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投资模式解释

2024-06-22

企业的投资模式解释(精选8篇)

篇1:企业的投资模式解释

(1)EPC

EPC(设计-采购-施工)工程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服务等工作,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

(2)EMC

EMC(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目标,为用能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节能服务公司投入及其合理利润。

(3)BOO

BOO(建设-拥有-经营):能源公司根据政府赋予的特许权,建设并经营产业项目,并拥有项目的所有权,政府或者合作企业购买项目服务。

(4)BOOT

BOOT(建设-拥有-经营-转让):在规定期限内,能源公司对所建产业项目拥有所有权和经营权,期满后再将该项目移交给政府或者合作企业。

(5)BOT

BOT(建设-经营-转让):以政府与能源公司达成协议为前提,由政府向企业颁布特许专营权,允许在一定时期内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项目,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或契约企业。

篇2:企业的投资模式解释

2.企业价值估计,是指通过对企业的未来财务状况及资产价值的分析,简言之,就是对持续经营的企业的价值进行估算和计量。3.内涵价值,又称投资价值、公平价值等,是指企业预期未来现金流收益以适当的折现率折现的现值。

4.企业估价的账面价值法,是以企业的会计报表为出发点,在遵循历史成本和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口径和方法来衡量企业价值大小。

5.战略管理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了企业长期生存与发展,在充分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和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控制与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6.筹资战略,包括筹资总量的确定、资本结构的决策、筹资方式的选择决策、对子公司的筹资管理政策等一系列内容。

7.投资战略,是有关投资方向确定与投资组合、投资决策标准、投资所有资本筹集、资本预算、并购行动与管理等一系列的方略。8.财务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这一主线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种资源进行规划、控制与考评,以期提高管理效益的一种模式或管理机制。9.预算考评是对企业内部各级责任中心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和评价。

10.预算管理组织是指负责预算的编制、审定、协调、调整和反馈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预算执行组织是指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责任单位,即各层责任预算的执行主体。11.财务预警分析的单变模式,是指运行单一变数、用个别财务比率来预测财务危机的模型。12.财务预警分析的单变量分析,是指通过对每个因素或指标进行分析判断,与标准值进行比较,然后决定是否发出警报以及警报的程度。13财务预警分析的.多变量分析,是指根据不同指标、因素的综合分析的结果进行判断。14.财务预警分析的标准化调查法,又称风险分析调查法,即通过专业人员、咨询公司、协会等,就企业可能遇到的问题加以详细调查与分析,形成报告文件供企业经营者使用的方法。15.企业财务预警分析,就是通过对企业财务报

表及相关经营资料的分析,利用及时的财务数据和相应数据化管理方式,将企业已面临的危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人,并分析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原因和企业财务运营体系隐藏的问题,以提早做好防范措施的财务分析报警系统。

16.股票期权,是公司经股东大会同意,授予一定对象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公司股票的选择权利。

17.经济增加值,是税后营业利润减去公司资本成本总额的余额。

18.市场增加值,是指企业的未来经济增加值的现值之和。

19.报酬制度,是指作为个人劳动的回报而得到的各种类型的酬劳。

20.收购,是指企业用现款、债券或股票购买另一家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或股权,以获得该企业的控制权的投资行为。

21.兼并,通常是指一家企业以现金、证券或其他形式投资购买取得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他企业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并取得对这些企业决策控制权的投资行为。22经理层融资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的经理层利用杠杆收购这一金融工具,通过负债融资以少量资金投入收购自己经营的公司。.23.股票回购,是指公司或是用现金或是以债券换股权或是优先股换普通股的方式购回其流通在外的股票。

24.混合式企业集团,是指企业总部或核心企业对子公司进行控股的同时,也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成为一个兼具实体经营的资本经营中心。

25.并购完全成本,是指并购行为本身所发生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26.财务总监委派制是母公司为维护集团整体利益,强化对子公司经营活动的财务控制与监督,由母公司直接对子公司委派财务总监,并纳入母公司财务部门的人员编制实行统一管理与考核奖惩。

27.财务监事委派制,即母公司以所有者或出资人身份,对子公司派出财务总监,专司对子公司的财务活动实施监督职能。

28.财务主管委派制,即母公司以经营者的身份,通过行政任命的方式,对子公司派出财务

主管人员。

29.财务监理委派制,即同时赋予财务总监代表母公司对子公司实施财务监督与财务决策的双重职能。

30.风险投资,是主要由风险投资公司进行风险判断、资金投入、经营管理的综合工程,其投资对象一般为高新技术项目(产品)、起步不久、继续资金的新的中小企业。31.第二板市场,也称创业板市场,是为高科技领域中运作良好、成长性强的新兴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场所。

32.中小企业策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达到共同的战略目标,实现相似的策略方针而采取的相互合作、工单风险、利益共享的联合活动。策略联盟的最大特点是强调合作,而不是合资。

33.股份合作制企业,是指企业职工出资为主或者全部有企业职工出资构成企业法人财产,合作劳动、民主管理,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的企业法人。

34.独资企业。是指由个人出资经营、归个人所有和控制、有个人承担经营风险和享有全部经营收益的企业。

篇3:企业的投资模式解释

一、第3号解释的相关规定解析

1. 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 除取得投资时实际支付的价款或对价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外, 投资企业应当按照享有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投资收益, 不再区分投资前和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

上述规定是对以往账务处理的彻底改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 采用成本法核算的情况有: (1) 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 (2) 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 追加或收回投资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 仅限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 所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第3号解释则规定在确认投资收益时, 不需要区分被投资单位分配的利润是在投资前还是在投资后产生, 不存在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问题。

2. 是否采用追溯调整法。在第3号解释中, 关于成本法下投资企业取得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的问题, 并没有规定要进行追溯调整, 也就是说, 在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下确定股利分配收益的变动时也不需要进行追溯调整。

3. 关于长期股权投资减值的处理。企业按照第3号解释的规定确认自被投资单位分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后, 应当考虑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发生减值。在判断该类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时, 应当关注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是否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资产 (包括相关商誉) 账面价值的份额等类似情况。出现类似情况时, 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减值测试, 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 应当计提减值准备。第3号解释强调减值测试, 也反映了企业长期股权投资可能带来的利润虚增问题。

