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论文

2024-04-10

师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论文(精选9篇)

篇1:师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论文

师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论文

[摘要]:新课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的理念,新的方法焕发着蓬勃生机,使我们的课堂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示在大家眼前。《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给新课程的实践者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并运用了探究学习这一教学策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灵活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培养新一代高素养的学生。“任务驱动学法”是一种很好的适合信息技术学科采用的对学生全面培养的教学方法。

关键字:信息技术多媒体课程目标学生能力

课程目标和教材内容的要求

课程目标

中学《信息技术》教材是针对重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实际情况,强调信息技术语其他学科的整合,强调学生主体参与、动手动脑,力求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以达到培养和提升信息素养,同时又促进其他学科课程学习的目的。

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上选取了与学生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案例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教材在编排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本、任务驱动、协作探究的教学思想。资源网站中还包含了课程中需要学习者观摩的电子作品,教师与学习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媒体素材、免费软件资源,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拓展知识。

学生实际情况对任务驱动教学的必要性

学生实际情况及存在问题

(1)“我不能”的畏难情绪,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中小学校,许多农村小学基本上无电脑,学生在小学阶段也未使用过计算机,更没有接触过信息技术这门学科。进入中学阶段,便不愿尝试新的学科,新技术的探究。

(2)“意志力薄弱”,部分学生刚开始学习《信息技术》由于通过自己努力而“达不到”,劳而无获。因此也感到学习枯燥无味,最终丧失了学习兴趣。

(3)“散漫”,少部分来自街道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有接触并使用过计算机,但对信息技术缺乏认识,提到信息技术课就认为自由活动课、上网课。如果机房不开网络或者上网速度慢,这些学生变自由的离开微机室到课堂外进行活动,更有甚者,上课铃响后根本就不往微机室走,在校园内四处闲逛,养成了自由散漫的恶习。

教师的责任

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教师的责任,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必须肩负起培养学生学习的使命,在这种情况下,有效地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势在必行,必须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让学生的信息素养得以提高。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在学生学习的某一阶段,学生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紧紧围绕一个目标进行研究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来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切实可行且必要的一种措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课堂教学的可行性步骤

1.组建合理的学习小组

小组人数以5~8人为宜,推选组长。组与组之间大体上要平衡,才有竞争的基础。控制小组成员的变量很多,如学生的性别、性格、兴趣爱好、认知能力、学习水平等,必须对学生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做到应心中有数。

一般采用“组内异质、组组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如双优生与后进生的搭配,既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又有利于促进优等生的灵活变通,即所谓“教学相长”;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相搭配,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相搭配,在各自发挥其优势的情况下,相互学习,使认知风格“相互强化”。

2.确定内容的要求

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加大了“主题活动”、“探究学习”、“操作体验”、“知识链接”等多个组成部分,对于中学信息技术每周一节的课时来说完全不足以完成教材内容。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标”,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的目标、内容、重点、难点、疑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情趣爱好,教师在备课时有必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便确定相应的任务。

3.巧妙导入明确任务

确定任务后,教师要具体、详细的向学生讲清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信息技术》八年级上侧重《体验动画的魅力》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操作体验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教师应像变戏法似的引出体验的过程,要求学生探寻其中的原因,既简单又轻松地引出课题,学生也认清了自己的任务,估计又力所能及,自然愿意去完成任务。

4.学生实施阶段

向学生讲明要做什么后,教师不能采取“放鸭式”不管,教学组织者、实施者是教师,教学的指挥、调度仍掌握在教师手中。还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指导学生想办法、找出路,特别是对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这一阶段,教师的“指导者”“学习伙伴”、“导航者”身份较为明显,学生在亲切友好、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知识、技能的意义构建。

5、评价学生实施成果

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展示其作品,进行讨论、总结、评比,使课文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教师让各组学生代表依次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各组所选的代表每次应该是不同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小组展示完,其他学生或教师如有疑问,可以向小组代咨询问题,学生代表或小组同伴都可以回答,最后由老师评价,评价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等,注意多褒奖,少贬低,以激发学生进行下一轮学习的兴趣。

几点体会

“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其自身的.特定含义和应用方式。目前,基于课程整合思想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正式借助其他学科的任务来驱动教学的,“任务驱动”教学法适用于信息技术学科。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凉席、相互促进的。因此,也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确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时,要先向学生讲清任务,学生在教室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主题活动,以活动为中心,在任务活动的驱动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写作探究,完成既定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各种方式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具体的实施中,学生并不是对所有问题都感兴趣,也不是所有学生都对一个问题感兴趣,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随时做调整,或根据小组的不同情况,随时更换布置任务,只有恰到好处的问题和适时的引导才能时时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在布置任务时,也应向其他相关学科内容及学生的生活实践做适当的扩展或留任务让学生课后完成,以便学生的独立能力进一步的培养,只有当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时,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才能持久的坚持下去。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学习信息教师的过程中,他们的行为习惯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以前爱利用信息技术实践去课外活动的学生也足见不去了,教室里的人越来越多了。

在课堂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问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了,发现不少学生愿意主动与我交流,并且每次完成任务,都希望我去看看,去一同分享他们获得的成果的喜悦,这也是我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来,带给我最大的成果的快乐感和当信息技术教师的优越感。

参考文献: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科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0

篇2:师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论文

——语文课件教学浅探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 朱荷生

多媒体教学具有显著的优点。它集图片、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其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教学的直观性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理解文意。

课件教学虽有局限,但总体来说,利大于弊。因而,如何扬长避短,优化教学过程,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那么,语文多媒体教学如何操作呢?

(一)制作优秀的课件:

1、积累课件素材。素材包括图片、声音、资料等。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从网上下载课文的朗读录音,有关的图片、评论和背景知识、以及相同题材的文章等。制作课件时,便可信手拈来,恰当运用。

2、选用合适的软件。制作课件的软件较多,主要有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Frontpage、方正奥斯等。Powerpoint简单易学,极易上手,能够将文字和图片有机结合起来,图文并茂,还可插入声音、动画,是最常用的软件。Authorware具有很强的交互功能,适合于上练习课。它能够导入AVI、MPG、FLASH等控件,增强视觉效果。Flash具有很强的动画性,适合于古诗鉴赏教学,便于选取表现诗歌意境的图片,制成动画,配上朗读和背景简介,引领学生进入意境,把握诗眼,鉴赏表达技巧,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3、实行“拿来主义”。如果有现成的课件,我们为什么不能使用,而一定要亲自制作呢?当然,别人的肉贴不到自己身上,我们还要根据学生实际,去粗取精,优化组合,不就能够为我所用了吗?

