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执行案件的程序

2024-06-29

民事执行案件的程序(精选8篇)

篇1:民事执行案件的程序

浅析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特别程序与民事执行程序的冲突问题探析

[论文摘要]此次《民事诉讼法》修正后在特别程序一章中增订了“实现担保物权案件”一节,从而正式确立了我国的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特别程序,使得《物权法》中有关担保物权实现的规则有了程序法的保障。申请人可以依这一非讼程序快捷、高效地取得准许拍卖、变卖担保财产的裁定。这一裁定具有执行力,申请人可据此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但是,由于实现担保物权特别程序有关法律规定的不完善和民事执行程序中的某些习惯做法与这一程序存在抵触等原因,导致特别程序与民事执行程序之间出现了一些摩擦和冲突。这些摩擦和冲突可能严重损害担保物权人的合法权益,甚至危及担保物权的实际实现。针对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司法实践的角度出发,力图释明相关冲突问题的成因,并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法。

[论文关键词]实现担保物权案件 民事执行程序 冲突

申请人向法院申请启动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特别程序,以取得执行依据,系为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之准备。但由于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的特别程序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安排刚施行不久,尚未与执行程序充分磨合。因此,难免会出现一些摩擦与冲突。本文将就在司法实践中实际遇到的有关两者之间冲突的问题分别进行检讨、分析,以寻求适当的解决方法。

一、有关“首封处置权”导致的冲突问题

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91条的规定:“对参与被执行人财产的具体分配,应当由首先查封、扣押或冻结的法院主持进行。首先查封、扣押、冻结的法院所采取的执行措施如系为执行财产保全裁定,具体分配应当在该院案件审理终结后进行。”这一规定实际上确立了首封法院对被查封财产享有处置权的规则。其他法院若要对财产进行处置的,必须与首封法院协商,并经其同意。否则,一旦财产处置后,而首封法院不同意解除查封,那无异于自找麻烦。况且,财产处置后,还是由首封法院进行分配,这种吃力不讨好、替他人做嫁衣的事情,也鲜有法院愿意为之。

随着社会的发展,债权债务关系日益呈现复杂、多元化的趋势。在司法实践中,担保财产在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的执行中已被执行法院以外的其他法院首先查封的情况也日益频繁地出现。在这一情况下,如果首封法院正在积极处置担保财产,对于申请人而言,无疑是一件坐享其成的好事。可惜在现实中这样的好事并不多。一方面,由于被查封的财产已经设定担保物权的缘故,其他债权人在担保物权人优先受偿后,往往只能分得可怜的残羹剩菜,有时甚至毫无所获。因此,有关债权人并不积极或根本不愿意对担保财产进行处置。另一方面,如果首封法院系为执行财产保全而查封担保财产的,则申请人还要等到案件漫长的审理程序终结后,有关债权人申请执行,首封法院才可能对财产进行处置。这些情况导致申请人即使获得了法院准予拍卖、变卖担保财产的裁定,也难以实际实现其担保物权。在司法实践中,申请人往往以牺牲自身合法权益为代价与首封法院及相关

案件的债权人进行协商以换取处置权。更有甚者,物的担保人还会与他人恶意串通,抢先查封担保财产,以阻碍担保物权人合法权利之实现。

这一制度缺陷已严重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及司法权威,若任其发展其损害还将进一步加剧。对此,主要有以下解决方案:第一,由申请人向首封法院申请执行。第二,提请共同的上级法院协调,交由更有处置意愿的法院进行处置。笔者认为,第一种方案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但适用范围较窄。一方面,申请人必须在申请执行前就知悉担保财产已为其他法院首先查封。在实践中,申请人往往难以获得这一信息。另一方面,首封法院必须对申请执行的许可拍卖裁定具有管辖权。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生效判决、裁定的财产部分,由一审法院或与一审法院同级的被执行人财产所在地法院执行。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由担保财产所在地或担保物权登记地基层法院管辖,而担保财产所在地与登记地往往是一致的。因此,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的执行管辖法院往往只能是审理法院,而其他首封法院同时具有执行管辖权的可能较小。第二种方案在司法实践中往往能够很好地处理个案问题,但也有其明显的缺陷。一方面,作为一种非制度安排,执行法院是否提请,以及上级法院是否积极进行协调,往往取决于人和关系的因素。另一方面,效率不高。如涉及跨省、市的案件往往要逐级上报至最高人民法院或省高级人民法院,然后再逐级通知争议法院,再组织进行协调,也会使得案件久拖难决。

笔者主张,一方面,在实现担保物权案件中准予适用财产保全的规定,可以防患于未然。由于财产保全措施的采取,不需通知被申请人,因此,可以有效防止被申请人恶意抢封的行为。另外,财产保全措施的采取可以将对担保财产的查封行为大大提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被他人先行查封情况的发生。这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人民法院对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其他损害的案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对其财产进行保全”的规定。因此,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的规定,实现担保物权案件可以准用诉讼保全的有关规定。另一方面,应通过司法解释明确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的执行法院对担保财产的优先处置权。具体规定应包括:1.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的执行法院对担保财产的处置权优于其他查封在前的法院;2.担保财产处置完毕后,在前的查封自动失效;3.执行法院对担保财产进行处置时,应通知其他查封在前的法院。理由如下:第一,准予拍卖、变卖裁定的法律效力高于“首封处置权”。法院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一百九十七条的规定作出准许拍卖、变卖担保财产的裁定,申请人依据该裁定向法院申请执行,执行法院依据裁定内容自然取得了对担保财产拍卖、变卖的处置权。这一权利直接源自于基本法律——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如前所述,“首封处置权”则是源自于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且不是司法解释的直接规定,而是有关规定在司法实践中演变的结果。显而易见,实现担保物权案件执行法院对担保财产的处置权的效力是高于“首封处置权”的。因此,通过司法解释明确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的执行法院对担保财产的优先处置权符合法理规定。第二,规定“执行法院采取处置措施时,应通知查封在前的法院”,则可以确保执行法院在优先处置担保财产时不会损害其他债权人的利益。相对于其他债权人而言担保物权人由于对担保财产享有优先受偿权,其尽快处置担保财产的意愿也更为迫切。这有助于其他债权人相关权利的尽快实现。第三,为防止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的执行法院的优先处置权落空,还必须规定担保财产处置完毕后,在前的查封自动失效。否则,查封在前的法院及有关债权人仍有可能以拒不解除查封为要挟,损害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和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的执行法院对担保财产处置的积极性。

二、有关担保财产已被法院处置导致的冲突问题

试看一个案例,甲在某市A区有房产一处,该房产为其向乙的借款作了抵押担保,并在A区房管部门办理了抵押登记。而后,丙以甲拒不归还借款为由,将甲诉至该市B区法院并获胜诉。判决生效后,丙向B区法院申请执行,在执行过程中,B区法院依法拍卖了甲在A区的房产。乙得知抵押房产被拍卖后,遂向B区法院主张优先受偿,B区法院以其无执行依据为由拒绝之,并告知其向A区法院申请启动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特别程序以取得执行依据。乙遂向A区法院申请实现担保物权。A区法院经审查认为: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符合法律规定的,只能裁定拍卖、变卖担保财产;而现在抵押房产已被B区法院拍卖,故不能受理其申请。乙随后又向B区法院申请实现担保物权,B区法院则以没有管辖权为由不予受理。

