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管理论文(李琪)

2024-06-23

流动党员管理论文(李琪)(精选6篇)

篇1:流动党员管理论文(李琪)

柳江县流动党员管理调研报告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课题组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基层流动党员的管理,使他们在流动中能够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党员教育管理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重要内容。为此,课题组就柳江县流动党员管理的情况开展了深入地调研。

一、柳江县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柳江县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按照“实现全覆盖、增强有效性、促进组织化”的要求,坚持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努力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取得了较好成效。目前,全县有党员数16769人多人,其中流动党员1316人,占党员总数7.8%,其中流出党员数1239人,流入党员数77人。流动党员中持有《流动证》1273人,其中流出党员持《流动证》1203人,流入党员持《流动证》70人。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柳江县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摆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作为考核党委领导班子及有关领导成员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成立了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公安、计生、民政、人社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定期督促检查,及时研究解决难点和问题,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基层党(工)委也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负责、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目标责任制,切实做好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初步形成了组织健全、职责到位、工作有效的组织网络和领导体系。

(二)健全网络,完善制度,推动流动党员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按照“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要求,在县

委组织部设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各基层党委(工委)设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各基层党委(工委)下属支部均设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点,构建了“中心—站—点”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流动党员服务网。目前,全县已建有党员服务中心(站、点)277个。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党建管理网络,积极开展社区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全县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全部组建了党组织。此外,着眼于建立完善相关制度,使流动党员规范、有序流动。要求党员外出时,必须及时向村(社区)党组织报告,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动党员凭证参加流入地党支部组织生活并交纳党费,《流动党员活动证》由流动党员正式组织关系所在支部或组织生活所在党支部每年审核一次。同时由村(社区)党组织指定一名党员与其建立帮扶关系,采取书信、电话、家访等形式,及时掌握和了解其在外出期间的工作、生活和思想情况,传达村(社区)党组织的工作内容和对外出党员的要求,征求他们对党组织工作的意见建议,并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家中的实际困难。每年春节前,向每位外出流动党员邮寄一张新年贺卡、送一封县委致流动党员的信,让他们时刻感到党组织的温暖,增强他们的组织归属感。

(三)依托科技,台账管理,全面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动向。依靠先进科技手段,如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信息系统技术,在全县范围内对党员分布及结构进行摸底调查,对流动党员状况建档立卡、登记造册,做好建库的基础工作,全面及时的了解全县流动党员的情况。县乡两级建立了流动党员档案和信息库,实行微机化管理,做到流动党员底数清、去向清、地址清、情况清,有准确的联系方式和联系地址,使流动党员“打工不脱党”、“离乡不离党”。目前全县1316名流动党员已经全部纳入党员信息库,实现了台帐式管理,每个季度及时更新流动党员信息库。每位流动员在外出务工前,各基层党支部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和《流动党员小读本》发到他们手中,要求其及时持证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

(四)优化平台,加强教育,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学。利用网络、有线电视、手机短信等手段,通过网上党校、网上党员之家等信息平台,拓宽面向流动党员宣传政策、理论学习、开展活动、传递信息的空间,使广大流动党员随时可以了解党务知识,学习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使流动党员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中找准共产党员的位臵,坚

定信念,始终保持先锋模范作用。县、镇、村三级专门设立了13个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并通过广播、公开栏等形式对外公布。县委组织部还专门设立“流动党员电子信箱”,流动党员对家乡党组织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可通过电子邮件发至“流动党员信箱”,县委组织部确定专人及时将意见和建议打印成书面材料,及时转交给相关党组织。

