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管理案例分析

2024-06-26

技术创新管理案例分析(精选8篇)

篇1:技术创新管理案例分析

班级创新管理案例分析

苏州学府中学 陆建祥

上学期,我借鉴他人的做法,在班级管理中加入了两种新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一种是要求学生写周记,一种是抽选“本周之星”。

写周记是丰富师生之间交流方式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对于学生的周记,我每篇必定要批改,加注评语。在我眼中,写周记除了有助学生写作练笔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起到和学生交流沟通的桥梁作用。

通过每周批阅学生的周记,我了能够及时、准确的了解到全班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情况。现在的学生鬼的很,他们有问题是不愿意直接向老师反映的,有的是怕犯错误的同学的报复,还有是怕冠以“间谍”的“罪名”。写周记,由于其安全感及空间距离,而使学生可以大胆地记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愿望。

另外学生通过写周记还起到了疏导心理压力和自我教育的作用。很多同学在周记中写道:转眼间,一个星期又快过去了。时间过得飞快就想小沈阳在小品里说的:“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过去了。”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把评选“每周之星”改为抽选“本周之星”,是为了追求一种“变则通”的有效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和约束“问题学生”。评选“每周之星”是表扬过去的活动,并没有关注学生的今天和明天,参与荣誉角逐的只是好学生,而和后进生关系不大;而抽选“本周之星”是全体学生的集体活动。我把全班学生的名字都写在事先准备好的硬纸棒上,需要转化的后进生的名字和习惯比较好的学生名字都写在有特殊记号的硬纸棒上。每周五的班会课上,我就会当着学生的面抽签,谁被抽中了,谁就要做下周的“本周之星”。在抽选本周之星时,我是对好学生和后进生轮流抽取,一方面想用好学生的优秀给后进生提供一个学习榜样,另一方面想让后进生具有紧迫感和责任感,激励他们为重塑自身完美的形象而更加努力。上学期我班一位被抽为“本周之星”的后进生在周记中写道:我是本周之星,周末我要把作业全做全,好好表现,给全班同学树立一个好榜样。

篇2:技术创新管理案例分析

姓 名: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管理创新内涵及案例分析

申正印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应用化学

2班 1882110223

创新管理案例分析心得

内容摘要:企业的管理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的企业,就不可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企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企业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快速发展和壮大。全面理解人本管理的内涵及精髓,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工程和机制,是时代的要求,企业成功的关键。

一、前言

管理创新可以理解为是为了更有效地运用资源以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新活动。最早论述管理创新概念的是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另外提出管理创新概念的还有芮明杰在《管理创新》中提出:“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的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度等方面的细节管理。

二、案例

(一):上海通用汽车的柔性化生产

在上海通用汽车3年的发展历程中,柔性化管理也已经成为上海通用的一道亮丽风景。目前,中国几乎所有的汽车工厂都是采用一个车型、一个平台、一条流水线、一个厂房的制造方式。惟有上海通用是另类,上海通用最多可以一条线上共线生产四种不同平台的车型。这种生产方式就是“柔性化”生产方式,它在国内汽车企业里是绝无仅有的。柔性化生产能为厂家和消费者最直接带来的就是时间和金钱。上海通用的别克GS、别克赛欧就是很好的证明。上海通用,以柔性化生产线为基础,严格而规范的采购系统,科学而严密的物流配送系统,以市场为导向高度柔性化的精益生产系统以及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共同构成了其柔性化生产管理的支撑体系,使上海通用汽车成为GM(通用公司)全球范围内柔性最强的生产厂家,形成了企业柔性化管理的经典范例。

(二)、联想的“大船结构”管理模式

联想的决策者认识到,没有一支组织严密、战斗力很强的队伍,企业就成不了气候,也就无从谈起进军海外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提出了“大船结构”管理模式,使之产生 1+1>2的总体效益。

“大船结构”。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集中指挥,分工协作”,具体包括四层意思:

集中指挥,统一协调。公司以开发、生产、经营三大系统为主体,围绕这三大主体,公司设置了一个决策系统,一个供货渠道,一个财务部门,实行人员统一调动,资金统一管理。根据市场竞争规律,企业内部实行目标管理和指令性工作方式,统一思想,统一号令,接近于半军事化管理。

“船舱”实行经济承包合同制。1988年起,公司按工作性质划分了各专业部,比如业务部下设:汉卡、微机、网络、小型机、CAD工控、软件、资料等专业部,实行“船舱式”管理,任务明确,流水作业,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实现按劳分配,调动职工积极性,体现企业主人翁地位。

逐步实现制度化管理。从1998年起,公司开始完善各种企业管理制度。比如,财务制度、职工培训制度、干部聘任制度、库房管理制度等等。着力进行规范化企业管理。实行制度管理,使各“船舱”衔接起来,既要提高各自的工作效率,又要顾人整体目标和利益,制度化管理使企业不但有了强大的动力机制,同时也建立起一套企业约束机制,以保证企业高速正常动转。

实行集体领导,董事会下设总经理(总裁)室。总经理室四名成员,两个在香港,两个在国内,实行海内外统一指挥。公司高度重视领导班子的团结和带头作用。由于领导班子成员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思想基础,又配合默契,使总经理一班人成为公司的坚强核心,在职工面前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并保证了企业决策的正确性,避免在竞争中产生失误和失利。

三、案例评述

上海通用的柔性生产管理绝不仅仅是生产线上柔性的制造技术,而是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从采购、物流、工程、制造、质量到销售、服务的一个大概念的柔性与精益的理念。多年来,它已经成为上海通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并深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1、以市场变化为导向

市场竞争激烈,需求日趋多样,每一个消费者有自己对产品的嗜好,上海通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着千差万别的客户定单,“大规模、单一化”的生产模式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多品种、小批量”的定制生产方式开始走俏。面对加入世贸之后更为激烈的制造业竞争,上海通用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系统和生产流程的变革,推行柔性化生产管理,满足了不同用户多样化需求。

2、精确无误的信息系统

“定制时代”,离不开充分的客户信息网络所传送的大量的市场信息。上海通用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为核心,全面打造全国信息采集和反馈系统,将单一的产品销售模式,改造成“物流、生产、销售、维修、配件、信息反馈”为一体的模式,完善产品客户和潜在用户信息收集渠道,并推行网上订购,为企业的柔性化生产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市场基础,并为将来的“定制生产”铺设“菜单传送渠道”

