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木材产业发展现状, 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4-06-25

浙江木材产业发展现状, 问题及对策分析(共8篇)

篇1:浙江木材产业发展现状, 问题及对策分析

文档

浙江木材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宋维明,程宝栋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林业大学林产品贸易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摘要:浙江是一个森林资源稀缺的区域,在面临森林资源稀缺的条件下,浙江木材产业发展却位居全国前列。论文首先从产业规模、产业组织和产业集聚三方面总结了浙江木材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浙江木材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诸如木材资源供给的不可持续性、木材产业发展层次低、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不够等。最后,论文从木材资源获取、改变产业发展模式、发挥行业协会和政府的作用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浙江;木材产业;问题;对策

Curr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Zhejiang Timber Industry and

Countermeasures

SONG Wei-ming, CHENG Bao-dong(School of Economy &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er of Forest Product Trad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100083)

Abstract: Zhejiang is a province with scare forest resource.Under the restrictions of forest resource scarcity, Zhejiang’s timber industry ranks the forefront of China.First of all,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features of Zhejiang timber industry from aspects of industry scale, industry organization and industry cluster, and then sums up the major problems existing in rapid development of Zhejiang timber industry, such as unsustainable supply of timber resource, low level of timber industry, insufficient effect of industry association etc.Lastly, this paper bring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on how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aspects of timber resource,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 industry association and government.Keywords: Zhejiang;timber industry;problem;countermeasures 浙江木材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浙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国土面积10.18万km2,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省份。根据2005年浙江省森林资源公报,全省森林面积584.42万hm2,为全国森林面积的3.34%,森林蓄积量1.72亿m3,为全国森林蓄积量的1.38%。从森林资源禀赋角度考察,浙江属于森林资源小省。然而,在市场需求拉动、政策引导、市场主体的努力下,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的木材产业在浙江取得了快速发展。木材产业已成为浙江省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木材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全省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做出了重要贡献。纵观浙江木材产业发展历程,可以归结为以下三方面特点。

1.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前,浙江省只有几家国有木材加工企业,规模和总量不大(鲍滨福,翁甫金等,2006)。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有企业的逐渐改制,浙江木材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省现有木材企业2万多家,2006年加工木材1000多文档

文档

万m3,产值达到450亿元,占全国木材产业总产值的8.66%,位居全国前列;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5 年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38.53亿美元,占全国10.06%,比2001年的14.54亿美元增长164.99%,年均增长19.91%。木材产品涉及到人造板(主要为胶合板、细木工板、纤维板)、木地板、木制家具、木门、装饰线条、木制玩具等多个门类。其中,人造板、木地板、木制家具、木制玩具等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均处于全国前列。

1.2 产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

在浙江木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产业组织结构也处于不断优化的状态。近年来,浙江省政府努力扶持木材加工龙头企业,促进龙头企业“一扩大、二提高、三增强”,即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强出口创汇能力,增强带动基地农户能力。据统计,全省发展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具有一定规模的木材加工龙头企业500多家,其中列入省重点扶持的211家。其中比较典型的如浙江丽人木业集团的中纤板总产量达到82万m3,生产工艺和设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在4省1市及菲律宾拥有控股公司11家;浙江绿源木业股份有限公司年产80万m3中纤板,在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广东、上海等拥有控股公司;投资3亿美元台湾台升集团落户浙江嘉善,而且还吸引了包装材料、玻璃、不织布、涂料、五金等十二家台资与之配套。

1.3 产业集群不断发展

由于发达的市场经济、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以及丰富的企业家人力资本,浙江木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明显的块状经济,即产业集群。如嘉善、湖州的胶合板占全国的1/6;南浔是全国最大的实木地板生产基地,年产实木地板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0%;东阳是全国最大的木线生产基地,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0%;云和是全国最大的木制玩具生产基地,约占全国的30%;龙泉、遂昌是全国最大的木制太阳伞生产基地,年产1.5亿元;丽水是高中密度纤维板生产中心,年产50多万m3;温州、玉环已成为木制家具生产中心,年产30多亿元。浙江木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浙江木材产业已取得长足进步,部分产品已位居全国乃至世界前列,但由于外部经营环境及产业内竞争状态的变化,浙江木材产业逐渐显现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木材资源供给的不可持续性

浙江属于木材资源稀缺的区域。随着木材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浙江木材资源供给的对外依赖度逐渐增强。据从浙江省林业厅调研所知,浙江产消耗木材1000万m3,其中80%依赖进口材或外省材(其中进口材占60%以上)。然而,伴随全球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强化以及促进本国木材加工业发展的考虑,世界主要木材资源出口国家,如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西等已经开始限制或禁止木材资源出口,中国木材进口整体形势进一步恶化,这自然会影响到浙江利用进口材的可持续性。从国内木材供应来看,签于木材产业具有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就业带动能力强等特点(贾治邦,2006),传统木材资源输出区域如江西、福建等省份,也开始重视本地木材产业,尤其是高附加值木材产业的发展,从而直接影响到了浙江对国内木材资源的利用。综合进口材和外省材,可以看出,木材资源已成为制约浙江木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文档

文档

2.2 产业发展层次低

在面临森林资源供给约束和经营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浙江木材产业依然处于低层次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1)木材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2)产业技术水平较低,不同技术层次并存,并且小规模企业多以传统技术为基础,资源利用率、增值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新产品和高端技术研发能力与国际水平和其他行业相比仍有差距。据浙江省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全省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平均为0.48%,而木材加工等行业仅为0.04%。可以看出,浙江木材产业依然处于以劳动力驱动为主的低层次发展阶段。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其他省份及一些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在资源丰度和劳动力成本上并无优势,面临着其它地区在原料和劳动力方面日趋激烈的低成本、低价格竞争。如何实现由劳动力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成为浙江木材产业未来发展的挑战。

2.3 行业协会引导产业发展的作用不突出

行业协会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旨在促进行业发展、规范行业秩序的社会组织形式。与国内其它区域相比,浙江省市场经济发育相对健全,行业协会的发展也处于全国前列。在涉及木材产业方面,浙江已具有木业协会、地板协会、家具协会等省级协会及地方分会,在提供信息服务、资金融通服务、产品展示服务、技术创新服务等方面,为木材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体制性因素的制约,浙江木材行业协会的运行缺少规范,部分政府官员干预行业协会的管理,甚至某些势力集团操纵和利用行业协会谋求个人利益,使行业协会服务于产业引导的作用不能发挥;同时,由于缺乏高素质的人才以及企业对行业协会认识程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协会的运行。浙江木材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问题分析表明,木材资源的短缺、产业素质低、行业协会引导作用不够等问题的存在,成为影响浙江木材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主要因素。要实现浙江木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3.1 跨国森林资源合作开发

