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撰写内容

2024-06-26

教学反思撰写内容(共8篇)

篇1:教学反思撰写内容

撰写学科教学计划一般内容及格式要求

一、学科教学计划一般包括:

1.课标对本年段要求

2.本册教材编写特点

3.教学内容

4教学目标

5教学重难点

6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认知基础、情感态度、学习习惯以及活动、操作技能等)7教学具体措施

8步骤安排(教学进度,含单元检测安排)等。

二、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前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学习学科课程标准,掌握课程标准对本年段的基本要求;

2、熟悉《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知道课程计划对本年段课时安排;

3、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编排体系及本册教材基本内容;

4、了解与本册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体系;

5、了解所教班级学生基本情况,特别是对本学科已有知识水平掌握情况。

三、打印格式要求:

1.页面:A4纸,左边距3.17厘米,右边距2.5厘米,上2.5厘米,下2.5厘米。

2.字体:标题黑体二号字,作者名楷体四号字,正文宋体小四号字。

3.行间距:1.5倍行间距。

四、字数要求:1500------3000字。

篇2:教学反思撰写内容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思考对象,在“回放过程”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进行思考,得到一定的能用以指导自己教学的理性认识,并形成更为合理的实践方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这就也需要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反思。我一般会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撰写自己的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的反思。我在每次数学课结束时,都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进行仔细的回味。我认真思考哪一个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没有掌握,哪一个知识点讲的不是很顺利,哪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没有很好地解决。通过长时间坚持,我发现自己养成了良好的教学习惯,并对教学问题有了较深层次的思考。例如我教的是两个班的数学,常常发现不论我课前做怎样的准备,讲完两个班课后,总感觉第二个班的课,总比第一个班强,原因就在于每上完第一节课后,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在处理某些问题的方式上都会作出调整,从而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在课堂上的疏漏、失误,在下一节课都会加以关注,经常性的反思,把这些“智慧的火花”记录下来,并进行探究和剖析,确实使我的教学少走了许多弯路。

2、作业效果的反思。学生数学作业中出现错误,师生都应积极关注,要对错误进行反思,分析错误的根源,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吸取教训,以提高解题能力。小学生数学作业出错是在所难免的,如果认真分析这些错误的原因,概括起来: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不科学,讲课步骤与思路不清晰,没有把握住重点、难点,作业要求不规范等;二是学生听课不认真,对学习的知识不理解,课堂知识没巩固,影响了新知识学习,或者做题步骤不规范,审题失误等。面对小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让他们明了错误之所在,知晓错误的原因,从而真正获得正确知识。

下面请允许我以一个教师的视角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计算错误方面的原因进行分析反思。平时我们在办公室里经常会听到同事们抱怨:“这些题,我都评讲好几遍了,强调了又强调,可是这次考试,错的人还是很多,这些学生真是没法教了。”其实试想想老师讲得多,讲得透,学生就能听懂吗?就能真正理解吗?往往是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如坠云雾,对于学生的错题,教师只注意娴熟地解题,却不重视学生错误思维的过程疏导,学生就悟不出解题的思路和技巧,即使课上听懂了,课后遇到新题型便又无所适从,以致错误再犯。

不要说不认真计算错误是学生的通病。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立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计算时,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否则将会出现错误。例如当学生学完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后,有部分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和乘法两种运算,学生依然先算前面的加法,再算后面的乘法。我一开始也会认为是学生在计算时粗心,不够认真,因此要求学生上课要如何如何地认真听讲,练习时要如何如何的细心。可是如果仔细分析他出错的原因,就会发现并不是来自粗心,而是没有真正理解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只是机械地模仿以前所学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的知识。因此,在要求学生订正时,不能只要求学生“认真,认真,再认真。”而应先让学生对计算的结果进行质疑,然后再出示正确的计算过程,让学生明确: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和乘法两种运算,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这样学生在进行改错的过程中,不仅明确了错误原因,又有效地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又如,在教学笔算除法时有的学生列了和加减乘法一样的竖式。笔算除法是学生系统学习除法的开始,在这之前,学生通过学习表内除法,已经初步了解笔算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因此像这样的列式在他们认为也没有什么不妥,甚至在他们认为本来就应该这样做的。虽然学生具备了口算除法的基础,计算结果也是对的,但这种计算方法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当我们要这些做错的学生进行改正时,他们是无法从算理上来解释错误原因的。我们要逐步引导他们分析,谈谈为什么除法竖式不能像加减乘法竖式那样写的原因,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当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细致而长期的教学工作,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口算、板演或书面作业,都要及时地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找出错误规律,并加以解决,把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

