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

2024-06-05

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共8篇)

篇1: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一般会计分录

1.如果换出的是无形资产

借:换入的非货币性资产[换出无形资产公允价值+支付的补价(或-收到的补价)(-换入存货或固定资产对应的进项税)]

银行存款(收到的补价)

累计摊销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贷:无形资产(账面余额)

银行存款(支付的补价)

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营业外收入(换出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换出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相关税费)

2.如果换出的是固定资产

①借:固定资产清理(账面价值)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

②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③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银行存款(清理费)

④借:换入的非货币性资产[换出固定资产公允价值+支付的补价(或-收到的补价)(-换入存货或固定资产对应的进项税)]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银行存款(收到的补价)

贷:固定资产清理(换出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特定固定资产处置时应匹配的销项税)

银行存款(支付的补价)

⑤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营业外收入(换出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换出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相关税费)

3.如果换出的是存货

①借:换入的非货币性资产[换出存货的公允价值+增值税+支付的补价(或-收到的补价)-换入存货或固定资产对应的进项税]

银行存款(收到的补价)

贷:主营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银行存款(支付的补价)

②借: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业务成本)

存货跌价准备

贷:库存商品

③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篇2: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

摘要: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坚持历史成本基础上适度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再次进入到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之中。随着这一会计制度的重大变革,学者们开始聚焦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公允价值,展开了对公允价值理论与应用的又一轮深入研究。本文综述了我国新会计准则颁布后,对有关公允价值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关键词:公允价值 新会计准则 综述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针对两个方面:一是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的适当性以及利弊问题;二是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一、对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的评价

大部分研究认为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是合适的,符合国际趋势,这既标志着我国会计国际趋同迈出了实质性一步,也是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对发挥会计准则在资产市场基础设施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如姚娟和潘洪鲁(2006)认为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采用,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使得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相一致,增加了国际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但公允价值难达“公允”,并极有可能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刘泉军和张政伟(2006)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我国适度引入公允价值的正确性:

1、对可取得公允价值的资产采用公允价值是国际会计准则、美国及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会计准则的普遍做法;

2、在我国适宜于公允价值应用的土壤已初步形成;

3、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的应用较为谨慎,不会导致滥用。朱丹等(2010)认为我国在会计准则体系中全面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既有理论支持,也能够体现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的目标。

部分学者提出了其优势与劣势。针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杨春凤、伍丹、左伟江等课题组(2007)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1、公允价值信息具有良好的可比性与预测性;

2、波动性不会误导报表使用者;

3、实证研究表明公允价值信息更具相关性。程海涛(2012)认为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有以下优势:

1、有利于有效地保全企业资本;

2、有利于更加合理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3、有利于更好地适应金融体系的创新;

4、有利于提高决策信息的实用性;

5、有利于促进会计收益的真实性和全面性。针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劣势,程海涛(2012)认为有:

1、公允价值的信息成本高;

2、公允价值运用的主观性强;

3、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差。

二、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一)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研究指出公允价值的应用最核心的问题是公允价值计量方面的问题,也是公允价值计量中的一个瓶颈。谢诗芬(2004)在其专著《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中提出的以下观点,对于理解后金融危机时代新兴和转型经济国家在应用公允价值计量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更显重要:公允价值是经济学中价值概念的会计表达,是对能反映会计要素本质特征的现值概念的体现;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就是基于价值和现值的会计计量;现值在当今会计环境中越来越重要,不能离开现值的重要性来谈公允价值的产生,运用公允价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体现现值。但众所周知,“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难以计量。无论是作为经济管理中的一个基础概念、一种最重要但最难计量的会计计量属性,抑或是作为一种常见的计价技术,现值的计量都是古今中外公认的难题,也是公允价值计量中的一个瓶颈。

除了计量问题外,公允价值的应用还受经济、法律、技术、道德、成本等各方面的影响。杨春凤、伍丹、左伟江等课题组(2007)认为我国大量运用公允价值的条件尚不成熟。辛向国(2007)认为由于我国经济环境的约束,金融工具市场化程度不高、交易行为不规范,加上会计人员的主观方面的因素,以及实际操作和成本方面的问题,使公允价值的准确获取成为新会计准则实施的重大挑战。唐敏、金娟、郝环妮(2008)认为我国市场经济不完善、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公允价值不易取得且容易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廖名杰(2007)提出了三个新会计准则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存在的问题:

1、从会计准则建设本身来看,存在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不够充分、公允价值确定的指南还不够完善等问题;

2、从公允价值的确定来看,存在公允价值确定难度大、可操作性较差等问题;

3、从公允价值运用的效果来看,存在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加大企业信息成本等问题。陈威、曹伟(2011)认为公允价值的运用障碍主要有:

1、公允价值存在被企业利用操纵利润的风险;

2、公允价值的取得存在难度;

3、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

4、审计监督无效管制。

(二)改进建议

对于公允价值应用的改进建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因素,如完善市场环境,加强监管,建立公允价值审计制度规范等;二是内部因素,如解决技术难题,加强会计人员培训等。许多学者从这两方面进行了阐述,本书综述如下:杨春凤、伍丹、左伟江等课题组(2007)从五个方面对推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解决的难题提出了建议:

1、客观评价我国现实环境,逐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2、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研究,培养公允价值观念,尽快建立公允价值的准则体系;

3、加强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水平;

4、建立估计公允价值的政策和程序;

5、建立公允价值审计制度。邹春舫(2007)提出从四方面来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措施:

1、制定公允价值内部控制规范,完善公允价值的取得程序和审核程序,杜绝公允价值取得的随意性;

2、在没有市场交易价格时,通过评估方式是取得资产公允价值的有效途径,因此规范资产评估市场,明确评估责任是改进公允价值的重要环节;

3、对我国的会计进行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4、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进行充分披露,增加资产负债表的附表,单独披露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并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说明。廖名杰(2007)为全面实施新会计准则,确保公允价值的有效运用,在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同时不失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出了四个解决措施:

1、创建公允价值运用的良好环境;

2、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尽可能详尽地规定公允价值运用的细节问题;

3、进一步明确决策有用观的财务会计目标。财务会计目标定位不同,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及提供方式的要求就不同,进一步导致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方法上的差异;

4、解决好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问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与计量基础的选择密切相关。程海涛(2012)从五个方面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提出了建议:

1、完善公允价值的市场环境;

2、提高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可操作性;

3、完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

4、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监督;

5、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随着市场机制的健全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公允价值的取得将变得容易,其可靠性也将会加强,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应用也将会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未来由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混合计量模式将会向公允价值单一计量模式转化。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运用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但要看到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在总体上呈现出越来越深入的趋势,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更是促进了理论界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但是,仍有许多问题需重视:

1、如何统一理论界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认识;

2、怎样结合我国实际引入公允价值计量;

3、采用何种切实可行的准确方法进行公允价值的确定;

4、怎样避免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负面效应;

5、如何计量使用公允价值的效益和成本;

6、如何详细而低成本地对公允价值进行披露。这些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且要继续加强对国外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借鉴先进经验与做法。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公允价值应用的推广,理论界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会不断深入,公允价值将成为公认计价基础,公允价值的合理运用将是必然结果。

文献综述参考文献

篇3: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

对于公允价值的确认, 采用三种方法:第一, 如果存在活跃市场时, 则以该活跃市场的交换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第二, 当市场不够活跃时, 但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 则以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第三, 如果不存活跃的市场, 或不存在类似的市场, 则使用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来评估确定其公允价值, 也可以采用专业评估人员的评估结果作为公允价值。

从公允价值的概念及其确认方法中可以归纳出公允价值的四大特征:一是信息的对称性, 要求参加交易的各方全面了解市场行情, 尽可能地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降到最小;二是交易的公平性, 公允价值最为显著的特征即是公平交易, 特别强调交易的公平和有序;三是主体的自愿性, 在交易中交易主体必须是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完成交易;四是时态观的跳跃性, 采用公允价值动态、序时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才能使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具有相关性。

