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2024-07-03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与研究(精选9篇)

篇1: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一、研究背景:

随着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国外绝大多数国家都已先后制定了青少年法规,建立起少年司法制度,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研究分工日益精细,学科分类日益繁多;同时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错以及相互兼跨的边缘学科都相继出现的科学发展总趋势之下,青少年法学乃从刑法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一门致力于对青少年犯罪现象进行系统地整理、分类,找出特征,探究原因,从而确定青少年犯罪动向,探索青少年犯罪规律和寻求预防青少年犯罪对策的学科,让我们认识到了研究青少年法学的重要性。

二、研究意义:

第一,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原因,有助于决定对犯罪青少年的外置方法,达到对症下药的目的。第二,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原因,可以为制定与实施刑事政策,有关社会政策以及制定与实施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之所以将其与家庭背景联系起来,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家庭生活对一个青少年的影响,督促家长来关心子女,预防发生青少年犯罪现象,从而使整个社会能够安定、平稳,有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三、研究过程:

经过调查、采访,我们将案犯与其家庭背景相联系,从而找到了以下几个促使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

父母离异:

“离婚”,已经成为西方社会的一种通病,在我国,这种现象也已屡见不鲜,这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却是一个值得任何人去思考的问题,倘若父母离合自

由,孩子怎么办?多数是由母亲抚养孩子,现在,由于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父亲也承担了家务劳动,因此,作父亲的要求法院同意离婚后由他们共同抚养孩子的呼声日益高涨,为了避免抚养孩子的争夺战,已有“共同监护”这个计划产生了,所谓“共同监护”,就是孩子们在原地不动,父母离婚后都离开这个“家”,然后轮流回家与子女小 1

住一段时间,芝加哥的律师玛利·沃森认为:“这个新方案实际上是一种灾难,因为这样很难管教孩子。”总之,父母离异后,传统的家庭教育职能自然瓦解,因而家庭解体则成为青少年犯罪原因之一。

家庭反向论

所谓“家庭反向论”就是说现代社会青少年由于没有正确的生活目的,加上父母教育方法不妥,感到家庭对他们压力过大,有的不满现实,进行积极对抗,形成叛逆心理,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大多数是为了摆脱家庭压力,建立“自由”,“理想”的小天地,则企图将自己封闭于自我小天地之中,使之与外界隔绝,消极对抗,甚至吸毒、酗酒,醉生梦死,从而走上犯罪道路,总之,由于对家庭现实不满,在这种前途无望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倾向下,便产生了大量的青少年犯罪事件,金华某中学生徐立由于母亲的高压政策,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以致在学习成绩考糟的情况下,竟然拿起铁锤将正严厉斥责自己的母亲当场打死。

不良的家庭环境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有导向作用。一般地说,不良家庭教育主要是:

1、娇惯子女。以种种方式溺爱子女,养成子女不良习气和品德;

2、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常常以打骂为主要教育手段,造成父母与子女之间感情隔膜和孩子离异的心理;

3、家庭对子女漠不关心,放任自流,放弃教育责任;

4、家风不正,如贪图小便宜风气,懒惰风气、吃喝风气,不爱学习的风气及蛮不讲理的风气等,对子女的不良行为经常包庇袒护,有的甚至教唆纵容;

5、无力教育,或是无人管教,或是无时间、无精力管教,或是无能力管教;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第一位老师,如果把全国所有的青少年的家庭都动员起来,按照社会主义家庭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那么这种作用就不仅仅是一道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强有力防线,而且是一个巨大的为祖国造就人才,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力量。

四、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可行措施: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地防止青少年犯罪,如何教育、引导青少年走上正确的道路?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严肃的社会问题。预防、控制、减少青少年犯罪必须充分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开展四种预防:

1.家庭预防:家庭环境的好坏对青少年的成长教育起到积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

环境会孕育青少年健全的人格;相反,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导致青少年的人格向着变态的方向发展,往往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客观原因之一。

2.学校预防:学校教育对预防犯罪起着重要的作用,就青少年来说,在学校接受教育这个年龄阶段,正是他们最容易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时候,学校通过教育,可以遏制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产生。

3.社会预防:要不断地净化社会环境。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对青少年的言行起着引导和示范作用,成为其违法犯罪的心理基础和关键诱因。

4.司法预防:在青少年违法犯罪发生后,给予其法律制裁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使违法犯罪者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促使其接受教训,改过自新,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也可使其他青少年通过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违法犯罪行为受到司法追究的事实中,看到违法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严重危害以及因违法犯罪面临毁灭自己前程、失去自由甚至付出生命的惨重代价,从而,有效地将自己的行为控制在纪律、道德、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

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会预防和司法预防无疑都是有效的预防方法,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这次调查,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家庭生活对青少年的影响,希望家长们能够督促和教诲子女。

篇2: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青少年犯罪主要指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时候由政府收容教养。

一、我区青少年犯罪基本情况

2008年至2010年期间,我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

1、男性青少年犯罪人数多于女性,女性犯罪从属性强,以暴力犯罪为主。据统计,男性占青少年犯罪总人数的90%,以行为模式简单,耗时少,易操作的故意伤害、抢劫、盗窃、强奸、寻衅滋事犯罪为主;女性青少年犯罪人数,占青少年犯罪总人数的10%。如,09年11月13日在沈阳市某技术学校的宿舍楼与教学楼之间的路上,李某和王某因打雪仗一事发生争吵并厮打在一起,高某阻拦李某殴打王某,后李某用剪刀将高某的胸部划伤,后李某因故意伤害罪被判有期徒刑八个月,缓期一年。

2、犯罪类型多,以财产犯罪为主。我区青少年犯罪涉及的类型较多,排在前五位的犯罪类型依次是:盗窃,故意伤害,抢劫,强奸,寻衅滋事。侵财类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60.5%。10年5月12日至10年5月14日张某同刘某、国某、仲某持电棍威胁并抢走张某等八人手机各一部及少量人民币。而后仲某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四人因犯抢劫罪被判刑,其中三人被判有期徒刑四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罚金四千至一万元,而仲某因自首被判有期徒刑一年罚金五千元。

3、团伙性、突发性、随意性、从众性强。根据我区青少年犯罪数量统计,突发性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67%,团伙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55%。这种团伙是时聚时散性的,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多数是临时起意,具有随意性。09年6月,新城子街的吴某与吕某,因处对象一事产生纠纷。吴某找到弟弟等朋友帮忙打仗,吕某遂找到其朋友在沈北新区早市打架斗殴。共有20余人参与殴斗且有多人受伤。大多数人参与斗殴的原因,竟然是不好意思拒绝,有的是甚至不知打仗的原因。最终,有十四个人被判处一年或者一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被处以缓刑。

