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就业促进工作现状与对策201

2024-05-27

余姚市就业促进工作现状与对策201(精选5篇)

篇1:余姚市就业促进工作现状与对策201

余姚市就业促进工作现状与对策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魏利民

就业为民生之本,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就业工作,营造平等就业坏境,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当前政府肩负的重要任务。2008年《就业促进法》实施以来,我市的就业促进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但是由于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相加人口总量较大,劳动力总量压力较大,就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就业促进工作仍然任务繁重,现将就业促进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就业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坚持就业优先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和上级关于促进就业的有关政策意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市场就业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充分就业市、创业型城市的创建以及城乡居民乐业增收计划,较好地实现了经济发展、就业扩大和社会稳定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城乡居民就业形势保持平稳。一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有效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出台了一系列对企业招用本地劳动力的激励政策,如一年内累计招用本地劳动力10人以上的企业,可享受1-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招用本地劳动力,给予贷款贴息支持;鼓励企业招用本地高校毕业生,招用山区青年就业,视情给予相关用工补贴。二是加强对劳动者就业、创业培训,有效提升劳动者素质。近三年来,共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40615人,其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8172人,农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4307人,务工岗位技能培训27259人,预备劳动力培训877人。另外,完成高技能人才培训3735人,再就业创业培训3773人,培训外来务工人员29008人。

(二)创业型城市创建成效显著。2010年以来,以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为抓手,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本地劳动力自主创业的政策和措施。一是加强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创业能力,拓展创业思路。二是建立创业抚育基地,为自主创业人员提供见习机会,积累成功经验。三是落实小额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解决创业者的融资难题。四是强化创业服务,降低创业门槛、实行税收优惠、给予创业场租补贴,进一步减轻创业压力。截至2012年底,我市新增创业实体30059家,带动就业20.75万人,创业带动就业率为1:5.2,创业活跃度指数25.5,创业对就业贡献率达32%。

(三)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力度不断加大。一是扩大企业社保补贴对象,对企业新招用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的,给予每人每月400元的社保补贴。二是把超过法定劳动年龄10年内的人员纳入就业帮扶对象,在部分乡镇探索建立了镇、村两级劳务合作服务站,推荐超龄人员从事农事劳动、产品来料加工、家政服务等工作。三是设立工疗车间,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目前全市已建立4家,帮助250名残疾人就业和康复治疗,社会效果良好。

(四)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基层劳动保障服务队伍不断加强,建立了一支基层专职劳动协理员队伍,配备到村(社区)。二是打造基层劳动保障一站式服务,把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纵向落实到乡镇街道以及村(社区),大大方便了办事群众,可以便捷地享受就业指导、求职登记等服务。三是就业信息化建设不断强化,实现了宁波、余姚、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四级联网。2012年通过网上信息平台,共发布用工岗位信息165268条,求职人员登记54987人,推荐就业50141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虽然目前我市的就业形势总体比较稳定,但受全球经济增长疲软、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等因素影响,就业形势处于动态变化中,将在今后给 我市就业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工作任务更加繁重。一是部分企业发生经营困难,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企业减员现象,吸纳就业能力减弱。二是受到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等政策性因素影响,部分企业关停并转,产生的失业人员需分流再就业。三是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新增大量失地农村劳动力。部分城郊村居民得到征地拆迁补偿后,不愿意再就业,依靠房租或补偿款维持生活,从长远来看这部分人也将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企业用工缺口较大,出现“招工难”,另一方面求职者由于要求过高或者缺乏适应岗位的能力,大叹“就业难”,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究其原因,一是市场供求错位。从供给方面看,存在“三多三少”的特点,高校毕业生多,高端人才少;普通劳动力多,中高级技工少;想坐办公室的多,愿意下车间的少。从需求方面看,企业用工最需要的是高端管理人才和中高级技工。近年来,我市职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火爆,技工人才供不应求,与普通求职者就业难形成了鲜明对比。二是就业心态有所变化,当前“80、90后”已成就业主力军,这一群体择业时不再单一地注重工资待遇,是否体面、轻松,发展前景如何等,都是影响其选择的重要因素。同时,部分求职者对自己的定位过高,不愿去一线劳动岗位。工资待遇不高、工 4 作清闲的 “白领”岗位应聘者众多,而工资待遇较高、相对辛苦的“蓝领”岗位却无人问津。

(三)高校毕业生“隐性失业”依然存在。调研中发现,虽然当前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并不严重,但“隐性失业”现象较为突出。有的虽已就业,但由于专业不对口、薪资和发展前途达不到心理预期等原因,就业状态很不稳定;有的在家待业或准备各种考试,成为“考公族”、“考研族”;也有少数既不上学也不找工作的,在家“啃老”的情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大学生普遍存在求高求好的心态,对自己的定位出现偏差,心理预期超出市场实际。二是返姚本地大学生大多为普通院校毕业,学历在本科及以下,就业竞争力不具优势。三是我市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与大学生就业相匹配的“白领”岗位严重不足。

(四)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作依然较弱。一是随着我市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化,企业对中高级技工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以“4050”人群为主的就业困难人员由于年龄偏大、技能缺乏或单一,实现正规再就业的难度较大。二是企业招用本地劳动力补贴奖励政策的管理不够完善,存在个别企业钻政策空子的现象,有的为骗取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采取残疾人只挂名、不上岗等手段弄虚作假,却未给予实际安臵。三是乡镇、街道对公益性岗位的管理不够规范,监督考核机制不够健全,存在公益性岗位管理不公平的现象。

(五)就业服务工作依然不全。一是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待提高。存在培训与就业联系不紧密,培训目标与实际效果脱节的现象,一些失业人员参加培训意愿不高,而是村(社区)为完成上级培训指标搞“拉郎配”。二是基层就业服务机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村(社区)的劳动协理员工资待遇远低于其他同岗位人员,且日常工作任务繁重,导致人员流动频繁,给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建议与对策

(一)在转型发展中提高就业的“质”与“量”。随着我市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深入,对就业产生的“阵痛”将会不断凸显,今后一段时间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严峻。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政府应当积极贯彻就业优先战略,把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优先目标,为劳动者创造更加稳定、更加体面、更高收入的就业岗位。一是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增强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尤其要重视中小型企业发展,加大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扶持力度。深化创业型城市建设,积极引导扶持各类创业实体,以创业带动就业。二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要稳定第二产业就业份额,牢牢关注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技改升级;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 重,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挖掘第一产业潜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三是加快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行业精英来姚创业,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创造大量适合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

