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探析

2024-04-27

关于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探析(共8篇)

篇1:关于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探析

关于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探析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在职业上的体现,它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的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也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对于职业评价、职业选择、职业价值取向等的总体看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择业方向和标准,并对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乃至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经济发展也受到影响,原本艰难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为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固然有多种因素,但不可否认,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其中起着十分微妙的作用。因此,结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择业的教育,积极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时代特征

1、从消极依赖型向积极进取型转换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很长一段时问一直采取“统包统分”的政策,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拥有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大学生无论在职业选择还是职业活动中,都带有某种依赖性,普遍缺乏竞争意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双向选择就业模式的确立,尤其是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市场,大学生的择业竞争意识逐渐增强。在面临就业问题时,已自觉地将就业和自己的生存、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职业成为个人实现自我的重要途径。当大学生进入职业准备阶段时,职业竞争所需要的文凭、证书、技能就进入他们关注的视野。和传统的“等”、“靠”、“要”依赖型职业价值观不同,这种新型的职业价值观容纳了更多积极主动的元素,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职业价值观。

2、强调自我价值,重视自我发展,缺乏必要的社会价值

大学生择业的自我意识突出,市场作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日益增强。在毕业生的价值取向中,昔日那种长期被压抑的个性特征开始显现出来,以实现自我价值和满足个人利益为标志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开始主导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行为。面对日益竞争和完善的就业市场,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努力在现有条件下谋求个人发展,择业时第一看发展前景,第二看施展才干的机会,第三看薪酬福利,而集体乃至国家、社会的利益与需要则是其次考虑的因素。因此,大学生择业时更多追求自我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忽视必要的社会价值。

3、职业价值取向矛盾化、复杂化

由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处在自我主体与外在社会的客观性的矛盾冲突中,其职业选择倾向常常表现为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脱节,在求稳与求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交织中存在着很多困惑。比如在职业价值上,希望从事的职业既能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又能满足个人的切身利益。实际就业时,则更多地关注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在择业意识上,既想主动竞争谋取理想职业,又缺乏竞争勇气,不愿承担风险;在岗位和待遇问题上,既渴望工作稳定,轻松自由,有着较高的经济收入,又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意接受基层的锻炼。总体上看,大学生面对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职业期望仍趋于

“非风险化”。

4、职业价值取向功利化和多样化

在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社会环境下,面对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不少大学生在择业时过分追求自我实现,明显表现出实用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特征。将择业的价值定位于金钱、地位等方面,一味向往环境好、待遇高、“有很好发展前途”的单位。很多毕业生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作为自己的选择意向,而选择去农村工作的毕业生不到总数的5%。另有部分大学生仍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轻视基技术工作,向往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去工作,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此外,随着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实现就业的方法多种多样,宽泛的就业渠道和多样化的就业途径,大学生就业有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崇尚个性,强调自我奋斗,相当比例的大学生看好自主创业,还有的大学生选择灵活就业、弹性就业,大学生择业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成因分析

1、社会与经济体制的变革是根本原因

社会转型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大学生的成才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接受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健康向上的价值观,自主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等都在明显增强。但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对经济利益和功利性价值的最大追求,这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反映得尤为突出。比如,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原则和竞争性特点会容易使大学生过分追求个人利益,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日趋淡薄;部分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价值取向的偏差,出现“一切向钱看”、“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思想,从而使当代大学生的职业动机表现出较强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

2、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是深层原因

社会文化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文化向多元化发展。一方面,现代社会崇尚个性解放、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社会思潮促进了大学生务实进取的职业价值取向的形成;另一方面,西方文化思潮在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其个性张扬的同时,其本身固有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也影响着他们,由于缺乏坚定的信念和深度的理性思考,在这种多元、多层面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性甚至矛盾性也就成为必然。

3、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滞后是直接原因

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学校传统教育与社会发展要求存在着突出的矛盾。目前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重视择业技巧、就业政策及就业信息等方面的指导,而对职业价值观的教育相对薄弱。部分大学生没有适时转变观念,仍固守着传统的“精英”岗位职业价值观,择业时报有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另外,家庭对职业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子女的职业价值观。一些父母思想保守、僵化,对子女期望过高,他们的价值取向、教育方式和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价值取向和对职业的选择。

4、就业体制的不完善是潜在原因

我国二元社会的特征明显,两种劳动力市场之问存在着许多差别。比如,生活在大中城市不仅收入高,而且各种信息资源丰富,公共服务设施齐备,人们能便捷地享受现代社会文明的成果,生活质量高;相反,生活在小城镇和农村,不仅收入低,而且难以充分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这样,大学生首先

选择在大中城市工作,“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把“留大城市、去沿海、进特区”作为地区流向的首选。另外,国有非国有部门的差别,如薪酬、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以及我国特有的户籍和人事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选择。

大学生应如何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

首先,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李宁20114146

11级工程管理1班

篇2:关于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探析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价值观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理想化、模糊化、现实化等特点。文章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原因,指出政府、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都应做出适当调整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达到人职合理匹配,从而引导大学生顺利就业。

职业价值观是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是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简言之,职业价值观是一种外显或内隐的,有关什么职业“值得做”的看法,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人生方向和生活方式具有引领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就要求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变,以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

一、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分析

1.职业价值观念趋于理想化、模糊化、现实化。

部分大学生存在严重的享乐主义思想,自我评价过高,过分看重经济待遇和物质条件,而较少考虑个人的长远发展。如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毕业生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作为自己择业的第一意向,而选择去农村等困难地区工作的毕业生不到总数的5%。还有一些学生对自己缺乏了解,择业时产生模糊心理和盲从心理,这使得他们在选择面前常常犹豫不定、错失良机。

2.在职业价值目标上过分强调自我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

职业价值目标是职业价值主体所设想的自身实践活动的结果,它是职业价值观最集中的反映。范凯在“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与择业心理”的调查研究中指出,当代大学生择业时主要的参照因素排在前三位的是:“发挥个人特长,符合个人兴趣”(64.68%)、“经济收入高”(64.68%)、“能实现个人抱负”(23.88%);而选择“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比例最低,只有3.04%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个人追求应该服从国家需要”。可见,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目标追求过分强调自我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目标短期、多变。