4、罪犯文化程度较低,改造难度大。在青少年犯罪中,文盲占2%,初中二年以下文化的人占73%,只有25%的人是初中毕业。此外,由于青少年被拘留、逮捕后,接触了更多的涉嫌犯罪的人,使其心灵再次受到污染。50%的青少年在服刑或者缓刑期满后,再次走上犯罪道路。2009年,未成年人王某因与他人共同在区内盗窃自行车、摩托车等物品被判处缓刑,在缓刑考验期刚结束,因再次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是内在动因与外在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在动因起着决定作用。犯罪人自身内在的动因是产生犯罪的根本原因,其所生活的外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诱因,也对犯罪的形成有着不容低估的作用。

1、青少年自身内在因素是犯罪的根本原因。由于青少年心理不成熟,情绪不稳定,社会阅历浅,对问题认识直观、片面,使其在面对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往往缺乏冷静的思考与正确的分析、判断,容易形成错误的念头,从而导致错误的行为。另一方面,青少年分析、判断正误、是非的能力相对较低,加上好胜心强、易冲动的个性特征,常常在已经做出错误的决策和行为时,难以接受家人或他人的劝阻,一意孤行并最终导致犯罪;或是自己能够察觉自身的行为欠妥,但在“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等江湖意气思想的支配下,共同走上犯罪道路。

2、青少年犯罪有多方面外因。主要有以下三个外部因素:一是家庭因素。经调查发现,犯罪青少年的家长知识层次较低,绝大多数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职业多以农民、个体户或无正当职业为主。其对子女的教育易形成两个极端:一种是过分溺爱,造成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畸形心理,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另一种是任意打骂,使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缺少与父母的沟通,容易和社会上的不良少年混在一起,走上犯罪道路。此外,多数单亲家庭的家长对女子教育采取放任的态度,还有部分家长忙于赚钱,很少过问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缺乏对孩子的关心,造成孩子心灵上的寂寞,为寻求安慰和刺激而走上犯罪道路。二是学校因素。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在青少年犯罪预防方面存在着差距,主要有以下几点:(1)只注重基础知识教育,缺乏法律常识,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缺乏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世界观的教育,缺少根据青少年特点提高其心理素质的教育;(2)以成绩的好坏来评定一个学生的好坏,对成绩差的学生缺乏管理,甚至不愿管理;(3)个别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当,不顾及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任意伤害其自尊心,甚至打骂学生,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最终脱离学校,走上犯罪道路。三是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特别是青少年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社会上存在的不利于青少年的环境主要有:(1)按摩院、歌厅、游戏厅等场所的不良诱惑;(2)音像、书刊、影视、网络等文化传媒市

场存在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使青少年受到暴力、恐怖、色情的诱惑;(3)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一种关心爱护青少年、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良好社会风气;对失足青少年更是采取了歧视的态度,甚至不愿为其提供从新做人的机会,在就业、入学方面设臵了重重障碍,使失足青少年再度滑向犯罪的边缘。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青少年犯罪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查清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既从改良青少年外部生活环境入手,又要从青少年自身着手,正本清源,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尽可能地改善青少年成长的不利因素,解决或缓和青少年的身心矛盾,对于年龄、阅历等不能改变的因素要通过强化心理教育,改善知识结构等办法加以弥补和改善。

1、青少年自身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一是要帮助青少年培养良好嗜好。社会各界要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兴趣和爱好。政府要加大投资设立各种有益于青少年成长的场所和学习环境,家庭也要注意培养培养青少年音乐、绘画、体育等有益于健康成长的爱好和特长,让青少年心存感激地学习、生活,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为其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要帮助青少年加强自律。社会和家庭要对青少年加强监管,杜绝出现或者引导青少年自觉改正不良行为,从心理上和行为上拒绝与不良行为者交往,以减少犯罪的发生机率。法律规定的不良行为有: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等。三是要加大法律宣传和普及力度。学校和社会组织要利用电视、网络等传媒工具,广泛组织开展普法

活动,引导青少年自觉学习青少年犯罪预防法等法律常识,不断增强法律意识,以达到知法、懂法、守法的目的,从而做好犯罪预防工作。

2、家长和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核心。社会各界要广辟途径,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家长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能力。家长要注意观察青少年的一言一行。一般情况下,青少年犯罪都有前兆,家长如果细心观察,就可以将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多与孩子谈心。如果家长能够做孩子的朋友,及时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或许就会避免许多不该发生的人生悲剧。在青少年出现不良行为后,要不怕家丑外扬。家长应克服虚荣心理,及时与邻居、教师沟通,在青少年的周围形成一个监督圈,通过各方面的督促、引导,使其改邪归正,健康成长。

3、学校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环节。学校要进一步改进教育方法,坚决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放在首位,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人。要坚持开展讲法制课、参观看守所、观看警示教育片等活动,加强法制教育。要通过严明的校纪,使学校内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使青少年在安定的生活、学习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对差生要多关爱,多给予指导,不能对他们讽刺、挖苦,更不能一发现错误就将他们赶出校门,把隐患留给社会。学校更要关心单亲家庭和留守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成立青少年教育联系组,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人才。

4、相关部门应当将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做为工作重点。文化管理部门要及时清除精神垃圾,净化文化市场;公安机关应当对无证照的网吧、游戏厅、旅店,或者有照违法经营等不利于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特种行业进行清理,以净化青少年的生存环境;及时掌握辖区内的问题青少年,及时与学校、家长及其他司法部门联合做好犯罪预防工作。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慎用刑事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的同时,要加强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必要时成立青少年帮教组织,通过开展青少年维权岗活动,切实担负起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责任,从而为预防青少年犯罪发挥积极作用。监狱及看守所要对服刑期间的青少年开展生存技能培训;社会和劳动部门要积极做好服刑结束后的安臵、就业工作,并为他们创造一些就业培训的机会,使他们能按其所长的自立、自强,靠一双勤劳的双手为自己创造一个幸福和谐的生活环境,以减少其再次犯罪的机率。

综上,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任重而道远,是关系千家万户、国家繁荣、昌盛的一件大事。只有建立起以青少年、家庭、学校为主,社区、村屯、司法机关及其他机构为辅的立体预防体系,全方位地开展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青少年犯罪机率。

篇3: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北京市丰台地区属于北京西南部城乡结合地区, 一方面位于北京市境内, 丰台地区所拥有的文化、娱乐设施和教学条件优越。

一、丰台地区城市青少年主要犯罪类型

通过调研发现丰台地区城市青少年犯罪案件处于一种平稳降低趋势。2009年全年, 丰台地区城市青少年犯罪案件为100件167人;2010年为99件157人;2011年上半年城市青少年犯罪案件为39件65人。

