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人生边上读书笔记

2024-06-27

写在人生边上读书笔记(通用10篇)

篇1:写在人生边上读书笔记

拜大语课所赐,有幸读到了《一个偏见》这篇杂文,深深为钱钟书先生丰富渊博的学识与幽默含蓄的谈吐所折服,于是去网上下载了《写在人生边上》的txt文档。刚一读,立刻“眼不释卷”,花了三个多小时,总算是粗读了一遍,有些小的看法不吐不快,就算是后辈对钱老先生的一种致敬吧。

“文如其人”,这句话用在钱先生身上实在适宜但是了,看过钱先生的生平,其父为其取表字“默存”,意在挫其锐气,避其锋芒。但是钱先生的文采就如同宝剑的锋芒一般,一旦出鞘,便是明晃晃让人胆寒。

读钱先生的作品很费脑神经,不下苦功夫不行,奇怪的是,有时候你很认真去阅读,却发现作者不知所云,不是人家的功夫不到家,而是自我的天资太差,正如他的夫人杨绛先生所说的,钱先生的作品有些很晦涩,读者很少,有些通俗一些,但是仍然不是畅销作品。乍一听,觉得似乎有些在故弄玄虚,实际上就是自我的水平不到家,看书如同牛听琴一般无用。本文由一齐去留学修改整理

私以为,钱先生更多是为了抒发才气而进行创作,至于读者是否能够全盘理解,就要看自我的脑子是不是能够跟上他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以及他取之即用而又不留画工的学识了。

知识是死的,是僵化的,但是到了钱先生笔下,就成了活灵活现的桥段,每一个引用都让人觉得身临其境,然后赞叹巧妙。但是这种对于细节的过度关注和描述,往往成为后人诟病钱先生的一个理由,认为他“掉书袋”,而且小题大做。但是这正是钱氏风格,即“于细微处见真章”,而这种风格,不是将知识变成积木般熟练的把玩,而是将它们化成了血与灵魂,融在了人生里;若不是大家,怎有如此的智慧呢?

这集子里每一篇短文,都蕴含了钱先生独特的观点,并且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以幽默的手法,让读者透过思考来理解他的思想。《写在人生边上》,这个名字,确实也取得巧妙。作者将人生比喻为一本书,将一部分人比喻作书评家或批评家,而另一些人则为消遣者。这样的比喻,已然是出人意料,而十分贴切。

将快乐与黑暗应对立起来的《论快乐》与《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实际上描述了他的一种思想,即快乐是相对而短暂的,而那些失望苦闷虚伪才是贯穿人生的真正主题,而这种颓废美,正是钱先生在他所有作品都暗暗透漏的思想。

《伊索寓言》为著名的儿童读物,但作者却认为,寓言将孩子教得更简单,灌输完美社会的假象,可事实上成人的世界中,却并非如此黑白分明,进而批评社会中的虚伪行为。

《谈教训》中写道“我常奇怪,天下何以有这许多人,自告奋勇来做人类的义务导师,天天发表文章,教训人类。”反映了先生对于假道学的一贯鄙视,也证明了他性格中确实看不起为人师者,就如同当年在清华之狂语“清华园中,无人配做我钱某人的老师。”

私以为钱先生是个敏感而仔细观察的人,他的生活中充斥着智慧的火花,他却很少从大处着手,反而愿意在生活的细微之处,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体验出人生百态。有谁能说人生不是一本大书呢?

[写在人生边上读书笔记]

篇2:写在人生边上读书笔记

这本书的正面扉页是钱氏的“志谢”:

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有几篇是发表过的,曾和孙大雨戴望舒沈从文孙毓棠各位先生所主编或筹备的刊物有过关系。

陈麟瑞、李健吾两先生曾将全书审阅一遍,并且在出版和印刷方面,不吝惜地给予了帮助。

作者远客内地,由杨绛女士在上海收拾,拣选,编定这几篇散文,成为一集。

篇3:写在人生边上读书笔记

朋友, 你又知道“世界读书日”是什么时候吗?

1967年4月2日,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把安徒生诞生的日子确定为“国际儿童图书日”。四十多年来,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每年都确定一个主题, 在世界儿童中开展读书活动:“书之光”“书籍是通往世界的窗户”“书籍是和平的太阳”“书籍是黑暗中的莹火虫”“书籍是昨天的故事和明天的秘密”“书籍是我富有魔力的眼睛”“阅读告诉我什么是爱”“阅读使我懂得成长的责任”“阅读给我面对困难的勇气”“阅读的力量”“书是我的维他命”“好书可以读一辈子”, 等等。图书日主题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儿童的阅读, 影响了一代代儿童的成长。

2007年, 在教育部和团中央的共同支持下,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中国儿童读物促进会将国际儿童图书节引进中国, 设定每年的4月2日为“中国儿童阅读日”, 并为此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此举旨在架起儿童与图书的桥梁, 让中国的儿童与世界儿童处在同一个阅读起跑线上, 以此促进中国儿童阅读, 引领中国儿童成长, 推进教育和教学改革, 提高民族素质, 构建和谐社会。

