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生物试题分析

2024-06-20

2023年高考生物试题分析(通用8篇)

篇1:2023年高考生物试题分析

2012年高考生物试题分析

整体分析

2012年高考新课标理综生物部分难度适宜,与去年相比持平,各模块的分值分布合理,突出主干知识点的考查,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实验能力,突出综合考查生物学能力,引导学生回归教材,试题淡化了死记硬背,突出综合能力运用,避免了“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

其中,理综生物卷总分90分,由6题选择题、4题非选择题及两个选学题组成。试题情景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既有较易题、中等偏易题,又有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等,力求有较好的区分度。试题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其中遗传、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生态等主干知识的内容较多。具有部分跨模块的试题,适当体现了学科内综合。

试题充分体现了学科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所涉及的考点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中存在重叠现象,这在以往高考理综生物试题中比较少见。如第4题和第30题都是考查神经调节方向相关考点等,使得考点相对集中。与此同时,试题弱化了以往选修所占权重,真正突出了必修的主体地位,同时强调了选修教材中常考热点,选考40题仅集中在选3的基因工程,基本上是来源于教材的,考得非常细,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

1、同一物种的两类细胞各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组成这两种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含量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其原因是参与这两种蛋白质合成的()

A.tRNA种类不同 B.mRNA碱基序列不同

C.核糖体成分不同 D.同一密码子所决定的氨基酸不同

本题考查了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以及造成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在题干中我们可以获得多个信息:“同一物种”遗传基因一样,“两类细胞”的出现我们可以确定是分化的结果,而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两种蛋白质氨基酸数量相等,但排列顺序不同”造成蛋白质中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决定这两种蛋白质的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同,直接原因却是翻译这两种蛋白质的mRNA的碱基序列不同。故本题应选B。

2、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癌细胞在适宜条件时可无限增殖

B.癌变前后,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有明显差别

C.病毒癌基因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诱发癌变

D.原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阻止细胞发生异常增殖[来源:网]

本题的某些选项超出考生的认知。比如,选项C,“病毒癌基因”这个名词考生应该没有听到过,但这恰恰就具有了区分度,考生应该知道诱癌因子中有病毒致癌因子,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激活,原癌基因为什么会激活呢?突变或者是病毒的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DNA组中,从而使原癌基因激活,而这种能够整合到宿主细胞DNA组中引起宿主细胞癌变的病毒的基因就被称为病毒癌基因。而D选项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具体功能是教材中没有的,即使老师讲过,也是某些考生不注意的。但本题并不超纲,因为在今年的新课标生物考纲中,细胞增殖分化癌变衰老是Ⅱ级考点,即要求考生不仅仅是掌握,而且要在复杂的情景中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够灵活运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都跟学生讲过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功能的区别。即使没有讲过,我们的考生也应该知道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激活,而细胞癌变的最重要的特征是癌细胞无限增殖,因此如果考生掌握这一点,再稍稍加一分析的话,这题不难做对。本题应选D。

3、哺乳动物因长期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血浆渗透压降低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本题是一道基础题,考查了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饮水少,造成脱水,即人体内环境水减少,那么内环境的渗透压就要增大,这是一个刺激,作用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增加肾小管和肾小管对原尿中水分的重吸收。故本题应选 B.4、当人看见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的相关内容。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根据形成不同可分为先天性即一出生就有的非条件反射,和后天建立起的条件反射。人吃酸梅流口水,此为非条件反射,是低级的反射活动,中枢在脊髓。而人看到酸梅就流口水,此为后天建立在吃酸梅流口水基础之上的条件反射,此为受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的反射活动。反射的发生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和足够强度的刺激,完成任何一个反射活动肯定不能只有一个神经元,而需要多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相联系的地方便是突触,兴奋在经过突触时要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变为电信号,故本题应选C。

5、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将a、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两组胚芽鞘中的相应位置分别切取等长的一段,并按图中所示分别介入a、b两组胚芽鞘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其原因是()

c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

a’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 组尖端不能

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额生长素不能

a’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额生长素不

本题考查了植物生命活动调节。具体考查了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即生长素需由植物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反过来运输。故本题应选D。

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给提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网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嵌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网

本题考查生态学的相关内容。具体是以柱状坐标的形式考查了影响种群数量的年龄组成这一因素。我们可从题干中获知:“该种群常年保持相对稳定”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该种群数量可能在K值附近,那么出生率就有可能为0。再根据坐标中不同月份,年龄组成有所差异可知季节可能影响了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天敌入侵,不同年龄的个体对天敌的躲避能力不一,这也是造成年龄组成改变的原因。故本题应该选D

40.根据基因工程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分子后产生的片段,其末端类型有和。

(2)投料运载体用EcoRⅠ切割后产生的片段如下:

为使运载体与目的基因相连,含有目的基因的DNA除可用EcoRⅠ切割外,还可用另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该酶必须具有的特点是。[来源:z#zs#tep.com]

(3)按其来源不同,基因工程中所使用的DNA连接酶有两类,即DNA连接酶和DNA连接酶。

(4)反转录作用的模板是,产物是。若要在体外获得大量反转录产物,常采用技术。

(5)基因工程中除质粒外,和也可作为运载体。[来源:网]

(6)若用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一般情况下,不能直接用未处理的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原因是。

【答案】(1)黏性末端平末端

(2)能识别EcoR I 识别的核苷酸序列,并且断开与EcoR I 断开相同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3)E·coli T4(4)RNA DNA pCR(4)λ噬菌体的衍生物 动植物病毒等(5)需要用Ca2+处理,使大肠杆菌处于感受态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的DNA

篇2:2023年高考生物试题分析

生物试题就大的变化而言,首先在分值上由原来的76分增加至今年的90分。其次,考试题目分为必考题和选考题,必考题75分,选考题15分且为二选

一。最后,题目类型包括6道选择题,第29、30、31、32题为填空题,第39、40题为选考题,内容涵盖了大部分生物课本上的重点知识。

相比去年,今年的试题仍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线,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运用。如第1题考查DNA和 RNA的相关内容,通过教材基础知识开头,入口较易,能很好地缓解考生的紧张情绪。而后面几个选择题均为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考查学生理解和灵活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对各选项作出合理的解释、推理,得到正确的判断和结论。

非选择题的设计,如第29、30、31、32题,都是从基础知识入手,通过层层设问,能很好地控制试题的区分度,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考查内容包含了酶、内环境、生态、遗传等生物学上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知识。最后选作题也考查了现代生物科技专题里的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知识。

今年试题综合性增强,整合基础知识考查能力,对课标要求内容进行了科学、规范的结合,注重基础知识综合方面的考查,在知识交汇点处出题。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较强的构建生物学概念模型和物理模型的能力。

今年试题在对基础知识准确记忆的同时,注重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生物学现象的本质,需要能够利用已有知识,分析信息,处理数据,解决问题。比如第29题,都要求学生能从图中或所给资料中读取相关信息、处理信息,并且能够运用信息结合所学基础知识准确回答问题。

今年试题对实验和探究能力的考查也主要体现在基础层面上,主要考查了酶及相关遗传学的简单问题。

选考题重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两道选考题都比较容易,注重对教材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对生物学过程本质的理解的考查。而我们只能选择第40题,即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其考查知识亦为该选修课本中的基础知识。

对答题的语言规范性仍有较高要求,填空题仍要求学生能够用生物学语言规范作答。

总之,今年试题考查内容突出了主干知识,强调了学科内知识的内在联系,注重对学生获取信息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对学生仔细审题、准确规范答题和严谨的思维要求较高,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总体要求。

对今后教学、复习的启示:注重回归课本、扎实基础、注重理解,倡导理性思维,努力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下面我就以后如何进行复习及备考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抓两纲、搜信息

《教学大纲》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中生物学教学和高考命题的依据,必须明确“双纲”与课本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复习方向。认真研读《考试大纲》,明确高考的要求,制定与高考接轨的复习目标。在单元课的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抓住知识主干,明确基本知识点和考点,构建单元知识网络,强化知识重点,关注知识热点。对单元知识的处理力求做到: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应用点和考查点心中有数。

二、注重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高考试题千变万化,但解题所依据的基础知识却是相对不变的,所以,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是学生高考取胜的关键,深刻理解基础知识,把握基本概念、原理的内涵和外延,做到提取准确、迁移灵活、运用合理。生物复习过程中,应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实行拉网式、地毯式清理,覆盖所有知识点。

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学习的“蓝本”,应该重视课本的基础作用和示范作用,课本中生物术语、概念、定律具有规范性、权威性,对相关知识进行横向拓宽、纵向加深,横向着重的是“渗透”,应有计划,纵向着重在“理解”,应有层次,并对知识点进行提炼、梳理、归类、对比,将最重要的规律、知识间的联系整理出来,使知识系统化,构建知识网络,同时对薄弱环节进行查漏补缺。在课本复习中,可以用专题形式进行,抓好每一节内容,突出主干知识,以主干知识为主线,以知识的交汇点为纽带,使不同章节的知识能联系在一起,形成知识链知识网,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更加适用化,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体现了这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理综高考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科技应用类试题比例不断增大。热点信息题的出现是高考改革的必然产物,在未来的高考中这一点会继续体现,所以在进行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能仅记忆事实性知识,而且要通过具体实例来了解其生物学原理和过程。选择贴近生产、生活的问题,尽量避免纯知识性题目的立意,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现象、生命规律并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解答这类题目关键是如何把学过的基础知识迁移到题目设定的新情境中,运用它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为什么昼夜温差大的地区水果很甜、为什么生长素可以作为除草剂、为什么打预防针能够预防传染病、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人怎样调节体温平衡、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原因、人体怎样调节血糖平衡等。

还要从各种媒体中获取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如人类基因组计划、航天生物学、干细胞技术、艾滋病、非典型肺炎(SARS)、生态农业、基因工程技术、植物动物细胞工程、禽流感及N1H1流感等与生命科学息息相关的问题,培养提取信息、编码信息、迁移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逾越思维障碍,否则无法解决高考综合能力问题。

