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对策

2024-06-01

建筑节能对策(精选十篇)

建筑节能对策 篇1

为应对全球变暖给人类带来的威胁, 1997年12月,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规定:各发达国家从2008年到2012年的第一阶段约束期内, 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年相比, 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至8%。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可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但如图2所示, 从2005年主要缔约国的温室气体实际排放量来看, 大多数国家超过了《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目标值, 其中日本达到了13.8%[1]。

近年来, 为实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目标, 日本加大了节能减排措施的力度。2005年4月依据《关于全球变暖对策促进法律》制定了《京都议定书目标达成计划》, 以此来促进产业部门的自主行动计划、节能措施、新能源政策和原子能的利用[1]。在建筑节能方面, 主要有以下对策。

1 建立健全建筑节能法规体系

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2次石油危机, 使当时经济发展正处于高速增长期的日本受到严重的打击, 但也使日本清晰地意识到能源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 于1979年6月22日制定颁布了《关于能源合理化使用的法律》 (以下简称《节能法》) 。此后, 根据经济发展、环境变化、能源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前后经过了1993年、1998年、2002年和2005年的4次修订, 新修订的《节能法》已于2006年4月1日实行。《节能法》共有八章99条, 内容涉及工场、运输、建筑物、机械器具的节能措施, 以及总则、基本方针、杂则和罚则等条款。该法律制定的目的是:一要确保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能源的有效利用;二是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全面促进工厂、运输、建筑、机械器具等部门的能源合理使用。在建筑节能措施方面, 《节能法》规定:对于要新建、扩建或维修房屋的建设方、业主或使用者、管理者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 除了新建建筑的外围护结构和设备必须按照节能标准设计外, 在既有建筑的外围护结构改造和设备更新时, 也必须满足建筑节能标准要求。为实现对《京都议定书》的承诺, 经2005年修订的《节能法》中, 在建筑节能方面加大了“节能措施申报义务”的建筑范围, 由原来新建或扩建2000m2以上的公共建筑, 扩展到大规模修缮2000m2以上的公共建筑和新建或扩建、大规模修缮2000m2以上的住宅, 加强了对建筑节能的管理。所谓“节能措施申报义务”是指在新建、扩建或修缮一定规模 (《节能法》中规定为2000m2) 以上的建筑时, 必须向当地的行政管理机构提交符合现行节能标准的建筑节能措施报告书。同时, 还要每3年定期向行政管理机构提交有关建筑节能措施的实行情况。对达不到节能要求的给予公布并责令改正。2008年《节能法》又进行了修订, 伴随着新修订的《节能法》实施, 建筑节能还将进一步得到强化。

为使《节能法》得以充分贯彻和实施, 除了根据国内国际的能源供给和需求等变化进行适时调整外, 还通过不断出台和完善相关节能法律法规, 并配之与各项政策措施, 形成了健全的节能法规体系, 使各项节能工作始终体现了法制化、规范化的特点。

2 完善节能指标、提高节能标准

日本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分为住宅与非住宅 (公共建筑) 2种类型, 2类节能标准都是在1980年制定并实施, 而后, 受经济发展、环境变化和能源需求等因素影响, 住宅和非住宅节能标准都经历了1992年1999年和1993年1999年2次的修订。特别是以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 (COP3) 在日本京都召开为契机, 日本政府为达到CO2减排目标, 在各领域开展了各种节能对策。在此背景下的1999年的节能标准修订, 使节能指标与节能标准得以不断完善和强化, 不仅提高了原来的节能标准, 而且增加了住宅的“全年空调采暖负荷标准”指标, 综合评价建筑节能效果。将原来只在寒冷地区考虑的建筑缝隙面积指标, 应用到全国的其他气候分区的节能设计。明确了防止结露和换气以及夏季通风的必要性, 对被动式太阳能住宅节能也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方法, 同时详细划分了节能设计的热工气候分区, 从原来的都、道、府、县为单位细化到市、町、村具体的地方范围。节能标准的修订使得日本的住宅节能标准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持平 (图3) [2]。图中纵坐标的热损失系数是指住宅当室内外温差1度时1小时单位建筑面积所损失的热量。

现行的住宅节能标准由2部分组成, 即《关于住宅能源合理使用建设方 (业主) 的判断标准》 (以下简称《住宅节能标准》) 和《关于住宅能源合理使用设计与施工指针》 (以下简称《节能设计与施工指针》) 。前者为住宅节能性能标准, 后者为达到节能标准的具体做法。选择其一并满足规定要求的住宅均符合节能标准。

如表1所示, 以日本节能气候分区第Ⅳ区为例 (采暖度日数为1500≤HDD18<2500, 这一地区包括东京在内的日本关东以西的日本大部分土地) , 在不同节能标准下的住宅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与做法比较[3]。可以看出经过2次节能标准的修订, 不仅能使日本的节能住宅能耗大幅度降低, 而且能大大促进高品质建筑节能材料和高效率的设备产品以及节能建筑构造、施工方法的研究与开发, 重新给住宅建设注入了活力。

在非住宅 (公共建筑) 建筑节能方面, 是依照《关于建筑物能源合理使用建设方 (业主) 的判断标准》 (以下简称《建筑节能标准》) 开展的, 如图4所示, 同样历经2次修订使得建筑能耗降到了标准实施前的75% (图中数值是以标准实施前的建筑能耗为1的相对值) [3]。针对公共建筑的能耗特点, 其节能标准指标参数与住宅不同, 它是由反映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的指标PAL (全年热负荷系数Perimeter Annual Load factor) 和反映建筑设备系统能耗的指标CEC (设备系统能耗系数Cofficient of Energy Consumption) 组成。通过这2个节能标准值, 从建筑围护结构和设备2方面对建筑的能耗进行有效控制, 以达到节能的目标。全年热负荷系数PAL定义式如式1所示, 这里所指的“建筑物内周边区域面积” (Periment Zone) 是指通过外墙、窗户等围护结构直接受外界气候影响的室内空间;具体包括除地下室以外的各层外墙中心线以内水平5m的室内空间部分面积, 加上屋顶下部的室内空间面积和与外界气候直接接触的楼板上部的空间面积之和。“建筑物周边区域全年空调采暖负荷”则是指在1年中根据不同用途建筑在预先设定好的使用空调采暖设备时间内空调采暖负荷的总和, 它与空调采暖设备的实际运行时间表无关。空调采暖负荷的总和是指包括由于室内外温差 (采暖时室内温度为22℃, 但商店和学校教室定为20℃;空调供冷时室内温度为26℃) 通过外墙、窗户等外围护结构的热传递、太阳热辐射和换气时室内外空气温差引起的热交换以及“建筑物内周边区域面积”范围内部产生的热量等所引起的冷热负荷总和。如表2所示, 《建筑节能标准》中规定了不同用途公共建筑的PAL节能判断标准值[4], 由于建筑规模和层数不同, 建筑外围护结构的面积与“建筑物内周边区域面积”的比值会有所变化, 对于规模和层数越小的建筑而言, 其比值会越大, PAL值也会增加。如表3所示, 在计算PAL值时要考虑一个规模修正系数。通过设定PAL节能标准值, 来综合评价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建筑从规划、总平面布置、造型、平立剖面设计到围护结构的细部设计和施工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充分结合节能要求, 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使建筑的全年热负荷系数PAL≤ (PAL节能判断标准值) ×f[4]。

undefined

式1 全年热负荷系数PAL定义式

上述的全年热负荷系数PAL是从建筑的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评价建筑节能的指标, 而设备系统能耗系数CEC则是通过计算在一年中假想负荷前提下设备系统的实际全年能耗量来评价设备系统的节能指标。CEC定义式如式2所示, 根据CEC可以评价建筑物所采用的设备系统能源利用率和设备运行管理模式是否高效节能。由式2可以看出, CEC值越小设备系统的节能效果越好。如表4所示, 《建筑节能标准》中规定了不同用途公共建筑中各设备系统的CEC节能判断标准值[4]。

undefined

式2 设备系统能耗系数CEC定义式

1980年制定的《建筑节能标准》历经1993年、1999年的2次修订, 建筑节能评价对象也有最初的办公建筑扩展到商店、宾馆酒店、医院、学校、餐饮建筑等公共建筑。PAL和CEC节能判断标准值与原来相比大约也有10%的减少, 进一步提高了节能标准。伴随2002年6月《节能法》的修订, 《建筑节能标准》又进行第3次修订, 对所有公共建筑的节能标准指标都进行了确定, 同时, 为了易于建筑节能措施的开展, 除了原来的节能“性能标准”判断标准值PAL和CEC以外, 对5000m2以下的公共建筑又增加了节能“做法标准”指标。即无需计算PAL和CEC值, 按照规定的节能“做法标准”设计也可达到节能要求[4]。

3 加强建筑节能性能评价、认证与标识

为实行有效的建筑节能政策和建筑节能标准的实施, 日本政府颁布了相关的建筑法规,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能源服务机构等民间团体在法规的支持下, 积极开展建筑环境性能评价、认证和标识活动, 有效地促进了建筑节能工作。1999年制定的《关于促进保证住宅品质的法律》 (以下简称《住宅品质保证法》) 旨在通过建立住宅性能标准和评价制度, 促进住宅品质的提高和保护购房者的利益, 同时也有利于国民生活的安定向上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基于《住宅品质保证法》的相关法律条文, 2000年10月开始实施《住宅性能表示制度》, 该制度的建立明确了住宅性能的标准和评价方法标准。住宅性能必须由登记注册的第三方—“住宅性能评价组织”来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以“住宅性能评价书”的方式提交。根据评价阶段的不同, “住宅性能评价书”分为2类, 即设计阶段的“设计住宅性能评价书”和竣工阶段的“建设住宅性能评价书”, 对符合法律规定的住宅性能评价, 如图5所示, 分别赋予具有法律效应的标志[5]。同时, 符合法定程序的“住宅性能评价书”还可以作为购买房屋合同的有效文本, 以保证住宅的品质。因住宅性能标准中包含节能性能指标, 根据节能措施不同分为4个等级, 显然高等级的节能对策, 能提升住宅的品质和有利于住宅的销售, 自然也就能促使开发商重视住宅的节能性能。《住宅性能表示制度》不仅仅局限在新建住宅, 2002年12月对既有住宅也开始了实施性能评价制度, 为提高既有住宅的品质和利于“二手房”的买卖,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对既有住宅的节能改造。

