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十八大报告:将政改置于发展全局中思考

2024-06-23

专家解读十八大报告:将政改置于发展全局中思考(精选6篇)

篇1:专家解读十八大报告:将政改置于发展全局中思考

解读十八大报告中的三个自信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 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新的历史条件 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进一步用自觉、创新、责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作为神圣使命,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不断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一直坚定不移的道路.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延伸.其中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便来源于此.许多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国经济保持了长期稳定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们的道路自信,来自这条道路是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富裕之路、民族复兴之路.因此,我们亟需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一道路,同样须坚持用马克思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自信源于自觉,自觉铸就自信。十八大报告指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 实际。这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高度自觉。高度自觉铸就高度自信。将高度自觉意识与强烈自信精神统一起来,是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内在要 求。

道路自觉铸就道路自信。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之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只有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才能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从根本上改 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自觉,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 高度自信。

一个政党是否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是一个政党是否成熟、是 否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 重视理论建设,坚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不断总结经验,在创造性地回答实践和时代提出新问 题的过程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在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自信。

自信源于创新,创新引领自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 竭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其形成发展的历程是一个 不断超越既有理论和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新见解、开拓新领域、创造新事物的过程。创新铸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也构成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源泉。

十八大报告提出夺取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包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改 革开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社会和谐等,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 利益和迫切愿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人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一起来,在新形势下最 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的福祉,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正是有了人民的全力支持和真心 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是我们党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 信、制度自信的力量所在。

自信源自人民的信任。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民。90多年 来,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党和人民为之奋斗的 伟大事业,更是人民对党的信任与重托。对人民负责、不负人民重托的高度责任感更加坚定 了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我国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个人行为都无时无刻受到制度的影响.优越的制度是我国长期发展的保障,也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上,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有质的飞跃.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优秀的品格,只有不断地创新,才有足够的动力去发展.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对中国发展的道路中不断探索中,从马克思理论基础中,加以丰富发展,并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党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其也成为解决发展难题中的最有力武器.三个自信所透露出来的信息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党对未来国家之发展始终充满自信,也定将更自信地将国家带领到另一新的高度.

篇2:专家解读十八大报告:将政改置于发展全局中思考

解读十八大报告中的三个自信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进一步用自觉、创新、责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作为神圣使命,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一直坚定不移的道路,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延伸,其中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便来源于此。许多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经济保持了长期稳定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们的道路自信,来自这条道路是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富裕之路、民族复兴之路。因此,我们亟需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一道路,同样须坚持用马克思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自信源于自觉,自觉铸就自信。十八大报告指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这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高度自觉。高度自觉铸就高度自信。将高度自觉意识与强烈自信精神统一起来,是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

道路自觉铸就道路自信。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之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只有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才能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自觉,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自信。

一个政党是否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是一个政党是否成熟、是否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重视理论建设,坚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不断总结经验,在创造性地回答实践和时代提出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自信。

自信源于创新,创新引领自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其形成发展的历程是一个不断超越既有理论和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新见解、开拓新领域、创造新事物的过程。创新铸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也构成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源泉。十八大报告提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包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改革开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社会和谐等,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迫切愿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人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一起来,在新形势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的福祉,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正是有了人民的全力支持和真心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是我们党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力量所在。

自信源自人民的信任。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民。9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党和人民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 更是人民对党的信任与重托.v/不负人民重托的高度责任感更加坚定了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篇3:专家解读十八大报告:将政改置于发展全局中思考

深刻认识和把握优化产业结构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 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突破,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三次产业协同性增强, 需求结构明显改善, 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 区域结构不断优化, 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但是应当看到, 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核心技术缺乏、发展层次偏低,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等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今后一个时期, 必须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优化产业结构是新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

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看, 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 产业竞争异常激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 试图在新的技术平台上提升制造业和发展新兴产业, 继续以核心技术和专业服务牢牢掌控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对我国提升产业层次、发展先进制造业形成巨大压力;新兴市场国家也在加快产业升级, 一些发展中国家利用其低成本优势, 加紧与我国在传统国际市场展开竞争, 我们面临着发达国家抢占战略制高点和发展中国家抢占传统市场的双重压力。从国内看, 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 传统发展模式面临诸多调整。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 劳动力、土地、燃料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 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日趋强化, 对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倒逼机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不到位, 不仅影响短期稳增长促转型目标的实现, 还将严重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优化产业结构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 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 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 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 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改变产品附加值低、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 提升产业整体素质。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促进产业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变。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打造新优势, 增强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优化产业结构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着力点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 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力, 创新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改善服务, 努力向消费者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 引领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扩大消费市场。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优化产业布局, 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依托,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

