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提升规划

2024-06-05

美丽乡村建设提升规划(共8篇)

篇1:美丽乡村建设提升规划

杨桥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为响应党中央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贯彻落实省、市、乡关于美丽乡村工作部署,建设美丽乡村,营造和谐杨桥,特制定杨桥村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规划:

一、基本情况

杨桥村地处九里回族乡东北部,东与国营盘石岭林场接壤,南与国营双桥原种场毗邻,西与本乡黄庵村交界,北与洋梓镇高林村相连。版图面积16.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56亩,山林面积4965亩,水面1184亩(含余家垱和李刚冲两个小I型水库,龙泉小II型水库),北高南低,山林、农田、水面交错分布,属丘陵地区;下辖8个村民小组,现细分为7个网格分区,共278户,1038人,村两委班子共5人交叉任职,共有党员42人,村民代表23人。全村依托“传统农业、苗木花卉、周边务工”三大产业,村民安居乐业,和谐稳定,环保意识强烈,但部分环卫设施落后;绿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但部分路肩绿化有待加强,有部分低产旱田及荒山可改造为高产苗木经济林;全村40余公里村组要道已经硬化28公里,仍有部分农户存在“出行难”问题,全村水、电、路依然是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

二、指导思想

立足村情实际,按照“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总体规划,重点突破;量力而行,筹补结合”的原则,常态抓净化,长年抓绿化,促进人居生态化,力争达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三、主要目标

“一看路、二看住、三看环境、四看树”,钟祥市美丽乡村建设有着明晰的工作目标,杨桥村将不懈努力,按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道路硬化、卫生净化、村庄绿化、村庄亮化、环境美化”的目标,在各级领导支持下突破性推进美丽乡村规划建设项目的落实,真正把杨桥村建设成“户户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美丽乡村。

四、工作任务

(一)、道路硬化

2015年道路硬化预计投资共计70万元,硬化通组主干道2.3公里, 道路培肩1.9千米,力争基本实现“组组通”。(其中二组硬化500米,四组硬化1200米,六组硬化600米。)

(二)、卫生净化

2015年净化预计投资83.85万元,其中整治村主河道3400米,需耗资9万元;黄陵湾、杨家湾、尹家湾、何家湾、肖家咀等居民集中点净化提档升级需耗资3万元;全村配置垃圾篓285套(两竹楼一木架为一套)需耗资2.85万元;新修垃圾池90处,需耗资4.5万元;新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试点3处(人工湿地1处,联体式1处,单体式10处)惠及近40户农户,需耗资64万元;卫生评比奖补需耗资0.5万元。

(三)、村庄绿化

2015年绿化预计投资43.4万元,其中,新修文化广场栽植桂花、黄玉兰、红玉兰、五色桃等名贵树木20余棵,栽植精品石楠球、红花檵木球、金边黄杨球等40余棵,栽植色块苗木100平米,耗资

4.2万元;村主道绿化提档升级,栽植金丝翠柳600棵,日本樱花2000棵,红花紫薇2500棵,红叶石楠1000棵,栾木400棵,栽植色块苗木3800平米,耗资23.7万元;空田闲地及低产林改造50亩,耗资15万元;空地补绿奖补资金0.5万元。

(四)、村庄亮化

2015年亮化预计投资针对各组重要路段及路口,安装太阳能灯40盏(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时定位和景观特征确定灯具选型),需耗资24万元;整改一组、八组电力线路设施,需耗资50万。

(五)、环境美化

2015年村庄美化预计投资260万元,其中,新修文化广场700平米,耗资15万元;邻面改造农户房屋50户,耗资35万元;村民安全饮水工程150万元,解决村内120户村民饮水问题;“五务合一”服务中心建设需投资60万元。

五、存在的问题

1、资金筹措不到位,部分规划进展力度不够,如:道路硬化仅完成1.2公里,有1.1公里仍无资金硬化;路灯建设、村民安全饮水工程、“五务合一”阵地建设等均未完成。

2、净化工作不彻底,部分农户清洁卫生不彻底。

3、绿化工作需升级,全村虽然“栽满栽足”不留空地,但是部分地域绿化档次太低。

杨桥村民委员会

2015年5月

篇2:美丽乡村建设提升规划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村居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根据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村实际,特制订本项目规划。

一、建桥 3 3 座:

1、XX 桥:省际出口路建设,800 人出行晴通雨不通,学生汛期安全隐患大; 2、XX 桥:700 人出行晴通雨不通,学生汛期安全隐患大; 3、XX 桥:省际出口路,200 人出行晴通雨不通,学生汛期安全隐患大。

二、道路硬化 2 2 处:

1、六组道路硬化:全长 2.5 公里,3.5 米宽,解决 400人通行问题; 2、XX 道路硬化:省界出口路,全长 1 公里,3.5 米宽,解决 XX 交界 200 人通行问题; 三、学校维修

