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基本知识点--会计实务

2024-06-22

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基本知识点--会计实务(精选8篇)

篇1: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基本知识点--会计实务

【知识点19】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的区别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均应确认为融资租赁,否则为经营租赁:

1.在租赁期满时,租赁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

2.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所订立的购价预计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因而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地确定承租人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远低于”一般是指购价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的5%(含5%)。

3.租赁期占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的大部分,大部分是指租赁期占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的75%(含75%)。

4.对承租人来说,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对出租人来说,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通常为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占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的90%以上(含90%)。

5.租赁资产性质特殊,如果不作重新改制,只有承租人才能使用。

【注意】承租人采用实际利率法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时,每期分摊确认的融资费用是用期初“应付本金余额”乘以融资费用分摊率来计算的。这里的“应付本金余额”即尚未支付的最低租赁付款额中的本金部分。应付本金没有单设科目核算,是承租人最低租赁付款额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在“长期应付款”中。应付本金余额通过计算得出:本期末应付本金余额=本期期初应付本金余额-本期应付本金减少额=本期期初应付本金余额-(本期支付的租金-本期确认的融资费用)

其中:各期确认的融资费用采用实际利率法时,本期确认的融资费用=本期期初应付本金余额×融资费用分摊率。由于应付本金余额随着租金的支付而逐渐减少,所以在租金支付期内,各期确认的融资费用是逐渐减少的。在期初先付租金的情况下,期初应付本金余额是指扣除了当期期初支付的租金后的余额。

【知识点20】企业在核算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时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如果使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如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或者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或者使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则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其增计后的金额不应超过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除此以外的后续支出,应当确认为当期费用,不再通过预提或待摊的方式核算。企业在日常核算中,应依据上述原则判断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是应当资本化,还是费用化。

在具体实务中,对于固定资产发生的下列各项后续支出,通常的处理方法如下:

1.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费用。

2.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其增计后的金额不应超过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3.如果不能区分是固定资产修理还是固定资产改良,或固定资产修理和固定资产改良结合在一起,则企业应按上述原则进行判断,其发生的后续支出,分别计入固定资产价值或计入当期费用。

4.固定资产装修费用,符合上述原则可予资本化的,应当在“固定资产”科目下单设“固定资产装修”明细科目核算,并选择在两次装修期间与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二者中较短的期间内,采用合理的方法单独计提折旧。如果在下次装修时,该项固定资产相关的“固定资产装修”明细科目仍有余额,应将该余额一次全部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

5.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比照上述原则处理。发生的固定资产装修费用,符合上述原则可予资本化的,应选择在两次装修期间、剩余租赁期与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三者中较短的期间内,采用合理的方法单独计提折旧。

6.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改良支出,应单设“经营租入固定资产改良”科目核算,并选择在剩余租赁期与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二者中较短的期间内,采用合理的方法单独计提折旧。

企业因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对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的核算方法由原采用预提或待摊方式改为一次性计入发生当期费用的,其原为固定资产大修理发生的预提或待摊费用余额,应继续采用原有的会计政策,直至冲减或摊销完毕为止;自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后新发生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再按上述原则处理。

篇2: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基本知识点--会计实务

购买债券支付的相关费用金额比较大时,应计入“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债券费用)”,并随着溢折价的摊销而摊销;金额比较小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即计入“投资收益”。关于金额大小,没有确定的数量标准,题目中一般会说明的。

企业发行债券时,如果发行费用大于发行期间冻结资金所产生的利息收入,按发行费用减去发行期间冻结资金所产生的利息收入后的差额,根据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的用途,属于用于固定资产项目的,按照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处理原则处理;属于其它用途的,计入当期财务费用。如果发行费用小于发行期间冻结资金所产生的利息收入,按发行期间冻结资金所产生的利息收入减去发行费用后的差额,视同发行债券的溢价收入,在债券存续期间于计提利息时摊销。

