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计划书

2024-06-04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计划书(通用10篇)

篇1: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计划书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教会的精神,积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有关目标,根据各级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要求,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力度,结合本校的特色,加强学科间的整合,积极构建活动的评价体系。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争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二、时间安排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极具开放性,它需要打破传统的学校教学时间管理策略,因此本学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的安排上,我们采用弹性课时制,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当需要走出校门开展实地活动时,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或者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

三、实施策略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学生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手中的教科书,并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如结合语文的教学可开展阅读实践,生活语文实践的教学活动,结合英语学科开展英语表演等活动,结合数学学科开展生活中的数学调查研究,结合科学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结合信息技术课开展如何收集资料的研究。各种研究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小组与班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开展带有学科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认识身边的小事,不仅会理解小事的教育意义,而且会提高思维的品质和研究习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1)赏识活动:即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赏识活动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赏识自己、赏识别人、赏识自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而关注个人专长、能力、树立自信心,赏识别人,让孩子发现别人长处,学会与别人合作,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2)学会关心: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通过设计系列化的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体系。3)主题教育:通过每月一个主题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九月份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十月份是我为家乡喝彩,十一月份是争做规范生,十二月份是争做守法小公民。4)体验教育:让学生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如参加社区活动,我的第一桶金,实践小能手的评比等等。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

3、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现在的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的机器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的焦点问题。对一些公众现象,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渴望被大人们认同,希望得到和大人们一样的成就。我们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校园,指导他们采用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究,从而获得自己独创性的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如通过对自然界观察、参观、饲养、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让学生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获得美的体验。

4、与传统节日相结合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是学生学习的极佳资源,为了让学生记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结合传统的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由中秋节、重阳节引申开来的以敬老爱老为主题系列活动。结合学校的常规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秋游)进行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

5、与学校工作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并不是没有目标。而这些目标和要求往往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的。因此,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少先队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结合国旗下的讲话内容、红领巾广播栏目,开展行为习惯系列、文明道德系列、时事热点系列、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可以邀请县内各界人士前来学校讲座,如缅怀先烈,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国情教育、消防教育等。

五、第一学期月份安排

九月份:

1、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2、传统节日:教师节、中秋节

十月份:

1、学会关心活动

2、传统节日:国庆节、重阳节

十一月份:

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开展综合性学习

十二月份:

1、争做合法小公民

2、各班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整理(各类案例,论文及学生活动体验文章)

3、编辑校优秀案例集,论文集,学生习作集

篇2: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计划书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1、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着眼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

2、课题的选择从渔梁本地资源入手,从培养学生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综合能力进行全盘考虑,要对提出的课题进行反复的论证,在开展活动课之前,要尽可能地激发。

3、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初步形成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5、注重与其它学科领域的合理整合,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实效。

二、工作要点:

1、采用走出去、请进来、互相学的方法,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理论学习与培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

2、健全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务实搞活教研组活动,使教研活动真正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发挥作用。

3、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具有学校特色、本地资源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内容,与中小教导处联手,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4、努力探索对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活动情况的评价机制,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5、努力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主要措施:

(一)、内容框架

本学期以探索本校本地特色的校本研究内容为主。主要包括:爱我校园、生活数学、环境保护、农事活动等。另外每个年级还确定了两个自主机动选择课题。使长线和短线相结合,班级性的和全校性的活动交叉进行,从而使活动内容更加丰富,灵活多样,使综合实践活动更有生机、更富实效。

(二)、教师配备情况

1、语、数、老师成为实施课程的主要责任老师,责任老师负责学生研究主题的生成、小组的成立。

2、积极动员全体教师参与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建设,随时主动协助责任老师完成各项活动,形成整体共同指导的局面。

3、积极利用社会及家庭资源,通过聘单位与聘个人相结合的方法拓宽引入师资的渠道。

(三)、课时安排

严格按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意见安排课时,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各班在具体操作时,可根据主题研究的需要灵活调整,但必须报学校申请备案。每学期各班至少上足45课时。

(四)、领导组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及负责具体的年级

组长:聂崇富

副 组 长:崔学裕(一年级)

主要成员:苏春芳(二年级)、杨清海(三年级)

罗爱仙(四年级)、崔兰珍(五年级)

(五)、实施策略

1、认真组织教研组学习、研讨活动。分别以年级组、全校性二种集中学习研讨方式展开。在活动的时间上,不再占用双休日时间,而是在安排课务上,注重全盘考虑,集中在授课日中的某一天内开展。使活动时间更加充足、更加有规律。

2、安排五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全中小展示活动,并组织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活动,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

3、继续组织教师编写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完成“生活数学”、“爱我校园”、“环境保护”三大版块的教师备课参考工作。

4、开展好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评比活动和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小论文评比活动。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5、开展班级研究性学习成果展报评比活动,并督促教师平时做个有心人,积累好各项活动的一手资料。

