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质量(标准化管理)科工作要点

2024-07-03

2022年质量(标准化管理)科工作要点(通用8篇)

篇1:2022年质量(标准化管理)科工作要点

2012年质监局质量(标准化管理)科

工作要点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局工作会议及委、政府重大工作部署,2012年我科工作以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质量强”和“技术标准”两大战略为抓手,将监管与服务有机结合,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行政执法力度,力争不断提升辖企业产品质量总体水平。

一、重点工作:

(一)强力落实标准化建设工作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有效提升的影响力、辐射力和竞争力。力争于今年完成“重庆标准化示范”与“重庆大众标准化示范”等两个标准化建设示范项目的建设。进一步突出旅游企业的标准化、人文化、特色化、品牌化、国际化,使之成为重庆“世界之都”的名片。

“重庆标准化示范”由重庆柏联精品酒店组织建设,主要目标是将柏联SPA打造成“世界之精品”,成为世界顶级之蓝本,助推重庆创建“世界之都”。主要内容和任务是:

1、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2、制订具有柏联SPA独有的特色企业标准;

3、确保相关标准的全面实施,为企业增效益。

“重庆大众标准化示范”由大众组织建设,主要目标是将大众打造成“大众之龙头”,为重庆建设民生工程方面提 供样本,让普通老百姓也能够领略到的独特魅力。主要内容和任务是:

1、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2、牵头制订具有普遍性的大众标准;

3、确保相关标准的全面实施,为群众谋福利。

(二)抓好《质量发展纲要》的宣贯工作

要认真组织学习宣贯,提出贯彻实施意见,并报局党组审议,将宣贯工作作为强力推进质量强战略的重要手段。突出重点,认真组织企业对照相关要求开展相关培训活动。

(三)深入推进品牌创建战略

一是做好名牌产品的培育工作。结合域实际,指导培育25家企业申报重庆名牌,力争13家企业获得荣誉;二是落实市长质量奖的评选工作。在1-2年内指导培育2家企业申报重庆市市长质量管理奖,将卓越绩效机制有效导入到企业的整体管理体系之中。三是用好“造”展示平台。组织12家名牌产品企业到局大厅“造”质量榜展示台进行产品展出;

二、创新性工作

(一)结合“质量强基”工程和“质量赶超”行动,创造性地开展“巨人型企业质量添彩行动”。根据经信委、统计局等相关部门以及本局掌握情况,选择涵盖建筑材料、机械加工、汽车制造、食品生产、仪器仪表等行业的10家代表性企业进行重点帮扶。

按照“一定三实”原则,采取定点帮扶的形式,要求由分管领导带队,必须到帮扶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做成至少一件实事,给力企业提高实际效益。利用质监职能优势,对企 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开展标准化工作、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控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分析指导,尽可能帮助企业规避相关监督处罚风险,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管理水平。

(二)做好撰写《工业产业质量分析报告》工作。成立专门机构,落实专项经费,邀请科研单位、行业协会以及重点企业共同参与,以各产业企业实际情况为依据,以科学、严谨、可靠、准确的基础数据为支撑,开展对域内工业产业质量的专题分析,为委、府科学决策出谋划策,当好得力助手。

三、日常工作

(一)质量管理

1、指导3家企业实施“5S”管理;

2、指导5家企业开展“QC”小组活动:

3、全年完成前2次的质量分析报告;

4、组织12家名牌产品企业到质监局大厅“造”质量榜展示台进行产品展出;

5、继续开展“服务企业进万企”活动,重点给 8家企业进行法律法规现场宣传和帮扶工作;

6、着力打造同兴工业园质量高地。

7、全年指导、帮扶、受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2家,并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8、完成全55家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巡查和监管工作及审查工作和5家企业的现场实地核查工作;

9、认真开展好9月“质量月”活动

10、做好我企业质量监督管理系统档案整理工作,完善管理网络平台。

(二)质量监督

1、完成各项市局和本局下达的专项检查任务。

2、做好后处理相关工作。

3、做好对机动车安检机构的监督检查工作。

4、开展好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工作。

(三)标准化管理

1、深入推进技术标准战略。一是深入贯彻落实渝府发【2011】3号文件和府发【2011】55号文件精神;二是用好去年争取到的标准化工作经费;三是做好对创建国家级或市局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的培育工作。

2、做好企业标准化工作。帮扶50个企业标准体系建设,新备案企业标准121个以上,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共2个,采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共2个,培育重庆标准创新奖3个。

3、做好服务标准化工作。主要围绕建立竞争有序和诚实信用的服务市场需要,加快建标进程,重点选择旅游、交通、物业管理、汽摩维修、金融、商业零售、文明新村建设七个领域展开工作。

4、做好宣传标准化工作。利用“3.15”、“质量月”、“世界标准化日”等大型活动加强标准化现场宣传工作,利用报刊、杂志、电台、电视、网络等媒体对标准化工作进行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

二○一二年三月九日

篇2:2022年质量(标准化管理)科工作要点

2022年全市标准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xx市标准化工作要求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主线,坚持“15678”工作思路,大力推动实施标准化战略,不断优化标准化治理结构,增强标准化治理效能,为助力迁安加快钢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开创“北方水城、美丽迁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坚实支撑。

一、认真落实《纲要》和我市贯彻落实《纲要》的具体措施。

各单位充分认识实施《纲要》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纲要》的内涵和目标任务,围绕我市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研究本地区、本行业、本领域标准化事业发展的目标、路径和措施,将标准化工作与本地区、本行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协调,抓好贯彻落实。加强宣传,组织谋划相关宣贯培训。

二、完善标准化工作统筹协调机制。

按照“大质量、大标准、大服务”的理念,致力于建立运行高效的标准化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市标委办的统筹协调作用,统筹各部门、各行业的标准化资源,提升全市标准化工作整体效能。积极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标准化工作。针对重点标准化工作,适时召开联席会议。

三、强化标准化工作激励机制。

落实上级和我市促进标准化工作资助办法等激励政策。对于制修订国际标准和国行标、制修订地方标准、建设标准化试点示范、发布团体标准等重点标准化工作给予资助,激励我市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家层面标准化活动,增强竟争力,获得话语权。

四、推动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

围绕市场监管总局等十部门印发的《“十四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标准体系建设规划》的九大重点领域,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在我市优势领域积极参与国家层面标准化活动,引导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不断提升我市重点企业、重点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和话语权。

五、加强地方标准制修订。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组织申报承担省级地方标准制修订任务,围绕符合我市自然条件、风俗习惯的特殊技术要求以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等制修订市级地方标准,不断完善各行业各领域标准体系,增加标准有效供给。

六、推动团体标准发展。

聚焦市域特色产业振兴、区域经济发展和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引导和规范我市社会团体加快先进团体标准研制,开展团体标准培优工作,发布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团体标准。加强团体标准化相关知识的宣传、培训,加强对社会团体的指导和帮助,不断提升社会团体开展标准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七、加强企业标准管理。

推动全市企业通过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以高标准引领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提供高水平服务。按计划组织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强化企业自律,接受社会监督,营造市场类标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八、鼓励和引导标准“引进来”和“走出去”。

推动企业结合国情采用国际标准,对标国际先进,提升产品品质。指导企业在签订贸易合同中更多明示和应用中国标准,以产品、工程、服务走出去带动中国标准走出去,促进贸易国际化和“一带一路”标准联通。

九、深入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

发挥企业标准编制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提升企业标准可比优势。深入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区域特色产业等重点领域,积极培育企业标准“领跑者”,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国家和省企业标准“领跑者”申报评选。

十、持续推进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

认真总结我市前期“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经验,巩固专项行动成果,进一步广泛发动企业开展标准比对分析、技术验证、比较试验、协同攻关和成果创新,指导企业发布对标产品技术方案,促进我市重点企业、重点产业拉高质量高线,提升质量水平。