从该案例来看,两法院的处理均符合法律规定,但却导致了担保物权人的合法权益无法实现的情况。究其原因而言,可能是立法者只关注到了担保物权人可以申请法院裁定拍卖、变卖担保财产,而忽略了其他普通债权人也同样可以通过执行程序拍卖、变卖担保财产。这就导致了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特别程序与执行程序的冲突。那么如何解决这一冲突呢?有人主张,实际处置担保财产的法院应对相应的实现担保物权案件享有管辖权。笔者认为,这一主张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在司法实践中,实际处置担保财产的法院为了变现财产的及时分配,可能会做某些变通处理,以保障担保物权人的优先受偿权。但仍有可能以担保财产已为法院拍卖、变卖而不予受理。笔者主张,由于《民事诉讼法》刚修改不久,在暂时不宜对法律进行修正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司法解释规定:申请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经审查,符合法律规定的,裁定拍卖、变卖担保财产,或者申请人对担保财产拍卖、变卖后的所得价款优先受偿。根据《物权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担保物权人对担保财产拍卖、变卖后的所得价款优先受偿也正是担保物权设定的主要立法目的和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在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制定的《审理意见》所附的民事裁定书样式

(一)中,裁定主文部分表述为:“对被申请人……的担保财产准予采取拍卖、变卖等方式依法变价,申请人……对变价后所得款项在……的范围内优先受偿。”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佐证了笔者主张的合理性与实践指导意义。

此外,这一冲突还可能导致当担保物权人不积极主张其优先受偿权时,影响法院对执行款的及时分配问题。对此,笔者建议,首先,在执行法院查封处置担保财产时应及时告知担保物权人通过法律程序尽快取得执行依据;其次,在担保物权人未能及时取得执行依据的情况下,责令其提供有关担保物权的证据材料,以确定其优先受偿数额并对相应数额予以保留;然后,执行法院可以对余款依法进行分配;最后,在担保物权人拒不提供有关证据材料的情况下,法院可以依职权查明,其优先受偿的数额并予以保留,再对余款进行分配。若查明的优先受偿数额与实际不符的造成的损失由担保物权人承担,法院存在渎职或滥用职权等其他违法行为的除外。

三、在执行程序中发现担保财产实际担保的范围、数额与裁定不符问题

尽管我们在制度设计的时候给予了当事人充分的程序保障,我们在案件审理的时候是如何的尽职尽责,但仍然难以保证每个案件的结果都能符合客观事实。因此,在执行程序中发现担保财产实际担保的范围、数额与裁定不符的情况,也难以避免。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有人认为,执行员一旦发现这一问题就应当建议法院的审判监督部门提起再审程序。笔者认为,如前所述,非讼裁定不具有既判力,当事人可以通过另行起诉救济其权利,法院不宜过多干预。最理想的结果是,执行法院促成当事人对执行标的达成执行和解,或者申请人同意放弃多余部分的执行标的。若无法达成执行和解的,法院可以应区分具体情况分别予以处理。1.如实际数额大于裁定数额的,执行法院应当继续执行,并告知申请人可以另行起诉主张其余部分;2.如实际数额少于裁定数额的,法院也应当继续执行,并告知被执行人可以另行起诉维护其合法权益。在另案诉讼中,若财产已被处置的,被申请人可以对超过实际债务数额部分进行诉讼保全;若已经支付的,被申请人可以待到判决生效后,申请执行回转。如主债权或担保物权根本不存在的,执行员可以建议法院的审判监督部门提起再审程序,法院决定再审的,应当裁定中止执行。

篇2:民事执行案件的程序

申请执行人:XXXX,男,汉族,XXXX年X月X日出生,籍贯,无固定职业,现住XXXXXXXXXXX,身份证号:XXXXXXXXXXXXXX,电话:XXXXXXXX。

被执行人:XXXXXX有限责任公司 组织机构代码证:XXXXXXXXXXXX 法定代表人:XXXXX,该公司经理 电话:XXXXXXXXX 地址:XXXXXXXXXXXXXXXX 被执行人:XXXXXXX,男,汉族,XXXX年X月X日出生,籍贯,住XXXXXXXXXXXXXXXXXXXXX,身份证号:XXXXXXXXXXXXXXXXXX,电话:XXXXXXXXX。

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劳务合同纠纷一案,已由XXXX人民法院做出 XXXXX号民事判决书,该判决已经生效,但被执行人拒不履行判决所确定的义务,为此特申请你院予以强制执行。

请求事项:

1、请求依法强制执行被执行人支付劳务费XXX元,违约金XXX元,押金XXX元,诉讼费XXX元,合计XXXXX元。

2、由被执行人承担本案执行费用。

附:

1、申请执行人身份证复印件一份。

2、XXXX人民法院XXXXXX号民事判决书副本一份。

此致 XXXX人民法院

篇3:民事执行案件的程序

民事审判在解决民事纠纷时存在多种多样的形态, 但无论何种形态都逃脱不开查清案件事实———适用法律———作出合理裁判这样一个基本流程, 我们理想中的民事审判过程应当是:双方当事人对各自的主张收集到足够真实与全面的证据, 然后法官根据证据来还原案件事实, 最后依据法律作出完美的判决, 从而维护社会公正秩序。

然而上述这样的理想化模式在现实中难以存在, 而这里的问题首先就发生在证据上, 现实中收集得到的证据是难以达到完美的状态的, 首先, 现实中难以收集到足够丰富的证据来还原一个真实的案件事实, 再则证据只能是对案件事实的一个侧面的反映, 通过证据是无论如何都难以完美还原案件事实的, 更主要的是, 实务中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并非一定能够还原案件事实, 也许当事人提供的是伪证, 也许是通过违法手段获得的证据, 也许该证据与案件事实毫无关联。这些原因的存在势必就将在法官的审判活动产生出一个程序———对证据的收集、审查与判断程序。

二、现实情况

笔者曾于法院民二庭进行了约一个月的实习, 某一次法官传来一个案子的庭审笔录及相关材料, 试让笔者拟写一份判决书, 笔者在分析过程中发现该案子十分复杂, 尤其是双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纷繁复杂, 各种各样的证据层出不穷, 而不同的证据分别证明了各种不同的案件事实或主张, 使笔者疲于应对;证据是作出裁判的基础, 也是贯穿整个诉讼过程的红线, 因此对于证据审查判断出现的困难致使笔者迟迟无法对案子做出最终的定性与判决。这使得笔者好奇心大盛, 遂决定对此问题与庭里法官进行探讨与研究。