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这是党中央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结构新调整、产业格局新变化和科技进步新趋势, 科学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新特征, 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对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导向作用。贯彻落实这一要求, 必须把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要任务, 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 逐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无论过去还是将来, 传统产业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是考虑我国新时期工业、农业、服务业都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 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必须增强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自觉性, 特别是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强化需求导向, 努力使产业发展更好适应市场变化。坚持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深化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集成应用, 提高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生产装备、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 提高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把企业技术改造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战略任务, 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企业兼并重组、质量品牌建设等工作力度, 促进全产业链整体升级。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 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先进制造业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我国规划布局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紧密相关。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既是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举措, 也是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加强统筹规划, 调动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推动重大技术突破, 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集中力量突破高端装备、系统软件、关键材料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 着力提升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制造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面向未来发展和全球竞争, 制定产业发展要素指南和技术路线图, 建立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基地, 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 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在优化产业结构中的带动作用。

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涉及领域广、带动就业多、消耗资源少、拉动增长作用强等特点。优化产业结构, 必须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战略重点, 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 在巩固传统业态基础上, 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 不断培育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培育研发设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 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现代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从促进消费升级出发, 不断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特别是要把基于宽带和无线的信息消费作为新一轮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领域, 积极培育发展电子商务、网络文化、数字家庭等新兴消费热点。深化服务领域改革开放, 营造服务业大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构建充满活力、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依托, 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支撑。立足国内保障能源供应, 加快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强化节能优先战略, 全面提高能源开发转化和利用效率,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 统筹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等运输方式发展, 统筹区际、城际、城市、农村交通发展, 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协调, 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便捷、安全、高效的运输服务。

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抓住信息产业持续引导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紧跟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步伐, 把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战略基点, 推动形成继汽车、房地产后的重大投资消费领域。加快电子信息制造业与软件业升级换代和创新发展, 集中突破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关键电子元器件、材料以及基础软件、信息安全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等核心关键技术, 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通信业转型发展, 统筹信息网络整体布局, 加快“宽带中国”建设, 构建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推进三网融合, 重点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终端等领域发展。积极迎接新的工业革命趋势, 推动信息产业和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 加快信息网络技术在经济社会全方位应用, 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做好网络空间战略布局, 加强互联网基础管理, 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健全安全保障体系, 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确保国家经济与信息安全。

推动大中小微企业协调发展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不断释放企业发展活力, 逐步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合理分工、各种所有制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和管理创新, 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 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增强创新活力和吸纳就业能力,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提高“专精特新”和集群发展水平。不断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切实解决面临的主要困难, 完善服务体系, 增强中小企业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落实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营造环境, 完善机制, 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的重大举措

优化产业结构既是现实迫切要求, 更是长期战略任务。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按照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优化产业结构取得突破性进展。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是新时期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客观规律, 也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新思路新举措。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推动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和全面覆盖, 加快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 充分发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融合优势, 带动产业升级, 增强竞争力。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 充分发挥城镇化为工业化创造需求、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供给的作用, 加快推进城镇化, 促进产业集聚、城市布局、人口分布等相互衔接, 以工业化引领提升城镇化水平、以城镇化支撑工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落实以工哺农的方针, 充分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 加强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就业等方面的城乡统筹,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 发挥工业在实体经济中的主体作用, 促进实业兴国、工业强国。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 加强事关实体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研究, 积极完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投资、贸易、土地、环保等政策的协调配合, 狠抓各项政策措施落实, 不断改善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 创造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收益率大致相当的条件, 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向实体经济。全面贯彻落实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 改善实体经济产品和服务消费环境, 加快产品和产业升级, 重点推动利用技术改造优化投资结构, 切实发挥实体经济产品和服务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

大力弘扬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致富的思想, 努力营造各方面关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技创新是提升产业层次和素质的战略支撑。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优化产业结构的核心位置, 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 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发挥创新在优化产业结构中的关键作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 力争在高端装备、信息网络、系统软件、关键材料、基础零部件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大力推进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 加强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加快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和应用示范工程, 加快重大技术成果产业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建设, 提高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切实落实支持企业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 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基本要求。以破解能源资源约束和缓解生态环境压力为出发点, 树立设计开发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的理念, 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加大节能降耗力度, 严格能耗物耗准入门槛, 推广重点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 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行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 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 逐步削减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量, 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 促进污染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并重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 建立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探索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自愿协议、碳交易、排污权交易等新机制新模式, 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定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篇4:专家解读十八大报告:将政改置于发展全局中思考

