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亲戚作文

2024-06-26

走亲戚作文(共13篇)

篇1:走亲戚作文

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下面是描写走亲戚的作文700字:春节走亲戚,请各位同学好好阅读。

大年初二,我和弟弟一块到外婆家拜年。初春时节,刚刚下过一场小雪,虽说天气很冷,但我的心却是热乎乎的,尽管车行的速度很快,但我还是感觉这车速太慢,我恨不得马上就飞到外婆家。

外婆家住在农村,我每年只到外婆家去三两次,对于我们这些从小成长在城市里的孩子来说,到农村去真是机会难得,因为农村空气特别的新鲜,没有噪音,没有污染,吸一口新鲜的空气,真是沁人心脾,令人大快人心。我外婆有一个孙子,叫夏浩天,才4岁,刚上幼儿园,我很喜欢和堂弟在一起玩。

篇2:走亲戚作文

今天,奶奶带我到舅爷爷家做客。我高兴极了,又能大饱口福了,因为舅爷爷是个厨师,做的菜好吃极了。

刚到那里,我就被“叽叽喳喳”地叫声吸引了。随着叫声,我来到了阳台,发现了一个大箱子,走近一看,原来是一群刚孵出不久的小鸡。这些小鸡只有我的拳头那么大,三只穿着黑色的衣服,两只穿着红褐色的衣服,太可爱了!它们的小眼睛亮亮的,像一颗颗黑珍珠,一个个昂着头挺着胸,迈着两只粉红色的小爪子在大箱子里踱来踱去,小翅膀还一扇一扇的。

几只小鸡“叽叽叽”的叫着,我想他们可能是饿了吧,就抓起盆里的小米喂他们。这时舅奶奶走了过来,告诉我:这群刚出生的小鸡不能直接用生米喂,他们消化不了,要用水泡一会儿。听了舅奶奶的解释,我把小米放在了碗里,又倒了半碗水,浸泡了一会儿,我捞出来才喂给他们吃。

小鸡吃食的时候更加可爱。瞧!他们不停地颤动着小脑袋,尖尖的小嘴飞快地啄着,发出轻微的敲打声,时而还尖着嗓子欢快地唱两句,好像在说:“真好吃,真好吃!”小鸡吃饱后,有的在散步,有的在闭目养神,还有的在日光下晒太阳。远远望去像五个大绣球。

正看得入神,“开饭了”舅爷爷喊了一声,我忙跑向餐厅。“哇”一桌色香味俱全的菜映入眼帘:红烧全鱼、清炖土鸡、腊味全蒸、素炒莴笋片……看得我垂涎三尺。今天我又可以品尝舅爷爷的手艺了,真是高兴至极。

篇3:走亲戚

远远地, 一双颤巍巍的影子, 在路边迎风凝望, 花白的头发佝偻的背分外醒目。“那是外公外婆!”母亲一阵惊喜, 热泪随即奔涌。我们还没反应过来, 她便拎起包冲向前。姥姥姥爷也发现了我们, 自然地伸开双臂向前走。母亲放下包, 一头扎进姥姥怀里, 远远便听到抽泣和外婆的低唤。外公在一旁深情地望着, 热泪直流。他张开的臂, 忘了收。我扑进外公的怀, 听到了幸福的呢喃, 感受到一种别样温暖, 合着黄土青草气。在一座老屋前, 母亲露出了甜甜的笑, 她正紧紧地搀着姥姥姥爷的臂, 追忆这儿一草一木, 一砖一瓦。

姥姥姥爷盯着妈妈:“瘦了!瘦了!”又打量着我:“都这么高了!像小姨, 更漂亮!”眼里瞬间又充满泪花。外公嗔怪外婆不快做饭, 自己却手足无措地站着憨厚地笑。母亲习惯地走进厨房, 外公自豪地笑了。看看苍老的外婆, 打量佝偻的外公, 心一阵疼, 我轻声问二老, 为何不到我家?二老一声长叹:“怎不想?老喽, 腿脚不行了!好多亲戚都没走动!心有余力不足啊!”我感觉到一种幽深的寂寞。我决定送他们一个惊喜!

饭后, 我迅速打开笔记本, 如约跟小姨见面。当小姨灿烂的笑出现在屏幕, 我迅速将姥姥姥爷拉上前, 一声“妈!”将姥姥姥爷惊一大跳。姥姥惊喜地用手抚摸着屏幕上的小姨:“这不是我闺女吗?!”姥爷大喜:“是咱小囡!”于是, 他俩争着跟小姨说, 如抢玩具的小孩, 脸上绽开纯真的笑。那边也不停换对象:表弟、小姨夫、亲家。姥姥说:“像电视哪!”姥爷叹:“没想到这样也能走亲戚!?老胳膊老腿坐在家也能走亲戚!”乐得我前俯后仰。

走亲戚是种深沉的牵挂, 无论迈得多快多远, 那寻根的线, 总带着温暖关爱, 连着你我, 通向幸福。

学校:广东清远第一中学

篇4:出国犹如走亲戚

蔚为奇观的出国留学大潮

“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这是1993年中央正式确定的留学工作方针。自此,中国出国热逐年升温,揭开了改革后留学大潮的序幕。

对出国热的追溯,要回到1978年。从1949年到1978年,以自费留学名义出国的中国人几乎为零。公派留学虽有,但也寥寥无几。直到1978年12月26日,才送走了改革后的首批留学生,52名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前往美国深造。1984年国务院《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彻底打开了自费出国留学的大门。几十年积聚的力量,迅速以不可遏止之势,裹挟着追求,承载着理想,飞溅着浪漫,夺门而出,形成乱流争迅湍,喷薄如雷风的壮观景象。

据统计,从1978年到2010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90.54万人,共有63.22万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截至2010年底,中国以留学身份出国,在外的留学人员有127.32万人,其中94.64万人正在国外进行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阶段的学习以及从事博士后研究或学术访问等,足迹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几年,中国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占全世界的15.2%。2010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比上一年增加5.54万人,达28.47万人。

当前留学除了人数的增加,人员的构成比例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留学趋向大众化。以前出国留学的除了精英,基本上是一些私营业主的子女,现在工薪阶层的子女也纷纷加入到出国留学的潮流。今年一季度,在出国留学人员中,工薪阶层子女占到了三成以上。市民王先生在某单位工作,不久前他拿着户口本和儿子的身份证、护照,为儿子办理出生、学历公证。王先生只有一个儿子,对于把儿子送到澳大利亚留学,他有自己的见解。他说,让儿子到国外去闯闯,对成长有好处。通过留学,可以开阔儿子的视野、真实体验多元文化、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对他以后在社会上更好立足有帮助。同时留学一族的年龄呈现越来越小的趋势。以前家长多把孩子送出去读大学,后来也有的在中学阶段就把孩子送走了,现在甚至已有把孩子送出去读小学的。留学人员大多集中在16岁至18岁年龄段,出国上高中和本科的不在少数。有家长直接送孩子出国上小学,六七岁的小留学生开始进入留学大军。一项数据调查显示,2010年赴海外读高中的学生比往年增加两到三成,高中及以下学历留学生已占留学生总数的19.75%,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也表明,2010年因出国留学而高考弃考的学生近20万人,占弃考总人数的21.1%。

