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养老发展现状

2024-04-11

机构养老发展现状(共6篇)

篇1:机构养老发展现状

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现状

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现状

多年前,国内的相关机构就在进行”医养结合”的实践。通过多年的探索,养老机构基本形成了以下两种医养结合模式:(1)完全“医养结合”医护模式,即由单一机构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包括既有配建医疗机构或卫生室的养老机构,也有具备养老功能、开展老年护理的医疗结构。(2)医疗养老机构联合模式,即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双向转诊机制,由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养老机构提供康复期或稳定期的护理服务的模式。

中国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模式目前还远未完备。即便是名义上开展医养结合的机构也不足养老机构总规模的60%。医养结合的问题主要分为外部环境和养老机构自身因素两个方面。

外部环境对医养结合的制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 养老顶层设计的缺失。主要表现为:

1.政府职能部门的条块分割,形不成政策合力。2.相关政策的权威性不足,利好政策往往流于形式。

3.政府部门受制于财力、观念等等因素,对养老支持力度不够。二 医保结算尚未大范围铺开。主要表现为:

1.医保的顶层设计就是围绕医院展开的,对养老院缺乏支持力度。2.对套保行为的担心加重了了社保部门的疑虑。三 医疗机构机构参与医养结合的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

1.养老机构赚的这点辛苦钱,根本无法引起优质医疗机构的兴趣。

2.医疗机构参与医养结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于老人及家属之间的种种纠纷,医院缺乏参与动力。四 对医养结合的各种制约因素太多。

1.很多地方对养老机构的医疗资源作出种种限制,不得对外行医,不得设床位等等。2.养老机构药品往往进货价格偏高。3.医保报销条件苛刻。

养老机构的内部环境对医养结合的制约也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养老机构对医养结合的规律和认识不足。

国内的养老机构往往认为医养结合就是想在机构内请医生坐堂,看病开药。把养老机构的医养鸡和跟医院看病混为一坛。造成盈利模式不清,亏损严重。二 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严重缺乏,水平低下。

三 标准的医养结合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很多养老机构无力负担。四 养老机构太小,形不成开展医养结合的基本规模。

篇2:机构养老发展现状

3月22日,北京郊区一家民办养老院内,一名老人坐在走廊的长椅上。

3月25日,大兴一家老年公寓内,一位腿脚不好的老人在走廊里行走。

北京养老之【一床难求】

不久前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一份提案称,中国正经历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进程。

2011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的养老床位315万张,床位数占老人总数比例仅为1.77%。在北京,城区养老院“一床难求”现象凸显。北京市老龄委负责人坦言“解决养老问题迫在眉睫”。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不断完善“9064”养老服务模式(到2020年,90%的老年人通过社会化服务在家庭养老,6%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在社区托老,4%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养老服务格局。

据北京市民政局数据,截至2011年年底,养老机构总数为401家,其中公办215家,民办186家,每百名老人拥有的床位数为2.9张。

2011年北京市政协调研数据,北京369家养老机构中,只有100

多家内设医务室,比

例不足三分之一。

2012年2月初,北京市发改委发布通知,4月1日,北京市社会福利机构将享受和居民相同优惠的水电气价格。北京市政协社法委的调研报告显示,尽管此前各个层面出台了包括税收、水电、燃气等多个面向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但在实际执行中因涉及多部门利益,除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落实得比较好以外,水、电、燃气等方面未能落实。

国家正在考虑出台政策向养老地产倾斜

近日,一位知情人士在谈到养老地产对于相关规范的需求时透露,国家正在考虑出台相关养老条例,组织专家讨论。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表示,法制和标准建设与老年地产发展密切相关,有市场就要有服务,有服务就要有标准,政府需要研究出台设施标准、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这样老年地产市场管理才能规范。这种标准需要政府组织、企业参与共同制定。收费标准可以分成几等,可以根据开发、服务和配套的水平进行划分,给消费者选择。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指出,政府相关的尝试已展开,对比老龄事业“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也可知,国家养老方针从“以机构养老为补充”变为“以机构养老为支撑”,更强调了机构养老的重要性。

土地供应成北京养老院扩容瓶颈

北京市规委主任黄艳20 日表示,北京已规划机构养老点500 多处来解决越来越多的老人养老问题,她同时坦言,土地供应是最大的障碍。黄艳透露,目前全市有360 家注册的养老机构,但大部分以福利为主,北京已规划500 家养老机构,其中,中心城将占一半,其他新城、乡镇占一半,平均每个区县布局达到30 余个。从规划的角度看,中心城区没有合适的地点,政策力度不够导致社会投资介入有点难。

篇3:辽宁养老机构发展现状分析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两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文主要是通过一些学术期刊等资料来收集养老机构的类型、特点等相关资料, 并对其他学者对于机构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了归纳和分析。同时,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2、社会调查法。

为了对辽宁的养老机构现状进行深入了解, 笔者通过对沈阳两所有代表性的养老机构进行问卷调查, 并对养老院的领导及该养老院的老人进行了深入的访谈。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和养老院存在的问题, 通过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来进一步提出合理化意见。