四、课程评价

1、注重过程性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生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的深浅、经历的状态。因此,我们要求教师,认真搞好每次活动,不搞走过场,不做表面文章,以学生的真实体验、具体收获为目标,多角度,多层面的合理、客观地评价学生。教师的评价也以能否指导激励学生以浓厚、持久的兴趣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标准。

篇3: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计划书

一、以《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教材为依托开展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的课程, 在课程开展的初期, 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型的教学模式, 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讲, 如何将课程理念变为可操作的具体内容, 是一个很大的难题。2004年, 冀教版《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教材的出版, 为我们实施这门课程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平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单元主题, 而每个主题之下又是一个又一个开放的小主题, 师生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示内容, 根据学生兴趣及实际条件有选择地进行活动。同时, 教材又为我们提供了包括观察法、采访、问卷、演讲等许多进行活动所必需的方法指导。这就使得师生在活动过程中有了依托, 在活动的每一环节都可以得到教材的“扶助”, 从而使活动有序、有效地启动、开展下去。

例如, 冀教版《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七年级上有一单元主题《寻找身边的绿》, 在做这一单元活动的时候, 我根据教材安排的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 并联系我区实际, 共同商量定出了《关于宣化区环境污染状况的调查》、《宣化区初中学校校园植被的调查》、《水污染的研究》三个小主题, 并指导学生根据主题需要确定了适合的研究方法。这时, 教材中研究方法的提示又为我们的活动提供了许多帮助, 学生们通过阅读教材, 就可以明白各种方法如何去应用, 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活动的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 教材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蓝本和可资借鉴的过程, 并不代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在实施中应注意不能把这本教材当作学科教材去教, 以至于会出现黑板上种庄稼、做实验的现象。而是需要教师有选择地、创造性地去使用。

二、以校本研发课程内容为主渠道拓展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实施的课程。因此, 以校为本开发课程资源是我们实施课程的理想境界。在课程启动后,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 在师生基本能够依托教材按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完成活动之后, 教学的重点就应该进行转移, 即由选择教材单元主题转移到紧密联系学校实际, 立足社区实际, 开发当地资源, 自主开发教材主题中去。这时候, 学生可以在学科学习过程中, 对学科知识有所感悟、反思、质疑, 或者在现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新的思考、延伸、拓展, 有意识地抓住这些有利契机, 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进行深层创新、研究, 最终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 如语文学科在教授了以“故乡”为主题的单元后, 在实践课就组织学生开展了“家乡的名片———京西第一府宣化”的主题活动。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大型活动, 选择自己的研究角度, 去探索、体验、创造, 从而生成系列的探究活动主题, 形成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

几年来, 笔者根据学生年级特点,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先后做了《校园安全面面观》、《可爱的宣化》、《传统节日》、《保护我们的家园》等综合实践活动, 并在每个主题之下形成了系列的小主题供学生选择, 使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操作的内容。这样的以校为本开发活动内容的做法, 克服了活动场地、季节、环境等条件的限制, 有利于把活动落到实处, 收到了很好的活动效果。

校本研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流方向, 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实践, 开拓校本开发的新路。

三、以多学科教师合作指导为主深化教学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 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活动的合作者———与学生亲历亲为, 一起参与活动;活动的激励者———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激励学生去探索、实践;活动的支持者和协调者——活动中, 同学们遇到的困难是形形色色的, 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去支持、协调。教师还需要为活动提供一些资料、情感、能力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 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课程, 在活动过程中涉及到文科、理科等各个学科的知识, 在活动中, 既要动脑, 又要动手, 而我们的教师所学专业是单一的, 在活动指导中不可能面面俱到, 这就造成了活动指导的局限性。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摸索出的做法是:以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指导教师为主设计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而学科教师均承担相关内容的指导,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指导教师群体, 使学生开展的每一次、每一项实践活动都有了有力的指导师资保障, 促进了活动课程的深入发展。例如:在我 (语文专业) 承担指导的《我心中的偶像》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中, 就同时聘请了历史、政治、心理等学科的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在指导《保护我们的家园》活动中, 又聘请了生物、地理等学科教师为指导, 有效地完成了这一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兴的课程, 唯其新, 才更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唯其新, 才给了我们更多的探索空间。以校为本, 多维指导, 多方开发资源, 全力做好活动指导, 需要我们更深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只有这样, 才能更有效地推动这门课程健康地发展。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 同时也是难点。如何推进这门课程是课改研究的新课题。宣化第二中学依托教材开展教学, 以校本研发课程内容为主渠道拓展教学, 以多学科指导教师协作完成活动指导, 为推进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进行了尝试。

篇4:浅议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可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当中却出现了严重的忽视综合实践活动的现象,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育人功能不突出的后果。因此,初中阶段应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一、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现状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主要存在两种现象。一是大部分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等同于活动课。二是一部分的综合实践活动依然局限于传统课堂一答一问的模式,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两种状况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不符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求。要求广大语文教师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