十一、加快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

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实施流程再造推动技术创新。瞄准精品钢铁、现代化工、现代农业技术等领域,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科技创新和标准创新互融互促机制,同步推进技术研究、标准研制和产业推广,推动实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加快技术产业化步伐。

十二、做好培育、申报、推进试点示范项目建设。

积极推动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全域深度发展,覆盖乡村振兴、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多行业多领域。认真总结已建成的优秀试点成功经验,复制推广典型的标准化工作模式,提升标准化工作效能。指导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省级电梯维保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省级应急管理局服务业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完成建设任务,通过终期考核评估。积极培育储备和组织申报国家级和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

十三、加强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督。

做好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的监督工作,依法严肃查处违反强制性标准的行为。要将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实施监督和行业监管有机结合,发挥强制性标准规范行业发展、促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技术支撑作用。

十四、加强乡村振兴标准化工作。

发挥标准化在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中的技术支撑作用,相关部门着力加强现代农业生产管理,美丽乡村建设等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各级各类标准的实施应用。

十五、加强先进制造业标准化工作。

紧跟先进制造业发展趋势,积极推动我市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最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省级地方标准的贯彻实施,加强钢铁、建材、化工等领域升级换代标准的实施,实施产业链现代化。

十六、加强服务业和社会事业标准化工作。

贯彻实施健康养老、政务服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等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十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化工作。

大力开展节能标准化工作,在节能降耗、给水限额、限值排放等绿色生产制造领域严格贯彻实施最严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加快节能增效降碳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实施重点用能行业能耗引导值、生态保护和修复、资源循环利用、节水评价等相关标准,促进绿色发展。

十八、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标准化人员培训,开展与京津和先进地区的标准化交流活动,提高业务能力,推动标准化建设。支持企事业单位通过承担标准制定、开展试点示范建设、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在实践中培养标准化人才。

十九、加大标准化宣传推广力度。

篇3:2011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

按照这一要求,2011年的标准化工作要点如下:

一、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农业标准化的基础作用

1. 突出抓好水利标准制修订工作。

重点加强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生态保护、防洪减灾、水质评价、水文气象、水资源管理及配置等标准的研制,为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推进实施科学治水提供技术支撑。

2. 进一步完善农业国家标准体系。

以现代种业、农业投入品、产地环境、农产品流通、检验检测、动植物疫病防控、生态保护和循环农业标准为重点,加快标准制修订,为国家粮食安全、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 加快完善农业地方标准体系。

以品质改良、安全高效生产技术规程、良好操作规范等方面标准制修订为重点,建立适合本地区粮食等主导农产品和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标准体系。

4. 加大农业标准化的建设力度。

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市、县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完善现代农业体系。

5. 强化农业标准科研工作。

重点开展新品种繁育、先进养殖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生物安全、生态保护等生物农业领域和耕地质量、灌溉质量、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畜禽水产养殖环节中有毒有害物质控制等标准的研究,加大农产品流通和农业标准化基础理论研究力度,促进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标准。

6. 加大农业标准的宣贯力度。

在生产领域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产地环境、良好农业规范以及动植物检验检疫标准的贯彻实施。在加工领域抓好场地环境、良好的操作规范、畜禽屠宰卫生安全要求、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标准的贯彻实施。在流通领域抓好产品包装材料、运输器具、仓储设备、市场建设管理、冷链物流、农产品质量溯源等标准的贯彻实施。

二、围绕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进一步完善工业标准体系

1. 着力抓好制造业的标准工作。

进一步加强先进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等产业的重要标准制修订力度,为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品牌创建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提供支撑。

2. 加强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

抓好乘用车燃油消耗量限值标准和重型商用车燃油消耗限值及测试方法的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继续完善汽车强制性标准体系,进一步推进交通运输管理、交通设施、智能交通系统、汽车维修、民航等领域标准研制。

3. 全面提高信息通信标准化工作水平。

加快电子信息技术、信息化应用和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继续推动电子文件相关基础、通用与管理标准的制定工作。继续推动组织机构代码和物品编码重要基础标准的制定,及其在社会公共管理中的应用。

三、围绕推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不断拓宽服务业标准化工作的新领域

1. 加强服务业标准体系建立。

建立健全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科学实用、指导性强的服务业标准体系,加大服务业标准的实施和推广力度,发挥标准化工作对发展新兴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和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支撑作用。

2. 生产性服务业的标准化工作。

在加强物流、金融、商贸等服务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向研发设计服务、信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领域拓展,加强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推广。

3. 生活性服务的标准化工作。

在加强旅游服务、行政服务、体育等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文化创意、家庭服务、医疗保健、体育健身、婚庆婚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减灾防灾、旅游休闲等领域拓展,做好生活性服务业标准体系框架和标准的研究,进一步推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发展。

4. 扎实稳妥的推动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

选择一些规模大、综合性强、影响面广的领域开展试点工作。建设标准化试点信息共享平台,积极开展试点工作的动态管理。

四、围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我国标准总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1. 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标准化工作。

重点加大高端软件、三网融合、软件服务、数字电视演进技术、云计算等领域标准的研制力度。加强物联网基础标准及重点领域的应用技术标准研究,为物联网产业发展做好技术支撑。

2. 进一步完善能效和能耗标准体系。

重点抓好节能基础、节能管理、能量计算、能源审计、能源经济运行等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推动废旧产品回收利用共性技术标准的研究,强化煤化工、海水综合利用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3. 抓好新能源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跟踪国内太阳能、氢能和风电产业的发展,重点做好太阳能热利用设备、光伏光热发电、风力发电装备、氢能利用基础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加强智能电网标准体系研究,为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能源高效利用提供支撑。

4. 做好生物技术标准化工作。

加强生物育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绿色植物生产调节剂、全降解农膜和生物饲料添加剂等绿色农用生物产品标准制修订。加强新型高效工业、食品、医药和环保用酶制剂等发酵工程的代谢工程技术标准研制工作。

5. 抓好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加强大型客机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加强空间基础设施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海洋工程动力及传动系统等关键系统标准化研究,完善轨道交通装备标准体系。推进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等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推动高档数控机床、智能集装箱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发展。

6. 抓好新材料领域标准化工作。

着力加强新材料基础标准、重要新材料产品标准和重要性能检测方法标准的制修订,构建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

五、围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加强涉及公共安全、消费品安全、食品生产加工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1. 抓好公共安全标准化工作。

完善公共安全防范相关安全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重点推动消防管理、火灾防控、灭火救援及消防装备领域的标准化工作,组织完成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等涉及公众安全的重要标准制修订工作,为社会治安提供技术支撑。

2. 完善消费品安全标准体系。

完成儿童家具、纸巾等重要产品标准的制修订,完善烟花爆竹产品标准体系。组织编制化妆品标准体系规划,加快化妆品中禁用限用物质检测方法标准的制定。密切跟踪涉及具有安全风险的消费品的国内外法律法规及标准变化情况,及时完善相关安全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

3. 抓好涉及人身健康的标准化工作。

加强涂料、胶黏剂、染料以及橡胶乳胶制品中有害物质限量的检测方法,医用化工材料安全卫生规范和医用制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方法,废弃化学品处理处置基础标准制修订工作。

4. 抓好食品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篇4:2022年质量(标准化管理)科工作要点

1. 加强监管能力建设

1.1加强监管队伍建设 全面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生产经营者负第一责任,相关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体系,推动市(州)、县(市、区)农业部门设立行政监管科(室),加快建立乡镇或区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使监管网络延伸到基层。

1.2加强制度建设 制定并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分工意见》,完善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生产基地监管等有关制度,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

1.3强化执法监管 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充分发挥市(州)、县(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构的力量,依法及时查处各种违法行为。