二、根据第3号解释进行账务处理

1. 投资后发生了冲减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业务, 并且该成本在以后期间转回, 转回期间适用第3号解释 (第一种情况) 。按照第3号解释的规定, 相对于以前的会计处理, 新的成本法处理方式可能使投资收益降低, 同时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例:甲公司2009年1月1日以银行存款购入A公司10%的股份, 并准备长期持有。实际投资成本为25万元。A公司于2009年5月2日宣告分派2008年度的现金股利10万元。假设A公司2009年1月1日股东权益合计为120万元, 其中股本为100万元, 未分配利润为20万元;2009年实现净利润40万元;2010年5月1日宣告分派现金股利30万元。

甲公司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处理如下: (1) 2009年1月1日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250 000;贷:银行存款250 000。 (2) 2009年5月2日A公司宣告发放2008年度的现金股利时, 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全部来自于投资前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利润, 因此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借:应收股利10 000 (100 000×10%) ;贷: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10 000。 (3) 2010年5月1日A公司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时,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 (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损益) ×投资公司的持股比例-投资公司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 (100 000+300 000-400 000) ×10%-10 000=-10 000 (元) , 即应转回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10 000元。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投资公司当年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300 000×10%- (-10 000) =40 000 (元) 。借:应收股利30 000, 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10 000;贷:投资收益——股利收入40 000。

进一步分析, 如果按第3号解释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 则前两步会计处理不变, 在2010年5月1日进行如下会计处理:借:应收股利30 000;贷:投资收益———股利收入30 000。相对于原先的处理, 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和投资收益分别减少了10 000元。

2. 被投资单位按照第3号解释对第一次股利分配进行会计处理 (第二种情况) 。

仍采用上述案例, 只将业务发生的相关时间推后一年。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1) 2010年1月1日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250 000;贷:银行存款250 000。 (2) 2010年5月2日A公司宣告发放2009年度的现金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10 000 (100 000×10%) ;贷:投资收益———股利收入10 000。 (3) 2011年5月1日A公司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30 000;贷:投资收益———股利收入30 000。

可见, 相对于第一种情况的处理, 第二种情况的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收益的账面价值分别增加10 000元, 分别为250 000元和40 000元。这一结果正好与按会计准则处理的结果相同。

当然, 上述会计处理的前提是以前冲减的长期股权投资能够转回。如果按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 当冲减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不能转回或不能完全转回时, 第二种情况下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收益的账面价值比按会计准则的处理结果要少, 减少的数额为未转回的金额。

三、第3号解释对企业的财务影响

根据以上分析, 尽管在很多情况下, 第3号解释的实施在整体上没有引起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收益的根本变化, 但是针对特定年份的具体操作, 盈余管理的空间却很大。第3号解释在确认投资收益时并不考虑初始投资时投资成本中包含的投资前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因此, 母公司通过子公司调节利润就变得非常方便:如果子公司以前盈利较多, 而母公司当年经营状况欠佳, 那么通过控制权的影响加大子公司对母公司的分配力度, 将会增加母公司财务报表的账面利润。这就导致母公司持续经营能力被高估, 从而也降低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从所得税角度来看, 第3号解释不会影响投资企业的所得税税负。根据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 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即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 (不包括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 为免税收入。因此, 无论第3号解释造成投资企业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和投资收益发生多大变动, 投资企业的应交所得税不变。

最后, 需要谈一下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问题。第3号解释本意是为了简化会计处理, 但在有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测试和计算更加复杂。根据第3号解释的相关规定, 对于以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 将可能出现同时确认投资收益和减值损失的情况。如果被投资单位投资日有大额留存收益, 并在以后期间进行分配, 投资企业将确认投资收益, 但不冲减对应该留存收益的投资成本, 从而可能导致长期股权投资发生减值, 需计提减值准备, 否则将导致资产被高估。资产的减值测试从实际操作来看是比较复杂的, 而且有一定难度。另外, 减值测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利润操纵的可能。从这一点来看, 第3号解释简化了一个方面, 但同时又增大了另一方面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1].张曙光.论制度均衡和制度改革.经济研究, 1992;6

篇4: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的四大模式

徐永光: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希望工程创始人

1999年8月22日清晨5时33分,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在象征中国古代信息传递手段的八达岭长城烽火台,“第二届中国互联网络大赛”启动。一名希望工程受助少年按动鼠标在互联网上成功采集火种,作为时任大赛组委会主任、中国青基会秘书长,我将火种传递到大赛网站。

在这届主题为“互联网与中国的未来”的大赛上,举行了包括“中国电子商务大赛”在内的10场赛事,评出了包括新浪、搜狐、网易和阿里巴巴在内的10大类100家优秀网站。

在推动中国互联网普及中,我发现了互联网“便捷性、选择性、透明性”对现代公益的价值,还发现了互联网企业用公益手段做商业的秘密。在一次与张朝阳的对话中,我说:你们拿了风险投资,却给用户提供免费的服务,在我眼里,你们就像一家公益机构。

互联网经济遵循信息产品共享性的规则,用公益的手段做商业,有了今天的辉煌,它已经改变了世界。现在,我和大家一样,又发现了社会企业的秘密——它遵循解决社会问题有效性与可持续性的规则,用商业的手段做公益,一定也将创造未来的奇迹,让社会变得更美好。免费的商业+收费的公益,这是一种颠覆式的社会创新,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创新可能性。

今天的中国,正迎来新一轮改革创新的浪潮。

以信息科技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进了一个协同共享的新经济时代。中国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和市场开发方面,实现了后发优势;在代表工业4.0的物联网、3D打印技术、人工智能开发领域,正处于世界前沿水平。

中国政府体制改革与创新也不落后,特别是在简政放权方面。据报道,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去年一年内,政府就下放和取消了160多项涉及创新创业的行政事项,几乎每两天就为小微企业松一次绑。看来,咱们中小企业身上的绳索实在太多了,而政府每两天就放下身段为中小企业松一次绑,很辛苦也很难得。

