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报告

2024-06-26

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报告(精选6篇)

篇1: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安阳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调查研究

班级:12届工程管理 组长:张建华 201204020087 电话:*** 组员:翟帅克 201204020090 陈翠萍 201204020091 陈 童 201204020092 陈晓玉 201204020093 吴海洋 201204020094 林瑞琪 201204020095 陈文超 201204020096 陈壮壮 201204020097 许 帅 201204020098

指导老师:王夏冰

实践实践:2013年4月14日——5月16日

关于安阳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报告

(工程管理2班 张建华 吴海洋 陈童 翟帅克 等)

摘要: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历史上无数闪亮的瑰宝,那么面临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到底怎样呢,政府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需要做些什么工作呢,安阳又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古都,有着各式各样的文化遗产,对于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通过对安阳文化遗产的现阶段保护情况,分析了公民在本地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公民对政府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是否起到了相应的作用,同时也通过问卷调查询问群众认为应该开展怎样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调查对安阳本地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以及积极的倡导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为安阳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安阳市 文化遗产 保护

调查目的

了解安阳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以后发展的对策。

调查对象

安阳工学院学生、社会群众等。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

本论文通过对学生及社会群众进行抽样调查的方法来分析安阳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的了解、及今后的对策等。结果表明只有3%的对本地区文化遗产较了解,只有26%分人会积极主动去参加一些文化保护的活动,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安阳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河南省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名列中国八大古都之列,是其中最悠久的古都。安阳殷墟在2006年已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另外,在十一五期间全国100处大遗址名单的三杨庄汉代村落遗址,隋唐著名的瓦岗寨起义地,岳飞故里等许多文化遗产都坐落于安阳。2009年11月1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安阳正式开馆,这不仅体现了安阳地区作为中国文字之乡的地位,更为安阳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同年,魏王曹操墓在安阳被发现同样也为安阳作为一个文明古城的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另外,著名的大禹治水,文王演易,苏秦拜相,岳母刺字等历史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安阳文物古迹较多,境内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

作为一个保存了整个中国历史记录的地区,安阳不仅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这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文化。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同时也有着许多的民间文化习俗,在婚丧嫁娶、饮食起居方面多有体现。同时,安阳传统手工艺,手工艺产品和风味特产独具特色。

安阳地区在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现对较好,兴建了一大批旅游景点,极大出尽了文化遗产的传承,例如殷墟,岳飞庙、袁林,文字博物馆等深入人心。同样在调查报告中显示26%的人对文化遗产非常关注,69%的人比较关注,只有5%的人对此表示并不关注,这表明安阳地区在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中做的还是比较完善的。政府也为安阳的文化遗产保护付出了相当多的努力,例如建立保护措施年久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实地保护、兴建博物院宣传当地文化发扬传承等。

二、政府在保护文化遗产中所做出的贡献及相应的措施

贡献: 今年7月13日,是安阳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两周年,也是第二个“安阳文化遗产日”。2007年5月,经安阳市人大常委会批准,把每年的7月13日定为“安阳文化遗产日”,对以殷墟为代表的地方文化遗产进行集中保护宣传,在全市营造保护文化遗产、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的社会氛围。为做好今年“安阳文化遗产日”的庆祝活动,安阳市文物局精心组织,积极筹备,结合奥运主题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举办了一系列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广受社会各界欢迎的庆祝活动,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果。

(一)为落实好市领导的指示精神,确保安阳文化遗产日庆祝活动成效,市文

物局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活动主题,并制定了活动方案,印发全市各有关单位。市文物局局长段振美亲临各活动场地,要求各有关单位认真热情、周密部署,确保各项活动安全,为全市人民献上一场有意义、有内容、有情趣的节日活动。

(二)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安阳文化遗产日”活动期间,悬挂宣传标语20多条,发放宣传册页5000多份,优惠开放8家文物景区(点)。活动的开展,不仅有效宣传了安阳市文化遗产保护成功,而且极大调动了社会各界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三)根据各文物景区的实际接待能力,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对市民间艺术博物馆、滑县民俗博物院、修定寺塔、小南海石窟等景区(点)进行了免费开放,对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袁林、文峰塔等景区(点)实行了半价优惠开放,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措施:

(一)立法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保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文化资源,必须致力于对它们的保护。在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还没有充分树立起来之前,立法显得格外重要。况且,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一代做下去。要实施好这项工程,仅有应急性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坚实的法律和政策的规约和保障。可以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进行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首先是从地方开始的。

(二)科学的管理机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

要加强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新政策,加大管理的力度;还要缜密规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才能有步骤地进行这项宏大的文化工程。

(三)加强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保护意识的有效措施

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我们应通过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宣传,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使人人都懂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明了为什么要保护,以及怎样保护,从而让“保护”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全社会形成爱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气,使每一位公民都能为中华民族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而自豪,从而自觉地珍惜它。

三、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文化遗产是每个国家最珍贵的财富,我国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但是同样也存在这个种问题,调查表明有36%的人认为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面临的是缺乏有效地保护机制。

(一)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收到严重威胁。不少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文物非法交易、盗窃和盗掘古遗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境外。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

(二)缺乏有效地传承机制

现在的非物质文化的遗传的传承之路是非常艰辛的,社会上很多人都在追求物质上的需求,一心想走出以往具有特色的民俗风情。除了那些原本就为文化传承付出的人们,很少有人会传承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化发展的社会同时也,终将导致传承人的老龄化。如果政府不采取相应措施。那么文化传承将面临危机。这是一个长期的规划项目,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正像这些工艺一样,是需要祖祖辈辈来共同保护的。

(三)中西文化的冲突

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然而当人们遇见与我们传统文化迥然的文化时,自然会对自己的文化有多淡忘。例如西方节日已渐渐成为我们中过得主流,但是我们传统文化却在渐渐被遗忘。如此一来,这同样也会导致我们的民族文化失传。