(五)整合资源,强化帮扶,为流动党员解决实际困难。整合城乡组织资源,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流动党员帮扶服务网络。依托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流动党员服务网,健全流动党员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党务工作咨询、党的知识传播、组织关系接转、活动证发放、党费收缴、用工信息、技能培训、法律维权、回乡创业等服务。通过广泛开展“进党员家、知党员情、解党员难、暖党员心”的活动和再就业援助行动,切切实实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就业和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协调组织、人社和农业等部门,依托乡镇党校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流动党员开展电脑、电工、建筑、厨师、家政服务等职业技能培训期,近两年来共举办培训4期,培训人员近1000人次,就业率达95%以上。县人社部门积极为返乡农民工和党员提供用工信息和就业岗位。实施党员关爱工程,募集110多万元成立了党员关爱基金,全部用于困难党员帮扶,已帮扶党员199人次,其中帮扶流动党员60多人次。广泛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为流动党员发展创业项目提供资金、信息、技术支持,全县共结成流动党员帮扶对子200余对,累计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1000余件。定期开展流动党员家庭慰问活动,近两年来共走访慰问流动党员家属120多人次,送上慰问金和慰问品合计48000多元。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柳江县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劳务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壮大,党员在产业之间转移和地区之间流动日益频繁化、多样化,呈现出“大流量、多流向和常流动”的特点,流动党员队伍中组织难、服务难、管理难、发挥作用难等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1.思想认识不足,合力难形成。有的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足,认为流动党员数量不大,管与不管不影响大局,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存在“流出地党组织管不住,流入地党组织不愿管”或“一头热,一头冷”等问题。由于党员流动地点不固定,工作变动频繁,流出地党组织很

难与流动党员保持长期联系和管理。有的地方的职能部门作用发挥不好,视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为软任务,进而导致在工作上缺乏相互配合,在实践中很难形成整体合力。

2.研究探索不深,管理难落实。一些党组织对新形势下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缺乏系统研究,工作点子办法不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无策对应。一些党组织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不适应流动党员的特点,包括一些先进的教育手段、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还未普及,也给流动党员管理带来了难度。此外,由于流动党员流动性大、流动地点不固定、流动地域广、就业形式和从业种类多,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相当困难。有的党组织只是在外出党员临行前叮嘱式“突击”教育一番;有的党组织虽然建立了外出党员联系制度,也只能一个阶段联系一次,很难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个别党员工作单位和通讯工具变化后,不主动与组织联系,造成党组织难与其联系沟通,教育管理工作也就无法落实。

3.组织设臵不合理,工作覆盖难。一方面,现有基层党组织基本上是按行业或行政隶属、地域条块设臵,随着党员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不同所有制形式的流动,党组织结构设臵已不适宜形势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从目前情况看,流动党员多分布于社区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特别是有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一些流动党员找不到党组织,无法转移组织关系,过不上正常的组织生活。实践看,流动党员党组织的规范设臵、覆盖到位是工作中的一大难点。

4.体制不够规范,活动难开展。由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体制缺位,没有建立起全国统一、规范有序的管理体制,一些流动党员到外地后,用人单位对流动党员管理不够重视或没有党组织,致使部分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无法落实。一些流动党员不主动亮身份,不与所在地党组织联系,使流入地党组织无法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一些流动党员工作不固定,工作和居住地经常变换,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均无法对其进行经常性思想教育,党组织生活也无法进行。

5.帮扶措施不健全,服务难到位。流动党员是一个特殊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背井离乡,外出务工,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大多数人缺发展资金、缺创业技术、缺经营信息、缺致富门路。还有的法律意识差,维权能力弱,遇事茫然,不懂得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

身利益。工作中,有的基层党组织重管理、轻服务,对流动党员缺乏关心关怀和帮助,使他们感受不到党组织的温暖。

6.活动载体不丰富,作用难发挥。近年来,尽管各级党组织围绕促进流动党员作用发挥积极探索,形成了党员服务站、党员公开服务承诺、设岗定责等工作载体,但总的看还不够丰富和健全,不能与流动党员的思想实际、工作环境及服务愿望完全适应。部分流动党员外出期间对原党组织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漠不关心,不愿发挥党员作用。部分流动党员迫于生存压力,一心打工挣钱,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不想发挥党员作用。一些流动党员对自己放松要求,长时间脱离组织,放任自流,甚至做出有损党员形象的事情。

三、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是新形势下加强党建工作的客观需要,是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党建工作,拓宽工作领域,把党建工作向流动党员管理教育方面延伸,通过不断加强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党建网络,实现对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