温州打喷嚏全球感冒

四位温商联手入股皮尔·卡丹在中国的业务;十三位温商组团前往欧洲洽购五十个知名意大利品牌;英国本土卫星电视台被温商收购……这只是近年来,温商进军海外的冰山一角。今年3月25日下午3时(北京时间3月26日凌晨5时),华格·哥斯达黎加中国产品工贸园展示中心正式在哥斯达黎加首都圣何塞启动。这是温州民企在中美洲创建的第一个中国“海外开发区”,标志着“中国制造”能借此平台直接进入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等20个国家,辐射美国、加拿大、智利等南、北美洲国际自由贸易市场。此外温州人已在俄罗斯、越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创建(在建)了4个传统型的“海外开发区”。

温州本土有30多万家企业,99.9%以上是民营企业,这在温州经济被称为老百姓经济的今天,并不稀奇。但是敢想敢闯、走南闯北的温州人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建立了众多的温州城、温州街、温州村、温州店,把温州经济与全国经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据调查统计,在外温州人200多万,成立了120多个温州商会,成为“温州人经济”独特风景线。目前,经政府批准走向海外的温州企业和机构达428家,分布在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投资总额达数亿万美元,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莫以为温州商人就是跑买卖,推销自己的小商品,其实精明的温州商人早已经调整经营思路,将积累起来的资本投入到资源开发领域。

在非洲津巴布韦,温州商人控股的中非能源公司拿到了达文代尔地区2.5万公顷铭铁矿20年的开采权;温州广寿集团跨过鸭绿江,投资605万美元,从事钼矿开采、选矿和生产销售;温州敢博投资公司,在墨西哥正在开发一处铜矿,据说这是温州目前最大的境外矿产投资项目,计划将铜矿石运到中国内地进行深加工,成品主要投放国内市场;温州瑞安一位商人在非洲尼日利亚进行别墅开发,获得丰厚利润。

一些温商随着这些年“走出去”路径的熟悉、经验的积累和实力的增强,发展视野的进一步扩大,开始致力于打造温州跨国企业。

从1998年在巴西圣保罗建了首个境外中国商城以来,现在温商在喀麦隆、俄罗斯、荷兰、芬兰等众多国家先后建立了15个境外“中国商品城”,已有400多家温州民营企业进场经营。温州康奈集团自2001在巴黎开出首家专卖店后,接连在纽约、米兰、威尼斯、巴塞罗那、柏林等城市先后开出了300多家专卖店,计划在未来5年内,在境外开设1000到2000家专卖店;温州奥康集团今年3月在印度新德里开出第一家专卖店,计划到2010年,奥康境外专卖店总量达1000家以上。许多走出去的温州民营企业纷纷在境外开设分公司。从2006年开始,温商已有193家企业在海外设立了公司。

温州人素有“中国犹太人”之称,世界上还没有其他地方的人有类似的说法。而所谓“中国的犹太人”,指的是温州人像犹太人那样遍布各地做生意,都属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说过的存在于“世界的空隙中”的那种“真正的商业民族”。据说,在法国,温商独有的做人、做事方法逐渐将犹太人挤出了市场,天下第一的犹太商人惊呼:居然还有比我们更会做生意的人!有人戏言,温州打个喷嚏,全球都要感冒,虽然有点夸张,但是,“走出去”的温州人,正在“无孔不入”地影响着世界。

温州人只是中国人的缩影。进出国门搞经营像家常便饭一样的中国人,故事说不完,数字搞不清楚。

山乡农民出国打“洋工”

一座座“小洋樓”依山傍水,一辆辆小汽车、摩托车停靠小区内。知情人告诉记者:住在河南新县“金水小区”的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当地农民。

在小区居民郑元富的家里,他自豪地对记者说:“我三次到新加坡务工,挣了100多万;这400多平方米的临街三层楼房是我回国后盖的,一楼开超市,二层以上住人。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真得感谢县里组织的劳务输出!”

据了解,2007年,新县外派劳务人员保持在4000人左右,年创外汇3000多万美元。目前,全县已累计输出涉外劳务人员1万多人,外汇储备达6000多万美元,居全省县级之首。

然而20余年前,新县涉外劳务起步艰难,县里虽多方做工作,就是没人愿意出国。为做大做强涉外劳务,新县设立了全省唯一一家对外劳务合作管理局,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7000多平方米的涉外劳务培训中心,以中心为基地,加强语言、技能、体能、礼仪等方面培训,提高出国务工人员综合素质。县里组织有关部门多方帮助出国人员解决家庭生产生活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严格的培训,规范的管理,打造出“诚信知足、主动礼让”的新县涉外劳务品牌,赢得国际劳务市场的普遍欢迎。在新加坡,新县劳务人员数量居全国第一,占河南输入该国人员的80%;在日本、韩国,招用中国劳务人员时很多用工单位点名要新县人。

出国闯富路,回乡创大业。80%涉外劳务人员回来后,进城入镇办超市、开餐馆、卖建材,发展二、三产业,加快了全县城镇化进程。

类似新县农民出国的事在中国并不鲜见。安徽省含山县姚庙乡地处本省北部穷山区。从上世纪80年代就有不少农民,到北京、上海等地的建筑工地打工。近年來,该乡军潘村一位早年出去的老乡,在国外承包了多处工程。在他的联系下,该村一些会建筑手艺的农民便陆续出国打工。

大乔王村是姚庙乡出国打工人数最多的村庄,这个30来户的小村庄几乎家家都盖起了楼房。通往该村的一条350米长6米宽的水泥路正在修建,据说这条路就是由本村那位在国外承包建筑工程的老乡捐资20多万元修建的。曾经去过巴巴多斯打工的王瑞贵,今年已52岁,是较早出国打工的农民之一,由于要照顾家里,2年前他回到家乡。提起出国打工的经历,他兴奋不已,他指着自家的楼房说:“我在巴巴多斯打工3年,平均每年净挣6000美元,相当于人民币5万元。要不是在国外挣几个钱,这辈子恐怕都盖不起楼房。”问他在国外打工苦不苦,生活能不能适应?他笑着说,巴巴多斯是一个旅游国家,国外许多有钱人都去那儿度假。他们每天工作8小时,余下时间还可以到海边去玩,一些年轻人脑子活,还向当地人学了点口语,要不是家里离不开,他还想去打几年工。