4、留下空白,配套使用。为了使学生手脑并用,课件应有必要的空白,尤其要精心设计好学生的活动,内容不能太满,最好能够和讲义、练习配套使用,让学生边听课边记录,抓住重点,课后复习巩固。否则,学生容易沉浸在丰富多彩的视听感受中,眼花缭乱而无所适从。

(二)运用课件组织教学:

1、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多媒体教学可以将课文内容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大屏幕前,学生可以看到生机勃勃的“春”,听到汹涌澎湃的“潮”,感受到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莲”,在短时间内获得真切的认识,在兴趣的驱使下,愉快的投入学习。例如在进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牢牢记住十二地支,我在课件中插入十二生肖的动画图片,引起学生一阵惊喜,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课件教学加大了课堂容量,节省了板书时间,加快了教学节奏,提高了学习效率。

2、营造情境,理解文意。

多媒体可以用精美的界面、高雅的音乐,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氛围,为课堂教学牵线搭桥:提供背景资料,激发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朗读、跟读、品读、研读课文,运用多媒体进行时空造境,借用光、影、声、像等信息传达出形象具体的物象,启迪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融入课文之中,品味语言之美,进入审美境界,以便准确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写作意图。

例如:教学《风景谈》时,我们选取“沙漠驼铃、高原归耕、生产归来、石洞学习、桃园小憩、北国晨号”六幅风景画面,让学生比照阅读,讨论交流,他们能够迅速找出每幅画面所描绘的背景和人物,理解作者采用的描写手法,准确把握画面的特点,归纳出六幅画面共同的特点:(1)用自然背景衬托人的活动;(2)描写和议论相结合;(3)循序渐进、逐层深入。这样,文章的写作意图就豁然开朗了: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茅盾谈风景,实际上是为了赞颂解放区的军民,赞颂那些主宰大自然、具有崇高革命精神的抗日军民。

3、扩大信息量,拓展知识面。

课件教学引入大量的课外知识,使语文教学跨越课堂、跨越学科,走向综合化。教师或将相似的内容进行比较阅读,强化学生分析、鉴赏能力;或将相关的内容进行链接,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例如:教学《促织》,我们利用图片和文字,全面介绍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内容:有婚姻爱情类,如《婴宁》、《连城》、《小翠》;有批判科举制度类,如《叶生》、《司文郎》、《颜氏》等;有揭露黑暗现实的,如:《席方平》、《胭脂》、《促织》等。这样,学生对“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聊斋》就获得了完整的认知,激发了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还让学生阅读吕毖《明朝小史》中一则与《促织》相似的片段,与课文作比较,达到了理解课文借古讽今、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生动的 2 目的。

4、多管齐下,强化记忆。

要提高记忆效果,除了下定决心、集中精力、培养兴趣、勤学苦练、联想迁移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官能并用:“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例如:简介作者,教师展示作者的照片,配以资料的介绍,能够促使学生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领悟作家的精神品质,为理解文意奠定基础。再如:名言名句的背诵记忆,我们打破时间顺序,从名句的内容、形式、技巧方面重新组合,将文字和图片相互观照,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提问、填空、改错、解释、竞赛等方式,生动活泼的掌握了名句知识。

5、创设意境,理解鉴赏。

教材中,许多课文年代久远,要使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把握文章的主题,可谓难矣。若用上一段恰到好处的音乐,一组恰如其分的镜头,再加上专业人士的朗读,往往能够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强化他们的思想认同。教师通过简介写作背景,截取相关资料,配上声音,引领学生身临其境的研读课文。例如:教学《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师首先播放《三国演义》的片头曲,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然后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梳理小说情节,对照人物图片,复述故事,讨论将干中计的原因,分析蒋干、周瑜的性格特点,最后进行迁移训练:请同学们讲述另外一则《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两节课下来,同学们精神亢奋,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不知不觉地有了提高。

5、灵活运用课件。

为了避免课件的模式化,有时,我们可以根据课堂状况,灵活播放,打破单一的线性程序,增添灵活性,使课件播放与讲课同步。甚至可以请同学播放课件,将教师的注意力解放出来,更多的用在对课堂氛围和学生情绪的调控上。

6、不断优化课件。

课后,教师根据上课情况,及时对课件进行修改:该删则删,毫不留情,该添则添,突出重点,该调则调,合情合理,该空则空,留有余地,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好学习流程,最后存盘备用。

(三)、课件教学的收获与缺失。收获(1):目标明确,切忌喧宾夺主。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落实上海二期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多媒体教学应立足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品味课文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教师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制作出各具特色的教学课件。如抒情类的文章,课件宜色彩纷呈,绚丽多姿,有利于学生的感悟和理解。如果是知识性和逻辑性较强的文章,则不宜穿插多姿多彩的画面,以免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削弱对内容的学习。

收获(2):给学生留出必要的思维空间。

为了防止课件对学生思维的束缚,在答案的设置上,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因为学生知道答案都是事先做好的,老师总会放映出来,无需动脑,所以,提出问题后,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言之成理的理解、分析,即使和答案不一致,也要充分肯定。

收获(3):注重审美熏陶。

教读古典诗词《春江花月夜》、《琵琶行》、《赤壁怀古》时,教师剪辑相关景点的风景图片,制作成动画或视频文件,导入到课件中。上课时,让学生结合诗词来观赏风景,聆听配音朗读,再通过仿读、背诵体味感情,可以使学生在领略祖国山河美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熏陶。

利用多媒体声画并用的特点,还能够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可以针对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段,设置艺术字或动画,或配以声音背景,展现汉字的形体美和汉语的音乐美,使之有立体感,有节奏感,便于学生迅速、准确的理解“句眼”、“文眼”的含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缺失(1):试图将所有的课文、知识点都用课件进行教学。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天天上多媒体课,学生也会厌烦的。

缺失(2):教师上课成了放映员,淡化了师生情感交流,限制了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

缺失(3):事与愿违。在诗歌教学中,有时试图将所有意象都用图像再现出来,美其名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完全用画面图解文字,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语感,牵制了学生的思维,弱化了学生的想象力,效果不如人意。

