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的背景和意义

2024-06-27

新高考的背景和意义(精选4篇)

篇1:词汇法理论的背景和意义

1. 词汇组合搭配学习法的理论背景

20世纪70、80年代开始,看重句型规则的结构法大行其道,当时普遍认为结构或语法是语言的基础,词汇(单个词)的重要性远在结构之后,只是用来说明语法的意义和范围。但是,大批研究表明更应重视词汇的教学。从儿童语言习得研究中发现,人们获得语言的基础是一些词汇组块(lexical chunk)。1989年Macwinney发现,儿童学习语言时,会着重依赖两种机制来学习语言音节、词汇及句子:条块分割和组合处理。比如中国孩子会把“我饿了”当作一个词和条块,同样,美国儿童会将“What’s that?”作为一个词汇单位,而且他们都会自己组合这样的单位,如“I want more chocolate.”等。基于此,Michael Lewis于1993年提出lexical approach,即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中以学习固定搭配或习惯搭配为主的理论。随着70年代后的词汇学研究理论的发展,词汇教学尤其是词块教学得到了有效促进。这种方法不仅纠正了传统结构法教学方法上的单一,而且部分弥补了以语言功能和意念为纲的交际法无法给词汇和语法太多关注的缺陷。

2. 词汇组合搭配法的基本观点及原则

lexical approach的基本观点是:词汇是语言的基础。然而, 由于传统语法为中心观点影响, 词汇的重要性被长期忽视;语言是由语法化的词汇而非词汇化的语法组成。词汇的中心地位应成为以意义为中心的教学大纲编写的重要原则之一。这里的词汇, 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个单词, 而是lexis, 或者说词块的总和。类似的称呼是fixed or set phrases, prefabricated phrases, lexical phrases, formulaic language, frozen and semi-frozen phrases。通常我们用两个词概括lexis的定义:词块 (lexical chunks) 和搭配 (collocations) 。

原则1:语言是由合乎语法的词汇单位组成,而非由词汇规则去形成语法而组成(grammaticalized lexis, not lexical grammar)。换言之,词块是创造意义的中心要素,语法尾随其后。也就是说,我们应花更多的时间帮助学习者储存尽可能多的词组,而不仅仅是掌握语法结构。

原则2:注重搭配的作用。搭配非常重要。有时一个自以为是的搭配在本族语的人眼中很是滑稽可笑,因为本国人通常不这样说。

任务1:在以下词中选出不能和theme搭配的单词。

main theme/large theme/important theme/central theme/major theme

看起来这些词没有很大差别,但large theme在本族语的人听来不是正宗的英语,因为现实中大家不用这样的搭配。

原则3:词汇和语法紧密联系。

任务2:用尽可能多的词填空。

(a) The Lexical Approach has had a strong_____on me.

(b) Carlos and Ivor____me to try out the Lexical Approach.

习题(a)的3个答案“impact, influence, effect”在语法上具有相同的功能:have a/an impact/influence/effect on something。在(b)中使役动词“encourage, persuade, urge, advise”等用法相同:verb+object+infinitive。在该理论中这些具有归纳性的语法模式很值得重视。

3. 词汇组合搭配学习法的运用

词汇法具有灵活性和固定性。此外,词汇单位具有高度复杂性,即词汇搭配包括从简单一个词到长长的句型。因为它们都有符合条块分割的意义。而且句型长期使用,使它们在语言、社会、文化发展中形成特有形态,表达了特定意义。因此,从词汇单位入手,是一个值得探讨和实践的方法。

在我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lexical approach的应用对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有很大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词块学习提高了学习者语言流利程度。

语料库语言学的一些研究还验证了Nattinger和DeCaricco (1992)关于流利程度取决于词汇组块储存的多少,是词汇组块使人们流利地表达的观点。如: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you can’t be too careful.这对于外族人很难一口气念出来的句子在本族人却很容易。因为如上分析,后者是把这10个词作为词块整个储存在大脑中的,一遇到合适的场合,就可以脱口而出,从而减少了大脑认知和处理信息的负担。起因不是常见搭配而通过句法来生成的句子,更便于记忆,而且后者还很难使用。

