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学科发展趋势

2024-05-27

电子政务学科发展趋势(精选6篇)

篇1:电子政务学科发展趋势

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

序号:220 学号:10201210240 姓名:邵亚男

班级:土木工程专升本10② 【摘要】

土木工程是人类历史上年代最久远的“技术科学”,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到了21世纪,各个领域为土木工程的前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现代土木工程不断地为人类社会创造崭新的物质环境,成为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个学期土木工程概论课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土木工程涵盖的广泛,体味了前人取得的成就,也领悟了作为一名未来土木类从业者的重大责任。我们不能沉浸于现已取得的辉煌成就,止步不前,还应当与时俱进,去挖掘,去发现,去思考,去想象,去创新。结合土木工程的历史,结合我国的国情和世界形势,谈一谈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

作为一种系统的产业活动,土木工程的实质是生产的过程,是一种技术过程土木工程也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在地上、地下、水中的各种工程设施,也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

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学科,土木工程有其重要的属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技术经济与艺术统一性。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土木工程至今已经演变成为大型综合性的学科,并已经出许多分支,如:建筑工程,铁路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特种工程结构,给水排水工程,港口工程,水利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土木工程共有六个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和道路桥梁工程。

土木工程有将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并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本文将对此论述。

一、土木工程发展现状

现今的土木工程,正日益同它的使用功能或生产工艺紧密结合。

公共和住宅建筑物要求的建筑、结构、给水排水、采暖、通风、供燃气、供电等现代技术设备日益结合成为整体。

工业建筑物则要求恒温、恒湿、防微振、防腐蚀、防辐射、防火、防爆、防磁、防尘、防高(低)温、耐高(低)湿,并向大跨度、超重型、灵活空间方向发展。另外,高层建筑大量兴起,地下工程高速发展,城市高架公路、立交桥大量出现,并逐步实现交通运输高速化、水利工程大型化。

中国的土木工程建设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直没有停过,且发展很快,尤其在近年来,发展极为迅猛,几乎整个中国成了一个大的建设工地。新的高楼大厦、展览中心、铁路、公路、桥梁、港口航道及大型水利工程在祖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大力研究、开发和应用。发展之快,数量之巨,令世界各国惊叹不已。

高层建筑不仅越建越多,越建越高,而且其结构体系及布置形式也日趋多样化。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筒体结构等体系、巨型结构、转换层结构、悬挑结构及高层大跨框架结构等体系是目前常见的结构体系。大跨建筑、大空间建筑日益增多,多为混凝土结构和空间钢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公路、铁路运输事业突飞猛进,高等级公路里程快速增长。桥梁工程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伴随着桥梁类型的不断翻新,主跨跨度一再突破;而斜拉桥的复兴更是桥梁工程的另一个辉煌。杨浦大桥、南浦大桥、芜湖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等大跨桥梁的建成都标志着我国的大跨结构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城市的数量、规模和人口数量都有了飞速的发展。这就要求更多的建筑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二.土木工程发展趋势

1建筑空间的扩展

地球上可以居住、生活和耕种的土地和资源是有限的,而人口增长的速度是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许多城市不同程度上出现了用地紧张、生存空间拥挤、交通堵塞、基础设施落后、生态失衡和环境恶化等问题,被称之为“城市病”,给人类居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此,人类为了争取生存,土木工程的未来至少有以下五个发展方向:

⑴向高空延伸

作为城市发展的产物之一,高层建筑物不仅在数量上越来越多,而且在高度上也越来越高,与地面高空发展相对应。现在人工建筑物最高的为646m的波兰Gabin227kHz长波台钢塔,由15根钢纤绳锚拉。日本拟在东京建造800.7m高的千年塔,它在距海约1.25英里的大海中,将工作、休闲、娱乐、商业、购物等融于一体的抗震竖向城市中,居民可达5万人。中国拟在上海附近的1.6公里宽,200m深的人工岛上建造一栋高1250m的仿生大厦,居民可达10万。印度也提出将投资50亿建造超级摩天大楼,其地上共202层,高达710m。

⑵向地下发展

地下空间的开发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原因在于目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不需要支付或支付很少土地费用。城市地下空间是一个十分巨大而丰富的空间资源,如果得到合理开发,其节省土地资源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另外工程实践也表明地下空间开发在一些大城市条件已基本成熟,而且是现代城市开发的必然趋势。1991年在东京召开的城市地下空间国际学术会议通过了《东方宣言》,提出了“21世纪是人类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建造地下建筑将有效改善城市拥挤、节能和减少噪声污染等优点。

⑶向海洋拓宽

为节约使用陆地,围垦、拓岸工程和建造人工岛都可以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为将来大的近海城市建造人工岛积累了科技经验和准备力量。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迪拜的七星大酒店也建在海上,洪都拉斯将建海上城市型游船,该船将长804.5m,宽228.6m,有28层楼高,船上设有小型喷气式飞机的跑道、医院、旅馆、超市、饭店、理发店和娱乐场等。

⑷向沙漠进军

全世界约有1/3陆地为沙漠,每年约有600万公顷的耕地被侵蚀,这将影响上亿人口的生活。世界未来学会对下世纪初世界十大工程设想之一是将西亚和非洲的沙漠改造成绿洲。在缺乏地下水的沙漠地区,国际上正在研究开发使用沙漠地区太阳能淡化海水的可行方案,该方案一旦实施,将会启动近海沙漠地区大规模的建设工程。

⑸向太空迈进

早在1984年,美籍华裔林铜柱博士就提出了一大胆设想,即在月球上利用它上面的岩石生产水泥并预制混凝土构件来组装太空试验站,这也表明土木工程的活动场所在不久的将来可能超出地球的范围。由于近代天文学宇航事业的飞速发展和人类登月的成功实现,人们发现月球上拥有大量的钛铁矿,在800℃高温下,钛铁矿与氢化物便合成铁、钛、氧和水气,由此可以制造出人类生存必需的氧和水。预计21世纪50年代以后,空间工业化、空间商业化、空间旅游、外层空间人类化等可能会得到较大的发展。

