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教学计划

2024-06-2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教学计划(通用11篇)

篇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教会的精神,积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有关目标,根据各级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要求,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力度,结合本校的特色,加强学科间的整合,积极构建活动的评价体系。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争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二、时间安排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极具开放性,它需要打破传统的学校教学时间管理策略,因此本学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的安排上,我们采用弹性课时制,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当需要走出校门开展实地活动时,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或者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

三、实施策略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学生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手中的教科书,并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如结合语文的教学可开展阅读实践,生活语文实践的教学活动,结合英语学科开展英语表演等活动,结合数学学科开展生活中的数学调查研究,结合科学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结合信息技术课开展如何收集资料的研究。各种研究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小组与班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开展带有学科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认识身边的小事,不仅会理解小事的教育意义,而且会提高思维的品质和研究习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1)赏识活动:即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赏识活动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赏识自己、赏识别人、赏识自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而关注个人专长、能力、树立自信心,赏识别人,让孩子发现别人长处,学会与别人合作,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2)学会关心: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通过设计系列化的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体系。3)主题教育:通过每月一个主题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九月份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十月份是我为家乡喝彩,十一月份是争做规范生,十二月份是争做守法小公民。4)体验教育:让学生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如参加社区活动,我的第一桶金,实践小能手的评比等等。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

3、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现在的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的机器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的焦点问题。对一些公众现象,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渴望被大人们认同,希望得到和大人们一样的成就。我们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校园,指导他们采用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究,从而获得自己独创性的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如通过对自然界观察、参观、饲养、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让学生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获得美的体验。

4、与传统节日相结合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是学生学习的极佳资源,为了让学生记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结合传统的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由中秋节、重阳节引申开来的以敬老爱老为主题系列活动。结合学校的常规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秋游)进行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

5、与学校工作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并不是没有目标。而这些目标和要求往往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的。因此,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少先队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结合国旗下的讲话内容、红领巾广播栏目,开展行为习惯系列、文明道德系列、时事热点系列、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可以邀请县内各界人士前来学校讲座,如缅怀先烈,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国情教育、消防教育等。

五、第一学期月份安排

九月份:

1、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2、传统节日:教师节、中秋节

十月份:

1、学会关心活动

2、传统节日:国庆节、重阳节

十一月份:

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开展综合性学习

十二月份:

1、争做合法小公民

2、各班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整理(各类案例,论文及学生活动体验文章)

3、编辑校优秀案例集,论文集,学生习作集

篇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教学计划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1、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着眼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

2、课题的选择从渔梁本地资源入手,从培养学生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综合能力进行全盘考虑,要对提出的课题进行反复的论证,在开展活动课之前,要尽可能地激发。

3、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初步形成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5、注重与其它学科领域的合理整合,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实效。

二、工作要点:

1、采用走出去、请进来、互相学的方法,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理论学习与培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

2、健全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务实搞活教研组活动,使教研活动真正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发挥作用。

3、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具有学校特色、本地资源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内容,与中小教导处联手,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4、努力探索对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活动情况的评价机制,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5、努力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主要措施:

(一)、内容框架

本学期以探索本校本地特色的校本研究内容为主。主要包括:爱我校园、生活数学、环境保护、农事活动等。另外每个年级还确定了两个自主机动选择课题。使长线和短线相结合,班级性的和全校性的活动交叉进行,从而使活动内容更加丰富,灵活多样,使综合实践活动更有生机、更富实效。

(二)、教师配备情况

1、语、数、老师成为实施课程的主要责任老师,责任老师负责学生研究主题的生成、小组的成立。

2、积极动员全体教师参与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建设,随时主动协助责任老师完成各项活动,形成整体共同指导的局面。

3、积极利用社会及家庭资源,通过聘单位与聘个人相结合的方法拓宽引入师资的渠道。

(三)、课时安排

严格按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意见安排课时,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各班在具体操作时,可根据主题研究的需要灵活调整,但必须报学校申请备案。每学期各班至少上足45课时。

(四)、领导组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及负责具体的年级

组长:聂崇富

副 组 长:崔学裕(一年级)

主要成员:苏春芳(二年级)、杨清海(三年级)

罗爱仙(四年级)、崔兰珍(五年级)

(五)、实施策略

1、认真组织教研组学习、研讨活动。分别以年级组、全校性二种集中学习研讨方式展开。在活动的时间上,不再占用双休日时间,而是在安排课务上,注重全盘考虑,集中在授课日中的某一天内开展。使活动时间更加充足、更加有规律。

2、安排五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全中小展示活动,并组织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活动,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

3、继续组织教师编写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完成“生活数学”、“爱我校园”、“环境保护”三大版块的教师备课参考工作。