整个词块可以生成流利的语言。由于使用词块减轻了认知,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话语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上,从而提高了二语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同时,使用这种方式,讲话者不必依据语言规则临时构建,而是把现成语块组织局部替换,这就大大提高了表达的准确性。

(2)词块学习提高了听力理解能力

利用该理论,把词块作为整体存储在大脑中,在听力理解时,只要抓住有特征的词,讲究可以大致猜出整个词块的意义,而不必把这些短语、搭配和句子切分为单词,减轻了理解中的认知负担,加快理解速度。事实上,在新四级听力的第一部分,考查的就是固定搭配的意思。比如,pain in the neck, around the corner, under the weather等。

词块中也有不少是语篇的语义逻辑符号。如表示转折关系,in fact/as a matter of fact, on the contrary等;表示总结的,如in conclusion, to sum up等;表示列举关系,for instance, for one thing, to name a few等。

再比如,听力中听出一些固定句式“The fact/suggestion was..That was not as...as you believe.”有助于理解事实和观点的区别,能极大地便于对文章宏观结构的理解,便于掌握说话者态度。

(3)词汇单位便于文化理解和表达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一种语言即代表了一种文化。我们不仅要了解词汇单位的语言学特性,还要了解它们的文化和社会内容。语言单位文化转换可分为三类:第一,两者语义几乎完全相同,如public school(公立学校),the finish line(终点)等。第二,英汉意思基本相同。如: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 is green.(自己没有的东西总是比较好的),premeditated murder(故意杀人)等。第三,英汉意思完全不同。soul food,指美国黑人常用的一些食品,adult family指有执照照看不能独立自主的成人家庭,包括老人或残障人士。人们总是以母语的语义和社会文化内涵两方面进行比较来理解,进而以他们理解的意义进行表达和交流。在某种语言中固定或通用的语言单位是最有效的、最确定而不会引起歧义和错误的表达方式之一。

4. 结语

篇2:配电网重构的背景和意义

关键词:配电网重构,环网设计,配电管理系统

近年来,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 电力负荷逐年增加, 配电网络的结构也日趋复杂, 造成配电网网络损耗逐年增大。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和人民物资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电能的需求势头见涨。可是, 近几年全国各种能源的发电量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拉闸限电的现象, 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在电力系统中配电系统对于输电系统和电力用户之间起着枢纽作用,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配电系统的发展仍然比较落后, 网络损耗较高, 降低网损可以降低电网运行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因此降低配电网网络损耗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通过对配电网网络结构优化可以实现降低网络损耗, 其中配电网络重构是网络结构优化最基本的方法, 也是降低配电网网损的有效手段。

1 配电网重构的背景

优化配电系统运行可以通过配电网重构实现, 配电网重构是根据负荷变化来改变配电网络拓扑结构达到系统最优运行状态。配电网络重构是配电管理系统的一项重要功能, 通过调整网络中的开关的闭合, 以达到优化网络运行结构、平衡负荷, 降低网络损耗、提高电压质量等目的。而配电网络是指经过配电变压器低压侧直接或者降压后向电力用户提供电能的网络, 一般为环网设计、开环运行。配电网络中的开关分为分段开关和联络开关, 分段开关正常运行时处于闭合状态通常安装在各个馈线上;联络开关正常运行时处于开断状态通常安装在馈线间来满足配电网络辐射状运行。在满足配电网络潮流方程、支路容量、节点电压、网络呈辐射状等约束条件下, 配电网重构通过改变网络中分段开关和联络开关的分合状态来达到降低网损、提高电压质量、负荷转移等目的。根据网络运行状态, 配电网重构可分为正常运行时的网络重构和故障恢复后的网络重构。配电网重构是提高电网运行的经济性、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一些发达国家早期主要对城区配电网络进行配电网重构, 一般情况下环网设计辐射状运行, 大量的地下电缆用于构造城市的配电网络;而农村配电网中大量使用架空线, 配电网络是按照辐射状设计的, 网络结构简单, 后期由于考虑提高电压质量才不断装设大量的分段开关和联络开关, 这时就需要合理的配电网重构。配电网重构是配电管理系统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system, 简称DMS) 高级应用软件的一部分, 要使配电网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仅仅利用如网损计算、无功补偿优化配置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充分利用配电网重构这一有效手段。