(一)统一思想共识,建立健全机制,构建流出和流入地齐抓共管格局。中组部早已明确,流动党员持《活动证》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组织生活,当地党组织不得拒绝接收。各级党组织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高度,提高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抛弃对流动党员的各种偏见,共同自觉地承担起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职责,构建流出和流入地一体化共管机制,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纳入党建工作的重要日程,常抓不懈,抓出实效。一是建立县内外党组织互相接受流动党员工作制度,党员外出时及时向村(社区)党组织报告,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动党员凭证参加流入地党支部组织生活并交纳党费,确保每个持证的流动党员无论到哪个地方的党组织参加组织生活都能被顺利接收。二是建立流动党员双向管理、双向反馈机制。由流出地县级以上组织部门与流入地县级以上组织部门签订流动党员双向管理、双向反馈协议书,由流出地党委组织部门与流入地党委组织部门组织流动党员进行对接,由流入地党组织将流动党员编入相应的党支部,进行教育管理。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要共同履行做好流动党员工作的责任。流入地党组织要积极为流动党员

党支部开展活动提供场所、经费、教材等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及时向流动党员提供就业、择业、创业等资讯,为流动党员子女就学提供便捷服务。三是建立流出地和流入地县级以上组织部门互通信息制度。运用计算机互联网、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畅通县级以上党委组织部门之间的互动沟通渠道,并对接受信息实行监督管理。如有条件,每年可召开一次双向管理联席会议,相互通报和探讨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新思路、新措施和新办法,及时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四是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县以上党委组织部、公安、民政、人社、计生、司法、团委等流动党员管理成员单位职责,签订共管协议,形成齐抓共管流动党员工作的合力。

(二)积极探索创新,改进方式方法,切实加强对流动的教育管理。结合新时期的要求,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理的新方法,创新管理的新机制,规范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一要严格执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对流动党员严格颁证验证,将流动党员在流入地参加党组织生活的记录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对那些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参加组织活动的党员,要敢于动真格,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性。二要注重同完善党内制度相结合。进一步健全完善《流动党员工作管理》制度、流动党员登记联系制度、活动日制度、联络员制度以及定期汇报制度等各项党内制度。对流动党员实行双向管理,流动党员要与所在地党支部、党小组取得联系,又要与所在党支部取得联系,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同时要结合当前流动党员的实际,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不断健全完善流动党员管理的制度体系,努力走出一条依靠制度管理党员的新路子。坚持制度创新,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研究制定流动党员登记卡制度、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流动党员目标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在实践中不断规范、完善和提高。三要建立完善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机制。结合新时期流动党员新特点,健全完善各项相关的管理机制,真正从机制上解决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管理难落实、教育难适应、活动难开展、设臵难健全等实际问题,逐步使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建立健全流动党员双向动态管理机制、目标考评机制、跟踪联系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监督相统一的管理机制。四要强化激励机制。基层党组织要大力培植典型,每

年评先表彰中流动党员要占一定比例。树立“组织不分家,建设靠大家”的思想,发挥典型的激励作用,促使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争创实绩,永远保持着党员的先进性。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依托先进技术,实施信息化即时联系和教育管理服务。依靠先进科技手段,如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信息系统技术,丰富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是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加快与广大党员的信息沟通,及时做好上情下达与下情上达工作的有效办法。一是建立健全流动党员信息互动平台。与移动通讯公司合作,建立外出流动党员信息管理服务平台,通过短信息群发和接收,加强各级党组织与流动党员的信息交流与沟通,让流动党员不论身在何处,都能了解党组织的一些重大活动安排,向党组织汇报自已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进而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二是要建立统筹城乡的教育资源互享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作用,城乡党员服务中心、街道、乡镇、村、居在设施、设备等方面实现共建共享,为流动党员提供就近、便利的党员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管理资源从条块分割向整合共享转变,积极打造上下贯通、互惠互利、符合城乡一体化要求的党员教育管理新平台。三是要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信息网络。充分利用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的软、硬件资源,专门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加强基层党建信息化工程平台功能的开发和完善,逐步完善流动党员信息化管理网络,对流动党员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贯通市、县、乡镇(街道)三级党委的党内基本信息管理网络,实现流动党员的信息化管理。

