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市场监管对策

2024-05-25

建筑市场监管对策(精选8篇)

篇1:建筑市场监管对策

市场监管问题及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能力和执法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从前的实践情况来看,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仍然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存在主要问题

(一)非法经营行为常常出现,特别是一些经营高危行业和重点行业的石场和网吧。

(二)假冒伪劣商品在市场上依然存在。

(三)执法环境问题突出。一是地方行政干预依然存在。二是执法手段匮乏,强制性行政难于实施。三是执法中当事人不配合如处理案件的强制措施有限,调查取证难。

(四)执法有待提高,部分执法人员素质偏低。在办案执法过程中往往问题不断。一是重罚轻纠。二是重实体、轻程序。三是重证据、轻规范。

(五)法律不健全。行政执法首先要“有法可依”,在执法实践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执法人员越来越感到法律的不完善。包括立法和修改的滞后,法律自身的缺陷,操作性不强,强制手段不力等。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对策

(一)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管理方式。应依法界定和规范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实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能分离,实现政府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的转变,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行政理念。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二)继续强化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法律意识。

(三)进一步健全完善法律体系。法律是行政执法机关活动的准绳,也是对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的依据,要严格依法行政就必须及时制定和完善各种法律、法规,建立起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

(四)积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谋求理解和支持。

(五)将商品质量关口前移工作落实到农村集贸市场。

(六)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夯实依法行政行政基础。

篇2:建筑市场监管对策

近年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修订后的《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药品监管工作,全面实施药品生产企业GMP和经营企业GSP规范,加强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和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建设,强化药品经营渠道管理,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和诚信药房建设,依照《医疗器械管理条例》加强器械管理,对保证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维护人民身体健康,成效显著,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拥护。但我们也应清醒看到当前药品医疗器械市场存在以下不容乐观的问题:

一是制售假劣药品的案件呈上升趋势。今年国家局和省局通报的假劣药品数上升,达到数百种,金额大。仅万艾可假冒案涉案金额达4000万元。仁寿食品药品监督局今查处的药品医疗器械案件30多个,其中假劣药品安件13个,占42%。如假冒感康、前列康、蒙宝丹、甲砜霉素、止咳宁嗽胶囊等。

二是利用科技手段仿冒知名品牌的案件时有发生。如利用高科技手段仿造的万艾可、前列康、吗叮林、达克宁霜等,与正规厂生产的基本一致,凭肉眼难以辨别真伪,检验都难以鉴别,对药品市场秩序干扰严重。

三是伪造资格证明、印章、票据企图蒙混过关。使假劣药品“合法”进入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今年的31个

违法案件中,其中11个均属伪造相关证明文件而流入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占总案件的38%。单纯看票据和资格证明根本无法认定,我们专门到成都等地的供货单位核查才得以确认。

四是个别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由于竞争压力和受利益驱使,销售假劣药品存在主观故意的行为。如风湿关节炎胶囊、止咳宁定喘胶囊,国家局已多次明令禁止生产销售,我们也组织多次查处和宣传,仍有个别人千方百计通过邮寄渠道购回销售,顶风作案。

综上所述,药品医疗器械市场形势总体较好,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尽管是局部的、散发的,体现了在市场监管高压态势下,违法案件的新特点、新动向、新趋势。我们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思想上不敢有丝毫懈怠,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审时度势,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维护药品市场秩序,保证药品和医疗器械质量,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是在资格证明文件上严格要求。除要求经营药品器械提供药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法人委托书,销售人员身份证复印件外,借鉴银行系统管理印鉴的方法,要求提供生产或经营企业公司印章,业务或销售专用章,法人代表印章的样章备案,用以确认伪造印章。同时要求不得使用手写票据作为送货凭证,因为通过GMP或GSP认证的企业均已实行电脑文档管理,必须电脑打票作为送货凭证,用以限制挂靠人

员额外挟带销售私货,今年第三季度开始在全县实施,效果明显。

二是要求县内经营企业或医疗机构采购药品直接到生产或经营企业,或直接与之联系购药,尽量减少与销售人员间接触,防止通过中间环节传递,发生药品掉包事件。在同质同价的情况下尽可能在当地公司购药,便于监管。

