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初中物理新课标

2024-06-23

2022初中物理新课标(共8篇)

篇1:2022初中物理新课标

2022物理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精选7篇)

2022物理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精选7篇)(篇一)

在物理新课准中指出,物理课程要注重学生的发展,以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兴趣及良好习惯,因此,如何提高物理学习的有效方法,是其要注重的地方。

郑州物理辅导培训主任指出,物理的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找出其物理规律,并运用到社会生活中,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

因此,新的物理教学方法,应强调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经历其研究过程,逐渐培养出科学精神,使学生在思维、情感等多方面都得到发展。

郑州一对一辅导教学处主任指出,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对教师教学也有要求,其实,在实际教学中,很多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还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因此,这是教师们应该先解决的主要问题。

2022物理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精选7篇)(篇二)

不管是传统教学还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式教学,“课堂”都是教学的主阵地,与传统式教学比起来,“探究式教学”改变以往侧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更多地要求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去发现和获得物理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对老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上好一堂课,需要老师精心打磨,以下浅谈本人实践中对课堂打磨的初浅认识。

首先,磨教学目标。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教学知识,因此需要我们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充分理解一堂课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例如:《滑轮及滑轮组》这节课我确定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2、能识别生产和生活中的滑轮;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合作能力。这样,不仅要求学生学习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同样要求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培养能力

其次,磨学情。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教师的“教”目的在于更好地引导学生“学”。因此,备课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学情,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心理特点,情感因素等等。相同年级的学生有学情的共性,但不同的班级存在个体的差异。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情,结合不同学情,适当调整教学目标和方式,制定适合大部分学生“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第三,磨教学方法与过程。教无定法,要充分理解教材与学情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不同的学情,选择最有利的教学方法,准备必要地教学用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以期达到课堂的教学目标。例如:《压强》这节课我对情景设置的选择:开始我选用一节录像,正在冰面上玩的小孩,发现冰面裂开,设置问题:小孩该怎样脱险?上过一节课发现效果不理想,学生不知道怎么办,而且没有很好地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后来我改为一个小实验:让一个男学生用两手掌将一汽球压破,学生费很大劲没压破。让另一学生用削尖的笔尖刺,一刺就破。这种例子就在学生身边,同时现象明显,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达到引入课堂内容的目的。磨教学方法和过程,要考虑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情景设置,课堂提问,课堂板书或课件,探究过程细节,课堂习题等等,通过精心打磨,才能设计出高效的课堂教学。

第四,磨教学反思。善于反思,才能不断进步。每一节课都有成功与不足,及时反思,才能使自己不断成长。我通常先反思自己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合理,课堂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然后反思学生学习效果,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设计的情感状态,有没有更有效地途径发展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是否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人”角色;最后反思教学方式和手段是否合理。课堂是否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学过程与顺序是否合理,教学媒体使用是否得当,师生交流是否流畅等等。

反复打磨过的一堂课,才能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同时也让我自己得到许多收获和提高。

2022物理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精选7篇)(篇三)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方法、场所不失时机地渗透美育,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在愉悦的情境之中轻松、全面地认识物理规律,掌握并正确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如此对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美育情境,降压减负,使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感受美

课堂美育环境创设,需要通过看、做、想、用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学得有趣有用,从而喜爱物理学,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1、实验教学。物理教学以物理实验为根基,每个测量、测定中研究型实验、教师演示实验、课外兴趣实验,无不给学生留下真实感。尤其是演示实验选用的简单易操作的器材,越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用具,教学效果越显著。

2、直观教学。对于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可采用挂图、放映幻灯片来加强直观教学,加深学直观感。

3、激趣设疑。物理是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一门自然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求知好奇的心理,开展有趣的实验,尤其是用玩具做的实验,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用弹弓研究动、势能转化,用青霉素瓶做大气压存在等实验。根据这些实验现象提出设问,让学生思考,随着教学展开而揭示谜底,学生能够知道物理知识来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实践和生活之中。

4、反差之比。对于易混淆的物理概念采取反差对比教学方法,加深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的印象,正确区分不同物理量的内涵,从而达到认识物理规律的本质。如歌曲与嘈杂声对照,区分乐间与噪声;拿出凹面镜与凸面镜对太阳照,请学生观察聚光点,再让学生用这两面镜给自己照像,对比两面镜的作用与功能。

5、生动、新奇、真实的举例。物理来源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帮助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物理知识的应用离不开举例说明或验证。用生动、新奇、真实的事例予以补证,能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这些引例包括:社会新闻、消息、歌词、诗句、格言、寓言故事等。

二、挖掘课本美育素材,展现美

初中物理课本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工具,它不仅注重传授本学科的功能,而且在编写的思想、体系、内容上融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蕴含大量美育素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象感染美。课本将思想品德教育放在前位,能以其美的形象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如介绍居里夫人、法拉第等科学家的刻苦钻研的精神,启迪学生树立积极探索、勇于求真、追求进步的信念;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用具体的事例和大量的图示描述我国劳动人民、科学工作者对物理学发展的贡献,如墨翟的小孔成像、汉代砖刻图片、滑轮使用记载、明代发明的火龙、现代超导的研究、和平利用原子能等。

2、图像画面的直观美。人的视听感官是感知美的主要感官。要引导学生观赏图像画面,直接感受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真实美。课本配置的图有:演示实验图、有趣的物理现象图、实验工具图、物理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应用事例图、自然景观图、科学家肖像图,看过这些生动而直观的画面,给人以观形如闻声之快感,对学生认知识意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一定的助动作用。

