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案例我们手拉手

2024-05-02

大班案例我们手拉手(共9篇)

篇1:大班案例我们手拉手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二方连续”的折剪基本技巧,提高幼儿正确、灵活使用剪刀的技能,促进幼儿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2.知道剪纸是我国一种民间艺术,并进一步掌握剪纸的基本技能,培养幼儿对民间美术的兴趣。

3.鼓励幼儿积极探索,大胆尝试。

教学准备:

课件 范例 白纸、剪刀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你知道哪一天是你的节日?

你们会怎样庆祝节日?

表演儿歌《全世界儿童是一家》。

2.老师表演变魔术,出示范例。

3.给老师的剪纸起个名字。手拉手4.什么叫“二方连续”

二.讲解

1.猜猜老师是怎样做出这幅作品的?

排序 折----画----剪----装饰2.说说你认为这四个步骤中哪一步最难。

三.操作

1.提要求你喜不喜欢这幅二方连续的作品,想不想自己来试一试,老师告诉你们:只要你们认真听,认真看,认真操作肯定会拥有自己的作品,也可以变魔术,说不定还会做得比老师更棒呢!有没有信心?

2.让我们做一个手指操,运动一下我们的手指让他们更灵活。

(黄婆婆在烧茶)

3.按步骤跟老师操作折 短边对着,像折扇子一样画 幻灯出示男女孩的不同画法,幼儿可安自己的兴趣选择(重点强调手指处要相连剪 强调规则(废纸入篓)装饰 幻灯片提供一些基本方法四.展示1.评析2.玩变魔术的游戏五.活动延伸回去给爸爸妈妈变魔术,想想你还可以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剪出哪些二方连续的图案来变魔术。大胆地试一试!

教学反思:

亮点:

1.教学过程清晰,老师教得轻松,幼儿学得开心,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2.幼儿有很好的倾听习惯和剪纸常规。

不足:

1.课堂气氛平铺直叙,缺乏高潮。

2.教师教给幼儿“二方连续”剪纸方法的同时,要求幼儿剪固定的图形,约束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建议:

1.给幼儿提供的纸比例要得当,对折四次后符合小人的比列。

2.教幼儿画人物时,可以先把纸折分成相等的三分,分别画人物的头、身体和腿部。

3.老师示范画时,强调手指部不能相连处可用红笔标出以达到引起幼儿注意的目的。

4.幼儿在画人物时只要做到手指处不相连,其他部位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设计。

篇2:大班案例我们手拉手

1、运用对称剪纸方法表现人物。

2、激发对中国传统剪纸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幼儿剪出手拉手的作品。

活动难点:将纸折叠后,画出半个小朋友的轮廓,用剪刀沿轮廓线剪开。

活动准备:

每人长条纸、彩纸、剪刀、彩笔、剪纸画范例一张。

活动过程:

1、欣赏范例,引起剪纸的兴趣:

――“想知道这幅手拉手的剪纸作品是怎样做的吗?”

(1)、教师将范例若干幅发至各小组,供幼儿研究。

(2)、小结:这幅画上的主要内容是许多手拉手、大小相同、连在一起的小朋友,并将纸对折几次后一下子剪成的。

2、与幼儿共同讨论,分析制作的方法和步骤:

将纸折叠后,画出半个小朋友的轮廓,用剪刀沿轮廓线剪开,然后打开折叠的纸,并贴在纸上,最后进行人物装饰及丰富背景画面。

3、学习折、剪、画的方法:

(1)、将长条纸对折2――3次。

(2)、在纸上画出一个小朋友的轮廓线,将小朋友的手一直画到纸的边缘。

(3)、用剪刀沿轮廓线剪开,注意“手”处的边缘不要剪断。

(4、)剪好后将折叠的纸打开,画出不同服装、头发。

4、幼儿制作,教师给与指导和帮助:

篇3:大班案例我们手拉手

1.通过亲身体验, 充分感知“秩序”的重要性。

2.合作探索瓶中取物的方法,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 增强规则意识, 自觉维护生活的美好。

活动准备:

1.课件:15秒计时器、人们拥挤着上车情景、小朋友有序下楼情景、警报声。

2.每组一个玻璃瓶, 瓶子里放入10个系上绳子的玩具;记录表一份。

活动过程:

(一) 游戏:拉瓶中的玩具

桌子上有什么?瓶子里有什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瓶中取玩具的游戏!

分析:教师开宗明义, 直接点题, 提出具体任务“瓶中取玩具”, 把幼儿的注意力和思维迅速集中到活动内容中来, 导入环节符合大班幼儿的认知特点。

1. 第一次尝试

(1) 介绍游戏规则。小朋友们4个人1组, 共同完成任务。时间只有15秒, 当计时器“嘀———”地响一声的时候, 你们用手拉绳子, 把玩具从瓶子里拉出来;计时器再次响起时, 大家要立刻放下手中的绳子, 把拉出来的玩具摆放到桌子上。

(2) 幼儿分成4组比赛。

(3) 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在黑板上的表格中记录比赛成绩。

小结:请小朋友说一说, 为什么玩具都挤在瓶口, 没有被全拉出来?怎样拉, 才能把瓶子里的玩具都拉出来呢 (幼儿大胆猜测, 教师请个别幼儿表述猜测结果) ?

