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财务会计》考试大纲

2024-06-10

《中级财务会计》考试大纲(精选8篇)

篇1:《中级财务会计》考试大纲

《中级财务会计》学位考试大纲

第一章总论

会计要素;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确认和计量

第二章应收和预付款项

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及其他应收款;坏账的核算

第三章存货

存货的确认;存货的初始计量;发出存货的计量;存货的期末计量

第四章投资

短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投资减值

第五章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的确认;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固定资产的折旧

固定资产的期末计量;固定资产处置

第六章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

无形资产的确认;无形资产的计量

第七章流动负债

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和预收款项;应交税金;应付工资及应付福利费

第八章长期负债

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专项应付款;借款费用

第九章所有者权益

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

第十章费用

费用的分类;生产成本;期间费用

第十一章收入和利润

收入的分类;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和计量;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利润的形成及其分配

第十二章财务会计报告

财务会计报告的概念及内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主要参考教材: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中级会计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

篇2:《中级财务会计》考试大纲

(1)

甲公司债务重组后应收账款入账价值=3510-1000-400-68-200×3-400=1042(万元)。

甲公司债务重组损失=(3510-351)-1042-(1000+400+68+200×3)=49(万元)。

(2)

借:应收账款――债务重组 1042

固定资产 1000

库存商品 4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68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600

坏账准备 351

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49

贷:应收账款 3510

(3)乙公司因债务重组应计入营业外收入的金额=(3510-1000-400-68-600-1042)+[1000-(2000-1200)]=600(万元)。

或:乙公司因债务重组应计入营业外收入的金额=债务豁免金额400+固定资产处置利得[1000-(2000-1200)]=600(万元)。

(4)

借:固定资产清理 800

累计折旧 1200

贷:固定资产 2000

借:应付账款 351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000

主营业务收入 4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68

股本 2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400

应付账款――债务重组 1042

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 400

借:固定资产清理200

贷:营业外收入――处置非流动资产利得 2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300

贷:库存商品 300

2、甲公司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至与固定资产业务相关的资料如下:

资料一:月5日,甲公司以银行存款购入一套不需安装的大型生产设备,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5000万元,增值税税额为850万元。

资料二:2012年12月31日,该设备投入使用,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净残值为50万元,采用年数总和法按年计提折旧。

资料三:12月31日,该设备出现减值迹象,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为1500万元,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为1800万元,甲公司对该设备计提减值准备后,根据新获得的信息预计剩余使用年限仍为3年、净残值为30万元,仍采用年数总和法按年计提折旧。

资料四:2012月31日,甲公司售出该设备,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900万元,增值税税额为153万元,款项已收存银行,另以银行存款支付清理费用2万元。

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

要求:

(1)编制甲公司2012年12月5日购入该设备的会计分录。

(2)分别计算甲公司和对该设备应计提的折旧金额

(3)计算甲公司2012月31日对该设备应计提减值准备的金额,并编制相关会计分录。

(4)计算甲公司对该设备应计提的折旧金额,并编制相关会计分录。

(5)编制甲公司年12月31日处置该设备的会计分录。

【答案】

(1)甲公司2012年12月5日购入该设备的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5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850

贷:银行存款5850

(2)甲公司度对该设备应计提的折旧金额=(5000-50)×5/15=1650(万元);

甲公司20对该设备应计提的折旧金额=(5000-50)×4/15=1320(万元)。

(3)甲公司年12月31日对该设备应计提减值准备的金额=(5000-1650-1320)-1800=230(万元)。

会计分录:

借:资产减值损失23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30

(4)甲公司20对该设备应计提的折旧金额=(1800-30)×3/6=885(万元)。

会计分录:

借:制造费用885

贷:累计折旧885

(5)

借:固定资产清理915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30

累计折旧3855(1650+1320+885)

贷:固定资产5000

借:固定资产清理2

贷:银行存款2

借:银行存款1053

贷:固定资产清理9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53

借:营业外支出――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17

贷:固定资产清理17

五、综合题(本类题共2小题,第一小题15分,第二小题18分,共33分。 凡要求计算的项目,应列出必要的计算过程。计算结果出现两位小数以上的,均四舍五入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小数。凡要求编制会计分录的,除题中有特殊要求外,只需写出一级科目。答案中的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

1、甲公司2015年年初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借方余额为50万元,与之对应的预计负债贷方余额为200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无期初余额。甲公司2015年度实现的利润总额为9 520万元,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且预计在未来期间保持不变;预计未来期间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甲公司2015年度发生的有关交易和事项中,会计处理与税收处理存在差异的相关资料如下:

资料一:2015年8月,甲公司向非关联企业捐赠现金500万元。

资料二:2015年9月,甲公司以银行存款支付产品保修费用300万元,同时冲减了预计负债年初贷方余额200万元。2015年年末,保修期结束,甲公司不再预提保修费。

资料三:2015年12月31日,甲公司对应收账款计提了坏账准备180万元。

资料四:2015年12月31日,甲公司以定向增发公允价值为10 900万元的普通股股票为对价取得乙公司100%有表决权的股份,形成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假定该项企业合并符合税法规定的免税合并条件,且乙公司选择进行免税处理。乙公司当日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为10 000万元,其中股本2 000万元,未分配利润8 000万元;除一项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均为200万元、公允价值为360万元的库存商品外,其他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计税基础均相同。

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

要求:

(1)计算甲公司2015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

(2)根据资料一至资料三,逐项分析甲公司每一交易或事项对递延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如无影响,也明确指出无影响的原因)。

(3)根据资料一至资料三,逐笔编制甲公司与递延所得税有关的会计分录(不涉及递延所得税的,不需要编制会计分录)。

(4)计算甲公司利润表中应列示的2015年度所得税费用。

(5)根据资料四,分别计算甲公司在编制购买日合并财务报表时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和商誉的金额,并编制与购买日合并资产负债表有关的调整的抵消分录。

【答案】

(1)

2015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9520+500-200+180=10000(万元);

2015年度的应交所得税=10000×25%=2500(万元)。

(2)

资料一,对递延所得税无影响。

分析:非公益性现金捐赠,本期不允许税前扣除,未来期间也不允许抵扣,未形成暂时性差异,形成永久性的差异,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资料二,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50万元。

分析:2015年年末保修期结束,不再预提保修费,本期支付保修费用300万元,冲减预计负债年初余额200万元,因期末不存在暂时性差异,需要转回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50万元(200×25%)。

资料三,税法规定,尚未实际发生的预计损失不允许税前扣除,待实际发生损失时才可以抵扣,因此本期计提的坏账准备180万元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45万元(180×25%)。

(3)

资料一:

不涉及递延所得税的处理。

资料二:

借:所得税费用5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50

资料三: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45

贷:所得税费用45

(4)当期所得税(应交所得税)=10000×25%=2500(万元);递延所得税费用=50-45=5(万元);2015年度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2500+5=2505(万元)。

(5)

①购买日合并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360-200)×25%=40(万元)。

②商誉=合并成本-购买日应享有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考虑递延所得税后)的份额=10900-(10000+160-40)×100%=780(万元)。

抵消分录:

借:存货 160

贷:资本公积160

借:资本公积 4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40

借:股本2000

未分配利润8000

资本公积120

商誉780

贷:长期股权投资10900

2、甲公司和乙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期间相同,甲公司和乙公司2014年至2015年有关长期股权投资及其内部交易或事项如下:

资料一:2014年度资料

①1月1日,甲公司以银行存款18 400万元自非关联方购入乙公司80%有表决权的股份。交易前,甲公司不持有乙公司的股份且与乙公司不存在关联方关系;交易后,甲公司取得乙公司的控制权。乙公司当日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为23 000万元,其中股本6 000万元,资本公积4 800万元、盈余公积1 200万元、未分配利润11 000万元;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均相同。

