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转诊制度

2024-06-21

急诊科转诊制度(精选12篇)

篇1:急诊科转诊制度

新宁中旺医院 急诊急救及转诊制度

1.成立新宁中旺医院医疗急救领导小组,医院院长或业务副院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医务科主任丶护理部主任丶科主任丶护士长内为常务副组长,领导组织医疗急救工作。全院各级医务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都必须服从其指挥领导。急救领导小组除负责组织本院的急诊急救工作外,还要承担县卫生局急救指挥组织及当地政府下达的急救指令性任务。

2.临床科室应选派有一定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的执业医师、护士担任急诊工作;未取得执业医师、护土资格者不得单独承担急诊工作。担任急诊工作任务的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急诊急救相关知识,正确开展急诊工作,不断提高急诊急救服务能力。

3.急诊值班医护人员要严守工作岗位,不得擅离职守。因其他医疗工作需要必须离岗时,必须通知其他相关医务人员顶岗。凡遇重大抢救工作时须立即报告科主任,必要时可请院领导或二线值班医师参与抢救。

4.医院单独设置急诊科及抢救室;并设置若干观察病床。急诊室要配备洗胃机、除颤仪丶吸引器、心电图机、氧气、担架等必要的抢救设备及常用抢救药品,并由专人管理,定期检查,时刻保持完好应急状态。5.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对急诊病人应以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严肃认真地进行救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对危重患者要及时采措施予以救治,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推诿病人。对生命垂危的触电、溺水、中毒及心搏骤停的患者应及时就地进行抢救,必要时可邀请院内或院外上级医师会诊指导抢救。

6.对未经抢救或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不得要求自行转院。对因技术设备条件限制需要转往上级医院抢救治疗的病人,应在病情稳定后向家属告知转诊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风险;家属同意并签字后,由医院“120”并安排专职医护人员陪同送往上级医院。

7.对危重病人进行抢救的同时,要注意及时与病人或家属进行沟通。如生命体征异常或病情危重要向患者及亲属告知并签字;对某些有潜在危险的病人不配合检查治疗或拒绝住院,要记载原因并由病人或家属签字。凡涉及法律、纠纷的病人在积极救治的同时,要及时向院领导或有关部门报告。

8.急诊病人就诊时,应及时书写急诊病历。如因抢救危急重症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注明抢救完成时间和补记时间,且要详细记录患者初始生命状况、抢救过程及向患者或其亲属告知的重要事项等有关资料。对急诊抢救无效死亡的要记录参与抢救人员姓名、职称和职务,记录死亡时间、死亡原因和死亡诊断。9.对重危抢救病人要突出“急”字,凡危重病人可先看病后挂号,凡抢救急需用药可先使用后交费,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以病情为需要,使急救流程科学、顺畅、简明;同时要严格遵守诊疗常规,使急诊工作快速、准确、高效。

10.危重病人需转院丶转科由科主任把关,必要时向医务科报告。

新宁中旺医院

2016年8月10日

篇2:急诊科转诊制度

患者:

性别:

年龄:

住院日期:

住院号: 床位号:

患者因:

住本院,患者在住院期间有可能因病情恶化而危及生命,对此我院会认真组织医生对患者实施抢救,但对抢救的结果,我院不能给出100%抢救成功的承诺,因此,在住院时或住院期间患者及家属有选择在本院就医或转上级医院的权利,对此给你及你的家人带来的不便,望你给予理解、支持。请仔细阅读本告知书后,在下面签署你的意见:

家属签字:

与患者关系:

主管医生:

篇3:急诊科转诊制度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2014 年1 月18 日至2015 年1 月31 日来我院急诊就诊的高龄患者140 例。

1. 2 方法将高龄患者的相关信息,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就诊方式、就诊科别、诊断、就诊后转归去向进行分析汇总, 并对拒绝转院的患者家属及本人询问拒绝原因。

2 结果

2.1 急诊高龄患者疾病分类神经系统疾病32 例 (22.9%) , 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各30 例 (各21.4%) , 胃肠道系统疾病26 例 (18.6%) , 外伤10 例 (7.1%) , 泌尿系统疾病6 例 (4.3%) , 内分泌系统疾病4 例 (2.9%) , 其他2 例 (1 . 4 %) 。

2. 2 急诊高龄患者各疾病去向 (表1 ) 140 例高龄患者中转三甲医院治疗仅24 例 (17.1%) , 余116 例 (82.9%) 拒绝转诊, 要求保守治疗或留观治疗。其中胃肠道系统疾病2 6例全部拒绝转诊, 呼吸系统疾病的转诊率稍高一些。

2.3 116例拒转三甲医院原因三甲医院床位紧张26例 (22.4%) ;住院检查多, 怕老人折腾25例 (21.6%) ;无家属或子女照顾、对慢性疾病报消极态度各18例 (各15.5%) ;担心住院费用高14例 (12.1%) ;老人担心住院影响子女工作10例 (8.6%) ;其他原因5例 (4.3%) 。

3 讨论

我院统计数据发现, 当地高龄急诊患者占总急诊数的16. 5%, 高于本市人口数比例。城乡结合地区的高龄患者持有医保比率低, 收入低, 经济来源多数依靠子女。高龄患者多长期患有慢性疾病, 很多生活不能自理, 部分丧偶。部分老人长期受慢性病折磨, 而现在三甲医院就诊患者多, 分科细, 检查多, 床位紧张, 对高龄老人的就医产生一定影响, 大部分患者急性发作缓解后拒绝去三甲综合医院做进一步治疗。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尚在完善中, 不能满足高龄老人的需求[2]。因此, 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同时, 地处城乡结合地区的医院要为高龄老人提供相应的医疗护理服务, 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 提高晚年的生活质量[3]。

