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4-06-06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共9篇)

篇1: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

育渗透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的渗透。在教学中,我们要本着适时、适度和符合学生需求的原则,通过挖掘教材、设计课堂环节、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谈对德育教育渗透的几点粗浅认识。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作为自然基础学科的数学,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更加注重数学的趣味性,也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德育渗透“渗”的途径怎样?该运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呢?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高中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要将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1.在史料激励中渗透德育。所谓史料激励法,就是运用数学史实、数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促其积极向上,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教育方法。例如,在给学生讲授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时,我告诉学生,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杨辉在他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就已经记载了著名的“贾宪”三角(后世人也称杨辉三角),这是世界上最早给出 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排列,它比欧洲最早发现这个表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要早四百多年。因此,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

2.在数据材料分析中渗透德育。教材中,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内容。例如,在给学生讲指数、对数函数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联系实际,搜集有关国民生产总值的题目,让学生惊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从而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激励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青春。

3.在数学规律揭示中渗透德育。数学自身充满矛盾、运动和变化。如已知与未知,直观与抽象,特殊与一般,„„。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例如,待定系数反映了已知与未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数形结合揭示了直观与抽象的联系;数学归纳法反映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以使学生体验事物间的种种辩证关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蕴含着很多潜在的德育因素,只要我们肯做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灵活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同样可以进行良好的德育渗透。

1.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德育的渗透。例如,在讲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之前,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2008年9月25号,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这一标志我国航天科技取得又一次跨越式胜利的伟大创举,再引入所要讲的课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激励了他们立志为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民族热情。

2.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德育。我们可以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教学环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

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协作,共同思考。这样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努力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使学生领悟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也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

3.在课堂即时评价中渗透德育。在课堂中,会出现某些思想教育契机,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这些德育生成点,巧妙而又不失时机地给予教育,就能产生极好的德育效果。教师在不经意中对学生的教育,其效益胜出师生的一次长谈,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例如,我们可以对学生的严谨的态度,踏实的作风给予表扬;可以对学生的灵活思维给予表扬,„„。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即使一个平凡的孩子,在鼓励的雨露下也会变得更加鲜活起来。

三、充分发挥数学实践活动中的德育因素

德育渗透不只局限在课堂上,还应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通过调查、阅读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例如,在学 “统计”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开展“热爱环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统计他们的家里一天要扔多少个塑料袋?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假设以一个家庭每天用5个塑料袋计算,我们全校这么多名学生,一天要扔多少个?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现在的塑料它是一种不易分解的物质,这样,再过几年,想象一下,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这样,学生通过统计、计算,着实地认识到使用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站在抵抗使用塑料袋的行列里来,减少白色污染。

当然,数学教育的德育渗透不仅仅是以上几个方面,它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它与我们的各个教学环节和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我们多做有心人,善于发现与引导,寓德育于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就一定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篇2: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刘林虎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那么,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中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我们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呢?

一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众所周知,高中生正处于长身体和增长知识的黄金时期,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非常复杂,所以他们的德育观还有很大的可塑性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科课堂上贯彻德育教育是新课标学科教学中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目标的总体要求,同时也有着其他德育方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首先表现在学生在校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学习文化知识中渡过的,因此学科德育在课堂上具有时间上的充裕保证,抓住了课堂德育的契机就是抓住了德育的主阵地;其次,德育教育脱离不了知识学习的过程,深厚的情感往往都是建立在深刻的认知基础上的

二挖掘高中英语教材的德育因素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在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教学之中re9a,课文介绍网球明星威廉姆斯姐妹成长和成功的经历学生对威廉姆斯姐妹的名字可能已有耳闻,但是不了解她们的成长经历,学生在本课中,要学习两姐妹积极向上,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奋斗精神

在高中英语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令人感动的有关身残志坚的故事,例如有篇英语的阅读文章讲到作者在一家超市当服务员时,遇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小女孩(腿脚不方便),却能带给别人真诚的微笑,使心境不好的作者,重新振作起来,成为一位成功的商人这样的故事,在旧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也有很多,其中关于美国的盲人作家海伦的故事,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现行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模块一,超人f 虽然自己行动不便,仍然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帮助别人这样的英雄事迹难道不足于教育我们的学生吗?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依靠的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任何形式的硬灌勉强,都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有可能产生消极效应,使学生产生反感因此空洞牵强的说教是必须要杜绝的课堂上,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关注学生的发展,找准机会,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自然渗透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在单词或句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学习这个短语时,我要求学生翻译雷锋总是乐于帮助别人老师可以通过这个例句教育自己的学生要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当我们学习定语所修饰的名词含有序数词时,定语必须用不定式来修饰,我要求学生翻译M同学(班级学习最好的学生)总是第一个到教室的。