三、合议庭独立性受限

经交流发现, 法官在审理民事案件的同时有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法定程序, 法律规定或法院结构、工作责任安排等外部条件的制约, 如法院审判委员会对案件的干预, 举一个可能发生的例子, 法院法官在审理案子过程中, 合议庭通过对该案证据的审查判断, 在庭审中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 并结合实际情况, 对证据与案件事实已经有了自身的审查判断, 然而合议庭同时发现该案复杂程度与标的数额已经进入到了提交审委会讨论决定的范畴, 遂将其提交到审委会, 审委会根据合议庭提供的案件材料, 经过讨论决定作出不同于合议庭的判决, 根据法律规定, 合议庭只能宣读审委会的判决, 然而此判决后来有可能被证明有误, 合议庭最初做出的判决是正确的。

笔者认为上述现象部分体现出法官在审查判断证据, 审理案件时没有足够的独立和自由, 存在受到外界因素干预的可能, 而罗杰·科特威尔在《法律社会学导论》中说道:“被别的观点, 或者被任何外部权势或压力所控制或影响, 法官就不存在了”。

四、法官取证职责

在实习中, 笔者也发现, 法官在开庭之余, 还要常常到民政局、工商局等政府部门为当事人收集证据, 虽然民诉法对法院的取证责任作出了相关规定, 法官取得的证据对于还原案件确实事实有不小的帮助, 但从笔者所看到的情况而言, 这一部分职责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法官的工作量。

五、采纳证据的一般程序

根据法律规定与法官的交流, 在一般情况下, 当事人对于自己的主张首先应当自己提出证据, 其次, 对于自身无力收集的证据, 可以向法院申请收集, 法院依职权对证据进行审查, 若当事人提出的证据符合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三性的要求且当事人双方对证据都无异议, 则法院可以不进行审查, 直接对该证据准予采信, 而对于不符合上述三性的要求, 存在疑点的证据则需要进行审查判断, 若是当事人双方提出的证据都存在瑕疵, 则法官从证据的高度盖然性方面进行考察, 考察哪一方的证据更能证明其主张, 证据证明出的案件事实盖然性更高的一方予以采纳, 而当双方证据共同指向同一事实, 并且双方之间所主张的事实存在矛盾时, 则考察哪一方的证据更加具有高度盖然性, 并进行采纳。

六、思考与建议

根据《证据规定》及相关法规, 我国对于证据的采用规则采取的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法律中并无明确规定哪些材料与事实应当被采纳为证据, 而是规定将一定范围内的材料与事实从证据中排除出去, 或对其加以限制, 这样的规则使得普通当事人或监督机构能够轻易地监督法官在采纳证据时的合法性。减少了法官犯错的几率, 在法官犯错时被纠正的可能性也更大。基于上述, 笔者产生了如下的思考与建议。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对于证据的审查判断并非是简易上手的, 这需要法官具有相当高的知识与判断能力, 而法官本身就应当将逻辑思维、理性判断与人格风范集合于一身, 法官在对证据进行审查判断时需要对证据本身进行观察, 也需要对其进行理性判断与推理, 所以我国的法院应当不断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入法院, 同时法官应当不断充实与提高自身的法律知识与思维判断能力, 如此才能对证据进行更好的审查与判断, 作出的判决也会更加公平公正。

八、增强法官话语权

而对于法官在审查判断证据时缺乏独立与自由, 我认为应当从法律制度上对此予以规定, 保障法官在审查判断证据时能够不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 保障法官内心的公平公正, 应当考虑改革我国的审判委员会制度, 使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在审查判断证据、作出判决时拥有更高的职能权限。改革我国的错案追究制, 让法官在合法的情况下敢于做出符合自己内心的判决。国家也应当给予法院更加充足的资源, 其中就包括经费预算、人员编制、法院设施等等, 使法院摆脱对地方财政的依赖, 维护法官作为公平公正代表者的尊严。

九、保障当事人取证权

我国对于法院调查证据有了严格的限制, 而在另一方面, 对于当事人调查证据的权限却没有相对应地放松, 我国应当建立起对当事人调查证据的法律保障体系, 使得当事人在调查证据时不会困难重重, 同时, 用法律保障当事人有权调查证据的权限也有利于减轻法院法官的负担, 使法官能够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对证据的审查判断、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对法律法规的适用, 减少错案的发生。

摘要:对于民事案件审理程序, 虽然法律在理论上对各部分的环节及其内容作出了详细规定, 然而现实总是不尽人意, 仅在证据这一环节上, 就存在法官在对当事人提交证据的审查判断环节上缺乏独立性, 法院的收集证据环节任务过重, 当事人收集证据存在困难等需要解决的问题, 笔者试着对此作出论述。

关键词:取证责任,证据审查,法官独立性

参考文献

篇4:民事案件执行难问题探讨及对策

摘 要:诉讼是公民维护其利益的最后一道防线,但诉讼未必能使公民权利得到最终保护,原因就在于诉讼过后,法律文书生效后的执行是一大难点。执行难是全国法院系统都面临的问题,想要使判决中的利益得到维护和实现,就得解决执行难这一问题。本文笔者就最近在某法院执行局的实习来探讨执行所遇到的难题,以及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执行难;现状;策略

民事执行是实现民事权利的一种法律途径。从执行行为启动的方式角度,民事执行可以分为自觉执行和强制执行两种。前者是被执行人在生效的法律文书所规定的期限内主动执行的行为;后者是被执行人在生效的法律文书所规定的期限届满后经申请执行人申请启动执行的一种被动执行行为,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后一种执行行为。

一、民事案件执行中遇到的困难

1.执行难难在被执行人难找

众所周知,在申请执行人申请启动执行程序以后,与案件的被执行人取得联系,送达相应的法律文书是执行的第一步。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按照卷宗或者申请执行人提供的电话号码去联系被执行人时,通常要么电话为空号,证明被执行人早已经变更了电话号码,这种变更很难推测他究竟是不想履行义务还是由于其他原因不得不更换电话号码;要么就是电话接通了,对方回答我不是你所说的当事人,你打错了之类的,但是又不能确定是否是当事人。所以在这种电话联系不到当事人的情况下,只能采取邮寄送达来把相应的法律文书按照卷宗里给的地址邮寄出去,但是以这种送达方式来联系被执行人,难免会给执行带来麻烦,由于执行阶段的送达不像诉讼中的送达那么麻烦,有那么多种类和要求,所以执行中的送达有可能导致被执行人没有收到通知或者收到了他也假装没收到等。所以在执行中联系被执行人有一定难度,而大多数法院由于人手不够,案子又及其之多,所以也没有太多精力一个一个地去特意寻找,大部分法官办案就是按照法律法规来操作,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想尽一切办法去联系被执行人。