2超大型工程的修建

随着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施工方法的出现,人类将有可能从事更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建设,从事土木工程的人们将为改造世界做出新的贡献,取得新的突破。西班牙与摩洛哥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割断了欧洲和非洲大陆的交通,至今人们已经提出了多种联络线方案。如全长30km,最大主跨为2000m的吊桥方案;全线长14km,最大主跨为5000m的吊桥方案;也有的提出采用最大主跨为5000m的海中浮游式桥梁方案等。对马海峡的地下隧道工程、白令海峡的填筑等也是世界上酝酿中的超大型工程。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不仅修建大量的体育场馆,也为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城市建设带来了机遇。

3高性能材料的发展

钢材将朝着高强、具有良好的塑性、韧性和可焊性方向发展。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已经把屈服点为700N/mm2以上的钢材列入了规范;如何合理利用高强度钢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高性能混凝土及其他复合材料也将向着轻质、高强、良好的韧性和工作性方面发展。高轻质材料的出现,比如比钢质量更轻但是性能却更好的铝合金的使用以及镁合金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使用等,为现代土木工程建设的新趋势提供了材料基础。具体体现,就是超高建筑和超大型工程的修建。如对马海峡的地下隧道工程、白令海峡的填筑等也是世界上酝酿中的超大型工程。

4计算机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普及和结构计算理论日益完善,计算结果将更能反映世纪情况,从而更能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并保证结构的安全。人们将会设计出更为优化的方案进行土木工程建设,以缩短工期、提高经济效益。由计算机技术和力学的结合产生的新的计算理论和计算手段和新材料的结合。计算理论和计算手段的进步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为结构形式的革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5环境工程

目前又因资源开发、民用建筑、市政工程建设、风沙侵蚀等人为或自然界的影响,大量耕地被破坏,人均占有土地逐年减少。因此,环境问题特别是气候变异的影响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土木工程与环境工程融为一体。城市综合症、海水上升、水污染、沙漠化等问题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又无一不与土木工程有关。较大工程建成后对环境的影响乃至建设过程中的振动、噪声等都将成为土木工程师必须考虑的问题。所以,集约化发展和和谐发展将是土木工程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

6新管理技术和运营方式的采用

建筑业的工业化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正确理解建筑产品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尽量实现标准化生产。要建立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科学管理体制,采用专业化、联合化、区域化的施工组织形式。同时还要不断推进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

7结构形式

计算理论和计算手段的进步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为结构形式的革新提供了有利条件。空间结构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不同受力形式的结构融为一体,结构形式将更趋于合理和安全。

8新能源和能源多极化

能源问题是当前世界各国极为关注的问题,寻找新的替代能源和能源多极化的要求是21世纪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也对土木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以上是我对土木工程建设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可以看出土木工程建设在未来的实践中,将会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葛晓红,油新华.知识经济时代下土木工程之进展.三明职业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2]吕志涛.新世纪的土木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江苏建筑.2003年增刊(总第92期)

[3]方从严,梁有峰,吴庆.土木工程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综述.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3卷第2期,2005年4月

[4]段树金主编.土木工程概论.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5]刘西拉,袁马四,宋二祥.关于我国工程建设技术发展的战略思考.土木工程学报.第38卷第12期,2005年12月

[6]孙世国.21世纪土木工程发展趋势刍议.北方工业大学学报.第14卷第3期,2002年9月

《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

序号:220

学号:10201210240

姓名:邵亚男

班级:土木工程专升本10②

篇2:电子政务学科发展趋势

机械工程学科是研究机械系统和产品的性能、设计及制造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科学,包括机械学和制造科学两大领域。

机械学是研究机械结构和系统性能及其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包括制造过程及机械系统所涉及的机构学、传动学、动力学、强度学、摩擦学、设计学、仿生机械学、微纳机械学及界面机械学等。

制造科学是研究制造过程及其系统的科学。它涵盖产品设计、成形制造(铸造成形、塑性成形、连接成形、模具制造、表面工程等)、加工制造(超精密加工、高效加工、非传统加工、复杂曲面加工、测量及仪器、装备设计及制造、表面功能结构制造、微纳制造、仿生和生物制造)和制造系统运作管理等科学。

机械工程研究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不竭源泉。推动我国制造业自主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先进制造技术,而有的领域已经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了一席之地。在摩擦学领域:温诗铸、雒建斌等发现在动力润滑和边界润滑之间存在一个过渡区,提出了薄膜润滑的概念、发明了纳米薄膜测量技术、建立了薄膜润滑的物理和理论模型。薄膜润滑研究架起了动力润滑和边界润滑之间的桥梁,被国际上著名专家GRANICK等评价为“是对润滑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机器人机构学领域:黄真、高峰等以螺旋理论、李群、集合论等为数学工具,提出少自由度并联机构综合的普适性方法和通用自由度计算公式,主螺旋解析识别模型,一阶和二阶运动影响系数模型,以及性能与构件尺度空间模型。利用上述理论综合出数十种新机构,开发出多维力传感器、微操作机器人、地震模拟器,并为锻造操作机、伺服压力机、电铲等装备的自主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机械传动学科领域:陈学东在高速超精密运动控制研究中,率先发现并阐明了气浮轴承气旋现象产生的机理,提出了气浮气膜的支撑刚度和阻尼的计算和控制方法,提出的驱动系统分析控制软件已经用于我国大规模集成电路光刻机驱动系统的研制中。在机械工程科学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瞩目的创新及进展,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机械工程科学总体上还处于落后状态。