(四)有关对策。

多媒体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我们要善于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兼收并蓄,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要以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为标准,严格筛选图片、音乐、动画,恰当使用,可有可无的坚决删除,做到“图有尽而意无穷”;使多媒体手段具有不可替代性。课堂上,教师要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眼神、表情,主动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运用同一课件进行不同班级的教学时,应随机应变,根据不同状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杜绝模式化,显现教学的“灵气”。

总之,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是显著的,应用是广泛的,潜力也是巨大的。我们要努力制作出一流的课件,得心应手的运用课件组织教学,不断总结课件教学的得失,扬长避短,恰到好处地使用这一利器,雕琢出“语文教学”的精美艺术品。

篇3:师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论文

夸美纽斯认为:“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 有了注意, 学生才能使他们的心里不跑野马, 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因此, 在劳技教学备课时, 除了备好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外, 还要备“教具”。通过教具的呈现,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能让学生对该事物形成初步的认知, 产生疑问, 进而有探究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小学劳技小电工系列教材主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 主要的技术训练点并不是单一地直接让学生去模仿、练习、运用, 而是蕴含在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 又富有趣味的科技小制作创作中去学习的。这就为每节课不同的教学环节选择不同的教具创设了广阔的空间, 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埋下契机。

一、声情并茂, 体验电子产品之美妙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相信每位教师都十分注重每节课的导入环节, 因为它关系着整节课的走向, 关系着整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能有效达成。因此, 在教学伊始, 我们往往充分运用实物、图片、投影片、录音乃至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课件的优化组合, 图文声情并茂, 不仅把学生带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知识世界, 而且还将教师在课堂上难以表达的抽象道理、复杂的社会和自然现象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使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不断处在活跃状态, 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想象与实践能力。这些手段在小电工系列教学中同样十分有效。

(一) 巧妙展示, 电子模型也精彩

恰当利用实物或电子模型, 形象、巧妙地将所要学习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 不但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而且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 思考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剥茧抽丝, 直击要害

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在台州市第六届中小学劳技教学大比武活动中, 很多老师在执教《神奇的音乐片》一课时, 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卡通娃娃为载体入手, 借助电子声讯功能, 通过让娃娃与学生打招呼、交朋友等手段, 让娃娃或说话、或歌唱、或……引发学生思索, 这个娃娃为什么会发出声音?教师再在学生的猜测中, 揭开娃娃的秘密, 引出其中的音乐片, 原来就是这样一张小纸片大的玩意居然有这样大的能耐啊!从而激发了学生研究音乐片、焊接音乐片的欲望和兴趣, 取得了良好的导入效果。

2. 魔幻表演, 煽情激趣

有些教学题材本身就有神话色彩背景, 教师应善于捕捉教材所蕴含的寓意, 结合范作, 灵活展示,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点亮金箍棒》一课在导入时, 我先和学生交流各自对孙悟空的认识, 在说到孙悟空的72变时, 我不失时机地拿出范作, 并说:“孙悟空听说我们今天制作了它的模板, 非常高兴, 教了老师一招本领, 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学生顿时兴致盎然, 我左手托着范作, 右手随机向空中抓了一把, 再放到嘴前对着范作吹了一口气, 大喊一声“变”, 左手同时打开了范作开关, 瞬间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孙悟空的双眼和金箍棒闪闪发光了。学生急切地想知道, 老师这一变招的奥秘所在, 注意力自然就集中到下面的学习中来了。这里主要是建立在学生平时对孙悟空比较了解和喜欢的基础上, 我在上课时又充分利用了孙悟空的神话色彩, 结合小学生猎奇的心理特点, 就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 虚实结合, 模拟情境也迷人

教学是一门艺术, 讲究情境的创设, 注重虚与实的结合, 从而达到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有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创设一些虚拟情境, 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一位老师在执教三年级《有趣的蛋糕灯》一课时, 结合三年级学生童心未泯的心理特点, 创设了一个虚拟卡通玩伴“小熊”, 通过小熊那奶声奶气的语气和学生交流, 激发学生强烈的创作欲望, 虽是虚拟, 却胜过实境。

二、借助媒体, 提高电子知识教学效率

1.放大演示, 认识电子元件

在小电工教学中, 首先涉及许多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或未接触过的电子元件, 学生对它们的基本结构、

特点、与导线的连接方式等往往没有深入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 因此了解和正确认识这些电子元件就是本系列教学的一个重点。而小学阶段接触的都是电子元件的“小个子”, 如小电珠、微开关、5号电池、发光二极管、电阻等, 学生对有些电子元件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有些是从未接触过的, 不管是否接触过,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这些电子元件有正确的认识, 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对电子产品使用的态度。我们知道, 合理、正确使用电子设备能给生活带来很多方便, 提高生活品质, 但一旦养成错误的使用习惯, 也会产生极大的安全隐患, 甚至危害一生。但这些“小个子”拿在手里不起眼, 放在桌上不诱人, 加之学生有些在生活中见过, 没有新鲜感, 学生关注度就低, 所以单凭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 效果是十分有限的。而借助媒体, 放大图像, 首先就解决了对学生视觉冲击的问题,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结合教师的提问, 让学生自行发现这些电子元件的特点, 再逐步配上文字说明, 让全体学生对所学电子元件形成完整、正确、清晰的认识, 为学生正确使用电子元件打下扎实的基础。如下图发光二极管和小电珠的教学图:

2.模拟演绎, 了解完整电路的连接

对于四、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概念仍未完全建构, 让学生根据电路图去完成电路的连接是无法实现的, 这中间就需要教师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 降低学习难度, 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电工技术, 完成电路的连接, 让电器能工作即可。因此在小学劳技小电工系列教学中, 教师制作的实物电路图就被广泛采用, 再借助媒体 (幻灯片) 放大, 师生共同推理、演绎, 有效地帮助了学生建立完整电路的概念,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下左图《点亮金箍棒》电路连接的示意图和简要的文字说明, 简明易懂, 效果良好。