上世纪80年代后期, 世界各国为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纷纷开始制定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建筑领域, 英国率先开始着手研究建筑环境评估体系BREEAM (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 , 并于1990年正式颁布使用BREEAM。美国1996年建立了LEEDTM (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评估体系, 2003年我国制定了自己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GOBAS, 国际性的评估系统GB Tool (Green Building Tool) 目前已被许多国家采用, 还有其他国家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建筑环境评估体系。在日本, 1998年由当时的建设省 (现改为国土交通省) 策划了绿色厅舍 (厅舍是指政府机构建筑) 计划指针, 提出了关注环境的建筑评价框架。之后, 2002年在国土交通省的主导下开发了以环境效率为基础的建筑综合环境性能评价工具CASBE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随着开发的不断进行, CASBEE已由最初的CASBEE—办公建筑版本, 扩展到目前的“CASBEE-计划 (Tool-0) ”、“CASBEE-新建 (Tool-1) ”、“CASBEE-既存 (Tool-2) ”和“CASBEE-改建 (Tool-3) ”。使CASBEE能对应建筑全寿命周期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 即从建筑的规划、设计、材料的选择、建设、使用、改建到报废的整个过程的环境负荷进行评价。此外, 还开发了针对热岛效应的评价工具“CASBEE-HI (Tool-4) ”, 针对独立式住宅的评价工具“CASBEE-户建 (Tool-11) ”, 针对城镇建设的评价工具“CASBEE-城建 (Tool-21) ”等, 日本地方政府还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开发了自己的环境评价工具, 如“CASBEE-名古屋”、“CASBEE-大阪”、“CASBEE-横滨”等, 目前CASBEE已成为日本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 被广泛应用在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

如表5所示, CASBEE评价工具是从建筑的环境品质、性能 (Q-Quality) 和建筑的外部环境负荷 (L-Load) 2方面对建筑进行评价。评价对象具体包括: (1) 建筑能源消费 (energy efficiency) (2) 资源循环 (resource efficiency) (3) 外部环境 (outdoor environment) (4) 室内环境 (indoor environment) 。其最终评价结果是以建筑环境效率BEE (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来体现的, 它是以建筑的环境品质、性能为分子, 以建筑的外部环境负荷为分母, 其值越大建筑环境性能越好。如图6所示, 根据其值大小可将建筑性能分为5级, S级为极好、A级为很好、B+级为好、B-级为稍差、C级为差。其中要达到S级标准, 建筑环境品质和性能得分必须在50分以上[6]。在评价标准体系中, 建筑能源消费因素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评价内容, 它不仅直接影响建筑本身的环境, 而且是造成全球变暖主要的原因之一, 因此, 在CASBEE评价工具中, 专门设置了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CO2排放量评价, 为有效控制能源消费提出了建筑节能设计途径和方法。如上所述, 日本地方政府也开发了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CASBEE评价体系, 同时要求一定规模 (名古屋、大阪、横滨等城市规定5000 m2) 以上的建筑有义务开展CASBEE评价工作。为使各项CASBEE评价易于操作, 省去繁杂的计算过程, 还开发了相应的CASBEE评价软件, 只要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客观地选择评价栏目的项目, 就可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 CASBEE评价采取了评价认证制度和评价员登记注册制度。此外, 民间的能源服务机构、社团等组织, 通过建筑节能评价活动, 对在保证室内环境舒适的同时, 又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与节能性能 (节能率超过现行节能标准5%以上) 的建筑, 经审查、评价、认证后给予表彰和标识 (图7) [7]。由此可见, 日本通过各种有效的建筑环境节能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进一步促进了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

4 实行节能建筑建设金融财税激励政策

日本的《节能法》第八十二条明确规定, 国家必须为促进能源的合理使用, 在财政、金融和税制上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日本金融和财税部门为配合政府节能政策的实施, 采取各项优惠激励措施以促进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对利用能源服务公司ESCO (Energy Service Company) 提供的技术和资金、以及通过IT技术对能源进行管理的能源服务商ESP (Energy Service Provider) 提供的节能措施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项目, 采取了低利率贷款制度。对有利于改善环境的建设项目, 如建筑节能、屋顶绿化、建筑耐久等工程也能得到低利率贷款。实施能源供需结构改革投资促进税制, 对于选购节能设备产品的企业给予税额减免。为促进节能住宅建设, 对节能性能优良的住宅, 可得到政府“住宅金融支援机构”的贷款以及有价证劵贷款机制的支持, 并能降低贷款利率和增加贷款数额。在公营住宅建筑方面, 对达到节能标准的住宅建设给以财政方面的支持[1]。此外, 对通过上述建筑性能评价并得到高级别的住宅建设也可得到银行的低利率贷款, 还可通过日本政策投资银行的低利率贷款制度建设节能建筑。

5 开发建筑节能示范工程、推广建筑节能服务

为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防止全球变暖, 促进资源与能源的有效利用, 同时, 为提高住宅性能和改善住宅环境, 当时日本的建设省 (现为国土交通省) 伴随着1990年的“防止全球变暖计划”的实施, 开展了住宅领域的节能行动, 在财团法人建筑环境·节能机构中设置了“环境共生住宅研究会”, 联合了业内学者和相关企业, 着手环境共生住宅的开发研究, 此后1994年该研究会改组为“环境共生住宅推进会议”, 1997年又更名为“环境共生住宅推进协议会”。国土交通省设立了“环境共生住宅街区示范工程”项目, 并提供一定的资助, 以此来进一步推广环境共生住宅的建设与普及。

环境共生住宅是指从保护地球环境的观点出发, 充分考虑能源、资源和废弃物的使用和处理, 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 亲近自然, 健康舒适的住宅及其环境[8]。为切实有效地推广普及环境共生住宅的建设, 1998年制定了“环境共生住宅认定标准”, 以保证在规划设计阶段满足评价标准要求。在2006年版的认定标准中, 规定了作为环境共生住宅的必备条件, 主要包括以下7个方面的内容: (1) 节能性能; (2) 耐久性; (3) 维护管理; (4) 节水; (5) 环境保护 (包括:地面透水铺装与雨水利用、绿地面积要求、本地树木栽培和景观设计要求) ; (6) 无障碍设计; (7) 室内空气品质, 对每项内容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同时, 为鼓励进一步提高住宅的品质, 在满足上述7项内容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根据设计的侧重点不同, 针对在某一方面达到更高标准的住宅, 提供了4种类型的环境共生住宅: (1) 节能型; (2) 资源高效利用型; (3) 地域协调、环境亲和型; (4) 健康舒适、安全放心型。通过不断宣传和推动以及示范工程的实施, 环境共生住宅得到较好的普及。据统计得到认证的环境共生住宅总数由1999年的113栋增长到2006年的11474栋[9]。

除了通过环境共生住宅的建设达到建筑节能外, 针对近几年来住宅领域能源消费的增加, 由日本国土交通省国土技术政策综合研究所和独立行政法人建筑研究所联合, 协同各大学、民间企业的研究员和技术人员, 从2001年开始历经4年进行了“自立循环型住宅”项目的开发。开展了住宅各项节能设计方法和节能设备技术的研究。所谓自立循环型住宅是指:结合气候、基地特点等住宅建设用地条件和家庭生活状态, 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基础上, 通过精心地建筑设计与设备选择, 在提高住宅性能的同时, 使住宅在使用阶段的能耗 (二氧化碳排放量) 与2000年时普通标准住宅相比削减50%, 到2010年能够充分普及应用的住宅。自立循环型住宅从气候资源及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以及设备节能技术应用等三个方面, 开发实际可行的建筑节能技术, 表6为通过实验验证或模拟得到的13种节能技术要素在不同应用程度下的节能效果与节能水平等级[10]。为推广普及自立循环型住宅, 一方面开发了现实可行的节能技术, 同时, 在全国各地还召开了定期的节能设计培训班, 有效地促进了自立循环型住宅的建设。

20世纪70年代, 美国为应对石油危机带来的原油价格的高涨和降低能源消耗, 开始进行企业的节能改造, 能源服务公司 (ESCO) 也应运而生。ESCO为业主提供节能服务, 具体包括:节能诊断、提供节能方案、节能设备选择与维护以及运营管理等内容。ESCO通过与业主签订合同, 收取服务费和分享节能效益带来的收益。ESCO有两种合同方式:一是节能保证型合同, 由业主筹集节能改造初期资金, 节能设备的所有权归业主, 适用于业主有较强的融资投资能力;二是节能效益分享合同, 由ESCO负责筹集节能投资, 节能设备所有权归ESCO公司, 业主不需要进行初期投资, 不承担投资风险。日本于1996年在当时的通商产业省 (现为经济产业省) 资源能源厅内设置了ESCO研讨委员会, 开始了ESCO事业的引进, 并通过一系列的实证调查、可行性研究以及技术方面等措施, 目前, ESCO事业在日本成功地得到了推广。ESCO企业数量由1998年的7家增长到2005年的30家, 市场规模也由1998年的170亿日元增加到2003年的557亿日元。据日本节能中心ESCO事业导入促进研究会的调查报告, 日本潜在市场规模约有24700亿日元。日本政府通过大力扶持能源服务产业, 对工厂、办公楼、学校、医院、宾馆、商业等设施进行综合节能改造, 平均节能率达到了12.5%[11]。

6 对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启示

借鉴日本的经验, 结合我国的现状, 在建筑节能方面, 可得到以下启示: (1) 完善有关建筑节能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增强节能实效性。虽然, 我国也在不断完善有关节能法规建设, 但与日本相对完善的节能法律和法规相比, 还有差距, 尤其要注重用法律手段促进节能降耗, 尽快出台和实施有利于建筑节能的具体的金融财税等激励政策。目前我国主要热工设计分区都制订了相应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公共建筑标准也已实施, 但标准涵盖的节能内容有限, 节能措施单一, 主要集中在提高建筑外围护结构和空调 (采暖) 设备的热工性能方面, 而且节能标准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在设计、施工等方面的技术指导与措施内容, 尤其是缺少技术细节及节能效果评价与验证, 导致虽有设计标准但成效不佳, 节能设计大都停留在作表面文章, 节能实效性不强, 实际节能效果大都达不到标准要求。因此, 必须在完善节能标准体系的同时, 对现有节能标准进行修订与完善, 重点考察节能实际效果。 (2) 建立健全节能评价标准体系, 开发与普及建筑节能评价软件及应用, 实行节能认证制度。我国目前在有关建筑性能评价方面, 先后制定了“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评价体系”、“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体系和标准。但以上评估体系或标准在制定时, 对于如何有效地与建筑节能设计相结合等问题考虑不周, 尤其是定性问题难以准确判断, 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建议评价标准要具体、细化, 同时开发相应的评价软件, 有利于在节能设计时能较好地把握建筑节能状况, 便于设计者综合考虑建筑节能问题。此外, 建筑节能实际效果与设计不符, 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施工质量与技术问题, 为此,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实行建筑节能施工技术与企业认证制度, 促进施工企业建筑节能方面的人才培养和节能施工技术的提高。要通过建筑节能评价、认证与宣传, 引起全社会关注节能问题。 (3) 扶持节能服务公司, 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ESCO事业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节能商业运行模式, 国家应在政策、技术、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促进我国的ESCO事业的发展, 加快进行储量巨大的非节能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4) 加强节能宣传与教育, 普及建筑节能知识。要大力培养公民的节能意识, 屏弃传统文化中不良的铺张陋习, 利用各种媒体宣传节能观念和基本知识, 通过上述的节能认证与标志, 鼓励人们购买节能商品, 倡导节能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同时, 节能也要从娃娃抓起, 在中小学教材和课程中融入节能的知识与技能, 从小养成良好的节能习惯。