我想就此,激励学生要积极上进你追我赶在学习这个短语,我要求学生翻译最后,他终于获得英语演讲比赛的第一名Eemfo 借此,笔者鼓励学生:只要肯努力,就有可能取得喜人的成绩ro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高中英语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练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以记叙开头有关爱心传递的故事,然后稍微议论的文章,如果教师能抓住教育机会,不但能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而且能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道德品质例如,有一篇完型填空讲的是:一位母亲带着她的儿子和女儿去超市购物,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老人孤身一人艰难地推着车,这位母亲二话没说,立即走上前去帮助老人,而且还递给老人家一瓶果汁,母亲用自己的善举给她的孩子积极的影响以后遇到类似话题的完型填空或阅读理解,学生就可以达到知识迁移,解题就容易得多,而且也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ao通过英语谚语或习语学习达到德育教育英语有些谚语或习语,不但容易学习,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例如,J2翻译成汉语就是:迟做总比不做好老师可以趁机鼓励那些基础比较薄弱,想要放弃英语学习的学生,好好努力,还有机会成功对于那些信心不足的学生,老师可以肯定地告诉他们:2一切皆有可能!keo实践得真知通过这句话告诉学生要勇于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科学知识,对那些好高骛远的学生尤其有教育意义

四结合其他教学形式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中,高中生还应该和课外学习进行有效结合在虽然生理方面已经趋向成熟,但是思想认识水平还有待完善和提高;他们大部分人很喜欢听歌和观看电视电影,尤其是英文电影所以,英语老师可以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思想教育,而且视听效果比较好的英文电影,供学生观赏这样做,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 ECC-年暑假,高三的学生顶着酷暑在补习,练习卷堆如山,疲惫不堪笔者对学生宣布:今天晚上没有考试,也没有家庭作业,我们看一部英文电影地心游记,学生看得津津有味看完电影老师可以就电影用英语和学生交流看法和体会,使学生加深对年轻的地质学家特雷弗不畏艰难险阻积极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的理解,也可以联系到高三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鼓励毕业班的同学要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科学高峰

五小结

当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把握德育渗透的可行性,注重德育渗透的反复性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因此,我们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发掘教材包容的深层的内涵与现实意义,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只要我们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德育渗透点,并辅之于有效的教学方法,就能达到德育和智育的双重教育的目的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3: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

1.方向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面对西方文化, 广大外语教师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政治立场, 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 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此外, 知识、技能及其所渗透的思想与观点都应正确反映客观现实, 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说理要实事求是, 符合逻辑, 不牵强附会, 不生搬硬套。只有坚持方向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德育渗透才具有说服力, 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2.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的原则

德育渗透要避免盲目性, 要有的放矢, 要选取教材中那些意义重大、说服力和感染力强、具有时代气息和新鲜感, 以及学生普遍关心或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渗透的切入点。

3.“有机”、“有序”、“有情”、“有效”的原则

“有机”就是要使德育融入知识载体之中, 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里, 智育、德育水乳交融, 有机联系;“有序”就是德育渗透要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有系列地进行, 避免随意性;“有情”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倾注自己的感情, 以情育人;“有效”就是要力戒虚饰浮华, 讲求实效。“有序”为基础, “有机”是关键, “有情”为媒介, “有效”是目的。

4.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

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德育渗透内容的重点、深度、广度也随之不同。在英语教材和语言训练中, 小学阶段要求通过看图识字、看图说话、对话、唱歌等教学活动进行爱祖国, 爱学校, 爱父母、家庭及文明礼貌教育;初中阶段主要是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高中阶段是在初中德育渗透内容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法制、纪律、安全、心理品德和理想情操教育。

二、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1.直接传授法

对于教材中明确提出的思想道德、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 可以直接传授学生。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材料。如, SEFC Book 1A Unit 8 Sports的Reading 中写道:“China won another great competition in 2001 which was not for a medal! It was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countries to host the Olympic Games. In 2008, the 29th Olympic Games will be held in Beijing.” 由此, 可引导学生认识到: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竞争不只是体现在各国对奖牌的相互激烈争夺, 奥运会承办权也是各国角逐的焦点, 因为它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份丰厚的奖赏;中国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 我们一定要为中国成功举办这届奥运会呐喊、助威。

2.人格感化法

我们可以通过课文中展示的优秀人物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情操来感化激励学生。如, SEFC Book 1B Unit 17 Great women 中有一段描述:“ I had to make a decision. Wait to get better or give up? I had to think of my family,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to me, and do the right thing. I did so without regret. I had met the challenges of solo travel in an extreme climate. It is an experience I shall never forget and shall value for the rest of my life.”这段描述表现了60岁的女性老人Helen Thayer独闯南极洲的勇敢, 教师可以借她的这种精神来引导学生领悟到:“Perseverance is the only road to success (坚持不懈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道路) .”“Great works are performed not by strength but by perseverance (大业成于百折不挠, 不论力量大小) .”“No way is impossible to courage (勇者无惧) .”