三、利用录像, 技术重点教学落实到位

在小电工系列教学中, 除让学生根据实物电路图了解电路的连接外,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小电工技术, 如焊接, 它既是电工操作中的基础技能, 同时对小学生来说又具有一定的难度, 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安全的使用观外, 还要帮助他们克服恐惧的心理, 做到胆大、心细, 顺利学会焊接技术。因此仅凭多媒体模拟示范教学, 在技能传授上也许没问题, 但对学生心理暗示,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方面就显得偏弱, 许多学生仍不敢做;如果教师现场示范, 对学生的心理鼓励效果自然很好, 但考虑到电子元件比较精细, 即使在实物投影仪下操作, 有时也会由于各种原因, 如光线, 教师在操作过程中的移动、操作位置的变换等都会导致示范效果大打折扣, 而且有时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 如电烙铁氧化等原因导致现场示范失败, 从而影响整节课的教学。随着数码电子技术的发展, 录像演示就能很好地克服前面所提到的种种弊端。由教师亲自操作拍摄, 首先在心理上给学生积极的鼓励, 再则, 在拍摄录像时, 可以根据技术特点, 适当调整画面的远近、大小, 突出重点, 解说要点。在台州市第六届劳技教学大比武时, 不管是小电工课, 还是木工课, 我们发现大部分参赛老师选取运用录像来落实技术要领的教学, 都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四、模板操练, 搭桥引路完成电路连接

当学生通过媒体推理、演绎, 基本建立电路概念后, 我们发现学生从认知到实践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当一个个独立的电子元件摆在学生面前时, 许多学生还会表现出一种慌乱感, 通过不断呼唤老师来帮助解决问题, 达不到预期的演练效果。这时, 教师就需要在学生的认知和实践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引领学生很快进入实践操作的状态中。而指生上台示范演练就能起到搭桥引渡的作用, 但同时前面说到, 都是“小个子”电子元件, 直接在上面演练, 往往看不清楚, 利用实物投影, 有时首尾不能兼顾, 不能完整地呈现整个电路, 效果不佳。怎么办呢?受《点亮金箍棒》中孙悟空的模板的启发, 我想到了将各个电子元件都用泡沫板做成模板, 中间适当的位置凿空, 安上相应的电子元件, 接上暗线, 再在外面贴上相应的画面, 一个个放大版电子元件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学生面前, 需要的时候板贴在黑板上, 可以供学生上台尝试、演练、验证。

操练完毕, 当学生自己操作时, 即使有些一知半解, 仍可以参照黑板上的板贴去仿照尝试, 收到了很好的示范引导效果, 大多数学生轻松完成了电路连接工作。在台州市劳技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开课运用后, 得到了许多听课老师的认同, 很多老师听课后还来电一起探讨同系列教材其他电子元件模板的制作呢。

篇4:师欲善其教,必先善其言

【关键词】教学语言 有效性 策略 思考

语文教师常忽视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问题,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对象,教学的内容也一样,但是由两个不同的教师来执教,他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却迥然有异。一者情趣横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一者呆板乏味,课堂沉闷窒息,学生昏昏欲睡。可见,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优劣对课堂的教学质量势必产生重大的影响。

虽说语文教师不是演员、播音员,也不是演说家和艺术家,但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问题,努力追求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清晰、准确、生动、智慧、有效。正如著名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生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说“师欲善其教,必先善其言”。

短短45分钟的一堂课,教师不能随意发挥,不能讲太多的废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该不该讲,该怎么讲,都要体现教学语言的智慧。下面就从三方面加以阐述:

一、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无效性的表现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应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因此,语文教师要努力克服课堂无效性的语言运用习惯。它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习惯成自然的“口头禅”

教师口头禅,指教师经常挂在口头的词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口头语,由于在言语活动中频繁而又专一的使用,便成为说话者的口头禅。教师或出于无心,未必有什么深义,然而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容易造成听课者厌烦的心理,大大影响课堂的听课效率。这样的口头禅,不但影响了听课者的情绪,也有损于自己在学生中美好的形象。

2.不规范的普通话

受方言或年龄的影响,有些教师的普通话极不标准,影响了学生课堂的听课效率。如:有些受方言影响的教师,分不清“j、q、x”和“z、c、s”的发音,结果“旗帜”念成“奇迹”。搞得整所学校的学生,乃至整个地区的人,都发这样的音,令人痛心啊!以前,还有位老教师,那个年代,他们学的是俄语,结果课堂上,老是把“硬”字中“y”发成“g”音,引得学生哄堂大笑。

3.平淡乏味的语调

课堂上平淡乏味的语调,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美国心理学家赛门斯说:“在教师的许多特性中,声调占着一个重要的地位。从根本上讲,声调并不是教师的技能和设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一种不好听的或低沉的声调很可能阻碍教师事业成功。有时教师的失败,是由于他的声调太弱,学生听不清他的话,而他也不能用他的声调来控制学生的注意;另一方面,有些教师的声调如粗糙的晨号声,听着就非常刺耳。”

不管是教师的语调太低或太刺耳,时间一长,学生很容易疲劳,根本无心听课了,效率当然就低下了。

4.罗嗦或不着边际的语言

很多教师有个不良习惯,在课堂上,为了强调学生要记住某些方面的内容,总是要把话重复了几遍,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罗嗦的习惯。正如《大话西游》里的唐僧,罗嗦也会要人的命啊!

另者就是不着边际的课堂语言,教师没有围绕一个中心,在课堂上侃侃而谈,自我陶醉,也没有观察学生听课的情况如何,结果教师讲了满满一堂课的话,学生却听得一头雾水。

二、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策略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前提

教师对每节课所教的内容,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从课堂导入语开始,到每个环节的过渡,以及问题的设计,启发的方式等,都要进行深思熟虑,巧妙安排。

教师课前备课的充分,除了表现在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外,还体现在教师能对遇到的生字词,及时进行查找,避免课堂上读错字,也给学生树立一个治学严谨的好榜样。当然,精心设计的课堂,就能突出教学的目的和重心,也就避免了教师课堂上语言不着边际的现象。

所以,每位教师只有精心设计好教学的内容,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2.教师课堂上要学会察言观色,力求教学语言有针对性

教学是一门特别的艺术,教师必须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个灵活机变的大脑,一张能言会道的嘴巴。

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察言观色,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表现,巧妙地运用有针对性的教学语言,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注意力。

比如:当教师发现一个学生,他有回答问题的欲望,可就是心里还在犹豫时,这时,教师的表情,教师的语言,就是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最有力手段。这不单单对这位学生有影响,对全班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更是很好的鼓动。

3.教学语言要力求抑扬顿挫,富有节奏美

所谓抑扬顿挫,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调要高低错落,语速适中,快慢得体,语感优美,富有节奏。那种平淡的滔滔不绝,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