四、注重图表、图解问题

近几年的高考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要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图解、图、表格等形式表达的有关生物学内容”,并要求学生能用这些形式“准确描述生物学事实和实验结果”。为此,教师应结合各种图表,使用 “复述”、“精加工”和“组织化”等知识学习的策略,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图表的能力。

尤其在实验复习过程中,将不同章节的内容进行综合,帮助学生建立图表、图解和基础知识之间的思维转换模式,促使学生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图解;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图;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图解;细胞与生殖发育;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图解等。

五、重视实验复习

生物实验是生物学的基础,它在高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高考实验题力图通过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结合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来鉴别考生能否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新的实验情景中或相关的生物探究实验中。因此在实验复习时,要认真领会每个实验的设计意图,并总结实验方法。在平时练习中,要求考生能够设计实验方案,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

析,也包括判断实验结果和推导实验结论等内容,综合来说要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注意控制变量和对照组的设置、学会误差分析方法。

复习时要加强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会根据已知的条件,自己设计合理、科学的实验步骤,如给一些必要的材料器具,设计一个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或设计一个证明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浓度的实验。要求学生重视对科学家发现知识过程所做经典实验的复习,以提高自己的实验设计能力。例如:遗传和变异这部分知识复习就可以按遗传学发展史来梳理知识;由孟德尔的豌豆遗传实验到摩尔根的果蝇实验;由艾弗里等人的细菌转化实验有力地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到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再到梅塞尔森和斯塔尔采用15N同位素标记法证实了DNA复制的半保留机制。对一个学科的发展史和研究方法有所了解,不仅能弄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把握相关知识间的实质性的内在关系,而且还可以启迪思维。

六、复习计划的制定

在高三生物学总复习中,我们将整个复习过程划分为:一轮、二轮、三轮三个阶段。

第一轮复习任务是理清单元知识点,夯实基础。引导学生理清单元知识点,明确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单元知识网络;然后,对主要知识点进行横向扩展和纵向延伸,所谓的横向扩展是指关注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所谓的纵向延伸是指对概念和原理达到“领会”和“应用”的水平,并通过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便为进一步培养综合能力奠定基础,要关注学生是否突破知识难点,尽力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扫清障碍。

第二轮复习任务是加强学科内的综合,使单元知识系统化,形成命题网络(知识块)。这个阶段主要是分章复习,并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对知识进行归类和重新组合,从而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

第三轮复习任务是引导学生从多学科角度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以解决综合应用类的试题,因此要提示学生注意生物学与物理学和化学之间存在的交叉点,善于把握这些点,做到迁移和借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跨学科思考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和适应高考环境。通过查漏补缺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复习,体验模拟的高考环境,提前进行适应性调整,以更佳的状态来迎战高考。

七、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辅导对学生的高考成绩有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高考不只是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特别是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少平时学习很一般的学生,由于心理素质好,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考试时沉着,冷静,严肃,认真,细致,一丝不苟,思考问题细心,严谨,最后超水平发挥,成绩优良。夸张一点说,高考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心理素质的竞争。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降低过度焦虑,排除杂念,减轻患得患失的心理负担,这也是生物复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篇3:2012年高考生物学科分析

(一) 试卷结构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生物 (海南卷) (以下简称为:本试卷) 分为第I卷和第II卷。其中第I卷有25道选择题, 每题2分, 共50分。第II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 必考题有4道题, 共35分;选考题提供2道题, 考生选择其中一道题作答, 共15分。选择题和必考题在必修1~3范围内命题;选考题在选修1和选修3范围内命题。

2012年高考·生物 (海南卷) 各题考查内容在各模块中的分布及分值归纳如下 (表1) :

说明:“考查的主要内容”的描述以正确答案为主, 依据《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 (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供海南省使用) 生物》 (以下简称:《考试说明》) “生物知识内容表”的描述, 括号里为具体内容。

(二) 试题特点

1. 内容范围符合要求, 试卷结构符合规定

从表1中可以看出, 本试卷与《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内容范围和能力要求基本相符;试卷结构与《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试卷结构相一致。

2. 注重基础知识, 强化核心概念

从表1中可以看出, 本试卷注重基础知识考查, 体现了新课程的基础性。同时加强了对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的考查, 注重考查考生准确、完整地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例如, 涉及光合作用的试题有第8、9、26题, 分值为14分;涉及人体稳态的生理意义及其调节过程的试题有第10、11、12、13、14、15、16、27题, 最大分值为23分;涉及生态系统的试题有第6、28题, 最大分值为10分。

3. 注重知识结构, 强化综合运用

本试卷注重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注重考查考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全卷中, 模块内跨主题 (章) 的试题有10题, 共31分;跨模块综合的试题有5题, 共16分;跨学段综合 (联系到初中生物知识) 的试题有8题, 共36分。例如第6题属于跨模块、跨学段综合试题, 其中选项A和C属于必修1的内容, 选项D属于必修2和1的内容, 选项B属于必修3的内容, 并涉及到初中生物知识。

4. 重视实验与探究, 注重考查分析能力

本试卷注重于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涉及到对实验与探究能力考查的试题有8题, 最大分值为37分。例如, 第21题主要考查“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具体操作;第26题主要考查影响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的多种环境因素的分析。

5. 联系社会实际, 关注学生成长

本试卷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关注了人类健康、科学技术, 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发展等。涉及到人类健康、生产实际、现代科技、生态发展的试题有5题, 最大分值为36分。其中, 涉及人类健康的有第18、27题;涉及现代科技和生产实际的有第29、31题;涉及生态发展的是第20题。

二、答卷分析

本人对省考试局提供的数据做了必要的处理和细化。现对生物学科有关的统计 (见表2—表5) 解析如下。

1.从表2可看出, 第Ⅰ卷 (选择题) 的难度值 (0.662) 高于第Ⅱ卷 (非选择题) 的难度值 (0.603) , 说明两卷的难度设计符合正常试卷的一般规律。

2.从表3中可以看出, 较容易的试题 (难度值在0.70以上) 有12道, 共45分。较难的试题 (难度值在0.40以下) 有4道, 共8分。较容易题、中档题和较难题的百分比分别是45%、47%和8%, 从选拔性考试命题的难度比例设计 (较容易题︰中档题︰较难题约为3︰5︰2) 的要求来看, 较容易的试题偏多, 较难的试题偏少, 这与表2中全卷难度值偏高 (0.633) 相吻合。

3.从表4中可以看出, 总分在79-70分的人数最多, 占总人数的18.89%。总分在100-90分、39-30分和29-20分的人数较少, 其百分率均低于10%。60分 (及格) 以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0.33%。各分数段人数分布呈先逐渐增多, 后逐渐减少的规律, 总体上看是中间大、两头小, 说明全卷难度梯度的设计合理。这与表3中全卷难度分段统计相吻合。

4.从表5中可以看出, 本试卷的必考题中, 必修模块3的得分率最高, 必修模块2的得分率最低, 这也与表1中的各题所属模块和表2中的各题平均分等有关统计相吻合。从全卷来看, 得分率最高的是选修1, 得分率最低的是选修3, 可见两道选考题的得分率相差甚大。

5.从上述各表 (尤其是表2) 可看出, 在本试卷中, 得分率很高的试题为第21题 (0.86) 、第3题 (0.855) 、第7题 (0.855) 、第23题 (0.855) 和第28题 (0.783) 。得分率很高的主要原因是试题过于简单, 如第21、3、7、23题绝大多数考生不经过思考就能作出正确的选择。第28题第 (1) 小题第一个填空和第 (2) 小题初中学生就能毫不费力地答对。

得分率次高的有第1、9、11、12、13、17、19、30题, 其难度值均在0.700~0.849范围内。得分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一是这些试题所考查的基本都是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二是选择题的正确选项较明显, 而非正确选项干扰小或较小;三是非选择题 (第30题) 较简单, 大多数考生不经过思考就能答对。

得分率较低 (选择题的难度值为0.60以下, 非选择题的难度值为0.50以下) 的有第5、10、14、18、22、24、25、29题。得分率较低的主要原因简析如下:

从第5、10、14、18题得分率较低来看, 说明部分考生在新情景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从第22题得分率较低来看, 说明部分考生对某些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变化规律) 掌握不好。

从第24、25、29题得分率较低来看, 说明部分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较差。

三、教学建议

1.注重基础知识, 加强概念教学。第2、4、6、10、14、18、22、26、31题中得分率较低或不够理想, 说明我省考生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还存在许多错误概念或不准确、不完整概念。因此,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我们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同时还要加大力度抓概念教学, 使学生既要准确地理解概念本身, 还要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概念的本质以及该概念与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提高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注重知识结构, 培养综合运用能力。第2、5、6、10、14、18、22、24、26、29题中得分率较低或不够理想, 说明我省考生的生物知识不够全面, 知识结构不够完整, 因此, 在高中生物教学和备考中, 我们要注意不同模块、不同章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同时还要注意联系初中的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 使之系统化, 帮助学生构建较完整的知识网络。

3.加强思维训练, 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在本试卷中, 必修模块2的多数试题得分率都比较低, 可见我省多数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低或逻辑推理不够严谨, 说明我们在平时教学中, 让学生强记知识较多, 引导学生分析、推理较少。因此, 在高中生物教学和备考中, 我们要注意加强对因果关系、隶属关系等的逻辑推理和判断的训练, 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注意联系实际, 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8、29题得分率低或不理想, 说明我省部分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 在高中生物教学和备考中, 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 将知识问题化, 尽可能多地利用原创题进行训练, 提高学生在新的情景下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加强语言训练, 提高表达能力。在非选择题的答卷中, 发现多数考生的语言表达不通顺、不完整、不规范、不准确, 说明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 教师控制课堂过多, 讲题多, 学生空间小, 动笔机会少。因此, 在高中生物教学和备考中, 我们在重视解题的分析过程的同时, 不要忽视解题的表述过程, 要指导学生针对性地做些书面表达试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规范表达能力。

