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总结报告

2024-04-24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总结报告(精选8篇)

篇1: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总结报告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科研课题总结

从2006年起,我校承担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试验,我作为语文科实验老师,真切感受到信息技术带给语文学科的巨大效能,体会到了整合带给我们的喜悦,激励自己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现就承担课题研究以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进行课题实验以来,现代技术手段为语文教学产生了很大的作用,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乐学、爱学、自主探究去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验按阶段进行,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1、现代教育手段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他们不断地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传递信息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交替循环,才会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呈现螺旋式上升。

在语文新课程实施中,老师和学生面对的教材是不同版本的,教师的教学活动仅依靠《语文课程标准》,至于教材中所需的鲜活素材主要靠师生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收集,要靠自己去挖掘,去嫁接,去整合。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很喜欢上我的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对现代技术手段应用下的语文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巧借远端资源素材为教学服务,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自然地融入进语文教学之中,与老师和其他学生合为一片,促使为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究。

信息技术手段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使他们从形、声、色方面感知事物,使教学活动也从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打天下”的单一教学模式向立体化的教学模式转变。如我在执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时,在课中插播有关渡江战役的影视资料,让学生真切的看到当年人民解放军冒着枪林弹雨、横渡长江天堑的宏伟景象,从而印象深刻地明确了这则消息的主体内容,了解了渡江战役为推翻南京国民政府22年反动统治、统一全中国起到的历史意义。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把学习语文与认识历史事实结合起来。

2、信息技术使课堂增大了容量。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也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以前多课时的内容现在较轻松地就很快完成了。比如在作文课中,我先借助网络收集到一篇优美的范文,借用大屏幕和学生一起赏析、修改,和学生一道探讨“美文从哪些方面写?如何写?”他们就能够较轻松愉快地完成习作。学生通过对照媒体示图,很轻松地理清《故宫博物馆》的说明思路,学习《苏州园林》也变为很轻松的学习过程,大家都感到媒体手段方便多了,课堂浓度大了,学生学的也轻松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不断地提高了学生文学素养及信息素养。

在课堂中使用了现代媒体手段,学生通过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媒体进一步体会文字信息的优美,学习了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随时发现身边的语文美、文字美,为欣赏文学、表达交流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学生通过听范文朗读、配音赏析,很形象直观地感受到语文之美,提高赏析能力的写作能力都变得较为容易起来。

老师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也能推进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学习《桥之美》一课时,针对学生喜欢上网及我校先进的网络条件,在新课学习之前要求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信息收集。在上课时,出示师生共同上网查询的大量图片,先让学生对桥进行自主审美。然后阅读课文看作者认为桥的美在哪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把语文课本中的文字与鲜明的视听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感官作用于大脑,充分发挥大脑“接触、判断、贮存、想象”四个智力区作用,从而使学生充分感知材料。学生也通过老师的多次使用感受到高科技带来的方便,学习到了一些实用的技能技巧,他们的操作水平提高的很快,如今许多学生能将老师布置的内容方便地在网上查找,自己找寻相应的答案,个别学生还向我的邮箱中发送小作文,还向我讨教问题呢。

我还不断地给学生渗透大语文的概念,让他们不光从网络等来借用远程资源,还要发掘身边素材,学习身边语文,为语文学习服务,不断培养他们如何搜集、加工、传播语文信息,从各个方面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用信息素养。

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我自己应用变得越来越熟练,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创新意识增强,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4、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

通过几年的实验,我感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很多,布置的内容他们都能积极地去完成,且产生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些成功的变化,说明我们的实验取得了一定的绩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5、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

通过课题实验,我们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

语文学科的实验过程,也就是我思想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不断探索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方法,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能够将远端资源较轻松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要感到信息技术的应用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加方便、轻松、肯出成绩才行。我们语文组逐渐摸索出一些实用的东西。

在实验中,我能主动积极地寻求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联接点和交叉处,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所教学科相整合,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欲,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所展示出来的观摩课比以往生动多了,进而更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实验班成绩始终位于平行班前列。

6、整合实验辐射作用正在变大。

“一个人的提高不算提高,整体提高才算真高”。将好的东西与其他语文教师分享这才是课题实验的根本目的之一。我利用教研活动、公开课等与同课头语文教师广泛交流,和他们一起共享远端资源,交流心得体会,互学操作技能技巧,和语文科白明艳校长、张颖主任积极学习Powerpoint的制作和网络搜索、课件修改整合技术,积极与他们一起进行课题研究,带动了语文组其他教师的参与,实验辐射作用正在变大变强,推动了语文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总之,通过四年多的整合实验工作,语文学科整合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还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查找不足,大胆向领导请教,虚心向兄弟学校学习,争取把今后工作做得更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镶黄旗小学

赵丽环-

篇2: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总结报告

福州教育学院语文科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在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上明确指出,不应当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学习的对象,而应当作为学习的工具,要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李连宁强调,加快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一是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只有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才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可能性应从信息技术、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还要寻求支撑的理论依据。

1、信息技术的特点:

A、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

B、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等。

C、活动的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D、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其余如共享、动态、超媒体、开放性等特性已是众所周知。

2、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

阅读: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得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

3、教育理论基础:

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前者主要是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教学方式来实现;后者则主要是依靠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来实现,他据此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他还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动机起作用。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A、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

B、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方式; C、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 D、可为语文素质的根本因素--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丰富学科知识、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学生认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丰富学科知识,激发探索热情。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技术的因素,通过教师的开发和整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加学生的信息意识,而且能够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例如展示课文背景、创设与课文贴合的情感环境、交互性强的课文游戏和讨论、办电子报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可以引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未知。

(2)、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有大量的形象的教学内容需要展示,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其中包括大量的图片、影音资料和影视资料。常规的电教手段,只能按线性的方式组织各种媒体信息,学科教师难以控制,且交互性差。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以超文本和超媒体的非线性方式组织媒体信息,教师容易控制,且交互性好,为多媒体信息的呈现提供极好的展示平台,使之成为学科教学或个别化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堂演示、扣人心弦的跌宕悬念,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下,以丰富的想象、牢固的记忆和灵活的思维获得学习的成功。

(3)、优化学生认知,掌握思维规律。传统教学让学生走成功的捷径,不重视思维训练,以教师向学生的单向灌输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现代课堂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展示聪明才智的机会,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利用AUTHORWARE、PowerPoint、flash等软件,能够针对学科实际,制作出一些动态课件,不仅较好地表现了事物内在关系和变化规律,并且能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发现规律,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能够有意识地通过多媒体技术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4)、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授之以“渔”,因此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科学地设置学生活动的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猜一猜、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等方法,采用指导自学、独立练习、协作学习、网上学习等各种形式,使课堂教学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整合,可以使课堂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达到学生随时随地均可学习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面向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具体地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研究的目标主要是:

1、完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实现语文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信息过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应有利于这一信息过程的实现。应首先考虑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促进课程内容的学习,它是课程整合的首要目标。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不仅能用于呈现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有关的语文内容,同时,通过整合,可帮助学生实现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真正提高语文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主动地建构知识。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还可促进学生间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实现小组协同学习。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因此,在整合模式研究过程中,十分强调任务驱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语文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它是十分具体的,比如听说读写等等。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快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3、改革教学观念,变语文单科单向学习为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生存能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些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

(1)教师的作用:知识的传授、对学习的指导——对学生学习的支援、帮助。

(2)学生的学习:被动地接受式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

(3)知识的学习:注重学科知识的专业学习——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

为了培养面向 21 世纪的创新人才,在教学实验中,与学科知识的专业学习相比较,我们更应重视知识综合应用的综合学习。

综合学习是以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为基本目的的学习形态。自我生存能力为基本目的的学习形态。自我生存能力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地确定课题、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主体判断、相互交流、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教育教学中,这种能力可通过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予以培养。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模式研究,学生应能利用语言、文字表现自己的思想和要求,学生通过对相关资料、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以一定的信息表现形式,有效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

三、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实验研究、行动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1、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2、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3、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行动研究与课堂教学模式或者说结构改革的结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可行的。在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结构的规律中,首先通过“调查”了解某一门课程的教学情况,从中发现问题;其次,在“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的设想基础上,制定出有指导、可实施、有评价、可修改的具体计划,再次,进行“教学试验行动”,将设想与计划付诸实现,在不同程度的班级中运用,然后“观察行动的结果”并进行反思,将行动得出的一定的模式进行推广应用,并从应用结果中得出总结评价。

四、研究对象

在整合模式研究中,课堂教学结构涉及的各个行为主体都是研究的对象。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过程等,其中主要是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用什么方式进行主导、学生主体地位如何体现。

五、研究过程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大课题下积极探索,将网络的应用与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建构、理解探究,尤其是实验制作、调查访谈等多种需要动手或亲身参与和体验的活动方式结合起来,实现综合化、多层次目的教学。

1、准备阶段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学习有关的理论,查阅教学、教改资料,调查教学实际,了解亟待解决的问题,制定实验方案,培训实验老师,设计教案。在这个阶段中教师积极参加这个过程的准备工作,各集备组要确定开课教师,确定开课课题,调动一切人力、物力,广泛收集资料、占有资料,共同制定实验方案,设计教案。先以在本学科教学中使用一台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开展多次“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研讨课,开展各种类型,各种级别的公开课。接着更在此基础上进行尝试“网络教学初探”,利用网络超优势来增大教学容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实验阶段

这一阶段在前期大量准备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丰富资源,进一步明确实验的目标、方法等,开展实验探索,形成有语文特色的网络教学。

首轮探索性实验研究,进行形成性和阶段性检测。随后进行第二轮深入验证性实验研究,进行形成性和阶段性检测,写出阶段报告和专题性论文。

在实验探索的同时,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中完善课题实验,提高水平。

3、总结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先对检测数据、资料进行教育统计分析,然后总结成果,撰写实验报告、论文等。

六、结论

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型学习为投入型学习,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语文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根本目标是促进教学形态由被动型向投入型转移。