四、文化遗产保护滞后的原因及对策

(一)文化遗产保护滞后的原因

1、传统手工艺产品价格低廉,后继无人,造成传承困难。

2、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传统艺术失去土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也存在局

限性,现今阶段安阳的古城保护对象仍以文物保护为主,使很多非物质文化濒临绝迹。如何让安阳老城悠久的文化得以传承,如何展示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安阳老城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重要。

3、传承文化边缘化,在城市化的步伐加快的今天,处在落后地区的文化处于渐渐式微的状态,导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信心逐步失去。

4、经济化的现代社会,驱使人们去追求利益,确忽略了文化追求,自然失去对文化遗产保护关注。

5、传承人老龄化等。

(二)保护文化遗产的对策

1、以完善的法律制度为保障

明确的法律制度既是保证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秩序的主要“标尺”,也是维护合法保护经营活动的法理依据。所以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应是以立法为核心,以保护、保存、利用和传承为目标,以公众参与和监督为主要环节,以资金补助为有效保障的完整体系。

2、以教育战略培育文化适应能力

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无论管理者还是社会大众,面对的问题是与自己的文化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文化环境,其中包括方言、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新年、态度等的差异性。所以要求我们必须拥有适应文化环境的多样性核查一下的能力。这种能力一般建立在对文化的真诚关心,即对文化差异性的深刻理解和接受的基础之上。就此而言,以教育战略培育文化适应能力是绝对必要的。

3、以经营战略实现价值再创造

尽管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社会公益性的系统工程,但其高投入的运作需要仍是规划已实施经营战略是必须估计的主要因素。文化遗产保护不仅需要政府在保护项目立项、资金安排、规划编制、政策调节上给予支持,更需要积极拓展资金渠道,广泛调动社会资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保证经营战略得以顺利实施。

4、加强基层文化遗产保护教育

对全民进行历史教育,实地观察体验了解,让民众亲身感受一下文化遗址的重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多么重要。欲亡其国先亡其史,可见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他可以加强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可以以史为鉴加强人的民族紧迫感。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是我们值得骄傲的,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骄傲。但是我们也有百年的屈辱史,为此我们的祖辈付出了血的代价,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记住那血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他时刻鞭策着每个中华儿女的心田,让我们更努力的去奋斗,不让那屈辱的历史重演。

五、结束语

如今我国经济正在一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此过程中,我们许多城建部门忽略城市文脉的保护,片面追求眼前的利益,在文化遗产保护防护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社会同步发展的一部分,历经千年的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遗产弥足珍贵,如果不加以保护,他们就会悄然逝去。安阳文化遗产是安阳人民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问题,不仅是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再认知的过程,是一个更具理性精神和民族文化整合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应该肩负起保存,传承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教育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所起的作用。同时,政府机构和有关研究部门也应对此更加重视,加强对安阳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传播和保护。

谢辞:衷心感谢小组成员对本次调查所付出的辛勤努力,以及那些支持本次调查的同学和人员。

附:

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报告

1.您是否关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常关注 □一般 □不关注 2.您对安阳地区文化遗产了解多少?

□非常了解 □基本了解 □不了解 3.您对安阳地区文化保护现状是否满意?

□满意

□较满意

□一般 □不满意

4.您认为有必要在学校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吗?

□非常有必要 □一般 □ 没必要

5.您认为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起的作用

□主导作用 □辅助作用 □不起作用 6.如果有宣传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动,您是否会参加

□一定会 □会 □不一定 □不会

7.您觉得如今安阳地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效果如何

□很好 □一般 □ 有效果但是不显著 □没有效果

8.您觉得政府应该给予怎样的保护政策

□鼓励当地政府及民间团队举办相关活动,加大宣传 □鼓励人们积极参与保护活动,并予以奖励 □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外筹集资金

9.在宣传方面,您赞成怎样的方式去宣传文化遗产保护

□排成纪录片,在电视台播放 □发放各种资料,比如宣传册、海报

□举办各种活动 □加大教育力度,从小培养文化保护观念 10.您觉得当前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缺乏有效地保护机制 □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冲突 □缺乏资金

□缺乏有效传承机制 □传承人老龄化

谢谢您对本次调查的支持,非常感谢。

附: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张建华 201204020087 电话:*** 组员:翟帅克 201204020090 陈翠萍 201204020091 陈 童 201204020092 陈晓玉 201204020093 吴海洋 201204020094 林瑞琪 201204020095 陈文超 201204020096 陈壮壮 201204020097 许 帅 201204020098

指导老师:王夏冰

篇2: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报告

姓名任飞 学号4052014007 专业信息安全 单位四院四营

关于安阳市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报告

摘要: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历史上无数闪亮的瑰宝,那么面临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到底怎样呢,政府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需要做些什么工作呢,安阳又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古都,有着各式各样的文化遗产,对于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通过对安阳文化遗产的现阶段保护情况,分析了公民在本地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公民对政府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是否起到了相应的作用,同时也通过问卷调查询问群众认为应该开展怎样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调查对安阳本地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以及积极的倡导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为安阳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安阳市文化遗产保护 调查目的

了解安阳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以后发展的对策。调查对象

安阳市民、学生、社会群众等。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

通过对市民、学生及社会群众进行抽样调查的方法来分析安阳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的了解、及今后的对策等。结果表明只有3%的对本地区文化遗产较了解,只有26%分人会积极主动去参加一些文化保护的活动,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安阳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河南省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名列中国八大古都之列,是其中最悠久的古都。安阳殷墟在2006年已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另外,在十一五期间全国100处大遗址名单的三杨庄汉代村落遗址,隋唐著名的瓦岗寨起义地,岳飞故里等许多文化遗产都坐落于安阳。2009年11月1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安阳正式开馆,这不仅体现了安阳地区作为中国文字之乡的地位,更为安阳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同年,魏王曹操墓在安阳被发现同样也为安阳作为一个文明古城的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另外,著名的大禹治水,文王演易,苏秦拜相,岳母刺字等历史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安阳文物古迹较多,境内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