相比之下,中国慈善界改革创新非常落伍。在4000多家基金会中,60%还没有网站,恍若隔世;许多有政府背景的慈善机构还在固守体制堡垒,继续做着慈善资源垄断梦。因此,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论坛,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一个由公益界率先发动,政、社、产、学、研跨界协同的社会创新大会,也是一个寻求中国公益变革、追赶世界社会创新潮流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既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大国,也是一个面临诸多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的问题大国,社会企业是为着有效、可持续解决社会问题而生的,天降大任于斯。

当下,中国社会企业发展已经到达爆发临界点。

综合有关研究报告,到2020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达8万亿,是当前市场供给量4500亿的18倍;医疗健康产业规模也是8万亿(与养老有部分交叉);民办教育,包括民办大中小学、学前教育、远程教育和各类教育培训市场规模在3万亿左右;环保产业产值将超过5万亿。还有家庭服务业、有机农业、残疾人就业市场等,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5年,二、三十万亿的社会投资市场规模的形成,既是基于市场需求大而有效供给严重不足的强大刺激;也是基于国家面临经济下行压力,政府需要通过鼓励创新型社会投资,实现调结构,稳增长,保证新常态健康运行。综上所述,中国社会企业和社会投资将出现四大发展模式与趋势。

一、民非+公司的双轮驱动模式

我国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有20多万家民非,他们是潜在的社会企业。囿于民非的非营利性质,投资人无财产权、无投资回报、无融资资格、不能设立分支机构和实际上不予免税的假私济公“五不”政策,对这些领域的社会投资产生了严重抑制。中央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2014年以来,为了推动民非转型,为社会投资开闸,10部委连续下发了10多个文件,令人目不暇接。最大突破是为“民非+公司”开方便之门。民办教育机构可以任选民非或公司体制;民非养老机构举办者可以同时以公司或私人身份,对民非进行固定资产租赁和资金借贷,“行业管理部门和登记管理机关应当对其关联交易进行披露并进行必要监管”(〔2015〕33号)。

上述领域,以民非的非营利体制寻求公益捐款投入,可能几十亿都来不了;而民非+公司,吸引投资可能以数万亿计。浙江绿康老年医院是一家专门为失能失智老人服务的机构,去年引进风险投资,实现民非+公司的转制。转制后服务规模和质量双双大幅提升,到2016年将在浙江建成绿康医院25所,未来还要上市。

二、政府+民间的公私合作模式

政府与民间合作,英文简称PPP。PPP 本质上是一种政府采购形式。去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会议上提出加快简政放权,建立“惠而不费“的公共服务发展新机制。去年11月,国务院又发出《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据财政部估算,今年地方政府公布的PPP项目总投资约2万亿。除了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外,大量涉及教育、医疗、养老、体育、文化、农业、环境、社区服务等领域。

上海NPI系的“屋里厢”是一家给政府社区公共设施提供外包服务的机构,是PPP模式的典范。2015年,他们在长三角地区托管政府公共服务设施面积达3万多平米,营业收入3200多万。他们正考虑引进社会投资,以民非+公司的模式把服务规模做大,以适应政府巨大的需求。全国有6923个城市街道,7万多个城市社区,农村的数量更大。单从社会服务PPP这一项来看,这是多么大的市场,多么大的商机!

“为成功埋单”,这是政府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改革的理性选择。

三、公益基金+私人资本的多元投资模式

nlc202309041005

欧美国家的社会投资资金主要来自基金会、私人投资和政府补贴。

美国家族基金会的资金投向,以往只有资助和投资两个方向,现在已经发展为资助、贷款、社会企业投资和一般投资四个方向。斯坦福大学基金会已决定把影响力投资作为250亿美元资产投资的重要选择。

英国首相卡梅伦推动银行用“僵尸”账户资产6亿英镑设立的“大社会资本”,成了英国投资社会企业的重要撬动杠杆。

洛克菲勒基金会与摩根大通银行联合发布的影响力投资报告,预测2010年到2020年,全球在住宅、水资源、医疗卫生、教育、普惠金融投资方面的金额将达到4000亿到1兆美元,利润将达到1830亿到6670亿美元。从中国的发展趋势看,上述预测是非常保守的。

洛克菲勒基金会正在开发一个投资工具,设计让基金会的投资作为社企投资的前端,确保社企的社会目标,并承担比较大的投资风险;市场风险投资在后端跟进,以此吸引更大规模的风险资本进入社会投资领域。

中国社会投资需求量巨大,很显然,基金会的捐款投入数量非常有限;而中国基金会和慈善会有2000亿存量资产,把慈善资产的保值增值与社会投资相结合,将形成规模可观的公益基金投资。同样,最大的投资有赖私人资本市场。

四、公平+效率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无论是“民非+公司的双轮驱动模式”、“政府+民间的公私合作模式”、“公益基金+私人资本的多元投资模式”,还是“互联网共享性+公益有效性的颠覆式创新模式”,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当今时代,公益与商业,非营利与营利,社会组织与商业组织,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不是那样泾渭分明,更不是水火不容了。今天我们说:互联网就是最大的公益!有谁还会骂公私不分吗?这不禁让我们回溯“义利并重”的中国商业文明传统。宋代浙东学派陈亮主张“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永嘉学派叶适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善为国者,务实而不务虚,择福而不择祸”。这些道理,不仅对我们做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有用,对于摒弃当今慈善文化中盛行的道德绑架、道德审判、道德自慰、惟我独尊和不重效率的不良风气,更是一针见血。

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渗透着社会主义理想的、主张公平+效率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当然,我们不免要追问一句: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能成为社会企业发展的乐土吗?