(二) 数据来源与调查内容

1、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沈阳两所养老院, A养老院为民营性质, 共有300张床位, 床位基本全部入住。其中, 病、残、困老人居多, 需要介助和介护的老人占50%以上。90岁以上老人有30多名。收费标准为500~1, 000元左右。B养老院为公办民营性质, 共有1, 146张床位, 现已入住600人, 以房间计算, 入住率达到80%。收费标准为1, 800~3, 500左右。调查问卷采用非概论抽样中的偶遇抽样方法, A养老院随机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00份。B养老院随机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84份。

2、调查方法与内容。

A养老院因为高龄老人及病残等老人居多, 所以通过专业调查员读取问卷内容, 老人回答调查员代填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B养老院的老人学历一般较高, 要求自行填写, 把问卷发放到老人手中, 填写后集中收回的方式收集资料。

问卷的主要内容有21项, 主要涉及到入院老人对该养老院的医疗、饮食、护理、环境、娱乐、健身等方面满意度的调查。调查结果用spss.21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 辽宁养老机构类型及基本情况。

目前, 主要的养老机构有老年社会福利院、养老院、老年公寓、敬老院、护理院等。其中, 护理院专门接收需要护理和半自理的老人, 敬老院主要供养“三无”、“五保户”老人以及残疾人和社会寄养老人, 老年公寓一般接收自理老人。

民政部2015年第2季度数据显示, 辽宁2015年第2季度为老年人与残疾人提供服务机构数为1, 583个, 床位数为229, 547个。2014年末辽宁城乡养老服务机构1, 679个, 提供收养服务床位21.5万张, 收养各类人员11.8万人。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 2014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851.1万人, 占19.38%。其床位数远远不能满足未来老年人养老的需求。同时, 中国养老服务网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的信息显示, 目前辽宁已在辽宁养老服务网登记的养老机构1, 403家, 其中, 公办养老机构为844家, 民营养老机构为559家。床位数为500张以上的有36家, 床位数为50张以内的为943家。由此可以看出, 目前公办养老机构多于民营机构, 并且养老机构主要是以中小型为主, 大型养老机构较少。

(二) 入住养老院老人的主要特点

1、性别分布情况。

两所养老院共收回有效问卷284份, 养老院男性有123人, 占总调查人数的43.3%, 女性为161人, 占总调查人数的56.7%。由于女性的平均寿命多于男性, 所以养老院入住女性比例较大。

2、年龄分布情况。

284名入院老人中, 55岁以下入住养老院的只有1人, 56~65岁有9人占总人数的3.2%, 66~75岁老人有37人, 占总人数的13.0%, 75岁以上的为237人, 占总人数的83.5%。通过数据可以看出, 入住养老院的以高龄老人为主, 只有少部分低龄老年人由于身体原因和其他原因不得已入住养老院。

3、老人子女情况。

通过spss做频数分析发现, 284名入院老人中, 只有7人是无子女, 占2.5%。有子女的老人有277人, 占总人数的97.5%。并且子女大多数在1周到3周之内来看望老人的居多, 其中不来看望的有15人, 占总人数的5.3%;1周之内来看望的有92人, 占总人数的32.4%;2~3周来看望的有81人, 占总人数的28.5%;1~2个月的有47人, 占总人数的16.5%;2个月以上的44人, 占总人数的15.5%, 有5人未做回答。

4、入住时间。

通过调查发现, 入住养老院1年以上的较多, 1年以下的只有48人, 占总人数的16.9%;1~3年的有116人, 占总人数的40.8%;4~5年的有52人, 占18.3%;6年以上的有66人, 占23.2%。通过数据分析, 大多数老年人入住养老院养老的时间比较长, 有的甚至在养老院居住10年以上。

5、人际关系。

大多数老年人喜欢集体生活, 能够跟院内的老人和睦相处没, 对于入院老人与院内其他老人的关系看, 有156人能够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占总人数的55.3%, 人际关系好的有86人, 一般的有40人, 人际关系不好的为1人, 其中1人没做回答。

6、入住原因。

大多数老年人因为身体不好, 家人无法照顾才到养老院居住, 但也有因为其他原因入住养老院。由于身体不好需要照顾的有70人, 认为缺少家庭陪伴的有36人, 为了减轻子女负担的有112人, 家庭因养老出现矛盾的有10人, 养老院环境好的有41人, 因为养老院条件比家里好的有85人。从数据中分析, 老人目前大多数还是从子女角度考虑才来养老院, 为了减轻儿女负担的占大多数, 其次是因为养老院比家里条件好和身体不好需要照顾才入住养老院, 也有部分家庭因为养老发生矛盾才来养老院, 同时有一小部分养老人是因为没有自己的住房才到养老院来安度晚年。

(三) 老年人需求情况

1、生活照料需求。

通过调查发现, 入住养老院的老人身体健康, 可以自理的有117人, 占总人数的41.2%;有慢性疾病, 但生活可以简单自理的有132人, 占总人数的46.5%;得过重大疾病, 需要康复保健的25人, 占总人数的8.8%;卧床不起, 生活无法自理的有9人, 占总人数的3.2%;其中有1人没做回答。由于卧床不起需要护理的老人很难配合做调查问卷, 所以本次调查中主要以身体健康及能简单自理的老人为主。通过与院领导的深入访谈发现, A养老院需要介助和介护的老人占入院总人数的50%以上, B养老院需要介助和介护的老人占入院总人数的30%以上。