3.适度延伸法

将对学生富有教育意义的论点、观念、规则或方法适当加以延伸, 既可涉及相关事件, 也可联系当前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如, SEFC Book 2B Unit 13 The water planet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材料, 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As students, 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讨论后学生纷纷提出要从自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这样既传授了知识, 又加强了学生环保的意识。

4.讨论法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讨论中了解他们的心理和观点, 然后, 进行分析比较, 作出判断, 给予适当的补充, 进一 步完善学生的观点。如在教学SEFC Book 1B Unit 15The Necklace过程中, 我给学生出了一个讨论题目:What did the writer want to show by telling such a story?学生立即展开讨论, 并最后取得一致意见:作者以玛蒂尔德因爱慕虚荣、追求享受而引起的一场悲剧, 揭示了金钱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又如SEFC Book 2B Unit17Disabilities, 我在教学中提问:What is your attitudes to the disabled?让学生分组讨论, 然后各组推选一人作总结发言。尽管学生回答的具体内容不同, 但观点基本一致:残疾人与正常人是平等的, 不应受到歧视。并且有的学生还列举了现实生活中保尔·柯察金、张海迪等人的事迹来证明不少残疾人具有身残志坚的精神。

5. 情景陶冶法

运用电教媒体与其他直观手段, 或通过语言描述, 形成生动的教育情境和心理氛围, 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SEFC Book 2BUnit 13The water planet一单元,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设计几组彩色影像:一片广袤的沙丘, 随着微风吹动, 尘土漫天飞扬;接下来是光秃秃的树桩随处可见, 几处土地大面积塌方;最后, 一条污浊的河流展现在我们面前, 几段河面上还浮着厚厚的一层白色垃圾。学生看完这些影像后, 自然地就会认识到:地球环境已受到极大的破坏, 人类的生存正受到严重的威胁, 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地球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6.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 由学生亲自参与和体验, 有助于观念、态度和规则的内化。如我在教学SEFC Book 2B Unit 19The Merchant of Venice时, 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 我把课文中的语言难点给学生疏通以后, 就立即让他们着手把这一课改写成短剧, 然后分组排演, 最后用一节课时间在班上举行了一次英语戏剧小品比赛, 活动非常成功。教学时, 我并没有刻意去分析剧中各个人物的品质和性格特征, 而在表演中, 学生却把它们体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Z].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9.

[2]四川省教育委员会师范处.组织教育活动[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

篇4: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德育;渗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56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那么,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中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呢?

一、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德育又称思想品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儿童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系统的道德、思想和政治影响,使一定的社会意识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德育作为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政治态度、思想观点、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以及与之相应的价值判断和自我教育能力。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时期,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非常复杂,所以,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十分必要。

《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将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科课堂上贯彻德育教育是新课标学科教学中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目标的总体要求,同时也有着其他德育方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首先表现在学科德育在课堂上具有时间上的充裕保证,抓住了课堂德育的契机就是抓住了德育的主阵地;其次,德育教育脱离不了知识学习的过程,而教学活动是在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过程中进行的,由此,学生可以获得在集体中生活和工作的能力,掌握社会主义公共生活的准则和规范,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同时,教学过程以科学知识武装学生,有助于学生在科学世界观的基础上提高道德思维、道德判断和正确决定生活方向的能力。

二、在教材中深入挖掘德育因素

教材是德育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将德育渗透于英语课堂。在高中英语必修五unit 1中John Snow击败了“霍乱王”,教师须引导学生了解其意义:他虽然身居高位,时任维多利亚女皇的私人医生,却以帮助普通大众为乐。同时,他也是第一个将空间统计学运用在传染病学查找传染源,进而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医生。学生在本课中,应学习他不畏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从而端正自己的人生观,重塑自己的世界观。

在高中英语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令人感动的有关身残志坚的故事,例如有篇英语阅读文章讲到作者在一家超市当服务员时,遇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小女孩(腿脚不方便),总能带给别人真诚的微笑,使心境不好的作者,重新振作起来,成为一位成功的商人。由此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用乐观积极的心态总能扫去一切阴霾,使人重回生活的正轨,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应正确看待成败,不以某次考试论英雄,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三、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依靠的是日积月累与潜移默化,任何形式的勉强硬灌,都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关注学生的发展,找准机会,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自然渗透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当我们学习定语所修饰的名词含有序数词时,定语必须用不定式来修饰,笔者要求学生翻译“赵敏同学(班级学习最好的学生)总是第一个到教室的”,并通过这个例子激励学生积极上进。