三是省外生产或经营企业特殊品种购入,销售人员上门送货,建议经营单位或医疗机构与之签订质量合同,收取质量保证金(如县传染病医院就是如此),若发生药品医疗器械事件便于处理。

四是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强市场监督检查,要求药品市场监督面县和乡镇达100%,村级达60%以上,强化市场监管。多渠道收集药品医疗器械信息,通过互联网,相邻药监部门之间、辖区内协管员、社会群众等获取信息,发现案源,及时查处。今年8月经群众提供信息,我们查处了在全省范围内秘密无证销售“郁金方”药品案,保护了消费者利益。

五是提高监督抽验的针对性。在市场监管中发现渠道,标识、直销、价格、广告宣传等方面存在问题的药品作为抽验对象,提高假劣药品发现率,今年几起较大数量的假药案,如前列康、甲砜霉素等案件均通过抽验发现。

六是快检工作与市场检查相结合,从现场到基层,到偏远地区是发现可疑药品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包装、标签、说

明书、药品外观性状初步观察,能发现部分假劣药品蛛丝马迹,进一步追踪检验,往往事半功倍。

篇3:资本市场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一、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

股权分置改革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 也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第一, 有利于机构投资者成长。投资者结构失衡是制约我国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发达资本市场, 市场主体的博弈主要发生在机构投资者之间。股权分置改革消除了股票基础价格确定的不确定性, 使证券市场成为机构投资者真正的舞台, 有利于机构投资者主体地位的确立, 使价值投资理念成为市场主流, 促进机构投资者全面、快速地发展。

第二, 有利于保护投资者权益。股权分置改革是市场参与者的股份优势、资金优势和信息优势的重叠交加, 使信息不对称更加突出, 保护投资者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在清晰监管目标的同时, 强化《证券法》赋予监管机构的权限, 增强监管手段和执法能力, 形成对证券犯罪的震慑力量, 树立我国资本市场公平、有效和透明的形象, 有利于保护投资者权益。

第三, 有利于增强资本市场竞争力。经济的全球化为资本市场一体化奠定坚实基础和制度环境。股权分置改革推进我国资本市场融入国际市场, 借鉴西方资本市场发展经验, 解决我国资本市场分置面临的问题, 有利于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程, 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竞争力。

二、股权分置改革中资本市场监管面临的问题

第一, 传统监管模式与新的监管对象不相适应。传统监管模式以信息披露为中心, 以公司业绩会计真实性为内容, 注重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股权分置改革后, 监管对象主要是控股股东、高管人员、机构投资者和外资。要求立足于动态监管和过程与结果控制。既要把绩差公司当作重点, 也要重视对绩优公司的监管, 不仅真实性难度增大, 而且信息披露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传统监管模式很难适应。

第二, 传统考核指标与现行考核目标不相适应。国有股是我国股票市场的重要力量, 也是非流通股的主体, 业绩考核以静态的净资产为主要标志, 是资本市场特殊的主体, 也是影响资本市场公正性的重要因素。股权分置, 国有股成为可流通股, 国有资产的管理与考核转向以股价市值为基础和核心。国有股原有考核指标不利于国有股以平等的市场主体进入市场。

第三, 市场化发展与行政化监管不相适应。股权分置时期, 我国资本市场具有自身体制上的特殊性, 很难按照市场规律运作, 必须发挥政策作用解决制度性障碍。股权分置改革后, 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提高。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 按市场规律运行成为客观必然, 行政手段作用减弱, 市场主体日益成熟和理性, 维权意识增强。习惯于行政化、强制性的监管模式难以奏效;重行政控制、轻经济手段调控等监管也难以适应市场发展要求。