篇3:教学反思日志的撰写

一、关于教学反思

反思性教学思想的渊源可追溯到约翰·杜威 (John Dewey) 对反思活动的论述。“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的培养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师范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潮, 与美国马萨诸塞技术大学教授斯冈 (Donald A.Schon) 的著述————《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员如何在行动中思考》 (1983) 、《反思实践者的教育:走向专业中教学和学习的新设计》 (1987) 有着直接的关联。斯冈在这两本影响巨大的专著中, 从将教师培养成专业化的人员的角度出发, 阐述了作为实践者的教师职业活动的特点, 他指出实践者的专业性知识是在模糊和不确定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专业化的教师应是反思实践者。作为反思实践者的教师要对学生的言行保持好奇和探究的心态, 应能对课堂所发生的事件和学生的行为“给出缘由”。

所谓反思日志, 就是教师及时地对教育工作中出现的事件和行为进行反思, 以日记的形式体现出来。教师在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结束后, 写下自己的经验, 并与教研组成员共同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缺点。另外, 教师也可在上课和作业批改后主动征求、了解学生的意见, 并详细记录教育教学的背景、效果、上课的具体感受、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反思后得出的解决办法等。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 才能主动研究教学中的信息, 以质疑的态度来分析教学方法的价值, 看它是否适应自己的需要。遇到问题时, 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并不断追求更好的教学方法。

教学反思日志要把握如下环节。

1.教师在教学设计中, 任何一个环节都要给学生明确的任务, 让学生既有学习的目标, 又能够通过完成任务, 掌握新知识, 开阔新视野。

2.每一环节设置的任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使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技能为己所用, 为生活所用。

3.让学生自愿组成小组, 共同协作, 相互交流, 既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又培养了他们的协作精神。

4.课堂教学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及其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是教学的关键。通过运用知识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由学生自己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撰写教学反思日志的方法

对于教师来说, “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 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 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 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 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 优化教学, 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简单地说, 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 自己如何学。教中学, 学中教。因此, 如何写好教学反思日志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探讨。

1. 写备课的反思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虽然仔细研究了教材, 写了详细的教案, 但课堂教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 教学过程又是互动的, 因此, 在具体施教中必然就会出现一些事先没有想到的情况, 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也会相应地加深。在授课结束时, 把这些理解和感悟记录下来, 就为以后教学这部分内容积累了有用的资料。

2. 写课堂教学反思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了预定教学目标、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渗透和应用教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使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的效果和感触;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提纲挈领的板书等等, 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 作为以后改进教学的参考, 以便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 并有所创新。

本课程通过引导学生探寻知识, 教学中不断设置问题, 启发学生思维和讨论, 引导学生动脑、动口,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使学生主动地融入教学之中, 真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 自主选题, 自主学习和探究, 并完成各自的作品的全过程中真正实现了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了培养。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 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为今后的教学奠定基础。

教学中应在学生作品的选题方面更广泛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能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研讨, 教学效果将会更好。

3. 写教学灵感

课堂上, 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和不断深入, 师生互动引起情感的交融与共鸣, 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的灵感, 智慧火花会突然闪现, 若不及时捕捉, 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令人遗憾不已。将这些灵感及时记录下来, 它们就像是一颗颗散落的珍珠, 如果融入自己的感受、思考, 将它们串连起来, 那就是一条美丽的项链。

4. 写学生见解

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同, 他们在课堂上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其中不乏有教师意想不到或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同时他们也随时可能发表一些独到的见解, 课堂上随时可能闪烁出创造的火花。教师认真记录下这些情况, 一方面可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另一方面也能拓宽思路, 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

5. 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 静心沉思, 想想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何创新;知识点上有何发现;解决问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活动是否充分;组织教学有何新招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 并进行必要的取舍与归类, 思考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该如何教, 写出再教设计, 这样可以扬长避短, 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三、撰写教学反思日志对教学研究的意义

教师的教学反思日志记录下了自己的教学行为, 及时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 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 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 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逐步完善教学艺术, 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1. 教学反思日志能促进教学目标实现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 (或活动) 的教学目标时, 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现代教学要求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 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其适用性更广, 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 更何况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 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 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所以, 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 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 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反思日志能及时记录每次教学的效果及目标达成, 有利于我们改进教学和深入贯彻新课程的理念。

2. 教学反思日记为制定教学计划提供了条件

对教师而言, 有许多方式可以帮助他们学习自我反省, 例如录下自己的一部分课堂教学内容, 看完录制的授课情况后写下自己的看法, 指出优点及可改进之处, 并提出改进计划。培养新教师的反省和探究的习惯。

3.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否合乎教育理论、合乎教育规律, 是否科学有效, 既需要别人的评价, 也需要不断的自我反思。教师通过对各种教育现象进行反思, 通过实践与理论的契合, 通过与教育目标的对比, 努力追求其实践的合理性, 可以使教师从冲动的或例行的行为中解放出来, 以审慎的方式行动, 不断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因此, 反思可以看作是教师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从而使自己的工作变得更好、更有效率。