1.4探索创新监管模式 学习借鉴本省先进市(州)县(市、区)及外省经验,不断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总结经验,研究方式方法,示范推广成功模式。

2.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2.1落实属地监管责任 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落实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个体农户农产品生产主体责任和属地农业部门监管责任。

2.2加强农药监管 加强农资批发市场和农药经营单位监管,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定期监测农药质量,及时查处销售、使用高毒农药及准用农药中添加违禁农药的违法行为,杜绝违禁和伪劣农药流向农村市场。

2.3督促落实生产记录档案管理制度 依法落实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管理制度,以“三品”产地为重点,以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督促指导生产经营者建立健全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和产品销售记录档案。

2.4加强部门合作 与食品、卫生、工商等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完善信息通报、案件移交、应急处置等制度机制,实行联防联控,形成监管合力。

3.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

3.1开展农业标准化制修订 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结合我省农业发展实际,围绕主导产业,完善充实农业标准化体系,加大标准实施和推广力度。

3.2开展农业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 组织实施农业部农业标准化示范县项目,配合各级世行项目办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活动,探索推进标准化的模式。

3.3加快发展“三品一标” 加大“三品一标”认证 扶持力度,加强认证后监管,确保认证产品质量。全年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00个。对获证产地和产品进行全面抽查,县级全面检查,市级抽查不低于30%,省级重点抽查不低于10%。检查不合格的,予以取缔。

4.强化农产品监测

4.1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全力推动省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建设;加大已经批准的30个县区的质检项目建设指导力度,加快资质认定,形成检测能力;积极争取新建质检中心尽快列入“十二五”建设项目。

4.2加大监测检验力度 重点开展主要鲜活农产品质量抽检工作,制定监测计划,规范监测程序,提高检测水平,保证检测质量,通报检测结果、继续排名致函。全年开展省级例行监测3次,水果3次,食用菌1次,做好专项监测及应急监测。全年定量检测农产品样本5000个以上。

4.3实行检打联动 针对重点产品和重点地区开展监督抽查,依据监督抽查结果,及时查处问题产品,严厉打击违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

5.切实抓好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

5.1开展风险评估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专家队伍,开展高风险抽检,及时发现风险隐患,采取得力措施,防范事故发生。

5.2建立健全应急处置工作机制 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立报告制度,规范信息发布,依法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6.抓好世行项目

6.1建立世行项目组织机构 各市(州)和项目实施县要成立世行项目组织领导机构,全面加强对世行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推进世行项目扎实有效开展。

6.2积极争取项目资金 省、市(州)和项目实施县要积极主动开展工作,超前谋划好项目,今年重点落实好省、市两级质检中心建设、监管设备争取、培训项目实施、标准化示范区建立等工作。

7.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7.1抓好培训工作 开展全方位培训。举办监管人员、检测人员、内检员、标准化技术推广等培训班,全面提高依法监管、标准化生产的能力和素质。

7.2强化宣传 重点依托吉林农网、12316新农村热线、12582信息平台、吉林农业杂志、吉林农业报及省内新闻媒体,进一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开展专题宣传活动,形成社会关心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良好氛围;加强新闻媒体联系与沟通,密切关注舆论导向,及时发现和化解苗头性问题。

篇5:2022年城市管理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x中全会精神及省市区党代会精神,不断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抓好城市管理机制完善、城乡环境优化、执法水平提高和队伍建设提升;持续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持续改进作风,厚植为民情怀,推动城市管理工作行稳致远、再开新篇。

二、总体目标

以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主线,以“城市管理提升年”为契机,锚定更高标准、更高质量、更高效能,在党建融合、队伍建设、行政执法、专项工作、垃圾治理、廉洁自律“六大提升”上下功夫见成效,全面提高我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水平,为xx建设硬核区,跑赢新赛程提供更加强有力的城管支撑。

三、工作任务

(一)聚焦政治建设,提升党建融合深度

加强思想理论武装。一是深化学习内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x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效,严格“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及时跟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二是完善学习机制。坚持每月学习、每季交流、每年调研,构建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月度办公会、“三会一课”、单位(科室)周例会等载体的自上而下学习链条,推动理论学习制度化规范化。三是丰富学习形式。用好“学习强国”,坚持打卡、在线答题,采取讲党课、现场参观、青年理论学习小组联学等方式,营造比学赶帮超浓厚氛围,实现理论学习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四是转化学习成果。通过组织知识竞赛、查阅学习笔记、评选学习心得等方式检验学习效果,围绕“敢担当善作为”“厚植为民情怀提高执法水平”等主题开展研讨交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牢固为民理念,达到理论学习有收获、政治思想受洗礼的实效。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一是夯实党组织建设。强化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丰富“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政治生活形式,开展党建、业务“双优”型党支部创建。二是创新党建模式。推动与兄弟单位、学校、社区村镇党组织互联互动、联建共建,以推动文明城市常态长效、引领分类时尚、帮扶困难群众为主要内容,汇聚城市基层治理合力。三是深化“攻坚支部”建设。通过党建引领、工作相融、共享共赢等举措,推动党建与拆违拆迁、环境提升、综合整治等全区重点攻坚克难工作任务,与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深度融合,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互促共赢。四是叫响党建品牌。打造城管蓝、环卫橙、志愿红“三色先锋”党建品牌,扎实做好品牌制度化标准化建设,使品牌建设成为服务中心、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重要平台,以品牌辐射力、示范力助推党建融合取得新成效。

优化为民服务举措。一是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城市管理工作全过程。融入社区党建,切实做好城管进社区工作;班子成员带头主动深入基层走访,以需求为导向制定为民服务工作计划,全力破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堵点。二是提升政务服务水平。通过上门主动服务、开门热情服务、党群日定期服务,把工作重心下沉、服务关口前移,提速政务服务窗口行政审批流程,提质服务中心投诉举报办理水平,以有温度的服务提高群众的满意率。三是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利用群众来信来访、xxxxx平台、人大、政协监督评议、市民巡访团等公众参与平台,引导广大群众争当城市“啄木鸟”,凝聚形成城市共建共治的强大合力。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一是压紧压实主体责任。细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落实党组月度研究党建工作、党组书记党建工作述职、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班子成员抓分管领域党建四项制度,构建“述评考用”党建责任闭环。二是严明党内纪律。严格落实“三重一大”等重要事项集体决策制度,邀请派驻纪检监察组参加党组会、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积极落实民主生活会、双重组织生活、谈心谈话、民主评议等制度,严格执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三是严肃问责追究。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毫无大局观念、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底线意识、标准意识的坚决予以严肃问责,绝不姑息迁就。四是强化意识形态建设。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健全上下联动、责任明晰、反应迅速的舆情处置机制,及时回应群众媒体关注的焦点问题;推动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开展全区城管系统月度优秀评选,做好先进典型宣传工作,讲好“城管微故事”,积极树立群众身边的好城管形象。

“党带群团”一体共建。注重以党建带动工青妇工作发展,共筑大党建工作格局。一是组建文体兴趣小组,每月根据时间节点和工作重点,组织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迎“五一”体育文化节、庆“七一”主题宣讲等多样活动,激发干部职工工作活力。二是精心打造勤廉教育、戎耀之家、垃圾分类宣教基地及江海明珠志愿者服务站四个城管文化阵地,培育积极向上的城管文化,增强城管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三是梳理完善局系统共青团组织体系,推进局青工委建设,创办城管青年“悦读沙龙”,构建服务青年、提升青年的互动式平台。四是深化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创新性开展老干部服务工作,做优“老干部之家”,关注干部职工身心健康,做好表彰奖励、慰问帮扶、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不断开创党建引领域管工作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二)聚焦作风整顿,提升队伍建设质量