3、内容新颖美。新编教编写的又一特征是在思想内容上有新颖的美感。新增内容有必学内容,如声学、无线电通讯常识等篇章;有常识性了解知识,如磁悬浮列车假设理论、放射性元素等;有阅读性新知识,如火箭、激光知识等,这些新知识不仅给学生新感觉,还拓宽了学生认识视野,感受到物理学富有新颖的创造性和现代新气息。

三、发挥想象,拓宽认识领域,激励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1、编制习题。根据人类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物理实验的数据编制习题是个有趣的活动。学生乐于参加这项活动,学会从简单的已知、求条件对换、补充条件到自编习题,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进行再创造。由此认识到物理习题编制并不神秘,都是人的意识的产物。教师再顺势抽几道习题加评比,看谁编题较好,更符合实际,予以鼓励和表扬,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2、一题多解与一题多为。习题课教学不是简单的分式中数字的演算教学,而是围绕题目给定的条件指导学生明确习题考察的知识点,挖掘习题中的隐含条件和等量关系,学会用公式解题,思索习题解法的可行性,联想习题的可变性、延伸性,使学生能熟练地从不同方面学会一题多解。对可变性习题可采取增补或变换条件、结论等方法进行,使学生学会解答模型题,达到触类旁通,提高应变能力。

3、摹拟实验故障。实验出现故障是常见的,具有可能性和偶然性。参与实验操作的每个学生会遇到不同的故障,要排除可能出现的故障,教师应事先在课堂上通过设置故障,并加以摹拟,增强学生的分辨能力和识别能力,提高认识的操作能力。

4、探究物理量可能性测定方法。教材中有些物理量可以用不同器材进行测定。如物质的密度、导体的电阻等,由于选择测量的器材的不同,方法就不会一致,但结果相同。以此引导学生加以想象,选择较合适的测量方法,达到理想的测量效果。

2022物理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精选7篇)(篇四)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是全面的科学教育,使学生在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

过去的培养目标着重知识与技能。但由于学生不可能学会所有的知识,教师也不可能预见学生今后可能遇到的一切问题。单纯的知识学习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必须学会学习,以便能在不熟悉的环境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因此科学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科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越来越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等。因此课程目标由原来的一维目标转向三维目标的培养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基本理念:

理念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而非精英教育。过分强调学科中心或学科本位,将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学科的完善上很容易导致学习内容难、繁、偏、旧等,并且物理教学也容易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这无疑会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为难的情绪。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将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等。

理念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初中物理课程是学生在综合科学课程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物理分学科课程,因此,该课程的设置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即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理念三: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成功的教育要使学生既能学到科学概念又能发展科学思维能力。科学课堂中有效的学习要依靠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式、自学式、探究式等。已有证据证明,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学习科学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能在课堂上保持学习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新课标从过去单纯强调知识的传承变为全面落实课程的三维目标。于是知识本身的重要性相对下降,科学探究教学的重要性相对提高。

理念四: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福音,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传统科学教育强调科学的万能、神圣以及不可磨灭的功绩。然而,也正是对科学技术的应用欠缺深思熟虑,我们的星球正面临着如像放射性污染、温室效应、人口膨胀、自然资源枯竭等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人类开始客观地评价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理智的思考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而肩负培养学生科学观的科学教育应重视及时反应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使学生在涉及科学技术问题时,能有意识地从它对社会的正反两反面的影响去考虑,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理念五: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过多地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忽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或动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科学精神、积极的学习情绪等方面综合素质的评定;有关评价指标单一,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差异;评价结果则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结果,而忽视各个时期个体的进步状况,因此不能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因此,在新一轮课改中,为实现课程目标,必须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如:1、进行发展性评价。例如建立成长手册(也称档案式评价)。2、积极探索书面考试题型的改革。

我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的文明古国,但现在国民的整体科学素养需要提高。没有全体国民科学素养的整体提升就不可能有21世纪中华民族的腾飞。国家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本国国民素质,尤其是本国国民科学素质的高低。作为中学物理教师,我们应积极应对物理新课程带来的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以便适应物理新课程的实施。

2022物理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精选7篇)(篇五)

《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概括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定位提出新的要求,新课标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作为一个教师应作好多方面的教育教学准备。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认真备课。

由于探究教学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学具体过程不可预测,因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备课的要求大幅度提高。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针对教材和学生状况加以分析,对比新旧课程理念,尽可能多角度、大范围地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方向和教学过程中可能随机出现的问题及因应策略,并将这一切尽量溶入实验器材的准备及电脑课件的设计制作中等等这些方法既能确保教学过程的开放,又能提高教师对整堂课的驾驭能力。

例如:在每一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都特别加入了“教材分析”“学生现状分析”及“实验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测及处理方法”等板块。在这些板块中,有的教师写道:

1、有的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可能将本章后面的知识提出来。对于提出这类问题的学生,应予以鼓励,并告知大家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探究的课题,只是本堂课可能时间不够,需留待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究,并对学生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予以肯定。

2、学生可能得到的有错误的认识和结论。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认知成果,可建议学生反复实验、收集证据、查找资料以获得有关的信息,通过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来让学生自己纠正前面的错误,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认错、改错的品质。

3、学生可能提出目前还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赞赏学生的勇气,并建议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弄清这样的问题,还需要哪些知识,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设计中这些较为客观全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学生的各种见解、一些不太成熟的观点、甚至是错误的想法教师也都采取给予正面积极评价的方法,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克服对科学探究的神秘畏惧心理,减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压力,增强了探究学习的信心,从而确保了探究教学的顺畅进行。