【例题1】企业发行债券时,如果发行费用小于发行期间冻结资金所产生的利息收入,其差额的会计处理是( )。

a.计入溢价收入 b.计入投资收益 c.计入营业外收入 d.冲减财务费用

【答案解析】a 企业发行债券时,如果发行费用小于发行期间冻结资金所产生的利息收入,其差额应作为发行债券的溢价收入。

【例题2】某企业1月1日发行3年期面值为7500万元的债券,票面年利率4%。企业按7290万元的价格折价出售,另外发行期间冻结资金利息收入扣除发行费用后净收入12万元,如果企业每半年计息一次,到期还本付息,并按直线法摊销折价,在20末企业应确认利息费用为( )万元。

a.366 b.183 c.229.50 d.234

【答案解析】b 折价总额=7500-12-7290=198(万元);年末企业利息费用=7500×4%×6/12+198÷3×6/12=183(万元)。

本题的账务处理如下:

2006年1月1日发行时:

发行期间冻结资金利息收入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净收入视同溢价收入,本题中冲减折价金额。

借:银行存款7302(7290+12)

应付债券——债券折价198(7500-7290-12)

贷:应付债券——债券面值7500

2006年6月30日计提利息并摊销折价:

借: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183

贷:应付债券——债券折价33(198/3×6/12)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150(7500×4%×6/12)

2006年12月31日计提利息并摊销折价:

借: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183

贷:应付债券——债券折价33(198/3×6/12)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150(7500×4%×6/12)

【知识点17】长期债权投资的溢价或折价的计算

债券投资溢价或折价=实际支付的价款-相关费用-利息-债券面值

篇3: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基本知识点--会计实务

本章内容是全书的重点与难点, 也是历年考试中常见考点, 常与其他章节结合出现计算题甚至于综合题, 考生应予以特别关注。

重要考点1: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

1.明确哪些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哪些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特别是注意将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严格加以区分, 这一判断并不一定仅限于作为客观题, 这也可能成为主观题的一个基础, 因为, 会计政策变更一般采用追溯调整法, 而会计估计变更则是采用未来适用法。

2.企业依据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的要求变更会计政策的, 如果法规有相关规定, 应按规定执行。例如首次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时, 应按第38号准则的相关规定处理, 考生明确长期股权投资在不同情况下的处理要求。

3.一般情况下, 会计政策变更的考核通常以追溯调整法, 考生必须特别予以注意。在追溯调整法处理步骤中第一步计算累积影响数是最重要的内容, 不仅明确计算税前的差异的方法, 即根据旧政策对损益影响与新政策对损益影响, 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而且还应与所得税内容密切联系, 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以计算对所得税的影响, 最终计算出各期税后的差异, 加总确定累积影响数。在此基础上进行会计处理;并调整财务报表相关项目金额。这部分内容非常容易与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收入、所得税等内容结合出现计算题甚至于综合题。

重要考点2:前期差错更正

这一内容考生务必特别注意, 在考试中非常容易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 它可以与前面几乎所有章节及其下章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内容结合。对于前期差错更正题目, 考生不必急于处理, 首先应考虑题目所给内容错误所在, 如果仍难以确定, 甚至于可以先考虑正确的处理方法, 与题目所给的处理进行比较, 发现不同, 即为差错, 涉及损益的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账户进行追溯重述, 即在发现前期差错时, 视同该项前期差错从未发生过, 从而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更正, 追溯重述法的会计处理与追溯调整法相同。考生可以按下列4个步骤进行处理:首先将该差错事项按照当期事项进行处理。然后将涉及损益类账户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来替代, 特别注意是否对所得税有影响, 书上例题对所得税没有影响是在一定假设条件下的处理, 考试中并不一定如此;在此基础上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账户归集的金额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并补提或冲销盈余公积。但考生要注意, 在多项前期差错更正的情况下, 一般难以保证每一项更正的正确性, 因此, 后面的结转及盈余公积的调整不应耽搁过多时间, 一般难以得分。

第十七章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本章属于全书的重点和难点, 考试易于出计算题和综合题, 一般所占分数比较多。本章内容容易与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差错更正、收入、所得税等有关章节内容密切结合, 对考生综合运用各章内容能力进行全面考核, 因此, 考生应引起充分注意, 尤其是应特别注意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

重要考点1: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内容及调整时应注意的问题。企业发生的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 通常包括下列各项:

1.资产负债表日后诉讼案件结案, 法院判决证实了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现时义务, 需要调整原先确认的与该诉讼案件相关的预计负债, 或确认一项新负债。即如果在资产负债表日已确认预计负债, 而在资产负债表日后诉讼案件结案结果与原预计不相吻合, 应将其差额, 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调整报告年度的营业外支出和其他应付款, 并将预计负债转入其他应付款, 考生应特别注意, 此时是否转出递延所得税资产;尚未确认预计负债, 在资产负债表日后诉讼案件结案, 应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调整报告年度的营业外支出, 确认其他应付款。

2.资产负债表日后取得确凿证据, 表明某项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发生了减值或者需要调整该项资产原先确认的减值金额。主要内容考生要注意与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资产减值问题密切联系, 一般情况下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税法是不认可的, 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但也应注意题目中是否对应收账款允许抵扣比例进行了特殊规定。

3.资产负债表日后进一步确定了资产负债表日前购入资产的成本或售出资产的收入。以资产负债表日后退货为代表, 考生要注意区分退货发生在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前还是之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涉及报告年度所属期间的销售退回发生于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前, 应调整报告年度利润表的收入、成本等, 并相应调整报告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以及报告年度应缴的所得税等。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涉及报告年度所属期间的销售退回发生于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后, 应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的收入、成本等, 但按照规定在此期间的销售退回所涉及的应缴所得税, 应作为本年度的纳税调整事项。

4.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现了财务报表舞弊或差错, 考生要注意区分这一事项是在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 (资产负债表日后时期) 发现的, 还是非日后时期发现的, 一般考试中容易涉及前者, 这种舞弊或差错应当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 调整报告年度的年度财务报告或中期财务报告相关项目的数字, 虽然与第十六章会计差错处理表面一样, 但考生要注意两者调整会计报表不同。

重要考点2: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判别哪些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非调整事项, 因不影响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 不应当调整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报表, 如果事项重大应在附注中加以披露。

第十八章外币折算

本章内容相对简单, 出主观题的可能性较小, 但外币交易的日常处理与资产负债表日和结算日的账务处理应引起考生注意。

重要考点1:外币交易日的账务处理, 不论业务内容如何, 关键问题均是按外币交易日的即期汇率进行折算。但考生要注意下列两个问题:第一, 外币的买卖业务, 除了按即期汇率将外币折算成记账本位币, 还应理解买入外币时, 支付记账本位币应按银行卖出价, 两者之间的差额计入财务费用。相反卖出外币时, 收到记账本位币应按银行买入价。第二, 接受外币资本的投资, 将接受的外币投资资产与实收资本折算成记账本位币, 所使用的汇率均为交易日的即期汇率, 借贷双方不产生差额, 这与原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不同。

重要考点2:资产负债表日及结算日外币折算。考生要注意将外币账户分为货币性项目和非货币性项目分别把握。对于货币性项目, 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外币现金等, 在资产负债表日及结算日, 应以当日即期汇率折算外币货币性项目, 该项目因当日即期汇率不同于初始入账时或前一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而产生的汇率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财务费用) 。

对于非货币性项目, 如外币计价的股票投资、存货等, 不再区分是以美元计价的资产的变化, 还是汇率的变化, 对于以外币计价的存货计提跌价准备时、外币计价的股票投资公允价值变动时, 不需再区分各自变化的影响, 统一计入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即可。

第十九章财务报告

本章内容是历年考试的重点, 考生应做好出现计算分析题、综合题的充分准备。但本章各节内容也不是同样都重要。一般重要程度可按下列顺序排列:合并财务报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关联方、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分部报告。合并财务报表和利润表比较容易出现主观题, 而后面的内容比较容易出现客观题。

重要考点1: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过程中的调整与抵销。

1.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首先应对各子公司进行分类, 分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子公司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子公司两类, 考生尤其要注意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子公司, 在对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时, 应使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反映为在购买日公允价值基础上确定的可辨认资产、负债等在本期资产负债表日应有的金额。

2.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在工作底稿中由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这一步骤要求考生不仅要熟悉成本法、权益法的核算要求, 而且还应找出两者的差异进行调整。