本次调查显示, 高龄老人的呼吸系统疾病急性发作较急危重, 我院没有呼吸专科及相应的设备, 遇到急症患者只能转往综合性医院治疗, 这也是为何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转诊率相对较高的原因, 也为我院今后科室完善提供参考。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都属于长期慢性病, 不能完全好转, 后期的康复治疗时间漫长, 很多家属及患者不愿意去三甲医院住院治疗, 多数考虑到费用高, 检查多, 床位紧张, 住院要人照顾, 担心影响子女工作等。他们在急症缓解后便出院回家自行照料或到社区医院继续治疗。

我院相对于市区医院的门诊量偏低, 就医排队等候时间短, 相对较方便, 环境优雅, 很多老年患者愿意到分院就诊, 特别是高龄老人。在门诊设置上我院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推车、轮椅, 特别是为孤寡老人提供一站式服务, 减少患者奔波。很多慢性病急症高龄老年患者只需要缓解急症、减轻病痛、对症营养支持等姑息性的治疗和护理。由于我院专科医生缺乏, 在以后的发展中可增加呼吸、心血管、神经康复等专科医生的配置, 内科病房也可增加呼吸机等设备, 以减轻高龄患者的痛苦, 满足其需求。

摘要:目的 为处于城乡结合地区的医院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供参考, 以改善和满足当地高龄患者的需求。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急诊就诊的140例高龄患者就诊原因、转归去向、拒绝转三甲医院的原因进行调查并记录、统计、分析。结果 140例多为慢性病急性发作, 其中转三甲医院治疗仅24例 (17.1%) , 余116例 (82.9%) 拒绝转诊, 要求保守治疗或留观治疗。其中胃肠道系统疾病26例全部拒绝转诊,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转诊率稍高一些。拒绝转三甲医院的原因中:三甲医院床位紧张26例 (22.4%) ;住院检查多, 怕老人折腾25例 (21.6%) ;无家属或子女照顾、对慢性疾病报消极态度各18例 (各15.5%) ;担心住院费用高14例 (12.1%) ;老人担心住院影响子女工作10例 (8.6%) ;其他原因5例 (4.3%) 。结论 城乡结合地区高龄患者急诊就诊多为慢性病急性发作, 主要需求是缓解急症、减轻病痛、对症营养支持等姑息性的治疗和护理。加强门急诊老年患者的护理, 优化就诊流程及设施, 可满足其需求。

关键词:高龄患者,急诊,拒绝转诊,原因

参考文献

[1]彭亮, 王裔艳.上海高龄独居老人研究[J].南方人口, 2010, 25 (5) :24.

[2]武佳霖, 王君俏, 陆美玲, 等.居家高龄老人照护需求及满足情况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13, 28 (12) :89.

篇4:新农合转诊制度

一、参合患者实行“转诊定点医院”的方式,在本市内就诊的参合病人,直接在定

点医院办理转诊手续,出院后直接在定点医院办理补偿。

二、转诊到本市外的参合患者,需在徐州市二级定点医院开具“建议转外地医院审

核申请单”,持单到邳州市合管办办理转徐州市外医院就诊手续。

三、急危重病人,应在办理入院手续七天内(未出院),到市合管办补办转诊手

续。

篇5:产前筛查转诊制度

1、由于技术或设施条件的限制,产前筛查科室无法实施的产前筛查的,向上级产前诊断医疗保健机构转诊。

2、需要转诊的病例,由经治医师提出转诊请求并填写转诊单,经科主任签字后方能转诊。

篇6:门诊会诊转诊制度

一、凡就诊三次不能确诊或治疗无效、主诊医师应请上级医师会诊,病情复杂者可作为疑难病历提请讨论,并予以记录,上级医师签名。如不提出会诊和讨论,延误病情或发生其他意外,追究个人和科室责任。

二、病情复杂需请他科会诊,首诊医师应详细填写会诊单,注明会诊科室及目的。危重急诊病人,应护送并口头交班。会诊科室接到会诊通知后,应立即指派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医师接诊或前往会诊。急会诊治15分钟内到位。普通会诊亦应尽

快会诊安排,原则上2小时内到位。

三、病情复杂需请二科以上共同会诊时,科主任(门诊组长)向门诊办提出,由门诊及时组织有关科室会诊。若在夜间或节假日由行政总值班组织有关科室会诊。

四、会诊医师在进行会诊时,应认真负责,全面复习全部病案记录,补充询问有关病史,亲自检查病人,提出诊断及处理意见。在会诊单上书写会诊并签名,如需转科、转院应写明具体时间和联系人,按有关规定办理。

五、对持有其他医疗单位会诊介绍信的患者,接诊医师要认真检查,并在会诊单上详细记录检查结果、诊断意见和治疗建议,门诊办盖章后转回原单位。

篇7:双向转诊制度与医疗集团模式初探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医疗集团

自国务院八部委《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十部委《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发布以来, 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截止2005年, 全国已经建立了3 04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9 12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总机构数12 168个。地级市和市辖区的开展率较高, 分别达到96.47%和88.97%, 县级市比较低, 只有54.01%, 但都超过了50%[1]。