(四)健全机构设臵,理顺组织关系,形成属地和行业双向组织覆盖网络。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关键是健全党建管理网络,要不断构建完整严密的党建组织网络,把流动党员纳入党组织管理,使党员无论如何流动都始终臵于党组织的有效管理之下。一是合理设臵流动党员党组织,为流动党员建立一个“家”。凡是流动党员相对集中、有3名以上持正式组织关系的党员、条件成熟的,都应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或党小组,隶属党组织管理,专门负责管理那些没有固定单位或单位没有党组织的流动党员,确保流动党员能够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统一管理。二是根据流入党员的分布状况,考虑在街道(城镇)、社区以及行业和系统成立党组织。如:对分布在街道社区的流动党员,要以街道党员服务站和社区党员服务分站为依托,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对分布在各行业、各系统的流动党员,要在各行业和系统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三是拓宽工作领域,把党建工作向“两新组织”延伸。对分布在非公有制企业的流动党员,党组织要按照“哪里有党员,就把党组织建到哪里”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按照“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提高一个、带动一批”的原则,通过“下派指导、灵活组建、加强服务”的办法,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方式,加大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力度。同时,要理顺组织关系,实行属地和行业、系统党组织的“双重管理”,形成双向组织覆盖网络。

(五)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关怀帮扶,建立流动党员社会化管理模式。流动党员离开了原工作单位,有的生活上失去依托,精神上失去支柱,迫切需要党组织在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要不断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努力把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融为一体。一要树立服务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中,使管理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跳出就党建抓党建的旧模式,做到“小管理、大服务”。二要切实维护流动党员的权利。深入研究保障和维护流动党员正当权利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使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有机地统一起来,切实保障党员的各种权利特别是民主权利,保障流动党员的参与权、知情权、选举权、被选举权、控告权、申诉权和监督权等。三要全力搞好帮扶,切实解决好流动党员的实际问题和困难。逐步建立为流动党员服务的网络体系,在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多关心流动党员,广泛开展“进党员家、知党员情、解党员难、暖党员心”等活动,为其排忧解难,使其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利用县、乡和社区流动党员服务机构,为流动党员提供参加党的生活、发挥党员作用、开辟就业渠道、改善就业环境等优质服务。实施党员关爱工程,利用党员关爱基金,加强对困难流动党员的帮扶,真正解决好生活困难的流动党员存在的实际问题。

(六)丰富活动载体,增强工作实效,发挥流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探索各种有效载体,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流动党员成为一面流动的红旗,创造性地开展党建工作。一要引导流动党员在工作生活中起带头模范作用。要根据流动党员素质相对较高、有一定号召力的特点,引导流动党员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诚实守信,按

章办事、文明经商、热心公益事业,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时刻保持先进性。二要引导流动党员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多作贡献。坚持以发展为大、发展为先、发展为重,不断增强流动党员的发展意识,强化发展责任,通过各种渠道和有效形式,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增强发挥作用的积极性、主动性,构筑流动党员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尽心、尽智、尽力的载体,牵线架桥,引导其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引进资金和项目,推动家乡经济社会发展。三要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立足流动党员工作岗位实际,积极开展创先争优、“一个党员一面旗”、“保持党的先进性”等多项活动,把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具体化、目标化,构筑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载体。

篇2:流动党员管理论文(李琪)

近年来,随着沙湾本地的经济日益发展,我们镇向外流出的党员比例逐渐减少,从外流入务工经商的党员反而日渐增多,截止目前为止流入我镇的流动党员已有50多名。为此,沙湾镇党委把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作为全镇党员队伍建设的一项攻坚工程,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举措、新思路和新办法,在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活动和发挥作用上取得了新突破。

一、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组织网络,筑牢组织基础

为强化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阵地建设,夯实工作基础,沙湾镇党委批准于2007年8月份,成立了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并在支部内分成4个党小组,由4个党建指导员分片管理。为进一步完善流动党员信息台账,支部给每位流动党员建立一张信息卡,对流动党员的个人基本情况、流动去向、联系方式、从事行业、经营状况、家庭情况等逐项进行登记,做到一个党员一张卡、全镇一个信息库。由镇组织宣传办牵头,统一印制“流动党员通讯录”,建立《沙湾镇流动党员基本情况档案》。还在党团员之家、各村居、工业区建立流动党员联络站,公开了流动党员服务热线电话,明确专人负责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及时登记流动党员来电来访,提供政策咨询、组织关系接转等服务,受到了沙湾镇内广大流动党员的欢迎。