摘要:通过对日本建筑节能对策的介绍, 从法规、技术标准、评价制度、节能服务等方面分析了日本当前建筑节能状况。借鉴日本的经验, 认为我国在完善建筑节能法规体系的同时, 制定有效的建筑节能评价体系和节能认证制度, 实施节能建筑建设的经济激励政策, 加强建筑节能知识的普及与教育。

关键词:京都议定书,建筑节能,节能评价,日本

参考文献

[1]経済産業省編.エネルギ—白書 (2008年版) [M].東京:山浦印刷株式会社出版, 2008.9:p107.54~55.168~169.265

[2]次世代省エネルギ—基準解説書編集委員会.住宅の省エネルギ—基準の解説[M].東京:財団法人建築環境—省エネルギ—機構, 2002.6:p12

[3]http://www.mlit.go.jp/singikai/infra/architecture/energy_conser-vation/images/070823_3.pdf

[4]財団法人建築環境—省エネルギ—機構編集.建築物の省エネルギ—基準と計算の手引[M].東京:財団法人建築環境—省エネルギ—機構, 2003.10:p35~51

[5]住宅品質確保研究会編集.住宅の品質確保の促進等に関する法律[M].東京:財団法人ベタ—リビング, 2001.8:p27

[6]日本サステナブル—ビルディング—コンソ—シアム (JSBC) 編集.CASBEEすまい[戸建]建築物総合環境性能評価システム[M].東京:財団法人建築環境—省エネルギ—機構, 2007.9:p157-169

[7]http://www.ibec.or.jp/nintei/hyouji/mark.pdf

[8]環境共生住宅推進協議会編集.環境共生住宅A-Z[M].東京: (株) ビオシティ発行, 1998.11:p12

[9]http://www.ibec.or.jp/nintei/kyousei/sample/suii.htm

[10]国土技術政策総合研究所—独立行政法人建築研究所監修.自立循環型住宅への設計ガイドライン[M].東京:財団法人建築環境—省エネルギ—機構, 2005.6:p31

建筑节能对策 篇2

1 公共建筑设计节能的意义

据相关数据统计,公共建筑虽然在整个建筑业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是其能源消耗量十分大,此外,公共建筑在整体规模上占据一定优势,若能对其采用科学合理的节能设计策略,则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节能效果,符合现代社会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先进理念。从当前公共建筑的的能源消耗渠道分析,热水系统与空调占据主要地位,从这两方面考虑节能是一个有效的切入点。公共建筑设计节能最突出的意义在于能够有效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使资源的配置实现最优化,对提高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2 公共建筑设计节能需遵循的原则

公共建筑设计节能需要遵循三个主要原则。第一,建筑设计方案要满足节能理念。公共建筑的前期设计方案是实现节能环保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在对公共建筑进行设计方案构思时就要充分考虑节能因素,力争为降低整体能源消耗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建筑方案设计时,应该对公共建筑的体型系数以及空间各组织进行综合考虑,例如,玻璃幕墙的使用面积,遮阳板使用的必要性等。

建筑设计方案的确立还要为通风,采暖及空调等方面留出节能设计的空间。第二,对节能措施要进行合理规划。规划是公共建筑设计的重要基础,规划的方案与构思在很多时候都直接决定了公共建筑的基本目标[1]

.目前,传统的建筑规划设计往往忽略了节能设计要素,导致公共建筑在方案设计阶段就节能设计而出现各种各样复杂难解的矛盾。第三,公共建筑设计节能应该做到因地制宜。

建筑节能设计与气候温度等因素息息相关,我国作为一个领土大国,其不同地区之间的气候差距较大,根据建筑气候区划分,则主要可以分为寒冷地区,严寒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夏热冬冷地区以及温和地区这五类。其中,温和地区的面积较小,可以忽略不计,像东北或者西北等北方寒冷地区则要考虑冬季采暖问题;南方一些夏热冬冷的地区则主要控制夏季空调;而对于夏热冬冷的一些地区来书,则既要考虑夏季空调,又要兼顾冬季采暖。总的来说,公共建筑设计节能要根据地区气候的差异而有侧重点地进行。

3 公共建筑设计节能的具体策略

3.1 体形系数的合理设计 体形系数的变化

与建筑采暖空调的能量消耗大小有着直接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与建筑单位面积所对应的外表面积越小,则由外部维护结构造成的热量损失就越小。所以说,公共建筑体型系数的有效控制对降低建筑能源消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共建筑体形系数的设计需根据不同的建筑造型进行,还要参照当地的气候特点,不同季节的阳光辐射强度以及维护结构的具体要求等。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外部维护结构的面积及体形的复杂性[2]

.体形系数设计的具体策略包括:缩减建筑的面宽,增加建筑的进深,做到长与宽的合理搭配;公共建筑的层数可以适当增加;建筑体形的变化要合理控制,建筑立面要尽量避免过于复杂。

3.2 外墙的保温隔热 公共建筑的外墙作为

与外界直接接触的部分,其保温隔热性能至关重要。因此,公共建筑的外墙设计应采取以下策略。第一,建筑墙体与屋面或者地面相互接触的部位要引起注意,因为这些部位会形成平面或立体的热流,容易造成热量的大量损失,甚至还会造成因表面温度较低而产生结露的现象,所以应适当增加该位置保温层的厚度。第二,对公共建筑围护结构中的圈梁,窗过梁,剪力墙,钢筋混凝土抗震柱以及柱或梁等部位采取科学合理的外部保温措施。第三,我国夏热冬冷地区由于冬季气候较为阴冷潮湿,室内外空气湿度相差较大,需要进行合理控制,这也是避免围护结构表面发生结露现象的有效策略之一。第四,要尽量避免公共建筑外部冷风的渗入,例如,可以在门洞口或者窗过梁处采取加厚措施,防止因温度过低而产生结露。

3.3 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 虽说屋面在公共

建筑围护结构中所占的面积远远小于外墙,然而对于最高层的房屋来说,墙面是面积最大的外部维护结构。我国不同地区气候相差较大,即使是在相对温暖的地区,若建筑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较低,则对最高层室内热环境及采暖所消耗的能量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公共建筑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从规范和指标上来说比较容易实现,因此需要在施工及使用中要注意保温隔热材料的.维护管理,防止其热工性能的降低。建筑隔热保温材料的选用策略包括:材料的导热系数要小,蓄热系数要大,密度较大的材料尽量避免使用,否则会增加建筑的负载;建筑保温材料的厚度及材料层的排列要依据建筑节能的热工要求,其中,材料层排列次序对建筑屋面的热工性能具有重要影响,通常情况下建议采用倒置式屋面;屋面保温隔热材料尽量选择吸水率低较低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在屋面湿作业的过程中保温隔热层吸水量过大而影响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3].若由于各种因素无法避免选择吸水量较大的材料,则要设置相应地排气孔;材料的种类要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而定,例如,建筑的使用功能,环境温度条件,屋面的结构造型,建筑施工条件以及防水处理措施等。

3.4 透明幕墙与外窗的设计 对于公共建筑

而言,在建筑墙体,外窗以及屋面这三大维护部件当中,外窗的热工性能是最低的,同时也是影响建筑能量消耗与屋内热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公共建筑的保温隔热设计可以重点从外窗户入手。首先,要合理控制外窗的面积,之后再考虑外窗自身的隔热保温性能。

透明幕墙与外窗对公共建筑能量消耗总量的涌向主要表现在两点:第一,幕墙与外墙的透明材料会受阳光辐射影响,进而影响建筑内部的得热情况。第二,外窗的热工性能与夏季空调机冬季采暖的内外温差传热有关。透明幕墙与非透明幕墙相比,在造价控制范围之内,前者的热工性能相差较远。

4 结束语

总的来说,优秀的节能建筑应该从体形系数的控制,外墙与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以及透明幕墙与外窗的设计等方面进行。

参考文献:

[1] 曾宇光 . 公共建筑维护结构节能设计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J]. 科学开发情报与经济,,12(15):113-115.

[2] 徐彩霞 . 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初探 [J].科技咨询,(12):110-111.