篇4:撰写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的某种教学行为、对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随着新课程教学的开展,我校极为重视和强调教师对教学的反思。

一、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曾读到这样一句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这句话表明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首先,教学反思活动是以教学实践活动作为反思的对象。通过开展反思活动,教师需要对已经结束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回顾,并对教学环节、教师授课及学生反馈的处理情况进行分析,这就有助于培养和发展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其次,教学反思并不是单纯的找失误,在看到失误的同时,还应记录下自己的闪光点,这就有助于激发教师认真的审视和分析教学过程,达到总结经验和汲取教训的目的。最后,通过教学反思活动的展开,纠正教师在教学中的偏差,提高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控能力和驾驭能力。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一)教学反思应记录教师的亮点和败笔

在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时,要善于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有不断的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使自己最终成为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

(二)教学反思应记录学生课堂反馈情况

新课改的开展,推动着教学理念的转变。以 “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一家言”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教学发展的需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进入了我们的课堂,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反应情况便成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环节。同样,也可通过以下表格的设计,完成学生课堂情况的反馈。

(三)教学反思应记录对教学的新设想

每一次教学反思的完成,都是一次新的教学历程的开始。因此在教学反思的内容中还应记录下对教学内容的新设想,才能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教学境界得到提升;才能使教师的教学做到常讲常新。

三、教学反思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应注重反思的时效性、持续性和延展性

教学反思的记录要做到及时。反思可能是一瞬间的灵感,所以应及时的将反思形成文字记录下来,以便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产生借鉴性的意义。

教学反思的记录要做到持之以恒。著名的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我们通过课课思、时时思,相信终能做到“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二)教学反思应善于捕捉“智慧的火花”

常常有这样的感觉:上课时原本没有涉及的内容,却因为实际的需要涌现在课堂上,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顿时充满勃勃生机。所以教师应把此类小插曲所产生的效应记录在教学反思中,作为今后教学的素材。同样,对于课堂节外生枝的事例也应及时记录,避免在今后的教学中再犯同样的错误。

(三)教学反思也应纳入到集体交流中

篇5:如何撰写教学反思

1.实话实说——写得、失

一节课下来,课堂教学抑或超乎所想的顺利,抑或不尽人意。一堂课可因教师一句幽默奇妙的导语而使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可因教师一个手势、一个眼神而令故事情趣大增;可因一种新教法的采用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或因讲得多而学生兴趣全无;也可因一个环节的遗漏或疏忽而走错路、走回头路等。再者,“因”与“果”是相互作用的。所以,不管是得是失,教师皆应实话实说,将其记录在案,以期在往后的教学工作中安排更周到、操作更自如,少走弯路、不走回头路。2.及时反馈——写师、生

教与学是两种个体间发生的知识传递关系。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则为学习主体。教师的情绪、教师的举手投足、教师对教材对学生对教法了解的深浅等都直接作用于学生,影响着课堂气氛与授课效果。相反,学生的注意力情况、学生的疲劳状态、学生的知识差异等也反作用于教师。此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彼此牵制,影响着课堂效果。鉴于此,课毕就该及时反馈,将课堂上师生表现与授课质量进行及时分析、综合登记,以帮助自己在日后备课、授课时能对“师”与“生”的情况作更全面的分析。3.综合比较——写教、学

教学反思记录应该是说课的外延,它与说课互补。形成一个完整的“说课——备课——授课——写教学反思”的程序。一节课过去了,教师教法应用如何,达到预期目标没有,效果怎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何,与教学要求是否相符,这都是实际操作中常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把影响教与学的原因综合出来,记录在教学笔记中,日积月累,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4.扣准要点——写特点

实际上,在平时的教学中,上一节好课不容易,一节课要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一节课能有特色,能有个闪光点,能有一种值得借鉴的好做法,就算是成功。所以在教学反思中就可以把闪光点扼要地记上,写下该节课之特点,有重点有选择地采用教法,设计教学程序,做到一课一特色,课课有特色。

5、捕捉灵感——写遐想

常有这样的感觉:上课时原本没有涉及的内容,因实际需要或灵感的涌现而穿插其中,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讲者绘声绘色,听者津津有味,课堂顿时充满勃勃生机。它能帮助我们拓展思维空间,引导自己与学生进行遐想,并徜徉其间。这样愈是多想,想地愈是透彻。所以教师应即便把诸如此类的小插曲(幽默的谈吐、对抗性比赛------)所产生的效应,记录在教学反思记录中,用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同样,对于课堂中节外生枝的实例也应及时记录,吸取教训。