作为一个保存了整个中国历史记录的地区,安阳不仅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这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文化。安阳是

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同时也有着许多的民间文化习俗,在婚丧嫁娶、饮食起居方面多有体现。同时,安阳传统手工艺,手工艺产品和风味特产独具特色。安阳地区在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现对较好,兴建了一大批旅游景点,极大出尽了文化遗产的传承,例如殷墟,岳飞庙、袁林,文字博物馆等深入人心。同样在调查报告中显示26%的人对文化遗产非常关注,69%的人比较关注,只有5%的人对此表示并不关注,这表明安阳地区在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中做的还是比较完善的。政府也为安阳的文化遗产保护付出了相当多的努力,例如建立保护措施年久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实地保护、兴建博物院宣传当地文化发扬传承等。

二、政府在保护文化遗产中所做出的贡献及相应的措施 贡献:

(一)为落实好市领导的指示精神,确保安阳文化遗产日庆祝活动成效,市文物局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活动主题,并制定了活动方案,印发全市各有关单位。市文物局局长段振美亲临各活动场地,要求各有关单位认真热情、周密部署,确保各项活动安全,为全市人民献上一场有意义、有内容、有情趣的节日活动。

(二)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安阳文化遗产日”活动期间,悬挂宣传标语20多条,发放宣传册页5000多份,优惠开放8家文物景区(点)。活动的开展,不仅有效宣传了安阳市文化遗产保护成功,而且极大调动了社会各界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三)根据各文物景区的实际接待能力,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对市民间艺术博物馆、滑县民俗博物院、修定寺塔、小南海石窟等景区(点)进行了免费开放,对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袁林、文峰塔等景区(点)实行了半价优惠开放,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措施:

(一)立法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保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文化资源,必须致力于对它们的保护。在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还没有充分树立起来之前,立法显得格外重要。况且,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一代做下去。要实施好这项工程,仅有应急性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坚实的法律和政策的规约和保障。可以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进行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首先是从地方开始的。

(二)科学的管理机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 要加强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新政策,加大管理的力度;还要缜密规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才能有步骤地进行这项宏大的文化工程。

(三)加强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保护意识的有效措施 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我们应通过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宣传,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使人人都懂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明了为什么要保护,以及怎样保护,从而让“保护”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全社会形成爱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气,使每一位公民都能为中华民族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而自豪,从而自觉地珍惜它。

三、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文化遗产是每个国家最珍贵的财富,我国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但是同样也存在这个种问题,调查表明有36%的人认为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面临的是缺乏有效地保护机制。

(一)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收到严重威胁。不少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文物非法交易、盗窃和盗掘古遗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境外。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

(二)缺乏有效地传承机制

现在的非物质文化的遗传的传承之路是非常艰辛的,社会上很多人都在追求物质上的需求,一心想走出以往具有特色的民俗风情。除了那些原本就为文化传承付出的人们,很少有人会传承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化发展的社会同时也,终将导致传承人的老龄化。如果政府不采取相应措施。那么文化传承将面临危机。这是一个长期的规划项目,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正像这些工艺一样,是需要祖祖辈辈来共同保护的。

(三)中西文化的冲突

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然而当人们遇见与我们传统文化迥然的文化时,自然会对自己的文化有多淡忘。例如西方节日已渐渐成为我们中过得主流,但是我们传统文化却在渐渐被遗忘。如此一来,这同样也会导致我们的民族文化失传。

四、文化遗产保护滞后的原因及对策

(一)文化遗产保护滞后的原因

1、传统手工艺产品价格低廉,后继无人,造成传承困难。

2、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传统艺术失去土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也存在局限性,现今阶段安阳的古城保护对象仍以文物保护为主,使很多非物质文化濒临绝迹。如何让安阳老城悠久的文化得以传承,如何展示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安阳老城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重要。

3、传承文化边缘化,在城市化的步伐加快的今天,处在落后地区的文化处于渐渐式微的状态,导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信心逐步失去。

4、经济化的现代社会,驱使人们去追求利益,确忽略了文化追求,自然失去对文化遗产保护关注。

5、传承人老龄化等。

(二)保护文化遗产的对策

1、以完善的法律制度为保障

明确的法律制度既是保证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秩序的主要“标尺”,也是维护合法保护经营活动的法理依据。所以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应是以立法为核心,以保护、保存、利用和传承为目标,以公众参与和监督为主要环节,以资金补助为有效保障的完整体系。

2、以教育战略培育文化适应能力

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无论管理者还是社会大众,面对的问题是与自己的文化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文化环境,其中包括方言、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新年、态度等的差异性。所以要求我们必须拥有适应文化环境的多样性核查一下的能力。这种能力一般建立在对文化的真诚关心,即对文化差异性的深刻理解和接受的基础之上。就此而言,以教育战略培育文化适应能力是绝对必要的。

3、以经营战略实现价值再创造

尽管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社会公益性的系统工程,但其高投入的运作需要仍是规划已实施经营战略是必须估计的主要因素。文化遗产保护不仅需要政府在保护项目立项、资金安排、规划编制、政策调节上给予支持,更需要积极拓展资金渠道,广泛调动社会资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保证经营战略得以顺利实施。