事实上,中国社会企业的发展规模与贡献,和印度、孟加拉、肯尼亚等贫穷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和欧美国家相比,在投资规模与创新方面,更是无法望其项背。

我们需要少点空谈,多点行动。正如毕节留守儿童自杀事件发生后,我看到一位参加大会的“返乡创客”在群里说:“中国这几十年盲目追求城市化!掏空农村!遗留了太多太多的社会问题!我们也没有那么多能力能全部去解决!我们目前能做到的是返乡创业!开辟新天地,给农民子女一个希望!”她全部用了“!”。我们从中看到了这一代青年创业者的责任感、决心与勇气。他们何尝不是我们天使社会投资的对象?中国每年有1000多亿慈善捐款,有2000多亿存量慈善资金,还有更加巨大的民间资本。如果把一部分资金投入支持青年返乡创业,“让爸爸回家”,让乡村再现生机,难道不比那种隔靴搔痒的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更有力量吗?

(本文系徐永光在“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论坛”所做主旨演讲)

篇5:企业的投资模式解释

留美博士田溯林等于1994年在美国达拉斯创建“亚信”公司,1995年公司总部迁往北京,经过几年的经营扩张,公司在Internet网络系统集成、网络管理领域、大型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等都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到,作为国内快速增长的高科技企业,开始被一些创业投资企业所青睐。美国忠诚集团创业投资基金、华平创业投资基金和中国创业投资基金三家具有优势互补性的投资公司达成协义于向该公司联合投资1 800万美元创业资本。获得投资后,亚信很快便在美国成功上市。

篇6:企业的投资模式解释

金融危机后的高盛似乎总与各种负面新闻脱不开干系。

日前,美国《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联邦刑事机构正在调查高盛董事总经理大卫·勒布是否将科技股的内幕消息泄露给对冲基金客户的事件,而去年,高盛前董事拉杰特·古普塔就因涉嫌内幕交易受审。

内幕交易的事尚且悬而未决,一枚重磅炸弹又原地引爆,当地时间3月14日,《纽约时报》评论版刊登了一名高盛前高级雇员格莱格·史密斯的离职文章《我为什么离开高盛》,他在文章中强烈抨击高盛“目前环境的毒性和破坏性前所未见”、“把客户利益放在次要位置”等。

该文一出引发全球关注,高盛股价当日下跌3.4%,市值一天之内蒸发21.5亿美元,人们纷纷交换着对高盛贪婪行为的质疑,美国一家机构做出的民意调查显示,50%的民众选择将不会为高盛工作。

高盛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是一家制定现代金融市场游戏规则的“大赢家”,还是戴着虚伪面具攫取他人血汗的“吸血鬼”?

“像高盛这样历史悠久的顶级跨国金融机构,无论是谁都很难真正形容出他的全貌,但是高盛的短视和对利益如饥似渴地追逐却是有目共睹的。”中投证券自营部总经理张晓东称。几年前,张晓东受聘国资委为金融衍生品顾问,代表央企与高盛谈判,其间高盛赤裸裸的欺诈令他至今愤慨难平,“我认为史密斯的话描述了高盛真实的一面”。

贪婪与短视

这一次因为内幕交易被调查的勒布涉嫌在高盛和其最重要的一些对冲基金客户间充当中间人。勒布是一名科技股专家,他和高盛另一名技术股分析师金文衡同时被指控内幕交易,涉嫌将科技股公司信息透露给高盛对冲基金客户,金文衡则涉嫌将台湾个人电脑供应链企业的信息泄露给美国客户。

而金文衡的被控又与高盛前董事拉杰特·古普塔和帆船对冲基金创始人拉杰·拉贾拉特南因内幕交易获刑不无关联。

事实上,与目前被热炒的基于员工个人行为的内幕交易相比,金钱至上的高盛集团本身的唯利是图曾经为投资者带来过更多更加严重的损失,影响也更为恶劣。

2008年,由于高盛集团财务官萨拉·史密斯写给SEC的一封信被公之于众,爆出高盛于金融危机前夕在已预见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熊市的情况下大量做空,却有意向投资者隐瞒关键信息,特别是隐瞒了与投资者有直接利益冲突的美国保尔森对冲基金投资组合的有关事实,导致投资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正在被该对冲基金卖空的产品,共造成高达逾10亿美元的损失。

2010年,希腊债务危机初现端倪,彼时高盛作为希腊政府的财务顾问,一面助其掩盖债务,一面积极出谋划策进行融资,在高盛的“热情帮助”下,希腊政府在债务危机中泥足深陷,而高盛却从中获得巨额回报。

“高盛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逐利、不断欺诈和不断被起诉的历史。”张晓东这样认为。1970年宾夕法尼亚中亚铁路公司倒闭事件、1994年“麦克斯韦”案件,以及2010年“次贷CDO”等重大案件中,高盛均遭起诉。张晓东称,“次贷„CDO‟案件使得高盛付出了5.5亿美元罚金的代价,也是华尔街历史上数额最大的一笔罚金,然而与高盛2009年获得的130亿美元盈利相比,根本无法动其筋骨,这些起诉只会让高盛更加声名狼藉。”

而对高盛来说,“Long term greedy”一直是这个庞然大物的制胜法宝和座右铭。“高盛不顾一切追求每一笔交易最大限度的盈利,而且在长期坚持着这种贪婪。”一位欧洲银行中国区行长表示,“赋予追逐金钱伟大的使命感,是高盛内部从上到下坚定不移的企业文化”。在高盛的企业文化里,长期贪婪和短视交易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高盛主导的美国高科技泡沫是其损人利己的短期交易的力证。成功包装雅虎上市之后,高盛很快成为高科技公司IPO的承销之王,1997年,高盛承销了24家高科技公司,其中将近1/3在上市的时候仍是亏损状态;1999年承销47家,其中包括两家刚成立的公司;2000年前四个月承销18家,其中14家正经历亏损。

几年间,高盛促成的互联网泡沫成为史上最严重的金融灾难之一,仅在纳斯达克市场上,5万亿美元的资产被横扫一空。而作为承销商的高盛获则享受到了盛宴,仅1999年高盛IPO项目利润暴增281%,远高于同业181%的水平。

新兴市场羔羊

高盛无处不在,其全球业务布局和力度也很会“看人下菜碟”,如果说在美国严格的监管制度下高盛还比较收敛的话,那么对于金融市场简单初级、金融监管乏力的新兴市场,高盛从来就没有手软过,这场“狼吃羊”游戏中,中国就是高盛眼中最肥美的羔羊之一。