同样,陕西华县辛庄乡步背后村人多地少,目前,出国打工的就有90多人,仅境外务工一项年收入就达300万元。开始村里大多数人都集中在日本打工,被村民们形象地称为“日本打工村”,现在有去新加坡、加蓬、毛里求斯的,也有去阿联酋、阿尔及利亚、约旦的,成了名副其实的“国际打工村”。

村民郭新未一双儿女都在国外。走进郭新未家,房子装修得非常漂亮,黑胡桃木装修,大理石地面,十分气派。郭新未说,这房子就是用女儿出国打工赚的钱装修的。女儿郭明2003年去日本一家水产加工厂当包装工,3年挣了20多万元。2006年回来后,她用打工赚的钱,在西安黄金地段东大街投资开了一家100多平方米的美发店,2007年又去了新加坡,在一家肯德基店工作,月薪折合人民币7000多元。

现在村里几乎找不到20~26岁的年轻人,他们基本都去国外打工了,即便要在村里找到一个已回国的也很难,因为回来后,心变“野”了,心性高了,在村里呆不住,他们绝大多数选择了在大城市寻找自己人生的新起点。村支书郭仲文的两个女儿在日本打工挣钱后回国发展。他说,打工仅是为了改变生存现状,学了知识,开了眼界,在自己家乡发展才是目的。

脸朝黄土背朝天,世世代代在田野辛勤劳作的农民,过去别说是出国,就是到本地的县城也是稀罕事。笔者当年入伍在部队时曾听说过一件事: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部队进驻某山区执行打坑道任务,百姓看到汽车很稀奇,纷纷抱草来喂它,其与世隔绝现象足见一斑。如今出国就像串门走亲戚,这种变化不能不让人惊奇。

篇5:走亲戚作文

大年初四,我们一家和姥姥、姥爷等人一同去妈妈的老家——大名走亲戚。

我在大名看到了广阔的田野、不高不低的平房、高高的瓦房。到了妈妈的老家,我和哥哥在院子里放炮,放的可开心了,姥姥、姥爷、二舅、妈妈和爸爸一起在屋子里高高兴兴的和亲戚们拉家常,他们又说又笑,那场面别提多热闹啦!

表舅家有一条黑黑的大狗,长的非常可爱,小小的头,长长的身子,圆圆的眼睛和灵活的四肢,宽敞的院子里还有五只公鸡,有金黄的、黑的······

等把炮放完,我和家里人聚在一起吃表舅自家做的醉枣,那又大又红的鲜枣真是香甜可口。

篇6:走亲戚作文

我走了好长的时间,才到达了75路车站牌处。我还没到车站时,就有一辆75路车疾驰而过,我没来得及上。我在那里等了好长的时间,才有公交车来。这时,妈妈带着弟弟也来了,我们就一起上了车。不一会儿,我们到达了大姨家——白云新村。刚到站,还没有下车,我就透过车窗看到了姨弟来接我们了。我们一下车,我就和姨弟抱在了一起,因为我好久没有看见姨弟了,上次见到他,是4个月以前的事情了。姨弟是来迎接我们的,他说:“你们为什么不早点来,我8点钟就来了,你们现在才来,现在都10点钟多了,都已经过去2个小时多了,我都快被冻死了,外面实在太冷了。”我只好怀着歉意对姨弟说“对不起”,姨弟接受了我的道歉,把我们带到了他家玩了。我们到了他家里,大姨送了我们几副春联。我们在他家里玩到了下午3点多,就回家了。

我觉得在大姨家很开心,还得到了几副春联。我们曾经学过关于春联的知识,现在,我就可以继续研究春联的奥秘了。我希望下次还能再来大姨家玩。

★ 走亲戚作文

★ 走亲戚日作文

★ 走亲戚日记作文

★ 走亲戚200字作文

★ 走亲戚优秀作文

篇7:走亲戚作文

走亲戚走亲戚

山西省万荣县万泉小学三年级范海鹏

(指导教师薛国伟)

走亲戚

今天是正月初五,我家走亲戚。早晨,亲戚们陆陆续续地来到我家。我的姑姑、舅舅……许多人都来了,一共有三十多人。接着,大人们给孩子发了红包,我心里好高兴。亲戚们都到了,妈妈赶紧准备早饭。不一会儿,咧嘴笑的豆芽,长心眼的莲菜,飘鱼香的肉丝,就全备好了。我们就有滋有味地吃起来。早饭后,天气暖洋洋的。人们都到外面去晒太阳。爸爸早准备好了糖块、瓜子、葡萄干,以及麻将、扑克等,供大家消遣娱乐。有的品着瓜子糖果;有的`玩着麻将扑克;还有的拉着家常往事。院子里一片热闹声。下午两点,妈妈又去安排午饭。我们姐弟三都去帮忙:姐姐运柴、烧火,我搬凳、抹桌,哥哥上菜、端饭。这次做了十几样菜,有清蒸鱼、红烧鸡、油炸虾……七碟八碗,可真够丰富的。大家一边吃喝,一边谈笑。屋里洋溢着过节的喜庆。看着大家那高兴的样,我心里也乐开了花。五点多,亲戚们一个个都离开了,小院里一片安静。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爸爸开着小轿车,载着我们一家人去走亲戚……

山西省万荣县万泉小学三年级范海鹏

(指导教师薛国伟)

走亲戚

走亲戚

大年初四,我们一家和姥姥、姥爷等人一同去妈妈的老家大名走亲戚。

我在大名看到了广阔的田野、不高不低的平房、高高的瓦房。到了妈妈的老家,我和哥哥在院子里放炮,放的可开心了,姥姥、姥爷、二舅、妈妈和爸爸一起在屋子里高高兴兴的和亲戚们拉家常,他们又说又笑,那场面别提多热闹啦!

