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

2024-06-29

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精选8篇)

篇1: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国家当时将这个项目命名为“714工程”(即于1971年4月提出),并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然而,中国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认为无论是在研制队伍、经验方面,还是在综合国力、工业基础方面搞载人航天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个项目就搁到了一边。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开始了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三号等多颗通信卫星的研制工作。

进入80年代后,中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特别是1975年,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中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1月,中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并命名为“921工程”。在“921工程”的七大系统中,核心是载人飞船,载人飞船则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来进行研制。“921工程”正式上马时中央就提出了“争8保9”的奋斗目标,即1998年要在技术上有一个大的突破,1999年要争取飞船上天。中国唐家岭航天城,为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完成载人航天的任务做了物质条件的保证。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2001年1月1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飞船。2002年3月2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2002年12月3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

2005年10月12至17日,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第一次将我国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

2008年6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新闻发言人宣布,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将于2008年10月择机实施,担负飞行任务的航天员飞行乘组已经确定,3名航天员组成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担任候补。

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4秒,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神舟八号顺利升空鱼“天宫一号”空间站对接成功。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再次和“天宫一号”对接成功,13天后,三名宇航员景海鹏、刘旺和女宇航员刘洋成功返回地面。

篇2: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快速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综述

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犹如沧海一粟。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20年中 所铸就的辉煌成绩,却让这一瞬格外璀璨夺目。

高科技领域抢占先机

追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史,重新回到任务的起点,就不得不提到“ 863计划”。

1986年 3月 3日, 一份由我国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联合提出的 《关 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 , 被送到了邓小平的手上。邓小平看到 4位科学家的 建议,马上作出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

正是这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决策,使我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后,中央组织了数百位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制定了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著名的 “ 863”计划。中央同时决定拨出 100亿元专款,其中 40亿元直接用于发展航天事业。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由此开始起步。

1992年 9月 21日上午,江泽民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此次会 议正式批复了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党中央决定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载 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无人飞船和载人飞船,建设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 实验。

第二步, 在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 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如轨道舱 的交会对接技术, 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 8吨级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 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这是中国载人航天一次举世瞩目的战略部署。中国载人航天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几代 航天人的飞天梦想由此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无论是指明方向的“ 863计划” ,还是真正起步 的“ 921工程” ,都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世界各国的轰动,很多人震惊甚至费解。

早在“ 863计划”上马之初,就曾有一位欧洲科学家向邓小平抛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中 国目前经济并不发达,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钱搞航天? 面对这一问题,邓小平回答得干脆利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不能只顾眼前,这是 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着眼作出的战略部署。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 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试想,如果上世纪 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成为 有重要影响的大国;而在高科技领域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 不发展以航天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 就会失掉发展先机,也很难再跟上世界的发展步伐。

当年,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在向中央提交的建议中主要提出了几 个观点,其中就包括通过研究提高技术不仅可以集中现有的科研实力出成果,而且可以培养新 一代高技术人才。

经过 20年载人航天工程的实践, 老一辈科学家的真知灼见得到了验证:载人航天工程不仅 带来了航天技术的重大飞跃,而且沉淀了一批足以让世人刮目相看的高技术人才。

航天科技进步世人瞩目

从“ 921”立项开始,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就以火箭般的速度一飞冲天。神舟一号飞船可以说是一次打破常规的试验。它是在一艘初样电性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简 化、改装, “变身” 成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 并于 1999年 11月 20日清晨 6点 30分发射升空的。在围绕地球飞行 14圈后,飞船返回舱安全返回,首次无人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神舟二号飞船,于 2001年 1月 10日凌晨由长征二号 F 运载 火箭发射升空。飞船按照预定轨道环绕地球 108圈,在太空飞行近7天。

神舟二号的成功发射,不仅使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日臻成熟,利用飞船有效载荷开展的 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也使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资源的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2年 3月 25日 22时 15分,增加了逃逸和应急救生系统的神舟三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 射中心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绕地飞行 108圈后,神舟三号成功返回,完成了预定的 全部科学实验和探测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

与载人飞船技术状态基本一致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于 2002年 12月 30日凌晨发射。其载 人航天应用系统、航天员系统、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全面参加了试验,并取得圆满 成功,为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 10月中旬,首次载人任务的成功完成,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当杨利伟 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功飞天,并在太空中举起鲜艳的五星红旗时,全世界都震惊了。中国航天 人只用五艘飞船就实现了载人航天的梦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航天时代。

2005年 10月 12日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降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人们纷纷猜测神 舟六号飞船还能不能如约发射时,费俊龙和聂海胜踏雪出征,乘坐神舟六号踏上了遨游太空之 旅。

5天 5夜,这一飞首次实现了我国多人多天飞行,出色完成了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人 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为中国载人航天一期工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然而, 中国航天人并不满足于圆一个千年飞天梦, 自然也不会在工程一期目标上止步。2008 年 9月 25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奉命出征。27日,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的舱门, 进行了 19分 35秒的出舱活动。这是一次开创中国航天新纪元的漫步, 突破了载人飞船气闸舱、舱外航天服和航天员地面训练等关键技术,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 家。