第四, 监管资源与监管任务不相适应。股权分置改革后, 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与艰巨的监管任务, 监管资源相对显得难以适应。一是监管力量有限。面对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张、监管对象的日益复杂, 出现捉襟见肘的局面。二是监管经验有限。我国发展资本市场的时间还不长, 积累的监管经验依然有限, 处理新情况经验不足的冲突可能会更加明显。三是监管权力有限。对于查处千变万化的市场违规行为缺乏自由裁量权, 加之行政监管的灵活性不够, 在执法时难以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情况。

第五, 维护市场主导权与实现资本市场一体化不相适应。股权分置改革为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与国内外市场一体化不相适应。我国正由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发展资本市场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坚持学习和借鉴别国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 坚持自己的立场和道路, 注重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维护以定价权为核心的资本市场主导权和话语权。然而, 大量优质企业海外上市, 严重削弱了我国资本市场核心竞争力。海外交易所竞相开发中国概念衍生产品, 将对我国资本市场构成新的不良影响。如何正确处理维护市场主导权与实现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关系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三、完善资本市场监管的对策建议

第一, 树立正确监管理念。树立正确监管理念是实现保护投资者权益, 保证市场公平、有效和透明及减少系统风险的监管目标, 创造良好市场监管环境和氛围, 推动资本市场的市场化进程的重要保证。树立正确监管理念, 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 逐步放松行政管制, 减少和简化行政许可, 重视发挥自律组织的作用, 完善持续监管、实时监管、司法监管、自我监管机制, 提高监管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第二, 完善证券市场法律。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健全法制是强化资本市场监管的法律保证。完善对投资者权益的法律保护:一是要无条件受理证券市场发生的各种民事纠纷案件;二是扩大证券民事赔偿诉讼的范围;三是使没有起诉的受损投资人也能按照法院判决获得同等赔偿;四是进一步完善投资者保护基金的运作, 使一些受到违法行为损害的投资者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得补偿。

第三, 建立多层监管体系。股权分置后, 资本市场监管的市场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 需要完善执法体系、监管体制和执法机制。一是要强化证监会与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等的金融协作机制, 共同建设金融安全网, 共同对付金融犯罪行为;二是借鉴国外经验,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强化证券监管当局与公安部、最高法院等方便、快捷的执法协作机制, 提高执法效率;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包括执法司法、和解制度、仲裁制度、听证制度和民事诉讼制度在内的一整套机制, 依法按规办事, 实现资本市场的法治;四是要建立包括监管机构、自律监管、中介机构、社会监督在内的多层次监管体系,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第四, 健全国资管理体系。股权分置改革为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了新的机遇。一是利用资本市场的兼并收购、资源配置功能, 优化国有经济战略布局和结构完善, 充分发挥国有资产对社会资本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二是建立全流通机制下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督促国有资产经营者以平等的主体资格参与资本市场的活动, 完善公司治理;三是完善市场化的国有资产运行环境, 以市场化的方式而不是行政分配的方式, 推进国有股份之间的资产配置、产品供应和资本运作;四是重塑国有资产管理的业绩考核体系, 将以净资产为评价核心转变为以股价为评价核心, 使国有资产的价值衡量更加市场化、显性化、科学化;五是精心设计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建立有利于国有企业成长的长效机制。

第五, 健全自律监管组织。自律监管组织是资本市场监管的重要力量。他们颁布的自律性规则是资本市场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交易所依法办事的具体体现, 成为政府部门行政化监管手段的有益补充。进一步发挥自律组织如证券业协会、期货业协会、证券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的作用。一是要完善自律规则体系。特别是要完善上市规则、交易规则和会员规则;二是完善各项监管制度。主要包括:诚信制度以及董事行为、保荐机构、投资者保护等方面的监管法规制度。

第六, 强化高管人员监控。股权分置改革后, 上市公司大股东、高管人员将从后台走向前台, 成为影响股票市场发展的重要参与主体, 对其实施联动监控就显得尤为必要。一是要建立上市公司大股东、高管人员及关联方数据库, 设计科学、合理的禁售、限买监控机制, 实行交易、持股事前预告和事后披露制度;二是强化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最终实际控制人的披露义务, 制定规范大股东、高管人员及关联方的合规交易指引, 重点防范和打击利用信息披露、关联交易、并购重组等信息控制优势和持股优势, 进行虚假披露、利益输送、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等违法违规行为;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大股东股改对价承诺的专项监控, 健全相关提醒、敦促、曝光等提示和处罚机制;四是要督促上市公司推动公司治理建设, 严格规范和控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外担保、关联交易、委托理财、改变募集资金用途等行为。

