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简介

2024-06-25

郑板桥简介(通用15篇)

篇1:郑板桥简介

画兰 清·郑板桥

兰草已成行,

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抱,

何事斗群芳。

【分析】

郑板桥(1693—1765),字克柔,又号板桥道人。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被誉为“三绝”,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和地位。

篇2:郑板桥简介

兰草已成行,

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抱,

何事斗群芳。

【分析】

郑板桥(1693—1765),字克柔,又号板桥道人。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被誉为“三绝”,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和地位。

★ 读书相关名言

★ 读书经典名言

★ 读书名言

★ 郑板桥阅读答案

★ 小学读书名言

★ 通用读书名言名句

★ 经典至理读书名言

★ 读书名言名句参考

★ 读书名言10字

篇3:郑板桥治学联

咬定几句有用书, 可充饮食;

养成数竿新生竹, 直似儿孙。

这副治学联, 构思新巧, 含蕴丰厚借助“咬定”, 上联形象地说明对人有益的书本知识, 应楔而不舍地刻苦学习, 毫不松懈;凭着“比喻”, 下联告诫自己要加强品德修养, 保持翠竹般的高风亮节, 也希望儿孙像拔节而起的嫩竹正直高洁。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此联是郑板桥自己艺术实践的总结, 常被后人用来说明创作理论问题“三秋之树’叶落枝现, 喻比为文要善于剪裁, 突出主旨;“二月之花”怒放迎春, 喻指文章要立意深远, 新意迭出。上下两联各用比喻句, 形象地阐明了写文章要精炼简洁立意新颖的深奥道理。

抓痒不着赞何益;

入木三分骂亦精。

该联体现了郑板桥的文艺批判观, 也反映了他鲜明的个性特点, 上联意思是说, 评论一篇文章若是没有真知灼见, 只是隔靴抓痒地泛泛而谈, 即使满纸赞誉也毫无价值;下联则是指对文章的批判, 只要能抓住根源说中要害, 即使是满纸的责难也会令人感到精彩, 心悦诚服。

打草稿用全力;

说闲话无漫心。

篇4:寻访郑板桥

车出江苏兴化城,沿高速公路朝大垛镇方向行18公里,就到了管软村郑板桥的墓地。

走进墓园,迎面竖起一块青石墓碑,上刻“郑板桥之墓”,为周而复所书。先生在此长眠已有230余年了。

走进墓园,只觉一阵清香扑鼻,分不出是花香还是墨香。把脚步放轻,怕惊醒先生的扬州梦。先生与扬州有不解之缘。先生在山东范县、潍县做官期间,因遇荒年开仓济贫而获罪罢官。但老百姓心里更尊敬他,更热爱他。因为他爱民情深,不顾个人安危。在他任职期间,还有一个关于他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传说。相传潍县有一对相爱的男女青年,因他们的结合受到双方父母的反对,一气之下,男的当了和尚,女的做了尼姑。但旧情难忘,通过几次幽会,两人决定还俗成婚。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办成的事,却得到时任潍县县令郑板桥的批准,郑板桥为此还写了一首诗,诗句幽默风趣,意味深长:“退禅心,动凡心,脱袈裟,着罗裙,准准准,准你配夫君,免得僧敲月下门。”

郑板桥回归故里后,就在扬州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扬州八怪”的真迹,那是扬州博物馆特地为外来客人展现的。一幅又一幅,展开又卷起,时间在如痴如醉的凝视中流去。短短的,却又惊心动魄的十多分钟,我们看到了六位大师的十一幅书画真迹,其中有先生写给“别去二十余年”的“织文世兄”的一幅书法珍品。“两心相照无一刻相忘也”,真挚之情,溢于言表。先生的书法,揉合篆、隶、行、楷,独创一格,人称“乱石铺街”体。先生写的“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已成为民众的口头禅。同为书法大家的毛泽东对先生的字有这样的评语:“你再看郑板桥的帖,就又感到苍劲有力。这种美不仅是秀丽,把一串字联起来看有震地之威,就像要奔赴沙场的一名勇猛武将,好一派威武之姿呵!郑板桥的每一个字,都有分量,掉在地上能砸出铿锵的声音,这就叫掷地有声呵。”(抄录于建在兴化城内的“郑板桥纪念馆”)