探讨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对策 篇3

关键词:民用建筑;建筑节能;节能设计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能源危机加剧,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重视起建筑方面的能耗,建筑设计保温隔热性能,降低建筑能耗,已成为建筑设计迫在眉睫的要求,可是,很少有人想到,正在迅速膨胀的建筑群,却消耗了中国很大一部分珍贵的能源,而且这一比例正在逐步上升。

1民用建筑节能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开展民用建筑节能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能源危机,但是除了大城市外,在地区城市,仍存在着诸多问题:1)政策法规总体不够完善,国内缺少统一的法律规定,而且即使发布了相关的规定,也是强制性居多,而缺少经济激励。但国外民用建筑节能,为了鼓励建筑节能设计技术开发等,会根据节能的百分比或者安装新设备等措施,给予适当的激励,促进建筑师、建材商和业主主动达成节能共识。2)上到主管部门下到群众,对建筑节能的认识不足,主管部门监管不力,而且没有专门的部门及机构进行监管及宣传,而群众更是不甚了解。综上,尚未形成良好的氛围。3)节能建材市场化程度不够。我国专业建筑节能改造公司不多,节能建材、供应等都无法满足建筑节能的需要。而且如何对已建住宅进行节能改造也迫切需要专业的建筑节能改造公司及合适的节能建材。4)缺乏足够的技术方面的支持。在节能建筑方面,一方面节能人才缺乏,一些技术人员从规划设计开始,就无法从设计节能方面进行规划,加之上文提及的市场化、产业化的问题,使得节能产品、材料、设备无法供给。加之现场施工的技术标准及施工队人员不达标,而使得民用建筑节能的效果无法达到。而本文针对民用建筑节能工作问题中的节能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重点研究了建筑规划、平面布置、围护结构及其他等综合设计技术措施,期待为节能设计技术的发展有所借鉴。

2民用建筑节能设计

2.1民用建筑屋顶的设计

屋顶的作用不仅仅是遮风挡雨,还具有保温、隔热等作用。保温常用的技术措施是在屋顶防水层下设置导热系数小的轻质材料用作保温,如膨胀珍珠岩、玻璃棉等(此为正铺法);也可在屋面防水层以上设置聚苯乙烯泡沫(此为倒铺法)。屋顶隔热降温的方法有:架空通风、屋顶蓄水或定时喷水、屋顶绿化等。这些做法都是从保温,隔热两方面来进行节能的。当然,在上面整体分析中利用屋顶采集太阳能,这也是屋顶节能的一个体现。同时,屋顶开有天窗,一方面是为了采光,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通风,因为热空气因为密度小,会往上走,这时候有了天窗则可以在室内形成通风。夏天打开天窗,可以将热空气带走,使得室内空气流通,净化,同时也能带走热量,保持室内凉爽。冬天则可以将天窗关闭,偶尔天晴可以打开通风。

2.2民用建筑窗帘的设计

窗帘一般是用来遮挡阳光的。尤其是在夏天烈日之下,人们为了避免刺眼的阳光,会将窗帘拉上,而这时,室内会变得比较闷气,而且也会比较热。这是因为拉上窗帘一般会阻挡空气的流动,造成室内空气混浊而呼吸不畅,同时,窗帘也将室内的热量阻挡在房间里,不会散发到室外。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运用双向窗帘,就是在窗户的内侧与外侧都安装窗帘。首先窗帘是运用百叶窗帘,这种窗帘的优势就是能在遮挡阳光的时候让空气从缝隙中通过,使得室内空气能与外界的空气进行交换,得以保持室内空气纯净。运用双向窗帘则是为了解决热量处理的问题,如果是在夏天,外界温度很高,为了保持室内的凉爽,则应该是将室外的热量阻挡在室外,不让它渗透进室内,这时就可以考虑将室外的窗帘拉下,因为这时室外的热量就不能透过窗帘,就不会到达窗户,就算勉强达到窗户,这时也只是很弱的一部分热量了,也只能逗留在窗户与外界窗帘中而无法传到室内。而如果窗帘是在室内的,则外界的热量虽然不能透过内部的窗帘,但是热量大部分会透过窗户的,这时热量就会逗留在窗户与内部窗帘之间,最后还是流入室内的。所以同样的道理,冬天则只需要将内部的窗帘拉上,就能阻挡室内的热量散发到外面了。当然,不管冬天还是夏天,把内外窗帘都拉上则绝对能做到与世隔绝了。下表为窗户传热系数计算值。

2.3民用建筑外墙的设计

就墙体节能而言,传统的用重质单一材料增加墙体厚度来达到保温的作法已不能适应节能和环保的要求,而复合墙体越来越成为墙体的主流。复合墙体一般用块体材料或钢筋混凝土作为承重结构,与保温隔热材料复合,或在框架结构中用薄壁材料加以保温、隔热材料作为墙体。目前建筑用保温、隔热材料主要有岩棉、矿渣棉、玻璃棉、聚苯乙烯泡沫、膨胀珍珠岩、膨胀蛭石、加气混凝土及膠粉聚苯颗粒浆料等。这些材料的生产、制作都需要采用特殊的工艺、特殊的设备,而不是传统技术所能及的。值得一提的是胶粉聚苯颗粒浆料,它是将胶粉料和聚苯颗粒轻骨料加水搅拌成浆料,抹于墙体外表面,形成无空腔保温层。聚苯颗粒骨料是采用回收的废聚苯板经粉碎制成,而胶粉料掺有大量的粉煤灰,这是一种废物利用、节能环保的材料。墙体的复合技术有内附保温层、外附保温层和夹心保温层三种。这里主要利用夹心保温层,即在最外侧与最里层放置的是保温材料,既能阻挡外界的热量,也能减少内部的热量流失。中间的一层则是支撑层,以钢筋混凝土为材料的支持墙体,是重要的承重结构。下表为表2 维护结构各部分的传热系数(K)和热惰性指标(D).

2.4民用建筑灯的利用与设计

上面都是与外界有所接触,来处理室内的热量与外界的热量,从而实现节能的目的,而这里却是通过灯的利用与设计来节约电能,更为人性化,节能化。首先则是无人灯的问题的处理,经常会出现屋内没有一个人在,但灯仍然亮着,这是多么浪费电啊!尤其是经常发生,电的浪费是十分巨大的。所以设计的是利用红外感应来控制灯熄灭与否。当室内有人的时候就通过红外感应出来,则自动将灯亮起,当没有人的时候则会自动熄灭。这样就能确保室内没有人的时候灯就不会白白亮着。另外就是灯的耗能处理,很多时候不需要那么大功率的灯,亮着呢浪费,不亮又不行,这时候,设计的就是利用可控制亮度的灯,当不需要很强烈的光时可以选择小功率的亮度,这样就能节约很多不必要的电能的浪费了。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用建筑节能设计需要建筑各方人员共同努力,它不仅仅是建筑设计师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而能做出的。鉴于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对于我国建筑发展和缓解能源危机的重要性,因此,本文研究这个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利辉,翟荣兵,马文涛.民用建筑中结构节能设计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5):125-126

[2]李洋.我国建筑节能设计现状及其问题探析[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7):34-37

[3]王玉玲.谈节能环保型建筑设计和新材料的应用[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10):135-136

作者简介

我国建筑节能对策研究 篇4

20世纪以来全世界能源消耗的增长远远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世界性的能源危机,特别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地球变暖问题,已促使人们将节能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程度。在各发达国家,建筑能耗约占本国总能耗的三分之一。而我国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相应带来建筑能耗的不断增加。我国现有房屋建筑面积十分巨大,城乡现有房屋建筑面积达到420亿平方米,到2020年我国还要建设300亿平方米的建筑,新建的建筑中仍有90%以上是高能耗建筑,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耗能高达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建筑的3倍左右。因此建筑节能已经刻不容缓。

1.1 建筑节能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需要

20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2009年12月8日,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2009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10年。此外,全球变暖也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芬兰和德国学者公布的最新一项调查显示,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南太平洋中的岛国—图瓦卢,将可能是第一个消失在汪洋中的岛国。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世界的问题。如果我们还不能意识到节能的重要性,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子孙后代也会面临这种毁灭性的灾难的。

1.2 建筑节能是全寿命周期设计建筑主体的迫切需要

1.2.1 开发商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转变。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为了各自的价值的实现,市场主体之间必然激烈竞争,优胜劣汰。因而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机会和风险是并存的。这一机制促使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经营规模,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建筑质量问题几年后也不是竞争的焦点,低碳节能才是竞争的关键。谁能够提供一个经济、优质、舒适、健康的建筑产品,谁就能生存下来。

1.2.2 消费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住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安全、可靠的房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了。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安全、舒适、健康、和谐的住房。

1.2.3 政府

如今的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GDP的数量每年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比率增长。即使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中国GDP也成功完成了“保八”任务。目前,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前列,然而经济发展是以高污染、高消耗为代价的。2009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公开向世界提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如此长时间内这样大规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因此节能减排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是必须的。

2 实现建筑节能的措施

建筑节能是指在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执行现行建筑节能标准,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采用节能型用能系统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切实降低建筑能源消耗的活动。因此可有两种节能方式: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技术和开发新能源,而前者是目前应用比较多的[1]。

2.1 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技术

2.1.1 外墙内保温技术

外墙内保温施工,是在外墙结构的内部加作保温层。内保温施工速度快,操作方便灵活,可以保证施工进度。内保温应用时间较长,技术成熟,施工经验和检验标准是比较完善的。2001年,外墙保温施工中约有90%以上的工程应用内保温技术。但内保温存在很多缺陷,比如保温效果差、热桥现象严重以及占据一定的使用空间[2]。

2.1.2 外墙夹芯保温技术

外墙夹芯保温技术在我国严寒地区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这种技术是将保温层夹在内、外墙体中间。主墙体采用混凝土或砖砌在保温材料两侧。这种技术的优点是:(1)防水、耐候等性能均良好,对内侧墙片和保温材料形成有效的保护;(2)对施工季节和条件的要求不高;(3)对保温材料的选材要求不高。

2.1.3 外墙外保温技术

外墙外保温技术是目前大力推广的一种建筑保温节能技术。是指在垂直外墙的外表面上建造保温层,该外墙用砖石或混凝土建造。外保温和内保温相比,技术合理,有其明显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1)使用同样规格、同样尺寸和性能的保温材料,外保温比内保温的效果好;(2)外保温不仅适用于新建的结构工程,也适用于旧楼改造,适用范围广,技术含量高;(3)外保温包在主体结构的外侧,能够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的寿命;(4)有效地减少了建筑物的热桥,可有效增加室内使用面积1.8%-2%,同时消除了冷凝,提高了居住的舒适度;(5)的既有建筑改造施工时,可减少对住房的干扰,且避免了二次装修对内保温层造成的损害,可提高经济效益[3]。

2.1.4 门窗保温节能

门窗的节能主要从减少渗透量、减少传热量、减少太阳能辐射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有以下措施:(1)尽量减少门窗的面积;(2)选择适宜的窗型;(3)增设门窗保温隔热层;(4)注意门窗的选材;(4)增设遮阳设施。

2.1.5 屋面节能技术

屋顶作为一种建筑物围护结构所造成的室内外温差传热耗热量,大于任何一面外墙或地面的耗热量。因此,提高建筑屋面的保温隔热能力,能有效地抵御室外热空气传递,减少空调能耗,也是改善室内热环境的一种有效途径。

2.2 开发新能源

2.2.1 开发太阳能技术

地球拦截的太阳辐射能相当于目前全球电力消费量的1500倍。而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供开发利用的太阳能,只占理论资源量的很小一部分。据美国能源部评估,1990年美国太阳能经济可开发资源量约为22Mtce/年,仅为技术可开发量的0.6%。所以,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有巨大的潜力。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洁净能源,是建筑上很具有利用潜力的新能源之一。太阳能在建筑上的利用方式主要有,被动式太阳能采暖、太阳能供热水、主动式太阳能采暖与空调、以及太阳能发电等等。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陆地每年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相当于2.4×1012tec,2/3国土面积的太阳能总辐射量超过0.6MJ/m2。如果将太阳能源充分加以利用,不仅有可能节省大量常规能源,而且有可能在某些区域完全利用太阳能采暖[4]。

