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旅游发展道路

2024-04-17

秀山旅游发展道路(精选7篇)

篇1:秀山旅游发展道路

青秀山风景旅游名胜总体规划

6月,PTW建筑师事务所受南宁市规划局委托对青秀山风景旅游名胜区进行总体规划概念设计.初步设计的目标是根据广泛的调查材料和业主的要求做出的`.设计者创造了一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在16km2的范围内有机地协调了自然美景和人类活动.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世界建筑导报英文刊名:WORLD ARCHITECTURE REVIEW年,卷(期):“”(5)分类号:F59关键词:

篇2:秀山旅游发展道路

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腹地,渝、湘、黔、鄂四省(市)边界结合部。东邻湖南省花垣、龙山、保靖县毗,西南连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北接本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北角距湖北省来风县仅20余公里,全县幅员面积2462平方公里,是全国著名的武陵山风景区的一部分,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与贵乐洞森林公园建设保护区,以及长江三峡至乌江天险环形旅游的回旋地,主要风景有龙凤客寨桥、梅江民俗文化村、妙泉湖、孔明洞、川河奇观等。此外,还有丰富的地热旅游资源,境内有石耶、肖塘、峨溶温泉。民俗民风、民族文化是秀山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秀山花灯历史悠久,名扬海外,“黄杨扁担”、“一把菜籽”等花灯名曲已唱遍全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当地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使秀山旅游业形成了一个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态势。重庆秀山,湖南省的凤凰、张家界,湖北省来凤县,贵州的松桃苗族自治县依托各自的旅游资源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业并通力合作,形成渝、湘、黔、鄂边界旅游圈,秀山景区正处于这个旅游圈之间,尤其是渝怀铁路的开通,使秀山的旅游产业高速增长。

秀山县依靠旅游景区,凭借独特的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发展态势良好,旅游的产业集聚效应得到显现。秀山民族地区景区旅游景点尤其以花灯寨、边城洪安、石堤古渡、凤凰山等景点成为该地区的最佳旅游亮点。以2006年为例这些景点旅游收入分别达:120万、140万、110万元和60万,并由此带动的旅游从业人员分别为:220人、260人、192人和152人,占所在全县旅游直接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大约为:12%、14%、10.7%、8.4%。民族地区的乡村生态、乡村风光、乡村民俗、乡村生活等成为了旅游活动的主要对象,旅游活动和产品系列更加丰富,旅游者所获得的体验更加全面。旅游的发展为秀山的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同时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提供了转移载体。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离不开懂民俗民风、有知识、会管理的乡土人才积极参与。根据笔者实地调查发现:那些精通少数民族风情的村民,知识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而受过高中等教育的青年人不甘心扎根于山区的村寨,从事少数民族民俗研究和实际工作。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在秀山民族景区旅游出现了“克隆”现象和旅游景点生命周期的短暂,同时也影响了秀山旅游业产业集聚和竞争力的提升。

二、秀山民族地区旅游人力资源现状

在秀山县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发展到近1.5万余人,秀山县旅游发展的最大特点是依托秀山县独特的自然风貌及其淳朴的民族民俗风情。经过景区经营者的培训和旅游实践锻炼秀山旅游人力资源较最初兴起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仍存在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人才总量严重不足

旅游人才匮乏不是秀山所特有的弊病,而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通病”。2006年末秀山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已达0.2万人,35岁以下年龄占76.5%,属一只年轻的队伍,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大专以上文化的仅占24.5%,获专业技术职称的仅占13.7%。笔者通过对秀山旅游从业人员的实地调查发现:秀山民族景区旅游从业人员中有高级职称2人(退休干部),中级职称50人(其中退休教师2人)。

2.旅游乡土人才匮乏

秀山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17个少数民族的区域。2005年末秀山县总人口61万人,在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31.6万人,占总人口的51.8%,少数民族人口优势,并未换来人才优势,受过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人才可谓凤毛麟角。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离不开懂少数民族民俗民风、有知识、会管理的乡土人才积极参与。而目前存在的矛盾是,那些精通少数民族风情的村民,知识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而受过高中等教育的青年人不甘心扎根于山区,从事少数民族民俗研究和实际工作。

3.旅游人力资源构成不合理

(1)从素质结构上看,我国旅游人才队伍整体学历不高,高学历人才不足,复合型人才短缺。据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2002年对旅行社从业人员的全面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6.9%的旅行社经理有大学学历,41.7%的导游是高中或中专学历。2005年,重庆市各类人才队伍中,研究生以上学历仅占5.3%、高级职称仅占9.1%,而且80%以上集中在重庆主城区。显而易见,经济欠发达的秀山旅游从业人员学历普遍较低。

(2)旅游人才的年龄与专业结构极其不合理。目前,在秀山的民族景区旅游人力资源整体上呈现年轻化的态势。但刚刚开始发展的秀山景区旅游其从业人员称得上人才的实在太少,更多的是人力资源而已。具体情况以边城洪安景区为例进行说明(见下表1)

表1边城洪安旅游直接从业人员情况表

工作类别平均受教育年限(年)人数(人)平均年龄(岁)

表演5.255033.42推销7.453031.36

卫生3.352048.转自http://67

基建3.455047.3

5管理9.151045.31数据来源:实地调查

从上表数据可知该村旅游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73年,旅游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为41.22岁与旅游从业人员年轻化的趋势不符。由此可见,边城洪安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实在太底,并且年龄太大,与旅游从业人员年轻化、知识化的趋势并不相符,严重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推销人员素质太低根本无法将苗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民族风俗进行理解和表达,根本不能满足游客的民族文化消费需求。