②3月10日,甲公司向乙公司销售A产品一批,售价为2 000万元,生产成本为1 400万元。至当年年末,乙公司已向集团外销售A产品的60%。剩余部分形成年末存货,其可变现净值为600万元,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200万元;甲公司应收款项2 000万元尚未收回,计提坏账准备100万元。

③7月1日,甲公司将其一项专利权以1 2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乙公司,款项于当日收存银行。甲公司该专利权的原价为1 0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残值为零,采用年限平均法进行摊销,至转让时已摊销5年。乙公司取得该专利权后作为管理用无形资产核算,预计尚可使用5年,残值为零。采用年限平均法进行摊销。

④乙公司当年实现的净利润为6 000万元,提取法定盈余公积600万元,向股东分配现金股利3000万元;因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计入当期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为400万元。

资料二:2015年度资料

2015年度,甲公司与乙公司之间未发生内部购销交易。至2015年12月31日,乙公司上年自甲公司购入的A产品剩余部分全都向集团外售出;乙公司支付了上年所欠甲公司货款2000万元。

假定不考虑增值税、所得税等相关税费及其他因素。

要求:

(1)编制甲公司2014年12月31日合并乙公司财务报表时按照权益法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调整分录以及该项投资直接相关的(含甲公司内部投资收益)抵消分录。

(2)编制甲公司2014年12月31日合并乙公司财务报表时与内部购销交易相关的抵消分录。(不要求编制与合并现金流量表相关的抵消分录)

(3)编制甲公司2015年12月31日合并乙公司财务报表时与内部购销交易相关的抵消分录。(不要求编制与合并现金流量表相关的抵消分录)

【答案】

(1)合并财务报表中按照权益法调整,取得投资当年应确认的投资收益=6000×80%=480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 4800

贷:投资收益 4800

应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400×80%=32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 320

贷:其他综合收益 320

分配现金股利调整减少长期股权投资=3000×80%=2400(万元)。

借:投资收益 24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2400

调整后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18400+4800-2400+320=21120(万元)。

抵消长期股权投资和子公司所有者权益:

借:股本 6000

资本公积 4800

盈余公积 1800

未分配利润――年末13400(11000+6000-600-3000)

其他综合收益 4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21120

少数股东权益 5280

借:投资收益 4800

少数股东损益 1200

未分配利润――年初 11000

贷:提取盈余公积 600

对所有者(或股东)的分配 3000

未分配利润――年末 13400

(2)2014年12月31日内部购销交易相关的抵消分录:

借:营业收入 2000

贷:营业成本 2000

借:营业成本 240

贷:存货240

借:存货 200

贷:资产减值损失 200

借:应付账款2000

贷:应收账款 2000

借:应收账款 100

贷:资产减值损失 100

借:营业外收入 700

贷:无形资产 700

借:无形资产 70(700/5×6/12)

贷:管理费用 70

(3)2015年12月31日内部购销交易相关的抵消分录: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240

贷:营业成本 240

借:存货 20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200

借:营业成本 200

贷:存货 200

借:应收账款 10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100

借:资产减值损失 100

贷:应收账款 100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700

贷:无形资产 700

借:无形资产 7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70

借:无形资产 140(700/5)

篇3:《中级财务会计》考试大纲

1~15 DCBCB DABBD ACABD

二、多项选择题

三、判断题

四、计算分析题

1. (1)

(2) 自建行为领用企业的原材料是用于生产线、设备等动产的建造时, 原材料有关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允许抵扣, 故不必作进项税额转出。会计处理为:

(3)

(4) 该生产线2010年计提的折旧额= (1 020-12) /6=168 (万元) 。

(5) 2010年12月31日, 该生产线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700万元, 而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为600万元, 所以, 该生产线可收回金额为700万元。

则2010年12月31日应计提减值准备金额= (1 020-168) -700=152 (万元)

(6) 2011年6月30日改良前累计计提的折旧额=168+ (700-10) /5×1/2=237 (万元)

(7) 改良后该生产线成本=631+122=753 (万元)

2011年改良后即9~12月该生产线应计提折旧额= (753-10) /8×4/12=30.96 (万元) 。

2. (1)

(2)

(3)

(4)

五、综合题

1. (1) 对于丙公司产品质量诉讼案件, 乙公司在其2010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不应当确认预计负债。

理由:乙公司判断发生赔偿损失的可能性小于50%, 不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

(2) 甲公司不应该确认债务重组损失。

理由:甲公司取得股权的公允价值2 310万元大于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500万元 (2 500-2 000) 。故取得股权的公允价值和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应该冲减资产减值损失。

(3) 2010年6月30日甲公司取得乙公司股权时:

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3 400+200=3 600 (万元) 。

应该确认的商誉金额=2 310-3 600×60%=150 (万元) 。

(4) 2010年12月31日以购买日持续计算的包括完全商誉的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3 400+200) +200- (800-600) /10×6/12+150/60%=4 040 (万元)

由于可收回金额3 900万元小于4 040万元, 所以商誉发生了减值。

甲公司在合并报表中应确认的商誉减值的金额= (4 040-3 900) ×60%=84 (万元) 。

(5) 甲公司与戊公司进行的股权置换交易不构成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理由:甲公司收取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1 200/4 000=30%, 大于25%。所以甲公司与戊公司的股权置换不能判断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2. (1) (1) 事项 (1) 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理由:2011年12月31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4 000-4 000÷10=3 600 (万元) , 计税基础=4 000-4 000÷16=3 750 (万元) , 资产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 应确认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符合条件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正确做法:2011年12月31日应确认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 750-3 600=150 (万元) , 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150×25%=37.5 (万元) 。

(2) 事项 (2) 甲公司上述会计处理均不正确。

理由:当月取得无形资产当月开始摊销, 2011年无形资产摊销金额:2 400÷10×6/12=120 (万元) , 无形资产账面价值=2 400-120=2 280 (万元) ;其计税基础:2 280×150%=3 420 (万元) , 其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 140万元;该暂时性差异不符合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条件, 不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正确做法:2011年12月31日应确认无形资产账面价值2 280万元, 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3) 事项 (3) 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理由:此项合并属于应税合并, 不属于免税合并, 商誉形成时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相等, 后续期间商誉计提减值准备使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 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正确做法:2011年12月31日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800×25%=200 (万元) 。

(4) 事项 (4) 甲公司上述会计处理均不正确。

理由:2011年12月31日投资性房地产的计税基础不再是取得时的实际成本, 所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和发生额均不正确。

正确做法:2011年12月31日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3 600+600=4 200 (万元) , 计税基础=3 600-3 600÷20×2=3 240 (万元) , 2011年12月31日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 (4 200-3 240) ×25%=240 (万元) ;2010年12月31日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3 600+ (600-400) =3 800 (万元) , 计税基础=3 600-3 600÷20=3 420 (万元) 。

2010年12月31日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 (3 800-3 420) ×25%=95 (万元) 。

2011年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240-95=145 (万元) 。

(5) 事项 (5) 甲公司会计处理不正确。

理由:2011年12月31日, 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均为1 050万元, 不产生暂时性差异, 不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正确做法:2011年12月31日不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2) 事项 (2) 应调减利润总额=2 300-2 280=20 (万元) , 调整后的利润总额=10 000-20=9 980 (万元) 。