3.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最重要的就是编制合并抵销分录。考生不必按教材中不同财务报表项目思路学习抵销分录, 可以按下列五个方面学习, 其中既要考虑本期情况, 而且还应考虑以前期对本期影响问题, 做连续处理。

(1)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销

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投资, 母公司形成长期股权投资, 子公司接受投资, 形成实收资本 (股本) 、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 这些都是内部交易产生的, 母公司没有对集团公司以外进行投资, 子公司没有接受集团公司以外的投资, 所以, 应做下列抵销分录:

借:股本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贷:长期股权投资

少数股东权益

但是, 这个借贷方经常不相等, 是由于合并成本与占被合并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可能不相等所导致的, 那么就形成了商誉。

(2) 母公司的投资收益与子公司净利润的抵销

其实质即为借记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收益、少数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即少数股东损益;贷记子公司的净利润, 按我们熟悉的“期末未分配利润=期初未分配利润+本期净利润-提取的盈余公积-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的公式, 可以调整反映为“净利润=期末未分配利润+提取的盈余公积+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期初未分配利润”, 因此抵销分录可以反映为:

借:投资收益

少数股东损益

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未分配利润——年末

提取盈余公积

对所有者 (或股东) 的分配

(3) 债权与债务的抵销

简单地说就是借记“债务”, 贷记“债权”;只不过债务、债权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但是考生要注意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随着内部应收账款的抵销, 与此相联系也须将内部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予以抵销, 借记“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贷记“资产减值损失”。尤其是在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的处理, 由于是以前年度的资产减值损失, 本年抵销时应利用利润分配替代。

(4) 收入、成本与存货中未实现利润的抵销

考生要注意区分本期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是否受以前期的影响, 如果没有影响, 只考虑本期抵销, 就考虑下列3种情况即可:

如果有以前期未售出对本期的影响时, 应按下列3个方面分析抵销:

(1) 假设上期未售出的存货本期全部售出, 抵销原未实现的毛利部分: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营业成本

(2) 假设本期从集团公司内部购入存货全部对外销售了, 抵销毛利部分:

借:营业收入

贷:营业成本

(3) 期末未售出部分的未实现毛利进行抵销:

借:营业成本

贷:存货

(5) 收入、成本与固定资产的抵销。本部分内容虽然也比较重要, 但考生没有必要一一学习, 将上述 (3) 、 (4) 的原理加以运用即可。

重要考点2:掌握利润表的结构与填列方法。由于新会计准则利润表结构发生了本质变化, 考生要注意营业利润的计算过程, 并将其与资产减值、收入确认、会计差错更正、所得税等问题密切联系, 以应对计算题甚至于综合题。另外考生还应熟练计算基本每股收益的基础上, 会调整计算出稀释每股收益。

重要考点3:掌握现金流量表重要项目计算方法。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实质上是收付实现制, 考生应能理解如何将权责发生制下的利润表中的收入、费用调节为收付实现制下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 尤其是能熟练计算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等项目金额。理解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等项目都包括哪些内容, 不包括哪些内容。理解如何将企业净利润调整计算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该部分内容更易于出现客观题。

重要考点4:关联方关系的确定及其披露。

第二十章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本章属于非重点章节, 考试的题型多为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等客观题, 考生应以净资产为核心, 将净资产中的基金问题与资产、负债问题联系在一起学习;将净资产中的结余问题与收入、支出问题联系在一起学习。另外理解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即可。

篇4:中级会计实务考试趋势预测

关键词分析;总结;预测

一、2008年《中级会计实务》考试总体情况分析

(一)中级职称考试命题规律总结

国家组织的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从多年的走势和命题规律看。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充分体现出知识更新的要求,“新内容”是绝对的重点。国家发布的新制度、新准则,其内容得以快速贯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考试。笔者在以前的辅导体会中,多次提到过“新”就是“重中之重”的观点,这是复习考试过程中必须牢记的。比如,在2007年职称考试指定的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资产减值、所得税、长期股权投资等章节当中,这几章分值高达45分;而分散在其他章节体现出新内容考核的比如弃置费用、职工薪酬、商业实质判断、每股收益、亏损合同等占13分。两项合计大约为58分。