三、写好教学反思要注意的问题

1、要有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投身于外语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改革本身就是一种新事物,每时每刻都有新现象、新动向、新问题。正是在探索新生事物的来龙去脉,把握其发展态势之中,在深入探索之中,我们才能获得体验,才能感到有言可发,并在总结探索中提升出新的规律。

2、要想有所发现,还必须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底蕴。要有精深的英语专业知识和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知识,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英语教改成果,还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新知识奠定基础,否则将很难有所为。

3、要勤于动脑,善于思考。在上完每节课后都要进行反思,反思一节课的成败得失,并及时做好记录。课后的反思,虽然点点滴滴,但它来自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出自于我们深刻的思考,是我们的真切感受,因而是非常珍贵的。

4、要善于总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经常看自己所写的教后记录,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探讨,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方法,抛开肤浅的、表面性的东西,注重对规律的揭示,对真理的发现。

5、写教学反思记录,还要做到持之以恒。

篇6:如何撰写教学反思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中 学,学中教。因此,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探讨: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而言之,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以上是笔者对教学反思的撰写一些看法,可能还有很多错误,希望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批评指正。笔者也将根据自己的教学反思认知和研究深入进行修正。

课后反思的“七要”

一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

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是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假教学”。

三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四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

五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六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七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

有的探究性学习只表现在问题的探究上,只要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几个学生立即围成一团分组讨论,也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的价值是否有讨论的必要;待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击掌,学生的讨论戛然而止;再由小组中的“老面孔”??优等生发言。至于其他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讨论时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是否真正学会了应该学会的方法、技能、知识?就不得而知。这种“神散形未散”的“伪探究”掩盖了个性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剥夺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那么到底解决了多少“疑难病症”?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参与、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呢?

篇7:如何撰写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的涵义与特征(一)教学反思的涵义

何谓“反思”?概而言之,反思,即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所谓教学反思,是指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与强化,或给予否定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效能和素质的过程。

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sner)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 + 反思 = 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从中可见,教学反思也就是指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的、深入的、冷静的思考和总结,以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二)教学反思的特征

总体来说,教学反思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是实践性。无论教学效果怎样,都可进行反复实验。且这种实验表现了一定的自觉性。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不仅是教师个人的思想需要、成长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

二是反思性。“反”就是反反复复、正反结合。教师能立足自我之外,对自己实践情境和经验作多角度、多层面及正反两面的思考。也可打破常规进行反常思考、逆向思考。

三是超越性。教师要进行反思,就必须超越自我,敢于质疑自己,正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并寻找解决的良方,从而达到不断地发展自己的目的。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可催人奋进。存在问题须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

四是个性化。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属于“个人奋斗”。或晨起望蓝天,或灯下静夜思,或课后寻不足,或掩卷研究时,这些教学反思活动都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它有助于教师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及其指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然后知困”,教学反思会释疑解惑,能不断超越自我。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教学反思内容具有五大指向,即:

(一)课堂教学指向

关注“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技巧的运用等。课堂教学的活动方式能否激励学生的成长,是否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机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效果如何,都是教学反思中最常见的内容,也是主要内容。(二)学生发展指向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健全的心理和人格的发展等。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就是学生发展的指归。课堂教学是否找到且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否激励和促进学生的成长;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讨论的效果如何,参与的程度如何;教学中是否体现了个性差异,是否因材施教并发挥了学生的不同特长(让“好学生”吃得饱、跑得快,“中等生”吃得好、跑得了,“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这些内容都指引着学生发展方向。(三)教师发展指向关注教师的人格魅力、自我形象的发展与教学体验等。教师是否实现了既定目标,教学水平是否得到了提高,教学方法是否适应学生,是否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学习共同体”,是否获得了教学新体验等,都可以进行教学反思。(四)教材建设指向

关注教材的建设及其发展。华东师大有名的基础教育专家钟启泉教授说过: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无论“文化课程”“实施课程”“习得课程”都需要教师去认识、去再造、去落实。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即课程”。

随着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的开发,如今,作为教学资源的教材已不是唯一的资源了,教材的权威性也在减弱,它只是教学参考或提示性的教学内容。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和建设者。教材也是在教学中不断检验、发展和完善的。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是否科学,有没有创造性,对教材的使用能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等,也是教材研究的指向所在。

(五)教育改革指向关注教改理论、实施的目标,以及学科的发展方向、实施课改的措施、力度等。这是教师发展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的至高追求,是反思的理性重要体现。

