为典型。

三、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平台建设策略

(一) 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平台应提供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

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平台应提供形式多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如网络课程、专题讲座和案例集锦等。网络课程是将相关学习内容以某种形式上传到网上, 教师采取在线或离线方式浏览学习,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支持教师的自主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情境的学习、基于协作的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 教师获得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改善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专题讲座是聚焦于某一主题的专题学习形式, 包括了视频讲座与文本讲座两种, 视频讲座又分为在线实时讲座与非实时点播讲座, 其主要目的是为教师提供独立的、具有较高针对性的、视频或文本的专题知识, 促进教师对于某一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 提高专业素养。案例集锦是学科教学专家、优秀教师的公开课、示范课、教学评优课等过程进行的实录, 使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反思、教学研究报告、多媒体课件等, 可以是视频、文本, 也可以是其它形式的优质资源, 其目的是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 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优质资源支持。

(二) 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平台应提供专家或名师的引领

大量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在教师学习的形式中, 以专家或名师引领共同研究课堂教学的形式最受教师欢迎, 对教师的学习效果也最明显。教师靠自主学习的效率远远不及专家或名师指导下的效率。因此, 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平台应该为教师提供名师工作室平台, 为各个学科的教学名师建立个人工作室。名师工作室一般由数位名师组成指导组, 通过为工作室内其他教师制定学习、实践和反思的计划, 组织教师在讨论区进行同步、异步交流互动等活动, 实现专家型教师和非专家型教师之间的经验传递、教学指导和专业对话, 促进教师在专家或名师的引领下发展与进步。

(三) 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平台应提供广大教师互动交流的平台

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平台应为教师提供形式多样的互动交流平台, 比如:提供教研社区、课程在线、集体备课、寻求帮助等模块。通过互动交流平台, 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学校、校内同一学科、不同学科的教师彼此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协作、反思等, 从而获得经验分享、问题解决以及情感支持等。

在教研社区模块, 区域、校际、校内教师围绕某一教学任务或教学问题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集体讨论等交流活动,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等, 共同解决教学实践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在课程在线模块, 教师与教师之间通过直播课程或录播课程开展教学实践展示和交流活动,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师之间的观摩、听课、评课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集体备课模块, 以教研组为单位, 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教师在集体备课中, 通过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心灵的对接、合作的探讨, 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在寻求帮助模块, 教师为了解决教学实践中的某一问题或者困惑而在网络平台上自发地寻求支持和帮助, 教师们在互动、交流、合作、反馈过程中达到共同解决教学问题或困惑的目的。

(四) 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平台应提供教师自主的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是教师个性化的网络空间, 其主要功能是管理教师的个人资料和信息, 教师可以在个人空间上传各类资源、规划个人成长方案、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讨论、撰写个人反思等。通过个人空间, 教师可以很方便地进入平台中正在开展的培训、研讨等活动。个人空间为教师保留一个相对个性化的空间, 鼓励教师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个人空间应支持教师的互访, 但教师可以对上传的资源、个人日志等进行权限设定, 其它教师进入他人空间后只能依据主人设定的权限进行浏览。

(五) 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平台的运行机制应该由制度化转化为自主化

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平台的运行机制不应完全制度化, 制度化容易引起教师的反感, 甚至抵触情绪, 影响平台的使用效果, 应该让教师体会到网络平台能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比如:可以非常方便地使用优质教育资源、方便有效地和同行进行交流、得到专家的有效指导, 等等。当教师真正体会到平台带来的好处的时候, 就会非常乐意使用它, 当平台变为教师日常教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时, 教师就会自愿使用它, 使用效果更好。当然在平台运行的前期, 教育管理机构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去宣传, 也可以通过教研员组织教研活动的形式, 让教师们去熟悉平台, 逐渐接受平台, 在前期的过程中可以采用适当的行政手段, 去督促教师了解平台、使用平台, 但后期的使用需要靠教师的自主性,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平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威.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交流平台设计应用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8.

[2]刘罡.基于Web2.0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0.

[3]刘志波, 曹玉英, 卜月海.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为教师专业发展创建机制[J].北京教育 (普教) , 2010, (05) :46.

[4]朱永红, 罗凌.网络平台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及成效[J].教育与职业, 2009, (30) :44-46.

[5]高曦平.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D].苏州:苏州大学, 2008.

上一篇:注会考试时间下一篇:朋友之我见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