2008年,中信泰富在外汇远期杠杆式合约的交易中,亏损147亿港元;2009年初,国航、东航和中国远洋(601919)运输公司在石油和远洋运输指数的衍生品交易上发生巨亏,亏损金额分别高达68亿、62亿和50亿元人民币,而打着“套期保值”名义对这些公司进行欺诈的正是高盛。

当时根据合约,东航已经有了巨额亏损,高盛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止损办法,却仍在想尽各种办法继续欺骗。此前中方已经聘请专业人士对合约进行解析,在谈判中提出了自己的定价模型,高盛则对此置之不理,一直诱导东航签订高盛出具的重组协议,而这份重组协议实际上是一个新的陷阱。

一位与高盛有过业务往来的国有银行人士称,高盛的产品总是打着保值获利的旗号,设计非常复杂又充满不易察觉的陷阱,在他们面前中国的企业像小学生一样单纯好骗,而高盛却对中国的国情、体制、企业特点了如指掌,甚至比许多国内企业更加了解自己。

“高盛的手法总是一样,先让你赚小钱,利用一点甜头让你麻痹大意,跳进他早就设好的圈套里,然后再让你输,此时利用人们想回本的赌徒心理诱导你进入更大的陷阱。”张晓东称。

史密斯亦在辞职信中抱怨:“我出席衍生品销售会议,会上没有花哪怕一分钟时间来讨论如何帮助客户,而仅仅讨论我们如何能够从客户身上赚取最多的利润。”

这一点,张晓东深有体会。2009至2010年间,他代表几家国企与高盛的人进行了正面交锋,深刻感受到高盛利用各种方式来迷惑、蒙蔽和欺诈,他们关心的唯一问题就是如何从谈判对手身上赚钱,赚更多的钱。

上帝的工作

布兰克费恩曾在2009年接受《泰晤士报》采访,当解释为什么金融危机过后不久高盛就获得历史上最大的利润时称,“我在做上帝的工作”。

国际金融界有一句著名的话:“高盛说话的时候你可以肆意表示自己的不屑,但是高盛说完话之后你一定不能不照做。”

高盛为什么会如此强悍且目中无人?

原因之一或许是在各种巨大利益的驱使下,高盛的团队异常高效和团结。张晓东称,“虽然外界对高盛的声讨和质疑从未间断,但是你不得不承认这家公司拥有他人无法企及的地位、在全球范围内盘根错节的关系和近乎完美的管理体系。”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前夕,高盛以及华尔街所有的投行起初并不认为房地产领域有泡沫,但是保尔森等对冲基金却嗅到危机并抢先做空,其间高盛一名负责CDO业务的年轻员工注意到保尔森一直在持续卖空,敏锐地觉察到问题,短时间内,高盛的房地产业务负责人、CFO、CEO等共商对策,很快拍板决定清仓反手做空。

正因为如此迅雷不及掩耳的高效操作,高盛在2007年金融危机里不但没有亏损,反而赚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钱,而他的很多竞争对手则亏得血本无归。

目前高盛在23个国家拥有42家分公司和办事处,员工总数高达2万余人。相对于如此庞大的一个跨国机构,高盛的管理体系非常简单,层级很少,这也是其高效应对市场变化的原因之一。

更为辉煌的是,高盛100多年发展史上,诞生了无数的金融巨头和三任美国财长,和政府的密切联系使得高盛更加有恃无恐。

而且相比摩根士丹利或者美林高层屡屡出现的内斗,高盛的管理层异常稳定和谐,历任CEO都是在高盛内部工作几十年,一步步从最底层做起。

“从80年代开始,除了保尔森,高盛历届CEO都是做交易、投资出身的,当然,这也是高盛最赚钱的业务。”张晓东认为,任人唯贤也是高盛管理和发展取得卓越成功的重要原因,由于丰厚的薪酬、广阔的工作平台、灵活的晋升机制,高盛的员工流动性并不高,长期浸淫于这样的团队里,很多人也从心底深处认同高盛的企业文化,并坚决地付诸实践。因此,期望凭几份判决书或者一封辞职信就让高盛发生改变,绝不可能。在史密斯发表辞职信之后,高盛立刻回应称,不同意文中观点,也不认为这些观点反映了高盛的经营方式。只有客户成功了,高盛才算是成功。这是高盛行为准则的核心。

“我认为史密斯的揭发出自善意,高盛也许会有所调整,毕竟批判的声音太多对他们也不是一件好事,而且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市值。”前述某欧洲银行中国区行长表示,“这种调整其实就是高盛的学习能力,他们肯定也意识到了问题,虽然嘴上不承认,但是应该会去调整,否则的话就不是高盛了。”

针对目前FBI对内幕交易的调查,高盛已向媒体透露,正在考虑加强向客户披露银行职员金融资产头寸等内部规则的执行力度,以提高透明度。

高盛的“定时炸弹”

“现在的环境是我见过的最有毒、最具破坏性的。”3月13日,高盛集团前执行董事兼欧洲、中东与非洲区衍生品业务经理格雷格·史密斯在辞职后给了老东家致命一击。“客户利益至上”的另一面

高盛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劳尔德·贝兰克梵和首席运营官盖瑞·柯恩回应称“史密斯的一己之见没有反映出高盛真正的文化,没有真实反映高盛如何对待客户”。高盛中国媒体关系部Angela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高盛在30多年前就为自己制定了“14条业务原则”,其中第一条便是“客户利益永远至上”。

然而,这样的解释公众并不买账。东北财经大学副教授范立夫对《中国经济周刊》说:“2003年的„中航油事件‟和2009年的希腊债务危机已经宣告了高盛道德的破产。”

“14条业务原则”第三条规定,“我们的目标是为股东带来优越的回报,而盈利则是我们实现优越回报、充实资本、延揽和保留最优秀人才的关键。”