2011年 11月,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成功完成首次“太空相拥” ,中国航天突破了载人航天 三大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时隔不到一年,神舟九号搭载三名航天员 太空赴约,旨在验证手控交会对接技术,全面验证交会对接技术的可靠性。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向着“三步走”的最终目标——空间站建设快速迈进。人才队伍建设给力发展

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刚刚转入实施阶段时,王永志、戚发轫等老一辈载人航天专家都已 经 60岁了。加之特殊历史时期造成的人才“断档” ,可以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完全是从“零” 起步的。也正因此,在工程实施伊始,老专家们就提出,一定要确保航天事业后继有人,并在 重大工程的实施带动下着力培养人才。而今, 中国航天早已进入了一个瓜熟蒂落的人才收获期。

神舟七号飞船总体设计和研制团队的平均年龄 33岁,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研制团队的平均 年龄只有 30岁, 神舟八号飞船、神舟九号飞船研制团队和执行两次交会对接任务的飞控试验队 的平均年龄也不过 30多岁„„这样一批年轻而富有创新热情的航天队伍让外国同行艳羡不已, 不仅在于其年龄上和结构上的优势,更在于其经验积累和能力水平上的优势。

在神舟八号发射前一周也发现了一个问题, 发射试验队仅用了 3天 3夜就将问题彻底解决, 没有影响交会对接任务按时、成功完成。

这支年轻的航天队伍不仅具备了一流的学习能力,还在任务实施过程中逐渐历练、积累了 一流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工程难题的能力。连美国宇航局前局长米切尔·格里芬都曾由衷地 感慨:中国航天最令人羡慕的不仅是所取得的像载人航天工程这样的巨大成就,还在于所拥有 的一大批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用了 20年培养造就并继续培养着一支新的人才队伍。这支队伍年轻又富 有朝气,一直身处型号工作一线,增长了知识,积累了经验,并逐渐开始在重要岗位上挑起了 大梁。对中国航天来说,这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

有理由坚信, 到 2020年, 这些年轻的航天科学家们, 将在太空中建成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神舟飞船发射记录

01、神舟一号飞船 7755KG 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在一艘初样电性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简化、改装

1999.11.20 06:30:03发射 1999.11.21 03:41返回 在太空飞行 21小时,环绕地球 14圈

验证了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以及发射、测控通信、着陆回收等地面设施在 内的整个工程大系统工作的协调性。

02、神舟二号飞船 7800KG 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2001.01.10 01:00:03发射 2001.01.16返回 在太空飞行近7天,环绕地球 108圈 因降落伞故障成功返回而着陆失败 03、神舟三号飞船 7800KG 正样无人飞船

2002.03.25 22:15:03发射 2002.04.01返回 在太空飞行 7天,环绕地球 108圈

增加了逃逸和应急救生系统 模拟载人 04、神舟四号飞船 7794KG 正样无人飞船

2002.12.30 00:40:03发射 2003.01.05返回 在太空飞行 6天零 18小时,环绕地球 108圈

与载人飞船技术状态基本一致,模拟载人,其载人航天应用系统、航天员系统、飞船环境 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全面参加了试验,并取得圆满成功,为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05、神舟五号飞船 7800KG 首次载人航天 杨利伟

2003.10.15 09:00:03发射 2003.10.16 06:28返回 在太空飞行 21小时 23分,环绕地球 14圈

成为世界上第 3个独立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

06、神舟六号飞船 7800KG 第二次载人航天 费俊龙 聂海胜

2005.10.12 09:00:03发射 2005.10.17 04:32返回 在太空飞行 5天 5夜 即 115小时 32分,环绕地球 77圈

首次实现了我国多人多天飞行,完成了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 为中国载人航天一期工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07、神舟七号飞船 7790KG 第三次载人航天 翟志刚(出舱、刘伯明、景海鹏 2008.09.25 21:10:04发射 2008.09.28 17:37返回 在太空飞行 2天 20小时 27分 环绕地 球 45圈

27日 16:43,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的舱门,进行了 19分 35秒的出舱活动。这是一次开创 中国航天新纪元的漫步,突破了载人飞船气闸舱、舱外航天服和航天员地面训练等关键技术,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08、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8506KG 设计寿命 2年 2011.09.29 21:16:03发射

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 主要任务是 :为实施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提供目标飞行器;初步建立 长期无人在轨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进行对地遥感、空间环境和空间物理 探测、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及空间技术试验

09、神舟八号飞船 8082KG 无人飞船 首次交会对接

2011.11.01 5:58:10发射 2011.11.17 19:32分返回 在太空飞行 17天

分别于 11.03 01:36和 11.14 20:00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突破并 验证了交会对接技术、组合体运行与分离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中国航天突破了载人航天三大 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10、神舟九号飞船 首次载人交会对接 景海鹏(中国第一位二次飞天的航天员、刘旺、刘洋(中 国首位女航天员