三、教学反思的阶段与步骤

教学反思是当代教师教育教学方面一种时髦的文体。它可分为四个阶段、五个环节。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即发现问题阶段,主要是情境回顾(第一个环节)。首先教师要围绕着教学中某一特定的问题,从学校环境、课程、学生、教师本身等方面收集有关的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自述与回忆、他人的参与性观察、角色扮演、轶事记录、各种检查表、问卷、访谈等,也可以借助于录音、录像档案资料等等。教研组、平行班老师要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在合作中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所在。(二)行动阶段行动阶段即分析问题阶段,主要是分析得失并找出原因(第二、第三两个环节)。教师分析所收集到的资料,特别是关于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信息。尤其要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思想、行为,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情感和技术方法等,以形成对问题的表征,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这里,教师可以利用自我提问来帮助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相互观察和分析)来进行。(三)反思阶段反思阶段即确立假设阶段,主要是寻求对策(第四个环节)。明确问题以后,教师开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或通过请教专家、同事,或通过阅读专业书籍、网上搜索文献资料等途径)搜寻与当前问题相似或相关的信息,以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设性方案。这种寻找信息的活动是自我定向式的,它所产生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教师形成新的、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四)再行动阶段

再行动阶段即验证假设阶段,主要是明确方向并付诸行动(第五个环节)。根据学生的需求,合理地调整和改进课堂教学,开展个性化的研究,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让课堂教学真正被学生接受和喜爱。考虑了每种行动的效果后,教师就开始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检验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问题、新的经验。

正当这种行动过程再次被观察和分析时,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思循环。

由此可见,教学反思是呈周期性的:教学反思――教学实践――再教学反思――再教学实践……如此循环,不断飞跃,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也就从中得到了提升,反思水平也会水涨船高的。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与形式

(一)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的时候,要找出较好的反思方法。一般采用行动研究法和比较法这两种方法。

1. 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开辟信息绿色通道,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教学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个阶段。2. 比较法

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也就是说教师要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尤其是要研究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

上面所说的两种方法,运用了两个参照系:前者是从师生的角度对教师“自我”与学生眼中的“他我”进行分析,后者则立足于教师“自我”与其他教师特别是“名师”的比较。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以理论促反思,以反思促成长。

(二)教学反思的形式

教学反思的形式多种多样,划分的标准不同,形式也必然会不同。

1. 从教学反思的时间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课前思:在教学之前进行反思。这属于超前性反思。

课后思: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密切结合个人的感触,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一形式对新教师更为重要。

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

月后思:针对一个月的教学活动开始冷静地梳理、重新整合。

期中思:放在期中考试之后。可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家长的意见,属于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教师对期中教学质量诸情况进行分析、整合思考。

此外,还有期后思、年后思、届后思等。也就是说反思教学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班的情况进行宏观性的教学反思。这些反思需做到深刻、彻底、全面,对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影响很大。

2.从教学反思的性质来看,有以下三种形式

自发性反思:对自己和他人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的总结与回顾。如教学后记、教学小结都属于自发性反思。这种反思伴有自发性,随意性较大,或体会、或感想、或总结,因其内容具体,角度也小,所以缺乏深度,也不能够揭示教学行为等背景后的规律。

理性式反思:多种观念、多角度、多侧面的反思、评价、判断,从教师的言行举止到教师的责任使命,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到探讨教师的基本素质等,目的在于研究问题的性质与根源。相比而言,这种反思较为深刻,反思程度要高,能挖掘出实质性的东西来,带有探索性。它对教师的要求高,帮助、影响教师的发展也就大。

发展性反思:对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进行深刻的反思,从教师、学生与学校的角度来探讨教育教学的改革、实施和评价等,能解决问题的症结,提出有力的措施。这种反思更为宏观,研究性更强,关注教师发展学校,是一种最高级的教学反思。

3. 从教学反思的水平看,又有以下三种形式

教学反思的水平层次是不一样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刘加霞博士在综合比较了中外教学反思的不同情况后,依递进性将教学反思划分为以下三种水平:

教学技术水平(前反思水平):关注“怎么解决”、“怎么做”,达到一定的目标、采用的手段、获得的效率。课前思即是。

原因分析水平(准反思水平):透过教学行为层面分析背后的原因,目的在于探讨或澄清个人对行为的理解、原因、意义等(该反思形式更为客观)。

价值判断水平(反思水平):反思时考虑道德伦理标准,并从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下审视这些问题,并揭露潜在问题的意识形态,以指导改革。

五、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与教学能力、研究能力一样,反思能力更是新理念带给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能力,也是当今教师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有关研究证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

为此,概括为“四要”:

(一)要提高个人的科学反思素质

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但要积极开展教学反思,而且还要进行科学的反思,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只有科学的教学反思,才能达到专业发展的目的。

科学的反思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要具有积极的情感素质。教师要具有科学而坚定的教育信念、不断进取的时代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不自卑、不漂浮,工作扎扎实实;要具有强烈的职业道德感,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要具有合作精神,善于听取同事甚至学生的意见。

二是要具有教师应有的基本知识。主要是四大方面的知识:教育知识、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实践性知识。此外,还要适当地扩大知识面。