虽然国际木材资源短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森林资源丰裕型国家如俄罗斯、巴西等,在限制本国木材资源出口的同时,通过制定优惠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外国资本与本国的森林资源开发和利用。因此,面对日益紧张的木材资源供应,浙江木材企业一方面在保持传统的进口渠道的同时,还应积极实行“走出去”战略,进行跨国森林资源合作开发。通过开展跨国森林资源合作,就地加工成木材初级产品再返销国内,不失为当前资源约束条件下利用国际木材资源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浙江德嘉木业有限公司、金鹤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新洲集团公司已经开始了初步的尝试。

3.2 积极发展以竹代木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稀缺型国家,但又是一个竹资源丰裕型国家,素有“竹子王国”的美称,浙江又是我国竹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因此,在木材资源供给约束的条件下,积极发展以竹代木策略,应该引起浙江木材加工企业的重视。实践证明,竹子在很多工业利用方面可以代替木材,目前市场已经开发出了竹材胶合板、竹材胶合水泥模板、竹材地板、竹木复合胶合板、竹家具和各种竹质人造板及竹炭等产品。浙江丽水的森帅竹业就围绕竹资源积极文档

文档

开发各种产品。由于竹林成材迅速,自然再生能力与计划采伐量基本平衡,加之人们有意识地扩种引种,与世界森林面积逐年减少的现象恰恰相反,世界竹林面积正在逐年增大。因此,加强计划管理,充分开发利用竹林资源,是今后林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拯救大自然、保护地球和人类的有效举措。深入研究竹子的潜在功用,开发出更多的天然竹深加工产品,是当前科研人员和企业界人士研发的新课题。在这方面,浙江快眠宝科技寝具有限公司已经做出了积极的探索。该企业主营竹制品,同时发展竹材深加工,利用竹材提炼物开发新产品——洗衣液和消毒液,具有发明专利,新产品的质量通过了相关科研机构的鉴定,企业为新产品制定了产品标准,拥有自主品牌“竹之语”,新产品市场尚待开发。

3.3 改变低附加值的产业发展模式

浙江木材产业的发展总体上表现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模式。加工贸易是一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进口原材料或零件,利用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从而获得附加价值的贸易方式(程宝栋,宋维明,2008)。这种产业发展模式一方面使浙江木材企业只能获得微薄的加工费用,而且极容易受到贸易条件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浙江木材企业多是借助国外厂商的品牌及其销售渠道等间接进入国际市场,很难形成自主品牌。因此,尽快改变木材产业低层次的发展模式,优化木材产业结构,提高木材产品附加价值,实现自主品牌建设,成为浙江木材产业摆脱当前经营困境的有效途径。同时,木材产业的优化升级还可以使浙江木材产业摆脱以自然资源驱动的特征,进入投资驱动乃至创新驱动阶段,从而实现木材产业资源基础转换。在这一方面,浙江温州澳泊家具公司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该公司通过自主设计、自主开发,形成了自主品牌,大幅度提高了产品的附加价值,有效减缓了当前贸易条件变动的压力。

3.4 发挥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

行业协会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行业信息的集散地,行业技术标准、游戏规则制定者,更重要的是政府产业政策的执行载体(程宝栋,宋维明,2007)。在当前浙江木材产业面临发展困境的情况下,要积极发挥木材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规范行业标准,整合国内外木材市场。通过行业标准的规范,尤其通过规范内销企业,可以使那些出口暂时亏损的外销企业可以有转向国内市场的余地。(2)整顿木材进口秩序,规范木材进口行为。通过发挥行业协会的力量,及时了解各会员企业的情况,通报各货源地基本情况、各港口进货信息、国内木材市场需求等,为浙江木材进口商提供较好的信息支持。通过加强行业内企业木材进口行为的组织性,平抑木材进口价格波动。(3)构建企业间交流沟通平台,促使木材产业优化升级。可以通过举办展览会的方式,开展行业年会的方式,促进企业之间的学习交流与信息共享,形成企业间的协同竞争模式,从而为产业优化升级建立良好的内部协调机制。

3.5 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要实现浙江木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企业自身的调整以及行业协会的引导,政府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发达的浙江,政府作用主要体现为通过政策的制定来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来讲,可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政府有关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鼓励和支持企业在省外或国外建立原料林基地,鼓励企业对废旧木材的循环利用(从政策法律、管理体系、产业政策、技术规范等方面推进废旧木材的回收利用),企业木材资源可持续供给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2)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产文档

文档

品质量的抽检力度,鼓励发展生态环保产品,整顿和淘汰资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通过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推动产业规模化经营的实现;(3)加大科研投入,强化研发能力。浙江省木材产业的科研力量在全国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在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逐步建立浙江木材产业的研发中心、成果孵化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的基础上(鲍滨福,翁甫金等,2006),政府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做好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充分发挥企业在研发中的主体作用,为浙江木材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程宝栋,宋维明。浙江嘉善木材产业发展及启示[J]。林业经济,2007(4):40-43 [2] 鲍滨福,翁甫金 等。浙江木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木材工业,2006(3):80-82 [3] 贾治邦。构建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把林业办成富国富民的大产业[J]。中国林业,2006(16):1-3 [4] 宋维明,程宝栋。关于中国木材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的思考[J]。林业经济,2006(1):38-40 [5] 程宝栋,宋维明。中国木材产业安全问题研究[J]。绿色中国(理论版),2005(22):30-32 [6] 程宝栋,宋维明。中国应对木材非法采伐问题的思考[J]。国际贸易,2008(3):50-52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宋维明(1957-),男,河北沧州人,博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北京林业大学林产品贸易研究中心主任,从事林业经济管理研究,电话:010-62337642,Email:songwm@bjfu.edu.cn;

通讯作者:程宝栋(1980-),男,山东泰安人,博士,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北京林业大学林产品贸易研究中心副主任,从事林产品市场与贸易研究,电话:010-62336156,Email: Baodongcheng@163.com。

文档

篇2:浙江木材产业发展现状, 问题及对策分析

程宝栋1,宋维明2

(北京林业大学林产品贸易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摘要:俄罗斯木材是中国进口木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省在中国俄罗斯木材进口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本文首先总结了黑龙江省木材进口贸易发展概况及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文章提出了推动黑龙江省木材进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关键词:木材;进口贸易;俄罗斯木材;对策;

一、黑龙江省木材进口贸易发展概况及特点.....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口岸集中..................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原木为主..................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价格上扬..................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黑龙江省木材进口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进口企业经营风险增强...............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口岸加工企业经营利润走低..............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加工贸易发展滞后................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投资俄罗斯森林资源采伐发展不畅.........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推动黑龙江省木材进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木材进口补贴制度的实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保税加工区的建立................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行业协会的规范引导............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对俄森林资源采伐扶持政策的优化.........错误!未定义书签。

篇3:浙江木材产业发展现状, 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浙江临港产业发展现状

1. 浙江临港产业的发展和构成情况

(1)沿海港口群的形成。据浙江省港航管理局,目前浙江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73个。2011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8.67亿吨。其中,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6.94亿吨,居世界首位,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471.9万标箱。目前浙江已形成以“宁波——舟山港”为中心,嘉兴、温台港口为两翼,其他中小港口为基础的沿海港口群,为临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环境。