2012.06.16 18:37:24发射 在太空飞行 13天

创下四个第一次:第一次实施手控交会对接,航天员第一次访问在轨飞行器,我国女航天 员第一次太空飞行,第一次进行 10多天的载人在轨飞行。

篇3: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

在日常生活中,音乐起着休闲娱乐和陶冶情操的作用,最初它的治病作用往往得不到重视。事实上,音乐具有与生俱来的治病功能,它以一种服务于原始宗教及其社会活动的功能出现,它“首先是一种社会文化符号形式,其次才是艺术符号形式”。音乐能治病已越来越受到重视,音乐治疗也逐渐成为被认可的一门学科。如今国内外音乐治疗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各大医院,在精神科、老年痴呆、手术过程中减轻患者的焦虑以及音乐与针灸结合的音乐电疗法对肌肉萎缩等症状有着较好治疗效果。

基于以上未来空间站航天员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音乐治疗的特点,我们拟从音乐治疗概念的提出到该门学科的成立、到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在航天医学中的可行性与展望各方面进行综述。

一、音乐治疗的概念与学科成立

(一)概念

音乐治疗是治疗师运用一切与音乐有关的活动形式,如歌唱、舞蹈、器乐演奏、音乐创作、即兴表演等的各种活动,对已经评估过的治疗对象进行系统的干预过程。它不仅是单纯的聆听音乐,更需要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治疗对象和音乐三者有机结合。

(二)音乐治疗学科成立

音乐治疗的学科最早成立于美国,在1789年美国一个《哥伦比亚杂志》的文献中就提出了《音乐的生理思考》(MusicPhysically Considered),该文章第一次提出了用心理调节生理的观点,重点提出了音乐可以影响情绪,它是一个运用与音乐有关的各种手段搭起了通往求助者心灵的桥梁。

我国音乐治疗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已有30多年,1980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华裔音乐治疗教授刘邦瑞来华讲学,首次把音乐治疗带入了国内。至今,全国已有近500家医疗单位开展了音乐治疗,由音乐家、心理学家、医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员组成的音乐治疗队伍日渐庞大,学术团体日渐规模、教育机构日渐成熟。有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专门的教育机构,而且也有了专业的音像出版社和设备研制中心。

二、国内外音乐治疗的形成与发展

音乐治疗出现并不是突如其来,而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日渐被人们重视及认可,从古到今,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我们在很多领域中,都能发现音乐治疗的思想元素及音乐治疗成功案例。

(一)西方音乐治疗的形成与发展

音乐治疗的形成过程,是人们在通过日常生活中无意识的运用,而后发现具有疗效的过程中慢慢的重视起来。在古希腊时期,就已认识到人的情绪净化是一种精神治疗,情绪净化最有力的工具就是音乐,并且将太阳神阿波罗比喻成主宰健康和音乐的神。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古罗马大卫都是音乐治疗的先驱者。20世纪40年代二战期间,美国发现聆听音乐的受伤士兵伤口的感染率及死亡率大大下降,得到医疗界的重视,从而也促使得音乐治疗这门学科正式成立。1789年在美国发表了《音乐的生理思考》,据目前考究,本文献应该是属于音乐治疗的最早文献,该文献中的:“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可以影响身体健康。”这句结论一直被广泛引用。这篇文章还提出:“在疾病治疗过程中需要一个经过正规训练的专业人士来巧妙的运用合适的音乐。”上世纪70年代以来,音乐疗法在国际上广泛应用到许多综合医院、精神病医院、养老院等,临床应用以广泛普遍。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音乐治疗师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社会职业,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有45个国家开展了音乐治疗。

(二)国内音乐治疗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的音乐治疗历史久远,在古代的大量文献中都能找到关于音乐治疗的论述及临床实例。我国古代的医学著作《素问.五脏生成论》中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左传》一书中记载了当时有关音乐防治疾病的论述:“天有六气,发为无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强调了五声要有所节制,缓急适宜,才能对人体产生有益的调节作用。另外,在清代医书《医宗金鉴》、明清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等文献中均记载了运用音乐治愈病人的实例及丰富的音乐治疗思想。

中国当代音乐治疗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0年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华裔音乐治疗教授刘邦瑞在中央音乐学院进行了音乐治疗学的讲学,这是我国首次接受音乐治疗系统科学的介绍,引起了音乐届及医疗界有关人事的极大兴趣,到目前为止,译著部分的有关音乐治疗学方面的著作有15部,专著部分的音乐治疗学书籍已有27部。