4、开展好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评比活动和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小论文评比活动。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5、开展班级研究性学习成果展报评比活动,并督促教师平时做个有心人,积累好各项活动的一手资料。

四、课程评价

1、注重过程性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生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的深浅、经历的状态。因此,我们要求教师,认真搞好每次活动,不搞走过场,不做表面文章,以学生的真实体验、具体收获为目标,多角度,多层面的合理、客观地评价学生。教师的评价也以能否指导激励学生以浓厚、持久的兴趣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标准。

篇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教学计划

一、以《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教材为依托开展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的课程, 在课程开展的初期, 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型的教学模式, 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讲, 如何将课程理念变为可操作的具体内容, 是一个很大的难题。2004年, 冀教版《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教材的出版, 为我们实施这门课程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平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单元主题, 而每个主题之下又是一个又一个开放的小主题, 师生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示内容, 根据学生兴趣及实际条件有选择地进行活动。同时, 教材又为我们提供了包括观察法、采访、问卷、演讲等许多进行活动所必需的方法指导。这就使得师生在活动过程中有了依托, 在活动的每一环节都可以得到教材的“扶助”, 从而使活动有序、有效地启动、开展下去。

例如, 冀教版《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七年级上有一单元主题《寻找身边的绿》, 在做这一单元活动的时候, 我根据教材安排的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 并联系我区实际, 共同商量定出了《关于宣化区环境污染状况的调查》、《宣化区初中学校校园植被的调查》、《水污染的研究》三个小主题, 并指导学生根据主题需要确定了适合的研究方法。这时, 教材中研究方法的提示又为我们的活动提供了许多帮助, 学生们通过阅读教材, 就可以明白各种方法如何去应用, 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活动的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 教材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蓝本和可资借鉴的过程, 并不代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在实施中应注意不能把这本教材当作学科教材去教, 以至于会出现黑板上种庄稼、做实验的现象。而是需要教师有选择地、创造性地去使用。

二、以校本研发课程内容为主渠道拓展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实施的课程。因此, 以校为本开发课程资源是我们实施课程的理想境界。在课程启动后,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 在师生基本能够依托教材按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完成活动之后, 教学的重点就应该进行转移, 即由选择教材单元主题转移到紧密联系学校实际, 立足社区实际, 开发当地资源, 自主开发教材主题中去。这时候, 学生可以在学科学习过程中, 对学科知识有所感悟、反思、质疑, 或者在现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新的思考、延伸、拓展, 有意识地抓住这些有利契机, 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进行深层创新、研究, 最终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 如语文学科在教授了以“故乡”为主题的单元后, 在实践课就组织学生开展了“家乡的名片———京西第一府宣化”的主题活动。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大型活动, 选择自己的研究角度, 去探索、体验、创造, 从而生成系列的探究活动主题, 形成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

几年来, 笔者根据学生年级特点,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先后做了《校园安全面面观》、《可爱的宣化》、《传统节日》、《保护我们的家园》等综合实践活动, 并在每个主题之下形成了系列的小主题供学生选择, 使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操作的内容。这样的以校为本开发活动内容的做法, 克服了活动场地、季节、环境等条件的限制, 有利于把活动落到实处, 收到了很好的活动效果。

校本研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流方向, 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实践, 开拓校本开发的新路。

三、以多学科教师合作指导为主深化教学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 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活动的合作者———与学生亲历亲为, 一起参与活动;活动的激励者———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激励学生去探索、实践;活动的支持者和协调者——活动中, 同学们遇到的困难是形形色色的, 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去支持、协调。教师还需要为活动提供一些资料、情感、能力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 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课程, 在活动过程中涉及到文科、理科等各个学科的知识, 在活动中, 既要动脑, 又要动手, 而我们的教师所学专业是单一的, 在活动指导中不可能面面俱到, 这就造成了活动指导的局限性。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摸索出的做法是:以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指导教师为主设计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而学科教师均承担相关内容的指导,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指导教师群体, 使学生开展的每一次、每一项实践活动都有了有力的指导师资保障, 促进了活动课程的深入发展。例如:在我 (语文专业) 承担指导的《我心中的偶像》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中, 就同时聘请了历史、政治、心理等学科的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在指导《保护我们的家园》活动中, 又聘请了生物、地理等学科教师为指导, 有效地完成了这一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兴的课程, 唯其新, 才更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唯其新, 才给了我们更多的探索空间。以校为本, 多维指导, 多方开发资源, 全力做好活动指导, 需要我们更深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只有这样, 才能更有效地推动这门课程健康地发展。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 同时也是难点。如何推进这门课程是课改研究的新课题。宣化第二中学依托教材开展教学, 以校本研发课程内容为主渠道拓展教学, 以多学科指导教师协作完成活动指导, 为推进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进行了尝试。