“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又译为“世界图书日”, 其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72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 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 使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5年, 国际出版商协会在第25届全球大会上提出了“世界图书日”的设想, 并由西班牙政府将方案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来, 俄罗斯认为, “世界图书日”还应当增加版权的概念。于是, 1995年10月25日——11月16日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次大会通过决议, 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其宗旨就是“让世界每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4月23日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 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大众节日“圣乔治节”。传说中的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 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一本书, 象征着知识与力量。每到这一天, 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 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实际上, 同一天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 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所以, 这一天成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可以说是名正言顺。

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囊萤照读、孙康映雪苦读、李密牛角挂书、范仲淹断齑划粥、欧阳修划荻习字, 这些都成为中华民族热爱读书的经典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也同时靠读书拼搏, 从社会的最底层进入主流社会, 成就了他们无愧于时代的杰出人生。而科举制度实施千余年来, 有千千万万的秀才、举人、进士乃至状元, 靠读书改变命运, 砥柱社会中流, 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扬, 为自己的人生有为, 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已被无数杰出人物的成长经历所证明。1866年11月12日, 一个幼名帝象的小男孩, 出生在广东香山一个叫翠亨村的穷苦农民家庭。他家境贫寒, 父亲当过鞋匠, 他自己小时候常常受到村里一些人的欺辱。但他倔强好动, 奋发图强, 勤奋读书, 敢于向神权挑战。以后他选择学医, 并且从医人到医国, 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 他就是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1893年12月26日, 一个叫石三伢子的小男孩, 出生在湖南省贫困山区韶山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由于家贫, 家里也没有什么书, 年少的他白天要放牛、拾粪、下地干活, 晚上才能挤出时间挑灯读书。为了读书, 他常常要步行二十多里山路去借书。艰辛的读书生活, 奠定了他成就大业的坚实基础。他就是后来成为新中国缔造者的伟大领袖毛泽东。

1809年2月12日, 一个小男孩出生在美国肯塔基州哈定县霍尔以南三英里寂静荒野上的一座简陋的小木屋里。用他自己的话说, 他的童年是“一部贫穷的简明编年史”。小时候, 他帮助家里搬柴、提水、做农活等。1816年他7岁时, 全家被赶出居住地。他父亲是鞋匠, 他9岁的时候, 母亲又去世。由于身处社会低层, 他仅受过一点儿初级教育。但他酷爱读书, 以发奋读书来提升自己, 培养自己勤劳、俭朴、谦虚和诚恳的品格, 以及正直、仁慈和坚强的个性, 磨练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人道主义意识, 这使他最终成了美国历史上伟大的总统之一。这个人就是林肯。

人们之所以热爱读书, 是因为读书虽然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 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 增加人生的厚度。人生在世, 除了物质生活之外, 还应有自己的精神生活, 而这往往是从读书开始的。一本好书, 就像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广阔海洋, 延展生命的有限疆域。“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是哺育心灵的母乳、铸造灵魂的工具、启迪智慧的钥匙。读书, 使我们的精神不再贫乏, 生命不再贫弱, 人生不再孤独;读书, 使我们志向更加高远, 信仰更加坚定, 让我们成为有信念、达情理、知荣辱的人, 成为有理想、有追求、人生大有作为的人。

古人所云“书中自有黄金屋”等语, 固然有其封建糟粕的一面, 然, 不靠读书, 而靠世袭靠祖荫世据社会主流的又有几人?封建王朝固然世袭, 然, 谁见过百世不灭之王朝?又哪一个王朝的末代不是“凄凄惨惨戚戚”?帝王们或被砍头, 或被流放, 或悬梁自尽;树倒猢狲散, 国破家又亡, 隐名埋姓, 苟且生, “只恨生在帝王家”, 其身其家好不悲也!封建王朝的末代——清王朝的八旗子弟, 提鸟招摇闹市中, 灯红酒绿狎妓忙, 享尽荣华富贵, 人生好不快乐。然, 从玩物丧志, 到玩物丧国, 几乎成为纨绔子弟的代名词。自古英雄多磨难, 从来纨绔少伟男, 真乃千古真理!

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 读书是一个人创造力和活力的起点, 更是成就人生大业文化底蕴的基石。虽然时代变化了, 但是作为人, 读书的力量仍是不可取代的。时代需要我们重新唤起读书的激情, 亲近图书, 全民阅读。让我们少一些因循守旧, 多一些昂扬奋进;少一些后门关系, 多一些自强不息, 让读书成为改变自己命运的永恒能源。

读书还能涵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阅读对人的成长影响至巨, 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个人的精神成长与其阅读息息相关;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谁在看书, 看哪些书, 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 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未来走向。“人若不读书, 则尘俗生其间, 观镜则面目可憎, 对人则语言无味”。一个不爱读书的社会是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 一个不愿读书的民族是创造力贫乏的民族。崇尚读书, 才能让民族的发展保持生命的活力。

读书更能铸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国家的富强和腾飞必然要以知识凝聚力量, 而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在知识经济社会, 读书是创造力和活力的起点, 是文化底蕴的基石。一个国家是否有广泛的大众阅读, 是否有乐于读书的社会风尚, 决定了人们能否主动吸收各种文化的营养, 从而在潜移默化的滋养中, 提升国民素质, 营造文明氛围, 发展先进文化。