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基本上是立足于国内本土市场的行业,它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额至今也只有15%左右,这和其产品的产量与销量已是世界第一的地位形成极大的反差和讽刺,其原因是:我国工程机械产品的技术创新和盈利模式与国外优质产品仍有较大差距,我国产品的全球配套能力低、它在全球市场上的布局仍无优势,前几年我国工程机械产品高速增长只是数量上的增长,并无质量上的明显攀升,这种质量中下等的大批产品是不受国际市场欢迎的,更难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虽然我国工程机械产品规模已经很大,但在国际市场上依然缺乏话语权和竞争力,因为我国工程机械产品的中低端产品多,较适合国内外的中低端市场;从产品规模上来讲,我国工程机械产品有一定的宽度,但从国际市场竞争力来讲,则需要产品的高度,即产品的优质,响亮的品牌、过硬的创新技术。概括地说,我国工程机械产品是有宽度而无高度的产品。工程机械行业是一个多品种的行业,很多企业都处于不同的生存发展阶段,而都要面对不同市场的需求和各种不同层次的用户群体,更要认真考虑它们的购买能力来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才有生存发展的机会。而在工程机械产品背后,还隐藏着许多我们不能忽视的细节和我们尚未发现的隐患,以及绝处逢生的商机,所以在当前工程机械市场低迷时,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做一番研究,冷静地思考,找出市场复苏的方法。如何提升我国工程机械产品和市场的竞争力,特别是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拥有优质的产品是企业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我国工程机械产品要走向国际市场,一定先要做到产品技术全球化,配套技术、配套硬件和维修技术的全球化、管理全球化、质量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市场全球化、人才全球化,只有以上几项都实现了或部分实现了,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才有实力和信心走出行业发展的低迷期。同时要走向国际市场一定要改变出口模式、转向海外建厂、建基地、建代销网络、海外收购、海外投资和海外建立产品研发中心等,这样我们行业出口渠道多了、营销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灵活多变了,我们行业走向国际市场就会柳暗花明、前程似锦了。

机械工程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与其他产业相互支撑而推动生态建设和经济增长,总趋势就是:基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础上的数字网络化、高效精确化、智能集成化及制造极端化。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为此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工业4.0”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主要包括两大主题和三个设想,两大主题是:“智慧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三个设想是:“产品”,集成有动态数字存储器、感知和通信能力,承载在其整个供应链和生命周期中所需的各种必需信息;“设施”,由整个生产价值链所集成,可实现自组织;“管理”,能够根据当前的状况灵活决定生产过程。

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未来我国将要重点发展的制造科技主要有以下5个领域:

(1)摩擦学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起有了长足发展,其基本经验是与纳米、生物、计算机以及与工程问题的交叉结合,发展了纳米摩擦学、生物摩擦学、表面减阻及亚纳米抛光技术等。今后的发展是进一步向学科面更宽的交叉方向——界面机械与制造科学、纳米制造摩擦学和纳米生物摩擦学方向发展。此外,中国摩擦学领域的青年学者应当进一步加强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争取在国际学术界占有更重要的位置。

(2)机械动力学研究中,非线性动力学、复杂机电系统动力学分析和故障监测等领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复杂系统及多场耦合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建模和故障预示监控依然是个国际性难题,大型复杂机电系统动力学设计仿真、微纳系统动力学分析及设计是我国学术界面临的重要前沿课题。

(3)空天及深海装备制造科技。未来飞机将进一步向大型、快速、轻型、舒适性、安全性方向发展;用于国防的各种飞行器,将向超快、精确、轻微及智能监控方向发展。高速、精确、智能化微型飞行器技术;微小制导技术;超低温、超真空、无重力极端条件下的装备设计与制造科学技术、智能作业机器人、超大型射电望远镜、适于高压腐蚀环境作业的深海装备的设计与制造技术等将得到大的发展。

(4)信息制造科技。未来20年内,量子、纳米或商业基因计算机将问世;网络光通讯技术,卫星通讯技术,都是网络的虚拟制造技术,非硅、量子、纳米、基因计算机芯片及其后封装科学技术将有大的发展;产品信息化和数字化:将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 “嵌入”产品,网络化这些产品的数字化和智 能化制造中都出现了虚拟化、网络化与智能化。

(5)新能源装备制造技术。由于一次能源将逐步枯竭,核能、深海能源、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的研发和使用将大大促进该领域制造技术的发展。核能工艺及装备、深海能源探测及采掘工艺及装备、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装备制造、基于新能源的经济型汽车发动机及车辆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将得到更大重视和关注。

篇3:浅析中国林学学科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国,林学,林业工程

1 林学学科的战略地位

森林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随着气候变暖、土地沙化、湿地缩减、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物种灭绝等, 全球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由于历史原因、人口众多和资源依赖型经济的高速增长, 我国森林稀少和上述生态问题愈加凸显;我国已成为全球二氧化碳的第二排放大国, 生态负荷愈加沉重, 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鉴于历史上因人类对森林破坏而导致国家衰亡、文明转移的例证并不罕见的事实, 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紧迫任务。

2 林学学科的发展现状

林学基础研究为林学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抗逆分子基础、生物学基础科学问题与森林功能之间的关系、树木生长与木材形成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优质林木培育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并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森林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规律及其网络化, 森林植被对区域和农业生态环境的调控机理, 基于CFERN长期连续观测研究基础数据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森林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动态研究, 以及自然保护区、森林健康评价及其生态调控, 森林与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明显进展。

3 林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林学学科的发展是多元化的, 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多时空 (发育和进化) 的整体研究格局渐趋形成,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同步、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增强, 以及先进性与普及性结合等发展趋势更加明显。

3.1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

林学, 本质上是一门应用科学, 但基础理论研究是保障其持续发展与进步的原动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推进了我国林学学科的发展。