养老院服务人员为老年人做健康护理的频率1~2天一次的为44人, 3~5天一次的有14人, 1个星期一次的有35人, 无健康护理的有83人, 其他的有108人。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 身体有慢性疾病或者有重大疾病需要护理频率比较高, 大概一两天就需要一次护理。

2、日间服务。

从养老院为老人提供日间服务的项目上看, 主要有钟点工、日间照料、休闲娱乐、健身、保健、知识讲座等。其中, 对日间照料的需求最多, 达68人次, 其次为钟点工和休闲娱乐。

3、住宿及饮食需求。

大多数对于自己选择的养老院住宿条件比较满意, 很满意的有98人, 满意的有114人, 比较满意的有62人, 累计百分比为96.4%。满意率较高。

对于养老院内膳食情况, 有35人很满意, 71人满意, 96人比较满意, 累计百分比为71.1%, 满意率不是很高, 有待于提高。

4、医疗保健需求。

医疗需求是老年人最主要的一项需求, 大多数养老院的医疗保健设施都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通过两所档次不同, 性质不同的养老院进行分析, 对于医疗保健很满意的为31人, 满意的为84人, 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累计为92人, 累计百分比为32.4%。对于医疗设施满意的人群大部分为身体比较健康, 对于医疗保健需求不大, 但对于有慢性疾病及需要护理的老年人来说, 养老院的医疗卫生状况都不太满意。医院缺乏急救设施、没有专用急救车, 也没有专门的医院。

5、精神慰藉需求

(1) 聊天的需求。入院老人除了生活照顾和医疗照顾外, 对精神慰藉的需求也很大, 通过调查数据显示, 养老院服务人员除了日常照料外, 认为经常与老人聊天的达77人, 占总人数的27.1%, 偶尔聊天的100人, 占总人数的35.2%。通过与老人的深入交谈, 老人需要与人聊天, 但老人提到, 服务人员太忙, 很少有时间与自己聊天, 老人希望能够经常有志愿者或者社工来与老人交流。

(2) 对娱乐的需求。养老院的老人对于养老院提供的娱乐设施基本满意的占多数, 只有部分人不满意。比较满意以上的人数为267人, 占总人数的94%, 满意率较高。只有部分老人提出应该增加一些室内活动的场所和增加一些重要报纸书刊的要求。

(3) 对环境的需求。本次调查主要从养老院内的环境和周边环境来进行调查。养老院的老人对于院内的环境基本满意, 比较满意以上的人数为274人, 占总人数的96.5%。这说明目前大多数养老院对内部环境的建设较为合理。对于周边环境很满意的有103人, 占总人数的36.3%, 满意的有85人, 占总人数的29.9%, 比较满意的为73人, 占总人数的25.7%, 不满意的有16人, 非常不满意的有7人, 合计占总人数的8.1%。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养老院周围有一条臭水沟和汽车噪音过大。

(四) 择院因素

1、选择养老院的原因。

关于老年人选择养老院的因素主要从环境、价格、服务人员服务周到、生活设施好、距离家比较近等因素来分析。从调查结果看, 因为环境因素选择养老院的较多, 有186人认为环境因素比较重要;其次, 为价格因素, 有91人选择价格公道是选择这家养老院的主要因素;再次, 为服务人员服务周到程度、生活设施较好和离家比较近等因素。从老年人选择因素中可以看出, 老年人首先看重的是环境因素, 认为好的环境对于身心健康较为有利, 有利于养老。

2、养老院需要改进方面。

通过调查数据来看, 老人认为目前居住的养老院需要进一步健全服务设施的有71人, 认为需要提高服务人员职业技能和素质的有135人, 认为需要增加服务项目的有78人, 其中大多数人急切要求增加医院、医疗设施、抢救设施、急救车及公交线路等。有的老人要求能够开设老年大学。同时对养老院内应该设立但没有设立的老年服务设施来看, 老年人对康复室需求有39人, 心理咨询室需求有37人、影音室需求有31人、棋牌室需求有32人, 图书馆需求有21人, 网络服务区需求有41人, 室外活动场所需求有29人。从数据中可以看出, 随着网络的发展, 老年人对于网络服务的需求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也是今后养老院需要改进的重要依据。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284名老人的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进行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一) 增设医养结合型养老院。

通过调查数据和访谈内容显示, 大多数养老院的医疗设备跟不上院内老年人的需求, 并且大多数老年人都患有慢性疾病或者重疾需要护理。养老院缺少急救设施和急救专用车, 大多数养老院离市中心较远, 当发生危机情况时, 很难进行急救。所以, 医养结合型养老院是今后养老院发展的一个趋势。

(二) 提高养老院护理员水平及待遇。

大多数养老院的护理员年龄偏高, 专业技能低, 没有进行过专业培训。同时, 护理员工作辛苦, 但工资收入较低, A养老院护理员的工资为800~1, 500元, B养老院的护理员工资大概为1, 800~2, 500元, 大多数年轻人很难坚持, 流动性强。

(三) 增加服务项目

1、开设心理咨询室。

通过调查发现, 大多数老年人需要心理咨询, 疏导情绪。不仅院内老年人需要心理咨询服务, 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护理员及管理人员同样需要定期的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来疏导不良情绪, 通过访谈发现, 心理咨询对于护理员的流失有很重要的效果, 通过定期的心理咨询服务, 护理员能更加耐心、细心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更加有爱心和责任心。