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是一个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民族。今天,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的时代任务,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营造一个书香浓郁的社会。时代变化了, 信息传播方式多样了, 生活节奏加快了, 但读书作为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力量是不可取代的。面对我国有读书习惯的人只有5%、阅读率持续下降的现状, 我们需要重新唤起读书的激情, 亲近图书, 全民阅读。让我们的社会少一点烟酒味, 多一点书卷气;少一些浮躁, 多一些坚实。让读书成为我们的时代风尚。

篇4:读《写在人生边上》

本书第八篇的《一个偏见》似乎应是我们窥探作者思维结构的一个“窗口”。作者在《序》中说自己属于这样一种人,这种人读人生这部大书“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写一个问号或感叹号”,“先后也许彼此矛盾,说话过火。他们也懒得去理会,反正是消遣,不象书评家负有指导读者、教训作者的重大使命。”其实,“偏见”也好,“消遣”也好,都是庄言谐出,看似自嘲,实在是严肃之极。“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象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这些看起来确实很偏的对“偏见”的偏见,其实都是钱先生的心里话,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钱先生思维方式的特点所在。本来,连谬误都不是真理的绝对对立(见莱依的《现代哲学》),更何况钱先生之所谓“偏见”,是一种佯谬,真理往往隐藏在佯谬背后,而对真理的探求,恰是钱锺书一生的根本。冠以《一个偏见》之题的这篇文章,就是一个现成的例证。它指出“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你愈听得见喧闹,你愈听不清声音”。因为“寂静能使人听见平常所听不到的声息”(这仿佛《窗》中说的:“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为了说明这一点,他拿天籁来作比,说天籁是“一种有声音的寂静”,能和寂静“相安相得”,“溶为一片”。乍看起来,你会觉得这是多么自相矛盾,违背形式逻辑,但细细想来,却又确有道理。四十年以后,钱先生在《管锥编》里考察了更多的例子,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并把空间感觉也引入这种“同时反衬现象”之中:“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虚空之辽广者,每以有事物点缀而愈见其广。”这样的分析和运用不仅深得辩证法之奥,也是符合心理科学的,他引用过的大量中外文学遗产和思辨结晶都可以说明,“偏见”之下,是对真理的热忱探求。

蕴涵着真理的佯谬可以说是钱先生许多启神益智的思想和妙趣横生的警句的基本特点。如《魔鬼夜访钱锺书先生》中说:“你要知道一个人的自己,你得看他为别人做的传;你要知道别人,你倒该看他为自己做的传。自传就是别传。”(《围城》里写方遁翁记日记一段妙文,可以拿来作对比)《窗》里说:“学问的捷径,在乎背后的引得,若从前面正文看起,反见得迂远了。”(我们也许能从李梅亭的卡片箱悟得个中奥秘吧?)《论快乐》:“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谈教训》:“不配教训人的人最宜教训人;愈是假道学愈该攻击假道学。”《释文盲》:“偏是把文学当作职业的人,文盲的程度似乎愈加利害。好多文学研究者,对于诗人的美丑高低,竟毫无欣赏和鉴别。”这里我们要特别提到一段运用佯谬的妙文,最精彩的是《围城》里方鸿渐演讲“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检讨”中说的:“海通几百年来,只有两件西洋东西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梅毒,……”这番话曾被方鸿渐的乡人理解为提倡抽烟狎妓,也被很多《围城》的读者当成荒唐的笑话。但是我们如果好好的想一下,这不就是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历史里悲剧的喜剧化表现吗?这些话或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或形同悖论,或正经话作荒唐语,充满了佯谬,又充满了真理;好象一切的矛盾都集中在一块儿并且统一在一块儿了。“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而智慧就在于从矛盾中发现为人们所忽视或所误会或所掩盖的内在统一。这是钱先生用佯谬蕴涵真理的思维结构的本质。在《管锥编》中,钱先生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对矛盾与统一、一与不一的思辨艺术。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结构。美国精神心理学家A.卢森堡总结出一种他称之为“两面神思维”的高级思维结构,即“同时积极地构想出两个或更多并存的和(或者)同样起作用的或同样正确的相反的或对立的概念、思想或印象。在表现违反逻辑或者违反自然法则情况下,具有创造力的人物制定了两个或更多并存和同时起作用的相反物或对立物,而这样的表述产生了完整的概念、印象和创造。”我们认为可以移来作为“用佯谬蕴涵真理”的思维结构的心理学描述和界定。