学生利用多媒体学习材料进行学习,变传统的直接讲授过程为媒体化的间接授导过程。学生分组学习,互相讨论,由于有任务驱动,而且对问题有分歧,学生的合作学习模式基本实现。利用网上讨论手段,教师能够迅速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并及时向学生提供反馈,无疑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利用网络进行复习,利用了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不但可使学生巩固知识,还有可能帮助他们拓展知识,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我们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加以整合,构建了以培养学生语文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网络学习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学习环境”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三位一体”探究式教学模式。

经过实验和探究,我们发现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课中,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的上课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在课堂上,大部分同学能认真对课堂内容进行思考,并积极将自己的思考结果和大家交流。尤其是很多平时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比较内向的学生,在网络这个环境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尽情展示他们智慧的舞姿。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作文、口头表达、阅读等语文能力也在整合中得到了较大提升。实验表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整合起到了以下作用:

1.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这样一种学习方式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这样的学习环境可以使每个学生得到及时的反馈,网站内用户等级的功能也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学生学习的真正的持续的动力来自内在的、自发的学习动机,而不是外在的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固然有着许多有效的刺激学生学习的力量,如来自各方面的奖惩手段、社会环境的潜在影响等,但大多最终指向今天的学习对未来生活的影响上,如果缺少学生真正的内在的兴趣,学生很难为了一个遥远的目标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学生在某一学科上下功夫为了什么?除了兴趣外最直接的就是为了分数,学习内容在考试后异化成了分数、结业凭证、录取通知,最终造成了学生的厌学,甚至造成了无意义的教育——背离了本来教育目的的教育。而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激发并得到满足,而学习内容所自然形成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只有在深入学习后才能得到更充分、更出色的表现。有人说,在网络上最重要的是抓住别人的眼球,那么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尤其是在一个有着长期固定的学习团体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只有提出更好的问题、更深刻的思想、更有新意的观点或者提供更新的材料,才能有效的吸引别人的眼球,而学习的深入所带来的收获更能带来一种创造性的满足感,从而进一步强化学习动机,是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因此,网络学习环境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进而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2.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学生在交流中迸发了思维的火花,这种实时的交流方式使每个人都处在一种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认为是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进行真正的思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自己的学习进程,这也给了他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我们在课堂上有很多时候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过于急迫的想把答案塞给学生,学生缺少充分的时间去作深入的思考,尤其是难以真正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有时表面上课堂活跃,有问有答,但学生那种快速的反应只是表层思维的活跃,思考缺乏深度,长久以往,学生将失去真正的思考能力。

3.真正实现了学习的意义建构,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最终目标。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阅读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情况建构知识框架。尤其对于文学欣赏课来说,学生的个性创造表现的更为突出。

七、应注意的问题

(1)要不断提高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特别是在整合过程中的应用能力。虽然信息技术教师能提供有限的技术支持,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个有机的整体过程,只有进行整合教学的教师本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有效地、大面积地提高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

(2)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践所需的理论不够。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随着科技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和普及过程中产生的新事物,新的理论尚不完备,教师潜心实践研究的同时,专门研究部门应及时多作理论指导。

篇3: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探究

一、身临其境, 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高中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 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藤王阁序》《阿房宫赋》、唐诗、宋词、元曲、《荷塘月色》《再别康桥》《世界最美的坟墓》《断臂的维纳斯》等, 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 要进行咀嚼鉴赏, 品味其中的美, 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 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 利用图像来显示, 运用文字来诠释, 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 且费时费劲, 收效甚微, 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 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 利用多媒体链接, 会令学生感觉身临其境。在这种境界中, 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

如教《荷塘月色》一文, 课文语句优美, 用词精确, 有一种超然的意境之美,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呢?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1) 配乐示范朗读, 把学生带进优美的情景之中, 体会作者的苦闷心情。

(2) 学习荷花的样子时放一段有关荷花的录像片, 师配乐解说, 引导学生思考, 想象并展开讨论, 体会荷花的千姿百态, 荷叶的挨挨挤挤。

(3) 学生配乐读文,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填空练习, 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加大训练力度。这一环节的设计, 不但给学生美的享受, 陶冶了情操,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促进了其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 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因为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 学生能更好地学语文, 用语文, 使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更贴近, 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如语文口语训练, 高中语文课本的每一单元都设有口语练习。就拿演讲训练来说吧, 听名人的演讲, 用传统的工具, 学生只能听到演讲者的声音, 是种远听而不可近视的感觉, 不能引发学生较浓厚的兴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就不同了, 学生除了听到演讲者的声音外, 还能看到演讲者的动作、神态和表情, 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并受到感染, 从而激发内心对演讲的兴趣和欲望, 达到主动训练的目的。所以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的整合是势在必行的!