3.2 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

林学的研究涉及不同尺度的多个领域, 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成为林学发展的趋势之一。这是因为, 随着全国经济快速而持续的发展,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国, 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占全世界排放总量的20%, 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所承担的义务更加沉重;干旱、盐碱、水土流失、风沙侵袭和病虫害等多种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肆虐, 生态安全形势严峻;我国商品木材的需求量猛增, 预计“十二五”期间将达到3.5亿m3, 供应缺口将达到1.5亿m3。林学学科迫切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对森林和木材需求等一系列问题。

3.3 林学学科与相关学科交叉与渗透

学科的交叉与渗透, 包括林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渗透, 以及林学中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 已经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常态。特别是生物学科、信息学科与林学的渗透, 已经对林学发展显现出巨大的推动作用。

4 林学学科发展的支撑与保障

建立健全学科发展支撑保障制度与体系, 为弘扬科学精神, 增强创新意识创造环境条件。

4.1 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支撑机制

设立长期稳定的支撑体系, 以适应林学发展长周期的特点。对基础研究的支持重点逐步过渡到大型开放共享装备平台的建设、维持与运行;加大对稳定优秀团队与稳定研究方向的支持。加强学科科学研究创新平台建设, 健全研究单位间的实验室联合和开放机制, 跟踪国际实验室建设步伐, 加强野外科学研究基地的建设和森林经营技术定点观测站建设。

4.2 加强林业教育, 培养学科队伍

拓宽林业教育范围, 更新与整合教学内容, 使林学学生更加面向实际、面向生产、面向世界, 更加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林区, 加强实践环节训练和培育, 使学生学到对全球环境改善有益的知识, 立足培养有大环境意识的专业人才。通过现代化教育, 实行引进与培养相结合, 造就一支适合现代林业建设的一流学术和技术队伍。

4.3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篇4:电子政务学科发展趋势

〔关键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电子学与信息系统;熵值法;研究热点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4-0068-04

Focal Points and Trend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System

——Entropy Analysis of General Projects by NSFCHe Jing1 Hui Wenjing2 Ma Huzhao3

(1.Colleg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Automation,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Tianjin 300222,China;

2.Department of Electronical Engineering,Hebei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College,Cangzhou 061001,China;

3.Tianjin Science of Science Institute,Tianjin 300011,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general projects supported by NSFC in kinds of fields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system from 2000 to 2007,the research used entropy method to analyze these data,get research focus in this field,and gave a prediction of development in various fields within next several years.

〔Key words〕NSFC;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system;entropy method;focal points

电子学与信息系统是一个内容非常广泛的学科,它包含信息采集与信号处理、通信系统理论、电路技术、电磁波理论及应用等多方面内容[1]。随着人类对信息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信息的多样性与实时性对电子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学科的飞速发展加速了通信、广播电视、雷达等领域的信息数字化进程。

我国电子学与信息系统学科的发展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密不可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属于自由申请,没有指令性计划,因此基本上是按照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和科研人员的兴趣进行自由选题申请。其资助的面上项目从宏观上反映了电子学与信息系统学科研究的轨迹、现状及发展趋势。因此,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可以了解该学科的研究发展动态,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水平。

基于这种考虑,本文对近年来(2000-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电子与信息系统学科资助的面上项目进行动态分析,系统地剖析近年来资助项目情况,重点对资助项目的研究热点加以分析,以期为科研人员在研究选题方面提供导向,为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并遴选优先资助领域提供决策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根据信息科学部新版的学科代码划分,本研究将电子学与信息系统学科划分为信息理论与信息系统、通信理论与系统、信号理论与信号处理、信息处理方法与技术、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波、物理电子学、生物电子学与生物信息处理、敏感电子学与传感器、本学科其它类共10个研究领域[2]。研究主要以2000-2007年电子学与信息系统学科资助的面上项目为数据源,分别分析这10个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通过分析找到该学科的研究热点,供大家参考。

1.2 研究方法

“研究热点”反映着某一时间段内学术界对于一些特定问题或领域的关注程度[3],资助项目数量和金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主要研究领域和非主要研究领域,而受资助项目数量和金额的增长则反映出各领域的发展速度,因此,本研究选取项目数量、项目数增量(某一领域本年项目数与上年项目数差值)、项目数增长率(增量与上年项目数之比)、项目金额、金额增量(本年项目金额与上年金额差值)、金额增长率(增量与上年项目金额之比)和平均金额(平均每个项目受资助金额)7个指标进行分析、综合以期找到电子学与信息系统学科的研究热点。

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它根据各项指标值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4]。由熵值法求得的评价结果可以从客观上反应评价对象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上的状态,而现有的统计数据又满足熵值法需要完整数据样本的要求[5]。因此,采用熵值法来确定电子学与信息系统学科的研究热点是科学的。熵值法计算研究热点的具体步骤如下:

(1)数据的标准化:选用极差变换法实现数据的标准化。设X为m个年份、n个指标的样本矩阵,有X=(xij)m×n,对初始数据做标准化处理,令

yij=xij-minixijmaxixij-minixij,(1im,1jn)

其中,maxxij、minxij分别是第j个指标下各样本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计算得到的yij∈[0,1],而计算信息熵时需要取对数,因此作为底数指标值应为某大于1的值,因此做出以下调整,令

zij=yij×40+60

得到标准化矩阵:Z=(zij)m×n。

(2)计算指标j下第i年所占比重:pij=zij∑mi=1zij(1im,1jn)

(3)求指标j的信息熵:ej=-k•∑mi=1pij ln pij(1jn)。其中k值与样本数m有关,本研究中为70则k=1/ln70≈0.2534

(4)计算第j个指标的差异系数:对于指标j,其值的差异越大,对方案评价的作用越大,熵值越小,反之,差异越小,对方案评价的作用越小,熵值就越大。因此,定义差异系数为:gj=1-ej(1jn)。