二、新会计准则下对公允价值计量优劣势的思考

(一) 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

1. 公允价值与传统的计量模式相比, 更为强调资产、负债的

现实价值, 这样一来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值之间的差额即是公允价值变动, 这种公允价值变动进而会影响所有者权益, 最终表现为对损益和权益的调整。

2. 在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中企业通常不需要支付初始的投

资成本, 即使需要支付, 其初始投资成本也非常小,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不是在交易完成时而是到合约到期或者履行时才能实现。这就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应该在什么时候确认、如何计量, 怎样披露等等。

3. 在国际上, 一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将公允价值定位为重

要甚至是首选的会计计量属性, 以此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我国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都是以历史成本作为唯一计量模式, 随着我国加入WTO,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提供会计信息势必会推动贸易的深化, 加速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入。

4. 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 资产以取得时的初始成本在

账面和报表中反映, 资产的减值情况只有在其出售、转让时才得以确认,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在资产的持有期间高估其价值, 使得企业的财务信息失真。而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后, 要求当长期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公允价值时应当按两者差额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而不需要到资产出售、转让时才给予确认和披露。

(二) 公允价值计量的劣势

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公允价值在我国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着不少弊端。这些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我国现阶段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对于公允价值评估经验不

足, 对公允价值进行认定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人为判断, 加之在大量的实际交易中都存在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这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而言, 虽然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提供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但由于其不易确定, 易变动, 故而会导致会计信息可靠性不足。

2. 由于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 企业的资产种类繁多, 各种资

产是否存在活跃市场、该市场的信息是否真实等问题都使得公允价值的确定和其公允性的判断存在较大难度。很多情况下就只能进行粗略的估计或者通过计算近似值来确定公允价值。

3. 新会计准则虽然对公允价值的运用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

度, 由于公允价值的确认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 很大程度上是估计的结果, 这就使得一些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来虚增资产、隐瞒负债, 人为地“创造”账面利润。

4. 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在会计计量属性上

实现了较大突破, 但税法并没有随之进行调整, 使得税法和会计准则衔接不够。对于企业来说, 在实际工作中就会面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税收上如何衔接的问题, 期末就会大幅增加纳税调整的工作量。

三、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几点建议

(一)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机制

为了增强公允价值的公正性、客观性, 我们需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建立起统一、活跃、有序的交易市场以使公允价值的计量更客观、更公正。

(二) 尽快制定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为了规范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实务中的操作, 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财政部应尽早出台公允价值计量的专门准则或应用指南。同时, 为了减少因公允价值计量而造成的纳税调整, 税法与新会计准则就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应尽快衔接。

(三) 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

首先, 应该强化相关从业人员的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从全社会范围来看, 应该建立起强大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体系, 增强道德约束力, 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会环境。其次, 从教育和培训入手, 更新会计教育理念, 改革会计教学的方法和内容, 以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摘要:本文拟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实际应用中的利弊分析入手, 为会计人员能够更好地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这一计量方法提出几条建议。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J].会计研究, 2007, (11) .

[2]刘延军.公允价值与会计职业判断[J].会计之友, 2006, (7) .

[3]陈茜.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计量[J].财会月刊, 2009, (26) .

篇4: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

关键词: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企业损益 影响

1 公允价值的含义及特征

公允价值也被称作公允市价或者公允价值,其基本概念的确认通常有以下三种:第一,如果现行的市场状态比较活跃,公允价值则以该活跃市场中基本的货物交换为主;第二,假如市场状态处于比较稳定的时期,但是,与之相关的资产仍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交易价格以市场上的活跃资产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第三,假如不存在活跃的资产市场,那么,公允价值的确定法则以所用资产在未来现金流量的限值为主,或者由专业人员的评估数据为主。

公允价值的特征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交易双方之间对基本的交易状况有清楚地了解;第二,公允价值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交易双方非常平等,交易的公平和秩序是公允价值交易过程中的重点内容;第三,交易主体始终保持着自愿的态度,要想确保公允价值交易的成功,交易过程必须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完成的;第四,交易时态观变化较大。利用公允价值可以使企业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最新的会计信息。