4、加强基层文化遗产保护教育

对全民进行历史教育,实地观察体验了解,让民众亲身感受一下文化遗址的重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多么重要。欲亡其国先亡其史,可见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他可以加强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可以以史为鉴加强人的民族紧迫感。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是我们值得骄傲的,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骄傲。但是我们也有百年的屈辱史,为此我们的祖辈付出了血的代价,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记住那血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他时刻鞭策着每个中华儿女的心田,让我们更努力的去奋斗,不让那屈辱的历史重演。

五、结束语

如今我国经济正在一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此过程中,我们许多城建部门忽略城市文脉的保护,片面追求眼前的利益,在文化遗产保护防护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社会同步发展的一部分,历经千年的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遗产弥足珍贵,如果不加以保护,他们就会悄然逝去。安阳文化遗产是安阳人民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问题,不仅是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再认知的过程,是一个更具理性精神和民族文化整合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应该肩负起保存,传承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教育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所起的作用。同时,政府机构和有关研究部门也应对此

篇3: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报告

青铜峡市是宁夏引黄灌区的一个县级市, 相对不封闭的地理位置和讲求礼仪的传统习俗使得各种文化资源保存完整, 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 积淀了较为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市境内普查发现的非遗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民间文学类。包括民间故事、传说、歌谣、歇后语、谚语等。二是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类, 如南营武术杂技、押枷、底盘武术等。三是传统医药类, 如中医烧烫伤制剂、接骨针灸等。四是民间手工技艺类, 如峡口回族二毛皮、胡氏擀毡、青铜峡柳编等。五是消费习俗类, 主要是传统回族清真饮食等。六是生产商贸习俗类, 如青铜峡古渠系、民间民居建筑材料等。七是民间舞蹈类, 如小花灯舞、喜牛舞、单鼓舞等。八是民间音乐类, 民间乐曲主要以唢呐曲为主, 常用曲牌有著名的《十劝郎》、《五哥放羊》等;民间器乐有20多种, 最常见的有唢呐、笛子、板胡、二胡、三弦、锣、鼓、哇呜等。九是民间美术。主要包括剪纸、刺绣、雕塑、纸扎及民间绘画等。十是民族语言类, 如回族穆斯林常用语等。十一是以文化空间为主要载体的牛首山庙会、庙山湖庙会等。

目前, 《南营武术》、《峡口回族二毛皮》分别为第一批和第二批被批准的自治区级项目;有三批13项, 包括《青铜峡柳编》、《二锅头传统酿造工艺》、《牛首山庙会》、《南北佛乐大型十等法事梵呗音乐》等被批准为吴忠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三批46项, 包括《一百零八塔的传说》、《杨万宝回族常用语》、《峡口镇剪纸》等被批准为青铜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 青铜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工作基本做法

近年来, 该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一定成效。

2.1 健全保护机制, 制定科学规划。

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启动之初, 市政府印发了《青铜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 成立了青铜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青铜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 建立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席会议制度, 指定文化馆负责经常性工作, 制定了保护计划, 明确了项目普查、申报责任人, 组织各镇、村和社区相关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 有力地推动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统筹规划、普查、登记以及项目的筛选、审查、申报等具体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加大培训力度, 积极传承民间艺术。

以中国文化遗产日为契机, 坚持把保护人才的培养当作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手段, 主要针对传承人的培养和群众性保护人才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 坚持举办刺绣、剪纸、民歌、民间舞蹈、社火等培训班, 年均各5期。同时, 还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 有效地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民俗文化。

2.3 举办多种活动, 壮大民俗文化队伍。

在每年春节举办社火比赛的基础上, 坚持每年组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 主要包括泥塑、柳编、石刻、版画、刺绣、剪纸等项目, 通过图片, 实物, 多媒体播放, 现场表演工艺过程等, 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我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并坚持组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专场晚会。利用媒体向全社会倡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上述活动在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民俗人才, 壮大民俗文化产业队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 青铜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该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但由于受多方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还存在着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3.1 各级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 涵盖面广, 开发和保护工作量大, 在具体工作中虽然争取了多方工作机构人员来负责, 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 大部分都是徒有虚名, 真正需要配合的时候都会用不负责任的方式来推辞, 仅靠文化部门兼管, 文化馆负责实施, 势单力薄, 导致传承保护和申报利用工作进度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有的乡镇对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相当重视, 而对申报成功的名录轻保护, 轻管理, 虽然在申报书上承诺了保护计划, 那也是纸上谈兵或者履行怠慢。

3.2 经费紧缺。

没有设立专门的保护基金, 给抢救保护工作带来较大困难。由于经费紧张, 使征集的资料、实物少之又少, 不能完全征集回来;普查工作所需的器材、设备落后;上报的音像资料、图片资料等达不到上级规定的技术指标;对传承人的及时认定、项目传承的培训计划安排、传承场地、物资、传承所需的各种条件需求等工作的开展也无法进行。这些因素都非常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3.3 专业人员匮乏。

文化馆是实施保护的重要业务机构, 在现有工作人员中, 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工作的专业人才, 使许多资料征集后不能有效开发、保护和利用, 产业化开发、保护、经营的局面还没有真正形成。再加上缺乏经费支持, 培训、培养专业人才的机制不健全, 输送渠道不畅通, 极大地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3.4 缺乏展示平台。

虽然全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没有专门用于表演展示的场所和设施, 也没有经常性进行展示表演的活动载体。

4 加强青铜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思考

4.1 以振兴传统工艺的办法来传承非物质文化产业。

青铜峡市有布鞋制作、荫米制作、衡器制作、回族二毛皮传统制作、柳编等传统手工技艺, 技艺性强, 经济实用, 发展空间大。因此, 应该进一步挖掘传统手工技艺的潜力, 鼓励和支持民间艺人大胆创新, 把传统手工技艺搞好搞活, 使传统手工技艺从自给自足型向市场需求型转变, 成为传承非物质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手段。