第七, 强化交易行为监管。股权分置改革中机构投资者和中介机构在给市场带来理性投资的同时, 还会借助各种优势, 形成不利于公平交易的交易行为, 强化对其交易行为的监管变得越来越重要。一是完善机构投资者综合信息报备制度,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二是根据机构投资者的不同类别, 完善和实施分类监控和处理机制;三是推进建立机构投资者交易风险警示机制, 进一步完善机构投资者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四是重点监控和防范机构投资者违法违规行为;五是重点加强对市场中介机构交易行为的监管, 逐步建立关联账户报备机制和交易报告制度;六是重点防范中介机构通过其业务和信息优势, 损害服务对象和其他投资者权益的行为。

第八, 扩大市场信息披露。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的基础和灵魂。扩大市场信息披露:一是要制定收购兼并信息披露细则, 研究制定股权激励计划的信息披露规定;二是改革信息披露监管方式。改革以形式审核为主的披露方式, 建立合理怀疑和质疑式审查的监管方式, 探索建立由会员单位研究机构、证监局、交易所联合对合理怀疑对象进行联审的机制, 缩短立案周期, 加大惩处力度;三是必须强化对股价异常波动与信息披露联动关系的调查与处罚, 强化股票停牌、严格公司和个人问责等市场监察措施, 逐步形成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有效约束和威慑。

篇4:种子市场监管现状及对策分析

关键词:种子市场监管;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4.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2.009

种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其质量的保障关乎到农业生产秩序,因此种子监管工作意义重大。伴随着《种子法》的颁布实施,种子市场得到了进一步规范,确立了以规范经营主体资格为基础,以打假治劣为核心,以强化市场巡查为手段,以市场主体诚信守法经营为依托,深入开展种子市场秩序整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着种子市场的正常运转,并且威胁着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1 种子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

1.1 种子监管部门专业人员稀缺,经费严重不足

种子监管部门尤其是县级基层单位,由于长期管理松散,人员稀缺,专业技术人员缺少,许多工作人员都是兼职工作,加上财政经费比较短缺,缺乏必备的交通工具、录音笔、暗访摄像机等现代化的调查取证工具及执法经费,执法人员出差难、办案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种子管理职能的发挥。

1.2 种子质量检测机构和检测手段落后

许多地方的种子管理部门还没有建立完整的种子质量监督检验室,检测设备相对比较落后老化,根本派不上用场。检测手段仅停留在手摸、眼观上,无法对种子质量进行严格检测。

1.3 种子经营户的整体素质较低

种子经营户多数是农民出身,甚至同时经营多种农资项目,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对《种子法》等法律及相关法规了解不够,服务“三农”的意识不强,对假劣种子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因而对进货、销货台账建立不全,甚至容易因为获得更多的利益而经营假冒伪劣种子产品,种子质量不能得到保障。

1.4 无证照销售查而不绝

有的农民将自己未使用完的种子拿到市场上出售,少数不法分子趁机混杂其间,出售假劣种子,其流动性大,隐蔽性强,给监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很难彻底根除。加之流动摊点较多,一些经营者证照齐全,但进货渠道不统一,种子质量得不到保证。

1.5 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差

由于农民的法律知识缺乏,当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运用法律来维权的少,自认倒霉的普遍存在,特别是对数量不多、受损面积少和受损后对生活影响不大的蔬菜种子,往往放弃了维权。

2 加强种子市场监管的对策

2.1 加大对《种子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加大对《种子法》及农业生产知识的宣传力度。一是对种子经营企业以及相关从业人员法律法规和种子生产、加工、包装、储藏等业务技术的培训,让种子从生产源头上质量得到保障;二是对种子经营者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文化素质水平以及为农民服务的意识;三是要做好法律知识的宣传,逐步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让农民购买到假冒伪劣种子能够主动通过法律程序维护自己的权益,根除不法分子生存的空间。