深刻领悟“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三个问题。以“厚植为民情怀提高执法水平”主题教育为引领,在确保规定动作做到位的基础上,做实有城管特色的自选动作,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更高质效不断把主题教育引向深入;认真落实“机关作风建设提升年”各项工作,紧扣“十聚焦十查摆十提升”,着力加强全区城管系统纪律作风建设,完善队伍长效管理、强化日常教育监管、抓好执法监督考核,切实增强执法为民思想自觉,实现工作规范化、纪律严明化、形象大变化,为城市管理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作风保证。

大力弘扬“我来办、牵头办、马上办”工作作风。强化作风效能建设,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围绕重点工作推进、履职尽责、解决群众重点关注问题等情况,每季度组织评选“黄牛奖”“奔牛奖”“蜗牛奖”,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进一步把实干导向树立起来、工作压力传递下去;探索建立将评选结果与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运用挂钩,杜绝评归评、做归做“两张皮”现象,切实营造实干担当、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的浓厚氛围。

主动锤炼“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真正本领。一是主动顺应城管事业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科学制订《区城管局xxxx教育培训计划》,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坐下来”培训方式,分层次、分类别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注重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总结,提升干部职工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二是提高干部选任工作水平,严格按规定程序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干部,鲜明用人导向。三是深入调研分析干部队伍现状,充分用好传帮带、老中青融合等方式,为青年骨干发展成长预留空间、搭建平台,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城管干部队伍。

严格规范“优机制、强落实、严考评”内部运行。一是进一步规范机关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优化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督查方式,抓实问题整改,常态化开展纪律作风约谈,完善责任传导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二是扎实做好文明单位创建、建议提案办理、机要保密、档案管理、信访维稳、综治平安建设等各项工作,促进城管各项工作统筹协调发展;三是严格“三公”经费管理,加强财务检查、审核,规范招投标程序,确保完成预算执行目标。

(三)聚焦主责主业,提升行政执法能力

强化队伍规范化建设。一是推动执法队伍硬、软件建设全面提档升级,及时调整行政执法“三项制度”、重大案件集体讨论决定等制度,加强对赋权乡镇(街道)的业务指导和执法监督,加强对下沉执法人员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纠正执法不规范、不文明、不公正、不合法等问题。二是以实战实用实效为原则,开展现场模拟执法、执法行为规范、军事训练、应急处置等科目的岗位大练兵观摩活动。三是以队伍作风形象和执行力为重点,对各乡镇(街道)综合执法局队伍规范化建设进行等级评定,组织开展执法人员体能训练、队列训练及考核,组织执法人员和协管员全员业务知识技能考核。

促进执法效能提升。一是深化“小微”执法、“非接触式执法”“非诉强制执行”等执法模式,推进“首违不罚”柔性执法,让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二是定期对群众反复投诉举报案件、上级领导交办案件和舆情焦点案件进行专题精准研讨,切实解决城市管理领域重点、难点问题。三是严格过程监督,严把案件立案审核关、事实证据关、定性裁量关。四是严格案卷评查,严格评查标准、提升评查实效,以查促改、以改促提,切实提高办案质量。五是严格责任追究,构建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的执法责任体系,健全执法过错纠正和责任追究制度,倒逼执法效能提升。

提升执法专业化水平。一是制定城市建设管理领域行政执法人员规范化培训细则,定期召开执法讲堂,邀请法院、检察院或高校专家授课,针对不同层面的培训需求“对症下药”,创新培训方式,通过开发网络微课堂、观摩庭审直播、不定期发布典型案例、开展案件研判和执法形式研究等多样形式,有针对性地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和适岗能力。二是强化执法监督指导,完善细化执法办案流程,发布指导教学视频,组织开展现场模拟执法、法律知识、军事训练和优秀案卷评选等技能大比武活动。三是鼓励和支持城管执法人员参加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不断提升城市建设管理综合执法队伍的整体实力。

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一是完善“谁执法、谁普法”责任机制,推进普法与执法、管理工作深度融合,结合“xx·x宪法宣传日”“城管六进”和“城管公众开放日”等活动,开展好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宣传和咨询服务,不断提高市民群众的法制意识、文明意识。二是结合大气污染、违建治理、门前三包、垃圾分类等重点执法领域和重点工作,探索体验式法制实践教育,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法律法规以及执法典型案例,增进社会各界对行政执法的理解和支持,为依法行政营造良好法治氛围。三是构建联动宣传机制,充分发动学校、社区、物业、志愿者等群体,开展多形式的宣传活动,寓教于乐,提升宣传关注度和实效。

(四)聚焦问题短板,提升专项工作水平

推动城市品质持续提升。一是以城区重点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周边为重点,开展道路两侧箱体、建筑立面、城市家具以及背街小巷整治,通过拆违拆破拆旧、基础设施维护出新,着力补齐城市管理短板,打造城区高标准管理路段。二是加强对乡镇(街道)户外广告设施和店招标牌设置的检查指导,开展户外广告治理,重点推进大型楼顶广告、店招店牌整治提升,不断净化城市视觉空间。三是加大委托区域内机动车违停执法管理力度,提升城区机动车停车智能化水平。四是深化文明城市长效管理,强化外包服务监管,积极构建文明城市常态长效机制,推动城市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推动环卫保洁高质量发展。一是结合我区实际,编制环卫工作及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规划,提升我区环境治理和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能力。二是创新环卫监督评价体系,规范环卫作业标准,严格督查考核,定期调整制定督查考核计划,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提升环卫保洁工作效能。三是加快推进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川姜、十总转运站建设,推进城区转运站建设,深化“厕所革命”,完成新建公厕、老旧公厕改造任务。四是优化环卫作业机制,提升作业效率,强化党对环卫工作的领导,切实做到垃圾日产日清,保洁全面彻底,全面提升常态化保洁水平,打造环卫市场改革的xx样板。

推动违建治理攻坚创新。注重机制创新、政策完善和科技运用,进一步提升违法建设治理水平。一是开展好网格巡查。切实发挥村居(社区)在治违控违前端第一道防线作用,运用网格化平台建立违建巡查电子台账。二是优化“城管+”联动防控机制。建立与纪委监委、住建、自规、公安等情况通报、协同会商、线索移交的衔接机制,协同开展治违工作,形成强大舆论声势,营造依法拆违良好氛围。三是强化违建治理宣传。结合违建治理“红色管家”、违建治理宣传进校园、畅通投诉举报渠道等形式,树立标杆、促进群防群控。

推动污染防治规范智能。一是强化扬尘治理、渣土运输政策宣传,提高在建工地、运输企业行业自律意识,继续加大对“六类现场”的日常巡查检查,落实常态长效,加强联动执法监管,加大处罚力度。二是发挥“一张网一平台”作用,持续做好扬尘在线监测监控设备安装运行,完善渣土智能化综合管理平台功能,构建“人防+技防”监管体系,开展建筑垃圾扬尘专项整治,形成严管高压态势,坚决遏制建筑垃圾偷倒乱倒行为。三是完成建筑垃圾临时堆放点清理,提升我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四是严格按照环卫作业标准,持续提升保洁质量。五是加大乡镇(街道)餐饮油烟管理力度,全力推进规模以上餐饮单位安装在线检测设备,完善全区餐饮油烟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常态化开展专项巡查,依法查处油烟超标排放行为。

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一是压紧压实责任,优化考评细则,严格督查考核,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确保问题整改到位、措施落实到位。二是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宣传健康环境理念,着力解决城乡环境脏乱差问题,提升集镇市容环境秩序管理,优化保洁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城乡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考核督查制度,巩固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是持续发力再生资源回收点综合整治,进一步摸清底数、查明情况,严格核实报送数据,通过明确任务、标准、人员,不断强化督查检查,落实长效常态,持续推进网格一体化,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五)聚焦民生福祉,提升垃圾治理质效

