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念

2024-06-02

艺术理念(精选8篇)

篇1:艺术理念

艺术教学理念

一、与同学们分享并讨论艺术教学理念的必要性

艺术教学理念意在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向。教学的理念直接关系到学习者对学习的认识。因此,教学理念与学习理念的同一性应在第一堂课便向学生指出。

刚刚踏入学院的学生的基本情况是:对未来没有具体预判,对现在更无法作出判断,对过去停留在记忆的表层而缺乏反思。其学习状况是: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没有方法。教学应为学习提供有明确阶段性的过程和目的,提供与阶段相适应的方法。通过对教学理念的讨论,引发学生初步而整体的认识自我。

二、我们的教学理念

1、艺术教学的内容是有其固定范畴的,同学们的学习不是漫无边际的。

2、艺术教学的属性是研究性和相实践性的。因此,同学们的学习亦是研究性和实践性的。应强调,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创造一幅好的作品,更是通过对艺术创作过程的分析和研究,了解艺术普遍规律,从而指导自身的实践。

3、艺术学习和研究的领域不是绝对的。自我体验和个人经验非常重要。学生和老师都须要不断地挑战自我。从教师这方面来讲,虽然个人经验大相径庭,但若理性的分析其自身作为学习者和研究者的研究过程,仍有许多可以总结的要点和具体而普遍存在的感性认识可以成为知识传授的入点。老师应从教与学双方的感性材料入手,建立通畅的教学通道。而学生亦应主动地去接触自己所不熟悉的东西,不要死抱住自己已然了解的事物不放。

三、总结起来,我们的基本教学过程是:以讲解,示范,课堂讨论,多媒体演示,书面个体交流为最主要的方法,根据认识的感性——理性过程,将所要传授的内容分析为各个重要阶段及其重要知识点和方法点,引领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其所学习的陌生内容。倡导主观论断与直观感受,帮助学生建立对客观事实的具体经验;通过具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并强调,学习过程与结果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关系。我要求学生把分析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看成学习的重要手段,从而培养批评性思维方式。

在这过程中,我出示大量古今名家作品,学生自己的作品;所有课程都包括个案分析和集体评讲,并讨论了传统与现代艺术中的技巧,形式和观念等问题。我相信我的教学方法如能得到学生的重视,一定能帮助他们打好坚实的基础,为其个人未来在绘画或其它相关领域研究的发展建立一个开放性的平台。

篇2:艺术理念

艺术教育现代化理论构架是构建艺术教育现代化模式的理论支撑,是艺术教育现代化活动的理论指南。艺术教育现代化理论构架是多种教育理论构成的理论网络结构。国外教育理论是跨学科的综合性教育理论的集合。为了构建艺术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框架,我们有必要对有关的国外教育理论进行学习和借鉴。

一、艺术教育现代化社会学理论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涂而干认为教育实践不是孤立的现实,在同一社会里,莫如说所有部分都是为了同一目的通力合作而结合在同一体系里,只有这个体系,才是特定国家和特定时代所固有的教育制度。

根据涂而干的教育理论,艺术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整个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与现代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在现代社会中,艺术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既受社会现代化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因素所制约,也直接影响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艺术教育在推进个人和社会现代化发展和谐统一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从对社会看,艺术教育既是推动现代化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杠杆,也是现代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对个体看,艺术教育促进个体适应现代社会和平等方式和生活方式,接受现存社会秩序和观念,并按照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已露端倪的未来要求,实现个体化社会化发展。因此,艺术教育和现代化社会的互动,形成了艺术教育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自组织过程。

二、艺术教育现代化的哲学理论

苏霍姆斯基指出,美育是情感教育。美的本身无须解释就可影响人的心灵。

艺术教育现代化的哲学理论就是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给艺术教育的本质及其功能的探讨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对于这些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作了很好的回答。

艺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这种情感是具有时代特色的高尚情感,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审美感。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学生个体情感得到充分的释放和满足,同时,学生个体的情感又按社会现代化的要求进行规范和升华,这两者统一于艺术审美表现之中。因此,艺术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的情感教育,这是艺术教育的基本特征,具有作为审美情感的艺术教育具有一系列不同于德、智、体诸教育的特征,这就是: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偏于感性特征,在抽象思维训练与形象思维训练统一中偏于形象思维训练的特征,在学科教学与整体素质教育的统一中偏于整体素质教育的特征,在身心协调中偏于心灵塑造的特征,在规范和自由的统一中偏于自由特征,在严肃与愉悦的统一中偏于愉悦的特征,在社会性和发展个性的统一中偏于个性的特征等。艺术教育的这种本质特征本现在它的功能和形式中。

艺术教育的功能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开发功能。艺术教育能开发学生大脑的功能。研究表明,艺术作品是开发大脑潜能的有效信息源。加强艺术教育,能促进大脑两半球整体协调发展,有效地发展个体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忽视艺术教育,只注重科学知识教育,就有可能导致大脑和心理发展的倾斜,影响大脑两半球的协调发展。二是促进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形成和发展。二是促进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形成和发展,人格的完善。艺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渗透性的感情形象教育。在艺术形象教育活动中,个体能陶冶性情,净化情感欲念,使现代社会的要求渗入个体心灵,使感性和理性统一,变被动为主动,自然而然地获得既合乎社会现代化要求又合乎个体需求的自由愉悦。所以,黑格尔认为,审美带来了令人解放的性质。同时,在一系列艺术教育活动中,艺术作品的内容是学生个体认识和感受社会现代化的理想教材;一系列的集体艺术活动,有助于学生个体心灵开放和在交流的氛围中培养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格的社会化发展。