通过调研发现, 城市青少年犯罪集中表现为两种类型犯罪:一是寻衅滋事、故意伤害和聚众斗殴类犯罪;二是盗窃及“两抢”犯罪。

(一) 城市青少年寻衅滋事、故意伤害和聚众斗殴犯罪

从法律层面看, 这是三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犯罪, 寻衅滋事和聚众斗殴犯罪属于侵犯社会秩序类犯罪, 而故意伤害犯罪则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从青少年犯这三种罪的行为性质上来看, 我们可以将青少年的行为总结为“打架斗殴”犯罪。

青少年“打架斗殴”犯罪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

1. 性格冲动, 遇事不冷静。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的成熟期, 一方面其身体素质逐步或已经达到成年人的水平, 其身体发育的成熟成为青少年“打架斗殴”犯罪的高发的身体基础。另一方面, 青少年的心理发育水平还不够成熟, 还没有达到成年人所应有的理智、冷静的水平。与身体的快速发育不同, 人的心理发育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 在青少年阶段, 心理发育表现为一方面较之过去的孩提时代心智更加健全, 另一方面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依然保留着许多简单、幼稚的想法。因此青少年是一个身体和心理的复杂综合体, 在这一身心条件下青少年人往往具有明显的冲动性。

2. 社会经验欠缺, 不能正确处理问题。

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涉足社会生活领域, 因为初入社会、涉世不深, 因此表现为社会经验的严重欠缺, 不会正确地认识和处理问题。如犯罪嫌疑人陈某某寻衅滋事犯罪中, 陈某某是丰台区一家电卖场的售货员, 在工作中与顾客发生争执, 顾客向该家电卖场的领导进行了投诉。陈某某对此心怀不满, 于是趁该顾客再次来到卖场的机会, 纠集苏某等多名好友, 在家电卖场内对该顾客进行围攻, 造成该顾客的两名朋友轻微受伤。

3. 青少年往往喜欢聚成“小团伙”, 喜好逞强斗胜。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一种“聚团”的现象, 在小团体内部成员之间关系密切, 对一个成员的“挑衅”或者欺负, 经常被成员们认为是对自己和整个团体的“挑衅”。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 便经常容易发生寻衅滋事或者聚众斗殴等犯罪。如韩某某、张某某涉嫌寻衅滋事案, 韩、张两人认为被害的同校同学在交友等问题上欺负了自己, 便纠集于自己关系亲密的多名朋友, 在学校附近多次拦阻辱骂被害人, 严重影响了被害人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学校秩序。

(二) 城市青少年盗窃、抢劫、诈骗犯罪

我们将这三类犯罪统称为侵财类犯罪。与其他主体身份的犯罪嫌疑人不同, 城市青少年犯盗窃、抢劫、诈骗罪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挥霍需要, 或者是为了寻求精神刺激;而非以盗窃、抢劫、诈骗为生。根据我们的调研, 涉嫌这三类侵财犯罪的城市青少年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7—20岁;他们大多不会为生计发愁, 不少人有固定的工作。促使他们犯罪的原因有如下三点。

1. 主观上嫌贫爱富, 对收入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侵财犯罪的城市青年往往文化水平不高, 工作不理想, 收入水平不高。一方面这些青少年往往过高地评估自己的自身条件, 认为现在不理想的状况是一种“屈才”, 自己应该有更宽阔的天地、更富裕的生活, 应该得到所用人的“敬重”。另一方面, 他们又不愿意通过努力, 通过合法正当的途径去改变自己的境遇。

2. 行为失范, 沉迷网络, 热衷挥霍。

涉嫌侵财类犯罪的城市青少年普遍存在行为上的失范, 首先表现就是沉迷于网络。这些青少年普遍将上网当作是自己主要的休闲娱乐手段, 喜欢在网上、网吧结交朋友, 并逐渐将网吧当变成招呼聚集的场所。侵财类城市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喜好挥霍, 沉迷于享受, 因为自己收入低或者没有收入, 因此经常感到“入不敷出”, 手头拮据, 这也是促使他们进行犯罪的重要原因。

3. 小团体色彩浓郁, 往往“拉帮结伙”。

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 城市青少年在进行侵财犯罪时, 往往表现为共同犯罪或者团伙犯罪。而这些参与犯罪的成员又都相互认识, 都喜欢在网吧上网, 都存在上述两种特点。这些青少年平时就聚集在一起, 一旦手头拮据无法满足自己生活挥霍, 便聚在一起“想办法”, 谋划进行盗窃、抢劫等行为;甚至一些青少年聚在一起, 模仿成立类似“黑社会”性质的组织, 专门通过从事犯罪来为成员挥霍享乐提供金钱支持。

如冯某、陈某等人涉嫌抢劫案。陈某、冯某等人召集平日一起玩乐的“哥们儿”, 成立了“文星社”, 陈某担任“文星社”的“社长”。“文星社”下设“天龙堂”、“黑豹堂”、“龙虎堂”等六堂, 冯某担任“黑豹堂堂主”。平时陈某、冯某通过纠集自己的“社员”, 靠给别人打架、抢劫等方式为“文星社”和“社员”提供资金支持, 这些资金主要用来上网和吃喝挥霍。从2007年9月至2008年4月, 仅冯某就领导“黑豹堂”实施抢劫中学生犯罪八起, 陈某、冯某还带领“手下”多次在北京市丰台、西城等地参与打架、寻衅滋事等行为。

二、城市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

城市青少年拥有更优越的资源优势, 其犯罪的原因也与农村流动青少年有很大区别。因此, 对于城市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应该更有针对性, 更好地利用城市所提供的庞大资源。我们认为预防城市青少年犯罪可以从家庭、学校、社区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整体性的预防。

(一) 预防城市青少年犯罪的家庭措施

家庭应当成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阵地。走上犯罪道路的城市青少年大多来自城市“原生家庭”, 这些家庭本身就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使得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家庭必要的关怀与帮助, 最终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

1. 转变教育观念, 帮助子女成长。

一些城市家庭, 父母教育观念落后或者对子女使用打骂等严苛的管教方式, 或者对子女管教过于宽松, 使子女疏于管教。应当教育父母转变落后的家庭教育模式, 为子女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家庭中, 父母应当成为子女成长的“引路人”, 而非子女成长“监管者”, 父母既要转变传统的“打骂即是最好的管教”这种错误的观念, 也不应当因为于心不忍而放弃教育子女的义务。父母应当成为子女成长“严肃的伙伴”, 一方面父母应当学习做子女的伙伴, 学会站在子女的角度想问题, 平心静气地解决子女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障碍, 与子女建立一种“伙伴”式的关系。另一方面父母也应当在子女的成长中保持必要的距离和严肃, 让子女对父母有敬重感。敬重不是畏惧, 很多父母以为通过严苛的管束可以获得子女的敬重, 但这种方式只能让子女畏惧父母, 造成父母子女之间的隔阂。只有让子女产生了敬重感, 父母才能在子女面前真正树立起权威, 而自己对子女的意见和建议才有可能被子女真正思考接受和采纳。