分析:第一次尝试前, 许多幼儿都跃跃欲试, 只想着尽快把自己手里的玩具拉出来, 却忽略了方法, 因此, 4个组中, 只有第二组拉出了2个玩具, 其余几个组都没有拉出。难能可贵的是, 孩子们都真实地记录了本组的成绩, 他们对下一步的探索活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 有个细节值得商榷, 就是在分组比赛后, 孩子们都急于展示本组的成绩, 但是“选组长”一环节的设置, 无疑使幼儿展示的欲望遭到搁浅, 因此, 此环节可以在介绍游戏规则时完成。

2. 第二次尝试

现在就请小朋友们去试一试, 一个一个地拉, 看能不能把瓶子里的玩具全部拉出来! (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测再次实验, 完成记录表相应内容。) 为什么一个一个地拉, 还不能全拉出来呢 (请个别幼儿讲述猜测结果) ?

小结:拉球要一个一个地拉, 先拉上面, 再拉下面, 这样才能拉得又快又多。接下来, 我们再实验一次, 看这回哪组拉出来的玩具最多。

分析:通过第二次尝试, 幼儿基本上了解了秩序的重要性, 并且知道要“一个一个地拉”才能快速将玩具拉出, 这些经验都不是教师灌输得出, 而是在探索中发现的, 体现了“做中学”的思想。

3. 第三次尝试

再一次分组尝试, 完成记录表相应内容, 体验遵守秩序所获得的成功。这回你们都把球拉出来了吗?你们是怎样配合的?

小结:通过3次尝试, 我们知道了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的重要性。只有一个一个排好队, 有秩序地拉玩具才能拉得又快又多。

分析:有了前两次探索的基础, 幼儿又进入到了第三次尝试活动中。这一次, 幼儿都已具备有关互相配合、巧妙拉出玩具的经验, 加上教师的梳理, “秩序”在幼儿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并为之受益。第三次尝试, 4个组的幼儿都互相配合, 将瓶中的玩具全拉了出来。此时, 教师欣然, 幼儿畅然, 活动进入了小高潮, 同时巧妙地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二) 联系生活, 感受拥挤的危害

1. (播放幻灯) 看图片1:人们拥挤着上公共汽车。请你们看一看, 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应该怎样?如果你来上车, 你会怎么做?

看图片2:小朋友有秩序地下楼。这回你看到了什么?这样做安不安全?

小结:是啊, 拥挤既不安全也不文明, 我们要像图片中的小朋友那样, 一个跟着一个有秩序地下楼, 这样做既安全又文明。

2. 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需要排队及遵守秩序?

小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到处都需要排队和遵守秩序, 比如说:我们游戏的时候, 上厕所的时候, 散步的时候, 乘电梯的时候, 过马路的时候, 都需要遵守秩序, 这样做既安全又文明。

分析:通过对两幅图的对比, 幼儿进行了观察和思考, 理解了“秩序”的重要。在讲述“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需要排队及遵守秩序?”时, 幼儿能够根据个体的经历和体验大胆表达, 想法也很多。值得提醒的是, 教师小结时, 语言宜简练, 不必一一重复幼儿的答案。

(三) 安全演习, 紧急撤离

在2008年5月12日, 中国四川发生了大地震, 许多人都被压在倒塌的房屋中无法逃生, 但是有一所学校叫桑枣中学, 这所学校的学生都顺利地逃出教室, 没有一个受伤, 你们猜猜他们是怎么做的? (幼儿讨论原因, 再次感受遵守秩序的重要性。)

因为他们平时做了很多次逃生演习, 当地震来临的时候, 同学们都没有慌张, 而是一个跟着一个有秩序地逃走。现在, 我们也来进行一次地震演习, 请小朋友们把自己的小椅子一个接着一个排放好, 组成安全通道, 大家听到警报声就从安全通道上有秩序地撤离。 (幼儿将小椅子拼搭成一条长长的通道, 在警报声中一个跟着一个从通道里有序撤离。)

分析:教师预设的“演习”活动, 帮助幼儿亲身体验了秩序的重要性, 实现了由“知”到“行”的过渡。真实的体验活动也让幼儿的情绪达到新的高度, 教育活动形成高潮。

活动评析:

“瓶中取物”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游戏, 这个游戏不仅好玩, 还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秩序”意味着什么?怎样才能帮助孩子们理解“秩序”, 进而内化为一种行为?曹婷老师就把这种思考带入了集体教学中。

本活动充分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 把握时机, 积极引导”的理念, 在活动中, 教师巧妙设置了“如何把玩具从瓶子拉出来?”这样的问题情境, 通过“提出问题———猜测验证———得出办法”一系列的探索过程, 使全班幼儿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 并发现了“用最短的时间将玩具从瓶子里拉出来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 教师适时地引导幼儿发现“秩序”的重要, 以此达成活动目标。

篇4:大班案例我们手拉手

2.合作探索瓶中取物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增强规则意识,自觉维护生活的美好。

活动准备:

1.课件:15秒计时器、人们拥挤着上车情景、小朋友有序下楼情景、警报声。

2.每组一个玻璃瓶,瓶子里放入10个系上绳子的玩具;记录表一份。

活动过程:

(一)游戏:拉瓶中的玩具

桌子上有什么?瓶子里有什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瓶中取玩具的游戏!