2.传统的重点章节,不论内容如何变化,始终都是重点。比如,长期投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合并会计报表等章节就是如此。2007年综合题的第2题(18分)就出在此处。在复习考试中,全面、系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抓不住重点,“地毯式”推进,是不会取得好成绩的。

3.各章命题分值具有“轮回性”特征。也就是说,各章分值在多年内具有类似抛物线式的变化规律。

(二)2008年中级职称考试教材内容构成及命题走势分析

2008年是新会计准则发布实施的第二年。由于2007年考试指定的教材已经是按最新会计准则编制的,所以,2008年的教材内容基本保持不变,只是对书中与新的法律、法规、制度不一致的地方进行了调整。这样,考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总体把握和分析。较为科学地预测出2008年的命题走势。笔者强调的重点内容总体未变。在这些重点内容中,2007年已经考过的内容,在2008年整体出现的概率不大,有的知识点可能还会零星出现。但是,已经构成重点内容而在2007年还没有来得及考核或考核不充分的内容,则一定是2008年考核的重点。

二、2008年《中级会计实务》考试应重点掌握的内容

笔者认为,以下内容值得关注(内容重要程度与排序先后无关)。

(一)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和计量

1.要明确投资性房地产的内涵,自用的以及作为存货的房地产不属于概念规范的内容。2.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确认和计量,主要把握对于符合定义的投资性房地产应当采用成本进行初始计量这一知识点就可以了。3.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要明确可以采用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两种计量方法。采用成本模式要计提折旧或摊销,并且要计提减值准备;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不计提折旧或摊销,也不计提减值准备,而是根据公允价值的变动情况,适时调整账面价值,并将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也是两种模式的主要区别。新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具有成本和公允价值模式。通常应当采用成本模式计量,满足特定条件时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但是,同一企业只能采用一种模式对所有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不得同时采用两种计量模式”。笔者对这一规定表示疑义:当投资性房地产已经满足特定条件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了计量,而以后又增加的新的投资性房地产,又不具备特定条件时将如何计量?这种情况只能采用成本模式计量。而准则又不允许两种模式同时存在。不知道此问题如何解决?4.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和处置。转换时一定要分清是哪种核算模式下的转换。处置核算最重要的一点是其应用的科目:“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而不是人们习惯使用的科目即营业外收支。

(二)金融资产

本项内容从本质上说是旧内容,但是。新准则却赋予其新的分类方式和核算形式,提出了新的核算要求,这是本项内容的总体特征。1.要明确四类金融资产的分类。这种分类既具有客观性,更带有主观色彩。因此,这种分类没有定律,考试中要特别注意题中的条件说明,看清楚题中涉及的金融资产划分为哪一类。2.要明确各类金融资产的核算方法。各类资产核算方法的差别很大,一定不能混淆。3.取得金融资产过程中发生的交易费用,有的计入当期损益,有的计入成本。4.在这四类金融资产中,要重点掌握第一类和第四类。5.金融资产减值。明确哪类金融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哪些计提减值准备;计提减值准备的金融资产。哪些可以转回,哪些不得通过损益转回,哪些干脆不能转回。

(三)长期股权投资

这部分内容是永恒的重点,只要是会计考试,该内容就一定是主角。尽管2007年已经考了很多相关内容,但是,仍有出题的可能,不能掉以轻心。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1.可以分成四块:(1)对子公司的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2)对合营单位的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3)对联营单位的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4)其他投资,根据金融资产准则核算。2.分别掌握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熟悉各自的核算方法和程序。3.要把长期股权投资与企业合并及合并会计报表结合起来一同学习。

(四)职工薪酬的计算

新准则对职工薪酬赋予了很多新内容,其中,非货币性职工薪酬、辞退福利、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等内容很重要,并且,也有一定难度,很容易出错。

(五)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

新准则规定,发行可转换债券时。要对其包含的负债成份和权益成份进行分拆,将负债成份确认为应付债券,将权益成份确认为资本公积。另外,还涉及到转换时的处理。本知识点由于难度大、所涉及的金额位数多、数字计算不能取整等因素的存在。十分容易丢分。