2.2 提高种子生产经营准入条件,对种子零售商实行执业资格制度

种子是具有生命力的最特殊的农业生产资料,对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太多,造成市场品种太多,价格高而乱。建议提高种子生产经营准入条件。而另一方面,作为种子使用者的广大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信息闭塞,对品种知之甚少,农民购种主要靠零售商的推荐介绍,如果种子零售商没有文化、不懂专业知识,那么零售商向农民推荐品种就好比瞎子牵瞎子走路。因此,建议对种子零售人员统一资格规定,或具有一定文化和专业知识,或经农业部门考试合格。

2.3 加大种子市场的管理力度

种子执法部门应严格依法办事,对未审先推、经营假劣种子、夸大宣传、流动摊点等应重点打击。建立种子企业诚信经营评价体系,依据种子质量抽检结果、市场主体资格、群众投诉、公众评价等相关信息,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实施信用等级分类监管,并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评选一批诚信经营公司、诚信经营店铺,不定期向社会进行公布。对违法企业实行定期通报并列入“黑名单”,对黑名单企业实行重点监控。

2.4 强化服务意识,为守法种子生产经营者保驾护航

种子管理部门要按照《种子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加强种子监督管理;采取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管理原则,不增关设卡,为种子经营单位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同时,要为种子经营者提供法律咨询、品种开发、品种审定、供种信息、质量检验等服务,实施政策引导、加强行业指导,切实为广大的守法种子生产经营者保驾护航。

2.5 加强协作,信息共享

加强同工商行政主管部门的协作配合,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将省市两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定的,在本行政区域推广的主要农作物品种的类别、品种名称、产地、质量指标、检疫证明编号、种子生产及经营许可证编号等信息印发到基层工商所,以利进行有效监管。

篇5:建筑市场监管对策

目前手机市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水货、二手手机充斥市场。目前,国家对手机产品实行强制管制,即凡在我国境内销售的手机,必须在机身上张贴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核发的进网许可证(标志)。一些不法手机经销商在这个质量标志上大做文章。水货手机由于是非正当进货渠道购进的走私货,不可能取得信息产业部核发的进网许可证,为此,一些经销商购进伪造的进网许可证,加贴在水货手机上。这些被伪装的各种手机便摇身一变,堂而皇之地被经销商作为正品销售出去。它的售价却比正品价格低20%-30%。消费者在挑选、购买手机时,往往被廉价的水货手机所吸引,而这些不知内情的消费者购买后会发现,部分手机的语言显示方式还只是英文或者在手机内置电话本中储存着大量国际长途电话号码,且通话质量极差。二手(旧)手机回收时,大部分已没有进网许可证,经销商回收二手手机后,有的以高出回收价格的30%-50%直接销售;有的是先将回收后的二手机换上市场上比较畅销的几款手机机型的外壳,翻新后作为新手机销售,而它的价格要比正品低50%左右。

二是冒牌电池廉价销售。假冒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等手机电池购进价格只是四、五十元,有的甚至20元一块就能拿到,这个价格不足正品的10%,而这些电池在商家手中的售价却与正品不相上下,如此暴利,难怪经销商铤而走险。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国内手机电池中有五成是假冒伪劣产品。据知情人士介绍,在香港,手机电池的废电池芯800元可以买到一吨,不法商贩将其卖到内地,再加上2元钱一块的模具,经过十分简单的生产流程,这一吨的废电池芯可以生产出1.5万余块电池,每一块再贴上不同品牌的假标签,就作为进口原装电池流向市场,这一吨假电池的纯利竟高达50多万元,而消费者哪里知道这种假电池的使用寿命只有3个月。

