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学课

2024-06-24

北大哲学课(精选6篇)

篇1:北大哲学课

第一篇 认识最真实的自己

北大哲学课第一章 读懂世界先读懂自己 人生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 世界接受的是我们自己的看法 人贵有自知之明 聆听内心的声音 和自己的心灵对话 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经过反省的人生才有意义 认识自己,才能超越自己 寻找自我价值的天平做最真实的自我 第二章 洞察生命的意义 生命只是一个过程 不同的阶段,人生各不相同 活着,是一段未知的旅程 为你的人生寻找一个意义 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 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人生不过是向死而生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生死有时,不如喜悦经过 谁珍惜生命,谁就延长了生命 第三章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不圆满才是人生的真相 凡事不必尽善尽美 福祸相依,泰然处之 别对自己太苛刻 缺憾也是一种美 做自己生命中的天使 你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 肯定自己,别人才能肯定你 没有华丽的完美,但有真实的质朴 第四章 你可以做到更优秀 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 可以平凡,但不要平庸 勇于突破自我界限 树立远大的志向 坚定脚下,走好每一步 找一块自己的园地,用心经营 改变一切从改变自己开始 一定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让信念托起你的人生 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

第二篇 以平常心泰然处世 第一章 修持一颗平常心平常心是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世态炎凉心不凉 少一些计较之心 不同的人生境遇皆有意义 该忘记的要学会忘记 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 生命无常,泰然处之平平淡淡才是真

第二章 淡泊名利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君子不追名逐利

以成就为重,而非以名利为先 充实内心,名利皆浮云 远离名利,自在生活 不必在意那些虚名 淡然面对他人的评价 第三章 人生要禁得住诱惑 抵制诱惑,保持一颗清凉心 贪婪的人容易迷失 恬淡寡欲,怡然自得 人到无求品自高 欲望转身即幸福 别用过长的尺子衡量生活 不为物累,洒脱生活 第四章 淡定从容才能走远 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 从容是一种心灵优势 以出世心做人,以入世心做事 忘记怨恨,淡然面对 冲动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坐看云起,宠辱不惊 冬天总会过去,春天迟早会来

第三篇 让心中充满阳光 第一章 不抱怨地生活 人生没有绝对的公平怨天尤人不如改变心态 别把抱怨当成习惯

在逆境中抱怨,等于遗弃幸运 悦纳生活中的不顺心 用微笑温暖生命的色调 在行走中领悟生命的纯美 一道门关上后,总有一扇窗打开 不被平常之事所羁绊 第二章 知足才能常乐 知足是一种乐观的态度 珍惜拥有,你会得到更多 不快乐,是因为你想要的太多 贪得无厌是一种病态 如果为了没有鞋而哭泣,看看那些没有脚的人平凡地活着,就是莫大的幸福 第三章 保持阳光心态 透过窗棂,用阳光照亮心灵 远离悲观的迷雾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这个世上 直接面对内心的恐惧 生命在,希望就在 自信,让生命起航

内心有阳光,世界就是光明的 自助者,天助之

生活,总有一个安身的角落 人生总有路可走 心向朝阳,乐观生活

第四篇 人生的价值在于拼搏 第一章 任何成功都源自梦想 梦想照亮生活 人因梦想而伟大 人生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永远不要轻视自己的梦想 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给未来一个承诺

每个人的生活都应该有个目标 有志者,事竟成

第二章 生活不是单纯用来享受的 人生的美丽在于奋斗的过程 富贵来自拼搏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

你的时间花在哪里,成就就在哪里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弱者等待机会,强者创造机会 自强才能自立

人不能依靠别人的力量前行 第三章 逆境是人生修炼的最高学府 逆境是人生最好的课堂 人生需要苦难的洗礼

别抱怨挫折,是它让你留下了脚印 你不够成功,是因为你失败得还不够 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不幸 压力也是拼搏的动力 勇敢地走出生命的低谷 逆风也要飞翔

生命的彻悟等于受苦的深度 第四章 沉住气才能成大器 沉淀下去,才能浮上来 争一时,不如争一世 凡事不可急于求成 临危不惧,以不变应万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专注于脚下的路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一切的不幸都只是过程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第五章 只会幻想的人没有真正的机会 再美好的幻想也没有意义 刻苦勤奋才能获得成功: 每天一小步,就会走得更远