近几年,我国的音乐治疗学科不论是在理论研究、文献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在临床方面的运用也取得了迅速的进展。其中,1981年沈阳军区医院开展了音乐电信号的音乐电疗与传统针灸的巧妙结合,提高了治愈率;李清华对北京儿童医院ICU病房的52名需要吸痰的患儿进行分组对比研究,发现在对同一患儿干预前和干预后的对比分析后,在吸痰过程中有背景音乐会降低患儿的哭闹、烦躁,证明音乐疗法对于缓解ICU吸痰患儿缺氧具有干预作用。2009年-2010年,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选择了在实施肾移植过程中采用音乐疗法等等。而且,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500多家医院采用了音乐治疗。

三、音乐治疗在载人航天中运用的可行性

面对航天员将来空间站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工作负荷加大的情况下,航天员作为执行任务的主角,生理和心理能否健康是至关重要的。音乐疗法对航天员的身心调节有很好的帮助,通过听觉刺激和声波的振动,不仅能够促使航天员放松心情、消除焦虑,而且通过集体参与音乐活动,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

(一)通过音乐治疗可以调动航天员的自主创造性,增强航天员的成就感

航天员在太空工作及生活过程中,大多是按照航天员手册的程序以及地面指令来完成太空作业,是一种被动式的状态,缺乏自主选择的空间。主动参与式的音乐治疗活动可以让航天员自主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歌曲或者音乐游戏,在互动中调动航天员的自主创造性和积极性,增强他们的成就感。

(二)运用音乐治疗消除孤独、焦虑症状,增强航天员的凝聚力

航天员在太空最害怕的就是孤独,他们在生理上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容易克服,如肌肉萎缩、钙流失,可以锻炼加强身体素质;但是孤独很难解决。虽然地面上有心理专家的支持,也有家人跟他的天地对话,但是大部分时间是他们自己,面对一个狭小的太空舱,任务繁重,可以直面交流的对象少且单一的情况下,航天员的孤独忧郁是不可避免的。

有研究表明,人类在被隔离状态下执行长期任务时,会借用一个三阶段模型来描述个体对长期隔离和限制的反应。第一阶段,以焦虑情绪的增加为标志,第二阶段,涉及对单调和厌倦的抑郁反应,第三阶段,是在任务的整个时间段3/4处,航天员在此阶段由于工作负荷低、亚刺激和远离家人和朋友导致的单调和厌倦情绪反应,此时的反应会产生重大的心理变化,航天员会对噪音敏感性提高。

此外,俄罗斯长期航天飞行任务期间,已有不同阶段发生破坏凝聚力事件的描述,通过音乐活动,如合唱、对唱、齐唱或即兴演奏等活动,有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和谐的亲密合作的工作环境。美国的航天员,运用音乐媒介放松心情、消除焦虑,已经是不足为奇了。主动式的聆听音乐和即兴演奏音乐已经成为太空作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创造了在宇宙空间飞行的“杰米号”上的两位宇航员,就借助了地面输入太空的摇滚乐,松弛的完成了为期8天的空中作业。

(三)运用音乐治疗调节生理平衡,促进航天员身心健康

音乐是一种感性认识,不是运用具体的逻辑推算和判断产生出来的,运用音乐治疗可以增强想象力,促进右脑的发展机制。许多人退休之后学习一门乐器,很多人发现在练琴过程中自己的一些病痛在不知不觉中会消失,其原因是在练琴过程中活动十指,与十指有关的神经紧密相联的大脑相应要运动,使得大脑更加灵活,提高脑神经活动的能力。

航天员在工作中大多是运用左脑,并且在这种紧张的工作状态下,身体容易加快衰老,并且容易患各种疾病。音乐是平衡左右脑的最佳途径,它可以减轻左脑的负担,预防和治疗因过度使用左脑而导致的各种身心疾病,从而达到生理平衡。

(四)运用音乐治疗提高航天员在轨睡眠质量

航天员在太空的睡眠质量普遍不高,所处的特殊环境存在多种影响睡眠的因素,如昼夜节律、环境温度、生保和工作仪器设备持续高噪声等等。根据航天员的个人自述及美俄航天飞行任务期间对睡眠的客观研究显示,与地面的睡眠相比较,在太空的睡眠普遍时间短、干扰多、睡眠浅,且个体差异很大。

四、音乐疗法在载人航天中的应用展望

根据我国载人航天飞行医学保障研究立足于长期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特点,音乐疗法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不仅可以调控心情,还可以减少药物用量,节约医疗开支,建立适用于我们载人航天可操作性音乐治疗模式,应以展开以下几个方面的运用研究:

(一)把音乐治疗纳入到航天员日常健康保障体系中,结合音乐与心理教育,开设“音乐与心理调适”、“歌唱与律动”、“即兴音乐演奏”等课程,帮助航天员尽快学会如何运用音乐去了解自我、探索自我、调适自我。

(二)以提高航天员工作能力为目标,丰富航天员太空娱乐活动,建立系列音乐治疗太空保健体系,针对航天员在太空环境带来的各种生理及心理问题“对症下乐”,用非药物音乐治疗法能有效解决航天减压病、疲劳、睡眠等问题,做到“零级预防”。