2.2.2 地源热泵技术

地源热泵是以地下土壤和水为热源,将热量从较低温处输送到较高温度处的一种能源利用装置。它由蒸发器、空气压缩机、冷凝器等部分组成、利用少量的工作能源,以吸收和压缩的方式,把一特定环境中低温而分散的热聚集起来,使之成为有用的热能。热泵系统可实现对建筑物的供热和制冷,还可供生活热水,一机多用。一套系统可以代替原来的锅炉加制冷机的两套装置或系统,系统紧凑,省去了锅炉房和冷却塔,节省建筑空间,也有利于建筑的美观[5]。

3 如何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开展建筑节能是以1986年颁布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为标志启动的。1996年建设部制定了《建筑节能“九五”目标和2010年规划》。1996年建设部以建科530号文发布了《建设部建筑节能政策》。1997年11月1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自1998年1月1日期施行。1999年10月制定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76号),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2005年10月28日经第76次部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修订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2005年2月建设部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文件。2008年7月23日通过《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期间我国的节能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很多实现全面有效地建筑节能的壁垒。对于开发商而言,搞节能建筑意味着要追加大笔的投资,而这笔费用又不能从销售中收回。对于消费者而言,价格是绝大部分购房者的首要指标,因此他们不愿支付更多的钱去支付建筑节能部分的费用。综合国外成功节能的经验可知,加强消费观念和激励措施是切实可行的办法。

3.1 加大对消费者的宣传力度

世界性的能源危机已经到来,各国都在为自己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努力着,一些国家如德国、英国、瑞典、法国、美国等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尤其是美国,节能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美国人口约2.5亿,目前住宅自有率为66%,人均居住面积59m2,居世界榜首。美国的住宅几乎全部为三层以下。住房是美国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们考虑到建筑的方方面面,从结构的安全可靠到居住的健康舒适。建筑节能甚至已经成了一些美国家庭购房的首要指标。人们必须要有很强的节能理念,才能促进建筑节能的顺利开展,才能有一个舒适、温和、健康的住房,才能达到人民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学习是加强节能理念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国家应该加强对成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在建筑节能理念方面的学习。

3.2 政府出台一些激励措施

自1986年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节能的法律法规,可节能的实施步伐很是缓慢。政府部门应该围绕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节能的工作:

3.2.1 应该加强政府部门对建筑节能知识的学习

有些政府官员对建筑节能知识很是匮乏,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建筑节能,这样肯定会阻碍建筑节能的发展的。这就如目前的监理工程师,有些监理工程师的业务能力还不及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这样监理工作如何展开,引入监理制的效果如何实现呢?

3.2.2 应该提出切实可行的激励制度

为促进自愿性能耗标识产品的推广应用,美国的政府部门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并积极发挥示范作用,经济激励是成功实施能效标准和标识、特别是“能源之星”标识的关键性配套政策措施。美国各级政府和公用事业公司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对增强公众节能意识,推广节能产品(包括建筑)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1992年能源政策法鼓励美国各级政府和公用事业组织实施激励性节能项目,补贴对象包括:购买高效耗能器具的用户,新建节能住宅的开发商、设计者和业主,新建节能商用建筑的设计者等。具体措施有:节能建筑和商业建筑可以获得税收减免,家庭装修节能改造可以享受税收抵免,节能住宅抵押贷款等。因此中国政府可以仿效国外成功节能激励的措施,制定一个符合中国的节能激励机制。

4 结语

进入21世纪,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9年中国GDP总量世界排名第三,2010年中国GDP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然而我们实现经济的增长是以牺牲高污染、高消耗为代价的。为了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和谐社会,这不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责任,而是我们广大人们共同的责任。节能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节能必将是现在,乃至以后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李会军.浅谈建筑节能技术[J].中国科技信息,2010,(13).

[2]韩宇峰.建筑维护结构节能技术探讨[J].施工技术,2010,(39).

[3]李汉章.建筑节能技术[M](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刘立新.浅谈建筑节能的措施及效益[J].商场现代化,2010,(614).

建筑节能对策 篇5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和能源之间的问题愈加显著,且人类对居住的需求的不断提高,促进建筑行业迅速发展,但相应而来的问题就是资源环境过度的使用以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因此要不断提高人们的节能意识,大力推广使用建筑节能新技术。

2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是指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条件下合理有效的使用资源,以降低建筑能耗及提高舒适度为基本目的。通常来说,建筑节能主要包含了建筑围护结构、建筑采暖、照明等方面。总的来讲,建筑节能包含范围较大,内容具较广,建筑节能工作也需具备相应的广泛性,是比较繁杂且系统的重要工程。在建筑技术层面上而言,建筑节能覆盖了许多的新技术,例如经常看见的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技术、照明技术等。在建设程序的层面上而言,建筑技能不论跟建筑规划、建设设计以及建筑施工三者之间的都是相互并存、相互依靠的关系。在建筑材料层面上而言,建筑节能就是把节能限制与材料便利,例如建筑工程中所使用的节能玻璃等。

3建筑节能现状

3.1有关建筑节能政策

20世纪末我国建筑节能领域才开始发展,尽管起步比较晚,但随着不断的努力和改变,我国建筑节能水平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以及长足的进步。国家为了在本质上加强建筑节能的管理,不断建立和颁发了相关的`建筑节能技术标准及要求,例如《节能能源法》等,尽管说我国建筑节能依靠法律法规当作根据,但在根本上来说,法律法规并不能够对建筑节能现状和建设详细的进行制定,而且在法律当中并没有明确指出建筑节能的主要地位。另外,因为我国建筑节能领域的范围比较的宽广,要将行政审批责任制建立起来,对不根据国家相关要求进行施工与验收的企业要进行追查,进而确保我国建筑节能可以在健全的建筑管理中实处落实。

3.2建设节能设计

建筑节能设计是建筑节能实行成功的主要环节,尽管我国建筑节能设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具仍有一定的差距,但它发展脚步并没有停下。当前,在同样条件下,我国多数地区围护结构的热损失跟发达国家比较相差较大,外墙平均传热系数是发达国家5倍,屋顶传热系数是发达国家4.5倍,外窗传热系数是发达国家2倍。依据有关资料进行表明,我国采暖所消耗的资源是发达国家高达2倍之多。可以看出我国很多建筑的保温性能薄弱,建筑节能设计水平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另外,要从根本上把建筑节能设计工作落在实处,促进建筑节能工作的高效切实的开展,虽然国家制定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其他相关规范,但因为缺少有关部门的监督,节能设计的推行状况并不是很好。

4建筑节能新技术的研究

4.1建筑围护结构技术

(1)节能技术在墙体中的使用。一般情况下,墙体节能技术主要有两个形式,分别是保温隔热材料,以及墙体保温隔热的性质。保温隔热材料在进行选用的时候常常选择价格适当、导热系数比较小、密度轻的材料,不管是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还是其他的材料以及岩棉板等都是目前外墙保温和屋面节能技术中经常使用的材料。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质,通常来说,墙体的保温主要分成外保温、内保温、自保温等。第一,外保温不但能够在施工中使用比较的便利,而且对墙体外墙的垂直度的标准不是很高,可以快速的完成施工;第二,外保温就是可以把温度变形的几率降低,可以加长架构墙体的寿命;第三,自保温不但工序单一,施工便利,而且具有比较好的安全性能,是目前建筑节能工程发展的方向之一。(2)节能技术在屋面中的使用。屋面节能技术是外围护结构中重要构成部分,屋面节能技术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传统正置屋面,一种是倒置式屋面。在这当中,倒置屋面可以有效的处理房屋渗透的问题,是目前房屋节能施工内主要使用的方法。影响屋面问题的因素比较的多,不但跟外界环境相关,还与建筑物的主体结构有关。通常情况下,顶层房间的耗热量非常的大,从建筑节能角度,需要不断增强屋顶的热工性能。现阶段主要采用的屋面节能问题主要具有:保温热通风屋顶等其他。

4.2暖通空调节能技术

(1)辐射型采暖空调节能技术。辐射型采暖控空调主要包含了底板辐射、天花板辐射等,辐射型采暖空调技术不但能够防止吹风感,而且可以一起应用高温冷源和低温热源,可以不断的提高热泵的效率。此外,在低温废热的时候,把辐射型采暖空调安装末端装置可以节省去标准的冷热源。(2)采暖系统。在城市中进行供暖的的时候主要分成区域供暖和集中供暖,不仅可以使得高热效率提高。在管网系统中进行平衡阀的安装,可以确保管网系统实现水力评更,而且还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使得平局室内温度降低,进而实现节能的目的。4.3太阳能技术太阳能的原理即把太阳的光能转变为其他的能量,使可再生能源的一种。比如电能、热能。当前我国多数太阳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都在加大推广太阳能,而且达到太阳能采暖、太阳能发电。另外,是由太阳能可以给建筑物供应热水,可以供应夏季空调的电力需求。所以,在建筑节能中要大力的推广太阳能技术。

5结语

建筑节能所接触到了建筑技术、材料技术等其他方面,当前,我国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不是和好,需要各个方面的不断综合,才可以在本质上确保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作者:高睿阳 单位: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郝东辉.我国建筑节能现状及其新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2]张孟.试论建筑节能新技术的施工工艺[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2):2109.

[3]程衡怀.浅析建筑节能现状及建筑节能新技术[J].江西建材,2015(22):67+126.

[4]邢春杰.建筑节能现状及建筑节能新技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6):1701.