4.2 用市场经济的理念来经营非物质文化产业。

要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在作用, 把非物质文化产业作为振兴我市经济的重要产业来开发, 做到传播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这样, 既保护了民族的传统文化, 又不断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

4.3 重视人才培养推进传承发展。

要建立健全关心和爱护传承艺人的有效机制, 让其从自己的技艺上受益, 同时, 针对民间文化艺术后继乏人的问题, 要尽快制定出台相关办法, 资助和扶持民间艺人带徒传艺, 使其技艺继续传承、发扬光大, 并定期对民间艺人进行培训, 不断提高其表演展示的规范化水平, 还要鼓励教学机构开办兴趣班, 引导更多的人走上传习之路, 壮大非遗保护传承力量。

4.4 切实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

建立非遗保护专项基金, 同时, 用足用活有关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依托项目申报及富有特色的文化成果展示, 积极向上争取资金, 吸纳民间资本投入非遗保护, 用于资源普查、资料征集、实物收购、濒危项目的抢救等, 尤其对濒危的重要项目要制定传承计划, 建立传承活动基地, 设立专项传承补贴, 为传承人提供良好的传承条件和必要的生活保障。

摘要:文章分析了青铜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及保护工作主要措施和存在问题, 阐述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蔡武主编.一、2009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显著[Z].中国文化年鉴, 2011.

[2]蔡武主编.二、扎实推进201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Z].中国文化年鉴, 2011.

篇4: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报告

一、城市化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城市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话题。与具有大约40多亿年历史的地球相比,人类的历史是短暂的。而与具有大约300多万年的人类历史相比,城市的历史也相当短暂。从新石器时代算起,城市至今只有6000多年历史。然而,当人类一旦走进城市,人类文明便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进程。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又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家园。各个时期的文化遗产像一部部史书,记录着城市的沧桑岁月,唯有保留下来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遗产,才会使城市的历史绵延不绝,才会使今日人类发展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也才会使城市永远焕发悠久的魅力和时代的光彩。

世纪之初,无论对于世界,还是对于我国,都是城市化发展的转折点。从这一时期,世界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了城市,在全球范围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也是从这一时期,我国脱离了城市化历史进程的初级阶段,进入中级阶段。照此发展,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左右,从沿海到内地形成现代化城市格局。将城市化率从30%提高到60%这一发展阶段,英国用了180年左右的时间,美国用了90年左右,日本用了60年左右,而在我国大约只需要30年左右时间就将完成这一进程。可见,在我国这一发展阶段,时间过程短,建设强度大,投入密度高。

在我国城市化率每增长1%,就意味着有1200万以上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住房、就业、出行等方面的需求,引发城市规模的持续扩大。但是,城市规模扩大的另一方面原因,来自于每一个家庭生活支出结构的变化。即当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下时,家庭生活的主要支出是衣、食;人均CDP在3000美元以下时,主要支出是家电产品;而当人均CDP在8000美元以下时,主要支出中住、行的比例开始迅速增加,即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购买住房和汽车。城市化快速发展和人们家庭支出结构的改变等因素相互叠加,必然引发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

从表象看,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聚集的现象,引发城市“摊大饼”式地无限蔓延,造成对城市住房、交通、能源的巨大压力。实质上,城市化所带来的最主要问题,已经不完全是城市物质环境或空间形态的问题,而更多的是社会、文化和环境的问题。这一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现期”。西方一些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已经出现过的种种弊病,我们应该引以为戒。我国城市化浪潮对应城市建设高潮,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是经济社会发展内在规律作用的结果,它不可抗拒,也不能阻止,只能通过科学发展观进行正确引导,去其弊,扬其长,才能保证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对于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来说,城市化也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这一时期,大规模持续地城市开发改造与地上地下的文化遗存之间,矛盾非常集中、异常激烈。如果没有对建设与保护研究过程的积累,面对如此疾风骤雨式的建设和发展,要想不出现偏差是不大可能的。事实上,我们恰恰缺乏这种积累的过程以及过程的积累。由此成为文化遗产保护最危险、最紧迫、最关键的历史阶段。今天,经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证明,可供我们选择保护的文化遗产已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们应当争分夺秒地既为当代,更为后代,把更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抢救下来,列入保护之列。

今后十几年间,我国城市经济必将继续以较快速度增长,城市建设还将大规模展开,这些在给城市发展带来难得历史机遇的同时,也将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事实上,城市化的各个因素都与城市文化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也涉及文化遗产保护的诸多方面。就此而言,如何在城市化加速发展进程中,在全球化的历史条件下,持续推进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这一问题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尖锐地提了出来,成为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何成功跨越转型期这道门槛,关系到城市未来的发展质量和水平,是横亘在每一个经济发展达到此阶段的城市面前的新挑战,而跨越门槛,战胜挑战的核心力量就是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作为城市精神和创造力的历史凝聚与积淀,具有施加广泛影响的功能,能够让人们接受良好的道德规范及生活方式。此时,城市文化体现在诸多方面,如社会民众的文化意识、生活环境的文化内涵等。尽管实现全面小康生活的指标体系比较复杂,但是可以简单地划分为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两类指标。物质生活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完全可以逐步达到小康社会指标。但是,文化生活的指标相对抽象、比较复杂,要真正实现难度更大。这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性所决定,由于人们对文化形式的认知不同,文化生活的需求不同,文化价值的评价也不同。因此,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是文化生活的进步。

二、城市文化建设应该避免出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一些城市在物质建设取得成就的同时,在文化建设方面却重视不够。归纳起来涉及8个方面的情况或应该避免出现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城市文化建设,避免城市文化危机加剧的紧迫性。