(二)切实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一是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强化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培训,全面提高就业能力。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创业培训,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加大就业价值观宣传力度,消除就业误区,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二是做好城镇困难人员就业工作。要进一步健全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制度,完善各项就业援助政策,鼓励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形成援助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的长效机制。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机关、事业单位招聘临时工作人员时要以一定比例优先招用就业困难人员。要减轻企业负担,贯彻落实好企业安臵困难人员就业的奖励优惠政策。加强与社会组织、与企业的合作,做好残疾人就业帮扶工作。三是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要坚持城乡统筹,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进城就业,鼓励就地就近就业,支持返村创业。

(三)进一步加快创业型城市建设。一是加快创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实现由雇佣就业向注重自主创业转变。积极开展各类创业培训,强化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弘扬创业精神,传播创业文化,树立创业典型,努力营造鼓励创业、支持就业的良好环境。二是着力改善创业环境,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简化创业政策落实过程中的审批程序,降低注册门槛,完善包括财税金融支持、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在内的促进创业政策体系,不断提高创业成功率和创业存活率。三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鼓励扶持农村劳动力就地创业。重点扶持发展本地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以及农家乐旅游项目,就近、就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四)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和培训。一是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政府资源投入力度,满足职业教育发展需要。要加快建立具有我市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根据职业学校专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支持各校重点建设一批特色专业、优势专业,突出学校品牌和特色,形成各职业学校之间“业有专攻、优势互补”的格局,使培养出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需求。二是要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尽快将职业培训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政府、企业、劳动 者三方参与的职业培训机制,优化培训项目和内容,强化培训与就业对接,力争培训一人,上岗一人。此外,要注重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的劳动预备培训。

(五)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和管理。一是推进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化建设,探索和改进管理机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同时,要加强对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监管力度,遏制和打击非法中介,引导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二是要加强对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奖励补贴政策的管理和审核,力求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三是尽快提高劳动保障协理员队伍的工资待遇,增强队伍稳定性,更好地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

篇2:余姚市就业促进工作现状与对策201

一、我市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各级劳动 1

保障部门也不断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努力优化创业环境,改进创业服务,积极引导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着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

1、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着力提高创业促就业的贡献率。据统计,2006年——2008年,全市三年累计扶持城乡劳动者实现创业1.23万人,累计带动就业5.24万人,创业促进就业的倍率达1:4.3。截止2008年末,全市从业人员总数165.39万人,比上年净增8万人,其中私个经济从业人员净增近7万人,占到净增人数的87.5%。特别是在2008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6.2万人中,由创业带动新增就业近1.6万人,创业对新增城镇就业的贡献率为25.8%。今年1—3月份,全市扶持成功创业1272人,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69万人,其中创业带动新增就业4600人,创业贡献率达27.2%,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2、着力培育创业主体,不断提高创业型就业比重。据工商部门统计,近年来全市私个经济就业人数年均增长13.1%,截止2008年末达56.32万人。今年3月末,全市私营企业2.6万户,从业人员43.33万人,同比分别增长7.86%和4.59%;个体工商户8.7万户,从业人员14.13万人,分别同比增长 2

3.61%和5.68%。两类经济组织分别以1.62和16.67的乘数创造新增就业岗位,创业型就业比重逐年提高。2006-2008年全社会从业人数及私个经济就业人数 8165.39157.00153.186 私个从业人数456.3249.6948.37全社会从业人数2 0200620072008

3、建立创业激励机制,着力完善创业扶持政策。2002年,我市率先在全国、全省建立了创业贷款、创业奖励和创业实物补贴等创业扶持创业政策,对自主创业人员给予2-5万元的创业贴息贷款,对大龄失业职工自主创业给予1000至2000元奖励,对就业困难群体从事个体经营的,给予1000元创业实物补贴。此后,又不断充实、调整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明确了创业培训、创业贷款、创业基地、创业补贴等15条优惠政策。今年,又新增了20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基金,将贷款对象扩大到城乡所有劳动者,并设立1000万元创业扶持资金。据统计,2003—2008年,通过政策激励,实现创业的人数达2万多人,带动就业达4万多人。

4、扩大创业培训范围,着力提升创业成功率。坚持把创 3

业培训作为扶持创业的关键环节,不断扩大培训范围,创新培训机制、推广创业培训模式,有效提高了创业培训的质量和实效。将免费培训范围从最初的下岗失业人员扩大到被征地农民、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等人员,创业培训领域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培训对象由城镇失业人员向城乡所有劳动者拓展,培训内容由知识型培养向能力塑造型培养转变。据统计,2006年—2008年参加创业培训的人数分别为1769人、2400人和5995人,年均增长62% 左右;培训后创业率分别为60%、65%、70%,三年累计有6857人通过培训实现成功创业。

5、拓展创业载体,着力完善创业服务体系。近年来,全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通过规范创业服务标准,加强创业指导、强化创业培训、落实创业政策,全方位提供创业服务。成立创业者协会和创业者联谊会,组织开展创业服务进社区、进乡镇、进校园“三进”活动,将创业服务重心下移,提高了创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充分利用区域和产业优势,大力推进创业示范园、示范街、示范村建设和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帮扶安臵点建设,积极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创业载体,4

努力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京口区分别建立了“第一楼街”创业园、“滨江创业示范街”和35个创业帮扶安臵点,吸纳创业200多人;润州区七里甸街道投资1050万元,建立创业一条街,吸纳创业100多人;新区丁卯街道建立了5.5万平方米的工业园区,作为创业孵化基地。

二、我市创业促进就业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领导下,我市创业就业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与周边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创业观念落后、创业意识不强、创业氛围不浓、创业促就业倍增效应没有充分发挥等问题,突出表现为:

1、缺乏统一的组织引导体系。许多先进地区的创业工作实践表明:只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强组织引导,才能有效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推进创业工作,浓厚创业氛围,激发创业热情。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在推进全民创业上动了不少脑筋,想了不少办法,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全市上下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创业的工作格局还未真正形成,部分基层组织对推动全民创业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普遍存在“一般要求多,分类引导少;大会讲得多,实地引导少”的问题。具体来讲:一是组织领导有待加强。目前我市各级已经建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但创业工作组织领导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区域间创业工作开展不够平衡。二是资源要素有待整合。在推进全民创业上,全市劳动保障、人事、工商、税务、财政、经贸、农林、教育等部门的资源要素整合还不够到位,部门间合力 5

推进创业的工作空间还比较大。三是创业组织层次不高。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引导,我市民众创业还停在自发式、家族式的创业阶段,创业相对比较零星和分散,没有形成一个区域性的特色创业产业集群和创业链。

2、缺乏积极的自主创业观念。从全市创业氛围上来看,镇江总体上全民自主创业的观念落后,创业动力不足,创业意识不强,创业热情不高。普遍存在打工者多、创业者少。有些人虽有创业的欲望,但缺乏创业的勇气,创业激情不高,不想、不愿去艰苦创业,存在 “怕”的心态、“难”的情绪、“守”的观念。据我们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三类重点人群的创业意愿调查:目前我市有创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51%、29%和4%。另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市与其他周边城市相比,总体创业指数(万人拥有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数)还不高,全市平均创业指数大致在350左右,而民众创业氛围较浓的地区,如丹阳市界牌镇、新桥镇等,平均创业指数也仅为450左右。相对于全民创业较好的温州、台州等浙江城市,全市平均创业指数相差200个点以上,即使创业最好的界牌等地创业指数也相差100个点以上。

3、缺乏活跃的创业要素。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推进创业促进就业上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发挥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执行不到位等原因,部分城乡劳动者对创业的政策还不够了解,扶持政策落实效果不太明显。调查表明,目前我市只有五成以上的城乡劳动 6

者了解和掌握相关创业政策。在成功创业人员中,只有50%的人享受到税收减免,70%的人享受到各项收费减免,27%的人员享受到创业场地扶持。因此造成我市各项创业要素还不够活跃,创业者普遍存在“三缺”现象。一是缺资金。目前大多数下岗失业人员仅靠下岗补贴、失业保险金或打临工来维持生活,保障生活都有一定的困难,筹措创业资金就更难,而一些高校毕业生更是白手起家、空手创业,资金更为缺乏。由于资金的原因,许多有创业愿望的人被挡在创业大门之外。二是缺技术。相当一部分城乡劳动者对市场经济和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多、不深,对市场把握不准。而作为我们推进全民创业的重要主体之一的高校毕业生,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普遍缺乏相应的创业知识、创业实践和创业能力,迫切需要各高校开设创业课程,加强创业教育。三是缺项目。部分城乡劳动者虽有创业的冲动和愿望,但找不到合适的创办项目,对一些创业项目也把握不准,以至有钱不敢投,投了收不回,迫切需要创业指导。

4、缺乏配套的创业服务体系。近年来,我市在优化发展环境上有了较大改善,但还缺乏更为健全完善的创业配套服务体系。一是缺乏推进全民创业的部门联动服务机制,对创业促进就业工作认识还不够统一,甚至有的还认为推进创业促进就业是劳动保障部门的事,对开展人性化创业服务往往是喊在嘴上、流于形式,没有形成一个多部门联动,推动创业的服务体系。二是社会中介服务还不发达。在对一些个私经济组织调查中发现,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普遍反映,在 7

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存在融资难、项目选择难、场地落实难等问题,而自身又难以化解和解决,非常希望有相应的社会中介组织和服务机构帮助解决,而目前我市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社会化服务机构。三是创业公共服务机制还不够完善。目前我市各级还没有建立相应的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尚未形成一个相互贯通的“四级”创业平台服务体系,为城乡创业人员提供开业指导、创业咨询、创业扶持等“一条龙”服务。

三、推进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推动全民创业是实现镇江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坚持把以创业带动就业摆上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突出重要位臵,努力在思想观念上,解决民众想创业、敢创业的问题;在服务环境上,解决促创业、助创业的问题;在组织引导上,解决民众能创业、创成业的问题,引导和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一)加强组织领导,努力把创业促就业的力量“统”起来。浙江等地全民创业的成功经验表明,要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和高涨的创业热情,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是核心,全社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是关键。要切实加强对创业促就业 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全市上下合力推进全民创业的工作台新格局。一是建立统一的创业促就业组织领导体系。建议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创业促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劳动保障、人事、经贸、财政、税务、工商、银行等部门积极参与。各辖市区和各乡镇(街道)党政组织,成立相应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机构,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创业工作组织领导体系。二是强化创业促就业 8 的部门联动机制。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抓创业、促就业的工作责任。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牵头抓总;经贸和劳动保障部门具体做好牵头、协调、推进工作;人事、农林等部门做好大学生、农民等人群创业推动和服务工作;财政部门加大创业引导资金投入力度;工商、税务等部门切实落实各项税费减免和场地扶持政策;银行加大创业贷款发放力度,做好各项创业融资服务;高校和各技职校加强创业教育,开设创业课程,建立创业实训基地,积极为在校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环境;其他各部门和社会团体结合各自职能,积极做好创业推动和服务工作。三是完善创业促就业的目标考核体系。各级党委政府每年召开创业就业工作会议,明确各级各部门推进创业促就业的工作目标任务,把提高创业初始成功率、创业稳定率、创业带动就业率等列入重要的考核内容,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同时,加大考核督查力度,及时跟踪各级各部门创业工作开展情况;建立创业促就业工作协调例会制度,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四是全面开展结对帮扶创业实践活动。当前,市劳动保障局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组织开展了“深入千家走访,结对百人创业”主题实践活动,重点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等三类重点人群,开展创业培训、创业项目、创业场地、创业贷款、创业政策、创业开办等帮扶措施。实践活动中,我们深感,要在全市真正兴起浓厚的创业氛围,必须要协调动员各级各部门的力量,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建议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像抓结对帮扶脱贫工作一样,9