这或许正是高盛的成功“秘籍”:一方面,打着“顾客至上”的旗号,努力与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为其股东谋取最大的利益。

屡遭诟病

追溯2009年欧债危机,希腊看似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殊不知高盛才是“幕后黑手”。高盛在预知高风险的情况下,仍利用所谓“财务技巧”,帮助希腊加入了欧元区,也为自己赚得了不菲的佣金,在欧洲的金融市场中埋下了一个“定时炸弹”。

范立夫说:“高盛现在是一个很大的集团,它拥有很多子公司,这些子公司一方面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另一方面为客户提供金融产品。这样一来,有时高盛就会诱导客户做出某种对自身不利的行为。”

“客户不可能完全了解自己购买的金融产品,金融产品的提供者和购买者之间信息不对称。”范立夫对记者说,“像高盛这样的大集团常常是价格的决定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能够很大程度上对金融产品的价格产生影响。”

据《纽约时报》报道,商品交易员出身的贝兰克梵在接任高盛CEO后,便开始引入用以记录员工每天的利润和损失的“银行家记分卡制度”。“高盛的激励机制已经被扭曲了”,范立夫直言不讳地批评,“这会诱导员工做出损害顾客利益的举动。”

“我们只是为了清楚地看到他们每天的损益,以便对员工工作做出评估。如果客户利益被损害,高盛会认真处理。”高盛中国媒体关系部另一名员工Vicky这样回应。但当记者追问会作何处理时,她却避开了这个话题。

监管待强化

联讯证券首席分析师文国庆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银行家记分卡制度只是强化手段,不是导致贪婪的根源,要改善的是监督机制”。

这首先需要在公司内部建立“防火墙”制度。“但这远远不够,各银行应定期向社会公开其资金去向。同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应在不提前告知的情况下进行不定期检查,避免其操控市场。”中国农业银行(601288)高级经济师何志成对《中国经济周刊》说。何志成担忧,监管机构也可能被收买。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丁纯也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现有监管无法赶上金融衍生化的步伐。”衍生化会使投资风险转移或分散,在风险转移和分散的过程中,必然导致风险的加剧。要实现对衍生化过程的有效监管,就必须控制金融衍生化的势态。

篇7:投资时间是对时间管理最好的解释

时间是人最基础的财富,我们通过花费时间换取不同的东西,比如说去上班,拿时间来赚钱;陪家人看电视,拿时间来换取家庭幸福;去健身房跑步,拿时间来换取健康;打一场DOTA,拿时间来换取心情的愉悦……因此,我们每天都是通过用时间消费来交换我们生命中所需要的东西,可以说时间是才人最基础的财富。但时间不可以被赚取,却可以被增值。

为什么要管理时间?

换句话说,我们想管理时间,就是希望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去做更多的事情。相信所有的时间管理方法都是以这个为出发点的。

最简单的一个道理,为什么很多人想做老板,因为老板和雇员付出相同的时间,他们的回报是不一样的。老板通过购买雇员的时间来赚钱,换取更多自己的时间,所以就有了财务自由的概念。我们为什么要去学校上学,为什么要学习各种技能,因为它是提升我们运用时间效率的重要的手段,本来每天只能搬砖100公斤,学习挖掘机技术以后,每天可以搬砖10吨,效率提升了100倍;本来读一本书需要一周,学会阅读技巧后读一本书只需要两天,是不是就有五天的时间可以去做其它事情了?

投资时间的本质,是通过最小的时间付出换取最大的收益。

我们如何来投资我们的时间?

投资时间,就是把时间尽量花费在能够给自己带来长远价值的事情上,从而使未来的时间得到增值。

我们以一天时间为例,把花费在时间上的事情分为四类:消费时间,投资时间,损耗时间,享受时间,怎么理解呢?

消费时间:换取人生活所需的事情

损耗时间:意义不大却又不得不去做的事情

享受时间:给人带来身心愉悦的事情

投资时间:能带来长远价值的事情

这样说可能还不够直观,我把一些具体事务放在里面。

这样看便一目了然,四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这样划分只是便于大家的理解。画这张图有什么用呢?用处可大了!不是要投资时间么,投资时间的关键在于分配时间和转化时间。

分配时间

我们把时间投入不同的象限里,在未来就会有不同的收益。

投入消费时间:那么我们将要花费大量的功夫应对外界的琐事,被很多事情拖着走,会有很多忙不完的工作做不完的事,但我们会得到相应的补偿和报酬。

投入损耗时间:我们做事的效率就会变得低下,经常有一种“好像今天都没做什么事一天就过去了”的感觉。

投入享受时间:身心会感觉很舒服,让自己体能得到恢复,这本身没错,但过度享受以往会滋养人的惰性、会上瘾的享受,而且产生不了效益,会让我们未来的时间慢慢贬值。

投入投资时间:往往对我们有益,可以提升效率,提高层次,给未来的时间增值,但是回报的时间较长,当前不一定能看到效益,就像你们看完这篇文章当前感觉没什么用,但是能潜移默化的开阔自己的思路,给未来增值一样。

我们要学会投资时间的目的是:通过投资时间达到消费最小时间获取最大收益,可以把剩余的时间投入享受时间和投资时间,以此达到良性循环。

你也可以这样理解:

消费时间是可以给我们变现的,假如我们目标是一个月赚2万元,上班时候只能领到1万月薪,那么剩下1万就需要你用业余时间去做兼职或者接私活达到目的,那么你一天仅剩自己支配的时间将所剩无几,而且可能会长期持续这种状态。

如果现在我每月月薪1万,把业余时间投入投资时间,学习了更高级的技术和方法后,可以胜任更高级的工作,达到月薪2万。那么我以后的业余时间就可以投入享受时间里,舒舒服服的看夕阳下山。消费等量的时间获得了更大的收益,同时也获取了业余时间的自由,这就是投资时间给我们带来的长期收益。

四种时间是一种组合,我们可以以一天用16小时计算(除开8小时睡觉)计算自己分配在这些时间上的比例。

从这个图里面也可以看出,为什么很多人“数十年如一日”,因为他们往往都不投资时间,只注重消费时间和享受时间,只做眼前重要和紧急的事。

如果我们能达到下面这个图的分配方式或者更好,也就是说每天投入25%的时间(约4小时)以上,我们未来的时间就可以得到增值。

从紧急重要的角度分析,重要和不重要的事情比例约为 3:1, 紧急和不紧急的事情比例约为3:2,那么我们每天的日子将感到充实,不至于被事情拖着走或是感觉自己堕落或者迷茫。

转化时间

先用个最简单的工作为例,我们一天中消耗最多的时间是上班!