篇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教学计划

为积极顺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二十一世纪的技能,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实验技术熟练的基础上,体现交流沟通、团队合作及责任心,人际关系与协作,问题的识别表述与解决,好奇心创新与思维能力等方面有长足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特长,重点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科学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力求对综合实践课程有所突破和创新,使综合实践活动在内容、形式上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进行真实的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基于这些认识,我们以科学教育理念为支撑,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依托,以信息技术、机器人、航模等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进行探索和实践。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目标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需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其《综合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以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为前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过程,为此,结合我校机器人、航模、学生电脑作品制作、集邮等特色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研究适合我校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活动系列校本教材为我校重点开发的资源和课题实施的有效载体,能力生根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研究为我校探索研究的目标。

在课题研究、探索过程中,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 、行 、创、 根”的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的能力植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之中为目标,通过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实验,探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下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基本途径。围绕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目标与要求,通过校本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实践运用,总结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题成果,逐步建立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法,为我校和兵团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方法。

课题的开发、研究、探索和实施是以: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 、行 、创、 根”的思维品质为核心理念;以综合实践的能力植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之中为目标;以兴趣和好奇心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践体验,探究性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来开展。

三、研究内容与操作要点

(一)研究内容:按照实践研究的操作程序,分步骤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研究。

1、围绕我校的办学特色:航模、机器人创新实验、学生电脑作品制作、集邮、科技小制作,采取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平台,信息技术、机器人和航模为载体,把各特色相关学科有效的进行整合,融合为一个大的平台,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长短结合、化零为整,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生的信息、科学和创新素养开展研究。

2、把信息技术、机器人、航模以模塊化的形式纳入综合实践课活动课程体系,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

3、在大量实践基础上,形成充分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的活动案例。

4、以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小学六年级、初中八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走班形式的探索实践。

(二)操作要点:

1、运用新视角。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前沿科技发展的趋势,以活动实践操作的角度切入进行课题研究和课程的开发实践。

2、注重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好奇心是创新的源泉;注重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注重“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通过设计、制作和试验等活动获得技术实践体验。

3、立足于活动实践,以信息技术、机器人、航模教育为平台培养青少年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协调、管理能力,最终实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校本教材的编写、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要紧密围绕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 、行 、创、 根”的思维品质来进行,并将其能力植根于一生的成长之中为目标

5、做好专任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素养。

6、规范课题管理。课题实验是一项科学、严肃、认真的事,要有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具体的实施过程和措施,要有科学地检验和总结。建好实验队伍、合理分工,责任到人。在实验过程中抓规范管理,做到有要求、有落实;及时了解新信息、吸纳新经验;定期研讨、总结实验情况,确保实验按程序进展。

7、选择和高校及国内外知名相关企业合作,为课题的开展实施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8、重视学生活动成果。学生的每个活动成果必须用电子成长档案袋的形式进行保存,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

9、重视课程评价。对实践效果进行检测,包括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的评价,还包括对课程设计本身和实施效果的评价。评价校本课程的成败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素质是否因此而有所发展?教师素质是否因此而得到提升?建立的校本课程是否可以继续循环滚动?自己的经验是否可供他人学习和借鉴?

篇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④征集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案例;

参与实施人:教研组成员及部分学生代表

周次:3

主要内容:①各班确定活动的主题(偶发性、即兴生成活动另作安排)并着手设计;

参与实施人:各班任科教师

周次:4

主要内容:①安排教师外出听课并作听课汇报;

参与实施人:待定

周次:5

主要内容:①举行题为“综合实践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学习沙龙活动;

②上交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案例;

参与实施人:薛金妹

周次:6

主要内容:①迎接市教研室的常规调研;

参与实施人:全体任科教师

周次:7

主要内容:①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集体备课”;

参与实施人:朱俊毅

周次:8

主要内容:①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观摩活动

参与实施人:三(1)班朱俊毅

周次:9

主要内容:①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集体备课”;

参与实施人:待定

周次:10

主要内容:①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观摩活动

参与实施人:待定

周次:11

主要内容:①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集体备课”;

参与实施人:陈静茹

周次:12

主要内容:①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观摩活动

参与实施人:五(3)班陈静茹

周次:14

主要内容:①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集体备课”;

参与实施人:吴粉珍

周次:15

主要内容:①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观摩活动;

主要实施人:六(4)班吴粉珍

周次:16

主要内容:①综合实践活动观摩周;

主要实施人:待定

周次:17

主要内容:①各班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周;

主要实施人:三至六年级各班

周次:18

主要内容:①课题研讨活动,围绕课题谈谈活动中的得失,并形成书面材料;