艺术教育既是小学进行审美教育的最主要途径,又是审美教育的核心内容。而音乐和美术是小学艺术教育的最主要形式。音乐是运用音响、节奏、旋律来塑造艺术形象,以声音的艺术力唤起学生的感受,并从感受中产生某种观念、联想和情感等,人们把音乐称为“心灵的直接语言”是很有道理的。美术包括图画、工艺、欣赏等内容。图画是小学美术的基本内容,它是通过平面描绘,以构图、造型和涂色表现手法,创造事物的形象和周围的现实情景,与音乐一样具有很大的形象教育作用。

三、艺术教育现代化的教育学理论 夸美纽斯认为,绘画和***是训练发展儿童内部感觉的必要条件。杜威认为,今日的艺术决不是“奢侈品”,或多余物。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看,它是人的发展的基本力量。艺术教育现代化的教育学的问题必须明确这三个问题:

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艺术教育现代化框架的理论基础,艺术教育现代化理论框架的理论基础,艺术教育现代化理论框架的构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早就有过科学和全面的阐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学说的内涵中无疑包括了人的精神活动能力的多方面发展,而人的精神活动能力的多方面发展不仅包括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而且也包括人对社会已有的精神财富的享受能力。马克思认为,精神活动是最使人向往的一个活动领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的智力获得更高层次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他强调,人也要按美的规律来塑造。马克思对于精神活动能力中对精神财富的享受能力为重视,他认为,必须在一切个人的自由时间内,对他们进行艺术教育,并且使大家都能享受这一手段。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一个人要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么他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根据马克思对艺术教育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艺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是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首先,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对德、智、体诸素质有着独特的促进机制。艺术教育效益不仅在于完善人的艺术心理结构,提高艺术素质,而且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以美储善”、“以美启真”和“以美助健”。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年强大源泉。”“没有美育,也就没有任何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论教育》P146)“以美储善”,就是说艺术教育有助于伦理道德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艺术情感活动在艺术审美结构与伦理结构之间作为一种信息通道把二者联系起来。艺术教育是情感活动伦理道德结构联系的渠道和中介,它能使艺术审美情感成为一种行为动力推动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以美启真”,就是有助于智力结构的发展。艺术美感作为自由感受具有自由直观的因素,有助于创造心理的形成。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过程是教师交给学生由认识走向创造的钥匙的过程。“以美助健”即是指艺术教育能增强学生的体质,造就健全的体魄,促进心理健康。

其次,艺术教育有着其它诸育不能与之相比的特殊优越性。艺术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有机整体的反应式的教育,具有完整性和和谐性的特征。在艺术教育中,主体进入艺术审美状态,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是因为他把握到了一种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整形式,这种形式积淀了人的情感和理想,具有特定社会内容,所以会同时作用于人的感知思维、意志等心理因素,使他们处于一种极其自由与和谐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各种能力都得到最大发展,但又相互协调、互促进,整体发展。因此,艺术教育在内容、方式和效果方面都有其明显的特点: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深远性和整体性。国内外教育家分析了艺术教育在儿童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教育中的作用,认为艺术教育对儿童所有的生活领域都有渗透。

四、艺术教育现代化心理学理论

原苏联心理学家列昂捷夫认为人的思维过程乃是外部实践内化和特殊改变的结果,存在着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的不断转化,是人对现实及其变化的一种占有形式。

根据列昂捷夫内化的理论,艺术教育现代化心理问题主要解决在现代化背景下艺术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机制问题。它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理论问题:

1现代艺术是人类在长期艺术实践中所形成的艺术心理结构的历史性的积淀。社会现代化总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继续,延伸,而历史又总是在现实中得到某种程度的凝聚和折射,或以新的方式加以再现。人类艺术实践经过无数代人、无数次的反复、印证、总结、补充、修正,日积月累形成了丰富的多种多样的艺术观念、艺术情感,锻炼了日益发展的艺术能力。艺术意识和能力既逐步地沉淀、积聚为相对稳定的艺术心理素质、价值体系、思维方式所事例而成的艺术心理结构;又以物化的形态沉淀,凝聚于各种具有艺术特质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之中,这些产品就成了人类艺术心理结构外化的结晶品,也是现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这种人类内在的艺术心理结构和外化的结晶品逐步形成和丰富化以后,又制约着后人的艺术心理活动和心理结构的建构与积淀。因此,艺术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必须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2完善个体艺术心理结构的最重要途径是增强个体艺术心理因素的功能。主要包括培养敏锐的艺术感知能力、丰富的艺术想象能力、强烈的艺术情感和深刻的艺术想象能力、强烈的艺术情感和深刻的艺术理解能力。个体艺术心理结构的完善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建构过程。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大体可分为产生艺术愿望、输入艺术信息、进入艺术状态、获得艺术体验、形成艺术意识、发展艺术能力、完善艺术心理结构等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阶段。个体艺术心理结构的完善既以人类艺术积淀为前提,并且是它的结果和现实的表现,又为人类艺术历史性积淀输送了新的血液和充实了新的现实内容。

3艺术教育既是对于艺术作品美的认识、接纳的过程,又是展形象思维进行能动创造的过程。在艺术教育过程中,主体通过求同、求异探究把握艺术对象美的特征,使主管体之间、主体艺术审美心理要素之间的矛盾、差异达到了和谐、统一,获得艺术美感;或保持主体的差异、矛盾、树立,以确保自己艺术审美、创造美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独特性。这一过程是各种有着内在节奏的有序运动的过程,是艺术审美心理由相对平衡到失衡,再到新的动态平衡的过程,也是艺术心理结构不断改进、重构和发展的过程。我们把握个体艺术教育心理活动规律对促进个体艺术心理结构的完善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艺术教育现代化的方法论