3.职业价值取向的自主性与矛盾性并存。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态度和选择性行为,是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定位。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自主性与矛盾性并存。如在就业制度的.认同上,既想走向人才市场进行自主择业,又不愿承担风险,希望政府能保障就业;在择业竞争上,既想主动竞争谋取理想职业又缺乏竞争的勇气;在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上,既想发挥专业特长又有放弃专业、准备改行的心理准备。

4.职业价值实现手段多元化。

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机会更多,对就业单位的选择也更为宽泛。他们选择工作时不再囿于国有企业,对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等更为青睐,而且有很多大学生倾向于自主创业。

二、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原因分析

1.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竞争机制、等价交换原则对于当代大学生强化竞争拼搏意识、自主创业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部分大学生中大行其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扭曲。

2.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

社会文化是大学生确立职业价值观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文化向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崇尚个性自由、实现个人价值的社会思潮促进了大学生务实进取的职业价值取向的形成;但同时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也使得一些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带有浓烈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倾向。

3.高等教育扩招的影响。

自从19XX年高校实行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就从“精英教育”逐渐过渡到“大众教育”,大学生也从“天之骄子”变成了普通劳动者。这就要求他们正确审视自身,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然而,部分大学生不能适应这一改变,择业时眼高手低,最终错失良机。

4.家庭的影响。

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教育方式及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家长对择业、就业的一些看法也往往直接影响学生的择业观念和行为。

5.个人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与个人的兴趣、理想、能力等相关。霍兰德的职业理论提出人有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六种职业个性。他认为多数人都是一种或两种职业个性的混合型,并提出不同职业个性的人适合的职业类型不同;相邻混合型的人每次择业相似性大,交叉混合型的人每次择业分歧较大。可见,个人的职业个性会影响到自己的职业选择。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1.政府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中应发挥导向作用。

首先,政府可利用大众传媒在大力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其次,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发挥政府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节和刺激功能。如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大毕业生择业的地域自由度,运用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边远和贫困地区、国家建设最需要的地区去工作,建立创业扶持政策鼓励自主创业等。

2.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高校应从一年级开始就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指导课、讲座、专家报告会、就业信息服务、心理咨询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教育,使其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自身应具备的各种素质,了解自身的适应性以及工作目标,逐步形成适合本人特点的职业价值取向,达到人职合理匹配。

3.充分发挥家庭的影响作用。

首先,家庭教育要重视对孩子品德、人格的教育,重视对孩子自律、自强、合作意识及进取精神的培养。其次,家庭教育应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引导孩子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降低期望值,树立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职业价值观念。当然,家长还应以宽容的心态,尊重子女的选择。

4.大学生应加强自身素质以增强择业竞争力首先,应全面认识自我。

篇3: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问题探析

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动态活动,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客观情况的变化, 价值观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也在不断调整。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面临着新环境、新问题。这种情况下如何认识和把握时代特征, 直面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客观审慎地分析其原因, 积极探索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是新世纪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研究和解答的问题, 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基于此, 本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理论, 针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重点分析目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探讨在当前的情况下如何改进和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1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当代大学生价值如何?这是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 也是研究大学生价值观时必须首先予以回答的问题。本文从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1 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实践活动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 它是人们价值观中的核心价值观, 是个体言行的动力源泉。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 是积极向上的。然而, 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旧体制转型时期, 市场运作法则和秩序尚未健全, 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 也出现一些不良价值观。表现为注重功利实惠, 轻视理想追求;注重个人利益, 轻视国家和集体利益;注重奢侈享受, 轻视艰苦奋斗。

1.2 道德价值观

当代青年学生确实有着与众不同的社会个性和时代特征, 他们的道德状况主流是好的, 但道德观出现某些变异也是不争的事实, 如:“诚信缺失、知恩少图报、考试作弊、求职简历作假、消费攀比、见义不为、负道德觉悟、送礼催生‘校园腐败’、网德失范”等道德表现, 明显表明少数学生正徘徊于道德底线, 甚至突破道德底线。在道德评价上采取双重标准, “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1]这样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 在一些青年学生那里已荡然无存。

1.3 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在职业选择、职业活动中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的总和。当代青年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多样性、复杂化的发展态势。

这可以表现为, 职业价值评价标准趋向现实和具体化和职业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复杂化和矛盾性, 以及职业价值目标的短期化、功利化几个方面。

2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价值观教育一直为国家关注和重视。针对当代我国转型时期的新情况, 高校德育在价值观教育上倾注了很大的力量, 但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主导价值观之间仍存在偏差。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然而高校德育价值观教育自身的问题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教育理念是对教育实践的客观反映, 应该随着客观现实的发展而发展。而长期以来, 高校价值观教育理念却往往滞后于客观实际的变化, 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表现出对社会发展的某种不适应。一方面价值观教育理念的转变滞后于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转变。一些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总是处在一种迟缓的、不协调的被动适应过程中, 导致价值观教育理念与大学生价值观距离拉得更远。另一方面, 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 无视大学生的特殊性, 无视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 不顾大学生的实际, 搞“一刀切”等, 应该说是较为普遍的。

3 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探讨

学生价值观教育不是空中楼阁, 而是在特定的时期对特定的人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

3.1 大学生在价值观重构中的主体作用

在相关调查中, 71.8%的大学生认为应该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无论是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还是从大学生的需要来看, 大学生渴求主体价值最大化的愿望和追求是勿庸置疑的。

3.2 高校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高等校园中度过的, 作为以教学、科研为主要目标和任务的高校在大学生价值观重构问题上责无旁贷。高校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面应该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 在教育理念上, 应解放思想, 大胆借鉴现代西方德育教育理论。作为科研组织大学, 理应在教育理念上借鉴外来优秀文化, 挖掘民族传统精髓, 加强研究、探讨、整合, 在价值观研究、建设方面为全社会开历史先河。

(2) 在教育实践中, 应转变观念, 改进创新工作方法。在教育实践中,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充分发挥教育主体——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大学生在道德认知、价值澄清和社会行动中去认识、鉴别、塑造科学正确的价值观。

3.3 社会诸要素在大学生价值观重构中的责任

关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改进和重构问题, 笔者认为, 首先要对我国当前的价值目标体系进行修订和完善。在社会转型期, 我们不仅要清楚地认识现代西方文明发展与人的价值实现的不同步性, 又要有勇气扬弃对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式主义和教条理解, 努力建立一种既具有时代特征、以人为本, 又具有民族特色的, 动态发展、相对合理的价值观念体系。

4 结论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里一个重要的课题。由于我国经济及政治体制的转轨, 社会的转型, 人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价值判断等必然会发生转变。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并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管齐下、共同努力, 它需要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教育引导大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自觉探索、总结、修正不断反复更新以至正确价值观内化于心。

摘要: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动态活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客观现实背景下, 价值观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会有不同表现。本文分析了在社会转型期,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并对改进和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当代大学生,动态活动

参考文献

[1]王凤仁, 张媛,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浅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9.