主要实施人:课题组成员

周次:19

主要内容:①上交各类案例,论文及学生活动体验文章;

主要实施人:各任科教师

周次:20

主要内容:①编辑校优秀案例集,论文集,学生习作集;

主要实施人:张卫华

周次:21

主要内容:①学期工作总结;

②各类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篇6: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学校校本特色和地方特色,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校本综合实践活动特色”为目标,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组织各种研究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过程目标: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求证的方法。

5、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主要工作任务:

1、构建出“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载体,以劳动与技术教育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以非指定领域为拓展”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模式。

2、以学校各年级为重点,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验工作,任课老师要以布置综合实践性作业为主要形式,指导学生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班级要制订好班级的活动计划,鼓励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活动,注意活动过程中资料的积累,期末整理好资料上交教务处。

4、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要虚心请教各学科的教师,教务处会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5、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开发校本资源、社区资源、地方特色资源结合起来,也要与学校课题的研究结合起来,办出学校特色。

四、具体工作安排:

1、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

(1)开发学校资源。

一是学校的图书室进一步增添藏书量,并发挥好现有图书的功能,提高图书的流通率,让图书进入班级,建设好班级图书角;

二是在规定时间开放阅览室,供学生博览群书和查找资料;

三是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教会学生围绕主题在网上搜寻资料。 四是继续完善以科技、艺体教育为特色的各类专用教室和宣传阵地,在已有的基础上,本学期将进一步完善各种专用教室;

五是继承好学校传统活动,办好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篮球赛等系列活动,同时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开发社区资源。

一是探究利用现有的自然状况,开展“五化资源的调查”活动,定期带领学生进行参观、考察;

二是与我镇的部分企业联系,了解我镇经济发展情况,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采访、调查;

三是聘请关心学校教育而又有特长的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担任我校的校外辅导员,定期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2、安排好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等。在实践过程中,要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大指定领域融合在一起实施,使之彼此渗透,形成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与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

另外,指导老师要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充足的时间资源和丰富的校外资源指导学生以活动小组的形式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期间也可发挥校外辅导员和家长的指导作用,以保证活动的质量和学生的安全。

五、规范管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水平:

1、扎实细致落实各位综合实践活动老师的行为要求:

第一:要理解、尊重、信任学生,倾听学生心声;

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各项自控能力,教会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做事有序;

第三:大胆而又真诚地指导学生,及时给他们真诚的鼓励和帮助;

第四:遇到问题,学会冷静,善于引导,运用最利于见效、最科学的方法去解决。

2、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可随意挤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间。

3、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

担任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其指导任务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

(1)在活动的主题、项目的确定阶段,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及兴趣爱好、学生所处的特定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活动主题、项目。

(2)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事实材料,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访问、测量等方法;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引导学生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同时,教师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开发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还要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的安全事故发生。

(3)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着重对活动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4、丰富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活动的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每一项活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活动设计、资料搜集、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服务、制作、社会宣传、演示、表演、总结、交流、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之间的整合。

5、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工作。

篇7: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以本地区的自然、历史、人文为研究背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实验为基础,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科有效整合和教师文化沟通,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新教师与学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形成区域办学特色而不懈努力。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区域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科整合,学生实践,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结合学科课程的学习,有效进行学科知识的整合与沟通,教育和引导学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走进自然、主动实践,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和合理开发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见识和行为辨析能力,初步养成服务社会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积极的、科学的人生观。

4、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四、具体工作及措施

(一)师资建设

由于我校师资力量薄弱,由班主任老师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

1、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学校要十分重视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同时,要鼓励、支持教师去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规律,提高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2、注意开发利用多种教育资源

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

学校还要注意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构建起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人才资源库。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过程中要用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

1、评价理念

a、整体观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穿到活动进行中去。

b、多元化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

c、过程性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

2、评价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在具体操作中,“档案袋评定”和“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教师在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总之,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档案,以便使学生深入的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及进步的喜悦

五、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中心的综合实践领导小组,在教导处、教研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该活动具体由实践活动指导老师负责日常工作,各任课老师协同配合,确保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

六、活动安排

1.9月:制订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组织教师学习《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和与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一些案例,激发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召开家长会取得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持。

2.10月:指导学生确立研究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篇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教学计划

一、师范院校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必要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课程, 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 掌握方法,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它是一门新的课程形态, 没有标准的模式和统一的教材可供借鉴, 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教师输出的主要单位, 师范院校的教育没有专门培养综合实践类教师的专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便成为培养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唯一有效途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师范院校开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习有关活动课程的理念和有关的活动设计思路以及实施策略, 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毕业后能独立完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工作。