如果上班的目的是为了换取薪水,也就是在消费时间。很多人上班十几年薪水都没有太多本质的变化,是因为他的上班时间都投资在里“消费时间”象限里,所以对未来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回报(比如,门卫、清洁员、酒店体验员、公园管理员等)。

如果上班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未来可以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那么这就变成了投资时间。

如果上班是为了清闲偷懒,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逛淘宝看韩剧,到处走走逛逛,那么这就是为了享受时间。

但是,如果是为了上班清闲,可以有更多时间游览名山大川,最后走遍世界写下一本《西域东游记》,这又变成了投资时间。

转化时间就是把其它象限的时间转化成“投资时间”,使之能产出最大回报。

我上班要做一个多小时的地铁,这是损耗时间;但是我一上地铁就打开电子书看资料,平均每天要多出两个小时的阅读量,这是投资时间。

平时下到档口管理门店,换乘公交很耗时,我办了张卡,改骑单车到门店,锻炼了身体,这也是投资时间。

睡个懒觉让人神清气爽,但是长期来说,这样享受时间对自己不利,告诉自己,死了自会长眠,然后改调了闹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不仅节约了时间,还保持了身体的健康。

把看韩剧的一半时间拿出来看ted演讲,或者经常选择看一些有意义,有深度的电影,都是把享受时间转化成投资时间的方法。

我想讲个另外的,容易被忽略的事情:

有多少人不经常陪伴家人/不经常给家里联系的?

1、家人如果发生变故,自己会浪费很多时间和很多钱,造成长时间效率的低下和亏空,这会损耗自己很多不可估量的时间。

2、一些长辈具备很好的资源,比如人际关系或其它,通过建立资源网可以为自己以后办事节约很多的时间。举个例子,母亲介绍了一个很靠谱的保姆或清洁阿姨;父亲介绍了一个局长的女儿给我认识……

所以联络亲人,陪伴家人也是一个投资时间的手段。

总之,当自己投资的时间越多,对未来时间的节省和收益也就会越多。

从一个屌丝走向财务自由,释放了赚钱的时间;

从一个书呆走向哲学大儒,释放了怅惘的时间;

从一个单身狗走向婚姻堂,释放了择偶的时间;

………………………………………………………

但是!投资是有风险的!!!

投资时间也不例外:

小明花费2万去朝露电商培训学校学习了淘宝推广,毕业后很多企业都想招他过去,于是他选择了一家高薪的电子科技厂商就业,但他慢慢的就发现,淘宝的规则一直在不断的变化,以前学的技能和方法开始不适用了。慢慢的,淘宝的数码电器被其它天猫、京东、苏宁等分割了市场份额,生意越来越难做了。最后小米的多元化经营又开始排挤到了这家电子科技厂商,做不出成绩的小明再次陷入了困顿之中,求小明损失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及心理阴影面积是分别多少?

这道题如果换成“小明去和了一个妹子谈恋爱”“小明结交了一群朋友”等,其实内容是一样的,只是想告诉大家并不是所有的“投资时间”都是好的,就好像很多人花了很多时间学英语,然后就再也没有用上过。

如何规避投资时间的风险?

当你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无形中就减少了试错中浪费掉的很多时间。这个范围太大了,我不打算讲完。只讲其中最容易走进误区的两点:

1、尽量把时间投资在生命周期较长的事情里。

比如说前几年非常好做的短信群发业务,我一个朋友就是通过这个业务发家致富,最后红利期一过,他的生活就跌回了解放前。人生一下便损失了几年的时间,这还不算惨吗?反过来,我学医的同学,现在在医院里上班,还经常到大学里讲课,这也是别人常说的越老越吃香的东西。就是因为他们所花费的时间在这些生命周期长短的不同事物上。投资的生命周期越长,知识和技能能积累的时间越久,越不容易贬值,你所投资的时间就越有价值,反之亦然。搞懂这点,对择业,择偶,乃至思考人生的大问题都非常有帮助。

2、尽可能把时间投资在自己身上。

这点很重要,用巴菲特的话说,叫投资的前提是保住本金。如果你把时间投资出去发现连自己都不能获益,这不是来搞笑的吗?你还别说,基本上社会上一大半人都是“来搞笑”的。你们别说我反动、极端,拿赚钱做例子,自己在淘宝店一个月赚5K和在世界500强企业一个月赚5K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做生意,把时间投入到了如何赚利差的规则当中,说句不好听的,自己贴了时间为淘宝做嫁衣;而后者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过是利用了企业的平台来投资了自己。 当然边做淘宝边学习是另外一回事,但始终还是受着别人平台的牵制。 还有谈恋爱,借用别人的一句话:帮别人养了老婆……

把时间投资在自己身上,关键看自己能否得到积累价值。等车的时候,看了一篇新闻《巴黎恐怖分子》,你只是知道这个信息,对你可能产生不了任何作用。如果看了一首古诗,体会了它的意境,对你的鉴赏能力和文案写作都能有帮助,这就是可以对你终身受益的积累价值。

并不是说读新闻不好,人终究是一个社会人,需要和这个社会进行互动,了解一些实时信息也是必备的。

综上所述:

正确的投资时间是对时间管理最好的解释,高效并不等于节约时间,假如方向错了,即便赢得了现在也会失去了未来。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未来时间的价值取决于你现在对时间的投入。

投资时间越多,未来的时间越有价值。

正确分配和转化消费时间、损耗时间、享受时间可以提升投资时间的质量。

篇8:企业的投资模式解释

本文通过对文献和企业年金实际投资现状的梳理和调查, 得出企业年金常见的社会投资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银行存款与债券