论建筑给排水的节能设计对策 篇6

关键词:市政道路桥梁;给排水;节能;设计对策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量大幅度提高,如何有效解决节能减排问题、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市政道路桥梁给排水工程是一项系统的民生工程,所涉及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工程施工较为复杂,对技术要求也比较高,在施工中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这就与目前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相违背,因此在设计其给排水的过程中,必须要综合考虑好各方面的因素,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最终减少给排水工程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市政道路桥梁给排水设计的内容

1.1给水系统的设计

目前大多数城市都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由于水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必须要通过优化给水系统设计,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我国地广物博,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因此在设计市政道路桥梁给水系统时,必须要做好城市用水量的调查工作,结合城市自身的特点,保障水资源的有效储存,这样有助于优化给水系统设计方案,最终促进水资源供需平衡。对于部分用水量较大的工作可以尽量安排在水量充足的季节,非用水项目的实施可以安排在干旱季节,这样有助于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1.2排水系统的设计

排水系统设计内容相对较多,主要包括以下环节:首先,需要设计生产排水及生活排水,做好防洪排涝的规划工作,确保设计结果能够抵御十年一遇的洪水。其次,需要对污水处理进行设计。城市污水由生活污水、工业生产所排放的污水及废水组成,因此在设计排水系统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综合考虑施工方法、管材等方面的问题,科学设置排水管网及排水管高程,在保障节能环保、设计质量的同时,提高污水的排放率,降低投资成本。另外,设计人员可以利用图形测量手段来获取准确的数据,准确计算出污水的实际流量,然后根据计算结果来设计污水管径及坡度。由于污水管线施工需要进行敷设,因此可以与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同时进行,这样能够减少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浪费。最后,设计人员要能够及时将道路设计结果及地面资料传输给给水系统的设计人员,这样能够优化配置资源,提高给排水系统设计方案的科学性。

2. 市政道路桥梁给排水节能设计的必要性

市政工程的施工要求及技术标准较高,而排水系统设施所需要的用水量较大,一旦发生排水管道堵塞或停水现象,那么将直接影响到正常的生产生活。虽然目前市政道路桥梁的给排水系统设计及施工技术趋于成熟,但是仍需要考虑到以下几点:第一,在设计及应用供水技术时,必须要以经济、安全、可靠为原则,尽量选用新型的稳压及减压设备,优化排水系统中的过水能力,采用先进技术来缓解排水系统的压力等等,这样有助于促进市政建设的发展。第二,由于热水供应系统耗能最大,热水供应系统的节能可以说是市政给排水节能工程的关键,而大多数市政道路桥梁给排水工程都对此缺乏必要的重视,因而能源的消耗量一直得不到降低,其根本原因为设备过于陈旧、绿色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率不高。第三,生活废水及污水进行分流排放有助于实现节水节能。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在排放生活废水及污水时,仍采用混合排放的方式,这就导致大量水资源无法得到净化处理及循环利用,进一步导致我国水资源的紧张与短缺。为了有效应对目前水资源短缺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对给排水系统进行优化节能设计。

3. 给排水的节能设计对策

3.1节约材料

由于市政道路桥梁给排水工程需要使用大量的材料,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给排水系统时,要能够树立节约意識,严格遵循排水规范的相关要求,最大限度地节约材料,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针对不同类别的排水管道,要能够通过准确计算来确定最佳管径,避免因估算误差较大而造成管材浪费或影响到工程质量。设计人员还需要根据相关资料信息及相关规定来科学设计雨水口连接管、接外接井及坡度间距,这样也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材料。

3.2综合节能设计

在设计市政道路桥梁给排水的整个过程中,热水供应、冷却水的循环使用及蒸汽管道供热等都涉及到节能问题。在设计热水供应工程时,需要尽量将热水温度控制在60℃左右,60℃不仅能够将管道内的细菌杀灭,而且还能够提高热能的利用率,减少管道中的能源消耗,达到节能的目的。另外,在选择加热设备及供热方式、设置供热时间等方面,设计人员要能够仔细考虑,结合用户的使用特点,设置最经济实用、节能效果最好的方案。在设计回水系统及冷却水的循环利用系统时,需要科学计算冷却水系统的输配效能比以获得最佳节能效果。市政道路桥梁给排水一般都是使用水泵进行加压,水泵需要配备相应的启闭闸阀,设计人员需要优化设计增压系统及控制方式。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控制技术的发展,逻辑电子电路控制方式已逐渐被可编程控制器控制方式所取代,可编程序自动切换变频方式的应用水平也逐渐提高。大口径闸阀可以通过可编程控制器进行自动控制与切换,这样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另外,在对于增加的供水系统方面,要能够合理选配,尤其要将供水系统的扬程作为考虑重点,这样能够达到高效的目的。在配置水泵时,设计人员要能够选择科学的设置地点以保障扬程的富余量满足要求,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最后,设计人员要能够做好其他匹配、水泵运行时间及台数布置等工作,从而有效降低电能损耗。

3.3综合节水设计

由于提取水资源时也需要消耗一定的能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节约用水、减少水资源的消耗量,也能够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是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人均用水量较少,再加上人们的不合理利用,使得大多数地区水资源短缺。特别是北方的干旱地区,受水资源短缺的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生产用水都得不到基本保障,所以水资源短缺问题尤为突出;部分地方在发展经济时忽视环境保护,污水不经处理就排入河流中,从而导致水源受到污染,使得当地的水资源危机更为严重。针对上述这些情况,我国要能够将节约用水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这有助于增强全体公民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有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最终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想做好综合节水设计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能够正确理解节约用水,节约用水不仅仅是指减少用水量或降低标准,在市政道路桥梁给排水设计中,必须以给排水系统正常运行为基本前提,通过降低无用耗水量及热损失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这也能够有效提高给排水系统运行效率。其次,在设计市政道路桥梁给排水时,设计人员要能够不断总结经验,发挥创新思维,摸索出能够有效节约水资源、提高给排水系统运行效率的有效措施。另外,设计人员要能够切实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这也是有效节约水资源的的重要途径。有些环节的冷却水可以循环利用、有些环节的生产用水可以重复利用,而有些地方的生产生活用水可以回收处理再利用,这些都是有效节约水资源的方法。在具体节能设计中,设计人员要结合用水质量要求来确保水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最后,分质供水也能够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即根据供水点用水性质、使用要求等标准的不同,结合用水水质标准来对原水进行分类处理,这样能够将不同的水资源应用到合适的地方,保障水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设计人员在市政道路桥梁给排水的节能设计时,必须要结合给排水工程的实际情况,根据水质要求来优化设计方案,以达到高效节能的目的。由于市政道路桥梁给排水工程具有复杂性与系统性,因此设计人员必须要树立全局意识,综合考虑好每个环节,在遵循设计原则的基础上达到最好的节能效果。这有助于提高给排水系统运行效率,缓解经济发展与能源危机之间的矛盾,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宏波.分析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J].东方企业文化,2011(22):128-129

[2]汪长红.淺析给排水工程节能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5):63-64

[3]玉娟,郝文辉,李贵霞.市政给排水系统的节水问题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6):24-25

加快推广建筑节能及对策 篇7

关键词:建筑节能,意义,对策,可持续发展

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期, 预计GDP到2020年比2000年增长4倍, 而能源消费增长寄希望控制在两倍, 这就需要大幅度节能降耗, 提高能源效率。能源是国家经济的生命线, 能效是可持续发展能源政策的基石, 未来20年中国将实行“节能优先, 结构优化, 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节约资源已经提升到了基本国策的高度。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快速进程, 建筑能耗的增量更加显现出来。

1推广建筑节能的定义

推广建筑节能是在建筑物的新建、改建、扩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用能系统实施过程中, 执行建筑节能标准, 应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 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建筑物用能系统效率, 利用光、温等气候资源和可再生能源, 在保证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 减少供热采暖, 空调、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 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

2推广建筑节能的重要意义

2.1 可以减少常规能源的利用

建筑节能主要通过采取各种节能措施提高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性能和用能系统的运行效率, 从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减少常规能源的利用, 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2.2 可以有效改善大气的环境

通过建筑节能, 减少常规能源的使用量, 尤其是煤炭的消耗, 从而减少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粉尘等污染物, 对于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具有直接的作用。

2.3 可以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

通过开展建筑节能工作, 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 改善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 提高供热系统效率, 一方面降低了建筑能耗, 另一方面增强居住和生活空间的舒适性, 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2.4 可以带动节能技术产业化发展

推广建筑节能, 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 挖掘建筑节能潜力, 开发建筑节能技术, 建立建筑节能关键技术体系, 将会带动建筑节能一系列技术产业化的发展, 形成一批高效节能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产业, 为建筑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出贡献。

3推广建筑节能主要障碍及原因

3.1 建筑节能领域的基本法律缺乏相应的支持

建筑节能在我国目前涉及法律文件中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这两部法律, 虽然可以作为建筑节能工作的法律基础, 但都是仅从客观方面上进行规范的。《节约能源法》侧重于工业节能, 涉及建筑节能领域的规定只有一条, 其中规定的是一般原则, 对建筑节能难以起到实际作用, 而《建筑法》对建筑节能领域规范涉及甚少, 尤其是对建筑节能各相关主体的责、权、利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因而缺乏可操作性。建设部发布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虽然在推动建筑节能工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其效力级别仅为“部门规章”, 由于存在部门利益的分割, 能源、资源的管理权归属不同, 规定范围不全, 权力比较分散, 所以缺少普遍的法律约束力。

3.2 建筑节能政策、标准得不到相应的经济激励政策配合

由于我国建筑节能政策法规、标准的不完善, 只有强制性法规要求, 没有相应的经济激励政策配合, 导致难于形成推广建筑节能的市场激励机制, 如原定建筑节能可以减免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优惠政策停止执行;对于多年来用于墙改的建筑节能的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 用途内不包括建筑节能, 国家并未制定任何新的建筑节能的经济激励政策, 影响了建筑节能的积极性和经济的调控作用。

3.3 现行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可操作性较低

建筑节能的效益首先体现在国家和社会层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能否满足市场各参与主体的利益与要求, 已成为衡量技术标准可操作性的重要指标, 现行建筑节能标准体系有所欠缺, 主要表现在:现有的建筑节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不够健全, 只有主干部分, 缺少具体严密的相关配套标准;建筑节能标准的编制缺少运行管理的方面;建筑节能标准的制定过程缺乏多层次专家的引入, 如标准没有反映出开发商、消费者、产品供应商的意见, 市场的要求就很难得到准确把握, 标准的可操作性就会降低。

3.4 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难于启动

现在既有建筑绝大部分依然是非节能建筑, 仍在浪费着大量能源, 由于这些原有建筑节能改造, 涉及供热体制改革、专业技术、投资融资、房屋所有权、政策法规、房屋动迁、社会配合系统等多方面的问题, 使其节能改造难以启动, 在晋城市2008年确定的以政府原居住小区开始节能改造目标, 就因涉及面广, 投资落实不了, 至今仍然没有动作起来。