6.重视实验教学, 培养探究能力。第2、4、26题得分率不够理想, 说明我省学生的生物实验与探究能力有待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因此, 在平时的生物教学中, 我们要重视实验与探究教学, 认真组织好学生分组实验, 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的细节来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及其关系。

篇4:2023年高考生物试题分析

一、关注知识交汇,避免关键节点缺失

2011年生物高考试题在延续“能力立意”的同时,更加侧重围绕一个“信息主题”的多层次考察,因此对考生是否能建立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类试题考生在解题过程中常会出现如下几种情况。

1.考察知识熟悉,答案定向迷失类型

例1:(2011年安徽高考理综卷第29题)

Ⅰ.保水剂是一类高分子聚合物,可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及水肥利用率。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保水剂和氮肥对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

材料用具:相同土壤基质栽培的小麦幼苗若干,保水剂,氮肥等。

方法步骤:①选取长势一致的小麦幼苗若干,平均分为A、B、C三组,分别施用适量的保水剂(60kg·hm-2)、氮肥(225kg·hm-2)、保水剂(60kg·hm-2)+氮肥(225kg·hm-2),置于相同的轻度干旱条件下培养,其他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

②在小麦灌浆期选择晴朗无风的上午,于10:00~11:00从每组选取相同数量的叶片,进行CO2吸收量及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结果(均值)如下表:

实验结论:适量的保水剂与氮肥配施有利于提高小麦光合作用强度。

(1)请指出上述方法步骤中的的缺陷并改正步骤①_____________;步骤②_____________。

(2)如不考虑方法步骤中的缺陷,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在因素分析,保水剂与氮肥配施提高了CO2吸收量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

(3)实验测得的CO2吸收量________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光合作用过程中CO2实际消耗量,理由是______________。光合作用强度可通过测定CO2吸收量,也可以通过测定__________________释放量计算。

Ⅱ.大熊猫与华南虎都是我国的珍稀保护动物,它们体型相近,曾经同城分布,一度都有较大的种群数量。由于栖息地破坏导致它们的数量锐减,目前野生大熊猫仅有1600只左右,而华南虎在野外已基本绝迹。

(1)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大熊猫比华南虎有一定生存优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行为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____________。

(3)目前,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种群中,通过建立生态廊道沟通各种群,可以使种群间发生____________。

(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____

_______,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

例1解析

Ⅰ.(2):本题乍看起来就是一道围绕探究主题逐步分析的试题,考察的知识亦是考生较为熟悉的光合作用知识,但该题是在(1)问分析“方法步骤中的缺陷”之后引入的,如果考生不能明晰光合作用内在因素涉及“叶绿体数量”“色素类型及相关变化”“运输载体”“相关酶的活性”“能量供应”等多个维度,自然无法结合题干“保水剂与氮肥配施”这个关键信息定向答案要点,解答时出现犹豫难以避免。

答案为“提高了光合作用有关酶的含量与活性”。

Ⅱ.(4):该问是一道较为典型的着重以“生物与环境”为主题多维度考察考生知识结构的题型,如果考生平时未确定“自然保护区”这一核心概念涵盖“保护基本上处在原始状态或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少的生态系统”“保护、恢复受人类破坏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能完整地保存自然环境的本来面目,是动植物及微生物物种的天然贮存库,能使自然资源得到保护、繁殖、引种、发展,并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自然保护区对促进生产、教育、医疗、科研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四个层面,就很难将思维从上述描述的第3个层面入手分析。

答案为“环境最大容纳量”。

例1启示

此类题型侧重考察考生能否整合归纳核心概念各个维度相互联系的关键节点,因此,考生唯有在平时的备考中尝试通过围绕教材核心概念绘制思维导图,丰富对关键节点的体验,并在此基础上明确特定概念的限制条件以及规范性描述词语的运用,方能在解答题目中避免关键得分点缺位的现象,譬如“光合作用的场所是____________”“呼吸作用的场所是____________”“病毒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来源于____________”这几个问题,解题的关键就在于需要结合题干的关键信息方能确定得分要点。

2.考察知识熟悉,思维节点迷失类型

例2:(2011年北京高考理综卷第4题)胰岛素的A、B两条肽链是由一个基因编码的。下列有关胰岛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胰岛素基因的两条DNA单链分别编码A、B两条肽链

B.沸水浴加热之后,构成胰岛素的肽链充分伸展并断裂

C.胰岛素的功能取决于氨基酸的序列,与空间结构无关

D.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需经蛋白酶的作用形成胰岛素

例2解析

该题是围绕胰岛素设置的组合式选择题型,考生如果在平时构建“胰岛素与胰高血糖激素相关知识”知识框架时,未结合“小资料”“知识链接”“与生活的联系”等教材信息,很容易造成部分知识迁移的缺位,比如该题涉及“胰岛素原随细胞浆中的微泡进入高尔基体,经蛋白水解酶的作用,切去31、32、60三个精氨酸连接的链,断链生成没有作用的C肽,同时生成胰岛素,分泌到B细胞外,进入血液循环中。未经过蛋白酶水解的胰岛素原,一小部分随着胰岛素进入血液循环,胰岛素原的生物活性仅有胰岛素的5%”的知识较为生僻,如果考生平时不曾针对性的归纳,考场上自然会出现解题迷失。

相类似的题目还有2011年安徽理综卷30(2):在剧烈运动状态下,体内会启动一系列调节机制,其中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神经兴奋增强,其末梢内________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的________结合,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________分解,抑制_________分泌,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以满足运动时能量需要。

例2启示

该类题型是顺应新课程教材,侧重以实验、事实为依据逐次呈现,最后得出结论的知识呈现方式出题,考生需要认真结合教材中的“概念检测”“知识迁移”“技能应用”“思维拓展提高”等各个栏目归纳和演绎相关内容,方能避免细节思维的迷失。譬如“各种植物激素在植物进行生命活动调节时,不是完全孤立地发挥作用,相互之间可表现为________作用,也可表现为________作用,并形成复杂的调节网络共同调节。”“桑基鱼塘的合理性体现在它的设计理念是从________出发,通过________利用,提高农业生产________。”这两个取自于教材“练习”“思考与讨论”问题,能否准确回答的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是否针对这些栏目,经历过充分的思考酝酿和归纳过程。

3.考察知识熟悉,易混知识缺位迷失类型

例3:(2011年重庆高考理综卷第4题)2008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K值

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

例3解析

该题围绕“生物进化”主题考察了“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和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生态系统的直接、间接价值”等概念。该题D选项主要考察学生是否明确“作为科研材料”应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例3启示

此类题型主要考察教材中对核心概念归纳性的文字描述,而考生在平时阅读教材中往往容易习惯性的注意缺失,为此,在备考中唯有在阅读这些语句时多反问自己“如果自己组织语言,是否会与教材表达的观点相比显得不够规范”,譬如:“组成多糖、蛋白质、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又称为_____”“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_______”“细胞内色素的积累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_____和_____”“基因和染色体_____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_____”“生长素在植物体内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_____调节代谢的_____”这些来自教材核心概念的文字描述,能否准确描述的关键就在于考生平时阅读教材时是否专门留意过相关文字细节。

例4:(2011年新课标全国理综卷第40题)

现有一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系统,处理流程为“厌氧沉淀池?邛曝气池?邛兼氧池?邛植物池”,其中植物池中生活着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等生物。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可用于浇灌绿地。回答问题:

(1)污水流经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和兼氧池后得到初步净化。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通过

呼吸将有机物分解。

(2)植物池中,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和底泥中的微生物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在植物池的食物网中,植物位于第 营养级。植物池中所有蛙类获得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所固定的 能。

(3)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协调与平衡、和 等原理。

(4)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

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例4解析

该题侧重考察“生物工程知识知识结构的完整度”“呈现知识对象的概念界定”,这就需要考生在选修部分的复习备考中,不妨着重结合选修教材专题特点理清相关概念和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原理和应用的逻辑层次,本着看清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把握完整信息的原则将概念各个层次归类,通过日积月累,才能避免考场上因知识缺位导致丢分。

例4启示

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选修课程知识的考察,高考试题依然围绕专题模块细节考察,考察重点依然围绕核心概念间的包涵、并列、因果关系出题,并未过多考察知识的迁移和变化,因此考生在复习选修教材时应着重关注各生物技术及工程中相似、相近、易混淆的层面,并及时根据平时训练的题目做好错误笔记的整理。

二、关注要素分析,避免关键节点缺失

2011年生物高考试题以“问题解决”为核心来描述问题仍然是区分考生层次的重点题型。考生面对该类题型,往往表现为参阅答案时觉得思路明晰,但离开答案自主解题时又不易把握关键得分点。因此,考生在复习备考中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取得复习实效显得尤为迫切,建议考生针对如下两种情况积累解答此类问题的经验。

1.信息层次平行 并列式呈现关键信息

例5:(2011年新课标全国理综卷第29题)在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将培养在CO2浓度为1%环境中的某植物迅速转移到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其叶片暗反应中C3和C5化合物微摩尔浓度的变化趋势如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物质A是(C3化合物、C5化合物)。

(2)在CO2浓度为1%的环境中,物质B的浓度比物质A的低,原因是 ;将CO2浓度从1%迅速降低到0.003%后,物质B的浓度升高的原因是 。

(3)若使该植物继续处于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暗反应中C3和C5化合物浓度达到稳定时,物质A的浓度将比物质B的浓度 (低、高)。

(4)CO2浓度为0.003%时,该植物光合速率最大时所需的光照强度比CO2浓度为1%时的 (高、低),其原因是。

例5解析及启示

考生在呈现答案过程中主要有两个得分点缺位:①“暗反应速率在该环境中达到稳定,即C3和C5化合物含量稳定”的描述;②“C5化合物的合成速率不变,消耗速率却减慢,导致C5化合物积累”中围绕合成和消耗两个方面的综合表述。