由税前会计利润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事项 (1) 纳税调增150万元 (3 750-3 600) ;事项 (2) 纳税调减=120×50%=60 (万元) ;事项 (3) 纳税调增800万元;事项 (4) 纳税调减额=400+3 600÷20=580 (万元) ;事项 (5) 纳税调减=1 000 x5%=50 (万元) 。

2011年应纳税所得额=9980+150-60+800-580-50=10 240 (万元) , 应交所得税=10 240×25%=2 560 (万元) 。

2011年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37.5+200=237.5 (万元) (借方) 。

2011年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为145万元 (贷方) 。

篇4:中级会计实务考试趋势预测

关键词分析;总结;预测

一、2008年《中级会计实务》考试总体情况分析

(一)中级职称考试命题规律总结

国家组织的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从多年的走势和命题规律看。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充分体现出知识更新的要求,“新内容”是绝对的重点。国家发布的新制度、新准则,其内容得以快速贯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考试。笔者在以前的辅导体会中,多次提到过“新”就是“重中之重”的观点,这是复习考试过程中必须牢记的。比如,在2007年职称考试指定的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资产减值、所得税、长期股权投资等章节当中,这几章分值高达45分;而分散在其他章节体现出新内容考核的比如弃置费用、职工薪酬、商业实质判断、每股收益、亏损合同等占13分。两项合计大约为58分。

2.传统的重点章节,不论内容如何变化,始终都是重点。比如,长期投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合并会计报表等章节就是如此。2007年综合题的第2题(18分)就出在此处。在复习考试中,全面、系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抓不住重点,“地毯式”推进,是不会取得好成绩的。

3.各章命题分值具有“轮回性”特征。也就是说,各章分值在多年内具有类似抛物线式的变化规律。

(二)2008年中级职称考试教材内容构成及命题走势分析

2008年是新会计准则发布实施的第二年。由于2007年考试指定的教材已经是按最新会计准则编制的,所以,2008年的教材内容基本保持不变,只是对书中与新的法律、法规、制度不一致的地方进行了调整。这样,考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总体把握和分析。较为科学地预测出2008年的命题走势。笔者强调的重点内容总体未变。在这些重点内容中,2007年已经考过的内容,在2008年整体出现的概率不大,有的知识点可能还会零星出现。但是,已经构成重点内容而在2007年还没有来得及考核或考核不充分的内容,则一定是2008年考核的重点。

二、2008年《中级会计实务》考试应重点掌握的内容

笔者认为,以下内容值得关注(内容重要程度与排序先后无关)。

(一)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和计量

1.要明确投资性房地产的内涵,自用的以及作为存货的房地产不属于概念规范的内容。2.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确认和计量,主要把握对于符合定义的投资性房地产应当采用成本进行初始计量这一知识点就可以了。3.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要明确可以采用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两种计量方法。采用成本模式要计提折旧或摊销,并且要计提减值准备;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不计提折旧或摊销,也不计提减值准备,而是根据公允价值的变动情况,适时调整账面价值,并将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也是两种模式的主要区别。新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具有成本和公允价值模式。通常应当采用成本模式计量,满足特定条件时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但是,同一企业只能采用一种模式对所有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不得同时采用两种计量模式”。笔者对这一规定表示疑义:当投资性房地产已经满足特定条件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了计量,而以后又增加的新的投资性房地产,又不具备特定条件时将如何计量?这种情况只能采用成本模式计量。而准则又不允许两种模式同时存在。不知道此问题如何解决?4.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和处置。转换时一定要分清是哪种核算模式下的转换。处置核算最重要的一点是其应用的科目:“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而不是人们习惯使用的科目即营业外收支。

(二)金融资产

本项内容从本质上说是旧内容,但是。新准则却赋予其新的分类方式和核算形式,提出了新的核算要求,这是本项内容的总体特征。1.要明确四类金融资产的分类。这种分类既具有客观性,更带有主观色彩。因此,这种分类没有定律,考试中要特别注意题中的条件说明,看清楚题中涉及的金融资产划分为哪一类。2.要明确各类金融资产的核算方法。各类资产核算方法的差别很大,一定不能混淆。3.取得金融资产过程中发生的交易费用,有的计入当期损益,有的计入成本。4.在这四类金融资产中,要重点掌握第一类和第四类。5.金融资产减值。明确哪类金融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哪些计提减值准备;计提减值准备的金融资产。哪些可以转回,哪些不得通过损益转回,哪些干脆不能转回。

(三)长期股权投资

这部分内容是永恒的重点,只要是会计考试,该内容就一定是主角。尽管2007年已经考了很多相关内容,但是,仍有出题的可能,不能掉以轻心。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1.可以分成四块:(1)对子公司的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2)对合营单位的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3)对联营单位的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4)其他投资,根据金融资产准则核算。2.分别掌握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熟悉各自的核算方法和程序。3.要把长期股权投资与企业合并及合并会计报表结合起来一同学习。

(四)职工薪酬的计算

新准则对职工薪酬赋予了很多新内容,其中,非货币性职工薪酬、辞退福利、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等内容很重要,并且,也有一定难度,很容易出错。

(五)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

新准则规定,发行可转换债券时。要对其包含的负债成份和权益成份进行分拆,将负债成份确认为应付债券,将权益成份确认为资本公积。另外,还涉及到转换时的处理。本知识点由于难度大、所涉及的金额位数多、数字计算不能取整等因素的存在。十分容易丢分。

(六)购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延期付款而采用现值入账

本知识点尽管不是很难,但是,计算比较繁琐,尤其是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很容易出错,仍然需要十分谨慎。

(七)固定资产弃置费用

虽然这部分内容2007年已经考过,但只是一个判断题。因此,仍然有进一步考核的空间和可能。弃置费用实际上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以现值的形式及如固定资产成本以计提折旧的方式实现补偿:另一部分是以计人固定资产成本的弃置费用的现值部分为基数,按照相应的利率,采用分期计提利息的方式实现补偿。

(八)无形资产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以及费用的不同处理方法

本知识点是新内容,研究阶段的有关支出在发生时应当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当计入无形资产成本。对于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阶段支出以及无法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应当在发生时作为管理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篇5: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中级财务会计》 课程负责人:余海宗

授课教师:傅代国、焦薇、唐国琼、于晓谦、吴学斌、黄增玉、张雪南、梁婷、谭洪涛

学 时:周3 学 分:3 先修要求:会计学基础

授课对象: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CPA专业方向 讲课学时:50学时

实验学时:习题课及课外习题讲解4学时 案例分析:4学时 期末考试:2学时

教材名称及主编姓名:《财务会计学》,傅代国主编,新版教材正在编写出版过程中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是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CPA方向所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构成会计学科体系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是以我国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最新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国际惯例为依据,既有财务会计理论的阐述,又有财务会计实务的讲析,成为会计专门人才必修的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介绍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实务,培养学生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

三、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与分工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基础会计,其后续课程依次为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与成本会计课程在部分内容上有交叉,处理的原则是:财务会计课程只涉及到有关费用的核算方法,完成费用按要素的核算与归集。费用按成本项目或成本计算对象的归集与分配等方面的内容则在成本会计课程中加以解决。有关报表分析的内容放在财务管理课程中讲授。有关破产清算、合并报表等内容列入高级财务会计中讲授。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

财务会计学主要讲解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等各具体会计要素的核算及对外陈报。从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和基本要求上看,一是注重会计问题的经济背景,分析会计的经济社会影响,从经济学等广泛的领域理解、学习会计,注重会计的经济生命和经济价值;二是注重会计职业判断的特征,引导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三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参与会计工作的基本能力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阅读、分析企业财务报表的能力以及分析会计政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形式组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会计原理的基础上,全面掌握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财务会计核算的一般过程,并紧密结合企业的基本经济业务,熟练掌握财务会计的账务处理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并为进一步学习《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其他相关课程打下基础。