二、创设情境,精彩导入。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创设情境,精彩导入尤为重要。从课堂座位的安排、纪律的制定、教室的布置到纯正的普通话、优美的语言和各种教学情境的准备等,这一切无不影响着探究教学的气氛和效果。例如:可以突破传统教室的课桌布局,将座位排成若干u形单元,采用六人学习小组,形成开放性结构,便于学生们交流合作;整堂课不受约束,学生可自主学习、自由讨论、举手发言,无须起立等等。在教学《运动与静止》时,教师用电脑多媒体播放夜空中的流星,暴雨前的乌云,小溪的流水等画面,让学生深切感受自然界的运动。教学《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先播放各种各样学生熟悉的声音,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发出声音,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在这样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学生们满怀兴趣地通过仔细的观察、身体的触摸,去感知发声体的振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深刻领会物体发声的原理。实践表明,新课程的实施中,创设情境,精彩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能如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并快速地将师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从而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进科学探究中来。

三、循序渐进,开展探究教学。

新课程提倡科学探究式的课堂教学,这种探究式教学给了学生更加宽松的思维和活动空间,在实验教学之初,我们往往会遇到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若指导过度,则学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教师若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两者仿佛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结”。如何处理教师指导和开放式教学之间的关系呢?如何在教学过程开放的同时尽量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和无序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初步摸索出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首先教学方法上“循环探究,逐步深入”。先将新课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再将每一个大问题分为若干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教学形成一个先散后聚,不断聚散交替的循环探究过程。同时将探究教学的相关内容延伸至课外。比如:对学生而言,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先预习新课,“简阅课文”“查询资料”“自制自带实验器具”等,将课堂上没有探究完的内容带至课外,课后布置学生写“探究报告”和“学习心得”等;对教师而言,课前认真备课,课中用心教学,积极应对随机出现的课堂情况,课后撰写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这一切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的扎实完成,也有利于教师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教学,发展自我。其次教学过程中“运用《学案》”。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探究活动中应该要干什么事,明确自己的目的,教师也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但这些提示应区别于我们传统实验课中的“实验步骤”。实践表明,《学案》的使用非常奏效,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学生随意玩耍实验器材、手足无措等现象的发生。教学在“形散而神聚”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再次,在教学理念上“淡化概念的严整性”。物理学科概念的严整性有时反而是学生探究学习的“障碍”,大多数学生会觉得非常困难,因此而产生为难情绪。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在教学中“淡化概念的严整性”,降低探究学习的难度。最后教学结束后“开展问卷调查”,及时地沟通师生间的需求,使进一步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

四、开发课程资源。

当前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课程资源相当匮乏。单就我们使用的物理实验教材上所列的新增随堂实验器材就达百余种。这还不包括延伸至课外的学生自主开发的探究内容,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大力倡导教师和学生自己动手自制教具学具。

改变旧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总之,我们的物理教学功在今天,利在明天。不管教学评价体系怎样,作为教育者务必把握一点,我们必须要用活的思想、活的思维、活的方法、活的语言来面对一个个活的课堂。做到教学相长。

2022物理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精选7篇)(篇六)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

一、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标体现了更关注社会,更帖近学生的生活。例:北京市使用清洁燃料车;由火车时刻表计算平均速度;水果电池;电冰箱的技术参数;学读汽车速度表;

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了解微波炉的基本原理;了解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基本区别。

3、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新课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因此,新课标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在“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它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探究能力的表现,以及探究教学的形式,并分析了探究教学的实例。

新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等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外,还使用了描述学习过程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学习的要求,如“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等。这种表述体现了一种理念:与过去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比,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4、注重学科渗透,关心学科发展,加强STS教育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福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等许多问题。过去的物理课程就科学论科学,很少涉及科学的意义,应该以物理学的内容为素材,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着眼点不在于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建议,而在于通过参与逐步树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以这种方式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学课程中。

二、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新思路,新评价,对广大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

1、更新教育观念:要求全体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切实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倡导科学的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倡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目标目标(三维目标体系)并举;加强新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外作业设计及学生评价体系设计等。

2、扩大知识面:从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科书可以看出,新物理课程内容涵盖的知识面极广泛,注重了学科的渗透,使物理更走向社会,走近学生,帖近生活,它不仅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层面,也渗透到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科技、人文、社会等各个领域,所以要求未来的物理教师不仅是一个“百科全书”,还需是一个“技术能手“,一个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物理教学的全能型教师。

3、在更高的层面上关心物理课程: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关心的只是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现在教师更要关心的是全面的课程目标,是知识的选取,是课程的设置。新课程中知识的选取及要求的高低是为课程的总体目标服务的,在物理学庞大的知识体系中,一些不同的知识可以用来达到相同的课程目标。因此,在明确总体目标情况下,知识的选择和要求的高低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使得教师获得一定的主动权。这是新课程与过去的以知识为本的物理课程的重要区别之一。在课程设置上,过去大纲对目标要求非常具体,如知道、理解、掌握、会、选学等,现在的新课标更具有原则性,显然具有法规性地位的是课程标准,而不是教科书。

2022物理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精选7篇)(篇七)

今年我非常有幸的参加了初中物理“国培计划”在xx大学的培训学习,虽然只有10天的培训,但是听了很多专家学者的精彩讲座,与很多川内的同仁交流探讨,在这个平台中收获和学习到了很多很多,再一次的充实和完善了自己。其中感触最深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并对课程改革进行思考