4.管理者缺乏基本的旅游管理素养

旅游经营专业人才知识缺乏是制约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在欠发达民族地区。在笔者所调查的景点中能将少数民族文化内涵表达出来的几乎没有,所设计表演的节目和展示的少数民族文物多年没有得到更新,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不能得到充分展现。同时,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经营者没有一人系统学习过旅游专业知识,根本无法理解处于民族景区旅游的定位,盲目开发,最终导致了各个景点相互“克隆”,恶性竞争,进而影响了景点的生命周期和旅游产业集聚步伐以及整个景区竞争力的提升。

三、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旅游产业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必将是秀山的支柱产业。当前,高素质旅游人才紧缺,已成为制约秀山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大力培养和引进旅游人才显得重要而紧迫,这关系到秀山旅游发展的实力和后劲。树立学习意识,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有组织地形成一种鼓励学习,惩治怠惰的氛围,在边学边干的“研究型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实现从“低素质劳动者向高素质劳动者的转变”。因为高智力、高文化含量的劳动者是任何事业得以发展的前提。

1.促进各方加强对民族地区旅游人才的培养

旅游部门要配合项目开发帮助,制定出具体的人才培训规划,并争取与教育、农业、劳动、民政、民族事务委员会等部门的人才培养规划对口合作,共同推进和实施。要依托现有的旅游人才培训中心和其他培训中心,争取必要的财力支持,分级分类开展培训。当前迫切需要加强乡村旅游项目策划和开发、景区管理、家庭旅馆的经营管理、活动组织、市场促销、语言、传统技艺、乡土文化讲解等各类实用人才培训。要依托现有的旅游人才培训中心和其他培训中心,争取必要的财力支持,分级分类开展培训。

2.加大力度培养应用型民族地区旅游人才

“以人为本”是秀山民族地区旅游活动的重要原则,针对目前秀山旅游人才特别匮乏的实际,应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培养旅游人才,留住人才,在小学和中学开设民族旅游课程,积极鼓励本土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在周末和节假日参加旅游活动,多学习土家族、苗族民间的歌舞和其他表演节目并能懂得和表达出土家族、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培养他们树立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同时对现有的旅游技艺人才应给予较高的报酬,把他们的报酬与一般群众的报酬档次拉大,创造一种尊重人才尊重表演的氛围,对现有人员进一步加强培训,想法提高他们的技术和综合素质,并想法把在外打工的年轻人招回来。同时也要大力培养导游人员,对教师、学生等有文化的年轻人有意识地培养成能说会演的导游人员,并经济鼓励他们取得合格的导游证书,并投入到旅游活动中去。

3.实施动态激励管理机制,激励相关各级党政领导抓好民族地区旅游人才资源开发

将旅游人才资源开发纳入县直各相关部门目标管理考核内容,赋予一定分值,年终考核,兑现奖惩,实施动态激励管理机制。通过建立旅游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单项表彰奖励制度,每年

年终对旅游人才资源开发搞得好的部门进行表彰奖励。将旅游人才资源开发列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鼓励各级领导干部抓好旅游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同时,形成必要的压力机制,迫使相关党政领导不得不抓旅游人才资源开发。年终没有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的,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年度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不得评定为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表彰的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在一年之内不得同级重用或提拔使用,促使各级领导干部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行动上切实搞好旅游人才资源开发。

4.加强制度建设

制定出台旅游人才的选拔、培养、吸引、表彰、使用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政策措施,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深的程度中、更宽的领域里合力推进旅游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使旅游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制度建设要围绕强化服务功能和拓展开发领域两个方面来展开,力争达到扩张旅游人才数量、提高旅游人才素质和发挥旅游人才作用三个方面效果。

5.建立和完善旅游人力资源市场

加快旅游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网络枢纽和高级旅游人才数据库建设,形成机制健全、信息灵敏、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旅游人力资源市场体系;进一步消除旅游从业人员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打破身份、所有制等方面的限制,探索多种人员流动形式;健全完善旅游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

篇3:秀山旅游发展道路

关键词:景观生态规划,风景名胜区,南宁青秀山

随着风景名胜区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传统风景区规划思想已经危害到风景区生态环境的发展。如何使风景区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平衡发展, 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规划问题。近年来, 相关学者指出将景观生态学融入风景区规划中[1,2,3,4,5,6,7,8,9], 这一理论的提出, 使得风景区规划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即景观生态规划时代。本文基于上述思考, 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思想, 通过对南宁青秀山风景旅游区的生态规划进行分析, 为风景名胜区的景观生态规划思想提供了依据。

1解读景观生态规划

1.1 景观生态理论概念

“景观生态”这一理论来源于景观生态学。 在景观生态学理论中, “景观”是一个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 其由斑块、廊道和基质3 种基本景观要素组成[10]。斑块是在外貌上与周围地区 (基质) 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形区域, 廊道是模块相区别的线形或带形区域, 基质则是范围广大、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11]。

1.2 景观生态规划内涵

“景观生态规划”这一新型词汇出现在规划学中, 景观生态规划是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 以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基本目标, 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 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12]。因此, 在“景观生态学”视角下提出的生态规划概念, 都应满足既保护当地的自然和文化环境, 又能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基本宗旨。