三、课外拓展, 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首次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推荐了20部古今中外名著, 意在课内外相结合, 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从研读网站上欣赏指定的名著。

河北迁安●尚志生

事实证明, 名著研读网站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丰富了阅读内容, 以案例形式表现出来的专家论文对引导研读方向和方法起了很大的作用, 并且以交互形式促进了学生的心得交流, 效果是明显的, 也是其他媒体所无法取代的, 为实现大纲规定的名著阅读探索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四、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 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软件、利用仿真虚拟现实技术等,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创造性和灵活性, 打破“上课时知识的简单传递, 复习是知识的死记硬背, 考试是知识的机械重复”的传统模式, 极大地推进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写作、口才、研究性学习等语文素养。

毋庸置疑, 信息技术为语文课程改革搭建了平台, 成为推动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动力之一。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带来教学变革, 它只有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相互作用, 才能彰显出其在课程改革中特有的价值。如果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不发生变化, 单纯地将在课堂上引入信息技术作为目的, 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层次也只有停留在表面上。下面谈一下整合过程需要注意的两点:

1. 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 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一贯强调的, 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 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性、教法的变革等。其次, 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 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无法想象一个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过关的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此外, 教师在美术、音乐等方面亦应有不俗的修养。最后, 有些学生极易沉溺于网上聊天、游戏, 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教师要增强对网络环境下课堂的管理和调控能力, 让学生体验利用信息技术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网络环境下获取信息的便利性, 使得学生在电脑屏幕前只需轻点几下鼠标, 就可以纵览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 但这种虚拟的空间也会带来学生亲身体验的缺失, 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 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 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 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总之,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更有效地创设情境、提高效率、增加容量, 可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 将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 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篇4: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一、走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浅层认识”误区

李克东教授说得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并不是“让学生一节课欣赏几十个漂亮的网页”,让学生欣赏几个漂亮的课件。整合的目标在于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培养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理论,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从而推动西部教育现代化进程。但事实上,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们很少用到多媒体教学设备,但各种公开课、赛课活动中计算机等多种媒体设备的使用却屡见不鲜。这说明教师们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明白使用多媒体设备教学的实效性,但更多的只是为了在公开课中体现现代化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获得评委和同行的好评。要不,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却很少应用呢?难道仅是因为“设备跟不上的”原因吗?

二、课堂整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人机交互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型的显著特点。然而,如果课件的设计僵化、单一,大多是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电子化、声像化翻版。尽管教学内容的呈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而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存有明显的不足,再加上学生连上网的基本操作也不熟练,那人机交互的过程与作用就极为有限。长此以往,必然造成计算机教学的新专制化,如同传统的教师专制化一样,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在课堂上,教师要刻意创设问题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概括和判断推理、综合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教法。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自学能力。努力改进教法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以学法的优化推动教法的优化。深入钻研教材,掌握教材体系、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抓住主线、明确重难点,搞清疑点,把握关键。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不仅仅在于教学内容呈现的图文并茂、生动多彩,更重要的是靠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科学性、创新性来激发。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智慧源泉。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应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配合

不可否認,传统的语文教学具有丰富、宝贵的教学经验,在常规教学中,教师能用三言两语把某个复杂的问题讲得清楚透彻,并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逻辑力量,它是任何现代技术不能代替的,其简便易行又是多媒体很难企及的;又如传统语文教学中的讲授、背诵、分析等教学方法,虽被抨击得很多,但它仍具有很多优势,多媒体不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因此,夸大多媒体的作用,试图以多媒体代替传统教学的做法是不现实的。无论传播媒体怎样先进,不管它的功能如何完善,它们都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所以,教师在运用媒体时, 不是考虑怎样更多地运用媒体,而是考虑怎样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配合,相得益彰。如:在教授诗歌时,当然可以用现成的录音资料来给学生示范朗读,但它绝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朗读。可以用一些图片来对诗句进行解释,但不能所有的诗句都用图片来解释,诗的意境需学生是要通过学生对文字的品读,自己用心去体悟,用语言来描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提高欣赏水平,有一定的文化积淀。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运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完美和补充。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如果我们在运用过程中能时时注意为教学服务这一点,扬长避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一定会发挥出更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2

[2]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大学出版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 第 10 期王会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探索》

篇5: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总结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1、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是新时代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是计算机单门学科的任务,各门学科都有帮助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任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需要,是实施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新课程的需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意义重大。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优化语文学习的手段,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使学生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施为打破传统语文教学封闭、僵化的模式,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必将使语文教育朝着现代化课程方向发展。为此,信息技术必须加强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努力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双赢。

2、立足我校的发展。近几年以来,为适应教育形势的变化,在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一方面大力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条件的建设,一方面积极开展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目前已建成校园网,并以宽带和互联 网连接,建成两个多媒体教室,并配备了高性能电脑和大屏幕,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并有许多教师在教学课件的开发和制作上有一定的基础。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性教学方面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不能及时转变,使用媒体辅助教学也仅仅是将媒体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充分确立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穿新鞋,走老路”严重地制约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也成为我校必须进行的课题研究,也是一条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学校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捷径。

3、着眼学生的发展。教育信息化为学习带来了机遇,但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才能理解信息所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培养学生形成所有这些必备技能和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界定