2 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企业损益的影响

2.1 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损益的影响。国家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概念有明确规定,通常情况下,投资性房地产主要包括出租的建筑物、土地以及准备转让的土地使用权等,这些财产均可以单独计量和出售,从而满足企业的经济效益。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是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资产计量的主要选择,两者不同之处在于,该模式通常运用于企业有充足的依据表明可以持续得到有效的公允价值。假如投资性房地产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那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房地产企业的损益状况主要体现在该模式与企业面账价值存在的差额。通过会计准则可以指导,企业对计量方式具有选择权。如果房地产明显处于增值的状态,那么,公允价值明显比账面净值高,为了保证股东投资价值的稳定,投资性房地产在处置之前,企业的现金流量不会受到影响,企业通常不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如果采用这种计量模式,通常会有以下做法:第一,面對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的现状,为了保证企业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使公允价值计量取得好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拥有出租建筑物使用权的企业会选择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第二,如果房地产价值处于降低状态,拥有出租建筑物使用权的企业通常会放弃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选择成本计量模式,从而减少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企业损益的影响。其会计处理如下:

公允价值上升(下降时作相反分录)

借: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因此,房地产企业必须结合实际发展状况,在合适的时候选择公允价值计量,否则,该模式对企业损益将会产生严重影响,但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的,应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将计量模式变更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期初留存收益。

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得转为成本模式。因此企业的自主权仅在于自用与投资用途的转换。

2.2 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对企业损益的影响。金融资产的种类有多种,如有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几种典型方式。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后对企业经济效益应该能够与套期保值有直接关系,企业当期损益状态应该综合考虑公允价值的变动状况。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变动应该计入所有者权益范围,金融资产确认之前将其转出,转出效益及时计入当期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也应该计入企业损益,对企业当期损益将会产生严重影响。总之,如果企业对市场基本状况有准确了解,其经济效益便会随着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增加而增加,相反,如果企业对市场行情和动向不太了解,那么,企业的业绩将会随着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增加而减少。

2.3 其他业务的公允价值计量及其影响。在新会计准则的影响下,已经有过半的准则体系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企业的损益影响除了有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和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两方面外,还包含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交易。新会计准则之所以强调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因为该模式更加重视企业的资产效益。例如,面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换出和换入的资产进行计量,实际上是对企业的售出和购入状况进行确定,售出的资产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之间的差距是企业实际获得的经济效益,如果采用传统的会计准则方案,则很难确定公允价值对企业损益的影响。

3 结束语

总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不仅可以合理反映资产价值、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还有利于企业资本保全。因此,企业建设者应该在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下,了解公允价值的含义及特征,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以及其他业务的公允价值计量及其影响做出具体分析,为企业的建设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成全.浅析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J].财政监督,2012.

[2]庄翠冷.论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篇5: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

一、财务模式从“成本观”向“价值观”的转换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曾很好服务于工业时代的历史成本模式已经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公司的资源,而1978年FASB首先将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义为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的信息,并以此建立起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由此引发了财务模式从“成本观”向“价值观”的转换,但从总体看,“价值观”下得财务报告能够跟好地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从以下几点分析说明:

1、 从权益投资者角度

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影响,财务报表所含信息对于权益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师而言应当有助于他们推测企业的基本价值。因而,FASB和IASB在准则制定中主要关注的对象是权益投资者。就权益投资者而言,财务报告主要用于向其提供关于投资决策目的的和关于价值或价值的估计变量的信息,或提供用于评价公司权益价值的估值模型所需的输入信息。而“价值观“所隐含的信息是:投资者在投资时需要对公司进行估价,所有对估价有用的信息都与决策有关。因此,相对于“成本观”,“价值观”下的财务报告能够更好地满足权益投资者的需要。

2、 从债券投资者的角度

作为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债券投资者要求财务报告能够及时真实地反映资产(以房地产和有价证券为例)的市场价值。因为在SEC和正式的准则制定产生之前,资产负债表的形成主要由贷款估值的需要和债务契约的需要主导,因此,债务契约对公司资源和债务求偿的估计主要运用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 ,并以此来评估负债人的流动性和偿还能力。总而言之,基于“价值观”的财务报告比基于“成本观”的财务报告能够更好地满足债券投资者的决策需求。