艺术教育现代化方法论是完成艺术教育现代化任务,实现艺术教育现代化功能的操作原则,是艺术教育现代化理论与艺术教育现代化实践相结合、对艺术教育现代化实践提供理论指导的中介环节。根据国外教育理论,主要遵循以下方法论原则。

1活动性原则。

艺术教育的活动是指主体身心参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学生积极能动地获得艺术审美经验的过程,它具有知与行、身体动作与心理感受有机联系的特征。活动性原则是现代心理学理论的支柱。活动心理学的创始人列昂捷夫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在它完成某种活动过程中实现的,也就是说,人是在活动过程中通过掌握社会历史文化经验,促进心理发展的。”(《原苏联教学论流派研究》杜殿坤P399)。印度教育家泰戈尔认为,儿童艺术教育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摒弃陈腐的习俗、单调乏味的惯例,不断给予儿童机会,使他们“透过所达到的惊异之心挖掘自身无限潜能。”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儿童认识艺术和欣赏艺术,而不是培养艺术家。活动性原则也充分体现了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个体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审美意识的发展,个体艺术情感的满足和升华都是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实现的。离开了具体的、活生生的艺术活动,艺术教育现代化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我们要把活动性原则贯穿于艺术教育的全过程,在活动中求发展、出成效。

2主体性原则。

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是师生双方相互协调的过程。其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的艺术审美愿望、兴趣以及表现能力是活动开展的根本动力。“教为主导”则着眼于“学要主动”。艺术教育现代化更加要重视和提供学生教育活动中的主要性,要把艺术教育活动的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切实唤起和激励学生的艺术审美冲动,使他们主动投入艺术教育活动,真正成为艺术教育活动的主人。

3差异性原则

由于存在着艺术审美的个性差异,所以应充分注意到艺术审美的个性化特征,即艺术心理结构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先天的遗传和后天艺术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这种差异会引起各种艺术审美形态和审美风格的不同的选择和评价。因此,注意艺术审美信息供给的丰富性和鼓励个性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艺术教育现代化功能的发挥。

4立体性原则。艺术教育不同于其它学科教育,它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丰富性、综合性和渗透性。各种艺术是互通的,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与想象艺术、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等结合起来,可以丰富艺术教育内容,激发学生艺术兴趣,提高教育质量。另外,艺术作品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强调在艺术审美体验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把握其历史、哲学、伦理等内涵,提高整体素质。

篇3:忽悠——教育艺术新理念

1.善于“忽悠”的人会设计和引导。教育设计比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编导设计等都极易呈现两极分化、风格迥异的状态, 所以教师们对“设计”的理解和执行, 常常习惯于对知识结构本身的重新设计, 而疏于对方法的创新设计。当然, 知识本身是不能进行“忽悠式”设计的, 只有方法是可以进行“忽悠式”设计的。因此, 成功的善意“忽悠”, 一定是引导学生在方法论上对知识的趋之若鹜。也因此, 我们的教师何不好好“忽悠”学生, 非要道貌俨然呢?

2.善于“忽悠”的人会评价和激励。没有评价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没有激励的教育是走不远的。但评价和激励的方式方法是多元多样的, 绝不能落套成俗, 而要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猜想瞎说、找托代说, 要大惊小怪、前后矛盾、将信将疑、四两千斤, 要诸葛空城、指鹿为马、暗度陈仓、迂回包抄。一句话, 要既力尽“忽悠”, 又人我窃喜。

3.善于“忽悠”的人有幽默和激情。教育的本质是严肃神圣的, 但教育的形式必须去除严肃神圣化。评价好教师的国际标准, 前三条多指向“教育无痕、幽默智慧和富有激情”, 即“学生的进步无疑是教师教育的结果, 但我却找不到老师教育我的痕迹”;“教师的幽默式智慧, 是学生之所以爱上他和他的学科的主要理由”;“教师无疑也有疲惫和发怒的时候, 但学生却从来也没有发现他疲惫和发怒”。而这三条的共同指向, 按中国时髦的语言来说, 就是“教师很能来事, 即很能“忽悠”学生”。

篇4:拓展“艺术微喷”理念

心思细腻的“大块头”

宽大的机身、机架落地式的设计,“大块头”是我们对爱普生Stylus PRO 9880C(以下简称9880C)的初识印象。而伴随我们评测过程中的应用,它详细的驱动界面、细致的驱动设置、人性化的控制面板设计及其丰富的打印介质支持,又让我们感到“大块头”身上的细微之处。

在机身控制面板上,9880C功能按键设置简单,但实用性较强,配合具有背光照明系统的液晶屏幕,用户可以方便地进行查询打印机状态和信息、脱机等操作。值得一提的是,在机身的背后,9880C除了标配USB2.0接口外,还提供有100Mbps以太网接口,网络打印单元的引入,实现了用户多点打印的需求,有效解决了用户逐一排队等候打印的情况。

9880C整合了全新的驱动界面,驱动界面由“打印首选项”(用户选择参数页面)与“主窗口”(参数预览页面)两部分并行排列组成,当用户通过三级“打印首选项”菜单对介质类型、页面/纸张大小和色彩调整等参数进行设置的同时,一侧的“主窗口”中即可显示出用户当前的设置信息,直观且统一的参数预览功能,令用户设置起来更为方便。同时,为了丰富用户对打印效果的选择,用户可根据菜单中“模式”选项,对打印图像色彩进行手动调整,调整后照片的最终效果可在单独的预览窗口中直接查看。