五、教学形式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可利用多种教学形式组织教学。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电子讲稿,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以及重、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说明。实践性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内容。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案例教学、课堂测试和课外作业。

本课程配备了习题集。习题的选择结合实际,以加深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并提高对本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作业是本课程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能完成规定的课外作业。

本课程平时采用案例分析,分小组讨论,或口试、或写阶段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查,期末采用闭卷考试的办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考核。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财务会计基本理论(4学时)第二章

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4学时)第三章

应收款项(4学时)第四章

存货(3学时)

第五章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的投资(4学时)第六章

固定资产(2学时)第七章

无形资产(2学时)第八章

投资性房地产(2学时)第九章

长期股权投资(5学时)第十章

资产减值(4学时)第十一章

负债(4学时)第十二章

所有者权益(2学时)第十三章

收入、费用及利润(4学时)第十四章

财务报告(4学时)案例教学(4学时)作业评讲(4学时)期末考试(2学时)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

由于实务操作性很强,就会计学的内在教学规律而言,本课程各章教学内容在方法上应以讲授账务处理的内在逻辑及业务例示为主线,侧重于会计的经济社会价值和会计的职业判断特征。因此,一方面要结合当前我国会计准则、制度的制定、实施情况以及企业实际会计工作,适当组织一些相关的课堂讨论;另一方面,在每章适当的地方都安排有判断流程图,即可把握整体教学思路,又可增强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时间以外,还应辅之一会计模拟实验操作。此外,认真完成课后练习对于理解本课程课堂教学内容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应选择有代表性的习题在课堂上讲解。本课程的教学手段建议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同时辅之以少量的板书。

八、考核方法 本课的成绩考核分为平时作业和实验考核以及期末考试两部分,其中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80%。

九、大纲编写的依据与说明

1.修订大纲的指导思想:根据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专业的特点,结合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制度》以及会计实务发展的最新动态修订本大纲。

2.本大纲是依据本科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编写的,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较强的实践性。

十、课程章节基本内容

第一章 财务会计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财务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

1.掌握会计要素概念及其确认条件 2.掌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3.掌握会计计量属性及其应用原则 4.熟悉财务报告目标 5.熟悉财务报告的构成 6.了解会计基本假设

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

1.我国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和结构 2.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第一节

财务会计的概念和特征

一、财务会计的概念

二、财务会计的特征 第二节

财务会计的目标

一、财务信息的使用者

(一)投资者

(二)债权人

(三)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四)社会公众

二、财务会计目标的内容

(一)受托责任观

(二)决策有用观

(三)融合观

第三节

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和信息质量特征

一、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

(一)会计主体

(二)持续经营

(三)会计分期

(四)货币计量

二、财务会计的信息质量特征

(一)可靠性

(二)相关性

(三)可理解性

(四)可比性

(五)实质重于形式

(六)重要性

(七)谨慎性

(八)及时性

第四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

一、会计要素概念

二、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及其确认

(一)资产

(二)负债

(三)所有者权益

三、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及其确认

(一)收入

(二)费用

(三)利润

第五节

财务会计要素的计量

一、会计计量基本理论

(一)计量对象

(二)计量属性

(三)计量对象

二、会计计量基本要求和会计计量属性的构成(一)历史成本

(二)重置成本

(三)可变现净值

(四)现值

(五)公允价值

三、会计计量属性的应用原则 第六节

财务报告

一、财务报告的概念

二、财务报表的组成及相关概念

(一)资产负债表

(二)利润表

(三)现金流量表

(四)附注

第二章 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讲授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基本理论和会计处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 1.了解货币资金的核算内容 2.掌握金融资产的分类

3.掌握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计量和核算 4.掌握交易性金融资产后续计量和核算

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

1.货币资金的管理和内部控制

2.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性质、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3.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

第一节 货币资金

一、货币资金的范围及内部控制制度

(一)货币资金的性质与范围

(二)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库存现金的核算

(一)库存现金的管理

(二)库存现金收支的核算

(三)备用金的核算

(四)库存现金清查

三、银行存款的核算

(一)银行存款的管理

(二)银行转帐结算方式

(三)银行存款收付的核算

(四)银行存款的核对

四、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

(一)其他货币资金的内容

(二)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 第二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

一、金融资产的概念和分类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性质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计量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

四、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出售

第三章 应收款项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讲授应收款项的基本理论与会计核算,通过本章学习,要求: 1.了解应收帐款的性质与范围 2.掌握应收帐款发生与收回的核算 3.掌握应收票据的核算 3.掌握坏帐的核算

4.掌握预付及其他应收款的核算

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

1.应收帐款发生与收回的核算 2.坏帐的核算

第一节 应收款项概述

一、应收款项的概念

二、应收款项的分类 第二节 应收票据

一、应收票据的概述

(一)应收票据的分类

(二)应收票据的计价

二、应收票据的核算

(一)不带息票据的核算

(二)带息应收票据的核算

第三节 应收账款

一、应收账款的确认

二、应收账款的计价

(一)商业折扣

(二)现金折扣

三、应收账款的核算

(一)没有商业折扣的情况下的核算

(二)有商业折扣的情况下的核算

(三)有现金折扣的情况下的核算

四、坏账损失的核算

(一)坏账的确认标准

(二)坏账准备的计提范围,计提比例和计提方法

(三)坏账损失的核算方法 第四节 预付账款及其他应收款

一、预付账款

(一)预付账款的核算内容

(二)预付账款的核算

二、其他应收款

(一)其他应收款的核算内容

(二)其他应收款的核算 第五节

应收债权出售和融资

一、以应收债权为质押取得借款

二、应收债权出售

(一)不附追索权的应收债权出售

(二)附追索权的应收债权出售

(三)应收债权贴现

第四章 存货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授存货的基本理论和核算,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 1.掌握存货的确认条件 2.掌握存货初始计量的核算 3.掌握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认方法 4.掌握存货期末计量的核算 5.熟悉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

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

1.掌握存货的确认条件

2.掌握存货初始计量和期末计量

第一节 存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

一、存货的概念与确认条件

二、存货的初始计量(一)外购的存货

(二)通过进一步加工而取得的存货(三)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 第二节 存货发出的计价

一、存货盘存制度

二、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

(一)先进先出法、(二)加权平均法

(三)个别计价法 第三节 存货的期末计量

一、存货期末计量原则

二、存货期末计量方法

(一)存货减值迹象的判断

(二)可变现净值的确定

(三)存货跌价准备的核算

第四章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的投资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授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的投资的基本理论和核算,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

1.了解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性质

2.掌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3.掌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核算

4.掌握采用实际利率确定金融资产摊余成本的方法 5.掌握不同类金融资产转换的核算 6.掌握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核算

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

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2.采用实际利率确定金融资产摊余成本的方法 3.不同类金融资产转换的核算 4.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核算

第一节 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性质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 第二节 持有至到期投资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性质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计量

三、不同类金融资产之间转换 第三节 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一、金融资产减值测试

二、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

(二)贷款和应收款项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第六章 固定资产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讲授固定资产的基本理论和核算,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 1.掌握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 2.掌握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的核算 3.掌掌握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核算 4.掌握固定资产处置的核算 5.熟悉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

1.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 2.固定资产初始计量及其核算

3.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及其核算

第一节 固定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

一、固定资产的概念及确认条件

二、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一)固定资产初始计量原则

(二)不同方式取得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第二节 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