1、无围墙,离河较近,学生汛期安全隐患大; 2、800 多平方米场地需硬化,需部分绿化; 3、教学楼顶漏水严重,墙皮剥落严重需重新粉刷; 四、环境整治工作

1、建公厕一所:高速路口无公厕,上下车乘客随地大

小便现象严重; 2、高速路口建小公园一处:4 亩沟壑填平绿化后,可供乘客和村民游玩,解决脏、乱、差现象; 3、农户环境美化:建花坛,栽风景树并进行绿化; 4、建垃圾填埋场一个:解决垃圾集中处理问题;需添制垃圾箱 8 个; 5、拆除一批乱搭乱建违章建筑物;着力解决家禽乱放、污水乱排现象; 6、亮化工程:郧漫路沿线铁场坪至东河口段需安装太阳能路灯 60 盏; 五、基础设施建设

1、三组河堤维修:全长 300 米;水渠 2000 米;解决 80亩水田浇灌问题; 2、四组河堤维修:全长 800 米;水渠 1000 米;解决 60亩水田浇灌问题; 3、XX 寺河堤维修:全长 1500 米;水渠 1000 米;解决50 亩水田浇灌问题; 4、XX 公路安全问题:坡陡弯急,安全隐患大,需建安全防护拦 1000 米和设立安全警示标志 20 处;需安减速带 1处和弯视镜 1 个。

5、道路维修:XX、东河路因山体滑坡,路面损毁严重,安全隐患较大,需及时维修。

6、人畜饮水 3 处:

(1)灯草沟取水点:主线管 1800 米,解决 2 个组 200

户 500 人人畜饮水问题;(2)XX 沟取水点:主线管 3000 米,解决 3 个组 300 户600 人人畜饮水问题。

(3)XX 庙取水点:主线管 2000 米,解决 2 个组 170 户400 人人畜饮水问题; 7、网络覆盖率低:一组、六组 170 户需电视、电话通讯网络覆盖。

六、产业发展

1、旅游产业:温泉渡假树建设、XX 风景区的开发;支持发展农家乐 5-10 家,解决游客吃、住、行问题。

2、核桃产业:对现有 500 亩核桃树进行管护,再发展200 亩; 3、茶叶产业:在一组新建有机茶园 500 亩;

XX 镇 XX 村民委员会

篇3:美丽乡村建设提升规划

1 村镇规划对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意义

村镇规划不仅致力于实现当地的发展目标, 规划村镇的发展方向及方式的具体安排, 而且是满足乡镇地区人们的需求, 使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另外, 村镇规划还是上级政府执行村镇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工作的策略以及指导村镇发展和建设的法律法规依据。建设美丽乡村要依赖于科学的规划, 这也正是乡镇规划的职责所在[2]。通过村镇规划, 社会利益、空间资源等得到了保护及协调;通过村镇规划, 村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村民的意愿能够及时被政府获得, 进而更行之有效地进行改进。合理、恰当的村镇规划可以帮助美丽乡村建设更加“有章可循”,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能够科学、有序地进行。

2 新时期村镇规划的研究

2.1 村镇规划的概念及方法

由于村镇规划在我国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因此难免会产生较多的问题。因为即使村镇规划在某些方面与城市规划类似, 但不同点也有很多, 如果不能做到求同存异, 盲目地将城市规划策略用于村镇规划, 必然产生较多的问题。有学者强调, 传统的针对城市规划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村镇的规划与建设, 必须要从三方面——理念、方式及内容来对村镇规划进行改革与创新, 充分利用乡村地区丰富的生态资源, 可持续地发展[3]。与城市规划相比, 村镇规划的主要差异在于村镇规划不应摒弃自身独特的地域环境及特色资源, 而应朝着城乡统筹发展的方向进行规划;在规划及发展过程中, 要尽量保证规划计划的简易型, 并鼓励村民群众更多的参与进来, 规划时做到重点把控, 努力提高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水平。

2.2 村镇规划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就目前的乡村社会生活发展水平而言, 很多地方的村镇规划还停留在理论阶段, 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 很多村镇对村镇规划仍持观望的态度。即使有的地区开展了村镇规划, 但编制过程中仍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比如资金短缺、管理不严格、村民人均用地标准不一、农村产业平衡被打破等。在村镇规划的过程中, 要将建设村庄放在第一位, 做到城乡统筹发展, 否则很容易陷入大包大揽、急功近利的泥潭中。

首先, 村镇规划要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实践过程中很多地区为提高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做了探索。比如有的村镇地处于工业区中, 这些村镇在规划时就充分地利用了自身优势, 主动与城市地区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 努力将自己融入到城市化进程中, 给自身的建设带来了无限的动力。这种思路即可为全国类似情况的村镇提供一定的参考。