四、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中,高中生德育渗透还应与课外学习进行有效结合。对此,英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思想教育且视听效果较好的英文电影,供学生观赏。这样做,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记得去年,高三的学生顶着酷暑在学习,练习卷堆积如山,此时,笔者却对学生宣布:今天晚上没有考试,也没有家庭作业,我们看一部英文电影the line king。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并与笔者就电影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辛巴不畏艰难险阻、勇敢捍卫正义精神的理解。同时,笔者也联系高三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鼓励他们要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科学的高峰。

总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德育渗透的可行性、注重德育渗透的反复性,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环境条件选择恰当的内容和方法。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发掘教材中包含的深层内涵与现实意义,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我们相信,教师只要有正确的教育观与学生观,有足够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有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素养,敢于开拓创新,就能在认真钻研教材、真心热爱学生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德育渗透点,达到德育与智育双重教育的目的。

篇5: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蒋初平

德育,简单说来就是教会学生符合社会规范的为人处事的道理,它的影响大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因此,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不容忽视。培根曾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

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都是贯穿于整个中学教学内容之中。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在教学中竭力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充分利用数学的观点理解和阐述教材;适时地,有机地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这不仅可激发学生内在的自我进取意识,而且可使学生重视自我修养,逐渐形成坚定的、正确的政治立场,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道德观,树立远大理想,真正充实、完善整个内心世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德育教育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使学生有艰苦创业、勇于献身的精神,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为此就数学教育中如何渗透德育,谈点浅显的认识,以求抛砖引玉。

一、挖掘教材内容蕴涵的数学史是渗透德育的重要形式。数学教材中处处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和贡献,只要我们认真挖掘和提炼,便可达到“寓道于教”的目的。如:在《立体几何》的祖恒原理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明确原理的内容以其含意和作用,而且还要告诉学生这一重要原理的发现是我们的古代数学家祖恒早在公元五世纪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并使用这一原理证明了“球”的体积公式。在欧洲直到七世纪才被意大利的卡发雷利发现,落后了我国一千二百多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又如:在讲“极限”概念时,可用刘微的“割圆术”、庄子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论述,介绍中国古代极限的思想,这样不仅形象地描述了抽象的极限,更重要的是突显了我国劳动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再如:在《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中可介绍具有特殊结构规律的“杨辉三角”,这是我国数学史上又一光辉的成就。在我国宋朝数学家杨辉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术》一书中就有记载,要比法国帕斯卡早四百多年,它和勾股定理、圆周率的计算等数学成就一样,反映了我国光辉灿烂文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总之,我们只要深入教材内容,就能随时随地发现进行德育教育的素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觉性和自信心,激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挖掘教材中的辩证因素是渗透德育的关键。

恩格斯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我们要深入挖掘课本知识,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注意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他们形成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如:在讲授《三垂线定理》时,引导学生注意“平面内的这条直线”可以在平面内任意平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立体几何中直线与平面的诸多关系都可以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教学,使同学们逐步认识“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又如:讲“反证法”证明题目时,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反证法证题的步骤和方法,另一方面要用辩证法的观点去分析那些直接难以奏效的问题,为什么可用反证法解?是因为反证法是在假设结论不成立的条件下进行推理的,这实际上是把结论的否命题当作一个新的条件使用,从而解决了问题中“条件不足”的矛盾,有利于矛盾双方的转化。解题的过程实质是揭示矛盾、转化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进而逐步使同学们树立普遍联系和矛盾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

可见,数学教学中处处体现和闪现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的光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予以揭示、引导,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不断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立场。

三、突破教材重、难点的教学是渗透德育的主要形式。

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对概念的叙述、理解和习题的解法过程,要求学生养成严谨、周密、扎实和一丝不苟的良好思维习惯,要培养学生勇于和善于克服困难的品质,遇到难懂难理解的概念,启发学生对概念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去分析、去理解,遇到难题,引导学生分散难点,化难为易,各个击破,教给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和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知难而进,勇闯难关的学习思想。数学解题方法和解题过程,同样也要求有较强的严密的逻辑性,尤其是难度较大的题,如果学生不具备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毅力,是不容易顺利解出来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象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那样,既要有严谨慎密的作风,要有独立思考、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造就学生实事求是、虚心好学和具有严谨科学态度的优秀品质。

四、良好的德育是渗透德育教育的基础。

教师端正的教态、豁达的性格、宽广的心胸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镜子,做人的示范。教师精炼、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使课堂活跃,并能让学生心目中的老师有水平和有能力上好每一节课。教师准确的专业术语使学生更加尊重老师,并能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一丝不苟,端正对科学研究的态度。教师规范的书写和精心的课堂设计体现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对工作的高度负责,使学生从老师的示范中感到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篇6: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物质文明相对丰富的今天,帮助中学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以及党和政府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和措施,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作为生物教师,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挖掘教材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性,不断地用具有思想意义的现代生物科学成果的新信息充实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情感。在生物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德育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上教育与课下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生物教学实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这样的实验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生物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二、合理挖掘教材中德育功能的内容