一、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一)固定资产折旧的概念

(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二、固定资产后续支出

(一)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确认

(二)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核算 第三节 固定资产处置

一、固定资产终止确认的条件

二、固定资产处置的处理

第七章 无形资产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讲授无形资产的基本理论和会计核算,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 1.掌握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 2.掌握研究与开发支出的确认条件 3.掌握无形资产初始计量的核算 4.掌握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确定原则 5.掌握无形资产摊销原则 6.熟悉无形资产处置和报废

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

1.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

2.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及其核算 3.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确定和摊销 4.无形资产的处置

第一节 无形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

一、无形资产的概念及确认条件

(一)无形资产的概念

(二)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

(三)土地使用权

二、研究与开发支出

(一)研究与开发阶段的区分

(二)研究与开发支出的确认

三、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

(一)外购无形资产

(二)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

(三)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

(四)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政府补助取得的无形资产 第二节 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

一、判断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是否确定

二、确定无形资产使用寿命应考虑的因素

三、无形资产摊销

第三节 无形资产处置和报废

一、让渡无形资产使用权

二、出售无形资产所有权

第八章 投资性房地产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讲授投资性房地产的基本理论和会计核算,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

1.掌握投资性房地产概念和范围 2.掌握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条件 3.掌握投资性房地产初始计量的核算 4.掌握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的核算 5.掌握投资性房地产转换的核算 6.熟悉投资性房地产处置的核算

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

1.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条件 2.投资性房地产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3.投资性房地产转换的核算 4.投资性房地产处置

第一节 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

一、投资性房地产的概念

二、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

(一)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

(二)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计量 第二节 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

一、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二、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一)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前提条件

(二)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会计处理

三、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变更 第三节 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和处置

一、房地产的转换

(一)房地产的转换形式及转换日

(二)房地产转换的会计处理

二、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

第九章 长期股权投资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讲授长期股权投资的基本理论和会计核算,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

1.掌握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方法

2.掌握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方法

3.掌握以非企业合并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确定方法 4.掌握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 5.掌握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 6.熟悉长期股权投资处置的核算

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

1.不同方式下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方法 2.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的基本理论和核算 3.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的基本理论和核算

第一节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

一、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原则

二、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

(一)企业合并概述

(二)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定其初始投资成本:

三、非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

(一)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二)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三)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

(四)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五)债务重组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第二节 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

一、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原则

二、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成本法

(一)成本法的概念及其适用范围

(二)成本法核算

三、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权益法

(一)权益法的概念及其适用范围

(二)权益法核算

四、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和处置

(一)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

第十章 资产减值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讲授资产减值的基本理论和会计核算,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

1.掌握认定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 2.掌握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 3.掌握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原则 4.掌握资产组的认定方法及其减值的处理 5.熟悉资产减值的概念 6.了解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

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

1.认定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 2.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 3.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原则

4.资产组的认定方法及其减值的处理

第一节 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认定

一、资产减值概念

二、资产减值的迹象

第二节 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和减值损失的确定

一、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净额的确定

二、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

(一)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

(二)折现率的预计

(三)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预计

(四)外币未来现金流量及其现值的预计

三、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

第三节 资产组的认定及减值的处理

一、资产组的认定

二、资产组可收回金额和账面价值的确定

三、资产组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

四、涉及总部资产的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 第四节 商誉减值的处理

一、商誉账面价值的分摊

二、商誉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

第十一章 负 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讲授负债的基本理论和会计核算,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 1.掌握一般纳税企业应交增值税的核算

2.掌握职工薪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和长期应付款的核算 3.熟悉应付股利的核算

4.了解应交消费税和应交营业税的核算 5.了解小规模纳税企业增值税的核算

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

1.流转税的基本理论和会计核算

2.职工薪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和长期应付款的核算

第一节 负债概述

一、负债的概念和特征

二、负债的分类 第二节 应付职工薪酬

一、职工薪酬的内容

二、职工薪酬的确认和计量

(一)职工薪酬确认的原则

(二)职工薪酬的计量标准

(三)辞退福利的确认和计量

(四)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 第二节 应付债券 一、一般公司债券

二、可转换公司债券 第三节 应交税费

一、流转税概述

二、应交增值税

三、应交消费税

四、应交营业税

五、其他税费 第三节 其他负债

一、短期借款

二、应付票据

三、应付账款

四、预收账款

五、其他应付款

六、应付股利

七、长期借款

八、长期应付款

九、专项应付款

第十二章 所有者权益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讲授所有者权益的基本理论和会计核算,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

1.了解所有者权益的性质和内容 2.掌握所有者权益与负债的区别和联系

3.掌握投入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的会计处理

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

1.所有者权益与负债的区别和联系

2.投入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的会计处理

第一节 所有者权益的性质及构成

一、所有者权益的性质

二、所有者权益与负债的区别

三、所有者权益的组成内容 第二节 实收资本

一、实收资本概述

二、实收资本的会计处理 第三节 资本公积

一、资本公积概述

二、资本公积的会计处理 第四节 留存收益

一、留存收益的性质

二、盈余公积

(一)盈余公积的性质和内容

(二)盈余公积提取和使用的会计处理

三、未分配利润

(一)未分配利润的两层含义

(二)未分配利润的会计处理

四、未弥补亏损

(一)弥补亏损的方法

(二)会计处理

第十三章 收入、费用及利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讲授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基本理论和会计核算,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

1.掌握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2.掌握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3.掌握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4.掌握建造合同收入和成本的确认和计量

5.熟悉商业折扣,现金折扣,销售折让和销售退回的处理 6.掌握利润形成及其分配的核算 7.掌握资产和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

8.掌握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确定 9.掌握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 10.掌握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

1.商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建造合同收入等的确认原则和计量方法 2.不同商品销售方式的会计处理 3.资产和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

4.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确定 5.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 6.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7.股票股利和现金股利的会计处理差异 8.利润形成和分配的会计核算

第一节 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一、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

(一)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

(二)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的具体运用

二、销售商品收入的计量

三、现金折扣、销售折让和销售退回的处理

(一)现金折扣

(二)销售折让

(三)销售退回

第二节 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一、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

(一)提供劳务收入确认条件

(二)提供劳务收入确认条件的具体运用

二、提供劳务收入的计量

三、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的区分

第三节 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一、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的确认

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的计量 第四节 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一、建造合同的概念

二、合同的分立与合并

三、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一)合同收入的内容

(二)建造合同成本

(三)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第五节 期间费用的核算

(一)营业费用的核算

(二)管理费用的核算

(三)财务费用的核算 第六节 利润总额的核算

一、营业外收支的核算

二、利润形成的核算 第七节 所得税的核算

一、所得税会计概述

二、计税基础和暂时性差异

(一)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

(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三、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

(一)一般原则

(二)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特殊情况

(三)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量

四、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一)一般原则

(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量

五、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一)当期所得税

(二)递延所得税

(三)所得税费用 第八节 利润分配的核算

一、利润分配的一般程序

二、利润分配的会计处理

三、利润的年终结转

第十四章 财务报告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讲授财务报告的基本理论和会计核算,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 1.掌握资产负债表的内容,格式和编制方法 2.掌握利润表的内容,格式和编制方法 3.掌握现金流量表的内容,格式和编制方法 4.掌握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内容,格式和编制方法 5.掌握每股收益的计算方法