1、信息技术:本课题所指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等。

2、课程整合:有关的经典描述很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天顺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上提出:课程整合就是要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解决“两张皮”的问题。要求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要求学生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合理选择有效的技术工具,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和综合,学习相应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对教师则要求,除了自己应用技术,还要指导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应用技术。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整合途径的研究;整合模式的研究;与小学语文学科内容的整合;与小学 语文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与教学方法的整合)

重点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机理、操作的范式、评价的方法以及整合对学校课程设置、课程建设的影响等。

四、研究的层面与方法

1、理论研究:调查现行信息技术教育的缺陷,分析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关系,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机理,提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的设想与方案。

方法: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

2、实证研究:重点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操作范式、评价的方法以及整合对学校课程设置、课程建设的影响等

方法: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五、研究程序

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一)实验的准备阶段(2005年3月-4月)

1、根据总课题,切实选择制定具体可行,有研究价值的子课题实验方案。

2、成立课题实验领导小组,确定实验组成员,明确各人分工、职责。

3、建立课题档案资料、教研、总结、汇报等管理制度,加强课题过程管理。

(二)实验的实施阶段(2005年5月-2006年10月)

1、课题实验的起步、探索(2005年5月-2005年8月)

(1)组织实验教师理论学习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教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各实验教师,对实验班学生及现行信息技术教育进行多形式调查、研究,找到进行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整合实验的突破口。

(3)教师要普遍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4)适时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汇总实验情况,进行研讨分析,提出下阶段的实验建议。

2、课题实验的提高、完善(2005年9月-2005年12月)

(1)进一步强化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认识,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探索信息技术与本学科课程整合的较好模式,注重实验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实验质量。

(2)组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施方案评比,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教师认真开展实验研究,积累个案资料。

(3)召开实验教师座谈,对实验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予以指导,形成实验中后期指导性意见。

3、实验的深入提炼(2006年1月-2006年8月)

(1)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初步构建课题研究方面中具有特色的模式;

(2)组织优秀论文的评比,帮助教师疏理、提炼、总结出教学经验,形成优秀论文集。

(3)进行实验体系实施过程的研究,形成指导性的综合评估意见。(4)组织课题阶段成果汇报活动,完成实验阶段报告。

(三)实验的总结阶段(2006年8月-10月)

1、进行课题实验总结,形成实验报告。

2、整理实验资料,总结出具有特色的经验、成果。

3、举行课题实验的结题和鉴定活动。

六、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研究的探索过程

(一)课题开设之初

现今,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情况如何呢?在课题开设之前,我们对全校教师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来看:有个别的语文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部分教师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公开课、评职称等)才应用,大部分教师虽有计算机证,但上课很少用,另外还有个别教师根本就不会用。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情况又如何呢?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没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表现在: 教师使用的目的不明确。大材小用,计算机只起到演示工具的作用。或用多媒体代替教师的教,误认为应用越多越好,结果是学生课上大饱眼福,课下大脑空空。

教师应用技术水平低。部分教师上课时手忙脚乱,一人上课,几个人跟着忙;教师在课上不能及时收集、处理来自各方面学生的信息,课上教学秩序混乱;部分教师信息来源局限于与教材有关的文字材料,课外的扩展信息材料很少。

学校设施中存在问题。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的数量较少,往往需要教师提前一周排队登记,而且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还是由教师单机操作,学生机房相关设施不配套,不能达到学生人人参与的要求。

(二)原因

教学理念的滞后。许多教师在课前按照教学内容把自己认识问题的思路提前设想出来,并将资料保存在文件夹或内部网站里,等上课堂时再根据情况来选择。尽管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但方法陈旧,探索的少、验证的多,创新的少、重复的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停留在简单的组合上。另外,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仅局限在教师使用,很少让学生使用。即使有学生参与,也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教师提供好的方案一步一步地走,学生根本没有自主性,更谈不上能力培养与发展,学生仍是被动的反应者和知识灌输的接受者。

课堂教学与制作课件本末倒置。一些年轻教师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制作课件上,既费时费劲,效果还不理想,有些甚至是重复性劳动。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我们不提倡每个教师都必须会自己制作课件,课件的来源最好是教师能利用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体进行搜集、整理、加工,取其长为我所用。

不能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辩证关系。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曾说:“技术能够在瞬间把信息传遍全世界。但是,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过于盲从,摆花架子、形式化。而有些教师又过分地依赖计算机,用计算机代替教师的课堂教学。我们说,人机对话不同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人的接触有情感在里面。不管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到何种地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可少。

由于资金、时间的关系,学校的硬件环境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个过程来逐步解决硬件环境和软件资源方面的问题。

(三)我们的研究过程

1、根据总课题,切实选择制定具体可行,有研究价值的子课题实验方案。

2、成立课题实验领导小组,确定实验组成员,明确各人分工、职责。

3、建立课题档案资料、教研、总结、汇报等管理制度,加强课题过程管理。

4、培训教师

“科技以人为本”,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素质必须跟上甚至超过软、硬件环境的发展,应改变教师的思维模式并全面提升其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首先从教育教学理念上实现更新,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才能使教师跟上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步伐。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佳结合点,用于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以继续教育考核为手段,以竞赛、奖励为激励措施,对课题组乃至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轮训。通过系列化的、滚动的培训工作,大大提高了学校各科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及操作能力。