通过国培培训,使我对新的教育理念有进一步的.理解,即强调以学生为本,面对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要促进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面对当前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科学技术得到广泛引用,时代在呼唤一大批合格的科技人才去适应现今的社会,课改是必要和必须的。全面推进课改中,我们必须对新课程标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在讲学中,要“以人为本”作为教学中心的思想,发展学生的全面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不仅仅只是学习成绩这一个方面注重。我们需要转变自身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二、课堂的有效教学

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我们不但教给学生知识,而且帮助学生寻找获得知识的方法,我们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促进者,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让课堂教学变成有效的教学,实际上,现今提了很多年的课改就是让现今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更能在学习中完全的开发自己的潜能。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为主,从学生的心理出发,让课堂具有人性化,充分的利用课堂的四十分钟,让我们的教学成为有效性的教学。

在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种的教学方式方法,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在课堂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的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落实课标的三维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次“国培计划”的培训只是一个手段,一个开端,教师的工作本身就是一项持久深入的工作,10天的学习,思考背后,我感到更多的是责任,是压力。理清自己的思路,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以及差距所在,我将以此为起点,让“差距”成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不断梳理与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断成长。培训是暂时的,但进取是终生的,今后我会更积极主动地向优秀教师学习,亲身实践,把自己的收获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篇2:2022初中物理新课标

化合反应:多变一

分解反应:一变多

置换反应:一单换一单

复分解反应:互换离子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正价)

一价钾钠氢与银,二价钙镁钡与锌,三价金属元素铝;

一五七变价氯,二四五氮,硫四六,三五有磷,二四碳;

一二铜,二三铁,二四六七锰特别。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

“茶(查)、庄(装)、定、点、收、利(离)、息(熄)”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盛装药品,连好装置

“定”试管固定在铁架台

“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收”收集气体

“离”导管移离水面

“熄”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用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

“一通、二点、三灭、四停、五处理”

“一通”先通氢气

“二点”后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三灭”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

“四停”等到室温时再停止通氢气

“五处理”处理尾气,防止CO污染环境

电解水的实验现象

“氧正氢负,氧一氢二”

正极放出氧气,负极放出氢气;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

原子最外层与离子及化合价形成的关系

“失阳正,得阴负,值不变”:原子最外层失电子后形成阳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正价;原子最外层得电子后形成阴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负价;得或失电子数=电荷数=化合价数值。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固体需匙或纸槽,一送二竖三弹弹;块固还是镊子好,一横二放三慢竖。

液体应盛细口瓶,手贴标签再倾倒。读数要与切面平,仰视偏低俯视高。

滴管滴加捏胶头,垂直悬空不玷污,不平不倒不乱放,用完清洗莫忘记。

托盘天平须放平,游码旋螺针对中;左放物来右放码,镊子夹大后夹小;

试纸测液先剪小,玻棒沾液测最好。试纸测气先湿润,粘在棒上向气靠。

酒灯加热用外焰,三分之二为界限。硫酸入水搅不停,慢慢注入防沸溅。

篇3:2022初中物理新课标

一、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

新课程在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 是在不断探究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都有一个情感、态度倾向, 这种倾向可能是积极的, 也可能是消极的。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使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态度, 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 都需要教师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来落实, 通过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 不能只关注结果, 不重视过程, 这不仅对能力培养不利, 也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如在组织学生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教学中, 在学生分别汇报各组测量、计算的数据后, 如果教师只选择了符合或比较接近已知的定值电阻的数据, 而对其他数据一律不予理会。这就等于暗示学生, 数据是可以人为选择的, 学生经过客观探究来的数据是可以修改的, 这显然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科学态度很不利。如果教师利用这次机会, 教育学生在探究中要仔细认真, 尊重事实, 并指导学生掌握测量方法, 如可多次测量, 取平均值。这样, 知识、技能的学习就与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融为一体了。

二、用课程意识来整合教材

传统教学都是教师围绕教材转, 教师只要“紧扣教材”“落实教材”, 就是完成了教学目标。新课程提出了“教材不等于课程”, “生活世界”才是课程的范围, 教师需要对课程进行适当的“剪裁”和“加工”, 使之更适合学生发展。如九年级物理《浮力》一节中, 因学生不熟悉浮力, 为避免“纸上谈兵”, 可以将几桶水放在教室里, 让学生把塑料杯口朝上按入水中, 感受浮力, 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还弥补了从课程标准到教材实施过程所产生的落差, 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三、自主不是“教师跟着学生走”

提倡自主学习, 并不是淡化教师的主导性, 而是既要有教师的主导性, 又要有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对学习的选择。如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一节课的教学, 如果教师上课就叫学生自己看书, 没有相应的教学设计和指导, 没有具体要求, 没有检查和反馈, 由学生一看到底, 然后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结果一节课下来, 学生争着发言, 只顾自我表现, 沉浸在孩童式的游戏中, 不再有心思探究知识的奥妙。教师不能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教师要少讲, 把时间还给学生, 这也是仅从字面上理解自主学习, 内在的本质与外在的表现形式会有较大差别。要真正让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

四、探究应选择适当内容

新课程大力倡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但不能片面认为探究性学习是先进的, 接受式学习是保守的, 应抛弃, 导致课堂上探究性学习被泛化, 不管什么内容都让学生探究一番。这既浪费时间, 对学生又没有实质的帮助。如教学八年级物理《浮力的应用》时, 我让学生搜集浮力应用的相关资料, 上课时展示学生一张张从网上下载的资料图片时, 发现大部分学生手中都没有资料, 只有个别外宿生且家有电脑的学生整理得出来。这也难怪, 让农村学校的孩子去搜集、处理和分析信息实在有些为难他们。所以, 不恰当与不必要的探究, 会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 不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也无益。 在让学生进行接受式学习时, 要注意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 避免原来那种机械灌输和训练的负面影响。如学习《重力》时, 学生头脑中已有很多关于重力的知识, 以往按教材安排进行讲解和练习, 学生觉得没兴趣;如果教师提问学生:“为什么宇航员穿宇航服在地球上行走很困难, 而在太空中却可以飘来飘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就被激发出来了。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运用起来, 在接受式学习中注重理解和探究, 学生可以体验、感悟和建构很多新的知识, 这样的学习才有价值。