其次, 我国疆土地域辽阔, 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差异较大, 所以各地区在进行村镇规划时要做到因地制宜, 根据自身的特色进行科学的规划。当今不少学者对各地村镇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与分类, 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规划方法。但总的来说, 还需要进一步的系统总结与完善。

当今, 很多社会学者在努力探索新的村镇规划方法。比如广东省某村庄的规划, 设计师在村镇规划中融入了传统的布局, 希望基于此传统的思路找出新的方法。有的学者提出, 村镇规划的中心应放到农村人民居住环境的重构、建设及空间等问题上来, 并在对村镇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时运用层次分析的方法。总之, 社会学界普遍认为村镇建设应当因地制宜, 切忌急功近利。

3 结语

村镇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蓝图, 研究学者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村镇发展制定出更因地制宜的发展规划, 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璋琦.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镇规划研究进展[J].广东科技, 2012 (13) :255-256, 260.

[2]李阿琳.社会管理创新趋势下的新型村镇规划研究[J].规划师, 2013 (3) :29-34.

篇4:美丽乡村建设提升规划

摘 要:本研究分析了我国气象为“美丽乡村”建设服务的现状、经验和差距,提出了提高气象为“美丽乡村”建设服务能力的途径:第一,加强农村气象灾害应急预警服务能力建设;第二,提升现代信息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的应用能力;第三,推进乡镇天气预报的业务布局;第四,传授科学技术,培育基层人才;第五,完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服务体系。

关键词:气象服务;美丽乡村;能力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4.022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experience and disparity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 in building beautiful rural areas are analyzed. It pointed out the ways to enhance meteorological service capability in building beautiful rural areas: first, to strengthen the r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emergency warning service ability construction; second, to enhance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ird, to promote the business distribution of township weather forecast; fourth, to teach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cultivate talents in rural areas; fifth, to improve the r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emergency service system.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service;beautiful rural areas;ability

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提出要围绕农村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环境治理的保护力度,营造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要加大农村农民的经济收入,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统筹做好城乡协调发展、同步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科技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如何发挥科技在创建“美丽乡村”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是相关部门一直在着力研究的重要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注重政府决策、部门分工、学科结合,重视亿万农民群众的实际生产需求。本文从气象部门的实际出发,分析“美丽乡村”建设对气象科技服务的需求,找准气象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的切入点,提升气象为“美丽乡村”建设服务的能力。

1 我国气象为“美丽乡村”建设服务现状

1.1 气象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

从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设“美丽乡村”以来,气象部门根据国务院要求,开展了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综合整治的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在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服务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做出了一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近几年来,各级气象部门紧跟“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积极组织科研攻关和科技开发,努力提高气象为“美丽乡村”建设服务的产品质量,在天气预报、农业气候论证、人工增雨作业、防御雷电灾害、气象兴农信息网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果和明显的社会效益,深受各级政府广大农民的欢迎。

(2)气象科研部门进一步狠抓精细化有针对性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的研制,发布科学、精细的特色气象信息,积极研制适应“美丽乡村”建设的气象科技服务产品,提高气象科技为“美丽乡村”建设服务的技术水平,不断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3)气象部门与通信部门强强联合,加强农村气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建立完善了更加准确、快速的气象灾害预警的传播机制,充分发挥现代通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技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应急服务体系建设,及时把气象科技为“美丽乡村”建设服务的信息传播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提高了农村气象科技服务能力,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

(4)气象部门进一步加强了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农村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加强了农民对农业信息化和气候资源等实用技术和农经知识的应用能力,气象部门充分发挥部门网络优势,通过传授、培训气象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1.2 气象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的差距

目前,气象科技在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服务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2.1 气象科技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业务能力不能满足当前需求 当前,在农村普遍存在气象综合监测能力薄弱、农村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服务体系不健全、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1.2.2 气象科技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服务产品的实用性不能满足当前需求 当前,气象科技为农服务的领域不宽,服务产品不丰富,针对性不强,缺乏因地制宜的指导性强和实用性强的产品。随着“美丽乡村”建设规模化农业生产的开展,现有天气预报的及时性、准确率与其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1.2.3 气象科技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服务产品的精细化不能满足当前需求 当前,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精细化与“美丽乡村”建设需求存在差距。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气候可行性论证、农林病虫害防治、防汛抗旱等方面,要求提供精细化的气象科技服务,而现有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与其需求存在差距。

1.2.4 气象科技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气象信息的传递能力不能满足当前需求 气象信息传递能力有待提高,及时性不够强,覆盖面不够宽。当前,气象信息在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传播对象、传播时间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缺陷,特别是贫困和边远农村“最后一公里”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