[2]王磊, 当前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几点思考[J], 北京: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2 (1) .

篇4: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析

关键词:价值观;道德素质;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193—02

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中,青年人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趋向。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分析当代大学生这一群体所具有的价值观特点,思考如何进一步对他们加强价值观教育,是一项十分必要和迫切的现实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分析

1.思想政治倾向方面,当代大学生对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思想政治倾向是大学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后出生并成长起来的跨世纪青年,他们亲眼目睹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亲身感受了我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是肯定的。与此同时,他们也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感到困惑,这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认识的成熟和善于用发展的眼光评价社会问题的理性态度,是当代大学生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由往日的精英教育逐步过渡到大众教育,使大学生由精英意识转向平民意识,于是他们对现实进行了理性定位,这表现在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在整体上趋于平稳,他们在政治上做“平常人”,拥有“平常心”,务实性参与,在宽容协调中求发展,以理智、平静的态度投身于社会改革。

2.公民道德素质方面,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主流积极向上,但部分学生在某些方面表现出道德素质缺失现象。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能严格约束自己,有着较高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希望做一个有理想、有信念、道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许多大学生对社会上损人利己、惟利是图、假冒伪劣、钱权交易等社会道德失范现象反响强烈,希望建立一个公平、公正、高效的社会,社会公正观已成为当代青年学生道德的主流。当代大学生投身青年志愿者社区援助服务活动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的积极性日益提高,全国高校各级团组织与校内外单位的文明共建活动也已形成风气。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许多大学生选择了投身农村广阔天地,立志用自己的才华改变农村的落后状况,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当前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然而部分大学生在某些方面所表现的公民道德素质缺失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诚实守信的传统道德理念弱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诚信,简单而言就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理应具有的诚实无欺、相互信任、信守承诺等道德素质。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理应恪守诚信理念。但纵观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却不能不令人忧心忡忡,比如,大学生考试作弊早已是令人头疼的老话题,一方面是教育部严令各高校严肃处理考试作弊,一方面是考试作弊的学生“前赴后继”、“花样翻新”。有些学生认为,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造假行为比起来,考试作弊算不了什么大事情。二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美德淡化。三是回报他人、体谅父母的感恩之心缺失。父母将一个孩子培养成人,要历尽千辛万苦。孩子进入大学后,是否体谅父母的苦衷,是否记着父母的恩情?现实情况表明,有些学生的表现着实令家长寒心:父母含辛茹苦,节衣缩食,有的还四处借债,但孩子却花钱如流水。有的大学生还嫌父母小气,心怀对父母的不满,更不要说对父母感恩了。更有甚者,在遇到感情、学业等方面的压力不能自拔时,往往会选择自杀来逃避现实的挫折。而自杀是最不知道感恩的表现,漠视自己的生命,带来的却是父母无尽的悲痛。

3.自我意识和理想追求方面,当代大学生具有崇尚自我、张扬个性、强调自我的心理。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处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同时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显示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当代大学生注重与自己实际利益关系密切的理想目标的实现,他们尊重和服从国家利益,但并不希望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他们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但也要看自己从中有无实惠;他们憧憬未来,勾画蓝图,但首先要考虑自己置身其中的价值体现。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转变,特别是就业的压力,使得许多大学生开始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开始由单纯的知识积累转向自身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面向新世纪,把自己塑造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目标。

4.社会交往方面,网络在促进当代大学生交往便捷的同时也使人际交往虚拟化。近几年,以计算机通讯和信息技术为支持的网络打破了传统的人际交往的生活方式,使大学生走向了跨时空、跨地域的网络沟通时代,这一方面促进了当代大学生交往的便捷性,有利于新型代际关系的形成,但这又使人际交往变得虚拟化,一部分大学生成了“数字化”人。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1.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理论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围绕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问题,着力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等方面的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当代大学生,使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营造具有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等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其他公益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校园网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大学生正处于迅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思想走向成熟又未真正成熟时期,也是思想素质形成和培养的最佳时期,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充分发挥理论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2.加强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建设。一是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学生工作者应当首先具备的基本素质。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在政治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明晰的方向;能够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视角深刻认识和理解党的政策方针;能够有说服力地解决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疑虑和障碍;能够从本校的具体校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政策。学生工作者应当系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树立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观点、全面辩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努力探索和掌握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德育工作要求的科学的具体思维方法,科学地制定德育工作的计划和方案。二是道德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也是学生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富有奉献精神,乐于在高校学生工作岗位上为祖国默默奉献,不过多计较名利得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始终热爱本职工作,以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抱负心、责任感和高度的工作热情面对大学生群体;对工作极端负责,踏实肯干,不怕辛苦;对业务精益求精、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努力创造第一流的工作水平。 以人为本、平等待人,关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进步、学习和工作、生活;尊重和信任他们的人格、荣誉和权利,认真听取分析其意见和要求;平易近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三是能力素质,能力是运用于工作实际的各种技能和艺术,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工作的开展和效率。学生工作者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学生工作者只有具备分析综合能力,才能在掌握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其思想特点和发展趋势,认识高校德育教育的规律;决策计划能力,科学的决策和计划是提升高校学生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关键;组织协调能力,只有具备了组织协调能力,才能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把科学的决策和计划落到实处。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宣传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