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有利于建立分级、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 实现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 解决医疗卫生资源不足与医疗卫生资源浪费的双重矛盾。而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中, 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与有效实施又成为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因而国家鼓励和支持社区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与试试,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 明确指出“要把社区医疗服务纳入职工医疗保险, 建立双向转诊制度”。

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是双向转诊制度中的纵向转诊形式, 它是指下级医院对于超出本院诊治范围的患者或在本院确诊、治疗有困难的患者转至上级医院就医, 反之, 上级医院对病情得到控制、情况相对稳定的患者亦可视情况转至下级医院继续治疗[2]。

1 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制度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可以有效地规范医疗服务流程, 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工合理的医疗服务格局, 被认为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 却出现了许多的问题:①观念陈旧, 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及作用未得到充分的理解和重视;②转上不转下:往往是下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病人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 而从上级向下级转送的病人几乎为零;③缺乏统一的转诊标准、程序和监督机制:何时转诊、如何转诊、转诊后的医疗责任等含糊不清、缺乏统一的标准;④社区卫生服务的职能未得到充分的落实:社区医院定位不清, 没有把自己定位到健康、保健等基本医疗服务, 与上级医疗机构没有形成资源互补的医疗体系。

基于这些问题, 使得双向转诊制度得不到充分的落实,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没有真正的发挥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条件差、管理水平低、全科医生素质水平有限, 造成群众对社区医院普遍缺乏信任;②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不完善以及病源“等于”财源的医疗机构收益体制, 形成了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冲突;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定位和服务范围不清;④社会医疗保险和公费医疗等政策法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⑤宏观法律环境的制度缺陷, 缺乏规范双向诊治的程序、监督、管理性法规。

2 对策建议——医疗集团发展模式

2.1 组建医疗集团的作用

2.1.1 形成利益共同体

双向转诊制度无法得到有效实施的根本原因在于上级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经济利益存在对立性[3]。在我国现行的医疗体制中, 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不健全, 医院作为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 需要通过增加病源、服务项目等来增加医院收入, 因而上级医院没有将病情稳定可转至社区医院的病人下转的内在动力, 更没有给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多资助与支持的动力, 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于诊疗条件差、医生治疗水平有限等无法吸引足够的病源就诊。通过建立以上级医疗机构为中心、结合区医院与周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医疗集团, 可以形成利益共同体:作为一个统一的医疗集团, 集团的利益状况关系到各个子系统的利益, 同样各个子系统的利益状况也会影响到整个集团的利益, 因而上级医疗机构和社区服务机构都有提高自身利益状况的内在动力, 而双向转诊制度对双方都有益:上级医疗机构通过下转减轻病床压力、提高有效就诊人次等, 社区医院提高病床使用率、增加病源等。从而双方都愿意落实双向转诊制度, 这样从根源上消除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对立。

2.1.2 实现信息沟通与共享

在双向诊疗制度的实施过程中, 信息沟通障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一方面,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院在转诊程序、标准等方面缺乏统一的认识与标准;另一方面, 上级医院对转诊病人出具的社区医院的检查结果不认可, 重复检查、重复收费的现象比较严重, 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以及病人医疗费用的增加。组建医疗集团后, 可以有效的杜绝上述问题:集团内部建立统一的有关转诊程序与标准等的规章制度予以规范;集团内部检验结果的互认等。

2.2 组建方式

遵循“市场能够解决的领域, 政府应当尽量地减少干预”这样的经济原则。一方面, 国家对医疗机构的补偿不足, 医疗机构需要通过提高服务数量、质量, 降低服务成本来增加收入。而现今, 上级医院面临着人满为患、医疗资源供应不足和医疗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应用的双重矛盾中。上级医院有通过与社区医院合作将病人分流、集中精力进行大病、重病治疗及科研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 外界和内在的因素造成的社区医院病源不足、负债经营的局面, 同样使得社区医院有与上级医院的合作来解决以上问题的内在动力:依赖于集团内上级医院的支持与业务指导, 不仅能够有丰富的病源改善经营状况, 而且能够增强自身的服务水平。综上两方面, 利益导向将会促使上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合并或兼并重组等市场方式自发的形成医疗集团, 而集团内部实行的双向转诊途径也将变得更为可靠与便于管理。

因而, 医疗集团的组建可以采取以市场自发导向为主, 以政府政策引导、鼓励为辅的方式。

2.3 组建模式

医疗集团作为一种有效地资源整合方式, 目前, 全国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实施, 主要的模式有:松散协助型, 以1996年12月组建的南京市鼓楼医疗集团为代表;联合兼并型, 以上海瑞金医院和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医疗集团为代表;松散联合型, 介于以上两者之间, 以2000年陆续成立的北京市天坛、宣武、友谊等7家集团为代表集团;联谊经营型, 以上海华山医院华山神经外剥 (集团) 医院和辽宁沈阳博爱齿业集团为代表;资产重组型以沈阳东方医疗集团为代表[4]。

不同组合模式的探索, 为组建医疗集团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拟在以南京市鼓楼医疗集团模式为代表的松散协助型基础上, 建立新的医疗集团模式, 以求克服松散协助型模式产权不清、约束力弱的问题, 建立新的更有利于双向转诊开展的集团模式, 具体模式见图1。同松散协助型模式一样, 集团以一家大型综合医院为核心, 以地域优势和学科专业优势为纽带.联台周围区医院组建而成松散协作型医疗集团。以协约管理为主要形式, 没有隶属关系, 相互联合的各个单位法人、产权、人事、分配等方面仍各自为政, 经营上独立自主。但同时为克服这种松散模式约束力弱的问题, 在医疗集团内部成立医疗服务中心, 专门负责集团内部的双向转诊工作, 进行全面地统筹、管理工作。此外, 还可以根据需要, 对人口较少、地理位置较偏远的地区可设立小型的社区卫生服务站。