3.5 节能技术和材料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我国建筑节能技术和材料产品产业化水平不高, 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没有形成规模化应用;未能建立节能建筑、材料产品的测评标识制度;对市场上出现的鱼目混珠的节能产品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管制度;产品自主研发的比例较低, 而且几乎没有配套的应用规程和检测标准, 同时在引进技术上, 忽略了相关技术在设计、施工单位的扩散, 缺乏必要的修正手段。

4推广建筑节能的对策

4.1 发挥政策在建筑节能管理中的作用

由于建筑节能具有较强的经济外部性, 同时, 建筑节能还与能源危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气候变暖等事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密切相关。因此, 在推广建筑节能方面, 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建筑节能的战略规划与目标, 为推广建筑节能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建立健全建筑节能法律法规体系, 出台《建筑节能法》或《建筑节能管理条例》, 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业主、设计、施工、监理、质量监督、工程竣工验收等相关单位在推广建筑节能中的法规责任、承担的义务和相应的处罚;完善建筑节能的政府专门管理机构和体制;尽快建立健全新建建筑节能准入制度、建筑测评标识制度、建筑能耗统计制度、建筑能源效率审计制度、建筑用能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建筑节能推广、限制与禁止制度、按用热量收费制度等;完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制定建筑节能“政府补贴, 税收优惠、贷款贴息或对贷款提供担保, 特别折旧”等相关经济激励政策;加快培训建筑节能相关技术人员, 培育和规范建筑节能服务市场, 真正形成政府主导, 全社会重视的建筑节能氛围。

4.2 实施建筑节能质量全面监督管理

建设工程需要消耗大量的生产资料和相对较多的资源, 通过劳动和技术凝结构成建筑的使用价值, 任何返工和不合格都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建筑节能更具有建筑工程的特殊性要求。因此, 建筑节能同样属于工程质量范畴, 必须实行建筑节能质量的全面监督管理。所谓全面监督管理, 必须涵盖其所有的工程建设活动, 所有建筑节能质量的责任主体, 建筑项目全过程的每个阶段。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图审查机构, 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等单位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履行各自的建筑节能质量的责任和义务, 对建筑工程节能负责。

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严格按照项目前期决策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项目施工阶段、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对建筑节能标准进行评价和监管, 各阶段审批和发证必须符合建筑节能要求, 各过程检查和检测必须符合建筑节能技术规范, 各环节验收和备案必须符合建筑节能标准规定, 切实把建筑节能质量全面监督管理落到实处。

4.3 全面推广应用建筑节能技术

政府对建筑节能管理主要表现在宏观方面, 管理部门对建筑节能质量全面监督所尽的是第三方的监管责任, 而实际应用建筑节能技术才是最直接、最微观的体现。

目前, 我们已有墙体节能技术, 屋面节能技术, 门窗节能技术, 建筑遮阳技术, 空调系统节能技术, 热泵技术, 供热节能技术, 太阳能, 自然通风利用技术等, 这些节能技术已在推广和应用, 但存在着技术不全, 检测不标, 队伍不精的问题。所以, 我们必须加快培训施工操作队伍, 使其专业化, 以保技术到位;加快创新建筑各衔接部分的节能技术, 使其完备化, 以保效果到位;加快掌握建筑节能检测技术, 使其标准化, 以保质量到位;加快开发建筑节能新产品、新设备, 使其产业化, 以保应用到位。

5结语

建筑节能关系到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涉及到能源安全和发展战略, 是一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国策, 要全社会重视起来, 行动起来, 加快推广、加快实施。

参考文献

议推动建筑节能的对策 篇8

根据近30年来能源界的研究和实践,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建筑节能是各种节能途径中潜力最大、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篇》的发布, 建设部建设事业“十一五”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 (第一批) 的发布, 《建筑节能工程质量验收规程》等一系列针对建筑节能的国家政策法规的陆续发布, 均说明了建筑节能的必要性, 也体现了国家对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视。但是不可否认, 目前我国建筑节能工作进展缓慢, 节能建筑的推广应用遇到相当大的阻力, 还有许多因素制约其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及时总结经验, 找出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设法加以解决, 同时找到更有利于应用和推广的节能技术措施, 只有这样, 才能使建筑节能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1 我国建筑节能现状

我国人口众多, 能源资源相对缺乏。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 尽管我国人均用能不及世界平均人均能耗水平的一半, 能源消费总量已达世界第二。目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建设事业发展迅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采暖和空调设施不断增加, 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大。

2 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

1) 对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大多数地方政府对建筑节能未予以高度重视, 未将其作为一项日常的重要工作来抓。建筑节能本来是亿万群众的切身事业, 但是在人民群众中没有形成对建筑节能重要性的基本认识, 还不了解建筑节能会带来多方面的巨大效益。实践证明, 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会直接关系到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 认真贯彻节能标准和法规, 就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而有些地方则对此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致使工作长期停滞;

2) 管理机构不健全。虽然建设部已成立了建筑节能协调领导小组和专门的建筑节能协调组办公室, 但到目前为止很多地方仍未成立相应的建筑节能管理机构, 因而建筑节能工作难以推动。当前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分离, 关系不顺。从部委一级看, 建筑节能的职能属于建设部, 而机构改革后, 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则由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负责;从地方看, 有的地方墙体材料革新办公室挂靠建设委员会, 有的则挂靠经济贸易委员会。进而导致矛盾很多, 发展缓慢;

3) 国家对建筑节能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支持力度不够。建筑节能的顺利推进, 还有赖于经济上可以承受的先进成熟的技术, 以及质量合格、数量足够的产品的支持, 但是, 正在起步发展中的建筑节能产业, 作为一个复杂多样的产业群体, 存在起点低、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弱的问题。目前, 过渡地区的建筑节能标准即将颁布实施, 南方炎热地区的建筑节能工作也已经启动, 这些标准的实施需要大量成熟可行的技术和产品作为支撑, 但国家在建筑节能技术开发和创新方面的支持力度还很不够。

3 推动建筑节能应用的对策

1) 完善国家建筑节能法规体系。建设部2000年发布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 在推动各地建筑节能工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建筑节能涉及建材、煤炭、电力、天然气、石油、轻工、家电等许多行业, 存在着职能交叉问题, 需有法律以统一协调, 才能规范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建筑节能应作为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纳入到有关工作计划中, 并责成相关部门对建筑节能工作进行深入研究, 制定对策。同时, 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框架内制定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及相关法规, 协调有关各部门的责任、义务;

2) 建立相应的权威协调管理机构。各级政府应建立和健全与此相应的建筑节能管理机构, 配备精干有力的队伍, 并理顺与各方面的关系。还要健全建筑节能的执法机构, 建立以政府监督考核为主, 并与企事业单位自我考核相结合的建筑节能检查监测体系。理顺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二者的关系以及供热体制改革与墙体改革协调推进的关系;

3) 编制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和加强监督管理。在新建住宅中, 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实施办法》、《民用建筑热环境与节能设计标准》, 使建筑能耗满足规定的标准要求, 通过行政立法, 把推广建筑节能从一种号召性行为转变为一种强制性行为, 以全面启动全国建筑节能工作, 并加强落实和监督管理。对老的住宅可调整、完善和改造的, 也应采取相应措施逐步进行改造。只有采取强化节能的措施和提高效能的政策, 走“能源消耗最少, 环境污染最小”的发展道路, 才能形成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 为今后城市建设更长远的循环发展奠定基础;

4) 建立国家建筑节能技术产品的评估认证制度。有必要借鉴国外成熟经验, 建立国家建筑节能技术产品评估认证制, 成立评估认证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 成立评估认证执行机构, 建立推广和限制、淘汰公布制度和管理办法, 规范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市场, 推动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创新;

5) 要抓好教育培训。打铁先得自身硬, 建筑节能能否取得应有的实效, 素质是基础, 管理是关键。技术人员不懂技术规范就不可能实现专业领域的科学管理。所以, 要下大力气抓好技术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加大对设计、施工、质监、监理等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培训, 使管理人员做到懂政策、会管理;使设计人员掌握节能设计标准、各种节能建筑体系的设计方法;施工人员掌握操作规程、检验标准及验收方法等;

6) 加强舆论的宣传与监督。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黑板报等各种宣传监督工具, 广泛宣传建筑节能和节约能源的重要意义, 监督节能措施的实施。

4 结论

我国是能源稀缺国家, 节能是我国的一项战略决策, 建筑节能是住宅建设发展的方向。同时建筑节能工作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 没有丝毫退路, 建筑节能工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任务艰巨而又光荣, 建筑节能也为建设行业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我们深信经过各方共同努力, 必将推动我国的节能工作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涂逢祥.21世纪初建筑节能展望[J].新型建筑材料, 2001, 1.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对策研究 篇9

1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障碍分析

1.1 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

虽然我国制定了关于推动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框架, 但是其内容缺乏针对性, 比如我国制定的《节约能源法》则是对工业节能方面的规定, 而对建筑节能方面的规定过于薄弱, 即使一些地方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行政规章制度, 但是由于其法律地位低, 在具体的执行中缺乏强制约束力。另外我国目前所规定的相关法律制度缺乏衔接性。一般制定的节能法规只是用于某一个行业, 而对于涉及到不同行业的建筑业而言其规定显得过于狭窄。

1.2 改造管理体系不完善

首先对新建建筑节能执行不到位。为了实现节能减排地方政府部门明确了对新建建筑要采取节能设计标准, 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许多新建的建筑不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其次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缺乏有力的管理机构。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建筑节能改革机构, 虽然一些单位内部设置了节能减排改造机构, 但是其由于受到不同部门的多重管理, 造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陷入“多头管理”的局面。以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改革办公室为例, 有的地方将其纳入经济委员会管理范畴, 有的地方则将其纳入建设委员会管辖范畴;最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过程管理不规范。目前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缺乏科学的评估依据, 导致改造过程缺乏有效地规划, 不利于既有建筑的整体规划。

1.3 改造资金难以落实

目前我国既有建筑的面积比较大, 而且这些建筑基本上都没有构建节能措施, 因此需要进行节能改造的建筑面积也就比较大。按照最保守的计算方法节能改造的费用为200元平米, 以此可见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需要一大笔资金, 而这些资金如果单靠财政开支是不现实的。而如果由政府、建筑商、住户共同承担, 则是相对比较科学的, 但是按照“谁收益、谁投资”的原则, 开发商也不愿意出资。而且结合工作实践, 居民出资的积极性也不高, 即使政府给予其一定的财政补贴, 愿意进行节能改造的居民仍然不多。

