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原因及引导方略论文

2024-05-29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原因及引导方略论文(精选9篇)

篇1: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原因及引导方略论文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原因及引导方略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价值观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理想化、模糊化、现实化等特点。文章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原因,指出政府、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都应做出适当调整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达到人职合理匹配,从而引导大学生顺利就业。

职业价值观是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是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简言之,职业价值观是一种外显或内隐的,有关什么职业“值得做”的看法,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人生方向和生活方式具有引领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就要求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变,以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

一、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分析

1.职业价值观念趋于理想化、模糊化、现实化。

部分大学生存在严重的享乐主义思想,自我评价过高,过分看重经济待遇和物质条件,而较少考虑个人的长远发展。如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毕业生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作为自己择业的第一意向,而选择去农村等困难地区工作的毕业生不到总数的5%。还有一些学生对自己缺乏了解,择业时产生模糊心理和盲从心理,这使得他们在选择面前常常犹豫不定、错失良机。

2.在职业价值目标上过分强调自我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

职业价值目标是职业价值主体所设想的自身实践活动的结果,它是职业价值观最集中的反映。范凯在“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与择业心理”的调查研究中指出,当代大学生择业时主要的参照因素排在前三位的是:“发挥个人特长,符合个人兴趣”(64.68%)、“经济收入高”(64.68%)、“能实现个人抱负”(23.88%);而选择“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比例最低,只有3.04%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个人追求应该服从国家需要”。可见,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目标追求过分强调自我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目标短期、多变。

3.职业价值取向的自主性与矛盾性并存。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态度和选择性行为,是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定位。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自主性与矛盾性并存。如在就业制度的.认同上,既想走向人才市场进行自主择业,又不愿承担风险,希望政府能保障就业;在择业竞争上,既想主动竞争谋取理想职业又缺乏竞争的勇气;在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上,既想发挥专业特长又有放弃专业、准备改行的心理准备。

4.职业价值实现手段多元化。

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机会更多,对就业单位的选择也更为宽泛。他们选择工作时不再囿于国有企业,对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等更为青睐,而且有很多大学生倾向于自主创业。

二、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原因分析

1.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竞争机制、等价交换原则对于当代大学生强化竞争拼搏意识、自主创业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部分大学生中大行其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扭曲。

2.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

社会文化是大学生确立职业价值观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文化向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崇尚个性自由、实现个人价值的社会思潮促进了大学生务实进取的职业价值取向的形成;但同时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也使得一些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带有浓烈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倾向。

3.高等教育扩招的影响。

自从19XX年高校实行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就从“精英教育”逐渐过渡到“大众教育”,大学生也从“天之骄子”变成了普通劳动者。这就要求他们正确审视自身,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然而,部分大学生不能适应这一改变,择业时眼高手低,最终错失良机。

4.家庭的影响。

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教育方式及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家长对择业、就业的一些看法也往往直接影响学生的择业观念和行为。

5.个人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与个人的兴趣、理想、能力等相关。霍兰德的职业理论提出人有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六种职业个性。他认为多数人都是一种或两种职业个性的混合型,并提出不同职业个性的人适合的职业类型不同;相邻混合型的人每次择业相似性大,交叉混合型的人每次择业分歧较大。可见,个人的职业个性会影响到自己的职业选择。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1.政府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中应发挥导向作用。

首先,政府可利用大众传媒在大力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其次,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发挥政府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节和刺激功能。如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大毕业生择业的地域自由度,运用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边远和贫困地区、国家建设最需要的地区去工作,建立创业扶持政策鼓励自主创业等。

2.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高校应从一年级开始就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指导课、讲座、专家报告会、就业信息服务、心理咨询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教育,使其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自身应具备的各种素质,了解自身的适应性以及工作目标,逐步形成适合本人特点的职业价值取向,达到人职合理匹配。

3.充分发挥家庭的影响作用。

首先,家庭教育要重视对孩子品德、人格的教育,重视对孩子自律、自强、合作意识及进取精神的培养。其次,家庭教育应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引导孩子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降低期望值,树立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职业价值观念。当然,家长还应以宽容的心态,尊重子女的选择。

4.大学生应加强自身素质以增强择业竞争力首先,应全面认识自我。

根据霍兰德的理论,职业选择成功与否不在于选择了哪种职业,而在于选择的职业是否适合自己。因此,大学生可通过心理测验来全面认识自我,并根据自身特点自主择业。其次,应对自己的不良情绪进行合理调控。大学生应学会一些情绪调控的方法,使自己能以积极、乐观、自信、平和的心态参与择业竞争。

篇2: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原因及引导方略论文

食品科技学院 食品质量与安全 李连品 201011221318 摘要:本文主要简明阐述了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系统的罗列大学生就业难的诸多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从社会人才需求以及个人综合发展等方面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作出合理性的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压力;人才需求;自我定位;综合发展

当今中国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很多社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造成的严重不良影响不得不让我们从多方面来加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滋生的条件,从而寻求一种或多种解决方法和手段来加以平衡和协调。大学生就业问题在近年来表现的尤为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得到社会多方面的密切关注,同时也让社会各界感到困惑和担忧。随着各大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毕业生的人数达212万,2004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05年毕业达到了338万人,保守估计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600万。虽然政府在不断增加就业机会,而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人群,那只是点毛皮而已。大学生就业问题仍然不容乐观。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难将是一个长期的态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在接受采访时说,要使这一问题得到根本性转变,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他说:“第一个工作是要改变产业发展格局。我们目前经济发展中,服务业占GDP的40%,而发达国家占80%,而服务业正是吸纳大学生最多的产业领域,服务业不发达就无法接纳这么多大学生。其次是要营造一个公平就业的环境。第三个是高等教育必须进行改革,我们国内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缺乏,办学定位不清晰,专业设置重复,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应该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有助于提高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问题。”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1.1客观因素 1.1.1基本国情