而有的老师非常善于把握语调和语速,根据内容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如同磁铁一般,牢牢地把学生吸引住了。

4.教学语言要力求声情并茂,赋予情感美

饱含真情是教学语言的魅力之源。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语言应充满真情,应当是声发于情,意寓于情,理融于情。只有注入真情实感的才会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心灵的共鸣。才能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在课堂内产生一种强烈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使学生的思想高度集中到黑板上、教师身上、书本上。

我喜欢找一些感人、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像《命若琴弦》、《风雨中的野菊花》、《刀爱》等,用发自内心的饱含真情实感的语言,来朗读给学生听。我相信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也就是说教师的情感将直接影响、感染着学生,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效果。

5.教学语言要力求生动幽默,体现机智美

生动形象是教学语言魅力的生命。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拨动他们的心弦,振奋他们的精神,使他们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它既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又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一位语言学家这样说过:“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可以给人一种快感,干瘪的语言只能对人的心理产生压抑,”在教学的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人看呕呕吐,狗看退去两三步。”这样的方言俗语,在课堂上恰当地引用,其效果比任何解释更加生动形象。

大凡学生都喜欢有幽默感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驱走学习疲劳,激发学生兴趣,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一堂语文课上,有个学生精力不集中,竟然趴在桌上睡着了。在我叫醒这位学生之后,不是勃然大怒,给他一番劈头盖脑的训斥,而是引用了朱自清《荷塘夜色》里的一句话,“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啊!”幽默的语言调侃一下气氛。既能够给这位学生及时提个醒,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师生关系更融洽了。

教学语言的生动幽默,正是教学语言个性化的体现,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机智美。

6.教学语言要力求启发性,尽显引领美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如果把知识比作果实的话,那么“教师不把果实塞到学生的嘴里,也不把果实放在学生手里或伸手就能逮住的地方,而把它挂在学生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让学生自己费点神去摘取。”可见,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启发,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的关键在于把握“引而教”和“求而学”的原则和要求。“引而教”是指教师不把知识全部正面地从头到尾塞给学生,而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一定的基础上自己思考得出结论,掌握要领。“求而学”是指学生在教学语言的激发下产生出求知欲和主动性,目的明确地进行思考和学习。

三、在提高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1.语文教师对提高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探讨和研究,有着很现实的意义

如果,成果能得到推广,势必影响许多教师的教学成效。平时教师们可以通过互相听课、调查了解等方式,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教师还可以通过光盘,把自己的课堂录制下来,慢慢品评,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改进方法。

2.教学语言是教师给学生作出的运用语言的最直观、最有效的榜样

课堂上,学生学习语言有两个方面的榜样:选做教材的范文是有形无声的榜样,教师运用的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榜样。言教不如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实践证明,学生受到好的教学语言的长期熏陶,潜移默化,就会养成正确使用语言的良好习惯,就会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学习热情。

3.要重视课堂里无声语言的辅助作用

教学中的无声语言包括教师的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等,这些无声语言可辅助有声语言实现教学目的。比如:上课铃响了,教室里仍旧乱哄哄的,你可以迅速走上讲台,面带微笑,用眼扫视一下全班,教室立即安静下来。这就是一种体态语言所起的作用。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准确熟练地运用无声语言来辅助教学可以收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效果。

总之,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具有这样的教学语言风格:其问答语言具有柳暗花明之妙;其讲述语言似行云流水之幽默风趣,娓娓动听;其讲解语言能点石成金、似春风化雨,渗透学生心田;其朗读语言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使学生如坐春风,得到美的感受。这样富有表现力的教学语言,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师欲善其教,必先善其言”!

篇5:师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论文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学会如何更有效地学习是每个人的必备技能。我们应该去学习学习的方法,重塑大脑,然后再去学习技能和知识,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大脑在学习和思考时有两种模式:

专注模式是利用理性、连贯、分解的途径直接解决问题的一种模式,简单点说就是你集中注意力学习和理解某事时的状态。专注模式的时候你的大脑只有局部的神经链处于激活状态。

发散模式就是放松注意力,任由思维漫步,比如散步、冥想、听纯音乐时就属于发散模式,松弛状态让大脑的不同区域得到相互联络的机会,并反馈给我们宝贵的灵感。

专注模式生成了初步思路之后,发散模式的灵感才源源涌现。

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好比从手电筒里打出来的光,专注模式下的光束更紧密,穿透力更强,径直打在一小块区域上。发散模式的光柱会比较分散,照亮的范围更广,但各处的光强会降低。

在明白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后,我们要合理的协调这两种模式的运转,专注模式有助于你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解答数学题。

但是当你对某个问题或某项技能思考很久都没办法找到思路的时候,就应该停下来,让大脑放松,散散步听听音乐甚至可以小睡一会,这样就能让自己的大脑从专注模式跳到发散模式,让发散模式给你带来更多的灵感。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爱迪生创造力的一个秘诀之一就是,每当遇到难题时,去小睡一会而不是废寝忘食的低效努力。很多作家在写作没有思路时,也会让自己处于放松状态,灵感就会在无意间到来。

人的大脑对特定的思考类型,可用精神能量是有限的,当能量亮红时可以跳到其他类型的专注任务上。这就是为什么在学校里,每种课程一般都是被分开安排的。所以交叉学习不同类型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让你的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

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

工作记忆:在大脑中对正在处理的信息进行瞬时以及有意识加工的这部分记忆,好比一个加工厂或者是电脑的内存。

长期记忆:将工作记忆加工处理好的信息进行储存,不过要靠定期回访保持对其中内容的新鲜感,这就好像是一个仓库或者电脑的硬盘。

对于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我是这样理解的,加工厂加工了很多产品,当然需要运输车来往仓库里运输储存,没有经过训练的大脑,你运输车的运输能力非常小,在运输过程中还有时间这个小偷来盗取你的产品,你只有多次加工,多次运输才能保证产品被安全运送到仓库。

这个多次加工,多次运输的过程就是间隔性重复,它有助于把信息从工作记忆转移到长期记忆,包括很流行的刻意训练也是这个道理。

那么是工厂就肯定要消耗电力,也是就说学习的过程会不断消耗能量,那么适当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会恢复你加工厂的能量。合理的借助睡眠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睡觉前,对当天学习的知识和概念在大脑中回想一遍,如果回忆不起来,可以先记录下来,等第二天在认真过一遍。学习就要不断重复这样的过程。