分析:教师开宗明义,直接点题,提出具体任务“瓶中取玩具”,把幼儿的注意力和思维迅速集中到活动内容中来,导入环节符合大班幼儿的认知特点。

1.第一次嘗试

(1)介绍游戏规则。小朋友们4个人1组,共同完成任务。时间只有15秒,当计时器“嘀——”地响一声的时候,你们用手拉绳子,把玩具从瓶子里拉出来;计时器再次响起时,大家要立刻放下手中的绳子,把拉出来的玩具摆放到桌子上。

(2)幼儿分成4组比赛。

(3)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在黑板上的表格中记录比赛成绩。

小结:请小朋友说一说,为什么玩具都挤在瓶口,没有被全拉出来?怎样拉,才能把瓶子里的玩具都拉出来呢(幼儿大胆猜测,教师请个别幼儿表述猜测结果)?

分析:第一次尝试前,许多幼儿都跃跃欲试,只想着尽快把自己手里的玩具拉出来,却忽略了方法,因此,4个组中,只有第二组拉出了2个玩具,其余几个组都没有拉出。难能可贵的是,孩子们都真实地记录了本组的成绩,他们对下一步的探索活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有个细节值得商榷,就是在分组比赛后,孩子们都急于展示本组的成绩,但是 “选组长”一环节的设置,无疑使幼儿展示的欲望遭到搁浅,因此,此环节可以在介绍游戏规则时完成。

2.第二次尝试

现在就请小朋友们去试一试,一个一个地拉,看能不能把瓶子里的玩具全部拉出来!(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测再次实验,完成记录表相应内容。)为什么一个一个地拉,还不能全拉出来呢(请个别幼儿讲述猜测结果)?

小结:拉球要一个一个地拉,先拉上面,再拉下面,这样才能拉得又快又多。接下来,我们再实验一次,看这回哪组拉出来的玩具最多。

分析:通过第二次尝试,幼儿基本上了解了秩序的重要性,并且知道要“一个一个地拉”才能快速将玩具拉出,这些经验都不是教师灌输得出,而是在探索中发现的,体现了“做中学”的思想。

3.第三次尝试

再一次分组尝试,完成记录表相应内容,体验遵守秩序所获得的成功。这回你们都把球拉出来了吗?你们是怎样配合的?

小结:通过3次尝试,我们知道了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的重要性。只有一个一个排好队,有秩序地拉玩具才能拉得又快又多。

分析:有了前两次探索的基础,幼儿又进入到了第三次尝试活动中。这一次,幼儿都已具备有关互相配合、巧妙拉出玩具的经验,加上教师的梳理,“秩序”在幼儿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为之受益。第三次尝试,4个组的幼儿都互相配合,将瓶中的玩具全拉了出来。此时,教师欣然,幼儿畅然,活动进入了小高潮,同时巧妙地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二)联系生活,感受拥挤的危害

1.(播放幻灯)看图片1:人们拥挤着上公共汽车。请你们看一看,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应该怎样?如果你来上车,你会怎么做?

看图片2:小朋友有秩序地下楼。这回你看到了什么?这样做安不安全?

小结:是啊,拥挤既不安全也不文明,我们要像图片中的小朋友那样,一个跟着一个有秩序地下楼,这样做既安全又文明。

2.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需要排队及遵守秩序?

小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需要排队和遵守秩序,比如说:我们游戏的时候,上厕所的时候,散步的时候,乘电梯的时候,过马路的时候,都需要遵守秩序,这样做既安全又文明。

分析:通过对两幅图的对比,幼儿进行了观察和思考,理解了“秩序”的重要。在讲述“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需要排队及遵守秩序?”时,幼儿能够根据个体的经历和体验大胆表达,想法也很多。值得提醒的是,教师小结时,语言宜简练,不必一一重复幼儿的答案。

(三)安全演习,紧急撤离

在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发生了大地震,许多人都被压在倒塌的房屋中无法逃生,但是有一所学校叫桑枣中学,这所学校的学生都顺利地逃出教室,没有一个受伤,你们猜猜他们是怎么做的?(幼儿讨论原因,再次感受遵守秩序的重要性。)

因为他们平时做了很多次逃生演习,当地震来临的时候,同学们都没有慌张,而是一个跟着一个有秩序地逃走。现在,我们也来进行一次地震演习,请小朋友们把自己的小椅子一个接着一个排放好,组成安全通道,大家听到警报声就从安全通道上有秩序地撤离。(幼儿将小椅子拼搭成一条长长的通道,在警报声中一个跟着一个从通道里有序撤离。)

分析:教师预设的“演习”活动,帮助幼儿亲身体验了秩序的重要性,实现了由“知”到“行”的过渡。真实的体验活动也让幼儿的情绪达到新的高度,教育活动形成高潮。

活动评析:

“瓶中取物”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游戏,这个游戏不仅好玩,还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秩序”意味着什么?怎样才能帮助孩子们理解“秩序”,进而内化为一种行为?曹婷老师就把这种思考带入了集体教学中。

本活动充分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的理念,在活动中,教师巧妙设置了“如何把玩具从瓶子拉出来?”这样的问题情境,通过“提出问题——猜测验证——得出办法”一系列的探索过程,使全班幼儿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并发现了“用最短的时间将玩具从瓶子里拉出来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地引导幼儿发现“秩序”的重要,以此达成活动目标。

篇5:手拉手大班教案

时间:[10月10日―11月10日]

主题目标:

1.获得尊敬他人、关心他人、包容、友爱、相互帮助等体验学会关心老人,能同情残疾人,会表达自己的爱,促进良好的人格形成。

2.学习用简单的绘画、手工、音乐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3.掌握一些简单的交往技能。

资源与环境:

1.将与活动有关的物品、图片、照片展示在教室。

2.活动区摆放各种打击乐器,幼儿自由模仿。

活动名称:美术,壮族娃娃

活动材料:水彩笔,图画纸人手一份。壮族娃娃手偶

活动与指导:

一、出示一副有彩虹和花的图片,幼儿观察,讨论。

1、说一说彩虹与花儿美不美丽?为什么那么美?

2、请个别的幼儿上来各自画一朵花,比比谁的美。

二、出示壮族娃娃。

教师:她今晚要去参加一个舞会,可是没有漂亮的衣服,希望小朋友们能帮忙,为她设计一套漂亮的衣服。

三:幼儿作画,教师来回指导。

四:小结,评一评谁的衣服漂亮?

活动反思:

篇6:大班语言活动案例:黄雨伞

如果你也曾翻开过那本名叫《黄雨伞》的书, 我相信你一定也会和我一样不由自主地爱上她, 那些美得让人惊讶的画面, 听了还想听的音乐。虽然从头至尾没有一个文字, 可是在画面的转承启合间, 却让你真的能读懂画家的心思。这样的作品对于孩子一定会更加亲切, 因为, 书中那一把把的雨伞, 分明就是孩子们在雨中的舞蹈;一幅幅变换的背景, 就像流动的音乐, 记载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一路走去, 伞越聚越多, 快乐也逐渐膨胀。这样美轮美奂的作品, 我们怎样传递给孩子们呢?是否就从音乐开始呢?带着这样的思考, 我们为孩子们设计了“黄雨伞”这个分享阅读活动, 让美传递, 因为我们相信:传递美就会在孩子心中种下爱。

活动目标

1.积极阅读、仔细观察, 感受画面和音乐所呈现的优美意境。

2.能从画面前后的关联、变化中合理想象画面内容, 大胆讲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活动准备

PPT课件, 幼儿人手一册绘本, 音乐《黄雨伞和雨滴》《朋友》, 小黄伞、小蓝伞各一。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绘本, 请小朋友一起看封面, 说说从封面上看到了什么?感觉这本书会讲关于谁的故事。

2.介绍绘本——《黄雨伞》。

(绘本的封面给阅读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灰蒙蒙的天空、灰蒙蒙的背景, 在灰色的背景中有一把鲜艳的黄雨伞显得十分醒目, 简洁的封面奠定了整本书画面的风格和基调。画面中间淡淡的灰色,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是一条雨中的小路。一幅简简单单的画面, 足以让孩子驰骋想象, 感受绘本的风格与特色。)

二、集体阅读扉页及前两页

1.阅读扉页:说说看到了什么?猜一猜这个打黄雨伞的是谁?

2.播放音乐《黄雨伞和雨滴》, 阅读第一页:听着音乐, 你在画面中仿佛看到了什么?

3.播放音乐《朋友》, 阅读第二页:画面有什么变化?提供小伞道具, 请小朋友想象并尝试表演两个朋友见面的情景。

(对这两个画面的阅读, 我采用的是让幼儿静静聆听与画面极其相配的音乐, 在音乐中想象画面, 让音乐帮助延展画面的内容。这样, 相对于整本书来说最为简单的两幅画面, 没有让幼儿在阅读时匆匆而过。我觉得, 这种停留对于孩子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为舒缓的音乐放慢了阅读的节奏, 也让孩子的心灵随着音乐安静下来, 进入了边看边想的境界, 进入了与《黄雨伞》契合的阅读状态, 更为幼儿阅读后续画面做好了心理上和阅读技巧上的铺垫。)

三、幼儿自由阅读图书

1.幼儿自由翻看书本, 鼓励幼儿如果看懂了, 可以小声地说一说看到的内容。

2.分享交流:发现小朋友撑着小雨伞经过了哪些地方, 有什么发现。

3.提问:那你最喜欢小雨伞经过什么地方呢? (帮助孩子大胆表达自己对画面的感觉, 尝试用艺术的语言表达阅读到的感受。)