根据结构主义的思想,语言思维的结构与作家认识中的世界深层结构形成一种同构,钱锺书的这种思维结构启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除了通常的思维方法以外,还可以采取一种更加深入的看法,即善于从许多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矛盾和悖论,转而从它们的内部联系中发现佯谬并最终导致对真理的认识。我们还可以尝试透过钱先生的作品,来看他如何把这种语言的思维结构拓展为把握世界与人生的整体意义上的思维结构。如本书书名所示,这是一本探索人生的著作,但它摒弃了一切堂而皇之的教训,甚至没有任何令人尊敬、令人神往、令人昂奋的格言警句,从平凡入手,从矛盾入手,从佯谬入手。《论快乐》从快乐的快字,看到一切乐事的飘瞥难留,“永远快乐”的悖论式矛盾,又指出“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然后总结:“我们希望它(引者按指“快乐”)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但“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本不会享到快乐。但是我们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当,我们还理想死后有个天堂……”(12——13页)看起来好象很有点悲观,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者,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含有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事实上,这本散文集和钱先生以后的所有著作,都是他追求和探索真理的轨迹,其中对人生大欲的研究是他的小说、散文的主要题旨。人生大欲,就高尚的一类而言,是对理想、事业、友谊、爱情的追求,就卑微的一类而言,则是饮食男女、虚荣妄名等等。不过这样说也许是教科书的准确却刻板的分类。钱锺书要运用佯谬打破这种简单化的认识,所以他说受魔鬼引诱时,只知道是可爱的女人、可亲信的朋友,甚至是可追求的理想;而开窗关门(《窗》),吃“饭”还是吃“菜”(《吃饭》),却引起了他的一连串深思。在稍后几年写的短篇小说《纪念》中,他以极其出色的细腻笔触描写了一个少妇从希望被另一个男人追求的虚荣开始,逐渐地跌入情网,而一旦爱情达到高潮,她才明白原来这所谓爱情只不过仅是“结实、平凡的肉体恋爱”而已,“使她感到超出希望的失望”。当那男人不幸战死,对她来说,他又重新值得怜爱,但同时她又感到“不由自主地寒栗”。这个毫无玫瑰色的爱情故事刻划了这样的心理过程:她总是不满足现状,要追求爱情,这种动机里面掺杂着虚荣,也不乏真诚的爱情;但恋爱的完成也就是爱情的完毕;而恋爱的完结同时又是爱情的净炼,新的感情的开端。这是一个充满佯谬的复杂过程。它决不是仅仅在这个特定的情节里才有,也不是仅仅在爱情的层次上才有。到了写《围城》的时候,钱锺书就把这种心理过程放到整个人生的系统之中,把《纪念》中隐含的象征、《论快乐》等文中的零星议论拓展为整体的、丰蕴的、深沉的象征。《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状态: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着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围城”这一包含着无数组经过佯谬处理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悖论性矛盾的象征,使我们再也不会为了结果与目的的虚妄而堕入虚无,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贯串于钱锺书的小说与散文中的对人生大欲的研究,至此臻于成熟;而贯串于其中的由矛盾引出佯谬继而求得真理的“两面神思维”结构则延伸到后来的一部部学术巨著之中——这正是我们研究《写在人生边上》及其作者的思维结构的主要动机。

篇5:写在人生边上读书心得300字

赠与季康

三十年六月二十日

目前我们在市场见到的新出版《写在人生边上》还是保留了这种形式的。书的第一页为《序》。最后三面为开明书店印行的“开明文学新刊”书目,介绍了各种由开明出版的小说、散文、诗、戏剧和“批评”,其中小说14种,包括钱钟书的《人·兽·鬼》(其他还有如叶绍钧的《倪焕之》、师陀的《无望村的馆主》等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作),散文集21种,其中有钱氏的《写在人生边上》(另外还有如茅盾的《速写与随笔》、朱自清《欧游杂记》《伦敦杂记》《背影》、巴金《怀念》、丰子恺《缘缘堂随笔》、施蛰存《灯下集》、冰心《关于女人》等),诗两种:马君玠《北望集》、藏克家《烙印》,戏剧6种,有如茅盾的《清明前后》、柯灵的《恨海》,批评一种:李广田的《诗的艺术》。

此书最后一面重点介绍了四本书:钱钟书的《人·兽·鬼》和《写在人生边上》,以及艾芜的《我的青年时代》和沈从文《从文自传》。《写在人生边上》的广告词很简单:“作者在序文里说:‘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恰如其分。倒是《人·兽·鬼》的广告词要详细的多:“作者是以博学和智慧闻名的,他用深邃的目光和犀利的观察解剖人生。这本集子保持着他一贯的风格。这里包含四个短篇小说:《上帝的梦》,《猫》,《灵感》,《怀念》。每篇像一朵有刺的花,美丽,芬芳,发散出无限的色香,可是,同时用毫不容情的讽刺,引起我们一种难以派遣的惆怅。”

钱氏少年才俊,早已声名在外;到1948年时的他,不仅开始出版学术著作《谈艺录》,还发表出版了极受欢迎的长篇小说《围城》,开明书店极力为钱氏做广告也只是说了该说的话,并没有夸张,当然开明书店要拿他做卖点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本书除了《序》之外共收有十篇文章,分别是:《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窗》、《论快乐》、《说笑》、《吃饭》、《读伊索寓言》、《谈教训》、《一个偏见》、《释文盲》和《论文人》。全书正文共65页,第64页有借书卡一张,只有两人曾借过,从全书内页看,也似乎没有被阅过的痕迹。

篇6:走在人生边上读书笔记

九十六岁,许多人已经卧病在床而无心学问了,也有许多人,到了另一个世界享福。而这个经历了几乎一个世纪的老人,仍然致力于学问,孜孜不倦,笔耕不辍。是什么,让她如此高寿,又是什么,让她如此高龄仍可以活得如此充实而丰富,看完此书,似乎,我懂得了什么……