生物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生态观等方面的内容,除个别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外,绝大部分的德育功能都隐含在生物学知识中。在日常的备课中,笔者特别注重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德育教育内容,寓德育教育于智育教育之中。如:在给新生上第一节生物课讲《致同学们》时,我引用“袁隆平身价超过千亿元,不为钱而活着反而最富有”一文,告诉学生:袁隆平的千亿身价并不体现在他个人的财富上,而是更多的体现在他为社会创造的财富中。只有将个人价值与奉献社会结合起来,一个人的成功才是最有价值的。只有将崇高的理想建立在一项项具体、甚至枯燥的工作上,一个人的奋斗才是扎实的,离成功也是最近的。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德育不可缺少的一块阵地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四、正能量引导学生,排除不利的干扰因素,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当今社会,早恋、抽烟、喝酒、上网等许多不良行为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这需要教师适时地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在这方面,生物教师显得尤为重要。西方很多国家把性教育加入教育内容中,希望从中培养学生全面的性健康认知能力,而在我国,相关的文件还很少。特别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化多样化对青少年的熏陶,青少年不仅在性生理、性心理发展都有所提前,从完全封闭到突然开放,青少年的性价值取向却不断模糊,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越趋薄弱。中学生物有有关青春期教育的知识点,教学中往往一闪而过或忽略不教以及让学生自己阅读的现象却不少,学生不能从正规的途径获取性知识和正确健康的性心理,就容易发生问题,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学生成绩。所以,在学习“生殖和发育”以及“动物激素”时,我抓住契机适时地给学生传授一些性教育知识,让学生在了解青春期发育特点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破除了学生在性问题上的神秘感,改变了对性的无知与困惑,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性心理,除此之外,我从生物学的角度给学生讲吸烟、喝酒的危害,发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改掉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提高了学习成绩。

篇7:初探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汪 卫 国

(孝昌二中,湖北

432900)

【摘要】本文从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出发,根据数学学科及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关键词】数学,数学教学,德育,德育教育.有人认为学校德育教育是班主任的事,是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的事,而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概括的自然科学,加之现行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任务繁重,所以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没必要也不可行。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德育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应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关于这一点,修订后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有很明确的规定。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高中数学作为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有它独特的风格,我们要结合学科本身及教学特点,运用恰当的方式寓德育于智育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里,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社会责任感。在我们现行的高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要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给学生讲授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时,我告诉学生,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杨辉在他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就已经记载了著名的“贾宪”三角(后世人也称杨辉三角),这是世界上最早给出(ab),(nN)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排列,它比欧洲最早发现这个表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要早四百多年。因此,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

有时,我们还可以根据一些具有时代性,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素材,创设一些新颖的教学情境、选取或自编一些应用题,教育学生关心地方和国家大事,关心祖国的前途与命运,激励学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比如在讲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之前,我先给学生讲述“2008年9月25号晚上9点10分,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这一标志我国航天科技取得又一次跨越式胜利的伟大创举,再引入所要讲的课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激励了他们立志为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民族热情。再比如,在给学生讲指数、对数函数这一节内容时,我自编了这样一道题:2000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我国政府正着手制定新世纪第一个五年计划,预计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如果按当年我国经济增长率8%的年均速度增长,请问:(1)到2010年我国经济能否实现这一宏伟目标?(2)如果能够实现,可以提前大约几年实现?(3)如果按今年2008年经济增长率10%的年均速度增长,请问只需要再过几年就能实现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在现有的基础上再翻一番的目标?结果,同学们算出正确答案后,都惊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绝无仅有的,都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

当然,我们还可利用一些数学文娱活动给学生讲述我国古今一些著名数学家精忠报国的感人故事等。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养成深挖掘、勤思考、多联系的好习惯,数学教学中其实有很多题材都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n*第1页

共3页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本身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辨证思想。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渗透一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熟练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联系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是研究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学问,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的,相互联系、永恒发展是物质世界的普遍属性。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数学知识的相互联系,揭示普遍联系的规律,突显出数学知识的发展变化。例如,函数关系本身直接而具体地反映了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联系,三角形的三个边长与三个内角大小的关系,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复数与复平面内点的对应关系,等等。这些无不说明客观世界事物的普遍联系性。同时,在数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不断发展变化的例子。如从平面几何上升到立体几何,从指数引入对数,从实数扩展到复数,从角度制到弧度制的发展,等等。由此可知,任何事物都是在永恒发展的,永远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2、理论联系实践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经过实践得到的理论认识,还须回到实践中,只有经过实践检验得出的正确认识,才能反过来指导作用于实践。这是客观事物认识的普遍规律。数学中的许多公理、定理、推论、公式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的。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时刻把握住这一认识规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归纳、检验、应用”这样一个认识事物规律的好习惯。例如,通过照相机的三脚架、三轮车的三个车轮等,使学生认识到不共线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通过电线杆与地面、电灯线与天花板等来概括线面垂直的概念。学完解斜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后,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原理应用于测量、勘察等技术中,学完概率统计的相关知识后,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等实践活动。事实证明,这种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数学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而且可以指导作用于实践,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综合应用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3、对立统一的观点