(行走是有节奏的, 阅读也是有节律的。孩子们阅读了前两幅画面后, 急切地想要了解后面的内容, 我及时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 让他们自由地翻阅图书, 有效地运用前阅读的经验, 去捕捉前后画面之间的关系, 尝试完整欣赏图书。以“你发现小朋友撑着小雨伞经过了哪些地方”, 帮助幼儿融会贯通所有的画面, 并把在自由阅读中获得的零散的、片段的信息有机地整合起来, 融合成孩子们自己的故事。在基本熟悉整本书画面的基础上, 借助“那你最喜欢小雨伞经过什么地方呢”, 引导孩子们交流、分享对画面细节的把握、对美的感受……)

四、感受绘本《黄雨伞》的特别之处

1.提问:你觉得这本书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小结:这本书只有画面没有文字, 这样的书叫无字书。画家把所有的故事都藏在画里面, 让每个看书的人自己来编故事, 有的地方和别人差不多, 有的地方可以有自己特别的理解。

(在孩子们阅读了《黄雨伞》后, 我想他们所得到的应该是心灵的自由。一本可以由自己来编故事的书, 一本可以按自己的方式来连接的书, 构成了孩子心中自己的书。面对这样的书, 孩子会有很多快乐的表达。)

五、整体阅读图书

1.播放课件, 整体阅读。

2.请幼儿说说自己喜欢这本书的理由。

3.给幼儿介绍书的作者和音乐家, 鼓励幼儿以后再来欣赏这本书和书中的音乐。

(我们把图书制作成了自动播放的图画书, 在阅读的最后呈现给孩子。伴随着轻快的主题曲, 孩子们再次完整地欣赏画面、自由地串接一幅幅场景, 合成美丽的故事。对孩子来说, 这样的阅读是来自心灵需求的阅读, 是有利于其身心成长的快乐阅读。)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充分挖掘了绘本《黄雨伞》的审美元素, 将画面与音乐整合的美感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传达给幼儿, 激起了幼儿积极阅读理解、审美感知与创造性表达, 可以说这个阅读的过程是带领幼儿享受艺术的过程, 更是引发幼儿审美情趣多元迸发的过程。主要特色体现在:

1.将故事情节与音乐有机整合, 让幼儿感受优美的意境。本次活动打破了以往绘本教学的模式, 将故事情节与音乐有机整合, 通过提问“听着音乐, 你在画面中仿佛看到什么”, 请小朋友想象并尝试表演两个朋友见面的情景, 引导幼儿在音乐中展开想象, 感受喷泉池边嬉戏的快乐、游乐园里游戏的自由、十字路口过马路的匆忙……借助音乐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

2.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给幼儿更多的阅读空间。活动努力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特别是选择了只有画面没有文字的无字绘本, 告诉幼儿画家将所有的故事都藏在画里面, 鼓励幼儿自己来编故事。教师把重点指向帮助孩子自由联想, 通过联想串接、融会贯通所有的画面,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注意为幼儿创设平等、宽松的交流环境, 给幼儿充足的自由阅读的时间, 既鼓励幼儿小声地进行交流, 有机会与同伴相互学习, 也鼓励幼儿大胆在集体面前表达表现, 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将幼儿真正看成是主动获得知识经验的主体。

3.运用多元的阅读教学方法, 使幼儿能多角度地进行思考表达。在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采用了多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幼儿集体阅读扉页及前两页、幼儿自由阅读、重点感受绘本的特别之处、整体阅读等。在为幼儿提供多元阅读的环境和方式时, 注意一方面向幼儿提出开放性问题, 激发幼儿多角度地进行思考, 寻找各种不同的答案;另一方面鼓励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这都有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篇7:手拉手,我们一起

区角活动的空间设计与安排,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

对于小年龄(托、小班)的幼儿来说,其操作能力、对话能力与想象力发展水平相关,他们的游戏方式正从平行游戏往简单的两人合作游戏过渡。而小班年龄段的幼儿,如其自发游戏的人数超过3人,就很难自行协调游戏中的玩伴关系。所以,小年龄幼儿的活动室区域空间应当小一些,而且游戏的区域应以小空间为主,区域数量相对多一些。如有相同材料与相同功能的区域,则可以并列在一起。

相对而言,大年龄(中、大班)幼儿需要相对较大的群组活动空间,有适合不同人数群组的空间安排,如1~2人的相对私密区域,3~5人的小区域,5~7人的中型区域。当然,还需要有10人以上团体游戏的大型区域。

问题讨论:

区角活动的空间设置需要固定吗?需要有预留的自主空间吗?

多数相对地规定发展功能的区域活动空间是需要固定的,如:美工区、建构区、科探区、益智区等。但是,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指出的那样,游戏活动是一种“基于幼儿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因而在这些固定的区域空间之外,也可保留一些无规定功能的活动区域。这样,当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玩出新游戏时,就能够有新的区域空间来满足他们展开新游戏的需要。显然,这可以大大鼓励幼儿发展自己的创造力。

案例分析:

天上的区隔物——布帘与垂挂物

不同于木制或者其他的固定区隔物,利用布帘与垂挂物来区隔空间,能够避免材质带给人的坚硬感和“被控制”的感觉。布帘与垂挂物不仅可以作为区隔物,还能作为区角的“门”,给幼儿增添几分因为私密、朦胧而产生的好奇,增添一份额外的情趣。那些作为区隔物的垂挂物,还能由幼儿亲手来制作,更增添了幼儿参与游戏过程中的主动性。

多功能玩具橱——收纳、分隔、展示、提示、操作

玩具橱,顾名思义是用来置放玩具的橱柜。可是,除了置放玩具,它是否还能够有更多样性的功能呢?