1.2.5 气象科技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科学技术及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率不能满足当前需求 当前,农村科学技术水平亟待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生态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方面的应用能力不足,无法给气象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技术储备,农民普遍缺乏应用气象科学技术防灾减灾的能力。

2 提升气象为“美丽乡村”建设服务能力的途径

2.1 加强农村气象灾害应急预警服务能力建设

农村气象灾害具有突发特征,如果在对农村气象灾害内在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加强应对气象灾害的组织领导,对农村气象灾害事件做出及时预防、有效应对,就可有效降低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或危害。因此,正确认识气象灾害对农村社会的影响,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

(1)“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提高农村重大天气事件预报和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率和及时性。进一步扩大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的覆盖面,在农村气象灾害易发区增加灾害监测的密度,丰富并改进监测技术和手段,提高监测精度。

(2)“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加强农村气象服务、农村天气预报预警、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关键技术攻关和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加强对农村气象应急风险分析评估方法、应急管理技术、应急技术规范和标准、应急平台实用技术的研究。

(3)“美丽乡村”建设中,要优化完善农村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逐步开展农村气象灾害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和发生强度的预报技术方法的研究,进一步强化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农村气象应急预警保障服务功能,实施农村自然灾害重点影响区域的防御,实现农村气象灾害的分区预警。

(4)“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推进农村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设,建立与移动、联通、网通、电信等通信部门的联动机制,完善农村各级应急预警指挥管理和调度通信网络,有效、快速传播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

(5)“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建立农村气象灾害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建立农村分级响应、属地为主的纵向组织指挥体系和农村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的横向部门协作体系,逐步建立以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先导的部门联动与响应机制,完善国家—省—地(市)—县—乡联动的应急管理指挥体系。

(6)“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根据农村灾害天气的区域性特征和农村防灾减灾工作的实际需要,构造以服务为主题的防灾减灾网络,建立以省为基本服务网络单元、以地区或县为基本服务的平台单元,开展针对“美丽乡村”的气象科技服务。

2.2 提升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应用能力

“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服务手段,积极研制基于现代通信技术的信息服务系统,建立面向农村农民的可靠信息传递机制,使各种服务手段组成一整套互为促进、快速有效、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的自动化服务机制,解决偏远农村的信息传输问题。

(1)农村气象灾害发生的突然性和不经常性,导致用户需求的异常峰值,建立支持突发大容量信息发布的信息服务平台,不但要求信息服务平台的大容量,而且要求支持大容量的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发生灾害时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要保证将预警信息在短时间内发送到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的目的,就要构筑灾情预警信息发布的通信网络,建立具备某个范围用户能够同时获取信息的媒介,逐步建立具备与各种媒介偶合的信息发布综合服务平台。

(3)WAP、微博和微信是现在移动通信数据业务的主流,这些传输手段具有支持多媒体、复杂交互和传输量大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很方便地把气象信息引入移动终端。针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各种特殊需求,农民可以便捷地了解所需的各种信息,服务更加个性化。

(4)手机短信是非常普遍的通信交流方式,“语音互动场景”技术可在声讯服务过程中提供信息交流和交互环境的技术支持,各级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这些服务方式隐含的“媒体”作用,为农村气象信息提供良好的交互环境和服务拓展的发展空间。

(5)维思比(VSP)技术致力于解决“数据获取,内容挖掘,信息服务”等一系列难题,可作为面向农民的服务督查机制、互动体验和服务推广机制。音合成技术(TTS)与大喇叭、大屏幕系统在“美丽乡村”气象服务中的应用,能够展示的内容丰富、综合分析决策方便、具有参与决策的人多等功效、具有覆盖面宽、影响力大、传播迅速的特点。

2.3 推进乡镇天气预报的业务布局

为了适应“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气象部门要加快推进乡镇天气预报在县级气象部门的业务布局,乡镇天气预报应采用省级指导、县级订正的业务模式,发挥其在防灾减灾体系中趋利避害、增产增收的作用。

(1)积极开发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农用天气预报,针对关键农事季节和农业生产的需要,重点发展针对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的专业农村天气预报。

(2)加强农村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建设,建立一套按照传统农业、设施农业等类型划分的农村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开发更具针对性的农用天气预报。

(3)积极开展对重大灾害性、关键性天气及关键农事季节的专题预报的发布,逐步向公众特别是向农民提供长期天气预报,指导农民科学安排生产和有效防御自然灾害。

(4)加快建设农村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社会化综合管理体系,要加强农村防灾减灾知识科普宣传,提高农民防灾减灾意识。

(5)加大乡镇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和联络员队伍的建设力度,可为传播天气预报、预警信息、收集农经信息、农村气象灾害上报和农村气象知识普及等做贡献。

(6)加强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工作,积极开展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和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指导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科学生产。