压实工作职责提升分类质效。着力构建完备的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建设、收运、处置闭环体系。一是健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责任制,优化调整垃圾分类办成员单位,形成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二是推进新增xx个小区“三定一督”分类收集工作,持续推进各镇住宅小区、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四分类”工作。三是不断创新宣传手段,持续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发挥新媒体作用,利用垃圾分类数据系统,精准推送垃圾分类知识,提高生活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参与率。四是进一步提高奖补力度,大力支持实施全域生活垃圾分类的乡镇(街道),提高对小区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收集、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垃圾分类要求,开展垃圾分类优秀村居创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深入开展。

推进分类收运处置再优化。一是全域推广餐厨垃圾规范化收运,配足配齐餐厨垃圾收运设施和收运人员,提升作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完成全域收集签约,切实增强餐厨垃圾集中规范收运的力度。二是完善收运硬件设施,配齐设施设备,大力推进餐厨及易腐垃圾资源化处理终端、垃圾转运站建设。三是规范建筑垃圾收运,增加资源化利用终端地磅称重实时传输功能,建立源头、运输、处置全过程计量、溯源管理体系,推动建筑垃圾处理规范化管理。四是终端处置再优化,常态化组织转运站检查考核,定期召开规范化管理现场会,促进规范化管理不断深入,提升全区生活垃圾转运质量。

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清运效能。一是紧盯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在城区设置xx个生活垃圾清运点,杜绝垃圾桶占用道路及污水污染环境现象,提升城市环境面貌。二是紧盯收运质量问题。优化收运时间和线路,彻底解决桶满外溢现象,督促收运车辆做好维护保养,确保收运过程无污水滴漏现象。三是加快垃圾运输车辆改造升级。按照要求规范车辆运输标识,淘汰非正规收运车辆。四是强化生活垃圾清运点规范。加大非正规生活垃圾清运点整治力度,按照标准整改到位,坚决取缔垃圾池。五是加快老旧转运站提升改造,确保转运环节规范、洁净、有序。

应用智慧系统提升监管水平。一是强化称重系统监管。加强全区生活垃圾处置情况实时监管,准确掌握全区生活垃圾处置情况,坚决杜绝违规偷运漏运现象,把好数据量源头关。二是强化数字环卫系统监管。切实发挥数字环卫系统智慧监管作用,提高机械化作业效率,通过实时采集和监控环卫车辆作业路线、作业时间、作业量等信息,为日常监管和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三是探索分类数据系统作用发挥。加快垃圾分类数据系统建设,通过收运时间、质量等数据收集,实现全过程监管,不断优化作业方式、线路,推进垃圾分类高质量运行。

(六)聚焦风险防控,提升廉洁自律意识

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和“一岗双责”责任,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考核办法,签订党风廉政建设承诺书,落实xxxx年廉政风险点排查与防控工作,更新完善风险防控措施,着力构建不能腐的制度机制;狠抓垃圾治理、环保督察等巡查反馈意见整改,围绕“严、深、细、实”推动各项整改任务质效提升,做到举一反三、形成长效,确保巡查反馈问题整改彻底。

加强日常监督执纪。有效运用“四种形态”,加强纪律教育,狠抓纪律作风和“四风问题”的检查,加强“八小时”外监督,引导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坚持关口前移、抓早抓小,成立党风廉政建设专项检查工作小组,紧盯行政审批、行政执法、重点工程、采购、招投标、人财物管理等重点领域紧、关键岗位和薄弱环节,通过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强化纪律执行,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谈话提醒、诫勉批评,坚决防止严重违纪行为发生。

深入推进廉政教育。抓实“xx”思廉日、算好廉政账、庸懒散慢拖专项整治等常规动作,通过书记讲廉政党课、观看警示教育专题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等形式,开展党性党风党纪廉洁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增强廉洁文化建设针对性有效性,通过征集整理廉政警句、党纪法规小课堂、城管领域风险提醒等廉洁文化作品,挖掘培育廉洁先进典型,努力营造和维护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篇6:2022年水资源管理工作要点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水利部党组关于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安排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底线思维,加快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推动以可用水量确定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推进河湖生态环境复苏与地下水超采治理,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安全利用能力和水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一、健全初始水权分配制度

1.推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的要求,认真做好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顶层设计。做好宣传贯彻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完成任务。

2.切实保障重点河湖生态流量。全面完成全国重点河湖名录明确的477条河湖基本生态流量保障目标确定工作,有序开展已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复核。加强生态流量日常监管,严格跨省流域省界断面、重要控制断面和生态流量控制断面下泄流量水量水位考核和监督检查。

3.加快推进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新批复10条以上跨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累计达到应分配江河数量的77%以上。海河流域要研究明确流域各地区的可用水量,抓紧推进分水工作。各省份要加快跨市县江河水量分配,对已批复跨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的,要进一步将本省区水量份额分配到相关地市。

4.加快确定地下水管控指标。加快确定地下水管控指标,作为各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管理目标。尚未通过地下水管控指标技术审查的18个省份要力争完成技术审查。

5.明确各地区可用水量。依据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地下水取水总量指标、有关地区外调水可用水量等成果,推动明确各地区的可用水量,以此为基础推动明晰各地区的初始水权。

二、严格取用水监管

6.开展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回头看”。深入推进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在完成整改提升的基础上开展“回头看”,利用日常监管、专项检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等方式,加大违法取用水查处力度,规范取用水行为及管理秩序。黄河流域相关地区要切实抓好生态环境警示片反映的违规取用水等突出问题整改,举一反三建立监管长效机制。

7.推进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制订规划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各省份要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大力推动相关行业规划、重大产业和项目布局、各类开发区和新区规划开展水资源论证,从规划源头促进产业结构布局规模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

8.严格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流域管理机构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严把水资源论证审查关和取水许可审批关,严格取水许可事中事后监管。制定强化水资源配置工程水资源论证工作的意见。推进《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修订立法前期工作。推进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区域评估和取水许可告知承诺制,研究推进水资源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9.推进水资源超载地区暂停新增取水许可。黄河流域水资源超载地区要严格执行暂停新增取水许可政策要求,加快制定实施超载治理方案,黄委要切实加强跟踪监督检查。健全完善水资源短缺地区、超载地区的判定方法与标准,研究提出黄河流域、海河流域、西北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地区、超载地区名录成果,推进水资源超载地区暂停新增取水许可。

10.加强用水统计调查管理。制定出台用水统计调查基本单位名录库管理办法。各流域管理机构和地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推进用水统计调查制度实施,加强用水统计名录库建设,加强用水统计调查数据填报及审核、用水总量核算管理,不断提升用水统计管理能力和水平。

三、推进河湖生态环境复苏

11.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流域管理机构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落实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指导意见及实施方案,全面排查确定断流河流、萎缩干涸湖泊修复名录,制定“一河一策”“一湖一策”,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推进京津冀地区河湖复苏,推动永定河、潮白河、大清河、滹沱河等实现水流贯通,进一步恢复白洋淀生态环境。实施大运河、西辽河水生态保护修复,推进北运河、南运河具备条件的河段通水,逐步复苏西辽河生态环境。

12.进一步强化地下水超采治理。推动“十四五”华北地区及其他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印发实施。统筹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地下水压采、晋鲁豫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以及新增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组织落实好河湖生态补水任务。

13.完善地下水水位变化通报机制。继续做好地下水水位变化通报工作,完善通报相关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监测站网、数据上报及审核流程,为面向社会公开发布奠定基础。地下水水位下降严重的区域,推动优化地下水取水工程布局。

14.推进新一轮地下水超采区划定。按照《地下水管理条例》要求开展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加强划定成果审核把关。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推进地下水超采区及地下水开发利用临界区划定,核定地下水超采区范围及超采量,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研究建立地下水超采区动态评价体系,加强超采区动态监控与管理。