二、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分离的原因

1、 FASB关于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差异

根据SFAS157规定,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是考虑持有资产或承担负债的市场参与者的前提下,确定计量日出售资产时可能收到的或转让出负债时可能支付的价格(即脱手价),它与价值计量的要求是一致的。计量资产公允价值时,首先应当确定其估计价值的前提,之后运用估价技术及其参数进行估计。FASB涉及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准则主要包括《财务会计公告第114号》(SFAS114)和《财务会计准则第115号》(SFAS115)。在现值计量中SFAS114要求从债权人角度的最佳估计来估计未来现金流量,并运用利率进行折算。因而,SFAS114关于用现值技术对减值贷款的计量并非公允价值计量。而SFAS115规定确认减值损失的条件是债务性和权益性证券的账面金额超过其公允价值。

因此,就FASB而言,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公允价值计量参考参与者的假设估计;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参考特定主体的假设估计或参考基于市场参与者的假设估计

2、 IASB关于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差异

目前,IASB尚没有专门规范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相关规定主要分散在不同的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的前提下,教育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该定义中引入“交换价格”的理念,却没有明确交换价格为买入价或是脱手价,也未涉及“市场参与者”假定,因此并不完全符合“价值计量”的要求。在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中,IASB运用了可收回金额的概念,并规定可收回金额为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和使用价值二者中的较高者。IASB对可收回金额的运用主要是从管理者的理性行为出发处理资产。而管理者做出的决策需要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和使用价值。而在资产减值计量中,IASB主要从主体自身的角度出发,基于最有效使用假设来剂量可收回金额,这与“价值计量”的要求并不相符。

因而就IASB而言,公允价值计量和资产价值计量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公允价值计量参考市场参与者估计;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参考特定主体估计

3、 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分离的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采用不同的标准,一方面是概念的演绎不彻底,另一方面二者的分离也提高了准则的复杂性,同时给准则的执行也带来了较大难度。

三、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统一

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根本区别在于估计时所站的角度及由此产生的估价假设不同。公允价值计量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估计,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则从主体管理者的理性决策出发,即本质上是站在主体自身的角度估计。从财务报告的“价值观”看,公允价值计量更恰当。原因如下:

( 1) 从概念层面看 站在主体自身的角度估计的资产减值会计计量, 没有提供一个价值计量的中立基础。而基于市场参与者角度的公允价值计量为基于“价值观” 的财务报告提供了一个中立基础,市场是资产和负债价值的最终裁定者。在有效市场中, 市场所形成的估计不仅是无偏的, 而且是无误的,因此为了避免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负面影响, 应当通过确认和计量的分离来限制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

(2)从执行层面看,在资产减值会计计量中,即使资产存在市场价值,也需要从自身主体出发估计其持续使用中的价值,特定主体估计和市场一致估计是并列的。而在公允价值计量中,通常只能使用市场一致估计,特定主体估计只是市场一致估计的替代。

(3)从计量结果看,当存在活跃市场的公开报价时,两者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当不存在任何可观察参数的极端情况下,计量公允价值并不排除使用主体预期的信息和假定,但这些信息和假定应当是在充分考虑市场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隐含的假定是特定主体估计和市场一致估计的结果一致。

(4)从准则趋同的角度看,FASB一直积极推动公允价值计量,而IASB 在征求意见时也采纳了FASB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实现公允价值计量和资产减值计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在财务报告的价值观下, 对资产而言, 何时应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何时应当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施加约束, 实施资产减值会计? 我们认为, 对于在交换的资产, 公允价值计量可能是最相关的, 而对于在用的资产而言, 如果不存在活跃市场, 实施减值会计可能更为恰当。无论如何, 在价值计量中,不仅需要对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进行权衡, 而且需要对财务报告的估值功能和非估值功能进行权衡。在无法获得可观察的市场参数时, 充分披露则是非常必要的。