该类题型属于“数据图形分析”题型,考察的重点在于关键得分点能否全面描述,对考生朋友而言,就需要在平时复习备考中从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入手,逐步强化“并列式呈现答案”的针对性训练,逐步积累遵循“依据题干图形指明数据分析依据”“依据题干呈现理论依据”两个层面并列呈现关键得分点的经验。

例6:(2011年四川高考理综卷第30题)有人通过实验探究某海藻的最佳培养条件,以获得最大生物量(注:生物量指单位体积的藻体干重)。

(1)在有光条件下培养海藻时,培养液中必须含有,还需定时向培养液中通入空气,目的是提供 。海藻光合速率随着向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下图,图中B点表示最佳的

培养条件。

(2)该海藻的无光条件下仍能生长,但需在培养液中添加葡萄糖等有机物,目的是提供__________。

例6解析及启示

第(1)题第1空、第(2)题,和例5同属于得分要点完整性考察。在该题解答过程中,考生容易缺位表现为:①对题干中“最佳培养条件”“无光条件”这两个关键词把握不准,答不出“必需矿质元素”中的“必需”。②对“培养基的成分”“葡萄糖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等知识体系细节缺位,答不出“碳源”或者“能源”。 解决此类题型,建议考生平时多针对生物概念中的“包涵”“并列”“适用条件、场所”等多个维度积累“并列式呈现答案”的知识基础。具体可结合教材寻找类似“组成多糖、蛋白质、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又称为_____”“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_______”“细胞内色素的积累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_____和_____”“基因和染色体_____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_____”“生长素在植物体内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_____调节代谢的_____”等概念细节,积累收敛思路和清晰确定得分要点的知识基础。

2.信息层次因果联系 递进式呈现关键信息

例7:(2011年大纲全国高考理综卷第33题)为探究不同条件对叶片中淀粉合成的影响,将某植物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耗尽叶片中的淀粉。然后取生理状态一致的叶片,平均分成8组,实验处理如下表所示。一段时间后,检测叶片中有无淀粉,结果如下表。

回答问题:

(1)光照条件下,组5叶片通过

作用产生淀粉:叶肉细胞释放出的氧气来自于

的光解。

(2)在黑暗条件下,叶片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组别是。

(3)组2叶片中合成淀粉的原料是___________,直接能源物质是_________,后者是通过__________产生的。与组2相比,组4叶片无淀粉的原因是

(4)如果组7的蒸馏水中只通入N2,预期实验结果是叶片中(有、无)淀粉。

例7解析

该题属于代谢过程描述题型,也是考生常见的“看着答案简单,自主答题时却总抓不住得分要点”的题型,该题“与组2相比,组4叶片无淀粉的原因是_______”,考生答题时往往忽视阐述有氧呼吸与合成淀粉需要能量的关联关系。为避免类似缺位现象,建议在复习备考中尝试积累“递进式”的呈现答案的方式,可在解答过程中通过“三步解答法”,依次表述得分要点:“第一步为描述题目预设的变量变化;第二步指出确定关键性物质及对应变化;第三步明确表述出题目预期的生理过程结果”,譬如该题,考生首先要结合“题目告诉了什么”表述组4叶片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其次要根据题干“无淀粉”这个关键词来表述“有氧呼吸”与“无淀粉”的能量关联,最后遵循“题干中的变量条件”“理论知识中涉及的关键物质”来说明结果产生的原因,确定答案的书写顺序。

类似的考察亦可参见上述例5(2)“将CO2浓度迅速从1%降低到0.003%后,物质B的浓度升高的原因是。”同样需要考生围绕题干中的条件去描述(CO2浓度降低),围绕关键过程(CO2固定过程、CO2还原过程)、关键过程物质(ATP、还原氢)、落脚点描述(C5含量变化)依次递进描述答案。

例7启示

代谢题型的原因分析,着重点在于生理过程的动态变化,考生解答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递进式呈现答案的节点要清晰,建议考生备考过程中多联系光合作用过程中“ATP与ADP的相互转化”“NADP+与NADPH的相互转化”“光合作用产物葡萄糖和其它有机物的转化”“细胞呼吸反应物中有机物与葡萄糖、丙酮酸、水、氧的转化”“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转化”“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外因和内因的关联物质(二氧化碳、氧气、酶、矿质元素)的转化”“化能合成作用中氮、硫等无机物转化”等动态变化知识,勤动笔找节点,积累把握各个生理过程的关键物质和关键条件。

总之,考生朋友只要在平时多加强对生物核心概念的发生过程及各维度的理解,勤于运用递进分析和并列呈现方式确定概念图细节和文字简纲,积累联系题干中修饰词、限定词定位“题目呈现了什么信息”“题目解决什么问题并有什么特定要求”的经验,相信在2012年高考中定能取得满意的成绩。

篇5:2023年高考生物试题分析

高考最后7天复习方法

语文

语文是考生的基础科目,且占比较大,要保证课文理解、常识记忆、作文能力及语文应用等方面的基础。

复习策略:

1.多背诵,多练习。考生可结合历年试题,在熟悉课文的同时,训练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解题技巧,增强应试的信心。

2.重点突出,笔记整理。将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并把易错点和重点词语标注出来,便于记忆。

3.做好文章分析和写作策略。通过模拟考试、冷模考试等方式,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并针对性的进行强化练习。

数学

数学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门难度较大的科目,但是这也是高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复习数学这门科目时需要分清主次,并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

复习策略:

1.针对性复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整理出薄弱的知识点,将复习的重心放在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难点上。

2.强化应用能力。在做每一个例题时,要思考变通、应用,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切勿死记硬背。不可流于死记硬背算法、公式等,应该掌握数学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英语

英语是全国大部分高校通用语言,所以考试成绩对升入理想的大学很关键,英语技能也是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

复习策略:

1.听,说,读,写全面提高。借助各种资源,如外教视频、听力练习、口语训练等来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2.背诵词汇,减少失分。英语词汇量的积累至关重要,经常背单词、模拟题,以增强记忆和理解。

3.熟悉考点,提高命中率。通过对题型的归类整理,熟知高考英语的命题特点,提高命中率。

总体来说,高考的复习时间相对较紧,要做到复习有计划、有重点、有方法,同时调整好心态,灵活应对复杂应用题,这样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高考前冲刺建议

一,稳心态。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这是你高考冲刺成功的关键。首先要有必胜的信念,非我莫属,舍我其谁,精神饱满,斗志昂扬,你的学习效率就会高,学习效果就会好,事半功倍。其次,要力避各种干扰,保持情绪稳定,既不因偶尔的成绩不如意而灰心,也不因赶不完学习任务而丧气,更不能忧心忡忡,焦虑不安。这样会严重影响你的学习效率,不进则退。要把压力变为动力,砥砺前行,劈荆斩棘,迎接你的就是鲜花与掌声。

二,稳体质。良好的体质是你高考冲刺成功的重要保证。随着天气越来越热,压力越来越大,各种考试紧锣密鼓。如果没有良好的体质你就会冲不上去。每年都有因体质下降而学习落伍的考生。除了注意营养、保障能量供给外,每天都要坚持锻炼身体,或跑步,或打球。锻炼时间40分钟左右。

三,稳成绩。学习成绩的稳定是你高考冲刺成功的前提条件。到目前来讲,第一轮课本基础知识的复习已经结束,模块综合复习训练正在进行。该掌握的知识应该系统化、模块化、网状化了。成绩也应该稳定下来了。成绩的大起大落,很可能会导致高考冲刺不成功。

高三答题策略技巧

高三答题审题要舍得花时间,审清题目再下笔。有的同学一拿到试卷就匆忙作答,生怕做不完而丢分,结果经常忙出错,快而不准,甚至做了一半感觉不对又重来,欲速则不达。其实,每次考试得满分的人总是极少数,大部分同学都不可能得满分。因此,同学们的策略不是做完所有的题,而是会做的题都能做对,在准确的基础上能快。要做到准中求快,认真审题是关键。

篇6:2023年高考生物试题分析

内容摘要: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在考察全球产业转移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全球产业转移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为我国在利用外资项目方面过多引进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关联度不太高。同时,依赖性太强,削弱了我们自己的创新能力。探讨了我国产业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思路及其战略嬗变路径,提出在密切关注跨国公司投资新趋势的同时,注意我国产业的升级,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强调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当前,随着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协调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创新战略,产业升级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优化具有重要义意,并进而影响部分企业的战略决策,同时也对我国的就业环境产生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凭借得天独厚优势,抓住港澳台地区与东南亚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三来一补”等外向型工业,走出了一条典型的以外源型经济为先导的发展道路。

二、全球产业转移对中国产业格局的影响

全球产业转移既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创造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就机遇而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项目转移的接受企业生产技术档次不断上升。如我国自己独资和合资的半导体制造公司的技术进步很快,从贸易结构可以看出这一点,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在总进出口中的比重逐年上升。

第二,有一些原先融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企业开始摆脱依赖的角色,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自己的形象。

第三,更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项目区位的选择既不一定要靠近原材料供应地,也不一定要靠近产品销售市场,而需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

第四,加速引进了大型跨国公司,为提高我国市场经济程度和企业竞争能力提供了标杆。经济全球化的微观基础,是跨国公司在全球投资的大幅度扩张,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引进跨国公司。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同时对我国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业转移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

一、产业转移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呈现新特点

(一)人力资本从传统制造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更多地流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大量吸纳高等教育人员就业人口的主渠道。

(二)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由于东西部地域差别的客观存在和开放政策效应,东部沿海城市,发展机会较多,可是经过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东部沿海城市的人才市场已经逐渐饱和,区域性就业压力明显加剧

二、产业转移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思路和对策

(一)学生:

1、要注重专业学习。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基础。相应的技能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本。

2、要提升综合能力。大学生应该通过几年的学习,让自己能真正独立和成熟起来,让自己以良好的形象进入职场。

(二)学校:要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供需对接

1、科学调整专业设置。

2、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有效结合,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断层。

(三)政府 应积极创造就业环境。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系统,通过政策调整来鼓励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并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