2. 加强与子女的沟通, 增进相互了解。

根据调研我们发现不少家庭, 父母对于子女缺乏沟通, 或者沟通技巧不够, 造成子女父母之间日渐隔阂。父母作为子女最初和最重要的老师, 了解掌握子女的思想对于教育子女非常重要。父母应当不断提高自己与子女沟通的方式, 及时了解子女的所思所想, 帮助子女克服苦难。

(二) 预防城市青少年犯罪的学校措施

学校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阵地。涉嫌犯罪的城市青少年在学校往往是成绩相对落后, 表现相对较差的学生, 虽然他们走上犯罪道路主要是其自身原因, 但学校因为教育不到位、管理不到位使学生放任自流亦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受于升学压力和其他原因, 学校长期过于重视成绩, 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辅导, 一些学校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课方式和心理辅导的手段方式都已经落后于时代, 使得学生对于学校德育教育和心理辅导产生反感抵触心理。

学校应当转变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学习成绩的做法, 将学生的品德教育放在与成绩同样重要的高度上。应当改变现有的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 研究新时期新时代学生们的心理特点, 改进学校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 帮助学生成长。

(三) 预防城市青少年犯罪的社区措施

社区已经成为构成城市的基本单位, 城市青少年的活动也都是在一定的社区内, 因此社区应当成为预防城市青少年犯罪的阵地。犯罪的城市青少年往往沉迷于网吧, 或者在网吧聚集, 这就需要在社区内对网吧进行必要的管理, 杜绝青少年“泡吧”。社区可以利用自己资源优势, 开展针对青少年的社区服务, 组织社区体育比赛等各种社区活动, 有条件的社区还可以组织社区旅游, 吸引城市青少年逐渐摆脱网络, 远离网吧。

摘要:青少年犯罪一直是社会和司法机关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根据北京市丰台区的实际经验, 总结城市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类型和主要特点, 分析了促使城市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因素, 并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篇4:女性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

关键词:女性青少年;犯罪;成因;对策

一、问题提出

女性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我国犯罪现象的一个组成部份,且比例日益上升,虽然从整个社会的犯罪情况看,女性青少年犯罪数量大大低于男性青少年犯罪,但女性青少年犯罪的增长速度却大大高于男性青少年犯罪的增长。

性犯罪在女性青少年犯罪中占大多数,女性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同男性罪犯不同的是她们多经历了被人害到害别人这样一个过程,女性青少年在她们滑入犯罪深渊之前,大部分是受害者。在一般人眼里善良、温柔、富有同情心似乎是女性的天性,这就使得人们对女性青少年犯罪往往容易失去警惕。因此,女性青少年在犯罪过程中比男性犯罪更善于伪装,惯于利用人们的麻痹心理,在人们失去戒备的情况下实施犯罪。她们犯罪手段的基本特点就是利用自己的性别作掩护。如有的女性青年利用男性对其的爱慕之心,把自已打扮的花枝招展出入公共场所行窃,或以谈恋爱之名进行诈骗,或以善意面目出现,诱入圈套后加害。所以女性青少年犯罪要比男性犯罪多一层保护,不易被揭露和识破。

二、女性青少年犯罪原因

女性青少年犯罪的产生正是由于她们所处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以及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归纳起来主要分为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两大类。

(一)女性青少年犯罪的外因

(1)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高消费”、“超前消费”导致许多女性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在当前“高消费”、“超前消费”的刺激下,一些女性青少年强烈的物质欲望迅速膨胀起来,吃、穿、玩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而自身现有的条件又不能满足时,便被物质欲望诱惑进而通过犯罪手段来满足自己过高的物欲。

(2)消极、腐朽文化的侵蚀。改革开放以来,打破了文化禁锢,多元文化迅速发展,然而其中也夹杂着许多西方文化糟粕与封建文化沉渣,一些地摊文学、淫秽音像屡禁不止,其中赤裸裸的色情描写、血淋淋的暴力渲染无不在影响着女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她们中的许多人因受色情文化潜移默化的侵蚀,渐渐产生不良需求,导致卑劣欲望的膨胀,从而走上犯罪道路,尤其是性犯罪。

(3)就业问题也是导致女性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由于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男尊女卑的封建习俗在一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女性青少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得不到恰当安置,长期谋不到一个合适的职业,必然会使她们感到经济上的困难,而且还会造成她们心理上的不平衡,对社会产生不满心理。

(二)女性青少年犯罪的内因

(1)法律意识淡薄,道德水准低下。女性青少年之所以违法犯罪与其自身的法制观念淡薄有着密切的关系,她们有的对法律几乎毫无所知,有的一知半解,这些人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犯法,把自己的行为排除在法律约束之外。

(2)个性偏颇,适应社会能力差。女性青少年中相当一部分人个性偏颇,适应社会能力差,多有依赖心理。一些女性青少年存在“在家靠父母,出嫁靠丈夫”的思想,这样势必造成其个性不健全或偏颇,显然无法适应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生活。

(3)女性特有的生理、心理因素是引起犯罪不可忽视的内因。进入青春期,由于身体发育快、逐渐成熟,思恋和爱慕异性的倾向日益显露和加强,但由于性教育的相对匮乏,许多女性青少年对于性尤其是性道德还是一知半解,再加上自身控制能力低下,而自我意识又强烈、逆反心理严重,在不良因素刺激下很容易走上岐途。

三、女性青少年犯罪的一般预防对策

(一)强化道德、“四自”教育和法制教育

女性青少年犯罪的重要主观原因就是道德认识低下、法制观念淡薄,全社会都应重视和加强对女性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四自”教育,通过教育使她们树立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观念,并具有明辨是非和抵制腐朽思想的能力,勇于承担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通过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女性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强化法制观念,分清合法与非法、罪与非罪的界限,并掌握依靠法律来处理各种矛盾、纠纷的方法,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个人合法权益。

(二)抓小抓早,防患于未然

抓小抓早、防微杜渐是预防和减少女性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抓小而言,家庭起着早期教育的作用,父母从孩子出生就要给予良好的教育,对其成长十分重要。中小学也是实施早期教育预防女性青少年犯罪的关键环节,对于女性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关爱,注重其心理的疏导。为了女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小学性教育已是刻不容缓,编写开发性教育教材,构建学校性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针对她们年龄特点,进行系统的、适合其生理发育需要的生理知识、性道德和慎重、正确地处理恋爱、婚姻等方面教育。这样才能使她们培养起健康的性心理和感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完美的人格,健康地成长。

(三)认真做好失足女性青少年的帮教工作

认真做好失足女性青少年的帮教工作有双重意义,既可以制止女性的重新犯罪,又可以预防她们带坏一批人,由此可见帮教工作的重要性。不仅要关心她们的思想、学习,使她们奉公守法,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妥善安置就业,使其自食其力,这是控制犯罪女性青少年重犯率的极为重要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周振想.青少年犯罪学[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篇5:关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报告