耕耘不一定有收获,不耕耘注定没有收获 说得多,不如做得到 需要做的是,脚踏实地地努力 有所追求,才能有所收获 行动之后,便可无悔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人贵有恒,坚持就是成功

第五篇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第一章 学会舍得,才能获得 人生就是一场权衡和取舍 有舍有得,不舍不得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有所为,有所不为

放弃会让我们拥有更多的美好 患得患失,难得生命的圆满 第二章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不同的选择造就不一样的结果 择其善者而从之

正确的选择胜于盲目的努力 你的人生就是你的选择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第三章 人生不必太执着 没有什么东西是放不下的 顺其自然不强求 看开点,实际点 得不到的并非总是好的

换个角度看世界,跳出世界看自己 学会放下,轻装前行 凡事不必过于执着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第六篇 培养美好的品性 第一章 以宽容之心面对生活 宽容是莫大的美德 做人有德,做事能容 宽容他人也是善待自己 心胸豁达,不吝宽容 宽容可以让心灵获得自由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气度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 容人之长,也能容人之短 宽容的心令生命更从容 忍耐也是一种宽容 第二章 谦让不代表懦弱 饱满的谷穗总是低着头 君子谦逊不谦卑 人浮于众,众必毁之 满招损,谦受益 天下大智莫若不争 敢于低头是魄力,更是能力 人外有人,学会看轻自己 以谦卑的心对待一切

人因自谦而成长,因自满而堕落 第三章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快乐的源泉 别人的恩泽要牢记

做一个知恩、感恩、报恩的人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 感谢折磨你的人,感谢折磨你的事 感恩别人,其实也在恩惠自己 对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激 懂得感恩,人生更美好 原谅生活,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感谢对手,激发自己的潜能 感恩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 第四章 与人为善,以诚相交 善良是一缕最美的人性光辉 与人相处,贵在真诚

对自己真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对人诚实就是善待自己 用爱点亮世界,也照亮自己 保持本色,以真示人 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尊重 保持一颗同情心 君子之交淡如水

心甘情愿给予,是爱的真谛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第五章 勇于剔除心中的毒瘤 自私是人性最大的弱点 不要因为恐惧而裹足不前 待人要于有疑处不疑 小不忍则乱大谋

善用内心尺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远离精神懈怠 别让愤怒摧毁了生活 控制情绪,营造安定心境 人无恒心,百事不成

第七篇 给心灵留一片自由的空间 第一章 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一切生命都值得敬畏 遵从信仰的力量 听从灵魂的指引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 生命短暂,好好地生活 亲近自然,享受自然 回归本真,诗意且神圣 第二章 超然于物外 人在生活中,心在生活外 先有超然气度,方有翩翩风度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关注内心的和谐 带着一些禅意生活 人生至境是逍遥 辟一方净土,诗意栖居 提升人生境界

第三章 思考是灵魂的自我对话 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 凡事三思而后行

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 学会思考,理性生活 盲目是因为不会思考 要有独立的精神和意识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面对僵局,换一种思考的方式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答案 第四章 学会读书。丰富心灵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知海无涯,学无止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说自己的话,读自己的书 立学于勤,方有所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学而知不足,心才会丰盈 以有限之时,翻阅无字之书 第五章 独处。是另外一种境界 学会默默地享受生命 有一种自由叫孤独 在独处中修炼自己 寂寞是一种清福

享受孤独,接受生命的雕琢 低调是不动声色的智慧

保持静默的姿态,避开无谓的纷争 品味独处,是生活的艺术 美丽的风景总是孤独的

第八篇 享受当下的美好人生 第一章 回归简单。享受生活 人生其实很简单 享受朴素的生活

简单才是真,别活得那么累 脱去华丽的外壳,还原生命的平凡 去除忧虑,让生命简单化 让心灵回归简单 创造一些悠闲时光 遵循自然的生命方式 第二章 活在当下,珍惜拥有 当下的人生最精彩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 活在今天,掌握此刻 珍惜一去不复返的人生 没有别的日子比今日更伟大 不要预支明天的烦恼 未来模糊,重视清楚的现在 第三章 幸福的哲学 境由心造,幸福很简单 幸福不在别处 幸福没有排行榜 苦中不改其乐 深爱人生,才能享受人生 欢乐只应心中寻 幸福源自内心的简约