(2)临港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目前,浙江临港产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但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快速提高,“优新高特”产业发展迅速。近年来,浙江临港工业总体上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如图一所示,已初步形成以石化、能源、钢铁、装备等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体系。以宁波为例,形成了“纵有产业链延伸,横有产业集群规模”的临港工业发展格局,成为浙江省临港大工业最为集中的区域。2011年,宁波规模以上临港重工业产值达到8383亿元,年增长23.4%。新兴产业也正在兴起壮大。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生物、海水利用、海洋生态修复、海洋能源、水产品精深加工、涉海电子信息和生物等临港新兴工业蓬勃兴起;金融、保险、商业等临港服务业在临港产业结构的地位日趋重要。例如,宁波临港服务业业务形成了以梅山保税港区为龙头,以国际集装箱中转、国际采购、转口贸易等业务为主体的港口服务业集聚区。“十二五”期间,宁波北仑区将形成矿产品交易中心、煤炭物流园、钢材市场、进口汽车等10多个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年总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

2. 浙江临港产业集聚度分析

浙江主导临港产业以工业为主,主要集中在石化、钢铁、电力及燃气、装备、汽车、船舶、造纸等重化工业。本文主要考察“十一五”期间浙江主要临港工业的集聚情况。由于准确的临港工业数据难以获得,加之本文所涉及工业主要临港,在此不以地理概念区分是否临港,而用整体行业数据进行分析。分析采用区位商法。区位商法是指某产业某地区产值份额与该产业全国产值份额的比值,表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区位商值大于1,表示该地区该行业供给能力大于本地区的需求能力。区位商值越大,表示该地区该产业的专业化水平越高。浙江临港主导产业集聚度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浙江主导临港产业的总体区位商值没有出现大于1的情况,并且近几年呈现下降趋势。这固然反映了浙江经济活力强、需求能力旺盛的现实,但也表明其总体临港工业专业化水平并不高和产业集聚不够。具体到各行业,情况则有所不同。其中,电力及燃气和造纸的集聚程度最高,超过了1.12。1钢铁和石化的集聚程度最低,钢铁业集聚度一直在0.5上下徘徊;但两者发展趋势又有所不同,钢铁集聚度呈上升趋势,而石化则相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集聚程度较高,但也呈下降趋势。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说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包括汽车制造业和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

二、浙江临港产业的发展特征

1. 浙江临港产业的形成、发展机制

浙江临港产业形成发展的初始动力是良好的港口资源禀赋情况和区位优势。在临港优势推动下,通过专业化市场和产业转移机制,产业不断临港聚集。事实上,在此过程中,更多地体现了政府政策和市场的力量。

(1)浙江临港产业集群形成的市场机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形成全球产业分工体系。跨国公司内部的国际分工加大了海运和港口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的能动作用。浙江优越的港口环境、强大的经济腹地以及良好的市场环境不断吸引跨国公司资源,在港区形成国际性、区域性制造加工基地和配送中心;同时,也吸引国内优良资源向临港地带集中,形成面向国内外的临港产业群。从市场需求看,浙江是亚太地区的重要国际门户,服务的中部、西部腹地市场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对临港产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旺盛。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弹性高的产业需求扩张幅度较大,产业增长也较快。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钢铁等产业需求弹性较高,近年来增长也较快,集聚水平也比较高。

(2)浙江临港产业集群形成的政策机制。浙江临港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受浙江省政府和沿海各地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和制度推动。一般而言,临港产业以具备大进大出、资金与技术密集、经济外向度高等特征的重化工业为主。这对重化工业原材料缺乏而港口资源丰富的浙江而言无疑是一大诱惑。十一五以来,浙江越来越重视重化工业的发展,把临港产业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两创”总战略的具体实践,作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的重要内容。为了扶持浙江临港产业的发展,浙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有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以及有效的公共服务,但更大的作用则体现在制定产业集群发展的远景与战略规划,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扶持发展重点骨干企业上。

波特指出,产业集群形成后,会有一个自我动态的强化过程;克鲁格曼则认可政府的产业政策对地方产业集聚诞生和不断自我强化的作用。浙江临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强化,是对上述思想的一个实践。但是,政府的产业政策作为产业集群的初始原动力,其发展绩效并不明显。从表1可知,临港重化工业的集聚水平并不高,石化工业还呈逐年下降趋势。

2. 浙江临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机制决定了其具有以下特征

(1)嵌入式特征明显。外商投资的介入(如北仑台塑项目,“日本帝人”PC项目),促进了相关产业在临港地区的集聚程度,引发原来的或新的下游配套企业投资本地,这其中也包括为其提供物流、仓储、采购、咨询、会计和金融的服务商。但是,由于技术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这种嵌入式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本地企业难以进入该产业链。

(2)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延伸的轮轴式发展。浙江省各级政府发展临港产业的一大思路就是“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重化工业,由此各地临港重化工业投资不断上升。比如宁波北仑区,逐渐形成了以台塑为龙头的石化产业,三星重工为龙头的国内大中型船舶修造基地,以亚洲浆纸业为龙头的造纸产业。到目前为止,已有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家企业落户,其中有39家全球500强企业,合同外资总额超过100亿美元。五条临港产业链已拥有亿元企业174家,年产值占全区六成。

(3)浙江临港产业集群的投资主体呈现多样化。浙江临港产业的投资主体包括国有、私营和外商以及港澳投资企业。如表2和表3所示,在造纸、石化、钢铁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都是私有和外商投资企业占主体;电力及燃气(能源)由于国家安全的原因,以国有企业为主,这同样表现在工业总产值上。对于石化业和钢铁业,尽管私有和外商企业占多数,但在产值上,国有企业不是占主导(石化),就是也能平分秋色(钢铁),这充分体现了“大项目、大企业”的政策结果;造纸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则相反,唱主角的还是私有和外商投资企业。

数据来源:浙江统计信息网

数据来源:浙江统计信息网

三、浙江临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正是由于临港产业发展的上述特征,使得浙江临港产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

(1)资源生态承载能力较弱。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压力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比如,2011年宁波北仑区二氧化硫排放达2.56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为6.35万吨。

(2)产业链比较短,产业关联不明显。由于浙江临港产业形成的政策性和嵌入式特点,浙江临港企业不仅对港口的依赖性较强,而且还存在以下问题:核心及关联企业实力较弱,且彼此间、尤其是港口关联产业与依存产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松散,比如钢铁产业与修造船业、汽车制造业等发展相对独立,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合。