3、一体化的流程再造

生产模式的变革,是对企业管理体系和理念的全面提升。从过去的“生产什么就销售什么”逐步走向“按顾客的定单生产”,客户不仅是经营链的终端,更成为起点。上海通用按照柔性化生产管理的流程,对信息、物料、生产、销售、财务及技术等模块重新组合,以控制产品质量和缩短交货时间为目标,构筑新的经营管理体系,并加大对管理、生产、销售等部门的重整力度,让“以用户为中心”理念真正深入人心,为步入“定制时代”打造坚实的基石

四、总结

通过对上海通用汽车的柔性化生产案例的了解和分析中,了解到创新是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有效方式;规范化是强化执行,提高效率的有力手段,它们都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方法。但是创新和规范化不是孤立的,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创新管理和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一手抓好创新,一手抓好规范,使创新和规范要做到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实现整体管理水平的跨越式发展。

篇3:民航适航管理技术创新性分析

二十一世纪初, 世界主要航空国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适航法规和管理程序, 培养了一大批飞行人员, 在学习和借鉴民航适航管理经验基础上, 甚至一些国家已经开始了军用飞机的适航管理。同时我国的适航管理体系是参考美国适航管理系统建立, 并且我国民用航空器适航管理发展状况的重要性已被充分认识和肯定, 因而在民用飞机适航管理过程中, 需要建立和完善适航法规体系, 同时适航管理通过适航认证权威专业机构颁布条例, 如对适航活动的申请, 检查和发证组, 使得适航管理条例执法可以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适航管理技术是以技术管理为目标保证民用航空器的安全, 是一个全面控制和管理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民航的安全性, 其实质是对飞机进行适航管理。同时, 民航适航管理的定义和解释有多种, 但是可以统一理解为对民航飞机的使用限制和安全特性要求。其实当航空器设计定型后, 其适航性也就随之确定, 也就是说适航性是通过设计赋予给产品的特性。适航管理分为初始适航管理和过程适航管理, 前者是在适航部门交付之前, 进行适航标准和规范的认证, 对产品设计和制造进行验收和监督, 并颁发型号合格证;后者是在飞机投入运营后, 对航空器的运行、维修的控制, 目的是为了使航空器持续保持在设计和制造时所达到的基本安全标准和适航水平。

持续适航管理的主要的责任是评价飞机使用过程中的适航性。主要包括:适航证书颁发, 运行方案和维修方案的可靠性评估, 改装审批等。在持续适航管理过程中, 设计和生产厂商通过及时收集适航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纠正措施和技术服务, 保证飞机持续适航。航空器取得适航证书后, 要投入运行, 还需要符合除了适航管理外其他的民航局制定的各类运行规章, 为了保证航空器的适航性, 飞机的使用和维修部门必须具备以下功能:设施齐全;维修人员经过培训并取得基础执照;维修工作程序运行良好。通过对民用航空器适航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发现不同适航管理模式各有利弊。虽然不同模式具有不同特点, 但通过适航管理监测的全过程有相当适航标准, 可以确保飞机的安全适航。

2 提高民航适航技术创新性的措施

2.1 加强飞机适航认证和监督检查

为了维护民航飞机运行安全, 民航管理部门必须对飞机适航管理实施监督检查。适航监督检查是对飞机适航性的评价, 是对适航部门飞行安全工作的控制。对飞机的外形采取维修计划和维修监督检查, 并制定实施细则规, 对相关重大故障进行监测和分析, 检查运行可靠性和对适航管理方案进行评估,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做好检查维修记录。与此同时, 民航维修人员必须满足适航管理的维修要求, 必须建立严格的适航管理质量保证控制系统, 维修人员至少应具备岗位证书和上岗证书, 检验人员必须持有许可证, 才能够开展适航管理检验项目的检验。并且针对民用航空器的适航技术管理模式运行情况, 对民用航空器进行适航管理检测, 根据民用飞机的具体设计, 制造, 使用, 维修情况和不同系统进行分析, 采取适航管理委托集中管理或协调管理等适航管理模式进行适航管理认证和检查。其中, 集中适航管理是由政府部门统一管理规定, 通常为民航局适航部门负责相关适航标准和法规的制定以及修改, 并进行管理和实施, 包括民用航空器适航管理要求、审核、批准和发布证书等。

2.2 完善适航管理技术体系

借鉴国外民用航空器发展多年所积累的适航管理经验, 结合我国民用飞机适航管理的条件和现状, 针对适航管理不断建立和完善一套完整的适航管理程序和过程体系, 做好民用飞机适航标准、法规和适航管理程序的建设, 并参考适航管理国际标准, 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民用飞机适航管理系统, 并且积极培养一批具有设计和生产技能的适航性专业人才, 以一系列的重要措施, 增强我国民用飞机的适航技术管理水平。结合国际适航管理系统的标准建设步骤, 在整合各类标准建设的前提下, 形成完善和成熟的民用航空器适航管理方法体系。同时, 针对民用飞机适航技术管理的发展, 保证民用航空器适航不仅是民航部门责任, 也是民用飞机设计与制造部门的责任, 因而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结合民用飞机的发展对适航管理操作更具体的要求, 从民用飞机发展实践的状况来看, 完成适航技术管理需要提高民用适航管理水平, 促进适航技术管理部门的发展。有效实现适航认证, 指导民航技术管理的监管, 最终达到持续稳定安全, 进而实现民航适航管理的要求。

2.3 提升适航技术管理水平

适航技术管理关系到飞机的设计, 制造, 使用和维护的整个过程, 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飞机适航性是飞机的固有性质, 集中体现了飞机的各种设计技术标准和安全性, 并通过合理的生产可以充分的体现适航管理的要求, 这就要求严格按照有关适航要求建立和完善民航适航管理组织系统, 确保民用飞机的高效, 高质、稳定。适航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具有相应的适航管理机制, 以满足适航管理的需要, 还需按民航适航管理水平发展的需要不断明确民用适航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程序, 此外, 加强民用飞机的适航管理, 提高飞机适航管理水平, 需要加强对适航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 不断提高管理人才的整体业务素质。对民用飞机设计制造人员, 应加强适航基本理论和工程实践的培训和学习, 培养适航技术管理人才, 建立科学合理的基本理论和工程实践体系。同时, 在飞机的维护和使用阶段, 还需要大量掌握适航法规的适航专业人员, 进而可以有效满足适航飞行要求和管理过程中维修工作的需要, 故而培训专业人员应该注重理论基础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以实践为导向应用, 提高适航管理水平。

3 结语

适航技术管理以保证民用航空器的安全为目标, 是保障民用航空安全的重要基础。通常情况下, 民航的适航安全管理主要实质是适航技术管理, 主要以安全管理为中心, 通过对民用飞机的组成部分, 比如发动机和机载设备等进行合理适航管理。同时, 为了保证飞机能够在设计和运行条件下安全高效, 适航管理对于民用飞机的每一部分的要求是不同的, 适航技术管理是对民航运输的安全保护, 可以有效促进国内航空业的蓬勃发展, 加强对适航技术管理的创新, 需要按适航管理有关规定程序, 结合国际形势的变化, 不断更新适航管理内容, 建立科学合理的适航管理人才培养和教育系统, 进一步加强民用航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建立民用航空器适航管理法规和文件系统, 提供民用飞机发展有利条件, 并通过实际训练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培育航空安全的概念, 加强飞机的适航管理, 促进我国民航运输业健康快速发展。

摘要:文章通过对民航适航技术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结合民用飞机适航技术的特点, 介绍了适航技术管理创新的具体经验和做法, 并对如何开展适航管理及相关管理内容进行了研究, 总结了重要的航空适航管理技术, 这对于民用航空技术的创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民航,适航技术,创新性分析

参考文献

[1]许沁莹.浅析民航飞机的持续适航管理[J].价值工程, 2011 (28) :47.