5、请专家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一次专题讲座,以对课题组进行再次培训,便于学习和掌握新课标的精神的整合的最新动态,进一步强化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认识,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探索信息技术与本学科课程整合的较好模式,注重实验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实验质量。将整合内容深化,由低年级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向高年级网络教学过渡。

6、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外出学习交流,以跳出自己的圈子来认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学习他人的经验。

7、召开实验教师座谈,对实验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予以指导,形成实验中后期指导性意见。

8、组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施方案评比,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教师认真开展实验研究,积累个案资料。并根据各自承担的任务,整理资料进行提炼、总结,形成有价值的论文。

七、开展各种研究活动及取得的成果

为了提高课题组全体教师运用处理信息技术的能力,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微机培训,使其能熟练操作微机,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目前,很多实验教师在网络化教学中都安排了学生使用课件学习的环节,课件库中大量的视频、动画和交互性学习媒体,以及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和智能化反馈、检测功能,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感官的刺激,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上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研究课150多节。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举行了讲座、展示课、研究课、课件比赛等一列活动,以期从多个角度进行引导教师参与到信息化的进程中来,一部分教师从这些活动中脱颖而出,在全区录像课、课件、教学设计、论文评比中频频获奖。其中,呼金玲老师《虎王开会》录像课获一等奖,张俊琴老师论文《浅谈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获区级二等奖,李菊香和魏冬妍老师的论文《运用网络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张敏老师的《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和李海霞老师的《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思考》分别获区级论文三等奖。在去年举行的区级优秀课件、优秀教学设计评选活动中,李菊香、李海霞、方瑛、吴雁飞、张敏、王慧荣等老师的课件(共7个)和教 学设计(共5个),分别获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八、研究过程中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解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对过去存在的难以在学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可以通过整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互促互动,结合重组;在学科教学的结果上,整体协调,和谐发展。整合的思想,是以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研究、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克服过去难以解决的矛盾。整合可以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得到突破性进展。信息技术教育必然走向与课程整合的阶段。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能力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得以更高效、深刻地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能停留在工具层面上,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形成教学模式,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以推进学科教学的彻底变革。

九、研究过程中的收获

理念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研究的基点

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时会和教学要求产生一定的距离。例如,计算机手写输入已经发展到可以识别倒笔顺写的字;仅从输入汉字的角度,可以不去 理会使用的汉语拼音是否规范,笔画笔顺是否正确。但是,根据当前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来看,汉语拼音和笔画笔顺的规范,在教学中,还是应当注重和要求的。因此,研究整合,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最好是达到双赢,也就是说,既达到运用了信息技术,又符合了教学规范,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为了达到这个境界,我们教师和研究人员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深入研究学科教学的特点,研究学科教学改革中的需求,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服从学科教学的要求,信息技术的使用要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信息技术在这里是一个配角,是一个辅助工具。

篇6: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总结报告

,我校综合高中校区经过近一段时间的酝酿准备,在高一年级开始了《综合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践》校本实验课。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高一老师边学习边探索,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积极探索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之路,收获了一定的喜悦,也进行了有益的反思。

一、我们的实践

(一)借助学校计算机网,建立综合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与整合教学的基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教学的信息化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代表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信息技术集文字、图象、影象、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了一个交互系统,在辅助教学中,它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抽象概念和内容具体化,不受时空的限制。它提供的丰富的教育资源,生动的界面,可以改变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是当下不争的共识。

我校在信息技术硬件建设方面是比较完善的,校园网、宽带网、借助网络教室、课题研究相关的校园网络综合软件、人人互动、人机互动的教学环境一应俱全。标准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校园网、教学软件等,为搞好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条件。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信心。

在课题立项前后召开全组教师会议,就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过程等认真研讨,达成共识,大家一致认为要把综合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真正运作起来。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教师的技术培训;再则就是选择从高一年级开始,力争以点带面。

期间,我们力求突出网络资源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为课题研究的高质量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根据学校现有条件,积极开展对教师的计算机基础和网络教学技术的培训。派多人次参加使用校园网、多媒体技术以及网页制作的培训等。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认真学习多媒体技术和网页制作。使多数老师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能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软件,明确了自身努力的方向,增强了发展自我的信心。

经过近一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和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果。

1.从根本上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的最主要途径,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了课堂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改变了以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把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同时凭借网络优势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利用网络查询、整理有关数学的知识,利用网络跟同学、教师交流,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能力。

另外,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充分应用,促使教与学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更重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识,给学生创设了许多利用网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获取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学生的.眼界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师生的交流平等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凸现,课堂变得生动而有活力。

2.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传统教学由于媒体单一,只能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为主,导致学生厌学。整合后的课堂教学一改这些弊端,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彻底改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培养。电脑和网络,目前仅作为计算和信息处理的工具而存在,而且已经变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并以前的未有的强劲势头向前拓展,成为了一个人类共有知识的平台。学生在业余时间,通过上网来攻取各种知识,这大大扩展了信息来源,全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我们的反思

1、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与语文相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有的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

2、用了电脑,忘了教学环节的连续性、整体性等

总之,通过一年的研究工作,我校的语文学科整体已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但还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查找不足,争取圆满、出色的完成课题实验!