从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角度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操。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要求教师不断地给自己充电, 掌握多个学科的知识, 有广博的知识储备, 活动中能及时联系相关知识, 寓教寓乐, 教师应该由拥有“一桶水”变为“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 要与时俱进, 学为人先, 做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学习型教师;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又要求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 较好的与学生沟通, 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相合作的学习方式, 更多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是师范院校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师和准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1. 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活动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 选择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活动主题, 主要内容不受限制可以是批判性的, 也可以是探索性的、发现性的, 以学生的亲身体验或日常经验为基础, 将学生的需要和学习动机置于核心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最大程度上激发学习兴趣, 多接触大自然和社会, 投入到实践活动中, 指导老师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将学科知识融入到活动中, 寓教寓乐, 让学生通过体验获取知识, 掌握学习方法, 采用调查、实验、参观、郊游等多种方式开展活动, 使学生通过对社会的直观体验, 把学习和生活的距离拉近, 真正理解“学以致用”的内涵。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

师范院校应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 选派有经验的优秀教师来承担这门课程, 定期走出去学习校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 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 为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做出贡献。综合实践活动应遵循“创设情境、生成主题——制定方案、分组探究——亲身体验、实践操作——汇报交流、反馈评价——补充完善、拓展延伸”五个模块进行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让学生走到台前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走到幕后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通过不断尝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寓教寓乐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根据学科间互相渗透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自己发现实践活动素材, 甚至挖掘实践素材的意识, 争取给学生提供的活动主题更贴近生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学科知识也可以在活动过程中延伸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纳入师范生培养计划, 课程的性质决定它属于教师教育课程范畴, 师范院校要在原有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上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为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可采用各学院联合管理的方式, 相互借鉴, 共同提高。与此同时学校应不定期聘请一线教师为学生讲解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案例, 或者组织学生参与到一线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中, 学习先进的方法,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组织高年级学生到实习基地, 独立完成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 获取知识为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3. 综合实践活动总结与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束后, 指导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活动情况做出评价, 有活动作业的不仅要看作业的完成情况, 还要根据学生的整个活动过程以及学生的表现给出综合评价。与此同时指导教师要在活动结束时对本次活动的意义给出总结, 反思整个活动过程, 对活动效果给出评价, 为以后活动开展积累经验, 保证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能顺利指导学生完成综合实践活动。

在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评价时, 不能过分地强调学生活动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活动结果的价值, 教师应通过随时观察, 即时记录的方式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参与程度、集体协作的表现作出评价, 争取能够清晰、合理地描述学生的活动过程, 发现能够激励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只有借助多种手段, 从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时, 评价本身才更有意义, 才能更好地促进活动的开展。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 增强学生对自己所进行的活动的信心, 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使每一名学生都融入到集体中去, 即提高了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又培养了他们的协作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离不开相关课程的资源开发, 现如今随着该课程在高校如火如荼的开展, 各高校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为今后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使实践教学活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能够更好的为基础教育改革服务。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时期教育改革重点提出的一个新兴课程, 该课程在师范院校开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习有关活动课程的理念和有关的活动设计思路以及实施策略, 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实践性,实施策略,活动评价

参考文献

[1]陈昕欣.师范院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4) :111-112.

[2]段祖安等.建立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实验科学技术, 2010, 8 (3) :55-57.

篇9: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状况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心理健康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本研究将以山东省为例通过调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与实施的情况,从实际出发,系统地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小学的实施情况,从而进一步丰富关于我国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现状的研究资料,使得课程方案的规划与教学模式的形成更加贴近教学实际、更加有据可依。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对教师与学生进行访谈,获取关于课程实施的具体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调查课程实施效果的方向维度。通过自主设计问卷,对课程实施总体效果、课程实施的差异和课程实施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成分三个方面进行评估与分析。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研究为主,辅以访谈法、课堂实际观察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三、调查实施

1.文献分析

在研究的初期,笔者查阅了大量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文献资料,包括学术专著、期刊论文、硕博士论文,并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归类分析整理,获得有益启示,为后期的访谈提纲编写和问卷编制奠定基础。

2.进行访谈

本研究在初期辅以访谈法进行调查,用于对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并以访谈结果作为问卷编写的基础。通过设计访谈提纲,拟定谈话对象,进行访谈的步骤,以访谈的方式获取相关的资料。研究调查期间,在山东省抽取五个地市,七所小学共10余名综合实践活动课任课教师和30余名学生进行访谈,并分析汇总访谈结果。

3.问卷调查

在文献分析与访谈调查的基础上自主设计问卷,组织发放填写问卷,回收并分析数据,对山东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借助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等多种统计方法对课程实施多方面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四、结果分析