2景观生态理论在南宁青秀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2.1 青秀山风景区概况

南宁青秀山风景名胜区 (以下简称青秀山风景区) 地处北纬22°46′, 东经108°33′, 位于南宁市东南部约10km处, 西起青山路, 北至凤岭分区, 南面和东面连接邕江的地域, 总面积4.07km2。青秀山风景区属于湖泊盆地, 四周呈丘陵群山环绕, 地势北高南低, 郊区周围有大小山岭200 多座, 区域内海拔63.9~288.3m, 最高的是凤凰岭, 海拔为288.3m。青秀山风景区人文旅游资源丰富, 保存较好, 其中有特色的景点是龙象塔。青秀山风景区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其植物多样性保持较好, 据统计, 青秀山风景区植物覆盖率为86%, 有1000 多种植物, 属于60 多个科。多年来引种栽培的植物及少部分野生植物, 共500 种, 隶属130 科307 个属, 其中包括蕨类植物科属、裸子植物科属、被子植物科属[13]。

2.2 青秀山风景区景观规划原则

2.2.1 自然生态原则:以保护自然景观为前提, 建立绿色空间体系, 创造蕴含自然气息和风貌的植被景观, 完善青秀山风景区“城市绿肺”的功能。

2.2.2 整体优先原则:将斑块、廊道和基质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 使各要素之间协调一致。除景观元素需要整体性外, 园区内建筑风格与服务设施的格调、颜色、大小以及造型, 必须同周围环境相协调。

2.2.3 多样性原则: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单元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 它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景观多样性主要研究组成景观的斑块在数量、大小、形状和景观的类型、分布及斑块间的连接性、连通性等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14]。因而,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重点在于景观多样性的维持和旅游空间多样性的创造。

2.2.4 异质性原则:景观的异质性是指景观要素在景观中的不均匀分布[7]。在景观元素布局中注重将人文旅游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布局, 对原始自然保留地和历史文化遗迹要实施保留与维护。

2.2.5 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风景区长久发展之根本, 生态规划时不仅注重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也要兼顾社会与经济效益, 要将风景区的产业结构重点放在生态旅游和传播科普环保知识上, 从而使得生态环境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 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2.3 青秀山风景区景观生态设计

2.3.1 斑块的景观生态设计。就风景名胜旅游区生态规划而言, 旅游斑块是指由景点及其周围环境形成的以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为主的地域, 代表着旅游产品单元即游客游赏和旅游消费场所, 如旅馆、宿营地、景点等[10]。风景区斑块的景观设计一般分为: (1) 以建筑物、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相结合的人工“斑块”; (2) 建筑物近邻地和自然风景区为主的自然“斑块”。

青秀山风景区内对于人工“斑块”的设计主要以保护、维护有特色的民居、村寨和乡土建筑为主, 各类新建建筑与风景环境相融合, 建筑的布局要尽量减少对原有地物与环境的损害或改造, 并控制建筑的高度, 使得体量适宜、整体环境不会过大。在自然“斑块”景观设计方面, 强调优先恢复和改善生态的原则, 选择当地乡土树种来体现地方特色, 景观资源的斑块规划以点、线、面有机构成整体, 将绿化的功能性与观赏性合二为一, 突出植物的群体美、线条美和韵律美。如热带雨林植物景观区, 首先在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合理选取优势种, 采取乔、灌、草立体种植的方式, 呈现出乔木高大, 藤本和附寄生物植物丰富, 植物层次多, 茎花和板根现象显著的热带植物景观。

2.3.2 廊的景观生态设计。廊道是一种联络途径, 其起到联系景点之间或景点和旅社之间的联系功能。从通过方式来说, 又可分为车行道和步行道。步行道主要包括步行小道、自行车小道、骑马小道、远足及度假旅游者流动的其他各种通道[15]。青秀山游览路线发挥廊道的联系作用, 将游览体验分为生态游和历史文化游。从“健康———生态———文化”3 个方面为出发点, 在此基础上由景区范围内各个功能不同的点根据各自主要功能组合形成多种旅游组合, 以健康生活为基本、生态休闲为骨干、文化体验为羽翼、配合野外拓展教育, 突出青秀山的特色。

2.3.3 基质的景观生态设计。基质一般指斑块镶嵌内的背景生态系统即旅游地地理环境类型, 如森林公园、自然风景名胜区等类型。基质的作用在于以基质为背景, 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景观空间格局的分析, 从而对园区进行景观功能分区和旅游生态区划[8]。青秀山风景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森林植物园区2 大区域。其中核心保护区以历史文化园为核心, 青秀湖景园、北坡生态园为辅。历史文化园是集文物古迹参观、游览等安静活动以及宗教活动一体的园区, 其为整个风景区的重点。青秀湖景园与北坡生态园位于和北部城市相接的位置, 以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为主, 构建人工湿地以及植物景观特色为主, 是集文化活动、体育健身以及生态体验于一体的城市缓冲隔离带。森林植物园区中以森林植物园为重点、中国东盟文化主题园为辅。其中森林植物园位于景区与核心风景区相接的区域, 是集植物景观展示、科普教育、游憩休闲于一体的园区。

3结语

篇4:秀山县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探讨

摘 要 通过秀山县以海洋乡为例的自然环境的分析,提出提高认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府引导、健康发展,综合开发、突出特色,调整产业结构、科技支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对策。