二、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管理制度,科学规范管理

为完善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有效措施和具体办法,建立流动党员管理的长效机制,我镇以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为单位进行管理,由全镇统一进行管理,组织宣传办公室负责对全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调研指导、检查督促和考核评价。并把流动党员参加党组织生活和社会公益事业、遵纪守法、完成党组织分配的任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服务企业发展等情况进行量化、细化,每年开展一次以上党性分析和民主评议活动,将评议结果作为流动党员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全发展党员机制。发挥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在发展务工青年入党工作中的前沿阵地作用,强化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与其家乡党组织的“协调互动”。一是在发展苗子推荐方面:非公联合党支部在确定教育引导对象前,需要征求其家乡党组织的意见,了解其在家乡的表现情况。二是在积极分子培养方面: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都会安排党性强、素质好的党员和身边的优秀务工人员结对子,及时向他们传播党的知识,考察其现实表现。三是在政审考察方面:在政审环节,发展对象本人的政审材料由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负责整理,发展对象亲属的政审材料由其所在家乡的党组织负责整理。

(二)、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建立党员学习日制度,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根据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合理确立党员学习活动日;依托骨干党员,建立流动党员专用QQ群,使流动党员能及时互通信息,交流思想,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认真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坚持每个季度组织一次集中学习活动,学习时间一般选择在双休日,并视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每次学习,都精心安排学习内容,比如共同学习《党章》等理论书籍、时事政治;集中汇报各自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认真学习镇党委下发的文件资料;组织观看党员电教片等等。由于教育活动抓得紧,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明显增强,先锋模范作用也得到了体现。

(三)、健全关怀服务机制。充分发挥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流动党员之家”的职能作用,强化对流动党员的关怀和帮扶,切实在人性化服务中凝聚流动党员。实行流动党员与身边务工青年结对联系制度,定期了解和掌握身边务工青年的工作、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在务工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大部分党员都安排了一部分务工人员作为联系对象,坚持每个月进行一次以上的电话联系,认真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每季度上门进行一次走访,尽力为他们解决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有次我镇流动党员程应莲在厂因工受伤住院,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得知情况后,全体支委立即到沙湾医院探望程应莲并为其送上慰问金和慰问品,充分体现了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关心,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

三、建立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实现城乡互动

为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加强城乡组织互动,镇党委开展了镇直属机关与社区、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以城乡支部联谊会、建立友好支部、共同开展党日活动等形式,促进城乡党组织沟通交流。对于区域内流动党员,特别是进厂务工的农民工党员,农村党组织主动与企业党组织取得联系,提供党员从事职业、所在地等基本情况,使党员无论在农村,还是在企业都能找到组织,方便他们参加学习、开展活动;对于区域外流动党员,流出地党组织主动与域外流入地党组织联系,提供党员的基本情况信息,加强交流和沟通,随时掌握党员的思想状况和工作、生活情况,使党员无论身边何地都能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篇3:论流动党员的管理与教育

杭州临安市人才中心自1993年实行人事代理制度以来, 至今已代理12249人, 其中党员309人。1999年, 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后, 党员组织关系挂靠人才中心党支部。做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使人事代理与党建工作有效结合, 我们主要采用以下“三个做法”:

1.1 构筑流而不散的组织机构。

人才中心党支部从健全组织着手, 深入分析流动党员的工作性质、地域分布情况, 建立了流动党员流而不散、流而不乱的管理组织, 变“有党员无组织”为“有党员有组织”。具体做法如下:按地域建立党小组。在流动党员人数较多, 职业相对稳定, 且有相对稳定活动区域内建立党小组;党小组内推选小组长。党小组中工作相对稳定, 组织协调、活动能力较强的党员推荐确定为党小组长, 负责对流动党员的直接管理。

1.2 构建离乡不离党的管理机制。

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方式, 变“有组织无活动”为“有组织有活动”。具体做法如下:建立制度, 规范管理。制订出台《临安市人才中心支部发展党员规定》具体规定。要求党小组组长做到管思想、管学习, 管工作、管作风, 管生活。强化教育, 分类管理。以流动党校、网络教育为裁体, 积极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集中学习与分散相学习、重点学习与一般学习相结合, 鼓励个人自学, 广览政策法规, 广学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 寓管理于教育中。加强联系, 跟踪管理。把流动党员管理和人事关系管理结合起来, 在办理人事关系代理登记的同时, 登记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进行跟踪管理。