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人口占的比例相当大,文化水平不齐,地区经济发展又不平衡,工业化水平不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每年需就业的人数达2000万(2010 年大学生630 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0 万,城镇人口和新增劳动力1000万)。以我国每年经济增长10%算,每一个经济增长1%带来80~100 万个就业岗位,每年还有近1000 万人失业。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带来就业的压力相对增大,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1.1.2就业环境相对不公平

社会就业环境相对不公平造成就业难应该说,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国正在建立一个相对公平的就业环境,如公务员凡进必考,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必须面向社会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录取。但靠关系就业,灰色就业等现象还确实存在,特别是一些事业单位,垄断企业,大型的效益好的国有企业,这一现象还相当严重,还有户籍因素等等,这给一部分没有“先天”资源的大学毕业生,造成不好的负面影响,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1.1.3高校教育不完善

高校的教育、管理质量不过关,造成学生就业难近几年由于大学扩招,大学、学院一起上,专业设置一哄而上。虽说解决了年轻人的上学问题,但是也给就业带来了困难。我们国家用几年的时间,完成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这一个阶段。大学的建设表现在学生数量的膨胀上,而真正的大学内涵建设一下子跟不上,教学、管理水平距大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从而造成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关。这些学生虽有大学毕业生之名,但没有大学毕业生之实。1.1.4国际形势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直接原因就是出口减少,失业增加,本来就业就困难,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停滞,国际国内就业难上加难。1.1.5家庭对大学生就业力的影响

中国社会文化传统的特殊性决定了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人对家庭、集体利益的服从,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社会关系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资本是无形的,家庭及其关系网络是它的载体,以家庭为核心载体的社会资本带代代延续,并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地扩展。家庭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扩展信息渠道,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供可靠的经济支持,降低失业。在毕业求职过程,家庭作为大学生的后盾,家庭关系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信息渠道。然而,家长的价值取向参与到学生职业选择的过程中,家庭经济因素直接影响了就业结果,大学生就业不再是个人的决策,而是整个家庭的集体决策。1.2主观因素

1.1.1缺乏谋业意识,没有职业生涯规划

什么样的选择决定就会带来什么样的工作成果。你今天的状况是你昨天选择的结果,你未来的状况取决于你现在所做的选择。一部分大学生所选择的生活,或许只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这其中却明显的透露出了这样的问题:就是他们只是在大四不得不找工作时才关注到了职业和自己的前程,而这个就是缺谋业意识的表现。大学生没有树立谋业意识就不会提前为就业、职业做准备,从而也就影响了大学生在毕业时的就业抉择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前程。

1.2.1不能准确进行自我定位

大学生在找工作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工作,适合什么工作,能做什么工作,这些都是因为大学生对职业自我的认识不清。职业上的所有成功都是由内而外的成功。职业自我是个人谋求职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在职业上的抉择缘于其对职业自我的不满与期望,职业自我直接决定了人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潜能)、职业理想等职业发展因素。对职业自我的深刻分析才可以也才可能找到与己匹配的职业,而开发职业自我的程度则决定了职业理想的实现程度。先天与后天的综合因素决定了人只可能最适合一类职业,分析职业自我的目的就是在主观上找到这个职业,并且最大化的发挥自己的优势。1.2.3职业理想不明确

大学生很少有职业理想,他们将职业理想视为职业空想,岂不知他们不但在混淆了概念的同时还不知道如何致力于职业理想的实现,最终在不明职业通路的短暂而混乱的职业经历中就把职业理想摒弃了。更多的大学生在还不知道此专业学些什么及日后毕业可以做什么工作的情况下选择了现在所学的专业,我们不去分析造成这种后果的因素,要说的只是,上大学后你就应该了解你所学专业的毕业出路了,但很多大学生缺乏这个了解过程,就盲目的形成了职业理想,从而导致专业与职业的错位不对口,不能产生针对性的相关性的支持,造成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尴尬不利局面。大学生要做的就是把专业正推,职业反推,两者如果可以找到相关或匹配,就说明专业可对职业理想产生直接或相关的支持。

1.2.4没有掌握职业技能,缺失职业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都有学习职业知识的观念,但还没有形成掌握职业技能的观念,职业技能是需要一定的操作练习才掌握的职业能力,是衡量个人职业素质的重要因素。而这也是非一日之功才可以打造的。观念,知识,经验,技能,道德是职业素质的五大因素,而职业技能是职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部分,没有掌握职业技能,就很难达到职业上的不可替代性,从而很难成为企业的核心员工,并且这种状况会持续广泛的影响个人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大学生职业技能的缺失会导致大学生在职业社会化过程中的职业投机行为,即大学生只有两份力,但却在寻找三份钱的工作,导致大学生的职业不良跨越发展,为日后的职业心理问题和职业跳槽埋下了隐患。

综上可知,大学生就业难,择业难,是由于社会以及个人等诸多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我们必须认清这一事实,从而去更加理性的对待这一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而不是盲目的对未来就业形势和职业发展感到恐慌和担忧,丧失对自我的认知的肯定。高校毕业生应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择业观,是务实、理性的体现,这个过程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大学生首先要就业,在工作过程中增长才干,认清自己,找准特长,再选准一个行业,才有可能发挥自己长期积累的综合知识和能力,独立干一番事业。简言之:就业是先导,择业是基点,创业是核心,无数事例充分说明,这是当今大学生成才的必由之路。所以,不要抱怨社会不跟你一个良好就业环境,只要肯努力学习,积极拼搏,自身正确的定位以及树立正确的观念就一定能够适应市场需求,最终成为一位合格的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参考文献(工具):

中华英才网

[1] 文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根源剖析与对策思考[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6)