关键词 休闲旅游农业;秀山县

中图分类号:F592;F3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4--02

秀山县属于农业县,农业资源十分丰富,促进休闲旅游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秀山县在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拓展休闲度假空间的同时,将潜在的农业和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向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实现农业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海洋乡位于秀山县城东北角,距县城56 km,秀山县海洋乡东与大溪乡、石堤镇接壤,南与宋农镇比邻,西北与酉阳县的后溪镇、麻旺镇交界。秀山县海洋乡行政区划辖小坪、一支、岩院、芭茅、五四、坝联6个村民委员会、28个村民小组。有2 025户、总人口8 465人,居住有土家、苗族、汉族3个民族,并保存着完好的吊脚楼群,民风非常纯朴,秀山县海洋乡天然林3293.33 hm2,杂灌林地面积超过166.67 hm2,经济林果面积超过533.33 hm2,宜林荒山面积180 hm2。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境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植被丰富,年平均气 温17 ℃,年降雨量超过1 300 mm,无霜期长达290 d以上,夏秋之交多伏旱,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特点明显。秀山县海洋乡全乡属亚热带雨林区,天然林面积广阔,植物种类繁多。木本、草本、藤本、蕨类和苔藓等植物,组成了庞大的不同森林植物群落,分布各地,构成海洋乡植被特色。秀山县海洋乡境内无工业,全乡经济以农业收入为主。目前,农业产业正处于转型时期,借鉴市内外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现对秀山县农业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和探讨。

1 提高认识休闲旅游农业经济中的重要性

休闲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为载体,利用果木园林、农村民居、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发展观光、民俗生态旅游业的新型产业[1]。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任务是满足数量需求,解决温饱问题[2]。人们忽视农业的休闲旅游功能,没有认识到价值和市场潜力,这极大地限制了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进程,为保障休闲旅游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是市场规律发展的必然,认识到对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的重要性。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在为城乡居民拓展休闲度假的空间的,将潜在的农业和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既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向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实现农业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2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由于过去本乡内,规划项目设计趋同,布局不够合理,缺乏个性化,有的简单效仿和粗放经营,建设上随意性大,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因此,在规划时,要因地制宜,结合村社的自然、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状况,制定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旅游开发规划,不能盲目重复建设,要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基地。结合当地农产品的特色,树立品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布局时,要以保护资源、发展生产、保护生态为主要目的,各村社根据各自的特色山水和农产品优势,合理规划特色农家乐,打造乡村旅游线路,增加农民收入。

3 政府引导,健康发展

健全和完善村社合作社和协会机制,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引导的关系,加强政府的服务指导和监督管理的职能。一是政策引导,结合国家有关农业政策和农村土地流转相应法律、法规,制定土地流转办法,集成一定规模的土地资源,划定相应的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区域,招商引资,用于生态休闲旅游农业。二是资金扶持,政府提供一定的基础建设补助资金,用于村社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休闲旅游发展。各村社要成立有利于休闲旅游农业合作社和各种协会,统一配置资源,调动菜农果农积极性,健康有序发展。

4 综合开发,突出特色

各村突出一果、一菜、一鱼和一畜,不搞重复种植和养殖,做到人有我优,人无我有,结合海洋乡地理特点,人文景观,发展特种养殖,用特色产品吸引市、区、县及省外游客,用优良的产品和优质服务留住游客,综合开发,突出特色,打造亮点,发展形式多样的休闲旅游业。

5 调整产业结构,科技支撑

为了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认真分析市场需求,解剖消费心理,提高产品质量,体现村、社特色。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产业为向导。第一,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教科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3]。第二,农业产业化以土地流转为基本条件,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生产的又一次深刻变革[4]。各村要对生态畜牧中的猪、牛、羊、鸡、鸭、鹅以及渔业等指导建设,对种植蔬菜、茶叶、土豆、水果、花卉和药材等进行统一管理。第三,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实施农业产业化是对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制度的创新和改造[2]。因此,可引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栽培技术、养殖技术,实行企业化运作,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管理,努力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建设相关网站进行宣传推广。

6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开发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走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要求旅游者、开发者以及管理者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保护景区生态景观等。要求旅游者充分尊重当地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提高接待地居民对所在地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积极提倡在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开发过程中本必须坚持灵活运用“农中有旅、以旅促农、农旅结合、强农兴旅”的办法,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把农业产业发展、扶持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同时,为广大民众和旅客提供更好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产品和商业服务。在产业管理方面可以通过开发规划原则、营销管理等方面健全和完善本行业的管理[5]。

7 结语

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是产业链的简单延长,其加工、销售、观光、休闲等与农业生产是一体的,是并行的,其一系列活动必须同时以农业生产为依托。要把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与培育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流通中介组织、深化农业体制改革等结合起来,逐步实行专业化生产、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组织、带动和发挥周边农户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推广新品种,发展深加工,提升产品质量,实现农业生产、休闲旅游观光一体化,使农民真正获得实惠,为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高文晶,郭文慧,郭俊华.滨州市沾化县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研究[J].学术探讨,2009(11):285-286.

[2]陈梅英,陈锦权,谢志忠.论食品安全与可持续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协调发展[J].科技和产业2006,1(6):6-10.

[3]蓝万炼.论可持续农业产业化战略[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4]邱蓉,姚剑虹.贵州农业产业化可持续性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2(29):50-53.

[5]韩慧兰,尚德勇.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A].2011全国休闲农业创新发展会议论文集[C]//2011.