9880C兼容纸张介质范围十分丰富,它支持从A4到B0+再到44英寸幅面宽度的单页纸或是卷纸。在纸张介质厚度方面,无论是0.08mm厚度的纸张还是在1.5mm厚的展板上,均可以实现打印输出。另外,随机标配的自动切纸系统,可快速地对介质进行裁切,当遇到需裁切坚韧或较厚的介质时,用户还可以通过选配的手动裁纸单元快捷实现。

墨水再提升世纪虹彩K3 VM

近期,随着诸多媒体对“世纪虹彩K3”墨水的频繁报道,在互联网上搜寻“世纪虹彩K3”相关内容,已达到36000多项。而伴随多方良好的信息反馈,爱普生将“世纪虹彩K3”进一步升级,推出了全新“世纪虹彩K3VM”墨水。此次评测的9880C采用的就是新研发的“世纪虹彩K3VM”墨水。根据官方资料显示,新“世纪虹彩K3VM”墨水由K3与VM两部分组成(K3:三级黑色墨水,照片黑或粗面黑、淡黑、淡淡黑;VM:Vivid Magenta,鲜洋红色)。而新一代颜料墨水所使用的洋红色墨水浓度提升,在打印样张中的红色至蓝色区域内色域整体拓展,它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宽广色域,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彩色喷墨打印质量。

篇5:现代艺术设计核心理念的论文

一、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存在问题

重复性过高是社会对艺术设计造成的影响,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则从基础层面对艺术设计造成了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艺术设计教育存在过于追求国际化的现象,国际化艺术设计水平较高,但是这并不代表国内没有优秀的作品,只能说其与国际相比有所不足。中国设计师的艺术设计作品中不乏精品,但是一些艺术设计教师忽视了这点,总是传授用外国的设计思路套用本土的设计形式等教学内容,以致艺术设计既无法满足本土化的发展需要,又无法满足国际化的发展要求,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第二,教育“底气”不足,在设备配置、人文关怀以及艺术设计创新领域,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显得不够成熟,有待完善。

二、针对问题打造核心艺术设计理念

1.以本土化的思想统一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的重复性过高和教学力量不足,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站在现实角度看待问题,总在追逐国际先进水平,丧失了自身的价值。从自身角度来看,我们应当树立本土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梳理本土化的艺术设计形式,将艺术设计置于现实中,根据国情需要进行具体的创作与教育。

2.以世界化的眼光看待艺术设计

我们虽然不能将国际标准看作发展我国艺术设计的唯一要求,但我们要具备国际眼光,要让本土化设计理念迎合国际艺术设计的潮流发展,让艺术设计处于一种相对先进的评价标准中。因此,我们应当重视现实的发展,从基本国情出发,从我国的艺术设计市场出发,对此进行重点分析。

3.以人文化理念为核心思想

在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国际化审视后,我们还应当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进行重新审视,改变现代艺术设计的.浮夸作风,丰富现代艺术设计的设计理念,从人文理念中寻找艺术设计的灵感。

4.以绿色化发展作为提升本土现代艺术设计的指导目标

我们要强调公正、公平、和谐、共赢的发展战略,打造稳定的发展市场,让艺术设计的市场化走上正轨。

三、围绕核心理念进行发展

篇6:艺术理念

(作者简介:吉林省写作学会青少年写作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长春吴刚翰林作文学校校长 公开出版著作48部 主讲的“吴刚作文与吴刚口才”是吉林省青少年品牌课程)

今天,我和大家沟通关于现代家长教育孩子的新思维和新方法。请大家注意听讲,不要溜号。中间不要插言,避免打断我的思路。谢谢。“批评”是家长在教育子女中常常使用的教育手段,对此,许多家长喜欢用疾风暴雨般的批评方式,有的家长说:“训斥或臭骂他一顿,我自己也挺解恨,这孩子太气人了!”诚然,这种所谓的“大发脾气式”批评的运用可能收到暂时效果,但它是表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家长会痛苦地发现,孩子对家长这种近乎原始的批评方式越来越无所谓,这是家长面临的课题,也是考验,更是挑战,更是挑战。

有的孩子会说:“我妈妈就会说这几句话,她批评我第一句,我就知道她第二句要说什么,没啥新鲜的。”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反应呢,那就是批评方法的问题,因为你的批评没有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接受,孩子只是因为惧怕你的威力而临时做做样子而已。试想,这样的批评怎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呢?

其实,批评孩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需要配备特殊的方法和技巧方可有效地运作和实施。所以,我今天主讲的是我的原创理念<<给批评穿上表扬的外衣>>

第一、留足面子,别人面前不教子

现在有许多家长在发现孩子缺点和毛病时,不管孩子身边有没有别人,有没有别的家长、老师或同学,就将一顿“连珠炮”似的批评排山倒海一样压向孩子,这是什么原因呢?家长说,我急。吴刚老师认为,不是,而是你冲动,教育的最大敌人是什么?