篇2:北大哲学课

不圆满才是人生的真相

平常心才是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

沉住气才能成大器

逆境是人生修炼的最高学府

生活不单纯是用来享受的人生就是一场权衡和取舍

认识自己 看清局限

提高个人修养的六字真言:讷于言而敏于行

一.是静

少说话,多倾听。因为爱说话的人,本就失去了一分宁静的美。而且,言多必失。有句话是,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言。想说话了,就对自己说,不要对别人说,因为现在几乎没有人愿意听。

二.是缓

有句训诫是,讷于言而敏于行,而我认为,在某种情况和某种环境下,应该是,讷于言而缓于行。我已经尝过“缓于行”的甜头了。做事,你太快了,有时候,你刚做好,领导认为不需要做了。而且,你太热心,一种微妙的心理,他又会不那么舒服,以为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特别之处。缓,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在别人失败的基础上,走成功的捷径。

三.是忍

面对不公,别气愤,别宣泄。一来气愤伤身体,二来气愤不解决问题。“有肚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能改变的事,有智能去区别上述两类事。”这是成功者要具备的三个素质。既然有些事情不是个人能力所能作为的,何不冷眼旁观呢?宣泄不满,只会让旁人看戏。

四.是让

大是大非,不能退让,但小事情,尽量听别人的意见。能按别人的意见办的,就不坚持己见。退一步,海阔天空。

五.是淡

一切都看淡些。对名利,对金钱,对感情。没有什么是离开了就不能活的东西。得失也是辩证的,你在这方面损失了,你的心灵会得到释放,会有机会去尝试别的选择。越是看得淡,就越是心灵平静,就越能体会平凡的幸福。

六.是平

篇3:北大哲学课

“北大倡导‘学术自由’, 更重视学术道德。”北大校长周其凤院士说, 他为新生普及北大相关学术道德教育和规章制度。浙江大学校长杨卫院士为新生们剖析了2008年“贺海波事件”, 他建议高校应弘扬求实学风, 尊重知识创新。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王乃彦院士已年届七旬, 他告诫新生诚信对科学十分重要, 他期望学生们能对科学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求学问还是求学位?”天津大学校长龚克的问题让北大新生思索起来, 龚克告诫新生在求学之路上, 特别要铭记真实与责任,

欧美蒙台梭利教室是啥样

在欧美, 蒙台梭利教室实行混合年龄分组, 通常是0岁~3岁的孩子在一起, 3岁~6岁的孩子在一起, 混龄教育是为了培养孩子们交流能力和领导能力, 强调合作和尊重他人是蒙氏教室的核心理念。

欧美的蒙氏教室中, 教室、教师、儿童三者形成一个平等的三角形。教室是一个有准备的学习环境, 包括生理和心理两部分。生理环境的特点表现为有序、安静整洁、美观悦目、适合孩子高矮比例、视觉上和谐。但是, 由于儿童不断发展的需要, 教师还要对准备好的环境不断调整。心理环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儿童的态度上, 教师通过以下方式来支持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心理上的平静的氛围和专注的活动, 真诚热情的反应, 尊重每个孩子及其需要。

欧美的蒙氏教室非常讲究秩序与规则, 非常强调个人责任感的形成。一天活动结束, 所有清洁活动都由孩子们自己来完成, 孩子们自己打扫教室, 收拾玩具, 把玩具、学具放回原位。当然, 孩子收拾得很慢, 老师一般也会在一旁协助, 但绝对不会代劳。在这样的活动中, 孩子们从劳动中获得乐趣, 并且比同龄人更深刻地找到自我学习和自我理解的方向。

蒙氏教育主要以蒙氏教具为主, 但是, 人们经常将蒙台梭利

军训中加入防恐防爆避震, 创新值得提倡

新学期, 各地教育部门纷纷重申校园安全问题, 要求学校在人防、技防方面配足配齐。就在开学前夕, 广州部分学校周边发生的学生被勒索殴打事件提醒我们, 校园安全绝非仅限于学校围墙内。在强化学校作为第一道防线的同时, 更需要学校和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协作, 共建长效机制, 从内到外编织起一张严密有效的校园安全网。

建立校园安全长效机制, 首先要强化的是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长期以来, 被称为“开学第一课”的军训大都以站军姿、排队列、齐步走为主, 这些训练尽管可以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和团队精神, 却缺少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内容。今年广州的一些中学开始在军训中加入防恐防爆避震等内容, 以提高师生应急逃生自救能力。平时多练习, 才能遇事不慌乱。通过训练获得应对安全问题的技能, 这样的创新值得提倡。