(3)集群创新能力较弱,缺乏产业核心技术。浙江临港产业集聚度不够,上下游企业之间分工协作互动性不强,导致专业生产效率不高。临港产业大多涉及传统制造业,高新企业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偏少;缺少研发机构和高素质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弱,即使是集群内的龙头企业也缺乏核心技术。表4即是2011年浙江主要临港工业的新产品增值率。从中可以看出,五个行业中,私有和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新产品增值率最高,而政府所大力推进的石化、钢铁业的新产品增值率普遍不高。相对而言,私有和外商投资企业的新产品增值率要比国有企业高。集群创新能力弱不仅使得企业产品附加值不高,利润不足(如表5所示),更导致对经济腹地的带动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4)临港服务业发展水平低,附加值不高。浙江临港服务业主要集中于船舶靠泊、临港物流(如货物装卸、仓储、运输、包装等)、海事(如海关、出入境检疫、口岸管理等)和信息(如电子通关、电子报检等)服务,层次和附加值都比较低,对其他临港产业发展带动力弱。国内外临港产业的发展经验表明,高附加值、高服务层次、高科技含量的临港金融业、临港中介业和临港物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直接反映了当地临港产业的发展水平。

数据来源:浙江信息统计网

注:两个数字分别表示电力和燃气行业的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税。数据来源:浙江信息统计网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从上文分析中可知,浙江临港产业的发展过分依赖于政府主导机制,坚持大产业、大平台策略,由此带来集聚度不高、效益不明显和自主创新能力弱等诸多弊端,需要对此予以调整。应不断增强市场机制在临港产业形成和发展中的力量,充分利用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这一契机,加快浙江临港产业的发展。浙江“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的目标功能定位(商品战略储备基地、港口物流基地、大宗商品交易基地)有助于浙江形成我国特色大宗商品的市场交易中心、价格控制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有力地推动临港产业集聚。除此之外,本文认为,更应该利用先行先试权,争取实现浙江自由贸易区的试点。2

1. 政府的作用:规范、科学、高效的管理新模式

临港产业集群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是企业的自发行为,政府在集群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有限,应致力于提供那些由于市场失灵而缺乏的地方公共产品。由于临港产业的自身特点,极易与环境发生冲突。但是,国际众多知名港口城市如新加坡、鹿特丹、洛杉矶、休斯敦等临港工业和生态环境的矛盾并不突出。因此,发展临港工业并不必然污染环境,关键问题是如何发展。这需要政府的管理和引导:从可持续性原则出发,评估临港工业集聚的风险,严格把控临港工业准入,节能减排;按照绿色低碳理念,走集群化、循环化之路,实现临港工业与环境和谐发展。

2. 争取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FTZ)试点

自由贸易区是政府让市场力量发挥更大作用的制度安排,是对政府干预做的减法,有利于临港产业集群的形成。从发达国家的临港产业发展史和经验看,临港产业本身源于自由港贸易,以经营商业和贸易为主,如德国的汉堡、法国的敦刻尔克、丹麦的哥本哈根、新加坡、香港和澳门等。自由贸易区(FTZ)的自由贸易、中转、仓储、展示、物流等功能,能吸引国际产业转移到本地区。在临港物流业比重越来越大的今天,自由贸易区的设立更具有现实意义。传统的产业集群理论主要研究一般工业的集群现象,往往忽视现代服务业集聚以及制度因素在产业集聚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自由贸易区作为一种制度分割形式,能有效地促进新兴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历史上,韩国通过自由贸易区制度促进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取得了成功。“自由贸易区”(FTZ)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入区退税,有独特的制度优势,园区内企业可以获得由便捷通关和延迟纳税、财政补贴和优惠税率带来的成本优势,由政府优惠政策(比如行业市场准入、资本自由流动、离岸金融等创新环境)带来的创新优势,由专业化中介服务组织带来的市场竞争优势,园区内企业协同性良好,产业结构合理,物质信息资金等流动畅通。

国内现在还没有与国际上完全对应的自由贸易区,只有近似的保税区等特殊海关功能区。入世后,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关税的逐步下调和出口加工区的迅速发展,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弱化、优势缩减,各地均谋求向自由贸易区转变。比如,上海正致力于保税区的转型并有望成为国内第一个试点自由贸易区;天津、大连、青岛、镇江、厦门、深圳等沿海城市也正积极谋划。相形之下,作为经济大省、具有较好区位条件的浙江在构建自由贸易区方面并未走在前列,极有可能在新一轮的区域竞争中丧失先机。所幸,浙江海洋经济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浙江可以借此契机争取自由贸易区试点。这不仅符合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和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的要求,更对浙江临港产业的发展、长三角乃至中西部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带动有着特殊的意义。具体试点的区位,最合意的选择是以宁波—舟山港临近区域为核心区,依托北仑、镇海、普陀等地,整合现有保税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申请设立浙江自由贸易区。条件允许,也可以适时在在嘉兴港区、台州的大麦屿港区、温州的七里港区划定适当的范围设立三个临港经济区,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临港产业集聚发展。就当前而言,从现实角度考虑,浙江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从宁波保税区的转型开始。因为在浙江,宁波建设自由贸易区的现实条件最为成熟,深具自然条件和历史基础。此外,还可以利用舟山群岛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积极探索,在舟山直接建设功能创新领先、国际贸易便利、产业高度开放的自由贸易区。

摘要:浙江临港产业集聚嵌入式特征明显,表现为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延伸。但是,临港产业集聚度一直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产业链比较短、产业关联度不明显、服务业发展水平低以及集群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普遍存在。在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应该利用先行先试权,进行自由贸易区试点,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大力推动浙江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

关键词:临港产业集聚,嵌入,区位商,自由贸易区

参考文献

[1]Humphrey,J.and Sehmitz,H,Governance and upgradingLink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 Chain Research[R].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

[2]甘旭峰,吴向鹏.国际临港产业发展趋势研究[J].港口经济,2009,(5).

[3]惠凯.产业集群形成中的“临港优势”[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4]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任寿根.新兴产业集群与制度分割[J].管理世界,2004,(2).

[6]孙建红,孙丹昱,郭卉笑.临港产业的发展与提升研究——国际经验与宁波的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10,(7).

[7]夏晖,张水清.发展和提升宁波临港工业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J].三江论坛,2010,(12).

[8]徐康宁.当代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启示[J],经济学动态,2003,(3).