1.课程实施环境

表1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时安排调查表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为每周三节。但是统计数据显示,每周能有三个课时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生仅有10%左右,绝大部分情况下开设课时达不到标准课时要求。在“其他”选项中,许多学生标注了课时安排为“两周一节”或“每月一节”。

2.课程实施过程

表2 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生成方式调查

综合教师与学生对课程主题生成方式的作答,可以发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主题生成方式主要由学校统一安排,师生讨论也是决定课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合作决定课程主题的情况非常少,仅占不到10%。

3.课程实施效果

表3 教师与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效果的评价

***p<0.001

由卡方检验发现,在α=0.001水平上,教师与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效果评价具有显著差异。在实践能力提升、激发学习兴趣、改善师生关系、提升自我意识、学会情绪调控这五个选项上,教师的赞同比例均高于学生的比例。

五、讨论与结论

1.综合实践活课程开设基本情况分析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小学三年级到高中阶段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本研究还发现,山东省小学师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了解仍有不足,我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中仅有34.7%能够清晰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四个主要领域,而学生中能够正确理解课程领域的仅为10.4%。

2.师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态度

不同年级和地区的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喜爱程度虽有偏差,对综合实践活动课表示“非常喜欢”和“喜欢”的学生人数达98%,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差异较大,三年级表示不喜欢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生最多,而六年级有高达11.6%的学生说不清是否喜欢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01(1).

[2]冯新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3(1).

摘 要:本文对山东省七个地市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山东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较为明显:大多数小学已经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采用山东省统一配发的教材;虽然城乡间、年级间的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存在差异,但山东省学生普遍对课程表示喜爱。同时课程暴露出以下问题: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有所不同,总体来说各方仍在发展的初期阶段。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心理健康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本研究将以山东省为例通过调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与实施的情况,从实际出发,系统地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小学的实施情况,从而进一步丰富关于我国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现状的研究资料,使得课程方案的规划与教学模式的形成更加贴近教学实际、更加有据可依。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对教师与学生进行访谈,获取关于课程实施的具体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调查课程实施效果的方向维度。通过自主设计问卷,对课程实施总体效果、课程实施的差异和课程实施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成分三个方面进行评估与分析。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研究为主,辅以访谈法、课堂实际观察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三、调查实施

1.文献分析

在研究的初期,笔者查阅了大量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文献资料,包括学术专著、期刊论文、硕博士论文,并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归类分析整理,获得有益启示,为后期的访谈提纲编写和问卷编制奠定基础。

2.进行访谈

本研究在初期辅以访谈法进行调查,用于对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并以访谈结果作为问卷编写的基础。通过设计访谈提纲,拟定谈话对象,进行访谈的步骤,以访谈的方式获取相关的资料。研究调查期间,在山东省抽取五个地市,七所小学共10余名综合实践活动课任课教师和30余名学生进行访谈,并分析汇总访谈结果。

3.问卷调查

在文献分析与访谈调查的基础上自主设计问卷,组织发放填写问卷,回收并分析数据,对山东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借助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等多种统计方法对课程实施多方面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四、结果分析

1.课程实施环境

表1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时安排调查表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为每周三节。但是统计数据显示,每周能有三个课时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生仅有10%左右,绝大部分情况下开设课时达不到标准课时要求。在“其他”选项中,许多学生标注了课时安排为“两周一节”或“每月一节”。

2.课程实施过程

表2 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生成方式调查

综合教师与学生对课程主题生成方式的作答,可以发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主题生成方式主要由学校统一安排,师生讨论也是决定课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合作决定课程主题的情况非常少,仅占不到10%。

3.课程实施效果

表3 教师与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效果的评价

***p<0.001

由卡方检验发现,在α=0.001水平上,教师与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效果评价具有显著差异。在实践能力提升、激发学习兴趣、改善师生关系、提升自我意识、学会情绪调控这五个选项上,教师的赞同比例均高于学生的比例。

五、讨论与结论

1.综合实践活课程开设基本情况分析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小学三年级到高中阶段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本研究还发现,山东省小学师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了解仍有不足,我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中仅有34.7%能够清晰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四个主要领域,而学生中能够正确理解课程领域的仅为10.4%。

2.师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态度

不同年级和地区的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喜爱程度虽有偏差,对综合实践活动课表示“非常喜欢”和“喜欢”的学生人数达98%,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差异较大,三年级表示不喜欢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生最多,而六年级有高达11.6%的学生说不清是否喜欢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01(1).

[2]冯新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3(1).