[2]刘友丹.民用飞机机载设备的适航管理[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 2007 (04) :9-12.

篇4:对档案管理技术创新的分析

【关键词】档案管理;创新理念;电子文档

在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我国的档案管理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档案管理事业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然而,在信息全球化的现代社会,我国传统的档案管理在体制、技术方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此,了解当前我国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档案管理技术的创新具有理念上的指导意义。

1、我国档案管理现状

1.1管理观念上注重传统的纸质档案忽视电子档案

受传统“白纸黑字,立此为证”观念影响,我国档案管理中一直是重点关注纸质档案。然而不得不指出,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必须重视电子档案,否则必将再一次落后于世界科技的发展。档案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是凭证性。然而在众多档案管理机构中,并不认同电子档案的这一特性。通常,在我国只有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共同流转方可生效。亦或是,仅凭纸质档案就可以独立成为各机构开展工作的重要凭证。然而,仅凭电子档案是不可以单独行使其凭证性的。这样的认知是不科学的,存在着很大的偏见。

1.2电子档案的归档及管理中存在不科学的现象

在各机构内部的流通过程中,不科学的电子档案归档方式不利于档案管理事业的长期发展。机构内部的档案部门在处理电子档案时,通常通过收集和移交的方式,将属于各部门的档案统一管理。然而,由于电子档案生成较为分散、操作更为简易等特征,原有的归档方法、归档程序难以适用于电子档案的需求。

在电子档案管理方面,一些不科学不完善的管理方法也会不利于其信息资源的长期留存。与保存纸质档案相比,长期保存电子档案更加取决于全程工作。电子档案的格式、初始数据等问题在形成、流转、移交等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在我国,电子档案的初始数据的管理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因而极易在后期传输过程中出现差错。这种状况自然导致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难以实现。

2、档案管理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在信息全球化的当今社会,档案管理技术的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面对这个开放性社会时,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发展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首先,档案管理技术创新有利于从根本上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促进各机构做好本职工作。档案记录有各机构的第一手原始资料,记录着其发展历史与进程。由此不难看出,档案管理是维护管理机构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工作。做好档案管理是衡量一个机构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是促进各机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档案管理技术的创新有利于各部门从本质上解决档案管理问题的关键。其次,档案管理技术创新有利于管理人员观念的转变。我国现阶段不重视电子档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电子档案机制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改革档案管理技术,完善电子档案归档、存储,建立电子档案管理机制,使相关管理人员从事实上看到电子档案的优点。凭借这些,改变相关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观念亦不是难题。档案管理人员观念的革新对档案管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档案管理技术创新原则

首先,档案管理技术创新应培养整体意识。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档案虽然是来自个不同的机构部门,但由于其信息是的交叉性,所有的档案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档案管理技术创新过程中,必须从宏观上把握档案管理的整体性。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探索出科学有效的创新管理技术。其次,档案管理技术创新应该注重档案的服务性。档案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合理运用档案。众所周知,做好档案工作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发挥档案的作用,实现其价值。全面加强档案管理技术的创新就是要更好地开发利用档案,实现信息共享,促进社会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因而,在档案管理技术创新过程中尤其应该注意档案的服务性。所有的创新应该更人性化,更为有效的为其服务,满足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

4、档案管理技术创新方式

4.1实现档案管理技术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

我国传统的档案管理技术较为落后,其中整理工作较为繁琐,众多的重复劳动在无形中浪费了社会资源。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进一步发展,传统档案管理技术中的缺陷更为突出。与传统的档案管理相比,电子档案管理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优势非常明显。在此形式之下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全面实现档案管理技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利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促进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

4.2建立电子档案管理制度,促进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有效统一

目前,我国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发展极度不统一、不完善,很大程度上是电子档案管理技术、管理标准不足造成的。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电子档案管理建设水平较低,存在相当严重的安全隐患。因而,必须建立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5、结论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只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身边事物才有可能抓住机遇,促进档案管理技术的全面创新,促进档案管理事业发展与完善。只有时刻注意创新,有可能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笔者相信,当档案管理技术创新过程中有所注重,必定能更好地完成档案管理工作,实现档案管理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力小蓉,李可.拓宽档案编研范围发挥档案信息作用[M].中国医学管理,2012.

[2]冯子直.有关建立档案事业体系的几个问题[J].档案时空,2004(6).

篇5:财务管理创新有哪些案例分析

(一)多渠道筹资和多形式理财的理念

不论规模扩张还是内涵建设都离不开强大的资金支持,为解决资金供需矛盾,高校财务应积极开展多渠道筹资活动。目前,银行贷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但是这种负债办学的代价很大,每年动辄几千万的利息支出,对学校现有教育资源产生了巨大的负效应。近年来许多高校又陆续迎来归还本金的高峰期,资金周转困难,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学校存在很大的财务风险。所以学校财务部门还要积极开创新的筹资渠道,比如采取联合办学或建立民营二级学院扩大招生规模、利用BOT投资方式吸收社会资本及民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对闲置的老校区进行置换,积极争取校友和知名人士捐赠,利用收费权质押争取银行投入资金,建立校园一卡通工程等。另外加大科研收入、校办企业收入、后勤社会化服务收入等收缴力度,这些都将成为学校办学资金的重要补充来源。

高校财务工作者应摒弃原来的只管家不理财的思想,不仅要生财有道,还要做到理财有方。一方面正确认识资金的时间价值并加以利用,利用各类金融工具理财,比如采用网上银行汇兑加快应收账款时间,利用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弥补资金周转紧缺,开据银行汇票等推迟应付账款、延长付款期限等,创造性地开展科学、有效的理财活动;另一方面结合学校的现实及潜在资源,确立最适合本校发展的投资战略及投资结构,合理分配高校金融资产,让校内沉淀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增强其理财、聚财和生财的能力。