2、增设其他服务项目。

由于女性的平均寿命长于男性, 所以入住养老院的女性多于男性, 养老院的服务项目可以多增设一些服务女性老年人的项目。同时, 增设棋牌社、影音室、网络服务等项目, 不断丰富养老院老人的精神文化活动。

(四) 鼓励社工及志愿者积极参与机构养老。

现在许多养老机构为了提升服务品质都纷纷引入社工以及专业服务方法, 但社工进入养老机构开展服务, 现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社会工作在我国大陆发展较晚, 起步慢, 管理机构对于社会工作的专业认知不高。导致社工进入养老机构也从事非本职的工作。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工作比较忙, 需要社工或志愿者参与机构养老的养老服务活动, 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精神慰藉和临终关怀等服务。

入住养老院的老人75岁以上的居多, 主要是为了减轻对子女的负担才入住养老院, 老年人在选择养老院时主要考虑养老院周边环境和院内环境。老年人认为一个好的养老院附近应该配有医院、通往市内的公交、有适合老年人购物的场所、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基本生活设施等。

参考文献

[1]刘文红等.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主管人员现状分析.中国民康医学, 2004.2.

[2]赵国荣, 张丽, 李林.保定市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科技经济市场, 2015.2.

篇4:机构养老发展现状

关键词:离退休工作;养老模式;社会机构养老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009-02

一、关注养老事业的必要性

2011年5月5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961.2萬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24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2.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70.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7%。联合国关于人口老龄化的两种判定标准为,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人到达7%,则可以判定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由此可见,北京市已经被列为人口老龄化的地区。作为世界性的大都市,要把北京建设成全国首善之区,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单单针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如何真正使每位老人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是摆在各级政府部门面前的重要任务,是一件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大事情,它直接关乎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民众幸福指数的提升。清华大学目前有离退休人员6000多人,学校设有专门的离退休管理工作处,各院系也相应配有工作人员,为离退休人员提供各种服务。文章作者从事高校院系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与离退休人员接触,比较清楚地了解离退休人员生活状况。为了掌握翔实数据,文章作者对北京市的“公办公营”、“民办民营”、“公办民营”三种经营形式的社会养老机构进行专门调研,从而更深入了解北京市社会养老院的现状与社会对养老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居住于社会养老机构人群的共性与现状

通过调研发现,当今居住于社会养老机构的老人呈现以下特点。

1.年龄结构偏大,70岁以下的较少,大多在70岁以上,个别有90多岁的老人,年龄越大选择的护理级别越高,花费越大。

2.行动不便的老人居多,多数老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老年疾病,他们及时就近就医看病的要求非常突出。

3.老年公寓都有一定数量的外地人入住;他们或者为投奔子女而子女又无暇照顾的外地老人,或者为崇慕北京高端养老院的品质而选择异地养老模式的老年人。

4.养老院养老的费用普遍较高,住高端老年公寓的费用属于相对富裕的人群,他们一般自己能够用本人的积蓄负担养老院的各项费用,其他居住在相对低端老年公寓的老人养老费由子女或亲属支付;无论哪种方式,对个人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薄的支出。

5.居住养老院的老人以及家属普遍对老年公寓的条件表示满意。饮食科学,荤素搭配合理,日常生活可以得到细心专业照料,居住环境相对安静,个别高端老年公寓属于类似五星级度假酒店的环境。

6.比较遗憾的是,居住在养老院的老人常常出现孤独感,在夜深人静之时,思念亲朋之情常常袭扰心头。由于每年每天接触的人员范围单一,他们的思想常常滞后于社会,对新生事物接受程度较慢。

三、不同类型的社会养老机构的优点与缺点

在调研过程中,文章作者发现不同经营模式的养老机构呈现不同特点,各具优点与缺点。

1.公办公营养老院。呈现出“一床难求”的特点,优点是公办公营的养老机构往往具有天然优势,同时属于政府财政支持,收费相对合理公正,缺点是政府需要参与到后期的维护和运营中去,如此造成政府投入过重,还有一点,就是养老院地理位置的分布不均,有的养老院条件较好,但距离市区较远,交通不便,有的养老院地处市区,但因用地紧张导致规模较小,硬件设施也相对匮乏,已无法满足如今老人们的日常需求。

2.民办民营养老院。形成高端、低端两种层次的两级分化,要么收费每月花费5000元~6000元,享受高品质生活,要么收费每月不足2000元,维持简单的日常养老需要。无论哪种规模,民办民营性质的养老院,床位资源相对宽松,比较容易入住。但是,民办民营养老机构除了屈指可数的少数高端养老机构外,规模往往较小,设施往往比较陈旧。这种现象主要缘于场地问题,“民办”的最大门槛在于土地和房屋限制。根据政策规定,养老院建设不同于地产项目,采取的是类似租赁的经营模式,养老院建成以后不能当房子卖。受此制约,民办民营养老机构主要通过租赁房屋建立养老院。然而,根据我国相关规定,租赁合同最长只有20年,因此养老机构大多不愿更新设施。

3.公办民营养老院。政府出资兴建后选择企业经营,省去了养老院的建设费用和土地费用,成本费用自然降低不少,同时加上企业管理的优点,它所提供的服务相应更加完善。这种经营模式值得提倡和发展,我们认为这将是我国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重要举措,也符合国际社会福利服务的主流趋势。

