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民生关爱行动计划

2024-06-17

余姚市民生关爱行动计划(共7篇)

篇1:余姚市民生关爱行动计划

余姚市民生关爱行动计划(2011-2013)

为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步伐,不断把发展成果惠及城乡居民,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特制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作为最高准则,坚持民生的急需性、连续性、可能性、普惠性、联动性,着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构建普惠性的社会保障线、公平性的发展机会保障线和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线,为实现我市经济转型升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加快富裕和谐幸福余姚建设步伐,使我市民生关爱工作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始终着眼于大多数群众,着眼于低收入人群,切实把发展目标放在满足全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上,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加快发展、加大投入。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重点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向群众需求领域倾斜,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改革创新、整合资源。创新民生关爱工作体制机制和举措,整合社会各类民生关爱资源,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四)统筹兼顾、重点突破。立足全面改善民生状况,统筹兼顾各类民生问题,平衡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注重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着重解决好群众呼声特别高、反应特别强烈的突出问题,以民生关爱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量力而行、积极有为。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公共财政承受能力,积极尽力地解决好民生问题,力求民生关爱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

三、总体目标扩大城乡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覆盖范围,促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等事业均衡发展,建立健全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着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努力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到2013年,重点抓好以下10大行动40项工作任务:

(一)实施全民教育均衡行动。以办好人民群众满意教育为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1、切实加强基础教育。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在继续做好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的基础上,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落实相关免费政策。继续实施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对低收入的农户子女实施“二免一补”政策,即在高中就读的,免除学杂费,在大学就读的,给予专科生每学年补助3500元,本科生每学年补助5000元。进一步优化教育网点布局,力争新建和迁建中小学10所,营造方便、安全、优质的教育环境。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比例达到95%,逐步缩小教育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校际差距,基本实现市域内均衡发展。逐步实现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2、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创建省级示范专业2个,省级实训基地1个,独立设置的职业高中专业课教师80%以上参加业务培训学习,“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职高就读的一、二年级学生每学年补助1500元,2011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形式、新内容,建立完善职高毕业生就业推荐介绍机制。积极探索合作办学模式,办好宁波市职业技术学院阳明分院。

3、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所有乡镇、街道至少建有1所省二级及以上中心幼儿园,新增公办幼儿园30所,培训幼儿教师200名。继续开展创学前教育达标乡镇工作,达标乡镇、街道的比例分别达到90%以上,幼儿入园率力争超过98%,省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达到92%,其中优质学前教育在园幼儿覆盖率达到70%以上。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德业务培训,强化考核激励导向,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全面实施名师送教下乡活动,建立完善城区中小学与农村中小学结对帮扶机制,推进城乡教师交流支教和有序流动。进一步加大师资均衡配置力度,大力培养名优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名师送教下乡达到10场,教师支教150名,培训教师1500名。

(二)实施富民增收行动。把加快富民增收步伐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着力推进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生活质量与经济实力同步提升。(责任单位: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人事局、市农林局)

5、努力保持就业基本稳定。深入开展“充分就业市”创建工作,力求就业与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相结合,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中努力扩大就业。进一步健全投资带动就业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快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市场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切实做好城镇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退伍复员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特别是失地失房农民就业工作,保持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力争城镇新增就业5.4万人,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44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0.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6、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扎实开展“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工作考核”五大工作体系,建立引导、扶持、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的长效机制。鼓励发展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并加大政策帮扶力度。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扶持机制。创业带动就业比例达到1:5,创业活动对就业的贡献率达到30%。

7、加快推进增收方式转变。积极实施城镇工业用地“退二进三”发展服务业政策,努力转变就业方式,提高就业增收水平。积极依托农房“两改”和卫星城市试点,鼓励农民开展财产性、经营性创业投资,参与农业产业化创业投资。进一步加强创业平台建设,鼓励城镇居民依托特色专业街区、各类专业市场进行创业投资。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0%、11%左右。

8、积极开展就业培训。进一步健全就业培训体系,以在职职工、城镇失业人员、大学生、农村转移劳动力为重点,加强需求调研,丰富培训内容,拓展订单定向培训项目。进一步完善创业培训体系,加强创业培训教学研究,积极探索满足大学生、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不同群体创业需求的培训内容和方法,确保全市大学生创业实训人数达到0.3万人,新增实训基地15家,培训农民3.6万人,其中转移就业技能培训0.3万人,农业专业技能培训2.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万人。

(三)实施全民保障行动。以建立健全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全市人民群众。

(责任单位: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民政局、市残联)

9、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认真落实年满60周岁的本市户籍城乡居民享受基础养老金的政策,坚持政府主导和城乡居民自愿参保相结合,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扩面工作,确保城乡居民老有所养。

10、扎实推进基本医疗保障项目实施。以非公经济组织、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推动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进一步提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待遇,与宁波市区接轨,实现宁波市范围异地就医结算“一卡通”。加强新农合医疗制度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制度的衔接,稳步提高新农合医疗筹资水平和补偿标准。进一步提升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职工平均工资和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着力扩大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覆盖面,并逐步向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延伸,有效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11、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净增参保人数达到1.5万人,城乡居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增长5%以上,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各净增参保人数3万人、1万人,失业保险净增参保人数1.5万人,生育保险净增参保人数2万人,工伤保险净增参保人数2.5万人。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完善先保后征的工作机制。

12、发展新型老年人福利事业。进一步巩固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工作成果,鼓励、引导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福利设施,综合社会福利机构床位数年均增长10%,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达到0.5万张,每百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努力达到上级规定的要求。认真落实优待老年人各项规定,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建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7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17个。进一步建立完善具有本市户籍年满60周岁及以上享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的城乡居民发放春节慰问金制度。

(四)实施全民健康推进行动。以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为导向,全面增强卫生事业发展新动力,构筑医疗卫生服务诊疗新体系,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卫生局、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13、提高医疗服务保障水平。加快卫生信息化进程,优化服务流程,着力改善病人就医体验,加大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力度,不断提升五大中心服务效率。进一步普及中医药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逐步实现中医药服务,加快推进中医药名院、名科、名医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每个乡镇、街道都要办好1所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中心按照居民出行20分钟可到达的要求或以中心村(居民区)为基础下设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启动实施健康面对面行动,全面实施两年一轮的农村居民免费健康体检,加快建立城乡居民规范化健康档案。逐步扩大新农合小病受惠定点医疗机构覆盖面,新增小病受惠点24家。

14、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城乡基层疾病防控网络建设,抓好重大疾病防治,加大对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疾病患者的免费治疗力度。大力加强慢性病和精神疾病防治,发现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全部纳入社区管理,重点慢性病社区管理率达到90%以上,规范管理率达到60%以上。进一步强化卫生监督机构“一达标三配套”建设,全面完成规范化的基层卫生监督派出机构设置,切实加强市疾控中心、市妇幼保健所等公共卫生专业机构能力建设。

15、加强基层卫生队伍建设。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以培养、招聘、岗位培训等为核心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平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拥有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力争达到8名以上,每万服务人口基层防保人员力争达到3名以上,完成全科医生培训180名,招聘基层医务人员400名,各类岗位培训3500名,乡村医生注册培训350名;完善卫生人才政策,引导和鼓励高素质人才到基层服务。