2.执行难难在被执行财产难找

民事案件执行的重点在于替申请执行人执行到相应的案款,通俗一点来讲就是替申请人找被申请人依照判决书要钱。其中民事案件执行大部分是涉及到金钱利益,在执行中过程中这部分是最让办案法官头疼的一个点,因为大部分情况下强制执行的案件能顺利执行的较少,特别是涉及到的金额过高的。在执行过程中,你会发现大部分被执行人是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的,或者可供执行的财产不足以清偿,纵然办案法官尽全力尽职责为申请执行人寻找被执行人可供执行的财产,但是民事案件经发生纠纷到起诉、审判,再到执行程序,历时时间较长,一些被执行人及其家属为了避免财产被执行而刻意在纠纷发生或是诉讼阶段转移、隐匿、变卖、毁坏财产,进入法院执行程序时,可供执行的财产更是难于查找,致使被执行人无可供执行财产而导致执行难。

3.执行难难在执行的震慑力度不够

法律未单独规定民事执行相关的行政和刑事追究规定,实践中,大都对执行中违法和拒绝执行的案件仍然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罚款、拘留了事,其震慑力度不够,且无具体、可操作的拒绝履行民事执行的处罚程序和强制性规定。我国《刑法》第313条规定有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但要符合“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并且要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在执行中,收集此方面的证据来证明较难。经常会听到一些办案法官议论“如果XXX再交不出钱,今天就他去拘留15天”,另外一名法官就会回答“在执行中拘留是最严重的惩罚,但是拘留他15天之后,他若是还是不还款,你也不能拿他怎么办,顶多隔一久再拘留”此时则会形成拘留的怪圈,但是申请执行人的金钱利益还是没有得到改善。

二、民事执行难相关对策及建议

1.立法方面应完善民事执行制度

现在的民事执行大部分是参考和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来操作,但是民事诉讼法的有关执行规定也是不统一、不完整的。笔者建议在立法方面首先应该尽快制定执行的相关法律,为民事执行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律依据,为执行人员执行提供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规定,将现阶段法律的原则性规定细化。

2.建议将诉前保全、诉讼保全的适用范围扩大化

很多案件执行不了就是由于在诉讼前或者诉讼中,被执行人悄悄的转移了自己名下的财产。诉前保全、诉讼保全措施的采用,本事为缓解执行难,化解执行纠纷。但是在该项制度的适用上有诸多限制。如:申请人在申请保全时,要提供担保和提供被保全的财产,对于保全错误还要承担赔偿责任。笔者认为:为了切实保护申请人的权益,错误的认定要区别对待,只要不是申请人恶意的行为,应免除申请人的赔偿责任。人民法院在审判中,如发现不及时采取保全措施将导致判决后无法履行的,法院可依职权采取。

3.在联系被执行人时,应该穷尽一切办法

办案法官一般通过卷宗给的联系方式或者申请执行人给的联系方式来联系被执行人,但是有的当事人往往联系不到,这时办案法官可能会采取邮寄送达法律文书来联系被执行人,但是此种联系方式过于简单,可能会造成被执行人没有收到法律文书,不清楚自己被采取了强制执行。而由于被执行人联系不到,可能会耽误该执行案子的办案时间,影响办案进度,所以笔者建议在电话不能联系到被执行人时,不妨穷尽一切手段联系被执行人,例如,可以查看该电话号码是否还在被执行人名下(万一其更改了电话号码),如果有条件也可以亲自跑一趟被执行人的处所把厉害关系告知其。

三、结语

民事案件执行是维护当事人利益的重要手段,也是把判决书变成现实的一种手段。为了让判决书不是一纸空文,就得重视执行中的困难。笔者理论功底不强,社会实践也不够,仅从一些比较细微的地方入手,希望能为民事执行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齐树结,马昌明,完善我国强制执行法若干问题的探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版.

[2]吴明童,田平安,民事诉讼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版.

[3]牟逍媛.民事执行难及相关制度研究.东方法学丛书出版 社2006班.

作者简介:孟博文(1990-),女,汉族,河南安阳人,云南大学法学院2014级法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宪法与行政法。

篇5:民事执行案件的程序

予保护,致使法律公正性受到影响。我院民行部门在民事行政案件执行监督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现与大家商讨。

1、关于民事行政案件强制执行监督的理论根据

民事诉讼第十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行政诉讼法第十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笔者认为“审判活动”不仅是指民事、行政案件庭审判决、裁定的诉讼活动,还应包括法院对生效法律执行的非诉讼活动。因为执行是法院行使职权的一部分体现,是审判职能的延续,同时也是整个审判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属于行使审判权的范围。审判权不仅仅包括庭审裁判权力,还应包括调查权、执行权等一系列相关联的权力,这些权力与裁判权相依存,它不可能脱离裁判权而独立存在,都属于法院的审判权能,因而审判活动应包括执行活动。两大程序法都已清楚表明检察机关拥有对法院裁判和执行的监督权。这既是基本法的要求,也是检察监督职能的体现,更是司法公正的保障。任何割裂诉讼活动的完整性,作限制性的狭义解释,都违反了立法的本意。

2、关于发现线索的渠道

由于法律对执行监督没有明确规定,高法的解释规定对执行方面的裁定不能进行抗诉,所以当事人即使遇到违法执行的情况,也不一定知道到检察机关申诉,因此执行监督的案件线索相当匮乏。我们在加强与国家权利机关和其他有关机关、上级人民检察院沟通的同时,主要是提高自行发现线索的能力,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当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到检察机关申诉。一是利用集中宣传日活动、下乡办案等机会,送法下乡,了解法院裁判执行情况。二是与多家律师事务所建立工作联系制度,对执行情况进行了解跟踪。三是普发手机短信,宣传民行工作的范围。四是增强服务意识,便民利民。开展了“倒一杯开水,提供一个咨询号码,散发一份宣传单,给群众一个满意解释”的四个“一”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使我院民行申诉案件线索不断上升,对不服执行的申诉案件也大幅提高。

3、关于对民事行政案件执行监督的方法

实践中,我们根据民诉法关于民事案件执行的规定,对容易产生违法执行的情况进行了分类,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监督方法。根据近几年我们对法院执行案件的跟踪分析,我们认为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在以下七个方面产生问题:一是在案件管辖方面,表现为对外地委托的执行案件不积极执行或辖内案件而不积极执行;二是执行根据方面,突出表现是执行依据不足,有些案件已经开始执行但被执行人尚未收到裁判文书;三是执行异议方面,主要是案外人提出执行异议后,执行员不予审查或超越权限审查,我行我素,使得有些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四是执行期限方面,主要是拖延执行情况严重;五是移送执行方面,有些案件应当移送执行,但没有主动移送,非要让权利人申请执行不可,致使那些追索赡养费、抚养费、劳动报酬的当事人无法及时得到保护;六是执行中止、终结方面,主要表现有审查不严,决定中止、终结有时显得很草率。七是执行措施方面,主要是对动产、不动产以及司法行政强制措施等措施的运用不当的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采取了不同监督方法,主要是交流沟通、发检察建议和纠正违法通知书三种方法。比如对于案外人提出的执行异议执行员不去审查、执行期限的拖延以及该移送执行的不移送等问题,我们通常采取发检察建议的方法;而对于其他几种情况,由于侵害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并且法律规定较为明确,我们通常采取发纠正违法通知书的方法;交流沟通主要是用在执行的开始阶段和采取监督措施后,主要起事前预防和事后达成共识的作用。