(六)购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延期付款而采用现值入账

本知识点尽管不是很难,但是,计算比较繁琐,尤其是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很容易出错,仍然需要十分谨慎。

(七)固定资产弃置费用

虽然这部分内容2007年已经考过,但只是一个判断题。因此,仍然有进一步考核的空间和可能。弃置费用实际上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以现值的形式及如固定资产成本以计提折旧的方式实现补偿:另一部分是以计人固定资产成本的弃置费用的现值部分为基数,按照相应的利率,采用分期计提利息的方式实现补偿。

(八)无形资产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以及费用的不同处理方法

本知识点是新内容,研究阶段的有关支出在发生时应当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当计入无形资产成本。对于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阶段支出以及无法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应当在发生时作为管理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篇5: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基本知识点--会计实务

(四)第五章 长期股权投资 ●考情分析

本章是历年考试中的重点章节,其内容在考题中各题型均可能出现。考试的时候往往与合并报表结合在一起考察。从考试内容上来看,重点是三个内容:一个是初始投资成本的核算,特别是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的核算;其次是后续计量,包含成本法和权益法的核算,特别是权益法的核算;第三就是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之间的转换,应特别注意。

最近三年本章考试题型、分值分布

(注:2009年考了一个长期股权投资与抵销分录相结合的综合题,其中长期股权投资的内容占2分左右)

一、成本法和权益法的区别

判断成本法核算还是权益法核算主要有两条途径,首先第一条是题目给出投资企业对于被投资企业的影响:

成本法:投资方对被投资方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应该采用成本法;投资方能够控制被投资方,也应该采用成本法;

权益法:投资方对于被投资方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应该用权益法;第二条途径是给出持股比例:

成本法:持股比例在20%以下或者50%以上应该采用成本法核算;

权益法:持股比例在20%~50%之间(包括20%和50%)应该采用权益法核算。第一条途径高于第二条途径,也就是比如说题目中给出了持股比例为25%,同时又给

出了对被投资方不具有重大影响,那么,就不能按照持股比例采用权益法,而应该按照实际影响采用成本法。

成本法和权益法的会计处理总结:

二、权益法后续计量的处理

(一)初始投资时点差额的调整

投资企业在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时,如果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不同的,应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后确定。

(二)顺流交易、逆流交易的调整 逆流交易合并报表中的调整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贷:存货

顺流交易合并报表中调整分录: 借:营业收入贷:营业成本投资收益

(1)逆流交易时分录的理解:

在个别报表中做分录的时候是将投资单位和被投资单位看作一个整体,抵销了内部未实现的损益,所以少确认了长期股权投资,那么在编制合并报表的时候,是将投资单位和其子公司看作是一个整体,所以原来抵销的内部未实现损益就不应该抵销了,此时就应该重新确认长期股权投资。而这部分损益是体现在投资单位购买的存货当中的,此时也应该调减存货的账面价值。

(2)顺流交易分录的理解:

在个别报表中做分录的时候是将投资单位和被投资单位看作一个整体,抵销了内部未实现的损益,少确认了投资收益,那么在编制合并报表的时候,是将投资单位和其子公司看作是一个整体,所以原来抵销的内部未实现损益就不应该抵销了,此时就应该重新补确认投资收益,以真实的反映所取得的投资收益金额。而原来未实现的内部损益是体现为投资单位确认的收入和成本的差额,所以应该抵销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的金额。

存在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顺流交易和逆流交易对于母公司而言涉及到的报表项目不同,如果是顺流交易,母公司确认损益,相应抵销的时候影响的是利润表中的损益类项目;而如果是逆流交易,影响的是母公司存货成本和长期股权投资项目的确认,因此抵销时调整的是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

(三)两种调整净利润情况的区别

主要区别就是在于第一种是在投资当时的时点上,投资单位的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存在差异(调整销售出去影响损益的);第二种是在投资后发生的内部交易(调整未销售出去的)。