先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人。历经清代三朝,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幼孤贫,四岁丧母,由乳母抚养。出生于公元1693年,享年73岁。他善画竹、兰、石、松、菊,而以兰竹石最多。兰花之香,翠竹之节,怪石之骨,浸透了先生的晚年岁月。先生的画用笔透劲,妙趣横生。先生的诗言情叙事直抒胸臆。先生的诗书画集于一体堪称三绝。我家就有先生的一幅兰竹图,高高的怪石旁生有一丛翠竹,枝叶迎风婆娑,用墨浓淡相宜。下有幽兰,中有一首七言绝句:

石畔青青竹数竿

傍添瑞草是幽兰

老夫卅载琼林客

只画春风不画寒

落款为:板桥郑燮。这幅字画是江苏省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委员会赠我的奖品,虽不是真迹,我仍视若珍宝,悬挂于客厅,为陋室增辉。

先生的故居在兴化城内文烽塔附近,是一处瓦木结构的小院落,四邻称它为郑家大堂屋。堂屋正中悬挂着先生写的对联:

秋从夏雨声中入

春在寒梅蕊上寻

对仗工整,气韵飞动,是先生53岁时的精品力作。故居周围正在大兴土木,建造高楼大厦。我好像看到先生正站在青砖铺地的门前,凝视着这群后起之秀。

篇5:板桥镇宣传文化站简介2012

板桥镇地处临泽县东北部,张罗公路穿境而过,全镇辖9个行政村,86个合作社,16565人,耕地40127亩。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636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59元。板桥镇综合文化站位于集镇中心,占地面积4200㎡,建筑面积750㎡,于2003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总投资60万元。综合文化站为二层砖混结构楼房,内设高标准图书室、阅览室、多功能厅、电子阅览室、书画展厅、科技信息室等,现有桌椅70套,书架10个,藏书10000余册,订有报刊杂志8份。近年来,上级宣传文化部门大力扶持,先后为镇综合文化站新配置了电视、电脑、VCD、音响、话筒等电教设施;镇政府投资11.5万元,硬化文化体育广场地坪3500㎡;投资6.5万元,添置体育健身器材35件,建花坛8个,栽植风景树82株,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镇综合文化站建成后,制定完善了综合文化站职责、服务承诺公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人员职责、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11项管理制度,并装框上墙,公布于众,做到了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综合文化站充分发挥阵地优势,成立板桥镇农家书屋读者协会,吸纳会员620多人。2011年,共举办各类科技、实用技术培训班52期,培训党员、村社干部和群众16500人次,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46场次,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量。

全镇以宣传文化站为依托,积极组织开展香古寺经贸文化节、民间民俗作品展、体育活动、社火调演、文艺节目汇演、放河灯等活动,参与群众达18000多人次,带动了全镇

篇6:郑板桥简介

板桥,板桥司空曙,板桥的意思,板桥赏析 -诗词大全

板桥

作者:司空曙朝代:唐体裁:五绝 横遮野水石,前带荒村道。来往见愁人,清风柳阴好。

篇7:郑板桥的故事

嘴尖肚大柄儿高,

才止饥寒便自豪;

量小不能容大物,

二三寸水起波涛。

篇8:郑板桥吟诗

主持人:开心果

一、吟诗祝寿

一天,郑板桥应朋友邀请,到李公家祝寿。正好赶上天下大雨,路途泥泞难走,郑板桥迟到了。朋友们见他那副难堪的“落汤鸡”模样,都和他开玩笑。问他为什么来晚了,他回答:“雨也!”朋友们接着问他为什么这个样子,他回答:“雨也!”当大家问他拿什么做寿礼时,他的回答仍然是:“雨也!”正当朋友们面面相觑的时候,郑板桥走上前来,开口吟道:

“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

滂沱雨祝李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

这首诗的前两句连用四个“奈何”,接着又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巧妙衔接,使首尾回环,妙趣横生。“滂沱雨”虽多,却不及李公的“寿多”。以“雨”祝寿,自古以来,十分罕见。