(三)建立用乐音改善太空舱噪音环境设施,开发和研制适用于太空舱的音响播放器。基于每人自身选择聆听机制,在伴有噪音的太空舱播放优美的乐曲,人耳会主动选择优美乐音,从而改善和提高航天员的愉悦感,促进航天员的身心健康。

(四)针对长期飞行返回后健康评价标准,开展后恢复音乐治疗的保健研究,确保后恢复科学、合理、循序渐进;

(五)在飞行前、中、后健康监测与维护的各个环节,结合我国成熟的中医药技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长期飞行航天员健康的音乐治疗维护技术。

五、结语

篇4:中国为何发展载人航天

传统意义上的资源是土地、矿藏、水利等,人类进入地球轨道和外层空间后发现,太空的特殊环境和条件也是人类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浩瀚无垠的太空具有高远的位置、高真空、高洁净、无污染、微重力、强宇宙粒子射线辐射,是地面所不具备的极其宝贵的资源,这种得天独厚的太空环境对发展空间工业有着远大的潜在开发前景,其中空间微重力环境的开发和利用尤其重要。开发和利用空间环境资源必须有人的参与才行,因此需要发展载人航天。

﹡促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人类飞天的理想之所以在今天能得以实现,是因为今天已经具备了可以实现的科学技术条件。载人航天是高技术密集的综合性尖端科学技术,它集中了现代科学技术众多领域的最新成果,载人航天的发展水平全面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科学和高技术产业的水平,特别是自动控制、计算机、推进、通信、遥感、测试、新材料、新工艺、激光、微电子、光电子等技术以及近代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航天医学及空间科学的水平,而载人航天的发展,同时又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提出了新的发展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增强综合国力

载人航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载人飞船、运载火箭、航天员、测控通信网、发射场、着陆场及有效载荷等七大系统,实现载人航天,将飞船连同人员送人太空预定轨道,并安全地返回,体现了一个国家在科技、经济等领域的实力,载人航天的发展已与国家战略及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和国家安全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均把增强综合国力作为发展载人航天的主要目的,他们基于2I世纪将进行综合国力较量的认识,在制定其发展战略和规划中,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和发展载人航天体系。

﹡增强国防实力

美国和前苏联一向利用载人航天器进行军事侦察、监视,和试验空间兵器,事实证明,未来的局部战争将是一场信息化的战争,谁能在获取、传输、处理和发布战争信息方面占据优势地位,谁就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在获取、传输信息等方面,载人航天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地位,载人航天在太空高远位置把人和自动化设备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卫星系统更加灵活、可靠,其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更强。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篇5: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

中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国家当时将这个项目命名为“714工程”(即于1971年4月提出),并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然而,中国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认为无论是在研制队伍、经验方面,还是在综合国力、工业基础方面搞载人航天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个项目就搁到了一边。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开始了东方红二号、中国载人航天的历程

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三号等多颗通信卫星的研制工作。进入80年代后,中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特别是1975年,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中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2年1月,中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并命名为“921工程”。在“921工程”的七大系统中,核心是载人飞船,载人飞船则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来进行研制。“921工程”正式上马时中央就提出了“争8保9”的奋斗目标,即1998年要在技术上有一个大的突破,1999年要争取飞船上天。中国唐家岭航天城,为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完成载人航天的任务做了物质条件的保证。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2001年1月1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飞船。2002年3月2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2002年12月3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2005年10月12至17日,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第一次将我国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10月12日9时零分零秒,发射神六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点火。航天员出舱实验

火箭在点火4秒钟后升空,轰鸣声回荡在戈壁滩上空。这是长征火箭第88次发射。点火第12秒,火箭向东稍偏南的方向实施程序拐弯。此时,火箭距地面高度为211米。点火第120秒,火箭抛掉逃逸塔,这是火箭第一个分离动作。点火第159秒,火箭一二级分离成功,一级坠落。此时,火箭已经飞过了平流层和中间层,正在接近大气层边缘。点火第200秒,整流罩分离成功。飞行中,整流罩能保护飞船免受热和气流的作用。此时,第二级火箭已飞出稠密大气层,飞船不再需要整流罩的保护了。指挥员宣布:飞船飞行正常。指挥员宣布,飞船遥测信号正常,雷达跟踪正常。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全面启动。雷达发现飞船目标,雷达跟踪正常。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27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2008年9月28日傍晚时分,神舟七号飞船在顺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和一系

列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后,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

神舟六号

今年秋天,神舟六号上天将成为中国航天史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今后的航天员出舱、建立小型空间站和天地往返系统,进行空间飞行器之间的对接和分离,实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等,都将得到稳步推进。

意义和风险都与神舟五号不一样

2005年,中国航天最大的亮点毫无疑问是神舟六号飞船载人升空。中国航天有关领导航天有关领导在去年11月份珠海航展开幕式上就对国内外媒体正式宣布:在2005年秋天适当的时候,神舟六号飞船将搭乘两位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两位航天员会在距离地面350公里的太空轨道上运行、生活和工作多天。