关键词:政治思想;十八大;企业发展一、解放思想,共谋发展,准确把握精神内涵

我们要深入学习十八大会议的精神,同时还要坚持与公司企业的情况相结合,要做到学以致用。解放思想以及实事求是是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实质。公司企业想要取得的巨大的进步和辉煌的成绩,就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当前我国的公司企业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公司企业正在奋力的向跨所有制、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域的国际性质的公司企业发展。但是一些严重阻碍发展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例如:约束体制不健全的、政策管理体制不科学、公司运行体制不规范等等问题,严重的影响目标的完成和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公司企业第一要从思想政治的层面来解决问题,突破各种陈旧的观念以及思维,并且积极的解决不会解放、害怕解放、错位解放、不愿解放等等的问题,还要不断的提升用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解决问题,并且研究新情况的能力,从思想政治的解放进而促使公司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发展是解决我国现在面临的所有问题的关键。十八大会议提出的要快速的完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加快变化改革经济的发展方式,将国家的经济发展活力以及国家经济的竞争力提升到新的水平。公司企业就必须的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快速转型进行升级。公司企业要不间断的进行资源配置的优化,并且加速调整企业的战略性结构,同时把加快升级作为重中之重,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推进标准化、集约化、精细化的管理,并且还要加强注重公司企业产品的质量,实现公司企业的发展规模由扩张型向质量型进行转变,从粗放式向精细式转变。

以人为本。十八大会议指出,需要自觉把以人为本的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立场,要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党和国家工作的落脚点以及出发点。作为我国发展中的公司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坚持做到公司企业的发展需要依靠职工、公司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职工,公司企业的发展成果要由大家共享。要落实广大员工群众的文化权利、经济基础、政治思想,公司企业要建立机会公平、权利公平、分配公平、分配公平的保障体制;完善以“送温暖”互助保障为主要的员工保障体系,领导关心以及解决员工群众在生活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要倡导企业公司和谐文化,营造团结友爱、互助和谐、积极奋进的公司发展环境。

二、狠抓结合,重在落实,谋划企业长远发展

深入十八大会议精神,推进公司企业长远深化发展。公司企业上下全体员工必须要以十八大会议精神为统领思想,深入研究公司发展的深层次、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等等的问题,同时还要积极的推进体制更新建设、制度优化改革,增强风险评估、统筹协调、战略谋划。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把十八大会议精神的决策部署转化成推动公司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坚持强化工程

十八大会议强调,要全面的推动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全面提升党的科学化水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定要紧紧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纯洁性和先进性的建设,还要着眼公司企业的发展这个关键,推进新型的党组织建设。抓好党建标准化以及管理标准化相结合,把解决公司企业生产中的问题作为党建活动的关键,并且促进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标准。深入开展党的建设活动,为广大企业公司党员的发挥创建平台。第二是积极发展海外党建。要深入总结海外的党建工作的以往经验,不断加强海外的党建工作的探索和深入,建设完善健全的海外项目党建的制度体系,提升企业的形象,为公司企业将来实施“走出去”的伟大战略提供扎实的政治保障以及有力支撑。第三是创建(学习型、务实型、创新型、廉洁型、服务型、)的机关为工作目标,加强机关党建。加强机关的服务、管理、指导、协调、监督职能,积极的提升机关的工作能力、协调能力、参谋能力、约束能力、服务能力,全面提高机关工作服务水平。

(二)共享共建

凝聚大家的力量,才创下伟大的业绩。公司企业一定要加强共享共建共融,凝聚公司企业全体上下的力量、积极的推动上下和谐。同时还要改善员工工作环境,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积极向上、团结友好的的工作氛围;完善公司上下人际关系,营造一个沟通流畅、团结友爱的工作氛围;还要时刻的关注员工的心理情况,营造一个乐观美好的工作氛围。还要完善加强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以及职工董事监事制度等等。还要积极落实协商集体合同制度。一定要注重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以及还要维护干部员工的尊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维护好他们的创造性以及积极性。给予员工生活上的呵护关心、工作上的技术学习提高、政治思想上的可靠保证、文化精神上指引,抓好安全生产、上岗就业、职业健康、社会保障等等切实的关系到员工自身合法利益的事,努力解决员工工作的后顾之忧,尽力增强公司企业的凝聚力。

结束语:

国家现代公司企业应当高举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公司上下各级紧密的团结在一起,按照党的十八大会议的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十八大会议的战略部署融入到公司企业未来的发展当中,用更加扎实的技术,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积极的态度,加快推进公司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路大虎.融合十八大精神和最新执政理念.新形势下党政机关、企业实干精神权威读本[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03.01

[2] 潘慧芳.向新的历史高度迈进:十八大精神[M].人民出版社,2012.12.01.