(5)确定指标权重:指标j的权重为wj=gj∑nj=1gj(1jn)

(6)计算各年、各领域的评价值:fi=∑nj=1zij×wj,对各年同一领域的评价值求均值,即得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值。

2009年4月第29卷第4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Apr.,2009Vol.29 No.42009年4月第29卷第4期我国电子学与信息系统学科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Apr.,2009Vol.29 No.42 电子学与信息系统研究热点分析

2.1 项目资助总体情况

信息科学部重视对电子学与信息系统学科领域前沿性与基础性研究的资助,鼓励与我国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创新性较强的理论及工程技术研究。2000-2007年项目资助的总体情况如表1所示。表1 电子学与信息系统项目资助总体情况

年 度项目数量(个)总金额(万元)平均金额(万元)2000831 41217.0120011242 09716.9120021533 10320.2820031362 78420.4720041693 70821.9420052284 96421.7720062275 43823.9620072386 09625.61

统计得到,2000-2007年累计资助项目1 358项,资助总金额近3亿元,年资助金额基本呈递增趋势,2007年的资助金额是2000年的4.3倍,资助强度则由2000年的平均每项17.01万到2007年的25.61万,增长了5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国家大力增加基金的投入,为电子学与信息系统学科的发展及研究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

表2列出了2000-2007年电子学与信息系统各分支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数量和项目经费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近几年获得大力资助的领域是“信息理论与信息系统”及“通信理论与系统”,而“生物电子学与生物信息处理”及“敏感电子学与传感器”两个领域则未获资助。由于各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不同,其学科平均资助强度略有差别,从18.5万元到22万元不等。信息理论与信息系统、电路与系统分支学科获得的平均资助强度较大。表2 各分支领域资助情况

分支领域项目数项目金额平均金额信息理论与信息系统4139 41721.71通信理论与系统4599 93420.90信号理论与信号处理5198518.52信息处理方法与技术1543 48521.57电路与系统1222 72622.05电磁场与波1422 99820.67物理电子学510721.4生物电子学与生物信息处理000敏感电子学与传感器000其它1225621.33

2.2 研究热点分析结果

使用上文介绍的熵值法求得各指标的权重wj如表3所示:表3 各指标权重

权重权重项目数量0.22809金额增量0.062948项目数增量 0.05275金额增长率 0.065865项目数增长率0.061326平均金额0.327868项目金额0.201154

根据计算出的权重,将样本值做加权平均,得到各年、各领域的评价值,对同一领域的值取平均得到该分支领域的研究热点值。具体数值及各年评价值排序如表4所示:

表4 电子学与信息系统各分支领域研究热点值评价结果

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总排序研究热点值信息理论与信息系统2122122285.4012通信理论与系统1211211186.0523信号理论与信号处理7758666773.7391信息处理方法与技术4634533378.3988电路与系统5443475477.3245电磁场与波3575344577.0604物理电子学88661088867.4742生物电子学与生物信息处理88998810962.7471敏感电子学与传感器8899889962.7471本学科其它类6387757674.3224

从表4中可以看到,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中10个分支领域可分为3个档次:

(1)第一档次为“信息理论与信息系统”和“通信理论与系统”。这2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值均在80以上,各年排序也在前两名。对“金额增长率”和“项目数增长率”2项指标的单独评价显示,在全部10个分支中“信息理论与信息系统”排名第2,“通信理论与系统”排名第5,说明这2个领域研究不仅获得资助的项目数量多,而且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对这2个领域的平均资助力度也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16万元/项目上升到2007年的26万元/项目。这2个领域都偏重于理论基础研究,“信息理论与信息系统”含信息论与编码、信息系统建模与仿真及认知无线电等分支,“通信理论与系统”主要涉及网络通信、无线通信、多媒体通信等通信系统的理论及相关技术,信息科学部应继续重视我国自主性学术理论创新及发展,鼓励这些先进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让研究成果发挥更大作用。

(2)第二档次包括“信号理论与信号处理”、“信息处理方法与技术”、“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波”、“本学科其它类”5个领域。这几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值均在70~80之间,处于中等水平。

其中“信号理论与信号处理”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总量相对较少,但在“金额增长率”和“项目数增长率”2项指标的评价中名列前茅,在信息化时代对数字信号的处理方法及理论已成为信息科学中不可或缺的分支,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有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基金委应保持对该领域的资助力度,并在一定范围内略作增加。

“信息处理方法与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值为78.4仅次于第一档次的2个领域,该分支被列为“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研究领域,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其中关于图像处理算法的研究更是近年来的热点[6]。表4中数据表明该领域研究热度呈上升趋势。针对这种情况,信息科学部应加大对该分支学科的资助力度。

“电路与系统”作为一个传统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得到了平稳发展。因为进行该领域研究的研究成本较高,所以其平均资助强度是各分支学科中最高的。电路的集成度和复杂度继续按摩尔定律增长,对电路系统的可靠性、抗干扰能力及电路设计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实际应用的需要,这些因素都将继续推动该领域研究的发展。

“电磁场与波”主要涉及电磁场理论、计算电磁学、电波传输、微波元件、电磁兼容等方面问题,国外一直较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电磁波产生、传播及应用的新理论与技术” 已被列为“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研究领域,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有关电磁辐射的研究也日益升温。国家自然基金委应增强对该领域的资助。

(3)第三档次为“物理电子学”、“生物电子学与生物信息处理”、“敏感电子学与传感器”3个领域。这3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值小于70,相关科研较不活跃。