抓好结对帮扶创业工作,把结对帮扶创业任务落实到全市各级、各部门,推动全民创业、实现创业促就业。

(二)完善政策体系,努力让创业促进就业的机制“活”起来。进一步完善各项创业扶持政策,不断加大政府对创业工作的投入力度,将创业扶持资金纳入各级财政的预算,并逐年增加创业扶持资金。一是建立城乡互通的创业贴息贷款政策。进一步扩大贴息贷款范围,提高贷款额度,将贴息贷款范围扩大到全市所有符合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农民进城创业的,可以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大中专毕业生和城镇各类劳动者从事涉农项目创业的,也可以申请农民创业担保贷款,实现政府创业贴息贷款“全民化”。同时进一步扩大贷款银行机构数量,增加创业担保贷款资金,适度提高银行担保贷款利率,对所有创业贷款给予全额贴息。二是进一步完善创业奖励政策。提高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奖励标准,对大龄失业人员,统一给予2000元的创业奖励,对其中就业困难群体再给予1000元的创业实物补贴;对初始创业的大中专技职毕业生,给予1000元创业奖励;对进入见习基地实习的高校毕业生,给予每人每月500元的生活费补贴。进一步扩大创业奖励范围,对每招用5名以上就业困难人员的各类企业,给予企业2000元奖励。对高新技术等企业引进高校毕业生,一次性给予企业和大学生个人3000元和1000元补贴。对进入政府设立的孵化基地创业的,给予适当租金补贴。三是完善和落实创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推进城镇创业扶持政策向大学生延伸,向农村劳动者拓展。对参加创业培训合格的高校 10

毕业生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凭证享受税费减免政策。对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创办企业的,在土地使用、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扶持,并享受与招商引资企业同等待遇;开办个体工商户的,享受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四是对初始创业者给予劳动保障政策扶持。对初始创业的城乡劳动者,给予社保补贴,允许一次性领取失业保险金;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各类开办企业,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

(三)着力培育创业主体,努力让创业带动就业的人群“多”起来。一是鼓励干部带头创业。积极鼓励和引导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辞职开展创业活动,并给予一定的创业资助补贴。允许工作满一定年限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可以采取保留工龄或提前退休的办法,开展自主创业。二是积极扶持重点人群创业。重点加大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和大中专、技职校毕业生三类人群的创业扶持力度。将扶持自主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扩大到高校和技职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实行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同等的创业扶持政策,加大创业政策、创业融资、创业培训、创业场地、创业指导、创业服务等方面的扶持。三是积极培育创业经济人队伍。采取“公司+农户”或“公司+家庭”的形式,大力发展我市“创业经济人队伍”,积极发动千家万户开展自主创业。大力发展适合千家万户的创业项目,把小生产、小加工引入居民家庭,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创业型城市建设,不断拓展创业空间,大力发展创业专业户、专业村、专业社区,11

促进全民创业向产业化发展。四是积极引导二次创业。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发展工程,着力推动个体工商户升级创办私营企业,激励私营企业进入规模以上行列,优先安排财政资金扶持、优先安排公益服务、优先列入融资服务重点;引导本地成长性强的企业进入规模以上行列;加快创新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鼓励技术创新,规模扩张,外向开拓,做大做强。

(四)强化创业培训,努力让创业带动就业的能力“强”起来。坚持量质并重,不断扩大培训范围,健全培训体系,提高创业培训合格率、成功创业率和稳定经营率,形成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的良性机制。一是强化基地建设,健全培训体系。在进一步加强现有创业培训基地建设基础上,重点认定一批县级、乡镇(街道)级创业培训基地,形成覆盖城乡的创业培训体系。加快建立创业培训服务专门组织,定期组织创业培训教师开展研讨交流、观摩教学等活动,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二是拓展培训内涵,提高培训质量。大力推广使用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模式,加快本土化进程,采用案例剖析、企业家现身说法、创业实训等方式,切实提高创业培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增强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积极拓展创业培训内涵,对已开业的创业者,继续提供IYB(改善你的企业)、EYB(扩大你的企业)培训。三是创新培训形式,提升培训效果。在做好城乡劳动者创业培训的同时,积极开展送培训进院校活动,为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培训,提升在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积极 12

实施技职校毕业生特别创业教育计划,充分发挥技职校学生技术专长,开展创业教育,增设创业培训课程,加强创业引导,建立学校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场所,提高创业能力,力争通过努力,使我市技师学院毕业生创业率达10%以上。

(五)强化创业服务,努力让创业促进就业的环境“优”起来。进一步完善创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全市创业环境充分发掘广大民众的创业潜能。一是积极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建立推进创业型城市组织体系和目标考核体系,把全员创业活动指数、创业活动对就业的贡献率、创业活动对企业成长的贡献率、创业环境满意度等,作为创建创业型城市的主要标准,努力在全市营造各级党委政府抓创业、社会组织支持创业、广大民众积极投身创业的良好环境。二是建立四级创业服务平台。依托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成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在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增设街道(乡镇)创业服务所和社区(村)创业服务站,免费为城乡创业人员提供开业指导、创业咨询、创业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三是加强创业示范点建设。在全市各辖市区大力推进创业示范点建设,在全市着力打造一批创业示范园、创业示范街、创业示范村,形成市区有创业园、街道有创业街、社区有创业基地的创业孵化新格局。

(六)浓厚创业氛围,努力让创业带动就业的热情“高”起来。加大创业宣传,营造舆论氛围,树立创业典型,努力激发广大民众的创业热情。一是积极塑造创业典型。每年总 13

篇3:余姚市慢性病社区防治现状与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口老龄化和居民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 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以下简称“慢性病”) 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 我市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上升的趋势, 已成为威胁居民健康、消耗卫生资源、影响我市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自2005年以来, 我们积极探索经济有效的慢性病防治模式。首先以我市阳明街道的方桥村为示范点, 对以高血压和糖尿病为主的慢性病进行社区干预, 并获得了阶段性成功 (如并发症人数明显下降) 。同时把方桥社区试点扩大到阳明街道其他村、社区, 开始了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的探索。并在全市其他所有乡镇、街道开展了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工作。2009年, 我们结合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考核, 由每个乡镇推荐一个社区 (村) , 以查资料和实地抽查的形式对慢性病现状进行调查、摸底分析,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的防治对策。