16、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推进计生指导站和乡镇中心服务站的标准化建设。继续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建立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特别扶助制度。进一步加强优生优育服务,做好宣传教育、提高人口素质等一级预防工作。继续实行免费婚检、免费孕前优生检测,建立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

(五)实施社会救助提升行动。以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帮扶、救助机制为目标,努力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让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都能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卫生局、市残联、市慈善总会)

17、做好相对贫困对象的帮扶工作。认真落实一系列的优惠帮扶政策,实施普惠制的社会福利制度,提高和改善相对贫困对象的生活质量。继续深化相对贫困人群的助医、助房、助学、助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扶持。着力统一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标准,提高农村低保边缘户的社会救助水平,落实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对低保户、低保边缘户和重残低收入人员发放春节生活物价补贴。

18、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扩大城乡医疗救助对象范围,增加救助病种,财政安排的城乡医疗救助资金达到年人均15元以上,资金结余原则上不超过10%。进一步提高医疗救助水平,简化医疗救助程序,积极实施即时结报救助,提高救助效率。

19、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健全完善慈善机构,加快乡镇、街道及村(社区)慈善募救工作服务站点建设工作,进一步健全覆盖全市城乡的慈善募救工作网络,新设慈善募救工作服务站点280个。

20、加大对残疾人扶助力度。着力解决残疾人康复、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城镇非从业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比例达到99%以上,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比例达到99%以上,对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不同残疾等级、不同标准实行财政补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六)实施公共文化共享行动。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创新活动载体、培训骨干队伍,加快提升城市文化底蕴。(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旅游局、市广播电视台)

21、大力推进文化惠民。深入实施“阳光文化”工程,配送各类演出1000场,实现“全市天天有演出,全年村村有戏看”的目标。开展“一村一月一场电影”工程,免费送电影下乡8000场。大力实施农村文化队伍及群众素质提升工程,培训基层文化干部和文化骨干200名。深入开展“幸福家乡欢乐游”主题活动,余姚市民凭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免费游览余姚的旅游景区(观光点),安排15万市民和优秀外来务工人员通过旅行社组团,免费游览余姚的旅游景区(观光点)。进一步加大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力度,提高在村、社区的覆盖面,做好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陈列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向公众免费开放工作。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完成整转27万户。

22、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做强做大“国际河姆渡文化节”品牌,办好四明山电影节、村落文化艺术节和社区文化艺术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地域特色文化,着力构建“一村一品、一镇多品”的特色文化品牌格局。

23、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着力加快推进市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具有余姚人文特色的文化广场和城市雕塑,努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进一步完善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改造提升集镇综合文化中心5个、村(社区)文化宫50个,建成企业文化中心30家。

24、切实抓好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开展全民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市民身体素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到42%,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进一步加快乡镇、街道及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健身路径300条,新建各类球场120只,力争全市农村群众健身路径自然村全覆盖。积极推进在城市社区、农村行政村建设体育健身圈,完善社区10分钟健身圈,逐步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体育健身网络。积极创建省级体育强镇,力争所有乡镇、街道创建成为省级体育强镇,新建小康体育村90个。

(七)实施城乡宜居安居行动。以便民惠民为目标,以满足群众基本需求为重点,拓宽建设思路,建立多层次住房建设保障体系,推进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责任单位:市建设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民政局、市农林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贸易局、市农办、市老区办、余姚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25、进一步加大住房保障力度。进一步完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推行和扩大公共租赁房、廉租房覆盖面和受益面,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逐步满足城镇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需求,开工建设公共租赁房15万平方米、廉租房1.3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4.8万平方米、限价房3.6万平方米。着力改善农村住房条件,积极推进农民公寓建设,加大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及危旧房改造力度,基本完成全市农村低保标准1.5倍以下的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救助及危旧房改造,完成农村困难家庭的危旧房改造1500户,完成高山、深山、地质灾害隐患地区农民搬迁下山3500人,新建农民公寓100万平方米。

26、加强居住环境改善与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城区老住宅小区设施改造力度,完成整治改造120万平方米,切实改善老小区居民居住条件。加强家庭服务网络整合提升,构建比较完善的家庭服务业体系,完善、提升生活服务圈。加快居住区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全面推进老小区准物业管理,提升物业管理人员的物业管理水平,优化居住区内部功能布局,扎实推进绿色小区创建活动,系统化、规模化地建设居住区内部景观环境体系,以满足居民的日常休闲、娱乐和健身需求,新建公园10个。

27、完善交通出行网络建设。深入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城市公交向农村延伸,开通镇村公交,优化城区公交线路,逐步实现城乡公交一票制,开通4条以上城乡公交线路,新增和更新公交车120辆,新建和改造公交候车棚(亭)300个。进一步加大城区公共停车场(位)建设力度,逐步缓解停车难问题。着力打通城区断头路,完善道路网络,提高城市交通能力。

28、扎实开展幸福美丽乡村建设。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功能集成”的要求,加快培育建设一批中心村和特色村。继续开展农村环境集中整治,着力打造整洁、美丽乡村。积极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着力建立对四明山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全面完成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促进山区、老区加快发展。

(八)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行动。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加大生态保护和治理力度,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睦相处。(责任单位:市建设局、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市城管执法局、市农林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农办)

29、加强大气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开展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废气专项整治活动。严格实施建筑施工规范化管理,控制建筑施工和道路扬尘污染。

深入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大力开展绿化造林,新建沿海基干林带750亩,创建宁波市森林村庄60个,新增“森林城镇”3个,积极创建省“森林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

30、加大水环境整治力度。加强饮用水库、河道、湖泊等水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抓好大中型水库水源地保护和水质监测,构建安全可靠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全面治理农村面源污染,重点控制和治理农村水环境污染,切实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加快平原乡镇污水输送主干管、镇域污水集污管网工程、城乡污水收集支管网和城乡河道疏浚工程建设,优化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布局,铺设管网246公里,新建泵站30座,河道疏浚1100万立方米。

31、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进一步加大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力度。继续推进危险废弃物、医疗废弃物、电子废弃物、生活垃圾、餐厨废弃物等有害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工作,提高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社会源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效率。

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垃圾源头管理,规范餐厨垃圾收运体系,不断提高生活垃圾收集、焚烧处理能力。切实落实矿产资源开采环保前置审批制度,加强矿山开采的污染防治,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创建。

32、加快培育生态文化。围绕建设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市”,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行低碳生活方式,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加快培育和繁荣生态文化,形成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

(九)实施社会管理创新行动。稳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全面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水平,不断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责任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城管执法局、市民政局、市农办、市外来务工办、市总工会)

33、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管理。建立完善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和政策体系,进一步理顺乡镇、街道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体制,落实外来务工人员综管员队伍建设要求,切实加强外来人口素质教育,深化提升融合组织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对外来人口出租房屋的依法监督和动态管理,强化基础信息采集和应用,确保外来人口信息登记率达到90%以上,出租房屋信息登记率达到95%以上,与出租房屋房东签订治安责任保证书比例达到100%。

34、创新农村服务管理体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社区建设行政村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农村社区服务覆盖全市90%以上的行政村。进一步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组织、体系和方式,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管理服务模式,构建农村公共服务管理新体系。

35、创新现代化新型城市管理体系。通过整合管理资源、推行网格数字城管、强化城管综合协调机制、完善城管综合执法体制、增强乡镇城管执法功能、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发挥多层级监督效应等方式,建立健全网格化、数字化、法制化的城市管理体系。