建立校园安全长效机制, 应对校园安全事件进行分类, 有针“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针对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频发, 为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 中国科协设立了由14位院士和7位专家组成的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 为北大新生讲课的院士们就来自这个委员会。

不仅仅是在北大, 从去年开始, 清华等多所北京高校也已开始在新生教育中加入学术道德内容。中国农业大学今年还特别给每个研究生新生准备了《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 时刻提醒即将开始科学研究的新生树立良好学风, 提高学术道德修养。

(来源:《北京日报》)

●何媛

教室与一套标准的蒙氏教学材料混为一体, 这显然是错误的, 仅仅呈现教具并不能界定蒙氏教室的特征。蒙氏教具是一系列设计良好的具有一系列可能性的材料, 其目的是使儿童获得成功和独立, 而不是完成一套预先设置的课程。

事实上, 作为“观察者”的教师的基本作用, 是帮助儿童和材料进行互动, 当儿童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一材料上时, 教师没有理由干预他们。如果儿童的行为有伤害自己或其他儿童的危险倾向时, 教师一定要进行干预。然而, 当儿童使用材料时, 虽然他们的行为不具备破坏性或危险性, 但与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无关, 这时要作出是否干涉的决定就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形下, 作决定就需要分析更多的相关问题, 包括儿童的注意水平、教师对材料所包含的知识维度的理解、儿童的自尊心、儿童对其他领域的兴趣, 以及是否有可选择的建构材料等。

值得注意的是, 即使教师很快地对儿童的活动进行干预和重新指导, 那也是利用丰富的环境让儿童找到另外一种能满足他们需要与兴趣的活动, 而不是直接简单地告诉儿童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

(来源:《中国教育报》)

●郑天虹

对性地进行防范。因意外伤害而造成的校园安全事故, 如交通事故、溺水、踩踏、地震、火灾等, 应开展日常化的隐患排查;针对学生心理失衡而酿成的校园自杀、他杀等安全事故, 应建立学生心理预防、预警、干预机制;对于入校故意侵犯型校园安全事件, 则应以加强安保力量为主。通过分类, 不留死角盲区, 有助于把校园安全工作做细做实。

建立校园安全长效机制, 还需要加强统筹, 明确责任, 科学管理。一方面从国家层面明确规定学校和其他相关部门对校园安全应承担的责任, 改变出了问题学校一家担责的现状。另一方面, 切实保障学校安保经费投入, 确保安保人员、装备、器材有效发挥作用。只有把安全工作真正纳入科学、法制、规范的轨道, 让相关部门各司其职, 各履其职, 共同负起责任, 校园安全才能拥有坚实基础和持久保证。

篇4:北大“哲学门”怀旧

庆典,回顾与展望;聚会,叙旧和祝愿;沧桑抑或青春的笑脸,洋溢着北大“哲学门”的骄傲,以及从这门里走出的哲学人的骄傲。围绕哲学,却是无尽的思绪与感慨,欣慰与苦涩,还有难以言表的茫然。

庆典之后,寂静下来,我来到静园四院北大哲学系所在地,面对熟悉而又陌生的“哲学门”,怀旧情绪涌上心头。自前两天我读到《有哲学门以来》,怀旧情绪便油然而生,一直缠绕着我,挥之不去。

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帝制结束,作为晚清“百日维新”硕果仅存的“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是年“哲学门”宣告成立,开启现代意义上的哲学学科。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是年北大废“学门”改系,“哲学门”改称“哲学系”。北大哲学门(系)迄今已经百年历程。百年风雨沧桑,启蒙与救亡双重变奏,战争与革命血雨腥风,开放改革和民族复兴之路坎坷曲折。北大哲学门(系)既是时代的晴雨表、风向标,又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坐标系、智慧库和思想演绎场。二十世纪以来,世界上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一个国家的政权更迭、意识形态变迁、思想文化转型与一所大学哲学系的兴衰荣辱如此紧密地纠结在一起。这究竟是哲学的荣幸,还是哲学的悲哀?