(7)积极开展农村建设项目的气象评估服务,针对重大农业工程建设、农村生态工程建设、村庄选址等项目,及时为当地政府和农村提供气象评估报告服务等。

2.4 传授科学技术 培育基层人才

“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农村新型人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对推动农业、农村持续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

(1)拓展气象信息发布领域,提供各类农经信息服务,发布创业资讯,推介创业领域,引导农民选准创业方向和项目,减少创业中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

(2)为农民创业培养、输送实用人才,开办气象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办有针对性的专业,加强农村学生创业能力教育,并为其提供农业气象等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和职称考试服务。

(3)加强农民防灾避险知识普及和培训,对农民进行危机管理教育,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增强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4)充分发挥气象科技趋利避害的作用,在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村镇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时,充分考虑气象条件的影响;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引进新品种时,要深入研究当地气候特点并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5)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培养和引进等措施,着力培养一支适应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农村气象服务队伍,为“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创新气象服务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扩大农村气象服务领域提供人才储备。

(6)对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知识进行科普宣传,建立从国家级到省级、地(市)级、县级的自上而下的科普宣传、教育网络,统一管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教育工作。

2.5 完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服务体系

各级气象部门要建立健全农村气象综合、专项、现场和单项应急预案,修订和完善重大农村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提高预案质量,推动部门联动。

(1)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农村气象灾害,建立预案库,建成涵盖各类农村气象灾害及相关突发事件的上下衔接配套、分级管理的应急预案体系。

(2)应急预案要制定分级响应程序,明确各级别响应的指挥、协调、紧急处置、医疗救护、交通运输、物资装备、社会力量动员参与、新闻报道和信息报送等。

(3)建立农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积极组织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的落实,加强农村气象灾害应急的专业综合演练,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4)千方百计提高气象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农村气象灾害一旦发生,作为灾害的应对者,农民必须在第一时间在现场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控制灾害局势。所以,应加快农村多种形式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畅通的气象服务渠道。

(5)亟需优化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充分利用社会公共媒体和气象部门内部信息发布渠道,进一步畅通边远农村、牧区、山区的信息发布,着力解决制约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瓶颈,为农村提供及时、准确、客观、全面的预警信息。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 [EB/OL].(2013-2-22).http://www.moa.gov.cn/zwllm/tzgg/tz/201302/t20130222_3223999.htm.

[2] 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新农村建设课题组.打造中国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安吉模式”研究报告[J].中国乡镇企业,2009, 28(10):6-13.

[3] 叶清,焦庚英,许晓利,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气象问题及服务措施[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31-34.

[4] 刘庆华.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研究-以浏阳市柏加镇渡头村为例[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

[5] 汪彩琼.新时期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 2012,23(8):1204-1207.

[6] 吴延年,王建胜,严春银.需求与对策: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调查[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5(3):35-37.

[7] 黄磊,邵超峰,孙宗晟,等.“美丽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4,10 (1):392-395.

[8] 刘丽伟.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作用研究[J].世界农业,2009(11):19-22.

[9] 崔永军.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生态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J].吉林农业科学,2014,39(1):92-96.

[10] 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美丽乡村建设课题组.美丽乡村幸福安吉[N].农民日报,2012-12-20002.

[11] 杨祥珠,娄伟平,董家明.绍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气象服务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9):2772-2773.

[12] 张秀荷,郭洪杰,杨茂林,等.基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气象事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23):7240,7242.

[13] 王忠伟,潘新民,王胜兰,等.新疆城乡地区气象服务覆盖面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 38(21): 11466-11467,11481.

[14] 罗艳,申双和,赵小艳,等.江苏省农村气象服务调查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5):585-588.

篇5:做好村庄规划建设美丽乡村

关键词:村庄;规划;思考

1村庄状况与问题

由于农村生活习惯的原因,导致旧村庄存在破旧房、老损房、空置房屋多,存在无修、翻、改建资金和能力等状况及问题。一是长期居住的旧村庄存在脏、乱、差、破,不规范等问题;二是人畜禽粪便、灰土、垃圾、柴草、秸秆等乱倒乱堆,无人制止;三是旧村庄道路“弯曲道、羊肠道、毛毛道”“暖天恶臭味,风天扬灰土,雨天满道泥”;四是旧村庄内道路无规划,宽窄不一,无花草树绿化;五是村庄存在缺失建设规划,房屋建筑南北宽度不同,院落长短不齐的问题;六是无划定收集、处理、存放、管控生活垃圾的统一点位和柴草秸秆等垛存区域,给人居生活环境带来污染和危险;七是对新建和改造的村庄或部分较好的老村庄,缺乏统一管控的长效机制和措施等状况及问题。