[3] 刘军.和平发展 合作共赢[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03.01.

篇5:多方视角解读十八大报告

【报告原文】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 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解读:“从四位一体上升到五位一体, 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领域和范围, 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代表认为,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既是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 又是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摘自人民网)

建成小康

【报告原文】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 全面把握机遇, 沉着应对挑战, 赢得主动, 赢得优势, 赢得未来, 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解读:“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 一字之差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 十八大报告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上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过去十年, 中国由世界第六大经济体成长为第二大经济体。这十年,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2%和8.1%, 是新中国历史上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当前, 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摘自人民网)

四化同步

【报告原文】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解读:“坚持四化同步, 必将促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大幅上升, 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促进城镇化质量的提高, 使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更显著。”四川达州市委书记焦伟侠代表说。

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 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到2011年, 全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 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关口, 达到了51.27%。这表明我们已经告别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 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 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 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 相互促进, 既是为工业化创造条件, 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涉及大量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问题, ”焦伟侠代表说。

“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可以提高效率, 也是提高工业经济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但有的地方把信息化理解偏了, 以为信息化就是买设备。”新疆克拉玛依市市长陈新发代表说, “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最重要的是管理, 其次是标准, 第三是数据, 第四是软件, 相对而言, 硬件恰恰是最简单的。”

在未来二三十年里, 我国每年将有1000多万人口转移到城市, 这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和城市集聚效益的提高, 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这个过程中必须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陈新发代表说, “坚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是一项开创性工程, 有利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摘自人民网)

两个翻番

【报告原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

解读:针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代表们认为, 双指标同步提出, 说明我们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 而是下决心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内蒙古阿巴嘎旗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廷·巴特尔代表说:“报告针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提出明确的倍增目标, 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进一步反映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执政理念, 让人倍感温暖。”

(摘自人民网)

美丽中国

【报告原文】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解读:十六大以来, 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十八大报告, 首次提出“美丽中国”、“三个发展”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 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 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浙江省政协代秘书长孙文友代表说, 探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理应成为大家的责任和共识。

篇6:解读十八大报告:新提法的背后

在党的十七大上就被写入党章的“科学发展观” 在11月14日十八大闭幕式上被大会一致同意将其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被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上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写入党章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

每五年召开一次的党代会所形成的报告,因包含了极为重要的执政理念和举措而备受关注,这份数易其稿、字斟句酌的文件中所出现的新词汇、新语句乃至谋篇布局的细微变化皆折射出重要政治信息,并指导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党内的研究者通常称其为“新提法”。“美丽中国”、“五位一体”、“党代表提案制”、“海洋强国”等新提法被写进本次报告,显然预示着中国的发展道路抉择。

“五位一体”布局美丽中国

十八大报告开启了多个第一,例如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单独列章节,对其进行了全面论述,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并列;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等等。

除此之外,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系列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表述也是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的报告,都重点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中首提建设生态文明,而十八大报告的一个鲜明变化即是,提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并且用了足足一个段落来说明制度建设之重要性,这足以说明十八大报告对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视程度。

生态文明作为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

会后,众多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解读这部分内容时纷纷认为,要从源头上、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坎,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就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十七大报告中阐述生态文明仅从节约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政策两个方面来展开。而十八大报告则更进一步,从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生态补偿制度、耕地保护、水资源保护、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税费改革、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到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全部包括在内,显然这些都是针对近年来我国生态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挑战而准备完善或出台的新政。

“要意识到,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背后有体制政策、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认识、自然观方面的原因,比如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普遍存在,自然的价值还不被承认。”杨伟民说。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倪德刚向《小康》记者介绍道,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十七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并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再到十八大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党的理论体系不断繼承创新、科学发展的过程。

“美丽中国”,这个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上的新名词,这个充满无限想象空间的新目标,让大家兴奋不已。《小康》记者注意到,该种“想象”同样反映在资本市场,人们津津乐道于新概念的时候,涉及绿化、生态、低碳的概念股票纷纷涨停。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鸿认为,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应着全国老百姓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权益。“不仅如此,其实报告中还提到了一个‘五位一体’。”施芝鸿同时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也是“五位一体”,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党代表提案制”稳步推进党内民主