15.健全地下水管理条例配套制度。贯彻落实《地下水管理条例》,制定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推进地下水回补、地下水管控指标确定等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快编制海(咸)水入侵、地下水战略储备、禁限采区划定相关技术规程。研究编制地热能开发禁止和限制取水范围划定规程。

16.进一步夯实地下水监管基础。完善地下水监管“一张图”,推动建立河湖生态补水模拟分析,加强地下水信息化管理。对照取水许可核查登记成果,对地下水水源地取水情况进行梳理,加强取水水量及水位管控。

17.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管理。完善长江流域饮用水水源地名录、配套文件及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推动与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实施。调整完善其他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的准入、退出及评估工作。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监督管理,及时掌握水源地变化情况。

18.组织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任务落实。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制定2022年重点工作计划,完成生态保护任务。落实污染防治攻坚战水利工作任务,制定2022年工作计划,按要求完成相关工作任务,并总结上报落实情况。督促整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妥善应对水污染事件。

四、提高水资源管理精细化水平

19.加快取水口取水监测计量体系建设。各地要落实好水利部关于强化取水口取水监测计量的意见,按照到2023年实现非农业取水口和大中型灌区渠首取水口计量全覆盖的要求,依法推进取水监测计量设施安装运维管理,落实取用水户计量主体责任,切实提高取水量计量率和在线计量率,5万亩以上的大中型灌区渠首取水口2022年要全部实现在线计量,有条件的地方要力争提前完成监测计量体系建设目标。出台《取水计量技术导则》(修订)等计量标准。

20.深化取水许可电子证照应用。在全面实现取水许可证电子化的基础上,围绕取水许可申请、受理、审查等环节,推进取水许可电子证照共享应用、互信互认,提高群众办事效率和政务服务效能。切实强化取水许可电子证照信息在流域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取水许可审批管理等业务中的分析应用,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取用水监管能力和水平。

21.推进水资源管理调配应用系统建设。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推进水资源管理调配应用系统建设,推进取用水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对可用水量指标、取水许可管理信息以及取水量、水位、流量等监测数据进行整合并实现信息共享,推进算据、算法、算力建设,强化取用水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为生态流量监测预警、分水指标监测预警、地下水位监管,以及发现整治取用水户违规取水、区域超量用水等问题提供支撑,切实提升水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五、深化水资源管理改革

22.做好水资源管理考核。按照水资源刚性约束要求完善考核内容,优化考核指标,改进考核机制,注重发挥流域管理机构的作用,更大程度发挥考核的激励鞭策作用,压实地方人民政府“四水四定”、水资源节约保护主体责任,以高质量考核促进高质量发展。

23.推进用水权改革。制定出台推进用水权改革的指导意见,推动明晰区域水权、取水权、灌溉用水户水权,推进建立健全统一的水权交易系统,推进区域水权、取水权、灌溉用水户水权等用水权交易。鼓励通过用水权回购、收储等方式促进用水权交易。在条件具备的地区探索实行用水权有偿取得。

24.推动全面推开水资源税改革试点。配合财政部、税务总局研究制定全面推开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工作的政策措施。已开展试点的地区要认真总结经验,加强部门协作,妥善解决困难和问题。未开展试点的地区,要对税改后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研判,做好推开试点的准备。

25.开展水资源管理重要问题研究。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等决策部署,组织做好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水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用水权回购收储和有偿取得、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地下水储备制度等重要问题研究。

六、加强党的建设

26.强化政治引领。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努力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提高水资源管理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做好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和整改成果巩固深化,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篇7:2022年质量(标准化管理)科工作要点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省、市、区委会议精神,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两个至上”,以“遏重大、降较大、保安全”为目标,严格落实“除险保安”要求,打好安全生产攻坚战,统筹抓好自然灾害防御,不断提升应急处突水平,以高水平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建设现代化新xx提供坚强应急管理保障。

二、主要目标

——安全生产方面: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与前三年平均数相比下降20%以上;有效防范较大社会影响事故、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其中,涉海涉渔领域较大事故多发得到遏制;火灾“零”亡人,火灾事故起数同比下降。

——自然灾害方面:自然灾害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区GDP的比例控制在1%以内,避免群死群伤事件发生,特别是防汛防台工作中力争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内;推进8个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村级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率达60%以上。

——应急救援方面:全面推进乡镇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继续强化社会化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区级专项预案修编率达到90%以上,基本建成全面覆盖的县乡企业层级预案体系。全区卫星便携站组网联网贯通率,可视化指挥调度连通率、30分钟响应率和连线质量达标率“四个100%”。

三、重点工作

(一)以发挥安委办作用为抓手,压责任。

1.强化统筹推动。健全完善安委会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专委会专业统筹、督促推动,监管部门互相配合、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定期组织重点领域风险研判和隐患治理,继续执行专委会、专委办机制运行及重点工作落实情况月报制度,督促各专委会切实发挥专业统筹作用。完善责任制考核办法,细化考核细则,构建区对村(社区)全面覆盖、一贯到底的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考核评价体系,深化责任制网上考核机制,继续对各地各部门开展督查、暗访、警示、通报、考核。

2.贯通工作机制。根据“七张问题清单”应用的要求,迭代完善和运行重大安全生产问题清单机制,推动地方党委在解决重大安全问题中发挥关键性作用。通过整合“七张问题清单”“重大事故隐患挂牌整治”“突出隐患治理”工作机制,梳理贯通安全生产问题隐患发现、提交、整改、闭环各环节,定期晾晒重点行业领域管控力指数,形成全区安全生产风险防控的清晰途径和有效抓手。开展“除险保安”大排查大整治,构建并实施安全生产事故信息动态报送制度、问题隐患动态排查机制、工作动态评价定期晾晒机制。

3.压实主体责任。继续深化社会化服务,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进一步在住建、船舶修造等领域全推广,发挥保险机构在自然灾害救助中作用。继续开展全区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安全班组建设劳动竞赛活动,深化企业隐患排查奖励制度,推动企业实现事故隐患自查自改,落实安全主体责任。

(二)以深化“三年行动”为抓手,遏重大。

围绕“遏重大、降较大”,持续统筹推进涉海涉渔、消防、危化品、建设施工、工矿、城镇燃气、旅游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拓展巩固“遏重大”攻坚战成果,高质量打好第二轮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收官战。危化品领域,推动全区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督促小郭巨拓展区配备危化专业监管人员,建立封闭式管理机构。严把危化生产、经营企业准入关,加强分级管理、流向登记和动态监管,全面提高危化品许可企业和重点使用企业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培育应急产业发展,推进油气贸易企业服务中心建设,开展油气贸易企业专项整治,制定《xx区油气贸易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实施办法》。组织实施全区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集中治理,继续实施第二轮危化品领域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建立《烟花爆竹销售三色预警机制》,减少烟花爆竹领域的安全隐患。工矿领域,深入推进船舶、矿山和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三年整治,督促工矿生产经营单位完成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体系建设。推进三类“园区、企业、设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突出动火、有限空间、吊装作业、高处作业等危险作业安全管控,严把油(化)船进厂准入安全条件确认关。其他领域,深化部署开展城镇燃气安全排查整治工作,全面跟踪涉海涉渔领域安全整治工作,督促各地和海上监管行业部门切实履行安全责任,有效建立问题、任务、责任清单,强化监督检查和整改回头看。督促高危渔船、小型船舶、水路货运铁拳整治工作,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三)以强化日常监管为抓手,重执法。

1.加强预防性执法力度。开展重点时段(节后复工、冬奥会、亚运会、二十大等)安全生产专项执法工作和安全保障工作。推进负有安全执法职责的部门和乡镇加大执法监察力度。推动联合执法,推动应急抢险、灾害救助、防震减灾等领域“综合查一次”,拓展应急管理行政执法队涉及面。