2村庄规划的主要原则

2.1村庄规划与自然结合原则

在村庄规划中,要重视现有风土风貌,乡土民俗。利用好现有条件,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坡地平地互用,宜山、岗坡阳面,忌山、岗、坡背面和易滑坡、泥石流等风险大的地域。根据土地利用价值、利用率与自然现状结合,依地块区域所有权属确定村庄用地。遵循规划与自然结合,相互协调的原则。

2.2村庄规划整体性原则

村庄整体性规划是村庄建设的关键,也是协调村庄各业发展,建设美丽村庄的基础。因此,要把整个村庄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和生态条件进行整体整合运用。把建设用地、规划、格局、内容、标准,纳入村庄总体平面规划、建设规划设计中,并对村庄的总体、定位、公共事业、村级私人工商业、基础设施、道路、绿化等功能统筹规划布局,力争整体、完美,宜居住、宜生活、宜发展。

2.3村庄规划复合性原则

在新村庄建设前和旧村庄改造时,要把建设项目用地性质、用地规划、建设内容之间的混合、布局、空间与地面利用、合并建设情况,进行合理布置,有序整合。努力打造规划设计,优化居住生活环境和空间配用的村庄复合性规划。

3村庄规划的重点

经综合归纳,村庄规划重点为:一是重点考虑村庄文化规划。充分利用或挖掘历史文化、人物文化、休闲文化、创意文化、现代文化、远古或近代科技等,作为村庄规划的重点,实施村庄文化建设;二是重点考虑村庄自然现状规划。充分利用山地、坡地、平地、生态资源等因素,宜居则居,宜游则游,宜园则园,宜商则商,宜花木果则花木果等自然现状,重点考虑村庄规划和建设。打造居住与游玩、社会服务、休闲庄园等民宿式的自然圣地,提高乡村居住生活品位;三是重点考虑村庄模式品牌规划。要充分考虑村庄多功能模式,把居住生活式、田园农家乐式、商企运营式、农业耕作式等功能规划项目进行重点融合,搞好模式品牌规划,打造知名品牌经济;四是重点考虑村庄活动节规划。要重点打造民风民俗活动节、农村庆典活动节、民间名人、名物、名景活动节,名优特农产品宣传节等规划;五是重点考虑村庄美化规划。要充分考虑各项有效易实施的综合措施,重点搞好村庄美化规划。通过村庄绿化、道路硬化、村庄亮化、环境净化、建筑群体、园林、景观、广场建设等村庄美化,打造形成长效的村庄美化规划和建设。

4村庄功能结构规划

4.1实地状况

山区半山区域选山川地、岗坡地;平原地区,选择地势较高地带;有河流的选距河流500百米以外地块,有湖泊水库的择距湖、库千米以外地块,尽量用荒地、废地,不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做到不影响河湖库水的景色,不破坏或污染水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功能结构规划和建设特色村庄。

4.2村庄建设情况

整理土地后再建设,先通地下给排水、供电、热、气、配置消防、电视、网络等隐形工程主管道规划设计;进行地上通路、建筑物主体规划设计;减少或杜绝地表明管明线,地上建筑物外主体悬挂管、线,或各种管、线交叉成网的问题;搞好村庄功能结构规划,并顺次建设村庄。

4.3村庄地块的地势、地貌、地形、位置和发展方向

要从实际出发,宜仿古型则仿古,宜现代型则现代,宜大型村则大村,宜多村(屯)合并型则多村(屯)合并,宜园区型则园区,要有前瞻性地进行科学规划和建设村庄。

4.4村庄建设风格

篇6: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方案(精选)

一、组织及机构

为加强对我街道“最差乡村”综合整治摘牌集中行动的组织领导,决定成立“最差乡村”摘牌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目标任务

创建美丽乡村,完成最差摘牌

三、具体时间

11月中旬摘牌

四、整改措施

(一)挂牌督办、专项整改

及时对接牵头部门及综合专班,对各项扣分点,确保及时整改到位。针对专班反馈的村域内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严重;卫生死角多,整体环境较差等问题加大整治力度。

1.针对龙头村内乱堆乱放问题。驻村干部、村两委第一时间通知相关村民在规定时间内清理龙上公路以及乡间小路、门前屋后的杂物乱堆乱放。对超出规定时间仍未自行清理杂物的村民,由村委会安排人员清理。

2.针对龙头村内旱厕多等问题。村干部牵头开展在用旱厕排摸行动,摸清底数。明确整治数量。强力推进整治,实现明显区域旱厕清零、无用旱厕清零。

3.针对龙头村内卫生死角多,整体环境较差等问题。组建龙头村环境卫生整治专班,集中力量清理河流两岸、门前屋后、背街小巷卫生死角。并落实专人常态化开展道路环境卫生治理,实现美丽蜕变。