“物理电子学”是近代物理学、电子学、光学、光电子学、量子电子学及相关技术与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主要在电子工程和信息科学技术领域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目前国内多所高校均有该学科硕士点或博士点,并建有重点实验室,但近年来申请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受资助项目较少。部分原因在于该领域属于交叉学科,需要较强的物理基础,并往往研究在强辐照、低信噪比、高通道密度等极端条件下小时间尺度信号的状态,所需科研投入较多。信息科学部应考虑鼓励该领域研究,扩大粒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激光等物理前沿对电子工程和信息科学的概念和方法所产生的影响,并由此形成电子学的新领域和新生长点。

“生物电子学与生物信息处理”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生物学与电子信息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7]。本文的评价体系显示该学科的研究热点值较低,但国际上该领域的发展十分迅速,已介入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用于探究生命过程的本质,揭示重大疾病的机制。我国对该领域的发展也已提起重视,“生物信息处理与生物计算”被列为“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研究领域,相信在国家资金的支持下,该领域的研究将有长足进步。

“敏感电子学与传感器”主要研究各种传感器的传感机理、信息检测及新型敏感元件。在现代工业生产尤其是自动化生产过程中,要用各种传感器来监视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参数,使设备工作在正常状态或最佳状态,并使产品达到最好的质量。可以说,没有众多的优良的传感器,现代化生产也就失去了基础。随着我国的传感器技术的迅速发展并日臻成熟,该领域已不再是研究重点,因此,其研究热点值居于末位。

3 结 语

本研究利用熵值法对我国电子学与信息系统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给出的综合评价结果完全基于评价指标所提供的信息而产生。分析结果显示:

(1)“信息理论与信息系统”和“通信理论与系统”学科作为近年来资助重点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以后几年仍将是研究热点,发展态势良好。

(2)“电路与系统”与“电磁场与波”领域研究热点值在10个领域中处于中等水平,但市场的实际应用需求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这2个领域的发展,因此未来几年被关注度将有所提高。

(3)“生物电子学与生物信息处理”是一个新兴学科,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热点值较低,但国外这方面研究很多且成果丰硕,我国也已将它被列为“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研究领域,可以预见该领域发展的黄金时期即将到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增强对该领域的资助。

(4)“敏感电子学与传感器”领域经过多年发展,已日趋成熟,若无突破,估计短期内不会成为研究热点。

由于分析结果仅是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得到的,未参考科研论文等相关数据,所以不能完全体现该学科的发展趋势。本文采用熵值法分析电子学与信息系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旨在为电子学与信息系统学科的科研人员选择研究方向时提供参考,并在信息科学部确定资助项目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兆田,张志健,熊小芸.2001年度信息科学部电子学与信息系统学科申请项目与资助情况分析[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2,(3):431-432.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代码查询[DB/OL].http:∥www.nsfc.gov.cn/nsfc/cen/daima/daimakxbxx.htm,2008-11-07.

[3]缪园,张伟倩,李媛.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近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非线性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0):115-119.

[4]杨丽华,何雪峰.基于熵值法的贸易可持续发展指数——以浙江省的实证研究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1):22-27.

[5]郭显光.改进的熵值法及其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12):98-102.

[6]张永良,李忠海.图像处理算法的效果评价标准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4):332-335.

篇5:语文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

讲座要点:

一、当前学科教学的改革动态 •

二、当前学科教学的现状透视 •

三、今后学科教学的发展趋势

一、当前学科教学的改革动态 课程改革的背景:

•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 2000年教育部公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3年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一)先进理念得到提升

• 从语文课程改革来说,其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 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清楚地显示了不同于以往改革的鲜明特色。

建国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经历过七次大的改革,但总体上缺乏明确理念。这次课程改革与以往改革的不同之处,就是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二)学科性质广为认同

• 语文学科的性质,一直备受争议:有工具说;有思想说;有人说“语文”是口语和书面语的结合;有人说“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化……争论一直不休。•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 语文学科的性质,一直备受争议:有工具说;有思想说;有人说“语文”是口语和书面语的结合;有人说“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化……争论一直不休。•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

(三)教材建设百花齐放

• 新课程实验以来,人教版教材不再一统天下。就教材而言,那真是“百花齐放”。• 目前,语文教材共有十多个版本,主要有以下几家: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广东版、山东版、人民版等。

(四)教学改革回归理性

• 经过十年的曲折探索与思考,我国语文教育逐步回归理性。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主要表现了: • 1.“坚守语文教学本真”呼声强烈

• 十年来,我国语文教育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广大教师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成绩是显著的,但困惑也是显然的。• 很多教育工作者大声呼吁:去掉语文教学的浮华,坚守语文教学本真。并在全国语文教学研讨会上,确立了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特别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 2.“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大声呐喊

• 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学科知识体系,逐渐形成了以“语文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而所谓“语文知识”,又大多停留于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表态的知识层面。• 新的课程标准则提出“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形式上看,新课程的确淡化了训练,但从它强调“基本训练”和“科学训练”来看,新课程淡化的只是充斥于我们语文教学中的机械训练和重复训练,强调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突出言语实践活动。• 3.“指导学习”成为主流 •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变成自觉的教学行为。如果教学做到适合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就基本体现了以人为本。• 一个可喜的的局面是: • 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 由“教课文”转向“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 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 由“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

• 强调注重读法、学法、写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实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教法创新,这是相当长时间阅读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点。• 4.“对话教学”被热捧。

• 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是三位一体、相互生长的。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满堂灌”已经走向末路,“一言谈”也失去了地位。• 5.“有效教学”广泛流行

• “有效教学”近年来广泛流行并深入人心,成为许多学校教学研究的主题。这是一个好事,说明大家已经在关注质量、关注效率。高效课堂、高效教学已然成为一些学校的旗帜,• 什么是有效教学? • 有效教学发生于个体建构自己的理解,学习者建构和内化新概念、新知识是基于他们当前和过去的知识经验。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 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6.人文精神成为课堂教学中新的追求。