2.4 建立配套措施

2.4.1 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和收费制度

完善配套的社会医疗保险和收费制度是医疗集团内部双向诊治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其一, 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到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报销单位中, 使集团内部相互转诊涉及地费用报销问题得到解决, 从而为相向转诊地实施扫清障碍, 并且可以适当地提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报销比例, 以从体制上鼓励居民优先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 起到分流病人的作用。其二, 改医疗保险的报销制为预付制, 对医保个人实行按人头定额。这样在医疗费用定额的前提下, 可以促使医疗集团充分利用集团内部的多层级的医疗体系来降低医疗成本, 实现集团总体盈利:常见病、多发病由社区医院门诊完成, 病程进入稳定期地下转社区医院。

2.4.2 建立集团内部信息系统

建立统一的集团内部信息系统, 把病人的健康档案、病历、检测报告等信息纳入到系统中, 使病人的信息可以实现内部共享与利用。向上转诊时, 同时上传病人的病史和在社区医院的检验报告, 避免上转后的重复检验, 缩短病人就诊时间及降低病人就诊费用。下转病人后, 同时下转病人的病历和诊断报告, 并实时进行双向的信息沟通, 对医疗服务进行指导, 提高卫生服务质量。

2.4.3 改革绩效考评体系

绩效考评是保障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 也是引导医务人员行为的有效工具。医疗集团可以将双向转诊的实施和效果纳入员工的绩效考评体系, 激励医务人员更好的开展双向转诊。如将年医院医生下社区指导次数和效果评价、向下转诊次数、双向转诊率等指标作为医务人员的年度考评指标。

3 结语

总之, 依托组建医疗集团模式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双向诊治工作是一项有力的手段, 可以理顺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经济关系, 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信息资源的沟通与共享。通过市场的方式组建,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提高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同时应当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和收费制度、集团内部信息系统等配套措施。

参考文献

[1]鲍勇.医改战略突破:实施双向转诊制[J].中国医疗前沿, 2006, 33-38.

[2]刘洋, 王小芳.双向转诊制度问题探讨[J].社区卫生服务, 2004, (12) :72-73.

[3]冯毅.浅析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机制的缺陷及对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5, 22 (2) :53-54.

篇8:转诊转院制度

为了规范我院的转诊管理、保障转诊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和《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院内转科

(一)病人转科、转院制度,必须坚持“首诊负责制”为前提。

(二)病员转科须经接收科室会诊同意,未经会诊或会诊科室不同意转科而将病人强行转科所引起的医疗事故或纠纷,由转出科室负全部责任。

(三)转科前应告知病人家属相关诊疗情况,征得同意后转科治疗。转科前,由经治医师开转科医嘱,并写好转科记录,通知对方科室和住院处,按联系时间转科。

(四)转出科室派人护送到转入科室,向当班人员交待有关情况,面交病历方能离去。危重病人应有医生和护士同时护送,一般病人由护士护送。

(五)转入(接收)科室医护人员应热情接待转科病人,及时安排病床,经管医师或值班医师及时开出医嘱,书写接收记录。

(六)欲转科而会诊,双方科室对是否立即转科有争议时,应贯彻首科首诊负责制的原则,直至双方科室意见一致为止。

(七)病人的病情确需转科,经会诊后应接收科室不得拒绝和推诿,必要时请医务科或(分管)院长裁决,对拒不执行而发生的医疗事故或纠纷,由应接收科室负全部责任。

(八)凡需转科病人而原收住科室不请求会诊,直接开出院,再重新办理入院手续住他科,由此引起的医疗事故或纠纷,由原收住科室负全部责任。

二、转院

转院原则:转院一般依次遵循以下权重原则:即“患者安全、患者及家属意愿、逐级就近、转入医院特色”原则。

(一)Ⅰ级权重:患者安全

转院必须严格掌握指征,转送病员要确保安全,如考虑转送途中有加重病情导致生命危险者,应暂留院处理,待病情稳定后转院。

病区转出病人由我院急救车送往转诊医疗机构的,陪护的医护人员由转出科室负责(急诊除外)。

转出我院前应事先书面告知患者或其家属等相关人员转院的理由和注意事项、转院途中可能会发生的意外情况等,并由患者或其家属等相关人员签字确认。必要时转出医院医护人员应做好途中抢救准备。

(二)Ⅱ级权重:患者及家属意愿

送病员要征求患者及其家属意见,交待注意事项。重症病人转院,须与病人家属及单位联系解决有关护送问题。病人转院时应派送医护人员护送。并与被转医院有关人员做好交接手续。

患者或家属要求转院时,要全面权衡后决定,如确因病情危重不能转院,要向家属详细解释并取得同意和签字。如家属坚持转院,应向科主任和医务科(或总值班)报告,并在病历记录中及时记载,经家属签字后再转出,不得以任何理由强留或收治非本专业范围的患者。

(三)Ⅲ级权重:逐级就近、转入医院特色原则

医院因限于技术和设备条件,不能诊治的病人,诊断不明确患者,可从我院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在前述两条的基础上,按逐级就近转院原则,根据病情需要转入本市相应的Ⅲ级医院。