二、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

从知识方面来说,综合即各个相关部分内容的整合和提升,“综合即综而合之。其真谛在于破常规教学的单一踩点、单项运作模式,将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以模块的形式组合起来,以创造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由此可见,对语文教材某一单元中各个课节内容的总结和概括、延伸和拓展。从课堂模式上看,实践就是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实际行动或在活动当中学会自主学习。

从学科特点来讲,在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由于语文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明显的育人特征就决定了她的综合实践活动会完全不同于类似数学实验式的活动课一样按部就班,而是灵活的、较难协调组织的。与传统课堂相比,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都对教师在学科知识方面、组织活动、了解学生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住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选择一些高效的方法。

三、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一)明确活动主题,确定活动主线

确立明确的主题很重要。只有明确了主题,活动才有了进行的主线,如同人有了脊梁能站立起来一样。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要教师准确把握教材中所要表达的教学思想,深度挖掘其中的相关语文知识,确保活动主题的方向与教材的教育思想一致和教育内容相关,达到教育的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目的。

如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的第一单元选文有:诗两首《我爱这土地》(艾青)、《乡愁》(余光中);《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外国诗两首,《祖国》(莱蒙托夫),《黑人谈河流》(休斯)这些是与国家、土地以及乡愁有关的四篇课文。所以“脚踏一方土”这个主题很切题。

(二)分配任务具体明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自己想要讨论的话题,积极去搜集整理资料。选择话题相同的同学分到一组,再根据个人的所长分配任务。这样在不同综合实践活动中自己的小组成员也会发生变动,大家就会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以“土地”话题为例,如果单单谈土地,那就会显得话题太宽泛。所以可以设计“土地”这个话题为中心,拓展几个或多个与之相关的小话题。如:关于土地的神话传说你知道哪些?都出自哪些著作?你读过之后会有什么感受?你怎么理解早期人类与土地的关系;土地与统治者和土地改革:你知道那些君王或霸主开疆扩土的故事?土地对于统治者有什么样的作用?你又知道哪些土地改革的故事?历史背景又是什么?土地与乡愁:请思考为什么有些人在乱世仍然不肯离开自己的故土?你怎么理解土地对百姓的意义?那什么是乡愁呢?每个人的乡愁都一样吗?你又怎样理解乡愁呢;土地与环境保护:在今天土地与环境保护又有什么关系呢?那你知道现在我国的土地利用情况吗?谈谈如何从自我做起保护土地、保护环境。

由此可见,分配任务明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会使学生的选择范围扩大,点中学生兴趣点的概率就会增高,有利于调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他们的成就感。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责任,都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当然会使每个人的价值更鲜明,也使活动更有效率。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发挥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三)明确主导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综合实践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更要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因为教师主导地位的充分发挥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的关键。

所以教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主导地位并发挥好主导作用。这使得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还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和更加深刻地挖掘教材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确定鲜明有价值的主题,确定丰富又适合自己学生所长的话题。另外,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要结合发展性原则给予正确恰当的评价,进行正确的梳理和总结,最后达到增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语文活动式教学”课题组编.语文活动式教学课例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3.

[2]宋运来.语文教学最需要什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李素珍.优化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J].赤子旬刊,2013(10).

[4]刘昕.让生命飞扬——语文教学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J].学周刊(A版),2013(04).

[5]常菊.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教育学文摘,2016(12).

篇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④征集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案例;

参与实施人:教研组成员及部分学生代表

周次:3

主要内容:①各班确定活动的主题(偶发性、即兴生成活动另作安排)并着手设计;

参与实施人:各班任科教师

周次:4

主要内容:①安排教师外出听课并作听课汇报;

参与实施人:待定

周次:5

主要内容:①举行题为“综合实践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学习沙龙活动;

②上交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案例;

参与实施人:薛金妹

周次:6

主要内容:①迎接市教研室的常规调研;

参与实施人:全体任科教师

周次:7

主要内容:①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集体备课”;

参与实施人:朱俊毅

周次:8

主要内容:①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观摩活动

参与实施人:三(1)班朱俊毅

周次:9

主要内容:①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集体备课”;

参与实施人:待定

周次:10

主要内容:①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观摩活动

参与实施人:待定

周次:11

主要内容:①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集体备课”;

参与实施人:陈静茹

周次:12

主要内容:①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观摩活动

参与实施人:五(3)班陈静茹

周次:14

主要内容:①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集体备课”;

参与实施人:吴粉珍

周次:15

主要内容:①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观摩活动;

主要实施人:六(4)班吴粉珍

周次:16

主要内容:①综合实践活动观摩周;

主要实施人:待定

周次:17

主要内容:①各班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周;

主要实施人:三至六年级各班

周次:18

主要内容:①课题研讨活动,围绕课题谈谈活动中的得失,并形成书面材料;

主要实施人:课题组成员

周次:19

主要内容:①上交各类案例,论文及学生活动体验文章;

主要实施人:各任科教师

周次:20

主要内容:①编辑校优秀案例集,论文集,学生习作集;