摘 要:本文对山东省七个地市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山东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较为明显:大多数小学已经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采用山东省统一配发的教材;虽然城乡间、年级间的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存在差异,但山东省学生普遍对课程表示喜爱。同时课程暴露出以下问题: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有所不同,总体来说各方仍在发展的初期阶段。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心理健康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本研究将以山东省为例通过调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与实施的情况,从实际出发,系统地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小学的实施情况,从而进一步丰富关于我国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现状的研究资料,使得课程方案的规划与教学模式的形成更加贴近教学实际、更加有据可依。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对教师与学生进行访谈,获取关于课程实施的具体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调查课程实施效果的方向维度。通过自主设计问卷,对课程实施总体效果、课程实施的差异和课程实施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成分三个方面进行评估与分析。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研究为主,辅以访谈法、课堂实际观察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三、调查实施

1.文献分析

在研究的初期,笔者查阅了大量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文献资料,包括学术专著、期刊论文、硕博士论文,并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归类分析整理,获得有益启示,为后期的访谈提纲编写和问卷编制奠定基础。

2.进行访谈

本研究在初期辅以访谈法进行调查,用于对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并以访谈结果作为问卷编写的基础。通过设计访谈提纲,拟定谈话对象,进行访谈的步骤,以访谈的方式获取相关的资料。研究调查期间,在山东省抽取五个地市,七所小学共10余名综合实践活动课任课教师和30余名学生进行访谈,并分析汇总访谈结果。

3.问卷调查

在文献分析与访谈调查的基础上自主设计问卷,组织发放填写问卷,回收并分析数据,对山东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借助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等多种统计方法对课程实施多方面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四、结果分析

1.课程实施环境

表1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时安排调查表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为每周三节。但是统计数据显示,每周能有三个课时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生仅有10%左右,绝大部分情况下开设课时达不到标准课时要求。在“其他”选项中,许多学生标注了课时安排为“两周一节”或“每月一节”。

2.课程实施过程

表2 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生成方式调查

综合教师与学生对课程主题生成方式的作答,可以发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主题生成方式主要由学校统一安排,师生讨论也是决定课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合作决定课程主题的情况非常少,仅占不到10%。

3.课程实施效果

表3 教师与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效果的评价

***p<0.001

由卡方检验发现,在α=0.001水平上,教师与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效果评价具有显著差异。在实践能力提升、激发学习兴趣、改善师生关系、提升自我意识、学会情绪调控这五个选项上,教师的赞同比例均高于学生的比例。

五、讨论与结论

1.综合实践活课程开设基本情况分析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小学三年级到高中阶段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本研究还发现,山东省小学师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了解仍有不足,我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中仅有34.7%能够清晰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四个主要领域,而学生中能够正确理解课程领域的仅为10.4%。

2.师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态度

不同年级和地区的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喜爱程度虽有偏差,对综合实践活动课表示“非常喜欢”和“喜欢”的学生人数达98%,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差异较大,三年级表示不喜欢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生最多,而六年级有高达11.6%的学生说不清是否喜欢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01(1).

篇10: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综合实践已成是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乐于动手操作,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和氛围,组织学生在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深切的体验,产生积极的感情,激发学生研究生活和科学的欲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从而进一步加强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由于课程改革的推行,六年级学生学习生活视野逐渐拓宽,他们对生活。社会有着浓厚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学生通过活动已初初步培养了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但也有一些学生由于条件的限制,动手机会相对而言少些,缺乏社会实践活动,因此,相对而言,学生各方面能力一些,这都需要在本期课程中给予更多的帮助,使学生能共同发展。

三、教材简析

本课程将科技,劳动,品德与社会,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在一起,我们就利用该课程充分将儿童生活紧密关联的课程资源和学校教育整合,形成课程资源。

四、课程目标

1,在老师的协助下开展广泛的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关注他人懂得与他人,自然和谐相处,增强对自我,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

3,让学生活动中学习,初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践中体验情感,发展个性品质。

4深入挖掘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把握重点,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科学,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营造良好的科学学习的氛围,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观察、调查、记录、分析、总结,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科学。

五、教学质量目标及保障措施

以儿童生活实际为出发点,通过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锻炼的机会。1,调查分析:让学生参与调查,查找资料,自己分析,判断并解决问题的方法。

2,座谈交流:可以让学生收集整理一些资料。向周围的亲人。朋友学习生活方法,将调查材料进行分析。

3,走入部分家庭,向同学的父母,长辈学习生活中的许多方法。

4、利用网络等多种渠道,扩大学生知识面。

六、评价工作安排

1、好的评价方式给予人导向,激励的作用。我们应多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

2、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如即时评价,反思评价,竞争性评价,制定评价表等。

七、教研专题

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八、业务学习计划

1、积极学习新课标,领会新课改精神,转变观念,提高理论水平。

2、课程组成员每周积极参加学校里的业务学习,勤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

3、组员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请教,大胆尝试,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5、根据学科特点,灵活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6、关注生活,开阔视野,与时俱进。