神舟五号飞船已经实现了炎黄子孙千年飞天梦,神舟六号上天也许不再具有轰动效应,但

神舟六号飞船载人毕竟与神舟五号飞船载人有着较大的区别,意义和风险程度均大不一样。

据有关航天专家透露,这次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与2003年发射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行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一是航天员由一人变成了两人;二是由在轨运行一天变成了多天;三是两位

航天员届时将打开返回舱与轨道舱连接处的舱门,首次进入轨道舱进行一些科学实验活动。

我国的神舟型号飞船返回舱是升空和返回时航天员乘坐的舱体,是根据满员承载三人而设计制造的,应该说承载两人绰绰有余。根据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运行特点,在飞船升空之前,有几个方面将有针对性地重点加强。如针对“两人”和“多天”,在对航天员进行培训时,必须加强两人之间的磨合和适应训练,如工作、生活习惯方面的协调以及脾气性格上的搭配等等。

神舟五号升空时最后选定由杨利伟担任首飞任务,而他的候补人选有2位。根据航天员选拔有关规定,选拔一人升空时,通过前期严格考核和挑选,飞行前的结果必须由一组三人组成的第一梯队,最后人选只能在这三人中产生。而现在是两人升空,那就必须由六人三组组成第一梯队,再加上选拔须有备份,届时就将由12个人组成六组梯队,进行强化训练,使得挑选余地更大。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考核,飞行前必须从第一梯队中的六人中最后确定两人,由这两位最优秀的航天员进入太空。

中国航母下海了!

众所周知,航母在全世界只有俄罗斯,美国等少数国家所拥有,你可能会问,航空母舰是干什么的,造它有什么用,那就让我给你诠释一下吧。

自从世界有国家拥有航母后,个别拥有航母的国家则以此来威胁周边国家,以至于威胁全世界,这就造成了一种世界骚乱,拥有航母的国家害怕自己国家的航母不如别的国家,没有航母的国家则更加恐惧,因为航母算是世界公认的一种“烈性”武器,几乎没有武器可以予以对峙,他们当然害怕受到威胁,所以,有航母的国家则进一步加强改进自己国家的航母,没有航母的国家则加强研制航母和研制反航母武器。

为了我国也不受到其威胁,为着维护世界和平,我国也加紧研制起来,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我国先制造出了反航导弹,这首先巩固了我国的国防,但只有反航导弹是不行的,这样同样也受到威胁,而我国又是临海国家,所以,我国也在加紧研制着。

早在上世纪末期,我国就在俄罗斯买下了一艘陈旧航母,但由于这艘航母没有动力,只能托运,而也只能过土耳其海峡运回国,但由于各种原因,这艘航母一直没有运回国,终于,经过我国的不懈努力,航母终于运回了国。

运回国后我国加紧研制,终于,我国研制出了第一艘航母,但却惹来不少麻烦。

在航母未研制出前,未经过我国同意,越南三番五次登陆我国南海诸岛,并大力开采当地矿产,被我国当局知道后,我国发出严重警告,但越南却继续侵占并使用我国领土,在没有商量余地的条件下,我国被迫使用驱逐舰驱逐,销毁开采矿产的机械。

但这并没有使越南受到警告,反而是它的气焰更加嚣张,越南当局称它们所开采的是自己的领土,为了不引起误会,我国查翻了所有资料,但事实是不会说谎的,众多资料表明,那就是我国领土,但越南却继续侵占并使用我国领土。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我国航母研制成功,这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轰动,按理说,这时,我国更加强大了,但越南好像却一点也不害怕,反而硬气起来了,紧接着,菲律宾,马来西亚,纷纷侵占我国领土,怎么回事呢,原来是美国佬在背后捣鬼,美国打着维护和平并调解的旗号,在背后挑拨与中国发生矛盾。

你可能会问美国为什么要参与此事,经过分析,我得出了初步结论,一旦我国与周边国家挑起战事,他便可以出售武器来狠赚一笔。

不久前,我国航母试航成功,这又一次引起了世界轰动,“马越菲”三国顿时紧张起来,并说出了“中国威胁论”以让联合国参与进来,但不为其所愿。

不管怎么说,中国航母的建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另一的阶段,我国开始日发强大起来,不再受他国限制,同时壮大了世界的和平与力量。

篇6:发展载人航天的作用

充分利用空间环境资源

传统意义上的资源是土地、矿藏、水利等,人类进入地球轨道和外层空间后会发现,太空的特殊环境和条件也是人类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浩瀚无垠的太空具有高远的位置、高真空、高洁净、无污染、微重力、强宇宙粒子射线辐射的特点,是地面所不具备的极其宝贵的资源,这种得天独厚的太空环境对发展空间工业有着远大的潜在开发前景,其中空间微重力环境的开发和利用尤其重要。