3.努力营造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氛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良好育人环境所发挥的功能是强大的。学校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还要从校园环境入手营造启迪学生思考氛围,全方位培养锻炼学生的思想认识能力。建设一种文化氛围,创造一个自由环境,使学生能够有活力、有定向、有秩序,增强适应性,培育自信心,充分鼓励大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并在探索、选择新途径、处理新问题时,给予积极的引导。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和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深厚学风,可以起到感化和约束的作用。全体教师要具有严谨的治学精神、诲人不倦和从严治教的工作态度,为人师表的高尚道德风范;全体学生都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的学习目的、勤奋科学的学习态度,严明的学习纪律和显著的学习效果。要建立必要的文化设施,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和活动经费,把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健康、高雅、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配合。一方面,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鼓励和支持面向大学生的公益性文化活动,要依法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坚决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与作用是巨大的,而现代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均有放松的趋势,家长教育意识不强,教育方法不当。

参考文献:

[1]徐贵权.青年价值取向新探[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

[2]单玉华.跨世纪一代青年价值观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2,(1).

[3]李允.责任心的培养: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J].思想教育研究,2003,(11).

篇5:关于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探析

本问卷采取不记名形式,请大家如实填写,非常感谢您。

o(∩_∩)o…请选择您认为合适的选项您的性别是:A.男B.女

1.你对人生的看法()

A、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B、但尽人事,人凭天命

C、走自己的路,让别说去吧D、只要努力过,就应该坦然面对一切得失E、人不为己,天诛地灭F、其他

2.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你会()

A、走一步算一步B、按照自己的理想坚定不渝的走下去

C、在这个过程中,即使碰壁也不回头D、从没想过

3.你认为哪一类人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A、政治家B、经济界人物C、明星偶像

D、科学家E、文学家F、我自己

G、无崇拜对象H、其他

4.谁对你的价值取向影响最大()

A、父亲B、母亲C、老师

D、朋友E、祖父母F、其他

5.想过将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

A、从来没有,也觉得两者之间没多大联系

B、想过一点,偶尔会关注国家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但是不会主动将自己的前途与国家前途联系起来

C、认真的想过,密切了解国家发展动向,以便更好的投身到国家的建设中

D、其他

6.你为了什么而上大学()

A、好好学习,实现自己的理想报复B、混个文凭,找份好工作

C、没什么具体的目标D、其他

7.请客观指出,你属于哪一类大学生()

A、有理想,有抱负,积极为自己的目标努力着,抱着乐观的态度

B、不小心把日子混过去了,失去的追不回来,就干脆混到底(鸵鸟型)

C、知道未来形势严峻,但现在很茫然,没有找到想干的事

D、对自己的前途很悲观,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8.你希望大学四年怎样度过()

A、非常忙碌,过得很充实,很精彩,自己很满意

B、虽忙,但不知道忙些什么

C、整日无所事事或沉迷网络世界等,非常颓废,感觉只要混过大学就好

D、虽很休闲,但生活很令自己满意,就是自己要的大学生活

9.大学毕业后你会选择()

A、继续学习B、打工挣钱C、着手创业

D、结婚安家E、其他

10.最后,你认为以下哪种人生才算是幸福的()

A、家庭美满B、事业成功C、腰缠万贯

D、不求闻达,只求奉献于社会E、其他

篇6:关于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探析

论》社会实践论文

关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这些从小在社会和家庭的呵护下长大的当代大学生,也极其自然的把自己标记为祖国的未来,国家的栋梁,将来一

定生活在社会的上层群体,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这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一、实践调查与统计

为了全面,深入,客观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利用五一假期的时间我在我校发起问卷调查,共收回82份有效问卷,问卷调查内容有以下几方面“对价值的判断依据”“是否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对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帮助他人的做法怎样看”“对以后所从事岗位的期望”“择业时更注重什么”“恋爱观取向”“消费观取向”。

现对问卷分析统计如下:

1)对于“对价值观的判断依据”25%的大学生认为价值决定于对社会的贡献,35%的大学生认为价值决定于社会地位,40%的大学生认为价值决定于金钱的多少;

2)对于“是否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40%的大学生正积极准备入党;20%等条件成熟再申请入党;5%的大学生的已经是党员;30%的大学生则根本没有想过;5%的大学生根本不想入党;

3)对于“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帮助他人”40%的大学生持不愿意观点,30%的大学生认为如果将来可能有用得到他的地方就愿意帮忙,1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会这样做;

4)对于“对以后岗位的期望”21%的大学生希望专业对口,23%的大学生认为能找到工作就行,34%的大学生认为要能发挥自己的才能,22%的大学生认为非本专业不干;

5)对于“在选择职业时,您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15%的大学生认为要符合自己兴趣爱好,30%的大学生认为要能发挥自身才能,35%的大学生认为要收入高,福利好,20%的大学生认为要选择知名度和社会地位高的公司;

6)对于“是否做过兼职”40%的大学生做过,22%的大学生没做过,但条件满意可以做,30%的大学生接触过,但半途而废,8%的大学生认为父母会给零用钱,做兼职无用。

二、实践的分析与总结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1)重金钱轻理想追求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物质主义者,评价工作,事物的价值都以的可变现价值估量。在实现人生追求中,一些人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若无利可得可能不愿付出爱心,这种人格的退化已在当代大学生中屡见不鲜,他们在意的是自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从不去想明日该何去何从。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有利于自我发展是当代大学生择业考虑的主要因素。大部分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严重,把在高层次的公司做白领、拿高额的薪酬,过高档次的都市生活作为人生价值追求的标准。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不刻苦学习,高歌“六十分万岁”;一些以大学文凭为上升的跳板梦寐以求的是出人头地,谋取金钱地位,认为自己是大学生毕业后一定要活动在社会的上层,过于高估自己,不能端正的摆准自己的位置,好高骛远认为自己是大学生就多了不起,这样毕业以后面临就业时一定会处处碰壁,就算就业成功将来也会成为职场上的草莓族经不起挫折打击。一些人甚至大言不惭“理想理想,见钱就想”,“前途前途,有利就图”。这都使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一些大学生的心中发生动摇,使他们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焦虑。这些导致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不稳定局势。