二、吟诗数雪

初冬的一天,郑板桥和朋友站在芦花荡边赏雪。雪花如梨花片片、似柳絮盈盈,在微风吹拂下悄悄地飞舞、静静地飘落。郑板桥触景生情,随口吟道: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皆不见。”

诗人信手拈来,数数般地把数字由小到大进行排列,使人不禁联想到雪花由少到多,越下越大纷纷扬扬的情景,特别是最后一句,由实而虚,浮想联翩,巧妙地写出了雪花与芦花融成一片的美丽景象。

三、咏诗泄愤

一次,郑板桥参加一新任州官的“荣升”盛会。席间,有人提议吟诗助兴,人们久闻郑板桥的大名,便一致推举他当场吟诗。那州官见郑板桥其貌不扬,便鄙夷地说道:“既然大家都说郑大人诗做得好,那就请你一展奇才吧!”郑板桥对这位州官的为人早有耳闻,知道他不学无术,品行卑鄙,今天自己来参加聚会,完全是顾及友人的情面。见此情景,他不由灵机一动:我何不借此机会发泄一下心头的郁闷呢?想到这儿,正好有一个仆人提壶过来续茶,他便从仆人手中接过茶壶,拿到州官面前,眼睛既看茶壶又瞄着州官,抑扬顿挫地吟道:

“嘴尖肚大柄儿高,才免饥寒便自豪。

量小不能容大物,二三寸水起波涛。”

篇9: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的故事1:郑板桥送贼诗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因为无名无势,尽管字画很好,也卖不出好价钱。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一天,郑板桥躺在床上,忽见窗纸上映出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郑板桥想:一定是小偷光临了,我家有什么值得你拿呢?便高声吟起诗来: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小偷听了,转身就溜。郑板桥又念了两句诗送行:出户休惊黄尾犬,越墙莫碍绿花盆。 小偷慌忙越墙逃走,不小心把几块墙砖碰落地上,郑板桥家的黄狗直叫着追住小偷就咬。郑板桥披衣出门,喝住黄狗,还把跌倒的小偷扶起来,一直送到大路上,作了个揖,又吟送了两句诗: 夜深费我披衣送,收拾雄心重作人。 郑板桥吟蟹诗 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有一天差役传报,说是知府大人路过潍县,郑板桥却没有出城迎接。原来那知府是捐班出身,光买官的钱,就足够抬一轿子,肚里却没有一点真才实学,所以郑板桥瞧不起他。知府大人来到县衙门后堂,对郑板桥不出城迎接,心中十分不快。在酒宴上,知府越想越气。恰巧这时差役端上一盘河蟹,知府想:“我何不让他以蟹为题,即席赋诗,如若作不出来,我再当众羞他一羞,也好出出我心中的闷气!于是用筷子一指河蟹说:“此物横行江河,目中无人,久闻郑大人才气过人,何不以此物为题,吟诗一首,以助酒兴?” 郑板桥已知其意,略一思忖,吟道:八爪横行四野惊,双螯舞动威风凌,孰知腹内空无物,蘸取姜醋伴酒吟。 知府十分尴尬。

篇10:郑板桥的故事

相传,清朝的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

篇11:郑板桥的故事

这幅长达百余字的“广告”,满纸言钱。不晓得的人还以为郑板桥是个贪利之人。谁知道他的苦衷?他是正面文章反面做,此广告借以讽刺两种人:一种是假名士,口中不言钱,心中想厚酬,索取重礼;另一种是打秋风,利用手中权势来强取豪夺。郑板桥看透人世,敢说真话,打破旧习礼仪,公开自己的想法,使那些伪君子哑口无言,哭笑不得。

★ 名人的故事郑板桥吃鱼的故事

★ 郑板桥的阅读答案

★ 郑板桥爱子阅读答案

★ 郑板桥是哪个朝代的郑板桥简介

★ 议论文范文

篇12:郑板桥的诗

分付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

笋菜沿江二月新,家家厨房剥春筠,

此身愿辟千丝篾,织就湘帘护美人。

篇13:郑板桥竹子赏析

梅兰竹菊一直以来均是画家们所喜爱的画中之物,又因其各自具备不同的风格,被后人称为国画四君子。在老师的指引下,我们对竹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更加体会到画家所画竹的一种精神。