篇5:秀山旅游发展道路

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形式,是朝阳产业,是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突出旅游功能,满足游客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等消费需求,同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几年相关政策频出,2014年农业部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201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标志着我国乡村休闲农业将会在今后达到新的高度。2016年,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将创建多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7年,秀山县政府办公室印发《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实施意见》中提出以休闲农庄为支撑发展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

时期。

一、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优势及条件

(一)区位优势明显

秀山地处武陵山腹地,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部,东接张家界,南近凤凰城,西靠梵净山,北邻桃花源。依托规划建设通用机场、高速公路网、渝环高铁以及渝怀铁路复线等,逐步形成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航空多方位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武陵地理中心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二)市场需求旺盛

随着国内旅游业迈入大众消费阶段,旅游需求稳步增长。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人们休闲消费能力增强,休闲度假的多元化需求也将显著增强。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重庆市人均GDP已超过8000美元,秀山县人均GDP近几年同样在快速增长,随着人均GDP的逐步提高,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比重逐步增加,休闲旅游市场规模的增长态势凸显。

(三)农业基础条件相对较好

秀山境内以低山丘陵区为主,中部为渝东南少有的平坝地带,良田沃土,一片平畴。这里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基地规模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前列,年出栏土鸡同样跃居西部地区规模的前列。包含茶叶、猕猴桃、油茶等特色效益农业规模扩张、链条延长、效益提升,水产、油桐、红香椿、皂荚等产业竞相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

(四)乡村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全县拥有以乡村自然环境为背景,乡村田园为核心,以自然生态、农耕景观、农牧方式、民俗文化等为基本内容的乡村旅游资源。有地域特色鲜明的花灯歌舞、黄杨扁担等,有高山草场原生态的川河盖,有河流湖泊如酉水河、钟灵湖等,有各类主题特色农家乐以及乡村温泉资源等。其资源分布较为广泛,类型较

为丰富。

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存在的不足

(一)农业和旅游结合的还不够完全

“农业+旅游业”是把农业中具有旅游功能的部分全面利用并体现出来。由于其内涵挖掘不足,大多数休闲农业园还是按照农业生产技术的要求和惯性,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开发,旅游活动较为单一,更多体现为赏花、采摘。如很多地方的草莓园、桑葚园等采摘园,只有几个大棚、简单的塑料采摘盆等,作为休闲观光农业的主要部分,千篇一律。又如梨园、桃园等还是惯常的农业园的布局,仅形成观光单体,游乐项目匮乏,农耕文化、民间技艺等方面挖掘不够,文化内涵较为缺乏。

(二)基础设施及服务配套设施还需完善

休闲观光农业的水利、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其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还需加强,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山地丘陵地貌严重制约农业机械化率的有效提高。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应对自然灾害能力还需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污染存在,环保基础设施仍需完善。另外,部分园区的人行道路等服务配套设施,需要同时具备生产、观光、防护等多种功能,而目前还处于规划建设阶段,不能完全满足服务需求。还有一些农家乐或者乡村旅游接待户,其规模小、接待能力不强,服务质量不高。

(三)资源约束更加趋紧

农村地区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新生劳动力多数不愿从农,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妇女成为务农主力军。由于劳动力越来越贵,“地板”不断抬升。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农业用地日趋紧张,产业用地矛盾突出,就农业用地来说,目前多处于沟壑、山谷处,多为“巴掌田”“鸡窝地”,耕地质量不高,面积不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休闲观光农业规模化的发展。另外,部分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所需用地,受耕地红线保护以及建设用地严格审批政策的影响,受到严格的控制。

三、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建议

(一)突出农旅融合

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科技,融合旅游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挖掘果蔬、花木、中药材等特色资源,立足文化包装和产景融合,打造特色农业基地。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为重要载体,结合旅游,打造现代农业科普展示、休闲农业观光产品,增加农业产值和附加值。借助洪安、雅江、大溪、石堤四大旅游风情小镇的打造,梅江民族村、钟灵陈家坝、海洋岩院、清溪大寨四大特色村寨的旅游?_发以及油菜花节、采摘节、采茶节等节事活动的举办,以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与影响力。

(二)拓宽开发模式,提升内涵

农业生产过程、农家生活和乡土文化是休闲观光农业园的

主体。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并通过建设农耕博物馆、生产工具陈列室等,展示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另外,在开发模式上,因地制宜选择不同模式组合,如以观光采摘为主的规模化田园农业园,以科技观光为引导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以休闲度假为主导的农业综合体,以科普教育为特色的农业科技博览园等。通过生态观光、传统农事、健身娱乐、休闲美食以及现代农艺等,丰富游客体验内容,满足游客多种需求。

(三)强化基础设施及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加大对园区的水电、环保、通信、接待中心以及购物中心等投入,改善现有部分地方基础设施还不足的情况,确保游客在“食、住、行、购”等方面的需求。加快农业园区道路、休闲观光步道、项目外部交通路网等的建设,尤其是解决有的地方大型旅游车不容易进入的情况,以确保休闲观光农业区既能满足农机运输、机械化耕作,又可以满足游客观光、体验的旅游需求。另外,增设一定量的停车位、公厕、垃圾收集处理设施、临时农家小商铺等,提升综合接待服务能力。

(四)加强用地支持

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资源,通过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建设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设施。对于配套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用地或者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项目等,需要开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游的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分类保障。对符合规划的相关用地,依法办理土地转用等。加大旅游扶贫用地保障力度,在相关项目建设用地的审批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五)加强从业人员引进,加大培训力度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性作用,积极营造农村地区创业创新政策环境,引导并培养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组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活动,尤其是在环境保护、行业知识、规章制度、职业道德、服务质量以及卫生等方面进行强化培训,可以有效提高休闲农业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篇6:秀山旅游发展道路