四、对当前社会养老模式的思考

1.家庭养老为基础。养儿防老是千年古训,赡养老人是法律规定的道德与义务,而我国在《老年人权保障法》等多部法律中,也都肯定了家庭养老的法律地位,明确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的赡养义务”。家庭中的年轻成员赡养年老成员,在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上对年长者进行关心与照顾。这种以血缘和亲情为基础的养老方式,是任何方式都无法替代的,尤其在老年人最需要的精神、情感生活中,它的作用甚显突出重要,这更加符合中国传统文化。

2.社区养老为依托。在我国城市中,老年人所居住的街道和生活小区,基本上成立了服务社区居民的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村也陆续出现了类似的社区服务行业。这些服务组织采取有偿服务方式,如社区食堂、社区医院、老年活动中心、保姆、钟点工等形式,基本可以满足老年人在物质经济上供养需要、生活照料和护理需要和精神支持等。

3.社会机构为支撑。所谓社会机构指的是,国家民政部门出资建设的老年社会福利院、关荣院等以及集体或者个人出资建设的民营养老院等。这些机构可以把需要照顾的老年人集中在一起生活,提供优雅的生活环境、合理的膳食、周到的医护服务和多种文化娱乐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不同需求级别的照料服务。

4.虚拟养老为拓展。管理部门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建立养老服务热线、养老服务求助系统,当老年人有需求时,可以通过网络或者电话联系信息服务中心,中心按照老人的要求,派服务企业员工位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由管理部门对其提供服务进行监督。把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方式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拓展,建立起一个没有围墙的社会养老院。

5.自我服务为补充。上述四种养老方式尽管可以很好地实现养老问题,但是有没有一种可以让老年人自主选择性更强的养老方式呢?那就是实现老年人的自我管理,所谓“自我管理”就是管理部门创造条件,比如适当经费支持,宏观政策导向等方式,充分利用老年人群体自身优势,发挥其积极性,实现退休人员的互帮互助。

自我管理模式可以充分调动退休人员积极性,发挥其余热。这种方式具有自主性强的特点,老年人可以自取所需。从管理部门角度考虑,不但可以节省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更便于老年人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是对常规养老方式的一种有益补充,是一种新的尝试。

老年人之间的自我管理方式是保证“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重要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种形式:(1)老有所学。以原工作单位老年人为范畴,开展退休养老阶段的学习和提高工作。这种形式可以主要集中在理论学习和学习社会新事物方面。主要组织者由退休人员担任,这样便于结合退休人员的思想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学习互动,使得退休人员在学习中得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2)老有所为。以现居住老年人地为范畴,开展生活上互帮互助工作。比如社区义务劳动、关注关心孤寡老人、空巢家庭等,这方面的工作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以年轻者、身体健康者主动帮助年老者和体弱者的形式表现。在政府管理部门的组织下,可以“志愿者”形式或者以“义工”方式开展工作。这种老年人自我服务的养老方式是弘扬团结友爱社会正气的必要形式。(3)老有所乐。以老年人兴趣爱好为平台,开展精神上的追求,培养共同的情操,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兴趣小组可以打破居住地等因素限制,本着个人爱好、志同道合的原则来组建,如音乐、书画、健身等文体兴趣小组,制定大家共同认可的兴趣小组管理规则,使得每位成员在其中都能得到快乐和愉悦。老龄事业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又是一项综合的、多元化的社会福利公益事业。但是必须看到,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国民经济的发展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完全依赖政府投入来发展老龄产业,显然是不符合我国的国情的。居家养老、社区依托、机构支撑、虚拟养老以及自我管理模式,这几种模式之间互相补充,各选所需,实现我国老龄人事业中的多层次管理模式,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篇5:哈尔滨市民办养老机构现状

——我市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为全面掌握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状况,了解政府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我市养老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7月份,我们对全市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进行了专题调研。本次调研采取了区、县(市)老龄办调查员入户普查和市老龄办调查员重点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民办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社区老年人及有关部门单位进行了调查走访。

一、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基本情况

1、行业规模情况

全市目前有实际运营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以下简称机构)362家(连锁机构分别计算),其中个人兴办的346家,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兴办的16家,合计床位9753张,入住老人5866人,入住率60.1%。最小的机构7张床位,最大的机构160张床位。30张床位以下的有268家,占总数的74.0%;31至60张床位的有70家,占总数的19.3%;61张床位以上的有24家,占总数的6.7%。全市最大的机构“工大集团老年公寓”,有160张床位,入住135人。全市最大的连锁机构“春华德善老年公寓”共三处,分布在三个区,有294张床位,入住235人。

全市机构共拥有或使用(主要指房产资产,含租用房产资产)固定资产2.3亿元(原值),经营用房总使用面积约13万平方米,50%的机构平均每床位使用面积不足10平方米。230家经营用房 属自有房产,其它均为租用。

调查问卷显示,2007年全市机构营业总收入为4575万元,有51个单位盈利,232个单位持平或微利,79个单位亏损。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入住率较低,经营收费也较低。社会上缺乏供求双方信息中介平台,业主又无力做广告宣传,往往是老人找不到合适机构,机构找不到想入住的老人。经营年头长一些通过入住老人相互间的介绍,入住率相对高一些,新办的入住率普遍较低。业主之间存在互相拉客,竞相压价,刻意降低收费标准,致使机构之间形成恶性竞争现象,损害机构利益,影响整个行业发展。每年都有新开业的,也有因亏损歇业的。