继十七大提出实行党代表任期制后,十八大首次提出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提高工人、农民代表比例,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小康》记者注意到,在十八大报告提出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之前,我国其实已经选择了一些省、市、县试行党代会常任制,并普遍实行党代会代表任期制。

“党代会代表提案制”需追溯到4年前。

2008年7月16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暂行条例》规定,党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党代表大会代表可以联名向大会提出属于同级党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提案。提案应当有案由、案据和方案。提出提案的代表可以要求撤回提案。

此后,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党代会提案制度。如浙江省规定,10人以上党代表联名或代表团可以在党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向大会提出属于同级党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提案。党代表提出提案前,应进行深入的调查和论证;党代表联名提出提案,提案发起人应向参加联名的其他党代表分别提供提案文本,经集体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后,签名提出;代表团提出提案,应由代表团会议充分讨论,经代表团过半数应到代表通过,并由代表团团长签署。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27个省(区、市)制定出台了贯彻落实党代会代表任期制暂行条例实施办法;20个省(区、市)、174个市(州)、780个县(市、区)成立了党代会代表联络工作机构。

随着公众对于意见的渠道逐渐拓展,特别是利用科技手段不断地表达诉求,世界各大政党都面临着与党员民众如何有效互动的问题,尤其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危险无疑是脱离群众。

十六大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十七大作出党的各级党代会实行任期制的决定,同时试行常任制,十八大报告又郑重写入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可以发现,作为拥有八千多万党员的大党,党的民主化进程正尝试稳步的推进。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从任期制的完善来看,主要就是要明确党员代表任职期间的责任、职责、肩负的历史使命,要增加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要把当党代表简单地作为一种荣誉,应该真正承担起党代表的责任,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负责任,为人民的利益负责任,只有有了这样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党员代表发挥责任的大小以及影响力要有具体的途径和手段,而提案制正是为党员代表提供这样一种最好的方式。

汪玉凯向《小康》记者介绍,人民群众的诉求、党员的诉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通过提案的形式反映给相关党的决策机构,为党和国家制定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中建献言策,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决策中的失误,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只有通过从任期制到提案制这样一种路径,才能使党内的民主政治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渠道。

当问到关于党代表的提案和各级“两会”的议案、提案是否会发生重合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甄小英向记者解释,两者渠道不同,有各自的侧重点,不会完全重叠,党的提案反映党内的事务、党员的要求,也涉及大政方针、党员监督等,内容比较广泛。因为党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决策时肯定会带来各方面群众反映的意见,讨论后制定出方案,重大的需提交人大,经完善后变为国家意志由政府执行。

海洋强国彰显需“大战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相较于十七大,作为指导思想报告的这一次对于海洋的重视显然提升了很多。

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近几年,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强劲,但总体来看,我国海洋经济仍然相对弱小,与海洋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从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还不到10%来看,这其中显然还有较大的经济提升空间。

不仅如此,当前,我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加以维护和拓展。这些都需要通过建设海洋强国加以保障。

方向既然已经确定,路径的选择就成为了关键。提纲挈领,当前亟待提上日程的就是国家级海洋战略的出台。

作为主管我国海洋开发利用和研究的国家海洋局显然对于“海洋强国”有着更为紧迫的使命感。十八大刚刚闭幕,国家海洋局就提出了新的目标,称到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海洋新兴产业较“十一五”期末翻一番,海洋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从前些年在央视热播的《大国崛起》一片就可以发现,纵观历史,任何大国的崛起必然伴随其海洋化的进程。我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海洋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近些年,我国海洋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威胁与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高洪从外交战略角度就“海洋强国”发表了自己的理解,在全球海洋权益争夺加剧的今天,中国绝对不会欺负别国,但也绝不允许别国侵犯和挑衅我国的海洋权益。中国不是麻烦的制造者,但也不畏惧别国来给中国找麻烦。中国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为此走向海洋大国、海洋强国,和中华民族要和平崛起一样,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根本不必在意别人说三道四。“一个国家的发展既依托于陆地,也依托于海洋,包括资源、发展空间、发展通道,既是陆地的,也是海洋的,这是一个国家对自己发展空间的全新认识。这种全新的认识必然要有相应的战略来加以实际的部署调整。”金一南认为,这些个别的说法或者有些国家的说法,我们大可不必在意。因为别人早就这么做了,我们只不过是做得晚了。而我们现在提出来的还仅仅是一种观念的问题,还没有具体落实到实际的步骤中去,说中国威胁论确实言之太早。我们要做的就是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或会顶层推进