2)重个人轻集体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赞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赞同以集体主义为价值观的核心。但应用于实际,他们则以个人主义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集体利益之上。这一点在大学生的择业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从“关注社会”到“关注个人”,大学生的择业意识自我突出。大多数毕业生毕业后不会选择去偏远的地方或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奉献自己的才能,他们要去的是高社会地位的大公司,要做的是高层次高收入的白领,岗位的福利,报酬,待遇个今后自己的发展前景是他们所关注的,至于奉献自己的才能报效国家社会大部分的毕业生不会“冒这个险”。毕业生求职行为取决于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其价值观念趋向的变化。自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市场作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日益增强。在毕业生的价值取向中那种长期被压抑的个人成分开始显现出来,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目标的追求开始主导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行为。经济体制的转型使大学生的价值本位观念转向自我性。他们看重自己的利益尤其注重自我发展,渴望实现自我,渴望成功。他们自认为是新世纪的年轻人,他们的一切都带上了这个时代深深的烙印。

3)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了经济高速发展和市场繁荣,出现了高收入阶层,不少爆发者已高消费为荣,一掷千金,加之少数舆论媒介的渲染和不正确引导,成社会心态的躁动和失衡,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也此冲击。少数大学生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而追求超前消费。他们把高消费看作是一种派头,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少数同学追求高消费影响到其它同学的消费心理,这都直接导致了当大学生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为追求高消费,一些人方百计去挣钱而不安心学习,有的人道。所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已刻不容缓甚至走上堕落的犯罪,势必行。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1、特定的社会背景

1)从我国建国到现在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从经济所有制成分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看开放使中国的经济不断向多元化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这些必然引起价值观的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发展、新思想新文化不断引进,中西文化碰撞,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由单一走向多元,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已不再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理念,追求时尚,追求品质的高层次生活理念在当代大学生心中滋长且根深蒂固,在价值取向上,有的重钱,有的重义;有的重享乐,有的重事业;有的重原则,有的重“关系”;有的重理想,有的重现实。多元化的价值观给大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多种选择,还有多重困惑,这让他们在面对自己的价值观时产生了偏差。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价值观的双重效应。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方面,大学生摒弃因袭守旧、不图进取、安贫乐道等传统价值观,出现了一些适应市场经济的新价值观,如效益观念,质量观念,风险观念,竞争观念,平等观念,以及敢破常规、积极进取、永不满足、勇于创造等等。另一方面,受商品经济的影响,也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如社会责任感、社会义务感的淡漠,见利忘义行为的增长,人际交往中利用性和实惠性的盛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出现等等。

2、大学生自身的特点

1)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不足。当今的大学生,虽然念了不少书,但缺乏对国情民情的实感和具体了解,缺乏生活实际的磨练和对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社会思想意识的思考。所以在当代大学生中常常会有这样的人出现,他们想在社会中一展才能,却又发现自己能力不够,想在社会中有所发展,却又发现积极经验不足,想在社会中攀爬,却又发现自己毅力不够。

2)心理发展不成熟。有些大学生想法过于简单好高骛远不能正确找准自己的位置求真务实,他们把社会,职场想象的过于简单容易,在学校里不努力学习高歌60分万岁,抱着烤父母靠毕业证的心态在大学里养尊处优。这一切容易导致他们精力旺盛,敢想敢做,有时又不计后果、不愿负责;情感强烈,需要丰富,而又不看形势,避苦求乐;思想敏捷、勇于创新,却容易盲目,不辨真伪。

三、对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价值观的建议

1、深入社会,加大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让大学生提早接触社会,通过深入社会实际来培育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社会实际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现实根据,是检验培育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成效的根本标准。

2、加强对大学生的艰苦奋斗教育,江泽民总书记在中纪委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同时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是思想品德问题也是人生价值观问题,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青年大学生尤其不能忘记艰苦奋斗精神。

篇7:关于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探析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张艺鑫)

“清华女生铊中毒”、“复旦大学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宿舍命案”、“南昌航空大学宿舍腐尸案”等校园悲剧一次次在上演,本应是和谐宁静的校园,忽然间变得“刀光剑影”,让人扼腕叹息。我国大学生杀人的频率如此之高,举世罕见。偶然出现一两起,可以说是凶犯的个人原因,接二连三地发生,就不得拷问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忽略。

与此同时,今年全国各地多名大学生因为熬夜、少运动等原因导致猝死的情况又不得不使人产生疑惑:当代大学生到底在忙些什么。大学校园本来是大学生释放青春的自由舞台,充满机遇与挑战。然而,无数大学生拒绝人际交往,拒绝参加体育运动,拒绝汲取新鲜的知识营养,像吸毒的病患在午夜时“精神抖擞”地打游戏;像消渴症患者一样无论地点、时间地看电子书、电影,在白天时昏昏欲睡,导致身心俱疲。日复一日,面黄肌瘦,身体机能遭到严重的破坏,直至猝死。猝死事件引起社会的关注,更加令人担忧的是还在走在同样歧路上的一大批学生,她们失却了曾经的梦想、失却前进的动力、失却自我的节制,消磨宝贵的青春时光和健康的身心。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要素,也是个体精神世界的重要构念。个体或群体的价值观状况反映着个体、群体乃至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乃至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规范、解释和预测。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 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正发生深刻变化。如何根据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现状, 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设中急需解决的新课题。

本论文将分析当代大学生偏失行为的呈现所隐含的价值取向的扭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科学内涵为依据,以学生的视角,对学校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提出建议和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虽然还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式表述,但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的基本范畴,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的科学内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的价值。从另一个角度理解,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价值行为。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相较于70年代经济的衰弱、60年代文革时期的政治**和文化迫害,生活在当代的大学生无疑是幸福的。我,作为一名大学生,颇有这样的感受。同我们的父辈母辈相比,我们不用在学习和生计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康社会的建成,让我们有足够的能力抛弃杂念,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我们不用经历高考制度的不健全。如今,高考的合理化、透明化、公开化,使得每一位学子都拥有一个公平竞争继续学习的机会。大学更是一个充满民主的舞台;在文化上,我们专业课的设置在一步一步地被改进着,顶尖的教师队伍、浩瀚的图书收藏,无不会我们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雷锋月、志愿者的活动的开展又怎能否认大学为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所付出的心血呢?一切看起来都似乎那么美好,然而平静大海下确是漩涡和暗礁,正是因为这些未放在考评和文件中的一切一切的危险心态和行为,在侵蚀着校园的精神和文化。在这里,我着重讲“和谐”。