(二)加强巡查,深化整治。举一反三,联合执法中队、驻村干部、环卫所开展39个村环境卫生抽查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整改到位。切实切实加大监督力度。

(三)明确责任,长效管控。进一步明确村社、驻村干部的工作职责,规范环境整治标准,全面改善乡村面貌,打造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并制定整改方案,明确目标、整改措施、人员资金保障。

篇7:美丽乡村建设提升规划

(2014—2016年)规划

谷城县庙滩镇彭家庄村位于镇区以南4公里,共有4个村民小组,425户,1550人,版图面积6700亩,耕地面积2100亩。为全面推进我村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彻底改善村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不但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特制定彭家庄村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规划。

一、指导思想

我村美丽乡村建设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缩小城乡差距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目标,以创新农村管理为动力,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城市理念建设农村,以市民观念塑造农民,走具有彭家庄村美丽乡村建设之路,努力实现居民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网格化,设施城镇化,服务公共化的目标,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工作目标

我村美丽乡村建设依托本地地理地貌,充分发挥本村自然环境优势,结合本村地理实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经济实用、惠及万家为目的,2014—2016年主要完成以下个方面的工作目标。

1、建一个高标准城市化小区,大力推进土地整理项目进程,1

加快乡村道路硬化速度,体现一个“美”字。目标要求:

(1)小区建筑风格新颖,整齐一致;

(2)基础设施配套;

(3)绿化面积达标;

(4)文体活动场所标准,健身器材齐全。

(5)硬化村级道路1—3公里,形成两干五支大小循环的交通新格局。

(6)田园方格化、路渠网格化,大力推进观光农业进程。

(7)更治一条河道,建一处村民休闲、散步、观光、赏景两用场所。

2、大力发展路旁、渠旁植树及闲散地观光片林,体现一个“绿”字。目标要求:

(1)路旁、渠旁植树5000株以上,成活率达到90%;

(2)农户房前屋后植树3000株以上,成活率达到90%;

(3)绿地2000—3000平方米。

3、加强环境整治力度,体现一个“净”字。目标要求:

(1)清理一条主渠,全长2公里;

(2)解决处理无序乱堆乱放;

(3)配置垃圾桶、池30—50个(处);

(4)配齐保洁员4名,垃圾车一辆(人力);

(5)建垃圾中转站4处,垃圾掩埋场1处。

(6)建三处污水处理池。

4、装配路灯30—50盏,体现一个“亮”字,目标要求:

(1)安装要整齐;

(2)高低要适宜;

(3)美观大方。

5、加速网格管理建设进程,体现一个“便”字。目标要求:

(1)建设主网格信息员4外,网格管理员1名。

(2)建立村民信息库;

(3)配置电脑、打印机各一台。

(4)全面掌握村民疾苦、要求、建议和意见。

(5)及时化解村民之间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上访,杜绝治安和刑事案件的发生。

6、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体现一个“全”字。目标要求:

(1)建一个高规格的便民服务大厅;

(2)全面完成公共服务设施;

(3)完善服务制度;

(4)代办各类证件;

(5)全方位服务于民。

三、工作方案。

(一)实施时间及要求:

1、2014年一是完成城市化小区建设,包括小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完成土地整理及道路、沟渠硬化,完全形成路渠网化及大小循环;三是全面落实绿化植树任务;四是实现网格

化管理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五是实现亮化;六是配齐保洁人员及保洁设施,实现净化之目的;七是解决无序堆放问题;八是淡化村民的“四化”意识。

2、2015年重点落实河道治理工作及建休闲场所工作。3、2016年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查漏补缺。

(二)保障措施。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2、加强组织和领导力量,各项工作落实到人,明确责任要求、完成时间。

3、广泛宣传,动员村民积极支持、参与。

4、资金保障,村级自筹,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民工出劳等。

庙滩镇彭家庄村村民委员会

篇8:美丽乡村建设提升规划

生态型美丽乡村属于现代化建设模式, “综合、全面”是其现显著特征, 必须坚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 优化乡村环境, 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整体质量, 构建美丽乡村。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关于“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战略布局。从国家到地方, 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等, 必须科学定位美丽乡村建设。在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道路上, 很多都是其标杆, 比如, 浙江—安吉、宁海, 河北—张家口, 江西—婺源, 是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道路上的典型乡村, 值得其它地区借鉴、学习。

2 生态型美丽乡村的特点解读

就生态型美丽乡村而言, 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体现在不同方面。

2.1 环境优美

就美丽乡村而言, 在建设过程中, 必须充分意识到自然生态、卫生管理等的重要性。在公共场合、街道周围, 都需要设立关于构建生态性美丽乡村的标语, 时刻提醒当地居民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强化环保意识, 构建长效的保洁机制, 处理好农村环境中的生活垃圾。“无分类、无管理、无地点”是其显著特征, 农村地区随处可见垃圾的身影, 大大降低乡村环境整体质量, 必须构建全新的垃圾处理模式, 分类收集、定点处理农村垃圾。