病区患者转院必须经科主任同意后方能转院,急诊室值班医生有权决定急诊患者的转院。

(四)经同意转院的,我院急诊首诊医师或住院部主管医师须写好急诊首诊病情记录或住院病历摘要,带齐相关资料,由医务人员护送将患者送至转入医疗机构,进行交接后方可离开。

(五)急性传染病、麻风病、精神病、截瘫患者,不得转外省、市治疗;

篇9:转诊转院制度

为了给患者提供方便、快捷、优质、连续性的医疗服务,进一步加强我院与上级医院之间的联系,逐步形成一个有序的转诊程序,特制订本制度。

一、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可以转诊转院:

1、由于我院当前技术水平、设备条件,不能确诊或治疗条件有限的患者;

2、不属于我院诊疗范围的患者;

3、患者及家属要求转诊转院者

二、符合转诊转院的病例原则上转入上级协作医院或区内二甲及以上医院。

三、确定需转诊转院的门诊患者,由门诊医生提出,需经上级医师(专业组长/专科医师)或科主任亲自会诊查看;确定需转诊转院的住院病例,由主管医师提出,应请示报告上级医师或科室主任,上级医师或科主任应亲自会诊查看患者,必要时组织科内讨论或科间会诊讨论,科主任确认转诊转院后,由主管医师填写《双向转诊单》申请到医务科审核,经分管院长或总值班同意批准后,方可给予办理《双向转诊单》盖章手续。急诊转院也应电话报告,过后补办《双向转诊单》申请。

四、主管医生应正确评估病人在转送途中的风险,在病程记录中如实记载,患者转出前,应及时完成各项医疗文书的书写。

五、转院前应做好与患者或家属的病情沟通及说明转院途中的风险并履行签字手续

六、转院患者应按出院办好相关手续,医务人员应协助办理有关转院手续。

七、确诊或高度疑似传染病的病人按相关规定转指定医院治疗,精神病人应转精神病科(院)治疗。

八、因各种原因,患者或家属提出自动转院的,由其本人、家属或单位自行联系解决,按自动出院处理。经治医师应在病程记录中如实记载,并由患者本人或家属在《沟通记录表》中写明“要求自动转院自愿承担转院风险,后果自负”字样并签名。

九、患者及家属要求转诊转院的,将影响医疗费用的报销,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

十、转市外上级医院,不填写《双向转诊单》

十一:患者转送:首先征求患者及家属意见,原则上由上级医院医务人员接诊:如病情需要紧急转送,也可以在交纳救护车费和出诊费后也可由本院急诊科负责安排医务人员护送,医生由转诊科室负责,途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且需与对方医院取得联系,达到后与被转医院有关人员做好病人交接手续。

篇10:双向转诊奖惩制度

为了建立畅通有效的双向转诊通道,保证双向转诊工作的规范有序进行,特制定自贡中意友好医院双向转诊工作制度。

一、指导思想

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社会,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指导思想。致力于解决广大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二、组织机构

医院成立双向转诊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组建医院责任医师团队。按10分钟服务圈的要求,由一名(及以上)全科医师,一名(及以上)全科护士,一名(及以上)预防保健人员组成责任医师团队。

三、具体工作

双向转诊工作的主体是医院的责任医生和相关临床科室临床医生。具体分工为:

责任医生职责:

负责上级医院下转康复期病人的随访工作。必须在收到“转诊信息反馈单”后7天内进行一次上门随访,病人拒绝上门随访的可电话随访,随访时做好体格检查、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等康复性工作,同时填写“双向转诊随访服务反馈表”。上门随访的病人“双向转诊随访服务反馈表”上必须有病人或其家属的签名,电话随访的病人“双向转诊随访服务反馈表”上应注明“病人拒绝上门随访”及通话时间。随访结束后及时将“双向转诊随访服务反馈表”交至办公室,并将病人纳入慢性病社区综合管理。

临床医师职责:

对无条件诊治的疑难病人、无条件抢救的急、危、重病人及其他需要转诊的病人在征得患者本人(或家属)同意的基础上,由临床医生开具“双向转诊联系单”,患者可持联系单至指定上级医院优先就诊。临床医生要做好解释工作,阐明双向转诊的主旨。“双向转诊联系单”填写一式两份,字迹清楚,一份给病人,一份于填写当天转诊办公室。

双向转诊工作具体流程参照中意友好医院操作流程图。

四、奖罚机制

为激励责任医生及有关临床医生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双向转诊工作顺利有效开展,特规定每上门随访一位病人补贴责任医生人民币20元,电话随访每位补贴人民币5元。未及时进行随访的每例罚人民币50元,转诊办公室及时对双向转诊病人随访情况进行核实,如发现有造假情况的每例罚人民币50元。有关临床医生按规定每转诊一例病人补助人民币2元,未按规定进行转诊的每发现一例罚人民币20元。对成绩突出的责任医生团队或个人,年终给予奖励

篇11:急诊科转诊制度

“大医院人山人海,而基层卫生医院却门可罗雀”一直被认为是看病难的症结所在。所以我们就采用双向转诊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以往患者得了重病或遇上疑难杂症,才到大医院找专家看病,深感不便。双向转诊对于构建医疗制度的分级,医疗费用的合理分配,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具有促进作用。当前,我国卫生医疗服务构建已经成型,但双向转诊并未能正常运作,由上转下率很低,所以,对双向转诊影响因素的研究,显得非常必要,通过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在不降低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更成熟地进行双向转诊。