表舅家有一条黑黑的大狗,长的非常可爱,小小的头,长长的身子,圆圆的眼睛和灵活的四肢,宽敞的院子里还有五只公鸡,有金黄的、黑的・・・・・・

等把炮放完,我和家里人聚在一起吃表舅自家做的醉枣,那又大又红的鲜枣真是香甜可口。

傍晚,该回家了,我们驱车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大名县,大名真好,那里的人更好。

撰稿:李志远

2008-02-24

走亲戚

《作文:走亲戚》去年秋天,奶奶带我去了美丽的乐陵,那是我姨奶奶的家。那天早晨,奶奶带我去了车站,坐上了去乐陵的公共汽车,过了一会儿汽车开动了,沿途的风景可真美啊!马路旁边树木的叶子纷纷瓢落,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纷纷飞舞着,我的心情非常高兴,不一会儿,公共汽车就开到了姨奶奶家。姨奶奶见了我,摸了摸我的脑袋说:“长那么大了!”我和姨奶奶边说边走进家门,到了姨奶奶家,姨奶奶给我拿出了许许多多好东西。很快到了中午,姨奶奶、奶奶、我一起去了饭店,饭店里的饭非常好吃,这顿饭吃得非常可口。./到了第二天下午,我和奶奶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姨奶奶家。这两天我过的非常开心!我真想再去一次美丽的乐陵。《走亲戚》

过年啦

过年啦,过年啦!小孩子们都穿上新衣服,里面装满了压岁钱。你100,我50,孩子们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脸上洋溢着愉快的笑容。孩子们最喜欢过春节:收红包、摆年酒、拜亲戚、穿新衣……到处洋溢着过年的气氛。孩子们跑啊,跳啊,乐此不彼。

正月初一那天,所有店铺都大门紧闭,因为都去走亲戚了嘛!家家户户都在摆年酒,亲戚朋友都围在圆桌上吃饭,有说有笑。

除夕就更热闹了。家家户户的年菜都已经摆上桌,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新衣服,门外那红红的对联格外醒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一声接一声。出远门的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不回来吃年夜饭的。

正月初六许多店铺都陆续开张。但是那天生意不会太好。因为好多人走亲戚还没有走完呢!

元宵节一开始,春节又一个高潮开始了。晚上家家户户都吃着汤圆。热腾腾的汤圆吃完后,便都去逛街了。此时大街上早已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放眼望去大街上人头攒动。许多店铺里都挤满了人。

眨眼间,春节就过去了。孩子们又该背起书包去上学了,大人们又该去各自的岗位工作去了

过年就是这样隆重,我们的民风民俗永远也不会改变。

我讨厌过年

我讨厌过年

因为过年走访亲戚我累不是我懒是累一到亲戚家就问你考多少分考砸啦该如何回答就算考好了你说了是谦虚的说没考多少呢还是骄傲地说我考了好多分是吧

还有拜年坐长途汽车又颠又晕难受特别是农村坐三蹦子又是一阵颠你说说舒不舒服呀

而且过年你走在路上啪的一声吓死你是别人在放炮你就别想睡回笼觉

现在你理解我了吧总而言之我讨厌过年哪怕在热闹红包再多我也讨厌过年

因为过年走访亲戚我累不是我懒是累一到亲戚家就问你考多少分考砸啦该如何回答就算考好了你说了是谦虚的说没考多少呢还是骄傲地说我考了好多分是吧

还有拜年坐长途汽车又颠又晕难受特别是农村坐三蹦子又是一阵颠你说说舒不舒服呀

而且过年你走在路上啪的一声吓死你是别人在放炮你就别想睡回笼觉

现在你理解我了吧总而言之我讨厌过年哪怕在热闹红包再多我也讨厌过年

串亲戚

今天是一个有意思的一天,我与爸爸,妈妈,一起开始了新年中第二天的走亲戚,并且,今天的收获也很大,所以我高兴。

上午,我们起来,先收拾一下,就开始吃饭了,正当我们说好要走时,一个电话来了,一接,原来是表伯和表娘要来呢!后来,我们只好等一等了,爸爸和妈妈先收拾一会儿,我没事干,只好看一会儿电视了,时间过得真快,如流水般,真如光阴似箭。不一会儿,表伯和表娘来了,他们带来了几箱礼物,又说了一会儿话,还给了我一百压岁钱,然后我急忙说了一声:“谢谢!”,接着,他们走时,到了家门,我说了一声:“表伯,表娘再见!”,正当我们以为没有人会来了时,突然,一个电话来了,一接,原来是表叔和表婶也要来,那我们只好再等等了,在这时,爸爸,妈妈不知有什么事,先出去了,只有我和奶奶在家看电视,不一会儿,我表叔和表婶来了,还带着我的弟弟来了呢,弟弟看到我首先说个:“新年好!”我也赶快来了一个:“新年快乐!”然后,爸爸回来了,他先陪表叔和表婶,我与弟弟先玩了一会儿电脑,但时间有限,弟弟不一会儿就走了,走之前,我说了一声:“表叔,表婶再见!”不过,我们也要串亲戚了。

后来,我们坐着摩托车去了表伯和表娘家,到了那里,我站外面等着,让爸爸,妈妈去,不一会儿,他们就下来了,然后,我们又去了姨爷,姨奶家,到了那里,我看见了表弟,然后,我和他玩了一会儿,就得吃饭了,当时已经十二点半了,我们吃完饭,又玩了一会儿电脑,就有另一个表弟来了,我们与他一起玩了一会儿电脑,就要走了,当就要走时,姨奶给了我和表弟的压岁钱,然后,我与表弟不约而同地说了一声:“谢谢!”然后,我与一个表弟一起回了家。

篇8:走亲戚作文

春节走亲戚, 是中国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习俗。人们欢聚一堂, 回忆过往展望未来, 共同祝福在新的一年里生活幸福和美。每到春节前夕年味渐浓之时, 习近平都奔波在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干部群众的路上。他深入到群众当中去, 拉家常、问冷暖, 听民声、解民意。用老百姓的话说, “总书记没有一点架子, 到家里就跟走亲戚一样”。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 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习近平一再强调, 要切身体会民心所向、 民瘼所在、 民生疾苦。 他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3亿人要携手前进。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 是我心中的牵挂。”

困难群众, 在习近平心中有着极重的分量;贫困地区, 是他春节前夕走访去的最多的地方。

习近平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指出, 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 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 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 我们要永远珍惜、永远铭记。我们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 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那是不完整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把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时刻放在心上, 加大投入支持力度, 加快老区发展步伐, 让老区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 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习近平心里装着千百个“布楞沟”“兴安盟”“梁家河”……民生为上, 不忘根本。“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 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 不能出现有人掉队。”习近平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满含着对人民的挚爱、对困难群众的牵挂。

篇9:与陌生近邻蒙古“走亲戚”

说这句话时,国家主席习近平正坐在蒙古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家宴上,他亲手割取了一块羊肉,席间两位首脑谈笑风生,这场面与正襟危坐的国际式会晤相差甚远。

这当然也不是纯粹的两国高层私人性质的“走亲戚”——2014年8月21日上午11点,习近平携夫人抵达乌兰巴托机场,开始对蒙古进行国事访问,蒙古总理阿勒坦呼亚格夫妇前往迎接,当地民众和少年儿童也簇拥上前,表示对习近平一行的欢迎,这一天天空下着小雨,有人说“这场喜雨是中国贵宾带来的!”