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中最核心的规律之一。一切矛盾着的事物相互联系着,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经过不断的矛盾斗争,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化,使事物的性质发生变化,引起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它们共同构成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数学的内容及其发展也遵循对立统一规律。例如,原命题与逆命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没有原命题就没有逆命题,没有逆命题就没有原命题,当其中一个命题的条件(或题设)与结论调换时,它们两者之间又可以互相转化。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向量的加法与减法等也类似。又如极限思想使有限和无限互相转化。比如球的体积可以通过取无限多个厚度相等的近似于圆柱形状的“薄圆片”的体积之和的极限而求得,球的表面积可以通过取无限多个高等于半径的近似于“小锥体”的底面积之和的极限而求得。同时,数学中的很多解题思想和方法也是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寻求它们的转化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

4、量质互变的观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是质和量的统一体。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超过一定限度后的必然结果。数学中量变引起质变的例子很多。例如:我们把一条定长的细绳的两端固定在画图板上的F1和F2两点,当F1F2小于绳长时,用铅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画出的是一个椭圆。当F1F2逐渐增大时,画出的椭圆越来越扁,而当F1F2增大到

第2页

共3页 等于绳长时,画出的却是一条线段;反过来,当F1F2逐渐减小时,画出的椭圆越来越圆,而当F1F2减小至零(即F1和F2重合)时,画出的却是一个半径等于绳长一半的圆。这就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一个典型例子。再如,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球,截面是一个圆面,当这个平面与球心距离增大时,截面圆减小,而当这个距离增大到与球的半径相等时,截面圆变成了一个点,即平面与球相切,再增大时,平面与球相离。又如复数abi的模a2b2,当b变为零时,复数变为实数,模变为实数a的绝对值a2a.这些例子,不仅生动地刻划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而且也揭示了数学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科学态度教育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思维高度抽象的学科,数学中的一些定理、性质、推论、猜想等都要进行严格准确的推理论证,一些文字、符号、图形的使用和表述都要求规范、精炼、准确。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踏实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要求学生在平时的课堂问答、作业考试中,都要做到言必有据、据理力争、精确无误,决不马虎大意、敷衍塞责,哪怕是一个字词、一个标点都不放弃,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完善过程,养成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另外,数学也是一门最能锻炼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学科。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定理、公式、例题、习题等毕竟有限,高中数学教学的任务不能仅仅停留于书本知识,而要通过书本知识的教学为基础,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数学中很多题目的解法灵活多样,这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它们对学生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遇到难题时,要善于引导学生不怕失败,迎难而上,以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去探寻解法,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顽强毅力。

总之,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组成方面,提高学生德育品质是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作为承担高中课程教学主要任务之一的数学教育,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德育教育既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赐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和义务。我们要有明确、具体的德育目标和周密、合理的计划安排,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知结构,有针对性、有趣味性、有实效性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 田万海.数学教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 湖北省教育厅司法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第3页

篇8: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关注学生情感, 提高人文素养。高中英语课程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不仅要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发展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而且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一个体现就是英语教材, 也就是教学内容的修改和完善。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几乎每一册和每一个单元都涉及到了道德教育。英语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的内容, 不仅让学生学到必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同时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那何为道德?古今中外, 多少人试图回答什么是道德, 至今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简明社会科学词典》提出, “道德是指依靠社会舆论、信心、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调整人们以及个人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韩传信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 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评价和维系的, 用于调整人们相互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皮特·凯恩认为“道德被视为是自然的, 是平静的、理性的和有原则地反映世界的本质及人类在其中的位置的产物”。陈桂生认为“道德是诉诸社会舆论和个人良心维持的调解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从这些关于道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 道德其实是个人与社会之间一种和谐的关系。个人的行动受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所制约。道德不能脱离群体, 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一般人看来, 往往是一些良好的品质, 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教材的德育因素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一套系列教材, 课文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 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这些教材的内容涵盖了名人传记、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能源与交通、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音乐体育、妇女权利等诸多方面, 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可充分地挖掘利用教材中这些德育素材, 强化其感染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 联系自己的实际去思考和讨论, 使其思想得到升华。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的第4单元是关于地震的。学这个单元的时候, 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 把教材与当今时事联系起来, 例如上课前, 可以提问, “Do you know the WenChuan earthquake?Do you know other earthquake happened recently in the news?What wil you do when encounter the earthquake?”等等一系列问题, 借由现实中的地震, 使学生有一个切身的体会, 引起学生的思考, 产生共鸣。然后展示一些震前和震后的照片对比,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透过这样的引导学习, 学生不仅掌握了这单元的语言技能, 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认识到生命的顽强和伟大。无形之中学生能树立一种面对危难时不屈不挠的意识和助人为乐的意识。