在北大“哲学门”怀旧,最禁不住怀念的是蔡元培时期的哲学门(系)。一九一七年一月,蔡元培正式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支持新文化运动,废除读经,倡导学术自由,实行教授治校,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教育理念。他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认为“思想自由”是“大学之所以为大”的原因。在他任内,北大哲学系成了引领中国社会的新思潮策源地。任北大文科学长的陈独秀,最早在哲学系讲授“唯物史观”,传播马克思主义;胡适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告别旧学,开启新学,奠基现代中国哲学研究范式;杨昌济讲授《伦理学》,主张汇通中西,将伦理学与哲学基本原理相结合;蔡元培虽公务繁忙,仍致力于研究康德、席勒哲学美学,汇通中西,讲授伦理学,并大力倡导美育。更多的学人,是在“思想自由”的感召下,聚集北大哲学门(系),或研究、宣扬和译介西学、新学,或传承、弘扬和诠释中学、旧学;或力图融会中西、立一派之说,或竭力汇通古今、成一家之言;或“为学术而学术”、做纯形而上哲学思辨,或“为社会人生而问学”,以哲学做“批判武器”,改造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譬如,研究中国哲学史、老庄哲学闻名的马叙伦,中国逻辑学学科名称的创立者章士钊,以研究印度哲学见长的现代新儒学开山者梁漱溟,以研究佛学和儒学闻名的现代新儒学重要代表熊十力,我国西方哲学研究和教学的先驱、讲授西洋哲学的第一人张颐,我国心理学研究和教学的先驱、中国第一本大学心理学教科书的作者陈大齐,专攻哲学与美学、书法研究造诣精深的邓以蛰,专攻历史学与考古学、中西历史文化通博的徐旭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另类宗师”、饱受争议的张竞生等等,都云集北大哲学门(系)。

蔡元培所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成为北大哲学门(系)最根本的、最深入人心的学术传统。如果没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近代的“科学民主”精神就不会首先在北京大学登场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就不会首先在北大哲学门传播,哲学门(系)先贤们汇通融合中西古今的学术胸襟与抱负也就得不到肯定和施展。韦政通先生在北大讲学指出:“蔡元培先生开创了北大的自由学风。所谓‘自由学风’指的就是兼容并包,新旧并重。任何一个老师只要你有一定的学术成就,只要你在学术上能够言之成理,能够有一套自己的见解,都能允许在北大教学。他所提出的自由学风,根据的就是近代人类历史上许多民主国家最重要的一个教学宗旨,是什么呢?就是所有现代的国家科学都应该有这样的一个核心的价值:培养自由的意识。因为,只有具备了自由的意识,你才可能培养出独立的判断力,你才可能培养出独立的思考能力,你才可能培养出独立的人格,所以培养自由意识是近代大学追求的核心价值。在蔡元培先生那个时代,就是根据这种理念给北大建立了第一个了不起,从现在看来,这仍然是一个难以超越的优良传统。”(《重温蔡元培先生的大学理念》,载《北大讲座》第十七辑)韦政通先生将“思想自由”理解为“兼容并包、新旧并重”是有道理的。在蔡元培时期,在北大哲学门(系),无论新派学者,还是旧派学者,抑或由守旧转而激进的学者,只要有思想、有学问、有学术专长,都会得到尊重,都会派上用场。即使政治态度相左,或个性过度张扬,甚至性格怪僻,只要在学术上出类拔萃,都有立足之地,不会受排挤。因此形成大师云集、人才济济、学科整齐、开拓性学术成果不断涌现的局面,从而初步形成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多元共存互补的格局,影响中国哲学百年发展历程。

蔡元培开创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传统,极大地影响了北大哲学门(系)的人才培养。一九一四年夏哲学门开始招生。一九一七年六月首届学生毕业。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张申府是哲学门最早入学的学生之一,哲学家、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冯友兰是第二届毕业生,史学家、古史辨派代表人物顾颉刚是第三届毕业生,文学家、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是第四届毕业生,教育家、努力促成北平和平解放的何思源是第五届毕业生。一九二零年三月,中国最早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北京大学成立,当年转入哲学系的邓中夏和一九一八年转入哲学系德语预科的罗章龙是其主要发起人。一九二零年十月,在北大红楼图书馆诞生的北京共产党小组仅有三名成员,李大钊、张申府和张国焘,后两人都是哲学系早期的学生。北大哲学系“思想自由”的风气,“兼容并包”的气度,汇通中西古今的视界,通过教师的著述和言传身教,影响和熏陶着一届又一届学生。正因为如此,从北大哲学门(系)走出的莘莘学子,才出了那么多引领思想文化和学术,开风气之先的人物。知名系友如是说:北大哲学门(系)首先教你的是自由思想、民主精神、包容气度和独立人格,而这些比具体的哲学知识更为重要,尽管知识层面不可忽视。