一是兴建“花灯城”。将花灯等民俗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环境整治及建设中, 建设占地93余公顷的凤凰新城, 按照“如新如旧”原则改造西街片区, 采取旅游地产模式建设两座五星级酒店, 建成投用花灯博物馆。二是创建“中国书法之乡”。组建由县长为组长的申创工作领导小组, 投入4200万元, 建成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等书法训练及教育传播基地, 馆藏有王铎、吴昌硕、黄宾虹等数十位书画大师真迹。创建市级书法特色学校、书法试验学校2所。三是还原“边城镇”。引资10亿元开发洪安边城百万人次旅游景区, 还原沈从文笔下《边城》场景, 拍摄一部以边城为题材的电视剧, 争创国家5A级景区。四是保护“苗语村”。投资1000万元, 改造重庆市唯一的苗汉双语学校, 整理推广傩戏、斗牛、对歌等苗俗文化。

(来源:重庆市秀山县农业委员会)

篇7:秀山丽水 养生福地

通过对话,向世界展现了丽水作为“国际休闲养生城市”以人为本,在建设秀山丽水、养生福地中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以及在绿色魅力旅游城市建设中、在探索后发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理念等。

丽水地处浙江省西南部,市域面积1.73万平方公里,占浙江陆地面积的1/6,是浙江省面积最大的一个地级市,常驻人口261万。

丽水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市内有距今1500年历史的水利工程通济堰;有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龙泉青瓷哥窑遗迹;有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故居。丽水三宝——龙泉青瓷、宝剑和青田石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丽水摄影、巴比松油画、畲族歌舞、华侨文化等不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丽水有最好的生态环境。全市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分别达到80.79%和81.62%,空气中负氧离子平均浓度每立方厘米近3000个,最高的地方超过20万个,空气质量Ⅱ级以上优良天气高达360多天,生态环境质量已经连续8年稳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被誉为 “华东天然氧吧”、“中国生态第一市”。2011年丽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31岁,连续3年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了国际上“高寿城市”的标准,为名副其实的“秀山丽水,养生福地”。

丽水有独特的休闲养生文化。全境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拥有莲都东西岩、遂昌南尖岩等14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丽水历来是道家文化的传播地和养老养生的福地。东晋著名道教领袖葛洪曾在南明山上炼丹养生;唐代五朝尊宠叶法善曾隐居卯山研习占卜炼丹之术;明代帝师刘伯温读书的青田石门洞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道家的养生思想深深地植根于这一片土地,与丽水共生共存。目前全市上下正按照“绿色崛起,科学跨越”的战略总要求,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东方休闲养生乐园”,“食养、体养、水养、药养、文养”的发展格局正在快速形成。

这些年丽水在生态建设上的努力不仅转变了丽水老百姓的思想观念,增强了生态保护意识,而且给丽水带来了三张“成绩单”:第一张是生态保护“成绩单”: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指数,连续8年位居浙江首位、全国前列;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4年位居浙江第一;全市每年森林、湿地生态效益总和为2200多亿元。一张是经济发展“成绩单”:“十一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实现翻番,年均增长13.0%,增幅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地级市百强;统筹城乡发展水平从基本统筹阶段进入总体协调阶段。一张是社会发展“成绩单”:连续6年被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平安市”。

对话中,与会者围绕丽水的个性特质与休闲养生文化,休闲养生养老经济与丽水科学发展,绿色城市与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城市生态保护和人文精神弘扬,丽水魅力和后发地区发展模式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整个对话环节气氛热烈,既有理论研究成果探讨,也有典型事例与现场感受访谈,嘉宾语句幽默风趣,精彩话语不断。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对话,大家认为,丽水市实施“绿色崛起,科学跨越”的战略总要求,确定了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两大战略目标,提出建设“秀山丽水,养生福地”的思路和举措,是在科学发展问题上始终贯穿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理念的具体体现。丽水因生态而美、因生态而名、因生态而兴。从丽水的实践看,通过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在发展生态经济中实现了富民强市。作为后发地区的丽水发展模式为全国其他地市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卢子跃在对话中介绍了丽水作为生态休闲城市、宜居宜业城市的特色和魅力,特别介绍了丽水优越的生态环境资源优势,打造养生福地的措施,讲述了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和具体的实践经验。他说,大自然、先辈们将这么好的一块风水宝地留给我们,作为党委、政府,有责任、有义务把丽水的生态环境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让好的生态惠及丽水的百姓,让百姓从中收获财富和健康。

前来参加访谈节目的嘉宾中许多人是第一次来到丽水,丽水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生态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节目中纷纷不吝言词地夸赞丽水。同时,他们还从各自专业角度,就进一步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切实做好发展与保护文章,以及更好地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促进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提出了真知灼见。如刘东生就建议市委、市政府可以组织制定一个丽水市“绿色中国”发展规划,宋维明建议更好地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在未来满足都市人对于生态消费、健康需求上深入做好文章,刘劲建议在深入发掘绿色资源的同时,重视和发挥文化资源尤其是红色资源的作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杨超建议要努力彰显森林旅游的特色等等。

对话精彩实录:

丽水印象

任淑女:我想用三句话表达对丽水的印象,第一句话是天生丽质,全市就是一个大景区。第二句话就是养生益寿、宜居。第三句话民风纯朴,我是20年前来到丽水的,一见钟情,把他乡变成了故乡。

nlc202309030911

杨超:丽水这么美丽,可以用一句话讲两面青山,越走山越绿,越走山越美,所以我觉得丽水确实是“秀山丽水”,以后我要多来丽水,也希望大家多来丽水。

卢子跃:我到丽水已经第五年了,我觉得在这里生活特别有幸福感,在这里工作也很有成就感,所以我感谢组织,也感谢丽水。丽水具有悠久的历史沉淀,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生态景观,以及快速增长的GDP,和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在丽水,仿佛有一种绿色、清静、秀丽、顺应自然、回归自然的和谐美感。我感觉丽水已经成为山水相依,花草相伴,生态、环保、美丽的宜居城市。

侯立安:第一次到丽水,但是丽水的青山绿水我很早就听说过。我们的校训叫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知山知水就是对祖国的秀美山水要做科学的探索,认真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去建设。所以,今天来丽水也是一个起点,今后要更多去研究丽水的山水。

刘东生:我的印象有几句话,第一句话是“秀山丽水、养生福地”,这是中央电视台做宣传的广告语,非常符合丽水的实际。第二句话是两个目标,丽水市委市政府定的目标,是生态文明、小康社会,他们把生态文明放在第一位。第三句话是丽水的五个第一,第一是农民纯收入增幅连续全省第一,第二是在全国第一个完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纲要,第三是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八年全省第一,全国领先,第四是生态文明质量和公众满意度连续四年第一,第五是第一个国家林业生态区。

俞坚:我认为丽水是浙江的一个宝地,丽水有龙泉宝剑、龙泉青瓷等,但丽水的宝还不只这些,我认为丽水最大的宝是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良生态环境。丽水是浙江省森林面积覆盖最大的一个地方,走进丽水感觉到空气特别清新,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丽水海拔1千米以上的山峰有3573座,这些山峰蕴含着丰富的资源。所以丽水是一块宝地,是一块潜力巨大的宝地,欢迎以后大家多来探宝。

休闲养生好去处

卢子跃:丽水是一座风光秀丽,山水相依,宜居宜住的城市。第一是山好。我们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0.79%,走进丽水就像到了一个大景区。第二是水好。丽水是六江之源,我们的地表水合格率是98%,饮用水合格率是100%。第三是空气好。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平均3000个,完全可以满足人体疾病的预防、达到长寿养生的条件。丽水建市12年,我们第一届党代会和第二届党代会就明确三市并举的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今年召开的党代会我们又提出绿色崛起,科学跨越的要求。总之一句话大自然老祖宗把这么好的风水留给我们,作为党委政府有义务也有责任,要把它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让这么好的生态来惠及丽水的百姓,让百姓从这么好的生态当中收获财富和健康。

杨超:森林旅游是以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为依托的开展游览观光和度假休闲、健康养生的活动。森林旅游不同于其他旅游形式有三点:一个是森林旅游可以陶冶情操,使人修身养生。比如说大家走进自然和森林,看到青山绿水,听着鸟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可以净化心灵和启迪思想。第二是森林旅游可以减压,愉悦我们的心情。据有关专家研究,当我们的视野中绿色达到25%以上时,对视力和心理减压作用明显。如果我们有机会到林间去走一走,就会感觉放松,回到了自然,这一条也符合城市人高压状态下的缓压作用。第三个特点是休闲、保健、养生和健身。森林当中释放出的负氧离子平均每立方厘米3000个,有的地方达到了20万,那是非常好的。负氧离子是一种高级的保健品,它可以调节人的生理功能。丽水的森林覆盖率80%以上,而且负氧离子这么多。所以追求幸福,追求健康,大家就多到丽水来,我也希望丽水把好山好水保护好,真正打造成一个休闲养生的地方。

侯立安:水、空气以及食物是人所必须的三大要素,也是民生的基本需求。丽水市委市政府对饮用水源的安全做了大量的工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监测预警机制。所以,首先水好对可持续发展,对人的休闲、养生、养老提供了一个必要条件。第二是关于空气。这里空气负氧离子的浓度达到了每立方厘米3000个以上,首先能够有充足好的空气来支撑。另外,氮氧化物和硫化氢等一些有害气体得到有效的遏制,所以在工业循环方面,在节能减排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保持了这里的一片蓝天。第三是人体所需的粮食。丽水采用了农业生态化,这个举措非常好。一个是种农作物需要水,丽水的水是非常清洁和干净的,不会对农作物产生污染,另外他们又采取了一些生态的保护措施,使食品和蔬菜是安全的。基于这几个方面,对人的健康、休闲和养老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对丽水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生态为本促发展

刘东生:丽水的旅游和文化概括为三点,或者是三个丰富。第一是森林资源丰富,第二是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第三是人文社会资源比较丰富。基于这么一些优质的资源,如何和经济建设、生态旅游结合起来?我做了几点思考:比如说在绿色崛起和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下,在生态文明建设纲要的前提下,我们如何围绕新时期的新的提法做文章?比如说绿色经济、绿色增长、绿色发展。我建议,市委市政府可以组织制定一个丽水市的绿色发展规划,当然这个绿色发展规划是在一个总的要求和一个纲要框架下对它具体化,我相信这个框架制定出来了以后,仍然可以创造第一。第二点建议是文化搭台、资源唱戏。丽水有九个“之乡”,我们可以搞一些碰柑节等节日,通过文化搭建一个平台,为生态和经济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第三点建议,把各种生态旅游资源,特别是有名有姓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组成国家公园。从体制和机制,还有管理方式上,跟市场对接。第四点建议,是加大宣传力度。