和谐——生活方式的和谐。作为青年中佼佼者的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应该是健康、文明、具有较高审美情趣的, 然而一部分大学生生活方式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在生活习惯方面。和谐所指向的不仅仅的外在的交际和谐,还指向一个人生活的和谐,尤其表现在生活习惯方面。在前文,我们看到如此多的大学生因“过度疲劳”猝死。其原因大多的熬夜。熬夜是提前消耗寿命的行为。除了熬夜,观当代学生,睡懒觉、不吃早饭、吃垃圾食品,造成身体的不和谐,甚至悲剧。其根源则是“享乐主义”的产物,肆意打发宝贵的年华,不合理的消费,不节制的放纵,刻意回避甚至完全抛却责任,实在令人痛心。

第二, 在情绪反应方面。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 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些大学生在遇到失败与挫折时, 对情况不做分析, 有时把情绪发泄指向自己, 造成对自己的厌恶和排斥, 长久如此就会形成自卑个性。比如近期人大研究生因感觉自己处处不如人而跳楼自杀的事件即是这一心态的极端表现,而自卑心态却是很多大学生都有的消极心态,十分不利于未来的持续发展。

第三, 在社交方面。一些大学生集体观念淡薄, 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以个人利益为半径, 在社交生活方面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的不协调上。如有的学生希望别人理解自己, 但又不愿意主动向别人敞开心扉, 甘于在人际交往中担任 可有可无角色, 充满对社交生活失望情绪与冷落感;有的学生信奉自我设计、自我奋斗, 对他人、对集体不关心、过问, 使自己游离于集体之外;有的认为自己有才能, 却不被人发现, 常有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产生怀才不遇的郁闷和对他人成功的嫉妒心理, 从而表现消极、甚至嘲讽同学;有的交往功利化、世俗化。

针对这一现象,我以为必须要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大学生整天生活于大学校园之中, 学校的正面教育, 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具体,我提出优化校园文化, 创造合理社交环境的对策。优化校园文化必须从优化社会文化大环境出发, 因此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全

社会都来关注当今大学生社交方式的变革, 创造健康合理的社交环境, 这样,优化了的校园文化, 对当代大学生社交方式变革的引导才能行之有效。具体有:

1.1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基础, 使大学生学会调适心理, 适应大学新生活。

1.2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学生社团能活跃学生思想, 也为学生提供互相交流、增强了解的机会。但由于学生社团具有自发组织的特点, 有必要对其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 引导大学生课余生活。

1.3建设良好的班集体。良好的班集体中有健康的舆论、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强烈的集体精神, 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监督和引导作用。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人类文明历史进程创造的最重要的成果,是全人类最大的价值共识。这些价值都属于人类文明天然继承者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形成的时代精神的真正体现。

相较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恐怕是最大限度为学生给予自由发展空间的平台了。如今,关于大学的“自由”问题存在着很多争论,有些人抱怨大学的查到问题,认为拘束了学生的选择,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另有些学生认为学校的放松是低要求的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是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然我以为:许多大学生做到了自由,却没有能够全面的发展。以高校社团为例。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体现大学生共同志趣、爱好,并依自愿原则组成的群众性组织,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也是高校发挥育人功能,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然而,由于近年来高校社团发展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部分社团功能存在一定的异化现象,甚至出现了一些违背社团设立初衷的不良现象。如在某 大学S 学院L 同学一入学就加入了学校社团联合会,因工作能力突出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认可,并在大二被破格提拔为学校社团联合会主席。平时他大部分时间被社团工作占满,甚至经常出现旷课的情况,但是每门课程的成绩都很好,后来他向部分同学透露了其中的玄机,原来每场考试结束后,只要感觉不妙,都请团委老师出马帮忙搞定。他曾和一些同学半开玩笑的说“大学学习没什么了不起,只要与老师关系搞好了,统统的都能搞定!”以上的例子只是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中的一个典型事例,但真实反映了当前高校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认真反思,理性应对。

社团是让大学生张扬青春,自由发展的民间组织。然而,这样的组织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相反,一系列的不平等、不公正的举措在抑制教育,污染校园精神。学生社团的商业化和功利化倾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针对这一现象,我以为学校应确立建设校园组织发展的基本原则,保证学生组织的健康发展。在宏观上确立组织建设的先进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所谓先进性原则指在学生组织建设中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谓创新性即组织的建设要反映时代要求,体现时代性、创新性并自觉做到与时俱进;所谓导向性即组织在体现自身自发性、开放性、动态性的特质的同时,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弘扬主旋律并努力开展积极、健康、向上的组织活动。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坚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准则,最终都要落脚于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上,这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如果没有这些行为规范,再好的理想目标也不可能实现,再好的价值准则也不肯能得到遵守。

大学精神有不同的概括, 在此不一一列举。大学这一词汇及所蕴含的意义, 给人一种神圣、神秘的感觉。有人说,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大学是云集大师的圣地, 大学是科学发展的源泉, 大学是铸造人生的熔炉, 大学是引导社会的灯塔, 大学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大学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和动力站, 尽管这些形形色色的比喻把大学看作经济的发动机、文化传统的保护者、国家声望的象征、个人潜能的开发者、公正的社会秩序的创造者以及知识的源泉等等。但任何对大学的隐喻都是蹩脚的, 大学的内核应是自由自治、学术研究、追求真理, 这才是大学恒固不变的精神所在。而一个自由自治的学术组织, 必须要有一批安于寂寞、皓首穷经的学者坚守, 否则精神家园将坍塌无存。