2双向转诊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我国社区的卫生服务起步晚,时间短,医疗服务能力与大医院相比较还存在很大差距。我们当下的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的开展情况并不乐观,由下转上的现象很普遍,但不顺畅,而由上转下的情况就少得离谱。没有可遵循的标准和程序,目前许多仍以口头建议转诊为主,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1基层卫生医院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社区的卫生服务起步晚,时间短,医疗服务能力还存在很大差距,使得病人对社区医疗水平认同感不高,担心由上转下后会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费用,病情也不能持续有效治疗。社区医疗水平和大医院有差距,而且害怕对接不好,会耽误病情。[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比于大医院,却有着不能比拟的优势,它能提供快速,便捷,持续的医疗服务。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已经确定,基层卫生医院的服务水平不高,使得居民不信任基层卫生医院[2]。

2.2缺乏统一的双向转诊标准

当下,我国对于双向转诊没有一个具体标准,也没有对双向转诊指标和责任认定。在病人的诊疗过程中,何种病人须转,何种不用转,我们没有相关规定,在需要转的时候,也没有规定去哪转,怎么转,而在转诊过程中的责任归属也没有规定。[3]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水平存在差距,病人得到的后期治疗也存在差异,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医生在可以转的时候不敢转,害怕引发医疗纠纷,患者害怕耽误病情而不愿意向下转。这都是阻碍双向转诊顺利开展的因素。

2.3医疗信息无法有效共享

我们缺乏一个医疗数据信息平台。现有的信息交流方式只有来自于患者的不易保存的病理和报告单。这使得患者的信息在大医院与基层医院之间不能有效地共享,也使得需要转诊的患者的病情无法准确有效地进行上下转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患者由下转上后,缺乏信息的反馈,上级医院不能准确、及时获取患者前期的病情。患者在由上转下,基层服务中心也无法知晓患者的治疗信息和接下来的治疗计划,导致治疗不能连续地展开,治疗效果大打折扣。[4]

2.4医保制度不够成熟,费用报销问题存在漏洞

我国主要由公费医保和商业医保组成医疗保障体系,满足了不同层次居民的不同医疗需求。经过多年改革,已经基本覆盖城市和农村。重大的医疗保障制度,都把大医院作为定点医院,公众无形中就会形成去大医院就医的习惯,没有形成分级诊疗概念,这也导致很多常见、多发病都由大型医院承担,不仅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而且也大大地浪费了医疗资源[5]。

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基层卫生服务也纳入了医保范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就诊率。但是,费用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患者因为无法报销,还是不愿意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5社区医生健康管理意识有待加强

因为社区医生没有能够完全理解社区医生的工作,健康管理意识薄弱,相关合同书等制度没有落实等原因,所以社区医生很少会主动联系到由下转上的病人[6]。社区医生作为居民身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应该时刻关注居民的健康。医生要提高健康管理意识,更需要注重对居民离开社区卫生服务后的就诊情况的及时跟踪。

综上所述,居民对社区卫生医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能力信任度不高,导致了医生对由上转下的积极性不高。基本上所有的医生对双向转诊的相关内容认识都差不多,集中表现在转诊权、条件、形式等方面。但是在费用分配、治疗条件和检查等方面,高等医院和基层医院的医生还是存在不同的认识,特别是在医疗费用上,社区医生认为上级医院的收费不会低于社区的医院。

3关于实施双向转诊制度的对策研究

3.1提升居民对于双向转诊的信任度

患者的信任是实施和完善双向转诊制度的根本动力。在提升信任度这一问题上,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调整重心,将工作的重点倾向于患者的服务,而不是转诊本身,转诊只是公共卫生服务的一种手段而已,工作人员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优质服务对于提升患者信任的重要性,并加强对于医务工作者在此方面的工作实践能力。二是要制定关于提升患者对于转诊信任度的工作服务细则,将整体的工程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来,将信任度的提升当作一项具体的工作来执行。三是要求政府和社区工作人员要认识到提高居民信任度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应措施,使开展的服务、制定的政策能切实增强居民对社区医疗服务能力的认可,要根据存在的差距采取措施,加大资金、政策倾斜。

3.2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对于医疗服务区域内的相关机构分布,应该有科学分配。在卫生医疗资源合理分配的基础上,医疗机构的分布最好能呈现一个类似网状的分布。这种分布方式可以使得医疗卫生服务面积增大,便于得到大型医院的支持,对促进双向转诊的实施有积极的意义。[7]当然,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相关工作:政府需要做好相关区域内的规划。卫生医疗机构要做好日常和定期的调查统计工作,落实到科室,落实到每个病床,为政府的每项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实践支撑。其他组织(高校、科研机构)要加强理论研究,提升创新能力,加大对外交流,将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作为一项常规事项来执行。

3.3建立健全信息交流平台

建立健全信息交流平台对于促进双向转诊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医疗机构间缺乏信息交流平台,双向转诊是一个连续的服务过程,转诊时医生之间需要交流患者相关疾病信息及后续治疗的跟踪,有没有一个好的交流平台,会使得双向转诊的效果大打折扣。加强对于医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研究,创新管理平台,加大对于信息交流平台共享机制的建设,完善医疗机构之间的横向和纵向交流。

3.4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服务于双向转诊

3.4.1完善医保制度

把基层卫生服务医院加入到医保定点单位。政府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基层卫生服务医院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让更多的参保人员分流到基层卫生服务医院,让基层卫生服务医院诊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

3.4.2调整利益分配机制

抓好利益分配机制是双向转诊能否顺利执行的关键。政府要改变两者是竞争对手的关系的现状,让两者建立一体化的合作基础。平衡医院利益,加强财政的平衡和调节功能。确保大医院主动向基层卫生医院转诊,基层卫生医院同时也无障碍向大医院进行转诊。所以,政府在这方面的宏观调控就显得非常重要。