2、登记情况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已经办理或部分办理了《安全消防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社会福利机构设臵证书》和《民办非企业登记》的机构有145户,其床位4843张,登记率为40%。登记率低的主要原因:①处于试营业阶段;②不清楚应到哪些部门、按照什么程序办理手续;③为省钱省事不办理;④50%左右不符合现在卫生防疫、公安消防和民政部门的有关要求,私自开业运营;⑤没有部门要求必须办理登记。

3、入住老年人情况

入住的老年人高龄的较多,最大的老年人102岁,平均年龄在76岁左右。生活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及临终期的约占65%。女性占55%左右。普通收入和低收入的居多。81%的机构兼收自 理、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老年人,有11%的只收住健康能自理的,有8%的以收住完全不能自理及临终期的为主。

4、工作人员情况

全市的机构共有工作人员1707人,平均每个单位4.72人。包括管理员、卫生员、医护、护工和厨师。工作人员与入住老年人的比例是1:3.43,与床位数的比例是1:5.71,符合行业有关要求。业主一般都从事管理和服务工作,多为女性“4050”人员。20%左右单位为夫妻店,没有雇工。雇工以女性下岗职工和农民工为主。有20%左右雇工是业主的家人或亲属。卫生员的工资一般在600元/月左右,护工每月在800元/月左右,个别专门收住完全不能自理的单位护工工资高一些,每月在千元左右。管理人员和护工基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业务培训,多是边干边学。业主对行业规范了解不多,多是自己摸索或学习借鉴其它同行经验。由于护工等从业人员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时间较长、工资待遇不高,招聘较难。

5、设施设备情况

我市绝大多数机构是小型的,家庭式的占主体,具有独立房舍的只有24家。机构经营场所多数设在小区住宅的单元房里,一般在一楼,或一套,或两三套,有的相互连通。一般设有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四人间。还有多人间,主要入住完全不能自理老人,便于照料。家具简单,多为公共卫生间和公共浴室,有少数机构安臵了呼叫铃、健身器、监控设备等。绝大多数机构 都有活动室场所,供老人们玩玩牌、看电视及用餐等使用。工大集团老年公寓、春华德善老年公寓等大型老年公寓硬件条件较好,与政府办养老服务机构差距不大。

6、管理服务情况

90%以上的机构与入住老年人家属签有入住协议,并能与老年人家属保持经常性联系。机构主要向老年人提供照料、护理、餐饮、住宿等服务。对自理程度不同类型的老年人,机构提供相应的照料和护理服务。在餐饮上,大多数采取包餐制。80%左右的机构为老人提供洗浴服务,90%左右为老人提供理发服务,95%左右为老人提供洗衣服务。有些还与附近的医疗单位建立了医疗合作关系,有一半左右的机构定期为老年人进行简单的体检。还有一些机构为老年人举办文娱活动。有十几家具有医疗资质的机构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大多数老年人对机构的吃、住、照料、护理、慰藉等各项服务表示满意。

7、收费情况

我市民办养老机构收费标准差距不大,普遍较低,主要按照老年人的生活自理程度差异进行不同标准的收费。一般是:自理老年人400—600元/月,半自理600—800元/月,完全不能自理和临终期800—1000元/月。市辖县(市)的机构收费标准较市辖区的低一些。

8、政策落实情况

市政府出台的《加强老年服务设施建设促进老年服务业发展 的优惠政策的通知》(哈政发[2001]12号)和《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哈政办发[2006]10号)两个文件,给予民办养老机构一些扶持政策。调查显示,所有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均享受到免税的优惠待遇,零税负。享受水、电、燃气、供暖优惠政策的有216家,部分享受到的有89家。完全没有享受到的有57家,占15.7%。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行业指导和监管缺位

目前我市没有养老服务业行业协会,政府在民办养老服务业行业指导和监管方面缺位。机构普遍反映,政府部门对其过问指导较少,很多单位不知道如何办手续,不清楚国家行业规范怎样要求,对政府的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和精神了解不多,运营中遇到的一些具体困难、问题很少得到有关部门的帮助。一些政府部门在机构建设、登记、运营及享受政策的一些具体问题上,往往按照本部门本系统制定的政策、制度来约束要求机构,缺乏按照国家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精神和要求把机构视为社会福利事业,以大力扶持的积极态度对待机构的发展。业主反映平时很少有人过问其经营状况、有什么困难、需要政府解决些什么,对于没有登记或违规经营的无人问津,处于自由发展状态,业主和入住老年人双方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2、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市政府出台的《加强老年服务设施建设促进老年服务业发展 的优惠政策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各项优惠政策均有原则性规定,但缺少可操作性的措施和办法,致使政策不能完全落实到位,挫伤了业主的积极性,有的享受了有的没享受到,形成了新的不公平竞争。没有享受到的原因主要是:①业主不知道有优惠政策;②水、电、气等有关部门的基层单位不知道有优惠政策或不落实优惠政策;③缺少可操作性措施致使政策得不到落实。