篇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干部培训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领导干部是干部队伍的中坚力量, 培养一批德才兼备、能够驾驭全局和科学决策的领导人才队伍, 是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大港工委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 做出了大规模、高质量培训干部的重大决策———每年对处科级领导干部进行一次全员轮训, 同时加大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力度。这一举措既是对党的十七大做出的“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战略决策的呼应, 也顺应了世情、党情、国情不断发生深刻变化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新形势的要求。

干部培训是正本清源, 统一思想, 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法宝。领导干部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实施者, 领导干部的认知程度, 决定了对上级决策的执行力度。兵法云:“上下同欲者胜”, 党校的首要任务, 是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干部头脑, 把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中央决策高度, 统一到同心同德干事业的正确轨道上来。党校定期对干部进行系统规范的培训, 尤其是中央、市委精神和区党代会精神等培训, 目的就在于用正确的意识和观念占领思想阵地, 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头脑, 用先进纯洁的思想指引干部前进。通过培训, 领导干部进一步准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明确了方向, 自觉紧跟时代脚步, 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自觉奉献大港发展。

干部培训是涵养人才、增强向心力和保障发展的重要手段。领导干部担负着组织、领导、管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 是推进改革发展的骨干和不可或缺的社会管理人才, 领导干部素质能力与地区发展速度质量密切相关。基于这个原因, 近年来, 工委越来越重视干部培训。在2010-2012年的全员轮训中, 根据工委要求, 组织部和党校以“提高十种能力, 服务大港发展为主线, ”每年确定一个培训主题, 进行有的放矢的培训, 收到较好效果。在实施干部培训的过程中,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实际需要, 精心设计培训班次和培训内容, 切实解决干部在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和现实问题, 切实提高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本领。

干部培训是开阔干部胸襟视野, 促进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读书使人充实, 讨论使人睿智, 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澈, 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 皆成性格”。上述引文出自英国哲人培根的《论学习》。干部培训的任务, 是促进领导干部读书学习, 党校的职责就是为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提升修养而创造环境、搭建平台。根据工委部署要求, 近3年党校培训内容涵盖了干部学习的5个方面:一是加强党的宗旨和政德教育, 树立廉政勤政公仆形象;二是加强群众观教育与工作方法技能培训, 提高群众工作与社会管理能力;三是加强领导科学、领导艺术的培训, 提高宏观决策和综合协调能力;四是切实加强业务知识、工作方法的培训, 提升综合素质;五是加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学习, 努力夯实政治理论基础。

干部培训是干部克服本领恐慌、提高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延安时期, 毛泽东同志在一次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讲话时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 不是经济恐慌, 也不是政治恐慌, 而是本领恐慌”, “好像一个铺子, 本来东西不多, 一卖就完, 空空如也, 再开下去就不成了, 再开就一定要进货。”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建党90周年讲话中指出, 我们党正面临着“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和“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打铁还需自身硬”, 面对危险和考验, 面对大港经济发展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艰巨任务, 领导干部如何克服本领恐慌, 主动挑起大港科学发展的大梁?学习是基础, 培训是先导!经济越是发展, 社会越是进步, 对领导干部素质能力的要求标准就越高, 干部培训也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加强干部培训, 就是要帮助领导干部的“铺子”里进货, 就是要武装头脑、更新知识、提高本领, 加强培训是帮助领导干部克服本领恐慌的不二法门。

篇7:师欲善其教 必先美其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中国文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其中也包含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发展教育。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表现层次比较复杂。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语言能力发展上,关注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的进步,使语文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削弱了,这导致一部分小学生将语文学习视为压力,反而不利于教学效果的达成。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如何去实现教学的深层价值,而语言艺术的应用就是其中一部分。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形式

(一)知识传授环节的语言艺术

传授知识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目的,因此,语言的艺术也应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体现出来。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对语言进行的教学,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展示出语言的魅力,使学生体味到语文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了解到语言表达对个人思维发展的帮助,就能够使语文课堂始终保持积极的、活泼的气氛。

(二)课堂管理中的语言艺术

汉语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语言,使用者的语气、用词、说话速度和肢体表情不同,对同件事情的表达意义也不一样,如何使用恰当的语言解决课堂中的各种问题,进行课堂管理,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应用的一种语言艺术。课堂管理不仅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树立教师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如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展现语言的艺术性,课堂管理的难度会降低很多。

(三)教学评价中的语言艺术

教学评价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交流的过程,许多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学生年龄较小,对语文知识的基础还不扎实,因此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单纯去评价学生学习行为的对错和好坏,这样的教学评价虽然准确,但却阻碍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对评价语进行艺术性加工,使其既能够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又能够促进师生交流,还能够给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应用方式

(一)巧设问题进行课堂提问

语文知识包含在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单纯从教材和课后习题来看,只要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足够,几乎可以进行自学。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重视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培养,但是,学生的自学能力产生于他们的问题解答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提问中应用语言艺术,通过提问,使学生能够开阔思路,主动进行思考,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记得在教学《谁的本领大》这一课时,我从课题入手,让孩子们自己来围绕课题提问题,这时,孩子们显得格外的活跃,有的小朋友甚至一连提了好几个问题,有的问:是谁和谁比本领?为什么比?还有的问:它们在比什么呢?最后是谁赢了呢?看了这么多的问题,我并没有告诉它们答案,把疑问留给他们,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疑问来学课文,这样孩子们学习本课的积极性依然存在,兴趣不会因为没告诉他们答案而消退,反而浓厚起来,在教学本课时,孩子们越发积极起来。最后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出奇的好;又如,在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的时候,我在教学引入过程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最喜欢的书是哪一本呢?老师想知道你们对这部书的评价,请同学们踊跃举手发言。这个问题已经提出,学生们纷纷抢着回答,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他们惊奇地发现:同一本书,三名同学居然有三种不同的看法!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顺利地引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孩子们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着这样的兴趣,这节课也十分成功。