36、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深入推进劳动合同制度,确保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以上,已建工会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制率达到90%以上。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开展和谐企业创建活动,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力争和谐企业创建面达到90%。进一步加强欠薪维权长效机制建设,切实保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全面实施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工作,推进“12333”劳动保障咨询实体化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快基层劳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乡镇、街道及行政村(社区)全覆盖。

(十)实施平安余姚建设行动。以建设平安余姚为目标,以确保治安稳定、生产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为重点,认真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切实增强城乡居民的安全感。(责任单位:市委政法委、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安监局、市信访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应急办、市外来务工办)

37、切实抓好治安防控体系。开展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三期工程建设,将视频监控向治安卡点、村委会、乡村主要道口延伸,实现视频监控系统进一步覆盖。扎实推进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重点区域专项整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大力推进社区警务建设,合理开发和利用社区民智、民资、民力资源,建立以社区保安和治安协管员为龙头,社区和物业管理人员、志愿者和离退休人员为主体的巡防、巡控、邻里守望的群防群治网络和互助工作机制。

38、进一步完善维稳工作网络。规范和完善以预警预案、源头控制、定期排查、专项治理、领导包案、部门协调、考核奖惩为主要内容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长效机制。积极创新利益协调与矛盾调处机制,健全特殊利益群体诉求协调机制,加强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制,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民间纠纷调处成功率保持在97%以上。

39、强化公共安全管理。构建安全生产防范体系,不断提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能力、科学技术支撑能力、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提升食品药品安全水平,加大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检验检测力度,扩大公众获取食品药品安全信息途径,深化食品药品示范乡镇创建活动。全面推进重大事项信访维稳风险评估与预防、化解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各类突发性事件应急工作预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建立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多层联动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机制。

40、推进公正廉洁执法,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司法机关要公正廉洁执法,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进一步加大对网络赌博、严重经济犯罪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打击、治理力度,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抢劫、抢夺、盗窃等多发性侵财型犯罪活动,以及严重刑事犯罪活动、黑恶势力犯罪,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把改善民生作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头等大事,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部门分工负责、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

(二)强化工作责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分解落实工作任务,要根据本行动计划,制定本地本部门3年实施方案并分解细化好年度工作计划,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各责任单位在按照实施计划展开各专项工作的同时,要重视加强沟通与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民生关爱行动计划的实施。

(三)强化财政保障。围绕推进民生关爱行动计划,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预算支出标准体系,扩大民生领域覆盖范围,确保新增财力的2/3以上用于民生改善。

(四)强化舆论宣传。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建立民生关爱专版、专栏,通过各种媒体及时报道典型、总结经验,形成全社会关注民生问题、支持和参与解决民生问题的浓厚氛围。

(五)强化督查考核。进一步建立工作协调和责任落实机制,定期督查计划实施情况,及时刊发督查报告、反映情况,总结各责任单位好的做法,切实指导民生关爱工作整体推进。要进一步强化民生关爱工作考核机制,将民生关爱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纳入各责任单位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篇2:余姚市民生关爱行动计划

为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构建和谐****,根据我区实际,特制订****区民生提升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是:坚持群众第一、民生优先的原则,不断加大民生投入,重点实施创业就业、教育提升、医疗健康等六大民生改善工程,着力解决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努力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工作目标是:全面消除零就业家庭,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医疗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创建国家计生优质服务区、养老社会化服务示范区和省级义务教育均衡达标区工作取得显着成效,困难群体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与全区群众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二、工作内容

(一)实施创业就业工程

1.完善村级人社服务站功能,10月底前启动实施全区综合培训中心建设,构建区、办、村(社区)三级就业服务体系。

2.完成创业培训24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5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780人。

3.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5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责任单位:区人社局

(二)实施教育提升工程

1.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实施4个基础设施项目:功能室(包括多媒体教室、标准化实验室等)建设工程8月底前完成,许衡中学标准化运动场以及五中、小尚学校食堂建设项目9月底前完成,和顺幼儿园建设项目10月底前完成,2.提升教育质量。3月底前制定并实施“三名工程”方案,12月底前完成考核认定;8月底前完成城区中小学生均经费提高工作。

3.加强校园安保工作。5月底前完成全区学校的专职保安聘用工作。

责任单位:区教育局

(三)实施医疗健康工程

1.推进卫生基础设施建设。12月底区人民医院综合楼、卫生监督所投入使用,确保120急救指挥中心、疾控中心、妇幼保健站开工建设,年内启动实施区中医院、集聚区120指挥中心、朱村美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

2.提升医疗服务能力。10月底前完成卫生服务信息化平台的开发和应用,实现全区三级卫生信息网络全覆盖;11月底前启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系统,完成应急平台的建设和使用;年底前完成集居民健康档案、医疗机构就诊信息于一体的居民健康卡推广工作。

3.优化计生服务。6月份开工建设区计生服务站,年内完成主体工程;11月底前完成国家级计生优质服务区创建各项筹备工作。

责任单位:区卫生局、区计生委

(四)实施社会保障提升工程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6月底前启动实施老年活动中心、中心敬老院等社会化养老服务设施改造提升工作,8月份开工建设****办事处家庭服务中心,年内启动实施投资2800万元的敬老院项目。

2.深入开展“社区建设年”活动。区级社区服务中心11月底前完成改造提升,****办事处、冯封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10月底前开工建设。

3.完善提升服务体系。探索推行“五险合一”工作模式,11月底前完成试点工作;完善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4月底前完成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标准提高工作。

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区人社局、区卫生局、区残联、相关办事处

(五)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

1.实施2个道路搬迁安置项目。光华路****三村安置小区、中南路东王封村安置小区项目6月底前开工建设。

2.实施2个集聚区安置小区项目。和美安置小区二期工程年底前建成并交付使用。和祥安置小区建设工程6月开工建设,年底前一期主体基本建成。6月底前启动西冯封、王庄整村搬迁,年底前完成新庄、老君庙两个村庄搬迁。

3.实施1个棚户区改造项目。雪莲路棚户区改造项目年底前7栋楼主体完工,年内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600套。

责任单位:区房管中心、****西部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许衡办事处、府城办事处

(六)实施文化(体育)繁荣工程

1.对重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开发。投资300万元改造提升许衡陵园,5月份完成许衡墓国宝批复工作,9月份举行揭牌活动。

2.打造“10分钟健身圈”。完善高尔夫球场、武钢矿体育场等活动场所基础设施,积极筹建全区文体活动中心,提升全区文体事业整体水平。

3.广泛开展文体活动。全年举办8场以上的大中型文体活动。5月份举办全面健身月活动、残疾人运动会等,9月份举办国家南太行山地越野大赛。

责任单位:区文体局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精心组织实施。成立加快推进民生改善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切实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细化目标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各项民生改善行动落到实处,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二)拓宽筹资渠道,保障项目推进。各责任部门要积极申报、包装项目,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多渠道吸纳民间资本和争取金融机构贷款,确保各项民生改善工程项目顺利推进。

篇3:余姚市民生关爱行动计划

仅仅5天后的6月30日, 宜昌市人民政府正式印发《关于加快城区棚户区改造议案办理工作方案的通知》。方案明确了未来三年宜昌市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具体目标、任务数量和重点工作内容。这个方案, 又被称为宜昌市棚户区改造的“三年行动计划”, 宜昌也由此成为率先在全国打响“三年计划”行动令的城市。