2 配电网重构的意义

2.1 降低配电网线损, 提高系统经济性

不断降低电力系统的能耗和线损, 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经济效益, 是电力系统面临的一项长期课题。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线损率大致在5%~8%, 我国为9%左右, 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35~110k V配网线损是地区线损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全国城网110k V以下配网线损占总线损的58%, 可见降低配电网线损是降损工作的关键问题之一。在正常运行时, 通过网络重构改善电网运行方式从而达到降低配网网损的目的。

2.2 均衡负荷, 消除过载, 提高供电电压质量

在配电网中, 每条馈线均有不同类型的负荷, 如:商业类、民用类和工业类。由于不同类负荷的日负荷曲线是不同的, 在变电所的变压器及每条馈线上峰值负荷出现的时间是不同的, 通过网络重构, 可以将负荷从重负载或是过负载馈线 (或变压器) 转移到轻负载馈线 (或变压器) 上, 这种转移不仅调节了运行馈线的负荷水平, 消除馈线过载, 还能改善电压质量, 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减小整个系统的网损。

2.3 提高供电可靠性

在配电系统发生故障时, 可以打开配电系统中的某些分段开关隔离故障, 同时合上某些联络开关把故障线路上的部分或全部负荷转移到其他线路上去, 从而起到快速隔离故障和恢复供电的目的。

配电网络重构的研究兴起于80年代后期, 因其在降低配电网网损和改善系统的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而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早期的配电网络重构主要是研究通过怎样的供电路径给新用户供电可以使总的费用最小, 即研究配网规划阶段的配电网络重构问题。随着对配电网重构是否可行, 研究结果表明配电网络重构不仅在经济和技术上可行, 而且可以极大地优化配电系统的运行。目前, 国内外学者所做的配电网络重构研究大都集中于降低线损、负荷均衡化及最佳恢复受故障影响的健全区域供电等方面。

传统的配电系统规划要求一年或一个季度进行一次网络重构。然而, 一方面由于负荷的的动态特性, 另一方面为了充分利用配电网络重构的功能, 实时配电网络重构势在必行,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使实时配电网络重构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王林川, 梁峰, 李漫, 姜瀚书.《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1年第5期.[1]王林川, 梁峰, 李漫, 姜瀚书.《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1年第5期.

[2]关志坚.配电网络重构, 《电气时代》.1995年第12期.[2]关志坚.配电网络重构, 《电气时代》.1995年第12期.

[3]王春生, 彭建, 卜永红.配电网线损分析与管理系统的研制[J].中国电力, 1999, 16 (9) :48-50.[3]王春生, 彭建, 卜永红.配电网线损分析与管理系统的研制[J].中国电力, 1999, 16 (9) :48-50.

篇3:新高考的背景和意义

一、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背景

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 各地政府要以发展社区服务为主要任务, 继续深化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 增强社区管理的功能, 不断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促进政府和群众的深度融合, 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城市经济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同步发展, 为建设学习型、文化型社区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强烈。政府根据人们思想的变化适时调整政策, 积极在社区进行各种文化艺术类教育工作, 可以有效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建设学习型社区, 要积极加强学习个体、学习家庭、学习社会各方面之间的联系, 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合作, 强化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基础, 为构建学习型社会作出必要的物质保障。

二、社区音乐教育内涵及发展特点

社区音乐教育, 是社区文化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社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各类各级音乐教育在内, 利用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段, 利用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 对社区居民进行全方位的音乐教育。从范围上来看, 社区教育又是一种群众教育, 为了满足社区群众的音乐学习需要, 通过多样化的组织形式, 调动广大居民的参与热性和积极性, 对居民的音乐学习进行规范化、集体化的指导和教育。由此可以看出, 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同校外教育, 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 普通教育与各种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将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教育把音乐学习融入到居民的普通生活中去。社区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居民音乐审美水平的提高, 还增强了社区的服务功能。加强社区文化教育建设, 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做好群众工作, 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 因此社区建设中的音乐教育也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一项有效途径。