我就经常利用玩具橱来区隔空间。由于玩具橱一般都比较矮,不会阻挡幼儿和教师的视线,便于教师的课堂观察以及幼儿的适当流动。同时玩具橱内还可以摆放区角活动所需要的玩具与材料,很方便幼儿自行选择使用。

我还利用玩具橱的表面(包括直立的背面)进行作品展示、提示区域活动规则与要求等。还可以利用玩具橱展开一定的游戏。

看,一个小小的玩具橱,是否丰富了幼儿游戏的空间与方式呢?

决定不同区角空间的大小,首先要考虑的是空间能不能充分利用,同时还要考虑不同区角之间的平衡。活动的空间既不能过于狭窄也不是越大越好,特定空间中玩具的密度过低或者过高,都会对幼儿的游戏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要合理安排玩具与空间的密度,使区角活动的空间大小与所摆放玩具的密度比例适中。同时又要利用活动室各个不同的区域,包括活动室的门厅、走廊等,形成适宜、充足的游戏空间。

区角的空间设计与玩具的投放应充分考虑到邻近区域的相互影响,譬如在表演区边上就不宜设置阅读区或者益智区,等等。要把每个区角活动对邻近区角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问题讨论:

区角活动的玩具如何投放?

在区角活动中,玩具的投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怎样投放玩具,其实表达了教师的理念、风格和特点。没有最好的方式,只有最适合特定情境中幼儿发展需求的方式。

我们可以简单地把材料投放的方式概括为以下三种。

一是按照区角活动的时间来投放。这可分为活动开始前与活动过程中。活动开始前是教师根据自己的预判进行投放;活动过程中,则要根据活动的具体情况进行适时调整。

二是根据玩具的特征来投放。由于玩具的特征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观察、操作以及相伴而生的各种体验、学习和发展,所以要根据幼儿发展特点或课程领域的要求投放材料。

三是充分体现幼儿自主性的投放方式。这种情况下,各种玩具必须集中投放,让幼儿得以高度自主地选择喜欢的玩具进行游戏。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区角活动中,玩具的投放方式与幼儿年龄、活动室空间的关系会不断发生变化。譬如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形象化的玩具将会递减,低结构玩具则会递增。相应的,区角活动空间安排也必然要变化:个别化学习活动区域递增,角色游戏区域递减。

案例分析:

应有尽有的化妆间——走廊里的表演区

在音乐表演游戏区,最重要的就是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敞的活动场地。而走廊恰好可以满足表演对场地的空间需求,还能满足分类堆放表演所需道具的空间需求。如果走廊直接通往校园,或者原本就在大自然的蓝天白云之下,那就更棒了!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拓展表演的场地;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增加了“观众”——那些接送孩子的家长,其他班级的老师和幼儿等。而有“观众”捧场的“表演”,最能激发表演者的热情。

对小年龄的幼儿来说,穿、脱和整理衣服,选择、使用和摆放道具等,都能够很好地锻炼并发展他们的实际能力。这样,表演区不仅能在音乐、语言方面,也能在生活能力方面促进幼儿的发展;而这样的材料呈现方式,非常易取、易收、易管理。

建构区的多样材料——积木和废旧物体的结合

在建构区角中,除了传统的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积木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许多废旧物品。与传统的积木完全不同,废旧物的大小与形状等往往是多样而不规则的。毫无疑问,这会促使幼儿在游戏中发挥更强的主动性,思维更具发散性,想象更自由更丰富,创造力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于是,整个建构区角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区角活动中的材料是幼儿进行各种游戏的基础,在相同的区域中投放不同的材料,也会引发幼儿不同的游戏行为。其实,区角中的材料已经成为幼儿手中的“玩具”,幼儿就利用这些玩具进行游戏。不过,不同材料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是不同的,这是因为材料的特性与幼儿的游戏行为有密切关系,材料的特性也同样直接影响着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想象力与创造力,影响着幼儿的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所以,在投放材料的时候,要考虑到材料的特性及其对于幼儿游戏行为的意义。当然,幼儿的年龄特征也是永远不容忽略的,只有合适的质地、重量和体积的材料,才能让幼儿玩得高兴,收获更多。

问题讨论:

区角活动中要投放多少材料才合适呢?如何选择材料?