一是避免城市记忆的消失。城市记忆是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物古迹到地方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等,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是形成一座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也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但是,一些城市在“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中,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一处处文物保护单位被拆迁和破坏;一片片积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一座座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被无情摧毁。由于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这些历史性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社区邻里的解体,最终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

nlc202309020802

二是避免城市面貌的趋同。城市面貌是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凝结,是城市外在形象与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是由城市的物质生活、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一座城市的文化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的个性就越强,品位就越高,特色就越鲜明。但是,一些城市在建设和发展中,城市面貌正在急速地走向趋同。由于抄袭、模仿、复制现象十分普遍,毫无特色的城市街区占据着越来越显著的位置,导致“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的文化危机。各地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正在消失,代之而来的是几乎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千城一面”的现象日趋严重。

三是避免城市建设的失调。城市建设是为了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文化环境。而城市规划则是合理配制公共资源,保护人文与自然环境,维护社会公平。它的根本目的不仅是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的功能城市,更在于建设一个社会和谐的文化城市。但是,一些城市在建设中缺少科学态度和人文意识,往往采取单一依赖土地经营和房地产开发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大幅度扩充城市用地,大面积增加建设量,导致出现“圈地运动”和“造城运动”。一些城市盲目追求变大、变新、变洋,热衷于建设大广场、大草坪、大水面、景观大道、豪华办公楼,而这些项目却往往突出功能主题,而忘掉文化责任。

四是避免城市形象的低俗。城市形象是城市物质水平、文化品质和市民素质的综合体现。它表现出每个城市过去的丰富历程,也体现着城市未来的追求和发展方向。美好的城市形象可以唤起市民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但是,一些城市已经很难找到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布局生动、充满人性的城市文化形象。不少中小城市盲目模仿大城市,为了气势而不顾城市环境,至今仍把高层、超高层建筑当作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寄希望于城市在短时间内能拥有更多“新、奇、怪”的建筑,以迅速改变城市的形象。但是大量新的建筑不仅没有增强,反而削弱了城市的文化身份和特征,使城市景观变得生硬、浅薄和单调。

五是避免城市环境的恶化。城市环境是城市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城市环境与城市的生态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好的城市环境不但可以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研究城市环境的基点应该是如何既宜人居住,又宜人发展。但是,一些城市以对自然无限制的掠夺和征服来满足自身发展欲望,致使环境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空气污染、土质污染、水体污染、视觉污染、听觉污染;热岛效应加剧、交通堵塞加剧、资源短缺加剧;绿色空间减少、安全空间减少、人的活动空间减少。同时,错位、超载开发也使不少文化遗产地及其背景环境出现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趋势。

六是避免城市精神的衰落。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核,是对城市文化积淀进行提升的结果。城市精神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发挥着异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城市精神的概括和提炼,可以使人们更多地理解和接受城市的追求,转化为城市民众的文化自觉。但是,一些城市注重物质利益,而忽视文化生态和城市精神的培育,热衷于搞“形象工程”,盲目追求“标志性建筑”的数量,存在盲目攀比、不切实际的倾向。实际上是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重攀高比新,轻传统特色;重表面文章,轻实际效果,表现出对文化传统认知的肤浅、对城市精神理解的错位和对城市发展前途的迷茫。

七是避免城市管理的错位。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实质是人作用于城市发展的过程,应肩负起对未来城市的责任。通过城市管理不但要为人们提供工作方便、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安全稳定的物质环境,而且要为人们提供安静和谐、活泼快乐、礼让互助、精神高尚的文化环境。这就需要用文化意识指导城市管理。但是,一些城市在管理内容上重表象轻内涵,在管理手段上重经验轻科学,在管理效应上重近期轻长远。由于不能从更高层次上寻求城市管理的治本之策,导致往往城市问题已然成堆,才采取各种应急与补救措施。“城市病”所产生的病根在于城市管理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缺乏应有的文化视野。

八是避免城市文化的沉沦。城市文化是市民生存状况、精神面貌以及城市景观的总体形态,并与市民的社会心态、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城市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淀,缓慢演变发展,形成城市的文脉。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城市的竞争力,决定着城市的未来。但是,一些城市面对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不是深化自身的人文历史,而是浅薄化自己的文化内涵,使思想平庸、文化稀薄、格调低下的行为方式,弥漫在城市的文化生活之中,消解着人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种种不良社会现象的出现,究其深层次原因,是文化认同感和文化立场的危机。

三、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之“源”

城市化是城市发展之“流”。只有

“源远流长”,才是我国城市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因此,城市文化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城市不仅要为人们身体的栖居提供物质的场所,还要为人们心灵的栖息提供精神的空间。以人为本就是要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自由。对正处于城市化加速进程中的每一座城市来说,城市自身具有什么样的文化生态和文化特色,应该是每个城市决策者在“热发展”中的“冷思考”。面对种种问题和挑战,每一座城市都必须以文化战略的眼光进行审视,从全局的和创新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以期得出正确的发展理念。

(一)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

1933年,国际社会诞生了关于

“功能城市”的《雅典宪章》。该宪章依据理性主义的思想方法,对当时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主张以“功能分区”的观念规划城市,以期使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协调、平衡发展。这一理念对各地城市规划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这一思想是建立在“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期望通过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划定不同功能分区,然后再通过简单的“模式”和交通系统的连接作用,将分解的功能分区重新结合在一起,从而复原成一个完整的、秩序的城市。但是,人们从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对于复杂的城市系统,仅仅依靠“功能分区”无法解决城市发展的诸多复杂问题。