1.3 发挥流动党员创业致富的积极性。

人才中心党支部的流动党员大多在外闯荡, 各自在不同的地方创业, 有厂长、经理、技术骨干, 信息量非常大。党支部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通过各种形式, 经常为党员提供交流学习机会, 变“有活动无效果”为“有活动有效果”。

通过加强流动党员队伍建设和流动党支部建设, 绝大多数流动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自觉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为临安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许多党员主动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 自强不息, 艰苦创业, 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充分展示当今共产党人的风采, 为社会做出了较大贡献。

2 流动党员管理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年来临安市人才中心党支部流动党员的数量发展、地域分布和思想状况的深入调研。人才中心支党部流动党员呈现以下三个态势:第一、流动党员的数量逐年增多。增加党员数量以学生党员为主, 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第二、流动的范围逐步扩大。从市内、省内流动为主转向全国范围内流动;第三、流动性有所降低。部分流动党员就业和生活趋于稳定。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党员流动越来越频繁, 进入人才中心党支部的流动党员也与日俱增, 流动党员管理面临新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

2.1 组织运作难。

我们在杭州地区设立了个8个党小组, 从党小组的实际运作情况来看, 由于党员数量逐年增多, 个别党小组缺乏相应的运转经费和严格的党员管理制度, 党小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2.2 管理到位难。

流动党员的身份日趋多样化、复杂化。有从事个休商贸经营的老板, 有在企业担任要职的厂长、经理, 有退休或即将退休党员, 学生党员人数逐年递增。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党支部有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2.3 活动开展难。

人才中心党支部目前有正式党员141名, 预备党员15名。党支部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已难承受, 组织活动开展更难, 党组织无法为预备党员按期办理转正手续、党费收缴难。

2.4 作用发挥难。

流动党员也有部分党员党性意识不强, 不能很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在群众中威信不高, 形象不佳。加上缺乏对流动党员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对流动党员的监督显得苍白无力。

3 流动党员管理与教育实践中的主要对策

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和要求, 针对流动党员的特点, 积极创新思路, 采取有效措施, 突出流动党员教育与管理的个性化。

3.1 创新组织设置, 促进组织建设网络化。

按照流动党员工作单位、居住地之间“谁有利于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就由谁负责”的原则, 使流动党员党组织设置超越区域、所有制、行业等局限, 形成组织健全、职责到位、工作有效的组织网络。具体做法:按照地域相邻, 人员相知、工作相联、便于活动的原则, 在临安市内流动党员相对固定集中的地方成立党支部;在市外相对集中地区有流动党员3人以上的成立临时党支部;流动党员的各基层党支部要确定专人与流动党员联系, 一人一挂钩, 使外出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

3.2 创新管理办法, 促进党员管理长效化。

流动党员的频繁变动, 使得党支部对其现实表现及履行党员的义务情况掌握不够全面, 监督管理不够到位。依据这一情况, 一是要明确管理责任, 做到基层组织一盘棋。针对在流动党员管理上分散广、集中难现象, 明确各党支部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职责, 建立起一个以党总支为中心, 党支部和党小组共同负责的责任体系, 以保证人才中心流动党员流出流入都在党组织的管理监督之下。二是要健全管理制度, 形成一套操作性比较强的流动党员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完善党员外出流动报告制度、联系制度、学习活动制度、党员发展制度。三是要严把入口、疏通出口, 加强流动党员接转关系管理。四是要开展“三常”活动。常回家看看, 常说说心里话, 常通通电话。采取更加切合实际的措施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利, 保证他们同流入地党员享有同样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同时, 享有对本地区本单位事务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权利, 为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3.3 创新活动载体, 促进活动方式多元化。

中心创新活动方式, 把党组织活动同流动党员的本职工作统一起来, 有效解决流动党员“活动无场地、活动无资金、活动无时间”等“三无”困难。精心策划组织活动, 方便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建立流动党员网上家园, 利用网络快捷方便、覆盖面广等特点, 设立“党的知识”、“预备党员”、“情况通报”和“党员信箱”等栏目, 为流动党员建立网上学习活动家园。开展流动党员职业技能培训、法律维权讲座, 建立流动党员利益诉求渠道等方式, 帮助流动党员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把网上家园建成党支部与党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 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交流思想和工作情况的阵地。