在“三年行动计划”的背后, 是政府决策、群众期盼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共同组成的强大推动力, 更是政治、责任、良知、道义和大爱在宜昌这座美丽城市的交响演绎。

背景全国首个棚户区改造“一号议案”

在今年宜昌市“两会”期间, 全市400多名人大代表实地考察了全市最大棚户区改造项目之一——九安城安置小区, 来自伍家岗区代表团和西陵区代表团分别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步伐助推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的议案》和《关于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的议案》, 大会主席团决定将这两件议案会后交市人大城乡建设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审议。

一个月后, 市人大城环委组织委员会成员和提出议案的部分代表, 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了相关审议报告。3月底, 宜昌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市五届人大六次会议主席团交付审议的代表提出的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决定将《关于加快城区棚户区改造的议案》交市政府办理, 强力推进这项重大民生工程、发展工程。

宜昌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旭明亲自领办“一号议案”, 他在议案专题会上指出, “要把办理工作与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新常态、新作为、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广泛征求人民群众对议案办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真正把‘一号议案’办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棚户区改造是真正的民生大事, 市人大常委会将进一步加强跟踪督办, 适时听取政府办理工作情况汇报, 并组织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视察今年的改造工作。”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张建一说。

获知棚户区改造议案交市政府办理, 提出议案的代表们也纷纷为办理工作出谋划策。来自棚户区改造重点地区的市人大代表、西陵区学院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杨建议, 要确保城市建设风格和品位, 完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 延续学院街的历史文脉。市人大代表、湖北百思特律师事务所律师邓宜平建议, 改造过程中要依法保护被征迁人的合法利益。

通过对议案的审理, 市职能部门广泛听取了各个方面的声音, 在国务院的工作推进意见下, 具有宜昌特色的“三年行动计划”应运而生。

底盘优先保障征收安置工作

根据宜昌市棚户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 未来三年内, 宜昌市棚户区改造工作将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加快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进程为目标, 预计到2017年完成改造总量不低于60975户。其中, 2015年新启动棚户区改造27400户, 力争签订征收协议16000户;2016年拟新启动棚户区改造10022户, 力争签订征收协议16000户;2017年拟新启动棚户区改造5074户, 力争签订征收协议14000户。

目标数据之下, 凸显了更大的隐忧——三年改造总量, 相当于过去十年的改造户数总和, “三年行动计划”, 几乎是将宜昌市的人口资源和国土资源做了一次大迁徙、大更新, 如此庞大的城建工程何以保证百姓安居利益不受侵犯?

据悉, 为了确保征迁与安置工作衔接有序, 保障被征迁群众的合法利益, 同时满足以地理空间换发展空间、以近期利润换远期效益的战术要求, 宜昌市政府在“三年行动计划”中特别确立了“安置先行”的指导方针。

安置先行, 顾名思义就是要在产业发展、新区建设等方面, 优先保障征收安置工作, 通过征收安置为经济发展腾出空间, 为社会发展储备土地资源。

7 月30日, 就在宜昌市棚户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发布一个月后, 宜昌市棚改办收到了来自一处老国企棚户区居民的集体来信, 在信中, 宜昌市中南一路24号11号楼~13号楼的276名居民联名提出了改造申请, 要求将自己所在的房屋纳入到2015年棚户区改造范围, 希望能尽快改善条件, 入住新居。

收到信后, 宜昌市棚改办高度重视, 立即通知该区政府和市直部门进行现场踏勘。后经鉴定, 来信中提到的房屋确属城市危房, 按照“三年行动计划”安排, 城市危房应当全部纳入棚户区改造范围, 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征收、统一改造。于是, 市棚改办依照规定, 将上述276名居民所住房屋全部纳入了宜昌市棚户区改造2016年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 这个片区未来规划的是宜昌市政务中心, 公共设施完备, 人居环境优良, 毗邻大型商业设施, 这意味着这批居民不仅仅是改善了居住条件, 他们也将享受到棚户区改造所带来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红利。

安置先行作为棚户区改造的主要内容, 为实现社会资源从老城区向新城区转移, 实现人口红利惠及新区和产业园, 发挥了重要的托底效应。

路径资金保证+组织保障=务期必成

宜昌市东山大道夜明珠路沿线棚改项目, 周边环境复杂, 居民多是老国企下岗职工, 历史欠账较多, 社会矛盾突出。同时, 此项目所在位置也是湖北省首条快速公交系统的“咽喉地段”, 如无法按期完成棚改征收, 则将导致工期顺延, 整条快速公交线路将难以发挥应有的骨干通道作用。

就在此时, 宜昌市棚改办一方面联合市征收办、西陵区政府, 多方走访, 详细调研, 逐家逐户地了解居民需求, 摸清群众意愿, 梳理欠账, 化解矛盾。另一方面, 积极对接宜昌城建控股集团, 落实资金计划, 强化资金到位, 拿出已经具备交房条件的优质安置房源用于征收, 要求做到一切服从现场征收安排。

回顾从2013年以来的棚户区改造工作, 结合已启动项目的征收成果, 我们不难看出, 调动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棚户区改造融资, 正是宜昌棚改工作的重要动力来源。

“三年行动计划”提出, 将按照“市级统筹、封闭运行、分区建帐、综合平衡”的原则, 多渠道筹措棚改资金, 继续发挥国开行的主渠道作用, 建立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资金专户, 实行封闭运行, 统一支付的资金运营方针。

据了解, 2014年宜昌市争取到国家开发银行棚改专项资金147.95亿元, 2015年预计可争取到200亿元, 2016、2017年计划融资110亿元和100亿元。

今年9月14日, 农业发展银行湖北省分行与宜昌市政府签署了长江经济带和城乡一体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未来三年将对宜昌授信500亿元用于城市发展, 其中住房保障 (含棚改) 授信接近100亿元, 进一步缓解了建设资金压力。

此外, 为确保棚改项目按期完成既定节点目标, 宜昌市政府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旭明为组长, 市委常委、副市长毛传强担任副组长, 市直主要部门负责人出任组员的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同时, 宜昌市城区各区政府全部成立了棚改工程指挥部, 所有指挥长均由区委书记担任, 区长担任常务副指挥长, 各区四大家领导集体上阵担任具体项目专班负责人, 区直各部门自我加压, 抽调人手充实项目专班, 同时还从资金保障、现场征收、宣传政策、融资贷款等方面发力, 全力推动棚改进程。

可以说, 宜昌市棚户区改造工程, 已经调动了全部的政府资源, 真正做到了大员出征、全员上阵, 力推棚改务期必成。

速度彰显大城建设活力

进入2015年, 宜昌市棚户区改造呈现出了加速推进, 善打硬仗的特点, 一系列卡关工程、咽喉地段顺利打通, 为全市棚户区改造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为实现连片启动、成片开发铺平了道路。

在经过近一个多月的前期铺垫和预热后, 东山大道夜明珠路沿线棚改项目正式于8月12日开始签订征收补偿协议。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签约的头一天晚上, 竟然有近百名群众排队等待第二天一早开门签约, 签约启动的首日, 即有超过六成群众签约, 四成群众现场选购了安置房, 整个项目只用了4天时间就完成了全部征收任务, 比预期整整提前了40天。