(二)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课堂管理

小学生活泼好动,也不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课堂纪律不佳的问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不论是在维持课堂秩序还是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都要恰当、灵活地运用语言艺术,避免出现不良后果。我倾向于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课堂管理,既教育了学生,又使学生对我更加喜欢和信服。例如,我在讲台上板书时,两个学生闹了起来,一个学生正拿着椅子扔向另一个学生,在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时,要把握好尺度,机智灵活地运用语言艺术化解矛盾,从而维护好课堂秩序。我说:“xx同学知道我在讲台上已经累了,想为我搬一把椅子,让我休息一会儿,老师十分感谢你,大家以后也要向xx同学学习,好了,你先坐下吧。”学生听到我这样说,很不好意思,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不良后果的产生。待下课之后,我将这两个学生带到办公室进行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有效地化解了学生之间的矛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学会运用灵活机智的语言艺术,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三)使用正面评价

在课堂上进行问题点评或者进行作文点评,是最常见的教学评价,学生们通过接受评价形成对语文学习的反思,对知识的意义理解和学习心理发展,也是在课堂评价中产生的。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犯错误,而教师在指正错误时,应该采用正面评价的方式,通过语言艺术的应用,促使学生的学习心理良好发展起来。例如,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回答多音字问题时出现错误,将“人头攒(cuán)动”读成了“人头攒(chuán)动”,其他同学发出了嘲笑声,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十分尴尬,此时,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评价:xx同学的回答已经非常接近正确答案了,“攒”这个字在他的字典里,已经拥有了两个发音,我们只需要再注意发音的标准就好了。xx同学,希望你能够把你脑海中的多音字发音字典进一步完善!这时候,回答问题的同学因为受到肯定,尴尬的表情已经消失,其他的孩子也恢复了严肃的学习表情,相信他们都在回忆自己脑海里的“多音字发音字典”,并主动查找其中的错误。

三、语言艺术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语言艺术,使我的语文课堂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除了学生们的卷面成绩提高之外,我还委托学生家长进行了“语文学习自评”调查,这个调查包括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对自己的知识、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变化的评价。我将语文学习自评调查总结成这样一个图表:

这个图表明确展示了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艺术性语言所达到的教学效果,无论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增长方面,还是从学习心理发展以及师生关系建立方面,艺术性语言的应用都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因此说,师欲善其教,必先美其言。

四、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个人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一名教师能够将艺术性的语言应用在教学中,将使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并对学生身心成长起到促进作用,值得小学语文教师继续进行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缪志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探讨[J].考试周刊,2013(10):111-112.

[2]王春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01):125-126.

[3]吴有.探讨如何激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兴趣点[J].科技创新导报,2015(02):104-105.

[4]彭德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探究[J].教师博览,2015(02):120-121.

[5]王凯涛.论教师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09):126-127.

作者简介:赵倩,1984年生,女,汉族,本科,内蒙古乌海人,就职于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和平街学校,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篇8:师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论文

汽修技工队伍建设堪忧

当前, 大多客车维修企业已陷入招工难、留人难、转岗难的困境, 这当然源于上世纪80、90年代客车承包经营后大批修理人才转岗留失, 修理技工后继乏人。传统的重使用轻技术、重发展轻核算的管理理念和一些片面的人才观念, 因为思维惯性的问题, 没有唤起领导层对汽车修理技工队伍建设的关注。

其实, 汽车修理技能的提升需要长期的维修实践, 是一项集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综合性工作。如一名专业技工学校的学生至少需要勤奋实践5年以上才可能成为基本熟练工, 10年以上成为高级工, 培训期相当漫长。

而专业运输企业的客车白天运行, 晚上维修, 修理厂必须确保24小时服务, 修理技工工作时间长, 以夜班为主;客车修理厂厂房设施简陋, 专用设备少, 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 体能要求高;车型多而杂, 技术资料少;工资待遇差、社会地位低。一些家庭条件稍好的青年不愿从事客车维修工作, 甚至有的家长也认为客车修理太辛苦, 发展前途渺茫。这些客观原因加剧了技工队伍的离散。

四举措扭转被动局面

客车维修技工队伍不稳定、技术力量削弱, 困扰着高速公路客运的健康持续发展, 如何扭转这一被动局面?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1.转变观念就是要转变人才观、用才观和就业观。

什么是人才?广义地说, 就是在某个行业能够做得比别人更好的人。行行出状元, 行行需要人才。科学的人才观, 要求我们重视培养造就高技能人才, 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 要不拘一格养人才、选人才、用人才。过去, 在一些人眼里, 唯学历、职称、资历、身份, 高级技工、熟练工人不是人才, 许多地方为管理技术人员提供优厚待遇, 却冷落了同样做出巨大贡献的高级技工, 没有文凭就别想晋升和重用。

另外, 年轻人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择业过程不要急功近利, 要有正确的自我职业定位。鉴于客车修理工作脏、苦、累, 培训熟练期长, 大多年轻人喜欢到轿车4S店就业, 但轿车4S店里的竞争更加激烈, 不像客车修理企业更有机会成才。

2. 改变用工分配制度是关键。

市场经济是人才的竞争,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综观社会, 现在缺少的不是人才, 而是选拔人才的机制。为什么客车维修技工队伍很不稳定、招工难、留人难, 企业要多找主观原因。

有的企业不仅不为员工办理正当的医疗、养老保险, 对员工的劳动环境、安全保障、家庭生活不闻不问, 甚至扣留工资, 根本没有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心与温暖, 这怎能让员工安心工作呢?

有的企业仍停留在劳动工资管理层面上, 根本没有提升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高度上来。如今的求职者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提高, 他们除了要求有较高的工资外, 也希望用人单位能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社会保障和发展空间。善待员工除了给员工合理的薪水外, 还要满足员工的求知需求, 发挥才能的需求, 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市场经济环境下, 必须率先打破大锅饭的工资分配制度, 建立多劳多得效益优先, 关键岗位优先, 同岗同酬的分配机制。管理者的职责就是要通过搭建平台, 为每个员工成才创造机会, 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在能力。科学的人才观要求我们改革各类人才的评价方式, 建立以业绩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的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营造一个尊重知识、重用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能的用人环境,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3. 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是各级干部的职责和使命。

领导干部首先要加强学习, 以身作职, 提高认识, 拓展思路, 创建学习型企业。

客车维修是一项集服务、知识、技能、经验及体能等综合要求较高的工作, 全天候24小时的汽车技术保障服务和修理技工培训熟练期长的特性, 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当前, 着眼未来发展。

浙大医学院院长巴德年院士曾说过:他培养的最优秀的学生不是教出来的, 而是悟出来的。一个好的医生要具备好的知识、好的技巧和好的经验, 后二者无法在书本上学会。各级领导要有前瞻性和使命感, 要确保高速客运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车辆的技术保障要先行。