1 社区 (村) 人群慢性病的现状

1.1 慢性病患者的筛查

各社区 (村) 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当地的居民健康体检, 落实各医疗单位、社区卫生服务站、乡村医生对首诊病人实施35周岁以上人员测血压制度和慢性病病人的报卡制度及时发现病人。截止2008年11月份, 全市共登记高血压患者35 202人, 登记患病率为4.2%;登记糖尿病病人2 505人, 登记患病率为0.30% (登记患病率=患病人数/18岁及以上全市人口数) 。根据2002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18.8%, 糖尿病患病率为2.6%, 数据显示还有大部分患者未被筛查出。

1.2 慢性病监测和随访

制订《余姚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综合干预工作方案和流程》, 要求各个乡镇 (街道) 根据方案、流程对及时筛查、发现的目标人群建立完整、正确的健康档案, 95%以上的患者能接受监测和随访。全市统一使用高血压、糖尿病人的登记册、35周岁以上人员测血压登记表和异常血压反馈表等一整套过程性资料, 每月上报慢性病干预情况汇总报表。

1.2.1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分级管理。

为便于基层的实际操作, 高血压病人统一血压分级管理, 根据3次中最高血压值为最后定级, 进行定期管理。具体分级:一级管理:血压1级 (140~159/90~99 mm Hg) ;二级管理:血压2级 (160~179/100~109 mm Hg) ;三级管理:血压3级以上 (≥180/≥110 mm Hg) , (1mm Hg=0.133k Pa) 。

1.2.2 糖尿病患者的管理。

根据病情分常规管理和强化管理, 并免费提供血糖监测。

2 社区 (村) 高血压、糖尿病防治

2.1 社区干预场所

每个实施干预的社区、村, 应有固定的干预场所 (社区卫生服务站、乡村医生诊所、老年活动室等等) 。在实施干预的场所, 应有一定的干预氛围, 有明确的社区 (村) 地理位置、该村的年龄人口数、户数, 责任医生团队等上墙标志。

2.2 慢性病干预团队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各乡镇 (街道) 医疗单位以医、护、防、村医等组成分社区 (村) 等包干形式的责任医生团队, 对高血压、糖尿病人集体预约后, 定期下社区 (村) 做好慢性病的综合干预工作。

2.3 慢性病干预方式

2.3.1 健康教育。

下发健康教育宣传折页、科普读物、张贴宣传画, 定期播放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录像, 举办慢性病防治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 提高居民的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知识。

2.3.2 生活方式干预指导。

高血压、糖尿病从本质上是生活方式疾病, 责任团队医生注重生活方式干预指导、合理饮食、情绪调节等控制血压、血糖。加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加强随访管理依从性。

2.3.3 用药指导。

定期测量血压、血糖, 对慢性病患者实施个体化方案, 经济合理用药, 督促规律服药, 指导患者应付药物的不良反应。

2.4 社区 (村) 慢性病管理成效

社区 (村) 慢性病管理已有初步成效, 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已有所减少。实地对每个社区或者村抽查10人进行相关问卷调查, 社区 (村) 人群高血压及相关知识知晓率为86.3%, 治疗率为86.3%, 规律服药率为68.5%, 血压控制率为72.3%;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72.6%, 规律服药率为69.2%, 血糖控制率为68.3%。

3 社区慢性病防治存在问题

3.1“预防为主、预防第一”的意识淡漠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防治应实施预防为主的方针。调查显示医务人员自身防治意识淡漠, 缺乏新颖医疗观念, 并且由于防治经费有限, 大多数医疗单位的领导仍有重医轻防现象, 使社区 (村) 的慢性病综合干预未真正落到实处。

3.2 较低的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登记患病率和建档率

目前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登记患病率远远低于实际患者数。主要原因是: (1) 患者的登记途径不健全, 在每年一次的慢性病报告漏报调查中发现, 门诊医生的门诊登记漏登、部分信息漏填现象仍普遍存在, 是导致慢性病的漏报及35周岁首诊测血压比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且对首诊异常高血压及时反馈到社区 (村) 来进一步确诊和建档衔接有一定欠缺。 (2) 调查还发现乡镇 (街道) 卫生院仍不是居民就医的主要选择。由于我市慢性病报卡制度中不包括高血压患者, 所以综合性的大医院也没有把高血压患者及时转回乡镇 (街道) 卫生院。

3.3 健康教育力度不够

调查显示, 居民获得健康教育机会偏低, 个别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仍较为淡薄, 自我管理能力有待于提高。主要原因是健康教育提供者进行对居民的健康教育能力欠缺, 表现在人力、物力和管理方法上的不足。其次是居民参与率还不够理想, 下村服务人群也主要局限于一批留守在家的老龄人群, 据统计, 建档患者70%都大于60岁。第三是居民依从性低, 并完全或接受慢性病管理而非主动配合自身的健康维护。

3.4 责任医生团队对慢性病知识缺乏

基层责任医生团队对慢性病知识的缺乏, 也是造成居民不信任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乡镇 (街道) 卫生院工作量大、面广, 平时工作忙碌, 以责任医生为主的对高血压、糖尿病的诊断、治疗还存在着不完整、不全面、不正确的认识, 且缺乏健康咨询方面的知识和技巧。调查中好多责任医生认为专业知识缺乏, 需要培训提高。同时, 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在团队中也显得知识老化, 对此类新服务、新项目开展的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4 慢性病防治对策

4.1 政府重视是慢性病防治工作能否成功的前提

积极开发领导层, 获得政府的经费支持是慢性病防治工作能否成功的物质基础。慢性病防治是政府行为, 要从高层次营造慢性病防治的良好氛围。卫生部门必须紧紧依靠政府将慢性病防治的理念融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各领域, 提高广大群众对慢性病的危害和预防的认识。另外, 要得到社区 (村) 领导重视, 通过慢性病防治的社区 (村) 管理化, 在提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66条》的同时, 架起科学与政府、知识与行为、医院和社区 (村) 防治之间的桥梁。

4.2 开展以社区 (村) 为依托, 医、护、防及乡村医生为基础的责任团队及意识

高血压、糖尿病本质上是生活方式疾病的群体现象。群体的疾病应该用群体预防的方法来防治。国内外的经验表明, 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 (村级) 防治。慢性病防治应采取“目标人群策略” (只对高血压病人监测、治疗减少并发症) 和“全人群策略” (对全体人群进行预防, 降低发病率) 相结合的方法。每个社区必须以一个全科医生为骨干, 护、防人员为辅组成的责任团队, 以分片包干负责制, 依据自己的专长和优势为居民提供个性化服务, 实施以患者的发现、随访、管理多环节控制;自我管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行为干预多措施并举的全程综合措施。