五、合作应注意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上的合作与交流,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变得频繁了。但不能把小组合作交流当作法宝, 学生的探究欲望还没有被唤起, 就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优秀学生当“讲师”, 多数学生当听众或陪衬, 他们的意见往往也被忽视;或是教师先抛出一个问题, 让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 象征性合作一两分钟, 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就宣布结束, 然后代表发言, 虽然很热闹, 但没有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合作流于形式。由此可见, 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 只有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有了交流的需求, 再开展合作学习, 才会有实效。合作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尊重, 学会倾听, 学会欣赏, 学会共享, 并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这才是最根本、最核心的理念。

六、训练要少一些常规练习, 多一些问题解决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训练。过去, 我们所习惯的训练题都有固定的格式, 给出的条件不多不少, 答案是唯一的, 就是实验题也是验证性的, 结果也都在意料之中, 学生通过大量机械、单一的训练学会复印知识, 因而高分低能的现象比较突出。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 开发、收集和创设一些实际问题情境来为教学服务, 使学生有机会应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学习《密度》时, 学生对体积单位的换算常常弄错, 如果教师让学生从长度单位换算想, 记住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体积单位是长度单位的三次幂, 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出题练习, 这样做的结果是每一个学生的题目都不同, 而每一位学生都掌握体积单位换算了。总之, 教学的起点是学生自身的经验, 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

七、结束是“问号”不是“句号”

在教学中, 我们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 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每天都带着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离开课堂。一堂课下来, 教师假如没有给学生留下问题, 这堂课就不能说是成功的。在教学中学生能自己想、自己做、自己推导的, 绝不要越俎代庖。如果我们习惯老的教育方法, 不肯对学生放手, 讲得过多, 过细, 没有让学生在研究问题中锻炼能力, 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 不能拓展思维空间, 这样的教学价值不大。

八、活动不是课堂游戏

在教学中不能认为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和提高兴趣, 学生在课堂上忙忙碌碌, 活动无目的, 无体验与反思, 这种形式化的活动浪费时间, 毫无意义。如让八年级的学生探究《简单的磁现象》, 学生在小学就已知道结果, 这样的活动只是让学生玩玩而已, 没有价值。如果教师换一种思路设计:“有一块断了的条形磁铁, 你想不想知道它是否只有一个磁极?”这个问题学生觉得很有趣, 这样的探究也才有价值。课堂中设置实践活动, 就是创设一种教学情境, 便于学生主动探究和深刻理解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要使学生在活动中能有效成长, 关键在于所创设的情境即活动能引出恰当的问题, 让学生的活动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九、多媒体仅仅是辅助教学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被广泛使用, 成了新课改的一道亮丽风景。如果只用课件代替学生的亲自操作、实验和感悟, 那么学生就得不到应有的探究。如利用多媒体进行光学的教学, 课件中展示了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相关的知识, 学生的注意力被转移到“欣赏”动画上, 反而对光学缺乏必要的体验。如果让学生动手做一些实验, 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 引导他们探究, 显然比在电脑上演示更直观、更有效。多媒体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 多媒体教学不可能代替传统教学, 更代替不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 突出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切不可为了体现“现代教学”一味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而忽略了学生自我操作、实验和体验, 喧宾夺主。

十、评价一味赏识是不够的

篇4:浅析初中物理新课标

关键词:新课标 变化 特点

2002年出版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已经使用了10年,2012由国家教育部审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物理新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下)两册,于2012年9月在全国各省市全面使用。该实验教科书渗透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教育思想,教材在设计和编写上都给使用新教材的教师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感受,为一线教师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最直接、最可靠的支持和帮助。这里,就本人在该教材使用上的一些点滴经验和感受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并和同仁商榷。

一、初中物理新课标的一些变化

1、新课标的思想文化内涵方面的变化。新课标修订的依据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是进一步明确“20个”学生必做实验,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加强实验探究的体验!

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与目标:(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符合修订后义课程标准的要求。(2)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3)体现时代发展新要求、社会新变化和科学技术新进展。(4)内容与结构体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学习心理规律,注重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好学、乐学、会学。(5)精选教科书内容,对内容过多、要求过高、难度过深的内容进行调整,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6)增加教科书的可读性。注意适当的铺垫,适量的案例分析、说明,使学生好学,便于自学。

在新课程基本理念上,把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改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把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改为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把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改为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在关于科学探究的方面的要求更清楚明了,便于老师的教学。

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有利于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1)知识与技能当今已不是目标的唯一要素。(2)从“过程”和“情感”目标思考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怎样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良好习惯;怎样形成并增强实践意识;怎样养成严谨、求实、认真、平和的科学态度;怎样提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来教学。这是因为,知识的缺漏随时可以补足;但兴趣的缺乏、意识的淡薄,能力的缺失、态度和习惯的错误,不是短时间能改善的,它很可能影响整个高中阶段,甚至于一辈子。初中物理课应在学习兴趣、思维习惯、实践意识、科学态度和基本能力等方面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材的知识内容方面的变化。内容标准继承内容标准的总体框结构,一、二级主题保留,只对三级主题进行微调。