三是要具有科学的反思方法。这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找准参照目标;记反思日记(尤其是不足内容);与同事或学生交流;教育行动研究(主要是探索教学经验,不断吸取教训,以指导自己的实践);阅读教育期刊。

(二)要形成超前反思的良好习惯

反思教学实践不仅要求教师从教育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求教师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其不良的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赫(J.W.Brubacher)等人认为反思性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的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对实践的反思”是指反思发生在教学实践之后,“实践中反思”指的是反思发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而“为实践反思”则是前两种反思的预期结果,即“实践后反思”与“实践中反思”的目的,最终是要形成超前性反思的良好习惯。

(三)要在研讨教学反思中得到提高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是一种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可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要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课后备课

课后,教师要主动征求学生的意见,反馈自己的教学情况,然后进一步修改、完善教案,提炼、升华自己的经验,不断增强教学效果。

2、写反思日记

在一天繁忙的教学工作结束后,教师要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教研组成员共同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缺点。另外,教师也可在上课和作业批改后主动征求、了解学生的意见,并详细记录教育教学的背景、效果、上课的具体感受、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反思后得出的解决办法等。写反思日记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的改进计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新教师而言,有许多方式可以帮助他们学习自我反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录下自己的一部分课堂教学内容,看完录制的授课情况后写下自己的看法,指出优点与改进之处,并提出改进计划。指导教师应当在相应的训练过程中培养新教师的反省和探究的习惯。

3、课堂观摩

学科组(包括校内和校际)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彼此的课堂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观察到的情景,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形成一个最佳解决方案。参加研讨的教师把研讨的方案带回各自的课堂或学校,应用于实际的教育教学情景中。有助于在整个学校教师集体中形成一种调查和反思研究的良好氛围。

(四)要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写作水平

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教学反思的写作也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课后反思――研究性反思――专题性反思报告”,这三个类型是教师写作教学反思的发展过程。

1、课后反思

写课后教学反思,虽然内容较为浅显,主观性强,但也要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如教学后记、教学心得、教学体会、教学小结、教学日记等,这就是前面提到的自发性反思、前反思水平的反思。这种教学反思,如果简单地说,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后思,思后教。

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还可以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写不足之处

这是教学反思最常见、最有效的形式。只有反思教学的不足之处,教师才能得到提升。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为今后再教学积累经验,吃一堑,长一智。

写教学机智

随着课堂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迸出“智慧的火花”。这些不由自主、不期而至的灵光,急需课后捕捉,以反思的形式去提炼。否则,就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俯首长叹不已。教学机智是师生共同体验、感悟后创造出的“奇思妙想”,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让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更让学生从中获得一定的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丰富今后教学材料养分。

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教师要静心沉思:摸索出了什么教学规律;教法上有无创新;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重新整合,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2、研究性反思

这种教学反思属于理性式反思、准反思水平的反思。教师可围绕着某一教学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分析教学的症结以及产生的背景和原因。试图解决存在的教学问题,澄清个人的理解。这类教学反思比较客观,带有一定的探究性。它积淀的时间要长,非“厚积薄发”不可。

3、专题性反思报告

此类型的教学反思属于发展性反思、反思水平的反思。它是以报告的形式撰写的教学反思,理论性要强,含金量要高。这是最富有创建性的教学反思。实验学校的教师、承担国家级、省级、市级等课题的教师都应运用这种类型的反思。既要结合学校实际,也要站在宏观的高度来认识、研究。要努力尝试着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背景下审视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够揭露潜在这些问题中的意识形态,为教学改革呼吁,从教学理论上支撑教育的发展。

篇8:教学反思撰写内容

一、漫无边际

即撰写教学反思日志缺少主题。它往往以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的方式呈现,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构思不缜密,随感而发,率性而述。整篇教学反思读下来,或想说明问题却未阐述清问题的内容,或想阐明观点却未凸显鲜明的观点,或想表达见解却未呈现明确的见解……总之,没有分明的中心论点。

【案例】这节课,学生反应平平,与之前实习时上的精致课有较大出入,没有达到我自己心目中的课堂。这一点,我表示非常的遗憾与自责……我觉得要成为一位能上好课的语文老师并不是一件易事……通过这几天的教学经历,我的最大感悟就是———好好备课,好好上课,任重而道远。

【诊断】作者想说明问题,但由于没将教学中的问题归结清楚,因而,呈现出的问题纷繁芜杂,其实就是把自己的教学感受不加甄选地全部呈现了出来。这种反思,既未能聚焦,也无法解决问题,感受过了也就过了,反思成了一种形式———为反思而反思。如此反思,违悖了教学反思日志的目的———沉淀规律,以至于反思漫无目的,成效大打折扣。