案例一:牛洪元、牛昆土地承包纠纷案

1998年10月20日,申诉人牛洪元、牛昆与被申诉人息县杨店乡龙庙村订立了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将7.868亩和11.802亩两块土地发包给二申诉人经营,期限为30年。但在2003年秋,被申诉人强行将土地收回,重新调整,导致申诉人无田可种。申诉人在无奈情况下,提起诉讼。2004年7月9日,息县人民法院受理后立案。在审理后,认定了上述事实,但是一审法院认为,原、被告之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成因比较复杂,不是一般意义上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纠纷,应当由有关部门解决,因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11条第(三)项、第140条第(三)项和2004年8月17日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纪素云闫珂珂与济源市天坛办事处北潘村民委员会第七村民组土地承包

经营权纠纷一案的答复》及有关民事政策之规定,裁定如下:驳回原告牛洪元的起诉。

我院受理申诉后,依法提请上级院抗诉。该案于2006年5月开庭再审,2006年11月送达判决,但是判决生效后,由于乡村不予配合,加上土地调整涉及面广,法院一直不积极执行,导致申诉人的父亲多次进京赴省上访,甚至要卖判决书,并多次到检察机关要求支

持。我们对此高度重视,主管领导出面到法院沟通协商,并深入乡村了解情况。根据具体情况,我们建议给予申诉人适当的补偿,并在下一轮承包中解决此问题。通过做当事人的工作,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30000余元的补偿款也已落实到位。申诉人表示不再上访。

案例二:潢川国土局与穆文川土地出让纠纷案

潢川国土局因土地出让与市民穆文川发生纠纷,此案由中级法院指定息县法院异地管辖。判决生效后,潢川国土局向检察机关申诉,检察机关受理后进入审查阶段。息县法院根据当事人申请开始执行,息县法院通知潢川国土局在接到通知书的15日内主动履行义务,逾期不履行将强制执行,但未到15日,息县法院便冻结了潢川国土局账户资金,准备强行划拨。信阳市检察院了解情况后,发出检察建议,并委托息县检察院到执行法院沟通协商。息县法院接到检察建议后,准备对建议内容进行听证。我们到法院沟通协商的同时,指出了法院执行中存在的错误,最后法院改原来的强行划拨为财产保全,即只冻结账户但不划拨资金给执行申请人。

4、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在探索对法院执行监督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一是缺少明确法律依据,尽管我们认为从法理上讲执行应纳入检察监督的范围,但往往审判机关与我们在认识上有分歧,很难得到统一;二是手段不硬,尽管我们发了建议或纠正违法通知书,但往往得不到答复或者得不到纠正;三是线索匮乏,我们虽然进行大量活动,但收效并不十分明显,有很多的违法执行问题没有纳入我们的视野。

篇6:民事案件申请再审的条件与程序

一、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条件

(一)可以申请再审的当事人 案件的原告、被告、第三人都有权申请再审。除上述当事人外,法院内部也有两种启动方式,一是由各级法院院长提交审判监督委员会讨论决定;二是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监督[①]。

(二)可以申请再审的对象 申请再审的对象必须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②]。但是有两种例外,一种是解除婚姻关系的判决,但财产部分的判决可以申请再审;另外一种是依照特殊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审理的案件以及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审理后维持原判的案件)审结的案件[③]。此两种案件不得申请再审。[④]

(三)可以申请再审的情形

1、法定再审情形(1)法定事由 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十三种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A.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B.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 C.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 D.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 E.对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调查收集的; F.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G.违反法律规定,管辖错误的; H.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 I.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 J.违反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 K.未经传票传唤,缺席判决的; L.原判决、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的; M.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⑤] 除此之外,还有两种再审理由,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以及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时有职务违法犯罪的情形[⑥]。

(2)法定事由的分类 以上十五种情形中,大致归纳为四类: 第一类,(A)至(E)种都属于诉讼证据类事由; 第二类,(F)的情形属于法律适用类事由; 第三类,(G)至(K)及属于诉讼程序类事由; 第四类,(L)(M)及例外的情形归为其它类别事由。

2、法定事由的具体分析(1)诉讼证据类事由 诉讼证据类再审事由中,做出审判所依据的证据不足或是伪造、未经质证及法院未依法调取,从而影响判决的正确性及伪造证据,这些是比较明显的证据缺陷。而新证据的认定是有一定条件的,并非未在原审中使用的证据都是新证据,以下四种情形应被认定为新证据:

A.原审庭审结束前已客观存在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 B.原审庭审结束前已经发现,但因客观原因无法取得或在规定的期限内不能提供的证据; C.原审庭审结束后原作出鉴定结论、勘验笔录者重新鉴定、勘验,推翻原结论的证据。D.当事人在原审中提供的主要证据,原审未予质证、认证,但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应当视为新的证据[⑦]。(2)法律适用类事由 法律适用错误将直接导致案件的正确审理,以下情形可认为“适用法律确有错误”:

A.适用的法律与案件性质明显不符的; B.确定民事责任明显违背当事人约定或者法律规定的; C.适用已经失效或尚未施行的法律的; D.违反法律溯及力规定的; E.违反法律适用规则的; F.明显违背立法本意的。[⑧]

3、调解书申请再审的情形 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只有两种情况可以申请再审。[⑨](1)提出证据证明调解违反自愿原则;(2)提出证据证明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的。

(四)小结 综上所述,当事人申请再审的实体条件是:(1)当事人是原案件的原告、被告、第三人;(2)申请再审的对象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且准予提出再审申请的判决、裁定、调解书;(3)申请再审必须符合上述的十五种法定情形之一,或两种调解书再审情形之一。

二、当事人申请再审的程序

(一)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提出

1、期间 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两年内提出;两年后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以及发现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⑩]。

2、管辖法院 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3、提交的材料(1)再审申请书;(2)申请再审人是自然人的,应提交身份证明复印件;申请再审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提交营业执照复印件、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身份证明书。委托他人代为申请的,应提交授权委托书和代理人身份证明;(3)申请再审的生效裁判文书原件,或者经核对无误的复印件;生效裁判系二审、再审裁判的,应同时提交一审、二审裁判文书原件,或者经核对无误的复印件;(4)在原审诉讼过程中提交的主要证据复印件;(5)支持申请再审事由和再审诉讼请求的证据材料。(6)材料清单一式两份;(7)送达地址确认书。

(二)再审申请的受理 为了增强再审申请的对抗性,《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之日起五日内将再审申请书副本发送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提交书面意见;不提交书面意见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查。人民法院可以要求申请人和对方当事人补充有关材料,询问有关事项[11]。这项规定使得申请再审的审查工作更加全面和准确,也符合人民法院的中立立场。

(三)再审申请的审查

1、审查期限 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之日起三个月内审查[12]。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

2、审查方式 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再审案件后,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查[13]。人民法院审查申请再审案件的具体方式如下[14]:

(1)审查当事人提交的再审申请书、书面意见等材料。(2)审阅原审卷宗。法院认为仅审查再审申请书等材料难以作出裁定的,应当向原审法院调阅原审卷宗予以审查。原审法院在收到调卷函后十五日内按要求报送。

(3)询问当事人。法院可以根据案情需要决定是否询问当事人。以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为由申请再审的,人民法院应当询问当事人。

(4)组织当事人听证。法院对以下列事由申请再审的案件,可以组织当事人进行听证: A.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 B.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 C.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四)法院做出决定

1、决定再审 在审查期限内,人民法院根据审查结果,决定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再审的,应立案并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该裁定由院长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

2、驳回申请 认为不符合上述法定再审情形的,用通知书驳回申请。

三、当事人申请再审的相关法律条文 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主要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第178条至第185条,以及最高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等。其中,主要法律条文如下:

(一)《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七十八条 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第一百七十九条 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二)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

(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

(四)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

(五)对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调查收集的;

(六)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七)违反法律规定,管辖错误的;

(八)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

(九)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

(十)违反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

(十一)未经传票传唤,缺席判决的;

(十二)原判决、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的;

(十三)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

第一百八十条 当事人申请再审的,应当提交再审申请书等材料。人民法院收到再审申请书之日起五日内将再审申请书副本发送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提交书面意见;不提交书面意见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查。人民法院可以要求申请人和对方当事人补充有关材料,询问有关事项。

第一百八十一条 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之日起三个月内审查,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情形之一的,裁定再审;不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的,裁定驳回申请。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

因当事人申请裁定再审的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以上的人民法院审理。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裁定再审的案件,由本院再审或者交其他人民法院再审,也可以交原审人民法院再审。第一百八十二条 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提出证据证明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的,可以申请再审。经人民法院审查属实的,应当再审。

第一百八十四条 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二年内提出;二年后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以及发现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

第一百八十五条 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裁定由院长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

(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十条 申请再审人提交下列证据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为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新的证据”:

(一)原审庭审结束前已客观存在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

(二)原审庭审结束前已经发现,但因客观原因无法取得或在规定的期限内不能提供的证据;

(三)原审庭审结束后原作出鉴定结论、勘验笔录者重新鉴定、勘验,推翻原结论的证据。当事人在原审中提供的主要证据,原审未予质证、认证,但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应当视为新的证据。

第十三条 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为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第(六)项规定的“适用法律确有错误”:

(一)适用的法律与案件性质明显不符的;

(二)确定民事责任明显违背当事人约定或者法律规定的;

(三)适用已经失效或尚未施行的法律的;

(四)违反法律溯及力规定的;

(五)违反法律适用规则的;

(六)明显违背立法本意的。

(三)《民诉意见》 第207条 按照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审理的案件以及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审理后维持原判的案件,当事人也不得申请再审。

(四)《最高法关于受理审查民事申请再审案件的若干意见》 第十条 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再审案件后,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查。

第十三条 人民法院审查申请再审案件,采取以下方式:

(一)审查当事人提交的再审申请书、书面意见等材料;

(二)审阅原审卷宗;

(三)询问当事人;

(四)组织当事人听证。

第十六条 人民法院决定调卷审查的,原审法院应当在收到调卷函后15日内按要求报送卷宗。

调取原审卷宗的范围可根据审查工作需要决定。必要时,在保证真实的前提下,可要求原审法院以传真件、复印件、电子文档等方式及时报送相关卷宗材料。第二十一条 申请再审人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询问、听证或未经许可中途退出的,裁定按撤回再审申请处理。被申请人及原审其他当事人不参加询问、听证或未经许可中途退出的,视为放弃在询问、听证过程中陈述意见的权利。[①]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八条。

[②]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八条和第一百八十二条。[③] 《民事诉讼法》第183条。[④] 《民诉意见》第207条。

[⑤]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⑥]《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四条。

[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

[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三条。

[⑨]《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条。[⑩] 《民事诉讼法》第184条。[11] 《民事诉讼法》第180条。

[12]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一条。

[13]《最高法关于受理审查民事申请再审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十条。

篇7: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庭审程序

刑事附带民事案件适用普通程序一审庭审规则

[庭前准备]

书记员在开庭前应依次进行下列工作:

1、查明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请公诉人、辩护人、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及诉讼代理人入庭就座。

2、宣布法庭纪律(略)。

3、全体起立,请审判长、审判员(或人民陪审员)入庭(待审判人员入庭就座后)。

4、报告审判长,本案公诉人、诉讼参与人均已到庭,本案被告人已提押到法庭候审室;本案证人也已到庭等候传唤,庭前准备工作全部就绪,请开庭。[宣布开庭]

审:[敲击法槌]现在开庭。

审:传被告人×××、×××到庭(分别查明被告人基本情况。审判长直接询问查明,询问内容按如下顺序进行)。

1、姓名、出生年、月、日、民族、籍贯、文化程度、职业、住址;

2、是否曾受到法律处分和处分的种类、时间;

3、是否被采取强制措施及种类、时间;

4、是否收到×××检察院的起诉书?何时收到的?

5、是否收到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民事诉状及收到时间?

审:法警给被告人打开戒具。

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甘肃省×××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依法公开审理由甘肃省×××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和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提起民事诉讼的被告人×××一案。本法庭由审判员

×××、×××(或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由×××担任审判长。书记员×××担任法庭记录。甘肃省×××人民检察院指派检察员×××、×××出庭支持公诉;×××律师事务所律师×××出庭为被告人×××辩护;×××公安处(局)法医×××出庭为本案技术问题提供鉴定结论意见。

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本案的当事人及法定代理人在法庭审理过程中依法享有申请回避权,也就是说如果认为合议庭组成人员、公诉人、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与本案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判的,可以提出事实理由申请回避,要求更换有关人员。

审:被害人及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你听清楚了吗?你是否提出回避申请?

审:被告人×××你听清楚了吗?你是否提出回避申请?

(如当事人申请回避无理的,应根据事实理由和法律规定予以解释说明并驳回;若回避申请有理且对象是审判人员或公诉人的,应宣布休庭,将被告人带到法庭候审室,并根据回避对象的不同,分别报院长或检察长作出是否准予回避的决定再行开庭。)

审: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权申请法庭通知新的证人到庭作证、调取新的证据、重新鉴定或者勘验检查;同时,被告人除享有上述权利外,还有自行辩护的权利、最后陈述的权利。

审:被害人及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以上诉讼权利你听清楚了吗?被告人×××,你听清楚了吗(有几位被告人则一一询问)?

审:请鉴定人暂退庭到休息室等候传唤。

[法庭调查]

审:现在开始法庭调查,由公诉人宣读起诉书。

审:被告人×××,公诉人宣读的起诉书你听清楚了吗(多个被告的应一一询问)?

审:现在由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或其代理人宣读民事诉状。

审:被告人×××,你听清楚了吗(有多个被告人应一一询问,此时审判长应宣布将第一被告人×××留审,将其余被告人带到法庭候审室候审)?