篇4:浙江木材产业发展现状, 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农村信用联社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产物,近年来,在农村信用联社领导下,农村信用社业务规模逐渐扩大,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但在其前进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成为服务“三农”的绊脚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提出,对其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笔者对信用联社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为其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农村信用联社;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对策建议

一、农村信用联社的基本概况

农村信用联社是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试点之一。它是由中国银监会批准成立,完全与农业银行脱钩,由人民政府管理的地方金融机构,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经政府授权,信用联社主要履行督促农村信用社贯彻执行国家金融政策,落实支农工作;制定行业自律管理制度并督促执行;指导下级联社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控制度及对其各业务活动和社会保障进行辅导和审计等职责。在联社领导下,农信社资产质量逐步改善,资本实力不断增强。

二、农村信用联社的发展现状

1农村信用联社业务发展情况。农村信用联社现开办的负债业务有活期、定期、定活两便储蓄存款,单位活期存款,单位定期存款,通知存款等。资产业务有:信用贷款、联保贷款、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票据贴现等。中间业务有:现金结算、票据结算、转账结算、金融咨询业务等,有的可办理现代化大额支付结算。各项业务发展迅速,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

2农村信用联社支农工作情况。(1)农业贷款投放量大,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突出。信用联社投放的农业贷款占农业贷款投放的绝大部分,充分发挥了农村金融主渠道的作用。(2)信贷投放面宽,服务面广。扩大了贷款覆盖面,基本上消灭了贷款的死角死面,成为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3)积极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信贷结构多元化。重点支持种植业发展,积极扶持养殖业和工副业的发展。

3农村信用联社面临的机遇。(1)当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收缩在农村的战线后,农村信用社成了惟一联系农民、农村的金融纽带,也为它建立在农村金融的垄断地位创造了条件。(2)惠农政策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创业兴趣,农民迫切需要资金支持,信用联社被摆到了重要位置上。(3)脱离农行后,经济业务逐渐独立,为其拓展农村金融业务减少的阻力,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三、农村信用联社目前在经营农村金融业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农村信用社在信用联社的管理下,得到了良好发展,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1业务面狭窄,缺乏创新能力。农村信用联社目前主要经营传统的存取款、结算业务,还有一些代理发放工资,贴现等低技术含量的中间业务。金融租赁、证券贴现等高专业性的业务涉及较少,许多创新性的金融工具被束之高阁。

2支农贷款期限不合理,贷款手续繁琐。在支农贷款的发放中,存在着期限不合理,与生产周期不相适应的问题;且贷款手续繁琐,效率低下。

3贷款面临的信用风险大。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主要投向乡镇村集体、个体企业和农户,经济实力较弱,部分素质较低,无力或者不愿还款。加之“重贷轻收”依然存在,增加了潜在风险。

4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部分员工素质较低,操作风险大。由于历史原因和信用社用工制度的制约,员工整体素质不高,业务操作和技能知识“老龄化”,风险意识不强。操作风险贯穿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5硬件设施不完善,阻碍农村业务的扩展。信用联社管理下的农村信用社分散在农村地区,由于信息闭塞,设施配备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求,制约业务发展。

四、改善农村金融业现状的对策和建议

以下将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业务创新;经营黄金客户。加强业务创新,如可依据农户贷款资金的不同用途,制定不同的借款期限和贷款利率,努力同实力强、信用好的企业建立信贷关系,扩大业务范围。

2合理确定贷款期限;简化贷款手续,使贷款方式多样化。信贷员应深入田间地头,掌握第一手资料,根据生产周期确定贷款期限;联社发挥窗口指导作用,督促信用社简化贷款手续,采用灵活多样的贷款方式,满足农民的贷款需求。

3严格审批新增贷款,加强清收不良贷款;创建“信用工程”,营造信用环境。严格审批新增贷款,从源头上杜绝不良贷款,加大清收不良贷款力度-开展“信用工程”,对信用等级高的客户给以奖励,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

4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风险意识。联社不仅要广纳高素质专业人才,还要注重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发展一批即有现代金融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银行实践经验,即熟悉金融惯例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发展创造条件。

5加快电子信息化建设,完善硬件设施系统。先进的电子信息化设备,不仅使各项业务高效地开展,而且减少操作失误,节省人力成本。要加大资金投入,使先进技术为金融发展服务。

五、结语

篇5:浙江省体育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浙江省体育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体育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越来越突出.浙江省体育产业近几年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已初具规模,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如体育产业行业管理不够健全,体育产品制造业市场竞争力不强,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体育商务人才匮乏等.加快浙江省体育产业现状,要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重视基础理论研究;营造良好环境,拓宽产业投融渠道;提高体育用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竞争力;培训、培养体育产业专业专用人才,提高依法管理能力等.

作 者:裘静芳  作者单位:宁波教育学院,浙江,宁波315010 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 29(3) 分类号:G812.0 关键词:浙江省   体育产业   现状   问题   发展对策  

篇6:浙江木材产业发展现状, 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城市交通现状的问题分析及发展对策

摘要:通过对我国城市交通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针对城市产生交通问题的原因, 探讨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可行措施。建议通过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完善城市道路设施、发展公共交通、应用智能交通技术等措施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技术和水平, 改善城市交通环境。

关键词:城市交通现状路网建设智能交通系统一、我国城市交通目前现状

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趋严重, 高峰小时机动车的平均时速低至10 km/h, 极大地妨碍居民的出行速度和效率, 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道路设施不足, 交通供应不能满足机动车辆迅速增长的需要。

(2)路网布局不合理, 城市中心区人口过于密集, 人口与道路空间分布极不均衡, 交通设施建设受制约, 路网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陷。

(3)公共交通发展滞后。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设总量严重滞后, 结构比例失调。世界大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承载的人口出行比重平均在50% ~ 60%之间, 日本东京达80% , 而我国的公交出行比例不足30%。

(4)交通管理方面亟待加强。

(5)交通事故频发。

交通拥堵问题造成时间资源浪费、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其它不可再生资源, 产生严重的空气污染、噪声污染。交通事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高额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这些都阻碍了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健康发展。为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

二、加强城市交通建设的总体规划的落实

城市交通战略的缺失是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 交通拥堵主要是交通供应不足与需求过大的矛盾, 我国城市道路面积占市域面积虽然偏低, 但车均占路面积并不低, 这说明我国城市交通的主要症结在于道路功能的战略规划不足。近年来, 国内一些大城市架桥修路, 积极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狠抓交通秩序建设, 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也说明交通拥堵必须通过城市发展战略的创新予以根本解决。

中心城区土地无序开发造成城市人口和交通过于集中, 是我国目前城市发展的最大问题, 实施分散化发展战略, 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密度过大的矛盾,规划时可考虑支持多中心组织结构的城市网络。交通既服务于城市空间拓展, 又引导城市空间拓展, 通过城市总体规划, 使土地使用密度与已有城市结构相匹配, 调整区域划分和土地使用以便交通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和城市土地的发展。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开发合理化, 可以减少交通需求, 城市规划应保证各地区综合功能配套设施能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减少居民出行量。

三、加大改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 完善路网建设

目前, 我国城市交通设施普遍严重落后于交通需求的增长, 急需建设合理的路网设施。

(一)廓清道路的战略性功能定位, 分层次进行适应性改造

城市道路功能分为六个层次: 城际高速路、城郊与城市主干道的快速路、城市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生活区道路。但在我国一些大城市中, 普遍存在道路功能定位不清, 导致行车错位, 引发交通拥堵的现象, 因此需要从优化城市路网的整体通行能力入手,区分道路功能定位, 分层次进行适应性改造, 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步伐, 增加路网密度。