然而,我们在大学——这座曾经的象牙塔,发现了一批在“奔波”于“政治”组织,汲汲于功名利禄的有志青年。大学生重新定位本职责任的要求迫在眉睫。

针对这一现象,我以为学校一方面需抓好自我教育与典型教育, 增强监督机制。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防止学生干部功利化倾向, 必须进一步推动自我教育与典型教育, 建立干部评议制度, 加强对学生干部的考核、监督力度, 全面提高学生干部素质。树立榜样, 充分发挥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针对学生干部群体思想活跃, 功利性强, 为人民服务意识较差的实际情况, 组织学生干部进行社会实践考察, 在实际锻炼和考察中, 引导学生干部学习孔繁森等优秀干部的先进事迹,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 还要注重发现、培养、宣传学生中的好干部, 好事迹, 以此端正干部的参选动机;加强对学生干部的监督、制约机制, 在这方面, 可以学生干部评议制度为载体, 加强对学生干部的考核和监督, 要求每个学生干部都要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并在政治理论、学习、卫生、工作等各个方面对学生干部提出具体的要求, 通过干部评议制度, 对不合格的学生干部提出整改意见, 并对性质严重者给予相应的处分。

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开展学术型活动,鼓励学术研究的开展,回归知识的殿堂。大学的创新精神, 一是指向科学研究, 它鼓励人们开拓科学这个无禁区、无止境的疆界;二是指向社会发展, 以新思想、新制度导引社会, 改造社会, 推动社会进步;三是指向人才培养, 它把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作为根本任务;四是指向大学自身, 它鼓励人们进行文化的积聚与交流, 加强纵向的积累和横向的联系, 广泛吸收异域新质文化作为补充养料, 从而迸射出创新的火花。马克

思曾讲过, 自由是创造的前提。人们进行科学研究, 正是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 求得自由的一种战斗。科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科学家、技术专家也需要自由, 这里的“自由”可理解为有更多的时空和在身心上有更多的松驰。减少对权力政治的杂念和渴望,方能静下心来进行学术的研究和创造。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总体来说,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刻苦学习。品学兼优,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道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敏于创新,勤于实践,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全面发展。保持个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人民日报,2004-1 0-1 5.[2]熊磊.加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研究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22.[3]包卫党,陈东.高校学生干部中功利性思想状况的调查及分析.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4,6 [ 4] 郑义臣.当代大学生社交方式重构导向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 5] 雷焕贵, 段靖.大学生性观念导向的人性化思考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 6] 杨晓慧.中外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比较 外国教育研究

篇8:关于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探析

1 学校体育的塑造

学校体育对当代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不仅仅是因为大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更重要的是大学阶段是其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正处在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深化的阶段、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时期,体育与健康、“亿万学生阳关体育运动”的理念与实践影响着大学生,改革涉及的各种因素造成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正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学校体育对当代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塑造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是强调主体发展的体育课堂学习。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和改革实践,指导思想已从单一的生物指向转向了以促进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的三维健康观,体育课程的设计者也充分理解了体育课程在塑造学生体育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把关注重心放在以学生为本上,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过程转变为引导学生对自身体育活动和行为进行价值判断,进而主动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批判性思维以及分析和解决体育与健康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新的体育价值取向。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体现出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学生对体育内容形式的价值选择权利,给学生留下个性、情感自由发挥的空间,注重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新型互动的平台上,塑造学生的体育价值观。

其次是体现兴趣爱好课外体育活动。审视当代大学生所处的学校和社会环境,压力是巨大的,既有直接面对的学业、经济负担,也有未来要面临的就业、发展竞争,还有常常遇到的人际、感情等因素困扰,大学生需要合适的形式缓解各种压力,而具有游戏娱乐、舒缓压力功能的课外体育活动是当代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代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价值取向已不仅仅满足于强身健体、提高运动技能,而更注重以时尚有趣的活动内容为载体,以游戏娱乐的方式实现舒缓压力等目的。在体育活动中,当代大学生更容易以共同的兴趣爱好,通过广泛频繁的人际交往,形成同侪群体效应,强化体育价值取向的形成。

最后是突出自主取舍的学校体育社团。随着高校对社团引导力度的加大和对学生社会实践环节的重视、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高校体育社团逐步打破了单一封闭、自娱自乐的原有模式,广泛吸引有共同体育兴趣爱好的同学加入到社团中,主动与外界开展接触交流,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与体育明星互动、与社区体育合作、观摩体验高水平竞技体育比赛等活动。大学生在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中,增长体育见识,丰富情感,促进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2 社会体育文化的整合

体育价值观不仅是体育存在的社会前提,也是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2]。随着社会环境的进一步开放,特别是“入世”后的中国逐步形成了多元、动态的文化系统,大学生的体育视野不断拓宽, 社会的各种文化包括社会体育文化深刻影响着大学生体育价值观。

体育作为人类历史上瑰丽的文化现象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在当代社会以迅猛发展态势全方位多角度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纷繁精彩的体育内容、体育现象一方面拓宽了大学生的思路,体育作为“幸福生活”的有效促进等社会文化理念也为大学生提供了观察、体验体育的新的参照点,个体化的价值取向和个性化的思维观念成为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变革的大趋势。另一方面伴随着社会深刻的转型、多样体育文化的介入和体育各种新理念的建立,魅力无限、新型多变的体育现象、体育事实不断进入大学生的视野,错综复杂的体育观点从大范围潜移默化地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引发大学生多元体育价值观格局的形成,进而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体育行为。

在开放的环境和信息变化中,各种体育问题相互激荡,各种体育观点相互碰撞,各种体育形态相互交融,且在当前宽松、动态的社会环境中体现各自的价值。以各种养生道引术、武术技击、民间游戏等形式出现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与演变,成为当今世界体育文化中的瑰宝,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竞技体育,是当今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以“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为主导,奏响了我国当前体育事业的主旋律,民族性的体育文化以其独特鲜明的内容形式,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3]。传统的、现代的、本土的、域外的体育文化在当今中国被挤压在一个平台上,以其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表达了不同的利益、情感和思想,在当今社会形成了各种体育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激荡、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氛围,并在不同程度整合着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社会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作用和影响不再是单向一元的,而是双向互动的,对掌握、积累了相当知识经验的大学生来说,已具备了一定的对各种体育思潮、现象进行鉴别、吸纳的能力,表现出积极的、正向的体育价值观念与行为,但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对体育中极端的个人主义、崇洋媚外、贪图享乐、弱化义务等不良倾向。但不论如何,大学生以活跃的思维、开放的态度,对社会各种体育文化有选择地吸收、积累,不断修正、升华着自己的体育价值观,形成社会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并存统一。正如钟南山院士把体育对人的影响总结为“第一是教给我不服输、力争上游的精神,第二是对意志品质的提高,第三是讲求高效率,第四是重视协作”,并认为“体育给我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的帮助远远超过了增进身体健康的范畴”一样[4],大学生关注自身成长,对体育价值的认知已纳入了个体的价值观体系当中,关注自身社会化的习得,体现出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在社会体育文化中的整合。