3、资金投入不足,服务功能单一,存在安全隐患 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普遍资金投入较少,经济效益不高,用于改善条件(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有限,因此一些单位服务功能单一,设施简陋;房间小,床位放臵过多,活动空间小;娱乐、健身设施和场所少;医疗服务不配套,看病、打针不方便。大多数家庭式机构除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吃住服务外,基本提供不了其它服务。一些单位存在安全防火隐患,达不到消防要求的标准,令人担忧。一些单位厨房的条件达不到卫生防疫部门要求的标准,也存在交叉传染病菌的隐患。总体来看服务质量和服务功能、设施参差不齐,标准化、专业化水平不高,与政府办养老机构相比有很大差距,还存在许多需要整改的问题。

三、对策建议

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已在我市全面启动,努力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老龄事业发展的重点。调查显示8%的老人有 入住机构的愿望,养老服务业具有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市场潜力,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现阶段,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受到老年人收入水平、资金投入、扶持政策落实、指导与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发展速度和水平还不够快、不够高。解决好这些问题,推动我市养老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抓好政策落实

市政府出台的《加强老年服务设施建设促进老年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各项优惠政策十分明确,应进一步抓好落实。在城区,税收、用水、用电、燃气、供暖等减免政策落实的较好,但在民办机构发展城市整体规划、土地供给、建设配套费减免、申请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医疗机构执业资质、融资贷款等方面,还需要强化政策的力度,让民办养老机构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现在还有一些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按照商服价格缴纳水、电、燃气、供暖的费用,地方政府要尽快协调解决。区、县(市)政府可以按照市政府的两个文件精神和要求,制定本地区的细化政策,结合实际,更多地出台一些支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

2、加强服务指导

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逐渐实现为老服务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各级劳动培训部门要从促进就业、再就业和支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角度,加大对养老 机构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特别是加强专业护工的岗位技能培训工作。政府有关部门和媒体要宣传民办养老机构的福利性、非营利性,营造全社会支持社会化养老事业的浓厚氛围。民政、老龄部门和街道(乡镇)、社区要经常深入到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中,帮助其协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按照国家《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和《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指导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合法经营、依规操作、有序发展。社区卫生机构要给予民办养老机构卫生服务支持,对于大多数不具备开设附带医疗机构的单位社区卫生机构要与其建立起医疗合作关系,负责入住老年人的医疗诊治工作。

3、加大政府对民办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

目前,我市多数民办养老机构投资回报率较低,影响着他们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着社会资源按市场机制向社会养老事业流动。社会福利社会化,不是政府“放下包袱”,将养老事业推向市场,而应当加大政府对老年福利事业的投入,社会化福利资源体系要靠政府财政与民间资源的结合。政府要逐步把国办与民办放在同等的地位上,在政府财政的支持下建立社会化福利体系并使其良好运行,政府财政应在预算中形成一定比例,将民办养老机构一并纳入。应学习借鉴外地经验,走“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的道路,尽快制定出台“民办公助”的政策措施,对民办机构在建设上和运营中,政府财政给予直接资金上的补贴支持。

4、加强登记管理 我市民办养老服务机构70%设立在社区,规模较小,设施相对简单,未办理登记手续的比例较大,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行业监管和登记管理,在登记或年检中发现的违规经营和无照经营应强制整顿或停业。有关部门应尽快按照国家提出的“要遵循就近、小型、方便的原则,增加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社会养老设施的建设。”的精神,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对未登记的单位审核验收,对基本符合要求的应予以办理登记,对不符合要求的应尽快叫停。从调查中我们看到,大多数民办的小型单位,立足社区,接近群众,方便家属探视,收费低廉,是受老年人、特别是普通和低收入老年人欢迎的,是目前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主体,也是符合我市目前老年人养老需求实际的,政策上应予以保护。

5、建立行业协会组织

目前我市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十分迫切需要一个与同行业交流的平台。建议市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尽快建立全市的养老机构行业协会组织,大的区、县(市)可建立分会组织。同行业会员之间通过行业协会这个交流平台,沟通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以期达到养老机构之间的自律互助、相互促进、相互监督、有序竞争、共同发展的目的。同时发挥政府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示范作用,定期组织民办机构人员到政府办养老服务机构学习、观摩、培训,使政府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示范指导作用发挥的更好,带动全市的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

篇6:机构养老发展现状

摘要:目的:通过对托老机构内照护人员的素养调查,了解养老机构照护人员职业素养现状,为城市养老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的形式对沿海某一经济发达的中型城市100多个托老机构中的275位照护人员进行调查,以获取照护人员素养等方面的相关信息。采用访谈的方式探求照护人员的工作原因和对照护工作的态度。结果:调查发现,从事老人照护职业的主体为女性,大部分是未经培训的非专业老年照护人员,总体素养偏低。选择该职业的原因个体差别很大,照护内容比较简单,但普遍认为该职业有现实实用价值。结论:托老机构中照护人员的社会地位及素养亟需提高,需要对他们进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以及使照护人员的专业梯度显现出来。

关键词:托老机构;照护人员;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D57 文献标识码:B

1.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目前全国老年人口已达1.3亿,80岁以上老人每年以5%速度递增递[1],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有专家预测[2],到205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将由2000年的0.87亿发展到3.23亿,65岁以上老年人比例将由2000年的7.00%上升到2050年的23.07%。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到托老机构养老将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国内照护人员的素养现状与老人的需求相矛盾,提高照护人员的素养及技能已经成为提高中国养老体系水平的迫切需求。本文综合探讨了托老机构中照护人员的素养及技能现状以及老人的需求,为完善中国养老体系提出可行性建议。