在初始计量中使用公允价值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实际意义, 除非资产的成本无法获得, 如企业合并交易中取得的资产。同样, 基于价值观的财务报告也并不排斥在初始确认时对交易采用成本计量, 因为价值计量总是针对财务报告而言的。明确这一点十分重要, 可以避免我们陷入在初始计量中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时是否应当确认首日损益这样的争论。

总之, 与财务报告目标和相关概念相一致的计量属性是公允价值。考虑到财务报告的非估值功能和市场的非有效性, 现行准则中需要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施加不对称的约束, 即实施资产减值会计, 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建立单独的资产减值计量标准。准则制定机构应当在界定资产减值确认条件的基础上, 基于公允价值来建立单一的减值计量模型, 以形成内在一致的逻辑, 并简化准则的制定和执行。

参考文献

篇6: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

-------------------------

编辑整理: 转账支票填写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新浪

篇7: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

一、引言

我国于出台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且对金融工具进行了重新分类,对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同时要求上市公司自1月1日起开始执行。由于银行业涉及到大量的金融工具,特别是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所产生的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关于公允价值的文献以规范性研究居多,实证研究的文献较少。本文依据国泰安数据库(CSMAR)和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公布的数据,选择我国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l4家上市银行(由于农业银行和光大银行上市时间较短,本文予以剔除)可获得的财务报表作为分析样本,从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波动性角度实证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银行业会计信息的影响,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银行会计信息的影响分析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本文从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1)相关性。相关性要求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作出定价决策时,会兼顾净收益与净资产,如果二者与股票价格或其变化保持实证式的相关性,就具有价值相关性。因此本文采用回归法中的价格模型,考察公允价值使用前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变化。本文选用的模型是价格模型:其中,Pit为i公司第t期期末的收盘价,EPSit和NAPSit分别表示每股盈余和每股净资产,α0反映了模型中忽略的、与定价有关的信息,εit是随机误差项。选择样本为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6年(~)上市银行季度数据,并对股票价格进行复权处理。运用EVIEWS软件进行面板数据分析,回归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模型中的EPS和NAPS在5%的置信水平下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都有正向相关性,说明上市银行的会计盈余和净资产越大,其股价就会越高;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高于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可能与银监会偏重于资产负债表的持续监管思路有关,也反映了投资者相对于上市银行的现实业绩更加注重其长期价值;模型调整R2为0.27,高于新会计准则执行前的调整R268.75个百分点,表明公允价值计量下净资产和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显著上升。

(2)可靠性。公允价值计量使得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内容更丰富。新会计准则将原来于表外核算的金融衍生工具纳入资产负债表内核算,并要求对嵌入衍生工具与主合同进行分拆,作为独立的金融工具进行核算,增加了银行资产负债表内资产和负债的数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和表内核算将使报表使用者对银行的真实财务状况有更好的了解。另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不高,金融市场体系仍不完善,采用估值技术和未来现金流折现计算以及公允价值的后续计量难度较大。考虑到我国市场发展的现状,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是有条件的.,即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在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或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还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上市银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从外部审计情况看,14家上市银行年度报告连续多年全部被外部审计师出具了标准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3)可比性。由于金融工具将在相同的时点、根据同一原则进行估价,公允价值计量的广泛运用使会计信息之间可比性大幅提高。以我国同时在上海和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的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例,末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这5家银行经审计后基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计算的净利润和净资产无差异。

(二)对财务波动性的影响从银行净利润和股东权益两方面进行考察。

(1)对上市银行净利润的影响。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银行净利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公允价值变动的损益科目上。该科目综合反映了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对上市银行当期损益的影响程度。从家上市银行披露的年报数据来看,有7家银行存在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7家银行存在公允价值变动净损失。总体上看,14家银行的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合计为29.23亿元,占净利润合计比重的绝对值为0.51%。由此可以初步判断,公允价值变动对银行净利润的整体影响不大。从~年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净利润的比率(即净利润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敏感程度)来看(见表2),四年间14家上市银行敏感系数的标准差呈下降趋势,说明公允价值变动对银行净利润的波动影响趋缓;中国银行的敏感系数相对较大,四年平均系数绝对值大于9%。从单个银行看,2007~,由于我国股市处于牛市行情,上市公司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价格上涨,致使大多数银行实现公允价值净收益;20,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大部分银行公允价值产生了净损失。2010年,在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的银行中,绝对值最大的是建设银行,其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为16.59亿元,绝对值最小的为深发展银行,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为0.18亿元;在公允价值变动净损失的银行中,绝对值最大的是宁波银行,其公允价值变动净损失为1.04亿元,宁波银行也是公允价值变动额占净利润比率的绝对值最大的银行。从标志变异指标来看,2010年14家银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净利润比率的极差为5.72%,标准差为1.36%,这说明公允价值变动对银行净利润影响的个体差异比较大,即公允价值变动对个别银行的净利润造成了较大影响。