篇7: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杨善集小学 吴旭丽 8/5/2014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首先是重在培养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小学生愿学、乐学,激发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进而从中学到知识、扩展视野、发展能力。众所周知,在传统的语文学习中,大部分小学生都感到上语文课比较枯燥、乏味,一味的写字、朗读课文,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

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对教学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能为学生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因为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活动影像,直观性、动态性、可重复性、交互性、大信息量、大容量等特点,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所以课堂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使其获得有效的认知。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画面的不断切换、优美音乐的情感渲染和信息量的大幅度增加,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将多媒体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能够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从而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最

终使小学生愿学、乐学,在游戏、快乐中学习语文,获得发展。

作为一名新上任的小学语文老师,我知晓自己与经验丰富的老前辈之间的巨大差距,我在虚心向他们请教的同时,也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优势,将传统的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在检查小学生识字情况时,发现孩子们对于识字的兴趣不是很高,往往都是碍于老师的要求而被动的识字,于是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小学生爱游戏的心理特点,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设计了许多识字小游戏,让小学生在游戏中识字,极大的提高了小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葡萄沟》一课,我根据本课描写葡萄沟的葡萄的特点设计了“比赛摘葡萄,看谁摘得多”的识字小游戏,孩子们竞争激烈,班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把小手举过了头顶,想一展自己“摘葡萄”的本领;又如在《日月潭》一课,为了让学生清楚直观的了解日月潭的位置,我以中国地图为背景,以我们的家乡为起点,以台湾日月潭为终点,设计了一个“到台湾旅游的路线识字大冒险”小游戏,这不仅让学生明确了台湾日月潭的位置,更能够通过这个小游戏激发小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上孩子们跃跃欲试,都希望能够通过识字闯关成功抵达台湾日月潭。

其次,在课文朗读中,我发现有些课文语言优美生动,读来朗朗上口,根据课文要求需要有感情朗读,可不管我怎样示范教他们带感情朗读,效果都不是很好,他们还是按自己的老样子生硬的唱读,个别读时,很多学生还会拘谨。在经过几番思考之后,我利用网络资源

下载了许多优美的课文朗诵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播放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们模仿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我又在网上搜集了许多适合做朗读的背景音乐,有甜美的、欢快的、悲伤的等等,根据每篇课文的感情色彩,我选择其中一首作为朗读背景音乐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出来。效果显而易见,孩子们被优美的背景音乐感染了,读起课文来有声有色,整个人似乎融入了这篇文章,似乎他们就是这篇课文的小作者,那些拘谨的小学生们在背景音乐为他们壮胆的情况下也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起来,似乎他就是今天的主角。在读到欢快、温馨、优美的语句时,他们脸上露出了甜美的微笑;在读到伤感、失落的句子时,他们面色凝重,声音上甚至有些哽咽,个别同学还会眼含泪水,显示出同情、感同身受的表情,最后说上一两句比较感慨的话。看到他们的表现,我也欣慰了许多,心想幸亏有多媒体的帮助,不仅效果明显,而且让我少了许多的说教,毕竟每个人对课文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如果我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强加给孩子们,那他们就缺少了自己的思考、忽略了自己对课文的感受,更不能培养出多样化、多元化的孩子们。

最后,在一些课外知识的补充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在屏幕上,学生们一边看,老师或者学生一边读,要比单纯的老师读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利用多媒体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听觉系统,而且调动了学生的视觉系统,不言而喻,听视觉相结合比只利用听觉效果要好很多;另外,在有些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句子、古诗、课文以及孩子们没见过的事物上,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一些图片、flash课件、动画

等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播放给孩子们看,即直观又深刻,不仅扩展了孩子们的视野,而且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在这一方面,我有意询问了一些高年级并且没有用过信息技术上课的学生关于一些词语、课文、事物的相关理解时,他们大部分表示没见过、不懂、忘了。而当我问我班学生相同的问题时,他们大部分都能说出一点东西来。所以说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融合的效果可见一斑。

篇8: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初探

一、借助信息技术,带领学生穿越时空,领略丰富多彩的世界

语文阅读教学,说到底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与感悟的教学。在传统的教学当中,我们只是一味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品悟,但有时候学生没有相关方面的情感体验,你再怎么调动,他们也无法想象得到。这时候,如果适时给他们播放上一段相应的视频资料,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其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小语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写景状物的课文,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将祖国优美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作了详尽的描述,但由于大多数学生未能亲眼目睹所写的美景,很难通过课文的文字将这些景观之美再现出来,产生热爱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可凭借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优势,跨越时间和空间,带领学生在课堂内外,任意欣赏各地的自然风光,直观体验自然美,使真正的直观感受在语文课堂上成为可能。