[3] 戴前虎,刘南槐.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探寻[J].人民论坛,2010,(8)

篇3: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原因及引导方略论文

第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务实功利,理想信念薄弱。正如隋丽丽、张艳君等人2010年做了一项关于“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的研究都谈到随着不断开放的信息资源,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更加理性及丰富。对网络的依赖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他们擅长利用网络学习、工作及生活。这些年轻人非常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心社会现实问题,了解目前的主流价值观。由于当今社会巨大生存压力,社会复杂的利益关系影响着他们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及人际关系,在价值取向上也趋向务实性。

第二,道德观,荣辱观不强。龙兴跃于2010年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发表了一篇题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分析及教育方法创新简论》论文。他指出当代大学生虽然个体综合素质日益提高,但思想作风行为养成不够平衡。笔者认同这一说法。思想作风行为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体现。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有条件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大多孩子进入大学时已经具备较高的个体才艺,且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但家庭常常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观教育,学生普遍荣辱观不强,对一些不文明行为持无所谓甚至赞成的态度。如很多同学认为学生情侣在校园内牵手、拥抱、食堂喂饭、在外同居、婚前性行为、堕胎等反应平淡。对考试舞弊、逃课等现象习以为常。

第三,重视民主法治,有正确的政治观,但政治参与度不高。马永春、李洁、龙兴跃等人提到当代大学生是“80后”、“90后”,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切身体会并感受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思想活跃、朝气蓬勃、爱憎分明、时代感强是这一代人的特点。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民主观念也在不断加强。这一代大学生的民主和法制观念也比其他年代的大学生要强,渴望在各方面充分维护和体现自己应有的民主及权利。

第四,心理健康度低,抗压抗挫能力弱。龙兴跃、马永春、李洁等人都认为,当代大学生具有心理不够成熟、处事不够冷静等不足,抗压抗挫能力弱的特点。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巨变,贫富差距的扩大,各类生活方式的同步也促成大学生产生思想困惑及心理上不平衡,例如巨大的就业压力令许多学生对前途感到迷茫。

第五,容易接受新事物,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隋丽丽、张艳君、马永春、李洁等人均认为,自从高校开始实行扩招,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可以进入大学深造。正规的教育和发达、开放的媒体,使当代大学生接触新事物,大大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使他们比其他前辈们见识更广。他们别具匠心、思维开阔,适应能力强,接受能力高。他们不再墨守陈规,而是求变创新,追求打破传统,彰显个性。

针对以上特点,前人提出了以下几点大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对策。

第一,树立“全员育人、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之所以将马永春等学者的这一点摆在首位,是因为我认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绝不仅仅是辅导员、班主任或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任务。高校是育人重地,其育人主体是校内党政干部、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在全面发展的视野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学生为本,在学习上、生活上、情感上、工作上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与引导,促进学生全面的成长。

第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第二,重点做好爱国主义教育,深化民族精神教育。以“八荣八耻”贯穿于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第三,普及公民道德教育,树立基本道德规范。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美德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

第三,注重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马永春、李洁等人认为培养健康的大学生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急剧变革,在身心尚未成熟之后,他们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难免产生不适应的情况,例如人际交往、学业竞争、经济负担等问题。就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而言,团体心理咨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促使大学生个体获得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通过团体心理咨询,围绕不同主题对大学生予以专项训练,能够帮助他们建立团体意识,学会倾听与诉说,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经验,可促使大学生尽快走向成熟。

第四,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积极组织社会实践,开拓课外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隋丽丽、张艳君等人提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觉运用隐性课程理论,注重开发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或经验的教育方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青睐,比起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灌输为主的方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更为多样化,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更易被学生接受,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优势,着重开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总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式,加强引导和教育,打破传统,摸索出一套适用于当代大学生新特点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丽丽.建立积极心态促进心理健康[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0).

[2]罗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篇4: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原因及引导方略论文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特点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纵观近几年这一领域的文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务实功利,理想信念薄弱。正如隋丽丽、张艳君等人2010年做了一项关于“90 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的研究都谈到随着不断开放的信息资源,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更加理性及丰富。对网络的依赖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他们擅长利用网络学习、工作及生活。这些年轻人非常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心社会现实问题,了解目前的主流价值观。由于当今社会巨大生存压力,社会复杂的利益关系影响着他们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及人际关系,在价值取向上也趋向务实性。

第二,道德观,荣辱观不强。龙兴跃于2010年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发表了一篇题为《 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分析及教育方法创新简论》论文。他指出当代大学生虽然个体综合素质日益提高,但思想作风行为养成不够平衡。笔者认同这一说法。思想作风行为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体现。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有条件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大多孩子进入大学时已经具备较高的个体才艺,且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但家庭常常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观教育,学生普遍荣辱观不强,对一些不文明行为持无所谓甚至赞成的态度。如很多同学认为学生情侣在校园内牵手、拥抱、食堂喂饭、在外同居、婚前性行为、堕胎等反应平淡。对考试舞弊、逃课等现象习以为常。

第三,重视民主法治,有正确的政治观,但政治参与度不高。马永春、李洁、龙兴跃等人提到当代大学生是“80后”、“90后”,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切身体会并感受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思想活跃、朝气蓬勃、爱憎分明、时代感强是这一代人的特点。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民主观念也在不断加强。这一代大学生的民主和法制观念也比其他年代的大学生要强,渴望在各方面充分维护和体现自己应有的民主及权利。

第四,心理健康度低,抗压抗挫能力弱。龙兴跃、马永春、李洁等人都认为,当代大学生具有心理不够成熟、处事不够冷静等不足,抗压抗挫能力弱的特点。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巨变,贫富差距的扩大,各类生活方式的同步也促成大学生产生思想困惑及心理上不平衡,例如巨大的就业压力令许多学生对前途感到迷茫。