(2)对上市银行股东权益的影响。公允价值变动对股东权益的影响主要反映于直接计入资本公积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从总体上看,2007~年,14家上市银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与股东权益比值的平均绝对值分别为2.63%、2.43%和0.66%。2010年14家上市银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合计为-36.25亿元,占股东权益合计数的比率为-0.12%,这说明公允价值变动对银行股东权益的整体影响较小。从单个银行看(见表3),家银行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额为负值,只有3家银行的公允价值变动额为正值;公允价值变动额占股东权益比例最大的是民生银行,为13.51%。20、2009年公允价值变动占股东权益比率为负值的银行分别减少至4家和6家;在2010年,公允价值变动占股东权益比率为负值的银行增至12家,其中变动幅度最大的是深发展,为-3.96%。上述分析反映出公允价值变动对银行股东权益影响的个体差异比较大,对个别银行的股东权益造成了较大影响。

三、结论

(一)研究结论商业银行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变化,对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宏观层面看,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的整体财务状况并未带来实质性影响,其主要原因:一是我国金融产品单一,利率和汇率还未完全市场化,公允价值会计对金融市场影响仍比较有限;二是在监管当局“谨慎适度选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监管思路下,上市银行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比较谨慎。从微观层面看,公允价值变动对个别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和股东权益产生了较大影响,增加了上市银行的财务波动性。由于我国市场化程度不高,加之会计准则体系仍不完善,导致商业银行运用公允价值计量仍存在诸多困难。主要体现在:一是公允价值测算的主观性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范围相对较狭窄,因此上市银行缺乏金融工具相关的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需要依赖大量复杂的模型进行计算,这样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判断,影响公允价值的“公允”。二是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将加大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公允价值计量将银行的会计核算与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环境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利率、汇率市场化程度提高,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更加明显,这将使商业银行市场风险不断加大,增加资产负债管理难度。

篇8: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

企业会计核算计量方法是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以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大要素予以量化并进行确认、计量、核算的基本方法。长期以来, 由于历史成本法可以比较便捷、客观的确认各项资产、负债等要素的计量金额, 历史成本计量方法在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然而, 由于企业各项要素在市场中的价值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历史成本法不能实时的反映出企业各项要素的市场公允价值, 使得历史成本法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多的受到质疑。

除历史成本法外,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还提出了另外四种计量方法, 即重置成本法、可变现净值法、现值法以及公允价值法, 这四种方法都或多或少的体现了以市场公允价值作为核算基础的理念。公允价值计量是基于熟悉情况的双方当事人以市场公允价格信息为依据而自愿达成交易所形成的计量金额。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反映出企业各项要素的市场真实价值, 使财务信息更加精确的反映企业实际状况;缺点在于当公开市场信息不完善时, 不易获取到各项要素的公允价值信息。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 企业会计准则 》 将公允价值的核算理念引入到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中, 当前已形成在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计量与披露等多层次多角度对公允价值核算方法加以运用的格局, 具体领域涉及到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非货币性交易、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企业合并、财务报表披露等方面, 具体运用见表1。