(二)提高现有道路使用率

混合交通严重、道路资源低效配置、动静态交通相互争夺空间等原因使得城市现有道路资源利用低下, 采取有效措施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对现有机非混行道路进行改造, 使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分离, 能有效地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交叉口是道路系统中最薄弱环节, 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相互干扰, 极易造成交通拥堵, 设置行人过街天桥(地道), 能给行人提供安全的过街条件, 减少对机动车辆的干扰, 保证交通安全, 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目前我国几乎所有大城市都存在停车难问题,因无停车场地而占道停车, 导致行驶车辆遇阻或减速的现象十分普遍, 应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兴建停车场等静态交通设施, 尽快缓解停车难问题。重视对自行车与行人的交通的保护。

在鼓励自行车交通向效率高的公共交通转移的同时, 完善自行车专用道, 引导自行车交通合理使用, 并加强自行车交通管理。交通管理部门加强交通法规宣传, 鼓励文明交通行为, 对违反交通法规的车辆和行人严格处罚, 使人们树立文明交通意识, 有助于形成良好交通秩序。

四、大力发展低成本、交通运输系统高效率的城市公共交通

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形式的主体, 在城市道路的使用上最经济, 同时, 公共交通是减少机动车排放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因此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发展的根本出路, 应从政策上大力支持、鼓励公共交通的发展。

1.公共交通系统分为: 轨道交通, 包括地铁与市郊铁路、轻轨铁路、有轨电车等;公共汽车;准公共交通, 即各类出租车。

2.各地都在发展巴士快速交通(BRT)系统, 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能源机构(IEA)以及公共交通国际联合会(UITP)等国际组织与机构都把BRT 作为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革命性方向, 积极向世界各大城市推荐。

巴士快速交通系统(DRT), 是利用现代巴士技术配合智能交通和运营管理, 使传统的巴士交通系统达到轻轨交通(LRT)系统的服务水平, 它具有低成本、高质量的优点。BRT 的基本特点就是由巴士专用道(路)组成网络, 行驶证道路上的都是大容量(载客在200 人以上)的大型巴士(铰接式), 巴士专用道(路)的优先权确保乘坐巴士相对其它交通方式(特别是两轮和多轮私人交通工具)更有吸引力, 促使城市居民将乘坐巴士作为出行首选方式。这个系统包

括设立巴士专用路、修建管筒式车站、分散运营线路和在巴士车站设立售票处等。

3.交通的国际典范巴西库里蒂巴市是全世界公共快速交通技术应用最成功的城市, 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综合公共交通系统, 吸引了全市75%的交通量, 使得这个城市私人机动车使用减少, 污染也减少, 加上他们积极的绿色生态环境建设, 成为享誉全球的 世界生态之都。

我国城市公交通的基本现状是客流量大、道路交通拥挤而公共交通运营效率低, 通过推行公共交通优先政策, 应用巴士快速交通系统(BRT)可以不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 用有限的金钱与时间实现城市高水平的机动性, 这对许多资金有限而充满发展活力的城市来讲, 应是一个理想的选择方案。

提高愈来愈依赖于路况监控、交通信号优化和道路交通管理水平的提高。21 世纪后城市现代化交通发展的方向是应用智能交通系统(ITS)对交通进行诱导、控制和管理, 智能交通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和效率, 给使用者带来便利。

智能交通的特点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运筹学、人工智能等有效地综合运用于整个交通服务、管理与控制, 从而建立起一种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综合管理系统, 以解决日趋恶化的道路拥挤、交通事故和环境污染问题是刻不容缓的。

五、结语

我国城市交通问题错综复杂,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刻不容缓,它直接关系到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交通顺畅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功能的发挥和城市运转的效率,也影响着大气环境质量.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改变现有的交通出行结构,引导市民采用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缓解供求不平衡的矛盾,同时必须通过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等对交通发生源进行调整.通过交通政策和交通管理等的导向作用,促进广大市民变更交通选择行为,以减少机动车出行量,减轻或消除交通拥挤。

参考文献:

[1] 戴东昌,蔡建华.国外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对策[J ].求是,2004 ,(23):61

[2] 李兰冰.我国城市交通拥挤原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 ].理论学刊,2005 ,(6):3382

[4] 孙章,王巍巍.增强执行力,落实“公交优先”战略[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 ,(6):659

篇7:浙江木材产业发展现状, 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6年中国老年公寓发展现状及问题对策分析

目前,中国各大城市的“住宅产业”早已是“风起云涌”,“商业地产”、“工业地产”、“高教地产”也是“蒸蒸日上”,但惟独作为“夕阳产业”的“老年公寓”却成为了“遗忘的角落”。那么,在中国进入老年社会里,中国的“老年公寓”需求市场怎样?“老年公寓”该怎样建设?

中国自1999年以来就已进入了老年型国家,新世纪开始的“银发浪潮”也滚滚而来,而且中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来势异常凶猛,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和居住问题是摆在我国和各个城市面前的一个紧迫的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老年人选择养老和住宅的方式,由于历史和传统观念等原因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主要形式有与子女共居、与子女邻居、独居,除此以外还有养老院、托老所、福利院以及老年公寓等。那么什么是新型的“老年公寓”?

所谓的“老年公寓”(老年社区)就是依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建造的专供老年人居住的住宅。它既体现老年人养老居住,又能享受到各方面社会化服务的住宅。老年公寓兴起于北欧一些国家,90年代在美国一些城市发展起来,成为房地产业的新兴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观念的变化,老年公寓的市场需求将不断增长。

一、中国老年公寓的特点

老年公寓首先要符合老年人的特点和要求。老年人年纪大、身体虚弱、眼睛不好、牙齿不健、腿脚不灵、消化功能差,有的高龄老人和有各种疾病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还需要生活和医疗方面的特殊护理和服务。我们应按照“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养老原则,创建符合我国国情和老年人需求的中国老年公寓。

1、地点的选择。依照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老年公寓适宜选择在不远离社会,不远离家庭和亲友,但必须是空气新鲜、交通方便、有绿化带、有公园、最好在风景区等环境优美的地方。

2、老年公寓的模式。老年住宅模式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种:独立式老年住宅、集合式老年住宅(老年人合住的住宅)、护理型老年人住宅以及公立养老院(社会福利性)。从资金来源划分实际上分为两种:家庭和个人融资、政府和社会融资。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老年公寓的模式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种:成套老年公寓住宅、合居老年公寓住宅、护理和医疗型老年住宅或机构(个人支付或政府和社会资助)。

3、设计与配套设施。老年公寓要按照老年人的特点和“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从住区规划、设计到配套建筑与设施方面要符合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老年公寓宜为低层小高层(有电梯)或平房有小院落,而不宜高塔楼,住房面积以合室、一室、二室小套房为主。道路要无障碍设计,户内有紧急呼叫与电子安防系统。居室要阳光充分和通风。老年公寓要有完备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如医院、健身娱乐、文化教育、图书资料、购物中心、银行、邮局、交

网址:

流活动、家政服务等。特别是老年社区内要配备正规定点医院。该医院应具备治疗、抢救、咨询的功能,这是关系老有所养的重要保障,是老年人进住社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4、规模与档次。从居者本身的利益、安全管理和市场需求出发,老年公寓的规模不宜过大,这要依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和条件而定。要依据老年人不同的经济和健康条件以及需求,建设不同档次的老年公寓住宅。但是中国目前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普遍不高,老年公寓的开发和建设要以广大中低收入者的经济承受力和需求为主,而不能片面追求规模与档次。

5、老年公寓的性质。依据国外经验和我国的具体情况,老年公寓可以是以经营性与公益性相结合的方式,也完全可以是市场的方式。老年公寓的租售方式,可以由老人的旧房置换、旧房出租、返本销售入住和中国式会员制等进行资金运转。此外,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社会各方面的资助。福利性的养老机构,则是由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出资予以建设。市场的方式根据市场需求而定,这块蛋糕很大。

二、老年公寓的现状、问题及今后发展建议

老年公寓特别是独立的老年公寓,在欧美国家发展较早,建设较多,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老年公寓的需求的不断增长,老年公寓在一些城市也相继发展起来。但是,由于我国老年公寓的发展刚刚起步,从全国范围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需要改进之处。

1、老年公寓的建设供不应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进住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5%左右。以我国大连市为例,60岁以上的老人71.1万,占城市总人口的24.9%,若入住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按3%的比例分析,70多万的老年人中,将有近2万人入住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而目前仅有7千多个床位,这远远不能满足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对老年公寓的需求。

2、老年公寓的布局不尽合理。目前存在着有的老年公寓虽然环境和物质条件都很好,但地点远离社会、远离亲友、交通不便;有的居住高层塔楼并密度较高,活动空间少等,这些都给老年人生活和社会活动造成不便。

3、老年公寓的价位偏高。有的老年公寓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服务较好,但是租售价位较高,有的月租价高达3000-4000元,很多老年人只好望洋兴叹。在我国目前广大老年人的收入偏低的情况下,老年公寓的档次和价位要适合广大中低收入老年人的承受能力。

4、一些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建筑老化,设施不全。一般来说设备齐全,环境优美,服务周到的老年公寓不太多。而有些单位和个人资助的养老机构,如福利院、敬老院的环境、条件和服务则较差,不能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目的。

三、发展建议

1、制定和完善老年住房的发展目标和规划。老年住房(含老年公寓)要纳入国家和城市的总体规划。不仅要制定老年住房的长远规划,而且要制定短期计划。

网址:

2、大力兴建中高档的老年公寓。目前我国中高收入老年人住房的需求量巨大,应予以大力发展。与此同时,也要发展适量高收入者的老年公寓住宅。

3、要解决好个人养老融资问题。银行要从老年人的需求和特点出发,制定优惠的住房抵押贷款办法。如以现房作抵押贷款购买新房;“双合同制”贷款购房。即老年人与银行、其子女与银行,各签定一份买卖合同和担保合同,当老人无力还款时,可以由其子女或亲属还款;逆抵押贷款购房。这是目前国外一些国家普遍使用的方法。

篇8:浙江木材产业发展现状, 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产业背景

据了解, 2010—2013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数据显示:王陇德院士指出, 2002年, 我国测算大约有1.2亿高血压患者, 而新近的数字显示, 仅仅是高血压, 患病人数就已经长到了3.3亿人, 十年翻了一倍还多。高血压患病率有所提高。成年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4.5%, 较2002年的19.3%增长了27%。60岁以上城市老年人中有一半人患高血压, 儿童青少年的高血压患病率也达到12.4%, 呈现低龄化的趋势, 已成为我国将来高血压患病的潜在人群, 形势严峻。我国脑卒中患者约700万人, 而根据国家医改重大专项“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中期数据分析, 估算出我国40岁以上罹患脑卒中的人群高达1036万人。脑卒中的患者中65岁以下人群占了50%, 表明脑卒中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而果蔬酵素却有调整体质、加强保护、帮助消化、健康维持等作用。产品消费群体定位在具有相关病症的人群。因此可以看出果蔬酵素产业目标客户庞大。

在过去五个世纪里, 世界上大致发生了五次科技大革命,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提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四大核心内涵的第一项就是:新生命科学和技术革命。2009年我国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未来10余年, 我国将利用生物工业技术推进绿色制造业, 发展绿色GDP。全球酵素市场在2006年市场已接近50亿美元, 2010年已超过60亿美元。拜生物科技蓬勃发展所赐, 酵素的生产有很大的突破, 2010年全球酵素市场达到60亿美元规模, 其中食用酵素发展空间及成长潜力最大, 年成长率7%以上。

二、酵素功能功效及服用人群

(一) 酵素功能功效

酵素的功效有:消炎抗菌、激活细胞、血液净化、加速分解、自体修复。而不同成分的酵素又不一样的效果。青苹果酵素:美容去脂;芦荟酵素:排毒消炎;黄梨酵素:消化除劳;葡萄苹果酵素:预防感冒;火龙果酵素:补血抗老;梅子酵素:体内环境的整理;抗炎症作用;抗菌作用;分解作用;血液净化作用;细胞赋活作用。

(二) 服用的人群

希望改善体质、恢复健康的人;面色发黄、肤色暗沉的人;便秘、胀气、腹痛、痔疮、口臭的人;免疫性差、抵抗力弱的人;肝脏功能不良、容易疲劳的人;神经衰弱性能力失调的人;精神不振、经常昏昏欲睡的人;未老先衰、体弱多病的人。

三、国内外果蔬酵素产业的现状

(一) 国际果蔬酵素产业发展的现状

天然果蔬酵素系列产品市场在医疗条件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酵素产品已经非常流行。目前酵素在国外已经非常流行, 果蔬酵素2013年全球特用酵素市场为27.4亿美元, 以美国和欧洲为主要市场, 近年来市场增长幅度也相当强劲。口服酵素果蔬酵素类产品是一种较为稀缺的市场产品, 市场呈现出需求量远远大于供应量的情形, 存在较大的市场空间。酵素食品发展于日本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某研究报告指出, 目前酵素食品在日本一年可达1000亿日元的消费额。日本发明了日本独有的氨基酸、核酸发酵技术, 酵素的生产技术发展迅速, 因此至今为止在此方面日本位居世界前列。微生物酵技术虽是最古老的生物技术, 却也是对人类生命与健康最有效的生物科技。

(二) 我国果蔬酵素产业发展的现状

酵素自2007年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近两三年才开始在中国大陆市场升温。中国大陆人口众多, 食用酵素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 中国大陆市场食用酵素总值保守估计将达100亿。目前, 中国女性与美丽相关的消费总额已超过1万亿人民币, 国内生产的酵素大部分都销往美容院。由此可知, 国内市场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另外, 果蔬酵素仍有美容的功效, 天然果蔬酵素系列产品虽然在国内还属于新型产品, 但消费者对其反应良好, 在实体店或者美容院中销售前景大好。鉴于人们对于酵素的认识还不够, 还可以挖掘出巨大的市场空间。