《海底世界》是一篇介绍海洋的常识性课文,全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让学生了解海底世界景色的奇异之处,但这比较抽象,学生对海底世界不是很熟悉的,难以理解海底那静中有声,动静结合的奇异景色。为了便于学生充分了解海底世界的景色,我精心制作了一个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通过声音与图像的融合,为学生创设了形象、直观的和谐情境。一幅幅海底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眼前,他们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仿佛来到了海底世界,亲眼目睹了一群群五光十色的鱼,亲耳聆听了海底那“窃窃私语”的声音,真切地感悟了课文所描述的意境。在观看这一课件时,学生们个个睁大了眼睛,被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本课采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各类情感因素,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从而积极、有效地投入学习。

教学《东方之珠》时,我将视听教材和语言文字有机结合,把学生带入文字描绘的情境之中。教学第三段我让学生首先抓住“顶球”“钻圈”“举重”“嬉水跳跃”等词语,结合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节目的“精彩”;再播放录像,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观赏海豚与海狮的表演,感受节目的“精彩”;然后通过朗读,自然地表达出欣喜之情。学习第五段时我首先抓住两个比喻句引导学生读懂“灯的海洋”的含义,然后再让学生欣赏夜景图片,感受香港夜景之美。

《大江保卫战》是一篇洋溢着时代气息的通讯,记叙了解放军几十万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战斗的动人情景,本文遣词造句生动形象,叙事后适时的议论抒情,使全篇情思飞扬。学生对于那段历史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播放洪水肆虐录像,播放官兵们在湍急的水流中救人的录像。当学生的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思维与感情已完全贯通,一触即发,但凭借已有语言积累表达自己的激昂的情感,对学生来说还有难度,因为“所有的语言此时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学生朗读文章,就会将文中的语言与录像中的一个个镜头联系起来,这样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便通过录像这一中介再一次传递给了学生,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一个个高大的形象。

教学时,教师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能让学生穿越时空,将画面的魅力与课文的文字的魅力结合起来,受到强烈的感染,感受这丰富多彩的世界。

二、借助信息技术,突破课文难点

每篇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意蕴都是不一样,为让学生达到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所采用的方法也应是不一样的。对课文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学生如没有一个感知的过程,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利用信息技术,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鼎湖山听泉》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单凭这些美妙的文字是无法在心中奏响天籁之音的。白天的“一路浓阴一路泉”的情景,夜深人静时对不同泉声的品味,学生也只能停留对文字的理解上。所以,我把学生带进网络世界,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把需要学习的语言文字与图片、影像有机结合,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理解文字内容的深层意蕴,从而让学生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情思。第四自然段中的泉声是重中之重,需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作者用生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演绎出一曲和谐、绝美的泉之曲。美在泉声,有的“像小提琴一样轻”,有的“像琵琶一样清脆”,有的“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有的“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学生通过文字能够感受到泉声因其形、其境而变化,但就他们这个年龄段来说,泉之曲是无法真正在他们心中奏响的。于是,我为学生的品读提供了如下帮助:每种情况都配以相应的泉声,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这样,在教学中,我恰当地运用了媒体信息,让那些图片和声响为渲染课堂氛围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学生听到那淙淙的溪流声,丁冬的泉流声,轰鸣的瀑布声,他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心灵得到了净化。

《詹天佑》这篇课文的难点是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直接的体验和感受。所以,我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有效地突破了这个难点。在感悟“爱国”方面,我在课件中补充了詹天佑的个人资料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资料,并让学生结合课前上网查找的有关詹天佑的资料,通过读课文,抓重点词句,感受詹天佑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壮举,体会他强烈的爱国热情。体会詹天佑的“杰出”主要表现在“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而创造性地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是本课的难点。所以,我在课件中设计了“读读画画”“难点突破”两个栏目,让学生通过边读课文边画示意图,再结合“难点突破”中的三个小动画来学习、动手操作,并开展小组交流,感悟詹天佑因地制宜,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课外延伸

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语文学习和实践的活动,又是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开发思维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具有丰富性与交互性的特点,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能极大地扩展语文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同时在信息能力方面也得到学习与锻炼。

如,教学《恐龙》一课,考虑到学生对恐龙具有浓厚的兴趣,我在备课时就通过信息网查到大量关于恐龙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又让学生自行上网检索感兴趣的相关资料。这样就创造性地把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

又如,讲授《荷花》一课时,我以文本为阅读基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发展,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在品味荷花的美后,告诉学生荷花曾让许多诗人诗兴大发,适时向学生推荐借助网络搜集的文人墨客赞美、吟诵荷花的诗句。学生在丰厚的、整合性的、视野开阔的情境中自主学习语文,在信息网络中阅读、欣赏、实践与探索,语文教学的魅力和趣味性得到充分展示,使课内外相互引发,相得益彰。

再如,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后,我引导学生上网查阅有关神话故事,通过同学之间课后讲故事,或自由编课本剧进行表演等形式,把课堂所学内容有机地向课外领域延伸。教学口语交际“辩论”时,辩论的话题是“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我让学生到网上去查阅资料,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上一篇:监检监理汇报材料下一篇:那能乡中心学校2012年春季学期德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