开发和利用空间环境资源必须有人的参与才行,因此需要发展载人航天。

促进我国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载人航天是高技术密集的综合性尖端科学技术,它集中了现代科学技术众多领域的最新成果,载人航天的发展水平全面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科学和高技术产业的水平,特别是自动控制、计算机、推进、通信、遥感、测试、新材料、新工艺、激光、微电子、光电子等技术以及近代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航天医学及空间科学的水平,而载人航天的发展,同时又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提出了新的发展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科学界普遍认为,20世纪中叶,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载人航天技术的需求和牵引。载人航天工程还有力地推动了系统工程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不仅如此,我国开展载人航天工程,还将培养和锻炼一大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大大加快航天科技队伍的建设,为中国航天的快速发展奠定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

载人航天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目前,虽然载人航天直接经济效益还不明显,但是,载人航天活动开发的许多新技术、新产品,已经在带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人到太空中,可以利用太空环境进行一系列的试验,这些试验将为地面生产提供技术和手段。例如:全世界的人大多吃土豆,而我国是世界土豆种植大国,可中国土豆的质量差,“肯德基”制作土豆泥时只用美国土豆,不用中国土豆,在我国的连锁店每年消费的土豆泥、薯条,金额达数亿元。据了解,我国科研人员早就繁育出了这种专用品种的土豆。但种薯繁育至少需要五六年的时间,产量低、成本高,农民买不起。正当我们科技人员束手

无策的时候,美国人用载人航天中的空间环境控制技术解决了这些问题。如果我国早进行载人航天,如果我们的科研人员早掌握这种航天环境控制技术,或许我们这个土豆生产大国就不会出现这种尴尬局面。

从目前研究成果看,未来利用太空奇特的环境,建立材料加工厂、制药厂和太空育种基地等,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和应用效果,可以获得极大的经济效益。

载人航天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篇7: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态势

1,技术内涵1992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讨论同意《中央专委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认为,从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诸方面考虑,发展我国载人航天是必要的。我国的载人航天要从发展载人飞船起步。1992年,中国政府正式批准了载人航天工程,并命名为“921工程”。

按照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规划,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分三步来实施。

第一步是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将航天员安全地送入近地轨道,进行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并使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

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载人太空飞行的成功,实现了第一步的发展战略。随着我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于2003年10月16日安全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历史性突破、即第一步的任务已经完成。

第二步是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完成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在突破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系统。发射神舟六号,标志着中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计划。

第三步,建立永久性的空间试验室,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航天员和科学家可以来往于地球与空间站,进行规模比较大的空间科学试验解决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技术问题。

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完成后,航天员和科学家在太空的实验活动将会实现经常化,为中国和平利用太空和开发太空资源打下坚实基础。为人类和平开发宇宙空间作出贡献。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2009年至2012年将完成发射目标飞行器,同时在空间轨道上实施飞行器的空间轨道交会对接技术。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我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技术难度和安全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国家重点工程,由航天员、飞船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和着陆场七大系统组成。

航天员系统 负责航天员的选拔、训练,对航天员进行医学监督和医学保障,研制航天员的个人装备和飞行过程中对航天员进行医学监督、数据传输的有关设备,对飞船的工程设计提出医学要求。另外,航天员系统还要负责航天员的环境控制,其环控生保分系统要给航天员创造一个适于生活、工作的大气环境。

飞船应用系统 负责载人航天工程的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装载在飞船舱内的科学实验仪器,可进行空间对地观测和各种科学实验。实验内容非常广泛,研究成果将广泛用于医药

发展、食品保健、防治疑难病症以及工业、农业等各行业之中。

载人飞船系统 主要是研制神舟号载人飞船。载人飞船采用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的三舱方案,额定乘员3人,可自主飞行7天。按照神舟飞船目前运行模式,飞船在太空自主飞行试验结束后,返回舱按预定轨道返回地面,轨道舱可留航轨运行半年时间,执行一些对地观测及其他预定任务。

运载火箭系统 主要是研制用于发射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这型火箭是国内目前可靠性、安全性最高的运载火箭,可靠性超过百分之九十九点九。运载火箭系统要解决靶场发射、运输、故障诊断和宇航员安全逃逸等方面的问题。

发射场系统 由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承担,负责飞船、火箭的测试及其发射、上升阶段的测控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由技术区、发射区、试验指挥区、首区测量区、试验协作区和航天员区六大区域组成,于1998年正式投入使用,采用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运输”及远距离测试发射模式。

航天测控与通信系统 主要是执行飞行任务的地面测量和控制,负责飞船从发射、运行到最终返回的全程测量和遥控,是飞船升空后和地面惟一的联系途径。中国航天测控与通信系统目前包括4艘远洋测量船、6个陆上测量站和3个活动测量站。在原有卫星测控通信网的基础上,研制了符合国际标准体制,可进行国际联网的S波段统一测控通信系统,形成了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