主要实施人:张卫华

周次:21

主要内容:①学期工作总结;

②各类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篇6: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学校校本特色和地方特色,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校本综合实践活动特色”为目标,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组织各种研究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过程目标: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求证的方法。

5、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主要工作任务:

1、构建出“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载体,以劳动与技术教育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以非指定领域为拓展”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模式。

2、以学校各年级为重点,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验工作,任课老师要以布置综合实践性作业为主要形式,指导学生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班级要制订好班级的活动计划,鼓励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活动,注意活动过程中资料的积累,期末整理好资料上交教务处。

4、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要虚心请教各学科的教师,教务处会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5、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开发校本资源、社区资源、地方特色资源结合起来,也要与学校课题的研究结合起来,办出学校特色。

四、具体工作安排:

1、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

(1)开发学校资源。

一是学校的图书室进一步增添藏书量,并发挥好现有图书的功能,提高图书的流通率,让图书进入班级,建设好班级图书角;

二是在规定时间开放阅览室,供学生博览群书和查找资料;

三是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教会学生围绕主题在网上搜寻资料。 四是继续完善以科技、艺体教育为特色的各类专用教室和宣传阵地,在已有的基础上,本学期将进一步完善各种专用教室;

五是继承好学校传统活动,办好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篮球赛等系列活动,同时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开发社区资源。

一是探究利用现有的自然状况,开展“五化资源的调查”活动,定期带领学生进行参观、考察;

二是与我镇的部分企业联系,了解我镇经济发展情况,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采访、调查;

三是聘请关心学校教育而又有特长的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担任我校的校外辅导员,定期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2、安排好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等。在实践过程中,要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大指定领域融合在一起实施,使之彼此渗透,形成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与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

另外,指导老师要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充足的时间资源和丰富的校外资源指导学生以活动小组的形式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期间也可发挥校外辅导员和家长的指导作用,以保证活动的质量和学生的安全。

五、规范管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水平:

1、扎实细致落实各位综合实践活动老师的行为要求:

第一:要理解、尊重、信任学生,倾听学生心声;

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各项自控能力,教会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做事有序;

第三:大胆而又真诚地指导学生,及时给他们真诚的鼓励和帮助;

第四:遇到问题,学会冷静,善于引导,运用最利于见效、最科学的方法去解决。

2、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可随意挤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间。

3、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

担任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其指导任务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

(1)在活动的主题、项目的确定阶段,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及兴趣爱好、学生所处的特定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活动主题、项目。

(2)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事实材料,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访问、测量等方法;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引导学生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同时,教师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开发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还要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的安全事故发生。

(3)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着重对活动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4、丰富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活动的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每一项活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活动设计、资料搜集、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服务、制作、社会宣传、演示、表演、总结、交流、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之间的整合。

5、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工作。

篇7: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以本地区的自然、历史、人文为研究背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实验为基础,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科有效整合和教师文化沟通,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新教师与学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形成区域办学特色而不懈努力。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区域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科整合,学生实践,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结合学科课程的学习,有效进行学科知识的整合与沟通,教育和引导学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走进自然、主动实践,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和合理开发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见识和行为辨析能力,初步养成服务社会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积极的、科学的人生观。

4、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四、具体工作及措施

(一)师资建设

由于我校师资力量薄弱,由班主任老师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

1、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学校要十分重视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同时,要鼓励、支持教师去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规律,提高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2、注意开发利用多种教育资源

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

学校还要注意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构建起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人才资源库。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过程中要用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

1、评价理念

a、整体观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穿到活动进行中去。

b、多元化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

c、过程性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

2、评价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在具体操作中,“档案袋评定”和“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教师在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总之,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档案,以便使学生深入的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及进步的喜悦

五、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中心的综合实践领导小组,在教导处、教研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该活动具体由实践活动指导老师负责日常工作,各任课老师协同配合,确保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

六、活动安排

1.9月:制订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组织教师学习《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和与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一些案例,激发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召开家长会取得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持。

2.10月:指导学生确立研究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篇8: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计划书

(一)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现状

各学校都加强了对教师的理论培训工作和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探索课程实施规律,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专业水平,使广大教师的课程观念实实在在地得到转变,体现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较为突出:

1.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地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学生所处的自然和社会背景出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市博文中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依托本地的自然、人文资源,引领学生以“胶南名胜知多少”、“胶南名人知多少”、胶南名产知多少”为主题开展了富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根据课题内容拟定要考察的问题,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文化局、旅游局、电视台,走进自然与社会,去搜寻资料,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经过一系列活动,取得了初期的研究成果,并编辑了研究性学习成果集《画山绣水在胶南》。实践证明,农村学校实践的内容同样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培养实践能力。