社区音乐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些显著特点, 分析、总结、研究这些特点, 对于更好地展开社区音乐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首先, 社区居民的职业特点、空闲时间、文化水平、音乐兴趣爱好、音乐鉴赏能力都不尽相同, 所以社区音乐教育必然要多样化、多层次化, 才能满足不同居民的音乐学习需求。其次, 社区音乐教育打破了传统的学校音乐教育, 让音乐教育从学府走向民间, 提升了非正规、非正式教育的作用, 将音乐教育的审美引导功能与居民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提高居民的文化修养, 丰富居民的社区生活, 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三、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意义

1.社区教育的展开将增强社区管理的水平, 提高社区的服务功能, 具体表现在:

有效利用社区的各种设施, 提高设施的利用率;将社区的音乐教育组织和机构转变为社区文化交流中心, 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修养和生活水平;通过音乐学习,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技术, 开阔居民的视野, 提高居民的生活学习以及娱乐休闲方面的认识和技能;促进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改善社区的人文环境;通过社区音乐教育, 实现家庭、学校、社会音乐教育的一体化进程。总之, 社区教育在社区发展过程中, 有助于社区居民形成健康的价值观、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道德规范, 有效提高社区居民的个人素质和音乐欣赏水平, 建设富有特色的社区文化。

2.社区音乐教育符合终身教育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种技术的进步, 人们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才能跟得上时代潮流。所以, 现代社会强调“活到老, 学到老”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观念。社区教育面对的学习主体包括各种职业、各种年龄段的社区居民, 通过针对性的社区音乐教育, 可以使各个阶层的居民都能在社区音乐教育活动中找到符合自己兴趣发展的学习方向。比如, 老年人喜欢听传统戏曲, 中年人喜欢听安静的音乐, 年轻人喜欢听流行音乐, 儿童喜欢听具有趣味性的儿童歌曲;有的人好动, 喜欢听劲爆的音乐, 有的人好静, 喜欢听舒缓的音乐, 有的人有宗教信仰, 喜欢听宗教音乐, 等等。社区音乐教育要根据居民的总体构成来合理安排教育课程课和教育方式, 使社区音乐教育能够符合各个年龄段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居民, 为居民的终身化教育和学习作出贡献。

3.社区音乐教育推动社会总体音乐教育的发展

社区教育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多, 各种类型的教育模式如职业教育、网络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等教育方式相继产生。社区音乐教育作为多种教育模式中显著的一种, 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比拟的优势。社区音乐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具有更大的民主性和开放性, 人们在社教育学习时, 不用考虑各种考勤制度、各种测试和考试制度, 学习环境相对宽松;与职业教育相比, 社区音乐教育具有很大的娱乐性和休闲性, 人们在社区内部被组织到一起学习音乐, 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音乐欣赏的需要, 是为了陶冶自身的性情吗, 并不是非要从这种专业化教育中达到某种专业水准, 取得相应的工作岗位;与网络远程教育与广播电视教育相比, 社区教育贴近居民的日常生活, 可以让人们在交流和沟通时相互促进, 相互学习, 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的解答与纠正, 增进人们之间的交往和感情, 这是媒体教育所不能做到的。社区教育一起独特性和生活化特征, 有效推动了社会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

4.社区音乐教育对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辅助作用

另外, 由于社区音乐教育是面对全体居民的, 所以对于各个阶层的音乐学习者都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补充了其他教育形式的学习内容。例如, 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 由于学校课堂音乐教学的局限性和竞争性, 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 而通过社区音乐教育的辅助教学,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专业技能, 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 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

(1) 促进音乐学习者的整体水平提高

社区音乐教育打破了学校教育的局限性, 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更加民主、更加宽松的学习环境, 音乐学习者, 将在学校以及培新机构所学的音乐知识与社区音乐教育结合起来, 加深自己的理解, 为自己的音乐创作与技能展示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有效提高自己的乐器演奏水平、音乐创造能力以及音乐欣赏视野。