着陆场系统 负责对飞船返回再入的捕获、跟踪和测量,搜索回收返回舱,并对航天员返回后进行医监医保、医疗救护。着陆场区主要包括内蒙古中部的主着陆场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内的副着陆场以及若干陆、海应急救生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七大系统涉及学科领域广泛、技术含量密集,全国110多个研究院所、3000多个协作单位和几十万工作人员承担了研制建设任务。

2,发展历程

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国家当时将这个项目命名为“714工程”(即于1971年4月提出),并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然而,中国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认为无论是在研制队伍、经验方面,还是在综合国力、工业基础方面搞载人航天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个项目就搁到了一边。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开始了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三号等多颗通信卫星的研制工作。

进入80年代后,中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特别是1975年,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了卫星回收

技术的国家,这为中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1月,中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并命名为“921工程”。在“921工程”的七大系统中,核心是载人飞船,载人飞船则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来进行研制。“921工程”正式上马时中央就提出了“争8保9”的奋斗目标,即1998年要在技术上有一个大的突破,1999年要争取飞船上天。中国唐家岭航天城,为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完成载人航天的任务做了物质条件的保证。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2001年1月1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飞船。2002年3月2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2002年12月3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技术上有着飞跃性的发展,其中神舟系列和天宫系列最为突出。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

2005年10月12至17日,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第一次将我国 两名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同时送上太空。

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27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2008年9月28日傍晚时分,神舟七号飞船在顺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和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后,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天宫一号发射升空。它的主要任务是作为空间交会对接目标,完成交会对接试验;保障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的工作和生活;并初步建立能够短期载人、长期无人独立可靠运行的空间试验平台。中国神舟八号飞船在2011年11月1日升空后,已在11月3日凌晨与神舟八号成功进行第一次对接。组合飞行12天之后,2011年11月14日20时,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第二次交会对接成功。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07秒,中国“长征二号F”遥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将“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空。随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在北京飞控中心宣布,“神舟八号”飞船已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圆满成功。升空后的神舟八号在2011年11月3日凌晨与9月29日升空的天宫一号完成第一次对接。组合飞行12天之后,2011年11月14日20时,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第二次交会对接成功。2011年11月18日9时32分,“神舟八号”飞船返回舱降落于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

神舟九号于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在酒泉卫星发射场,在这我国的三名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通过长征二F遥九火箭发射升空,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载人交会对接。2012年6月29日10时许,神舟九号飞船返回舱成功降落在位于内蒙古中部的主着陆场预定区域。

篇8:世界航天科技的发展历程

1942年, 德国第一次发射太空运载工具———V4火箭, 取得成功。但当时德国的法西斯政府把这一科技主要运用于军事方面, 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枚导弹。

1957年10月7日, 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8年1月31日, 美国成功发射了本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探路者一号。

1961年4月12日, 苏联发射了东方一号载人飞船, 尤里·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1965年3月18日, 苏联成功发射上升二号飞船, 列昂诺夫进行了人类第一次太空行走。

1969年7月21日, 美国成功发射载人登月飞船———阿波罗十一号, 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1970年2月11日, 日本成功发射本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4月24日, 中国成功发射本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1年4月19日, 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礼炮号。

1981年4月12日, 美国成功发射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 拉开了人类自由往返地球与太空之间的序幕。

1986年1月28日, 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73秒后发生爆炸, 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1986年2月20日, 苏联成功发射了能在轨道上扩展的和平号空间站, 设计寿命为5年, 和平号于2001年3月23日按计划坠毁, 实际运行了15年。

1998年11月20日, 国际空间站第一个组件———曙光号功能舱发射升空, 标志着国际空间站的建设正式开始, 预计到2010年全部完成。

2001年4月30日, 首位太空游客、六十岁的美国人蒂托造访了国际空间站。太空旅游开始成为旅游行业的热门话题。

2003年2月1日, 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在着陆前16分钟发生爆炸, 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2003年6月2日, 欧洲空间局成功发射火星快车探测器。

2003年10月15日, 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把中国的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 使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4年1月4日, 勇气号火星车在火星上发现了针铁矿, 证实火星上曾经有水活动。

2005年7月4日, 美国深度撞击彗星撞击器成功撞击了坦普尔一号彗星的彗核。

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 中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返回, 我国首次实现了“多人、多舱、多天”的太空飞行。

2007年中国发射该国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该探测器围绕月球飞行, 为月球表面拍摄高分辨率照片。

2008年翟志刚成功完成中国首次太空行走。

2010年10月1日, 中国发射第二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二号。

2011年7月21日电北京时间21日下午5时56分, 美国航天飞机“阿特兰蒂斯”号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着陆, 为美国30年的航天飞机时代画上了一个句号。

2011年9月29日, 中国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这是朝着在2020年左右建成空间站迈出的第一步。

2011年11月1日, 中国发射神舟八号飞船, 准备进行首次太空对接。

2012年6月24日, 神舟九号航天员成功驾驶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接, 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上一篇:五四青年活动方案下一篇:照顾我的好哥哥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