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公允价值确认缺乏准确性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企业会计核算分为企业要素的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两阶段。 在初始计量阶段, 要素的公允价值可以根据相关原始凭证予以确认, 能够比较便捷和准确的获取到公允价值;而在后续计量阶段, 要素公允价值的确认存在一定难度。 首先, 企业会计核算中后续公允价值的获取主要通过市场途径及会计核算模型推算两种方法, 由于我国市场公开信息的透明性及有效性尚不完善, 相当一部分要素的公允价值信息无法通过市场渠道获取, 因此只能通过一些通用的核算模型进行测算, 而模型的测算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之上的, 难免与市场实际情况脱节, 造成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企业会计核算数据缺乏准确性。

(二) 企业公允价值运用缺乏主动性

由于企业会计核算的历史成本法不能很好的反映企业各项要素的真实市场价值,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精神鼓励企业更多的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核算与计量。然而, 由于历史成本法初始确认便捷、后续计量方法简单, 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无论是在公允价值信息获取渠道上, 还是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上都较为复杂, 并存在一定的核算成本。因此, 除《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必须采用公允价值法进行核算的外, 企业在会计核算运用中更多的倾向于以历史成本法进行计量, 缺乏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主动性。

( 三) 公允价值核算对会计人员的挑战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 企业会计核算具备一定的复杂性, 对会计实务工作人员带来不小的挑战。 首先,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 企业会计核算中对企业要素公允价值发生的变动允许计入当期损益, 最终影响企业的利润, 会更多的引起相关报表使用者的关注, 因此要求会计实务工作者要更好的领会和把握公允价值损益确认的原则, 正确的进行计量与核算, 否则必将增加操纵会计利润的风险;其次,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核算方法较之历史成本法要复杂, 尤其是对于一些缺乏公允价值信息获取渠道的业务, 需要会计人员运用专门的方法和模型进行测算, 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企业会计核算建议

( 一) 多种渠道增强公允价值核算的准确性

企业要素公允价值信息是否准确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企业核算的基础和必要前提。 笔者认为, 可从以下渠道增强公允价值核算的准确性:首先, 拓宽企业公允价值信息来源渠道, 可通过行业期刊、专业数据库、网络信息、政府部门公示等方式增加便于企业获取的权威信息来源途径, 增强公允价值核算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其次, 进一步规范和统一基于市场公允价值的各种测算方法和模型, 实现同一条件下各企业公允价值的测算方法口径一致, 以增加公允价值测算的准确性;此外, 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采用多种公允价值测定途径相互印证的方法, 进一步提高公允价值核算的准确性。

( 二) 多种措施强化企业公允价值核算意识

强化企业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会计核算的意识, 转变企业被动选择公允价值核算的现状, 是将《企业会计准则》公允价值核算相关精神落实到位的关键所在。 强化企业公允价值核算意识, 一是要降低信息获取成本、 拓宽信息获取渠道, 例如, 提供公开免费的公允价值网络获取平台, 使企业不再因无法获取公允价值信息或公允价值信息获取成本过高而抵触该核算方法的运用; 二是要增强财政等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和帮扶力度, 对于故意不按照准则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核算的单位, 要予以行政处罚, 对因条件限制不能按照公允价值核算的单位, 要积极予以帮扶, 使其尽快规范相关会计核算。

( 三) 多种方法提高企业会计人员专业水平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企业会计核算对会计实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会计人员不仅需要对会计理论知识有更高程度的掌握, 还需要把握金融、财政、市场、资产评估等相关领域知识, 增强会计人员的综合素养, 以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应对市场公允价值的不断变化。 企业可以通过岗位轮换、进修培训、检查评比等各种方式督促会计人员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政府监管部门也可以通过继续教育、 会计人员评优评先等方式来激励、促进会计人员的不断成长, 以更好的胜任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企业会计岗位。

摘要:2014年2月, 我国财政部正式推出了关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 为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企业会计核算运用中树立了里程碑。然而, 由于我国会计市场信息健全程度的欠缺, 企业会计核算中对公允价值的初始确认及后续核算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文章研究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企业,会计核算

参考文献

[1]关易欣.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 2015 (04) .

[2]张勃然.我国企业会计核算计量基础研究综述[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5 (02) .

[3]刘天赐.公允价值计量核算对我国金融行业财务信息的影响[J].财会通讯, 2015 (06) .

上一篇:临床医学求职自我评价下一篇:空调应该定期清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