就中国的传统国画来说,国画竹子,算是一种常见的画作,许多名人都画过竹子,但是真正被流传下来的却少之又少!而到了现代,国画竹子依然被很多近现代画家所追捧。其中一种原因是因为竹子有气节,清高!另外一种原因则是因为,竹被象征为平安,所以说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竹报平安,炮竹声声辞旧岁等等和竹子相关的话语。都体现了竹子另外一层精神含义。所以国画竹子经久不衰也是有原因的。

国画竹子对于中国文人来说,是一种精神象征,是一种精神寄托,对平常百姓来说,是一种平安,是一种安定。所以来说,中国的竹子也被冠以特殊的文化色彩和精神印记。

古人爱竹,因其挺拔、中空、有气节!流传于后世的竹子国画相对来说还算多的。明朝的唐寅,擅画花鸟,也擅长山水,植物,人物。其画作细腻含蕴。能诗会画,可以说是当时大才子。和他一样有名的,还有他的国画竹子,唐伯虎擅长画竹子,往往三两笔就能勾勒出竹子的形态来。

下面再献上郑板桥的一幅知名《丛竹图》,希望中国的竹子国画,竹子精神走出国门,被世界人所认可,被更多的中国迷所熟知。让中国的文化熏陶每一个人。让感受世界人民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一个中国人将为之自豪。

郑燮(1693~1765年),号板桥,是“扬州八怪”的代表画家。幼时聪颖好学,尤爱字画,有诗、书、画“三绝”之誉,擅长画兰、竹、石、松、菊等,而以兰竹最为著名。《丛竹图》是郑板娇71岁所画。画墨竹一丛,老干新篁,疏密有致,浓淡得宜,画出重叠错落、老节新枝之态。布局恰到好处,作长题于竹叶之间,别有情趣,自题“吾邑善画竹者,以禹鸿胪为最,而渔壮尚友次之……予不逮二公远甚,今年七十有一,不学他技,不宗一家,学之五十年不辍,亦非苟而已也,翔高老长兄四十初度,索余写竹为寿,且曰:‘宁乱毋整,当使天趣淋漓,烟云满幅。’此真知画意者也。予既自出机轴,亦复远追禹、尚二公遗笔,是不独郑竹,并可谓之尚竹、禹竹,合是三家以为华封人之三祝,有何不可?乾隆二十八年,岁在癸未。板桥道人郑燮画并题。”下钤“郑燮之印”、“爽鸠氏之印”。为其七十一岁所作之稀世珍品。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的《丛竹图》,更以心中之竹与手中之竹交相辉映,折射出的是一种自甘淡泊、孤高而不攀附权贵的气节。夏不畏酷暑。冬不屈霜雪,生不避贫壤,伐后可复身。无论什么的环境,都不能阻挡它生长的脚步,都不能束缚它脱离世俗的观念。“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个正是我们从画中所读到的、领悟到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具有的生活品质。在画中,竹子的排列杂乱、稀疏。并且竹叶稀少,甚至一些竹干连一点竹叶都没有,但是他们仍然直立的生长,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不屈的精神。从竹干我们可以看出,在每一个竹节都画得栩栩如生,突出了画家强有力的画画功底。表现出了一代画家的典范。而且在画中细节部分安排的井井有条,每一个细节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出一个画家应该具备的细心和耐心。从整体的布局上看,所画竹子形象的逼真,所画线条的细腻。从竹子的多节来表达出此画作者的高洁、自我孤高的情操,《丛竹图》就是他对人生经历和志气的表达。

一副画我们不仅要从历史背景,画本身的特点及作画人的品格、精神等各个方面进行赏析。经过了学习半年的美术作品鉴赏,对作品的看法就有一定的深度,一幅作品不仅要理解它的高度,还要理解其中的深度。赏析一幅画,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这就是我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所以,我用了简短的语言赏析了郑板娇《丛竹图》这副作品,可能还有一些内容没有展现到,更有可能出现一些错误,希望老师批评指出。在鉴赏结束之余,我也学画家们表达出自己的生活所向,对待生活的态度。