社会工作06级薛静2006441475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一)青少年犯罪的社会特点

当前,青少年犯罪在年龄、类型、手段、方式上呈现一些新特点。一是犯罪年龄低龄化。据统计,某地区1998年以来14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41.7%,其中刚刚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14岁孩子竟占13.5%。二是犯罪类型多元化。青少年犯罪类型越来越多,主要有盗窃、抢劫、伤害、敲诈。此外,杀人、强奸、绑架等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三是犯罪手段成人化。十几岁的孩子作案前精心策划,作案后伪造现场,一些从报刊影视上学到的反侦查手段被频频使用,使得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了明显的成人化、智能化特点。四是犯罪方式团伙化。据统计,60%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属于团伙作案,纠集多人,相互利用。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点

1、渴望独立的心理。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希望摆脱家庭和学校的束缚,独立自主,这种心理如果引导得当,孩子就会积极向上,心理健康。反之,则有可能与社会对立,与他人对立,最终走向犯罪。、喜欢独立思考却又经验不足。少年人思维活跃,爱独立思考,由于经验有限,他们很容易颠倒是非、从而走上违法之路。

3、情感强烈又不稳定。易激动、情感强烈是少年时期的又一心理特点。引导得当,他们就会见义勇为,公而忘私。引导不好,则可能轻举妄动,违法乱纪,还自以为是“英雄壮举”。

4、逐渐成熟的性意识。青春期的性成熟必然使少年关注异性、爱慕异性,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不加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并受到淫秽书画的不良影响,就可能在神秘感、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性犯罪行为。

一些调查表明,从14岁开始犯罪人数逐渐增加,15、16、17、18岁是犯罪的高峰,约占犯罪青少年总人数的69.7%。而20至25岁,犯罪人数又逐渐下降。由此可见,13岁至20岁这个年龄段非常关键,如果引导不好,很可能酿成终生悲刷。经分析,有几种心理在少年犯罪中比较常见:逆反心理、模仿心理、意气心理、报复心理、利己心理。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十分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的 1

原因。

(一)主观原因:

1、部分青少年认识问题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看问题简单、片面,待人处事往往感情用事,很少经过深思熟虑,常常不计后果。交友不慎,很容易被人利用。

2、少数青少年法律观念淡薄,不学法、不懂法,往往从一些影视作品、电脑游戏、书刊杂志中,吸收一些不健康的东西。

3、少数青少年性格内向、孤僻,加上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大,心理长期受压抑,缺乏倾诉对象,平时又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成为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再加上易冲动,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以致造成明知故犯的严重后果。

(二)客观原因:

1、家庭教育不当。(1)、家长教育方法不好。一种是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袒护和娇纵,致使孩子对自己的不良行为产生“合理感”;第二种是孩子出现问题后采用极端粗暴方式管教,无情的谩骂毒打,甚至赶出家门。(2)、家长监护不力。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或因工作太忙,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几天不回家,也不过问;(3)、有的家庭教育环境恶劣。如单亲家庭、不和睦家庭,致使孩子心理受严重伤害;(4)、有的家长有不良嗜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5)、有的家长平时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主动与学校、班主任联系,了解其子女在校表现,一旦孩子出事,就把发生问题的责任都推给学校。

2、学校教育有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学生的智育教育,对学生的品行教育重视不够。为了应付考试,有压缩、挤占其它非考试科目课的现象发生。二是学校监管不力。主动和学生家长联系不够,和治安等有关部门沟通少,其结果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管理脱节,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及时的帮教处理,导致问题沉积,起不到防微杜渐作用。三是学校法制、思想道德教育不够,课时少,且形式呆板、效果差。四是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较差,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少数教师对违纪学生缺乏耐心的说服教育,有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轻则讽刺挖苦、状告家长,重则打骂、赶出教室,致使少数学生厌学、逃学,流入社会参加不健康的活动。

3、社会诱因的侵蚀。(1)、近年来,社会上不良风气对青少年有腐蚀作用。文化部门有时对文化市场管理不够严格。特别是音响制品和网吧对青少年的危害很大。有些网吧的业主还利用各种手段引诱青少年上网,并给买烟、买食品、开夜场等,致使他们“乐不思蜀”,学习没心思,整天想着上网、玩游戏,成瘾者就如同吸毒一样,对孩子的身体、精神造成严重损害。他们上网的钱是有限的,没有了钱,有的向家里人要,有的就去偷,去抢。据调查,违法青少年,绝大部分是游戏迷。(2)、我县缺少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场所,课余时间无处可去。(3)、少数学生在外租房,造成学校、家长监管失控,极易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1.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使他们懂得自尊、自爱、自重,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从而有效地预防或者制止犯罪。

2.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学校应当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理想、道德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教育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情况,开展以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如观看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主要内容的电影、戏剧、文艺演出、举办法制报告会,搞好警校共建等。

3.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家长不仅要把教育子女作为一种家庭私事看待,更要把子女教育与国家、社会利益联系起来。在家庭环境中,不仅要有严教善教的家教,还需有文化、道德修养、法制观念强的好父母。在家庭环境中消除子女的犯罪的因素和条件。

4.社会各界都要自觉地参与营造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要严格管理文化娱乐场所,开展健康、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要深入学校进行面对面的法制宣传,使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牢固树立法制观念。

篇6:青少年犯罪问题调查问卷范文

一.单选

1.您的年龄是()

A.小于16B.17-18C.19-25

2.您所知道的涉及青少年的案例有多少()

A.很多 B.一般 C.少 D.没有

3.您觉得哪一方应队青少年犯罪负最大的责任()

A.学校 B.家庭 C.社会 D.其他

4.您觉得青少年犯罪与受教育程度关系大吗()

A.非常大 B一般 C.很少 D.没有一点关系

5.您觉得犯罪的青少年的家庭背景如何()

A.具有优质的家庭背景 B.普通工薪家庭 C.家境贫寒 D.青少年犯罪与家庭背景无关

6.您觉得犯罪青少年应该受到何种制裁()

A.刑罚 B.拘留 C.管制 D.不收任何制裁

7.您觉得犯罪的青少年父母受教育水平如何()

A.本科或者本科以上 B.专科 C.中学 D.未受教育

8.您对犯罪青少年持什么态度:

A.惋惜/同情 B.无所谓 C.认为其咎由自取 D.回避

9.您认为最易构成青少年犯罪的学校因素是:

A.学习成绩差 B.教师素质问题 C.校风问题 D.其它1

10.您觉得现今网络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影响如何()

A.非常大 B.一般 C.影响很小 D.没影响

11.您觉得预防青少年犯罪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A.改善家庭环境,提供健康的家庭教育 B.改善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C.对青少年进行定期法制教育,提高自身觉悟 D.靠青少年自制