9 月10日, 宜昌城区骨干道路——西陵二路沿线棚改项目 (大学路至峡州大道段) 启动签约, 项目计划征收户数621户, 征收面积约40811m2。项目一经启动签约, 即得到广大被征收群众的积极拥护, 首日即签订征收协议373户, 签约率达60%, 再次刷新了宜昌重点项目征收速度。

市委常委、常委副市长毛传强在签约首日亲临现场一线指挥, 鼓舞士气, 西陵区区委书记卢斌亲自上阵指导现场工作人员, 要求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务必做到群众少跑路, 实现签约、选房、缴费、贷款“一站式服务”, 区委常委、副区长周宜琴则从头一天晚上开始就带领区征收办以及从区属各部门抽调的人员, 准备资料, 实景演排, 签约当天身先士卒投入现场工作, 引导群众签约选房, 组织专人一对一帮扶困难群体, 落实保障政策。

9 月10日, 宜昌城区骨干道路——西陵二路沿线棚改项目 (大学路至峡州大道段) 启动签约, 项目计划征收户数621户, 征收面积约40811m2。项目一经启动签约, 再次得到广大被征收群众的积极拥护, 首日即签订征收协议373户, 签约率达60%, 再次刷新宜昌重点项目征收速度。

几乎可以说, 以东山大道夜明珠路沿线棚改项目的成功征收为标志, 宜昌市的棚户区改造已经闯出了自己的道路, 宜昌棚改速度已经成为宜昌大城建设的重要指标。

篇4:余姚市民生关爱行动计划

开展宣传教育,与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相结合

一是制作、发放宣传品到户,使广大计生家庭了解关爱女孩的具体措施。二是实施新型生育文化建设工程,规划建设伏羲婚育文化公园。我们将新乐伏羲文化与现代婚育文化有机融合,以家庭为切入点,依托新型家庭人口文化,投资20余万元,规划建设了伏羲婚育文化公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当前的人口计生政策、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知识。三是精心策划开展各种宣传活动。举办“关爱女孩成长、争创文明家庭”经验交流会:开展“关爱女孩行动”进校园;开展“婚育文明村、婚育文明家庭”等各具特色的宣传活动。四是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影响广泛、效果良好的宣传活动,在全市营造了“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的科学文明的生育观念氛围,有效遏制了重男轻女的不良传统习俗。

落实优先优惠政策,抓好奖励扶助,与利益导向机制相结合

进一步加强利益导向机制建设,帮助实行计划生育的独女户和双女户家庭脱贫致富,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女孩成长的利益导向机制和社会保障体制,落实优先优惠政策,开展帮扶救助活动。妇联结合“春蕾计划”帮助贫困女童上学,团委借助“希望工程”向计生女孩家庭倾斜政策,教育部门对独生女在中高考时加10分,农行、科技、药监等部门在职工中开展救助贫困女孩家庭活动。乡村两级把计生女孩户作为“三结合”户的首选条件,通过小额贷款、扶贫项目、减免义务工、发放爱心帮扶卡等优惠待遇促进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在开展的结对帮扶活动中,结对干部要为被帮扶户出点子、想办法,提供物资帮助等,解决女孩户在生产、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困难。

今年,新确认奖扶对象64人,奖扶对象达到786人;新增特扶对象4人,特扶对象达到28人。严格落实独生子女奖励政策,独生子女父母奖金兑现率100%。独生子女父母退休时3000元一次性奖励全部落实到位。为102名中考、80名高考的农村独生子女办理了加分。由市财政为全市农村獨生子女家庭缴纳了新农合参合费。按照Vl视觉识别系统要求,建成了计划生育家庭关怀扶助中心,抽调专人专职负责此项工作。

依法行政,与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相结合

为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态势,积极开展打击“两非”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对利用B超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实施人工终止妊娠手术进行查处,做到预防为主。从转变群众生育观念入手,逐步建立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长效机制。制定了《新乐市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关于治理性别比工作的相关制度》,加强了对计生技术服务站、医院卫生院、药材批发站等机构的管理。对持二胎生育证怀孕妇女需终止妊娠的,必须由计生部门批准,私自终止妊娠的,收回二胎《生育证》,不再照顾生育。公安局、民政局、卫生局、教育局、统计局、计生局六部门建立了信息通报制度。采取明察暗访、调查摸底、群众举报、突击检查等调查手段,重拳出击,严厉打击“两非”行为。开通“两非举报电话,进行有奖举报公告、保障“两非”线索渠道的通畅。从卫生、计生、药监、公安四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了联合执法队,专门负责对“两非”案件的查处工作。在联合执法行动中,查处4家私人诊所非法拥有B超机,没收B超机5台,卫生部门已做处理。

通过采取各项措施,有效推动了“关爱女孩行动”在全社会的深入开展,为我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迈上新台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5:余姚市民生关爱行动计划

一、实施整村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夯实,发展后劲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市把贫困村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全市597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实施整村推进,共实施项目7118个,重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面貌日益改善。

重点村基础设施不断夯实,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全市597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大多分布在边远山区、水土流失区和库区。这些地方地处偏远、交通不畅、基础设施薄弱、自我发展能力弱。在实施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过程中,我们狠抓贫困村的交通、电力、水利、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使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6至2010年,全市共投人财政扶贫资金36007万元,修建乡村公路2508条,2784.47千米,架设桥梁190座,建设小水电站10座,架设输电线路27条,5094.8千米,修建电灌站91座,兴修水库238座,兴修其它水利设施853处,增加有效灌溉农田面积13.72万亩。扶持兴建和改造乡村中、小学64所,建筑面积8686平方米,方便了1.02万多名学生就近入学,兴建乡村卫生院94所,建筑面积15363平方米,方便了81324人就近看病,有效地缓解了老区人民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等问题。

重点村环境整治不断加强,贫困群众生活质量日益提升。结合新农村建设,引导群众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绿化美化村庄,按照“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和猪沼粮”等模式,全面实施沼气扶贫工程和农村自来水户户通工程,重点村的人居环境大为改善,贫困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06至2010年,全市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667.72万元,在重点村开展“三清三改”,共清理垃圾16480吨,清理污沟44.6千米,清理路障3606处,改路410千米,改水2923处,改厕14543个,累计建沼气池3.36万座,受益农户达3.38万户,兴修饮水工程227处,为5531户贫困群众安装了自来水,解决了7.6万人的饮水困难。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用清洁能源”的目标。

重点村互助会不断涌现,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日益增强。2007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壮大扶贫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先后在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开展了“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到2010年底,全市共组建了产业发展互助会81个,入会社员达5648户农户,其中:贫困户2024户,占入会总农户的36%,组建互助小组882个。互助会资金总额达1347.24万元,累计发放借款5334笔,农户累计借款资金总额1987.7万元,累计还款1521.7万元。通过开展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试点,使财政扶贫资金在贫困村滚动发展,将整村推进、产业扶贫、贷款贴息等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发了一条缓解贫困农户发展产业资金短缺和融资渠道缺乏等问题的新路子,增强了扶贫重点村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创新扶贫方式,贫困户素质全面提升,脱贫致富渠道拓宽