必修2第4单元wildlife protection, 这个单元与当今社会的一个环境问题紧密相连, 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教师在教这个单元时, 要唤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对人与动物,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而不仅仅只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单词或者动物的单词, 更加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地球现在正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困境, 那就是环境的污染, 破坏。如果人类继续这样下去, 最终受惩罚的将是人类自己。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心。

人教版这套教材几乎每个单元都有德育的渗透, 教师要不断挖掘里面的德育因素,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也在学习如何做人, 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又如必修4中的第1单元就是关于women of achievement, 在warming up中就提到了几位著名的女性和她们生平的经历和主要贡献。课文紧密联系现代实际, 女性想在社会高层发展成功不容易。It has often been said that life is difficult as it is.For women it sometimes seems twice as difficult.Is it more difficult for women to become famous or get jobs in high position?Reading部分主要介绍了Jane Goodall。描写了她在非洲丛林艰难的生活, 但是她一直不放弃她小时候的梦想, 那就是研究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她在非洲主要研究黑猩猩的生活习性。她为人类的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由她而引出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女性或者说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必须具备的条件。Hard work and discipline could lead to selfimprovement。艰苦的工作, 永不言弃的精神可以使人的素质得到提高, 这也是成功的人所应具备的条件。在这里, 教师就可以教育学生应从小培养自律、吃苦耐劳的品质, 坚持自己的梦想, 这样将终身受益。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增强德育渗透的有效性

教学方式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所运用的各种手段,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种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这样教学的效率就能达到最高。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教师需要有创新的思维, 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使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效果达到最好。

1. 引导式教学。

课堂教学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师在其中要扮演好引导员的角色, 做到给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去解决问题, 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在英语教学中, 关于德育渗透也可以采取引导式教学方法, 做到点到为止, 给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空间。课堂教学的有形空间是有限的, 但教学内容的空间是开放的, 学生的思维空间也是无限的。教师要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 将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引向无限广阔的空间。例如必修3的第1单元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中介绍了各种各样东西方的节日。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用英语介绍感恩节 (Thanksgiving Day) 以及父亲节和母亲节。如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 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想母亲节应该要为自己的母亲做些什么?让学生给自己的母亲写一封感恩的信, 并为母亲做一件事情。这样的话, 德育就很好地渗透到了教学内容中去了。

2. 互动式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 思想碰撞的过程, 那种教师单向灌输,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现在是行不通的, 也是令学生最头痛的。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教学内容, 就某一话题进行相互间思想的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达到明辨是非, 促进课堂德育教学。如高中英语必修1第4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地震”, 教师可根据“汶川大地震”, 引申出地震中出现的“范跑跑”等人物, 就“范跑跑”该不该不顾学生自己逃跑等话题与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交流, 让学生明白助人为乐的道理, 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师要以身作则, 做好表率作用, 引导学生去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

3. 讨论式教学。

教师引出一个讨论的主题, 然后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自由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如高中英语必修2的第1单元Cultural Relics。当讲到Reading的文章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时,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些我们国家博物馆里一些文物的照片, 让学生们知道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现在却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 有些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甚至遭到破坏, 我们国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还不够。然后展示一幅图片, 图片上有一个英国人威廉·林赛, 在长城捡垃圾。再展示他的口号:Take nothing bu photographs, leave nothing but footprints。通过图片和标语讲述威廉·林赛的事迹, 让学生们的心灵有所触动。一个外国人尚能这样关心我国的文化古迹, 我们作为中国人, 在做些什么呢?展示完之后, 接下来让学生们小组讨论, 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 学生在讨论中思想的火花将再一次碰撞, 引起学生深刻地思考, 以此来激发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这三个教学方式都体现了学生在英语课堂的主导性, 教师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去引导学生去探索课本里面深层次的道理, 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 这样学生将会有一个更深刻的感受, 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在主动参与中也会有所提高。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当今英语教育不仅仅只关注学生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更重要的是重视学生的情感, 道德的发展, 重视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有大量的德育因素, 诸如培养和增强学生保护环境意识, 培养学生自强不息, 永不言弃的精神, 进行理想教育, 感恩教育等等, 涉及了各个方面。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道德因素,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教材里值得学生学习的思想道德和品质,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里,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教材里的德育因素, 从而做好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简明社会科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2.

[3]韩传信.德育原理教程[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9:3034.

[4]皮特·凯恩.法律与道德中的责任[M].罗李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8.

[5]陈桂生.中国德育问题[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33.

[6]洪佳敏.英语教学德育渗透设计研究[J].新课程, 2011, (2) .