区角活动中,材料的提供要特别考虑到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及能力。小年龄(托、小班)幼儿相对缺乏生活经验,游戏中又常常进行平行游戏,各玩各的,因而彼此游戏内容几乎相同。对他们来说,就要多投放结构化材料,少投放非结构化材料,并且同类材料的数量要足够该区域的最大人数同时进行游戏。大年龄(中、大班)的幼儿则要相对增加低结构化材料和非结构化材料的投放,当然,还需要高结构的规则游戏材料与学习活动材料。不过材料的数量并不再需要人手一份,而是要有足够的丰富性,以满足幼儿更高水平的自主活动需求。

案例分析:

科探区的材料投放——各式各样的科学探索实验

科学探索区的活动,需要结合教师正规的科学教育活动。只有在正规科学教育中进行的活动,才可以在科学探索区中得以延伸。如在“各种各样的剪刀”的教育活动之后,教师可以将各种剪刀和可供剪裁的材料提供在科学发现区中,让幼儿继续操作与探索。

那么,我们可以做哪些活动设计,提供哪些活动材料呢?一般可以有以下几种。

感官的活动,如:摸不同质地的物品,闻不同的气味,尝不同的食物等。

声音的活动,如: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分辨相似的声音、不同的声音等。

光的活动,如:镜子的反光,万花筒,哈哈镜等。

电的活动,如:连接简单的电路,拆装手电筒等;

磁的活动,如:探索哪些物体可以磁化,利用磁铁的特性制造指南针,玩各种磁铁游戏等。

力的活动,如:跷跷板、天平的活动,物体滚动的实验等。

水的活动和空气的活动等。

无论任何活动,材料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都是最重要的。

美工区的材料投放——材料最为丰富多彩

各种纸、彩笔、颜料、剪刀、浆糊、橡皮泥等是美工区必备的材料。美工区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美工的材料也是广泛而多样的。我们在准备一些普通材料的同时,也可以提供一些废旧物品,如牛奶盒、包装盒、旧杂志、饮料瓶、破皮球、旧鞋子、旧衣服、旧裤子、破布、毛线、扣子、瓜子壳与各种果仁壳等。需要教师与幼儿一起花费时间与精力去收集、准备与提供,务求做到丰富与充分。

篇8:手拉手,我们一起向前走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社会都应该来关心和重视家庭教育,并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把教育工作做好。下面,笔者通过探讨农村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究其成因并探索班主任在工作中构建家校合力的一些措施。

一、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我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家庭教育理念落后

在人的一生中,家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家庭教育是初始教育,是一个生命接触到的最早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它既可能为孩子将来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也可能严重影响孩子的发展,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家庭教育又是长期的教育。家庭的相对稳定性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的存在,使得家庭教育必定会对孩子的为人与处世甚至信仰产生持久的反复的影响;家庭教育也是全面的教育。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文化知识、体能训练、生活技能等许多方面都会进行教育。即使孩子逐渐长大,家庭教育必将伴随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长期存在。

而我们身边有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引导,他们凭着自己的经验,随意地想当然地教育着自己的孩子。他们有的认为“树大自然直”;有的则信奉“棒下出孝子,筷下出逆子”;有的忙自己的工作,对孩子的教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还有一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教育孩子的责任就完全交给了学校和老师了!当然更多的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了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目标过高,要求过严,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水平而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培养孩子。

这些落后的教育理念是不可能培养出真正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优秀孩子的!

2.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消极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经过观察和统计后发现,目前部分家庭中存在的消极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有以下几种:

(1)粗暴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紧张,相互之间缺乏信任。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更多的是选择简单粗暴的武力手段来解决问题,在生活中缺少对孩子的关心和尊重。

(2)溺爱型。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成员的核心,家长的迁就和娇惯容易在不自觉的过程中使孩子受到了溺爱。他们不合理的要求经常会被满足,他们的想法经常会左右大人的行动。即使是当孩子犯错,他们的家长也总是把产生错误的原因归到别人身上。

(3)矛盾型。这类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不和谐。一方面,他们自己不能给孩子做榜样,却时时刻刻要求孩子完美。另一方面,家庭内部各个成员之间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也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使得孩子要么无所适从,要么就学会钻空子。

二、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积累了一些构建家校教育合力的措施,分享如下

1.帮助家长更新家庭教育的理念

班主任既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也是沟通学校和家庭的桥梁。班主任在开展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和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班主任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帮助家长更新教育理念。可以是家长会上的一个一小时左右的讲座,也可以是一次简单的谈话。只要你让家长感受到你对他孩子的爱,感受到你真诚帮助他们的心,一切工作的开展必将是顺利的和有效的。

2.帮助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目标

我们校长经常说一句话,“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接班人,也需要建设者。”“职业有分工不同,却没有高低贵贱。”在与家长的交流过程中,我经常把这两句话送给家长们。因为我发现,有太多的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分数成为孩子学习优劣的唯一评价标准。这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

家庭教育不仅要重视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甚至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家庭教育不仅要重视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更要培养孩子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

3.教给家长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要真正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家庭成员之间必须要协调一致。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一个标准。家庭成员之间互相配合,也有利于孩子完整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家庭教育要常抓不懈。没有立竿见影的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存在反复的现象,班主任要提醒家长认识到教育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对待犯了错的孩子既不能过于急躁,又不能放任不管。家庭教育也要从严,教育孩子切忌随意,大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学习的榜样。当然,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家长还要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应有的权利,相信只有尊重才会赢得尊重。