调整销售出去的:是指在初始投资时,被投资单位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不等而进行的调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由于投资企业在取得投资时,是按照付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来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确认金额,并且可以按照应享有可辨认净资产的份额对其初始确认金额进行调整,所以在计算投资收益时也要按照公允价值也核算,即按照资产的公允价值口径对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进行调整。如果被投资企业当年将存货出售一部分,那么被投资企业不是按照账面价值来结转出售的存货成本的,而按照公允价值来调整时。由于存货的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所以结转的成本大于按照账面价值结转的成本,所以投资企业在确认投资收益时,要在被投资企业实现净利润的基础上调减该部分差额。

调整未销售出去的:是指在投资企业投资后,与被投资企业发生内部交易,如果存货没有全部对外销售,在期末就会存在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这时投资企业在确认投资收益时就需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调减这部分期末的未实现利润。在以后真正实现时再加上。

三、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减资由权益法转为成本法,不需要追溯调整增资由权益法转为成本法,需要追溯调整减资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需要追溯调整

增资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需要追溯调整

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核算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增资形成的,一种是减资形成的。这两种情况下都是需要追溯调整的。1.增资

(1)原持有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与按照原持股比例计算确定应享有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属于通过投资作价体现的商誉部分,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属于原取得投资时因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一方面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另一方面应同时调整留存收益。

对于原取得投资后至再次投资的交易日之间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相对于原持股比例的部分,属于在此期间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中应享有份额的,一方面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另一方面应同时调整留存收益;属于其他原因导致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中应享有的份额,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同时,应当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对于新取得的股权部分,应比较新增投资的成本与取得该部分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其中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对于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应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同时计入取得当期的营业外收入。2.减资

首先应按处置或收回投资的比例结转应终止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在此基础上,应当比较剩余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与按照剩余持股比例计算原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属于投资作价中体现的商誉部分,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属于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同时,应调整留存收益。

对于原取得投资后至转变为权益法核算之间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中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一方面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调整留存收益;对于被投资单位在此期间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应享有的份额,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同时,应当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本章总结:

1.掌握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非企业合并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确定)。2.掌握成本法的适用范围及其会计处理。3.掌握权益法的适用范围及其会计处理。4.掌握成本法与权益法转换的会计处理。

5.掌握共同控制经营及共同控制资产的会计处理。

篇6:中级会计职称中级会计实务知识点

会计处理

在成本模式下,应当按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有关规定,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按期(月)计提折旧或摊销;存在减值迹象的,还应当按照《资产减值》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提示】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或摊销与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相关规定一样。即:当期增加的投资性房地产(建筑物)当期不提折旧,当期减少的投资性房地产(建筑物)当期照提折旧;当期增加的投资性房地产(土地使用权)当期即开始摊销,当期减少的投资性房地产(土地使用权)当期停止摊销。

1.计提折旧或摊销时

借:其他业务成本

贷: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摊销)

2.计提减值准备时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

3.取得租金收入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业务收入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一)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前提条件

企业只有存在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才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

(二)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会计处理

1.科目设置:

(1)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公允价值变动

(2)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会计处理

(1)公允价值上升

借: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公允价值下降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3)取得租金收入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业务收入

篇7:中级会计职称中级会计实务知识点

(1)设定提存计划:养老保险、失业保险。

借:管理、销售、制造、生产成本等

贷:应付职工薪酬

(2)设定收益计划:主要记住根据设定收益计划产生的职工薪酬成本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所产生的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该其他综合收益以后期间不允许转损益,但可以在权益范围内转移)

篇8: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基本知识点--会计实务

1~15 DCBCB DABBD ACABD

二、多项选择题

三、判断题

四、计算分析题

1. (1)

(2) 自建行为领用企业的原材料是用于生产线、设备等动产的建造时, 原材料有关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允许抵扣, 故不必作进项税额转出。会计处理为:

(3)

(4) 该生产线2010年计提的折旧额= (1 020-12) /6=168 (万元) 。

(5) 2010年12月31日, 该生产线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700万元, 而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为600万元, 所以, 该生产线可收回金额为700万元。

则2010年12月31日应计提减值准备金额= (1 020-168) -700=152 (万元)

(6) 2011年6月30日改良前累计计提的折旧额=168+ (700-10) /5×1/2=237 (万元)