2.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按照标准配备执法装备;贯彻落实浙江省安全生产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实施办法,实施执法标准化,推进办案询问室标准化建设;细化执法清单,实行分级分类精准执法;严格按照办案流程加强委托执法的指导把关,强化沟通交流和借鉴学习,开展案卷评查等活动,邀请兄弟单位办案能手开展点对点指导培训,提升办案水平。

3.强化行刑衔接工作。聚焦执法重点,加大执法力度,着重对可能产生严重后果、较大社会负面影响,具有较大现实危险性的违法行为,建立实施高额处罚裁量规则;常态化事前行刑衔接,完善与公检法等部门的协作机制,提高打击违法行为的震慑力。严格事故调查,严格落实领导责任、监管责任、主体责任“三必查”,从严追责问责,推进事故责任追究精准化,建立事故暴露问题整改督办和评估制度。

(四)以深化风险普查为抓手,降风险。

1.切实落实防汛防台责任。构建横向到各部门、纵向到各村、各企业事业单位的全覆盖防灾减灾救灾责任体系。健全完善防汛防台“六个一”工作体系,按照“八张风险清单”和人员转移“六个百分百”要求,围绕风险的识别、分析、管控、指挥、救援、恢复等各个环节,健全责任落实、风险识别研判、综合监测预警、应急响应、风险提示管控、人员转移等10大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减轻灾害风险和损失。强化汛前、汛中等隐患排查整治,持续开展全区防汛防台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修订完善防汛防台预案和指南,加强会商研判,落实管控措施,将台风、暴雨灾害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2.全面抓好防汛防台基础工作。开展基层防汛防台体系标准化建设工作。按照省、市、区关于2021年台风复盘整改任务要求,强化工作措施,落实“八张风险清单”闭环管控,继续深化防汛防台“一小区一策”“一路一策”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全区洪涝台旱科学防控能力。加强防汛应急物资储备和防汛应急队伍建设,督促指导各地各部门继续开展桌面推演、专项预案演练等防台应急演练,实现区、乡镇、村三级预案演练率达到100%。督促指导各地各部门继续做好重点危险区域受威胁人员排摸工作,对需转移人员组织扩面赋码。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力争创建1个国家/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推进8个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实现村级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率达60%以上。

3.扎实抓好森林防灭火工作。从压实森林防灭火防控责任,强化重点时段火源管控,组织开展野外火源专项治理和打击森林违法用火行为专项行动,持续加强祭祀、农事、林业生产等用火管控力度,11月底前完成林区输配电设施火灾隐患专项排查治理。组织各地以实战操作技能比武为形式开展学习培训,加强和督促落实森林防灭火应急物资仓库规范化建设。

4.完成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及地震工作。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作为浙江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试点的15个县区之一,做好省级普查成果应用试点区工作,摸索形成具有xx特色的经验做法。加强地震监测台管理,继续推进落实全区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工作,指导推动各部门(单位)按照任务分工抓好责任落实,配合省地震局继续做好桃花地震台建设项目落地。

(五)以夯实基层基础为抓手,强处突。

1.完善应急指挥体系。推进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制定全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规范区属单位应急队伍建设,督促相关单位完善急救援指挥组织体系、应急救援响应体系、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和应急救援物资体系建设;完善预案体系,继续修订完善各类专项预案,加强基层应急预案和操作手册编制工作,指导村(社区)编制综合性“多案合一”应急手册,督促各镇(街道、管委会)加强管理、落实演练指导。常态实战演练,组织开展全区综合性应急演练,督促各部门按职责落实应急预案演练任务。

2.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积极打造“一专多能”和“一队多用”的各镇(街道、管委会)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推进各镇(街道、管委会)建立村(社区)应急突击队,推进全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及村(社区)应急突击队管理工作,建立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突击队伍和社会化救援队伍建立共训共练、救援合作机制;按照分层次、多形式方式实现全区基层应急管理人员轮训一遍,加快提升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水平。

3.规范应急准备工作。持续推进农村应急广播应用,推进区级应急广播平台与省级应急广播平台全面对接,有效提升预警信息发布及时性和广泛性。推进值班值守规范化建设,加强值班值守管理,开展值班人员培训,按照信息报送标准提升信息报送质量,确保处置工作及时有效。

(六)以突出数字化改革为抓手,聚合力。

1.推进迭代升级。进一步升级烟花爆竹在线应用场景,做好场景宣传推广。推进城市安全生命线建设,注重谋划,强化衔接,以数字政府“浙里安全”跑道建设为契机,切实提高城市防控重大风险与突发事件能力。推进安全生产智控平台迭代升级,做好数字政府综合应用安全生产门户建设及数据更新维护工作,承接省市统建系统应用工作,尽早发挥平台“精密智控”实效。

2.强化技术保障。建立跨部门可视化资源调用机制,实现全区所有镇(街道、管委会)单兵/布控球配备100%全覆盖;全区卫星便携站组网联网贯通率,可视化指挥调度连通率、30分钟响应率和连线质量达标率“四个100%”。

3.强化场景应用。推进防汛防台抗旱领域数字化治理水平,形成防汛防台视频监控建设整体规划方案,建立全区防汛防台视频监控点位信息总库,梳理形成防汛防台视频监控点位应用清单,加强防汛场景应用平台对接。全面推广危化品全生命周期安全在线、工业企业安全在线、防汛防台在线等重点应用,充分发挥数字化应用功效。

(七)以提升基层建设水平为抓手,强基础。

1.加强基层规范化建设。完善全区基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打造镇(街道、管委会)“1+2+X”工作体系,加强各地综合安全管理中心人员配置,整合提升应急设施设备,完成乡镇(街道)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建设试点,确保“有机构、有队伍、有演练、有保障”。推进“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推动基层治理“四平台”应急管理平台建设,将应急管理全面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将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风险隐患巡查纳入网格员职责,实现基层应急管理责任落实到岗到人。开展基层防汛防台体系标准化建设,夯实防汛防台基层基础。

2.提升社会共治水平。持续推进安责险+社会化服务,持续提升社会化服务覆盖面,实现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和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全覆盖。严格按照全民安全素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持续开展企业百万员工大培训,深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五进”活动,开展好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等各类主题活动。

(八)以建设“铸安学堂”品牌为抓手,强队伍。

1.强化政治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推进十九届六中全会和省、市、区委精神学习贯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把政治标准和要求贯穿到应急管理各项工作之中。构建与部门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应急管理党建工作体系,确保把党的领导贯穿应急管理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全力锻造“应急铁军”精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应急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

2.强化队伍建设。以实干为导向,量化工作业绩,细化落实到人,构建责任全覆盖、落实全过程的机关内部考评体系,形成干部敢担责、多干事的良好氛围。以“铸安学堂”为牵引,组织各领域业务培训,强化干部理论武装,专注日常业务交流,不断提升应急管理干部队伍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组织开展基层干部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篇8:2022年质量(标准化管理)科工作要点

2007年, 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以下简称信安标委) 在国家标准委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领导和各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 围绕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结合“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研究与标准制定工作专项”, 和《国家信息安全标准化“十一五”规划》的贯彻落实, 将基础类、管理类、系统类信息安全国家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作为工作重点, 坚持委员会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工作组和成员单位的积极性, 制定了一批基础的、急需的、关键的信息安全标准, 为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的信息安全保障建设提供了基础的技术保障, 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1.1 制定一批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急需和关键的标准

2007年, 信安标委以抓紧制定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急需的、关键的标准为重点, 积极开展了标准制定工作, 共完成21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各工作组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在标准制定和提高标准质量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 针对正在研制的标准项目, 各工作组均多次组织专家对相关标准项目进行分阶段检查;多次召开工作组及专家审查会议, 广泛征求科研单位、企业、相关行业和管理部门的意见。这些工作对进一步提升标准质量和提高标准的实用性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1) 为全国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推广提供了《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管理规范》等标准;