九、学科实践活动安排及学分分配

科学:媒体的演变 4学分

信息技术:飞越网络 3学分

品德与社会:从“东方红”到“神舟” 4学分

科劳:身边的小家电 3.5学分

专题 0.5学分

篇1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教学计划

在三年级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学期围绕“美化校园”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校园绿化。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实验研究内容

(一)课程特征

1、通过“校园绿化”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情意,能力和认知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和谐发展。

在校内外分别设绿化实践基地,鼓励学生搞各类调查活动,做到校内外紧密结合,强调语文,数学,自然,美术,劳动等学间的渗透与整合。

运用调查,研究,观察,积累等各种方法与形式,重视知识,经验,技能的综合运用。

2、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实际栽种,规划设计等实践活动中获得亲身感受和直接经验,并养成实践意识,形成综合实践能力;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让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成效的实践活动。

3、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内容

本学期“校园绿化”综合实践活动分为三个方面来开展:

1、专题研究:本学期开展两次专题研究活动,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践在老师帮助下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校园绿化的研究专题。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进行文献研究,到花圃内进行实地的调查和行动研究,小组合作。

2、操作实践:

春天来临了,调查适合野外栽种的花木,买花种在校内,外,花圃里栽种,定期养护。

2、学生小组合作,并在美术老师指导下为绿地进行花圃设计,选出一两套较好的花圃设计图,按图纸进行实地花圃种植。

3、植树节前后,组织一次植树活动。

4、在各合作小组之间或班级之间进行盆花栽种比赛。

5、进行市场热销花木调查,调查热销花木名称,热销原因,养护方法,写出调查报告。

(三)课程实施

1、课时:

每周二课时,安排在周四下午第一、二节。

2、课型:

⑴方案设计型——学生在学习了简单园艺知识及美术图案知识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花圃设计,校园绿化总体规划设计等,要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自主设计和民主交流。

⑵知识普及型——鼓励学生上网,到图书馆吸取有关知识,教师也可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学生,要注重学生对普及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和运用。

⑶实践活动型——组织参观访问,实际练习栽种花草,进行花圃养护等活动。要关注学生对实践活动过程的经历,体验,感悟和探究。

⑷专题研讨型——进行校内绿化情况的专题研讨,要引导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独立或合作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充分而民主的讨论。

⑸成果交流型——既要有物化成果的交流,更要有成功过程经验和失败过程教训的交流。对学生的发展来讲,成功过程的经验和失败过程的教训,是综合实践活动以后,学生取得的比物化成果更重要的“成果”。

⑹论文答辩型——要提倡让学生组成“专家组”,对学生撰写的专题研究论文提问和答辩,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思辩能力和自信心理是让学生经历“答辩”过程的最终目的。

3、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研究小组,校长为实验研究组负责人。

三年级班主任及综合实践课老师、自然、劳动、音乐,美术、科技、体育组成课题小组成员。

(四)课程评价:

该课程评价由学生,教师和课程本身的评价三部分组成。

重点在评价学生在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评价标准应是“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校园绿化”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即以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为评价标准,并突出学习过程的意识、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能力、思维、方法。

评价方式多种多样,评价方式运用的先决条件是观察,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在具体操作中,可运用“档案袋评定”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教师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学生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档案袋收集资料如下:

(1)学生成果:标本,校园绿化规划设计图,调查报告,专题研究等。

(2)获奖证书:

(3)各种评价:应以学生的自评为主,应允许学生对不满意的他评进行重新学习直至获得满意的他评为止。对教师的评价应由学校行政和学生评价两部分组成。

三、实验研究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安排

1、九月

综合实践活动老师组织学生到花卉种植基地参观。

老师上一节花圃设计指导课。

做好组织工作。

2、十月

学生画花圃设计图。

学生种植盆花。

确定一个研究课题。

优秀花圃设计图评比。

开展一次花卉种植比赛。

各指导老师协助学生确定课题。

在学生中开展指导老师测评。

3、十一月

设计研究方案,在辅导老师指导下开展综合性研究学习。

写一份研究报告。

进行室内种植,定期养护。

在学生中开展指导老师测评。

4、十二月

植物知识智力竞赛。

花木市场热销花木调查,(热销花木名称,热销原因,养护方法)

在老师指导下再次确立一个研究课题。

做好两次活动的组织工作。

在学生中开展指导老师测评。

5、一月

在辅导老师指导下设计研究方案,开展综合实践性研究活动,写出研究报告。

整理材料袋。

上一篇:卫生院院长下一篇:mri适应症及检查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