距离上次访蒙,中国国家元首已经11年没踏足这个国家,虽然它与中国近在咫尺。然而此次习近平却将蒙古作为专程而到的国家,这样点对点的出访之前甚少。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中国周边战略或者周边外交全方位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举措。

国际舞台上,蒙古的低调作为让很多人几乎忘了它的存在,在东北亚,中日韩是区域内部大国博弈的主角,而美俄是利益攸关的大国,朝鲜则因其内政的特殊性备受关注,蒙古经常淹没在其中默默发展。

对于中国人来说,蒙古是一个特殊的国度,它是近代中国积贫落后任人宰割历史的产物和象征,同时蒙古又是一个陌生的国度,中苏关系恶化后,它曾实行“一边倒”政策,长期紧跟苏联,成为中苏对峙的军事战略前沿。我们对于这位“亲戚”的了解,常有“斷片”之感。

陌生的熟人

蒙古国域辽阔,156.65万平方公里国土上只住着290万公民,而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国民住在首都乌兰巴托。

乌兰巴托是一座有着浓郁草原风貌的现代化城市,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它的厚重体现在街边色彩不显眼的建筑上,这里没有遍地的高层建筑,只有在市中心才可以看到零散的摩天大楼。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过去由中国援建、缩小版的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这里很多方面都显得东西合璧,而文化上则是游牧和西方文化并存,一半以上居住在城市的人生活方式已经西化了,可是走到乌兰巴托郊外还是可以看见不少蒙古包和游牧的牧民,仿佛是一出现代生活与古代影像叠加穿插的现实电影。

在蒙古,富人的财富占了全国的半壁江山,其中大部分人是矿产主、建筑商、高官。富人拥有直升机,而穷人的唯一财产就是蒙古包,豪车经常经过杂乱无序的棚户区——乌兰巴托70%的国民都住在此。公路少、路况差是整个蒙古国发展的软肋,也是这个国家现实的无奈,因为人少,道路使用率低,出了城汽车就可以随意在大草原上奔驰,没有哪届政府愿把钱花在修路上。

虽然历史悠久,蒙古却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与全球大部分国家步入老龄化不同,蒙古的人均年龄在30岁左右,四分之一的人口在14岁以下,蒙古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完全西化。男士上班时一般都穿西装革履,在公共场合时不大声喧哗,喝咖啡、吃西餐,女士则打扮前卫、紧随潮流。而在如今的蒙古国内政坛,越来越多具有西方教育背景且又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年轻人进入蒙古的两大政党,成为影响蒙古政坛及其对外政策的新生力量。

在蒙古街头,你随处可以看到身材高大、扁平脸,具有一点异域味道的美女,这里女性比例高达51%,这种女多男少的现象在东亚比较少见,因此也出现了蒙古女性比较难嫁的现状。前几年,蒙古一些媒体纷纷刊发文章,提出“一夫二妻或多妻”的好处,有的人甚至建议蒙古立法机构通过允许这样做的法律条款,认为两女或几女共侍一夫可以稳定蒙古的社会。

其实在蒙古,很多女性比男性优秀,她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除了同男人一样上班工作外,她们还要料理家务、抚养子女、照顾丈夫,因为蒙古男人是“甩手掌柜”。因此很多蒙古女人并不向往婚姻,她们不结婚,在娘家生孩子,这些都见怪不怪,没有人会对此嚼舌头,更没有人想知道谁是孩子的父亲,也没有人会瞧不起没有“父亲”的孩子。

今朝有酒今朝醉。大多数蒙古国民还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生活理念。不攒钱、超前消费是很多蒙古人的真实状态,当然,酒是一定要喝的,你经常可以看到歪歪扭扭的醉酒者躺在蒙古街头,可是没有人会上去扶他一把,因为一会儿他就会站起来接着喝下一场。

好邻要用“金”来换

蒙古是一块让很多国家垂涎欲滴的“肥肉”,这片辽阔的土地下埋藏了铜、钼、金、银、铀、铅、锌、稀土、铁、萤石、磷、煤、石油等80多种矿产,自然资源总价值约为1.3万亿美元。这里有号称世界级矿业工程的Oyu Tolgoi铜金矿,它几乎成为拉动整个蒙古经济驱动的主力,而这里的国民,也可以坐享大自然给予他们的福利——2010年,蒙古国政府决定用两年时间以现金和非现金方式向每位公民发放150万图格里克(1元人民币约合180图格里克)的福利,此后多次给每位公民发放现金。

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采矿业的暴利,不少人甚至预言,蒙古会成为下一个迪拜——它将复制迪拜的经济模式。美国《大西洋月刊》称,蒙古拥有价值一万亿美元未开采的矿藏资源。

然而明知底下遍地黄金,蒙古人却“挖不起”——作为冷战时代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前苏联解体决定性地改变了蒙古的发展方向,以1991年颁布《财产私有化法》开始,上世纪90年代的蒙古经历了以政治自由化、经济私有化为主要特征的过渡阶段,并遭受经济衰退、通胀以及国民贫困化的多年折磨,然而2004年后的十年间,搭乘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高增长的顺风车,资源蕴藏丰富、私有化较为彻底的蒙古抓住了机会,一跃成为GDP增速头牌的国家,而这当中,外资的进入充当了最大的功臣。

中国就是“功臣”之一,蒙古国经济发展部副部长楚伦达特·奥其尔巴特表示中国需要能源,使蒙古国及其丰富资源成为合乎逻辑的选择。而在更多的人看来,这是一场正常不过的“市场经济”。

“每个人都在与中国做生意”,蒙古国矿业部副部长额尔德尼布勒干·奥云曾对媒体表示,目前已有100多家中国企业在蒙投资矿业,矿业投资占中国在蒙总投资的51%,蒙古国近年来石油开采总量的95%以上销往中国。而每年来蒙旅游的外国人中,中国游客高居首位,占总人数的1/5。

nlc202309042029

实际上,为了将本国丰富的矿产资源卖出去,蒙古国在向中国借路出海上可谓用尽心思。早在2010年,蒙古就与中国签署协议,将天津作为蒙古最大的“出海港”,它的目的是让大量的蒙古国资源流向大海那端的日韩等国。

这些都本应是双方得利的“交易”,然而在蒙古国内前些年的舆论中,总有一种“没有安全感”的担忧存在——与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经济规模位居全球第二的大国做“生意”,最终会不会让蒙古国的资源“全部奉上”,言外之意就是中国有掠夺蒙古国的资源之嫌。

两年前的一项民调显示,对于谁是蒙古国的最佳伙伴问题,43.7%的受访者回答俄罗斯,位居第一。选择中国的受访者仅占1.2%,甚至低于美国和日本。

不过这种误解正在逐渐消除,在此次习近平访蒙期间两国共同发布的关于建立和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中,确定了今后双方在发展对外关系上“相向而行”的路线。在经贸合作上,双方也明确了目标: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亿美元。这个目标约占现在蒙古对外贸易总额的80%以上。有俄罗斯媒体称,这种结果,如果放在过去,对于担心陷入对中国的依赖的蒙古国来说,难以接受。而如今的变化意味着,两国关系在经受诸多考验后,已经迎来了某种质的转折,“双方有意摒除中蒙关系发展中的障碍,开辟新的合作方向”。

“远邻”解得了近渴?