人,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存在方式,一是肉体的存在,这是可视的一种存在形式,而另外一种是以灵魂的方式存在着。这两种方式在同一个个体中存在着,相互斗争又相互统一。斗争是因为人的本性中有懒、贪、色、赌等七恶,这七恶与人的灵性良心背道而驰,当在现实生活中这两者相遇,人便会出现各种烦恼,各种矛盾,如果这些得不到解决,甚至会出现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如果人自觉经过生活对肉体进行磨练,从而达到对灵魂的锻炼,并形成一定的意志去控制自身肉体上的行为,便可从而形成灵肉统一的和谐状态。无可否认,这个过程是漫长,要经历许多身体和心灵上的煎熬。但是,年轻的我们啊,为了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我们不是应该积极接受苦难的磨练,从而使自己的灵魂更高尚,更强大吗?那么,当我们到了老年也可以想杨绛女士那样仍然不被肉体打败,执着于灵魂之向往!

日薄西山之年,总免不了会回忆那曾经的旅途,也总免不了会抽象出一些如命运、人的存在之类的哲学命题进行思考。千百年来,这样的命题长盛不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结论,但总无定论。人总说“人生有命”。是不是人的命运就是天生注定的呢?杨绛女士并没有明确给出答案,但她说:“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不管算命的怎么说,八字怎么规定,一切都由自己选择。即使选择错了又有什么关系呢?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没有预演的现场直播。有时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尽了自己的努力,然后一切坦然就好!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没有所谓的命运这个东西,一切无非考验,惩罚或者补偿。”

站在二十岁的风华岁月里,许多事我未曾经历过,许多道理我也未曾悟出,许多人事我仍不懂处理。许多许多都是未知……但活在当下,勇敢接受锻炼吧!在锻炼中成长!这样,或许当我走到人生边上也能说,我已经尽力了。然后,把那一生的回忆化作缕缕炊烟……

篇7:写在人生边上读书笔记

杨绛先生说,九岁那年劳神父跟她讲故事,并送她一盒巧克力。巧克力贴上了十七,八层废纸,要求必须在回去的火车上才能拆开。杨先生一直以为劳神父的用意是要勉励她做人要坚定,勿受诱惑;到九十岁的某一夜晚才顿悟他的用意,就是希望她能把那匣糖带回家,和爸妈一起分享,仅此而已。哈哈。实在有趣。

杨绛先生一生历经坎坷磨难。到百岁之龄仍在学习反思,对人性和生活的思考越发透彻,返朴归真。其实有时候生活或事情的本意是很简单的,只是我们想多了,不是吗?没有那么多的励志故事,不需要那么多的道理说教,中心思想和内涵引申。

篇8:走到人生边上

人生有命

神明的大自然,对每个人都平等。不论贫富尊卑、上智下愚,都有灵魂,都有个性,都有人性。但是每个人的出身和遭遇、天赋的资质才能,却远不平等。有富贵的,有贫贱的,有天才,有低能,有美人,有丑八怪。凭什么呢?人各有“命”。“命”是全不讲理的。孔子曾慨叹:“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第六》)是命,就犟不过。所以只好认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尧曰二十》)。曾国藩顶讲实际,据说他不信天,信命。许多人辛勤一世,总是不得意,老来叹口气说:“服服命吧。”我爸爸不信命,我家从不算命。我上大学二年级的暑假,特地到上海报考转学清华,准考证已领到,正准备转学考试,不料我大弟由肺结核忽转为急性脑膜炎,高烧七八天后,半夜去世了。全家都起来了没再睡。正逢酷暑,天亮就入殓。我那天够紧张的。我妈妈因我大姐姐是教徒,入殓奉行的一套迷信规矩,都托付了我。有部分在大弟病中就办了。我负责一一照办,直到盖上棺材。丧事自有家人管,不到一天全办完了。

下午,我浴后到后园乘凉,后园只有二姑妈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爸爸妈妈都在屋里没出来),忽听得墙外有个弹弦子的走过,这是苏州有名的算命瞎子“梆冈冈”。因为他弹的弦子是这个声调,“梆冈冈”就成了他的名字。不记得是弟弟还是七妹妹建议叫瞎子进来算个命,想借此安慰妈妈。二姑妈懂得怎样算命,她常住我们家,知道每个人的“八字”。她也同意了。我们就叫女佣开了后门把瞎子引进园来。

瞎子一手抱着弦子,由女佣拉着他的手杖引进园来,他坐定后,问我们算啥。我们说“问病”。二姑妈报了大弟的“八字”。瞎子掐指一算,摇头说:“好不了,天克地冲”。我们怀疑瞎子知道我家有丧事,因为那天大门口搭着丧棚呢。其实,我家的前门、后门之间,有五亩地的距离,瞎子无从知道。可是我们肯定瞎子是知道的,所以一说就对。我们要考考他。我们的三姐两年前生的第一个孩子是男孩,不到百日就夭折了。他的“八字”二姑妈也知道。我们就请瞎子算这死孩子的命。瞎子掐指一算,勃然大怒,发作道:“你们家怎么回事,拿人家‘寻开心’(苏州话,指开玩笑)的吗!这个孩子有命无数,早死了!”瞎子气得脸都青了。我和弟弟妹妹很抱歉,又请他算了爸爸、妈妈、弟弟和三姊姊的命——其他姐妹都是未出阁的小姐,不兴得算命。瞎子虽然只略说几句,都很准。他赚了好多钱,满意而去。我第一次见识了算命。我们把算命瞎子的话报告了妈妈,妈妈听了也得到些安慰。那天正是清华转学考试的第一天,我恰恰错过。我一心要做清华本科生,唯一个机会又错过了,也算是命吧?不过我只信“梆冈冈”会算,并不是对每个算命的都信。而且既是命中注定,算不算都一样,很不必事先去算。