nlc202309032335

在北大“哲学门”怀旧,也禁不住怀念一九五二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后,北大哲学系再度辉煌的短暂局面。一九五二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重要纪年,举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一九五一年十月三十日,政务院批准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决定清华的文、理、法三学院及燕京的文、理、法各系并入北大,燕京大学撤销。北大成为综合性大学,院系调整后,北大仅有十二个系,哲学系是其中之一。调整结果是全国六所大学的哲学系教师集中北大。直到一九五六年,北大哲学系是全国唯一的哲学系,可谓盛极一时。原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教员有汤用彤、贺麟、郑昕、胡世华、容肇祖、任继愈、汪子嵩、黄楠森、齐良骥、晏成书、杨祖陶、王太庆等;原清华大学哲学系的教员有金岳霖、冯友兰、张岱年、邓以蛰、王宪钧、沈有鼎、任华、周礼全、朱伯崑等;原燕京大学哲学系的教员有洪谦、张东荪、吴允曾等;原辅仁大学哲学系的教员有李世繁、汪奠基等;原南京大学哲学系的教员有宗白华、张颐、熊伟、何肇清、苗力田等;原中山大学哲学系的教员有朱谦之、李日华、马采、方书春等;原武汉大学哲学系的教员有黄子通、周辅成、江天骥、陈修斋、石俊、张世英等。哲学系原来没有心理学专业,此时由原清华大学理学院的心理系与原燕京大学文学院的心理系合并组建,汇聚了唐钺、孙国华等学者。上述这些教员尽管来自六所大学,但他们中间不少人是北大哲学系毕业生,有的曾在北大哲学系工作过,有的在西南联大时期共患难过,有的是长期交往密切的哲学同仁。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成长起来的学术群体梯队,科学、民主、自由的思想在他们心灵中打下了烙印,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早已成为多数人共识。他们来到北大哲学系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这个“家”,思想自由、学术民主的遗风余韵尚存。

然而,这个“家”很快瓦解。一九五六年后,先是在科学院建立哲学所,就从北大哲学系抽调一部分人去;再是中国人民大学建立哲学系,也从北大哲学系抽调出一部分人去。到了一九五八年,各大学都要恢复哲学系,北大哲学系教师又纷纷流回去,但许多优秀教师还是留在了北大。五十年代,关键有三件大事,彻底改变了这个“家”原有的精神风貌。一是批判胡适:一九五四至一九五五年,北大哲学系多次批判胡适“资产阶级反动思想”,肃清其“实用主义”、“自由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流毒”,清除胡适在北大尤其在哲学系的影响。二是反右斗争:一九五七年,北京大学先是经历了空前的思想活跃,尔后又经受疾风暴雨式的批判。在全国开展的反右派运动中,北大有七百一十五名师生被错划为“右派”,其中哲学系有十二名教师被划为“右派”,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全校先后召开各种批判大会数十次,哲学系也多次召开批评会。贺麟、陈修斋曾提出的“唯心主义也有好的和进步的东西”的观点,冯友兰所主张的“抽象继承法”,即哲学命题有抽象意义与具体意义,抽象意义没有阶级性,是可以继承的观点,都作为“哲学的原则性问题”进行检讨与批判。三是课堂搬家:一九五八年,为了适应“大跃进”,北大“哲学课堂搬家”,师生们下放到工厂农村“半工半读”、“半耕半读”,哲学研究和学习完全服从于纯政治运动需要。据当时系友回忆,从一九五八年七月入学起,到一九六一年从十三陵劳动回来,两年半时间,主要在工厂、农村的劳动中度过。从这时起,正常教学秩序已不复存在,教师主要精力已不在教学科研,师生们在无休止的各种运动和劳动中耗费光阴。直到“文革”十年浩劫,北大哲学系成了“重灾区”,元气大伤,难以复原。