4.3 居民的健康教育是干预的主要手段

健康教育是社区慢性病管理的主要手段, 成本效益比也最为合理, 所以预防为主、预防第一的观念显得尤为重要。采用各种形式的健康知识讲座、现代化传媒 (电视、广播、DVD、电子网络) 和传统宣传手段 (宣传画、报纸、黑板报等) 相结合的方式, 提高全人群对慢性病知识的知晓率, 增强对责任医生的信任度, 提升患者的自身管理能力,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合理用药的顺从性, 从而控制血压,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4 健全信息网络, 完善患者的双向转诊制度

获得健全的信息网络, 有利于医疗单位、社区服务站 (村卫生室) 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实行双向转诊制, 实行患者信息资源共享。通过各个医疗单位严格执行35周岁以上人员首诊测血压制及其异常血压反馈制度和慢性病报告制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体检率等多途径、多方位的信息反馈, 可有效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病人的筛查率。责任团队医生对筛查出的患者及时建档, 及时随访并提供个性化的管理和治疗方案。

4.5 社区慢性病干预队伍建设和培训是干预力量的支持

基层医疗单位的全科医生力量欠缺, 平时业务门诊量大, 责任团队组合人员业务知识参差不齐, 对高血压、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认知还存在差距。所以应加大对乡镇 (街道) 责任医生团队对慢性病相关知识的培训, 把这批人员培养成既能开展健康教育又能开展人群筛查, 能防能治, 深受群众欢迎的责任团队。

参考文献

[1]方红, 黄俊.新形式下城乡结合部慢性病管理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8, 9 (22) :66.

篇4:余姚市就业促进工作现状与对策201

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措施

中图分类号:C976.1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7-4244(2010)06-0114-04

一、金融危机对甘肃就业形势的影响

(一)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就业形势严峻

经济增长是劳动就业的源动力。只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劳动就业才能得到切实保障。2009年第一季度甘肃省GDP同比增长4.2%,相比2008年同期下降6.1%,经济下行趋势明显,这是自2006年以来甘肃省GDP增速首次降至个位数,并有可能导致全年GDP增速低于10%。居民消费能力不强,消费倾向偏低,消费信心不足,这是导致内需不振的重要原因。由于劳动力需求是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派生需求,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必将通过就业弹性带来就业水平的降低。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多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显示,2009年第一季度需求人数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5.4万人,下降了3.3%,本季度求职人数则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2万人,增长了10.9%,就业形势严峻。

(二)就业引起的社会稳定问题日益凸显

首先,劳动者权益受损情况增多。随着部分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就业形势趋于严峻,社会保障面临新的困难,劳动争议和举报投诉案件数量上升。一是企业关门拖欠职工工资情况增多;二是因企业无力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而发生争议。一些企业为了逃避解除劳动合同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责任,以其他裁员方式规避解除劳动合同。其次,社会贫困问题逐步加重。甘肃省属于我国西部欠发达省份之一,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比较低,贫困问题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比较突出,而金融危机则进一步加重了甘肃省的贫困。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矛盾突出

甘肃省2009年共计有16.8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今年上半年,全省新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1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大幅度增加,但就业率没有显著提高。受金融危机影响总体需求减少,7月中旬全省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仅为45%,同比降低15个百分点。这给全社会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

(四)农民工就业难度加大,农村面临返贫压力

金融危机引发农民工失业的基本路径是: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外部需求萎缩——外部需求萎缩产生企业经营困境——企业经营困境造成农民工失业。甘肃省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返乡农民工较往年大为增加。虽然2009年前两个月劳务输出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但由于用工单位经费状况的不稳定,企业工资普遍降低,可能导致农民工务工时间、务工收入受到影响。根据统计分析,甘肃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目前约在350-40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如果不能保障农民工较好就业的话,农村发生返贫现象的可能性非常大,甚至可能影响到社会稳定。农民工的务工去向已经成为了摆在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金融危机下国外就业政策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

为了拯救深陷金融危机泥沼的就业市场,新当选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还未就任,就于2008年12月6日提出一项经济振兴计划,试图通过政府投资新能源、改造联邦政府办公楼、改善全国医疗系统与医院设施、升级学校硬件设施等措施,为美国创造400万个就业机会。奥巴马政府还将在未来的10年投资1500亿美元用于清洁能源,这将在研究、制造和建筑等领域创造500万个新工作岗位。

一是扩大教育规模,反周期应对劳动力市场波动。美国将掀起新一轮“高等教育运动”,与美国历史上大萧条期间的高中教育运动、20世纪40年代的退伍军人返校运动异曲同工,都是反周期应对就业危机的重要战略,意在为经济发展准备强大的动力。二是强化职业培训,提升就业能力。为应对金融危机,奥巴马政府计划创立“弹性教育账户”,资助失业者进行再就业培训;扩展学徒计划,帮助劳动者获得执业资格和技能。

(二)英国

首相布朗公布一份雄心勃勃的救市计划,承诺将在英国创造10万个工作岗位,以缓解经济衰退带来的影响。在该计划中,布朗拟通过修建学校和新的公路等公共设施,以及投资环保项目和高技术项目等方式创造大量工作。据预计,2009年英国失业人数将达到300万人左右。创新、大学与技能大臣约翰·德纳姆办公室提出了专门针对18至24岁年轻人的相关建议,其中包括一项实习计划:学生减薪实习,以获取工作经验。包括巴克莱和微软在内的四家公司已同意参与这项称作“全国实习计划”的行动。

(三)俄罗斯

为缓解全国失业问题,俄罗斯政府拨款437亿卢布促进居民就业,并推出缓解失业问题的一系列新措施。按照政府推出的新措施,从2009年起除失业者外,处于半失业状态的待岗人员和即将失业的居民也能够获得政府救助。俄罗斯政府非常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俄劳动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了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帮助他们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工作纲要。在促进就业的种种项目中,效果最好的是“青年实践”项目。主要操作方法是,由政府劳动部门出面帮助大学毕业生与企业签订一年或半年的实习合同,实习期间的工资和费用一半由企业出,另一半由劳动就业部门出。