2.融综合实践活动于校本课程中,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与校本课程都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作为实现办学理念和学生发展目标的重要支点,形成学校特色,以现实的实践主题为教学中心和基本线索,让学生在自主选择、集体合作、亲身体验中完善自己的个性和人格,实现全面发展。市藏南镇中心中学根据本地的特点,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地方文化特色,编写出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校本教材,全书分该镇的地理历史、民俗风情、民间谚语、神话传说、物种资源等部分,每一部分后面都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探究题目,指导全体同学进行实践性探究活动。如“藏马山一日游”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们有的调查藏马山丰富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有的广泛搜集和整理当地优秀的民间传说、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等,有的调查工业、农业、渔业的发展。最后,都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参加了学校团委组织的征文活动,也为编写校本教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大大推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

3.整合学科知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不同于学科课程,但也不是与学科完全割裂开来,可以与各科教学结合起来,将学生所学的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与提升。同时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得到拓展和加深。如滨海中学依托大珠山的自然资源,按地理、生物、历史兴趣小组组成科学考查小组对该镇的地理、生物资源、人文文化进行考察研究,采集信息,形成科学考察报告。学校校本课程设置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多反映多样性的学生生活,特别是兴趣活动中的几个社团,如语文的文学社、历史的陶艺、生物的校园种植等,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4.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同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具有阶段性,可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与交流阶段,教师在每个阶段都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才能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落到实处。为使教师在不同阶段的指导更具有实效性,教研室对选题指导课、开题课、过程指导课、过程答疑课、成果展示课、结题指导课进行分类指导,全面推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发展。某老师在市综合实践活动研讨现场会上出示了一节选题指导课《提炼闪光的金子——研究课题的选择》,让学生了解了选题的原则、方法,选择研究课题的要求及注意事项,掌握了常用的提出问题的方法。

当然,目前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面临很多困难,首先是师资问题。学校没有专职教师,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承担的各学科课程的教学工作或其他任务,在指导学生进行活动时怕麻烦,怕花功夫;又由于兼职教师缺少更高层次的专业学习、培训,在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变得无所适从,显得力不从心。其次,学校的经费紧张,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必要的报刊杂志,必备的教学设施,学生外出活动所需要的费用难以保证。最后,教学评价改革的滞后影响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进展。学校没有建立相应的教师评价机制,或评价不够科学,致使教师不愿在这方面投入太多的精力。

(二)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得不到保障。根据要求,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每周三课时,可集中使用,也可分散使用。但根据调研情况看,一是不少学校保障不了每周三课时,二是课时安排上缺乏灵活性。如有的学校认为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进行参观访问缺少一定的集中时间。从活动空间上看,学校考虑学生人身安全较多,不敢放手让学生走出校外,同时由于班额过大,校外活动组织受到制约。因而,综合实践活动大部分在教室里完成,学生无法走出校外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交往,亲历亲为。

2.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开发不能与本校本地的特点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设计要结合学校实际,不必机械地按照某些固定的文本来执行,在调研中发现有一些教师缺乏创新意识,一味生搬硬套别人的成功经验。如见别校开展的“剪纸”活动,就不管自己学校或社区有没有这样的指导老师,丢掉身边的宝贵资源,机械地去模仿。再如“山村孩子开展海洋的研究”、“农村孩子研究大型超市”等都是不顾及自身资源、不能反映多样性的学生生活、可适性不强的活动主题。

3.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较少。一是限于农村家庭的经济情况,家里没有电脑,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紧张,不少学校没有电脑房。个别学校图书室设施简陋,只有几本旧书。这样,学生搜集资料就仅限于简单的询问家长及寻求有限的书籍资源。二是学生能力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课外知识少,上网搜索资料不够熟练;而教师也缺乏这方面的专业培训,对如何收集整理资料,教师没有能力进行专业的指导,致使学生普遍缺乏收集资料的能力,这样活动根本无法进行下去。

4.确定主题不切实际,主题太大或太抽象,可操作性不强。活动主题的确定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活动主题太大,学生的活动难以落到实处,如“中西方婚丧嫁娶习俗的比较”,这一课题存在的问题是研究范围太大,显然大大超出学生的能力所能驾驭的范围;活动主题太抽象,如道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消费观的研究,过于抽象,使学生无从下手。而某校学生确定了研究“学生心理”的课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研究的方向、目的、方法,选用恰当的词语,加适当的限制语,最终修改为“×校初三学生学习心理的调查与分析”。

5.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科式的教学痕迹还是比较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着眼于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不追求严密的知识体系,它立足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事有益的活动,研究、解决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而一些老师由于受学科教学的影响,会用学科课程的理念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一位老师的一节关于“月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基本按照学科教学过程加以设计,活动过程有“创设情境,提示课题——学生围绕课题在教室里展开各种活动——总结评价一—活动延伸”,学生通过这节课了解了月亮的起源、形状、地形特点、月食现象以及世界探月史,还有月亮的传说、关于月亮的诗歌等,一节课下来学生获得了许多关于月亮的知识,却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初衷相悖。