我和钱锺书结婚前,钱家要我的“八字”。爸爸说:“从前男女不相识,用双方八字合婚。现在已经订婚,还问什么‘八字’?如果‘八字’不合,怎办?”所以钱家不知道我的“八字”。我公公《年谱》上,有我的“八字”,他自己也知道不准确。我们结婚后离家出国之前,我公公交给我一份钱锺书的命书。我记得开头说:“父猪母鼠,妻小一岁,命中注定。”算命照例先要问几句早年的大事。料想我公公老实,一定给套出了实话,所以我对那份命书全都不信了。那份命书是终身的命,批得很详细,每步运都有批语。可是短期内无由断定准不准。末一句我还记得:“六旬又八载,一去料不返。”批语是:“夕阳西下数已终。”我后来才知道那份命书称“铁板算命”。一个时辰有一百二十分钟,“铁板算命”把一个时辰分作几段算,所以特准。

我们由干校回北京后,“流亡”北师大那年,锺书大病送医院抢救,据那位算命专家说,那年就可能丧命。但锺书享年八十八岁,足足多了二十年,而且在他坎坷一生中,运道最好,除了末后大病的几年。不知那位“铁板算命”的又怎么解释。

“生死有命”是老话。人生的穷通寿夭确是有命。用一定的方式算命,也是实际生活中大家知道的事。西方人有句老话:“命中该受绞刑的人,决不会淹死。”我国的人不但算命,还信相面,例如《麻衣相法》就是讲相面的法则。相信相面的,认为面相更能表达性格。吉普赛人看手纹,预言一生命运。我翻译过西班牙的书,主人公也信算命,大概是受摩尔人的影响。西方人只说“性格即命运”或“性格决定命运”。反正一般人都知道人生有命,命运是不容否定的。

命理

我认为命运最不讲理。傻蛋、笨蛋、浑蛋安享富贵尊荣,不学无术的可以一辈子欺世盗名。有才华、有品德的人多灾多难,恶人当权得势,好人吃苦受害。所以司命者称“造化小儿”。“造化小儿”是胡闹不负责任的任性孩子。我们常说“造化弄人”。西方人常说“命运的讽刺”,并且常把司命之神比作没头脑的轻浮女人,她不知好歹,喜怒无常。所以有句谚语:“如果你碰上好运,赶紧抓着她额前的头发,因为她背后没有可抓的东西了。”也就是说,好运错过就失掉了,这也意味着司命之神的轻浮任性。

可怪的是我认为全不讲理的命,可用各种方式计算,算出来的结果可以相同。这不就证明命有命理吗?没有理,怎能算呢?精通命理的能推算得很准。有些算命的只会背口诀,不知变通,就算不准。

算命靠“八字”。“八字”称“命造”,由“命造’推算出“运途”。“命造”相当于西方人所谓“性格”(character);“运途”相当于西方人所谓命运(destiny)。一般星命家把“命造”譬喻“船”,“运途”譬喻“河”。“船”只在“河”里走。十年一运,分两步走。命有好坏,运亦有好坏。命造不好而运途通畅的,就是上文所说的笨蛋、浑蛋安享富贵尊荣,不学无术可以欺世盗名。命好而运不好,就是有才能、有品德的人受排挤,受嫉妒,一生困顿不遇。命劣运劣,那就一生贫贱。但“运途”总是曲曲弯弯的,经常转向。一步运,一拐弯。而且大运之外还有岁运,讲究很多。连续二三十年好运的不多,一辈子好运的更不多。我无意学算命,以上只是偶尔听到的一些皮毛之学。孔子晚年喜欢《周易》,作《说卦》《序卦》《系辞》《文言》等,都是讲究阴阳、盈虚、消长的种种道理,类似算命占卜。反正有数才能算,有一定的理才能算。不然的话,何以算起呢?

人能做主吗?

既然人生有命,为人一世,都不由自主了。那么,“我”还有什么责任呢?随遇而安,得过且过就行了。人不能自己做主,可以从自己的经验来说。回顾自己一生,许多事情是不由自主的,但有些事是否由命定,或由性格决定,或由自由意志,值得追究。

抗日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某高官曾许钱锺书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职位。锺书一口拒绝不要。我认为在联合国任职很理想,为什么一口拒绝呢?锺书对我解释:“那是胡萝卜。”他不受“胡萝卜”的引诱,也不受“大棒”的驱使。我认为他受到某高官的赏识是命。但他“不吃胡萝卜”是他的性格,也是他的自由意志。因为在那个时期,这个职位是非常吃香的。要有他的聪明,有他的个性,才不加思考一口拒绝。