(四)韩国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韩国的就业形势进一步恶化。韩国政府决定从2009年的财政预算中拨款5.45万亿韩元(约合40.6亿美元)用于稳定就业市场。政府决定,2009年将对稳定雇佣状况投入5兆4千亿元。还决定延长非正规工作岗位的雇佣期限。韩国劳动部在向总统提交的一份报告中说,上述40亿美元将用于在2009年对15.2万名求职者进行培训。此外,为向老年人及职业母亲提供帮助,韩国政府还计划用上述资金在社会服务领域创造1.5万个新的就业岗位。政府还计划在今后失业者超过100万的情况下延长失业津贴期限两个月,并对雇佣状况困难的行业和地区给予补贴。现行为期两年的非正规工作岗位雇佣期限将有可能延长到3至4年,还将扩大允许派遣的业务范围。

三、甘肃省应对金融危机的就业政策建议

(一)建立并完善失业预警、失业动态监测报告制度

失业动态重点监测报告制度,主要通过对重点监测企业和城镇中小企业行业用人情况的监测分析,及时掌握经济波动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就业状况的变化,并进行追踪监测,分析其原因,研究其变化趋势,以进一步制定针对性较强的预防和调控措施,并为建立失业预警制度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

建立失业预警制度是我国《就业促进法》赋予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通过掌握本地区不同时期社会失业率、登记失业率以及超过24个月未就业人员比例、失业人员增幅、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数等相关数据,明确不同时期失业预警主要指标,界定失业预警安全与风险区,制定其失业预警操作规程和相关处置措施;在出现区域性突发事件影响就业局势时,特别是针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加重就业严峻形势时,适时启动应急预案,把不利因素和影响减少到最低。

(二)出台积极政策,稳定企业就业

采取积极措施稳定就业局势。鼓励和引导职工与企业依法平等协商,采取多种措施共渡难关。一是引导企业尽量不裁员。企业生产任务不足,可采取轮岗作业、待岗培训等方式,减少工作时间,增加作业班次。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降的企业,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可以适当降低职工工资;特别困难的企业,也可以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停产、半停产企业的待岗人员,经平等协商后可以按不低于最低工资的70%发放生活费。待经济效益好转后再及时恢复或提高工资标准。二是企业采取多种措施后仍然需要裁员的,要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用人单位一次性裁员40人以上的,应事先通知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一次性裁员20人以上,或虽然不足20人但占职工人数的10%以上的,应当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向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三是企业规模裁员解除职工劳动合同的,应按照《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并做好职工安置、社会保险接续、失业保险待遇享受、再就业培训等各项工作。

(三)加强政策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进一步明确目标和责任,加大对已经出台和即将出台的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迅速建立务实高效的协调促进工作机制,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加强协调,紧密配合,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各高校要顺应形势,紧盯市场、企业和社会需求,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要齐心协力、千方百计的促进甘肃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一要全方位开拓就业渠道。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发挥带头作用,力争招聘人数不低于去年。要鼓励和引导重大科研项目单位和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聘用或吸纳高校毕业生。要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应征入伍报效国家。二要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有关配套政策和具体实施办法,确保各项政策具有可操作性,使高校毕业生真正享受到政策的实惠。三要全面开展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高等院校要做好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政府有关部门要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要加快实施毕业生见习计划,认真做好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严厉打击以职业介绍为名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欺诈、传销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环境。

(四)拓展培训内容,实现就业、创业多元发展

劳动力技能总体水平偏低是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当前应抓住金融危机这一机遇,大范围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以做好人力资源储备工作。劳动力技能培训对农民工尤为重要,既可以切实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同时也可以缓解农民工的就业压力。技能培训以满足实际需要为目的,注重实践,能切实提高参训人员的技能素质。培训所需经费由财政负责,个人无需承担费用,可由政府提供就业培训券。另外,还可在全社会组织开展大规模的职业培训,将更多的城乡劳动者组织到职业培训中来,使得劳动者在提高就业能力和素质的同时,能够使失业找工作者处于一个积极准备就业的状态。同时,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和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指导意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服务业更好发展,从而更多吸纳就业。应届大学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是创业的主力,建议相关优惠政策的重心应以他们为主,充分考虑到其群体特征和实际需要,尤其要在资金上提供支持。可考虑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和创业风险担保基金,前者直接为创业者提供资金资助,后者为创业者申请贷款提供担保,以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机制和引导作用,实现就业、创业的多元发展。

(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失业救济与促进再就业相结合

目前,甘肃省还没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从就业的角度出发,政府要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建立就业网络体系,加强失业保险制度、再就业培训制度、再就业服务制度建设,使失业人员有较为稳定的生活保障,并能提高其知识素质和技能水平,保障其拥有再就业的机会。

促进再就业对于失业者的自救尤为重要,这是由输血功能向造血功能的转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各个产业中的广泛运用,结构性的失业问题日益突出。职业培训和转业培训是解决结构性失业的主要措施。失业保险不能只满足于使失业者有一定的生活保障,还应当积极促进和帮助他们经过培训实现再就业。失业者只有实现了再就业,才能在社会上得到真正的“保险”。失业救济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暂时的手段,再就业才是解决失业问题的关键。因此,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拿出部分用于失业者的再培训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而要想做好这个工作,用好、用活这部分资金,关键是加强再就业服务体系的联合运行。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还在加深。从甘肃省来看,受金融危机时滞传导作用的影响,经济运行困难明显增加,企业经营难度加大,在原有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三峰叠加”矛盾尚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又面临着稳定企业就业、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和安置大学生就业的新问题。全省城乡就业新旧矛盾相互交替,扩大就业和稳定就业的双重任务异常严峻。因此,积极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采取行之有效的促进就业的措施,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制定的应对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才能将这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昌明.金融危机对我国劳动就业的影响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09,(2).

[2]栾茂峰.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3]刘燕斌,陈玉萍.应对金融危机各国促进就业新措施[J].职业,2009,(13).

[4]李德,郝秋华.对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就业问题的反思与探索[J].南方论刊,2009,(1).

[5]陈冠群.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就业市场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9,(6).