第五,容易接受新事物,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隋丽丽、张艳君、马永春、李洁等人均认为,自从高校开始实行扩招,越来越多的“80 后”、“90后”可以进入大学深造。正规的教育和发达、开放的媒体,使当代大学生接触新事物,大大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使他们比其他前辈们见识更广。他们别具匠心、思维开阔,适应能力强,接受能力高。他们不再墨守陈规,而是求变创新,追求打破传统,彰显个性。

针对以上特点,前人提出了以下几点大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对策。

第一,树立“全员育人、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之所以将马永春等学者的这一点摆在首位,是因为我认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绝不仅仅是辅导员、班主任或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任务。高校是育人重地,其育人主体是校内党政干部、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在全面发展的视野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学生为本,在学习上、生活上、情感上、工作上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与引导,促进学生全面的成长。

第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第二,重点做好爱国主义教育,深化民族精神教育。以“八荣八耻”贯穿于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第三,普及公民道德教育,树立基本道德规范。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美德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

第三,注重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马永春、李洁等人认为培养健康的大学生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急剧变革,在身心尚未成熟之后,他们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难免产生不适应的情况,例如人际交往、学业竞争、经济负担等问题。就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而言,团体心理咨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促使大学生个体获得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通过团体心理咨询,围绕不同主题对大学生予以专项训练,能够帮助他们建立团体意识,学会倾听与诉说,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经验,可促使大学生尽快走向成熟。

第四,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积极组织社会实践,开拓课外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隋丽丽、张艳君等人提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觉运用隐性课程理论,注重开发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或经验的教育方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青睐,比起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灌输为主的方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更为多样化,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更易被学生接受,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优势,着重开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总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式,加强引导和教育,打破传统,摸索出一套适用于当代大学生新特点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丽丽.建立积极心态促进心理健康[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0).

[2] 罗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篇5: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原因及引导方略论文

一、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发生偏差的原因

1. 政治信仰模糊的影响。 在我国, 长期以来, 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 一直是人们的政治追求。科学的价值目标应该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目标, 个人眼前追求的目标应服务于事业的长远目标, 个人目标应服从于社会的主导目标。大学生只有将现实主义价值目标与理想主义价值目标统一起来, 才能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以及饱满的热情, 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做贡献。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理想主义价值观的普遍性、主导性则大大减弱了。大学生身处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社会环境, 以及受西方存在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 出现了信仰模糊, 他们更为关注的是人自身的状态和现实的利益, 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家庭、对现实负责, 通过自己的努力, 创造实惠、美好的生活, 以往的理想主义人生价值观念正在退出主导地位。

2. 市场经济的影响。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关系是多种经济成分的统一体, 它不仅会有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还有大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必然产生多元的市场主体, 而任何主体都要从自身的需要和利益出发, 去选择一定的价值取向, 因此, 人们的价值取向必然呈多元化的现象。即使在同一群体中, 由于每个个体的利益要求、思想观念不同, 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也会导致价值取向的多样化, 集中表现在对个人事业的要求上, 除了以满足社会客观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价值取向外, 多数大学生还将自身需求是否满意以及满意的程度作为其价值取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里, 他们都选择更能满足自身需求的奋斗目标, 他们更加注重从自身需要出发, 寻求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绝对一元的价值信仰已不复存在。

3. 个人功利主义的影响。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集体主义价值观一直在道德领域居一元主导的地位。人们的价值观念是受以社会、集体为本位的价值观思想所规范和教育的, 呈现出了服从集体和国家需要的特征, 这种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强调集体利益至上, 要求社会成员的价值观高度统一, 不提倡或抑制人们价值观的差异性和个体性。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消失了, 合理的个人利益没有了。在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中, 人们更多地强调精神的需求, 而忽视物质利益。他们的价值判断标准, 既不谈个人的现实利益要求, 也不以物质的或经济的标准去评判, 而是以个人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的大小作为价值的唯一评价标准。在这样的意识环境下, 大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 其价值判断表现出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现在他们面对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 不仅从感性上而且在理性上都变得功利、务实, 这样导致了他们由注重精神需求转向现实生活, 由以往对于“前途”、“成材”的长远期盼转化为对工资收入、住房、职称、行政级别等具体条件的要求, 讲求实惠, 还明显带有个人功利色彩。

4.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互联网是一个由世界上众多国家的众多区域构成的四通八达的“网络社会”。在这个社会中, 每个人均以电子化的“符号”存在, 主体行为往往在“虚拟实在”的情形下进行。在虚拟环境中, 人们可以避开现实社会原因, 可以避开社会舆论、传统习惯、道德评价、主流价值观的“外来压力”, 现实社会中大家一致公认的某些“游戏规则”也失去了效力, 进而消减了人们的社会责任、道德责任和价值取向。同时, 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都可以自由在网上发布信息, 良莠混杂, 大量的色情、暴力、虚假充斥其中。而且, 网上信息是以光速传播, 瞬间可以到达世界各地, 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 网络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传播开来, 并立即得到反映, 无法控制。在这样一个虚拟、混杂的网络环境中, 人性丑恶的一面被无情地释放出来。网络既可能成为某些罪恶的温床, 也可以是某些心怀鬼胎的黑客肆意攻击的阵地。网络的发展给大学生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 也给他们的思想意识、道德标准和价值理念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学校的正面教育被虚拟而又混杂的网络环境削解了,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的对策