• 以前的教学,注重“传道”,总以正统的标准来要求、约束学生的思维和思想,总是求同舍异。现在的教学,注重对传统的重新审视,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提倡学生“求异”。所以,“一花一世界”成为“时尚”。•

• 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重点是应用语言教学,重在言语技能的培养。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学知识是语法学、修辞学、文艺学的基础知识,但并不必然构成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所以我们应该从言语技能培养的角度,或者说从语用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语文课程的基础知识。

(五)评价方式呈现多元

• 以前的学业评价,往往是“一张试卷”,再加上“平时”表现。

• 现在的学业评价正在走向多元:参与者有教师、学生、家长等;内容有过程评价、阶段评价、终结评价等;方式有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 中小学学业评价制度直接影响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倾向,因而学业评价制度的改革就成了学校最具导向作用的改革,也是能否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成功转变的关键之一。鉴于此,不少学者对中小学学业评价制度的改革进行了探讨,这些探讨对于学业评价制度和评价方式的科学化无疑是非常有益的。但从理论和实际的应用看还存在不少问题。显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进一步完善学业评价制度的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六)研究学习良莠不齐

•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

•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个新鲜的事物。我们看到,现在的研究性学习,良莠不齐。• 一般说来,在城市中学落实的较好,而在县城及农村中学总是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而“割舍”了研究性学习。• 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着深刻的意义:

•(1)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生学习奠定基础。•(2)语文研究性学习,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七)选修课程备受关注

• 新课程以来,关于选修课的开设一直备受争议。起始,教师们都认为选修课是课改的一个亮点,都为此而叫好。当进入选修课以后,才发现选修课离考试还有距离,于是,认识发生转变,觉得选修课好似“鸡肋”。在教学中,也缺少了应有的热情。• 考什么,教什么,于是,选修课遭遇尴尬。随着课改的深入,考试内容的调整,这种现象必将得到改变。

二、当前学科教学的现状透视

• 新课程改革总体上说,成效是显著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出现很多新问题,很多怪现象,主要表现在:

(一)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教

• 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普遍存在着只看到语文本身,而忽视了单元及整册教材的训练体系。例如阅读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殊不知,课文它只不过是个例子而已,它是为完成单元教学目标,学段训练目标而选定的一个“范例”。编者的初衷是通过它的教学完成目标体系的。• 事实上我们简单思考一下就会明白,我们所面临的文章浩如烟海,而我们要学的课文仅是沧海一粟,就学习这几篇课文本身,能有什么益处?只不过是想通过学习这几篇课文在阅历上增加一些知识以外,更重要的还是掌握一些阅读的知识,学会一些阅读的技能。以便日后自己读书、自己学习。这样看来,教教材不是目的,而是载体,是手段。我们不要本末倒置,陷进“只教教材”的泥潭。• 对策: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

(二)是讲堂,而非学堂

“填鸭式”“满堂灌”,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应该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可是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70%的老师仍然热衷于这种教学方式,总之理由堂堂正正:教师讲不到,学生不会,考试怎么办;我们把课堂交给学生,我们的教学任务完不完成怎么办。

• 《走进新课程》一书对此有一段精彩的叙述:学生的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而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对策:由“讲堂”转向“学堂”。

(三)重结果,而非过程与方法

我们的课堂教学偏重结论,轻视过程,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诽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一种扼杀和个性的一种摧残

• 课堂上,我们学生习惯于老师给现成的答案,既不去动脑,他们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会读的字甚至不知道借助课文注释和字典解决,一篇课文学完了,书上居然没有划过一点痕迹,只把课后的问题抄在书上或笔记本上,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 至于读书的方法,我们重视得也不够,如: • 练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 • 学会快速阅读文章的方法

• 对策:由偏重结论转向重视过程和方法

(四)重教化,而非教语文

• 一是把语文讲成政治。如《太阳》一课。教师不是上说明文,而是政治课。• 二是把语文讲成历史。如讲《草船借箭》从“三顾茅庐”讲起,差一点讲到了“三国归晋”了。• 三是作文教学太注重“思想性”了,连评语也劝诫学生“要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将来为……”说了很多,唯独不见对“写法”的指导。• 对策:由教学的随意性转向坚守语文教学的本真

(五)搞题海战术,而非语文训练

• 语文语言文字训练的作用和地位的曾争论不休,反反反复。很多老师深迷茫。• 关于语文知识,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存在两大问题:什么是真正的语文基础知识?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什么? • 关于语文训练,新课程标准只用一句话加以表述:“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以往,我们的语文教学把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能力点,然后围绕这些“点”设计大量的习题,再反复机械地做练习,还美其名曰“熟能生巧”。新课程淡化这种“题海战”的训练,倡导“基本训练”和“科学训练”,预示着今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将一改旧套,形成一种崭新的格局。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而人的语言的发展是人的一切发展的基础,因此毫无疑问,新课程必将把发展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置于中心的地位

• 语文教学贵在创新。然而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使不少学生厌学。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为什么学生越来越不喜欢这门课呢?我认为原因就在于语文教学的程式化、模式化、机械化,缺少特色和创造性。• 对策:从机械训练转向科学训练

(六)滥用媒体,而非教学的需要

• 现代信息技术毕竟是教学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在人类迈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教育界大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兴未艾。公开课、创优课、示范课没有了多媒体似乎就不成课,对教师们的要求中也有一条就是“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们学电脑、用电脑备课、上课蔚然成风,一些教师们甚至热衷到了所有的课都想用上多媒体的程度。现在很多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斥我们眼球的是那些多媒体技术制作出的精美的画面,精彩的动画,老师耗时费力,甚至还要求助于其它教师,有的是在公开课上不让别人说“这课太土了”技术至上主义一时盛行