[6]中国劳动力市场.世界各国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措施[EB/OL].www.lm.gov.cn/gb/employment/2009-07/03/content_310738.htm.2009-07-03.

[7]江苏劳动保障网.各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稳定本国就业[EB/OL].http://www.js.lss.gov.cn/xwzx/gwxx/200902/t20090202_26107.htm.2009-02-02.

篇5:余姚市就业促进工作现状与对策201

关键词:余姚市;羽毛球运动;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47

一、前言

现代羽毛球运动诞生在英国。1873年,在英国格拉斯哥郡的伯明顿镇有一位叫鲍弗特的公爵, 在他的领地开游园会,有几个从印度回来的退役军官就向大家介绍了一种隔网用拍子来回击打毽球的游戏,人们对此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因这项活动极富趣味性,很快就在上层社会社交场上风行开来。“伯明顿”(Badminton)即成为英文羽毛球的名字。羽毛球运动约于1920年传入我国,解放后得到迅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我国羽毛球队已跻身于世界强队之列。这项运动本身固有的魅力和文化内涵,人类历史又赋予他深刻的内涵,比赛名目众多,在我国又有广阔的开展空间,他对人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我们要了解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及其文化内涵,宣传推广羽毛球运动,为推进区域性羽毛球事业的发展提出可行性策略;交流切磋球艺,共同提高羽毛球运动水平,领悟羽毛球运动的独特魅力;增进羽毛球爱好者之间的友谊,打造高雅时尚的社交平台;以羽毛球为媒介,倡导健康快乐的业余文化生活,从运动到休闲,从生理到心理,从社会到环境,又从营养到养生,力求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和应用性于一体,满足广大运动群体的体育文化需要。提升城市和校园文化品味。羽毛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前景非常广阔。世界的羽毛球运动已经开展的如火如荼,这也带来了我国和我市羽毛球事业的蓬勃发展,但我市羽毛球运动有很多的不健全性之处,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促进本地区大众羽毛球的发展,提供一些参加。

二、余姚市大众羽毛球运动发展现状

笔者通过走访调查余姚市城区发现,以下问题:

(一)余姚市城区参与羽毛球运动的人群以22到39岁的中、青年人较多,青少年和老年人的比重较小,所以在年龄特征上呈现出该运动参与人群青壮年为主的特点,而青少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课余时间比较少,该运动在学生群体中目前还没成为主要的流行运动项目。而老年人的收入不高、消费观念比较落后,因此老年人会倾向于选择其他项目作为健身方式。

(二)余姚市城区参与羽毛球运动的人群中收入水平有两极分化的趋势,目前还是以3000元以下为主,当然高收入水平也是占了另一个小重头。从经济上看,羽毛球消费者月收入水平的“两端化”。但同时也说明余姚这个小城市的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从余姚市城区参与羽毛球运动的人群消费情况也可以得出相吻合的观点。

(三)余姚市城区参与羽毛球运动的人群参与羽毛球运动的动机以锻炼身体和休闲娱乐为主,这主要是受时间、经济和身体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余姚市的经济水平发展较快,故而时间因素成为了制约人群参与羽毛球运动的动因。

(四)余姚市的羽毛球场地多为不对外开放的非营利性场地,只针对部分人群开放,而剩下的多余的人群没有场地,而固定的经营性场地的容纳客流量在同一时间段是有限的。所以,场地因素是对羽毛球运动发展主要的限制性因素。

(五)在影响人们参加羽毛球运动因素中,影响程度大小依次是:参与动机、场地、闲暇时间、经济水平、自身身体素质和水平、教练的专业水平。

三、余姚市大众羽毛球运动发展措施及对策

(一)宣传运动意识,减少传统观念制约和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一些健康的新意识和理念渐渐崭露头角,但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旧思想,陈观念还在很大程度上对新的体育运动观念的形成发展起着阻滞作用,使得人们对羽毛球运动的认识程度也在不同程度上有着欠缺。所以,黄丽娜提出:改变和提高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是很重要的环节,它需要我们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去影响他们。[9]同理也可以借鉴在羽毛球运动上,宣传运动意识,减少传统观念制约和影响,使他们对羽毛球运动有所改观。

(二)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扩大羽毛球运动的影响。

充分发挥各种报刊杂志、电视转播和赛事报道等大众媒体的导向作用,加大对其宣传的力度与广度,对羽毛球运动的普及深入及开展有着良好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可以以羽毛球领域的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为例,以他們的成功案例,引人入胜,使人们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羽毛球运动。同时,也可以举办邀请赛等其他羽毛球的赛事,通过宣传力度,扩大羽毛球运动影响。

(三)大力提高余姚市的羽毛球硬软件设施。

改善羽毛球馆的设施条件建设,规范场地收费标准。场地问题已就成为制约余姚市城区羽毛球运动开展的主要因素。我认为可已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第一,通过整体规划,在适合的地段规划建设新的羽毛球新场馆,通过增加场地数量进行缓解;第二,规范各场地的收费标准,针对不同的设施条件,不同的地段以及不同的时段进行相应的价格制定;第三,在周末及节假日和晚上等(学生不上课的时间段)对学校羽毛球馆实行对外开放。

(四)发挥业余羽毛球比赛作用,为群众羽毛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做准备。

经常性组织业余羽毛球比赛,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羽毛球运功氛围,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到羽毛球运动中来,而且还可以从中选出技术水平较为优秀的选手,为羽毛球场馆和羽毛球俱乐部提供羽毛球指导员和羽毛球教练员的候选人群,为群众羽毛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同时,也可以乘此开展些俱乐部理念和协会理念。通过民间方式开展业余羽毛球运动,为羽毛球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结论

羽毛球运动是全身运动项目,且具有可调节性,适合于男女老幼,运动量可根据个人年龄、体质、运动水平和场地环境的特点而定。在全民健身大思潮下,羽毛球运动符合了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故而,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所以,推动大众羽毛球运动对于余姚市的体育事业和人文精神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通过对余姚市羽毛球运动的调查,了解该市羽毛球运动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推动余姚市羽毛球运动更好的开展提供有价值参考。

参考文献

[1]宋超. 上海市中心城区群众羽毛球运动开展现状的研究[J]. 上海师范大学, 2010.

上一篇:唤醒自己作文800字下一篇:诗歌赏析练习题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