我国产业转移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高速增长, GDP年均增长率达到8%,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更是高达9·8%。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也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中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以及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中国,奥肯定律是失效的,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伴随着高就业率。很多学者呼吁经济转型,呼吁靠投资带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要改变、靠出口带动的增长模式也必须要有改变,靠制造业的模式也要改变,要更多地发展第三产业。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

点。

资源是稀缺的,过分追求工业化必然造成环境的压力,中国逐渐改变建国初期大力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但是处于在工业化中期的中国,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其地位不会改变。中国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政策调整上一直进行着多方博弈,一方面要顾及21世纪的宏伟目标,实现民族复兴而大力发展经济;一方面也要顾及民生,为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我国产业转移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是还是第二产业比重最大。次贷危机以来,我国的经济也受到剧烈波动,在国家经济刺激下,我国经济形势好转。但是由于人民币升值以及当前黄金、石油价格的连续上涨以及的国际贸易壁垒等因素,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刺激政策的长期有效性还有待市场验证。投资、出口和消费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过分的依靠国际市场必然会增加经济的不确定性,我国经济体制需要一系列改革,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步伐,减少对国际市场的过分依赖,增强我国实体经济抵御系统风险的能力。

二、我国产业转移现状与趋势

中国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一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向前推进的。良好的制度基础和优越的要素禀赋,使中国赶上了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第四次的国际产业转移,并成为这次国际产业转移受益最大的国家,维持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的地位,成为世界上制造业高、中、低端产业链条相对比较完善的少数国家之一。

目前我国正进入东中西部产业转移的发展期。2000年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呈现出以下五个趋势:一是产业转移规模越来越大;二是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转移的势头强劲;三是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上游产业转移趋势明显;四是来源地相对集中,大都来自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地;五是与东部地区相邻且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的中西部省区,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占据明显优势。在今后一个时期里,东西部产业转移趋势还会继续加强并呈现新特点:一是产业转移的层次会逐步提高;二是产业转移从原来的单个项目、单个企业,或者说是单个产业,转变为包括

产业的整体性转移;三是产业转移的主导角色转变,从政府的主导作用向企业主导作用转变;四是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面临更大的挑战。

三、我国产业转移对就业的影响及其带来的就业机遇

(一)产业转移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就业机会和就业结构均会产生重要影响。对产业承接地区而言,伴随着产业转移,相应的就业机会也会转移到产业承接国,产业承接国从而获得了直接的就业促进效应。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提升,该地区就业劳动力结构也向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专业人才倾斜。对产业转出国而言,随着产业转移,可能造成转出国就业机会的丧失。据OECD和美国共同进行的一项调查预测:美国服务业如果保持调查时向外转移的速度不变,2015年美国将有330万个服务业岗位转移到国外。但是,产业转出国通过产业转移优化了该地区的产业结构,新兴产业的发展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并且,由于新兴产业的产业层次更高,进一步优化了就业劳动力结构。

(二)产业转移带来的就业机遇

20世纪90年代之后,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国大陆地区抓住了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成为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产业承接国。通过此次产业转移,中国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以东部沿海大城市为核心,与全球生产链相连接的产业集群。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逐步向集成电路、装备制造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提升。凭借国际产业承接,中国大陆地区迎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强劲的经济增长,并随着工业的发展,为众多劳动人口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工作机会,吸引了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工业生产,在扩大就业、提升就业劳动力结构的同时,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并且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工业发展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强,也给广大青年大学生带来了长期稳定的就业。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降低,同时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大幅增加,这种需求的降低和供给的增加使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受到巨大的挑战。但是,危机以来国际科技与产业转移呈现的新发展趋势,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新的机遇。

四、当代大学生如何应对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

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发生的这些趋势性变化,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但是我们仍需做出相应努力和改变来更好地抓住机遇,实现我们的梦想。

首先,大学生需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我们需要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不能仅仅盯着那些接近饱和的热门职业。

其次,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掌握就业主动权。虽然现代社会有更多的机遇,但也是需求高质量人才,竞争激烈的社会。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道德素养,积极参加社会锻炼,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以便在这次科技创新大潮中大显身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篇7:【北京】2018年高考生物大纲

2018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与2017年相比,新版《考试说明》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略有调整。语文、英语、生物学科有所变化。所有科目都对样题部分进行了微调。语文学科中,《论语》纳入经典阅读考查范围。

《2018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修订的说明

生 物

高中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为宗旨,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为配合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贯彻“核心素养为宗旨”、“学业评价促发展”等课程理念,不断深化考试内容与形式的改革,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选拔,生物学科《考试说明》内容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和《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进行修订,对考核目标、能力要求等内容作出适当调整,有针对性地更新部分参考样题,对参考样题“说明”的文字内容进行了重新梳理。

一、调整学科能力要求

2018年《考试说明》对原能力框架中的4项能力,即“理解、实验与探究、获取信息、综合运用”进行梳理、提炼与重新整合,将能力要求调整为“理解、应用、思辨、创新”4项能力,每项能力包含2~3条具体要求。调整后的能力要求框架植根于原能力体系,在充分考虑北京市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评价与考生实际的基础上,聚焦考生生物学科素养的达成,尤其是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考生终身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

二、完善考核目标表述

将“考查考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促进考生终身学习”作为考核的总体目标,既立足于检验考生12年所学的积累,又着眼于促进考生适应未来的发展。基于能力要求的变化,调整与能力要求相关的表述为:“考查对所学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着重考查获取新知识、处理不同形式信息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与探究等实践过程中强调思辨与创新”。这部分内容一方面承继了原能力体系的基本内涵,另一方面体现了新能力框架在生物科学素养层面的要求。

三、更新部分参考样题

《考试说明》更新了部分参考样题,梳理了样题“说明”文字,并对学科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进行了解读。4道选择题的更新凸显考查考生获取新知识、处理不同形式信息,解释实际生活中生命现象等能力。3道非选择题的更新秉承了“基于真实研究,聚焦关键能力,考查学科素养”的北京卷试题风格。结合调整后的能力体系及生物学科素养相关内容,对保留下来的17道原样题“说明”部分文字的表述进行了调整。由于北京卷一直秉承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全部原样题“说明”文字的修订进展顺利,也反映了能力要求的调整水到渠成。

篇8:2023年高考生物试题分析

本试卷分第1卷 (选择题) 和第II卷 (非选择题) 两部分, 共120分。考试用时l0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5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题, 每题2分, 共计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元素和化合物是细胞的物质基础,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TP、染色体中含有的五碳糖都是核糖

B.磷脂、质粒都含有的元素是C、H、O、N、P

C.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酶都是由氨基酸组成的

D.性激素和胰岛素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均呈紫色

2. 美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3人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共同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下列有关核糖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电子显微镜下, 核糖体呈小球状, 悬浮在细胞质基质中

B.核糖体是由蛋白质和DNA构成的, 它的形成与细胞核内的核仁有关

C.核糖体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的场所, 在其中形成了肽键

D.核糖体与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 是转录和翻译的场所

3. 把等量的不同植物的不同器官放在封闭容器中, 并将它们置于相同强度不同颜色的光照下。8小时后, 对容器中的氧气进行测量, 得到下表所示的实验数据。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包括植物种类、植物器官、光的颜色和温度

B.容器2和4可用来研究不同颜色的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C.从实验数据中可知容器1中的植物光合作用速率最大

D.容器3和5所得实验数据表示的生物学含义不同

4. 某同学通过下列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用带有一个小孔的隔板把水槽分成左右两室, 把磷脂分子引入隔板小孔, 使之成为一层薄膜, 水槽左室加人钾离子浓度较低的溶液, 右室加入钾离子浓度较高的溶液。 (1) 若在左、右两室分别插入正、负电极, 结果发现钾离子不能由左室进入右室; (2) 若此时在左室加入少量缬氨霉素 (多肽) , 结果发现钾离子可以由左室进入右室; (3) 若此时再将电极取出, 结果钾离子又不能由左室进入右室。对该实验的分析, 错误的是 ()

A.缬氨霉素 (多肽) 可以模拟载体蛋白

B.插入正负电极可以为钾离子的运输提供能量

C.隔板小孔中形成的磷脂分子薄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可说明钾离子的逆浓度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

5. 甲、乙两图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雌性动物细胞内的染色体变化, 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图中a→b可发生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

B.甲图中, e→a可表示在分裂间期发生的染色体复制过程

C.乙细胞的b基因来自于基因重组

D.乙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不能完成受精作用

6. 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癌变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细胞衰老和凋亡对机体的发育是不利的

B.细胞分裂都有遗传物质的复制、都出现纺锤体

C.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新的蛋白质合成

D.细胞破裂、释放出内容物属于细胞凋亡

7.果蝇中常染色体隐性基因tra纯合时, 雌果蝇转化为不育的雄蝇。基因tra在雄性中没有效应。对tra位点杂合的雌蝇与纯合隐性雄蝇杂交, F1中♂∶♀是 ()

A.2∶1 B.3∶1 C.1∶1 D.5∶3

8. 下表为不同浓度PEG (聚乙二醇) 处理芹菜种子60min后的各项生理指标, 据表分析,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PEG对芹菜种子的萌发具有两重性

B.PEG能促进萌发芹菜种子对水分的吸收

C.PEG浓度为50mg/L左右时对促进芹菜种子萌发的作用较强

D.实验表明PEG是一种植物激素

9. 下图为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 分析可知 ()

A.基因1和基因2可出现在人体内的同一个细胞中

B.图中 (1) 过程需RNA聚合酶的催化, (2) 过程需tRNA的催化

C. (4) (5) 过程形成的结果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血红蛋白结构的不同

D.过程 (1) (2) (3) 体现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人体的全部性状

1 0.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 如果对35S标记的噬菌体一组 (甲组) 不进行搅拌、32 P标记的噬菌体一组 (乙组) 保温时间过长, 其结果是 ()