3.4 创新考核机制, 促进党员创业积极性。

当前, 一些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好, 除了其自身原因外, 缺乏有效的党员考核激励机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借鉴政府行政机关部门党员干部“双争双评”的做法, 积极开展先进评比活动, 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优秀流动党员的先进事迹, 激励广大流动党员创新创业的热情。

篇4:流动党员管理论文(李琪)

关键词: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

中图分类号:G6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14-01

引言

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面对的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流动生党员管理问题,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程度相差很大,因此流动生党员管理工作开展起来,也有很多困难,全面分析存在于学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制定合理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一、对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的分析

在高职院校中,所谓的流动性党员就是指因为一些原因从而导致的学生党组织没有随着学生一同转移,而这些党组织会被暂时保存在学校学生党员群体中,那么针对一部分特殊的党关系,如何进行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明确学生流动党员是如何形成的。

1、顶岗实习或者是单位实习

目前,很多高校都会有顶岗实习的计划,因此,一部分的党员学生会在毕业之间,进入工厂或者企业进行实习工作,这个时候,很多学生党员就变成了流动党员,但是因为还没有正式毕业,因此,其党员关系,还需要被暂时保留在学校。

2、待就业学生党员

一部分的高校毕业生,在正式毕业后,无法马上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党员关系也不能及时被接收,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这些毕业生的党员关系可以暂时被保管在学校一段时间。

3、已经毕业但组织关系还没有转出

有些高职学生虽已毕业,但因选择了非公有制企业或自主创业等,就业单位或是党的组织建设不完善或是根本就无党组织,因此,毕业生党员就无法把组织关系转移。只能依靠在学校的党组织。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具有年龄偏低,整体素质较高,但是党员意识薄弱,可塑性强等 。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使得其管理工作难度更大。

二、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处于实习阶段的学生党员管理不到位

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来看,实习时期一般在大三阶段,这个时候,学生会陆续进入各个企业进行实习工作,企业种类多,地区分散,因此,党员管理工作落实起来,比较困难,一些细节容易被忽视。

2、受到我国基本国情的影响

毕业生党员的流动性比较大,由于他们的工作变动频繁,不稳定,所面临的来自生活各个方面的压力都很大,因此,对于一些党组织活动,也很难积极的参与,这样一来,流动党员的管理,就会越来越缺少组织性,学校管理困难大,但是不管也不行的局面非常普遍,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流动管理困难的现象。

3、学校组织观念和管理方式落后

在我国,还有一部分的高职院校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一部分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学校组织观念和管理方式落后,这些问题所带来的管理问题非常严重。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中,还存在很多为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切实得到解决,必然会导致流动党员党组织混乱或者丢失的现象,这不利于我国党员队伍的建设,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全面分析这些问题,掌握基本情况,是目前党员管理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

1、要严把学生党员“质量关”

强化申请入党人员的筛选,提供学生素质,建立高素质的党员队伍,从实际的经验来看,综合素质高,在校各方面表现都非常突出的学生,在其成为流动党员之后,也能够积极与党组保持联系,管理起来较为容易,能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2、健全相关制度,规范教育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要健全相关教育管理制度,建立专门负责流动学生党员的机构,规范党员教育工作,保证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学校要增强高职院校党组织的责任意识,实行学校与学生党员联系制度,重视对学生流动党员的信息收集工作,掌握流动学生党员的情况,对他们面临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

3、创新模式在流动毕业生党员中成立基层党组织

在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要创新流动学生党员的党组织设置模式,通过多渠道、多载体、多途径开展教育管理活动;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和网络平台将流动学生党员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结束语:

强化对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工作责任心,是维护流动党员利益,推进我国党组织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有效措施,从目前存在于我国高职院校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完善管理制度,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新模式,保证流动党员的党员本色。

参考文献:

[1] 虞剑英.创新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报.2011:26.