(2) 为开展信息安全产品认证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安全产品和系统的测评规范;

(3) 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等试点和推广工作, 提供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测评指南》和《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等标准;

(4) 为《电子签名法》顺利实施提供了《数字证书格式》、《时间戳规范》以及“鉴别与授权”相关系列标准。

1.2 落实2006年专项任务, 提出2007年专项计划

2007年, 在落实《2006年信息安全标准制定工作专项》工作的同时, 完成了《2007年信息安全标准制定工作专项》的申报工作。

各工作组主动承担了《2006年信息安全标准制定工作专项》研究项目, 并配合秘书处开展了专项项目的检查工作。目前, 2006年专项项目进展顺利, 已进入结题验收阶段。

2006年11月, 秘书处开始部署2007年信息安全专项申报工作, 2007年2月底共征集到专项项目提案150多项, 经各工作组研究、遴选后确定了119项。针对这些提案, WG1专门召开工作会议评议项目提案, 秘书处积极组织工作组组长联席会议、专家会议逐项研究论证, 最终形成了《信息安全标准制定专项》计划建议, 并于2007年9月底形成《2007年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研究与标准制定工作专项计划》, 其中包括标准制定项目25项, 标准预编制项目3 0项, 标准基础研究项目29项。2007年10月, 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审批后, 信息产业部将计划下达到承担单位。

1.3 国际标准化工作取得突破

2007年5月, 信安标委秘书处组织7名专家参加了在俄罗斯召开的ISO/IECJTC1/SC27工作组及全体成员会议。会上中国代表团作了两个技术报告, 其中W G 7提出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审核指南》被列入新工作项目, WG4提出的《三元对等实体鉴别》被列入研究项目, 中国在信息安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实现了突破。

为了进一步推动信息安全国际标准化工作, 秘书处还组织有关专家参加了2007年10月在瑞士召开的ISO/IECJTC1/SC27工作组会议。通过积极努力, 这次会议将中国提出的《三元实体鉴别》提案作为ISO/IEC 9798-3的补篇列入了新的工作项目, 《基于三元对等实体鉴别的访问控制方法》列入新的研究项目, 同时还争取到《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审核指南》新工作项目的编辑, 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为了加强信息安全标准化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国已正式向ISO/IECJTC1/SC27秘书处成功申请了承办2009年ISO/IECJTC1/SC27工作组及全体会议。

1.4 加强信息安全标准宣传和服务

为加强信息安全国家标准的宣传和推广应用, 2007年1月29日, 召开了《信息安全技术公钥基础设施数字证书格式》、《信息安全技术公钥基础设施特定权限管理中心技术规范》和《信息安全技术公钥基础设施时间戳规范》三项信息安全国家标准的新闻发布会, 扩大了信息安全标准的影响。

2007年12月6~7日, 信安标委秘书处与福建省公安厅联合在福州举办了第一期信息安全标准宣贯培训会, 重点对信息安全管理标准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标准进行了宣贯培训, 进一步提高了地方部门对国家信息安全标准化工作情况的了解, 促进了信息安全国家标准在地方信息化建设实践中的贯彻实施。

信安标委各成员单位也特别注重对信息安全标准的应用和宣贯。公安部、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制定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明确要求, 信息系统建设、管理和测评中要执行已有的信息安全国家标准, 推动了相关标准的实施应用,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信安标委有关领导、专家在参加有关部委和北京市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定级以及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试点等工作中, 也都加强了信息安全标准的宣讲, 促进了标准的宣传贯彻。

1.5 研究编制“十一五”规划实施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安全标准化“十一五”规划》, 全面推动信息安全标准化工作, 根据2007年第一、二次主任办公会的要求, 由秘书处牵头, 组成“十一五”规划工作组和编写组, 研究编制“十一五”规划实施意见。编写组两次召开全体会议, 集中研究编制规划实施意见文本, 六次召开工作会议研究修改文本, 多次召开会议专门听取委员会、秘书处有关领导和WG1专家的意见, 不断修改完善。2007年8月底形成《规划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 11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正式发函向16个部委征求意见, 修改后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正式下发。

2 2008年标准化工作要点

2008年, 信安标委仍将继续根据中办发[2003]27号文件的精神, 落实信息安全标准化“十一五”规划任务, 围绕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 以抓紧制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重要标准为主要工作内容, 不断丰富完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 加强信息安全专项项目研究与管理, 加强沟通协调和标准宣贯工作, 全面推进我国信息安全标准化进程。

(1) 落实“十一五”规划及实施意见, 做好专项组织工作

根据国家信息安全标准化“十一五”规划的部署, 认真落实规划实施意见, 尽快提出2008年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并有计划地开展好相关研究工作。要依据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研究提出2008专项申报指南, 认真组织好专项的申报审查工作, 及早确定2008年专项计划项目;按照程序对2007年专项进行严格管理, 认真做好验收工作, 确保项目质量。各工作组要围绕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标准需求, 依据“十一五”规划工作重点和2008年专项申报指南, 研究提出2008年信息安全标准工作专项计划项目。

(2) 加强重点标准研制, 完善标准体系

围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网络信任体系建设、信息安全产品认证、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实践和电子政务安全、电子商务安全等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点, 认真做好标准需求的调研, 以需求为导向, 重点抓好基础类、管理类和系统类标准的研究制定。抓紧制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涉密信息系统安全保密、密码技术和网络信任体系、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服务、信息安全测评与认证等重点标准。加强信息安全保障指标体系、互联网安全、基础网络接口安全、多网融合安全、政府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等标准的研究。

密切跟踪信息安全技术和产业发展动态, 认真研究梳理标准间的关系, 不断丰富完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

(3) 加强标准宣贯与服务工作

2008年是中办发[2003]27号文件发布的第五年, 是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深化年, 信安标委要率先在等级保护、信息安全产品认证等国家信息安全重点工作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推动标准的实施应用, 保证信息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的落实, 促进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要加大标准的宣贯力度, 编制信息安全宣贯培训教材, 建立信息安全标准培训机制, 配合相关部门, 开展标准的试点示范工作;积极与标准管理部门沟通, 疏通标准获取渠道, 做好标准服务支撑, 促进标准在我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应用。要结合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等重点工作, 与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召开标准宣贯会议, 加强信息安全标准的培训和宣传工作;结合互联网信息安全试点工作, 设立基于互联网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标准化工作试点, 加强对《基于互联网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指南》的深入研究, 推动信息安全标准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实施应用。

(4) 建立信息安全标准评价机制, 进一步提高标准质量

加强标准验证和模拟仿真平台建设, 积极建立信息安全标准评价机制, 探索和研究标准评价技术和方法, 从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应用效果等多方面对现有标准进行客观评价, 同时, 加强网站工作平台建设, 加强标准文本在制定、报批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促进标准质量的全面提升。

(5) 积极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

在2007年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上认真做好技术研究和准备工作, 落实专人长期跟踪和负责提案相关工作, 认真研究国际标准规则, 按照国际标准工作程序, 加强国际交流, 认真做好提案的后续推进工作, 保证国际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继续组织国内信息安全标准化工作骨干参加ISO/IEC相关工作组及全体成员等国际会议, 鼓励各工作组成员积极参与国际信息安全标准化的交流与合作。密切关注国际信息安全标准发展动态, 加强国际先进标准研究, 消化、分析和利用国际标准化研究成果。认真组织国际标准提案的研究与答复,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同时, 认真做好2009年ISO/IEC JTC1/SC27工作组及全体会议的筹备工作;积极作好参加2008年中英信息安全论坛的准备工作。

(6) 加强沟通协调

上一篇:外贸业务员的英文自我介绍下一篇:2011年“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