2.2 尊重自然、合理规划

生态型美丽乡村具有“山、水、田、宅”一体化特点, 需尊重自然规律, 合理规划乡村, 依靠自然的力量, 将乡村建设结构、当地地理环境有机融合, 勾勒一幅“水田一色、山居相傍”的乡村图。客观折射出自然的主导作用, 注重建筑物整体质量、结构布局, 优化生态结构、空间造型, 以当地特有的地理风貌为媒介, 适当增加土地的流转、整合, 促使所构建的生态型美丽乡村更加合理化。

3 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要点

3.1 整体规划设计

打造“美丽乡村嘉年华”, 体现“乡、野、农、趣”的乡村布局。通过多种造景手法营造出美丽乡村意境, 将体现当地文化的多种元素通过设计融入到景观之中结合植物配置, 让景观具有乡土之美、山野之韵、农耕之乐、体验之趣。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要传承地区已有的文化特色, 显现地区特有的建筑风格, 还要充分显现乡村特色, 需要合理规划生态茶园、苗木花卉等, 将生态型美丽乡村落到实处。典型案例:1重庆渝北古路镇田园养生社区, 整体规划以“周易太极”的文化结构展开以原生村落式布局唤醒尘封已久的古镇记忆地块规划构架以“龙脊”与“河谷”为界, 形成“阴阳二仪”相运想升, 附会“五行八卦”传统学说, 生成“一轴、三脉、六区”的总体布局。2四川螺湖半岛生态农庄, 打造成为多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精品农庄度假区, 项目依托基地林、田、水的生态资源, 传承区域“诗酒文化”特色, 以异域气质为引领, 打造集生态观光体验、乡村休闲度假、农业科普生产、运动养生养老多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精品农庄度假区。

3.2 主体建筑设计

在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过程中, 保护好特有的乡村文化, 从细节入手调节已有建筑结构, 改造低矮房屋。在地域的角度, 每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各不相同, 比如, 闽西建筑—客家风格;就村庄来说, 每个村庄也有着不同的建筑特色, 比如, 秦宁南会—徽派田园风格, 明溪县沙溪村—欧式风格。在此基础上, 还要灵活运用当地的特色元素, 有效提取该地区建筑物特有的元素, 将其巧妙地应用到改造、新建建筑物中, 更好地彰显该地区建筑物的整体风格。典型案例:重庆酉阳桃源小镇, 特色的建筑文化与现代桃源生活相结合, 注重对《桃花源记》的情景再现及精神回归, 恢复了河东片区农田生态景观;注重对土家建筑传统符号的提炼及利用, 传承土家文化, 打造出灵活的产品业态及形式。

3.3 道路和污水设计

(1) 道路设计方面, 必须进行合理的规划, 在保留老旧公路、田间小道的特色的同时, 加强乡村分级与城乡设施融合体系的建设, 达到镇与镇间交通便捷, 改造完成后实现环境友好、交通安全、运行高效的目标。

(2) 污水设计方面, 要进一步完善排水系统, 有效防止生活用水出现积洼现象, 同时要做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例如重庆铜梁旧县镇污水处理厂, 自主研发了适合中小城镇的人工快渗、人工湿地、竖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强化生物絮凝等投资和运行成本低的污水处理技术, 为重庆市多条流域的60多个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提供了工程效益。同时在畜牧粪便处理技术上也有新的突破, 如图1所示:

3.4 产业与文化方面

在设计规划过程中, 生态型美丽乡村就必须注重产业引导, 要依托该地区已有的自然资源, 围绕资源特色、市场客观需求, 充分发挥具有的生态特色, 彰显乡村特征。要注重深挖掘, 促使传统农业逐渐向新型业态方面转变, 比如, 农村观光产品、特色民宿。逐步延伸该地区的产业链, 比如, 旅游, 带领当地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促进该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 在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过程中, 还要不断挖掘已有的文化内涵, 要注重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传统文化、历史遗存, 同时注重村庄亮化美化、文明乡村的培育, 结合该地区各方面情况, 指定可行的村规民约, 构建可行的美丽乡村建设长效机制, 更好地展现地区新貌, 使其成为具备丰富文化内涵, 拥有自己故事的村庄。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 要结合地区地理环境特点, 已有的自然资源等, 借鉴其它地区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合理规划设计建设地区。优化利用地区已有的自然资源, 充分显现乡村的生态特色。延续乡村人文生态, 重视其和自然生态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陈胜.生态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途径探究——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例[J].现代园艺, 2016, (6) :111.

上一篇:学校工作计划的改进和完善下一篇:简历制作有什么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