【矫正】依诊开方,明确教学反思日志的目的———沉淀规律———当是关键。可在开学初,在不同场合,由不同角色的骨干教师阐述教学反思日志沉淀规律之目的,使之带着明确的目的开启反思之旅。怎样沉淀规律呢?以聚焦问题或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与归宿,具体做法是:自备课伊始便做足充分的准备;上课时,针对备课时自认为亮点或劣点处展开有目的的思考,当与备课所预设的一致时便做正面剖析,当与备课所预设的相悖时便做反面剖析,这样,一切有序推进,逐步深化。之后,一方面日积月累沉淀规律,另一方面发挥已沉淀规律的听诊把脉、纠错正偏作用,两者交融进行,彼此生发。

在时间的见证下,随着一篇篇新教师教学反思日志的夯实,及良好反思习惯的逐步形成,其反思的目的会愈撰愈明。

二、面面俱到

即撰写时过分关注所有方面,重点不突出。如在反思时,由于困惑重重(观点或见解颇多),怕挂一漏万,舍不得放下,遂全部呈现;或暂存思想“作祟”,先将问题全部呈现,留待日后逐步思考解决。结果问题一样都未解决,观点(见解)一样未沉淀。

【案例】下午连着3节课。第一节上《我们是哪儿来的》,原以为这个自己还能勉强糊弄。孰料现实那么骨感,没有好的组织语言,没有丰富的相关知识,堆砌的课堂让我和同学们都在期盼着下课铃声的到来。我知道这不能怪孩子们,是我课前没好好准备,是我对不起他们。第二节教学四年级科学,四年级同学已经有了学业的压力,适应了课堂的纪律,他们做得很好,始终配合着我的课堂。尽管我没上多少内容,只是让他们写写作业,再随便聊了几句,可是他们却很体谅我。第三节回到自己班级上课,教孩子们做眼保健操,很惭愧自己都做得不太标准,却要教授他们,真的是误人子弟呀。

【诊断】新教师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想以最快的速度破解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所以,当这三节课都存有困惑时,她便想去一一解决。但是,她分明未拎清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不要说三节课,连一节的都未拎清,更遑论解决之策了。于是,她只呈现了头脑中最真实的、原始的想法,问题还是问题。如此反思课堂,哪还有反思的味儿,它只是把自己当时课堂教学的全部感受直白地呈现出来罢了,至于诊症与破症的思考,一概未作结论。如此反思课堂,教师一直在教学表象上徘徊,即便能解决困惑亦只是见招拆招,而难以获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迁移策略。

【矫正】遵循大道至简的理念,秉承“少则得,多则惑”的思想,教师选择反思内容时舍面取点,只盯教学的一个点———最好是备课时自认为的亮点或劣点,可以合并同类,可以抓主舍次,还可以是切中自己的长处或短处的……只要用着顺心,利于沉淀教学规律即可。

案例中,采用同类合并法提炼出这三节课需破的共同点———教学要基于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而且,这点亦是教师感受最深的,凭心而论,有话可说,有理可述),之后围绕此点继续舍面取点———选择其中的一节课去揣摩,去剖析,寻求解决之道。具体做法是:以这点为圆心,教师思前想后———对比辨析,找到症结所在;联系旧知———寻得理论支撑,使之后的演绎有底气;互相印证———增强反思的厚度与深度,让教育规律的沉淀更具牢固性。如此一课一思,思之深刻;一课一得,得之牢固。

依上选择反思内容,并逐步辅之以概括提炼、归纳沉淀、迁移运用,教师遂能逐渐培养出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智慧的辨别力及精准的筛选力,面面俱到的毛病亦会随之减少,直至全面消失。

三、冠履倒置

即反思并不是基于教学撷录的提炼归纳,而是对已积淀的教学理论的阐述。它往往以这样的表达方式呈现:先摆上一段教学理论,然后述说“我”是怎样演绎这个教学理论的———仅仅到此为止,至于此理论演绎后的结果及论证全然没有,教学反思的顺序也被颠倒。

【案例】一位新教师在反思中先写道:“在教学中,表扬是东风,批评是北风。北风呼啸,东风无力。北风吹来,声势浩大,气势逼人;东风吹来,温暖和煦,看起来慵懒无力。批评总是以力量的方式出现,到最后,输给了看似没有力量、柔和的表扬。”然后,用概括的语言简单叙述学生作业未完成时“我”发挥了表扬的威力。

【诊断】它只是对教学理论的阐述———当教师教学中遇到与之前学习有关联的教学理论时,就用这个教学理论去论述此教学现象,并就此了结,而未用实践进一步验证此教学理论,进而反思归纳出教学规律———一个教学理论演绎后的实践提炼,一个被事实再次证明(或是或非)、深刻记忆的教学理论。只对之前的学习或读书体会作自由阐述的反思,犹如海市蜃楼,于人,不被认可;于己,不易沉淀,更不易牢记。