[7]陈成国.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德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篇9: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英语教学 德育 渗透

现如今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素质教育以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为核心。德育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且渗透到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科教学中,英语作为高中阶段的主要课程之一,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着特殊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个人教学体会,从以下三方面阐述一下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高中生目前思想建设状况分析

1. 关注政治,但觉悟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片面、模糊甚至是错误的层面上, 政治心态还显得较幼稚和不成熟,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感到困惑不解。大部分高中生在政治理想和政治观念上存在着淡化的倾向, 他们对国情、民情了解甚少, 对社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辩证的思考, 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缺乏信心, 甚至表示怀疑。

2. 追求理想,但价值观趋向功利化。一部分中学生的理想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 讲求“实惠”、“实用”的思想相当普遍。社会现实生活及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念对高中生的影响较大。他们越来越多地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他们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念。他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倾向, 即: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实际化、价值目标短期化。

3. 认同道德规范,但认知与其脱节。现如今,社会生活、精神文化等诸多领域都存在着严重违背道德规范的消极腐败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不断滋生蔓延,这些都无时无刻地不在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发展。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不少高中生陷入困惑与迷茫之中。他们难以分清是非善恶,他们的道德观念日趋模糊。在知行关系上,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在理论上认同道德规范,却往往不能变为高中生的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不能从自己做起”是现代高中生知行脱节的一个突出表现。

二、加强高中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的工作方法。”高中学生正处在增长知识和才干、养成道德情操、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是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德育在高中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应该渗透到各个学科,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与各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作为高中教学中的一门主要基础学科,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更是责无旁贷。

三、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可行性

英语课作为一门传授语言文学的文化课,在中学教学中受到了普遍重视,这为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加强中学生德育建设提供了契机。

各科教学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英语教学也不例外。德育不仅仅是语文、政治等教学的任务,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英语有其自身的风格与特色,承担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德育任务。因为任何语言(包括英语)都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它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其内容一定体现在交流的思想和信息上。信息的交流总是包含人们的思想感情。此外,语言的使用也总是受思想情感制约的,没有思想情感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因此,高中英语教材中一定包含、渗透着丰富的德育内容。英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认真地挖掘,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在教学活动中把思想教育自然地渗透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寓思想教育于教学活动之中, 把德育和智育有机地融为一体。

四、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1.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体现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养成严谨、正确的学习习惯对学生今后的生活都是终身受益的。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必须从习惯抓起,必须从小培养,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在不断克服不良习惯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还要不断教导学生注重实践,养成多动手的好习惯。

2. 课堂上因材施教,紧密融入德育教育

高中英语教材是一座丰富的人类的思想矿藏,它不仅涵盖了科普、史地、人文知识,更渗透了爱国主义、社会公德、理想主义、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教育,这为“寓德育于英语教学之中”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性。这些丰富的思想内容,能否得到充分利用,主要靠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认真挖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

例如:“Women of achievement”这一单元,对宋庆龄、圣女贞德、简?古道尔等几位伟大女性进行描述,讲述了她们对人类的突出贡献以及其精神的可贵之处。英语教材中还有很多伟人的名言,可以通过这些名言的教学,谈谈一个人的优秀品质与成功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明白“天道酬勤”等道理。

因此教材作为德育的载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依据。教师应明确教育目的,充分利用教材中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因素,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3. 课外积极开展英语活动,启发思想,陶冶情操

(1) 加强英语教学中的德育,不但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教材,还要尽可能地在课后为学生创造一定的英语环境和气氛。因此,积极开展各种课外英语活动, 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 而且具有教育和教养的意义——既使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了能力,也促进了学生品德修养的提高。

4. 生活中为人师表,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要对学生实施德育,教师本身应具有很高的素质和修养,正如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学生对老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教师作为教育者,不但在课堂上教育学生,而且在日常生活里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也影响着学生。古语云:“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真正为人师表。

首先,教师要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功底、扎实的基本功、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积极向上的教研精神。秉承“终生学习”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养和业务水平,吸取国内外优秀的文化思想和时事要闻,从而将最先进的知识教授给学生。

其次,英语教师应该有高尚的人格。正如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之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可能会比课堂上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更深。教师,本身就是活的教材。教师对所从事工作的敬业态度、对社会、学校和学生的责任感,都深深影响着学生。因而,我们要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观引导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英语教师良好的教学行为的榜样示范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自觉遵守学校各项纪律和社会规范的道德习惯,并将执着追求理想、刻苦学习英语的行为发展成持久的生活习惯中的一部分,进而有力地促进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

德育需要一种人格的感化,而教师就是其中重要的角色。

总之,做好德育工作是时代赋予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是为人师者肩上的重任。要达到英语教学和德育教育的完美结合,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守仁. 论文化思想差异与英语教学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 李如密. 教学艺术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3. 鲁洁. 德育新论 [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上一篇:初中12-13下学期生物实验室工作计划下一篇:生命的尽头初中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