在北大“哲学门”与其说是怀旧,不如说是凭吊。

足以载于现代哲学史册、有代表性的哲学派别和哲学家、原创性开拓性的哲学思想和著述,大都产生于从哲学门创设到抗日战争爆发的短短二十余年间;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传统,也是在这一时期体现得最为鲜明。西南联大时期,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贺麟的《近代唯心论简释》、金岳霖的《论道》、冯友兰的《贞元六书》相继问世;虽然战时异常艰难,但大师云集,思想自由、学术民主气氛浓郁,创造性成果仍不断涌现。进入五十年代以后,虽然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汤用彤在佛教史和魏晋玄学研究、朱光潜(隶属西语系,但教授美学)在西方美学史和美学原理研究、张岱年在中国哲学研究和综合创新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但是他们总体上都没有超过以前,具有原创性学术价值的著述并不多。八十年代以来,黄楠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和马哲学科的建设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汤一介对道家的梳理探究和儒学史的整理研究做出了公认的业绩,还有中青年学术群体都有不俗的表现。然而,也不可否认,北大哲学系原有的学术传统及其所形成的特色与优势正在消逝。当下的北大哲学系与其他大学哲学系的差异并不明显,正在趋同。

张岱年先生曾说:“我不是哲学家,只是哲学史家。”黄楠森先生也说:“我是哲学工作者,称不上哲学家。”老先生们的自谦,不仅仅是自谦,别有意味,耐人深省。科学、学术需要思想自由。而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自由思想的结晶。如果说“哲学”即“爱智慧”,那么思想自由是智慧的源泉。真正的哲学家一定是自由思想者。没有思想自由的“哲学”和“哲学家”是不可想象的。在没有思想自由的境遇下,真正的哲学和哲学家一定不会产生。“我们都是哲学工作者”,这样说是诚实的,甚至是智慧的。

蔡元培所开创的北大优良传统,特别是学术自由、思想自由的精神,现在北大还残存多少,在北大哲学系还能体现多少?二零零七年十月二十一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军讲座“解读北京大学精神”,有学生提出疑问:“北大建校一百多年,这些传统应该说有一段光辉的历史,但是却没有一段令人骄傲的现实内容……北大这种传统到现在还有哪一点被保留下来了?也就是说,在现在的北大,我们在哪个方面还能够学习到这种传统的背景?”胡军教授经过一番比较周密的分析之后回答:“蔡元培的大学理念强调为学术而学术,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现实,这条路没有走通。现在的社会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变,只要尊重学术,按照学术本身发展的规律、按照教育本身的规律,坚决在高校中强调学术第一、学术自由的精神,中国的学术一定会获得极大的发展。但是学术的发展不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要有一个长期积累和逐渐发展的过程。”(《北京大学精神的解读》,载《北大讲座》第十七辑)但问题恰恰在于,“学术第一、学术自由的精神”在蔡元培所长的北京大学是现实,而现在却是梦想。

在北大“哲学门”怀旧,有两件事令人感慨不已。一是北大哲学系系友、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老先生为百年系庆书写张载的名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是在庆典大会上,汤一介先生代表获得“哲学终身成就奖”的四位老先生发言,提出“要传承兼容并蓄、思想自由、科学民主的精神”,并建议“将其主要精髓写进校训,供全体师生学习践行”。老先生们理想得可爱,“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李四龙在《有哲学门以来》的“缘起”中写道:“一九一二年以来,北京大学哲学系的百年历程,是现代中国思想演化与社会转型的缩影。进入新世纪,北大哲学系继往开来,旧邦迎新命。”这不禁使人想起一九八八年冯友兰先生书写对联以自勉:“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旧邦新命,未来百年如何?如果舍弃了“思想自由”,还另有“极高明”的通途么?

(《有哲学门以来——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一二——二零一二》,李四龙编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二零一二年版,45.00元)

篇5:北大哲学课读书笔记

北大教授孔庆东说:“中国古代的货币,那个大钱,是非常有道理的,‘外圆内方’象征着中国人的人性,外表上不要割伤人家,要跟人家和谐相处,要宽容。”

早在秦朝,我国的市面上通用的钱币形状即为外圆内方,千百年来,很多的中国人都在解读这钱币。因此,这一枚小小的钱币就引申出心的做人道理:“方”为做人之本,象征着浩然正气;“圆”指的是与人交往中的圆融,是善用技巧化解矛盾。方圆并济才是最高明的做人原则。

并说明了:太过于方正,就会像一块生铁,看似坚硬,实则一扭就断;反之太过于圆滑刁钻,处处为了自己的利益想尽办法去算计别人,却不受大家喜欢。这两种人都很难在社会中立足。