(7) 改良后该生产线成本=631+122=753 (万元)

2011年改良后即9~12月该生产线应计提折旧额= (753-10) /8×4/12=30.96 (万元) 。

2. (1)

(2)

(3)

(4)

五、综合题

1. (1) 对于丙公司产品质量诉讼案件, 乙公司在其2010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不应当确认预计负债。

理由:乙公司判断发生赔偿损失的可能性小于50%, 不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

(2) 甲公司不应该确认债务重组损失。

理由:甲公司取得股权的公允价值2 310万元大于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500万元 (2 500-2 000) 。故取得股权的公允价值和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应该冲减资产减值损失。

(3) 2010年6月30日甲公司取得乙公司股权时:

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3 400+200=3 600 (万元) 。

应该确认的商誉金额=2 310-3 600×60%=150 (万元) 。

(4) 2010年12月31日以购买日持续计算的包括完全商誉的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3 400+200) +200- (800-600) /10×6/12+150/60%=4 040 (万元)

由于可收回金额3 900万元小于4 040万元, 所以商誉发生了减值。

甲公司在合并报表中应确认的商誉减值的金额= (4 040-3 900) ×60%=84 (万元) 。

(5) 甲公司与戊公司进行的股权置换交易不构成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理由:甲公司收取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1 200/4 000=30%, 大于25%。所以甲公司与戊公司的股权置换不能判断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2. (1) (1) 事项 (1) 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理由:2011年12月31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4 000-4 000÷10=3 600 (万元) , 计税基础=4 000-4 000÷16=3 750 (万元) , 资产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 应确认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符合条件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正确做法:2011年12月31日应确认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 750-3 600=150 (万元) , 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150×25%=37.5 (万元) 。

(2) 事项 (2) 甲公司上述会计处理均不正确。

理由:当月取得无形资产当月开始摊销, 2011年无形资产摊销金额:2 400÷10×6/12=120 (万元) , 无形资产账面价值=2 400-120=2 280 (万元) ;其计税基础:2 280×150%=3 420 (万元) , 其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 140万元;该暂时性差异不符合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条件, 不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正确做法:2011年12月31日应确认无形资产账面价值2 280万元, 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3) 事项 (3) 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理由:此项合并属于应税合并, 不属于免税合并, 商誉形成时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相等, 后续期间商誉计提减值准备使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 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正确做法:2011年12月31日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800×25%=200 (万元) 。

(4) 事项 (4) 甲公司上述会计处理均不正确。

理由:2011年12月31日投资性房地产的计税基础不再是取得时的实际成本, 所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和发生额均不正确。

正确做法:2011年12月31日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3 600+600=4 200 (万元) , 计税基础=3 600-3 600÷20×2=3 240 (万元) , 2011年12月31日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 (4 200-3 240) ×25%=240 (万元) ;2010年12月31日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3 600+ (600-400) =3 800 (万元) , 计税基础=3 600-3 600÷20=3 420 (万元) 。

2010年12月31日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 (3 800-3 420) ×25%=95 (万元) 。

2011年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240-95=145 (万元) 。

(5) 事项 (5) 甲公司会计处理不正确。

理由:2011年12月31日, 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均为1 050万元, 不产生暂时性差异, 不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正确做法:2011年12月31日不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2) 事项 (2) 应调减利润总额=2 300-2 280=20 (万元) , 调整后的利润总额=10 000-20=9 980 (万元) 。

由税前会计利润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事项 (1) 纳税调增150万元 (3 750-3 600) ;事项 (2) 纳税调减=120×50%=60 (万元) ;事项 (3) 纳税调增800万元;事项 (4) 纳税调减额=400+3 600÷20=580 (万元) ;事项 (5) 纳税调减=1 000 x5%=50 (万元) 。

2011年应纳税所得额=9980+150-60+800-580-50=10 240 (万元) , 应交所得税=10 240×25%=2 560 (万元) 。

2011年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37.5+200=237.5 (万元) (借方) 。

2011年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为145万元 (贷方) 。

上一篇:美国国务卿克林顿在上海世博会美国馆招待会上的讲话(双语)下一篇:高中新生军训广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