6.熟悉附注的概念和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

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

1.主要报表的内容,格式和编制方法 2.每股收益的计算方法

第一节 财务报告概述

一、财务报表的概念

(一)资产负债表

(二)利润表

(三)现金流量表

(四)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下同)变动表

(五)附注

二、财务报表列报的基本要求

(一)持续经营

(二)列报项目一致性

(三)性质或功能

(四)抵销

(五)指标可比性

(六)明了性

(七)期间要求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

一、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和格式

(一)资产负债表的概念

(二)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列示

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一)填制依据(二)填列方法 第三节 利润表

一、利润表的内容和格式

二、利润表的编制

(一)填制依据

(二)填列方法

三、每股收益

(一)基本每股收益

(二)稀释每股收益

(三)每股收益的列报 第四节 现金流量表

一、现金流量表概述

二、现金流量的分类

(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三)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三、现金流量表的内容和结构

四、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第五节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一、所有者权益的内容

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格式 第六节 附注

一、附注的性质

二、附注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的基本情况

(二)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

(三)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声明

(四)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五)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以及差错更正的说明

(六)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

(七)分部报告

篇6:《中级财务会计》考试大纲

学习计划应该包括复习过程中一共要看几遍书,每一遍什么时间结束,从每月到每周再到每天分别要完成什么内容,复习到什么程度,要达到什么要求等等。计划必须有,否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只能是徒劳无获。中级会计6-9月学习策略

二、教材、大纲研读方法

看书时要仔细记笔记,把重点、难点、疑点加以归纳总结,从而让厚书变薄,并理解其精华所在。对重要知识要学会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要合理分配工作和学习的时间,理解为主,而不是生硬的背诵。理解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非常重要,死记硬背绝对不可取。教材的研读要掌握方法,主要掌握教材内容本质及不同章节的内在联系,能够从整体上全面、系统地掌握教材的内容,做到知识融会贯通。

三、方法规律的把握

教材的编写是有规律的,很多章节都是根据准则、制度及相关法规编写,在语言精炼、严密、逻辑性强的优点上也增加了一定的阅读难度。因此考生在研读教材的时候要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的关键点。

四、练习要加强

考试的实质就是做题,中级会计实务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因此多做一些典型习题很有必要。做习题的目的是更好地掌握教材上的内容,提高应试水平。尤其是历年真题,值得考生花费一些时间仔细研究。习题资料不宜过多,否则容易造成重复练习内容过多,重难点不突出等问题,反而不利于学习。

总之,中级会计实务的学习需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合理分配时间,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祝大家中级会计师考试轻松过关!

1.中级会计师考试《中级会计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

2.中级会计实务公式

3.中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实务》专项练习

4.中级会计职称中级会计实务知识点

5.中级会计考试《中级会计实务》练习题

6.中级会计职称《中级会计实务》必背考点

7.中级会计实务金融资产考点

8.中级会计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9.2017中级会计实务考点

篇7:《中级财务会计》考试大纲

第一节 应收票据

一、应收票据的确认和计量

二、应收票据的收回和背书转让

第二节 应收账款

第三节 预付账款及其他应收款

一、预付账款

二、其他应收款

第四节 坏 账

一、坏账的概念及坏账损失的确认

二、坏账损失的核算

第五节 应收债权出售和融资

一、应收债权出售、融资业务的核算原则

二、以应收债权为质押取得借款的核算

三、应收债权出售的核算

四、应收债权贴现的核算

二、重点导读

篇8:《中级财务会计》考试大纲

(一) 近三年考试分值表如表1所示:

(二) 考试分值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财务管理》考题中近三年总题量保持在51题, 且题型保持相对的稳定;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分值比例为55%和45%, 主观题的题量虽只有6道题, 但分数比重较大;而且对考生的计算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的要求较高。

二、2010年《财务管理》教材变化情况与基本结构

(一) 教材变化情况

2010年教材与2009年相比较, 内容变化很大。由原来十二章的内容改为八章的内容:删除了原教材的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将原教材的第七章、第八章合并成新教材的第三章 (筹资管理) , 将原第九章、第十一章的部分内容合并成新教材的第六章 (收益与分配管理) ;新增了一章税务管理, 为新教材的第七章;原教材的第一章 (财务管理总论) 、第十章 (财务预算) 、第四章 (项目投资) 、第六章 (营运资金) 、第十二章 (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 改为新教材的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预算管理) 、第四章 (投资管理) 、第五章 (营运资金管理) 、第八章 (财务分析与评价) 。

(二) 基本结构本课程的知识结构可用图1表示:

从图1可以看出, 《财务管理》教材共八章, 分为三大部分。其知识体系的脉络是非常清楚的, 具体的命题要点分析如下:

一是基础知识.本部分为第一章总论, 主要出客观题。第一章, 主要介绍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环节、财务管理体制以及财务管理环境, 为以后章节的内容奠定基础。本章一般会出四、五道客观题, 要求考生根据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 阅读教材、熟悉基本内容。第一节重点掌握四种财务管理目标的优缺点;第二节重点注意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第三节重点注意分权与集权的选择;第四节重点注意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

二是财务管理的主体内容。本部分包括筹资管理 (第三章) 、投资管理 (第四章) 、营运资金管理 (第五章) 、收益与分配管理 (第六章) 、税务管理 (第七章) 共五部分内容, 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本部分除了出客观题, 也是主观题的主要出题点。第三章, 第一节注意资本金制度;第二节注意股权筹资中有关普通股筹资和留存收益筹资的优缺点, 掌握股权筹资的特点;第三节注意融资租赁的租金构成和租金的计算, 掌握各种长期负债筹资的特点;第四节掌握可转换债券筹资和认股权证筹资的优缺点;第五节注意掌握销售百分比法及高低点法;第六节注意掌握个别成本及平均资本成本计算, 掌握三个杠杆的计算与分析, 掌握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法。第四章, 第一节注意投资决策及其影响因素、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第二节注意净现金流量的内容和估算, 掌握净现金流量的计算;第三节着重掌握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的计算;第四节掌握独立方案财务可行性评价, 多个互斥方案的决策 (尤其是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年等额净回收额法和计算期统一法的应用) 以及特殊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第五章, 第一节注意营运资金管理战略;第二节注意目标现金余额的确定以及现金管理模式;第三节着重掌握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和收账政策的决策问题;第四节注意掌握存货经济批量模型及再订货点的确定;第五节掌握与银行借款有关的信用条件的规定, 放弃现金折扣成本的计算及其运用, 短期融资券的优缺点和应收账款保理。第六章, 第一节注意收益与分配管理的内容;第二节注意掌握指数平滑法以及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第三节注意掌握标准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方法, 掌握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的考核指标的计算;第四节注意股利理论, 掌握确定收益分配政策时应考虑的因素, 掌握剩余股利政策和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的运用 (与其他章结合出计算题或综合题) , 掌握股票股利、股票分割、股票回购的特点;第七章, 第一节注意税务管理的各内容构成;第二节注意掌握债务筹资、股权筹资的税收筹划;第三节注意掌握研发税收筹划及直接投资税收筹划;第四节注意掌握采购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的税收筹划;第五节注意掌握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及亏损弥补的税务管理;第六节注意税务风险识别和评估、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和内部控制。

三是财务管理的主要环节。本部分包括第二章、第八章共两章内容, 为全书次重点。本部分除了出客观题, 也是主观题的主要出题点。第二章, 第二节掌握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滚动预算的优缺点;第三节注意目标利润的测算方法, 销售预算的编制, 直接材料采购预算的编制以及现金预算的编制。第八章, 第一节掌握因素分析法的应用;第二节注意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第三节着重掌握杜邦分析法, 注意绩效评价的评价指标。