近代教育学家黄炎培在写给自己的儿子的家书中说:“和若春风,若秋霜,取象与钱,外圆内方。”他就是想启发我们:方圆有致才能是真正的智慧与通达,才能走上真正的成功之道。

书中用一个例子说明了“方”与“园”的区别:

有一家公司正在招聘员工,那是你梦寐以求的职位,很多人为了争取到这个职位采用了种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而你非常反感这样的做法,希望通过自己的实力赢得这一切,这就是“方”。

你希望朋友陪你去参加一个聚会,如果你开门见山的说:“你陪我去参加那个聚会吧,我自己一点儿也不想去。”朋友或许会认为:你自己都不愿意去,我更加不愿意去。可是如果你换一种说法:“亲爱的,你天天只知道工作,来,我带你去参加一个聚会,带你认识几个朋友吧?”对方肯定很高兴的陪你去赴约了,这就是“园”。

这个就说明了,外圆,圆融的作用了。

同样的在《资治通鉴》中也有一则故事:

魏王打了胜仗,非常开心,特举办宴会表彰大家的辛苦。酒席中,魏王问群臣:“大家认为我是通达的圣君,还是无能的昏君?”面对魏王的这个问题,当时很多官员都不敢照实说。大家只是奉承道:“您肯定是通达的圣君啊!”魏王一听,顿时得意洋洋,有点儿飘飘然。这时,一个忠心耿耿的官员却说:“您是不辨是非的昏君。”魏王听了,气得浑身发抖,质问道:“你这样说,有证据吗?”他回答说:“大王打了胜仗以后,没有论功行赏,而是以感情来衡量功劳,难道不是不辨是非的昏君吗?”魏王很生气,马上命人将这个官员拖出去,等候发落。

这时,另外一位大臣说:“大王是通达的圣君。”魏王心中的怒气消了点,忙问:“为什么呢?”这位大臣说:“古人认为,只有通达的圣君才能收揽直言的臣子,而您现在不正有敢于直言诤谏的陈子辅佐吗?所以,我说您是通达的圣君。”魏王听了恍然大悟,就命人放了那个耿直的官员。

文中第一个臣子属于刚正不阿之人,盛行耿直,不畏权势,可是为人不够“圆滑”所以不免受皮肉之苦。第二个臣子内有刚正之气,外有圆滑处世的智慧,既巧妙的赞美了魏王,又救了直言的臣子。

所以说,人生在世,固然要坚守一些东西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比如:尊严,品格。但是也需要学会变通,应对各种情况下的困境和危机。这样才能让自己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游刃有余。

最后用美国人际关系专家卡耐基的话结束:“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依靠专业技术,而百分之八十五要依靠人际交往、有效的说话等软科学本领。”外圆内方的人大都能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离成功就不远了。

读完之后感觉,有些道理真的需要好好细细的琢磨才能很好的理解和运用。在和迪儿讨论的时候,直接分析迪儿的情况:外不够圆滑,内不够方正。希望迪儿能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能坚守一些自己的正能量的原则,比如:不该做的事情,坚决不去想不去做,像不恰当的时候玩游戏,玩手机。比如:早恋和作弊这些行为是不能做的。心里一定要有一个底线。这样的原则如果能方方正正的在心里带着记着就好了。对外是不够圆滑,表现在有问题不敢去问老师,不愿意跟同学讨论。做错事情了,不肯承认错误,还喜欢狡辩等。其实,做错了,承认错误,表明今后不再犯,心里再树立起一个底线,那就行了。可是性格比较耿直的迪儿可能还有的学啊!

篇6:北大哲学课的读后感

近日,我认真的读了方向东先生编著的《受益一生的北大哲学课》一书。读完之后,可谓眼前一亮,心中仿佛被点亮了一盏从未发光的明灯。通过学习,可谓使我受益匪浅,更将心得整理如下。

人要成功需要独立独行,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什么事都没有主见,那么他离成功的道路是会越来越远的。一个独立独行的人,必定会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人生只有不断的思考,才能够找出不足,找出出路,迈向成功。我们每天的工作都很忙,下班后,工作停止了,但是我们的思考不能够停止,必须多想一下当天的工作,有什么得失,有什么成功,遇到了所有事都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不足,扬长避短,走向成功。

人要成功必须定位准确,中国有句老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就学什么样的事。同样,你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才能够干正确的事。很多人的失……

上一篇:安徽广播电视台频道下一篇:员工服务意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