篇9:孩子,让我们手拉手一起走

关键词:家校合作;基础教育;沟通渠道;小学生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很多影响教育质量的要素也逐渐被纳入教改范围之内。诚然,多年来的应试教育留下了很多积垢,然而,最大的积垢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更是教育模式的优化,其中的重点,即在于不断加强家校合作。家校合作一直以来都是中小学教育的“软肋”,在由教师、学生和家长所构成的教育“三大要素”中,长期以来都只呈现了师生单向沟通格局,家长的被动参与甚至完全退出教育舞台,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并进一步影响了教学质量。对此,本文对基础教育中师、生、家三方合作沟通策略进行了探究,旨在为促进家校合作、提升教育质量而献计献策。

一、家校合作机制缺失的原因

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教师、学生、家长都是这一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缺一不可。然而,当前很多中小学几乎都呈现了单向教育格局,在这种教育格局下,以教学为媒介,师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家长则不参与对学生的教育,不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不关心教师的教学方法,最终影响了学生的成长。研究表明,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教师的理念问题。目前很多教师对自身的定位不准确,认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即是传授知识,学校才是教育的主要场所,而学生在校外的成长情况与教师无关。这种教育理念导致很多教师不关心学生的校外生活,缺乏家校合作意识,没能发挥家校合作的主體作用。二是学生的心态问题。很多学生认为教师的责任是传授知识,家长的责任是负责生活,两者不存在联系,这种心态导致学生在家校之间没能发挥桥梁作用。三是家长的认识问题。很多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存在误解,他们不会怀疑教师的专业性,纯粹用“放心”的心态将子女交给学校,即便有些家长有意参与教育,但却因沟通渠道狭隘而无能为力。

二、家校合作机制的构建策略

1.打通师、学、家三方沟通渠道的阻碍

结合上述对家校合作障碍的分析,要建立家校合作机制,首要前提即是打通师、学、家三方沟通渠道的阻碍,加强对师、学、家的思想教育。首先,教师要消除错误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教师可将单向教育与家校合作教育的效果进行对比,客观评价两者之间的优劣,正确认识家校合作的优势,从而树立家校合作意识,发挥自身在家校合作中的主体作用。其次,要通过主体观培养、责任感培养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发挥学生在家校合作中的桥梁作用。最后,要通过宣传和家访等形式来加强学生家长对教育的认识,通过加强沟通,来督促家长发挥自己在家校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2.建立师、学、家三方合作教育平台

在实施思想教育的同时,以教师为主体,需要建立师、学、家三方合作教育平台。在实践中,教育平台的主要形式有三种。

(1)加大家访和家长会开展力度

家访是教育实施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只有通过家访,才能了解学生家长对教育的看法,进而也才能了解学生所学知识在校外的使用情况。与家访相比,召开家长会的目的更加单纯,意在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但归根结底,这是促进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因此,加大家访和家长会开展力度,是加强家校联系的重要途径。

(2)构建家校网络平台

利用当前的网络时代背景,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利用学生的桥梁作用,构建家校网络平台,是打造家校合作机制的重要途径。网络平台的构建策略主要包括:①以手机网络为核心,利用当前流行的手机交流软件,帮助教师与家长随时随地掌握学生在校内外的动态,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②利用互联网建立校园网络主页,在校园主页设置留言和交流板块,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从而促进家校合作;③开放校园、班级和教师的电子邮箱,开辟E-mail交流渠道,通过宣传手段鼓励学生家长与教师进行信件交流,从而加强家校合作。

(3)制作家校沟通交流表单

制作“家庭行为习惯统计表单”“学校行为习惯统计表单”和“行为习惯培养方法表单”,以一周为单位,让家长记录学生在家的表现,并由教师记录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周末对学生行为进行评测,实时更新表单数据,从而能够及时调整培养方法,并为更好地开展家校合作教育提供相应的数据资料。

3.促进家校合作机制持续开展

在加强家校合作的同时,建立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渠道,并对相关渠道进行维护,是促进家校合作机制持续开展的重要举措。在实践中,学校应对家校合作渠道实行“专人专管”,定期对教师表现和渠道维护进行评价,同时完善相关制度,用制度来维系机制运作,用奖罚制度来评价教师表现,从而为家校合作机制保驾护航,为促进家校长期合作作出努力。

严格来说,中小学教育是一项综合性活动,尤其在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方面,仅利用校方的教育力量而忽略家庭教育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教育机构必须联合学生家长,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教育体系,让学生接受更多的教育,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推行家校合作模式,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是当前中小学和学生家庭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金东海,蔺海沣.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困境与对策探讨[J]. 教学与管理,2012(12):7-10.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大班案例我们手拉手】相关文章:

大班美术活动案例05-24

大班拼图案例反思06-25

大班音乐活动案例06-25

大班教学反思案例06-25

大班教学案例05-10

大班游戏活动案例06-03

大班数学案例分析05-24

大班体育游戏案例06-25

大班美术教学案例04-18

大班案例分析续05-14

上一篇:“敢担当 不推诿 做实事”大讨论交流会发言稿下一篇:汀溪司法所勤政廉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