“世界并没有真正意义的障碍,有的只是不同的心态,不同的路径。人有时候应该像水一样前进,如果前面是座山,就绕过去;如果是平原,就漫过去;如果是张网,就渗过去,如果是道闸门,就停下来,等待机会”。人生,就应该随心而走。知道自己要什么,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如果那些文人墨客没有放下世俗,那就不会有那么高的意境,就不会创造出那么多赏心悦目的作品。活中我们难免会受到伤害,随着时间的消逝,有些事情早已忘却,可是心灵上的伤害,时刻会涌上心头,虽时间是良剂,能冲淡一切的一切,但也无法消去伤疤,伤疤也许是你的美好的见证,多少年以后成为你的一段美好的回忆,也许是你的一笔不小的财富。所以,看淡人生,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人生。

篇14:郑板桥的诗

孰知腹内空无物,蘸取姜醋伴酒吟。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清・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

★ 郑板桥阅读答案

★ 郑板桥爱子阅读答案

★ 关于现代诗歌

★ 现代诗歌精选

★ 匠心现代诗歌

★ 中国现代诗歌大全

★ 现代诗歌冰心

★ 外国现代诗歌

★ 曲池现代诗歌

篇15:走进郑板桥作文

说起郑板桥,那真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呀。

你呢,你对他了解多少呢?我对他可谓是“熟识”,下面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他吧:

郑板桥生于1693年,1765年逝世。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着有《板桥全集》。

说到郑板桥,就不得不提他的画,说到他的画就不得不提他画的竹。

郑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他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少年时,屋旁有一片竹,他于是在窗上糊上白纸,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将竹影投射到窗纸上,他觉得零乱的竹影就是天然图画。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在《题画竹》中,他总结自己的画竹之法: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他的《墨竹图》,嫩竹老竹,泼墨有香有淡,11枝竹,新、老、前、后,层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独立,极富立体感,是一幅优秀的作品。

郑板桥最令人敬佩的还是他在临终时给儿子的遗嘱。

郑板桥老年得子,可他深知“爱子必以其通”。临终前,他把儿子叫到床前,不是给儿子许多金银财宝,而是叫儿子蒸馒头给他吃。手下人出面求情:“少爷不会做馒头,还是让厨师代劳吧。”而郑板桥固执地坚持要儿子自己动手。儿子只得向厨师请教,终于蒸出一锅馒头。当他把馒头送到父亲床前,老人已经与世长辞了,床前只留下一张遗嘱:“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这个故事发人深省。一个古人,对子女的教育如此有远见,就是在临终前想到的也是教育孩子如何自强自立,立足社会……而我们现在一些做父母的是怎么想的?

当前,有不少家长认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理由”是自己这一代受过很多的苦,不能再让孩子受苦了,现在又只有一个孩子,怎能忍心孩子受委屈、遭挫折、泡苦水呢?因此,一味对孩子的呵护、溺爱,就连一些穿衣、穿裤、洗衣以至收书包等孩子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也要大包大揽,生怕孩子受累。这种“鸡蛋壳装汤——撒不开手”的做法,从表面看来,似乎是在关心着孩子,实际则是贻害了孩子,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产生过分依赖心理,从小不爱劳动,连独立生存的起码能力都没有,哪有什么好处可言?

家长们须知道,孩子终究有一天要长大,要脱离父母自己去奋斗、去生存。如果不从小磨炼他们的意志,锻炼他们的能力,当他们长大了离开父母时,面对挫折势必手足无措。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得好,溺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是可以杀死孩子的“毒药”。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凡事都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孩子也从不依赖父母。即使是总统的孩子上大学,也要靠打工供自己读书,不这样将被世人笑话。而我们的孩子却把依赖老人当作一种美事,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从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这个教子故事中,使我们领悟到一个道理:只有培养孩子从小认识劳动的价值,着力培养自食其力,艰苦奋斗,富有开拓精神,才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认为郑板桥吩咐儿子亲手做的那锅馒头及其那一派金玉遗言,远比金钱的遗产珍贵得多。

上一篇:国庆节拥有象征意义祝福短信下一篇:初二学生写事情的日记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