三是欺诈维修与冒牌销售。有些经销商无维修通讯器材资质,且《营业执照》中也未核准此项经营范围,却打着专业维修招牌从事维修通讯器材经营活动。这些商家采取偷梁换柱方式,将消费者拿来维修手机的部分原装配件换上自行收购的劣质配件,而后再将此配件高价售出。消费者被蒙在鼓里,他们不曾想过,这些所谓的专业维修人员,根本就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又怎能修好手机呢?此外,一些经销商为了抬高自身实力和可信度,未经中国移动通讯公司、北京移动通讯公司等公司授权,擅自使用其专业标志“中国移动通讯”、“北京移动通讯”等字样制作广告牌匾,进行虚假宣传。

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手机市场的监管:

一是监督经销商的手机进货渠道。要求各商家在购进手机时,向进货单位索取合法有效的发票,必要时,建立进销货台帐,将销售手机进网许可证上的许可证号、扰码,连同各部手机的串号记录在案,以减少与消费者购机后的不必要纠纷。基层工商所应加强日常巡查,将对手机市场的专项整治列入工商部门的日常巡查中。

二是对具备维修通讯器材资质商家的维修人员所持资格证书,坚持实行备案登记制,以掌握手机经销商是否具备维修资质和维修人员资格的真伪,避免一证多人使用。当消费者因维修与商家产生纠纷时工商部门能够有证可查。

三是对手机经销商所销售手机及手机电池的真伪,实行不定期的抽查检测,对存在售假行为的商家,工商部门在对其实施处罚的同时,还要采取在其门店处张贴黄牌,告知消费者该店存在售假行为,强化社会监督力度。同时,做到正面宣传与曝光相结合,在报纸、电视台设定专栏,对被查处的违法经销商予以曝光,同时为消费者购买手机提出合理化建议。

四是执法人员要加强学习,掌握手机方面专业知识。可聘请一些专业人士(如:质检部门、手机生产厂商等)对巡查人员就手机及其配件的真伪识别方面,进行系统培训,便于更好地依法行政。

篇6:建筑市场监管对策

证券市场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现状及对策 作者:白平袁建国

来源:《财会通讯》2012年第05期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现状

(一)证监会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现状本文以2005年~2010年间中国证监会发布的违规处罚数据为样本,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近年来政府部门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现状。

篇7:建筑市场监管对策

在工商管理中,出现了市场监督不力的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论文吧。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政府公共管理中职能部门,除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体现的宏观调控职能外,还承担着市场监管的职能。不断强化职能到位,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创造良好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做到为执政兴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富民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

篇8:建筑施工安全监管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监管,现状,问题,策略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也在逐年增多, 安全管理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之一。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管理制度和生产组织结构的不断完善, 建筑施工安全问题渐渐被相关单位和企业所重视。我国每年死于建筑施工事故的人数已经突破了1 000人, 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达到了上亿元。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 已经成为了建筑单位保护职工安全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一、我国现阶段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 通过对大多数事故的责任分析, 可以总结出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总体包括四个方面:设计单位责任、施工单位责任、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政府监管不力。

(1) 设计单位对工程施工方案的设计缺乏科学性, 单位的责任体制不够完善, 使得设计人员对工程基础的了解不到位, 未能严格按照施工要求来设计工程方案, 为工程的施工建设安全带来了隐患。工程方案的设计人员对工程的受力要求理解不透彻, 把理论上的受力范围和实际中的受力程度相分离, 导致了工程完工后部分结构的受力过大, 为日后人们的居住和使用带来了安全隐患。