①次序调整。将原8年级的电学内容放到9年级学习,将“物态变化”一章提到光学前,以延后难点的学习;将原教科书9年级“机械运动”的内容调整到现在的第一章,先学习“速度”的内容,方便后续“声速”、“光速”的学习。另外,有了第一章测量的知识,在学到后面的温度计、天平、弹簧测力计等仪器时,也有了读数的基础。

②删减内容。原教科书专门有一节“看不见的光”一节,为了减轻负担,新教科书删去了此节,将部分内容放在了“光的色散”一节中,还把“功的原理”、“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测量电阻”等等,这些没有明确要求或到了高中还要继续学习的内容已经删除。

③调整改写。改变了一些探究实验的做法,例如,针对老师们反映“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的设计过细、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见,改写了这一实验,力图做到既能体现自主探究,又能使学生有所依据、思路顺畅;原教科书将安全用电的内容分散在“电路和安全用电”、“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及“电功率和安全用电”几节中,根据教学一线老师的意见,新教科书将原教科书几节中有关“安全用电”的内容重新整合,组成新的第十九章“生活用电”;为了减轻负担,新教科书将原“磁现象”与“磁场”两节内容重新精减,整合为一节“磁现象 磁场”,并把“颜料的混合”一节改善为“科学世界”,还把目标“知道波长、波速和频率的关系”改成了“知道波长、波速和频率”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加强功引入的必要性教学;突出“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量”的思想。

3、教材的编制排版方面的变化。

(1)重新规划探究实。例如,在“科学之旅”中,通过“伽利略对摆的研究”让学生考虑:伽利略怎样观察吊灯的摆,并发现了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在观察中提出了什么疑问?对于这些疑问做出了什么猜想?伽利略是怎样设法证实自己的猜想的?经过设问、提示以及“科学之旅”正文中所讲“善于观察,乐于动手”,让学生大致领会:科学探究要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给出合理的猜想,最后证实猜想得出结论;(2)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中的一些主要方法,在適当的地方加了旁批。例如,在第三章第二节”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中的”猜想与假设”旁加了旁批;(3)为了给出范的结论,同时也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总结一章所学的重要知识。新教科书在每一章后增加了“学到了什么”。

二、修订后新课标的主要特点

与旧的课标相比,新课标有其突出特点:(1)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2)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4)体现开放性 培养实践能力;(5)加强STS教育,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6)形式生动活泼。

篇5:初中物理“新课标”学习日志

通过继续教育培训、交流,结合对自己的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分析、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这次的研修,我的教育、教学理念获得了更新,教学思想在发生着微妙变化。听、看了各位老师的讲解与案例分析,让人茅塞顿开,促使我不断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同时对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了一种新的理解。

首先,通过研修学习,解决了教学中许多疑难问题。在这次研修过程中,我坚持每天进行网上学习,认真观看各个专家的视频录象,通过学习,解决了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难问题,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驾驭课堂、把握教材、交流沟通、教学设计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充实了自已。

其次,通过研修,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

通过对各位老师就新课标的分析讲解的学习,使我对教学目标把握更加准确,通过对各位老师对教学案例的精彩分析的点评、分析,使我对课堂教学设计的新方法、新思路更加得心应手;通过学习,明确了现代教育的本质及课改给教师提出的高要求;通过学习,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通过学习,让我更加明白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扎实的教学基本功,通过学习,增强了自身学习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最后,通过研修,引发了自己多层面的思考及感悟。

我在积极参加网络研修培训,聆听专家讲座的同时,细心琢磨我的每一节物理课的课程资源,对物理几大版块的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如:探究活动不能很好落实的问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怎样从生活走向物理的问题等。所以,这次学习是我物理教学生涯的一个里程碑,让我受益匪浅。

篇6:新课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初探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如果把物理这门学科比作高楼大厦,那么物理概念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基石,因此物理概念教学成为物理教学的核心。李政道教授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就曾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物理概念教学首先要符合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符合学生整体物理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在物理概念教学时,要把浓缩在其中的思维历程充分还原稀释,让学生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去重演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中发现、体验、掌握形成概念的方法和学习科学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一把打开思维宝库的金钥匙,从而把物理概念的教学作为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

概念教学和探究教学一样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途径。它以纠正、补充、完善学生的前概念,建构正确的认知为己任,意在给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及以后的人生产生有意义的影响。谨就新课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