篇5: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报告

8月15日至29日,我听取了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申报保护、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情况,查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先后到 等乡镇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情况,并与部分普查员、传承人、非遗管理人员等进行座谈,广泛了解非遗挖掘和保护方面的情况,同时走访了部分非遗传承人。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为了做好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2007年10月县文化部门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对全县所有行政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历时10个月的普查。普查中,共获得非遗线索总数近4万条,经过遴选,确定挖掘和保护价值较高的调查项目总数2600多个。其中,民间文学类508个,民间音乐类67个,民间舞蹈类27个,戏曲类36个,曲艺类28个,民间杂技类50个,民间美术类48个,民间手工技艺类388个,生产商贸习俗类105个,消费习俗类116个,人生礼仪类180个,岁时节令类99个,民间信仰类368个,民间知识类108个,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类59个,传统医药类383个,其它90个。完成了《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县卷和原33个乡镇卷的编辑工作。这次普查工作,得到了省、市文化部门的肯定。同 时,通过普查,也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请国家、省市保护是我县“非遗”挖掘和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我县“非遗”项目知名度,服务我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借助名人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有利的条件,县文化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调查整理了40来个具有较高价值的项目,积极争取申请国家、省市保护。到目前为止,刘伯温传说、太公祭已列入国家“非遗”名录;集锦头通、民间八仙戏、民歌已通过省专家级一、二审,有望列入省非遗名录;畲族剪纸、畲族刺绣、畲族民歌、畲族祭祖、畲族医药、畲族“打王” 舞和木偶戏、单档布袋戏、鼓词、陈十四娘娘信俗、“黄坦糖”传统制作技艺、灰塑、米塑、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抽梁换柱、吊九楼、蛇伤疗法、南田元宵舞龙、吴成七传说等18个项目列入市非遗名录;畲族服饰、畲族婚俗、畲族三月

三、畲族谚语、畲族彩带编织技艺、高机与吴三春传说、养根马灯舞、下垟串灯舞、扦柚球、粉丝制作技艺、乌衣红粬制作技艺、弹棉花技艺、修谱习俗、杨府爷信俗等14个项目已通过市级专家组评审,有望列为市非遗名录。

(三)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延续深厚文脉,通过多样形式组织开展对非遗的传承保护。一是通过举办重大节假日等方式传承,如利用国家森林节、元宵节、中小学生讲刘伯温故事比赛等传承太公 祭、南田元宵节舞龙、;举办三月三民族节,展示畲族婚俗、服饰、民歌等。二是通过文字材料集成传承保护。通过对畲族文化的研究挖掘,以及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先后汇编成《民间故事》、《刘伯温传说普及本》、《刘伯温传说新探》等书籍。三是通过录制音像材料传承保护。先后录制了米塑、木偶戏、花鼓、畲族婚俗、祭祖、民歌对歌等非遗项目。四是通过展示现存实物和制作图片宣传非遗项目。利用文物展览、“文化遗产日”、“中小学生艺术节”等,在全县开展文化遗产巡回展示活动。

二、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流失。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非遗项目在日常生产生活及社会活动中使用频率日趋减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大批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流失,甚至由于传承人的逝去而濒于消亡。如畲族山歌、畲族服饰、传统婚嫁和民间手工技艺蓑衣制作、纸伞制作、竹篾编制、织布技艺等等正在逐渐消亡;马灯舞、布袋戏、花鼓戏、唱元宝和弹棉花、草布鞋编制技艺等正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大多靠口传身授,有的仅仅只靠子承父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一些传统工艺不再成为生存的必需,并且现存的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没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再加新的一代对民族传统民间文化缺乏兴 趣,因此,非遗因许多民间艺人年逾古稀或相继去世而失传,使得后继无人。如马灯舞、打王舞、吊九楼、鼓词、米塑、灰塑、弹棉花技艺、做圆木技艺等等均已没有传承人,许多非遗项目面临“人亡艺绝”的局面。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社会各阶层,包括各级政府,对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认识不到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延续和保持民族基因的千秋大事,是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历史责任;认识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需要政府投入的基础性工作。同时,宣传也还没有到位,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力。因此,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被认为是文化部门一家之事,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广大群众保护意识淡薄,尚处于观望状态。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由于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滞后,于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才刚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我县虽然于2007年10月对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普查,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但是目前我县对如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在职责、宣传、人员机构、经费保障等方面还缺乏相应举措,还没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4 规划,保护工作仅仅停留于文化系统的部门行为,尚未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局面,缺乏长效保护机制。

三、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要营造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氛围。一要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务院、浙江省《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公共传媒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二要利用传统节日和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民族民间文艺节目巡回演出等系列活动,让更多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三要积极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增强保护意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要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长效机制。县政府要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务院、浙江省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尽快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责任。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职责明确、形成合力”的原则,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本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城乡建设规划。要建立专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形成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长效机制。

(三)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要坚持古为今用、辩证扬弃的原则,着眼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和广大群众 的实际需求,对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实行分类传承保护。对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但由于社会的变迁,不适用当今社会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或由于没有传承人而濒于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尽快制定抢救保护措施,运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和实物等多种方式给予保存,以便后人研究、传承和利用;对仍然可以传承,或有经济价值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给予支持传承,鼓励民间艺人带徒授艺,加强中青年艺术骨干的培养,使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绝技后继有人、代代相传;对列入国家和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建设专题博物馆或展示馆,采取各种形式传播和展示我县非遗保护成果,逐步提高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篇6: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报告

关于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情况的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具有地方性、群众性特点,是地方民间文化艺术内涵的结晶,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我们的文化之魂、民族之根,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生态环境恶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极大威胁,有些甚至濒临灭绝。为进一步挖掘和保护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8月上旬,市政协文史资料和社会工作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和相关单位负责人,在政协副主席李美林的带领下,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

我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很多独特的民间艺术在这里生存、传承、发展、变迁,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一是内容丰富,分布广泛。据调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主要分为:传统民间艺术、传统工艺、民俗活动等。传统民间艺术主要有四脚龙舞等民间舞蹈和剪纸等民间美术。传统工艺主要有北派墨玉影雕制作工艺、铜制品錾画工艺、丰镇月饼、隆庄月饼暨隆庄干货系列等民间食品工艺以及刺绣等民间工艺。另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主要有隆盛庄六月二十四庙会等。