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关键是要千方百计拓宽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提高贫困户劳动者的素质,培育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着力实施产业扶贫工程,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充分利用贫困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扶贫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在具体工作中, 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扶持。充分尊重贫困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地制定扶贫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蔬菜、 木竹、畜禽、水产、食用植物油、 水果、花卉、茶叶、中药材、蚕桑等产业,并以“一村一品”为切入点,大力扶持产业基地建设。2006至2010年,全市共扶持贫困户发展果业5730亩、经济林木18417亩、 各类经济作物11337亩,养猪2.2万头,养牛1.3万头,养家禽55万羽, 覆盖农户5.9万户。坚持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做大做强扶贫产业的核心环节来抓。2006至2010年,全市已培育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5家, 省级扶贫龙头企业20家。温氏禽畜有限公司、正邦科技股份公司、广州丛玉菜业发展公司等一大批外来企业落户我市,并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同时, 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围绕主导产业,突出地方特色,扎实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工作。到目前,全市共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社1226家, 社员人数达29556人,社员出资10.51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活跃在农村经济大舞台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真正起到了“建一个合作社, 兴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作用。

着力实施移民扶贫工程,提高贫困群众可持续致富能力。我市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群众居住在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文化教育落后,生产生活条件极差,有的地方根本就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为帮助群众彻底摆脱恶劣的生存环境,多年来,我们按照“移得出、稳得住、逐步富”的原则,大力开展移民扶贫,动员和组织这些群众搬迁,寻找新的发展出路。重点做到“三个到位”:一是科学规划到位。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业园区和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高标准建设移民安置新村。尽量选择在近公路、近城镇、近工业园区的地方,并按照通电、通路、通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和建沼气池“五通一气”的目标,建设移民安置新村,帮助他们搞好环境的美化、亮化建设,使移民户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二是扶持力度到位。市委、市政府制定了移民扶贫优惠政策,发改委、财政、国土、交通、水务、林业、农业、电力、电信、广电等相关部门在移民扶贫工作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在项目安排、资金投向上向移民安置新村倾斜。三是跟踪服务到位。移民安置新村成立社区组织,对移民的生产生活进行管理和服务,切实加强移民的后续管理。各地还结合实际,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优先安排移民户劳力参加“雨露计划”和实用技术培训,优先安排移民户劳力到工业园区企业就业,优先安排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发展生产,为移民户脱贫致富创造条件。2006至2010年,全市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8094万元,已移民搬迁1.4万户,6.2万人,移民建房14300栋。其中:建集中安置点514个,共安置移民39118人。

着力实施科技扶贫工程,提升贫困群众素质和就业技能。坚持资金扶持与智力扶持并重,制定了《吉安市2005-2010年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意见》,建立起覆盖县(市、区)、延伸到乡(镇)的转移培训网点,建设省、市级培训示范基地32个,着力把吉安打造成面向沿海地区高素质劳动力输出基地。我们坚持把“雨露计划” 培训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列入县(市、区) 民生工程考评重要内容,各级都成立了相应的工作小组,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保证了各项工作布置落实到位。始终把市场需要作为培训专业设置指挥棒,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积极联系用人单位,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实行订单式培训。 始终把提高劳动者实践操作技能作为考核培训效果的标准,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把实践操作放在培训的第一位。始终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转移就业培训的最终目标,把农民工工资提高、农村产业发展放在第一位, 针对农民工进城务工需要和农村产业发展的实际,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培训效果。同时,加强对培训基地的考核和培训对象就业后跟踪服务,把转移就业作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要抓手,培训基地必须有稳定的安置就业渠道,培训后转移就业率必须达到95%以上,每年都要对培训基地进行严格的考核,重新审核认定,对管理不规范、就业渠道不稳定、考核不达标的培训基地予以淘汰,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培训效果。2006至2010年,全市共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2000多期,培训农民13万多人次,其中开展计算机、电子、导游、家政服务等专业的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5.7万人,培训合格率1 00%,转移就业率97.8%。共组织了1.08万人参加农函大学习,并获得农函大结业证书。使97%以上的贫困户劳动力普遍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

三、多方齐心给力,扶贫开发工作责任明确,氛围日益浓厚

扶贫开发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大力支持,需要广大干部群众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市委、市政府把扶贫开发工作提到“情系百姓,关爱民生”的高度,列入民生工程进行考核。市里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责任部门为成员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市、县、乡层层实行了党政一把手扶贫责任制,把扶贫开发作为重点县、重点乡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级党委选派最得力的干部到重点县、乡担任主要领导,并把扶贫工作的好坏,作为考核重点县、乡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

强化管理,提升效益。严格实行扶贫项目公示制。整村推进项目经扶贫部门批准后,重点村都将项目名称、资金额度、项目实施地点、建设期限、建设内容、项目实施单位及负责人、实施期限、工程招标情况、质量标准及效益目标等内容,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实行项目招(投)标制。凡是能由村民自己组织实施的项目,都由村民自己组织实施。凡工程质量要求高,投资额度比较大,必须对外发包的项目,则必须按照规定程序公开招(投)标,杜绝扶贫项目发包过程中暗箱操作的现象。完善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对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拨付、报帐和项目的实施、检查、验收等各环节都进行严格的规定。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万元以上的项目,还要由审计部门组织人员对工程决算进行审计,并按审计后的工程决算报帐。同时,每年组织对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财务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梳理后将问题通报各县,限期整改。逐一跟踪整改情况,对整改到位的问题予以“销号”。

社会参与,形成合力。扶贫开发是各级政府的使命,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必须坚持政府扶持与社会扶贫相结合。第一,组织党政机关开展定点扶贫,统筹安排市、 县两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定点扶贫。2006至2010年,全市每个重点村每年至少安排1个单位开展定点扶贫。五年来,各级党政机关、 企(事)业单位共为扶贫开发重点村筹集扶持资金11763.3万元。第二, 组织党员干部开展“1+1”结对帮扶。 “十一五”期间,全市参与“1+1” 结对帮扶的党员干部累计达74981人次,共帮扶贫困户76481户,累计帮扶资金达2403.81万元。第三, 引导和鼓励非有公制经济与重点村开展互惠互利的协作,促进企业与贫困村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使贫困村成为企业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和劳务输出基地。

篇6:余姚擂响“清网行动”战鼓

5月26日,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网上追逃专项督察行动开展以来,余姚市警方周密部署,采取发布公告、敦促投案、外出追捕等多种举措,已取得阶段性成效。近日,公安部“清网行动”办公室以简报的形式通报了余姚市公安机关的一些成功做法。

名字改容颜变反复核对锁定嫌犯

在陕西砍死人后,他似乎在人间蒸发了;15年后,冒用姓名且容颜已改的他,被丈亭派出所的民警“挖”了出来。

“根据8月18日陕西警方传递的线索,我们获悉身负命案的咸阳逃犯孙联根的老家亲戚时常与在我市丈亭镇打工的一些老乡有接触,陕西警方要求我们协查逃犯孙联根的下落。”负责线索核查的民警袁燕刚说。

接到协查请求后,余姚市公安局丈亭派出所当晚紧急辨认档案照片,但因照片较模糊无果。民警又查阅了暂住人口登记信息,仍无结果。细心的民警袁燕刚要求陕西警方发孙联根的彩色生活照,很快,可疑对象被警方锁定。为了确认嫌犯,民警们调出嫌犯近期登记照片,要求陕西警方再次确认嫌犯,陕西警方答复:照片上的男子就是逃犯孙联根。随后,丈亭派出所对孙联根实施了控制。