蒙古天生就没多少邻居。有人诙谐地比喻:“蒙古就像被夹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三明治,总有不自在的时候。”

在冷战时期,蒙古成了大国博弈的最前线,实际上成了苏联的卫星国,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起,蒙古国的外交政策采取了向前苏联一边倒的战略,中国一度被作为“假想敌”。

冷战结束后,蒙古觉得再也不能被中国和俄罗斯“牵着鼻子走”,对自身外交政策进行了再评估后,最终选择了一个在自己看来最合适的外交方针,也就是众所周知的“第三邻国”战略,以此作为与俄罗斯和中国进行交往的筹码。“第三邻国”策略实施后,蒙古一直保持着与美、日等西方国家密切的外交关系。

而美国一枝独秀的国际地位,使得蒙古似乎多了一个超越地缘意义的邻国。而美国也非常乐于与蒙古“为邻”——近几年,美国将外交重点转移至亚太地区,因此,把眼光放在蒙古这个与中俄交界的国家,这些年中总是不遗余力对蒙古实行军事援助,美国这种作为,在外界看来是要将有天然地缘特点的蒙古,彻底拉至自己的麾下,从而在这一广阔的中间地带謀篇布局制衡中俄。而蒙古为了向美国以及西方示好,史无前例地向伊拉克和阿富汗派出军队,帮助美国及其北约控制当地局。

日本也不断对蒙古伸出“援手”,2013年3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蒙古,今年7月,额勒贝格道尔吉也回访了日本,并且两国已经就经济合作协定谈判达成了大体一致。

蒙古在拓展外交空间的同时,也在努力提升自身国际地位和影响力。2013年4月,额勒贝格道尔吉提出“乌兰巴托对话机制”,希望借蒙古国与东北亚所有国家保持友好关系,达到以对话谈判方式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目的。

但与外交上结出硕果相反,蒙古国经济今年以来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在全球能源矿产价格高涨的推动下,蒙古国经济保持了经济高增长,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12.4%和11.7%。然而,由于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矿产品价格双双下降,今年上半年蒙古国经济仅增长5.3%,为2010年以来最差表现。

蒙古特别需要外来投资给其经济发展注入“兴奋剂”,但这些似乎是“第三邻国”鞭长莫及,它们无法对蒙古经济给予实质性帮助,为了寻求经济生命线,蒙古将战略重心又转向中俄。然而蒙古俄罗斯的经济互补性稍弱,双方的支柱产业和出口产品都集中在能源资源领域,在其他领域俄罗斯的竞争力明显弱于中国,而此时习近平出访蒙古,被外界一致解读为“蒙古久旱逢甘霖,这将是中蒙战略合作的新篇章。”

一个有趣的时间差是,习近平主席结束访蒙约两周后,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到访乌兰巴托。蒙古国在大花心思搞“第三邻国”外交的同时,还需动动脑筋在中俄之间巧妙地找平衡,稳固自身对外政策构想的基石。

(《小康》实习记者张唯对本文亦有贡献)

篇10:过年走亲戚作文

我们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一年一度的`春节,

春节还没到,许多人都耐不住自已激动的心情放起鞭炮来,那零零星星的“流星雨”真美,有人贴春联,有人看春晚,有人吃年夜饭,还有人穿新衣,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每年春节,我都会回老家。

篇11:过年走亲戚作文

今天,我和妈妈去亲戚家玩。进去一看,哇!好热闹呀!大家都在了,客厅里全是令人垂涎欲滴的零食,有软绵绵的`棉花糖,有又香又脆的薯片,形状各异的饼干,和花花绿绿的糖果。

他们有的在打麻将,有的在看电视,有的看手机,还有的在吃瓜子。

过了一会儿,亲戚们就个个拥抱我,发红包给我,妈妈把红包收好,就在一旁说话聊天,我在看电视。

篇12:走亲戚作文

今天一大早,我们找到了一辆出租车。我们出发去爷爷奶奶的家乡看望他们的叔叔阿姨。在车里,妈妈担心我的鞋子会弄脏我的衣服,所以她把它们脱下来放在一边。结果她下了出租车,鞋子就忘在出租车里了。(还好爷爷找了个出租车司机,把他们找回来了。这是奶奶刚刚给我买的新鞋。)下车后,妈妈赶紧又给我买了一个。

我们先去姨妈家,然后去舅舅家吃午饭。(我叔叔和爷爷只花了十分钟就走到了我姑姑家。)十几年前舅舅和外公不小心从桥下摔下来,卧床十几年。我叔叔和奶奶一直在为他服务。这种辛苦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所以每次回家,爸妈肯定会回去看望舅舅和外公。(我的小叔叔和爷爷去了河北,所以我这次回家没有看到他。

在舅舅家玩最开心的就是和小杨哥哥一起玩。严阿姨(我爸爸的表弟)的小儿子和他哥哥一起玩,和他一起跳。别提他有多开心了。我妈好像好久没听到我这样笑了。因为哥哥没水了,所以很不愿意拍照。我妈只拍了两张,效果不是很好!

篇13:南涧无量“走亲戚”文化探析

关键词:南涧;无量;走亲戚;互助文化

“走亲戚”是一种非常古老朴素的文化活动,在广大汉民族中“走亲戚”的含义仅为在春节期间亲戚间互相慰问的亲情交流活动,但在南涧无量一带我们把在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农忙时节中的所有亲戚朋友或邻里间的相互慰问和轮流互助都称为“走亲戚”,是一种亲戚邻里间的群众性轮流互助活动。南涧无量山镇山峦起伏,生活在大山深处的无量人热衷于“走亲戚”活动,它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然而它代表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帮衬,相互照应的传统文化却从未改变。无量山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人们一直深刻懂得“人聚则强,人散则弱”的道理。“走亲戚”文化的研究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有重要作用。