篇5:流动党员管理

运河街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管理的新办法,较好地解决了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管理难落实,教育难适应,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的问题,对于确保党员先进性。

一是让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党员流动性越来越大,一些基层党组织在教育管理上却存在着“五不管”现象,即流动性大、不好管;认识不清,不想管;模式老化、不会管;党员思想复杂、不服管;两地缺乏沟通、互不管。这种情况的存在,势必使党员失去管理和监督,无法保证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对此,街道党委坚持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原则,按照“条地结合、内外结合”的模式,先后制订了流动党员和离退休职工党员管理办法,实行由流入、流出地党组织共同管理的“双向管理”,变“两不管、两头松”为“两地管、双落实”,激发了落实组织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让流动党员“有家可归”。坚持因地制宜,健全基层组织。针对流动党员大多集中在“两新”组织、社区、企业和离退休干部中的分布特点,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同时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确保科学管理。做到了流动党员基本情况清、流动方向清、联系方式清、参加组织生活情况清。截止目前,全街所有流动党员落实了“双找”制度,将那些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流动党员,重新凝聚到党组织周围。

篇6:流动党员管理

海淀人才党委负责在海淀区人才服务中心个人存档、单位存档中非高新技术企业的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高新技术企业流动党员的管理由海淀园企业工委负责)。

一、组织关系转入

受理条件:

1.转入组织关系的党员须为海淀人才存档人员;

2.是预备党员的不能超过预备期,超过预备期的须在原党组织办理转正手续后才可转入。

所需材料:

1.原组织关系所在地党组织开具的组织关系介绍信; 2.《存档证》(或存档通知单)、本人身份证。办理程序:

1.根据原党组织关系所在单位地域和隶属关系的不同,按以下程序办理组织关系转入:

①党组织关由中央各部委所属或京外省市单位转出的,组织关系介绍信应由原党委组织部门开往“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组织部”,办理人需持组织关系介绍信分别到海淀区委组织部、海淀园企业工委办理相关调转手续,组织关系调转流程:原党委组织部门——中共海淀区委组织部——海淀园企业工委——海淀人才党委。

②党组织关系由北京市属(含北京地区各高等院校)单位转出的,组织关系介绍信开往“中共海淀园企业工委”,办理人需持组织关系介绍信到海淀园企业工委办理相关调转手续,组织关系调转流程:原党委组织部门——海淀园企业工委——海淀人才党委。

③党组织关系由本市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转出的,组织关系介绍信直接开往“海淀区人才服务中心党委”。2.填写《党员信息采集表》;

3.注册登记,领取《流动党员证》,并妥善保存;

4.工作人员根据情况为转入组织关系的党员分配到指定的基层党组织,并告知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注意事项:

1、转入组织关系的党员应按党员证首页提供的有关信息尽快与所在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取得联系,积极支持、参加支部各项活动,服从支部管理。

2、按时交纳党费,交纳党费时务必带上《流动党员证》,党费标准每月10元。逾期不能超过6个月,因工作原因需到外地可预交当年党费。

3、海淀区委组织部地址:长椿桥东路区政府办公楼,电话;82510223

4、海淀园企业工委地址:西四环北路东冉村招商大厦一层25号窗口,电话 :88498733 2

5、海淀区人才服务中心党委地址:西四环北路73号四季青桥西北角 中关村人才发展中心2层,电话:88499517

68946074

二、组织关系转出

所需材料: 1.本人身份证; 2.《流动党员证》。办理程序:

1.流动党员持以上材料到海淀人才党委开具组织关系介绍信,并提供接收单位党委的详细名称;

2.持海淀人才党委开具的介绍信前往中共海淀园企业工委办理转信手续。

注意事项:人事档案转出海淀人才时,需将党组织关系一并转出。

三、预备党员转正

所需材料:

1.预备党员提交转正申请书和《入党志愿书》(《入党志愿书》保存在档案内的需持存档单位介绍信或存档证到本中心档案部借用)。

2.委托存档单位出具工作表现鉴定; 转正程序:

1.预备党员预备期满一年,本人应提前一个月向所在党支部递交转正申请,由预备考察期间的工作单位出具工作表现鉴定并加盖公章,经支部大会通过后报海淀人才党委;

2.海淀人才党委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有关规定、支部大会决议、本人政治和工作表现进行审核,批准后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四、发展新党员

上一篇:保险续保方案下一篇:支部特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