四、浙江省果蔬酵素产业的现状及分析

(一) 浙江省果蔬酵素产业发展的现状

浙江省经济基础较好, 城乡居民收入较高, 健康需求较大, 为健康产业拓展奠定了市场空间。至2012年底, 全省共有保健食品生产企业146家, 持有国家批准的保健食品注册产品679个。酵素虽是近两三年才开始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 但在浙江省省内酵素产品已经实现一定的消费市场。在浙江, 已有多家企业从事果蔬酵素产品的生产, 如杭州佰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腾天 (浙江)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清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这些企业生产的酵素种类多样, 但主要以果蔬混合酵素为主。并且也有些企业从事果蔬酵素产品的销售和推广。例如, 杭州清正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果蔬酵素系列饮品研发、生产、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 清正生物的零妹妹酵素一推出市场, 因为它的无水传统发酵, 零添加剂, 美味, 安全, 很快就被市场追捧。

(二) 浙江省果蔬酵素产业的现状分析

浙江人们现在开始重视酵素食品的摄取, 并热衷酵素食品的养生理念。如今, 果蔬酵素食品在浙江省的发展刚刚起步。形态丰富、多样的果蔬酵素类产品让食用酵素逐渐成为了浙江人认可的健康习惯。在浙江, 基于养生理念日益被重视及推广, 人民开始相信酵素的成效。但是浙江省所生产的果蔬酵素大部分还是在浙江省内销售, 只有小部分销往省外。若想把果蔬酵素食品市场发展成相当成熟的事业, 还是要努力开拓省外市场。

五、浙江省果蔬酵素产业发展案例分析

(一) 实地浙江省调研果蔬酵素产业的案例分析

浙江省果蔬酵素产业的战略主题的方向主要是技术创新、管理规范化、增强竞争力、开拓市场、品牌个性化。通过调研统计分析得果蔬酵素企业在发展中, 战略管理是具有比较大的作用, 且战略的执行力是没有受到挑战的;果蔬酵素产业未来所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 首先是经营管理人才, 其次是营销人才, 然后是研发人才, 最后是基础性人才。

浙江省果蔬酵素企业的优势与劣势在调研中可以看出, 优势主要在于注重研发以及技术的改革创新, 合作方式的灵活, 努力打造酵素产业链工程, 形成产、学、研完美结合的产物链这几方面, 而劣势主要体现在竞争与危机意识比较淡薄、硬件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等方面。

浙江省的保健品消费在全国位列第五, 但三分之二的保健品来自外省和国外。大多数企业经营果蔬酵素产品是以代理、批发等方式, 只有个别公司从事果蔬酵素的生产。

果蔬酵素的发展目前存在两个障碍或误区。首先, 人们对酵素食品的认识与酵素养生概念还非常陌生, 仍然处于认识阶段;其次, 不少酵素经营者为促进销售, 对果蔬酵素的功效夸大宣传, 使酵素行业产生信任危机。同时, 果蔬酵素产品行业在产品种类、规格、生产周期, 保证期等都尚未有统一标准, 未能让消费者的安全得到保障, 极大的影响了果蔬酵素消费市场的拓展。

(二) 浙江省果蔬酵素产业的发展思路总结

1. 品质有保障。

由于果蔬酵素产品的潜在市场巨大, 掺杂着假货, 伤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企业一定要在各个方面上投入, 坚持品质第一的原则, 为消费者酿造最贴心的果蔬酵素。

2. 良好的售后服务。

售后服务是产品品质的最好延伸打造全流程售后服务, 销售到全球各地的果蔬酵素产品, 均能得到一对一的售后服务。

3. 全方位进行资源整合及商业模式再造。

企业在行销上要遵循跨界理念, 产品除了销往美容院院所、高端百货等外, 可以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销售。与之相辅的是在浙江省乃至全国内开体验店, 并以直营加盟方式进行布局, 打通酵素行业的O2O落地模式。

4. 增强研发能力。

企业研发水平的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品质和产品的种类, 也为企业的竞争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六、浙江省果蔬酵素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 质量问题

从水果质量来看, 用于制作果蔬酵素的水果多数品质不高, 优质果率低。

(二) 技术问题

我国酵素生产尚处于初级阶段, 生产技术与装备落后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我国处于刚起步阶段, 差距是明显的, 我们的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能耗高、加工出的成品品种少、质量差。

(三) 品牌问题

产品品牌包含了消费者对质量概念的理介, 而且也表示了自己的消费层次。目前, 浙江省虽然有几家果蔬酵素产品的生产企业, 但由于消费市场巨大, 产品供不应求, 绝大多数酵素食品都源自台湾, 销售模式以代购、网店为主, 并没有形成产业品牌效应。

(四) 产品认识问题

如今, 许多人开始关注果蔬酵素这类产品, 由于宣传渠道的限制, 加上商家鼓吹美化产品, 绝大部分的人并不真正了解酵素产品, 把酵素的主要用途了解为“治病”, 形成了一种偏颇、扭曲的认识倾向。

七、浙江省果蔬酵素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一) 政府角度

1. 加强对企业监管。

在市场中, 政府对企业的监管起着重要作用。现代许多企业只注重利益而不注重质量, 因此, 从政府角度出发必须加强对企业的监管。

2. 提高政策、资金上的支持。

国家出台了许多鼓励公司创新的政策。

(二) 企业角度

1. 改良生产工艺、控制生产成本。

公司注重创新理念, 在菌种选择上, 采用混合菌发酵技术, 这种方法发酵周期是其他技术的三分之二。这样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

2. 从采购源开始加强质量把关。

公司所选用材料都是天然的农产品, 农民生产优质农作物提供给我们, 生产果蔬酵素。

3. 促进品牌价值的树立。

为了保护公司的品牌价值, 公司需要通过申请专利保护, 增强宣传来促进品牌价值的树立。

(三) 行业协会角度

1. 制定统一行业标准。

其他酵素产品是行业内所面临的主要竞争者。酵素产品市场尚未多元化, 还有较大空白。因此, 酵素行业须制定统一行业标准。

2. 加强产品宣传, 提高消费者认知度。

目前酵素在国外已经非常流行, 但是在国内还没有真正让普通百姓接受的酵素品牌, 我们将通过自己的努力, 让更多的人了解酵素, 感受酵素带来的神奇力量。

参考文献

[1]联合课题组.浙江省加快发展健康产业的思路研究[N].发展规划研究, 2014-04-10 (86) .

[2]蒋增良, 毛建卫, 黄俊, 吴元锋, 方晟, 蔡成岗.树莓酵素在天然发酵过程中营养组成和抗氧化性能的变化[J].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2014 (5) :86-95.

上一篇:遵章守纪保证书范文下一篇:营业员工作总结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