(二)成本核算观念

市场经济逐步将高等学校的办学推向市场,高校只讲社会效益,不讲办学的经济效益和办学成本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人才培养成本核算是高等教育讲求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因为它直接影响到高校今后内涵建设发展的质量和目标实现的成败。只有树立成本观念,计算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才能进行横向比较,才能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合理而充分的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不断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山东省属高校生均年培养成本约在10 000元左右,而学生财政拨款定额加学生缴费,文法财经类专业学生每年约有7 500元,理工类专业学生每年约有8 000元,也就是说,学校要对每生每年贴补缺口达2 000—2 500元的培养成本,按在校3万人的学生规模计算,每年需要弥补近6 000—7 500万元。

(三)风险防范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通过近几年的大量投入,目前大多高校已完成了外延扩展建设,工作重心将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但随着大建设、大发展、大投入带来的各种弊端、风险和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高校成为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在享有办学权利的同时也肩负办学的责任和风险。一是融资风险。面对数以亿计的银行贷款,随着还本高峰期的到来,学校财务部门要切实加强银行贷款的管理工作,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增强风险的抵御能力。在具体工作中应做到:配备专门人员做好贷款资金的管理工作;做好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为投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控制贷款规模,确保高校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政策及项目建设进度,制定合理资金使用方案,降低贷款成本;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合理安排调度资金,减少延期还款损失。二是收入来源风险。

有的高校除财政拨款外的自筹资金占总收入的63%以上,而这种收入的取得受国家政策、学校声誉、地位等局限,各校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每个学校的各个发展阶段也不平衡。同时,高校要完成国家、社会所赋予的高等教育重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只有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才能从长远发展出发,未雨绸缪,优化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正确认识投资的风险价值,认真评估各种风险,并设法控制风险的发生,以求合理增强学校财力,保证学校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创新财务运行机制

(一)积极探索引入市场机制

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同时,高校的科研工作可以说是突飞猛进,科研水平大幅提升,科技成果丰硕,科研经费连年攀升,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大力带动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各高校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酵母”作用,通过吸收社会资金入股、争取企业资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筹资举办科技事业,逐步形成国有和民办事业相互促进、公平竞争的科研事业发展格局。高校要进一步完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逐步加大科技风险投资规模,采取股权投资等形式,引导企业和全社会增加对科技的投入,积极构建科技投融资新的平台,逐步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地方各级政府资金相匹配,国内外商业资本以及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科研风险投融资体制。

(二)完善资源共享机制

近年来,高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重点实验室,购置大型仪器设备,为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学科建设提供了物质条件,但也存在设备重复购置、实验室重复建设、设备和仪器闲置、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据统计调查,在全国高校中,教学设备有近20%处于闲置状态,在用的大型设备平均使用率也只有60%左右。为支持教育发展,这些资金投入中很大一部分是政府买单的。这种浪费、闲置、利用率低的现象已逐渐地被政府、高校认识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职能部门和高校积极采取措施,比如建立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共用,成为克服科技资源布局不均衡、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有效载体。这种做法对于业务相近、设备通用性较强的单位来讲,具有普遍意义。

高校要认真借鉴经验,在大力推进内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探索实行“一家购建、数家共享,市场运作”的方式,优化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缓解资金供求矛盾,提高设施、设备利用率,探索完善资源共享机制。

(三)建立绩效评价制度

高校财务综合实力的提升,除了要有一个科学合理并与实际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机制外,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综合评价体系也是很有必要的。目前高校经费的使用普遍存在效益低下问题,算账的不用钱,用钱的不算账,高校资金的跟踪问效机制还不尽完善。有些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重投入、轻管理,重立项、轻问效的问题;有的在申请项目时有可行性研究报告,但资金拨付后,却对项目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监管不到位,导致千方百计筹集来的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甚至被挤占挪用、损失浪费。高校财务应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实施绩效考评,建立由财务、资产、审计、纪检监察、人事组织、教学、行政等部门组成的绩效评价小组,对学校的重大投资、专项资金、仪器设备、重点维修项目等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价,积极发挥绩效考评对项目责任人的激励、奖罚作用,避免和纠正错误行为,查处违法违纪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将高校工作重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按照充实内涵、加强管理、注重质量、提升水平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力推进强校发展、特色学校发展建设。

三、创新财务管理方式

(一)专家参与财务理财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的财务治理结构应当是知识型的,这就要求高校财务治理结构中除校内有关财务领导人员外,还应吸纳外部的财务和信息专家参加,可高薪聘请,也可采用国际上流行的“一美元官员”制,象征性的年薪1美元的“义务劳动”方式,将国内有经验的人才融入高校之中,打通学校和社会的“校民”两界,以社会和民间的力量补充学校的行政力量。事实上,国内很多高校为提升本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不惜重金聘请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等大批专家、名人,他们的加入确确实实带动并提升了该校的学术水平,带给学校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及彼,高校的财务治理亦应借鉴这种做法,将国内高水平的经济、投资、理财专家聘入学校,以期对高校的财务治理起着参谋、咨询、方案论证作用,架构起学校与社会各界联系的桥梁。

(二)实施财务支出精细化管理

资金紧张,依然是制约高校未来发展的瓶颈,虽然高校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筹措经费,也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增收困难的情况下,节约支出就显得尤为重要。“节支”尽管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常谈的才是真理,常谈的说明有文章可做。高校每年正常经费支出几亿元,节支的空间相当大,因此厉行节约决不应只是一句空话。财务管理要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动脑子、下功夫,合理调整支出结构,围绕“人、车、会”等经常性支出项目,严把支出关口。财务管理无论怎样改革、创新、完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增收节支,切实将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学校内涵建设的成功转换。

(三)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能力

财务管理人员是高校财务管理主体中的主体,随着市场环境竞争更加激烈,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更加严格。

财务管理人员除传统的会计核算能力外,更要注重培养以下三方面能力:一是职业判断能力;二是沟通协调能力;三是开拓创新能力。学校的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利益主体多元化,对于不同的经济业务,财务人员必须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以求取得最佳效益;对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必须采用不同技巧来沟通协调,以求取得最佳效果;财务人员要勤于钻研业务,更新观念,努力学习,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熟练的工作技能,同时根据我国国情和高校的实际情况,以新的思路考虑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采用新的方法应对会计实务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篇6:班级管理创新案例

[引言]