1.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 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的、具有完整系统结构的理论体系, 是科学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构建大学生科学价值观教育体系, 必经围绕这一核心价值标准展开, 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提高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辨别能力和免疫力。只有这样, 才能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具有正确的看法和坚定的政治立场, 才能掌握明辨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的正确标准, 进而提供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接受水平,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的价值观, 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资源, 进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修正与创新。 在新形势下, 价值观创新是一种历史必然趋势, 它一方面源于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另一方面源于每一代人对自身存在价值的强调。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主导的价值观。如果时代和社会生活变了, 再用过去的价值观来衡量、约束和教育新一代的大学生, 那么, 他们必然会因为自身价值观不能实现而出现抗争, 价值观教育就达不到我们教育的初衷。所以, 我们要努力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 根据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进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修正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有着深厚的价值底蕴。价值观的创新必须根植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当前社会现状, 要提炼几千年来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精华, 特别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在今天, 任何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都无法与国际社会割裂开来。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区间互动交流的过程中, 共同文化与共同价值观念越来越普及。当代大学生在这样一个文明共创、文化交融、资源共享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要使中华民族立足世界民族之林, 只有树立起“地球村”的思想, 关心整个人类、整个地球, 吸取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才能真正走向未来、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

3. 加强信息与网络管理, 唱响时代主流意识。 首先, 要尽快建设红色网站, 多收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红色经典著作, 引导大学生在线阅读, 以主流声音和主流色彩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次, 要利用博客技术开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渠道。应该倡导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 随时把自己的思想和知识通过博客与大学生分享, 给他们提供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实现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的无缝对接与和谐互动。最后, 要加强信息与网络管理, 不断加强网络文化的组织建设、硬件建设和制度建设, 趋利避害, 引导大学生构建健康的网络生活文化, 强化网络法制观念, 对那些错误的言论要及时删除, 净化网络环境, 弘扬主旋律, 唱响时代主流意识。

篇6: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原因及引导方略论文

关键词:独立院校;就业价值;取向;引导机制

独立院校作为大学生本科教育构成中的一个重要载体,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每年的毕业季独立院校都会向国家输送大量实用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添砖加瓦。近年来,大学生成为了高等院校的主要群体,大学生受制于社会体制、大众传播、个人因素的影响,对社会有了新的认知,使得他们在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就业价值的取向方面有了新的方向和特点。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方面的原因

1.社会的认可度不高。独立院校人才培养脱离实际,过分注重书本知识而忽略了实践能力,学生既没有高知,又缺乏技能,不能像一本、二本学生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不能像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这是独立院校存在的困境和尴尬,也是独立院校毕业生的困惑。

2.大众传播的负面影响。近年来,人们对于财富、金钱、地位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盲目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不良风气在社会悄然蔓延,侵蚀着人們的思想。

3.就业渠道不畅、信息不对位。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信息传播和反馈存在“短路”和“盲点”,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不能及时传输到求职者一方。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1.独立院校教育的局限性。独立院校是排行在一本、二本院校之下,专科学校以上的学校,这一位置使得独立院校的教育方式始终没有一个很好的定位。

2.独立院校就业指导部门指导形式单一。目前独立院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重点仍然在就业信息的发布、就业指导课程的讲解、就业技巧的灌输,这些工作很难触及学生的求职敏感神经。

(三)家庭方面的原因

1.家庭经济收平高的负面影响。90后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普遍不错,父母供养一个孩子,压力不是很大。因此对学生就业方面的要求也相对较低,认为如果没有好的工作,就先等一等,家里也不需要孩子马上进入社会角色的扮演。

2.对孩子过分的保护欲。90后学生家长对孩子找工作存在普遍忧虑的心理,认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不足,所以习惯于大包大揽的家长自然而然地继续扮演起“监护人”的角色,动用自己的所有社会关系,为孩子“谋划未来”。

(四)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1.基础差、底子薄,所学知识并不能胜任工作任务。很多学生知识掌握的并不扎实,在上大学后,接受到的教育模式又是纯粹的知识结构搭建,这使得很多学生对新知识的消化并不彻底,一次次知识的堆积,最后的结果就是知识的夹生。

2.对工作好高骛远的“幻想”。在笔者所在的学院,由于工作部门是文科院系,除了一部分立志考研的学生外,绝大多数学生理想的工作仍然是公务员、事业单位。

3.吃苦能力、耐受能力差:90后的大学生,他们更为看重的是职业与兴趣爱好的吻合度,工作是否愉快、职位、单位有没有发展前途是他们更为看中的切入点,这就使得一些看上去比较艰苦、条件相对苛刻的单位在挑选中尽数被“抛弃”。

二、引导独立院校毕业生培养良好就业价值取向的策略

(一)发挥社会积极导向作用

1.社会方面打消偏见,尝试接纳独立院校学生。独立院校学生群体虽然存在基础差、底子薄的现象,但经过四年的努力学习,绝大部分学生还是较为稳固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所以社会方面应尝试给予独立院校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

2.加强正面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定位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就业。

3.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在现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对独立院校学生的专业限制、学历背景进一步放宽,使更多愿意服务于基层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基层项目的建设中去。

(二)深化学校教育监督作用

1.改革办学模式,适应市场需求。社会的发展,需要学校培养相适应的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更应该依据市场的变化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对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进行改革。

2.完善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开设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发布就业信息,提供就业平台,积极在校园开展就业咨询、就业讲座,邀请就业方面专业人士进行就业指导,让学生提前了解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

(三)学生家长放手孩子的未来

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根深蒂固,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面对残酷的就业环境,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挡在孩子面前,替孩子择业。

(四)大学生自身能力培养

首先就是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就业素质。在校期间认真学习学校开设的各种课程,扎实掌握各种技能,注重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其次,改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意识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敢于放下身段投身于各行各业的工作中去。

第三,学会自我调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改变以往单纯依靠家长的“等靠要”思想,树立正确就业观。

随着社会发展的瞬息万变,独立院校学生在就业价值取向上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择业和就业成为此阶段社会各方面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又是一年毕业季,希望在“政府引导,学校指导,学生主导”的模式下,广大学生能够顺利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J].沈丽娟.林岩清.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01-103