俞坚:浙江省山区面积占全省80%,人口占60%,林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有重大的作用。近年来,我们加强生态建设,深化林权改革,加快资源管理,形成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有序推进,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格局,2011年全省林业行业总产值突破了3千亿元,位列全国前列。浙江以全国2.18%的林业面积,创造了全国11.5%林业总产值,全省形成了花卉苗木、野生动物、森林资源等六大主导产业,和具有区域特色的林业产业集群,提供了160多万就业岗位,林业增收的贡献率也达到了25.7%。丽水是浙江省最大的林区,也是全国南方重点林区市。丽水坚持建设大森林,许多工作都走在全省的前列,连续六年获得了林业综合的一等奖。丽水的林改起步早,起点高,创新多,进展快,多次代表浙江省到全国介绍林改经验。近年来在深化林权配套改革方面,丽水的亮点很多,比如像林权抵押贷款,累计发放达到了50个亿,这个在全国都是领先的。第二是生态建设力度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益林建设,为构建浙江生态屏障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是成效显著。丽水林业经济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主渠道,2011年全市的林业总产值是267亿,农村林业区纯收入达到了3126元,占农民纯收入的40%,重点林业县农民50%的收入都来自林业。

nlc202309030912

宋维明:仅仅从林业经济的角度去考察丽水的发展,我觉得它的资源优势和现在发展的理念,都具备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优势,要把它充分发挥出来。但是同时也要有一个警惕,也就是说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要注意经济建设和生态发展,和生态保护间产生的矛盾。现实当中更多体现出来的一种矛盾,恰恰是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这么好的环境,这么好的山水,一定要更进一步强化这种意识,就是生态与经济同行,这个同行包括经济发展的手段、标准、理念,都要体现生态的标准。

任淑女:丽水最大的优势是生态环境,所以我们坚持市委提出的绿色崛起和科学跨越的战略总要求。换句话说,就是该保护的要严格保护好,该开发的要科学合理的开发好。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坚持两条腿走路,一个是大力发展生态精品农业、生态休闲旅游业,把我们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第二是把两头,重修复。所谓把两头,一头是把好环保评估关,另一头是把好现有企业的污染面的控制。重修复,就是把恢复生态系统作为我们工作的关键,做到地不乱占、树不滥砍、矿不滥采,使生态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去年我们把260万的农民从高山搬下来,使他们脱贫,解决了源头的生态保护问题。近年来我们围绕建设大森林,发展大林业的工作目标,主要做了三件事情:第一是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为抓手,破解创业资本的难题,做活林权改革的文章。最终的效果是活树变成了活钱,使资源变成了资本,使青山变成了银行。第二是以三大林基地建设为载体,推进资源的增效。我们计划到2020年建成120万亩高效竹林基地,建成100万亩木板油料基地。第三是以生态休闲养生为主题,发展林业经济,林业增收对整个农民的增收贡献率是52%,超过了半壁江山。

刘劲:我觉得丽水可以增加一个景点,除了休闲和那么多第一,可以把红色旅游搞起来。周恩来总理曾在这里参观过兵工厂,可以把兵工厂的原址复原,做一个纪念馆。我觉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经济、生态是密不可分的,因为绿色资源发展到最后,都要向文化和历史资源靠拢。

杨超:去年国家林业局和国家旅游局在海南联合召开了全国森林旅游工作会议,其目的就是把现有的森林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怎么样充分开发利用起来?通过这几年森林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看,要实现好森林旅游发展,有三点还可以提示一下:一个是森林旅游必须走特色化的道路。森林旅游跟其他的旅游有不一样的地方,怎么把森林宝贵的资源变成财富?必须走特色的路。所以丽水提到“秀山丽水,养生福地”,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主题,要把它高高举起来。怎么搞森林旅游?就是要住森林人家,要品绿色食品,要观森林景观、呼吸新鲜空气,还有探求森林之奥妙。第二点是我们要提高森林的品牌。增强效益要有一个规划,提高我们服务的质量,真正提升森林旅游的水平和档次。第三点是森林旅游还要扩大宣传。我认为丽水还要进一步的突出,让好山好水让大家都知道,使丽水的品牌有更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样就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就会促进生态的保护、森林旅游的发展,和当地经济的发展。

卢子跃:我们在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当时人们的生活还没有达到温饱阶段,所以贫穷是最大的生态破坏者。第二个历史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在这个阶段人们的意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已经充分感受到生命对资源的依赖性。第三个阶段,我觉得是更高的阶段,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是更多金山和银山也换不回来的,我觉得这是丽水人们对生态经济、对生态保护的一个认识过程的充分显示。

丽水处于浙江省的经济后发地区,不发展不行,我们不能让老百姓守着这么好的生态环境过穷日子,这样对不起老百姓。但是同时,更要保护好生态,否则对不起我们的子孙后代。我的理解,关键是怎么在发展当中保护好生态,不能为保护而保护,而要通过发展来促进生态经济和生态建设。所以,我们在发展生态经济中始终坚持工业循环化,就是高科技、低污染、高效能的企业能够到丽水来,而一般的高污染和高排放的企业不能到丽水入住。我们要原生态的保护,不仅做到有机,更要做到安全,所以丽水的农产品占到浙江供应上海总量的25%,而且每个月都在提升。第三我们在发展旅游时坚持绿色化。旅游景区在什么地方建设都有讲究,不能到处建景区。所以我们坚持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趋向,来推动丽水有序、健康的发展。

上一篇:职高利润教学设计下一篇:苦干实干扎实工作