丹阳市新区实验小学最近几年一直在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在学生管理方面也有相关的文章,我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得到了许多启示。我认为学生自治或者说学生自主管理就是在形成良好班级文化的基础上来指引学生自治,从而建立起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的标准是师生关系和谐,班集体的凝聚力大,学生能友好相片,学习上互相竞争,积极性高,思想品德好,奋发向上的班级。而叶圣陶先生也说:“考虑教育的各种各样问题,除了积极方面应当如何如何,还得从消极方面想到不该如何如何。”在每一个班集体中,都有“后进生”这样一群孩子,由于他们在校园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久而久之,或招致自尊心受损,或造成自卑心理,或产生无能感,从而形成孤僻、冷漠、暴躁等复杂性格。班主任只有排除了班上拖后腿的因素,班级才可能蒸蒸日上。

[过程描述]

2012年9月中旬,王杰同学突然要求转到我班。他身上有许多不文明的习惯。主要表现在:上课时不遵守纪律,想做啥就做啥,除了做小动作还会招惹同学,只要班主任老师不在,班上就全是他的天下;还好搞“恶作剧”:有时故意推别人,用小动物吓女生,还满不在乎,幸灾乐祸;课间追逐打闹,走路横冲直撞;爱吃零食,乱扔垃圾;上课随意下位,随意插嘴,有他在的课堂始终闹哄哄,何来学习氛围之说?

对这个学生,老师们都很了解。孩子如此调皮,家长还整天找老师工作上的茬,从不与学校配合。说实话,我有抵触情绪,因为孩子十分难管理,他在五年级带动了五、六个男生,将整个班级搞得乌烟瘴气,老师们都怕上他们班的课。如果进了我们班,再发生那样的情况,而且是毕业班,到时控制不住,一个班都会陷入“混乱”,到时还谈什么班级建设,还谈什么学习成绩?但领导找到我,说明了这个孩子的特殊性,要我一定要承担起这个重任。我默默地接受了这个孩子。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后进生和所有的学生一样,也有其优点和缺点,只是他们身上的缺点多一些,更明显一些。我明白:不能只盯住他们的缺点,而是应该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以此教育他们。根据王杰的实际情况,我每周都与他商讨下周努力目标,让他表明自己的决心。同时我发现王杰特爱管闲事,说明他对班级里的事还是很有热心的。我先后让他担任劳动小组长、劳动委员、纪律委员等职务,平时也让他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的责任意识,教育他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维护班集体的荣誉。特别是上课时,我经常让他回答问题,因为我一开始就表扬:王杰是个头脑很灵活的孩子,相信他的数学一定能在班级前列。他只能闭上嘴巴,静下心来听讲。通过仔细观察,他确实很聪明,也爱钻研。在我的鼓励下,他自己主动去买了一本奥数书,平时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琢磨,不会的还会跟同学讨论或来问我。他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多了,“捣蛋”的时间就少了,经过一年的努力,他的成绩有了大幅提高,已经跻身班级优秀学生行列。同时,我也与家长多次进行沟通,指出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欠缺,由于是中年才有了这么一个孩子,他们过于溺爱、放纵孩子,几乎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才造成孩子不知天高地厚的现状。原来在学校里老师好不容易做好他的思想工作,回家一个晚上,他又恢复原样了,家长将自己在社会上那些处事方式灌输给他,他总是处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教育之中。但现在家长已经看到孩子行为、言语上有所改观,也就不对孩子进行误导了。少了他们的无理干预,王杰的思想波动就不大了。但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不可避免出现一些波折。

在一次音乐课上,他为了一张凳子与同桌同学闹了起来:同桌先坐好凳子,留下一把有点坏的凳子,他要好凳子,不与同学商量,硬抢凳子坐,被同桌推倒在地上,严重扰乱了课堂秩序。音乐老师让学生找我去,才稳定了课堂秩序。

回到教室后,他还很委屈,情绪激动,泪眼汪汪。见状,我先拿出纸巾,为他擦干眼泪,让他坐下静一会儿,然后再柔声问他事情的原委。由于他已从当时愤怒的状态中冷静下来,就低着头,愧疚地将事情的始末告诉了我。我静静地聆听着这个特殊男孩的心声。我用平静的话语问他:“王杰,在这件事中你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吗?你与她哪个错得较多?想一想你这样做,同学们心里会怎样想呢?要想让你成为一个受欢迎的男孩子,你应该怎样做呢?”他用恍然的眼神望着我,一时间没有任何语言。

这时,我没有训斥他,也没有开导他,更没有惩罚他。这次事件后,每当他违反纪律时,我就采用冷处理法——事发当时不予理睬,等他冷静下来后,再低声询问他违纪的原因、心中的想法,帮助他分析对错,因势利导。由于保全了他的面子,顾全了他的自尊,使之能很快地消除戒备心理,使他明白了错处。一次次善意的鼓励,一回回真诚的呼唤,王杰同学不仅渐渐地克服了思想上的毛病,也不断地克制了行为上的不良举止。王杰进步了,不论学习成绩,还是思想行为,都让人无比欣慰。

[理论分析]

王杰是一名脑袋聪明、性格刚烈的学生,对聪明的学生,如果反反复复地说教,他会觉得你烦——因为他懂得道理,只是克制不住自己的思想、行为而已。对这种性格倔强的学生,如果一味地训斥,他会觉得你坏——因为他需要关爱,他自己在犯错时就是故意宣泄某种不满情绪,你的关爱象一盆水可以浇灭他的“火”;相反,如果你大声训斥他,你的教育就象在火上浇油,不仅不能扑火,还会引火大燃。作为教师,应当知道有缺点的学生,关爱比吼骂、指责、惩罚有效得多。对孩子的关爱并不会因为某些客观的原因而停滞不前,我们要时时处处,时时刻刻关心、爱护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教师只有关心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依赖,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学生所喜欢的教师,一般都是关心爱护学生的教师。所以对一些后进生,我们更应付出比其他学生更多的信任和关爱,一点点打开他们闭锁的心灵,让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是一片真心,是真正对他们好。所以,教师的爱对学生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育要求只有溶解在对学生的爱的情感里,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引起他们积极反应,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获得教育的成功。

另外,家庭教育也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王杰的家长比较特殊,他们本身就是偏激、容易与人发生矛盾的人,在教育孩子上不是采用正确引导的方法,而是教他用暴力、仇视的态度去解决问题。

[经验提炼]

一、建立基本管理机制

1、培养班干部。

一批好的班干部能为班做很多很有益的工作,能够带动全班同学团结奋进、严守学校纪律,共同进取,共同拼搏,是形成优秀班级体的重要条件。但一开始,同学们都不愿意当班干部。有的孩子怕当班干部影响学习,有的孩子怕得罪人,有的孩子怕吃苦„„我采取的措施是(1)让学生明白:集体的荣誉关系到个人的荣誉,个人荣誉又与集体荣誉息息相关,两者是相辅相成的。(2)一个好的班级,应当有一个强有力的核心力量,那就是班委。(3)老师手把手地教班委管理方法,让班委能迅速成长为班上的尖子生。一系列的思想工作做了之后,果然有同学踊跃报名 了。班委的培养也花了我很长时间,我采用的方法是:(1)帮班委树威信,常规评分上倾向班委。(2)放权给班委,培养班委管理能力。(3)鼓励加引导,使班委成为“领头羊”。