[2]民办三本院校大学生就业定位和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李曼.现代教育管理.2013(1):161-162

篇7: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原因及引导方略论文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表明, 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人口比例的5.7% (发达国家为30%~50%;美国为60%。) , 我国受到高等教育的比例排到世界的倒数位置上。我国大学生总量并不是绝对过剩, 就业难是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难于转变, 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职业价值体系, 拓宽大学生的职业范围, 在大学期间做好职业规划, 提高大学生职业技能, 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具有重要意义。

1 职业价值观的定义

职业价值观的定义:职业价值观是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 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 或者是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人们在选择职业时, 个人的择业标准和对具体职业的评价集中反映了他们的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的核心是职业需要, 并通过职业评价、职业选择、职业价值取向、职业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

2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对职业评价、职业选择、职业价值的总体看法,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受到经济制度改革, 社会经济转型, 就业体制影响。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为以下几点。

2.1 以个人才能得以发展为目标

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 并不是所有的一味的追求金钱和物质利益, 而是更加注重自我才能是否得以发挥, 更加注重职业荣誉感, 是否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2.2 职业的较好的经济收入、较好的城市放在首选

大学生的自我实现是大学生的主导需要, 生存需要是第二主导因素, 大学生职业选择在注重自我需要与自我成长的为目标, 在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的同时注重良好的经济收入与居住环境, 大学生认为较好的城市将为他们工作后提供更多的信息,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 良好的发展前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获得良好的经济收入可以使父母家庭生活获得改善。较好的城市将为大学生提供较为优越的经济收入, 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 沿海城市, 经济特区等等成为大学生的首选目标, 主要是因为这些城市同时满足了大学生自我实现与良好的经济收入两种需要。

2.3 追求工作的稳定与社会声望仍然是大学生的目标

追求工作的稳定性与社会声望仍然是大学生的目标, 当前存在靠公务员、考研热, 公务员工作稳定, 并且在社会上有良好的社会地位, 考研的大学生也是期望能够找到稳定的, 良好社会声望的工作, 毕业生仍然喜欢找单位性质是事业单位, 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工作, 这不同程度受到“光宗耀祖”的思想的影响, 但是随着就业难度的加大, 大学生的这方面的观念略微转变, 有大学生“挑粪工”、大学生“清洁工”等等特例出现, 许多大学生开始自主创业, 更多大学生转向自我实现。

2.4 大学生择业主动性开始增强

许多大学生择业的主动性开始增强, 大学生开始主动关注大学生的就业政策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到大学时就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 根据自己的职业需求规划大学阶段的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

3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逐渐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 家庭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形成的影响最直接, 最重要。家长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启蒙教育者, 家长的文化程度, 家庭氛围, 家庭生活条件, 都会对大学生起到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的误区导致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产生偏差。家长的意见是大学生择业影响的重要因素, 家长的“光宗耀祖”的思想, 希望大学生有一个体面的工作, 大学生的职业成为父母“光环”的一部分;家长的急功近利思想,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都深深影响到大学生;随着我国7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增多, 也是影响到大学生择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独生子女的赡养父母的义务加大父母要求孩子要离自己近最好是一个城市, 区域的限定, 限制了大学生职业的选择。子女如果从小受到父母的溺爱, 一些苦、累、脏的职业, 大学生不愿从事, 父母也不愿子女从事这些工作, 害怕子女受苦等等。一些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 求稳定、保终身等观念作为传统因素仍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取向。

(2) 学校是大学生形成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场所, 但是学校教育存在许多不足。学校教育重视智育、忽视德育教育与素质教育学校教育主要抓学生的文化课成绩, 忽视学生的社会责任、品德、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交往能力、合作精神等等的教育, 这些往往是社会比较看重的, 这也是学校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大学的就业指导滞后。大学要对大学生不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有效的矫正, 不要要求过高, 在学生就业过程中要进行全程指导, 在学生压力过大时要进行有效的舒缓, 帮助学生提供多种就业机会。

(3) 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当前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 用人单位选人不仅挑剔其学历, 而且还要看技术技能、综合素质等要素, 大学生应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的提高。

就业制度改革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产生重要影响,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模式的推行, 使大学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价值观。高校要积极构建更加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体系和信息化进程。切实加强专职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择业态度, 学校要健全相应的机构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摘要: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影响到大学职业的选择, 本文介绍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高校应积极构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潘莉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 2005.

[2]金盛华, 李雪.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J].心理学报, 2005 (5) .

篇8: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原因及引导方略论文

【关键词】新媒体 价值观 引导模式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原有的培养模式和手段,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由于这一传播方式的介入,受到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多重因素影响的方式和程度有所改变,且情况更为复杂,也使得高校教师及相关工作者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也受到教育理念、方式、途径和手段等条件的制约,和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影响。因此,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引导模式研究成为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呈现的新特点

1. 价值观形成渠道多元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形式和渠道发生了巨大变革,信息传播的实效性、交互性和多样性增强,单位时间内信息传播的数量和种类大大提升。海量信息借助网络平台,通过手机、电脑等现代传播工具,可以随时随地被获取并轻易传播。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主要应用者,新媒体带来的观念更新和信息多元化发展深刻影响着其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2. 价值观养成条件复杂

由于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出现,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已经不单纯通过课堂、书本、人际交往、社会实践等传统形式,信息参与的自主性不断增强,信息传播的便利性不断提高,信息获取的快捷性和多样性加大。通过网络平台传播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形式,传播的发散性特点,使得大学生在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所处媒体及信息环境相对复杂。