• 在这一番“热”中,我们觉得有必要对多媒体教学的优劣,作一些冷静的思考。• 要因地制宜,一切的教学手段都是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服务,不是为学美术服务,千万不要喧宾夺主。设计过多的形象画面弱化了语言文字的情感功能 • 对策:由赶时髦转向重实际

(七)凑热闹,而非真学习

•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可我们看到,现在很多课堂特别是公开课,很多教师为了营造课程教学的喧闹,在形式上做足文章:桌椅重新摆放,美其名曰便于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课堂上动辄就来讨论,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也不管有没有必要、效果如何,有的是让别人看到热热闹闹的场面。学生似乎“活”起来了,却显得心浮气躁,所以其中有效的学习能有多少呢? • 课堂教学中假读书、假问题、假讨论、假探究比比皆是,用过多的热闹形式弱化语文学习中的静思过程,违背了课改的初衷。• 课堂上多一点想好再说,少一点问后即答,做到动静相宜,千万不要以动制静。• 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真读书、真思考、真讨论、真学习。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语文学习》上写的这样的一段话:“要造就合格的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下功夫培养他们进行课堂教学为的真本领。千万不能肆意炒作一些漂亮的口号,迷人耳目;也不能醉心于以公开课的表演舞台,谋取若干个奖项桂冠。应去浮躁,去虚夸,静下心来,扎扎实实研究教学,激励第一线的语文教师钟情于语文教育事业,孜孜矻矻(kū),甘为语文教师教育的发展奉献智慧与心血。” • 对策——由注重课堂形式转向注重语文学习内容

三、今后学科教学的发展趋势

•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方针。“育人为本”是核心。“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是两大重点。“改革创新”是改进教学不竭的动力。我们的教育,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将进一步向综合化、学力型、创新式、个性化、实用化和人文性几个方面发展。

(一)更注重课程综合

• 怎样才能做到课程的综合化? • 一是知识之间的综合

• 语文知识主要由三方面内容构成。

• 一是社会的语言、言语规律。过去语文教学上有个“八字宪法”,叫做“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尽管分类不大科学,有些概念交错,但大体包括了语文知识的基本门类。• 二是他人的言语经验。语文教科书中有大量的经典文篇,其自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就是一种知识。• 三是个体的言语规则。培养学生符合言语客观法则的行为方式,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个体在听、说、读、写、思等方面言语行为规则,就必然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知识内容。语文知识那么多,是学不完的,课程必须体现知识之间的综合。• 现在一些专家们比较强调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而把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之类的所谓“陈述性知识”看作“死知识”,不但不重视,甚至排斥,这就造成了语文课程没有知识框架的怪现象。• 二是学科交叉的综合

• 总所周知,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明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这是语文学科的最基本特征,同时,语文作为工具学科,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在终生教育的背景下,语文素养更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如果语文课没有学好,要想学好其它学科,谈何容易,语文科的这种性质与地位,决定了其不能置于其他课程之外而单独存在,而是与其他课程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语文课也离不开历史,要了解人类文化并吸取其精华,必然要了解人类文明史。在语文课程中,地理学科知识的渗透比例不小,在学习文时,教师借助一些挂图,通过地理知识的渗透来促进语文教学,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除了政、史、地学科外,语文教材中还渗透了其它学科的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涉及面十分广泛,其渗透程度都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向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学重视语文基础性和工具性,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读写能力的同时,也应该重视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智力的全面开发、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更注重学力建构

• 学力包括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三个层次。

• 所谓基础性学力就是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打好基础的学力。• 所谓发展性学力就是以观察能力、自学能力等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在未来自己发展自己的能力。• 所谓创造性学力就是学生在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信念基础上,把握问题、解决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意识与能力。

(三)更注重教法创新

•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四)更注重因材施教

• “因材施施教”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我国古代就有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就很了解,他能够说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就是“因材施敦”一词的来源。

(五)更注重知行统一

• 知行观是关于认识论问题。知和行是对人类的认识和实践的概括。• 知,指知识或道德观念;行,指行为、行动。中国哲学史上对知和行的关系曾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唯物主义思想家如荀子、王夫之等认为知离不开行;唯心主义思想家如朱熹等认为知是天赋的,知先行后。

(六)更注重人文素养

篇6:电子政务学科发展趋势

(2)会计信息生成标准(会计准则)的完善与“高质量”。现有会计准则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会计实务,特别是新经济环境下产生的新型交易事项。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和信息使用者要求的变化,原有会计准则也需要不断完善。近几年来,会计准则的“高质量”问题,已经引起国际会计学界及整个经济学界的高度重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国际性的会计准则如何达到“高质量”要求,是会计准则研究与制定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3)会计信息生成环境的优化。包括企业外部环境的优化和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化。前者主要在于强调应形成以企业作为真正市场主体的经济环境,消除对企业的`不正当于预,后者则主要强调企业主体应建立健全适应企业发展的内部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包括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制度。

(4)会计信息人才储备。21世纪是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时代,信息会计是整个数字化网络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未来会计人员,必须通晓会计学和信息经济学并真正具有迎接数字化时代挑战的勇气和能力。

2、微观控制会计学(财务学)

控制学是研究各类系统的调节、控制过程的科学,其以生物体、机器以及各种不同机质系统的通讯和控制为对象,探讨其共同具有的信息交换、反馈调节、自组织、自适应原理和改善系统行为,使系统稳定运行的机制。微观控制会计学是研究与企业资金或资本运行相关的财务活动的组织。调节与控制的学科。微观控制会计学是会计学与控制科学在微观经济层面整合的产物。其特点是,以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结合其他相关信息,控制企业的财务活动,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微观控制会计学研究的内容涉及资金或资本从进入企业到退出企业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的控制问题。微观控制会计学体现着现代会计的本质特征。

上一篇:民法学试题下一篇:用一辈子的时间守着你给的回忆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