三、近三年《财务管理》命题规律

(一) 严格命题范围:考试大纲与指定考试用书

考试大纲是考核时的纲领性资料,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全面性, 包括了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框架;指定用书是大纲的具体化和细化, 是考生最应该认真掌握的内容。考试大纲和指定用书既是考生复习的范围, 也是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从这些年考试的试题来看, 基本上没有超过考试大纲和考试用书范围的试题。因此, 考生应当以书为本, 吃透教材, 全面掌握考试用书的基本内容。

(二) 考试命题重实务性, 兼顾理论性且侧重于能力的考查

《财务管理》考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实务为重、结合理论。因为会计资格考试的对象主要是从事实务工作的会计从业人员, 考核目标是检验考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基本理论水平。因此, 考试的重点在于对实务方法的掌握, 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尤其是理论在实务中的运用。不过近几年考试中, 涉及到理论方面的试题多围绕基本理论, 难题、偏题、怪题较少。因此, 考生在准备理论部分时, 关键是要真正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如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等客观性试题中多会出现理论性问题, 其目的是考查考生是否真正理解这些概念与原理。而实务操作技能主要集中在计算题和综合题, 这类题目综合性强, 侧重于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 考生要在有效理解的基础上, 积极思考, 特别是结合平时实务经验, 仔细体会、理解基本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 最好尝试用基本理论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培养思路。思考不仅仅有利于通过考试, 也可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需要强调的是《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和《经济法》课程有一个重大区别, 就是绝大部分内容不存在准则、法律规定, 许多决策和分析都要依靠决策者自己的职业判断, 因此, 对于综合性强的试题, 教材上往往没有标准答案, 只有积极的思考, 有意培养思路, 才可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三) 考试涉及面广, 题量大、综合性强, 重点难点突出

总体看来, 各年的题量都在50道左右, 题量较大。仔细看来, 各年试题考点覆盖面很广, 考题的综合性强。特别在多选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中, 涉及到多个考点, 因此, 考生不仅要熟悉教材, 而且要对教材各章内容融会贯通, 并且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近几年命题中, 虽然各章的内容或多或少均有涉及, 但重点比较明确, 难点也较突出, 如第三章资金需求量预测的销售百分比法与其他章节的结合, 息税前利润的计算与第四章净现金流量、净现值以及内部收益率的结合, 每股收益分析法与第七章权益筹资、债务筹资的税务管理的结合, 杠杆的计算与第六章投资中心的评价指标的计算以及第八章总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结合等。

四、2010年《财务管理》命题趋势预测

(一) 题型、题量预测

题型、题量将保持稳定, 题型仍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计算题及综合题五种。题量将在51题左右。客观题和主观题分别占55%和45%左右, 其中, 计算题应在4题左右, 综合题在2题左右。

(二) 试题难度预测

由于教材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 使得难度大大下降, 所以, 估计2010年的试题难度比2009年还要有所下降。但是必须注意2010年的试题可能更偏重与实际结合。

(三) 考点预测

财务管理的五大核心内容 (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收益与分配管理、税务管理) 和财务分析与评价仍是2010年考核的重点。尤其是第3、4、5、7四章, 考生要重点关注其中的计算和综合分析题。

五、《财务管理》学习方法

(一) 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

制定一个详细周密而又切实可行的计划, 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考生也可以根据辅导课程的进度, 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笔者建议采用“有所侧重”的原则来分配宝贵的学习时间, “有所侧重”有两层含义:前期侧重理解性章节, 如第3章、第4章, 后期侧重记忆章节, 如第1章、第8章等;侧重当年新增、变化的内容, 因为当年新增、变化的内容一般要考到, 如第7章。

(二) 细读教材三遍

第一遍粗读, 不求甚解, 只要求了解《财务管理》一书的大概知识体系, 对主要的内容快速浏览, 做适当的标记;第二遍精读, 仔细阅读教材各章节, 适当选择习题加以练习和巩固主要知识点;第三遍, 融会贯通, 这一阶段, 要注意知识点的前后联系, 应快速看书, 寻找自己还未记牢的知识点, 对其进行重点理解;只有深刻理解知识点, 反复演练习题, 熟练掌握其原理和计算方法, 才能真正掌握。具体时间可按排如下:第一轮 (12、1月份) :教材看完第一遍, 要求看完就好, 坚持到底, 不半途而废, 不做题目;第二轮 (2、3月份) :开始做题, 同时教材看第二遍。要求做如经科版《精选题库》, 每门课程一本, 此外看根据做题进度精读教材;第三轮 (4月份) :融会贯通, 教材第三遍。要求开始做综合专题, 精做研做, 彻底搞懂, 举一反三;第四轮 (5月-考试前) :补缺拾差, 教材第四。要求做模拟题, 回顾自己的专题总结, 回顾历年真题, 完成全部教材学习。

(三) 选择典型的例题练习

做练习既可检验看书的效果, 又可增强看书的效果, 对于应试非常既必要又重要。在看教材第二遍的同时, 可就各章的内容做一些典型习题, 力求掌握该章的重要知识点;在看教材第三遍的同时, 要选择一些跨章节综合题 (历年考题) 演练, 力求前后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考前应做5-6套左右质量较高的模拟试题, 两天一套, 最好安排和《财务管理》的考试时间保持一致 (即上午做) , 一直持续到考前, 做完试题后, 可针对做题的情况, 再将教材浏览一遍, 做最后一次补缺。这既可以检验自己综合应试能力, 也可以检验自己是否已进入考试状态。值得注意的是, 千万不要放弃书本, 一味做题。只有弄懂教材, 掌握了主要知识点, 系统地掌握全书的内容, 才能真正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四) 提高一次性计算准确的能力

《财务管理》考试题量大、难度深, 考的是知识点掌握的熟练程度和临场应变能力。考生在平时做题时只给自己一次计算的机会, 不要养成检查的习惯, 克服粗心的毛病, 提高计算精确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考生可以在平时注意培养对数字的敏感性, 多动手计算。

六、《财务管理》应试技巧

(一) 客观题答题技巧

客观题比重占整个试卷分值的55%, 它是全面考核的具体体现, 主要考查考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及分析判断能力。客观题的得分是能否顺利通过考试的关键。如果客观题失分太多, 即使主观题答得较好也很难过关。因此建议考生一定要熟悉教材, 理解教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考生在解题时, 要仔细看清楚题意和所有备选答案, 解题时常用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三种:直接挑选法, 这类试题一般是“应知应会”内容, 或者计算性的试题, 考生只要掌握教材中知识的考查点, 就能直接做出正确的选择, 或者通过计算, 选择正确的答案;排除法, 即将备选答案中不正确或不符题意的选项删除, 从剩余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猜测法, 遇有确实不会的题目可选用猜测法, 单选和多选题, 选错并不扣分, 其选择结果与不选是一样的, 故可采用猜测法。但对于判断题, 因其评分标准为判断正确的得1分, 不选不得分也不扣分, 判断错误则倒扣0.5分, 则不宜采用猜测法。