十八大报告在论及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时称,要“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

《小康》查阅近几届党代会报告发现,“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为首次写入。过去30年改革的实践证明,每当改革处在关键时期,改革统筹协调就更加重要。尤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重大利益关系调整的新阶段,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重要目标,迫切要求转型改革的全面突破。

“下一步的关键,在于尽快打破利益掣肘,把改革协调机制做实,我们的建议是成立新‘体改委’”。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匡贤明撰文提议,应重新设立一个类似当年“体改委”一样的、高层次、实体性的改革协调机构,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整体配套推进各方面的改革。

“中国下一步改革不仅更加注重‘顶层设计’,还会进一步强化‘顶层推动’。”长期关注、研究改革问题的专家迟福林,在十八大报告的“21个字”中读出了重要信息,“这句话让我对改革前景充满希望。”他强调,中国改革已至“深水区”,没有高层推动,难以攻坚克难。通过近些年改革所经历的阻力可以发现,难点即在于通过打破政府自身利益倾向,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等关系。

从过去几年的实际情况看,部门改革的模式、行业改革的模式、地方改革的模式,很难突破相应的部门利益、行业利益和地方利益,使全局性的改革攻坚面临重重阻力。有些改革提出来了,但是难以推动。比如,曾有多位学者就认为十年来,电力、能源领域的改革动静不大。

同时还有些改革在推动的过程中产生了扭曲。大部门制改革实质是行政决策范围内的决策、执行、监督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分离,但在一些地方的实践,成为简单的合并和增加领导职务,甚至有些机构越改人员越“超编”,进一步增加地方财政的压力。

匡贤明继续列举,有些改革方案长期无法出台。比如,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以及财税改革的争议相当大,导致大规模、实質性的结构性减税效果不彰。

十八大报告中也进一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落实的关键,在于防止权力与市场结合,防止行政垄断,防止特权经济,以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匡贤明建议,要做到这些,成立一个能超脱于各方利益的改革协调机构,显得尤为迫切。

(链接)

积极培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全记录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至十八大先后制定、修正过18次党章。

一大 1921年 上海——嘉兴(南湖)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规定了党的名称、性质和纲领,提出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

二大 1922年 上海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纲领,即党的最低纲领。

三大 1923年 广州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和二大通过的党章相比较,基本是原来的结构的内容,只是个别条文的改动。

四大 1925年 上海

章程规定,“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党的支部规定为党的基层单位。

规定从四大开始对中央委员会委员长的职务,改称为“总书记”。

五大 1927年 武汉

第一次明确规定“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

规定,中央委员会除选举正式中央委员一人为总书记外,还要选举“中央正式委员若干人组织中央政治局指导全国一切政治工作”。

六大 1928年 莫斯科

较以前,更加突出地强调了共产国际的领导。

党章首次提出民主集中制的三项根本原则。

七大 1945年 延安

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特别强调了党的群众路线。

更加完善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对扩大党内民主和实行集中统一领导作了详细的规定。

八大 1956年 北京

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

对党的组织机构也作了一些新的规定。如中央委员会除选举中央政治局以外,还选举中央政治局的常务委员会。

九大 1969年 北京

肯定了根据“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发动的“文化大革命”。

取消了党章中关于发扬党内民主的条文。

取消了五大以来设立的党的监察委员会。

十大 1973年 北京

继续了九大的“左”的错误,只作了个别的修改和补充。

继续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并且强调“这样的革命,今后還要进行多次”。

十一大 1977年 北京

恢复了八大关于把中国建设成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提法。

在党的中央委员会,地方县和县以上、军队团和团以上各级党的委员会,都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

十二大 1982年 北京

首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规定“凡属重大问题都要由党的委员会民主讨论,作出决定”。

党中央只设总书记,不再设主席和副主席,“总书记必须从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产生。”

十三大 1987年 北京

系统地阐明了初级阶段的理论,概括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定了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首次规定完善选举制度,实施差额选举。

十四大 1992年 北京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载入党章。

十四大起,不再设立党的中央顾问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顾问委员会。鉴于此,党章删去有关条文。

十五大 1997年 北京

党章规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六大 2002年 北京

党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要长期坚持的一个指导思想。

十七大 2007年 北京

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增入党章。

十八大 2012年 北京

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上一篇:中层干部应具备的素质下一篇:销售现场的礼仪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