抗日胜利不久,解放战争又起。许多人惶惶然只想往国外逃跑。我们的思想并不进步。我们读过许多反动的小说,都是形容苏联“铁幕”后的生活情况,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处境,所以我们对共产党不免害怕。劝我们离开祖国的,提供种种方便,并为我们两人都安排了很好的工作。出国也不止一条路。劝我们留待解放的,有郑振铎先生、吴晗、袁震夫妇等。他们说共产党重视知识分子。这话我们相信。但我们自知不是有用的知识分子。我们不是科学家,也不是能以马列主义为准则的文人。我们这种自由思想的文人是没用的。我们考虑再三,还是舍不得离开父母之邦,料想安安分分,坐坐冷板凳,粗茶淡饭过日子,做驯顺的良民,终归是可以的。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不是不得已。

又如我二十八岁做中学校长,可说是命。我自知不是校长的料,我只答应母校校长王季玉先生帮她把上海分校办成。当初说定半年,后来延长至一年。季玉先生硬是不让我辞。这是我和季玉先生斗志了。做下去是千顺百顺,辞职是逆水行舟,还兼逆风,步步艰难。但是我硬是辞了。当时我需要工作,需要工资,好好的中学校长不做,做了个代课的小学教员。这不是不得已,是我的选择。因为我认为我如听从季玉先生的要求,就是顺从她的期望,一辈子承继她的职务了。我是想从事创作。这话我不敢说也不敢想,只知我绝不愿做校长。我坚决辞职是我的选择,是我坚持自己的意志。绝不是命。但我业余创作的剧本立即上演,而且上演成功,该说是命。我虽然辞去校长,名义上我仍是校长,因为接任的校长只是“代理”,学生文凭上,校长仍是我的名字,我的印章。随后珍珠港事变,“孤岛”沉没,分校解散,我要做校长也没有机缘了。但我的辞职,无论如何不能说是命,是我的选择。也许可说,我命中有两年校长的运吧。我们如果反思一生的经历,都是当时处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关键时刻,做主的还是自己。算命的把“命造”比作船,把“运途”比作河,船只能在河里走。但“命造”里,还有“命主”呢?如果船要搁浅或倾覆的时候,船里还有个“我”在做主,也可说是这人的个性做主。这就是所谓个性决定命运了。烈士杀身成仁,忠臣为国捐躯,能说不是他们的选择而是命中注定的吗?他们是倾听灵性良心的呼唤,宁死不屈。如果贪生怕死,就不由自主了。宁死不屈,是坚决的选择,绝非不由自主。做主的是人,不是命。

第二次大战开始,日寇侵入中国。无锡市沦陷后,钱家曾有个男仆家居无锡农村,得知南京已失守,无锡又失守,就在他家晒粮食的场上,用土法筑了一座能烧死人的大柴堆,全家老少五六口人,一个个跳入火中烧死。南京失守,日寇屠杀人民、奸污妇女的事,很快就传到无锡了。他们不愿受奸污、被屠杀,全家投火自焚。老百姓未必懂得什么殉国,但他们的行为就是殉国呀!能说他们的行为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不由自主吗?这事是逃到上海的本乡人特到钱家报告的。钱锺书已去昆明,我不知道他们的姓名。

命由天定,故称天命

我们看到的命运是毫无道理的,专开玩笑,惯爱捉弄人,惯爱捣乱。无论中外,对命运的看法都一致。神明的天,怎能让造化小儿玩弄世人,统治人世呢?不能服命的人,就对上天的神明产生了怀疑。我们思考问题,不能轻心大意地肯定,也不能逢到疑惑就轻心大意地否定。这样,我们就失去思考的能力,走入迷宫,在迷茫中怀疑、失望而绝望了。我们可以迷惑不解,但是可以设想其中或有缘故。因为上天的神明,岂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呢。造化小儿的胡作非为,造成了一个不合理的人世。但是让我们生存的这么一个小小的地球,能是世人的归宿处吗?又安知这个不合理的人间,正是神明的大自然故意安排的呢?如果上天神明,不会容许造化小儿统治人间。孔子不止一次称“天命”,不仅仅称“天命”,还说“君子有三畏”。第一就是“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季氏十六》)。这是带着敬畏之心,承认命由天定。

篇9:写在人生边上读书笔记

《写在人生边上》是四十年前写的,《人兽鬼》是三十六七年前写的。那时候,我对自己的生命还没有愈来愈逼窄的边缘感觉,对人、兽、鬼等事物的区别还有非辩证的机械看法。写完了《围城》,我曾修改一下这两本书的文字;改本后来都遗失了,这也表示我不很爱惜旧作。四年前,擅长发掘文墓和揭开文墓的陈梦熊同志向我游说,建议重印这两本书。他知道我手边没有存书,特意在上海设法复制了原本寄给我。在写作上,我也许是一个“忘本”的浪子,懒去留恋和收藏早期发表的东西。《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编委会成立,朱雯、杨幼生两位同志都要把这两本书收进《丛书》。我自信我谢绝的理由很充分:《写在人生边上》不是在上海写的,《人兽鬼》不是在抗战时期出版的,混在《丛书》里,有冒牌的嫌疑。于是,《丛书》的主要编委柯灵同志,对我说:“你不让国内重印,事实上等于放1任那些字句误脱的盗印本在国外继续流传,这种态度很不负责。至于《丛书》该不该收,编委自有道理,你不用代我们操心。”他讲来振振有词,我也一向听从我这位老朋友的话,只好应允合作。又麻烦梦熊同志重新复制一番,因为我把他寄来的本子早丢了。