前置概念的构建

物理概念教学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策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才能暴露学生概念学习中的困难。在进行交流时教师不仅应关注已有共识的同质性回答,更应重视异质性反馈,异质性反馈往往是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过程中观念的碰撞和思想交锋,能够帮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物理概念。在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概念教学注重学生前概念的了解,并基于学生的认识来设计教学,帮助孩子建构概念。在物理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充分展示前概念。比如关于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一问题,通过前测了解到:有的学生认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到地球的,因为学生透过窗户、灰尘看到过直线的光,晚上看手电筒的光是直线传播的——这样的日常经验不仅体现在这一内容上,孩子对好多问题都有自己的认识、看法,但是这些认识可能是正确的,(比如这个孩子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有些是不正确或是不清晰的,例如有的孩子就认为光是沿曲线传播的,转着圈的这串那转的,要不然就不会哪哪都有光。基于孩子的这样的认识,老师设计教学时就可以直切主题,公布孩子的各种观点,引起孩子之间相互质疑,让他们争论,真正产生想探究这个问题的迫切愿望。而老师对孩子的想法通过前测已基本了解,在引导孩子设计实验方法时,孩子会基于自己的认识,设计一些相关的实验方法,如有的孩子需要一些尘土,扬起来之后,用手电筒的光射过去,看看光线的传播途径,于是老师提供烟雾箱,建议孩子用烟雾代替尘土---孩子通过探究,会使先前不正确、不清晰的概念变得清晰、正确。长此以往,孩子在遇到问题以后就会质疑自己的原认识,形成主动探究的科学意识。再如关于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 初中物理给学生介绍了很多有关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如质量、密度、熔点、沸点、比热、电阻等。通过这一类概念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以此来认识事物,区别事物。例如:密度是初中物理中第一个比较深入比较详细讨论的概念,那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抓住物质的属性大做文章。怎样区别不同物质、怎样说明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等在这里把文章做够了,一方面可以在学生初入门时,就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由此及彼进行联想:物与物在本质上区别还有没有别的方面属性?为以后比热等概念的教学作好必要的铺垫。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都是按一定的物理规律进行的。如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电能、热能、机械能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但在转化过程中都遵循一个规律即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逐步使学生在前置概念构建时建立起一个“相对的”概念。

用探究的方法学习概念

新课标突出了科学探究的应用,科学探究既是内容又是学习方法,概念教学中通过对前置概念的质疑,提出问题。结合实际形成猜想,通过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讨论,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这种方法在概念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课程标准中表述“能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比比皆是。内能概念的教学,《标准》是这样表述的:了解内能的概念--属于“了解”水平,要求从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之和来定义内能。要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内能是能量 一种重要形式,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反映概念教学对科学探究的要求,还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机械效率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理解机械效率必须先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概念嵌套,逻辑关系比较复杂。对于较抽象类的概念更要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层层剥离,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解决方法:通过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比较动滑轮提升重物的不同组合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功出发研究机械的性能。通过对物理情境和实验的探讨,明确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含义。通过对数据分析、比较,得出机械效率的定义,并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各组装置的机械效率。结合实际让学生体会机械效率的意义,为下一课时分析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提高机械效率等问题打好基础,从而更加深入的理解机械效率。

物理教学中老师觉得抽象概念难讲,学生觉得抽象概念难学,像这样的抽象概念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联系实际的例子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更容易建立对概念的理解。再通过课件演示,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一定更加便于学生接受。

概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注意到以下几点,肯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视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再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强烈欲望,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对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例如讲磨擦起电这一课,当教师手托一块事先使之带电的泡沫塑料块走进课堂,将它放在一个同学头上磨擦后吸引该同学头发,一定可以很快地吸引住学生,促使他继续了解磨擦起电的原因。又如做电路实验,切忌教师自己在讲台上连接线路,坐在稍后的学生什么也看不见。要讲究示教板的大型化,鲜明化,这方面多费点精力是大有效益的。在讲授新概念之前,教师千方百计要从形象入手。用一开头就抄黑板写定义的方法,是注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2.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不能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加以联结概括,深入不下去。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加以引导。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而且要发现特征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沸腾概念的学习为例,对于水烧开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注意冒气泡这一现象,而忽略了其变化,这样不利于形成完整的沸腾、汽化的概念。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水开的全过程:加热前有无气泡?加热过程中,气泡的部位如何?气泡怎么变化?剧烈程度如何?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从而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上正确的轨道。此外,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表现在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如在惯性教学中,学生往往能根据紧急刹车等现象列举出某一具体物体在某一状态下具有惯性的实例,这时教师就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由此进一步得出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的结论。

3.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这样,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4.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⑴从错误中强化概念的认识 物理概念的学习重在理解。以这样一个力学中典型问题为例:一木块沿斜面下滑,问下滑中木块受几个力作用?很多学生会回答为重力、支持力、摩擦力、下滑力。无形中多出了一个下滑力。分析错误产生原因,就是因为死记概念,没有理解力产生的条件必须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既要有受力者又要有施力者。可见,概念的记忆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助于物理概念的深化。通过错误从而能够加深学生的映象,丰富学生对概念内涵的认识,也有利于对思维能力的培养。⑵应用"类比法"帮助理解物理概念 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如速度、功率、密度、电阻等等,在定义的时候思路上是完全相同的:通过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反映物体本身的某种属性。对这些概念,通过类比,使学生能够达到融会贯通。例如把电流做功比做水流做功、把电压比做水压从而可使学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类比成实实在在的水,从而理解了电流和电压的实质。⑶把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教学 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名称相似,如向下的压力和重力、热量和热能、做功与功率等等对这些概念加以归纳,指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篇7:初中物理新课标全员培训有感

合江县五通镇中学 王海明

2012年5月份,泸州市教科局组织了一批骨干教师进行了新课标培训。此后,于2012年暑期,合江县又组织各校全员参与新课标培训学习。此次的培训精神是:学好新课标,用好新教材,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经过这次培训,我是受益匪浅。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概括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定位提出新的要求。新课标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作为一个教师应作好多方面的教育教学准备。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认真备课。

由于探究教学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学具体过程不可预测,因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备课的要求大幅度提高。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针对教材和学生状况加以分析,对比新旧课程理念,尽可能多角度、大范围地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方向和教学过程中可能随机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并将这一切尽量溶入实验器材的准备及电脑课件的设计制作中,等等这些方法既能确保教学过程的开放,又能提高教师对整堂课的驾驭能力。