3. 传统价值观传播模式受到挑战

在传统信息传播时代,对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完善关键阶段的大学生来说,传统价值观传播模式对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和树立具有权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一般通过教师讲授、人际影响等方式实现。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出现使得学生自主获取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增强,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引导的传统模式需要充分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与时俱进地完善引导途径。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作用形式分析

1. 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参与度高

大学生群体对新媒体传播的应用程度和参与程度较高,通过手机、电脑等现代通讯工具,应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介传播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参与到信息的接收、发布和交流中,人际沟通方式也从传统的通信、电话等,过渡到网络视频、微信聊天等形式,极大缩短信息传播和交换的空间距离和时间长度。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和便捷性,自我表达的及时性,充分迎合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

2. 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性强

新媒体已经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并影响着学生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新媒体的新颖个性的表达特点符合大学生的审美和心理需要,其沟通的即时表达性、关注度、参与度的大幅提高,使得学生更愿意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自己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获取感兴趣的咨询信息等,形成较强的依赖性。

3.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心理呈现出矛盾性的突出特点,他们一方面表现得十分自信、张扬、乐于表达自我,另一方面,又十分脆弱敏感,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在意他们的评价,感到自卑、焦虑;他们既崇尚权威所赋予的安全感和荣辱感,喜欢有团体的归属感和实现感,同时又需要个性化、多元化存在,喜欢与众不同的存在感,喜欢挑战权威,形成独立的自我。

4. 大学生价值观有效引导模式

环境因素: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引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以环境影响人、塑造人、改变人,具有突出优势。面对新媒体的产生及其迅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准确把握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有效占领新媒体传播阵地,尊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沟通交流方式,有的放矢地发挥自身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体因素:提高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提高对多元价值的识别度

高校还应当在提高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和对复杂情况的辨识能力上多下功夫,面对多元价值取向的新媒体时代,应当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重视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一系列教学或娱乐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个人发展规划,鼓励学生正确运用新媒体,重视改变和引导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客观因素:优化新媒体网络环境,积极营造信息传播良好氛围

新媒体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同时也存在着“被选择”程度较高的特点,人们最为普遍获取的资讯通常是传播者需要表达或引起受众注意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设立新媒体应用的客户端,主动传播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优化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志云.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机理[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3(1).

[2]张务农.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及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12(9).

篇9: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原因及引导方略论文

价值观就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看重的原则、标准或品质。或者说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它指向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也被称为一套自我激励机制。它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 是世界观的核心, 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驱动力。生涯大师舒伯认为, 职业价值观是个人追求的与工作有关的目标, 也就是个人在从事满足自己内在需求的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 它是个体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们对职业活动所带来的利益的一种判断取向, 每个人的关注点不同, 因此在选择职业时也有所差别。

一、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

大学生的职业取向是指大学生对职业的倾向性意识和行为, 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职业动机和职业理想上。

(一) 职业动机多元化。

职业动机也称择业动机。它是驱动人们在做职业选择时的内心的一种趋向。不同时期人们的职业动机会有不同的特征。计划经济时代, “分配”、“计划”充斥着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单一性。大学生的职业动机被“大一统”的思想垄断着。由于市场经济冲击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代大学生职业动机已经颠覆了计划经济时代单一性的特征, 在现实社会的变革中其职业动机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现实主义色彩浓厚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 取代了以往以政治、理想、信念等理想主义色彩的价值取向。他们在职业选择时不再只考虑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因素, 而是更加务实、全方面地考虑个人的生存、发展及成长, 不仅追求个人的自我发展, 而且关注个人收入等经济要素, 在职业选择时全方面地分析职业的社会地位、职业生望、职业的稳定性、职业与专业对口等因素。因此, 当代大学生职业动机由单一性转变成多元性是这个时期的特征。

从对我院学生情况调查中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职业动机特点如下:一是注重自我发展, 二是注重实惠和收入, 三是注重关注稳定性和社会地位, 四是多元化倾向明显。这反映出大学生一方面希望自己的职业能够符合自身特长, 另一方面希望能够获得有较高收入的职业, 尽量满足自己独立的需要。他们希望能够实现个人的生存发展在经济方面是稳定持续增长的, 在工作岗位上又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能力的理想状态。而以往的“为人民服务”这一项高职业动机被大学生们打入“冷宫”。这种变化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的变化密切相关, 值得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1]

(二) 职业理想的现实化。

职业理想伴随社会分工的进程而逐步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当代大学生职业理想的变迁经历了复杂的过程。人们在选择职业时经历了由重视社会地位, 然后发展为重视声望, 后来在职业选择时开始重视实惠的同时还比较关注社会声望, 又回归到重实惠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学生受计划经济的束缚, 他们在选择职业时最看重的是职业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那个时期的大学生毕业首选的地方是国家机关、国营大厂, 他们的价值取向主要以“服从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等社会需要为主导的价值取向。90年代市场经济冲击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更加重视的是高经济收入, 这也成了影响他们工作态度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个年代的大学生择业时的行动标语是“到国外去, 到沿海去, 到挣钱多的三资企业去”。以往的“服从社会需要”的价值取向逐渐被“个人地位”的价值选择、“个人功利目标”的追求所取代。这种职业选择主导地位的变革是划时代的变迁,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21世纪实行市场经济, 人才竞争日益激烈, 大学生的职业追求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他们在选择职业时更加理性和现实, 追求三个主要目标即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个人施展才华的机会、薪酬福利。大学生把那些“经济收入高”、“社会地位好”、“有发展前景的保险业、IT业、外资”公司作为首选。[2]总之, 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更趋于实际。

(三) 择业期望值高, 职业价值目标功利化。

在择业期望值上, 多数同学定位过高, 在薪水方面, 31.2%的同学要求在1500元以上, 在就业单位上, 部分同学一心把目标锁定在大城市、大机关、大单位上, 一味追求待遇好、收入高、地方好的单位。这种择业期望值与实际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由此可见, 当前高校毕业生表现得比较急功近利, 在目标追求上偏重实际利益的获取。