2、营造家的氛围。

鹏鹏告诉你、图书角、成长的足迹、卫生角是每学期必做的必备项目。另外,我们班还开设了“礼仪优胜小组”、“课堂之星”两个栏目,营造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班级就是我们家,需要大家共努力,同付出。

3、制定班级努力目标。

1、树信心。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都会先自我介绍,我以前带的班级原来怎样,后来怎样,让他们看到:汤老师原来带出过那么多优秀的班集体。从而对现在的班级也有了信心。

2、定目标。(1)班委明确分工。放学路队、做操、就餐、学校各类竞赛等,每人各管一块,明确要争取得全年级第一。(2)建帮扶对子。让暂差生跟小老师一起定出计划和目标。

二、德育目标是教育第一阵地

1、与课任老师沟通好,强调人人是班级教育管理者,从习惯上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学生。我们的教育并不是课堂上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德育。更多的是平时文明礼仪养成,切身到每时每刻的言行表现;通过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通过系列地学习、培训、实践、交流,切实提高班级的凝聚力。班内通过细致的思想教育和有益的主题教育,形成团结向上的良好风,培养出自主自动的队干部。

3、进一步加强行为规范的系列教育活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多种活动模式,成为行为规范特色班,使学生中涌现出一大批“行为规范小明星”,并使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人人争做文明学生。

三、基本措施和做法

1、了解学生思想状况。

首先,我通过晨会、班会课让学生有交流的机会,从而来了解孩子的思想状态;其次,组织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班级评分细则,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另外通过“学雷锋”“讲文明”“读好书”等活动,让学生从小树立做好事、爱读书的习惯。其次,坚持作业面批,通过平时的观察与检查学生的书面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度,学生出现较大的进步要及时鼓与表扬,当学生的成绩出现较大的退步时,要及时调查原因,扭转局势。最后,进行家访,通过与学生父母的对话,了解小学生在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表现情况。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配合。

2、抓好班主任的日常工作。

(1)组织好学生参加升旗和两操。(2)检查本班学生值日生工作。(3)组织好放学。

3、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培养良好的班风。

(2)选拔、培养和使用班干部。

篇7:企业创新管理研究趋势分析

作者:未知文章来源:网友转载点击数:463更新时间:2007-11-16

面对现代信息和知识社会时代的到来,在现实的企业管理研究中,已经新出现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计算机集成管理、电子商务、创新管理等等新的内容和形式,使人眼花缭乱。企业创新管理研究新趋势,这个方向目前已经被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现状所证实,也已被人们所认同。对于企业创新管理指什么?目前有不同的解释。它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指“企业的创新性管理”,这仅仅指企业管理活动的创新,即称企业管理创新;二是指“企业创新的管理”,即指企业所有创新活动的管理,它的范围和内容比前者要大的多。我们这里指的是后者。企业创新管理就是指根据时代发展趋势、市场经济竞争发展的要求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运用创造学原理和方法,如类比、移植和组合等等,对企业的要素、组织形态、经营运行形式及其管理的模式、思路和方法等等创新活动的管理。企业创新管理研究的基本特点是“创新”,既运用创造学的原理和方法来实施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而不是从企业特定职能要素或企业运行环节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经营管理。因此,从本质上讲,它是企业管理研究的新方法,是一种企业研究哲学的变化,从而必然是未来企业管理研究的一个核心方向。

一、企业创新管理研究在企业管理研究中的重要性分析

首先,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现状和迅速变化需要企业创新。人类发展到今天,大自然赋予的基本的自然资源几乎已经开发耗尽。这只有创造、利用新的未被人类认识的资源;只有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造、开发新的再生资源。所以“创新”是时代资源需要进一步开发的必然要求。同时,企业需要开发更多的新产品来满足人类多样化、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这就必然更需要运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另外,在现代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全面发展,一种产品不可能长期占领市场,一种服务也不可能适合大量客户的需要,技术和产品的生命周期将日益缩短,企业只有不断地加快开发、创造新的产品,才能把握市场的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可见,创新是企业的生命。

其次,企业管理理论本身的深化发展需要进行企业创新管理研究。企业管理尽管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纵观20世纪企业管理研究理论,应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从20世纪管理思想的演变来看,20世纪管理思想的研究可概括为如下线索和学派: 从工作研究——到人的研究;从局部的工作或人研究——到整体的组织系统和组织行为研究; 从客体被管理者及其工作效率研究——到主体管理者的管理职能活动及其规律研究; 从实证研究——到规范研究——再到实证研究。而由上述研究线索形成的现代管理学派的分类大致可分为:人事学派、系统学派、方法学派、职能学派。

纵观以上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丛林”的状态。尽管这些理论仍将对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企业管理实践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然而,时代发展提出了许多的新的挑战,许多问题是前无先例的,也无先人的尝试和努力,时代需要创新,需要用新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这就必然需要企业管理理论进一步深化研究。企业创新管理研究就是根据时代提出的要求,从一般思维的方法论角度,对企业运行的“创新”这一关键点来深化企业管

理理论的研究。

第三,创造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企业创新管理研究将是未来企业管理研究的一个核心方向。创新,也叫创造,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创新就是主体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产生出新颖、有价值的成果(精神的、社会的、物质的)的认知和行为活动。创新的最主要特点是新颖性(首创或再造)和具有价值性。常言道:一学、二用、三改、四创,创造是最高意义上的。因此,创造学是人类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学科。企业创新管理研究采用这种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角度来研究企业管理使其它类型的企业管理研究都将围绕着它来进行。不管是现有的企业管理理论,或是未来其它的新的企业管理理论都是如此。如:现有的市场营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未来的企业科学管理创新、企业人本管理创新等等。任何其它的企业管理深化研究都可以归入到企业创新管理研究中来。所以,企业创新管理研究将对其它类型的企业管理研究起到一般的指导性作用,并统率其它类型的企业管理研究。无疑,企业创新管理研究将是未来企业管理研究的一个核心方向。

二、企业创新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1、企业理念创新

这是一切企业创新管理行为的前提,是产生创新的经营管理行为的指导思想。若企业理念陈旧、思维成定势,不能适应企业环境的变化,就会严重阻碍企业的创新行为。企业理念主要包括:

1、经营理念;

2、管理理念;

3、服务理念;

4、用人理念等四个方面。

2、企业经营创新

企业经营创新主要是指经营者们为了取得较好的经营成果,创造出一种现实可行的,在目前至少在一定行业内还没有的处于领先地位的新的经营形式。而经营形式是由构成经营活动总体的经营因素和具体经营行为呈现的基本特征所反映的形式。经营创新无非是一种开拓性经营活动,因此同样是一种经营形式。企业经营创新主要包括:①企业形态创新;②产品市场创新;③技术创新;④经营方式创新。

3、企业管理创新

笔者认为:企业管理创新就是运用创造学原理和方法,根据环境和企业的情况对可利用资源、要素和工具进行新的整合,以形成新的管理体制或方法。如美国一流的咨询企业Mekinsey公司提出的企业成功管理的7S模式: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作风(style)、人员(staff)、技能(skills)和共同的价值观(shared values),其实质就是根据当代企业现状对企业管理要素运用组合的创新方式重新构想的结果。企业管理创新大致包括:①资源配置和整合方式创新;②组织管理体制创新;③管理方法和手段创新等内容。

三、企业创新管理的研究趋势

1、资源配置和整合方式的社会化、市场化趋势

在传统意义上,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如人、财、物、技术等,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企业自我拥有。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由于产品生产的多样化、高级化,知识含量进一步提高,同时营销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对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在数量、质量和时间上的要求更高、更多。而在一定时期,企业自身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需要企业到市场和社会中去灵活的、非固定性的整合,按照一定的市场规则灵活、机动地吸收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这样,既能满足企业自身生产和营销的需要,又不会加大成本开支。如:目前出现的社会兼职、技术合作攻关、营销渠道共享、设备租赁、企业债券发行等等。把整个市场、社会作为企业资源配置和整合的范围已是一种日渐加剧的发展趋势。

2、企业边界的模糊化、虚拟化趋势

虚拟企业必然是21世纪市场经济管理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人们对企业外观形象的描绘不再是水泥墙或其他有形空间所围成的实体。一方面,企业资源配置和整合的社会化、市场化趋势,在现象或形式上,某个特定资源已分不清其属于哪个企业,是企业资源边界的模糊化;另一方面,伴随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网络化趋势,电脑和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将越来越多地把数百、数千乃至数万人联合在一起,形成协调网络,把企业、客户、供应商、协作者综合在一起,构筑成由电脑连接的虚拟化企业。当然,在法律意义上的企业仍然是十分清晰和明确的。企业边界的模糊化、虚拟化趋势是现象和形式上的,是现代经营竞争和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伴随着创新的发展,会产生多种多样形式的模糊化、虚拟化企业。

3、企业组织结构的精简化、轻型化趋势

精简、扁平、网络化、有弹性、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创造是未来企业组织创新的特点。随着生产的复杂化和分工的细致化,企业组织规模日益扩大,组织运行成本日增、运行灵敏性日降,而且中下层人员主动性、积极性受到抑制,信息遗漏与失真严重,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组织模式的创新变革已成为当今企业管理的焦点之一。同时由于企业资源配置机动化和企业边界模糊化影响决定,网络化的企业组织必然是一个精简化、轻型化组织。

这种网络结构组织彻底打破了企业内部功能式权威结构,没有传统意义中企业的那种复杂组织结构、后勤人员、等级制度和决策体系。它依靠内部网络建立平级的信息流通方式,企业内部模拟市场竞争建立起网络市场,企业不再是固定在某一地区内庞大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生产结构,而是一种临时的、松散的“自由人联合体”,以最快的速度组合各方面的力量,来利用一个个商业机会。这种网络结构组织具有扁平性特点。其与金字塔式的科层结构模式相比,这种组织模式既能通过改变内部结构来适应外界环境的不同要求,表现出极强的应变能力,又能为其内部组织成员的自我完善提供发展空间和支持条件,能较好地满足人本主义管理的组织要求。所以,企业组织结构的精简化、轻型化趋势使企业组织具有较强的柔性和敏捷性,能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这是现代企业组织创新的发展趋势。

4、管理形式动态化、柔性化趋势

现有企业绝大部分是根据亚当·斯密的分工论,将制造产品的过程分解为一连串简单动作,最后再由生产线组装完成。两百多年以后的今天,由于外部环境的剧变,这种僵化的、官僚的管理方式,显然早已过时。它无法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作出快速反应。然而它仍然紧紧

控制着企业界,这正是当今企业效率低下的根源。面对这种情况,新一代管理大师哈默创造出“再设计”的概念,即重新思考并彻底再造企业系统,由工作、组织结构到管理系统,全部重新设计,一脚踢开分工论,将硬生生拆开来的组织体制,依照自然跨部门的作业流程,重新组装回去,彻底进行流程革命,使生产、工作的形成按需要进行的动态化管理方式。另一方面,企业管理方式的发展趋势是实施柔性化管理,即企业为要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在动态的环境下,为主动适应变化而制定一组可选择的行动规则及相应方案。柔性化管理方式的特点是利用变化和制造变化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而不是仅仅适应环境变化。这种柔性化管理方式必然要以企业的创新为依托,既强调企业家的创新,强调组织群体创新。这也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一种发展趋势。

当然,要开展企业创新管理,对企业来讲:一要有创新的意识,并形成企业理念,实行全员创新的氛围;二必须要建立系统的创新机制;三要开展创新技能的培训。但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在宏观上要搞好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制度是国家规定的法律上的企业形式。是企业创新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否则就会阻碍企业创新管理的进行。因为企业创新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产权体系重新安置的过程,而产权体系重新安置所产生的对于资源配置的效率必须依赖新的合适的制度安排才能得以实现。可见,企业要实现创新发展,就必须首先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这样,才能降低创新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篇8:分析现场工程管理的创新管理

在企业管理当中, 现场工程管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就目前而言, 我国在这方面的管理还比较空泛, 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建设过程当中。有效的现场工程管理能够充分反映一个企业的先进的工作水平, 且伴随着我国企业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 现场工程管理所占地位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 并对企业项目工程的施工质量、成本、进度以及安全进行有效地控制, 应当不断地提升和创新企业现场工程管理水平。