A.甲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乙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B.甲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乙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C.甲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乙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D.甲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乙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1 1. 右图中由于河道改变将种群隔离开来, 使它们之间彼此不能往来接触, 失去了交配的机会长期的自然选择使它们形成了两个新物种甲和乙。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甲、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

C.甲、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 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

D.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 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1 2. 在探究活动中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下列对有关材料的选择及处理的叙述中, 不正确的是 ()

A.可用小鼠的卵母细胞、蚕豆花粉母细胞的固定装片观察减数分裂

B.利用干酵母探究细胞呼吸方式, 须先将酵母细胞活化, 否则实验现象不明显

C.利用猪肝组织块探究酶的高效性, 须先进行研磨, 否则会影响气泡产生的速率

D.利用天竺葵探究光合作用是否产生淀粉, 须先进行黑暗处理, 否则影响实验结果

1 3. 斯坦曼因发现能够激活并调节适应性免疫的树突状细胞 (DC) 而分享了2011年诺贝尔奖。DC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 还能有效地激发T细胞应答。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DC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B.DC呈递抗原依赖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C.DC只参与细胞免疫而不参与体液免疫

D.若培育出能识别癌细胞的DC, 则可用于癌症治疗

1 4. 报春花的花色白色 (只含白色素) 和黄色 (含黄色锦葵色素) 由两对等位基因 (A和a, B和b) 共同控制, 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 显性基因A控制以白色素为前体物合成黄色锦葵色素的代谢过程, 但当显性基因B存在时可抑制其表达。现选择AABB和aabb两个品种进行杂交, 得到F1, F1自交得F2,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黄色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

B.F的表现型是白色

C.若让F1进行测交, 则得到黄色∶白色的比例是1∶3

D.F2白色个体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3/16

1 5. 某病人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下降, 即正常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生物学效应的一种状态, 称为胰岛素抵抗 (IR)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IR患者靶细胞膜上有部分胰岛素受体的结构可能改变

B.IR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首选口服胰岛素的方法

C.IR患者体内胰高血糖素浓度低于正常个体

D.IR患者的尿液与新配制的斐林试剂共热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16.某池塘内有一条由三个不同物种形成的食物链:硅藻→虾→小鱼。右图三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在池塘不同深度的分布情况。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物种甲、乙、丙之间是捕食关系

B.物种甲在不同水深处, 个体数量不同, 主要受食物的影响

C.物种乙的数量突增, 短时间内物种丙的数量会增加

D.物种丙表示小鱼, 该种群营养级最高, 所含能量最少

17.有关DNA粗提取的操作, 错误的是 ()

A.向溶解DNA的烧杯中加蒸馏水目的是漂洗DNA

B.DNA和杂质分子在95%的冷酒精中溶解度存在差异

C.提取植物细胞DNA时需要在研钵中加入洗涤剂和氯化钠等试剂

D.提取动物细胞DNA时可用鸡血与蒸馏水混合后用玻璃棒搅拌

18.下列有关哺乳动物卵细胞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提取出来的卵细胞与精子相遇即可结合形成受精卵

B.直接进行细胞培养可形成试管动物

C.通常将培养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卵母细胞去核, 作为核移植的受体细胞

D.作为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但不能直接培育成转基因动物

19.下列关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制作果酒时瓶口需密闭, 但应定时拧松瓶盖以放出产生的二氧化碳

B.在变酸的果酒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可能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

C.果酒发酵过程中温度控制在30℃, 腐乳发酵过程中温度控制在20℃

D.制作果酒和果醋时都应用70%的酒精对发酵瓶消毒并注意无菌操作

20.下列有关酶的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对重金属盐不敏感, 但对低温、强酸、强碱非常敏感

B.加酶洗衣粉中的酶通过特殊的化学物质层层包裹, 因此使用的固定化酶技术

C.固定化酶可以反复利用, 但反应物与酶接触会降低反应效率

D.酶的催化功能很强, 但需给以适当的营养物质才能较长时间维持其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 每题3分, 共计15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 其他情况不得分。

21.右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

A. (1) ~ (3) 分别代表血液、淋巴和组织液, 它们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 (1) 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 下丘脑某些细胞分泌会增强

C.正常情况下, (1) ~ (3) 的成分保持不变, 与神经—体液调节有关

D.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 (1) (3) 等处的渗透压会下降

22.右图示植物细胞新细胞壁的形成,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该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 则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

B.图中C是高尔基体, 图中E中主要成分是加工后的多肽链

C.此时该细胞中一定能观察到完整的核膜和核仁

D.植物体细胞杂交时, 该过程的发生可标志融合细胞的形成

23.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中, 不正确的是 ()

A.选取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进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滤纸条上色带最宽的是叶绿素a

B.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应该剪取洋葱根尖2~3cm

C.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 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D.调查人群中某遗传病发病率时, 最好要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多基因遗传病

24.外来物种引进后若能在野外大量繁殖, 以致影响当地原物种的生存, 称为入侵种。入侵种可能 ()

A.严重破坏本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B.与本地种杂交而改变本地种的基因组成

C.受新的自然选择作用而迅速进化成新的物种

D.含有某些有毒物质, 通过食物链传递到人体内

25.科学家将豌豆染色体片段导人玉米细胞, 培育出具有豌豆优良性状而染色体数目不变的玉米新品种。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新品种玉米的培育原理是基因重组

B.新品种玉米表现出的豌豆性状一定是单基因控制的性状

C.新品种玉米自交后代仍然都具有豌豆优良性状

D.新品种玉米能表现出玉米和豌豆的所有性状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5分)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8题, 共计6 5 分。

26. (8分) 右图为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吞噬细胞与菠菜叶肉细胞相比, 主要的区别是吞噬细胞不具有__________等细胞器;与细菌相比, 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吞噬细胞________________。

(2) 图中文字和序号所表示的内容中, 可能含有RNA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有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或名称) 。

(3) 吞噬细胞对细菌有识别能力, 是由于细菌表面具有___________, 而吞噬细胞表面具有______________。

(4) 此细胞来源于__________的分裂、分化, 在分裂末期, 重新出现的生物膜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

(5) 若该图为胰岛B细胞, 则细胞器中______________ (填序号或名称) 的含量更多, 此细胞器在绿藻有丝分裂末期具有重要作用。

27. (9分) 脑水肿常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如地塞米松) 进行脱水治疗, 其副作用是停药后会出现反弹。据报道, 促皮质激素 (ACTH) 的治疗效果远远高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Ⅰ.右图为糖皮质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 甲和乙表示相应的器官, 请据图回答:

(1) 图中乙表示的器官是__________, 激素CRH的名称为___________。

(2) 糖皮质激素可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糖, 抑制糖的分解, 则其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 (激素) 相同。

(3) 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受ACTH的调控, 同时其分泌量增加会______________ (促进/抑制) ACTH的分泌, 这种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

(4) 脑水肿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一些蛋白质进入脑组织液中, 导致_____________, 进而引起脑组织液总量增加。

Ⅱ.为了研究ACTH的治疗效果, 有关医疗专家做了临床实验, 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表:

请据表回答:

(5) 该实验中的对照组是_____________。

(6) 该实验方案存在的不足是___________, 但是临床上可以不考虑, 否则会延误病情。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28. (9分) 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 常作为生物学研究的材料。

(1) 以下是用不同辐射剂量的紫外线B波段 (UV-B) 对小球藻生长状况影响的对照研究 (小球藻最初接种量为1.5×105个/mL) :

(1) 血球计数板计数室400个小方格的总容积是0.1mm3, 本实验计数之前是否需要对样品进行稀释?_____________。在所用的UV-B辐射剂量中, 能抑制小球藻生长的最小剂量是__________。为减小实验数据误差, 本实验还应_____________。

(2) 科学家还发现高剂量的UV-B辐射对其他海藻的生长也有抑制作用, 这可能导致海洋生物总量减少。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 其原因是UV-B辐射剂量增高导致____________。

(2) 用下图所示的密封装置Ⅰ和Ⅱ分别培养小球藻 (B、C两试管中小球藻的培养条件和起始数量相同, A、D两瓶中液面上铺满一层石蜡油) , 置于相同适宜的光照条件下进行实验。小球藻光合速率较快的是__________试管,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请写出D瓶中发生的呼吸作用的反应式:____________。

29. (8分) 河北杨是我国西北地区耐干旱、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树种之一, 但因繁殖困难, 导致种苗供应不足。为研究不同基质 (其中珍珠岩透气性好但缺乏营养) 和不同浓度的萘乙酸对河北杨扦插生根的影响,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 步骤如下:

(1) 剪取1年生未萌发的河北杨种条, 按级分别剪取插穗, 插穗长20cm, 切口上平下斜, 上端留1~2个芽;

(2) 选择相同级的插穗捆成束, 每束20根, 每个处理选用相同级的插穗15束共300枝;

(3) 把插穗放在浓度分别为400、600、800mg/L的萘乙酸溶液 (NAA) 和清水中浸泡30min;

(4) 将经过处理的插穗在不同基质中进行扦插, 60d后, 各处理随机抽取100枝观察统计, 结果如下表。

请分析上述实验, 回答有关问题:

(1) 步骤 (1) 中每个插穗上都留有1~2个芽, 除了保证无关变量相等之外还具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除此之外, 本实验的无关变量还有________________ (至少答2点)

(2) 每个处理选用300枝插穗, 最后随机抽样计算平均值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 已知插条一旦离开母树扦插以后, 水分的供应主要依赖于切口处吸收, 而蒸腾失水量往往超过吸水量, 且直射光线往往造成土壤干燥和插条灼伤, 因此扦插后应注意______________。

(4) 根据上表结果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结论:

(1) 浓度为_____________的萘乙酸促进河北杨插条生根的效果较好, 其促进机理主要是促进根原基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_。

(2) 本实验的各种处理中, 对河北杨生根具有最佳促进作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试从培养基质的角度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

30. (9分) 神经性耳聋、腓骨肌萎缩症是两种单基因遗传病, 分别由B、b和D、d基因控制。下图为某家族相关的遗传系谱图, 其中已死亡个体无法知道其性状, 经检测Ⅳ-7不携带致病基因。据图分析回答:

(1) 神经性耳聋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 第Ⅳ代出现多个神经性耳聋患者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2) V-1与V-2分别带有神经性耳聋基因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腓骨肌萎缩症属于____________性性状。为了确定腓骨肌萎缩症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科研人员对Ⅲ-1~Ⅲ-5个体含相关基因的DNA片断扩增后用某种限制酶处理, 并进行电泳分析, 得到如下结果:根据电泳结果, 你可以作出的判断是__________。

(4) 根据以上分析, Ⅲ一l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若V-1与V-2婚配, 他们后代中男孩不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

31. (8分) 某湖泊的水域主要分为河蟹网围养殖区及航道区。养殖的河蟹主要以沉水植物为食。研究人员对养殖区及航道区部分水生植物群落和水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如下表, 请分析回答:

(1) 养殖区和航道区植物种类差别体现了该湖泊水生植物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

(2) 航道区植物的优势种是________。除植物本身的生活习性外, 造成航道区与养殖区优势种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养殖区常需人工去除浮叶植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 河蟹同化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消耗外, 其余的全部用于__________。湖泊中大型肉食性鱼类的数量较少的原因,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4) 该湖泊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机碎屑导致水体污染, 采用浮床生态工艺法可治理水体污染。

(1) 水体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机碎屑可能来自____________。

(2) 浮床生态工艺法其机理正确的有______________。

A.植物吸收水中悬浮物

B.植物吸收水中的NO3-、PO43-等, 降低水中氮、磷等含量

C.浮床遮光, 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 防止水华发生

D.浮床下方水体氧浓度升高, 减少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32. (7分) 酸性磷酸酶 (ACP酶) 是生物细胞中调控磷代谢的重要酶类, 其最适pH为4.8。研究者从鲫鱼内脏中分离纯化得到一种ACP酶, 研究了铅、铬、钙、镁四种金属离子对该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分析回答:

(1)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

(2) 该实验中, 应使用蒸馏水配制实验所需的不同离子浓度的溶液, 而不用自来水, 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

(3) 各反应体系均加入等量的pH为4.8的缓冲液, 其目的是___________。实验组试管中加入等量的不同浓度的Pb2+、Cd2+、Mg2+、Ca2+溶液和ACP酶溶液, 另取一支试管加入__________作为对照。

(4) 分析图l的两条曲线,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图2曲线表明酶的活性降低, 可能的原因是Pb2+、Cd2+等离子破坏了ACP酶的____________。

33. (7分) chlL基因是蓝细菌 (蓝藻) DNA上控制叶绿素合成的基因, 为研究该基因对叶绿素合成的控制, 需要构建该种生物缺失chlL基因的变异株细胞。技术路线如图甲所示, 请据图分析回答:

(1) 与真菌相比较, 蓝细菌在功能上最主要的特点是__________。

(2) (1) (2) 过程中均使用的工具酶有____________。

(3) 构建重组质粒B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目的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4) 若含有chlL基因的DNA片段和选用的质粒上的限制酶切割位点如图乙所示。请回答:

(1) 构建含chlL基因的重组质粒A时, 应选用的限制酶是_________, 对____________进行切割。

(2) 同时用酶1和酶4切割图乙中的质粒, 则产生含有1800对碱基和8200对碱基的两种片段;用图中四种酶同时切割此质粒, 则产生含有600对碱基和8200对碱基的两种片段;若换用酶1和酶3同时切割此质粒, 则产生的片段是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B解析:

ATP中的五碳糖是核糖, 染色体上DNA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磷脂含有C、H、O、N、P, 质粒是小型环状DNA分子, 其元素组成也是C、H、O、N、P, 所以B项正确;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少数酶是RNA, 所以酶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性激素属于脂质, 不含肽键, 故不与双缩脲试剂反应。

2. C解析:

核糖体有的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 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核糖体中含有rRNA, 不含DNA。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氨基酸在其中脱水缩合。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

3. D解析:

该实验的自变量包括植物种类、植物器官、光的颜色, 并不包括温度。容器2和4所选植物的种类不同, 若选择容器1和2可用来研究不同颜色的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表格数据中O2增加量衡量的是净光合速率, 由于不同的植物, 不同的器官, 呼吸速率不同, 所以很难得出容器1中的植物光合作用速率最大。容器3实验数据表示天竺葵根的呼吸速率, 容器5实验数据表示紫罗兰叶的净光合速率。

4. C解析:

钾离子通过膜是主动运输过程, 此过程既需载体又需能量, 同学用此实验验证了这一事实。 (1) 的结果说明带正电的钾离子虽有电场外力但无法通过膜, 也就是说只提供能量不行, (3) 结果说明只有多肽也不能让钾离子通过膜, 即只有载体蛋白也不行, (2) 结果说明只有两者同时具备时钾离子才能通过膜, 故A、B、D项正确。此实验只能证明钾离子通过膜的方式, 不能说明膜的选择透过性。

5. D解析:

a→b表示染色体变为染色质, 可发生在有丝分裂末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e→a表示着丝点分裂, 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乙细胞的b基因只能来自基因突变, 因为这个细胞的卵原细胞中不含有b。乙细胞是极体, 减数分裂产生的极体不能进行受精作用。

6. C解析:

细胞衰老和凋亡都是正常的细胞生命历程, 对机体的发育有利。无丝分裂的细胞不出现纺锤体。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细胞凋亡时控制凋亡的基因要表达形成相应的蛋白质。细胞破裂、释放出内容物不一定属于细胞凋亡, 也可能是细胞坏死。

7. B解析:

此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搜集。假设基因tra为t, 则它对应的显性基因为T, 则tra位点杂合的雌蝇与纯合隐性雄蝇杂交可表示为♀Tt×♂tt→♀Tt、tt;♂Tt、tt, 由于♀tt雌果蝇转化为不育的雄蝇, 所以♂∶♀=3∶1

8. D解析:

本题表格呈示的自变量为PEG浓度, 因变量为发芽率、芽长、鲜重、干重。从发芽率角度看, 在PEG浓度为50mg/L时较高, 而低于此浓度时发芽率都低, 高于此浓度时, 随浓度递增发芽率逐步降低, 故说明PEG对芹菜种子的萌发具有两重性, 因而A项正确。从鲜重角度看, 其变化特点同发芽率的变化相似, 故可说明PEG能促进萌发芹菜种子对水分的吸收, 因而B项正确;从发芽率角度看, 在PEG浓度为50mg/L时发芽率较高, 浓度梯度还可再细分, 因此结论最适浓度只能是某一浓度左右, 故C项正确。从表中信息并不能看出PEG是一种植物激素, 故D项错误。

9. A解析:

人体的体细胞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体细胞含有相同的核基因, 故A项正确。tRNA是转运氨基酸的工具, 不起催化作用, 故B项错误。 (4) (5) 过程形成的结果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基因发生突变而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故C项错误。过程 (1) (2) (3) 体现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和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控制人体的性状, 故D项错误。

1 0. A解析:

搅拌的目的是将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 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 蛋白质外壳不进入细菌, 不经过搅拌不与细菌分离, 离心后, 主要在沉淀中, 故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32 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 32 P标记的DNA会进入大肠杆菌, 但由于保温时间过长, 导致大肠杆菌裂解死亡, 而含有32 P标记的噬菌体释放, 离心后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1 1. D解析: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由于甲和乙是2个不同的物种, 因此两者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但两者起源相同, 有部分基因会相同。

1 2. A解析:卵母细胞、蚕豆花粉母细胞的分裂不是连续的, 数量少, 取材不便。

1 3. C解析:

DC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 而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的过程, 因此, DC两种过程都参与。

1 5. B解析:胰岛素属于蛋白质, 口服后会破坏其结构从而会失去疗效。

16.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和图, 可以确定甲、乙、丙分别为硅藻、虾、小鱼。物种甲在不同水深处, 个体数量不同, 主要受光照强度的影响。

17.A解析:向溶解DNA的烧杯中加蒸馏水目的稀释氯化钠溶液, 使DNA析出。

18.D解析:提取出来的卵细胞要发育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才能与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卵细胞单独培养不可形成试管动物, 需进行核移植方可形成试管动物。卵细胞要培养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去核后作为核移植的受体。动物细胞的全能性受到限制, 故不能直接培育成转基因动物。

19.C解析:果酒发酵温度控制在18~25℃, 而腐乳发酵是15~18℃。

20.C解析:固定化酶因其外有物质包裹, 酶与反应物接触会受影响。酶不是细胞, 不需要营养物质。

21.BD解析: (1) 为血浆, 其和组织液、淋巴构成内环境。血浆中无机盐浓度高, 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1) ~ (3) 的成分保持不变, 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有关。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 血浆蛋白减少, 血浆渗透压下降, 组织液的渗透压也下降。

22.ABC解析:据图可知:高尔基体正在形成分泌小泡。对植物细胞而言, 在细胞分裂的末期, 在赤道板的位置上出现细胞板, 并进而形成新的细胞壁, 故A项错误。细胞壁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纤维素, 故小泡中加工的不可能是多肽, 因而B项错误。细胞分裂的末期, 核膜和核仁的重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非同时出现, 故不一定能看到完整的核膜和核仁, 所以C项错误。植物体细胞杂交时, 高尔基体合成了新的细胞壁成分, 表明细胞融合过程是成功的, 故D项正确。

23.ABD解析: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应该选择含叶绿体多的叶片,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色素主要存在于液泡中。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应该剪取洋葱根尖2~3mm。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 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C项正确。调查人群中某遗传病发病率时, 最好要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24.ABD解析:通过自然选择作用进化成新的物种, 要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 故C项错误。入侵种也可能含有某些有毒物质, 有毒物质不能被分解, 而通过食物链传递到人体内。