广宣传勤劝诫万里追捕不畏难

由余姚警方15名刑警和宁波5名特警组成的追捕小分队远赴湘西,行程7000余公里,10天之内就有29名逃犯落网或主动自首,成绩的背后是艰辛的奔波。

在这次“清网行动”前期的排查中,余姚警方发现在宁波市犯案的湘西籍逃犯数量不少,于是派出了专门的人员进行追捕工作。

“宁波市公安局巡特警裘副支队长率领5名特警和我局15名刑警到湘西多地进行追逃,克服了水土不服、山高路险等不利因素,10天之内就有29名逃犯落网或主动自首。”余姚市公安局副局长陈见说。

据介绍,湘西的道路异常难走,其中一组民警就因为车辆爆胎,差点翻落山崖;而在个别偏远山寨,追捕小分队队员必须要步行几十里才能到达逃犯家里。

追捕小分队在湘西期间还非常注重宣传发动群众,对在逃人员形成了强大“震慑”作用。因为宣传工作到位,有不少逃犯是被亲属“押”着投案的。

诸警种联动 顽固逃犯难逃缉捕

个别逃犯心存侥幸,妄想继续过“潜伏”的生活。然而,市警方诸警种联动,采取有力的抓捕措施,近期,又有12名逃犯被抓获。

为了提高在逃人员的归案率,公告敦促、上门规劝,而对付那些顽固不化的逃犯,余姚市警方还采取了严厉的缉捕措施和制裁手段。

8月19日上午,余姚市公安局交警大队事故中队中队长张彤带领民警抓获涉嫌交通肇事后逃逸的犯罪嫌疑人劳某。9月2日晚,经侦大队民警抓获网上通缉逃犯刘某。9月6日上午,兰江派出所民警抓获网上通缉逃犯吕某。9月7日下午,刑侦大队民警抓获网上通缉逃犯盛某。9月8日晚上,陆埠派出所民警抓获网上通缉逃犯胡某。

据余姚市公安局“清网行动”办公室姚警官介绍,此次“清网行动”将持续到2012年6月底。

篇7:福州市慈善总会关爱民生的探索

一是开展助孤育苗救助活动。据调查统计,全市9个县(市)区(晋安区部分)农村孤儿现有1000多人。这些孤儿是人群中最脆弱、最需要得到社会的救助。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的一部分。由于种种原因失去父母的关爱,无法自食其力,有的跟随年迈体弱的爷爷奶奶过日子;也有的由几位亲友轮流抚养;有的无人关照流落社会,沦为恶习。县以上政府虽有兴建福利院,但重点是收养城市的孤儿,数量有限,无法满足。福州市慈善总会在开展“331”系列救助工程活动中把救助孤儿作为重点对象,2007、2008年两年救助600名,采取长期定额救助的办法,助养到16岁,每人每年救助金人民币1000元。每年需要60万元。其中永辉集团每年资助30万元,救助300名孤儿,连续10年,共300万元。16岁之后如能升学的可以享受有关助学救助,不能升学者可培养有关专业知识,为他们提供就业或自谋职业创造条件。

二是开展夕阳养老救助活动。主要救助对象是农村6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他们没有子女赡养,生活无人照顾,靠低保或“五保”供养生活。特别是当前有些农村经济状况不佳,标准很低,尤其是那些已进入风烛残年,体弱多病的孤寡老人更需要经济上给予补充支持。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农村孤寡老人现有4000多人。福州市慈善总会在开展“331”系列救助工程活动中,根据善款筹措情况,两年安排救助600人,从2007年开始,长期定额救助每人每年1000元,扶持到寿终为止,每年需要60万元。使他们较好地度过晚年,体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三是开展求学育才救助活动。重卢是救助农村贫困高中生,因为初中以下国家已规定全免学杂费,进入大学的贫困生,国家可以提供贷款,可以享受助学金,社会上许多名流也愿意竞相帮助,唯独贫困高中生全部自费,需要帮助。福州市慈善总会把它列入“331”系列救助工程活动的一个项目,两年共救助贫困高中生854名(其中引进美国角声基金会、香港华恩基金会在闽清、永泰救助210名),从高一开始到毕业,定期救助,连续3年,每人每年1000元,为培养人才打下基础。每年需要善款85万多元。两年来引进香港中国(福建)福万玩具公司善款141万元,分别扶持华南女子学院和师大等贫困生的救助。

城市最需要救助的是孤寡老人,因为他们:一、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全靠享受政府低保维持生活;二、身边没有子女照料,得不到亲人的伺候,更无法雇保姆照顾;三、虽有享受医保,但医药费报销金额比例有限,无法满足就医的需要;四、去世后后事问题由谁料理心中无底,骨灰无处安放,成了后顾之忧,他们是弱势人群中最迫切最需要帮助解决的实际困难,这不仅关系到如何为政府分忧,为民解难的问题,而且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安定稳定,体现中华民族尊老敬贤美德,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志。据不完全统计,5个城区6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共有900多人,针对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需要,我们开展“三项”慈善助老服务活动。

1.建立慈善助老服务站。特别是那些年迈体弱,生活自理有一定困难的70岁以上孤寡老人,更需要社会的关心和照顾。去年在鼓楼区进行试点,以社区为单位建立12个慈善助老服务站,每个站根据老人的数量,从下岗职工或待业人员中选聘了一个慈善助老服务员,每个服务员负责4个老人,经过培训、发证上岗,每月由市、区慈善总会发放生活补贴,每个站购置一台洗衣机和必要劳保用品。服务员每天上门帮助清理家务卫生、洗衣服、购物、帮助看病取药等“四帮”服务。2008年扩大到台江、仓山、晋安、马尾等城区,使全市所有70岁以上孤寡老人普遍得到慈善免费的照顾,仅这一项一年需要善款100多万元。所有已经得到照顾的老人感慨地说:“胜过自己的亲生子女。”充分体现人间的真情、社会的温暖、对老者的关爱。

2.建立“慈善助老医疗救助卡”。国家实行医疗保险制度后,帮助广大城乡群众解决医疗费用的困难。但是还有相当部分费用不能报销,需要自己付费。这对靠低保维持生活的孤寡老人来说,仍然感到十分困难。为此,市慈善总会与有关医疗部门合作,充分发挥他们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的优势,加盟慈善活动。与吴熙妇科中医医院合作建立“慈善助老医疗救助卡”,向台江、鼓楼、仓山、晋安、马尾5个城区已有546个60岁以上孤寡老人发放医疗救助卡,为期10年,每人每年定额医疗救助360元,分12次就诊,每次费用免30元,为他们弥补医疗费用报销的不足,也充分发挥医疗部门关爱社会,为慈善事业作出了奉献。