3.4.3调整价格制度

价格调整机制是从患者层面来看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要有效地促进双向转诊的发展,政府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价格机制,用价格手段消除妨碍,提升可执行度。反之,在相同的经济收入的前提下,若医疗消费差别不大,基层卫生医院对社区居民将很难产生吸引力。这样一来,去到大医院寻求更高级别的医疗服务的现状将依旧无法改观。[8]

双向转诊是在我国现有医疗资源与医疗服务需求严重紧张的环境下提出来的一项科学的制度,在目前看来,双向转诊还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难免会出现执行难,制度对接生硬,工作人员思想意识落后等问题。因此,在此阶段,必须抓住关键问题,扫清障碍,时刻关注所显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同时,更要有完善的制度对接、积极地政策支持、科学的创新机制和敢于攻坚克难的精神面貌。双向转诊的顺利实施和开展将会对医疗卫生领域所面临的问题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参考文献

[1]汤仕忠,吴佩华,洪大蓉,等.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模式构建及其意义[J].现代医学,2005,33(1):47-49.

[2]蒋景春,扬世昌.北京市宣武区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机制初探[J].中国全科医学,2002,5(1):35-37.

[3]梁万年,王亚东,杨兴华,等.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05,8(9):705-708.

[4]张宇,肖十力,张拓红,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实现途径和管理办法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2,25(2):123-125.

[5]高博,任晓辉.成都市武侯区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现况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5,19(1):22-24.

[6]周育瑾,彭晓明,汪唯国,等.深圳市西乡街道双向转诊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21(11):26-29.

[7]黄安民,申俊龙.医院管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232-233.

篇12:高危孕产妇转诊制度

为加强高危孕产妇分级管理,规范孕产妇急救转诊网络建设,进 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特制定本办法。

一、高危孕产妇转诊范围

高危孕产妇是指“凡妊娠期因某种因素可能危害孕妇、胎儿与新生儿或导致难产者”。现代医学认为:高危妊娠除病理因素外应该扩大到社会、经济、交通、文化等社会高危因素。在产前检查时除发现有合并症和并发症的孕妇外,还应将居住在高山偏远、交通不便、丈夫长期不在家以及观念落后、贫困的孕妇,也作为高危孕妇来进行孕期高危管理,尽早处理,并动员她们提前住院待产。具体转诊范围为:

1、孕妇进行高危妊娠产前评分达10分者须按常规要求逐级转诊,必要时可越级转诊。评分标准参照卫生部《高危妊娠产前评分标准》(见附件3)。

2、孕妇出现不明原因的阴道流血、腹痛、休克时。

二、组织管理

(一)卫生行政部门

1、市卫生局负责全市高危孕产妇急救转诊工作的行业规范管理、质量监督和部门协调,并指定市本级有较强综合抢救能力的医疗保健机构为接受急危重症孕产妇的上级转诊机构。成立孕产妇急救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织有关方面专家成立市级孕产妇急救专家组

2、区(市、县)卫生局应成立孕产妇急救领导小组,并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设立县级产科急救中心,组织和调配县域内医疗急救资源,协调各相关单位参与危重孕产妇急救工作;负责村、乡、县孕产妇急救转诊网络建设,并促使其正常运转,确保高危孕产妇转诊通道畅通。

(二)妇幼保健机构

市、县两级妇幼保健机构是高危孕产妇转诊工作专业管理机构。

1、市妇幼保健院负责规范和指导市、县级高危孕产妇转诊网络建设、业务管理,做好高危孕产妇的筛查、管理、转诊及救治工作,组织对市、县相关技术人员培训。

2、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协助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县级产科急救中心和村、乡、县孕产妇急救转诊网络的建设进行业务指导和管理,规范辖区内危急重症孕产妇转诊管理;负责指导高危孕产妇筛查与管理,组织对乡、村卫生人员的技术培训。

(三)其他医疗机构职责

负责做好高危孕产妇的筛查、管理、救治及转诊工作。

三、高危孕产妇急救转诊网络建设

高危孕产妇急救网络包括村、乡、县级孕产妇管理网络和县级产科急救中心(分中心)、指定的市级以上有孕产妇急救能力的医疗保健机构。(一)村级

村级妇幼保健人员或乡村医生掌握本村高危孕产妇的动态,及时与乡级妇幼专干进行高危孕产妇的信息沟通、联系,督促高危孕产妇选择合适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产前检查与住院分娩,交通不便的地区,村委会应成立孕产妇护送小组,负责护送孕产妇到乡(镇)卫生院或县级产科急救中心住院分娩或救治。(二)乡级

乡(镇)卫生院负责管理本乡(镇)高危孕产妇,开展辖区孕产妇高危筛查、早期识别,做好信

息上报与反馈,指导、督促高危孕产妇选择合适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产前检查与住院分娩。经核准能够开展助产技术的乡镇卫生院,必须成立孕产妇初级抢救小组,在进行产时和产后并发症初步抢救的同时,严格执行分级就诊、管理制度,及时将危重孕产妇向“产科急救中心(分中心)”转诊。中心卫生院要分片(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负责帮助一般卫生院处理一般难产,不能处理的难产要立即转送县级医疗保健机构,不能延误,没有输血和抢救条件的一般乡镇卫生院或中心卫生院原则上不开展剖宫产手术。

(三)县级产科急救中心(含分中心)