(2) 促进音乐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社区音乐教育将音乐学习与社区生活紧密相连, 社区教育内容也不光以音乐教育为主, 必然还包括其他文化内容的教育与学习。音乐学习者通过加入社区教育的学习, 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音乐专业知识, 学习新的音乐知识, 还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文化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并通过其他文化内容的学习增强对音乐专业的理解, 增加音乐创作与音乐表现的内涵与形式, 促进自身在音乐方面的创新, 实现自身能力的全面发展。

(3) 对于儿童音乐水平和智力发展的意义

通过社区音乐教育的学习, 开阔儿童的认知视野, 增强他们的音乐审美情趣和音乐艺术修养, 陶冶他们的性情和情操, 启迪孩子的智慧和创造力, 培养孩子开朗活泼的性格和情感化的思维方式, 让孩子具备初步的人际交往能力。另外, 通过社区音乐教育的学习, 还可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他们在学校学习文化课的理解能力, 孩子情商和智力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社区音乐教育工作的发展正在稳步前进, 社区服务组织要积极响应政府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号召, 研究和分析本地各社区的人口结构、知识水平等具体特征, 制定出适合本社区发展的音乐教育规划, 并通过社区音乐教育来对学校和职业的音乐教育做好充分的延伸和补充, 促进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提高社区居民的音乐欣赏水平和整体素质, 促进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陈佳.论社区音乐教育的特殊性[J].大众文艺 (理论) , 2009, (9) .

[2]宋艳玲.社区音乐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福建师范大学, 2009.

[3]白娟.浅析我国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J].黄河之声, 2011, (4) .

篇4:新高考的背景和意义

2014 年浙江高考改革3+3 模式出台, 明确本次高考改革将通过另一种方式, 更有效地鼓励热爱英语的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一年两次的考试, 以及在高考分值中所占的大比例, 势必引起更激励的竞争和英语学习潮。这从某种程度上应该是给了英语学科更多的机会去跳出词汇、语法、题海的怪圈, 而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自英语作为高考科目以来, 英语教学大多以阅读课形式出现在课堂上。然而, 就传统阅读教学而言, 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 在阅读中过多关注语音、词汇、语法和句型的学习, 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这就造成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时, 对文章中出现的单词、词组不陌生, 但组合到一起后就无法理解, 导致选题错误。

第二, 部分教师在训练略读、跳读等这些阅读技巧时过于机械生硬, 学生对这些技巧理解不深, 只是疲于应付, 时间久了就会对这样的阅读课失去兴趣, 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无法达到训练的目的。

无疑, 这样的阅读授课方式已无法迎合新一轮高考改革下英语学科所带来的新要求。英语学科要想在高考改革中顺利过渡, 就应该以阅读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为重点 (王之江2001) 。大量针对阅读理解过程的研究表明:预测技能是阅读技能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在阅读中读者积极主动地对文章内容和结构进行预测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Grellet 2000) 。本文将着重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在阅读前、中、后的预测技能。

二、理论依据

在以往的语言教学研究过程中, 阅读过程和技能方面的问题一直是其重点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证明, 阅读是一个涉及多方面信息的过程, 不仅仅是信息传递和读者接受信息这样简单的信息处理。图式理论 (Schema theory) 认为, 阅读者对输入材料中信息的正确理解建立在阅读者自身是否具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并能否及时激活这些知识之上, 相应的图式一旦被激活, 就可指引读者加速理解过程。而预测就是激活阅读者已有的相关知识 (王志根2013) 。因此, Grellet认为, 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进行预测 (猜测) 的过程 (如图1 所示) 。

因此, 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 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还能提高学生预测文章后续内容的准确性, 从而提高其阅读效率。

三、如何培养阅读理解预测技能

预测应贯穿阅读的全过程, 因此无论在读前还是阅读过程中, 乃至阅读后, 阅读者仍需要根据需要进行有效预测。

(一) 读前预测

读前预测, 即在细读目标文章之前, 可以先通过浏览文章的标题、文章所配的插图以及阅读文章首段开始的一两句话, 再调动读者根据生活经验和知识对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和结构进行预测, 从而对文章的体裁和题材进行初步估计。因此, 读前预测就是在阅读前依据课文的标题或插图激活学生的记忆或知识, 从而大胆预测所读材料的内容和结构, 加快对材料的理解, 使阅读变得更为轻松 (余怀松2012) 。