我硬了头皮,重看这两本书;控制着手笔,只修改大量词句。它们多少已演变为历史性资料了,不容许我痛删畅添或压根儿改写;但它们总算属于我的名下,我还保存一点主权,不妨零星枝节地削补。

《丛书》体例对作者提一个要求,他得在序文里追忆一下当时的写作过程和经验。我们在创作中,想象力常常贫薄可怜,而一到回忆时,不论是几天还是几十年前,是自己还是劳人的事,想象力忽然丰富得可惊可喜以至可怕。我自知意志软弱,经受不起这种创造性记忆的诱惑,干脆不来什么缅怀和回想了。两本小书也值不得各有序文,这篇序就一当两用吧。

一九八二年八月

篇10:写在人生边上语录

2、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和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

3、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与你什么满足,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于是你起来先关了窗。

4、真正的善人,有施无受,只许他教训人,从不肯受人教训,这就是所谓“自我牺牲精神”。

5、在一个人认为俗的事物中,一定有供过于求的成分。

6、王丹麓《今世说》也记毛稚黄善病,人以为忧,毛曰:“病味亦佳,第不堪为躁热人道耳!”

7、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

8、世界上的大罪恶,大残忍――没有比残忍更大的罪恶了――大多是真有道德理想的人干的。没有道德的人犯罪,自己明白是罪;真有道德的人害了人,他还觉得是道德应有的代价。上帝要惩罚人类,有时来一个荒年,有时来一次瘟疫或战争,有时产生一个道德家,抱有高尚得一般人实现不了的理想,伴随着和他的理想成正比例的自信心和煽动力,融合成不自觉的骄傲。

9、也许要在几百年后,几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和他隔着时间空间的河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

10、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不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魔鬼在但丁《地狱篇》第二十七句中自称:“敝魔生平最好讲理。”可见地狱之设,正为此辈;人生在世,言动专求合理,大可不必。当然,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

11、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12、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假如你犯罪而真觉快乐,你那时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样心安理得。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

13、纯正的目的不妨有复杂的动机。义正词严的叫喊,有时是文学创造力衰退的掩饰,有时是对人生绝望的恼怒,有时是改变职业的试探,有时是中年人看见旁人还是少年的忌妒。

14、自以为干净的人,总嫌别人龌龊,甚至觉得自己就是肮脏,还比清洁的旁人好受,往往一身臭汗、满口腥味,还不肯借用旁人使过的牙刷和手巾。……这样看来,我们并非爱洁,不过是自爱。“洁身自好”那句成语,颇含有深刻的心理观察。老实说,世界上是非善恶邪正等等分别,有时候也不过是人我的差异,正和身体上的秽洁一样。所以,假使自己要充好人,总先把世界上人说得都是坏蛋;自己要充道学,先正颜厉色,说旁人如何不道学或假道学。

15、真的,文明人类跟野蛮兽类的区别,就在人类有一个超自我的观点。因此,他能够把是非真伪跟一己的利害分开,把善恶好丑跟一己的爱憎分开。他并不和日常生命粘合得难分难解,而尽量企图跳出自己的凡躯俗骨来批判自己。

16、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17、对牛弹的琴本就不用挑选什么好曲子。

18、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都能使你尝到什么叫做“永久”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消失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19、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20、“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过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罢!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

21、我们有急需的时候,是最不需要朋友的时候。

22、不料你的见识竟平庸到可以做社论。

23、训诂音韵是顶有用、顶有趣的学问,就只怕学者们的头脑还是清朝朴学时期的遗物,以为此外更无学问,或者以为研究文学不过是文字或其它的考订。朴学者的霸道是可怕的。圣佩韦在《月曜论文新编》第六册里说,学会了语言,不能欣赏文学,而专做文字学的功夫,好比向小姐求爱不遂,只能找丫头来替。

24、“洁身自好”那句成语,颇含有深刻的心理观察。老实说,世界上是非善恶邪正等等分别,有时候也不过是人我的差异,正和身体上的秽洁一样。所以,假使自己要充好人,总先把世界上人说得都是坏蛋;自己要充道学,先正颜厉色,说旁人如何不道学或假道学。

25、经提倡而产生的幽默,一定是矫揉造作的幽默。这种机械化的笑容,只像骷髅的露齿,算不得活人灵动的姿态。柏格森《笑论》说,一切可笑都起于灵活的事物变成呆板,生动的举止化作机械式。

26、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

27、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

28、拉罗斯福哥《删去的格言》第五八九条里说:“道学家像赛纳卡之流,并未能把教训来减少人类的罪恶;只是由教训他人而增加自己的骄傲。”

29、真有幽默的人能笑,我们跟着他笑;假充幽默的小花脸可笑,我们对着他笑。小花脸使我们笑,并非因为他有幽默,正因为我们自己有幽默。

上一篇:慢性胃炎中医意见下一篇:小小班教案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