(2) 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是建筑安全事故管理的重中之重。首先, 随着人们居住空间的压缩, 建筑结构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趋势, 高层建筑已成为城市建筑的主流。建筑行业的高空作业和交叉作业为施工的安全带来了隐患。一些地区的施工环境比较复杂, 需要各施工主体间的相互结合才能完成工程。而施工安全管理水平的低下, 使得施工中的安全事故频发;其次, 我国的建筑行业对先进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充分, 其主要施工模式还是工人直接作业。长期的施工作业对工人的身体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加上长期疲劳造成施工时的状态欠佳, 极易引起事故的发生;再次, 施工人员专业素质低下也是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我国建筑施工从业人员多为进城务工的农民, 其上岗前未经过有效培训, 对其文化素质也没有相应要求, 导致了他们安全意识低下。使得不戴安全帽、无证操作等现象频发, 为施工过程带来很大地安全隐患。一部分监理人员对工程的施工过程监督不到位, 缺乏对相关法律政策的了解, 往往把监督的重点放在施工进程上。对为了赶进度的违规施工不够重视, 忽视了施工安全管理在整个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最后, 建筑单位过分重视企业的效益。部分领导人对施工安全管理不够重视, 企业内缺乏专业的监管人员和部门, 其对事故发生后责任处理的互相推诿和领导阶层的忽视, 直接导致了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脱节。使得管理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从而提高了事故出现的几率。

(3)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波及到了我国的每个行业, 建筑业也未能幸免。市场的压力给建筑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使一些实力不足的企业运用不正当手段进行市场的竞争。一些建筑企业注册了很多公司名称, 伪造资质证明, 在工程投标中通过多个名称进行竞标, 严重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间的不良竞争还体现在对工期的过分重视上。企业只注重降低成本和缩短工期, 对劳动人员的安全保障问题视而不见。不能良好的贯彻落实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规范, 为工程建设的施工安全带来隐患。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着建筑企业要降低施工成本, 施工的一些安全管理设备就成为了企业缩减成本的对象。专业护具和安全设备的缺失, 也是企业施工安全管理能力降低的表现。

安全生产重于泰山, 对施工安全的处理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人权水平, 也是综合国力的一个侧面表现。我们要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对症下药, 才能促进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新策略

针对我国现阶段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调查分析, 总结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改进意见。

(1) 要不断提高政府对建筑行业的宏观调控能力, 建立健全政府监督管理体系。政府要完善对建筑行业施工安全管理规范的落实情况, 中央政府部门要做好对地方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 为其提供充足的经费来进行人员培训和体制建立等工作。政府可以支持社会机构和其它经济力量来加入到工程建设的管理上, 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进行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政府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的互相结合, 提高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惩处力度。建立建筑行业的市场准入制度, 提高对建筑行业资质的审核力度, 对造成严重事故或安全隐患的人员进行惩处和教育。利用对相关监督人员的定期检查, 来提高政府在建筑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2) 任何社会活动的主题都是人类本身, 提高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减少施工安全隐患的重中之重。建筑工人的素质是工程顺利进行的保障。建筑单位要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和安全意识的培训, 督促他们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来施工, 降低事故风险。监督单位要对一些高危岗位的施工人员进行重点培训, 对一些先进设备操作人员的从业资格进行严格审查, 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降低施工风险。建筑行业的监理单位是一个特殊的行业, 他们对工程建设的顺利完工有着重要的作用。建设单位要做好对监理单位和人员的审查, 明确其资质的合格与否;对监理人员进行定期的法律和专业素质培训, 提高监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严厉打击那些贪污腐败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 提高监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3) 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施工规范进行施工。设计和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建筑法》和《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来设计和施工, 对每个独立的施工现场要进行定期的施工规范检查;对那些不按照施工规范操作的行为进行重修, 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要加强各个岗位的施工安全意识, 使每个施工环节都按照规程来进行。要促进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就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施工安全监督体制。施工单位的监察部门要对工程的建设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 把安全监管和教育贯穿于工程的整个工期之内, 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监察制度;对工程设计方案的安全性也要进行有效评估, 争取把安全隐患消灭在工程动工之前。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社会的进步对公共设施和住宅等建筑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总之, 建筑行业的施工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的复杂问题。建筑企业要把安全生产的全局观放在首位, 在获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工程社会效益的实现。要重点做好动工前后的安全生产管理, 对工程的基础进行详细勘察, 争取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政府部门要继续加强对建筑安全方面的立法和执法力度, 企业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建设, 把各方的力量凝聚起来, 为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党宏斌, 浅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努力方向[J].建筑安全, 2007 (04) .

上一篇:小班化教育合作研究共同体发言稿下一篇:2024年中学教学副校长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