一、传统节日里的“走亲戚”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驿站,蕴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体现着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魅力。无量的人们在传统节日面前也把“走亲戚”文化发展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国自古任何节日都离不开吃。在无量,人们在传统节日里人与人之间的走动的目的用最简单的话来表述就是相互在物质上做一些资助,能过个好的节日。无量的“走亲戚”是淳朴,简单的,但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却是不可或缺,不容忽视的一部分,是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一)春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1]春节的庆祝活动热烈隆重,持续的送时间也很长,从年前的腊月二十三到年后的正月十五都叫做春节。“走亲戚”也是过年必不可少的。

1.拜年。大年初一,拜年是春节的一大重要习俗。这天,人们都要去“走亲访戚”,其实也就是新的一年对亲戚朋友有个问候,希望新的一年万事如意。无量的拜年有两个形式。一种是邻里之间简单的相互问候,恭祝来年大吉。 另一种是孩子找了干爹,那么就得到干爹家拜年,在老一辈那里拜年带的礼品是干爹干妈各一套衣服,外加米,鸡,猪头和年糕,随着时间的迁移,拜年的礼品有所变迁,不过大体的习俗依旧没有改变。不管是邻里间的简单拜年问候,还是去干爹家的拜年,都是邻里亲戚间的相互帮助和对彼此能生活越过越好的真诚朴质的祝福。在大年初一一般小女孩都不去别人家,人们认为小女孩在初一这一天去了别人家,这家人一整年都会不顺利,虽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但是淳朴的无量人都教育自己家的小女孩,也许这在无量人眼里就是最简单的互帮互助。

2.接客。在正月初一过后,人们就算在百忙之中也会抽空去“接客”。传统的习俗为正月初二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带着丈夫“回门”。但是在无量却是如果家中有出嫁了的女儿,去上门的儿子,那么在大年初一过后,就要去接他们回家住几天。一方面请许久不见的亲戚聊聊家常,打听一下过得好不好,另一方面决不会空手去,会拿些礼品,红包,也是为了亲戚朋友们能过个好年,不愁吃喝。尤其是以前更为明显,礼品普遍都是两袋面条,一包白糖,都是一些生活的必需品,现在礼品变为了酒水饮料和水果等,但是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心都是一样的。我国是礼仪之邦,在“接客”后,被接去的人也不会空手而去,一方面表达自己的心意,礼尚往来,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变相的给予一定的帮助。

(二)火把节

“彝族最盛大的节日是‘火把节,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2]火把节彝族人民特有的节日,是一个用火来表达情感的节日,“入夜各村各寨都要燃起火把,人们擎着火把,朝火把上洒松香,相互祝福”。[3]南涧是一个彝族自治县,无量隶属于南涧县,虽然火把节是彝族的节日,但是无量的汉族也同样过着火把节,无量亲戚间的走动非常繁杂,火把节也不例外。

1.接客。和春节一样的,在火把节当日,不管是家里多么繁忙,都要把嫁出去的女儿,去上门的儿子和兄弟姐妹接回自己家中来一起度过这个盛大的节日。亲戚间的往来走动都不会空着手,不论礼品的贵贱,多寡,在火把节都没有讲究。

2.回礼。中国人历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主人有朋友来都要举行隆重的迎送仪式,回礼就体现了这一点。无量人特别注重“走亲戚”。如果是过节你按礼应该去接客,而没有接,那么没有被接的人会被认为是你看不起他们家,不想跟他们家往来。和春节一样,在节日里被接的人也会回礼,回的礼一般要比原来送的礼贵重一点,中华民族历来都是“礼仪之邦”,这些都符合礼节的需要。

二、红白喜事下的“走亲戚”

婚娶,寿诞和丧葬都是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礼仪活动,除了传统节日之外,在这些重要的礼仪活动中,无量“走亲戚”也普遍存在,社交习俗也表现得特别突出,不论贫穷或富贵,但凡遇红白喜事都要摆酒席来请亲朋好友。亲戚之间,遇喜事都要去祝贺,若遇白事都要去吊丧。

(一)婚嫁

无量和其他地方一样,办婚礼也要择吉日。在没有特殊情况时,婚礼都定于秋冬季节的吉日,时间的选择一方面是避开了婚嫁的忌日忌月,择吉日来完婚,期盼婚姻生活幸福美满,另一方面则是秋冬季节是农闲时节可以不耽误农作,以便亲戚,邻里都可以来帮忙,贺喜。在婚嫁之中,“走亲戚”不同的亲缘关系,送的礼品也都有讲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一律都以份子钱多少来体现亲疏远近关系。

1.相帮。“相帮”是对来帮忙做饭烧水料理事物的邻居的统称。在婚嫁正席前一天,无量人称“相帮天”这一天主人在请客中请来做饭,烧水的人们都一大早就会赶来帮忙,其他的邻居也会帮忙来洗菜洗碗,或者是搬桌子椅子。无量没有固定的办婚嫁的地方,都是在自家,而桌子碗筷盆,甚至菜刀都是靠邻里自愿借的。谁家遇丧葬喜事只要家里有合适的桌子或者用得上的东西,不用主人开口,邻里都会主动拿到主人家。“相帮”们全是义务劳动却非常尽职尽责,“相帮”的存在使主人家面对上百个亲戚也能够轻松对。在婚嫁结束后主人家也会对村里的“相帮们”都献上“相帮礼”,不管礼品轻重,都是表达了主人对“相帮”们的感激,同时这样的知恩也使“相帮”文化得以继续。

2.行门户。清朝时“凑分子”“随分子”“送分子”就已经十分流行了。在《红楼梦》中第四十三回里,贾母就想出了用“凑份子”的方式来帮凤姐过生日。而在无量人们把“随份子”的方式叫“行门户”,又叫挂礼,指在“走亲戚”里,以请客为名,让亲友在经济物质上给予暂时的帮助,等到对方需要宴请之时再返还回去。以前的婚礼送的礼都是水壶,木箱,被子,邻里一般都是几斤玉米或者米,而现在一般都是钱,每家都会有一个“礼簿”,把亲戚们送礼的多寡都记在上面,等以后亲戚宴请之时,“礼簿”就是一个“行门戶”的参照。

(二)丧礼

无量人家中遇丧事,一定会通报亲戚,亲戚也必定会前往吊丧。而在整个丧礼中,亲人们都沉浸于失去亲人的痛苦之中,所以全靠邻里相帮来主持操办丧礼。邻里亲戚的作用也相比于婚嫁来说更加凸显。

1.相帮。在丧礼中,相帮的任务更加繁重,不仅仅只是帮忙做饭烧水洗菜或者是借桌子板凳。当有人逝去,主人家会马上燃放鞭炮,便竖起一个挂着纸钱的长竹竿。这时,村里的人们就会赶去帮忙。除了帮忙料理家里,“相帮”们还要帮忙去“请客”,看主人的亲戚多寡,要请几个靠谱的“相帮”到亲戚家去一一宴请,每一个亲戚家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都会登门。下葬的时候还要请年轻力壮和逝者不相冲的人来帮忙出殡。这一些都不收取钱财,都是邻里间的帮忙,哪家需要就去哪家,主人同样也会献上一份“相帮”礼来表达感激之情,非常质朴。