12.您觉得什么性别的青少年容易产生犯罪()

A.男性 B.女性

13.您觉得青少年犯罪队社会危害如何()

A.很严重 B.一般 C.危害不大 D.没有影响

14.您觉得我国对青少年犯罪的法律制度如何()

A.很完善 B.一般 C.不是很完善 D.极不完善

二.多选题

1.您觉得社会中那些因素容易引发青少年犯罪()

A.黄赌毒 B.封建迷信 C.治安环境 D.网络媒体 E.暴力事件 F其他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具体因素)

2.您觉得学校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应该采取何种措施()

A.加强教师素质 B.多开展法制讲座 C.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D.聘

请心理教师免费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E.其他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少年通常与哪些人交流密切()

A.家长 B.兄弟姐妹 C.同学 D.好友 E.邻居

4.您觉得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A.好奇心驱使 B.兄弟义气 C.一时冲动 D.逞能/表现欲强 E.寻求刺激 F其他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对青少年犯罪有何建议,看法和要求?

篇7:青少年犯罪研究调查报告

总年

人度

数 数

人 害 事 索 亵 财 殴 罪

2007

200

39 28 82009

从以上统计数字显示,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2009年分别比2008年、2007年上升了31%、205%。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青少年犯罪数量明显上升,且具有暴力性犯罪倾向加剧,作案手段呈现成人化、智能化等特征;二是犯罪类型复杂,盗窃、抢劫等财产型犯罪仍呈居高不下的状态,强奸、杀人伤害、寻衅滋事、敲诈勒索等暴力犯罪案件也不断增加,故意毁坏财物、强制猥亵儿童等案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三是团伙犯罪增加,而且比较突出,67 33 40

218 49

520

54619 1

2 1 1

616

劫 夺 窃 奸 杀

在在非

2009年分别比2008年、2007年上升了25%、105%;四是犯罪具有突发性,偶然事件的诱发和特定环境的影响,使他们突发犯罪念头。五是非在校生占多数,是在校生的2.8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是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也即青少年违法犯罪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必然受到社会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因此,针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研究其违法犯罪原因并建立一项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来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问题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调查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1、法制观念淡薄。应当肯定,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有了明显提高。但是,普法还存有“死角”,特别是青少年,不学法,不懂法,法制观念十分淡薄,既不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也不懂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言行,直到触犯刑律构成犯罪才如梦初醒,后悔不已。如李某深夜窜至市广场,采取威胁殴打等手段抢得人民币10元,直到最后判决三年徒刑,李某还意识不到自己罪行的严重性。

2、腐朽思想侵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腐朽思想的残渣又有所抬头,再加上部分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认识问题片面性强,道德观念和法律观念淡薄,接受新鲜事物快、思想活跃和可塑性强的特点,必然会受其侵蚀,其中电子游戏、黑网吧等娱乐场所的侵蚀作用比较明显。同时,普遍向往放荡不羁、藐视法律的生活方式,有的把吃喝玩乐当作人生唯一追求的目标,有的则沉陷于吸毒赌博卖淫的泥沼之中等等。

3、“黄货”腐蚀毒害。目前,经过多次“扫黄打非”,“黄货”的泛滥有所收敛,但一些色情、暴力音像制品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毒害青少年的思想,诱

发青少年犯罪。特别是青少年一旦接触这些黄色瘟疫后,就想入非非,念念不忘,轻的影响学业,违法乱纪,重的则陷入了犯罪的泥潭不能自拔。特别是黄色光碟、网站,以更加形象、具体、刺激的画面和镜头,诱使部分青少年走向犯罪。年仅17岁的张某由于受黄色光碟的影响,不惜以身试法,于中午窜至其邻居家,强奸不成后,砍伤被害人,给被害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重大损害,而张某最终被判刑。

4、“哥们”义气严重。有的青少年根本不懂的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只知道哥们义气,认为在社会上要想混出个名堂,没有几个哥们不行,在他们的交往中,把哥们是否够意思作为至高无尚的道德标准,他们纠集在一起共同盗窃、共同抢劫、共同诈骗等等。如马某等11名犯罪嫌疑人,平时就是酒肉朋友,哥们义气严重,为“弄俩钱花花”而有人提出进行抢劫,其他人立即响应,通过采取恐吓殴打等方法,交叉进行抢劫,并致多人受伤。身陷囹圄的五人追悔莫及,正是哥们义气重而一时冲动走向犯罪的深渊。

5、家庭教育不良。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对青少年品德、情操、思想行为的影响甚大。从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家庭不难看出有问题的居多,如父母离婚、死亡、分居等等,使青少年失去父母的爱抚和温暖,导致青少年失养而走向犯罪;也有家庭教育不良,父母过分溺爱、宽纵、偏爱,当其子女有违法行为时,想方设法,百般包庇,使他们愈陷愈深;也有的父母品格不良,行为不轨,成为子女模仿对象。如亓某某的父母离异后,与父共同生活,其父是一位老实巴脚的农民,对亓某某的管教很少,致使亓某某十七岁就盗窃作案,被判处拘役6个月缓刑6个月服刑期间,亓某某既得不到良好家庭教育,也不以此为教训重新做人,而是与社会上一些有劣迹的人混在一起,又伙同他人共同盗窃作案,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零六个月。

6、学校教育失当、管理不严。作为在校学生,学校应既要使他们学好文化

知识,更要教育他们怎样做人,德教智教两手抓,德育智育一齐上。但有的学校,偏面追求升学率,忽视思想教育,特别是法制教育,致使有的在校生走向歧途。如朱某某等8人强奸、抢劫案,其中有六人系在校学生,由于学校法制教育抓得不紧,管理不严,其交叉结伙强奸、抢劫多起,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影响极坏,直到发案前,学校还蒙在鼓中,这应当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检察机关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希望,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为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当前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的问题,作为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检察机关,应从维护稳定的大局出发,认真履行检察职责,坚持“教育、挽救、感化“的方针,结合办案,积极做好检察环节的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确保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1、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认真研究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和把握青少年的成长规律,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活动。要教育青少年从小就形成良好的精神和品德,树立起热爱祖国、决心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全部力量的坚定信念,树立起自强不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树立起与时俱进、昂扬向上、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未来构建和谐社会的栋梁之才。

2、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要下大力气,针对不良网络信息、非法“网吧”、淫秽色情网站、违法经营的电子游戏厅和歌舞厅等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净化社会风气,使青少年纯洁的心灵免受精神垃圾的污染,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要教育青少年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培