25.ABCD解析:由题意可知玉米的某染色体上加入了豌豆的染色体片段, 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导入的染色体片段上有多个基因, 所以新品种玉米表现出的豌豆性状是多基因控制的性状。该玉米自交后可能会发生性状分离, 不一定具有豌豆优良性状。该玉米不能表现出玉米和豌豆的所有性状。

26. (1) 叶绿体、液泡具有由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2) (1) 、 (3) 、细胞核 (3) 抗原受体蛋白 (4) 造血干细胞核膜 (5) 高尔基体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结构比较与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 (1) 比较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 吞噬细胞 (动物细胞) 不具有叶绿体、液泡, 与细菌结构相比, 吞噬细胞是真核细胞, 细菌是原核细胞组成, 故最大的区别是吞噬细胞具有由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2) 吞噬细胞可能含有RNA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图中的细胞核、核糖体, 而 (1) 中含有细菌, 细菌细胞中也含有RNA。 (3) 吞噬细胞对细菌有识别能力, 是由于细菌表面具有被吞噬细胞识别的抗原, 而吞噬细胞表面具有识别抗原的受体蛋白。 (4) 吞噬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分裂、分化, 在有丝分裂末期重新出现的结构有核膜、核仁, 但核仁不是生物膜结构。

27. (1) 垂体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2) 胰高血糖素 (3) 抑制 (负) 反馈调节 (4) 脑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5) 乙组 (6) 无空白对照ACTH的脱水效果强于地塞米松, 而且停药后不反弹

解析:此题是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 以及对实验知识的相关考查。 (1) 根据题干信息:促皮质激素 (ACTH) 和图示可以推测甲是下丘脑、乙是垂体, CRH是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联系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 (2) 根据题意糖皮质激素能使血糖浓度升高, 故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同。 (3) 根据图示可以看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液存在负反馈调节, 所以其分泌增加会抑制ACTH的分泌。 (4) 脑水肿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一些蛋白质进入脑组织液中, 导致脑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5) 该实验是为了研究ACTH的治疗效果, 所以乙组是对照组。 (6) 一般在设计实验时, 我们会设计空白对照组, 也即不使用任何药物的患者进行观察记录, 作为空白对照。但由于这样可能会延误患者病情, 所以临床上可以不设置空白对照。比较表格中的数据不难得出结论。

解析:此题是借小球藻为载体, 综合考查血球计数板计数、能量流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题目。 (1) (1)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 按最高数据2.7×105个/ml, 推计数室每小格的小球藻数为0.0675个, 所以计数前不需要稀释;抑制小球藻生长只要将数据与起始小球藻数量进行比较;为减小实验数据误差进行重复实验 (或重复计数) 并计算平均值。 (2) 因为UV-B辐射对海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从而导致藻类的数量变少, 藻类作为生产者, 固定的能量减少, 流入各营养级的能量减少。 (2) 此小题在读题的基础上, 要会审图, 要比较B、C两装置中小球藻光合速率的快慢, 要从光合作用的条件出发, 很显然A、D装置是从呼吸作用的角度分析产生的CO2多少去考虑, 因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能供给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 而乳酸菌无氧呼吸不产生CO2故B试管光合速率较快。

29. (1) 产生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 提高成活率插条的种类、萘乙酸的处理时间、环境温度 (至少两点) (2) 减小误差, 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 遮荫喷水 (4) 600mg/L分裂、分化用浓度为600mg/L的NAA溶液处理插穗, 再扦插在50%的园土+30%的河沙+20%珍珠岩混合基质中基质疏松、透气, 同时富含营养物质, 有利于插条生根

解析:此题是在书本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的一道有新背景资料的实验综合题。 (1) 保留芽的目的是产生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 提高成活率;除了自变量和因变量外, 其他要控制的量都是无关变量, 如插条的种类、萘乙酸的处理时间、环境温度。 (2) 选用300枝插穗, 最后随机抽样计算平均值的目的都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 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 根据题意, 要使插条更容易成活, 要注意降低蒸腾作用并补充水分, 所以可以遮荫喷水。 (4) (1) 根据表格数据, 不论扦插在何种基质中, 600mg/L的萘乙酸促进河北杨插条生根的效果均最好;促进生根的机理是促进根原基细胞的分裂、分化。 (2) 对河北杨生根具有最佳促进作用的方法要从培养基基质的角度和萘乙酸的浓度共同考虑, 可以看出用浓度为600mg/L的NAA溶液处理插穗, 再扦插在50%的园土+30%的河沙+20%珍珠岩混合基质中, 因为基质疏松、透气, 同时富含营养物质, 有利于插条生根。

30.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Ⅲ-1、Ⅲ-2属于近亲婚配, 均带有神经性耳聋基因 (同一种隐性致病基因) , 后代隐性致病基因纯合的概率大 (2) 1 1/2 (3) 显腓骨肌萎缩症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4) BbXdY 7/16

解析: (1) 根据Ⅲ-1、Ⅲ-2都不患神经性耳聋, 而Ⅳ-2患此病, 可以判定神经性耳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第Ⅳ代出现多个神经性耳聋患者的主要原因是Ⅲ-1、Ⅲ-2属于近亲婚配, 均带有神经性耳聋基因 (同一种隐性致病基因) , 后代隐性致病基因纯合的概率大。 (2) 因为Ⅳ-2为bb, Ⅴ-1正常, 所以Ⅴ-1基因型为Bb, 即其携带神经性耳聋基因的概率为1;根据遗传系谱图, 可以确定Ⅳ-6基因型为Bb, 又因为Ⅳ-7不携带致病基因, 故其基因型为BB, 所以Ⅳ-6与Ⅳ-7婚配, 产生Bb的概率为1/2, 即Ⅴ-2携带神经性耳聋基因的概率1/2。 (3) 根据Ⅳ-6患腓骨肌萎缩症, 而Ⅳ-7不携带致病基因, 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 则Ⅳ-7是显性纯合子, 他们生出的孩子不可能患病, 而Ⅴ-2是患者, 所以该病为显性遗传病;若腓骨肌萎缩症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则电泳后Ⅲ-2、Ⅲ-4、Ⅲ-5结果应相同, 但Ⅲ-4与Ⅲ-2、Ⅲ-5不同, 则腓骨肌萎缩症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4) 因为Ⅳ-2的部分基因型为bb, 可以推出Ⅲ-1的基因型为BbXdY;Ⅴ-1的基因型为BbXd Y, Ⅴ-2的基因型为1/2BBXDXd或1/2BbXDXd。Bb×1/2Bb患神经性耳聋的概率为1/4×1/2=1/8, 不患该病的概率为7/8, Xd Y×XDXd生出男孩不患腓骨肌萎缩症概率为1/2, 所以所生男孩正常的概率为7/8×1/2=7/16。

31. (1) 水平 (2) 苦草河蟹的取食减少浮叶植物遮挡沉水植物的光线 (3) 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营养级高的生物获得能量少 (4) (1) 生物群落和人为投放 (缺一不得分) (2) BC

解析: (1) 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 养殖区和航道区属于同一水平配置。 (2) 据表格分析航道区植物的优势种是苦草。由于河蟹主要以沉水植物为食, 所以可能由于河蟹的捕食造成航道区与养殖区优势种有差异。养殖区的主要目的是使能量更过的流向河蟹, 而河蟹主要以沉水植物为食, 人工去除浮叶植物可以减少浮叶植物遮挡沉水植物的光线, 使沉水植物接收更多光照进行光合作用。 (3) 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包含了两大块, 一部分是自身呼吸作用消耗, 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大型肉食性鱼类通常所处的营养级较高, 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逐级递减, 所以获得的能量少。 (4) (1) 该湖泊养殖区, 属于人工生态系统, 水体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机碎屑可能来自生物群落和人为投放;浮床植物吸收水中的NO3-、PO43-等, 也可以遮光, 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 防止水华发生、

32. (1) 金属离子的种类 (2) 排除氯离子等对酶活性的影响 (3) 保证各反应体系pH最适并相同等量蒸馏水和ACP酶溶液 (4) 随着Ca2+、Mg2+浓度的增高, 酶活性逐渐升高分子结构 (空间结构)

解析:此题是考查酶相关知识的一道综合实验题。 (1) 此小题容易误答金属离子的浓度, 综合图1和图2, 可以确定自变量为金属离子的种类。 (2) 自来水中含有氯离子等离子, 用蒸馏水可以排除这些离子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 加入等量的pH为4.8的缓冲液, 其目的是保证各反应体系pH最适并相同;另一支试管作为空白对照, 除了加酶溶液, 还应加等量的蒸馏水。 (4) 分析图1的两条曲线不难得出:随着Ca2+、Mg2+浓度的增高, 酶活性逐渐升高;Pb2+、Cd2+等离子能降低酶的活性, 可能是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从而影响酶的功能。

33. (1) 能进行光合作用 (2)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 (3) 改变chlL基因的结构便于筛选出导入重组质粒B的蓝细菌 (4) (1) 酶1和酶3质粒和含有chlL基因的DNA (2) 1200对碱基和8800对碱基

解析: (1) 本小题强调的是在功能上的区别, 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 而真菌不可以。 (2) (1) (2) 过程是重组质粒的构建过程, 需要用到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 (3) 重组质粒B一方面改变了chlL基因的结构, 另一方面含有抗性基因 (标记基因) 便于筛选出导入重组质粒B的蓝细菌。 (4) (1) 要将chlL基因完整切下, 必须用酶1和酶3切含有chlL基因的DNA, 同时为了能与质粒连接, 所以质粒也必须用酶1和酶3切; (2) 同时用酶1和酶4切割图乙中的质粒, 则产生含有1800对碱基和8200对碱基的两种片段, 用图中四种酶同时切割此质粒, 则产生含有600对碱基和8200对碱基的两种片段, 根据图示, 可以确定切割位点酶1和酶2、酶2和酶3、酶3和酶4之间的长度都为6000对碱基, 故酶1和酶3同时切割此质粒, 则产生的片段是1200对碱基和8800对碱基。

上一篇:成功人士,人物访谈下一篇:关于巨涛发型店长的采访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