审:被告人×××,现在你就起诉书指控你犯×××罪的事实向法庭如实陈述。审:

1、先由公诉人对被告人进行讯问;

2、民事诉讼原告人(被害人)×××有无向被告人作补充性发问;

3、原告的诉讼代理人有无向被告人进行发问的?

4、辩护人有无发问的?

5、审判人员认为有必要问清有关问题时,可以自行讯问。

审:现在由被害人陈述案件经过情况。

审:被告人×××,你对被害人的陈述有无意见?辩护人你对被害人有无询问的?

审:现在开始举证质证。首先由公诉人对指控被告人犯×××罪的事实向法庭提供证据,并说明证据的来源、特征及所要证明的问题(对证人证言应当庭宣读,对视听资料当庭播放,对物证当庭展示并让被告人辨认,对需证人出庭作证的,公诉人应提请法庭予以传唤。举证质证把握的原则是:①要一事一证、一证一质;②两个以上互不关联、性质不同的犯罪应分别举证、质证;③两个以上行为连续实施,构成两个以上性质不同犯罪如杀人后抢劫的,应同时举证、质证;④多起性质相同的犯罪应同时举证、质证;⑤对前一犯罪行为举证、质证完毕后,再按时间顺序对下一犯罪行为进行举证、质证;⑥公诉人出示物证,让被告人辨认时,可以自行向被告人询问是否是其作案工具或现场遗留物)。审:(当公诉人宣读证人证言后)被告人×××,你对公诉人宣读的证人证言听清楚了吗?有什么意见?

审:辩护人对证人证言有什么意见?

审:法警,将公诉人宣读的证人证言交付法庭。

审:公诉人,你还有什么证据要提供吗(如有证言,请宣读,如有物证,请出示。)?

审:(当公诉人出示物证时)法警,将公诉人出示的物证让被告人辨认。审:(或公诉人询问):①被告人×××,这是你作案时所用的工具吗(根据物证要证明的问题来讯问被告人)?②(如是凶器,还应问被告人×××这是不是被告人×××当时作案所用的凶器?)

审:辩护人对公诉人出示的物证有无异议?法警,请将物证交付法庭(置证据台上)。

审:公诉人,你还有什么证据或证人提供(如有证人时,公诉人应提请法庭传唤证人到庭作证。)?

审:传证人×××到庭(证人到庭后,审判长查明证人身份:应询问证人姓名、年龄、住址、职业,与本案当事人的关系;告知证人要如实提供证言,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应负的法律责任;请证人在保证书上签字。)

审:证人×××,请你把知道的案件情况向法庭作证。

审:①公诉人可以就有关问题向证人发问;②(被害人)原告人是否向证人发问?③被告人×××,你对证人的证言有无意见?有无发问的?④辩护人有无发问?⑤请证人退庭(如对有关鉴定问题予以说明时,公诉人还应主动提请法庭传鉴定人到庭。)

公:对×××的问题,有鉴定结论加以证明。现提请法庭传鉴定人×××到庭说明情况。

审:同意,传鉴定人×××到庭(鉴定人到庭后,审判长应查明鉴定人身份,询问其姓名、年龄、职业,与当事人及本案有无利害关系;告知鉴定人要如实提供鉴定结论,作虚假鉴定要负的法律责任。)

审:请鉴定人宣读鉴定结论(或鉴定意见书)。

审:①公诉人还有无向鉴定人发问的?②被害人及原告人对鉴定结论有无意见,有无对鉴定人发问的?③被告人×××,对鉴定结论听清楚没有?有无意见?是否对鉴定人发问?④辩护人有无意见?是否发问?

审:请鉴定人退庭。

审:公诉人是否还有其他证据当庭宣读、出示?

审:被害人是否有其他证据向法庭提供的?

审:被告人×××是否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

审:辩护人是否有上述申请?

(被告人,辩护人如有证人出庭作证的,审判长应准予传其证人到庭作证,查明证人身份,告知证人如实作证,如作伪证应负的法律责任,并在证人作证后按辩护人、公诉人顺序发问被告方证人后让证人退庭。)

(在庭审中,如是多被告人的,当第一被告人审完后,审判长应让法警将其带到法庭羁押室暂押,再传第二被告人到庭审讯,依次类推,其庭审均按第一被告人的规范进行;待刑事部分审理完毕后,将同案被告人全部传至法庭,再审理民事部分)。

审:下面由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和诉讼代理人向法庭提供赔偿请求的证据。审:被告人×××、×××对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提出的证据有无异议?[法庭辩论]

审:法庭调查结束,现在进行法庭辩论。①由公诉人发表公诉词;②由被害人发言;③由被告人×××自行辩护;④由被告人×××(第二被告人)自行辩

护;⑤现在由被告人×××的辩护人发表辩护意见;⑥现在由被告人×××(第二被告)的辩护人发表辩护意见。

(接着再进行第二轮答辩)。

审:被告人是否还有新的辩护意见?

审:现在对附带民事诉讼部分进行辩论。

1、由附带民事诉讼原告×××进行民事辩论发言;

2、由原告代理人发言;

3、由被告人×××答辩。

(接着再进行第二轮答辩)

审:原告或代理人发表意见或代理词。

审:法庭辩论结束。

审:根据法律规定,民事赔偿可以进行调解。①被告×××(多个被告人的一一询쫎)你是否愿意赔偿?是否愿意调解?原告要求赔偿的数额能否全部赔偿?②原告人(代理人)有什么意见?

(若原、被告人均同意调解,则由审判人员依法主持调解,达成协议时)。审:鉴于原、被告人同意就民事部分予以调解,法庭根据本案事实,法律规定和被告人(或双方当事人)责任,进行了当庭调解并达成如下协议:(略)。上述协议是在自愿、合法的基础上达成的,本庭予以认可,并根据双方的协议制作调解书(当庭履行完毕的可记入笔录,不另制作调解书),待双方签收后即发生法律效力。

(如果一方不愿调解或调解不成则为)。

审:由于当事人一方不同意调解(或双方分歧太大),调解不成,附带民事赔偿将同刑事部分一并判决。

由被告人×××作最后陈述(由多个被告的依次作最后陈述)。

现在宣布休庭,由合议庭进行评议(敲击法槌)。

(若当庭不能宣判的,审判长应宣布:下次开庭的时间、地点或另行公告)。

审:法警将被告人×××、×××带到法庭羁押室看押(合议庭合议后或经审委会讨论后)。

[当庭宣判]

审:(敲击法槌)现在继续开庭。传被告人×××、×××到庭。

审:对被告人×××一案,本庭在合议时充分地考虑了公诉人、原告人及诉讼代理人、被告人及辩护人的意见,进行了认真的评议并经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现在宣判(书记员宣布全体起立)……(审判长宣判认定的事实、证据、适用法律的各项依据和判决的结果:①刑事部分理由及结果;②民事部分理由及结果敲击法槌)。

审:今天是口头宣判,判决书在闭庭后五日内送达。如不服本判决,可在接到判决书的次日起十日内通过本院或者直接向甘肃省×××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书面上诉的,应当提交上诉状正本一份,副本×份。

审:被告人×××、×××对以上判决是否听清?