养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自觉远离不良文化的影响,抵制有害思想的腐蚀,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要充分利用正在开展“青少年维权岗”活动这一有效载体,激发大家树立奋发有为,建功立业的热情,形成积极向上、踏实干事的良好氛围,从而更好地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3、切实加强保护青少年权益方面的司法工作。要进一步加大专项执法检查力度,及时发现问题,指出不足,总结经验,研究对策,确保各项法律制度的严格落实。要完善家庭、学校和社区相结合的教育和管理机制,加强对闲散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做好有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中小学生的教育和转化。要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增强宣传效果,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努力营造“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良好氛围。

篇8: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近年,我国青少年攻击行为或犯罪行为有逐年上升趋势。犯罪青少年不仅仅是伤害者同时也是受害者,减少青少年犯罪已是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目前探讨青少年犯罪因素主要涉及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等,较为忽视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特殊性。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增强,渴望外界关注,喜欢追求刺激和冒险。攻击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出现,很多情况下是由于寻求刺激而发生的,而寻求刺激则涉及一个备受关注的人格特质——感觉寻求。[1][2][3]

感觉寻求(Sensation seeking)是一种人格特质,定义为“个体对多变的、新意的、复杂的和强烈的感觉以及体验的寻求,并通过采取生理的、社会的、法律的和经济的冒险行为来实现这些体验的愿望”。[4]当代青少年喜欢追寻刺激和冒险行为,有时会采取攻击和犯罪的手段来满足自己强烈的体验和愿望。

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又称侵犯行为,指有目的、有意图的伤害或试图伤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状况及破坏其他目标(如物体或社会规范)的行为。[5]攻击行为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敌意性攻击与工具性攻击(Hartup,1974);应激性攻击与反应性攻击(Dodge,1987);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及间接攻击(Bjrkqvist,1988)。

本研究通过心理学视角,研究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而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手段进行预防和控制,试图对青少年进行刺激寻求的引导和控制,减少攻击行为甚至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方法

1. 被试与程序。

本研究选取200名青少年罪犯,年龄在18~2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9±1.781。均为男性,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3份,剔除无效问卷8份,共获有效问卷184份,回收率92%。

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研究中涉及的变量进行测量,其中自变量是感觉寻求,因变量是攻击行为,所采用测量工具如下。

(1)《感觉寻求量表》:采用陈丽娜、张明按Zuckman的感觉寻求理论,通过文献回顾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编写的中国青少年感觉寻求量表。整个量表由30个题目组成,包括两个分量表:兴奋与冒险寻求、去抑制。前者表现为具有冒险性但能被社会所接受的体育活动或项目,后者体现叛逆性及反社会倾向。整个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6,分半信度为0.83,两个分量表信度系数处于0.79至0.87之间。

(2)《攻击行为量表》:采用潘绮敏、张卫编写的攻击行为量表,整个量表由29道题目组成,包括:口头攻击、身体攻击、自我发泄三个分维度。总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1,三个维度信度系数处于0.67~0.77之间,效度指标良好。

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8对回收问卷进行数据处理。

三、结果

1. 描述性统计。

表1呈现青少年罪犯的兴奋与冒险寻求平均分数、去抑制平均分数及感觉寻求,总分都在普通感觉寻求团体范围内,但去抑制平均分达到29.45,处于高感觉寻求临界值状态。而青少年罪犯的攻击行为平均分高于群体平均值,属于高攻击行为群体。

2. 相关分析。

对感觉寻求与攻击行为进行散点图绘制,验证线性关系,图形显示两者具有线性关系,进而对两个量表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如表2所示,兴奋与冒险寻求量表分、去抑制量表分与感觉寻求量表总分,均与攻击行为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感觉寻求量表及其分量表与攻击行为得分之间有依存关系,感觉寻求特质能够影响攻击行为。

**表示在0.01水平(双侧)显著相关

3. 回归分析.

以攻击行为总分为因变量,以兴奋与冒险寻求、去抑制为自变量,采用强迫进入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和表4。兴奋与冒险寻求回归系数低,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且R2贡献值低,对于模型的解释度低,根据模型精简原则,舍去兴奋与冒险寻求。精简后回归分析结果得出R=0.550、R2=0.302、F=78.926、p=0.000,说明建立的回归方程是有意义的,去抑制能够解释攻击行为的30.4%。

a.预测变量:(常量)、去抑制。b.预测变量:(常量)、去抑制、兴奋与冒险寻求。

四、讨论

本研究在考察感觉寻求与攻击行为量表描述性统计分数时发现,感觉寻求总分的平均分和兴奋与冒险寻求平均分均处于普通感觉寻求群体范围,而去抑制平均分处于临界点,极接近高感觉寻求水平,说明犯罪青少年的感觉寻求水平在去抑制分上偏高。根据对攻击行为的测量发现,犯罪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平均分数为57.02分,高于量表常模平均分数的46.33分,验证了该量表有良好结构效度。

通过对感觉寻求与攻击行为的相关分析发现,去抑制、兴奋与冒险寻求都与攻击行为显著正相关,说明感觉寻求对于攻击行为具有显著的依存关系,这一特质能够影响攻击行为的发生,高感觉寻求者更容易发生攻击行为。根据后续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去抑制对于攻击行为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回归系数极显著,可以解释变差的30.2%,而兴奋与冒险寻求回归系数不显著,只能解释变差的1%。该结论也验证了叶苑、邹泓的研究结论,去抑制分数高的青少年易发生攻击行为或犯罪行为。[6]

感觉寻求的两个因子:兴奋与冒险寻求、去抑制都对与攻击行为有较大的相关性,其中兴奋与冒险寻求更多地体现对极限运动或社会认可范围内的刺激的寻求,属于积极性冒险行为。而去抑制包括了很多与法律、社会规范相违背的犯罪行为或过激行为,属于消极冒险行为。[7]兴奋与冒险寻求是非冲动的、社会化的感觉寻求。去抑制被称为未社会化的感觉寻求,结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青少年时期的正处于自我意识强烈,心理叛逆的时期,感觉寻求水平高的青少年倾向于向外界寻求特异刺激,如吸烟、吸毒、特殊群体及攻击行为,如果没有受到好的引导和教育,便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张雨青等人(1990)研究得出,优秀少年和犯罪青少年的感觉寻求水平都高于普通青少年,优秀少年的感觉寻求指向了精神方面,而犯罪青少年则指向了身体方面。[8]

感觉寻求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具有相当程度的遗传性,这种生理特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个体所需要获得的刺激水平,个体在青少年阶段接受何种高水平的刺激也决定了青少年是否发生攻击和犯罪行为。本研究有助于观察发现青少年的人格特点,包括对刺激的不同需求水平与偏好,尊重并恰当地处理与满足学生的需求,对正当的需求进行积极引导,以减少学生的内心冲突,降低学生的焦虑水平。同时为降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预防犯罪的可能,优化青少年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五、结论

1.犯罪青少年感觉寻求总分及兴奋与冒险寻求量表得分属于普通感觉寻求群体,但在去抑制量表极接近高感觉寻求群体。

2.感觉寻求及两个分量表都与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感觉寻求对于攻击行为的预测能力为30.4%,去抑制对于攻击行为的解释能力为30.2%,兴奋与冒险寻求解释能力仅有0.2%。

摘要:选取200名犯罪青少年为被试,以感觉寻求量表和攻击行为量表为研究工具,来探讨犯罪青少年感觉寻求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犯罪青少年感觉寻求平均分略高于常模;感觉寻求对攻击行为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犯罪青少年,感觉寻求,攻击行为,关系研究

参考文献

[1]唯一,青少年性罪错与“移情治疗”[J].青年健康月刊,1999,(7).