冲动,因为冲动是魔鬼。尤其是对自尊心强和脸皮薄的孩子,当众批评会让孩子不知所措,面红耳赤,当孩子试图解释但没有效果时,便开始变得垂头丧气,逐步失去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为宝贵的自信心和勇气,反而得不偿失。对待孩子的错误,家长一定要冷静,不能急噪甚至冲动,因为孩子的错误一定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需要家长耐心地分析原因后,再进行适度的批评和教育,尤其在是公共场合和别人面前,孩子肯定不愿意接受“不给留面子的批评”,假如是性格倔强逆反心理比较强的孩子,他还会当着别人的面说出反驳的话语或者作出反驳的行为,反而会使家长“下不来台”,家长为了保全自己的颜面,可能会迫不得已地使“批评”升级为“武力镇压”。此时,在场的亲戚朋友们一定会说情和劝阻,结果更助长了孩子的“气焰”,你打也不是,骂也不是,尴尬的是家长,而不是孩子,批评也就失去了意义,从而违背了批评的初衷。

家长一定要“回家教子”或“单独批评”,在批评的时候,必须告诉孩子你在别人面前没有批评他,是给他留足了面子,使孩子内心存有感激,从而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批评作用和效果。

另外,家长尽量一事一议,不要总翻旧账老帐,总提过去的孩子早已经改正的错误;家长也不要总是用自己小时侯的辉煌经历和孩子现在的

缺点错误相对比,因为这样不会产生大的说服力,孩子也会非常反感,他会有话等着你:“你们过去是啥年代,我们现在啥形势,总提你们那时候干什么!真讨厌”

第二个理念:《“苦药”包上“糖衣”,让孩子主动接受 》

其实,批评的语言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听,因为谁都喜欢被别人赞美。尤其是孩子,直接的批评一般不愿意接受,可是批评是良药,良药苦口,孩子不愿意吃怎么办?那就是给“苦药”包上“糖衣”,也就是给批评穿上表扬的外衣,孩子一定会接受和消化的。

首先,在批评孩子之前,先承认和肯定最近出现的进步现象,如:“你最近整体情况看,还是有进步的,家长很高兴。不过,有两个方面你必须改正,否则,会影响你的进步幅度,甚至还会退步的。”这样孩子就会心平气和地听你的批评了。

其次,要坦白地告诉孩子,家长允许孩子犯错误,每一个孩子都曾经犯过错误。每一位成功的名人曾经都有过错误和缺点。这样,就会从心理上拉近孩子与家长的距离,然后家长再将批评的内容表述出来。当批评完孩子时,不要让急于让孩子表态:“能不能记住,说!”不要这样。而是点明批评的主题:“犯过错误不要紧,关键是总结教训,为了自己更好的进步。”然后观察孩子的表情,当他十分诚恳地点头时,证明你的批评成功了,因为你的批评深入到了他的心里。教育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皮克马利翁效应”。如果老师和家长预言某个学生将会出现特殊的好行为时,这个学生就会努力展示预言的才华;如果老师预言某个学生是朽木不可雕也,蠢材白痴时,那么,这个学生将表现得垂头丧气不思进取。所以,给

“良药”包上“糖衣”就是源于这个道理。

批评的第三个理念:《孩子决心改正错误时,父母要赞赏呼应》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下决心改正时,父母要表示赞赏和呼应,千万不要用怀疑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决心,甚至不断地讽刺挖苦和无情地打击。比如:孩子说:“爸、妈,下次我努力,保证以后再也不这样了。” 家长千万不能说:“就你那样子还能改,我看你这辈子是不能改了,拣垃圾都没人要啊。”或者说:“别人下决心我能相信,你呀,我可是不相信,我看你算是完蛋了!”此时,孩子如果得不到家长的赞赏和支持,就会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甚至彻底放弃改正错误的决心和机会,批评也就失去了的实际意义。

作为家长,应该认真并很有力度地对孩子说:“好,这一次爸爸妈妈可是都听到了,我们相信你,我们等待你的好成绩!”作为家长要在言语中表达出来对孩子的信任,要把批评当作促进孩子进步的催化剂,把批评当作孩子前进的助推器。(吴刚老师提醒:这一点请家长写在你的笔记本的第一页提醒自己),而不是让批评成为孩子没有自信和勇气的“魔鬼”。

篇7:艺术理念

【摘要】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反思,在客观上促进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尤其是生态理念在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也引领环境艺术设计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文章阐述了生态理念的本质及特征,探讨这一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生态理念;环境艺术设计;可持续发展

古语云:“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古代先哲所强调的生态观在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时至今日仍是设计师不懈追求的目标。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在获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西方设计界最先兴起了绿色生态设计的潮流,其包含的生态观、和谐观和美学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这对于近些年人们所追求的绿色、安全、生态的家居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生态”一词已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不可忽略的主题词,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要突出生态特征,还要注重艺术的表达,最终将艺术美和生态美创新融合,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基本特征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文,意思是指家或者人们的环境。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生态理念的本质在于满足人们空间活动基本需求和预期要求的同时,以生态和谐理念为先导,在最优利用资源和配置空间的同时,促进空间生态机制的良性循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无论是空间环境还是室外环境,除了要突出生态理念,还需要把握其艺术的基本特征。第一,是循环性。在生态环境设计中,生态理念的融入是将人类空间系统中消耗的能量进行再循环处理并重新利用,在节省成本的同时,保证资源消耗的最小化。例如,将破旧塑料瓶改制成某一艺术景观,这就体现了环境艺术设计循环性的特征。第二,是舒适性。从生态价值观角度来看,环境艺术设计的价值观取向是“人类中心主义”,舒适性则是要把这一价值取向有机体现出来。比如在色彩、采光、通风、换气和设备等设计方面,要符合人性化特点,以满足人体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需求。第三,是持续性。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持续性主要体现在设计的构思角度、布局结构类型以及各类设施的设置方面,即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对卫生间的改造,要兼顾儿童、中年人和老年人三代人不同的需求,使其效用功能持续凸显。第四,是效率性。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融入需要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杜绝浪费并以获得最高的资源效益为目标。例如,苏州园林的环境艺术设计,无论是房屋瓦舍还是假山怪石都依托当地的优势资源,融景于自然,将生态理念有机融入其中。第五,是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融入必然要体现出生态性这一基本特征。生态性在当下的环境设计中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在了设计作品中,这将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基本原则