1.利用标题和插图预测文章的内容

(1) 头脑风暴法

这种思维方法就是从一个点想到与它有关的其他方面, 该方法的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学生的思维维度, 最大程度地激发出学生储存的知识, 针对相关话题可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他们主动思考, 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来预测文章可能涉及的内容和发展方向。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 积极地回答问题。教师需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好奇心, 使他们快速地进入良好的阅读准备状态, 产生求知欲和探知欲, 以及能证明自己猜想的渴望。

(2) 设问法 (预测性问题的构架)

一般情况下, 很多文章的标题以及所配的图片能很好地反映文中的内容,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看课文标题和所配图片提出一些预测文章主要内容的问题。学生则通过仔细分析图片内容和课文标题对接下来的文章通过所预测出的问题进行核对。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更加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阅读活动,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技能。

(3) 设计知识竞赛或小调查

对于那些文章内容并不十分贴近生活且生词比较多的篇章, 一般学生会很怕阅读, 如果直接阅读, 学生学习该篇文章的兴趣会大打折扣。因此, 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先用小知识竞赛 (Quiz) 或小调查 (Survey) 来检测学生对文章所涉及内容的了解程度, 使学生对该类话题有亲切感。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测试内容以及课文的标题和插图来预测文章内容。通过之前的测试以及课文标题和插图, 学生很容易猜测出课文所要谈论的话题, 产生阅读兴趣, 从而理解课文中的内容, 并领悟文章的主旨及意义。

2. 利用标题预测篇章的结构

篇章结构预测就是读者在阅读文章前根据标题预测文章的提纲 (Outline) , 让读者重构或者模拟作者对文章进行构思, 学会根据主题列出文章的提纲, 并阐述提纲的理由, 再进一步猜测细节, 为阅读文章作铺垫。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结构和特点, 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篇章结构特点进行预测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以下是高中英语阅读文章中常见的体裁文章的篇章结构特点 (如表1 所示) 。

掌握了常见体裁文章的篇章结构特点, 就使学生在预测课文结构时有了一个基本的结构图式, 这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

(二) 阅读过程中的预测

阅读过程中的预测, 即根据已阅读的语言文字信息和内容, 对后续有可能出现的内容作初步的猜测。通常情况下可以依据语法结构、常用句型来进行预测, 也可以根据文章中所标示的提示词或者用来连接上下文的承接方式来进行预测, 以及根据我们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预测等。在阅读过程中预测文章内容更能体现阅读者的阅读水平和分析能力, 因为一个有良好阅读能力的读者能迅速地从文章中找到关键信息并进行预测。尤其是在处理难度较大的文章时, 善于在已知信息的理解基础上对即将可能出现的信息内容进行积极有效的预测显得非常重要。预测时, 学生应学会利用主题句、关联词语等信息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当然, 我们一定要明确, 读者做出的预测不会总是正确的, 它需要在继续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肯定、否定或修正, 从而最大程度地加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

(三) 阅读后期的预测

阅读后期的预测, 也叫读后预测, 学生在进行以上的读前预测和读中预测之后, 可根据实际情况实施, 此预测可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正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真正理解文章的主题。当读到一篇好的文章时, 读完后仍然会感觉回味无穷, 收获良多。而此时如果教师能够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 以文章情节发展为引线, 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 针对文章情节的后续发展引导学生大胆预测, 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 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结束语

阅读的预测技能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 也是新高考实施后, 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要求。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使学生从“让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此外, 良好的预测技能有利于使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快速且准确地把握内容, 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果。因此, 培养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预测技能是顺应改革潮流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王志根.2007.用图式理论指导高中英语阅读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 (1) .

王之江.2010.基础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余怀松.2006.重视标题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背景作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5) .

上一篇:文献阅读情况怎么写下一篇:地板购销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