2 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具体对策

2.1 完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法律法规

对于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首先要从法律法规方面给予规范, 现阶段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建筑节能改造方面的法律, 从制度层面进行更加有效的保障, 增加对建筑节能工作的具体约束与指导。同时还要加强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统一性, 实现不同部门、不同地方所规定的规章制度的相互衔接性, 最终形成“法律法规十部门规章十实施细则”的形式。

2.2 加快建筑节能管理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有效的管理组织机构, 切实担负起所负责区域的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明确政府公共服务部门的职责, 强化相关机构的责任意识, 加大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监督力度。二是加强建筑节能的标准管理。推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就需要建立标准化的节能改造标准, 为此地方政府要积极地组织相关专家学者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节能改造方案。同时也要积极地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改造技术, 既要考虑经济因素也要考虑技术因素;三是加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过程管理的审核。对节能工作应该以事前控制和过程控制为主, 过程控制主要应包含建筑的开发建设过程和建筑运行、使用过程中的控制。

2.3 确定合理的融资方案

从实际的建筑节能改造工程来看, 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费用, 一般来说需要根据不同的改造方案采取不同的融资方案。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前期政府应该起到主导的作用。因此应该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融资渠道模式, 并且应按照政府、房屋产权单位和个人三方按比例共同分摊的原则, 兼顾各方面的利益, 多渠道筹措建筑节能改造资金。对于资金的筹集,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 更多的是直接融资, 即直接在金融资本市场寻求投资者, 并且在融资设计过程中, 还可以结合具体项目的实际情况, 设计差别化的融资模式, 例如一些比较新型的融资方式, 如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城投债模式等。

2.4 制定相关经济激励政策

一是建立建筑节能专项基金。政府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专项资金, 用于支撑节能改造工作的开展。比如可以建立“既有建筑墙体改造”、“供热体制改革”、“建筑节能新技术”和“产品开发应用”等方面的专项基金;二是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实时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针对实施节能改造施工主体而言的, 比如对于改造过程中购买所需的节能设备或者改造材料的消费者, 或者出售建筑节能产品的销售方;三是采用政府补贴方式。补贴是向购买节能建筑和节能产品的消费者, 或者开发节能建筑和生产节能建筑材料的生产商无偿提供资金。

3 结束语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节约性社会环境友好性社会的建立和人民小康居住水平的实现, 因此作为建筑节能管理人员一定要正确认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重要意义, 并且采取有力的措施促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生态平衡发展的关键, 也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不仅要克服技术上的困难, 而且还要面对许多人为因素的阻扰, 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综合论述, 为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对策

参考文献

[1]张丽.中国终端能耗与建筑节能[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刘玉明, 刘长滨.采暖期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外部性分析及应用同济大学学报, 2009.

建筑节能技术及其发展对策 篇10

在我们国家当前的建筑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就是节能建筑, 节能建筑技术逐渐也成为当前建筑科学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建筑节能技术主要就是在保证适合建筑工程使用的条件之下, 借助一些新兴的建筑节能材料或者是建筑节能技术, 来提高建筑工程物的保温隔热性质, 最终来实现建筑物消耗能源的降低。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新型能源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发展, 并且这些新型能源技术也在不断的应用在建筑工程领域, 将新型能源拥有在建筑工程领域已经成为当前我们国家建筑行业技术发展的主要发展趋势, 这在一定程度上十分有利于提高建筑节能建筑物的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 同时也会实现人类居住环境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优化建筑节能规划布局

综合性对建筑物周围的气候环境以及地貌特征、自然环境和建筑物自身结构特点以及建筑的节能技术要求进行考虑, 以此来进行建筑物的规划布局。通过充分考虑建筑物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并且还要结合建筑物当地不同的环境和主导型的风向以及建筑物的通风采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对建筑物的整体性的布局以及建筑物建筑时的朝向和建筑物的整体体形系数进行科学合理的建筑设计, 特别是在对于建筑物的体形系数的控制上, 根据相关数据研究资料显示证明, 建筑物的体形系数每增加1%, 建筑消耗的能源就会相应的增加2.5%, 所以, 为了更加有效的对建筑物实施建筑节能设计就应该将建筑物的体形系数控制在0.3以下, 另外我们还应该做好建筑物周围的绿化工作, 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硬化路面, 通过增加建筑物周围的绿化植物来减缓太阳的辐射作用, 来对太阳的热能进行散发反射, 并且还能逐渐的改善建筑物周围的气候和自然环境, 进而才能起到减小建筑物构件的能源消耗问题最终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2 建筑节能技术设计

2.1 建筑物窗体节能设计

建筑物的窗体不仅仅是建筑物设计中能源消耗最快最薄弱的部位也是整个建筑物围护结构重要的控制部位, 建筑物窗体主要的能源消耗来源于窗体对空气渗透和温差变换传热以及辐射热等多种方式, 在进行建筑物窗体节能设计时需要合理的对建筑物窗墙面积和建筑物建筑朝向进行相应的控制工作, 对于一些建筑物的窗墙面积的比值应该在考虑室内采光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小建筑物窗墙面积比值, 根据国家相关建筑物节能标准的相关要求, 应该将东西走向建筑物窗墙面积控制在0.3, 北向的建筑窗墙面积控制在0.25而南向的建筑物窗墙面积控制在0.35的范围是最为合适, 同时也是采光效果最佳的位置。还要在进行建筑节能修建过程中加强建筑物窗体的隔热性能设计, 要有针对性的对建筑物室内采光要求进行合理的设计, 根据建筑物室内采光来进行建筑物窗体窗户玻璃的选择, 尽可能选择一些透光性较强较高并且还具有较高遮阳效果的承受热量系数较高的窗体玻璃。对于建筑物内窗体窗框材料选择上应该用一些坚固性较强, 耐用并且水密性气密性都较好的材料。根据相关建筑物窗墙测试资料显示, 窗体密封良好的建筑物的节能程度可以高达15%以上, 所以在进行建筑物窗墙选择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窗体密封条, 来减少建筑物室内热量的流失, 进一步来对建筑物的使用条件进行相关改善。

2.2 室内节能技术设计

室内屋面的节能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物屋面的保温墙来实现, 当前我们国家的屋面保温工作中, 使用最多的材料就是加气混凝土保温层, 以及乳化沥青珍珠岩保温层以及浮石砂保温层还有彩色钢板聚苯乙烯泡沫夹心保温层等多种保温材料应用, 为了提高屋面的保温节能工作提高屋面的节能效果, 在屋面保温材料的选择上应该尽可能选择一些吸水性较小, 导热性较低的保温材料, 同时在进行材料选择的过程中还要做好相关的防水处理和保温层的实际施工工作, 最终来确保室内屋面的保温层的节能技术和保温效果达到最大值。

2.3 建筑物墙体节能技术

建筑物墙体的节能技术设计主要来源于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上, 新型建筑材料主要包括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砌块以及保温节能复合墙板等多种材料, 建筑墙体的节能设计主要通过内外保温层复合外墙、外墙保温复合外墙以及夹芯保温复合外墙等三种方式来实现保温墙体节能设计。在建筑墙体保温处理方式上应该将保温隔热体系放在建筑物的外墙的外侧部位, 建筑物的结构层在墙体保温隔热系统的内部, 所以外界的温度变化对室内的墙体保温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另外夹芯保温层复合外墙将上述的设计方式进行结合, 所以夹心保温复合外墙可以取得更好地保温节能效果。

3 建筑物空调节能设计

建筑物空调节能设计主要包括了中央空调的余热回收技术和建筑物中烟共条的变频调速技术两种新型节能技术, 中央空调余热回收技术主要是通过建筑物内部的中央空调的制冷机组上按照相应的余热回收装置之后, 将空调制冷机组产生的冷凝热量进行回收, 在空调起到制冷作用的同时利用有效的热量, 最终实现空调制冷机组的效果的最大化。中央空调变频调控速度技术主要是在空调运行过程中通过对空调实时压力的监测以及对空调流量和温度等一系列运行数据的监测, 将数据进行信号输入分析之后来对空调电动机的电源使用频率进行调整, 最终来起到控制空调电动机转速和空调运行数据的输入公里处的目的, 从而来实现空调系统运行的节能。

4 地源热泵技术和太阳能技术

地源热泵技术主要是将地热源作为热泵装置中的热量能源的来源以此来实现对建筑物制冷或者是进行供暖的相关技术, 地热源泵技术主要通过对地下水源热泵技术、地表水源热泵技术和大地耦合形式的热泵技术单个类别组成。地表水源热泵技术在通常情况下很难自身完成供暖需要需要进行相关辅助加热装置的设置, 而地下水源热泵技术就是通过对地下深井水对建筑物的实际温度进行相关调整, 然而大地耦合形式的热泵的主要热量来源于浅表层的土壤, 所以大地耦合形式的热泵技术可以实现对热泵系统自身的稳定运转, 还可以实现建筑物节能设计, 节能常规性能源的消耗, 起到减少环境污染的作用。太阳能技术在当前主要被应用在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上, 在建筑节能上太阳能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当前太阳能节能技术应用正在逐步向太阳能应用一体化的方向迈进, 可以在建筑物节能设计中利用太阳能来对建筑提供相关的生活供水和冬季供暖以及夏季制冷等, 太阳能节能技术正在进一步的建筑的光电一体化相结合, 借助光电一体化可以实现建筑独立发电供暖和制冷等功能, 最终来实现建筑物自身的运转循环, 进而来降低建筑能源消耗。

5 建筑物绿化节能技术

建筑物绿化节能技术是一种新型节能观念, 更是建筑追求的自然化的理念, 绿色建筑物节能技术可以通过将建筑物重新塑造自然, 可以在建筑物墙体上种植攀爬植物, 将建筑物屋内进行绿化或者是利用架构装置将绿色植物和墙体墙面之间形成一个夹层, 利用绿色植物来遮挡阳光, 绿色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敷设转换为能量最终为建筑物的保温隔热起到很好的效果, 同时还可以为住户提供舒适温馨的居住生活环境。

6结束语

建筑节能技术是当前我们国家在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在降低能源消耗和实现建筑领域节能减排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们国家相关部门应该认识到节能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大力的对其进行推广并且还要积极的引进相应的各种建筑节能材料新技术, 还要注重对太阳能、生物能等情节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来实现对建筑节能技术最终达到建筑物绿色健康环保低碳。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09年会,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 2015 (02) :27~29.

[2]刘江涛.浅谈建筑节能的重要性及建筑节能技术措施[J].山西建筑, 2015, 35:230~232.

上一篇:行政也优雅下一篇:深圳湾科技生态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