审:法警将被告人×××、×××羁押看守所。

审:现在闭庭(敲击法槌)。

篇8:民事执行案件的程序

我国的民事调解制度, 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 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 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 使当事人双方达成协议的制度。1991年我国《民事诉讼法 (试行) 》, 明确了自愿、合法调解的原则, 这一原则贯穿于民事诉讼审理过程的始终, 不仅包括一、二审, 也包括再审。2002年9月司法部和最高院出台了《人民调解工作的若干规定》, 从制度上层面上对民事调解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以调解的方式处理各类纠纷案件, 不仅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纷争, 息事宁人, 维护社会稳定, 而且具有判决结案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长期以来,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 大量适用调解方式审理简易案件, 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调解的基本原则是自愿、合法。但是, 在司法实践中, 还存在着法官为追求调解结案率, “以诱促调”、“以劝压调”、“以判压调”、“以拖压调”等调解方式, 使当事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 接受调解协议。这些被迫调解和变相强迫调解的做法, 这不仅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而且也违背了我国民事调解制度的初衷。使调解的自愿性、合法性和正当性受到了严重的质疑。当事人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只能在收到法院送达的调解书后, 启动再审程序, 来纠正错误的民事调解。

二、民事再审程序

再审程序, 是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效力的错误判决、裁定及调解书, 进行再次审理, 纠正错误的一种诉讼程序。再审程序作为一种纠错程序、事后权利救济程序, 他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树立司法机关权威都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 并非任何人、任何组织和单位都可以启动民事再审程序, 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再审启动主体是有严格规定的。只有符合法律规定的主体, 才有权启动民事再审程序。关于民事再审主体, 我国《民事诉讼法》在第十六章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三、民事调解案件再审的启动主体

根据我国2012年8月31日通过, 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事诉讼法》, 民事调解案件再审的启动主体有以下四个:

(一) 各级人民法院院长

民诉法第一百九十八条规定: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 发现确有错误, 认为需要再审的, 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二) 最高人民法院和上级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 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 发现确有错误的, 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三) 当事人申请再审

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 提出证据证明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的, 可以申请再审。经人民法院审查属实的, 应当再审。

(四) 人民检察院抗诉启动再审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发现有本法第二百条规定情形之一的, 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 应当提出抗诉。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民事再审程序启动主体是多元化的, 是以法院主动启动再审为主, 人民检察院抗诉启动再审为辅启动模式。虽然法律规定了当事人对案件终裁或调解不服, 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但这并不必然导致再审程序的启动。司法实践中, 再审难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多元化的再审启动模式, 并没有解决再审难的问题, 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存在着很多弊病。

四、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一) 法律应当赋予本级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有提起再审的权力

根据现行民诉法第一百九十八条规定, 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 发现确有错误, 认为需要再审的, 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这条规定不仅排除了本级法院对调解书提起再审的权利, 而且赋予法院院长启动再审程序的绝对权利。司法实践中, 由于院长对案件的认识不同、视角不同或考虑到案件对本院的影响等因素, 本院院长对调解书启动再审程序情况非常罕见。这种权利基本上形同虚设, 况且, 由于调解书是以本级法院的名义做出的, 不是以法院院长的名义做出的, 对已生效的调解书的再审, 法律赋予本级法院提起再审的权利, 是比较合适的。一方面, 可以防止法院院长的独断, 另一方面, 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 使广大审判人员都来监督本院的案件, 树立有错必纠的法律意识, 敢于正视存在的错误, 敢于负责, 敢于担当。这对于程序的启动是非常合适的。

(二) 法律应当规定, 当事人申请和人民法院审查相结合的再审启动制度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一条规定, 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 可以申请再审。但必须提出证据证明调解违反自愿、合法原则, 还要经人民法院审查属实的, 才能再审。在司法实践中, 法官为了完成调解指标, 为了追求诉讼效率, 为了应付错案追究制, 采取诱调、劝调、以判压调手段, 压制一方, 以法官职权强行调解的情况时有发生。当事人因摄于压力或者受到胁迫、欺诈, 致使其调解和自己的意愿相背离, 当事人恶意串通, 调解协议损害第三人合法权益等情况, 使调解既不具备自愿性, 也不具备合法性。当事人对此种调解书收到即反悔的情况, 也屡见不鲜。在审判实践中, 申请再审的困难, 由来已久, 调解书尤甚。这种困难, 一方面, 来源于对的证据搜集。因为违反自愿原则的行为, 具有极强的隐蔽性, 从而很难举证;另一方面, 在法官的劝说、施压等调解方式下, 当事人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字, 不是出于真实意思表示, 也无法举证。举证的困难, 导致当事人启动再审程序异常艰难。据此, 我国民事诉讼法应当规定, 当事人申请启动再审程序应和人民法院审查相结合。这种审查, 要求审查人员必须有事业心、责任感, 不能简单审查, 一审了之。应当结合当事人自身情况、调解时的情况及调解内容进行综合判断。只要认真负责, 相信通过综合判断是不难得出正确结论的。这样就以公权力的形式保证当事人启动再审程序的权利, 使错误的调解书及时得到纠正。

(三) 法律不应对人民检察院对行使监督权予以限制

应当规定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内容有损害个人利益时, 人民检察院有提出抗诉的权力。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规定, 检察机关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 应当提出抗诉。没有规定调解书内容有损害个人利益时, 应当提出抗诉, 这实际上是对人民检察院对行使监督权予以限制。社会公共利益或社会利益的认定, 历来是众说纷纭。在司法实践中, 一些案件究竟是否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没有明确的判断标准。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国家利益还应当包括法律秩序的遵守, 任何违反诉讼程序、妨害公平正义者皆损害国家利益, 损害国家利益的也往往是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司法实践中, 单纯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数量很少。2012年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实施之后, 不少地方检察机关办理的调解监督案件, 并不局限于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这一现象也表明, 法院也并不以案件不属于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为由拒绝检察机关的监督。或者说, 法院和检察院对于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采取广义的解释, 并且观念上具有一致性。检察机关监督范围的拓展, 法院受理范围的扩大, 无疑是对现行的民诉法对人民检察院对行使监督权予以限制的规定提出了挑战。所以, 法律应赋予人民检察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内容有损害个人利益时, 有提出抗诉的权力。使人民检察院行使监督权有充分的法律依据, 充分发挥检察院的监督职能。

综上所述, 虽然民事调解再审程序启动主体是多元化的, 但并没有解决司法实践中再审立案难的问题。究其原因, 是现行法律对再审启动主体的规定并不科学, 只有解决了启动主体的问题, 才能使案件顺利进入再审程序, 才能使错误的调解及时得到纠正。

摘要:调解结案对于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纷争, 比判决具有更大的优势。但是, 司法实践中, 违法调解的情况时有发生。要撤销错误的调解书, 只能启动再审程序。然而现行法律对再审启动主体的规定并不科学, 给程序启动带来了诸多问题,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上一篇:工作单位辞职信怎么写下一篇:电信英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