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体现,主要是强调内外部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空间环境之间的和谐与有机融合。要达到这一目的则需要秉承以下四个原则,通过原则的规范,将生态理念更好地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之中。

(一)艺术设计与艺术审美有机结合的原则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能使建筑物的.室内外空间体现出一定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氛围。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不仅要从艺术设计角度考虑,也要从艺术美学的角度考虑。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生态理念,既要符合设计美学原理也要表现艺术审美价值。例如,大型商场或酒店中的绿色植物景观设计,在符合空间环境设计要求的同时,也要符合大众的艺术审美品味。

(二)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原则

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为,事物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自然本身又有着极强的自我维护和恢复能力。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要把握好这种特性。有资料显示,在20世纪中后期,有些环境艺术设计师采用了在利用各类资源的同时加以保留的方式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这在满足设计需求的同时也保护了资源,这实际上是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的原则。比如威尼斯水城,城市空间格局的建造并不是野蛮的填水造陆而是依水而造,对环境空间设计进行特别布局,“顺水发展”而不是“逆水而兴”造就了今日的威尼斯。因此,在对环境空间进行设计时,生态理念的注入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这样才能使设计得到可持续发展。

(三)小干预与大促进的原则

所谓小干预和大促进即是把外界的干预降低到最小,同时使环境艺术设计取得最大效果。人是事物创造的主体,环境艺术设计同样是以人为中心。改造必然会给自然环境带来些许影响,而生态理念的运用则是以弱化这些影响为目的,并以技术为依托手段削弱存在的不利因素。坚持这一原则,要以“4R”理念为指导。所谓“4R”理念是设计过程中所遵循的四种方式:第一是Reduce,即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在对原有自然景观合理开发的基础上进行再利用;第二是Reuse,即在材料的选取和利用方面,要以长远的目光加以选择和利用,既保证能够用到,也要减少材料损耗,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要更加审慎;第三是Renewable,即设计师要尽量减少对土地、能源等方面的利用,利用设计改造过程中留下的可回收有价值材料进行可持续建造;第四是Recycle,即对一切废旧或弃用材料进行回收利用。设计师应以“4R”理念为指导,坚持小干预与大促进的原则,把握设计方向,将生态与设计有机结合。

(四)生态美学原则

传统的艺术设计只是流于表层设计,过于追求奢华感。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生态观念的加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更多是强调回归自然。生态美学主张“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协调统一,以达到精神上的和谐。设计师在对室内外空间环境进行环境艺术空间设计时,以这三方面为出发点,对陈设、植物以及材料的选用方面都要突出生态美学理念,使受众在体味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美感的同时,感受到美的体验。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实践活动客观自然的规律性的统一,是自然的人化。”可见生态美学观的本质不是奢华而是自然。同时,生态美学原则也是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考验。这就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设计经验,还要具备扎实的生态美学基础和独特的艺术审美能力。环境艺术设计坚持生态美学原则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空间审美质量。

三、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相比于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融入生态理念的环境空间设计更能够建立良好的空间生态景观格局。合理科学的生态空间措施,一方面能够促进资源的再利用,另一方面能够在环境空间设计中增加生态服务功能。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运用举措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运用天然材料

生态理念的特征和原则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指导,除此之外,需要在具体环境艺术设计中将生态理念有机植入,从而将这一理念真正体现出来,而天然材料的运用是体现这一理念的主要措施之一。对天然材料选用的前提之一,就是设计师对各种天然材料的用途和形状了如指掌,在把握原材料造型及其特征的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特点。比如,在城市公园利用鹅卵石铺路,一方面体现了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美学特点,另一方面,对游人起到锻炼身体的效果。总而言之,天然材料的使用在节约资源的同时,使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凸显与加强。

(二)秉持环保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许多生态理念往往是以环保设计为载体表现出来的。近年来,设计中的环保主题已是一大趋势。因此,生态理念的融入需要充分考虑到低消耗和低排放的问题,这对环境艺术设计来说也是一项新的考验。由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包括物质形态要素,如陈设、雕塑、植物、阳光等,以及文化习俗、时代风尚等意识形态要素,在对这些要素进行环保设计时要注重相互之间的联系。

(三)坚持以人为本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生态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以自然环境为依托,对空间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艺术设计,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比如别墅区的环境设计,通常是依托地形地势,在减少人为破坏自然景观的同时,营造出舒适、怡人的空间环境。与此同时,环境艺术设计在注重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资源的同时,也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过程中多关注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群体,为他们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例如,在对儿童房环境设计时,家具结构应采用边角弱化的方式,以避免儿童受伤。而老人房植物景观的选择,要在不影响环境整体艺术效果的同时,从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和喜好出发加以考虑。

综上所述,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深入把握生态理念的本质和特征,尊重自然及艺术设计原则。在创造生活空间环境的同时,展现艺术魅力和生态环保理念,并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综合进行判断,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资料:

[1]孙鸣春.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J].美术教育研究,(1).

[2]董俊超.生态理念与环境艺术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13).

[3]霍迪.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与其艺术特征[J].艺术品鉴,2015(10).