银行存款是一种为我们所熟知的投资方式, 他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十分安全, 收益率在所有的投资活动中属于最低的。同时银行存款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有良好的流动性, 存款方可以灵活的修改存款的金额和实践。同样, 对于一个具体的单位来做企业年金的投资来讲, 银行存款时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是安全性的考虑, 不能因为市场投资活动就影响整个企业年金的初衷。另一方面, 企业年金伴随着公司的发展和人员的变动, 随便可能需要支付, 这就要求必须有一部分的企业年金是能够被企业随时支取的。这正是由于这种状况, 银行投资成为企业年金最主要的方向。但是由于收益率过低, 现在企业年金在银行存款方面的投资也开始逐步降低, 开始朝收益率更高的方向投资。银行存款目前主要作为一种短期的、流动应较高的、满足日常需求的投资方式。

债券是另外一种在企业年金投资中出现比例较大的投资方式, 债券一般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向所有人支付本金和利息的一种投资方式。一般情况下, 债券的收益率高于同期的银行存款, 但是低于市场中股票等投资的收益情况。债券的发行方主要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有资质的企业, 所以债券投资基本都有比较稳定和安全的资金保障, 同时债券的投资方向也基本符合企业年金在安全、收益和流动上的要求。2013年3月, 人社部下发了扩大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范围的文, 增加了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特定资产管理计划, 此举有力扩充了年金收益来源, 也有助于平滑收益波动。就中国目前不同类型的年金管理人而言, 分别拥有不同创新品种的发行权限, 有利于管理人发挥自身优势, 满足年金对于不同期限、不同风险偏好产品的配置需求。新的投资产品在发行主体以及风险信用等级方面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定, 从安全性和收益性上保证债券产品投资的稳定。新增加的4种债券类投资产品预计投资收益如下表1。

二、股票与基金

股票作为日渐成为市场投资主流的交易模式, 也是基金投资的重要方向。但是股票本身的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年金在股票方向的投资。股票最主要的特征包括不归还本金和巨大地市场风险。企业年金投资的主要原则是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基础上实现交易利润, 而股票投资不归还本金的特征就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了企业年金流向股票市场的比例。在世界上主要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 企业年金参与股票投资的比例在不断地增减。股票市场能否作为企业年金投资的主要方向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股票市场的成熟程度和政府对股票市场的监管力度。中国的股票市场开始时间较晚, 参与国际市场交易的经验不多, 股票市场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投机性, 因此国家对企业年金流向股票市场的要求比较严格, 但也在逐步的尝试和放开, 带来企业年金投资更大的收益。

投资基金本身是现在金融交易活动的产物, 它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更重投资方式, 包括银行存款、国债和股票的优势。投资基金通过对社会零散资本的统一募集, 再通过专家的投资管理, 来实现较好的投资理论。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很多, 因而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风险, 实现整合利益。基金投资的方向和要求和企业年的很多诉求一致, 在风险可以良好控制的情况下, 是一种较好的投资方向。在美国, 基金投资已经成为企业年金投资的主流,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美国的企业年金投资总格超过3800亿美元, 其中只有9%投资到基金的方向。根据相关统计, 在2006年基金投资已经达到美国年纪投资总和的55%, 而该年度企业年金的投资总额为26980亿美元。基金作为企业年金投资主体的趋势十分明显, 我国政府也在不断尝试和开放在基金领域的投资。

三、金融衍生工具和国外投资

金融衍生工具在次贷危机发生以来一直为人们所诟病, 但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先进性何其带来的巨大利益还是使它成为投资活动的重点。金融衍生工具由于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更加广泛的选择, 也成为企业年金投资的重要方向, 但是由于他的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 也使得他并没有成为企业年金投资的主流, 但是投资比例开始逐年扩大。外国投资作为另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模式也在是成为企业年的投资方向之一。早在上个世纪末, 美国的退休金投资已近开始进军海外股票市场。在1992年, 就已经实现了超越美国国内过票市场2/3比重的海外投资。这两种投资模式作为市场投资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开始于企业年金投资接触, 但是由于各自存在的问题, 尚未成为主流。2013年4月, 我国开放了企业年金资产衍生工具投资, 目前衍生工具投资主要有非公开定向债券融资工具 (PPN) 、资产抵押证券 (ABS) , 具体投资收益尚待市场考证。

三种类型的投资方式特点各异, 在安全性、收益性以及流动性上各有优劣, 并且在国际投资和国内发展的情况各不相同, 根据上面的阐述, 将三类投资方式优缺点以及发展趋势汇总见下表2。

按照《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规定的投资模式的收益基本都在10%以下, 说明我国企业年金基金如果以《办法》规定的投资工具和投资比例进行投资, 其收益率是将会有一定的保证。在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完善的情况下, 这种规定既可以保证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安全性, 也可以避免高收益的股票等权益类投资工具的高风险投资。要保证企业年金的社会运作保持良好的收益, 可以根据投资喜好选择不同年金管理人投资组合的方式分散风险。在我国变换莫测的市场环境中, 适时调整年金组合的产品配置。银行协议存款可以在利率较高的时候保持适当的投资比例, 以获取较为稳定的收益;同时根据市场调整企业债券所占比例的增加, 以较低的风险获取相对较高的收益;企业年金基金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的特点, 决定了投资的最好工具是资本市场上具有长期性的债券等金融工具。

摘要:人口结构的变化和老龄化的加剧, 都使得养老问题成为全民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梳理企业年金的投资方向, 包括银行存款、债券、股票、投资基金、房地产和金融衍生工具等方式, 探讨我国企业年金投资组合的方式, 来实现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的平衡。

关键词:企业年金,投资模式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老年保障—中国的养老金体制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2]李连友.略论我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财经理论与实践.1999 (3) 41-45

[3]劳动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 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企业年金制度与管理规范》.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

[4]李耀.《养老保险基金一形成机制、管理模式、投资运用》.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5]《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1号, 2011

上一篇:语言文字教学论文下一篇:用英语怎么写mat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