加强培训学习, 学习是企业的第二生产力。摩托罗拉公司认为:培训投入可以带来30倍的利润增长, 虽然运输企业的培训成效没有那么惊人, 但经过培训的员工更具竞争力, 使企业增强活力也是不争的事实。

宝洁公司前董事长曾说:如果你把我们的资金、厂房及品牌留下, 把人带走, 我们的公司会垮掉;相反, 如果你拿走我们的资金、厂房及品牌, 留下人员, 十年内我们将重建一切。

客车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日新月异, 客车维修是多工种协作又是24小时保障的服务, 团队合作精神尤为重要。建立长效的培训激励机制, 积极倡导全员参与, 终身学习的氛围, 要有的放矢培养一专一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工, 广泛收集技术资料, 开展技术交流和研讨, 开展技工技术比武规范维修作业, 研究客车使用维修技术。

企业要设立员工培训教育基金, 专款专用, 结合实际分层次进行, 对熟练工 (中级工) 的培训要采取强化加压措施, 对高级工、技师就要以激励为主的政策, 以尽快提升技工队伍的技术素质。组织培训学习不要任务观点, 没有实效是最大的浪费, 以能力提升为主线, 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根据不同层次和岗位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和形式, 突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使员工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实践中致力于将“人本管理”升华为“能本管理”, 努力营造一个能充分发挥员工创造力的环境, 推进以能力为导向的“能本管理”。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强化培训与激励钻研相结合, 内培外引相结合, 以内培为主。

4. 营造凝聚力工程, 营造团结人、尊重人、激励人、培育人的氛围。

留人要留心, 激发员工爱岗敬业, 我为企业, 企业为我, 与企业共命运的责任感和荣誉感。造就一支团结奋进、好学善战、勇于拼搏的高素质技工队伍。完善用工分配制度, 以制度来规范人、激励人、培育人, 以企业文化来感召人, 振奋人。

篇9: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关键词】少先队辅导员 专业化 内涵 对策

一、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内涵及必要性

(一)、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的内涵

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是指辅导员个体专业水平日渐提高的过程和少先队辅导员群体为争取少先队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地位而不断努力的过程。少先队辅导员个体的专业化和少先队辅导员职业专业化二者共同构成了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少先队辅导员个体专业化是指少先队辅导员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少先队工作学会辅导员专业委员会,通过专业训练,习得有关少先队学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升自身的从业素质,成为一位良好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整个专业成长过程。

少先队辅导员职业专业化从根本上影响了少先队辅导员个体专业化的进程和水平。

(二)、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的必要性

1、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是少先队组织的根本任务要求的。

少先队组织的根本任务是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学习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少先队教育是我国儿童教育事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少先隊工作的特殊性和其任务的不可替代性,凸显了开展少先队工作的必要性,而少先队组织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少年儿童工作者,尤其是各级各类的辅导员们。他们的建队育人水平直接决定着少先队工作的优劣,从而影响到共产主义知识在少先队队员心中的影响,也必然影响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的学习与传播。

2、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也是辅导员的自身诉求。

少先队辅导员的专业化过程是适应性的,少先队辅导员的个性和能力都是与他人及环境交流和适应的结果。专业化是一种自我更新、自我补充、自我扩展的过程,并且每天都在发生着。少先队辅导员通过自己的活动,不断生产和创造属于自己的新世界,不断塑造自己的新形象。这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进化发展过程,也是人不断成长的过程。因此,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塑造的过程。专业化就是一个以少先队辅导员为职业的人的自身诉求,才能为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保驾护航。

二、影响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的原因分析

(一)角色模糊

在实际工作中,少先队辅导员承担着多角色的任务,整天忙于应付队员的各种教育和指导工作,反而忽略了本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导致少先队辅导员自我角色定位模糊,甚至由于角色冲突导致角色失衡,影响少先队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积极发展。

(二)缺少对专业发展的反思能力

反思,是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辅导员专业化中一条最为关键的涵义就是要建立一种新型辅导员的专业生活方式。它是集学习、研究、教育和反思于一体的专业化生活方式。反思是最重要的学习,反思是学习的基础,能否反思是一个人专业化的提现。少先队辅导员缺少对专业发展的反思能力,使得少先队工作盲目开展,使少先队辅导员工作走向专业化发展的向对面。

(三)缺少职业满足感

但由于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是隐性的,外界或领导很难具体评价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的成效,使得少先队辅导员难以获得积极性评价。在实际的少先队辅导员的职业期望上也表现出了令人担忧的结果,大部分少先队辅导员信心和成就感逐渐缺失,产生了自卑感和厌倦感。因此,让广大少先队辅导员在职称上找到归属,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少先队职业满足感的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提高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水平的对策

(一)提升专业地位

专业地位的提升是保障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水平深入的核心。只有有了合理的专业地位,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才能更好更积极地完成。先队辅导员这一群体目前正处于专业地位未得到认可的尴尬境地,这一群体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想尽快改变这一尴尬局面。笔者认为,少先队辅导员首先应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不可或缺性,热爱本职工作,坚定信念,积极乐观地为提升自身的专业地位不断努力,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少先队辅导员的价值与声誉也会更加肯定,职业声望提升的同时,促进少先队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

(二)提升职业技能

少先队辅导员除了其正式职能,更逐渐成为一位儿童顾问,一位参与意见交换的朋友,一位帮助儿童健康全面发展的指导者。指导队员通过各方面努力,不断调动少先队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己,这是少先队辅导员的主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少先队辅导员起着辅导和指导的作用。这一过程的积极实现,很大程度取决于少先队辅导员和队员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少先队辅导员和队员之间的和谐良好关系,这就需要少先队辅导员充分展现其专业化水平,而职业技能的高低则又是考量其专业化水平的技术支撑。因此,少先队辅导员应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

(三)增强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的增强是加强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水平的思想保证。少先队辅导员的主要接触和发展对象是儿童,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无时无刻不被身边的队员潜移默化地吸收,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成功的少先队辅导员必须由着良好的职业素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心;积极维护少先队教育的公平与正义;科学发展观和全面的艺术素养及能力。可以说职业道德素养是专业化的基石与源泉。辅导员自身应是一个人格完善者,这也是辅导员专业化进程中应该努力达到的境界。

上一篇:充满母爱的早餐作文下一篇:从校园到社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