篇8:艺术理念

关键词:艺术体验,包装艺术,组合感官

一、当代包装艺术感官体验的研究背景

当代包装艺术在不断发展中已经逐渐上升到一个以消费者进行艺术体验为主流的阶段, 而包装艺术组合感官则迅速发展起来。早在2006年Pro Carton德国代表大会就曾探讨过“多感官品牌, 多感官包装”这个话题, 近几年学术界提出组合感官包装, 顾名思义, 就是从人体感官的视听味嗅触感入手, 调动消费者多种感官以体验为主的包装形式。

组合感官体验就是在单感官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组合形成的, 不仅包含感觉, 还包含主观的情感知觉体验, 通过五官感知或体会到经验性的内容, 引起艺术体验与情感变化。

这种艺术体验形式是力求突破传统以单方面感官所带来的缺陷和不足, 在注重视觉传达的基础上, 运用组合式的感官, 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来激发消费者的感官机能, 产生更大程度的艺术体验。组合感官体验让产品在传达信息的时候更加丰富有效, 方便消费者获得足够的信息。

二、设计与体验——组合感官理念下的包装艺术

组合感官理念下的包装艺术以消费者的主观感受性、情感性及意趣性作为艺术体验的重心核心。

1. 相辅相成, 视触体验组合

生物学研究认为, 人类最早发育和成熟的感觉是触觉, 并且早于视觉、听觉和大脑中枢神经的形成。为达到艺术体验的个性化与理性化, 大胆运用视触体验组合的包装策略, 二者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 为准确和有效的与消费者建立一种新的认同关系, 来满足消费者。

在触觉体验的表现上, 通过材质本身具有的肌理质感, 可以有很多的选择:粗糙、柔软等等。这种形式多是为了与人建立一种亲密感和诱惑感, 从而满足设计概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材质本身具有的肌理质感建立在自然的视觉感官中, 通过视触组合的相辅相成把产品或商品信息传达给消费者。另外, 对包装增加情感化、互动化、循环性的设计环节, 使产品包装具有准确传达信息、游戏娱乐或二次利用的功能, 借此互动体验让商品的形象持续传播。

2. 优势互补, 视嗅味体验组合

包装艺术的视嗅味体验组合共同作用可以使艺术体验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并有效的构成消费者的感性体验需求和审美情趣需求, 添加嗅觉和味觉体验可以更加具体直接的表达信息, 可以弥补视觉的缺陷和不足, 掩盖周边环境的影响, 视嗅味体验组合将各自优势发挥出来, 互补单方体验的缺点, 达到共赢的效果。

通常情况下, 视觉体验和嗅觉体验共同对味觉体验感受造成影响, 因此具有隐形体验的特点, 常见的添加嗅觉、味觉体验的手段有:其一, 添加具有香气的胶水或油墨印刷, 以这种方式制成包装纸品, 使整个产品包装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气味印象。其二, 包装材料或包装成品添加气味, 将香料直接添加到外包装或产品中, 人们在使用时产生香气, 让人们产生好感。其三, 通过视觉联想嗅觉或味觉表达。常用一些图形、色彩、造型来联想表达嗅觉或味觉。

视嗅味体验组合形式由于在表达上更加直接、更加迅速, 消费者更加愿意购买他们能看能闻的产品, 与消费者之间产生美的交流, 想像再现的交流, 因此将会称为今后包装艺术感官体验的主流形式。

3. 强强联合, 视听嗅体验组合

根据有关调查数值显示, 影响人们的购物行为和采购决定占比重前三位的感官体验分别是视觉体验、嗅觉体验、听觉体验。因此, 强强联合的视听嗅体验具有其他传播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声音传播速度快, 气味传播让人产生联想, 富有张力和表现力, 并且形成良好的艺术互动体验效果。

常见的载入听觉体验的方式有:其一, 在包装产品增加播放介质, 在使用时发出声音。在儿童产品包装中播放介质会发出特定的声音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其二, 使包装材质或结构发出声音, 采用具有声音的包装材质, 使消费者在使用时包装材质发出声音。其三, 对包装结构进行设计和改良, 使其结构在人们使用时或使用完毕发出声音, 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提示使用者正确的操作动作。强强联合后的视听嗅体验组合, 在艺术体验过程中, 伴随着独特的声音、恰当的气味、良好的视觉设计, 且产生愉悦情境, 带来互动艺术体验。

4. 投石问路, 五方联合体验组合

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原研哉先生曾经提出“以五感为设计方向”的理念, 并举办“HAPTIC——五感的觉醒”展览。五方联合体验组合, 就是把人体的视觉感官、听觉感官、味觉感官、嗅觉感官、触觉感官共同联合作用产生艺术体验效果。五方联合体验组合全面的开发了人们的五感机能, 调动了人们的情感因素, 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 与人们产生互动体验, 追求艺术体验的最大化和完美性。

前文总结了视触体验组合、视嗅味体验组合、视听嗅体验组合的方法和体验形式, 对于五方联合体验组合, 就是将总结的要素和法则融会贯通, 凸显每个感官体验的优势, 达到组合体验的最大化效果。五方联合体验组合的包装艺术当前还处于处于投石问路阶段, 此种组合形式的包装艺术优点不胜枚举, 能够使产品和消费者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拓宽了包装艺术的领域, 丰富包装艺术的设计语言。五方联合体验组合的包装艺术, 其对准了消费者的感官端口和心理, 能够迅速刺激起购买和消费欲望, 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但是, 在追求艺术体验的最大化的同时, 此种组合形式也确实面临制作成本大, 科技技术含量高等问题, 亟需改善和提高, 从根本上全面实现五方联合体验组合的包装艺术体验最大化。

三、结语

以艺术体验为主的组合感官理念下的包装艺术是美的体验, 是形象的体验。包装艺术的组合感官理念设计形式选择多种不同的感官语言进行组合运用, 对艺术信息进行重新编码与组合, 从而让消费者全面感知和体验信息。包装艺术的组合感官体验研究是力图突破以视觉体验为中心的观念, 打破传统单纯视觉体验带来的局限性, 提倡主导在注重视觉体验的基础上, 从人体感官的