3.创建“环保义冢慈善园”。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老人心底最担心的后顾之忧就是自己去世后没有安身之地而苦恼。他们既没有亲生子女为他们妥善处理后事,又没有资金购置“灵位”,需要靠社会给予照顾关怀。福州市慈善总会基于“人道主义”的关爱,与福州三山陵园合作,由对方提供130平方米的土地和资金,建成“环保义冢慈善园”,为城市所有孤寡老人去世后免费提供花葬之地,这也是一项殡葬改革。这个项目已于2007年清明节前建成投入使用。得到社会普遍的关注和赞赏。中华慈善总会也肯定此举是全国首创,中央电视台等省内外20多家新闻媒体纷纷报道。目前已经已有30多名在世老人提出申请,要求去世后在那里享受花园式永久性的安乐之居,同大地融在一起,与翠柏鲜花相为伴,万古长青。鼓楼区有两位60年代去世的老人,已经30多年了,骨灰仍寄存在殡仪馆里,由亲戚代管,每年要负责交纳保管费。他们说现在自己也老了,今后由谁来代管?成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听到“环保义冢慈善园”的消息,迫切要求帮助安放,当慈善部门同意给予提供免费安放后,十分感激,说是帮助他们心中放下了几十年的“包袱”。

此外,对于社会上发生的突发性灾祸,根据受灾和困难的不同程度,分别给予临时性适当救助。

1.救灾。两年来沿海地区的平潭、罗源、连江、福鼎等地区遭受“桑美”、“飞燕”强台风袭击时,得到社会企业界和爱心人士的支持,香格里拉大酒店主动捐赠200万元。我会对重点受灾户进行救助,受助人数到10000户/人次,救助资金和物资达161万元。2007年四月份,闽清、永泰遭受冰雹袭击时给200户重点受灾户每户救助1000元。共20万元。2008年冬春之间南方几个省发生雪灾,集中了社会上捐赠的服装14168件,价值112万元,支援安徽安庆地区,受助人达7000多人。特别是今年“5·12”四

川汶川发生地震后,把救灾援助作为当前慈善工作的重点,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投入捐赠工作。组织千名志愿者,深入企业,上街人店,登门求赠,义演、义卖、义捐等形式,取得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支持。到7月底,已到账户的374个单位和个人,捐赠款物1078.8万元(捐款832.5万元,捐物44867件,价值246万多元。其中:福建名城企业集团捐款206万元,福州市商业银行捐款100万元,福建财贸集团捐服装价值150万元)。这些物资按照民政部门的统一安排,救助四川灾区。

2.救病。对于有些群众发生的突发性重大疾病,量力而行,分别情况,适当救助。比如车祸、白血病、癌症、动手术等,帮助他们申请“格列卫”和“特罗凯”(肺癌)救助项目,帮助治疗。两年来先后救助了70人(次),发放救助金28.8万元。市房地产交易中心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两年来救助突发性疾病、家庭贫困的群众有34人,救助金6.5万元。还与台江医院合作,救助100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妇女免费治疗子宫肌瘤疾病。

3.助残。有一个姓杨的女青年,父亲早逝,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困难。她从小开始,脊椎变形弯曲,无法坚持正常的工作与生活。经与香港华恩基金会联系,经他们同意,得到60000元救助,于2007年在省立医院动了手术,很恢复健康,使她的身体变直了,体形变美了,能够正常地工作与生活,感激不已。两年来还与省残肢联合会联合举办残肢人运动会,促进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

4.节日关怀。每逢佳节期间,为了使那些社会上弱势群体能够过好节日生活,先后与市“春风办”、市总工会、市计生协会、鼓楼区慈善总会、永辉集团联合慰问下岗职工,低保困难户,五保户和贫困母亲,自闭症学校老师等,共同发放慰问金421.68万元,受助群众达9727户(人),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欢度佳节,充分体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5.两年来,还先后发接受社会上的作家、学者等捐赠的书刊、报纸等文化物品。分别与省教委、关工委、省图书协会、市老促会联合50多万元,帮助福清、闽侯、永泰、连江、罗源、闽清等20个贫困乡村和25所学校建立了图书室。最近还专门为四川地震灾区捐赠各种书刊8267册,价值12.84万元,帮助彭州地区有关乡镇,为灾区人民提供了精神食粮。

6.为了帮助老少边贫困山区解决交通困难,先后拨款9万元,帮助永泰县大洋镇旗东村,连江县潘渡乡溪利村,闽侯县天台村等到行政村修建道路。今年2月在市政协支持下筹资15万元,帮助永泰县东洋贫困乡兴建学生宿舍楼一座,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为150多名学生解决住宿困难。这些救助虽然数量不多,但也体现了慈善精神。今年4月27日,市慈善总会与市老区促进会、福州市仁爱服务中心联合组织了12人的慈善医疗服务队,赴永泰县岭路乡,为革命老区群众患有慢性胃炎、心脏病、妇科病等120多人,给予免费进行检查和治疗,受到普遍欢迎。

7.慈善事业不仅在经济上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救危助急,济困扶贫,渡过难关,而且在思想上精神上要给予关爱鼓励,使他们在理想道德观念上得到提高。引导他们特别是使那些受到救助的孤儿和贫困学生克服“孤独感”、“悲观论”情绪,增强信心,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理念,培育感恩之心,立志关爱社会,报效祖国。这也是做好慈善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福州市慈善总会非常重视救助后续工作,先后组织力量深入到连江、罗源、长乐、福清、闽侯、闽清、永泰、平潭、鼓楼、晋安等有关乡、镇、村、街道社区,采取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听取救助对象和基层干部不同的意见,对他们的种种忧愁进行帮助教育。使慈善事业做到经济救助与思想帮助相结合,达到“双丰收”。

针对贫困学子,由于经济困难,步社会大门少,见少识少的不足,今年于暑假期间与市委精神文明办、团市委、市教育局联合举办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迎奥运·心连心”慈善夏令营活动。把福清、长乐、闽侯、闽清、连江、罗源、永泰、平潭、晋安等9个县(市)区的山区、海岛受助救助的62名代表聚集省城活动三天,参观了市容、马尾船政文化、昭忠祠、省博物馆和现代化企业——中华映管,使他们得到革命传统和改革开放成果的教育。并自编自演节目,进行联欢,使捐赠者与救助对象对象直接见面、相互沟通,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大开眼界,增强友谊,他们说,这次活动是成为他们人生征途过程中难忘的一幕。真正体现慈善者的关爱,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总之,福州市慈善总会成立时间虽然才两年,但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依靠社会各界热爱慈善事业的爱心人士的参与,积极捐赠款物,无私奉献,使慈善事业得到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路子,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深入调查研究,找准自己的定位,把助孤、助老、助残、助医、助学、救灾作为慈善救助的重点。形成从“幼儿(助孤)-成长(助学)-老年(助老)-寿终(环保义冢慈善园)”等关爱人生全程一站式服务的救助形式。采取建立“企业慈善基金”、“一次认捐分期付款”、“款物结合”、“项目捐赠”、“网上募捐”、“认养对象”和慈善加盟“统筹安排与定向相结合”、义演、义卖、义捐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募集资金,认捐善款7046万元(其中物资1291.2万元)。福建名城企业集团第一家设立“慈善企业基金”6000万元,采取留本付息的办法,每年180万,连续5年共900万元,加上四川救灾206万元,该企业共认捐1106万,冠全市捐赠之首。根据善款筹措情况,突出重点,“先急后缓”科学安排。到2008年8月为止,两年时间,发放救助款物已达4064万元(其中物资1291.2万元),在经济上受到“临时、定期、长期”救助的人数达6万多人次,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救助范围之广,人数之多,时间之长,在历史上是少有的。

上一篇:大班美术教案京剧下一篇:教学用2.4G无线麦克风解决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