3 大众传媒的辐射

当前正值是我国学校体育、大众体育、竞技体育发生重大变革的年代,是体育向世界范围的社会各领域加速渗透的时期。特殊的社会、经济、教育和体育文化背景,深深地吸引着大众传媒,而同时,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体育与大众传媒的进一步融合也对当代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社会学家指出,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影响青年价值观越来越重要的因素。越来越多的体育新闻、赛事转播、体育评价、新型体育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进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令当代大学生关注体育较往更甚,值得注意的是,体育通过现代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变得比较复杂,既有积极正向的一面,也有消极负向的一面,并且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传媒和大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性。大众传媒在向青年广泛传播体育新知识、新信息的同时,必然对体育价值观念和趋向作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并针对青年的特点提出一些新的体育价值选择和认可。对正处在思想活跃、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的、喜爱体育的当代青年大学生来说,体育新知识、新信息恰好影响和促使其对体育价值观重新作出认识、评价和选择,容易吸纳并接受新的体育价值观。在“电视屏幕”和“多媒体”面前长大的当代大学生,在体育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更大的自由度和开放性,他们不再束缚于传统体育价值观念,而日益趋向于多元化和现实化。从总体上看,当前体育通过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是积极的,爱国主义、拼搏精神、科学态度唱响大众传媒体育报道的主旋律,健康的体育休闲娱乐报道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促使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社会主导体育价值观达成共识,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取向,然而现代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暴力、虚假等庸俗、消极甚至不健康的体育现象通过不恰当的放大、炒作形成不良的导向,对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产生不良的影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体育商业化导致大众传媒向体育的高度渗透,将更加突出的体现在当代大学生对不同体育文化、不同体育价值取向的判断和选择上,如果对大众传媒消极、负面的价值导向的影响缺乏有效引导,将直接关系到这一代人对国家主导体育价值观念的理解和选择,关系到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和国民体质健康状况的提升。因此,必须积极有效引导大学生通过大众传媒获取健康的体育信息、提高是非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取向和体育行为方式。

4 主体自身的发展

体育的主体是人,体育须臾离不开人的身体性活动,体育必须关注和体现人的主体价值[5]。影响当代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不仅有外在的,如社会、学校等客观性因素,还有内在的主体自身发展因素,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表现为独立思考增强,有时却存在认识的偏差。当代大学生出在改革开放以后,成长环境的较为宽松自由,使当代大学生具备了充分发挥个体创造性和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对蔚为壮观的体育大千世界,当代大学生独立思考强烈,以独立批判的眼光审视、探讨各种体育现象和事实,自主选择参与体育活动并尽情享受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对体育的评价不轻信和满足于传统和权威,对体育的某些现象、内容的评价是喜欢还是讨厌、是赞许还是反对都以自主的价值观为基础,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大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其独立思考有种种局限,经常出现认识上的偏差,特别是面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体育现象和事实时,容易感到迷茫和难以判断。二是表现为个人需要扩大,有时却存在非理性的冲动。。当代体育以丰富、特有的价值影响着大学生,大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各种体育需要。增进健康和强壮体力、散心解闷和消遣娱乐、和朋友同伴交流、运动习惯的养成、提高运动能力、精神情绪修养和改善等是当代群众体育的价值观[6],也体现出当前大学生表现出对健身健美、游戏娱乐、舒缓压力、扩大人际交往等的自身体育需要,为满足这一系列的需要就会引发相应的体育行为,激发体育参与的热情和关注,但大学生往往将体育需求建立在过于功利的取舍上,尚不能对多样的体育需要进行深思熟虑的比较和取舍,难以形成稳定持久的体育价值的理性判断与选择,其体育行为易受制于非理性的冲动。 三是表现为自我设计强烈,有时却存在自控的缺失。大学时期是人的自我设计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设计的意识越发展,对价值观的调节作用就越大[7]。当代大学生关注体育、参与体育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设计痕迹。大学生关注体育明星,虽然大学生并未将自己的未来设计成体育明星,但体育明星或苦后终有回报、或善走捷径、或阴差阳错、或一夜成名等等,各种成功路径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影响着大学生的体育自我设计。虽然大学生体育价值观趋于成熟,自我设计强烈,但尚没有形成稳定的体育价值行为,自控缺失的现象较常见,如大学生均能正确认识到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对自身学习及未来立足社会的积极作用,但能克服自身惰性等因素积极主动并长期坚持锻炼身体的却不多。《中国大学生健身运动处方实验与计算机应用评价系统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数据表明:仅有19.12%的大学生能够经常性主动参与体育锻炼[8],表明了当代大学生自我设计强烈,有时却存在自控的缺失。

5 结语

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对其体育选择、体育参与有着积极促进效应或消极阻碍作用,但大学生体育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尤其是处在社会转型期,当代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应引起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同时也为学校体育改革提供了契机。当前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通过有效的途径,以生动具体的形式,以努力满足学生体育需要为着眼点,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激发大学生关注体育、参与体育的热情,进而形成促进大学生科学、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不断树立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苏颂兴,胡振平.分化与整合——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84.

[2]牛亚莉.论体育文化的价值观[J].甘肃理论学刊,2004.3:100-102.

[3]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0.

[4]梁伟国.导向偏差,体质下降[N].羊城晚报,2007-4-6,C7.

[5]曹春宇,周爱光.从人文主义视野审视体育价值观的嬗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4(10):17-19.

[6]苗治文,秦椿林.当代中国体育的价值观[J].体育文化导刊,2005(5):22-24.

[7]王绍玉.跨越转折——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报告[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78.

上一篇:赵峰-2018上半年驻村工作总结下一篇:信用证审核操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