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和本土化

徐少华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北京100000)

摘要: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差异, 其中在哲学理念、审美观念和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使得中国油画具有了本土化和民族化的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必将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 在油画民族化、本土化的进程中前进。

关键词:全球一体化;本土化;民族化

近些年来中国的很多画家都曾反复的提起油画的民族化和本土化, 坚持只有在民族化和本土化发展, 中国油画才能够有出路。事实上西方的油画在进入中国以后必然会跟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发生碰撞, 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和本土化是必然的。因而如何使西方油画在中国民族化和本土化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从研究中西方的哲学理念和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和艺术发展的趋势的角度出发, 借用足球中的一个术语来说就是使西方油画和中国传统绘画产生“合理冲撞”。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和本土化应当是广义的, 而不是狭隘的。下面将就中国油画民族化和本土化的必然性和广义性两个大的方面来论证未来中国油画必将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

一、中国油画民族化和本土化的必然性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油画必然具有民族性和本土性。我国的油画历史虽然不如西方来的悠久, 但中国油画也已经有了近两百年的历史, 尤其是近几十年来, 中国画坛的部分画家竭力在油画中注入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内涵, 促进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和本土化, 但是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必须要在深入研究探讨的基础上进行, 避免民族化和本土化走向盲目。

1. 正确认识中西文化体系各自的利弊

中西方在哲学理念、宗教信仰、文化理念等的差异导致中西两大文化体系的形成, 只有我们正确认识这两大体系各自的利弊, 才能够正确认识中国油画民族化和本土化的问题。目前出现了只注重油画与中国表面艺术形式相结合的现象, 这种现象导致全盘使用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形式, 单纯的将墨变为了油彩, 把画纸变成了画布, 这种强硬的结合并没有真正的领悟到油画的精髓, 单纯的浮于表面使得油画变得西不西东不东, 给人以不伦不类的感觉。

2. 正确认识中西哲学理念在绘画上的反映

中西方的文化在哲学领域内是相互独立的两个体系。在艺术观上西方较为注重形式, 而东方则注重意象。西方的思维方式与东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反映在画上也是各不相同的, 西方的实证思想使得反映出来的绘画不是绝对的具象就是绝对的抽象, 中国则受道家、佛家天人合一、空灵思想的影响, 反映在绘画上则是抽象中的具象。具体的来说, 西方的绘画力求表现真实的一面, 也就是注重“形似”, 而中国的绘画力求表达一种韵味, 意境到即可, 也就是注重“神似”。比如西方的绘画家在描绘天空河流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入手, 多方面、多层次地开发人的感官机能, 以实现包装艺术的最大功效以及艺术体验的最大化效果。时会将天空河流按照现实中的形象准确的表现出来, 而中国的绘画家会通过对天空中的小鸟, 河流中的小船的描绘来表现天空河流, 给欣赏者以充分的想象。

在实证思维的影响下, 西方绘画以及逐渐走向极端, 衰落的趋势表现出实证思想缺陷的暴露, 而中国的许多哲学理念在弥补西方实证思想的缺陷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西方的科学家开始热衷于研究中国的哲学文化, 从中发现西方绘画的新道路。由此可见中国的哲学理念和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巨大力量, 油画作为一种外来绘画形式传入中国, 必将受到中国哲学理念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再加上中国油画家对于传统文化的坚持, 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和本土化是必然的。

二、中国油画民族化和本土化的广义性

中国油画民族化和本土化的广义性来自于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全球一体化使各国的经济文化发生交流和碰撞, 并且在交流和碰撞中发生相互融合, 文化上的交流使得欧美艺术家开始从东方艺术中获取营养, 产生了新的创作流派。与此同时, 中国受到全球一体化的影响, 传统的艺术文化受到来自世界各地尤其是欧美艺术文化的冲击, 中国油画产生后艺术家们开始不自觉的在进行油画创作时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人生观和价值观。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 打破了过去文化艺术传播困难的僵局, 最初油画传入中国是依靠于传教士慢慢带来的, 而今西方的文化新观念技能等都能很快的传入中国, 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必将遭受冲击, 人们的审美观念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而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和本土化不可能在封闭的情况下进行, 所以不是狭隘的, 而应该是广义的。

但是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和本土化并不是简单的用西方的理念和形式表现中国的题材, 更不是将中国传统的艺术理念和工具等强加到油画上, 而是要注重中国艺术神韵和审美特性的融入, 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 走出具有民族化、本土化特性的创新路。

三、总结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 只要中国的油画家能够将艺术思维立足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基点上, 在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和各自利弊, 研究西方文化内涵和西方油画特性, 从中西方文化的冲撞中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 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文化与油画的结合问题, 才能够真正做到中国文化与油画的本质上的结合, 走好中国油画民族化和本土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夏之顺.浅析当代中国油画的发展及对传统精神的探索成就[J].才智, 2008 (17) .

2.吴冰.油画在中国[J].今日中国 (中文版) , 2009 (05) .

3.刘晓平.中国当代油画的民族性建构之我见[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01) .

参考文献

[1]金丹元著.艺术感悟与审美反思[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8.10.

[2] (英) 巴纳德著.艺术设计与视觉文化[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6.

[3] (日) 原研哉著.设计中的设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9.

[4]尹定邦著.设计学概论[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6.

上一篇:商务沟通与谈判案例分析下一篇:实验幼儿园关于食品安全卫生防控工作的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