二是喜闻乐见,群众喜爱。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乡土气息浓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如丰镇月饼,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独特的口味和繁多的品种花样,并通过成立丰镇月饼协会和注册商标,成为中秋节馈赠好友、探亲之最佳礼品,是我市的独特民间小吃远销全国各地。

三是文化底蕴深厚,特色显明。如四脚龙舞,起源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至今已有244年的历史,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2009年被自 2 治区政府审批为内蒙古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如隆庄六月二十四传统庙会,以它历史悠久、名目繁多、构思精巧、造型朴实、形态多姿的民间艺术活动,吸引着区内外数以万计的民众游人客商,2007申报为内蒙古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也正在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是技艺精湛,知名度高。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发展,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形成了一批在区内外乃至全国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品牌项目。如北派墨玉制作工艺,它产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当地独创的一门石雕影雕艺术。它在继承、改革、发展、创新上进行了重大突破,注入更多、更高的艺术元素,使作品更加高贵、优雅,艺术品味更浓,档次更高。曾多次参加北京、天津、上海、广交会等会展,受到广泛关注,并被广泛收藏于北京大学等知名院校和内蒙古政府礼堂、乌兰夫纪念馆等处。同时还远销国外10多个国家,受到国外艺术家和收藏爱好者的一致青睐,享有很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以及电视、电影、网络等新的文化形式的冲击,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后继乏人,如果不立即加以抢救和保护,就会有消亡的危险。从整体上看,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目前,我市仍存在社会各阶层和各界人士,对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的现象。认识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需要政府投入的、短期内没有回报的基础性工作;认识不到不能以通行的市场化观点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一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想到是否有开发利用价值,是否能赚钱,而不是深入细致地、脚踏实地地做好普查、抢救工作。

二是专业人才缺乏,工作落实不到位。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基本都设立在文化部门内部,工作人员由文化部门工作人员兼任,不能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合性、多部门协作性、专业性、广泛性、长期性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多还停留在文件上,没有针对普查、申报、保护、传承各个环节制定目标和计划;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等工作没有开展;全面深入的群众性、社会性的普查工作没有展开,概念不清、家底不清的情况普遍存在。

三是投入不足,普查、抢救、保护经费严重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普查到挖掘提炼,从人员培训到资料整理,从规划保护到抢救利用,都需要资金作支撑。

四是文化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参与人员越来越少,传承者和受众群体均出现明显断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来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但由于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经常性、长期性的展示平台,没有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时代精品,不能 4 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要求,受众群体越来越小,生存空间逐渐萎缩。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在中老年人中还具有一定影响,而年轻一代大多对其不了解、不熟悉,更谈不上热爱和保护、传承。

五是宣传不足,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多学科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社会团体之间、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学科之间必须协同配合;必须广泛动员群众力量,让广大群众自觉担负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义务。而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被认为是文化部门一家之事,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广大群众保护意识淡薄,尚处于观望状态。

三、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政府责任,完善保护机制。建议市政府特别是职能部门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大力宣传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来抓。要成立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项领导小组,建立政府主导、文化部门牵头、其他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工作机制,并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制定科学的、可操作的保护措施。要借鉴外地 5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先进做法和经验,不断加强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使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的方针,抢救和保护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保护和抢救。首先,要组织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一次普查。其次,要实行分级保护制度,逐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明确实施保护的单位及各自权利,落实各自责任。第三,对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在还在流行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要组织专业人员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调查、收集、建档,整理成书或摄制成光盘,形成资料库,作为地方文化史、艺术史、民俗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三要多渠道筹措资金,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与事业协调发展。首先,要继续增加投入,政府财政应划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有所增加,对其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其次,要设立丰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争取社会各界广泛的支持,接受我市企业、个人和各界人士的捐赠,所募的捐款全部用于抢救和保护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要大力发扬文化产业。在政府宏观指导下,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手段,依靠民力,启动民资,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参与我市非物质 6 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对从事演出的专业文化团队,市政府或有关部门要制定出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特殊优惠政策,鼓励他们通过出售冠名权、有偿宣传、有价票证等形式,筹措研究和发展经费。

四要注重培养和使用专门人才,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开发的研究。建议市委、市政府支持职能部门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岗位,调配专业人才负责此项工作。要引导民间艺术家协会等社团组织,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研究和实践活动。要鼓励老艺人带徒授艺,把技艺传给后辈,培养接班人,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来。要加强对专业人才和民间文化传承人的教育培训,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保护和传承队伍。要支持民间艺人在创新题材、开拓市场上狠下功夫,使一些具有较大生存空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五要举办各种传承人培训班,它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切实得以保护和发展?传承人的存在是关键,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和源。建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在我市建立一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队伍,重点和优先考虑一些濒危项目的传承的培训。如铜制品錾画工艺、北派墨玉影雕制作工艺等。同时每年给传承人发放一些生活补贴费和举办培训班时的培训费,在提高传承人待遇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传承积极性。

六要加大宣传力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营造良好 7 的环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公共传媒普及保护知识,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深入人心,提高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保护意识,积极引导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高群众对本地民间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的认知度,培养新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适时表彰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增强从事此项工作和责任感和荣誉感。在我市有条件的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讲座或课程,既丰富学校的第二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教育、培训与理论研究。同时建议职能部门尽快组织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展览,投资修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馆,作为宣传丰镇优秀历史文化的窗口。

丰镇市政协文史资料和社会工作委员会

2010年9月29日

主题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

调研报告

抄送:乌兰察布市政协办公厅、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民族宗教和文史委员会;

市委办、人大办、政府办、政协办,存(2)。

上一篇:基础建设年发言稿下一篇:三比一争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