[2]方晓义.青少年的吸烟行为[J].心理学动态,1998,(4).

[3]叶发钦,青少年犯罪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6).

[4]ZUCKERMAN,M.Behavioral expressions and biosocial bases of sensation seeking[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5]徐坤英.攻击行为的心理学解释及影响因素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4).

[6]叶苑,邹泓.青少年感觉寻求的特点及其与自我控制、不良行为的关系[G].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7]J.GLICKSOHN,J.ABULAFIA.Embedding sensation seeking within the big three[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98,(25):1085 - 1099.

篇9:青少年犯罪的成因与预防措施研究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成因;预防措施

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年鉴》统计,从六十年代青少年犯罪率占整个刑事犯罪案件的的30%到如今已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增长速度令人担忧。与此同时,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智能化的新特点,因此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青少年正处于自我控制的薄弱时期,走上违反犯罪道路除了自身主观因素外,还与学校教育、家庭环境、社会风气有着密切关系。

一、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青少年犯罪情况可从四方面进行分析,第一,盗窃犯罪现象最为突出。部分青少年受到不良文化风气的影响,在没有独立经济能力的情况下贪图不切实际的物质享受,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再者模仿影视作品中作案手法,将盗窃看作一种“英雄”行为,往往无所顾忌,甚至犯下故意伤害致死的严重罪行;第二,团队作案明显增多。一方面部分青少年是非判断能力明显不足,在成人教唆下加入犯罪团伙,另一方面一些青少年过早辍学,整日无所事事,便拉帮结伙在街头频繁作案;第三,作案手段残忍。青少年犯罪恶性化已成为难以回避的问题,成熟的犯罪手段和血腥的犯罪现场很难想象是一个未成年人所为,一人犯下数罪、重罪的在青少年犯罪群体中不占少数;第四,青少年犯罪年龄趋向低龄化。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不足16周岁的人数逐渐增多,甚至有些少年从11、12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青少年的犯罪特点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第一,案件突发性强。根据调查研究显示,青少年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往往不具备明确的犯罪动机和作案目标,常常因为一些小纠纷最终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这种突发性一方面由于青少年行为控制能力低,自我情绪管理不当造成,另一方面源于青少年法制意识淡薄,往往已经触犯法律却还浑然不知;第二,主观盲目性大。青少年对犯罪后果预见严重不足,行为和预期后果往往不能统一,常导致恶性犯罪后果。这种主观盲目性与青少年是非观念模糊有关,将逞强好胜、敢打敢拼作为哥们义气的行为,再加上青少年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上缺乏经验,不能对危害程度作出客观判断,导致青少年犯罪中故意伤害致死的案件频频发生;第三,共同犯罪案件多。依附性强是青少年的特征心理,但处于该阶段的青少年反叛情绪较重,刻意疏远教师和父母,更愿意和同龄人交流。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容易在从众心理压力下参加非法团体活动;第四,环境影响较大。从青少年的犯罪现状分析,这部分群体大多生活在非正常的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父母务工、家庭离异、过早辍学都成为学生走上犯罪道路的诱因。

二、 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良好的家庭环境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并从多角度、多层次上产生影响作用。因此青少年犯罪与不良家庭环境密切相关。首先,暴力家庭教育方式是犯罪的一大诱因。长期生活在暴力氛围下的学生将形成一种用暴力来处理问题的思维定势,从而大大提高犯罪行为的发生几率;其次,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对子女的不良行为习惯放任自流,使子女养成攻击型性格,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模糊不清。当家长不能满足子女日益增长的不合理需求时,青少年很容易在利益的驱使做出犯罪行为。

(二)学校因素

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教育的缺失是当前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首先,受到功利化教育趋势的影响,许多学校仍没有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重分数、轻德育的现象依旧普遍存在。不少教师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导致一些成绩落后的学生被贴上“差生”的标签,一方面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厌学的情绪;另一方面这种贴标签的行为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更加激化处于青春期学生的叛逆心理;一旦受到不法分子的教唆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其次,法制教育缺失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问题。部分学校的法制教育的课时被严重压缩,授课内容也多浮于表面,与现实生活脱节,学生从中学不到真正的法律知识,更不必谈提升法律意识;最后,学校在学生监督管理上仍存在漏洞。

(三)社会因素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受到大量不同文化的冲击,其中不乏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目前由于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利,文化市场与互联网中充斥着大量封禁迷信、色情暴力等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容,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与此同时,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之带来的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加大等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青少年非法追求财富和仇视社会的心理。

三、 如何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一)优化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学生性格的塑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家长要与子女多交流,在交流中了解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家长在与孩子交谈中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说教式和强制性的谈话方式,这也就要求家长要学习现代化教育方法,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将科学民主融入到家庭教育中。与此同时,家长提升自身素质,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规范自身行为,以身作则,发挥言传身教的影响作用。

(二)重视和改善学校环境

校园环境的优化首先要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做起,一支具备优秀品德和广博的知识素养的教师队伍将起到促进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的作用;其次,学校要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工作落到实处,例如在校园内设置法制长廊、文化教育展板、爱国主义宣传栏,加强对学生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教育;最后,学校要重视校园环境净化工作,加強校园治安管理工作,同时加大校园周边治安整治力度,降低校外不良势力对学生的侵害。

(三)净化社会环境

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整顿力度,对校外周边的网吧、游戏厅以及其他娱乐场所进行规范化管理,定期抽查娱乐场所是否有未成年人进入的情况,严厉打击黄、赌、毒,达到净化社会风气目的。此外,有关部门要做好“净网”工作,加大网络内容的审查力度,降低低俗文化等对青少年的侵蚀。最后,各个社区要联合学校积极开展教育活动,采取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将法律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树立知法和守法的观念。

结束语

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受到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就决定了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系统工作。只有将将优化家庭教育、重视和改善学校环境、净化社会环境等手段综合运用,才能达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目的。(作者单位:宁波正世物流有限公司; 舟山万美物流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杨莉,曹毅,兰天.发挥学校育人作用预防青少年犯罪[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 1(12):70—72.

[2] 姚建银,秦冠英.对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0,67—68.

上一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下一篇: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位置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