6.活动没有向深层次发展。由于教师的指导过于宽泛,缺乏具体的指导行为和指导规范,结果大多数教师不明确自己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的具体指导任务,不能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而学生在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深度实践和实质性的体验、感受。如一些老师出一组备选的课题,学生从中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自由组合成一个小组,教师帮忙制定出活动计划,然后学生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自己进行活动,活动完毕交上一份结题报告,整个活动过程是不完整的,也看不到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也只是浅尝辄止。

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呈现分化的倾向。有的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四门课程分别地进行开设。甚至出现以劳动技术或信息技术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倾向。

8.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开展各种活动。有的学校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很简单,不就是活动嘛,只要让学生动起来就行。如春游、军训、班队活动、节假日活动、联欢活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皆视为综合实践活动。

9.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不够重视。实践证明,学生很喜欢综合实践活动,因为相对来说没有一定要学好的压力,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学生不重视这门学科,认为这门课就是玩玩、做做,放松一下,一些调查探究等活动不能很好地落实。

(三)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应改变学生接受式学习方式,其中,转变学校领导及教师的观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教师的工作重心应放在准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组织方式、研究指导策略上。

1.要持续不断地抓观念的转变。观念的转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重点。各教研室必须高度重视对综合实践活动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制定专项培训计划,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和专业水平,充分认识落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准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和目标,正确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措施以及评价要求。同时,还要做好对业务校长和教务人员的培训工作,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其次强化校本培训。教师由于自身工作繁忙,无暇学习,学校可开学初或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增强他们的课程开发能力。可邀请专家或学科带头人对实验教师进行专业引领,各年级教师也可坐在一起围绕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教研,观看课堂教学录像和专家讲评,进行集中的课堂观摩与交流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发挥教师群体力量,倡导教师之间的合作。学校应至少培养或物色一名专门的分管人,善于动脑动手,勇于创新实践,乐于奉献合作,能统筹安排,带动至少十名的骨干教师,形成“研究小组”,以点带面,带动起更多的老师,逐步扩大队伍,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2.在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安排上打破传统的时间管理策略,向节假日拓展,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赢得更多的“弹性时间”。在正常时间安排活动的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完成个人探究、小组考察活动,促使综合实践活动向校外延伸。市隐珠镇中心中学进行的《风景这边独好——我眼中的隐珠小城镇建设》就是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由指导教师带领课题组的同学实地考察、参观访问,整理资料、制作课件、撰写结题报告,有条件的同学通过家庭电脑上网浏览,进行文字编辑,将学校学到的信息技术教育知识付诸实践。这样做弥补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时间的不足,开拓了“弹性时间”的另一个空间。

3.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查找和收集大量的资料,要走街串巷,进行社会调查;要结集研究成果,进行汇报。这一切都或多或少要一些经费。农村学校如何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学校可以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农村的物产特色、民间风俗、民间工艺、家庭问题、地理环境、广阔田野等为建构具有农村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市海青镇中心中学充分利用地区资源优势,开展“海青茶的研究”这一主题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实地走访、茶园劳动、查阅资料等形式对海青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撰写了课题研究报告《海青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4.加快硬件建设。政府部门要加大课改投入力度。同时学校也要千方百计进行开源节流,不该用的钱一分不用,将钱用在刀刃上。同时,加快校园网建设,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的设施设备添置,让网络室、图书馆、实验室成为学生最想去的地方。当然只要掌握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义,具体的形式、内容可以不同。没有计算机的学校可以和条件较好的学校结成联谊学校,乡镇学校可以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可以到城区的学校学习计算机;城区学校的学生可以到乡村学校进行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

5.典型引路,整体推进,认真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从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实施的几个基本阶段来看,每个阶段既要有课外实践环节,也不能缺少课堂中交流学习的环节,而教师的有效指导大部分可通过课堂完成。根据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可将课堂组织分为几种基本形式,即主题确定阶段的选题指导课、开题课,活动实施阶段的过程指导课、过程答疑课,总结交流阶段的成果展示课、结题指导课,通过对几种课型进行分类指导,适时举办市级教研活动及不同课型的教学观摩课。通过这些活动,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骨干教师培养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全面推动该课程的有序开展和深入探索,逐步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特色。

6.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办法。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要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水平不断提高和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作用,要求评价关注过程,兼顾结果,强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形式多样、评价项目多元。具体操作中对学生的评价可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以“成长记录评定”与“协商研讨式评价”方法为主。对教师的评价,可“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以教师自评为主,组织学生和家长参与评价。

7.积极拓展活动空间,加强建设实践基地。拓展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活动空间,就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学校和教师要协调社会有关部门、机构或人员的关系,为学生展示综合实践活动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各种课程资源。农村学校可以有自己的学农基地,对种植业、养殖业进行学习研究;城镇学校可利用周边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如学工基地、社区服务基地和德育教育基地等等,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如市藏南中学联系当地工厂厂房作为学生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甚至跟工人师傅学一手。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场中学依托本地地域资源和学校实际开发了“绿色蔬菜种植与市场开发”这一课题,建立自己的劳动基地,亲自参加劳动,获得劳动的积极体验。