2.行门户。“行门户”其实是一种“一人有事,众人相帮”的群众性互助活动。在《中华美德读本》说“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历尽沧桑,却仍能自立于世界的东方,仍能百族团圆,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精神的凝聚作用。”[4]同样的无量发展到今天也离不开轮流互助的美德。在以前,很多家庭生活十分拮据,往往办不起丧葬,后来就有了一家办事,大家来凑钱凑物这样的轮流互助,就有了现在的“行门户”,使人和人联系在一起,不会孤立无援。在丧礼上也有礼簿,直到现在也依旧。

3.串门子。“串门子”是一种农闲时节的娱乐活动,也就是到别人家玩耍谈心。在丧礼过后的几个星期里,邻里都会轮流到办丧礼的人家中“串门子”,一来和主人说话谈心可以安慰主人家散失亲人的痛苦,以免一蹶不振或者发生意外,二来缓解对于“还魂说”的害怕情绪。人都有一死,每家都会轮到办丧礼,大家间的相互轮流“串门子”就显得非常重要,是一种另类的礼尚往来。

(三)送祝米

“送祝米”也就是有亲戚生产,要前去送礼。“送祝米”也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亲戚生小孩,自然是要去“贺生育”,要亲自上门去祝贺一番,当然最重要的目的并不是这个,而是生产之后女人要做月子,家里人要照顾,农活要耽误,人力物力要耽误,营养还要跟上,这个时候就只能靠亲戚朋友们前来帮助。

1.礼品。“送祝米”在礼品上把轮流互助体现到了极致。首先女人坐月子需要大补,那人们就送米,鸡蛋和鸡,火腿,其次小孩子夜里哭,需要照明,在没有电的时候人们就送蜡烛,最后小孩子需要衣物,亲戚们也送小孩衣服,鞋子。这样的互助简单实用却是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物质极度缺乏的年代,往往决定了一个小孩和一个家能不能继续延续。

三、其他形式的“走亲戚”

南涧无量海拔1446-2790米,境内山峦起伏,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气候宜人盛产茶叶,素有“茶叶之乡”的美称。无量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耕地,近几年以来很多村落都开始栽种核桃,核桃产业也开始占据一大部分。所以在农忙时节的互帮互助就显得十分重要。还有在大家所熟知的“杀猪饭”里,“走亲戚”也是不可或缺的。

(一)农忙时节

在农忙时节,你经常能够看到一块地里面很多忙碌的身影,这些忙碌的身影并不是来自于同一个家庭,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在无量人们主要靠农作物来维持生计,农忙时节一般是栽烟烤烟的时候和核桃成熟打核桃的时候,这个时候男女老少都在忙忙碌碌,但是每一家都会有人手不够的时候,这个时候提早结束农忙的邻里或者亲戚就会赶来帮忙,这无疑是“走亲戚”中最为朴质的情感交流方式。

1.采茶。“地处澜沧江畔的南涧县内,无量山和哀牢山层峦叠嶂、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具有茶树生长的优越环境,蒙舍赕先民很早就认识了茶,并从野生利用到栽培利用,从药用到饮用,历时数千年,使南涧无量一带享有‘茶乡之称”。[5]但是无量农户家种植的茶叶一般都是小规模,所以一般只采摘价格较高的春茶。春茶的采摘有严格的时间限制,采摘的不及时,就会影响质量,买不上好的价格,所以在春茶成熟的时间,大家都会互相帮忙。这样的形式不涉及报酬,都是相当于“换工”,意思也就是谁家需要就去谁家帮忙。

2.打核桃。无量在近几年政府开始大力支持核桃种植,所以近几年来种植的核桃开始快速增多。于是人们的轮流互助中又多了一项新的内容。在核桃成熟的时候,哪家要收核桃了就叫几个邻里或者是亲戚来帮忙,这样能使成熟的核桃尽快收完,卖个好价钱。收完核桃了,主人家就留帮忙的人在自家吃一顿饭或是让帮忙的人带一袋核桃回去吃。这种形式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才是人们在相处中应该大力提倡的模式,一方面维持淳朴的民风,一方面“人聚则强”。

3.烟叶种植。烤烟的种植是一个特别繁琐的过程。从下苗到成品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是在采摘烟叶和编烟入烤炉的时候,要短短两三天内完成所有的工作,仅仅靠一个家庭是忙不过来的。在这个时候邻里间一般采摘烟叶的时间都是是错开的,这样就能够到谁家采摘了就到谁家帮忙,这样轮流互助,不但使效率提高也增进了人们情感。无量的人们不仅仅是在传统节日和婚丧嫁娶时轮流互助,在农忙时节也是非常注重互助和情感交流。

(二)杀猪饭

云南很多地方都有吃“杀猪饭”的习惯,无量同样也少不了“杀猪饭”的传统。在腊月里人们会选一个好日子,整个村子一起来办“杀猪饭”。“杀猪饭”除了表达一年平安到头的喜悦之外也是为了联络人们之间的情感。整个村子一起办“杀猪饭”也完全不用当心会忙不过来,杀猪的队伍都是由村里的青壮年组成的,他们也是井然有序,从早上起来聚集好后就开始挨家挨户杀猪,一直到全部结束为止。等杀完猪,宴请的亲戚们差不多也到了,就开始备席。亲戚们不会空手而来,都会带礼品,当然主人也不会让客人空手而归,会给客人准备一份新鲜的猪肉带回去。这个也是一个人与人相互帮助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

四、结语

无量的“走亲戚”文化蕴含的群众性轮流互助一直沿袭着中华礼仪之邦“相帮相衬”的传统美德。无量山的“走亲戚”活动十分盛行,在各个传统节日,农忙时节或红白喜事的时候都普遍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人类更好的从事生产生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无论历史怎样变迁,人与人的互助都不应该削减。正是因为“走亲戚”文化的存在,使各村落之间和平共处,相互帮衬,使无量山镇得以日益成长。“走亲戚”文化其实也是继承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四海之内皆一家的互助精神,有利于轮流互帮互助达到精诚团结。

【参考文献】

[1]严敬群.中国节日传统文化读本[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1.

[2严敬群.中国节日传统文化读本[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322.

[3严敬群.中国节日传统文化读本[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323.

[4]王志艳.中华美德读本[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5]政协南涧县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主.南涧文史资料(第二辑)[M].大理:大理州文化局,2000:40.

上一篇:金融经济学总复习下一篇:教练员安全教学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