1、设置: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评估考核,每县设立1个产科急救中心(原则上应设在县级综合医院),县域范围大、相对偏远的地区,根据实际需要,可下设1-2个区域性的产科急救分中心,卫生行政部门要向社会公布符合规范的“产科急救中心(分中心)”的名单。

2、建设标准:详见附件。

3、急救组织:县级产科急救中心(分中心)必须组建孕产妇急救专家组,负责指导和参与孕产妇急救和相关急救技术的培训。专家组成员由当地妇产科、儿科、内科、外科、急诊科、麻醉科、检验科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组长由急救中心所在医疗保健机构负责人担任,产科急救中心实行组长负责的分工合作和24小时值班的工作制度。

4、职责:负责接收辖区内的高危孕产妇转诊,承担危重孕产妇的诊断治疗和抢救;负责产科危重病人的诊治,对下级医院提出的会诊抢救请求,应立即组 织人员到现场指导并参与救治。按照分片转诊负责的原则,接诊的急救车在一般情况下由接到抢救通知的单位负责,如果本院急救车外出,应迅速联系和落实其他机构的救护车,并报告本地区卫生行政部门协调附近医院解决,不能推诿延误抢救时机。紧急情况下,由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调配解决。如病情危重,县级产科急救中心难以处理,应立即转至市级以上有孕产妇急救能力的机构进行诊治。

(四)市级转诊机构

市人民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为市级接受高危、急重症孕产妇的转诊机构,负责全市范围内高危孕产妇的市级接诊、急救和转诊。市级转诊机构应保证孕产妇急救通道的畅通,简化入院手续、程序,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和延误危急重症病人救治。(五)其他医疗机构

其他经批准开设产科的母婴保健执业机构均应成立院内孕产妇急救小组,负责院内产科急救、疑难会诊、讨论等工作,各执业机构要切实履行高危孕产妇的诊治和转诊职能,凡不能正确诊断和处理的孕产妇,都要及时转至县级产科急救中心或市级以上有孕产妇急救能力的机构进行诊治。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转诊,不能延误或推诿。

四、高危孕产妇管理(一)高危孕产妇筛查制度

孕妇应由各级保健人员动员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卡(册),使用统一孕产妇保健手册,并定期进行产前检查。所有开展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均应按照《高危妊娠产前评分标准》,在每次孕期保健检查时进行高危筛查。(二)高危孕产妇首诊制度

首次发现孕产妇高危因素的医疗保健机构,在孕产妇保健手册封面上做“高危”红色三角形标识,在高危孕产妇登记本中详细登记,进行正确处理并定期报告。同时,应告知孕妇高危妊娠的不良结局,确定分娩医院,尽早落实终止妊娠或提前住院待产等干预措施。

(三)高危孕产妇报告与反馈制度

村级发现或怀疑高危孕产妇应及时报告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负责管理全乡镇的高危孕产妇,每月将评分在10分以上者报县妇幼保健机构,危重症及时上报,县级及以上的医疗机构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按月将产科门诊或住院的高危孕产妇向所在地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报告。

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将流动高危孕产妇信息及时反馈到孕产妇户口所在的乡(镇),乡镇卫生院将筛查出的高危孕产妇情况反馈到其所在的村。

(四)高危孕产妇追踪随访制度

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对评分15分以上的高危孕产妇一般要进行2次以上面访(指定专人负责)。接到评分在15分以上的高危孕产妇报告后,在20个工作日内,对该孕产妇进行第一次面访,并做全面检查,建立高危孕产妇个案卡,进入预产期时进行第二次面访,重点指导住院分娩及相关注意事项。乡级妇幼保健人员对乡(镇)高危孕产妇也要进行2次以上访视,访视时间与工作内容参照县级访视要求。(五)高危孕产妇转诊制度

1、对高危、危重孕产妇实行村、乡、县或县、市、省三级转诊模式。必要时,可进行跨级转诊。

2、高危、危重孕产妇原则上实行院间转诊。乡、县两级医疗保健机构都应承担高危孕产妇的转诊任务,凡有救护车的医疗保健机构必须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分片负责接送高危孕产妇,县级产科急救中心(分中心)主要负责辖区内危重孕产妇的急救。原则上高危妊娠产前评分5分的孕妇,视情况可在卫生院分娩;≦15分的孕妇,可在中心卫生院以上的医疗保健机构分娩;≦25分的孕妇,要及时转诊到县级产科急救中心或市级转诊机构;﹥25分的高危孕妇,必须及时转诊到市人民医院救治。严禁高危孕产妇在村级接生。

3、县、乡级医疗保健机构一旦识别出高危孕产妇,或产程中发现滞产、难产等情况,并超出自身抢救条件与能力时,应按高危孕产妇转诊流程图(见附件1),立即转送至有抢救能力的县级产科急救中心(分中心)或者市级转诊机构进行救治,转诊时应由知情医师和有一定产科急救能力和经验的医务人员护送,转诊途中做好病情观察,做好交接工作,并使用统一的《高危孕产妇转诊通知单》(见附件2);情况危重,不便当时转送的,要立即报告县级产科急救中心派骨干到现场参与并指导抢救。

五、其他

1、各医疗保健机构应自觉按照本办法,认真开展高危孕产妇的筛查、管理、诊治及转诊,任何医疗保健机构不得以任何借口截留超出本院救治能力的危重孕产妇,必须及时呼救或转诊,避免延误病情。

上一篇:2001年安徽专升本计算机真题下一篇:《罗小黑战记》观后感动漫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