2 有关现场工程管理相关内容的分析

现场工程管理除了包括对施工人员进行思想上的管理, 确保相关的工作人员按照相应的准则和规定进行施工, 并加强其现场施工管理的自觉性和自发性之外;还包括确保施工现场及相关的施工措施落实情况, 并针对相关的施工机械装备、材料及工程质量等进行管理, 能够真正将施工过程中的相关质量及标准落到实处。对现场工程施工质量与进度上的管理, 相关的管理工作人员要依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和调整。要知道, 施工现场所出现的各种情况是不断变化着的, 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在进行现场工程管理时, 能够随机应变, 应对各种突发的事件。在管理工程质量方面, 应该对其进行相关的检测, 以防止偷工减料现象的出现, 并依据相关法规及标准待到检验合格之后, 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在管理施工进度方面, 相关管理人员应根据初定的进度计划, 结合相应的实际建设情况来合理地安排工作程序, 选择适当的管理模式, 绝不可因突发事件的出现而延误施工的进度。

3 现场工程管理中应遵循的创新原则

3.1 确保各建设单位有效联系的原则

随着工程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 通常情况下, 一个工程项目的建造都是由多个建设单位相互协作, 共同参与来完成的。而在合作期间, 各参建的建设单位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 如果对这些矛盾处理得不恰当或者不完善的话, 势必会给建设工作造成一定的误差, 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所以, 为了确保整个工程的建设能够如期顺利地完成, 工程的各项质量及工期能得到有效地控制, 应该处理好各参建单位的关系, 以避免各项冲突矛盾的发生。这时候就要求我们对现场施工管理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创新, 以确保各建设单位之间的有效联系。

3.2 科学地协调好与地方相统一的原则

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 对各项问题进行恰当的论证分析与处理关乎到一个工程项目是否可行, 而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对整个项目有着不可忽视的连接作用, 妥善地办理地方手续与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更是关乎到对当前建筑工程施工进行系统性的处理等等, 这些都属于现场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施工管理过程中, 除了涉及到工程项目的诸多方面之外, 还与地方有着紧密不可分割的联系, 处理和协调好各施工环节彼此之间的关系, 对提高施工质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3 坚持实施工程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原则

实施有效的现场工程管理将对工程施工、进度及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要想很好地控制工程的质量, 除了对工程的整体情况进行及时乃至全面的了解之外, 还应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监督体系, 坚持科学性原则, 才能更好地创新管理。

4 现场工程管理的相关创新方案

在建立一套完善的现场工程创新管理方案时, 应当根据施工企业的真实情况与对工程管理的内在要求, 并依据相应的时代要求及创新原则来制定。

4.1 观念上的创新

对项目施工管理进行不断地创新, 其关键就在于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们的重视, 加大经费的投入, 大力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 切实加强创新的意识;并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加强对企业的管理, 注重以市场的需求作为出发点, 深刻认识到创新管理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艰巨性以及长期性;建筑施工的企业还应将现场工程管理的创新放到企业发展战略的最高度, 并切实将创新工作落到实处。

4.2 组织机构上的创新

由于历史方面的原因, 在项目的施工管理过程中, 将项目作为合同签订之后, 随之项目经理也会由此诞生, 直至合同的终止而结束。这时, 项目部会代表着建筑的施工企业, 但它自身又不是企业, 根本无法承担这一项明确而有界限的责任, 所以在工程施工当中, 项目部往往只会考虑其自身局部的利益, 不能将其运作与企业的发展在真正意义上联系起来, 从而给企业埋下了隐患;项目经理又有着绝对的指挥权与决策权, 对人、财、物也有着处置权, 虽然受企业相关责任书的限制, 但在实质上还是缺乏有效的制约;建筑施工企业要同时进行多个项目工程的施工, 难以协调企业、项目、职工这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需要不断地创新来予以解决的。所以, 应当将建筑施工项目及其施工管理内容进行空间上、主体上的延伸, 从市场跟踪、投标竞争、合同签订、履行合约、获取社会及经济效益的全过程出发, 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以此来创新和建立健全项目部相关的组织机构, 如设立项目部为企业的分公司等。

4.3 体制与管理上的创新

在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现场工程管理进行相关的机构创新之后, 还需为这一机构进行体制与管理上的创新。项目仍是以合同履约期为生命周期, 但项目部不再作为企业的派出机构, 而是属于企业的子公司独立存在, 并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首先, 确立明确的有限责任制度。项目分公司应制定相关资产经营责任制, 明确企业是其投资主体, 做到产权清晰, 并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起新型的产权关系;而作为经营所有者的企业应置身于控股公司的位置, 利用自己股东的身份来行使职权, 并同时承担相应的有限责任, 以此来界定企业与项目部门之间各自的职责;其次, 建立一项完善的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利用这种方式使得项目部拥有一份界线清楚的财产, 并使用这份界线清楚的法人财产来承担相应的法人责任, 以此来确保项目部的独立法人地位;最后, 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 并受企业所有者的激励与约束。由于项目部分公司是由企业出资兴建起来的, 所以在各方面都应体现出企业控股公司的意愿, 一方面是追求最大的利润, 另一方面是尽量的回避市场的风险。追求最大利润是对控股公司的一种激励, 促使项目部分公司能够认真执行合同, 切实抓好项目工程的质量、工期、成本等的控制;与此同时, 还应避免因合同缺陷或是管理不善而带来的风险问题, 使得项目部分公司受到一定的约束。

4.4 技术上的创新

对现场工程管理进行技术上的创新, 其实质在于企业利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 应用创新的知识, 采用新的生产及经营管理模式来提高产品技术上的含量、附加值, 增强市场竞争力并占据有利市场实现其价值。技术创新所采用的模式应当是从后往前做模式, 即先依据市场的需要确定产品, 再依据产品来确定相应的技术及工艺, 最后确定所要采用的技术模式, 究竟是自主开发、还是合作开发、亦或是引进的形式。

只有对项目施工管理进行强有力的技术创新, 才能确保现场工程管理的顺利施行, 才能够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成本、质量及进度的有效控制, 才能最终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且真正掌握工程管理的相关核心技术才能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此外, 对项目施工管理进行技术创新同时还为其体制创新、结构或机制的创新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它还是现场工程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创新的现场工程管理对现代的建筑行业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了能够和企业的某些制度相适应, 在施工之时, 应进一步完善对成本目标、质量目标、进度目标以及安全目标等的控制, 并通过对现场工程管理模式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使之与现实生产环境相适应, 从而推进现代工程建筑行业的发展步伐。

摘要:对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体现了建筑工程行业发展的战略要求, 其目的就在于优化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与要素, 以尽快完成工程项目, 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本文首先对现场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 接着提出了在管理过程中应遵循的一些创新原则, 最后就管理方面提出了一些创新管理的方案。

关键词:现场工程管理,创新原则,创新管理

参考文献

[1]柳青文.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与实践[J].广东建材.2008.

[2]顾满林, 聂增民, 刘明军.论施工现场工程管理创新与实践[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6.

上一篇:小学生关于母爱的作文200字:感恩母亲下一篇:探望小宝宝心情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