【矫正】首先,让事实说话———呈现事实依据,把课堂上与反思点相关的情境呈现出来(要是教学理论演绎便呈现演绎过程与结果),做到客观、详细,并支持自己已表述的感受。再基于撷录的教学实践展开剖析,层层验证自己的感受,于此期间,可迁移学习心得,可完善与修正自己的顿悟,可拓展、深化与增删自己的灵感……最后,归结出简洁的教学规律。

循着这样的路径去剖析,采取这样的方式去论述,剖析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有理有据,记忆深刻———有利于聚沙成塔,把脉教学———只要情境相似,规律迁移便简单易行。

四、隔靴搔痒

即对教学撷录展开剖析时,未抓住关键、切中要害。如交代的一些背景或意义过多,或教材的地位与主要内容陈述过多,或两者兼而有之……总之,非主旨剖析接近甚至多于主旨剖析内容,以致反思与实践不对口或对口不紧密,造成主次不分或肯綮未握,反思力度大大削弱。

【案例】在一篇《小标点,好朗读——〈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中,剖析部分总共1158字,其中712字阐述了学生乱用标点的困惑、课文主要内容、询问学生是否想去北京及介绍北京的风景名胜和升旗仪式,446字基于教学撷录展开剖析———运用加标点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并领悟朗读的精妙所在。

【诊断】教师一味地追求剖析的丰厚,结果画蛇添足,喧宾夺主。这篇反思的“主角”该是明显的———“运用加标点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并领悟朗读的精妙所在”,而在此反思日志中却成了配角,主次颠倒了。当然,必要的背景或意义介绍还是需要的,它有利于论述时思维的连贯性和延顺性,能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但必须把握好度,笃定它的角色———配角,只作侧面烘托。

【矫正】同时迈开两条腿———丰富“主角”和简练“配角”,摒弃冗杂,去粗存精,做到切中要害。对于案例中的具体做法:在主旨“小标点,好朗读”的引领下,发散思维,挖掘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增加“运用加标点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并领悟朗读的精妙所在”之剖析成分,同时精简开头的背景和意义部分———这点尤其重要。那如何增减呢?增,增小标点小在哪儿,它的添加为何能让学生发现并领悟朗读的精妙,在它的观照下学生朗读有何进步、为何有此进步……一切指向主旨的皆深挖;减,减掉叙述性的一些话语、与主旨无关的大段描述,及对背景资料、意义描述进行简化浓缩,等等。

剖析与撷录对接紧密后,其他部分成了主旨的必要补充,主次便分明了,反思力度必定大大增强。

五、浅尝辄止

即剖析教学撷录时,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了,未做深入钻研。反映在教学反思日志上,这种剖析极其肤浅,是其脑中的灵光一闪,至于它一步一步从教学撷录中提炼的过程几乎难觅踪影。它呈现于教学反思中往往只有一两句,思维的厚度及认识的深刻与之基本无缘。反思日志游离于教学表征,未得其本质。

【案例】一名新教师的教学反思分为两部分:1.详细撷录讲述七巧板来历的故事;2.剖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诊断】实例撷取详实,而对撷录的剖析却甚是简单,且是泛化了的公式语言,毫无课堂实践的个性阐述。据笔者了解,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颇多:如教学理论的匮乏,即使取得了实效,亦只停留于实践层面;如实用主义习惯的主导,能“粗暴”地解决教学表象便已满足,致使每次思考都缺乏深度,剖析深细一直未成其思考重点;再如惧怕麻烦和困难的心理倾向,导引他安于现状———探求本质毕竟需要一定的思维力,而重复或再现以前的言语、事情相对容易。

【矫正】采取追本溯源,即教师瞄准一点,毕其力出击,对教学片断从头至尾进行层层且细细的剖析。“层层”是指每层都不放过,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宛若庖丁解牛———把对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剖析一一呈现出来,极富层次感地呈现出来。“细细”则指每层不仅剖析了,还要剖析得极其详细,教学片断的每个环节、细节和节点都要挖出点东西来,直至在主旨的指引下,做到了该取则取,该舍全舍,截取处皆剖得清清爽爽,最终写下具有层次性的详实剖析为止。当然,这还只能解一时之症,若想培养教师精准的剖析能力,还得养成良好习惯,如研读教学理论、深思教学现象、及时记录教学灵感等。

将反思结论打碎、还原、溯因,层层细细地剥析,再一步一步重新提炼出关键结论,那么,化解浅尝辄止之症就不再是难事了。

参考文献

[1]王欣欣.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现状调查研究——以山东省临沂市地区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上一篇:2017物业公司年度工作计划下一篇: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与典型模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