二、创设情境,精彩导入。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创设情境,精彩导入尤为重要。从课堂座位的安排、纪律的制定、教室的布置到纯正的普通话、优美的语言和各种教学情境的准备等,这一切无不影响着探究教学的气氛和效果。例如:在教学《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先播放各种各样学生熟悉的声音,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发出声音,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在这样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学生们满怀兴趣地通过仔细的观察、身体的触摸,去感知发声体的振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深刻领会物体发声的原理。实践表明,新课程的实施中,创设情境,精彩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能如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并快速地将师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从而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进科学探究中来。

三、循序渐进,开展探究教学。

新课程提倡科学探究式的课堂教学,这种探究式教学给了学生更加宽松的思维和活动空间,在实验教学之初,我们往往会遇到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若指导过度,则学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教师若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两者仿佛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结”。如何处理教师指导和开放式教学之间的关系呢?如何在教学过程开放的同时尽量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和无序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深思。

四、开发课程资源。

当前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课程资源相当匮乏。单就我们使用的物理实验教材上所列的新增随堂实验器材就达百余种。这还不包括延伸至课外的学生自主开发的探究内容,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大力倡导教师和学生自己动手自制教具学具。

改变旧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篇8:物理教学如何适应新课标

一、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 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要真正用好新教材, 提高教学质量, 根本在于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应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 由“重视现成结论的传授”向“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转变。学生也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 由“接受知识的容器”向“获取知识的智慧者”转变。

二、把握新教材的精髓, 创造性使用新教材

新教材的精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模式, 它着意于物理思想的渗透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 注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物理新教材在内容上贴近学生生活, 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且有一定思想内涵的生活素材, 但学生需要的又是多方面的知识, 教材永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了学生的发展, 教师就要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 (1) 灵活地使用教材。为了让教材更切合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师要努力地抓住生活中看得见的事例, 调整教学内容, 让物理学习更具实践性。 (2) 适当地改变教材。适当地改变教材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物理探究活动中, 使学生更自主地探索、发现、想象、创新。 (3) 大胆地拓展教材。

三、创设生活化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要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 我们的生活需要物理, 进一步使学生明确了“知识来源于生活, 知识服务于实践”的道理。我上完课, 布置作业让学生搜集蕴涵物理知识的诗句及成语, 来一个诗词大比武。如:“若言声在琴弦, 放在匣中何不鸣”“大珠小珠落玉盘”“喇叭、唢呐、曲儿小, 腔儿大”“潭清疑水清, 池水映明月”等等, 学生的兴趣很浓, 积极性特高。

四、让物理充分体现“从生活走进物理, 从物理走进社会”

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本着这种教育思想, 结合物理教育的实际特点, 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 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便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1) 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 分别说出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 引导学生来解释, 便于理解有关知识。 (2) 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物理知识, 既有利于理解掌握有关的物理知识, 同时也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初中教材, 很多物理知识就在学生的身边, 布置一些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 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无疑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冰箱中的物态变化, 我利用课余时间带他们到电器维修店, 让他们亲自观察, 去学课本中没有的知识, 学生亲历后, 感受极深。

五、倡导学生主动参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教师的作用是不断点燃学生的心灵之花, 帮助他们不断发现和探索新的未知。要使学生明白:对知识的执著追求, 要比对知识的拥有更为可贵;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优选教法时, 增加一些集体讨论的方式, 增加设计性小实验, 开设一些与书本有关的小课题, 并在小组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评比。要引导鼓励学生, 既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又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六、创设探究性问题,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本例、习题虽具有典型性、示范性, 但例、习题由于作为新知识的应用, 解答时往往只与本节的知识有关, 学生也习惯与本节知识挂钩, 思考方式比较单一, 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展开, 不能有效发挥例、习题的功效。而开放性问题在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 不追求大统一, 不搞一言堂, 不设标准答案, 不轻率否定学生的探究, 积极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 向传统挑战, 鼓励学生另辟蹊径, 多视角多层次地探索和研究问题, 寻求不同的答案。通过创设开放性的问题, 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这样, 既有利于各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七、深刻把握新教材的内涵与外延, 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好奇心强, 喜欢刨根问底, 每个学生又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特长, 教师如能顺应学生的本性, 对他们自身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 校园生活也有局限性, 所以探究性学习要走出课本、走出课堂, 使学生能从广阔的大千世界中学习知识。例如:学习电能与电功率的计算, 带领学生到我们音乐广场, 测出一盏射灯的功率及消耗的电能, 探讨装饰灯的工作原理, 对路灯管理中的不足, 谈如何节约用电, 提出合理建议, 提交城管部门。

八、开展学生自制教具和小制作活动

在课外, 适当地开展自制教具和小制作活动, 对加深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兴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善于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制教具和小制作活动中, 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初中物理中, 这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 关键是如何让学生认真阅读和收集这方面的资料, 肯动脑筋、肯花时间。尤其是在有实验演示的课文教材中, 在教之前, 可先布置学生制作教具和小制作, 提供实物和原理结构图让学生参考, 鼓舞学生。在课外还要积极引导学生,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带有创造性的制作, 甚至于小发明。同时, 也可结合我县每年举行的科技创新大赛,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 充分地发挥出学生自身的能力, 让学生体验成功, 乐于创造。

九、体察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

由于新课改是在不断实践、大胆的创新中进行的, 每个教师都处在探索试验阶段, 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 教学后的反思尤为重要。反思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活动, 教学反思, 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对象, 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地分析与总结, 认识和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 适时积累经验,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总之, 反思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 有助于研究教学过程, 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从而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

总之, 我们要适应新课标教学, 就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尽快掌握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和特点, 为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为物理课改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三年级作文:同桌,400字下一篇:英语课后翻译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