篇9: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计划书

一、以趣味性的化学魔术作为课堂导入

化学可以说是一门神奇的学科,一些实验现象是非常有趣的,并且值得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化学教学的开始阶段是比较重要的,有好的开始才能够顺利的进行接下来的教学,如果单靠教师的语言导入就会显得比较单一,形式上的单一不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想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在课堂导入阶段就需要多下功夫,以更加新颖的方式来开始课堂教学。有一些化学实验想象可以称得上神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给学生“变魔术”,教师可以让学生配合自己完成“魔术”过程,让学生能够观察到魔术最终的现象,学生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来,切实的体验实验的过程,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充满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在学习“钠的性质”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表演“水点酒精灯”的魔术,首先教师可以提出疑问“水能够将酒精灯点燃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学生都会感到疑惑水怎么会将酒精灯点燃呢?在印象中,水通常都是用来灭火的,怎么可能支持燃烧呢?这时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酒精灯,然后进行魔术演示,接着学生会观察到水真的将酒精灯点燃了,这样的现象马上就会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被这样的魔术现象所吸引,并且急切的想要知道出现这样现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然后教师可以进行课堂导入,想要知道真正的原因,那么就开始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了解钠的化学性质,就会得到想要的答案。

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刚刚接触化学知识,可能对一些化学现象和学习内容并不是很了解,甚至对于化学这门学科来说都不是很清楚。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一些化学研究方法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逐渐渗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制定一些教学计划。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当中更加具体的学习化学知识,从中收获知识,教师需要在举行实践活动之前制定一份详细的计划,按照学习计划来开展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有计划的完成学习内容。比如,在学习“自然界的水”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了解一下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的状况,并且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水资源浪费或是污染的画面,首先就是让学生对于水资源有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的教学计划可以设计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化学工厂周围进行观察,寻找附近的河流,观察一些化学工厂附近的水流情况,水资源是否受到了污染,根据学生观察了解到的现象,教师可以进一步的讲解水资源保护以及净化等相关方面的知识,通过从理论到实际的教学计划,逐渐的带领学生深入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加实际化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计划不仅能够帮助教师顺利的完成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得综合实践课程能够顺利的开展。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实验可以说是化学的灵魂,在教学的过程中,实验和理论知识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传统的化学教学一般都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进行机械的学习或是简单的记录一些笔记,这样的教学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说,教师应该探索和创新全新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获得能力上的提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还能够让学生从真实的活动中获得乐趣,同时体验到化学学习的快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让学生首先明确实验的目的以及实验的步骤,按照正确的步骤完成实验内容之后,教师再给学生揭示实验的原理,这样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能够有更深刻的了解。比如,教师可以开展“水的净化”这样一个实践活动,本次实验的目的就是要用一些方法对水进行净化,可以采用明矾、活性炭吸附、沉淀、过滤等方法综合运用的形式来进行水的净化,学生要掌握实验的目的,同时了解实验步骤。接下来的实验步骤,首先用烧杯取一定量的水样,然后进行观察,然后向杯中加入少量的明矾,用玻璃棒搅拌,并且加入少量的活性炭进行搅拌,通过最终的过滤,然后观察最后的水样,完成净化过程。那么这一实验的原理又是什么呢,主要是因为明矾到了水中可以电离出两张金属离子,其中的铝离子又很容易水解,生成了氢氧化铝胶体,最终的反应原理也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可以实现明矾净水。

篇10: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计划

(一)研究背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面对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探索“为21世纪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为此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先后进行了教育改革,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教育改革运动。我国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等发展的决定》,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开始走进学校。

我校作为县首批课改实验基地,自九六年起,就把实践活动课程纳入了小学课程体系,确立了活动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我校根据《课程计划》要求,结合本校“第二课堂”的开展情况,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改革。把实践活动课列入教学计划,排入课表。规定每周有两节课作为“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时间,学生按各自的爱好选修一门活动课。学校根据学段不同规定了不同活动课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建立了活动课内容体系。活动教师根据每个年级学生情况确定活动课题,设计活动方案,写出活动总结,学生写出数学日记。学期结束时教师写出阶段性活动课题论文,学校进行评选。学生写出学期性的活动收获。通过活动课程教改实验的研究,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由于本校的实践活动课缺乏专家指导,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开发途径比较单一,没有形成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操作模式。作为一门课程,不便于操作。虽教无定法,但空洞、无章可循的教学是不能发挥课程优势的。因此,必须构建一套与研究相适应的操作模式,使之有章可循,防止盲目性。还有很多教师,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存在很多盲点。如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如何实施?教师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如何评价学生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何建立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还有受传统因素的影响,有的教师甚至把“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当成了纯粹的数学课,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和作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缺乏深刻理解。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作为我校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群中的一个。

(二)研究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针对传统数学教学为考试而教数学、学数学,数学教学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等现象,强调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强调数学与其它学科、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数学意识,强化实践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潜能。