调查表明, 48.4%大学毕业生希望去大城市就业, 19.9%的愿意回生源地就业, 只有7.3%选择去基层边远地区就业。数据表明大学生择业期望值较高, 注重经济利益和工作环境。

(四) 职业实现的途径和方式多样化。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实现手段呈现多元化格局。与计划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相比,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更加宽泛, 实现就业的平台选择更多。他们选择工作时不再局限于国有大、中、小企业, 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等已经成为他们就业的主渠道之一。近年来在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 加大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引导下, 很多大学生投身于自主创业的大军中。国家不断出台鼓励大学生充分就业的相关政策, 就业指导和服务已经纳入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采取积极的行动和措施帮助大学生合理、充分地就业。“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不断完善, 以及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和职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使得高校毕业生都愿意主动积极地参与竞争, 他们能勇敢面对就业竞争的压力, 能够主动择业, 日益成熟, 通过各种不同途径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影响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原因

影响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方面, 既有外部环境因素, 包括社会、学校、家庭等的影响, 又有主观方面的因素, 包括受到个人认知水平、职业观念、心理素质、个人综合素质等因素影响。

(一) 社会环境因素。

1. 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

当前的经济结构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共同发展, 促使社会利益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趋势。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种大环境、大趋势的作用下,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必然反映。因而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不同层面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的影响。[3]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体主义至上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视个人经济地位的转变, 凸显了经济发展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2. 就业体制的延革。

大学生就业、择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单一的国家分配模式, 每个大学生毕业后都由国家统一包分配。1999年就业制度改革打破了由国家统一包分配的模式, 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 转向“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和“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新机制。就业制度的延革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是积极的。从观念上改变了大学生以往固有的“一职定终生”的理念,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铁饭碗”意识逐渐淡化, 取而代之的是自主择业意识不断增强。在这种就业模式下,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 市场调节、市场需要发挥主导作用。新的就业模式更加体现了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的自愿性和宽泛的自由度。他们可以自愿地、有目的地选择与自己专业、特长和兴趣相匹配的工作岗位。新的就业模式又是一把双刃剑, 在这种模式下的大学生就业、择业, 压力和难度会相应地增大, 所以大学生逐渐形成并强化职业风险意识, 这也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一种基本素养。

3. 教育与市场脱节。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迈进“大众化教育阶段”, 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成果, 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广大有志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使他们能够顺利进入高校学习知识。但是有些高校在招生时急功近利, 盲目追求规模和短期效益, 专业设置存在盲目性, 造成学校无特色、专业无特点、学生无特长。大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核心竞争力, 人才质量与市场需求脱节, 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大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 在自己的就业和择业选择时不会将科学的职业价值观作为工具指导自己进行选择。[2]总之, 高等教育改革对大学生择业的负面影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二) 职业指导滞后。

学校教育是学生完成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和手段, 也是他们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场所, 当前很多高校存在职业指导、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的局面, 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产生深刻的滞后作用和影响。

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已纳入教学大纲中, 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指导教育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不断完善、不断澄清和构建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果高校职业指导教育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表现出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环节的不重视, 那么对大学生就业择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1]在高教改革中, 很多高校在招生时只考虑眼前的现实需要, 在专业与学科设置上, 哪些专业生源好就多招哪些专业, 很少从就业的角度做市场调研, 招生时忽视学生日后就业需要, 脱离社会需求, 尤其是职业指导教育的滞后, 必然带来大学生职业选择时不理性的职业价值取向。

(三) 家庭环境因素。

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最早、最初级的场所应该是家庭。因此家庭是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因素之一。家长的价值取向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影响子女的价值观, 会影响他们日后的思维观念、认知态度和行为方式。家长的受教育程度, 以及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直接、深刻地影响着子女的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他们在自己的认知领域和范围内, 根据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经验, 以及对职业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发展前途等方面的认知直接影响子女的职业选择。因此, 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早期形成和确立中, 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

(四) 个人因素。

1. 职业认知缺乏。

只有充分地认知自我、全面地进行职业探索, 将自己放到合适的位置达到人职匹配的最佳效果, 才会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部分大学生缺乏自我认知, 加上缺少实践经验, 对职业认知存在片面性、不准确性, 因此, 那些高收入、热门的职业成为他们盲目追求的首选职业, 出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 造成市场供求不均衡状况。[3]

2. 价值取向模糊。

每个人的所有选择的出发点或者说深层次的因素都源于其个人的价值取向。大学生价值取向直接关乎他们未来职业目标的确立。那些价值取向积极、合理的大学生, 在职业选择时会选择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和时代要求的职业价值目标, 在工作中顺应社会价值取向的需要的同时, 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部分大学生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人云亦云, 职业选择定位比较模糊。当因为种种原因达不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时, 就产生了转变原来坚持的职业价值观的念头。其实质是个人的职业价值观不清楚。

3. 综合素质高低不同。

每一种职业对人才的需要都是不同的, 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才能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 进而才能胜任该职业。因而, 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时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个人的综合素质。个人综合素质对其职业定位和职业选择起着筛选和定位作用。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这不仅造成了大学生人数剧增, 而且造成了一些出现在高等教育内部的深层次问题, 而这些问题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就业难虽然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职业价值观的错位, 是引发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为了把握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动态, 作者对本院2007、2008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 在对数据汇总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分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职业价值观及取向的特点, 以及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原因, 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同时帮助就业指导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工作。

关键词: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闫锋, 白玲.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辽宁教育研究, 2007 (11) :120-121.

[2]蔡静.国内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进展[J].职业技术研究, 2008 (10) :76-77.

上一篇:学习雷锋黑板报文字下一篇:上海XXXX商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组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