(二) 主观题答题技巧

主观题主要是测试考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相对来说难度较大, 涉及的概念、计算公式较多。但由于主观题的分数在一份试卷中所占的份量一般较大 (45%) , 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如果本类试题得分不多, 要想通过考试就很困难。所幸的是, 在一门课程中, 可作为主观题考核点的出题点范围较窄, 易于把握 (一般来说, 成功的考生可以在考前做出预测, 并且预测的准确率在80%以上) , 考生可以在考前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主观题答题的一般技巧如下: (1) 先看要求, 再阅读试题。对于主观题, 建议先看要求。经验表明, 这样做是值得的。一方面可以根据要求判断此题属于哪章或哪几章的考核点, 另一方面, 还可能边阅读题边答题, 从而加快做题的速度。 (2) 不要答非所问。不需要计算与本题要求无关的问题, 计算多了, 难免出错。如果因为这样的错误而被扣分不划算。有些考生, 把不要求计算的也写在答卷上, 以为这样能显示自己的知识, 寄希望老师能给高分。而事实上恰恰相反, 大多数阅卷老师不喜欢这类答题方式, 反而还会影响答题时间。 (3) 注意解题步骤。主观题每题所占的分数一般较多, 判卷时, 题目是按步骤给分的 (比如:计算题要有计算过程、决策题要有决策理由等) 。而有些考生对这个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致虽然会做但得分不全, 这就是有些考生以为考得很好, 但成绩公布后却分数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4) 尽量写出计算公式。在评分标准中, 是否写出计算公式是很不一样的。有时评分标准中可能只要求列出算式, 计算出正确答案即可, 但有一点可以理解:如果算式正确, 结果无误, 是否有计算公式可能无关紧要;但如果算式正确, 只是由于代入的有关数字有误而导致结果不对, 是否有计算公式就变得重要。

附:2010年《财务管理》教材内容修订与勘误

第二章

1. 第31页, 续表倒数第2行将“144912”改为“96608”。依据:此行只有4季度有购料付现金额, 所以全年合计数应该等于4季度购料付现金额。

2. 第34页, 表2-10将“0.4×30600”改为“0.4×60600”。依据:根据表2-7可知全年工时总额为60600。

3. 第35页, 倒数第10行, “现金预算由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现金余缺、现金投放与筹措四部分构成。”改为“现金预算由期初现金余缺、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现金余缺、现金投放与筹措五部分构成。”

4. 第35页, “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现金余缺”改为“期初现金余缺+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现金余缺”。

5. 第35页, “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现金筹措 (现金不足时) =期末现金余额”改为“现金余缺+现金筹措 (现金不足时) =期末现金余额”。

6. 第35页, “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现金投放 (现金多余时) =期末现金余额”改为“现金余缺-现金筹措 (现金多余时) =期末现金余额”。依据:根据表2-12可知:现金余缺=期初现金余额+经营现金收入-经营性现金支出-资本性现金支出=期初现金余额+现金收入-现金支出。

7.第37页, 表2-13更正如下:

依据:销售成本=单位生产成本 (见表2-9续表) ×各季度预计销量 (见表2-4) 。

第三章

1.第54页, 倒数第11行和倒数第12行的两处“税后利润”都改为“税前利润”。依据:税前利润属于纳税申报时计算的利润, 包含纳税调整因素, 而税后利润就是净利润。

2.第74页, 第一行, 将公式中的“Yi2”改为“Yi”。

3.第85页, 倒数第6行, “财务杠杆系数”改为“总杠杆”。

4.第89页, 例3-19解析最后一行, 将0.274与0.256位置互换。

5.第91页, 第8行, 将“40万元”改为“50万元”。

第四章

1.第101页, 例4-4, 进口设备国内运杂费“12.2856”改为“10.2856”。

2.第105页, 在存货需用额上方插入以下内容:“某年流动资产需用额=该年存货需用额+该年应收账款需用额+该年预付账款需用额+该年现金需用额。

3.第108页, 例4-12答案倒数第一行, 将3.57改为35.7。

4.第108页, 例4-12下面插入“2.调整所得税的估算”。

依据:此处明显漏掉了, 根据后面讲述内容补充上的。

5.P108[例4-13]最后一行应改为“投产后6—20年……”。

6.第109页顺数第十二行“1880件”改为“1800件”。第109页倒第十三行“在运营期内, 因更新改造而提前收回的固定资产余值于其折余价值与预计可变现净收入之差”其中“固定资产余值”为“固定资产净损失”。依据:例4-12题意。固定资产余值=固定产折余价值-预计可变现净收入。

7.第119页, 表4-4最后一列“合计”中的“3290”改为“1000”。

8. 第123页第四行IRR公式等号右边分子应该是I。

9. 第127页第五行应该是PP'>P/2。

10.第136页, 例4-42第3行将“含税”改为“不含税”。依据:答案中购买固定资产的投资直接使用“77000”, 但是根据规定, 固定资产投资为不含税的购买价, 所以此处的购买价应改为“不含税”。

11.137页“ (2) 折现总费用比较法”下面, 购买设备的折现总费用中不应该包括折旧额现值的合计。具体修订如下:购买设备的投资现值=77000 (元) 。购买设备每年增加折旧额而抵减所得税额的现值合计=7000×25%× (P/A, 10%, 10) =1750×6.1446=10753.05 (元) 。购买设备回收固定资产余值的现值=7000× (P/F, 10%, 10) =7000×0.3855=2698.5 (元) 。购买设备的折现总费用合计=77000-10753.05-2698.5=63548.45 (元) 。

计算租入设备的折现总费用:租赁设备每年增加租金的现值合计=9764× (P/A, 10%, 10) =9764×6.1446≈59995.87 (元) 。租入设备每年增加租金而抵减所得税额的现值合计=9764×25%× (P/A, 10%, 10) =2441×6.1446≈14998.97 (元) 。租入设备的折现总费用合计=59995.87-14998.97=44996.90 (元) 。

作出决策:

∵购买设备的折现总费用=63548.45元>租入设备的折现总费用合计=44996.90元

∴不应该购买设备, 应该租入设备。

依据:在计算设备自购的总费用现值的时候, 要么只能考虑购买设备的初始投资 (77000) , 要么考虑以后每年折旧的现值总和, 不能两者都考虑。

12.138页, 第二行“购买设备每年增加租金的现值合计”改为“租入设备每年增加租金的现值合计”。依据:此处是计算租入设备的折现总费用

第五章

1.第172页, 将“流动负债主要有三种主要来源:短期借款、商业信用和应付帐项”改为“流动负债主要有三种主要来源:短期借款、短期融资券和商业信用”。依据:与后面标题不对应。

2.第158页, 例5-4倒数第9行将“30000”改为“3000”。依据:表5-1的已知数据。

第六章

1.第190页第三行“主要有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定价法和需求函数定价法等”其中“需求函数定价法”改为“边际分析定价法”。依据:与后面标题“ (2) 边际分析定价法”不符。

2.第211页, 倒数第三行“3%”改为“0.3%”。依据:14%-13.7%=0.3%。

3.第216页, 例6-23“鼓励分配”改为“股利分配”。

4.第220页, 例6-25“20×8”改为“20×9”。依据:应该是2009年4月9日召开股东大会, 2009年4月10日公告, 派发的是2008年的股息, 所以应该在2009年召开股东会和做出公告。

第七章

1.第234页“4.结算方式的税务管理”下第3行“也会导致纳税增加”令人费解。依据:假设此处的“税”为所得税, 则赊购价格高, 会导致成本增加, 则利润总额减少, 所得税减少;假设此处的“税”为增值税, 则当期取得发票时即可计入当期进项税, 赊购价格高, 则进项税额变大, 而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所以增值税减少, 因此个人认为此处有误。

2.第242页, 例7-16“应纳税所得额100000万”改为“不考虑捐赠支出的应纳税所得额10000万”。依据:由于应纳税所得额是计算所得税的基础, 一旦给出了应纳税所得额, 则企业应纳所得税额也就确定了, 无法再进行税收筹划, 所以这里应该说明是不考虑捐赠支出的应纳税所得额。

3.第243页, 例7-17中所有的“应纳税所得额”改为“利润总额”。

第八章

1.第253页, 表8-1下第一行中的“600”改为“620”。依据:题干已知条件, 参见本例题干第二行“实际比计划增加620元”。

上一篇:高中生关于梦想演讲稿下一篇: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之论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