好动、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所涉及的问题绝大多数来自于社会生活,甚至是来自于学生所熟悉的身边,这样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在教师的参与指导下,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发现数学问题,并创造性加以解决。

3、有利于学生心理和谐发展。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特殊的心理认知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不同状态下的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学生具有积极的心理状态,他们的思维就敏捷,记忆力强,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反之,学生处在一种消极、被动状态,学习劲头就不足,注意力分散,反应缓慢。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研究正是适应了小学生这一心理发展要求,使他们一直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一旦教学所提供的材料和数字问题能触及到学生心灵深处,学生就会迸发极大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成功感不断的得到强化。

(三)理论依据

1、哲学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认为,人们的认识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循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实践既是认识的动力又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人类认识事物,尤其小学生对复杂事物的认识,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经过多次反复,是一个积极的、能动的反映过程,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过程,这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

2、脑生理依据。

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两半球基本上是不同的方式进行思维,左脑倾向于用词语进行思维,右脑则倾向于以感觉形象直接思维,大脑两半球具备一种合作关系,两半球虽然功能不同,处理的信息不同,但在完成心理活动时,又是协同统一共同作用的。因此,在小学阶段,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大脑两半球的和谐发展以及协同活动,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物质基础。

3、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知识,是儿童通过他的心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构建的,这种作用又是通过个体积极主动的活力而产生的。数学学习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构建过程,学生必须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新的数学学习材料与原有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通过活动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积累知识,为学习新知、掌握新技能提供理解和帮助。

4、学习方式依据。

人类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体验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接受学习。体验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形式,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最终认识到某些可以言说或未必能够言说的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行为习惯,乃是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而发现学习,学生必须通过对自然现象,文字材料等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并进行交流,检验和评价来完成,数学实践活动不仅是要加强体验学习、发现学习,还要改善接受学习,探求接受学习的新形式,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研究的内容

1、提炼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专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

2、进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开发:传统课程教学资源单一,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资源,综合实践活动改变了过去的课堂教学中资源单一的缺点。学校、社会、网络、教师、学生都可成为课程的资源,这些资源如何得以开发,如何为教学所用,是我们研究的内容。

3、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操行摸式:作为一门课程,应该便于操作。虽教无定法,但空洞、无章可循的教学是不能发挥课程优势的。因此,必须构建一套与研究相适应的操作模式,使之有章可循,防止盲目性。

4、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研究。在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如何通过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意识、主体意识、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发现自己,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和谐发展。

(二)预期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世界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研究有关的数学规律,从中培养创新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3、初步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努力形成开放、探索、研究、综合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研究经验、成果。

4、通过课题研究锻炼培养教师,形成一批具有实践活动教学能力的教师群体。

三、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具体思路是:

首先,课题组教师广泛学习国内外教师的成功经验,做好记录;其次,课题组教师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验证学习他人的方法,探索特色的数学实践活动课题之路;然后,课题组教师写出个人研究报告,进行课题答辩;最后,学校整合教师的成功经验,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二)研究的具体方法是:

1、资料检索法。学习报纸、期刊中有关数学与生活、数学综合活动课题的有关理论、方法,上网检索与课题相关的内容,形成个人理论学习笔记,借助博客交流平台,进行讨论与探究。

2、实验法。在具体的数学实践活动课题教学实践中,课题组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大胆实验,对课题实验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如活动方案、学生活动资料、学生数学日记和教师的活动反思等都要做好详细记录,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归类,要便于检索。

3、调查法。学生对开展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分析总结。教师也对开展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对学生的调查情况进行调查,针对出现问题进行指导。

4、经验总结法。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研究要不断总结,每学期进行两次阶段性总结。对课题研究中的成功做法要继续发扬,对课题研究中的失败的做法要吸取教训。同时要认真整理数学综合实践课题的教学模式,使数学综合实践课题的研究形成完整的资料。学校也将组织课题成果汇报,以此为实验教师搭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研究平台。促进课题组教师的研究整体向前推进。

四、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课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规划设计阶段。时间在2月—203月。主要是选择确定研究的课题,组成课题组,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学习国内外教育专家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成果,搜集国内教学一线教师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成功案例,活跃实验教师的思维,讨论研究的内容,制定本组的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申报课题阶段。时间在年3月—2016年5月。对课题进行申报、立项。

第三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时间在2016年5月—10月。对课题进行实验实施。

2016年5月—8月,各个年级汇总一本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209月—月,我们将进入课题实验的第二轮研究,我们将在第一轮研究的基础上,修改完善我们的课题实践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活动总结阶段,时间在年10月—2018年12月。我们将总结课题教师的研究成果,写出学校的课题研究报告,准备课题结题的有关事宜。

五、预期成果

1、形成实验报告。

2、初步形成各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3、初步形成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模式。

六、成员分工

组长:王传华

组员:何婷英、韩明河、李晓红、马丽平、罗宁。

上一篇:作文教学问题及对策下一篇:销售部度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