2.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2010年7月至9月从沿海某一经济发达的中型城市中的100多所托老机构中按地区随机抽取14所,14所托老机构共有老人1887位、照护人员275位,共有67位照护人员自愿接受调查和访谈,其中男性照护人员7位,女性照护人员60位。

2.2研究方法

2.2?1调查问卷。首先设计问卷--《托老机构照护人员情况调查》,42个问题经专家讨论后确定为39个问题,分为人口学资料、文化素质、照护技能、照护培训四个角度。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00多所养老机构进行抽样,样本包含14所不同的托老机构,这些托老机构括大型公立托老机构2所,小型私立托老机构4所,小型公立托老机构3所,大型私立托老机构5所。调查员均为经过培训的护理本科生。问卷有效回收率100%。

2.2?2质性研究。根据质性研究的方法,采用访谈的方式询问照护人员的工作原因和对照护工作的看法,在征得同意后记录,8名调查员分别分析记录资料,然后汇总分析结果。

2.3 数据处理

应用SPSS进行统计。

3.结果

3.1问卷调查。

人口学资料显示:托老机构内从事照护职业的主体是女性,几乎占调查总体的90%,且年龄偏大,平均年龄为45±7岁。照护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大约占调查总体的85%,其中有近45%的照护人员的文化水平是小学以下。大部分的照护人员都是由其他行业改行过来的,其中超过40%的照护人员以前的职业背景是农民,超过80%的照护人员的工资在每月1500元以下,其中近44%的照护人员的工资每月低于1000元。

照护技能自评分:我们从照护人员所从事的日常活动照护、心理照护、饮食照护三个方面共设计了9个条目(每个条目按10分计算,共计90分,0~54为差,55~63 中等,64~72为良73~81良好,82~90 为优秀);结果显示:托老机构内照护人员的自评得分中,自评为优秀者低于2%,自评为良好者约为9%,自评为良者约为6%,自评为中等者约为14%,自评为差者近70%。大部分照护人员感觉缺乏老人照护的专业技能及知识。

照护培训:虽然大部分的照护人员表示曾经接受过老人照护方面的培训,但是时间都很短,只有一到两周,有的只有几天,有的甚至没有接受过培训,仅仅由老员工带着工作两天就直接上岗。单次培训率比例:17%,多次培训率比例:56%,但每次的培训时间少于3天。工作后,约40%的照护人员没有接受进一步的培训,但有超过60%的照护人员表示自己需要接受进一步的培训。照护培训效果:非常有效为44%,一定效果为42%。照护培训方式照护人员更倾向于讲授和情景模拟,希望频率为一年一次。

3.2质性研究

照护人员的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普遍很高。李女士表述:“照顾老人是一种神圣的职业,能够培养对老人的爱心和耐心。”在与老人相处的同时,不仅掌握了照护老人的技能,而且懂得怎样与老人相处,使家庭更加和睦。

照护人员从事该职业的原因差别较大,很大一部分照护人员的回答是“为了养家糊口”。“我没有办法,小孩在城里要读书啊。”; “我没有文化,只能做这个。”。照护人员主要来自于外地农村,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自身又没有学历,其他工作不容易获得,选择在养老院照护老人也是无奈的选择。有少部分照护人员表示是为了来献爱心的,“老人在家里没有人照顾,很可怜的,我们都会老的。”。

照护内容简单化,工作负担重,不被社会和家庭所认可。“主要就是照顾老人吃饭,洗澡和上厕所。”。“我不敢告诉家里是做这个的。”。

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托老机构内的照护人员只是照顾老人基本的日常起居,对老人心理方面的照护比较薄弱,缺乏健康教育的意识,尤其是老人健身锻炼指导及饮食营养方面。“从早忙到晚,没有空的时间。”。“我要看几个人,又不是看一个。”。“我又不懂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工作量比较大,平均每位照护人员要负责大约6位行动不便甚至瘫痪的老人,对于能够自己行走及进食的老人,照护人员基本没有时间顾及其心理感受。

照护人员在敬业方面,以爱心和耐心为核心素质。“照护老人耐心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爱心是首要的,没有爱心,有本事也是没有用的。”。“我们的老板对我们讲的也是爱心和耐心。”。

4.讨论

4.1中国养老体系现状。

由于今后的家庭发展趋势多数为独身子女家庭,一般情况下2个孩子赡养4个老年人,这给正处在事业发展期的子女们来说带来了不小的家庭和社会压力[3],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在托老机构内进行养老。但是调查发现,照护人员的素养及技能普遍偏低。在日常工作中,照护人员的分工不明确,繁琐且无统一的规章要求。照护人员平均年龄偏高,社会地位及文化水平很低,工资待遇与其他行业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照护人员缺乏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照护人员中的专业梯度没有体现。

综合看来,该沿海某一经济发达的中型城市的养老体系基本还停留在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的层面上,因此托老机构内照护人员的技能及水平需要根本且全面的提高,养老机构中需要初级、中级、高级照护人员的合理配备。根据照护的工作性质,照护人员的年龄结构有待进一步的改善,以满足照护的需求。

参考文献

上一篇:形容一定会成功的名言警句下一篇:《江西省河道采砂管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